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閩海紀略

臺灣文獻叢刊023 閩海紀略 作者:


  乙酉、宏光元年

  丙戌、隆武二年

  丁亥、永曆元年

  戊子、永曆二年

  己丑、永曆三年

  庚寅、永曆四年

  辛卯、永曆五年

  壬辰、永曆六年

  癸巳、永曆七年

  甲午、永曆八年

  乙未、永曆九年

  丙申、永曆十年

  丁酉、永曆十一年

  戊戌、永曆十二年

  己亥、永曆十三年

  庚子、永曆十四年

  辛丑、永曆十五年

  壬寅、永曆十六年

  癸卯、永曆十七年

  甲辰、永曆十八年

  乙巳、永曆十九年

  ·乙酉、宏光元年

  乙酉、宏光元年夏、閏六月,唐王即位於福州,改元隆武。

  初,唐王統(tǒng)兵勤王,以擅離南陽,錮高牆;會赦,之南都。時靖虜伯駐師京口,邂逅相識。及南都失守,靖虜伯回師至浙,復于江口相逢,遂奉入閩。南安伯與諸大臣會議監(jiān)國,靖虜伯固請正位以壓眾心;閏六月十五日唐王即皇帝位。改福州府為天興府、布政司為大內(nèi),大赦;以漢光武亦乙酉改元即帝位,因改元隆武。封南安伯為平虜侯、靖虜伯為定虜侯;旋封平、定二國公。

  平國公姓鄭,諱芝龍,號飛虹,南安石井巡司人也。兄弟五人:長即公,次諱芝虎,三定國公諱鴻逵,四澄濟伯諱芝豹。平國公年少起家海上,崇禎元年戊辰歸誠,授遊擊;屢平???、紅夷,累功陞總兵,鎮(zhèn)守福建。甲申年之變,福王即位南京,封為南安伯;定國公,即靖虜伯。至是,唐王即位;敘翊戴功,晉封為侯。旋以平虜侯為平國公、定定國公,即靖虜伯。至是,唐王即位;敘翊戴功,晉封為侯。旋以平虜侯為平國公、定虜侯為定國公。

  賜平國公子國姓、名成功,封忠孝伯。

  平國公長子名森,字大木,天啟甲子年七月十五日生在日本國;後遣人取回。

  方七歲,有大志,讀書穎敏不群。年十五,補南安弟子員,食餼。省試時,有術(shù)士見之,驚曰:『公王侯相,殆非科第中人』;時方銳志場屋,不以為然。及隆武立,召見;奇其狀貌,賜國姓,封忠孝伯。

  ·丙戌、隆武二年

  丙戌、隆武二年秋、九月,清貝勒王入閩,誘挾平國公入(都)。

  時朝政戰(zhàn)守事宜,皆出於平國公。(公)嘗與文臣齟齬,兵餉日匱;繼聞錢塘信急,決計南歸。于是各□守將皆言缺餉,盡撤兵回。清兵從容由建、由汀、由福寧分道入閩,各處無一守禦;八月,至延平。隆武幸汀,將入贛;詰旦將朝,聞清兵踵至,倉皇登騎而奔,不知蹤跡。九月,清兵至泉州;平國公在□□(安平),□□(外通)於海。貝勒馳書招之,略云:『吾所以重將軍者,以將軍能立唐藩也。人臣事主,茍有可為,以竭其力;力盡不勝天,則投明而事,乘時建功,此豪傑也。且兩粵未平,吾欲見將軍者,欲商地方人才故也』。平國公得書大喜,遂送款行;國姓力陳,弗聽。及見貝勒王,置酒甚歡;忽夜半拔營,挾公北去。

  ·丁亥、永曆元年

  丁亥、永曆元年國姓招討大將軍起兵。

  初,平國公撤兵而南,密諭國姓速歸;不從,曰:『父教子忠,未聞父教子貳』!及公北行,欲俱見貝勒,定國公陰命逸去,乃謀舉義。時兵將、械船百無一備,遂往南澳召募;識者知其可與圖大事,鹹歸心焉。丁亥永曆元年(即順治四年)自南澳回,聞永歷即位粵西,遙奉年號,稱「招討大將軍罪臣」。以廈門□□(先為)建國公鄭彩與弟定遠侯鄭聯(lián)所據(jù),移泊鼓浪嶼訓練。七月,以洪政、陳輝為左右先鋒,楊才、張進為親丁鎮(zhèn),郭泰、余寬為左右鎮(zhèn),林習山為樓船鎮(zhèn)。建國公兄弟招討軍□□□入海澄,破九都城。數(shù)日,援兵至,洪政中流矢,諸軍回島。

  秋、八月,會定國公攻泉州。

  定國公自平國公解兵投清,尚擁兵甲。八月,率所部進取泉州;國姓引兵會之,列營桃花山。清提督趙國祚鎮(zhèn)泉州,每輕視之;二十八日,率騎數(shù)百直衝營壘。張進、楊才迎戰(zhàn),定國公遣林順等夾擊,大破之,追至城下。九月初三日攻城,別遣水師破溜石砲□,殺參將解應隆,軍聲大振。泉紳郭必□□□(昌子顯)舍欲內(nèi)應,國祚殺之,滅其宗,並繫相國黃景昉等。國祚嬰城嚴守,多殺戮,泉民日夜不敢喘息。漳州副將王進(即王老虎)率兵來援,圍解。

  ·戊子、永曆二年

  戊子、永曆二年閏三月,復同安(即順治五年)。

  國姓引兵取同安,守將步騎同九都民次小營嶺店頭拒戰(zhàn)。同安兵奔潰,追至縣圍之;守將廉郎、知縣張效齡夜棄城遁。以葉翼雲(yún)知縣事。

  秋、八月,清兵破同安,知縣葉翼雲(yún)、守將丘晉、林壯猷、教諭陳鼎等皆死之;屠其城。

  自丁亥攻泉州,所在蜂起;清之號令,僅至郡城外而止。七月十三日,佟、陳、李三大人援師在泉,義兵皆竄匿。丘晉,林壯猷等守同安;清兵日夜攻城,城陷,丘晉、林壯猷全軍沒焉。知縣葉翼雲(yún)、教諭陳鼎皆死之;屠其城。先是,有「同安血成溝」之讖;至是,果驗(同安有書生,綽號鰍魚,善術(shù)數(shù)。省回,見羅漢山中所稱生閻羅者,值外出;先以摺紙置硯底,生取視之,上云:『鰍魚半途死,同安血成溝,嘉禾斷人種,安海成平埔』。生讀畢悚然。奔回,果至小盈嶺下而死。初,國姓以「斷人種」為「斷人掌」所謠,皆斷俘兵手掌放回以應之;其後,清兵燬安海鎮(zhèn)城,廈門有鄉(xiāng)名「嘉禾」,語果驗)。

  ·己丑、永曆三年

  己丑、永曆三年攻泉州,取之(即順治六年)。

  自同安敗後,乃往銅山所募兵;以施瑯、楊才、黃廷、柯宸樞、康明、張英等攻漳浦,守將王起俸降。遂由雲(yún)霄鎮(zhèn)抵詔安,移屯分水關(guān)黃岡;留黃廷、柯宸樞守盤陀嶺。清兵進攻盤陀嶺,柯宸樞兄弟死之。□宸樞,明武舉人。

  ·庚寅、永曆四年

  庚寅、永曆四年往潮州(即順治七年)。

  是年,全粵俱奉永曆年號,土宄隨在橫竊。守潮者,□□(新泰)伯郝尚久也;自定國公入據(jù)揭陽,兩家雖同奉正朔,實各按劍。潮人黃海如、陳斌先為據(jù)寇;至是,引國姓入潮。遂入南陽,勦許龍、楊廣等;渡達濠,誅張禮,剿新墟、金田等寨,悉平之。

  夏、六月,擊蘇利。

  蘇利在碣石衛(wèi),引兵攻之,不克。利後自據(jù),清兵討殺之。

  秋、八月,並鄭聯(lián)軍。

  時兩島尚為建國公兄弟所據(jù),其北將章雲(yún)飛恣肆。國姓密與陳豹等謀襲之,曰:『兩島吾家土地,渠兄弟虎踞橫行,大不道』!自揭陽揚帆,中秋夜抵廈門;定遠侯鄭聯(lián)尚醉萬石巖,詰朝酒醒,登舟謁見,握拜甚歡。國姓撫諭之,曰:『兄能以一軍相假乎』?聯(lián)曰:『敢不唯命』!先嚴部署,舉砲為號,諸軍爭先進船,聯(lián)眾不敢動。未幾,邀聯(lián)宴萬石巖,盡歡而罷;陰伏甲士,道殺之。時聯(lián)兵眾船強,國姓將至,其兄鄭彩議全軍出避;不從,復不設備,遂及于難。鄭彩率所部航海而南;飄泊數(shù)載,兵眾星散,不敢歸。國姓以書招之,彩得書喜曰:『今不歸,後無期矣』!遂回廈門,國姓善待之;病死于家。

  ·辛卯、永曆五年

  辛卯、永曆五年春、二月,清巡撫張學聖遣泉鎮(zhèn)馬得功襲島(即順治八年)。

 ?。▏眨┘葋K鄭聯(lián)軍,以鄭芝莞守廈門;率舟師南下,次平海衛(wèi)。清巡撫張學聖按泉,令泉鎮(zhèn)馬得功乘虛襲島。時定國公棄揭陽回師未至,鄭芝莞無守禦;得功先遣數(shù)十騎渡五通登岸,兵民望見,皆奔竄,遂入島。原閣部曾櫻自縊死。學聖及興泉道黃澍登山,望島孤懸海外,汪洋萬頃;憮然曰:『此絕地也!設有緩急,援兵豈能飛渡耶』!先引回。不數(shù)日,定國公至,得功欲退,不得渡,乃遣人謂公曰:『吾不得出,島上人民必不能保全;公眷屬皆在安海內(nèi)地,無乃不便乎』?公以為然;又不期國姓之猝至也,縱其回。四月初一日,國姓至,得功已離島二日矣;大悔恨,以失島罪斬鄭芝莞(芝莞,國姓叔也),諸將股慄。定國公退泊白沙,築寨以居。繫左先鋒施瑯。

  施瑯,晉江人;屢有戰(zhàn)功,授左先鋒鎮(zhèn)。有標兵逃在國姓左右,瑯擒之。國姓馳令勿殺,至已斬矣;大怒,繫之,逮其家?,槼碎g逃去,密渡安平依澄濟伯;國姓收殺其父並其弟援剿左鎮(zhèn)施顯?,槡w清,鎮(zhèn)同安;累陞水師提督、靖海將軍。夏、五月,入漳州南溪。

  自回島之後,申嚴紀律,兵聲復大震。率眾入漳州南溪,鎮(zhèn)將王拜(邦?)俊迎戰(zhàn),大破之。

  冬、十二月,敗提督楊名高于小盈嶺。

  清提督楊名高自福州率步騎入漳應援,迎戰(zhàn)小盈嶺;名高大敗,僅以身免。乘勝徇漳浦,守將楊世德、陳堯策等降。

  ·壬辰、永曆六年

  壬辰、永曆六年春、正月、復海澄(即順治九年)

  進取海澄,是日潮漲,舟達城垣,守將郝文興以城降,授文興為左都督;以壬午舉人黃維璟、己卯舉人林其昌、丙戌舉人馮澄世先後知縣事。三月,大敗清部院陳錦於江東橋北。

  陳部院先年引兵破同安,有威望,率兵來援;乃簡精銳列營江東橋北大人廟待之。部院狃於同安之役,意甚輕視;及戰(zhàn),大敗,奔回泉州。七月,部院復軍于鳳尾山,為其丁庫成棟所刺,來歸。國姓以奴弒主,大逆;雖賞其功,陰令殺之。

  夏、四月,圍漳州。

  進圍漳州,浙鎮(zhèn)馬逢知(原名進寶,號金衢馬)率兵來援,縱其入城。數(shù)日,逢知出戰(zhàn),迎擊之;逢知軍潰,復退守陴。外援既絕,益危戰(zhàn)。諸軍百道攻城,晝夜不休;城中悉力堵禦,不能克。距漳三十里有鎮(zhèn)門曰象鼻,兩山夾岸,築斷,激水灌城,不就;復列柵圍之。城中升米銀數(shù)兩,人相食,死者相枕藉。圍解後,署漳守道周亮工收枯骨七十三萬餘,焚■〈疒〈癶上土下〉〉一大穴,豎碑曰「同歸所」。其收拾不盡者,不可勝數(shù)。

