匡衡字稚圭,東??こ锌h人。
父一生為農(nóng)夫。
匡衡少時好學,家貧,自己打工賺錢供學用,精力超過一般人。
當時眾儒給匡衡的贊語說:“不要講詩,匡衡來了;匡衡講詩,開顏歡笑?!笨锖鈪⒓由洳呖荚?,因為所答內(nèi)容不合甲科,只被任命為太常掌故,后選補為平原文學。
很多學者推薦說匡衡通曉經(jīng)術,當世無雙,應當讓他在京師做文學;后學都想跟他到平原,匡衡不宜在遠方。
此事交給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府梁丘賀去查問。
匡衡回答《詩經(jīng)》大義,十分奧妙。
望之奏衡經(jīng)學精通,學說有師傳,值得重視。
宣帝不大用儒生,仍遣匡衡回平原做文學。
宣帝崩,元帝初即位,樂陵侯史高因外家關系做大司馬車騎將軍,統(tǒng)領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為副。
望之是名儒,天子與他有師傅舊恩,很重視他,他推薦了不少的人。
史高充數(shù)職位而已,與望之有隔閡。
長安令楊興游說史高道“:將軍憑親戚關系輔政,在天下貴盛無二,但眾庶評議而好的名聲不專在將軍的原因,是什么?因為不能推薦賢人啦。
憑將軍的府第,海內(nèi)沒有人不仰望的,而推薦的人不過私門賓客,乳母子弟,輕忽此事還不自知其非,然而有一人私議,其語流傳天下。
富貴在身而列士卻不稱譽,這好比有狐白之裘而反穿著,則其美不現(xiàn)。
古人忌諱這樣,總是盡心盡力,以求賢為要務。
經(jīng)傳說‘:因為賢才難得的原故便說事不等待賢人作,因為食物難得便說飽不等待食物吃,還有更超過此的?!皆膶W匡衡才智有余,經(jīng)學無與倫比,但因不能升到朝廷,所以只好隨授官的恒牒留在遠方。
將軍果真能名致幕府,學士一定會歸附于您,參謀政事,視其材藝,貢獻朝廷,一定成為國家的重器,以此來使眾庶顯耀,將軍之芳名也會流傳于世。”史高認為楊興的話是對的,征召匡衡為議曹史,推薦給皇上,皇上用做郎中,升為博士、給事中。
此時,有日蝕地震之災變,皇上拿政治得失問匡衡,衡上疏說:“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百姓習俗特別好,是因為遇到時代不同。
陛下親行圣德,開太平之路,哀憐吏民犯法觸禁,連年大赦,讓百姓能改過自新,天下人幸運極了。
但臣私下看到大赦之后,奸邪不因此減少停止,今天大赦,明天犯法,相隨入獄,這可能是引導不得其事理。
真正愛護百姓,用道德禮儀來教育他們,讓其好壞分明,觀察他們的失誤,規(guī)定他適宜的作法,讓他們行動而使之和洽,安撫他們而使之安份。
現(xiàn)在天下習俗貪財賤義,愛好聲色,崇尚奢侈浪費,忽視廉恥節(jié)操,放縱荒淫邪僻,綱紀失去秩序,妻妾之家超越同姓骨肉,父子兄弟之恩淡薄,婚姻之私情隆重,茍合僥幸,按自身施利。
不改變根本,即使每年赦免他,刑法難得設而不用。
“臣以為應該大變那些習俗。
孔子說‘:能用禮讓治國,那么把國家治理好有何困難?’朝廷是天下的根本。
公卿大夫彼此順禮恭讓,那么百姓就不爭奪;愛好仁慈樂于施舍,那么下面的人就不會兇暴殘毒;上講義節(jié)操守高尚,那么百姓也會感動起來;上寬讓柔和,那么眾人相愛。
四者,是開明國君不威嚴而完成教化的途徑。
朝廷有變(臉)色之言,則下有爭斗之患;上有獨斷專行之士,則下有不謙讓之人;上有忌克求勝的輔佐之臣,則下有傷害他人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這大概是根本。
今庸俗官吏的治理,都不以禮讓為根本,而崇尚苛急兇暴,有的堅持陷害好人于罪,貪財而羨慕權勢,所以犯法的人多,奸邪不止,雖然嚴刑峻法,還是不能改變。
