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栗字黃中,福州福清人。紹興十二年(1142)考中進士,調(diào)任崇仁縣尉、南安軍教授。由于宰相陳康伯的舉薦,林栗被任命為太學學正、太常博士。孝宗即位,林栗升任屯田員外郎、皇子恭王府直講。
當時金人請求講和,約定金宋為叔侄之國,并且請求歸還疆土。林栗上封事說:“上次和議,實在是迫不得已。徽宗梓宮、慈寧行殿在金國,因此只好屈辱訂立和議,猶有名目。今天的和議,我不知道有什么說法。宋金之間有宗廟之仇,反而以弟侄身份侍奉金人,怎能忍使祖宗聞?wù)f呢!失去唐州、鄧州,則荊州、襄陽就會唇亡齒寒;割讓泗州、海州,則淮東的防備退至真州、揚州,海上防備偏至明州、越州。有人認為與金人結(jié)盟所獻歲幣少,而養(yǎng)兵備敵的費用更多,不知道講和之后,朝廷難道可以不養(yǎng)兵嗎?現(xiàn)在東南地區(qū)百姓的承受能力,皇上是清楚的,朝廷怎么能不計較呢?況且不光是無益罷了。給予金人歲幣,是畏怕金人。三軍的情緒,怎么能不松懈;歸正之人,怎會不懷有二心。為今日計,應(yīng)當停止派遣使節(jié),拖延時日。等到明年春天,沒有動息,慢慢致書金朝,告訴兩國間互相約束的言辭。金人自毀盟約,言不由衷,即使結(jié)盟也無益處。從現(xiàn)在開始應(yīng)當堅守邊界,讓天下百姓休養(yǎng)生息,不煩使節(jié)往來,各自保證疆場無事,怎么用得著使州縣疲于應(yīng)付,侍奉使節(jié)呢!”
孝宗鑒于紹興年間權(quán)臣擅權(quán)之弊,親自獨攬大權(quán),不以職責任務(wù)給臣下,林栗說“:皇帝親臨權(quán)力,大臣審視權(quán)力,諫臣議論權(quán)力,王侯貴戚是擾亂權(quán)力的人,左右親信是善于竊取權(quán)力的人。權(quán)在大臣,則大臣顯赫;權(quán)在近臣,則近臣重要;權(quán)在諫官,則諫官權(quán)重。所以皇帝經(jīng)常擔心權(quán)力在大臣,必定想收回而獨自掌握它,沒有能獨掌權(quán)力的人。不讓大臣掌權(quán),則王侯貴戚得到而控制權(quán)力;不讓近臣審視權(quán)力,諫官議論政治,則皇帝左右親信得到而議論它。皇帝原來認為得到權(quán)力而親自執(zhí)掌,難道不是錯了嗎?因此賢明的君主任大臣以事而不使他專權(quán),使權(quán)力歸于自己而不肯獨持權(quán)柄、事必躬親。”林栗上書中至有“以鹿為馬,以雞為鸞”的語句。林栗奉對時,當他讀到“君主常擔心權(quán)在臣下,一定想收攬而獨自掌握它”,孝宗大聲贊嘆,林栗慢慢地說“:我的意思尚在下文?!眻?zhí)政官有人向孝宗哭訴:“林栗說我等指鹿為馬,我實在不愿意與他同在朝廷任職。”于是孝宗讓林栗離開京城,去江州任知州。
有旨省并江州屯駐大軍,林栗上奏指出“:紹興三十一年(1161)、隆興二年(1164),金人二次進犯兩淮地區(qū),幸虧依賴江州一軍分開駐守防備,因此舒州、蘄州、黃州三州唯獨沒被金人入寇。本州上至鄂渚七百里,下距池陽五百里;平時屯駐戍守,好像沒有益處,萬一金人入侵,鄂渚戍守部隊,上面越過荊州、襄陽,池陽之師,下游增加防備,中間千里藩籬,實在虛缺。請不要因為一人的建議,而廢棄長江千里防線。”由于林栗的反對,江州屯駐大軍沒有被撤并。