  冬、十月,戰(zhàn)于古縣,敗績。

  漳郡被圍,中外隔絕。清遣金固山率兵來援,九月至漳,聲勢甚銳;時久圍堅城,師老糧匱,眾無戰(zhàn)志。十月初三日,退屯古縣。清兵追至,迎戰(zhàn),奔潰;退守海澄。

  ·癸巳、永曆七年

  癸巳、永曆七年夏、五月,清攻海澄,不克而還(即順治十年)。

  金固山既解漳圍,乃進攻海澄,郭外壞為平地。國姓鼓勵士卒,親立雉堞堵禦;與諸將敵樓飲酒,指揮自若。忽一夕,聞空砲發(fā);王秀奇、郝文興曰:『是欲臨城也』。甘輝勒兵持斧以待;令曰:『敵至齊砍』!須臾,清兵盡銳渡濠,大呼登城;舉斧砍之,先登者悉填濠內(nèi),無一生還者。金固山連夜回,澄守益固矣。

  秋、九月,救潮州;旋引還。

  清兵攻潮州,郝尚久因郝文興乞師;遣陳六御率兵援之。尚久疑,不敢開納。未幾,潮州破,乃攻鷗丁壩等寨,引還。

  ·甲午、永曆八年

  甲午、永曆八年春、二月,清遣官議撫(即順治十一年)。

  初,平國公在京密令李德來勸就撫,陽許之;清遂封平國公為同安侯,遣鄭、賈二員齎詔及海澄公印敕來文封定國公為奉化伯、澄濟伯為左都督。國姓至安平,宴待鄭、賈;辭以未有地方安插兵眾,不受爵。乘鄭、賈回京復命,乃就福、興、泉、漳措餉。十月,清遣葉、阿二滿員來,令削髮登岸;不從。葉、阿從間道馳回京,清遂置同安侯于高牆、戍澄濟伯于寧古塔。誅援勦前鎮(zhèn)黃大振。

  大振,興化人;初從黃斌卿。斌卿死,來歸;累陞援勦前鎮(zhèn)。至是,往興化措餉;召募至數(shù)千人,多不法,有訛語。遂親往海壇,召大振軍前計事,執(zhí)之以歸;賜死,飲鴆不瞑,絞殺之。以戴捷代統(tǒng)其眾。設六官。

  以壬午舉人潘庚鍾為吏戶官、丙戌舉人陳寶鑰為禮官、世職張光啟為兵官、都督程應璠為刑官、丙戌舉人馮澄世為工官;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以鄧會知州事。時監(jiān)國魯王及瀘溪、寧靖諸王皆厚贍之;禮待鄉(xiāng)紳王忠孝、沈佺期、郭貞一、盧若騰、辜朝薦、徐孚遠等;有軍國大事,輒相諮。考諸生有學問者入儲賢館。先是,永曆欲開科粵西,諸生赴科舉者,皆給花紅、路費銀兩。島上衣冠濟濟,粗有太平景象。誅餉鎮(zhèn)黃愷。

  初,起兵時,苦軍資不足。黃愷原充泉州戶掾,為餉鎮(zhèn)措餉;漳、泉悉聽科索。愷少有才,日見親幸;剋剝不堪,怨聲載道。遂收殺之。

  冬、十二月,入漳州,漳州守將以郡城納降。

  十月晦日,自島入澄。乘夜嚴部署,諸將未知所指;四更抵漳郡,守將開門迎納;入城,兵不血刃。於是,守將樸世用、魏標、楊其志、知府房里煌、知縣周瓊、李奇生、范進等皆降;屬邑悉附。泉州屬縣望風而潰,獨副將韓尚亮守泉州。

  ·乙未、永曆九年

  乙未、永曆九年春、正月,陷仙遊縣(即順治十二年)。

  時諸將分地措餉。甘輝知撫事不濟,遂攻仙遊縣;開地道入,屠戮幾無遺類,引軍而還。

  夏、五月,遣忠振伯洪旭、北鎮(zhèn)陳六御舟師北征。

  陳六御等揚帆進取舟山,守將巴臣興舉軍降;調(diào)臣興回思明,以六御守舟山。後為清兵攻破,死之(六御,陳謙子也)。洪旭等攻溫、臺,臺州鎮(zhèn)馬信、寧波鎮(zhèn)張宏德出降,空其城而歸。

  六月,墮安平鎮(zhèn);繼毀漳郡及泉屬縣城。

  安平鎮(zhèn),距泉州五十里,平國公置第其中;洋舶直通城外,人煙繁華勝於郡城。清世子統(tǒng)兵入閩,將至,乃墮安平鎮(zhèn);續(xù)毀漳郡及泉屬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各縣,抽兵回島。

  冬、十二月,清世子至閩。

  世子至泉,遣人齎諭至思明招降,不納;復易函稱書,乃答之。

  ·丙申、永曆十年

  丙申、永曆十年春、三月,清舟師出泉港,遭風而還(即順治十三年)。

  世子調(diào)泉州水師攻島;遣林順、陳澤等駕砲船禦之。未至,清船為颶風所飄,

  多登岸而逃;十餘人至金門,獲之,斷手掌、割耳鼻,欲厭「嘉禾斷人掌」之讖也。斷掌放回,自此始。清別遣兵攻白沙寨,不克而還。夏、五月,誅左先鋒蘇茂。

  蘇茂,原為施瑯副將;因補其缺。密放瑯逃脫,後露其跡。及同黃梧(原文為廷)入揭陽失利引軍回,遂按軍法誅之;仍責前衝鋒鎮(zhèn)黃梧,準償鐵甲自效。六月,前衝鋒鎮(zhèn)黃梧以海澄降清,封為海澄公。

  海澄儲蓄糧糗、器械不可勝數(shù),以右提督王秀奇統(tǒng)黃梧、蘇明守之(明,蘇茂弟也)。世子入閩,漳、泉屬邑皆下;獨海澄未復,多方誘降。適秀奇出計事,黃梧以揭陽失利戴罪、蘇明亦以兄被殺,遂舉城降。清以海澄公爵爵黃梧;調(diào)蘇明入京為內(nèi)大臣,以其母尚在海也。嗣黃梧獻平海策:請發(fā)鄭氏祖墳、株求親黨、沒五大商及遷界事,漳、泉之民苦益甚矣。

  秋、七月,破閩安鎮(zhèn)。

  世子重兵在漳,議率眾北向以襲之??似诮饫|,會黃梧以海澄降清;國姓曰:『吾欲圖大事,豈以澄邑阻之』!遂令揚帆進攻閩安鎮(zhèn),下之。省會震動,時王進緣事在獄,督、撫出之,夜修守具。屢攻不利,乃城牛心塔,以陳斌等戍之。冬、十月,禮官陳寶鑰歸清。

  寶鑰常懼得罪;至是,將北向,詭稱回思明,移船,遂舉家入泉州投誠,清以為青州道。以黃開泰為禮官(開泰,丙戌舉人),後亦投誠為睢陳道。

  ·丁酉、永曆十一年

  丁酉、永曆十一年春、三月十有八日,定國公病死(即順治十四年)。

  公中崇禎庚午武科,為津撫鄭宗周坐營,轉(zhuǎn)隸都督孫應龍麾下。登萊之役,應龍失機,□(逮)繫天津獄;後辯釋,復與巡撫張廷拱同事。未幾,以兄平紅夷功,福蔭錦衣衛(wèi),掌刑千戶。中庚辰武進士,故事勳衛(wèi)射策武甲科加三級,進都指揮使。癸未,陞蓬萊副總兵。甲申,李自成陷京城,弘光即位,檄守采石磯,以右軍都督掛鎮(zhèn)海將軍??;破高傑、張?zhí)斓?,封靖虜伯。己酉,南都失守,引回;迎唐王入閩,立之;封定虜侯,晉定國公。丙戌,清兵入閩,平國公北行;乃與國姓舉義,攻泉,入潮。辛卯,退泊白沙,築寨以居,名曰「華覺」;久患足疾,構(gòu)園亭、池沼、花木,放吟度曲,笙歌自娛。丙申,清兵攻白沙,不克;移居金門養(yǎng)病。至是,卒;年四十有五。子耀基,隆武亦賜國姓,人稱「小國姓」。時國姓在北聞之,回島。甘輝擊斬滿將阿克襄。

  清復閩安鎮(zhèn),諸將引回;陳斌孤軍守牛心塔,不得出。清遣人招降至福州,殺之;盡屠其軍。時甘輝等自北回,攻寧德縣,滿將阿克襄率兵來援??讼弪斢拢R蹶,裹創(chuàng)步戰(zhàn);為甘輝所殺。

  ·戊戌、永曆十二年

  戊戌、永曆十二年舉兵向浙江(即順治十五年)。

  議欲大舉直取南京。諸將曰:『南京地遠城堅,非數(shù)十萬人不可;不如就近攻取為得計也』。國姓曰:『入據(jù)長江,則江南半壁皆吾囊中物矣』。以中提督甘輝、後提督萬禮、武衛(wèi)林勝、統(tǒng)□余新、虎衛(wèi)左鎮(zhèn)陳魁水陸甲士五萬(號十萬)、戰(zhàn)船千餘北行;入浙江,攻陷樂清等縣。將進長江,次羊山,暴風覆舟,沒數(shù)千餘人;退泊舟山,整頓舟楫,以圖後事。諸將勸回島,不從。

  ·己亥、永曆十三年

  己亥、永曆十三年冊封延平王(即順治十六年)。

  永曆在粵西,年年問遺,修表不絕。至是,遣周金湯齎印冊從廣東龍門航海至思明,封延平王;諸將陞擢有差。時舉兵江南;及回,仍稱招討大將軍,不受王爵。六月,破瓜州、下鎮(zhèn)江。

  瓜州沿邊設兵置砲。六月,南風盛發(fā),鼓棹而進,遂破瓜州;柯宸樞子柯平時在軍前監(jiān)紀,以為瓜州同知。瓜州既破,清管提督、朱操江統(tǒng)兵迎戰(zhàn)。兩軍未及交,周全斌率所部先登陷陣;諸軍繼之,清兵大潰。擒朱操江,縱之北去;管提督遁回鎮(zhèn)江,不守。國姓以全斌違令先動,將殺之;諸將力請,乃免。全斌帶傷守鎮(zhèn)江。

  秋、七月,圍南京,不克而還。

  瓜州已破,進圍金陵。江、浙郡縣望風願附,江北遙有獻款者,京師震動。江南周圍百餘里孤軍深入,又狃于江上捷,可謂垂手得也。未幾,余新一軍為梁化鳳所破;諸軍奔潰赴舟,溺者不可勝數(shù);甘輝、余新被獲,甘輝不屈死之。出長江,(攻)崇明,不克而還?;P,西安人,時為崇明副將;是役有功,升江西提督。辛亥病死,標兵鼓譟圍其家,索取扣剋之銀至十餘萬。

  ·庚子、永曆十四年

  庚子、永曆十四年夏、五月,大敗清將達素於海門(即清順治十七年)。

  清遣達素為將軍,大船出漳州、小船出同安,會粵中許龍、蘇利舟師,水陸並舉。乃遣右虎衛(wèi)陳鵬督諸軍守高崎,以遏同安;鄭泰率所部舟師出浯嶼,禦粵舟;自率周全斌、黃廷等次海門。初十黎明,漳船順風乘流逼海門;五府陳堯策傳令諸將按舟勿動,俟其齊,出擊之。呼吸間,漳船已至,諸船奉令不敢發(fā);閩安侯周瑞先為漳船擊破,與陳堯策皆死焉。繼攻陳輝船;舉火藥燒之,滿兵躍起,且戰(zhàn)且卻。近午,風發(fā)潮湧,親率巨艦衝之;鄭泰復自浯嶼引舟合擊,北兵大敗,橫屍浮海。時有滿兵二百餘見風勢不利,棄舟登鳥(圭?)嶼(嶼距廈門數(shù)步)死力拒戰(zhàn);遣北將馬信招降,夜溺死之。是日,同安滿兵駕小舟趨高崎,陳鵬約降,敕所部勿動;北兵傳有內(nèi)應,未及近岸,棄舟爭前。鵬部將陳蟒謂曰:『事急矣,豈可坐而待斃』!乃與殿兵鎮(zhèn)陳章合兵出擊;北兵皆指言鵬降,爭赴之;比至,戰(zhàn)遂不支,蹈海死者十有七、八。收陳鵬,凌遲處死;以陳蟒代之。粵舟後二日方至,知漳州、同安兵敗而回。自是,對壘閱月;空島北徇,清兵竟不敢渡。達素回至福州,自盡死。