這不是天性自惡,而是由于上面失于教化。”皇上喜歡他說的話,升匡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當時,皇上愛好儒術之辭,改變了宣帝的一些政治,進言的人多起來,人人自以為能合皇上之意。
又傅昭儀及兒子定陶王被皇上寵幸,比皇后太子還要受寵。
匡衡又上疏:勸皇上常思祖業(yè),遵守先祖之制,修家室之道,慎后妃之際,別嫡長之位以安定群下,從而正家以定天下。
匡衡做少傅數(shù)年,多次上疏陳述于國家有利的意見,以及朝廷有政議,依據(jù)《經(jīng)》義回答,說的話都符合法規(guī)禮義。
皇上認為衡堪為公卿,因此做了光祿勛、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前36),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告誡妃嬪:選有德的,戒聲色,接近嚴敬的,遠離無德獨有技藝的;勉勵皇上學經(jīng)術:六經(jīng)是圣人用來統(tǒng)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違反本性的學問,宜盡知其意;學威儀;留神動靜之節(jié),使群下能看到盛德美好形象,以立根基。
成帝恭敬地采納他的言論。
不久,匡衡又上奏糾正南北交祭,廢除眾多的祭祀,語在《郊祀志》。
起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當權,前相韋玄成及匡衡都怕石顯,不敢得罪他。
至成帝初即位,衡便與御史大夫甄譚共奏石顯,追奏他過去的過錯,并連及相好的人。
于是司隸校尉王尊彈劾上奏說:“衡、譚居大臣位,知石顯等專權勢,作威作福,成為海內(nèi)禍害,不及時稟報處罰,卻阿諛屈從,附和下人欺騙皇上,沒有大臣輔政的道義。
現(xiàn)在已經(jīng)彈劾上奏石顯等,卻不陳述自己不忠之罪,而反宣揚先帝任用了傾覆社稷之臣,罪至不道?!被噬想m然詔令不彈劾,匡衡卻慚愧恐懼,上疏謝罪,便稱病請求退職,上交丞相樂安侯印綬。
皇上回答說:“君因道德美好,位在三公,先帝把國政委托你,一直到朕身。
君遵循修明法度,勤勞為公,朕贊美與君同心合意,希望有所成就。
今司隸校尉王尊妄自詆毀,加罪于君,朕很痛心。
正下達給有司審問情況,君怎么疑惑而上書歸還侯印請求退職,這是表明朕之不明。
經(jīng)傳不是說過嗎?‘禮儀上沒有過失,為什么擔心別人說的話!’君還是細心地考慮,專注精神,遵醫(yī)吃藥,自己保重?!庇谑琴p賜上等酒、活羊。
匡衡起來治事。
皇上因剛即位,褒獎優(yōu)待大臣,但群下很多人認為王尊是對的。
匡衡沉默不安,每有水旱,風雨不調(diào),連忙請求退職讓位。
皇上總是用詔書慰問安撫,不答應他的請求。
很久以后,匡衡的兒子匡昌任越騎校尉,醉酒殺了人,關進了奉詔令關押犯人的牢獄。
越騎下屬官吏與匡昌弟謀劃奪取匡昌。
事被發(fā)覺,匡衡脫下帽赤著腳等待處罪,天子派謁者詔令匡衡戴上帽子穿上鞋。
但有司上奏匡衡侵占公家土地,匡衡終于坐罪免官。
開始,匡衡封僮之樂安鄉(xiāng),鄉(xiāng)內(nèi)本有田三千一百頃,南以閩北為界。
初元元年(前48),郡圖誤以閩佰是平陵佰。
積于今十余年,匡衡封臨淮郡時,便封真平陵佰為界,多四頃。
匡衡知錯而仍收其谷。
司隸校衛(wèi)王駿等彈劾上奏,認為衡明知故錯,附和下人欺騙國君,罪至不道。
皇上同意了王駿的奏章,但不處治,只免去丞相職位,罰做庶人,結果老死在家中。
子匡咸也通曉經(jīng)術,歷任九卿之職。
匡家世世代代有很多做博士的人。
父一生為農(nóng)夫。