林栗被朝廷以吏部員外郎召回。冬至,朝廷將在南郊祭天,此前十日,執(zhí)事官聽誓戒;會慶節(jié),皇帝下旨祝壽不用樂,等到設(shè)宴招待金使,才有暫且用樂之命。林栗認為不可用樂,他致書宰相,意見沒有被采納,于是他請求辭去充任舉冊官之職,并上奏朝廷:“若聽樂則應(yīng)廢齋,廢齋則不敢行祭禮,祖宗二百年事天之禮,今日因一介行人而廢棄。老天可怕,這遠過于外夷?!背]有采納他的意見。
林栗兼任皇子慶王府直講,有旨讓二王不時延請講讀官,議論時政,希望能得到謀劃的益處。林栗認為不妥,他上書說“:漢武帝為戾太子開設(shè)博望苑,最后使太子失敗了;唐太宗為魏王李泰設(shè)立文學館,最終使魏王失敗。古人教導世子與我朝祖宗用來輔導太子、諸王辦法相同,只以講經(jīng)讀史為事,其他不介入。如若讓他們議論時政,則是對著兒子議論父親,古人認為是無禮,皇上不可不留意啊?!?br />
林栗官拜右司員外郎,晉升為太常少卿。太廟祭享之制,始祖東向,昭南向,穆北向;別廟神主附于祖姑之下,隨本室南北向而無東西向神位。紹興、乾道年間,懿節(jié)、安穆二位皇后附祭,有關(guān)部門設(shè)幄西向。及至安恭皇后新附,有關(guān)部門繼承前次失誤,將神位朝西安放,幾乎與舍祖神位相對。林栗予以辨別并加以糾正。
朝廷以林栗為直寶文閣,出任湖州知州。林栗進宮與皇帝告辭,他說:“我聽說漢代人賈誼號為通曉國體,他上書皇帝至于痛哭流涕,考察他的意向,大致以人的一身比喻天下大勢。他在上書中稱‘:天下之勢,正苦于腳腫。不僅足腫,又苦于足掌扭折。又類似腿瘤,并且患有風病。’臣每每聽見士大夫喜好議論時事,我就拿賈誼的論述問他:今日國體,于四百零四種病中屬什么病?能指出病名的還未必能開出處方,不能指出病因就開出治病處方,誤人致死是必定的。聽了我的話的人不是表示忿怒就是沉默寡言,也有人反過來問我,我立即對他說:今日之病,名叫風虛,它的癥狀為半身不遂。風在外,虛在內(nèi),真氣在內(nèi)虧耗,所以風邪自外乘機而入,侵入人體,人會馬上倒地,這就是靖康之變。幸好元氣仍然存在,所以倒下后就能再站起來,是為建炎中興。然而元氣雖然存在,邪氣仍還旺盛,自淮河以北都是我大宋故土,而朝廷號令不能到達,帝王新頒布的歷法不能施行。與半身不遂有什么不同呢?不光半身不遂,殘剩的半身,也恐懼、畏怕風邪進入而不能自安。今日議論政事者,比如身體筋肉痿縮的人,不忘起行,哪里一定要是賢明智慧之士,然后與國家是同一愿望呢?而平凡庸人,口傳耳授,如若想試一試所售方子,則洗滌針石,一起混入,這不是體虛的人輕易能接受的。聽醫(yī)生說:‘中風偏癱,五十歲以下而氣盛的人容易治愈。蓋真氣與邪氣相匹敵,真氣旺盛則邪氣衰退,真氣運行則邪氣離去。真氣不能充滿半存之身,則不可能到達偏廢軀體。所以要治愈這種病,必須禁止其有嗜好欲望,節(jié)制其思慮,珍惜其氣血,保養(yǎng)其精神,使得半存之身,一天天充實,則陽氣流遍全身,脈絡(luò)流暢,將在不知不覺中丟掉拐杖而能步行。如若急于治好病而不考慮本身的情況,百毒入口,五臟受風,風邪旺盛而不能驅(qū)除,而所存真氣一天天在消耗,所以一再中風者大多不能搶救?!蕹加懈杏诖搜裕较乱詾橘Z誼再生,對皇帝進言,也離不開這些。”