  ·辛丑、永曆十五年

  辛丑、永曆十五年春、三月,收臺灣(即順治十八年)。

  初,紅夷欲城浯嶼,依粵澳例互市,以巨艦入犯。泊臺灣,築二城:曰赤崁、曰王城;餘皆土番。立法甚嚴,咸奉約束,三十餘年無敢犯者。至是,順治新喪、未暇連兵,遂決意取之。先,亦有人獻策也;諸將謂夾板多、炮火難近,鹿耳門水淺難入;獻策者引紅夷譯何斌進曰:『臺灣沃野千里,通外洋、橫絕大海,足與中國抗衡。土番受紅夷威凌,每欲反噬;天威臨之,譬如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餉兵;進戰(zhàn)退守,無逾于此』。且陳可取狀甚悉;從之。三月,率舟前行;次澎湖,下令曰:『惟吾鷁首是東』。至鹿耳門,則水漲丈餘,大小舟銜尾而渡,紅夷驚為自天而下。引兵登岸,先取赤崁;紅夷棄城奔王城,死力拒守。復燒其夾板,盡殲之。圍至十二月,食盡,紅毛出降;生存者僅五百餘人,縱其歸國。

  銅山守將郭義、蔡祿歸清;忠匡伯張進死之。

  忠匡伯張進原鎮(zhèn)銅山;以郭義、蔡祿協(xié)守。畏往臺灣,遂率師降清,挾張進同行。進不從,曰:『吾守土者,死而已』!密置火藥署中,欲侯二鎮(zhèn)來,並焚之;二鎮(zhèn)遣人促行,遂舉火,闔家自焚。進在銅山,威惠甚著,人鹹惜之。原知思明州薛聯(lián)桂同降清,授江西糧道。

  冬、十月,清殺平國公。

  公在京屢以書諭撫,不則,必見誅僇;國姓回書云:『設有不幸,兒當縞素復仇,以結(jié)忠孝之局而已』!順治在日,猶不加害;及康熙嗣位,執(zhí)政者與公不協(xié),遂促殺之;以十月初三日死於燕京之菜(柴)市,子孫在京者皆與焉。

  清遷沿海居民于內(nèi)地。

  閩海歷年用兵,損兵折將,傾帑協(xié)餉;蘇納海議曰:『廈門、金門,彈丸兩島,得延今日,實恃沿海一帶交通接濟。今將山東、江、浙、閩、廣濱海人民一盡遷入內(nèi)地,立邊界、設防守、嚴稽查,片板不許下海,粒貨不許越疆,則海上食盡,鳥獸散矣』。從之;分遣滿員督遷。四省數(shù)千里生聚,一旦流離,古未有也。

  ·壬寅、永曆十六年

  壬寅、永曆十六年春、正月,平臺灣為東都(即康熙元年)。

  紅夷既平,改臺灣為東都;王城號安平鎮(zhèn),赤崁為天興府。以鄭省英為府尹(省英,芝莞長子也)。及清遷界,嘆曰:『舉數(shù)省魚鹽之區(qū)千里盡委而棄之,豈得計哉?吾養(yǎng)兵蓄銳,天下事未可知也』!于是闢草萊、興屯聚、嚴法令,稍犯者雖親信不免;有諫用法宜稍寬者,國姓曰:『子產(chǎn)治鄭、孔明治蜀,皆以嚴從事。立國之始,不加一番整頓,則流弊不可勝言矣』。嚴敕諸將移眷。時地方初闢,人不服水土,多死者;又憚法嚴,皆遷延不行。

  三月,遣周全斌擊忠勇侯陳豹于南澳。

  豹原姓呂,為石井陳氏養(yǎng)子,因冒姓陳。先隸芝虎麾下;追劉香,芝虎沒於海,豹復為平國公部將。有勇力,身才甚短,人號「三尺陳」。鎮(zhèn)守南澳十餘年,跡通海運;許龍、蘇利畏之如虎。但不學無術(shù),性專恣,人多忌之。至是,訛語日起,乃命周全斌回思明率黃昌等舟師攻之。豹倉卒不能自明,又不敢禦敵,舉家引師入粵投誠;清封為慕化伯。蓋為謠言所誤,逃死而去,原無異志也。未幾,病盲。養(yǎng)子陳士鰲家資之在船者歸全斌;後同全斌投誠,豹遣人索家資,不應,遂以病死。

  夏、四月,諸將謀拒命。

  自入臺灣,果于用法。忽有戶官鄭泰監(jiān)殺元子之令;泰駭愕,又恐獲罪。時參軍蔡鳴雷亦懼罪自臺灣回,聲言將盡誅諸將;諸將皆大懼,又畏往臺灣。于是會議拒命,以元子子也,不可拒父;諸將臣也,不可拒君;鄭泰為兄行,謂兄可以拒弟也。剋期舉事。值周全斌平南澳回,素與諸將不協(xié);恐其為變,誘執(zhí)之。

  五月,國姓招討大將軍殂於臺灣。

  五月朔,國姓感風寒;文武官入謁,尚坐胡床,諸將不知其病。數(shù)日,遂殂;年三十九,時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即康熙元年也。國姓初起時,無兵、無將,又無現(xiàn)糧,徒以忠義自誓,眾遂日附。治軍嚴整,臨陣身先士卒,明賞罰;北將來歸,推心置腹,故樂效死力。遙傳永曆遇害,有勸改年號者;嘆曰:『皇上西狩,安危尚無實據(jù),何忍改年』;終身尊奉永曆年號。威行東南,以兩島抗天下,從古未有也。

  六月,元子嗣位思明州。

  元子,號稱「嗣世子」;發(fā)喪,嗣位思明。

  清遣使至思明。

  清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遣旗鼓王明、賞功李有功至思明;鄭泰與洪旭、黃廷、蔡鳴雷議曰:『先王在日東征,猶有權(quán)宜通好之意。今沿海遷移,慘至此極;縱不為他省計,獨不念桑梓乎』?眾議韙之于世子;世子曰:『先王開國東都,草創(chuàng)未半,遽爾崩殂,余將奉承遺緒;諸君茍能息兵安民,無墮先王一生孤忠苦節(jié)為善』。泰等議早炤鮮例復李、耿,使疏請之;乃遣楊來嘉同入京侍命。不報;驛楊來嘉回。後來嘉歸清,擢為襄陽鎮(zhèn)。

  清遣官安輯投誠。

  清以連年用兵糜餉,乃嚴遷界,復議解散。江、浙、閩、廣各設滿、漢兵戶部一員,專安輯,盡招誘之術(shù);多張大其事,真?zhèn)文?,上下相蒙。武職率眾投誠者,照原銜議敘;隻身投誠者,降四級;文官亦降四級,優(yōu)敘者降二級,考試字義補授。又有武改文之例:都督、副將改副使、僉事,參、遊改同知。于是海上文武多往投誠,而倖功名者藉此為捷徑?;蚰坎蛔R丁,謬膺監(jiān)司、府廳縣佐;力無縛雞者,濫受副、參、遊、守;名器狼藉,不可勝數(shù)。

  冬、十月,世子入臺灣。

  初,平國公子六人:長國姓,次曰恩、三曰度、四曰蔭、五曰襲、六曰脈(恩為顏夫人所生);咸死於京,惟襲在家,令眷入臺灣,以其生事安置之(?)。五月,諸將奉襲為護理,遂謀即位;引黃昭、蕭拱宸為心腹,結(jié)姻謀自立。世子出周全斌為五軍,以陳永華為諮議參軍、馮錫范為侍衛(wèi)。十月,率師渡海而東。至臺灣,黃昭會諸將出兵,皆陽受命;值大霧晝冥,跬步不可視,諸將皆迷茫失道逾期,獨黃昭先至,破營而入。世子所部多新募,未諳戰(zhàn),少卻;會周全斌率左右數(shù)十人戰(zhàn),黃昭中流矢死。忽霧消天朗,日向午矣。其眾驚亂曰:『吾君之子也』。解甲投戈。世子慰諭之,遂入安平鎮(zhèn)。遣人請鄭襲至,待之如初;襲委罪於其僕蔡雲(yún),雲(yún)自縊。收殺季應清、曹從龍、蕭拱宸等,餘皆不問;曰:『令反側(cè)子自安』。

  ·癸卯、永曆十七年

  癸卯、永曆十七年春、正月,世子至自臺灣(即康熙二年)。

  內(nèi)難既平,祭告先王,調(diào)諸將守汛;回師,以鄭襲同歸。正月,至思明州。

  夏、六月,執(zhí)戶官鄭泰,幽之;泰自縊。

  世子自臺灣回,得鄭泰與黃昭往來書;又楊來嘉自北回,疑其有異志。泰不自安,稱病金門。三月,世子率兵將入海澄;泰覘知,以為將圖己也,舉家揚帆出金門。時泰擁眾數(shù)千、戰(zhàn)船百餘,有勸勒兵入見世子自明者;泰曰:『吾今日救死耳;若稱兵,適重吾罪也』。又有勸投誠者;泰曰:『先平國公已誤,豈容再誤』。皆不從;艤舟待命。世子遣協(xié)理戶官吳慎、協(xié)理吏官鄭斌齎印至金門,傳命曰:『兩島地方,聽伯總制;余棹明東矣』。泰受印,猶豫未敢入謝;其弟鳴駿力勸之行。

  六月,泰入謁,禮待之;翌日,置酒邀議軍事,伏甲執(zhí)之。越日,泰自縊死。

  鄭泰子纘緒及鄭鳴駿逃歸清。

  鳴駿聞泰死,泣曰:『吾負殺兄之名』。舉軍踉蹌引舟遁;周全斌等追之不及。鳴駿稱同安伯、纘緒稱永成伯,入泉州投誠——船二百餘隻、兵八千、文武官四百餘員。清以鳴駿為遵義侯、纘緒為慕恩伯,文武員炤銜敘用,賞賚有差。

  冬、十月,清大舉兵,攻破兩島。

  自鄭鳴駿入泉州,文武官蔡鳴雷、陳輝、楊富、何義等皆先後投誠,合謀會紅夷請攻島自效;許之。十月,靖南王、李總督調(diào)投誠官兵船隻同夾板船出泉州,以提督馬得功統(tǒng)之;自引小船從同安出,黃梧、施瑯率漳州船出海澄。令周全斌禦泉州大隊。十九日,遇馬得功於金門烏沙,時夾板船十四隻、泉州船三百餘號;全斌以二十船衝入其■〈舟宗〉,往來攻擊,紅夷砲無一中者,餘船望見,披靡不敢前。馬得功殿後,為全斌所破;得功赴海死,舉船兵將皆沒。是日,靖南王、李總督、黃梧、施瑯以同安、海澄船濟師入島,世子眾寡不敵,退守銅山;清墮廈門、金門城,焚廬屋,大掠而去。

  ·甲辰、永曆十八年

  甲辰、永曆十八年春、三月,世子退守臺灣(即康熙三年)。

  時軍乏糧,眾志不固;惟參軍陳永華與其□□(侄贊)畫繩武大義相勉,艱難險阻不離左右。將往東都,周全斌、黃廷復率眾投誠;獨洪旭與參軍叔姪、侍衛(wèi)馮錫范翼世子東行。至臺灣,庶事悉委參軍統(tǒng)理。改東都為東寧,置天興、萬年二州。分諸將土地,課耕種、徵租賦、稅丁庸、立學校、通魚鹽、申法紀,安撫土民,貿(mào)易外國。向之憚行者,皆喜為樂土,固若金湯矣。

