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小字陀羅。自稱六世祖道恭為晉長秋卿,從道恭到惠蔚世代以大儒傳家。孫惠蔚十三歲時,粗通《詩》、《書》及《孝經(jīng)》、《論語》;十八歲時,師從董道季講《易》;十九歲,師從程玄讀《禮經(jīng)》及《春秋三傳》。游歷儒堂,在冀州一帶相當(dāng)出名。
太和初年(477),郡中推舉他為孝廉,對策于中書省。當(dāng)時中書監(jiān)高閭久聞孫惠蔚名字,稱其英辯,因而與他交談,推薦他為中書博士。轉(zhuǎn)任皇宗博士。高閭承詔理定雅樂,孫惠蔚參預(yù)此事。等到樂定成,高閭上疏請召集朝中貴宦到太樂署,討論是非。秘書令李彪自負(fù)才辯,在其中詰難,高閭讓孫惠蔚與李彪辯論,李彪不能說服他。黃門侍郎張彝經(jīng)常與他游玩相處,每逢上表陳疏論事,多參訪于他。太和十七年(493),高祖南征,上議告類之禮。等到太師馮熙逝世,孫惠蔚監(jiān)護他的喪禮,上書請求讓馮熙還沒成年的兒子都穿成人的喪服。孫惠蔚與李彪以儒學(xué)相知,等到李彪官做到尚書,孫惠蔚仍為太廟令。高祖曾經(jīng)從容地說:“道固既登龍門而孫惠蔚還沉穢地,朕常常覺得心中有愧?!睂O惠蔚雖然久滯小官,但深深理解為官通塞之變,沒有孜孜求官的愿望,儒者以此推崇他。
二十二年(498),孫惠蔚侍讀東宮。這以前七廟以平文為太祖,高祖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祖宗雖然確定下來,但廟中昭穆次序仍然未改。等到高祖逝世,附神主牌位于祖廟,當(dāng)時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認(rèn)為太祖既改,昭穆應(yīng)依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認(rèn)為太祖雖改,昭穆仍然不該改變,于是立彈劾書章要追究崔光責(zé)任。崔光對孫惠蔚說:“這是禮制,而執(zhí)法之人要彈劾我,我只有向碩學(xué)大儒求援來了?!睂O惠蔚說:“您的意見深得禮制變化要旨?!焙芸鞂懥朔庑沤o崔光,說明此事。崔光把孫惠蔚的信遞交給宰相,于是召孫惠蔚與邢巒在官衙辯論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幫助邢巒,而邢巒最終還是理屈,彈劾的事就放下了。
世宗即位之后,孫惠蔚仍然在其左右教授經(jīng)典,官職從冗從仆射遷升至秘書丞、武邑郡中正。孫惠蔚既入東觀,看到典籍不周備,于是上疏說:“臣聽說圣皇治世,必定贊擴經(jīng)典,參天禮地,憲章典故,述遵鴻儒。所以《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六經(jīng)、百氏、圖書秘籍,是承接上天之術(shù),是治人的規(guī)范。所以溫柔疏遠(yuǎn),是《詩》、《書》之教;恭儉易良,是《禮》、《樂》之道。爻彖以精微為神,《春秋》以辭意為化。因此大訓(xùn)昭明于東序之堂,藝文光耀于麟閣之上。這些實在都是致太平的主要典籍,勝殘的要道,乃是國家的靈基,帝王的盛業(yè)。安定政權(quán),安撫百姓,調(diào)化風(fēng)俗,都是依據(jù)它們吧?等到秦代毀棄學(xué)術(shù),《禮經(jīng)》絕跡。漢興求訪,典文漸舉,先王遺訓(xùn),燦然復(fù)存。到光武撥亂反正,日不暇給,而入洛陽的書仍只有二千余兩(兩,疑誤)。魏、晉朝,尤其重視典籍,收亡集逸,九流典籍皆備。檢視他們校集史篇,訪購經(jīng)論,紙竹所載,巨細(xì)無遺。為臣學(xué)識不足稱為通儒,思慮不及綿遠(yuǎn),徒循章句,片義不曾述立。而皇恩慈愛,照及愚陋,我得以任職秘書省,忝居承乏,職在掌書。而臣看觀、閣舊典,先前沒有確定目次,新故混雜,首尾不全。有的累重數(shù)十,沒有的多年不謄寫?;蛘哂械钠诿撀?,始末殘缺;有的文壞字誤,謬誤多爛相屬。篇目雖說很多,全然不缺的很少。臣今天依照前丞臣盧昶所寫的《甲乙新錄》,打算修殘補闕,損并有無,校正句讀,制成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那些省中先沒有的版本,廣加推尋,搜求令足。然而經(jīng)記書籍浩博,諸子紛論,部卷既多,章篇錯誤,不是一兩名校書官,經(jīng)過一些年的工作就可做完的。今請求讓四門博士以及在京的儒生四人,在秘書省專門從事精校工作,參定字義。如果陛下同意,則會使經(jīng)典文字允當(dāng)正確,書籍定會大為豐富起來。”帝下詔同意。
又兼任黃門侍郎,遷任中散大夫,仍兼任黃門侍郎。很久以后,轉(zhuǎn)為正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他非文史之才,沒有撰述,只自披其傳注數(shù)行而已。遷任國子祭酒、秘書監(jiān),仍掌史事。延昌二年(513),朝廷追賞他的侍講功勞,封棗強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肅宗初年,出任平東將軍、濟州刺史。還京后,除任光祿大夫。魏朝初年以來,儒生大多仕途潦倒,孫惠蔚最為顯達(dá)。他先單名蔚,正始年間,在宮內(nèi)侍講,夜晚論述佛經(jīng)?;实勐犃撕苁娣?,下詔讓他加上“惠”,號稱“惠蔚法師”了。神龜元年(518)卒于任上,時年六十七歲。朝廷賜給他帛五百匹,贈大將軍、瀛州刺史,謚稱戴。