林栗被任命為興化軍知軍,又調(diào)至南劍,再拜官夔州路提點刑獄,改任夔州知州,加官直敷文閣。夔州有一屬郡叫施州,羈糜郡叫思州。施州豪民譚汝翼,與思州知州田汝弼相互不和,等到田汝弼逝世,譚汝翼帶領(lǐng)二千士兵趁喪攻伐。田汝弼之子田祖周領(lǐng)兵深入內(nèi)地予以報復,戰(zhàn)爭在三州境內(nèi)進行,施州、黔州大為震動。譚汝翼再次修繕鎧甲和兵器,計算丁壯,用重金向各少數(shù)部族借兵,又向帥府請求援兵。林栗說“:譚汝翼其實是導致戰(zhàn)亂的人。”他傳達命令停止用兵,選派屬員前往,暫時掌管兵權(quán),以此慢慢收回譚汝翼的兵權(quán)。下令兵馬鈐轄出巡檢閱各州,密令到達施州,暫止代理知州。譚汝翼沒有覺察,不久才倉皇逃往成都。事情傳至朝廷,孝宗親自寫信給林栗及成都制置使陳峴說“:田氏是羈糜州郡,譚氏乃是夔州路豪族,又首先挑起事端,安撫使司不能鎮(zhèn)壓,縱容他們發(fā)展到這樣的地步。如果他們?nèi)圆换诟?,不妨用兵,鏟除首惡?!碑敃r譚汝翼在成都,聽到消息后逃回家鄉(xiāng),調(diào)家丁并征發(fā)八砦義軍,列陣于沱河橋與官軍作戰(zhàn),譚汝翼被打敗后逃走,俘虜四十三人,繳獲鎧甲器仗三萬一千件。林栗挑出九名罪大惡極者處斬。田祖周因此害怕,與他的母親冉氏合謀獻出黔江田業(yè),以錢九十萬緡贖罪,少數(shù)部族邊界地區(qū)于是安定。
不久譚汝翼入京狀告林栗接受田氏賄賂,皇帝下詔以譚汝翼為屬吏,省札下達夔州。林栗親自起草奏狀繳還省札,并為自己辯護?;实鄞笈液媒贾杏腥藦闹薪饩?,不久林栗以身為帥臣,擅自抵制皇帝命令獲罪,降級罷官歸家。事后大理寺追查究問,事情被弄清楚了,寬免譚汝翼死罪,拘禁于紹興府。
沒過多久,皇帝下詔稱林栗多次變更職務(wù),清高耿直有聲望,復官直寶文閣、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就地改任提點刑獄,后來又改任潭州知州。林栗官拜秘閣修撰,晉升為集英殿修撰、隆興府知府?;实墼诒愕钫僖娏掷?,林栗上奏乞請仿唐制設(shè)置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各一名,不以糾察彈劾為職責?;实鄄杉{了他的建議。林栗被任命為兵部侍郎。朱熹以江西提點刑獄之職召回朝廷任兵部郎官,他進入京城后,卻沒有去上任。林栗曾與朱熹相見,議論《易》與《西銘》意見不一。至此,林栗派遣屬吏催促朱熹上任,朱熹以腳病請假。林栗于是上奏:“朱熹本無學術(shù),只是竊取張載、程頤學說之殘余,為輕浮放蕩宗主,叫作道學,妄自推尊。每到一處則率門生數(shù)十人,依照春秋戰(zhàn)國時士人之態(tài)勢,妄自希求孔子、孟子歷次受聘之風采,若繩之以治世之法,則他可被視為亂人之首。