  ·乙巳、永曆十九年

  乙巳、永曆十九年清遣水師提督施瑯率舟師攻臺灣,遭風雨而還(即康熙四年)。

  兩島既破,施瑯欲握兵自重。請攻臺灣,「可」,加靖海將軍;周全斌、楊富等皆聽約束。方出外洋,颶風大作,各船飄散,不能相顧,引還。未幾,施瑯入京歸旗,投誠官兵移駐各省效勞墾荒;設兵防界,不復以臺灣為事。至己酉年,清遣明珠、蔡毓榮至泉州,加興化知府慕天顏卿銜過臺灣,議炤朝鮮例;遣柯平、葉亨報使。會議雖格不行,而數(shù)年粗安。甲寅年,靖南王耿精忠據(jù)福州,請援師;閩海復有事矣。

  ●後紀略

  甲寅、永曆廿八年

  乙卯、永曆二十九年

  丙辰、永曆卅年

  丁巳、永曆卅一年

  戊午、永曆卅二年

  己未、永曆卅三年

  庚申、永曆卅四年

  辛酉、永曆卅五年

  壬戌、永曆卅六年

  癸亥、永曆卅七年

  ·甲寅、永曆廿八年

  甲寅、永曆廿八年(即康熙十三年)

  癸丑冬,平西親王吳三桂起兵於雲(yún)南,遂有川、貴、湖南諸郡縣;以是年為周元年。靖南王耿精忠據(jù)閩,稱甲寅年;即康熙十三年也。

  春、二月,清以耿王仍駐福建。

  初,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留其子安達公之信襲鎮(zhèn)廣州;清朝許之,並令舉家歸旗。於是,平西、靖南相繼疏請如平南例,俱報「可」;遣內(nèi)大臣促行。時有臺省□□□(言三藩)並撤,供應費繁,當□次舉行;不聽。癸丑冬,平西先發(fā)拒命,殺督、撫等官,勒兵長驅(qū);楚撫棄長沙,湖南盡失。報至,京師戒嚴;乃命平、靖二王仍留駐鎮(zhèn)。先是,耿王密與麾下謀,遷行之日舉事;及停移詔至,眾謀稍定。然惑於圖讖,陰有異志,其母太妃周氏力止;至太妃斃,反謀溢決矣。

  三月,清耿王據(jù)福州,執(zhí)總督范承謨幽之,殺知府王之儀,建寧同知喻三畏;自稱總統(tǒng)兵馬上將軍。馳檄八閩,下之。

  時,清以雲(yún)南有事,通行直省督、撫增修武備,耿王益不自安。范承謨知之,欲出巡以避;耿王先嚴部曲,分□□(守諸)門。十五日,傳各官赴府,承謨遲疑,劉秉政促之行;甫入門,砲響,出甲(士)執(zhí)承謨。各官倉皇,知府王之儀、同知喻三畏逸出,為亂軍所殺。移時稍定,以劉秉政為統(tǒng)制使、蕭震為布政司,自稱總統(tǒng)兵馬上將軍。移檄八閩,望風而降。檄略曰:『共奉大明之文物,適還中夏之乾坤。高皇大業(yè),必留隆準之遺;明室中興,斷有舂陵之瑞。誓當推誠翊戴,戮力匡襄。申李、郭□□(再造)之功,振晉、鄭相依之業(yè);會周師而反商政,除新法以復漢儀。非惟日月重光,直令河山改色』。又有「中內(nèi)之勢已分,東南之民無主;遠近喁喁,謬相推戴」等語。

  清福建提督王進功掠泉州降耿。

  進功先為漳浦鎮(zhèn),癸卯雲(yún)霄有功,會提督馬得功沒於海,靖南王、李部院以進功題補。泉州人先苦得功之虐,進功蒞任反其所為,十載之內(nèi)咸相粗安焉。至是,十五日三山變,十□日檄至泉州,進功恐為其下所圖,乃令剪辮,縱諸將焚劫郡中,燒南街、西街譙樓,搜掠徹夜,紳庶無遺。時興化鎮(zhèn)馬惟興劫興化,提標前營守備郭維藩守惠安,閉縣淫掠;獨同安城守張學堯、晉江水師營李尚文所部無犯。翌日,進功勒派紳士粟二萬石;移檄屬邑,皆下之。

  耿王遣黃鏞往臺灣。

  鏞,漳人也;為番譯。耿王初聞移命,密遣鏞入海請師聲援。癸丑十一月,世藩艤舟澎湖待之;甲寅正月,耿停移,辭之。及三月舉事,復遣黃鏞請濟師;且以全閩戰(zhàn)船相許。曰:『世藩將水、吾將陸,江、浙不足平也』。

  清海澄公黃梧降耿,病疽死;以其子芳度襲封平和公。

  梧,平和人也;守海澄,以城降,清封海澄公。至是,耿檄至,值病疽,剪辮受印。不數(shù)日,疽潰死;以其子芳度襲封平和公。

  清駐漳海道陳啟泰殺其闔家,死之。

  啟泰與范承謨有親;承謨至閩,啟泰密陳耿事。及承謨被執(zhí),搜得其書;啟泰聞之,懼不自安,先殺家屬十餘人,乃自縊。耿王之變,難僅啟泰一人;啟泰雖在任有穢聲,死亦烈美(矣?)。後世藩入漳,令有司塟之。

  清漳浦鎮(zhèn)劉炎、海澄鎮(zhèn)趙得勝降耿,俱為將軍。

  炎,清戊戌科武狀元;由內(nèi)侍出任福州協(xié)將,陞漳浦右路總兵。得勝,平西舊轄也;初,海澄原駐水師提督,後裁提督、設總兵,因以得勝補其缺。是月,耿王變;檄至,各以所部降耿。封炎為寧遠將軍、得勝為威遠將軍。

  清福寧鎮(zhèn)吳萬福為其部下脅降耿;殺之。

  萬福在鎮(zhèn)貪克,失將士心。耿王變,謀拒之;眾不從,欲遁,不得出。都尉曾養(yǎng)性督兵至,萬?!酢酢酰ń?,養(yǎng)性)殺之,沒其家,遷其眷口入福州。養(yǎng)性等乘勝長驅(qū)平陽,總兵蔡朝佐降;溫、處望風皆附之。

  夏、四月,清潮州鎮(zhèn)劉進忠降耿;攻續(xù)順公沈瑞,並其軍。

  進忠先為閩將,耿王待之有恩。耿王變,全粵尚定(?),進忠率先獻款。時續(xù)順公聞潮州鎮(zhèn)進忠密請師,乃以漳浦鎮(zhèn)劉炎率師會之。夜攻續(xù)順公,並其軍;勒令順公聞潮州鎮(zhèn)進忠密請師,乃以漳浦鎮(zhèn)劉炎率師會之。夜攻續(xù)順公,並其軍;勒令遷家入省,以進忠為寧粵將軍。

  平北將軍王進功至福州;留之。

  進功在閩日久,耿王慮其為□□□。馮君瑞說之入覲,及至,留之,徵其兵。遣協(xié)理禮官柯平至福州報聘。

  耿王之欲舉事也,慮下游郡邑不服,故遣黃鏞會師。乃不一月,全閩降附,浙之溫處、江右之廣信、粵東之潮州相繼納款,聲勢大振。平至福州聘,耿王意甚輕之;曰:『世藩來甚善,各分地自戰(zhàn)』。平還,而兵端起矣。

  耿王徵威遠將軍趙得勝兵,不赴命。

  耿王徵各路兵出閩,惟興化鎮(zhèn)馬惟興帶兵先行,黃芳度遣原同安鎮(zhèn)黃翼帶兵千人應命。復徵得勝兵,不從;陰以海澄待命于世藩。

  以侍衛(wèi)左都督馮錫范督諸軍來思明州。

  鄭、耿會師有成議矣,乃遣馮錫范督諸鎮(zhèn)來思明。時趙得勝已貳於耿,與錫范深相結(jié)納。及(原文乃)柯平至福州,知耿意欲變;隨將海澄之兵進取同安。

  五月,馮錫范取同安,入之。

  張學堯守同安;王進功入省,耿王調(diào)學堯鎮(zhèn)泉州,以化尚蘭代之。師至,尚蘭開城迎納。學堯聞變趨赴,家眷先獲入海矣;遂降。施鳳率舟師詣焉。

  耿王以都尉王進鎮(zhèn)泉州。

  進,初為閩將,有戰(zhàn)聲,綽號老虎;緣事解任。後叩閣復職,補京口標營。范承謨廉其能,題調(diào)入閩,病足;未幾,乃謁。值耿王變,擢為都尉,以吳萬福眷屬結(jié)其歡心。時王進功入省,徵其兵出征;兵將憚行,潛遣諸生吳公鴻齎書入海請師,克期登岸。及聞同安之變,耿王以王進有夙望,命鎮(zhèn)泉郡。

  世藩至思明州。

  敘海澄功:以趙得勝為左提督、封興明伯;敘同安功:以張學堯為左先鋒鎮(zhèn)、掛蕩虜將軍印,化尚藺為仁武鎮(zhèn)、學堯中軍,鄭省英知思明州。

  六月,平北將軍王進功子藩錫誘執(zhí)泉州城守賴玉,率眾,王進逐之,以泉州來歸。

  王進至泉郡,率僅千人,擅作威福;與城守賴玉相結(jié)納,用提標守備戴國用為爪牙。密受耿王意,勒進功家眷入省,提標站隊伏甲,日夜相防;耿王復遣兵接應。將至矣,藩錫與楊青等議曰:『吾父被留在省,接兵又至;吾屬無噍類矣;盍不先發(fā)制人』。六月初一日,誘賴玉、戴國用、李尚文等入軍門,執(zhí)之;砲響為號,部署夾攻。王進意氣自若,走登塗門樓,勢同困鼠,悉力以鬪;提標兵無統(tǒng)帥,相持竟日。至晚,進遙見船帆,恐海舶夾攻;夜闌,潰圍出,赴省,束軍整甲而還;惠安守將擊赴之。初三日,殺賴玉于市;百姓臠其屍殆盡。初四日,絞殺戴國用;惠安守將擊赴之。初三日,殺賴玉于市;百姓臠其屍殆盡。初四日,絞殺戴國用;泉民德李尚文,爭為請免,釋之。迎世子藩入泉。以藩錫為指揮使,暫理提督軍務;弟三人皆為指揮同知。道、府、廳、縣,照舊管事。

  平和公黃芳度以漳州降,承制封為德化公。

  黃梧雖死,其子芳度懼不能免;世藩遣諭之曰:『時際光復,事屬而父;果能傾附,當棄前愆』。芳度初任,恐眾以不附;乃殺漳州城守劉豹(豹,耿所署也)。降啟至,封德化公,授前提督,漳屬錢賦聽其徵給;凡有啟請,靡不曲從。芳度終不自安,間道密表於清。時漳邑皆附,獨漳浦為劉炎所據(jù)。耿王聞同安之失,遣馮國銓來議和,不克事而還。及失泉州,又遣使來,將使泉州歸己也;以葉亨報之。

  秋、七月,耿寧粵將軍劉進忠以潮州來降。

  進忠降耿,遷沈公家至漳浦;值漳、泉之變,不能達福州。平南王遣兵圍潮,耿不能援,乃由海道獻款。世藩遣援剿後鎮(zhèn)金漢臣率舟師援之,以進忠為右提督,封定虜伯。

  九月,耿遣王進爭泉;以右武衛(wèi)劉國軒督諸軍禦之。

  王進自泉奔回,耿王令鎮(zhèn)興化;仍遣兵從上游入漳會劉炎,克期協(xié)攻泉州。進率兵至惠安屯營,肆行焚掠;遣劉國軒督諸軍禦之。

  冬、十月,右武衛(wèi)劉國軒敗王進于塗嶺。

  進素輕南兵;泉州之役,以眾寡不敵為辭。至是,請願收泉州自效;耿王益步騎二萬,鼓行至惠安,兵聲甚赫。劉國軒嚴陣待之,對壘逾旬;進退屯楓亭,列營二十餘里。劉國軒率輕騎覘之,猝遇於塗嶺;進戰(zhàn),許耀少卻,國軒督諸軍分股轉(zhuǎn)戰(zhàn)。自辰至巳,兩軍殊死鬪。進師潰,國軒追至興化郭外,三日夜而還。