太和初年(477),郡中推舉他為孝廉,對策于中書省。當(dāng)時中書監(jiān)高閭久聞孫惠蔚名字,稱其英辯,因而與他交談,推薦他為中書博士。轉(zhuǎn)任皇宗博士。高閭承詔理定雅樂,孫惠蔚參預(yù)此事。等到樂定成,高閭上疏請召集朝中貴宦到太樂署,討論是非。秘書令李彪自負(fù)才辯,在其中詰難,高閭讓孫惠蔚與李彪辯論,李彪不能說服他。黃門侍郎張彝經(jīng)常與他游玩相處,每逢上表陳疏論事,多參訪于他。太和十七年(493),高祖南征,上議告類之禮。等到太師馮熙逝世,孫惠蔚監(jiān)護他的喪禮,上書請求讓馮熙還沒成年的兒子都穿成人的喪服。孫惠蔚與李彪以儒學(xué)相知,等到李彪官做到尚書,孫惠蔚仍為太廟令。高祖曾經(jīng)從容地說:“道固既登龍門而孫惠蔚還沉穢地,朕常常覺得心中有愧?!睂O惠蔚雖然久滯小官,但深深理解為官通塞之變,沒有孜孜求官的愿望,儒者以此推崇他。
二十二年(498),孫惠蔚侍讀東宮。這以前七廟以平文為太祖,高祖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祖宗雖然確定下來,但廟中昭穆次序仍然未改。等到高祖逝世,附神主牌位于祖廟,當(dāng)時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認(rèn)為太祖既改,昭穆應(yīng)依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認(rèn)為太祖雖改,昭穆仍然不該改變,于是立彈劾書章要追究崔光責(zé)任。崔光對孫惠蔚說:“這是禮制,而執(zhí)法之人要彈劾我,我只有向碩學(xué)大儒求援來了?!睂O惠蔚說:“您的意見深得禮制變化要旨?!焙芸鞂懥朔庑沤o崔光,說明此事。崔光把孫惠蔚的信遞交給宰相,于是召孫惠蔚與邢巒在官衙辯論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幫助邢巒,而邢巒最終還是理屈,彈劾的事就放下了。
世宗即位之后,孫惠蔚仍然在其左右教授經(jīng)典,官職從冗從仆射遷升至秘書丞、武邑郡中正。孫惠蔚既入東觀,看到典籍不周備,于是上疏說:“臣聽說圣皇治世,必定贊擴經(jīng)典,參天禮地,憲章典故,述遵鴻儒。所以《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六經(jīng)、百氏、圖書秘籍,是承接上天之術(shù),是治人的規(guī)范。所以溫柔疏遠(yuǎn),是《詩》、《書》之教;恭儉易良,是《禮》、《樂》之道。爻彖以精微為神,《春秋》以辭意為化。因此大訓(xùn)昭明于東序之堂,藝文光耀于麟閣之上。這些實在都是致太平的主要典籍,勝殘的要道,乃是國家的靈基,帝王的盛業(yè)。安定政權(quán),安撫百姓,調(diào)化風(fēng)俗,都是依據(jù)它們吧?等到秦代毀棄學(xué)術(shù),《禮經(jīng)》絕跡。漢興求訪,典文漸舉,先王遺訓(xùn),燦然復(fù)存。到光武撥亂反正,日不暇給,而入洛陽的書仍只有二千余兩(兩,疑誤)。魏、晉朝,尤其重視典籍,收亡集逸,九流典籍皆備。檢視他們校集史篇,訪購經(jīng)論,紙竹所載,巨細(xì)無遺。為臣學(xué)識不足稱為通儒,思慮不及綿遠(yuǎn),徒循章句,片義不曾述立。而皇恩慈愛,照及愚陋,我得以任職秘書省,忝居承乏,職在掌書。而臣看觀、閣舊典,先前沒有確定目次,新故混雜,首尾不全。有的累重數(shù)十,沒有的多年不謄寫?;蛘哂械钠诿撀?,始末殘缺;有的文壞字誤,謬誤多爛相屬。篇目雖說很多,全然不缺的很少。臣今天依照前丞臣盧昶所寫的《甲乙新錄》,打算修殘補闕,損并有無,校正句讀,制成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那些省中先沒有的版本,廣加推尋,搜求令足。然而經(jīng)記書籍浩博,諸子紛論,部卷既多,章篇錯誤,不是一兩名校書官,經(jīng)過一些年的工作就可做完的。今請求讓四門博士以及在京的儒生四人,在秘書省專門從事精校工作,參定字義。如果陛下同意,則會使經(jīng)典文字允當(dāng)正確,書籍定會大為豐富起來。”帝下詔同意。
又兼任黃門侍郎,遷任中散大夫,仍兼任黃門侍郎。很久以后,轉(zhuǎn)為正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他非文史之才,沒有撰述,只自披其傳注數(shù)行而已。遷任國子祭酒、秘書監(jiān),仍掌史事。延昌二年(513),朝廷追賞他的侍講功勞,封棗強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肅宗初年,出任平東將軍、濟州刺史。還京后,除任光祿大夫。魏朝初年以來,儒生大多仕途潦倒,孫惠蔚最為顯達(dá)。他先單名蔚,正始年間,在宮內(nèi)侍講,夜晚論述佛經(jīng)?;实勐犃撕苁娣?,下詔讓他加上“惠”,號稱“惠蔚法師”了。神龜元年(518)卒于任上,時年六十七歲。朝廷賜給他帛五百匹,贈大將軍、瀛州刺史,謚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