今日朝廷慕其虛名,讓他入朝奏事,將他安排在朝廷任職,逐漸加以使用。而朱熹得到詔令之初,在道途中拖延時日,邀君索討高價,門生更替為他游說,政府準許諫官風聞彈劾,他這才進入京城。經(jīng)過皇帝召見,得到旨令,拜為郎官,立即心懷不滿,倨傲旁視,目空一切已多日,不肯就職,這難道是張載、程頤之學教他這樣?因為朱熹已被任命為兵部郎官,微臣應(yīng)當統(tǒng)管,若不加以彈劾,其罪過是相同的。望將朱熹停職罷官,暫且令他反省,以為事君無禮者之戒。”
皇帝認為林栗言過其實,而大臣畏怕林栗強暴,不敢深入爭論。太常博士葉適獨自上封事與林栗辯論說“:考察林栗之言,始末對照,沒有一處屬實。其中‘叫作道學’一語,嚴重失實,過去小人殘害忠良,大多有所指名,或者以為愛好虛名,或者以為標新立異,或者以為培植黨羽。近來忽然創(chuàng)立道學之目,鄭丙首唱,陳賈附和,官居要職者暗中相互傳授,見到士大夫稍稍致力于潔身自好,粗略能堅持操守,就以道學之名強加于他,幾乎如吃菜事魔,影跡犯敗之類。往日王淮使臺諫官員互為呼應(yīng),陰謀廢除正直君子,用的就是這種手段。林栗為侍從官,不能傳達陛下之德意、志向與憂慮,反而繼承鄭丙、陳賈暗地相傳授之學說,以道學為大罪。搜羅他人言語,構(gòu)織罪狀,趕走一個朱熹固然沒有什么害處,只是恐怕從此游辭無實,讒言橫生,善良受害,無所不有!愿陛下嚴正紀綱,杜絕欺罔,摧毀抑制橫暴,以扶持善類,奮發(fā)剛斷以安撫公論。”于是侍御史胡晉臣彈劾林栗,林栗被罷免,離朝任泉州知州,又改任明州知州。嗣后任宮觀之職直至去世,謚號“簡肅”。
林栗為人倔強耿直有才華,而性急不能受委屈,想發(fā)泄私忿,以致攻擊詆毀名儒,廢絕師教,幾乎與鄭丙、陳賈、何澹、劉德秀、劉三杰、胡..等結(jié)黨殘害正直君子者同列。即使早年論事,雄辯可觀,也不足以掩蓋晚年的錯誤。
當時金人請求講和,約定金宋為叔侄之國,并且請求歸還疆土。林栗上封事說:“上次和議,實在是迫不得已。徽宗梓宮、慈寧行殿在金國,因此只好屈辱訂立和議,猶有名目。今天的和議,我不知道有什么說法。宋金之間有宗廟之仇,反而以弟侄身份侍奉金人,怎能忍使祖宗聞?wù)f呢!失去唐州、鄧州,則荊州、襄陽就會唇亡齒寒;割讓泗州、海州,則淮東的防備退至真州、揚州,海上防備偏至明州、越州。有人認為與金人結(jié)盟所獻歲幣少,而養(yǎng)兵備敵的費用更多,不知道講和之后,朝廷難道可以不養(yǎng)兵嗎?現(xiàn)在東南地區(qū)百姓的承受能力,皇上是清楚的,朝廷怎么能不計較呢?況且不光是無益罷了。給予金人歲幣,是畏怕金人。三軍的情緒,怎么能不松懈;歸正之人,怎會不懷有二心。為今日計,應(yīng)當停止派遣使節(jié),拖延時日。等到明年春天,沒有動息,慢慢致書金朝,告訴兩國間互相約束的言辭。金人自毀盟約,言不由衷,即使結(jié)盟也無益處。從現(xiàn)在開始應(yīng)當堅守邊界,讓天下百姓休養(yǎng)生息,不煩使節(jié)往來,各自保證疆場無事,怎么用得著使州縣疲于應(yīng)付,侍奉使節(jié)呢!”