  十一月,周遣禮曹員外周文驥來聘。

  周王初起兵,遣使齎帛書,一入福州、一入臺灣會師;世藩遣監(jiān)紀推官陳克歧、副將陳文鎮(zhèn)報之。周王復遣禮曹員外錢點通問;值世藩入泉州,與耿王為敵國。錢點回報,周王又差文驥前來和解,大意以「同室操戈,貽笑敵國」為辭。

  以興明伯趙得勝、侍衛(wèi)馮錫范督諸軍取漳浦,克之。

  漳州雖降,劉炎在漳浦不奉令,密請援于耿王;遣兵會之,至平和,為德化公守將遊(邀?)擊;復遣其親軍都尉徐鴻弼統(tǒng)兵間道入漳浦,蓋欲連漳州之師、分泉州之勢。及塗嶺之捷,乃以錫范同得勝由海澄進取漳浦;徐鴻弼、劉炎會雲(yún)霄鎮(zhèn)劉成龍合師迎戰(zhàn)于羅山嶺。右虎衛(wèi)何祐揮軍擊之,鴻弼等敗回漳浦;得勝等環(huán)陣攻圍,劉炎、徐鴻弼、劉成龍俱出降。

  十二月,興明伯趙得勝援潮州,圍解。

  劉進忠之被圍也,金漢臣一軍盡殲焉。時鄭、耿搆兵,不能救援,城壞百餘丈;進忠極力守禦,中外隔絕半載。及漳浦降,得勝督諸軍赴潮,與廣東兵戰(zhàn)於黃岡;廣兵大潰,燒營而遁,潮圍始解。

  耿王遣使來泉修好。

  耿王聞徐鴻弼之敗,乃遣蒲日興修好。世藩遣使報之,曰:『果欲修和,當如約』。耿王遣董一奇,王世瑜來泉,議仍未合。

  設官徵餉。

  先是,以諮議參軍陳永華為御史總制,留守東寧。分設六官,名曰協(xié)理:以洪磊協(xié)理吏官(磊,忠振伯洪旭之子也)、楊英協(xié)理戶官、鄭斌協(xié)理禮官、柯平協(xié)理刑官、楊賢協(xié)理工官,不設兵官;仍置六科都事、都吏掾辦之。武官具啟。設察言、承宣司出入;賓客司主晉接聘問。親軍曰侍衛(wèi),以馮錫范為之;曰勇衛(wèi),總制留守陳永華兼攝之;曰左右武衛(wèi),以薛進思、劉國軒為之;曰左右虎衛(wèi),以何祐、許耀為之;曰五軍,以施福為之;曰鑾儀衛(wèi),以艾禎祥為之。又有五援勦折衝、五衝鋒、五常、五行、五兵、左右先鋒、前鋒、後勁、中權(quán)、五戎旗、二十八宿營制,聽五提督調(diào)遣。凡文武事宜,皆贊畫參軍陳繩武、侍衛(wèi)馮錫范主之。方師之東(?)也,兵餉取給于東寧;及克漳、泉,兵將日多,轉(zhuǎn)運不繼,乃以徵各餉。以六官督比紳士富民,以鄭省英為宣慰使,總理各郡錢糧;清昌密道吳慎為屯田道,清查屯田寺租。各縣令多以六科都事為之,皆從臺灣隨來者。百姓追丁錢,年十六歲以上、六十以下每月納銀五分,名曰「毛丁」。船計丈尺納貨,名曰「樑頭」。督以上、六十以下每月納銀五分,名曰「毛丁」。船計丈尺納貨,名曰「樑頭」。督造官採船料。監(jiān)司分管鹽場,以陳廷章為泉州鹽政,馮錫珪為漳州鹽政、李景為潮州鹽政、鄭聄英為惠州鹽政;每石鹽價二錢,徵餉四錢。餉司科雜稅,以給兵食。

  ·乙卯、永曆二十九年

  乙卯、永曆二十九年春、正月,耿王遣使張文韜來泉州賀年、議和(即康熙十四年)。

  耿王以董一奇、王世瑜議和未成,再遣張文韜來議,送船五隻踐約;許之,遣禮官鄭斌報使,立條約:楓亭為界。自是,鄭、耿交好。

  二月,誅永春民呂華。

  華,恃馬跳峰地險,不服征索;凡避科派者皆依之。去冬十二月,遣中提督中鎮(zhèn)盧仁、右鎮(zhèn)張漢相討之,不克;乃遣左武衛(wèi)薛進思圍之,三閱月不下,寨中亦困乏。永春知縣鄭時英遣人招諭,許以不死;華不已,出降。釘華及其弟呂十五、十六,沒其家屬並其族,一解□往淡水充軍,死之。

  清續(xù)順公沈瑞以饒平降。

  瑞叔母為平南王女,降耿時遷至漳浦,瑞尚留詔安;廣兵圍潮,瑞趨饒平。及潮州圍解,劉進忠?guī)泿煿ブ豢?;廣兵來援,何祐督兵遇於百子橋,與戰(zhàn),廣兵敗回。瑞出降,改封懷安侯。

  三月,竄洪承疇姪士昌、天恩等及楊明瑯於臺灣。

  清祀洪承疇於學宮。至是,毀其祠;流其胞姪士昌、天恩、士倫及家屬於瑯■〈王喬〉。責楊明瑯甲申之變過梓宮不下馬,並其家俱流之。後皆死於東寧。

  五月,世藩自泉帥師次海澄。

  黃芳度雖受封,其志未嘗忘清。饒平之捷,劉進忠啟請南征,許之;初六日,自泉入海澄,實圍漳州。芳度遣中軍朱武啟朝,意覘軍容。駐澄兩旬,芳度不敢來見;復遣禮官鄭斌入漳慰諭:『或率兵(從)征、或束身入覲』。芳度終不受命。其兄黃翼源為同安水師總兵,因耿王徵兵,駐師關(guān)外;至是,芳度密調(diào)回漳,耿王移書召之,又以病辭。世藩始定攻城之計。

  劉國軒大敗廣兵於鱟母山。

  國軒自塗嶺之捷後,率兵入潮,同進忠規(guī)取屬縣之未附者。安達公尚之信銳氣守禦,相持日久,糧乏兵病,密議退潮扼守;之信揮步騎來追,國軒同左虎衛(wèi)何祐等設伏以待。時吏官洪磊為廣東宣慰使,懸貲賞勇;之信兵至鱟母山迎戰(zhàn),伏兵起,廣兵大敗而遁。是役也,僅以疲卒數(shù)千破敵數(shù)萬,從來以少擊眾未有若斯之捷者。

  自是,國軒、何祐名振粵東。

  六月,黃芳度據(jù)守漳州歸清。

  世藩自海澄帥師移駐萬松關(guān),芳度剃髮據(jù)守;遣其兄黃芳泰入廣請援、賴陞守平和縣。世藩進攻漳州不克,援勦後鎮(zhèn)萬宏登雲(yún)梯,中砲死;調(diào)何祐由潮州先攻平和縣,賴陞降,屬縣悉平。

  番舶互市。

  先是,中左所為諸洋利藪;破島後,夷舶不至。甲寅復島,諸番如英圭黎、萬丹、暹羅、安南等國貢方物互市;島上人煙市井,輻輳如舊矣。

  冬、十月,海澄公標吳淑以漳州降,芳度投井死。

  自六月圍漳州,芳度悉力拒守;數(shù)攻不利,乃築長垣困之。十月初六日,吳淑開城出降;芳度踉蹌投開元寺井死。獲其將黃翼、蔡龍、朱武、張濟、戴麟、陳驥、黃琯等,殺之;沒其家,剖棺碎黃梧屍,並碎芳度身首,皆沉於海。時芳度兄芳泰往廣求援,會其兄芳世由汀入援,亦以是日破永定縣;聞漳城降,乃大掠永定而遁。吳淑初自海上投清,即隸黃梧標下,梧善待之;將死,呼淑託曰:『吾兒年少,君可善全之』。及(原文乃)圍城日久,淑謂弟潛曰:『公雖待我厚,顧負先王罪重。今世藩恩待有加,反圖逆命,大不道;吾豈可私恩廢公義也』。遂決計約降;以為平虜將軍、後提督,潛為戎旗二鎮(zhèn)。時有議廢黃梧祖墳者;世藩曰:『罪止其身,與其先死者何與』?竟不計。後清贈芳度忠勇王。

  取回日本銀。

  故戶官鄭泰及其弟鳴駿所寄也。泰先事平國公,隆武立,授左都督,加宮傅銜。先王舉兵,以為居守戶官。有心計,善理財,十數(shù)年間白手營貲千餘萬;別寄日本四十餘萬,以備不虞。癸卯之變,泰自盡,世藩遣人日本取其所寄之銀曰:『先王軍貲悉屬戶官掌握,今泰已死,凡寄頓皆公帑』。鄭鳴駿時已歸清,亦遣人爭之曰:『歷年所寄者,吾兄弟血貲』。番通事居奇曰:『兩家爭競,未知孰是』?皆不聽載回。及世藩入漳、泉,遣龔淳往取(淳,原戶官委寄之人也);通事利其所有,僅以二十六萬回,餘皆混行開銷。啟請其子為禮官掾辦,許之。 

  ·丙辰、永曆卅年

  丙辰、永曆卅年春、正月,世藩移駐漳州(即康熙十五年)。

  漳州既平,世藩移駐黃梧花亭;以右虎衛(wèi)許耀,前衝鋒鎮(zhèn)洪羽等率師會在潮諸軍,分取廣東諸郡。

  二月,取惠州,清總兵苗之秀、張國勛各率所部降;安達公尚之信挾其父平南王尚可喜降周。

  平南王昏病日甚,會周師克肇慶、韶州等府,廣州人人自危。乙卯除夕,清駐潮諸軍聞音燒營遁回,劉國軒、進忠、何祐等分南北路而進。碣石鎮(zhèn)苗之秀時軍程鄉(xiāng),其妻在汛,遣人迎師,仍馳令之秀納款;世藩以為滅虜將軍,仍鎮(zhèn)碣石。國軒等水陸並進,圍惠州,分兵攻博羅,不利;旋下長樂、新安、龍門等縣。之信勢蹙,遂降周;周封之信為輔德公,下令退讓惠州。之信檄提督嚴明撤守惠兵回廣,遣使通好,饋弓馬幣帛;乃以劉國軒鎮(zhèn)惠州。時東莞守將張國勛亦降;以為征虜將軍、後勁鎮(zhèn)。自是,與周分界而守。

  以中書舍人許明廷督漳、泉學政。

  泉、漳武生考授將材隨軍,時有言「考武不考文」者;乃命明廷督泉、漳學政,考較生童。

  五月,後提督吳淑襲汀州,克之。

  劉應麟為清汀郡副將,耿王署為汀鎮(zhèn)。至是,耿王欲令出關(guān),遂密獻款;時鄭、耿和好,未便起釁,乃遣吳淑督兵馳書報耿王曰:『將出江右,假道汀州』。耿王遣兵防圍,應麟懼其圖己也,率所部出掠瑞金、石城,下之。吳淑至汀郡,城中有備;應麟回汀,與淑議曰:『今不取,恐為後患』!勒兵晨攻,一鼓而下。封應麟為奉明伯、前提督,鎮(zhèn)汀州;屬邑皆下之。

  秋、七月,(調(diào))劉進忠出師;進忠自回潮州。

  進忠以得汀州為失計,及調(diào)出師,每以糧餉、器仗未備為辭。至興寧,知將與耿為難也,又與諸將不協(xié),流言日起;進忠不自安,稱病引兵回潮,陰以為自安之計。

  九月,耿王歸清;右虎衛(wèi)許耀入興化府。

  初,耿王修好,實欲以全力出圖江、浙。至是,師老無功,勢已將潰;復聞汀郡已破,出征兵將益憂內(nèi)顧,遂密謀歸清;詐作耿王投誠獻關(guān),引康親王率兵入。耿王聞變,知為王進等所謀,乃將王進並蕭震、范承謨等皆絞殺之;謀由舟奔海,耿王聞變,知為王進等所謀,乃將王進並蕭震、范承謨等皆絞殺之;謀由舟奔海,為徐文耀等所脅,不得出;延、建失守,聲勢已逼。九月十九日,不得已剃髮待罪,迎康親王入省。興化守將馬成龍以城來降,遣許耀(自)泉州出赴之;以馬成龍為援剿左都督,封殄虜伯。

