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子良傳(附張懋傳)

白話元史 作者:明·宋濂等


  張子良,字漢臣,涿州范陽人。金末四方戰(zhàn)亂不靖,各處都在募兵保護鄉(xiāng)里。張子良率千余人至燕薊之間。這地方農業(yè)遭到破壞,子良召聚州里百姓攔水治舟,取蒲、魚以自給,于是許多人都到他這里來,多得容納不下。子良統(tǒng)領定興、新城數(shù)萬口去東平謀食,東平收容了。很久以后,守臣棄東平還汴京,令子良屯駐宿州,以后又屯駐壽州。夏全劫掠壽州之民出雞口,李敏占據(jù)壽州。子良率部下投奔李敏,敏欲殺害他們,子良又回到宿州,奪回夏全所劫掠的人口。夏全怒,聯(lián)合徐、邳之軍來攻打宿州,為子良與宿州軍元帥所敗,夏全失其軍符,逃往揚州。

  金朝都城汴京受蒙古軍重重包圍,國用安企圖率漣水軍援救,因道路不通,不能前進。子良與一偏將晝伏夜行,進入汴京,傳達用安來援救的打算,金朝君臣以為他們是自天而降,將徐州、宿州交子良把守。第二年,子良輸米五百石于汴京,因授他為榮祿大夫,總管陜西東路兵馬。當時,金朝之令已不行于陜西。徐、宿之間,百姓缺食,出城拾野生谷穗度日,子良派兵保護,以防被搶劫。突然遇敵,子良受重傷,率領大家去泗州求食。正逢泗州守將閱兵,子良與所部十數(shù)人逮捕了守臣,占據(jù)泗州。

  太宗十年(1238),張子良率泗州西城二十五縣、軍民十萬八千口歸順蒙古。太宗命子良為東路都總帥,授銀青榮祿大夫,升京東路行尚書省兼都總帥,管領原來歸順的軍民,又進金紫光祿大夫。十二年,授金符。自金末戰(zhàn)亂以來,子良輾轉南北。百姓依附于他而能活下來的,不可勝計。

  憲宗三年(1253),憲宗命子良為歸德府總管,管領原依附于他的軍民。中統(tǒng)二年(1261)四月,世祖任命他為歸德、泗州總管,佩虎符,仍管領泗州軍民總管。至元七年(1270),將子良原管戶隸于郡縣,改授他為昭勇大將軍、大名路總管兼府尹。至元八年卒,年七十八歲。贈昭勇大將軍、僉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謚翼敏。

  張懋,字之美,張子良之長子,不到二十歲就有其父親風度。父親去京東為官,由他管領父親的部屬,歸附于丞相阿術軍。朝廷設立歸德府,張懋率其軍鎮(zhèn)守。移鎮(zhèn)下邳,但仍知歸德府事。李王..在濟南反叛時,懋率其軍鎮(zhèn)戍蔡州。至元元年(1256),授泗州軍總把,佩金符。

  至元七年,升張懋為濟南諸路新軍千戶。九年,隨大軍攻破襄、樊有功。十一年,丞相伯顏南征,其行軍陣勢是:以鏵車、弓箭手為先鋒,其他軍繼后。張懋勇敢,領弓箭手前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平溝填阱,安營設伏,出獻奇計,伯顏很信任他,提升為省都鎮(zhèn)撫,水陸并進,任務重大。大軍至臨安,滅宋。

  蒙軍駐瓜洲,伯顏命懋去淮西說降夏貴。懋至合肥,夏貴出迎,以禮相待,懋對貴講明降與不降的利害禍福,夏貴表示投降,奉上地圖和降書,伯顏大喜。又令懋攻占鎮(zhèn)巢、安豐、壽春、懷遠、淮安、濠州等州郡,遍諭各城軍民,使他們知道皇帝之恩德。十三年,懋至上都,因伯顏上報其功,授為明威將軍、泗州安撫司達魯花赤。十四年,朝廷改安撫司為總管府,置宣慰使來統(tǒng)領,拜懋為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十六年,改授懷遠大將軍、吉州路總管。

  懋生活儉樸,用刑謹慎,政治清明,辦事公道,新建府治衙門,設立義倉,就是能干的官員也超不過他,雷厲風行懲治豪強,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ぶ腥f戶蘇良,恃勢橫暴,為他助虐的有“十虎”,百姓苦不堪言。懋將實情報告上級,誅此“十虎”,奪蘇良的虎符,貶他的官,人民大喜。盜賊白晝入城搶劫,懋親率兵搗其巢穴,逮捕為首者入獄。人民建生祠為他祈禱。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卒,年六十三歲。贈昭勇大將軍、龍興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侯,謚宣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