孝宗鑒于紹興年間權(quán)臣擅權(quán)之弊,親自獨攬大權(quán),不以職責任務(wù)給臣下,林栗說“:皇帝親臨權(quán)力,大臣審視權(quán)力,諫臣議論權(quán)力,王侯貴戚是擾亂權(quán)力的人,左右親信是善于竊取權(quán)力的人。權(quán)在大臣,則大臣顯赫;權(quán)在近臣,則近臣重要;權(quán)在諫官,則諫官權(quán)重。所以皇帝經(jīng)常擔心權(quán)力在大臣,必定想收回而獨自掌握它,沒有能獨掌權(quán)力的人。不讓大臣掌權(quán),則王侯貴戚得到而控制權(quán)力;不讓近臣審視權(quán)力,諫官議論政治,則皇帝左右親信得到而議論它。皇帝原來認為得到權(quán)力而親自執(zhí)掌,難道不是錯了嗎?因此賢明的君主任大臣以事而不使他專權(quán),使權(quán)力歸于自己而不肯獨持權(quán)柄、事必躬親。”林栗上書中至有“以鹿為馬,以雞為鸞”的語句。林栗奉對時,當他讀到“君主常擔心權(quán)在臣下,一定想收攬而獨自掌握它”,孝宗大聲贊嘆,林栗慢慢地說“:我的意思尚在下文?!眻?zhí)政官有人向孝宗哭訴:“林栗說我等指鹿為馬,我實在不愿意與他同在朝廷任職。”于是孝宗讓林栗離開京城,去江州任知州。
有旨省并江州屯駐大軍,林栗上奏指出“:紹興三十一年(1161)、隆興二年(1164),金人二次進犯兩淮地區(qū),幸虧依賴江州一軍分開駐守防備,因此舒州、蘄州、黃州三州唯獨沒被金人入寇。本州上至鄂渚七百里,下距池陽五百里;平時屯駐戍守,好像沒有益處,萬一金人入侵,鄂渚戍守部隊,上面越過荊州、襄陽,池陽之師,下游增加防備,中間千里藩籬,實在虛缺。請不要因為一人的建議,而廢棄長江千里防線。”由于林栗的反對,江州屯駐大軍沒有被撤并。
林栗被朝廷以吏部員外郎召回。冬至,朝廷將在南郊祭天,此前十日,執(zhí)事官聽誓戒;會慶節(jié),皇帝下旨祝壽不用樂,等到設(shè)宴招待金使,才有暫且用樂之命。林栗認為不可用樂,他致書宰相,意見沒有被采納,于是他請求辭去充任舉冊官之職,并上奏朝廷:“若聽樂則應(yīng)廢齋,廢齋則不敢行祭禮,祖宗二百年事天之禮,今日因一介行人而廢棄。老天可怕,這遠過于外夷?!背]有采納他的意見。
林栗兼任皇子慶王府直講,有旨讓二王不時延請講讀官,議論時政,希望能得到謀劃的益處。林栗認為不妥,他上書說“:漢武帝為戾太子開設(shè)博望苑,最后使太子失敗了;唐太宗為魏王李泰設(shè)立文學館,最終使魏王失敗。古人教導世子與我朝祖宗用來輔導太子、諸王辦法相同,只以講經(jīng)讀史為事,其他不介入。如若讓他們議論時政,則是對著兒子議論父親,古人認為是無禮,皇上不可不留意啊?!?br />
林栗官拜右司員外郎,晉升為太常少卿。太廟祭享之制,始祖東向,昭南向,穆北向;別廟神主附于祖姑之下,隨本室南北向而無東西向神位。紹興、乾道年間,懿節(jié)、安穆二位皇后附祭,有關(guān)部門設(shè)幄西向。及至安恭皇后新附,有關(guān)部門繼承前次失誤,將神位朝西安放,幾乎與舍祖神位相對。林栗予以辨別并加以糾正。
