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以贊,字汝德,新建人。張元忭,字子唐,紹興山陰人。二人生來氣質(zhì)與眾不同,好讀書。以贊年幼時,見父與人談?wù)搶W(xué)問,便牽衣隨從,偶爾也說幾句,如同老成博學(xué)之士。父勉勵他勤于學(xué)問,曾把他關(guān)鎖在一間小房內(nèi)。元忭身體素來虛弱,母親要他不得操勞過度。他把燈藏起來,待母親入睡后再開始學(xué)習(xí)。十余歲就自認(rèn)為很有氣節(jié),聞楊繼盛死,做祭文悼念,慷慨淚下。父親張?zhí)鞆?fù),曾任云南副使,擊敗武定賊鳳繼祖有功。其后,賊又襲擊武定,打敗官軍,為巡撫呂光洵所討平。到隆慶初年,有人追究以前官軍在武定遭到失敗的責(zé)任,將天復(fù)逮捕至云南審訊,元忭正科考落榜,護送父親,行程萬里,頭發(fā)盡白。其后,又趕到京城為父伸冤,當(dāng)政者憐憫他,天復(fù)得革職歸家。
隆慶五年(1571),以贊會試中第一,廷試第三,授編修,而元忭因廷試第一,授修撰。萬歷初,張居正以內(nèi)閣首輔執(zhí)掌政權(quán),以贊不時上書指正其錯誤,居正對他不好,因而稱病歸家。很久以后才官復(fù)原職,但又立即引退。朝廷詔令起任中允,行至中途為思念母親又折回。再度起任南京祭酒,很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立即轉(zhuǎn)為吏部右侍郎。他兩次上疏,請立皇太子,且極力指責(zé)三王并封的錯誤。奏疏中說:“皇后鐘愛長子,愿早日冊立太子,臣民尤其切望。陛下因厚待皇后而緩冊立太子,是未能體諒皇后之心。信是國家大事,立太子一事,多次推延,將會使詔令不取信于天下,這不是重宗廟,安社稷的國策?!背⒅幸捕嘤兄G勸冊立太子的,但冊立之事仍未實行。不久召回京師任吏部右侍郎,以贊極力推辭。他自考中進士以來的二十余年內(nèi),在官僅僅三年。母親去世,他在守喪期間,因悲痛過度而卒。贈禮部尚書,謚文潔。
元忭曾上疏救御史胡氵孝,又請給太后、皇后進講《烈女傳》,用《詩經(jīng)》中的《周南》、《召南》來教化臣民,皆不被采納。萬歷十年(1582),奉詔出使楚府回來,路經(jīng)家鄉(xiāng),回去探親,僅五日母親去世。元忭護理雙親疾病,湯藥不親口嘗試不進奉父母。在守喪期間,遵用古禮,本鄉(xiāng)人多受到教育。服喪期滿,官復(fù)原職,再晉升為左諭德,為皇帝講解經(jīng)史。在此之前,元忭在神宗即位大赦天下時,奏請復(fù)父官職,神宗只詔令給冠帶,現(xiàn)在又重申前請,未獲允準(zhǔn)。元忭傷心地說:“我無顏于地下見父母。”因此憂悶成疾,病逝。天啟初年,追謚文恭。
以贊、元忭在未考中進士時,追隨王畿,承繼良知之學(xué)。二人皆克敬孝道,親身實踐。以贊品行端正,志向純潔。元忭言行均合規(guī)范,未流入佛學(xué)禪寂之弊。
隆慶五年(1571),以贊會試中第一,廷試第三,授編修,而元忭因廷試第一,授修撰。萬歷初,張居正以內(nèi)閣首輔執(zhí)掌政權(quán),以贊不時上書指正其錯誤,居正對他不好,因而稱病歸家。很久以后才官復(fù)原職,但又立即引退。朝廷詔令起任中允,行至中途為思念母親又折回。再度起任南京祭酒,很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立即轉(zhuǎn)為吏部右侍郎。他兩次上疏,請立皇太子,且極力指責(zé)三王并封的錯誤。奏疏中說:“皇后鐘愛長子,愿早日冊立太子,臣民尤其切望。陛下因厚待皇后而緩冊立太子,是未能體諒皇后之心。信是國家大事,立太子一事,多次推延,將會使詔令不取信于天下,這不是重宗廟,安社稷的國策?!背⒅幸捕嘤兄G勸冊立太子的,但冊立之事仍未實行。不久召回京師任吏部右侍郎,以贊極力推辭。他自考中進士以來的二十余年內(nèi),在官僅僅三年。母親去世,他在守喪期間,因悲痛過度而卒。贈禮部尚書,謚文潔。
元忭曾上疏救御史胡氵孝,又請給太后、皇后進講《烈女傳》,用《詩經(jīng)》中的《周南》、《召南》來教化臣民,皆不被采納。萬歷十年(1582),奉詔出使楚府回來,路經(jīng)家鄉(xiāng),回去探親,僅五日母親去世。元忭護理雙親疾病,湯藥不親口嘗試不進奉父母。在守喪期間,遵用古禮,本鄉(xiāng)人多受到教育。服喪期滿,官復(fù)原職,再晉升為左諭德,為皇帝講解經(jīng)史。在此之前,元忭在神宗即位大赦天下時,奏請復(fù)父官職,神宗只詔令給冠帶,現(xiàn)在又重申前請,未獲允準(zhǔn)。元忭傷心地說:“我無顏于地下見父母。”因此憂悶成疾,病逝。天啟初年,追謚文恭。
以贊、元忭在未考中進士時,追隨王畿,承繼良知之學(xué)。二人皆克敬孝道,親身實踐。以贊品行端正,志向純潔。元忭言行均合規(guī)范,未流入佛學(xué)禪寂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