匡衡少時好學,家貧,自己打工賺錢供學用,精力超過一般人。
當時眾儒給匡衡的贊語說:“不要講詩,匡衡來了;匡衡講詩,開顏歡笑?!笨锖鈪⒓由洳呖荚?,因為所答內(nèi)容不合甲科,只被任命為太常掌故,后選補為平原文學。
很多學者推薦說匡衡通曉經(jīng)術,當世無雙,應當讓他在京師做文學;后學都想跟他到平原,匡衡不宜在遠方。
此事交給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府梁丘賀去查問。
匡衡回答《詩經(jīng)》大義,十分奧妙。
望之奏衡經(jīng)學精通,學說有師傳,值得重視。
宣帝不大用儒生,仍遣匡衡回平原做文學。
宣帝崩,元帝初即位,樂陵侯史高因外家關系做大司馬車騎將軍,統(tǒng)領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為副。
望之是名儒,天子與他有師傅舊恩,很重視他,他推薦了不少的人。
史高充數(shù)職位而已,與望之有隔閡。
長安令楊興游說史高道“:將軍憑親戚關系輔政,在天下貴盛無二,但眾庶評議而好的名聲不專在將軍的原因,是什么?因為不能推薦賢人啦。
憑將軍的府第,海內(nèi)沒有人不仰望的,而推薦的人不過私門賓客,乳母子弟,輕忽此事還不自知其非,然而有一人私議,其語流傳天下。
富貴在身而列士卻不稱譽,這好比有狐白之裘而反穿著,則其美不現(xiàn)。
古人忌諱這樣,總是盡心盡力,以求賢為要務。
經(jīng)傳說‘:因為賢才難得的原故便說事不等待賢人作,因為食物難得便說飽不等待食物吃,還有更超過此的?!皆膶W匡衡才智有余,經(jīng)學無與倫比,但因不能升到朝廷,所以只好隨授官的恒牒留在遠方。
將軍果真能名致幕府,學士一定會歸附于您,參謀政事,視其材藝,貢獻朝廷,一定成為國家的重器,以此來使眾庶顯耀,將軍之芳名也會流傳于世。”史高認為楊興的話是對的,征召匡衡為議曹史,推薦給皇上,皇上用做郎中,升為博士、給事中。
此時,有日蝕地震之災變,皇上拿政治得失問匡衡,衡上疏說:“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百姓習俗特別好,是因為遇到時代不同。
陛下親行圣德,開太平之路,哀憐吏民犯法觸禁,連年大赦,讓百姓能改過自新,天下人幸運極了。
但臣私下看到大赦之后,奸邪不因此減少停止,今天大赦,明天犯法,相隨入獄,這可能是引導不得其事理。
真正愛護百姓,用道德禮儀來教育他們,讓其好壞分明,觀察他們的失誤,規(guī)定他適宜的作法,讓他們行動而使之和洽,安撫他們而使之安份。
現(xiàn)在天下習俗貪財賤義,愛好聲色,崇尚奢侈浪費,忽視廉恥節(jié)操,放縱荒淫邪僻,綱紀失去秩序,妻妾之家超越同姓骨肉,父子兄弟之恩淡薄,婚姻之私情隆重,茍合僥幸,按自身施利。
不改變根本,即使每年赦免他,刑法難得設而不用。
“臣以為應該大變那些習俗。
孔子說‘:能用禮讓治國,那么把國家治理好有何困難?’朝廷是天下的根本。
公卿大夫彼此順禮恭讓,那么百姓就不爭奪;愛好仁慈樂于施舍,那么下面的人就不會兇暴殘毒;上講義節(jié)操守高尚,那么百姓也會感動起來;上寬讓柔和,那么眾人相愛。
四者,是開明國君不威嚴而完成教化的途徑。
朝廷有變(臉)色之言,則下有爭斗之患;上有獨斷專行之士,則下有不謙讓之人;上有忌克求勝的輔佐之臣,則下有傷害他人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這大概是根本。
今庸俗官吏的治理,都不以禮讓為根本,而崇尚苛急兇暴,有的堅持陷害好人于罪,貪財而羨慕權勢,所以犯法的人多,奸邪不止,雖然嚴刑峻法,還是不能改變。