朝廷以林栗為直寶文閣,出任湖州知州。林栗進宮與皇帝告辭,他說:“我聽說漢代人賈誼號為通曉國體,他上書皇帝至于痛哭流涕,考察他的意向,大致以人的一身比喻天下大勢。他在上書中稱‘:天下之勢,正苦于腳腫。不僅足腫,又苦于足掌扭折。又類似腿瘤,并且患有風病。’臣每每聽見士大夫喜好議論時事,我就拿賈誼的論述問他:今日國體,于四百零四種病中屬什么病?能指出病名的還未必能開出處方,不能指出病因就開出治病處方,誤人致死是必定的。聽了我的話的人不是表示忿怒就是沉默寡言,也有人反過來問我,我立即對他說:今日之病,名叫風虛,它的癥狀為半身不遂。風在外,虛在內(nèi),真氣在內(nèi)虧耗,所以風邪自外乘機而入,侵入人體,人會馬上倒地,這就是靖康之變。幸好元氣仍然存在,所以倒下后就能再站起來,是為建炎中興。然而元氣雖然存在,邪氣仍還旺盛,自淮河以北都是我大宋故土,而朝廷號令不能到達,帝王新頒布的歷法不能施行。與半身不遂有什么不同呢?不光半身不遂,殘剩的半身,也恐懼、畏怕風邪進入而不能自安。今日議論政事者,比如身體筋肉痿縮的人,不忘起行,哪里一定要是賢明智慧之士,然后與國家是同一愿望呢?而平凡庸人,口傳耳授,如若想試一試所售方子,則洗滌針石,一起混入,這不是體虛的人輕易能接受的。聽醫(yī)生說:‘中風偏癱,五十歲以下而氣盛的人容易治愈。蓋真氣與邪氣相匹敵,真氣旺盛則邪氣衰退,真氣運行則邪氣離去。真氣不能充滿半存之身,則不可能到達偏廢軀體。所以要治愈這種病,必須禁止其有嗜好欲望,節(jié)制其思慮,珍惜其氣血,保養(yǎng)其精神,使得半存之身,一天天充實,則陽氣流遍全身,脈絡(luò)流暢,將在不知不覺中丟掉拐杖而能步行。如若急于治好病而不考慮本身的情況,百毒入口,五臟受風,風邪旺盛而不能驅(qū)除,而所存真氣一天天在消耗,所以一再中風者大多不能搶救?!蕹加懈杏诖搜裕较乱詾橘Z誼再生,對皇帝進言,也離不開這些。”
林栗被任命為興化軍知軍,又調(diào)至南劍,再拜官夔州路提點刑獄,改任夔州知州,加官直敷文閣。夔州有一屬郡叫施州,羈糜郡叫思州。施州豪民譚汝翼,與思州知州田汝弼相互不和,等到田汝弼逝世,譚汝翼帶領(lǐng)二千士兵趁喪攻伐。田汝弼之子田祖周領(lǐng)兵深入內(nèi)地予以報復,戰(zhàn)爭在三州境內(nèi)進行,施州、黔州大為震動。譚汝翼再次修繕鎧甲和兵器,計算丁壯,用重金向各少數(shù)部族借兵,又向帥府請求援兵。林栗說“:譚汝翼其實是導致戰(zhàn)亂的人。”他傳達命令停止用兵,選派屬員前往,暫時掌管兵權(quán),以此慢慢收回譚汝翼的兵權(quán)。下令兵馬鈐轄出巡檢閱各州,密令到達施州,暫止代理知州。譚汝翼沒有覺察,不久才倉皇逃往成都。事情傳至朝廷,孝宗親自寫信給林栗及成都制置使陳峴說“:田氏是羈糜州郡,譚氏乃是夔州路豪族,又首先挑起事端,安撫使司不能鎮(zhèn)壓,縱容他們發(fā)展到這樣的地步。如果他們?nèi)圆换诟?,不妨用兵,鏟除首惡?!碑敃r譚汝翼在成都,聽到消息后逃回家鄉(xiāng),調(diào)家丁并征發(fā)八砦義軍,列陣于沱河橋與官軍作戰(zhàn),譚汝翼被打敗后逃走,俘虜四十三人,繳獲鎧甲器仗三萬一千件。林栗挑出九名罪大惡極者處斬。田祖周因此害怕,與他的母親冉氏合謀獻出黔江田業(yè),以錢九十萬緡贖罪,少數(shù)部族邊界地區(qū)于是安定。