  耿王遣平北將軍王進功回泉州。

  進功被留在省,耿王聘其次男為婿。及漳州平,王進功妻子哀請世藩修書耿王,取回進功。耿王欲令次男至省遣回,世藩欲進功先回,然後令次子至省;三往不聽。至是,命進功來漳取救兵,臨行密囑曰:『吾忍死以待』。世藩承制封進功為匡明伯、中提督。

  冬、十月,許耀至烏龍(江)與清兵戰(zhàn),敗績。

  耀既入興化,奉令督調(diào)諸軍進取福州,駐師烏龍江。狃于塗嶺之捷,有驕色;諸將不服統(tǒng)馭,縱兵劫掠,失遠近人心;飲酒嬉戲,無將帥體。清兵渡江,有議半渡擊之者;耀不聽。既濟,倉皇出戰(zhàn),前鋒殊死鬪;既不能分兵救援,及少卻,又不能殿後,舉軍先遁,委棄輜重、器械不可勝計。乃遣趙得勝、何祐代之;仍勩其罪,使將兵自效。

  奇兵鎮(zhèn)黃應督水軍蕭琛、蕭武等敗耿舟師於定海。

  時耿王以歸清,撤浙江兵回閩。魯養(yǎng)性等自溫州航海,將無戰(zhàn)志,朱天貴以舟師來降;餘船且戰(zhàn)且卻,逃入福州。黃應等擊之,獲巨艦數(shù)十號。

  十一月,吳淑入邵武府。

  邵守將彭某,耿王所署將軍也。聞耿王歸清,獻款於淑;時淑駐汀,疾師赴之,入邵武。

  十二月,吳淑敗績,棄邵武。

  清兵將復邵武,淑自督兵禦之;時天寒,諸軍涉溪拒戰(zhàn),凍不能支,敗績。遂棄邵武,退駐汀州。

  左武衛(wèi)薛進思棄汀州。

  初,吳淑以汀屬閩、贛要地,請重師鎮(zhèn)壓;乃以進思守之。至是,清兵復邵武,至建寧縣,距汀數(shù)程;進思聞之,倉皇失措。入與劉應鱗相議,時應麟願傾家貲守禦;進思猜忌不從,遂棄城遁。應麟不得已,奔潮州依劉進忠;憤而病,至正月死。

  周輔德公尚之信遣使報訃,並請其妹回粵;許之。

  平南王尚可喜九月病亡,之信遣使報訃,並請其妹奔喪(妹即懷安侯沈瑞叔母,時至廈門);許其回粵,仍遣使弔喪。周晉之信為輔德親王。

  ·丁巳、永曆卅一年

  丁巳、永曆卅一年春、正月,清兵入興化,何祐等棄城奔泉州;趙得勝死之(即康熙十六年)。

  烏龍江、汀州之敗,軍心不可收拾;何祐又與得勝不睦,南北相疑。得勝出戰(zhàn),祐擁兵坐視;得勝力戰(zhàn),死之。祐等奔回泉州。

  二月,清兵入泉州;世藩自漳回島。

  化興既失,兵心渙散。守泉州中衝鎮(zhèn)林定無備;初九黎明,清兵攻城,一鼓而下;參宿營謝貴、中衝標將林孟死之。世藩在漳聞泉州陷,倉皇登舟;至海澄,棄而不守,遂入島。時人心風鶴,角宿營吳桂斂兵守思明,眾賴以安。乃調(diào)水軍防衛(wèi),陸續(xù)遣諸將家眷回臺灣;繼而餘眾稍集,分地守汛。月餘,始定固守之計。

  賞逃回諸將。

  奔潰之時,諸將或棄軍而回、或不得已投誠復回者,各賞銀一、二百兩;死事者,賻銀五十兩。泉州失,林定逃於民間,傳為已死;半月後,剃髮為僧,將出城,為司鑰者所物色,縱之逃,晝伏夜行,間道至島。世藩見之,泣下;定在泉與民相安,故得免於難。

  祭故興明伯趙得勝。

  得勝督師興化,諸將以北人疑之;及戰(zhàn)敗,或勸逃生,不從,力戰(zhàn)而死。報至,世藩設祭,親臨哭之;後購回其首,殮焉。

  收薛進思,誅之;釋許耀,旋病死。

  討(?)汀州之失也,與許耀同繫;諸將力請圖功贖罪,不許。數(shù)進思不戰(zhàn)而逃之罪浮於許耀,斬之;綑責許耀。耀先病痢,不數(shù)日亦死。並飭何祐、吳淑,以其有戰(zhàn)功,令戴罪自效。斷曰:自甲寅渡海而西,奄有泉、漳、惠、潮四郡,連和周、耿,聲勢豈不赫哉!及襲汀州,兵端一起,北騎隨至。許耀挫衄于峽江,吳淑繼敗於邵武,趙得勝戰(zhàn)死興化,何祐棄城遁回;土崩瓦解,莫可如何!薛進思親信宿將,專制汀郡,興、泉、漳三府勢猶可為:曾未一矢相加,踉蹌逃遁,眾心一動,棄興、泉、漳如敝屣,伊誰之咎?按其失律,薛進思實為罪魁。使早明許耀之罰,進思未必敢棄汀州;速正進思之典,何祐未必敢棄興化。入島處分,錯哉!至許耀之罪,不死法而死病,幸有天刑,人猶以為倖。

  移北將家眷入臺灣;劉炎以舟下碣石衛(wèi)。

  諸郡既失,令懷安侯沈瑞、中提督王進功、左提督趙得勝、驍騎將軍張學堯、前衝鋒鎮(zhèn)劉炎家眷往臺灣,王進功等先行。劉炎以老母病,不堪風濤,遲疑;後舟至海外,勒兵劫船,乘風下碣石衛(wèi),依苗之秀。世藩遣追不及,劉炎在潮與劉進忠歸清。

  三月,分水陸汛守。

  諸將退集思明,軍資不給;乃分汛措餉、召募。以前虎衛(wèi)林陞駐東石,晉南地方隸之;水師四營陳陞、五營蔡沖琱、七營石至、八營陳勝分佈蚶江,祥芝、崇武、獺窟、晉南、惠沿海悉隸之;一營蕭武守興化,水師五營章元勛分(佈)海壇,先陰、福清、長樂沿海悉隸之;樓船中鎮(zhèn)蕭琛駐定海一帶,危宿營陳起萬駐福寧一帶,總制後協(xié)林日慧及吳調(diào)綱分轄福安、寧德等處地方;此北汛之棋佈也。援勦後鎮(zhèn)陳起明駐同安港■〈氵丙〉州,後提督吳淑駐思明,大石、潮、同安地方悉隸之;揚威前鎮(zhèn)陳昌、左鎮(zhèn)陳福分駐漳港,海澄等處地方悉隸之;戎旗一鎮(zhèn)林應分(屯)連江井尾,凡漳浦沿海悉隸之;奇兵鎮(zhèn)黃應、英兵鎮(zhèn)李隆、殿兵鎮(zhèn)林奕、房宿營楊興分屯銅山,南澳、詔安、潮陽、揭陽地方悉隸之;(此)南汛之碁佈也。其餘各將屯潮州、惠州,遙為聲援。自布置後,人始有固志。

  清康親王遣僉事朱麟、臧慶祚齎書入思明。

  大意以「知天識時」為詞;世藩發(fā)禮都事林桂款待。復書有「春秋華夏」之語。

  三月,朱寅入泉州;不克。

  寅原姓蔡,漳浦人,業(yè)巫;以左道惑人,頗有占驗,人咸信之。詭言崇禎三太子收拾餘將,克期襲泉州。三月十九夜,率二百餘人潛至城下,魚貫緣垣堞而入;鳴鼓揚旗,至開元寺前,守泉兵甲昏夜出不意,以為海師復至,多驚竄;行過西街肅清門樓,值雙門前大砲發(fā),遂驚回。比曉,覘其無後繼也,開城逐之;眾寡不敵,按兵徐退,無一死者。自是,人益以為神,咸奉為真三太子;附者日眾,屢戰(zhàn)皆捷,蔓延漳、泉屬縣;頭裹白布為號,人稱為「白頭賊」,聲勢甚壯。但烏合之眾,又無巢穴,術(shù)有時而窮。後歸世藩,封蕩虜將軍,改名蔡明義;年餘病死。其黨猶以為屍解、將轉(zhuǎn)世云。

  夏、六月,劉進忠以潮州歸清。

  進忠性悍,素叵測。乙卯破漳郡,入覲回,意其(甚?)奢,難厭,凡有啟,輒為其請;進忠積不能平。各郡失守,擁兵觀望。遣戶官至潮督餉,不應;遣舟買運,又遏糴。更置府、縣官,獻款于周。至是,清以征逆將軍劉炎同調(diào)入京,遷其家於江南。

  劉國軒自惠州引回。

  國軒,汀州人也,初為漳州千總。甲午年獻漳州,累遷至右武衛(wèi)將軍。入潮,屢有戰(zhàn)功;鎮(zhèn)守惠州,粵人畏之。諸郡失守,劉進忠據(jù)潮州,尚氏眈視廣州,國率一軍攝乎潮、廣之間,布置安閒。時尚氏猶奉周朔,國軒權(quán)宜用周號令,冀尚氏之相安也。末,尚之信、劉進忠相繼歸清,聲問間絕;世藩遣舟迎之回師,國軒乃軒所部航海而歸。

  冬、十月,後提督吳淑取天成寨。

  天成寨,水而險,從無被兵,漳屬富厚者恃為巢窟;吳淑乘間取之。泉、漳援兵至,吳淑孤立難守,平其寨而退。

  十二月,泉州知府張仲舉、興化知府卞永譽議息兵安民。

  初,慕天顏之入臺灣也,議炤朝鮮例,稱臣納貢;不成。至康親王遣興、泉二府加卿銜同泉紳黃志美,監(jiān)生吳公鴻再申前議,且以息兵安民為辭。世藩刑官與議曰:『安民必先息兵,息兵必先裕餉;果能裕餉,兵可息而民自安矣』;二知府回省,康親王以其無定局也,又無報使,責其辱命。

  ·戊午、永曆卅二年

  戊午、永曆卅二年春、正月,清提標侵日湖(即康熙十七年)。

  退師之後,分據(jù)全海;上自浙江,下至雷、瓊,沿海邊各有分汛。日湖濱海,為水師四營陳陞餉地;清提督遣兵巡界,陳陞率所部擊之,大為所敗。提標兵乘勝侵東石等處。

  二月,劉國軒督兵克江東橋等處;擢國軒為中提督,以吳淑副之。

  自七郡已失也,頓兵海上。清總督郎廷相、海澄公黃芳世、副都統(tǒng)胡兔按兵漳郡,黃藍鎮(zhèn)海澄,分防玉州、三叉河、福滸、石碼等處。初十日,國軒督軍至海澄。十一日,攻玉州,守將劉宗拜降;徇三叉河、福滸,皆下。十八日,進取江東橋;時潮海風利,揚帆而入,先焚斷橋樑;陸兵繼至,守將王重祿、呂韜等奔潰。漳、泉援兵適至,國軒分兵擊敗之。是日,三戰(zhàn)三捷,軍聲大振。廿三夜,取石碼,獲守將劉符、守備楊朝家,遂軍祖山頭,逼海澄。滿州副都統(tǒng)孟安等自潮來援,國軒退屯石碼,浚濠築垣拒守;分兵屯漳州郭外。是役也,國軒殺其領(lǐng)兵蘇爵,諸將股慄;又能身先士卒鼓勇,又被傷者出己資賞之;故眾心悅服,所向皆捷。

  三月,周王稱皇帝。

  周王在衡州,以初三日即位稱帝,改元昭武。

  戰(zhàn)于赤嶺。

  自江東橋之斷也,漳、泉隔絕。清提督段應舉自泉州來,定海將軍喇哈達自省來,平南將軍賴塔自潮州來,先後率兵應援。國軒倏水、倏陸,滿、漢疲於奔命。初二日,國軒列隊郡東赤嶺,清兵背城迎戰(zhàn)。前虎衛(wèi)林陞一軍嚴整,漳兵不敢侵軼;互有勝負,殺傷相當。明蔡明義駐劄天寶,以牽漳兵之勢;初一日,為清海澄公黃芳世所敗,遁入長泰。