這不是天性自惡,而是由于上面失于教化。”皇上喜歡他說的話,升匡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當時,皇上愛好儒術之辭,改變了宣帝的一些政治,進言的人多起來,人人自以為能合皇上之意。
又傅昭儀及兒子定陶王被皇上寵幸,比皇后太子還要受寵。
匡衡又上疏:勸皇上常思祖業(yè),遵守先祖之制,修家室之道,慎后妃之際,別嫡長之位以安定群下,從而正家以定天下。
匡衡做少傅數(shù)年,多次上疏陳述于國家有利的意見,以及朝廷有政議,依據(jù)《經(jīng)》義回答,說的話都符合法規(guī)禮義。
皇上認為衡堪為公卿,因此做了光祿勛、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前36),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告誡妃嬪:選有德的,戒聲色,接近嚴敬的,遠離無德獨有技藝的;勉勵皇上學經(jīng)術:六經(jīng)是圣人用來統(tǒng)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違反本性的學問,宜盡知其意;學威儀;留神動靜之節(jié),使群下能看到盛德美好形象,以立根基。
成帝恭敬地采納他的言論。
不久,匡衡又上奏糾正南北交祭,廢除眾多的祭祀,語在《郊祀志》。
起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當權,前相韋玄成及匡衡都怕石顯,不敢得罪他。
至成帝初即位,衡便與御史大夫甄譚共奏石顯,追奏他過去的過錯,并連及相好的人。
于是司隸校尉王尊彈劾上奏說:“衡、譚居大臣位,知石顯等專權勢,作威作福,成為海內(nèi)禍害,不及時稟報處罰,卻阿諛屈從,附和下人欺騙皇上,沒有大臣輔政的道義。
現(xiàn)在已經(jīng)彈劾上奏石顯等,卻不陳述自己不忠之罪,而反宣揚先帝任用了傾覆社稷之臣,罪至不道?!被噬想m然詔令不彈劾,匡衡卻慚愧恐懼,上疏謝罪,便稱病請求退職,上交丞相樂安侯印綬。
皇上回答說:“君因道德美好,位在三公,先帝把國政委托你,一直到朕身。
君遵循修明法度,勤勞為公,朕贊美與君同心合意,希望有所成就。
今司隸校尉王尊妄自詆毀,加罪于君,朕很痛心。
正下達給有司審問情況,君怎么疑惑而上書歸還侯印請求退職,這是表明朕之不明。
經(jīng)傳不是說過嗎?‘禮儀上沒有過失,為什么擔心別人說的話!’君還是細心地考慮,專注精神,遵醫(yī)吃藥,自己保重?!庇谑琴p賜上等酒、活羊。
匡衡起來治事。
皇上因剛即位,褒獎優(yōu)待大臣,但群下很多人認為王尊是對的。
匡衡沉默不安,每有水旱,風雨不調(diào),連忙請求退職讓位。
皇上總是用詔書慰問安撫,不答應他的請求。
很久以后,匡衡的兒子匡昌任越騎校尉,醉酒殺了人,關進了奉詔令關押犯人的牢獄。
越騎下屬官吏與匡昌弟謀劃奪取匡昌。
事被發(fā)覺,匡衡脫下帽赤著腳等待處罪,天子派謁者詔令匡衡戴上帽子穿上鞋。
但有司上奏匡衡侵占公家土地,匡衡終于坐罪免官。
開始,匡衡封僮之樂安鄉(xiāng),鄉(xiāng)內(nèi)本有田三千一百頃,南以閩北為界。
初元元年(前48),郡圖誤以閩佰是平陵佰。
積于今十余年,匡衡封臨淮郡時,便封真平陵佰為界,多四頃。
匡衡知錯而仍收其谷。
司隸校衛(wèi)王駿等彈劾上奏,認為衡明知故錯,附和下人欺騙國君,罪至不道。
皇上同意了王駿的奏章,但不處治,只免去丞相職位,罰做庶人,結果老死在家中。
子匡咸也通曉經(jīng)術,歷任九卿之職。
匡家世世代代有很多做博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