不久譚汝翼入京狀告林栗接受田氏賄賂,皇帝下詔以譚汝翼為屬吏,省札下達夔州。林栗親自起草奏狀繳還省札,并為自己辯護?;实鄞笈液媒贾杏腥藦闹薪饩?,不久林栗以身為帥臣,擅自抵制皇帝命令獲罪,降級罷官歸家。事后大理寺追查究問,事情被弄清楚了,寬免譚汝翼死罪,拘禁于紹興府。
沒過多久,皇帝下詔稱林栗多次變更職務(wù),清高耿直有聲望,復官直寶文閣、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就地改任提點刑獄,后來又改任潭州知州。林栗官拜秘閣修撰,晉升為集英殿修撰、隆興府知府?;实墼诒愕钫僖娏掷?,林栗上奏乞請仿唐制設(shè)置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各一名,不以糾察彈劾為職責?;实鄄杉{了他的建議。林栗被任命為兵部侍郎。朱熹以江西提點刑獄之職召回朝廷任兵部郎官,他進入京城后,卻沒有去上任。林栗曾與朱熹相見,議論《易》與《西銘》意見不一。至此,林栗派遣屬吏催促朱熹上任,朱熹以腳病請假。林栗于是上奏:“朱熹本無學術(shù),只是竊取張載、程頤學說之殘余,為輕浮放蕩宗主,叫作道學,妄自推尊。每到一處則率門生數(shù)十人,依照春秋戰(zhàn)國時士人之態(tài)勢,妄自希求孔子、孟子歷次受聘之風采,若繩之以治世之法,則他可被視為亂人之首。今日朝廷慕其虛名,讓他入朝奏事,將他安排在朝廷任職,逐漸加以使用。而朱熹得到詔令之初,在道途中拖延時日,邀君索討高價,門生更替為他游說,政府準許諫官風聞彈劾,他這才進入京城。經(jīng)過皇帝召見,得到旨令,拜為郎官,立即心懷不滿,倨傲旁視,目空一切已多日,不肯就職,這難道是張載、程頤之學教他這樣?因為朱熹已被任命為兵部郎官,微臣應(yīng)當統(tǒng)管,若不加以彈劾,其罪過是相同的。望將朱熹停職罷官,暫且令他反省,以為事君無禮者之戒。”
皇帝認為林栗言過其實,而大臣畏怕林栗強暴,不敢深入爭論。太常博士葉適獨自上封事與林栗辯論說“:考察林栗之言,始末對照,沒有一處屬實。其中‘叫作道學’一語,嚴重失實,過去小人殘害忠良,大多有所指名,或者以為愛好虛名,或者以為標新立異,或者以為培植黨羽。近來忽然創(chuàng)立道學之目,鄭丙首唱,陳賈附和,官居要職者暗中相互傳授,見到士大夫稍稍致力于潔身自好,粗略能堅持操守,就以道學之名強加于他,幾乎如吃菜事魔,影跡犯敗之類。往日王淮使臺諫官員互為呼應(yīng),陰謀廢除正直君子,用的就是這種手段。林栗為侍從官,不能傳達陛下之德意、志向與憂慮,反而繼承鄭丙、陳賈暗地相傳授之學說,以道學為大罪。搜羅他人言語,構(gòu)織罪狀,趕走一個朱熹固然沒有什么害處,只是恐怕從此游辭無實,讒言橫生,善良受害,無所不有!愿陛下嚴正紀綱,杜絕欺罔,摧毀抑制橫暴,以扶持善類,奮發(fā)剛斷以安撫公論。”于是侍御史胡晉臣彈劾林栗,林栗被罷免,離朝任泉州知州,又改任明州知州。嗣后任宮觀之職直至去世,謚號“簡肅”。
林栗為人倔強耿直有才華,而性急不能受委屈,想發(fā)泄私忿,以致攻擊詆毀名儒,廢絕師教,幾乎與鄭丙、陳賈、何澹、劉德秀、劉三杰、胡..等結(jié)黨殘害正直君子者同列。即使早年論事,雄辯可觀,也不足以掩蓋晚年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