  劉國軒敗黃芳世於彎腰樹。

  國軒兵勢日盛,樹柵雙橋一帶,去漳數(shù)里。滿、漢將會議,黃芳世督一股札水頭山彎腰樹、一股劄鎮(zhèn)門,安砲以絕來往。國軒偵知,十一日黎明焚營撤兵;漳兵意其遁也,少頃,舉帆直抵水頭,陟嶺鏖戰(zhàn)。黃芳世素不知兵,又以天寶破「白頭」驟勝而驕,與滿將不相下,一戰(zhàn)而潰;奔回漳州,月餘病死。

  國軒復敗清提督段應舉於祖山頭。

  應舉列營祖山頭防禦海澄,糧餉取給漳郡;自水頭之敗,漳州餉道阻絕。十八日未時,國軒輕兵出躧是地;應舉意將攻城,已揮兵迎戰(zhàn);何祐少卻,江勝、吳淑等繞出祖山之背,滿、漢兵將望見,棄輜重,自相踐踏,奔入海澄。國軒等追至城下,會日暮收兵。是役也,陳起明、盧仁、沈誠出軍稍後國軒、啟泰退縮,削起明等職,戴罪立效。國軒據(jù)祖山頭,以逼海澄。

  昂宿營張雄取平和山中召募,漳守將出兵遏之;相持逾月。

  及克江東橋,調(diào)何祐回軍;漳兵亦掣回守禦。牛宿營曾偉、昂宿營張雄等乘間取平和,守將、知縣棄城遁。時黃瑞鑣亦在山,糾集兵旅入漳,俱出援海澄,未暇往爭。

  夏、四月,圍海澄。

  海澄負海枕山,城小而堅,為漳州門戶;原設水師提督坐鎮(zhèn)。丁已秋,以總兵黃藍守之;及國軒入澄港,復遣南將馬虎協(xié)防。祖山之敗,于(?)段應舉等俱逃入海澄;國軒以城險難攻,留一路欲聽其出。段應舉等恐喪師失地獲罪,又以重兵在漳,咫尺不難救援,誓眾死守;國軒嚴兵圍之。時清□議罷督、撫、提官,徵郎廷相單騎入京,以布政使姚啟聖代之(啟聖,浙江紹興人,入旗發(fā)解,原任廣東香山知縣,緣事革職;甲寅之變,捐貲募兵起,復陞道、轉(zhuǎn)布政,遂授總督);又勒巡撫楊熙致仕,以按察使吳興祚代之(興祚,亦紹興人,原漳南道吳執(zhí)中之子;由無錫縣知縣隨征陞按察使,不一年擢巡撫);二人皆僅事(?)也。又調(diào)江南提督楊捷代段應舉,以楊捷先任漳浦鎮(zhèn)也。至海澄圍急,援兵四集,屯筆架山;國軒據(jù)祖山頭,重塹復壘,斷其出入;前後四旁,皆浚渠與海潮相彙。清屢驅(qū)援兵,皆損折而還。

  五月,後提督吳淑進屯燈火寨。

  時滿、漢兵數(shù)萬集筆架山,援海澄,鼙鼓震天。國軒議曰:『筆架南小寨懸崖,狀如掛燈,俗呼為「燈火」;寨下大溪順流可通海澄,若不扼守,恐有援路。但咫尺滿營,誰敢當是』?吳淑曰:『吾請據(jù)之』。夤夜率兵進寨,平明寨柵已備,清兵望之蟻集。初十日酉時,滿營發(fā)砲攻寨,聲響不絕;至夜,淑督軍士穴地藏身,達旦,無死傷者。急馳報國軒曰:『乘夜發(fā)砲,意不在寨;宜別防之』。信甫至,萬馬已抵祖山岳嶺,破林彪、張鳳二營;張鳳戰(zhàn)死,進逼林陞營。適國軒援兵至,滿騎多填塹死者,乃退;海澄遂不可救援矣。

  六月,破海澄;段應舉、穆伯希佛自盡死。

  海澄之被困者,滿甲二千、馬八千餘匹、提督公標及各鎮(zhèn)標各城守合澄鎮(zhèn)兵計二萬餘人。澄邑原無蓄積,兵多食盡;羅雀鼠、殺牛馬,繼以食人,屍骸枕藉。圍八十三日,眾力不支;國軒進攻,克之,時初十日也。提督段應舉、穆伯希佛自盡焚死,殮而歸之;黃藍不知所終,獲孟安、馬虎等滿、漢官三十餘員,兵將無一遺者。所獲諸將,釋之,授銜給俸;滿兵千餘,遷至東寧。黃藍原充漳州府門子,後入公府;世藩圍漳州時,黃芳度遣藍齎密本赴京;後芳度死事,康熙以其有奔走勞,特授總兵。乙卯入漳,獲藍妻女,仁武鎮(zhèn)葉明啟請藍妻及二女養(yǎng)於內(nèi)。丁巳,黃藍任海澄鎮(zhèn),世藩欲釣置之,乃取藍妻女羈侍衛(wèi)署中;侍衛(wèi)左右人竊妻女渡海送歸藍。及海澄破,獲其妾,妻自縊死;以一妾配副都統(tǒng)孟安、一妾配夸蘭大魏赫。未七日,魏赫謀逃,為兵馬王盛所首,溺死之;以此妾配賞王盛。二女長者配田香五,與孟安、魏赫等同獲於海澄也。藍在海澄,人以其女在海,疑之;及破,蹤跡無實,猶以為偽死遁於海也。

  劉國軒克長泰,清雅大里棄同安,國軒遂圍泉州。

  海澄之破也,閩省震動。援澄之師退守漳郡,國軒議乘虛擣泉州;吳淑分兵攻長泰,下之,國軒督諸軍取同安。時副都統(tǒng)雅大里自浙江調(diào)援海澄,至同安,聞海澄破,國軒將至;十八夜棄縣,全軍入泉州。國軒引兵圍泉州,水陸並驅(qū);遣江勝等攻南安,克之,殺守將、知縣。浙江提督石調(diào)聲至惠安,亦棄縣奔興化。於是,永春、安溪、德化相繼棄遁。閱月,運砲攻擊,城壞百餘丈;進取之,下。國軒兵將損傷不計其數(shù),眾心因之而沮。至八月二十四日,相繼而走,竟不能克。

  籍鄉(xiāng)兵。

  檄府、縣團練鄉(xiāng)兵自相守禦。至是,泉屬六縣俱下,即遣官分籍鄉(xiāng)總練哨並眷口,仍調(diào)同安,丁充伍,眷屬一同移過思明。安土重遷,有赴海死者;時國軒以此舉失民心,請停之,不聽。及解圍退師,始罷。其先搬到者,仍著眷口過臺灣;身留在伍,多棄眷歸清。按籍鄉(xiāng)兵之議,因鑑丁巳年各郡失守,提、衛(wèi)、鎮(zhèn)、營轄兵盈千百數(shù)潰散,無一相隨,咸謂若屬多亡賴、游手無眷口,故流弊至此;今籍鄉(xiāng)兵搬其眷口安插臺灣,使之繫念內(nèi)顧,緩急可以為用,又存寓兵於農(nóng)之意。熟籌已久,故銳意行之。

  劉國軒、吳淑等啟陳時政。

  自攻海澄、圍泉州,水陸軍需公帑不繼,取給民間。國軒、吳淑同具啟,略曰:『奉令進取,權(quán)宜就地措餉。令官之催科,有內(nèi)差、督糧餉司、宣慰、府縣,又有總督、衛(wèi)鎮(zhèn)、義將。民之供應者,有大餉、大米、雜餉、月米,有棕麻、槳櫓、油、釘、炭、鐵、鵝毛、草粟等項;最慘者,又有水稍、毛丁、鄉(xiāng)兵。民力已竭,科斂無度!請定畫一之法,以收民心、以甦民困』。宣慰使鄭省英亦以民夫煩苦,營房重難,請酌緩急調(diào)為言。時陳廷章新守泉州,啟陳時弊:『一曰畫一政令、二曰停籍鄉(xiāng)兵、三曰禁飭召募、四曰請改餉司』;皆切中時弊。雖許察覈舉行,然已不可問矣。

  敘功陞賞有差。

  彙敘勳次;略曰:『春仲起兵進取,二月十一日,克玉州、三叉河、福滸;十八日,奪斷江東橋;二十四日,入石碼;三月初二,戰(zhàn)赤嶺;十一日,水頭之捷;十八日,追逐祖山頭;四月十六日,新度南閘擊退援騎;五月初五日,取普玄木柵;十一日,扼守祖山,截筆架山大隊援兵;六月初十日,破海澄?;蚵玖Α酰ㄐ校╅g、或著績守禦,水陸諸將咸有功次;皆(正)副總督調(diào)度有方,至能以少擊眾?;謴秃3?,滿、漢兵將步騎無一遺者,厥勞尤懋。其以中提督劉國軒為武平伯征北將軍海澄,滿、漢兵將步騎無一遺者,厥勞尤懋。其以中提督劉國軒為武平伯征北將軍、後提督吳淑為平虜伯(平北)將軍;以左虎衛(wèi)何祐為左武衛(wèi)、前虎衛(wèi)林陞為右武衛(wèi)、後提督吳淑為平虜伯(平北)將軍;以左虎衛(wèi)何祐為左武衛(wèi)、前虎衛(wèi)林陞為右武衛(wèi)、右虎衛(wèi)江勝為左虎衛(wèi),俱授左都督;餘鎮(zhèn)、營各加級有差。

  八月,周主殂于衡州,孫世璠立,改元洪化。

  周主據(jù)湖南、川、陝,與清相持五年。至是,殂;孫尚幼。姪應奇守岳州,驕恣致敗,事不可為矣。

  劉國軒自泉州引還。

  泉州攻圍兩月不下,漳兵克復平和,黃瑞鑣以三百餘眾守漳平;漳兵屢攻,不克。七月,清將軍喇哈達師次漳平,瑞鑣無援,出降。喇哈達間道安溪出援泉州,湖頭鄉(xiāng)紳李光地練鄉(xiāng)壯自守禦嚮導,巡撫吳興祚從仙遊復永春,揚捷自興化下惠安,林賢、黃鎬、陳子威等以舟師出閩安鎮(zhèn),克期救泉州。國軒水陸布禦,恐兵分力薄,乃退師。由是,長泰各縣皆棄遁。

  樓船中鎮(zhèn)蕭琛戰(zhàn)敗,失定海;五鎮(zhèn)章元勳死之,誅蕭琛。

  泉州圍急,福州以林賢、黃鎬、陳子威等督師出閩安鎮(zhèn),遙為聲援。蕭琛守定海,所屬汛地聽其措餉;船隻、器械不先期整備,臨時遇敵,一戰(zhàn)而潰。時琛為總督,議以舟寡且小,難以克敵,欲據(jù)上流牽制之;元勳欲先發(fā)制人,率所部十舟進戰(zhàn)。福州船大而堅,元勳眾寡不敵,阻風逐流,一軍盡沒;元勳身創(chuàng)甚,吳兆網(wǎng)獲入福州,殺之。蕭琛退泊海山。世藩調(diào)回,斬以徇;以援剿左鎮(zhèn)陳諒、後鎮(zhèn)陳起明督朱天貴等水軍禦之。是後諸將掠連江屬寨男婦,在船候贖;故未戰(zhàn),奔回。乃飭所掠男婦,釋之寧家。

  九月,劉國軒(由)漳州溪西敗回。

  自泉州退師,墮同安城,遂進兵溪西;滿、漢迎戰(zhàn)盡銳,前鋒擊卻之。午後,步卒饑乏,鐵騎橫衝,首尾不相顧,奔潰抽回,遂棄長泰;出江東,扼守三叉河、玉州、水頭、鎮(zhèn)門。滿、漢軍壘相望,督造江東橋。

  冬、十月,議和。

  漳、泉屬縣皆棄,獨守海澄。清督、撫以海澄未下,難復命;欲並力進取,又難猝攻。乃使漳進士張雄齎公書議和;略云:『昔令先王震(動)天南,亦不忍父老怨嗟,靜處臺灣;今貴藩誠能體會先志,念井里瘡痍,翻然解甲息兵,天和人順,榮華世世。數(shù)月來徒勞士卒,塗炭生靈,亦何益於貴藩哉?即從貴藩下游者,恐今昔人心不同,事變難測,能不顧念及此。近悉貴藩大有測隱桑梓之念,故修章佈悃,惟望息心畢論,並遣蘧使偕臨漳府』。書至,禮遣張雄而歸之;復書略云:『頃承明教,以生民為念;不佞亦正以生靈塗炭,不忍坐視,故修矛捉甲,相與周旋,億萬生靈所深亮也。天心厭亂,殺運將回,茍可休息,罔不如命。禮應遣員奉教,但貴使之纜未解,而諸將之戈已揮。彼此差池,未及如命』。復遣泉紳黃志美齎書來議,終以必(原文不)得海澄,始可通;書略云:『持復音,知貴藩惓惓以桑梓為念;近得傳君復張中書手函,復鰓鰓於息兵安民。茍能始終惻隱之心,敢不委婉承命。是在仁人君子折肝露膽,毋事煩文,永締於好』。復書略云:『事欲圖其可久,言當慎于厥初。所述臺意,責人難行之事,非安民之實心也。惟酌其可行而再裁教之』!議不能合。

  十二月,清再遷界。

  初,清遷山東、江、浙、閩、廣沿海人民內(nèi)地,設兵防守。甲寅之變,閩省遷民悉還故土。丙辰冬,八閩歸清,復議遷界;時康親王疏稱遷界累民,請罷之,已報「可」。後緣各鎮(zhèn)、營就內(nèi)地取糧,於是清督、撫、提、鎮(zhèn)仍請照順治十八年例遷界,從之。值破海澄、圍泉州,暫停;及泉州圍解,遂行遷界之令,民益不聊生矣。

  己未、永曆卅三年

  己未、永曆卅三年春、清築沿邊界寨(即康熙十八年)。

  時雖設界,而沿邊汛守,內(nèi)地徵輸如故。清乃復再議防界:上自福寧,下及詔安,或三十里、二十里,量地險要,築寨安兵;仍築界牆,以截內(nèi)地。外濱海數(shù)千里,無復人煙矣。

  親軍戎旗四鎮(zhèn)董騰毆海澄知縣洪蔭。

  對壘兵餉取給海澄,知縣洪蔭任性多忤;董騰駐防福滸,蓄恨尤甚。因坐營劉執(zhí)中支米角口,蔭毆執(zhí)中;騰聞之,飛舸入縣,毆蔭。啟聞,騰、蔭皆革職;劉國軒啟留騰戴罪復任,乃以張廷輝知海澄縣事。

  三月,□(清)爭果堂寨,不克。

  果堂寨逼近江東橋,清部院姚啟聖議發(fā)兵據(jù)守。劉國軒偵知之,同吳淑率諸軍入守其寨。清兵來爭,揮兵擊卻之。

  援剿左鎮(zhèn)陳諒督朱天貴等敗清舟於定海。

  自定海失守,調(diào)樓船左鎮(zhèn)朱天貴防守海壇;以援剿左鎮(zhèn)陳諒為水師總督。廿九早,各船乘南風進泊定海。清遣大小船百餘號由五虎鎮(zhèn)銜尾而出,援剿後鎮(zhèn)陳起明同朱天貴熕率船首先破■〈舟宗〉,熕船所及,望風而靡;破清船十餘隻,擒獲大鳥船一隻。值大風,清船逃入五虎門;陳起明船亦遭風失砲,各船仍收泊海壇。敘功:加陳。值大風,清船逃入五虎門;陳起明船亦遭風失砲,各船仍收泊海壇。敘功:加陳諒、朱天貴統(tǒng)領(lǐng),餘陞賞有差。

  三月,旌樂輸寡婦辛氏。

  時軍糈浩大,議派殷戶;以知思明州李景董其事。令未下,樊門寡婦辛氏(守一男,家頗殷)先呈充銀三百兩;世藩嘉其向義,賜金花、綵樂旌獎。于是州之富民、洋商,炤程(?)上、中、下派取有差。

  劉國軒辭俸,自餉其兵。

  □□(丁巳)之變,州民每月輸米一斗佐軍。久矣,藉勢蔭免。乃令副□□衛(wèi)陳慶清查漏口,凡文武官員人役不許影免。自本年二月起,每月人加米二斗。國軒請免文武官本身月米;上啟云:『謬荷俸祿,因出隆典;軍貲煩費,何敢再靡金錢!請辭月俸,願竭微資自餉轄兵三月』。從之。于是,後提督、左武衛(wèi)、右武衛(wèi)、左虎衛(wèi)等皆循例自餉其兵,援勦前鎮(zhèn)施明良先捐千金助餉。

  水師五鎮(zhèn)蔡沖琱逃降清。

  沖琱汛守惠安,老耄不能束兵,轄屬多逃亡。遣科員核其餘眾船隻,交虛宿營王傑接管;仍調(diào)沖琱回軍。懼罪,駕小舟入泉州,往省投誠清巡撫吳興祚。世藩令羈其家屬之在臺灣者。

  清漳州城守中軍守備呂韜來歸。

  呂韜原守江東橋,敗歸;劉國軒進軍海澄,陰以漳郡通款,頗露其跡。清總督姚啟聖疏參羈候,將入省待審;韜先遣人見英義鎮(zhèn)林彪,請兵援;揭眷行,至同安界,林彪伏兵取之以歸。□□□左鎮(zhèn),家眷移入東寧。

  木□□(武營)陳愷叛歸清。

  愷,原海澄公家人也。乙卯冬,漳郡下,授為後提督,領(lǐng)兵中軍。丁巳之變,復走歸清;繼聞黃芳世駐漳,懼罪,仍逃入海。戊午春,啟請入山召募,以為木武營。至是,揭眷入漳投誠。清提督楊捷惡其叛復不常,題復隨征千總。

  牛宿營鄭奇烈及紀朝佐被困歸清。

  奇烈,同安武生;朝佐,耿王屬將。因蔡寅詭稱三太子起兵,奇烈、朝佐從之;後同寅來歸。未幾,寅死;奇烈、朝佐請入山召募。清兵困之,眾欲降;奇烈、朝佐不能違。清部院姚啟聖以為隨征官。

  諭飭各汛鎮(zhèn)營。

  略云:『水陸鎮(zhèn)、營分疆固圉,就地措餉,實出權(quán)宜。近察暴索橫征,□苦生靈;或藉稱抗餉,焚掠無遺,殊可痛恨!相應嚴飭,務遂法紀,以副勤卹至意。敢有仍前害民,定以軍法從事。敬哉。特諭』。仍差監(jiān)督查各汛有擄婦女,勒令釋回。

  遣官監(jiān)紀南北汛。

  南北汛防每有徵調(diào),動以缺船糧為辭。乃行諭,申嚴飭,遣官監(jiān)紀;諭略云:『鎮(zhèn)、營分汛,兵糈、船隻就地設處;特設監(jiān)紀,會同查核,酌量地方大小、配兵額多寡,每千準以七百充數(shù);餘三百之餉,備船隻、械甲之資。務宜先期整頓,以聽調(diào)遣;仍聽監(jiān)紀按季查報』。于是上自普陀,下及廣東、平海、大蓬各(原文冬)鎮(zhèn)營汛地,俱設官監(jiān)紀之。

  夏、四月,以元子監(jiān)國。

  甲寅西征,為總制陳永華守臺灣。至是,永華以元子長成,請循「君行則守」之典,立為監(jiān)國;從之。元子名克■〈臧上土下〉,時年十六,號曰「監(jiān)國世孫」;蒞事明敏,民望歸焉。

  六月,以屯田道鄭時英兼理鹽法。

  時英駐東石,督糧餉,設晉、南二知縣聽其督催;凡米粟船料,皆派諸內(nèi)地。時清設沿海臺堡,將築靈水寨(距東石二十里,泉州門戶也),興工有期。界內(nèi)居民恐界嚴難通,急出東石販鹽;鹽價騰貴至一兩二、三錢。時英因計以沿海鹽埕一盡發(fā)掘,則鹽利盡歸於我,月餉可得數(shù)萬;乃啟請鹽司二員開行東石,商民載鹽,官買官賣;論暫從之。既而界嚴,商販則通(?),事遂寢。

  右武衛(wèi)、右協(xié)理楊忠掘南北場,戰(zhàn)敗。

  檄右武衛(wèi)林陞遣楊忠率兵往潯尾南、北場掘鹽埕;將行,陞戒之曰:『鹽埕逼近竿頭寨,夤夜乘潮進掘,天明下船;至夜復然。如此,乃為萬全;否則,危道也』。楊忠將邀功,開鎮(zhèn)至深滬,舍舟登岸,督掘鹽埕;兩日夜不就船。竿頭守將密請泉州大隊侵晨驟至,四向攻擊;忠殊死戰(zhàn),眾寡不敵,身中砲,沒於海。取回其屍,兵眾死傷逃亡過半。忠轄下多亡(命),每入界內(nèi)侵掠,泉南畏之;聞其死,皆曰:『莫予毒矣』!

  秋、七月,築潯尾寨。

  同安潯尾,與廈門高崎咫尺帶水;癸卯年,清起兵,從此過島。劉國軒啟請築寨豫防之,鳩夫一夜而成;同安守將率將來爭奪,擊卻之。築石城一、土城一,復築■〈氵丙〉州城。同安八槳從此不敢窺思明,西北藉以無虞矣。

  清中書蘇礦啟請遣官議和。

  前後議和不就,今春蘇礦等致書再申和議;復啟藩云:『盈庭事歸獨斷,既感貴執(zhí)事之萬鈞,更欲得世藩之一諾也。惟誠惟□(決),復候確示』!世藩回諭略云:

  『「誠」、「決」兩言,予實嘉納。惟以此致之貴親王,降心相從,則何猶豫之有』?礦復遣其胞姪蘇珵至思明,奉親王之命,啟請遣官修和,間列三事;世藩令賓客司傅為霖齎書入省,略曰:『蘇中書兩啟息兵安民,欲專馳一介面商;茲遣賓客司傅為霖馳報,仰候明示』。為霖由安平入泉赴省,沿途府、縣迎送供應,巡撫、布政各遣官至興化相接。至省,見康親王,面議海澄及往來之體;為霖曰:『區(qū)區(qū)海澄,議定之後,為彼此公所。若親王在閩,藩主並行往來;親王回京,各設官往來』??偠讲吭阂⒙}以非出己意,力阻其事,竟無著落。

  清北京、地大震,閱月方止。

  廿八日巳時,京城地大震;城垣、宮禁、官署、民房塌倒十六萬餘間,官民死傷數(shù)萬。同日地震千里,通州三河尤甚。京城外□裂,湧出黃沙黑水,沸人頭面立爛。閱月,地動方止。八月初□夜,流星犯斗。九月,地再震數(shù)日。真千古奇事也。

  八月,清遣水師提督萬正色至福州。

  初,施瑯為水師提督,繼裁缺入京歸旗。丁巳冬,復以黃芳世為海澄公兼水師提督;及彎腰樹戰(zhàn)敗病死,督撫疏題施瑯復任,不從;乃擢鎮(zhèn)將軍伯王之鼎(以先年曾任漳浦鎮(zhèn),能知閩事也)。之鼎入閩,屢疏不識水戰(zhàn),改調(diào)四川提督;而以萬正色代之(正色,泉州晉江人,以投誠銜剳移駐山東,後自興安鎮(zhèn)左營陞平魯營參軍;以入四川朝天關(guān)功,召對稱旨,陞岳州水師總鎮(zhèn);平定湖南,特擢福建水師提督;平兩島,復陞福建陸提督軍門正一品,仍帶餘級)。

  征夷將軍江機殺建寧府守將劉起龍。

  機,漳浦人;甲寅之變,聚眾江右,耿王以為左軍都督。及耿王歸清,屢遣招降,不從;置壘於江西、浙、閩交界,遣人獻款,世藩授為征夷將軍。機足跛,號拐子;與楊一豹同時起兵。至是,率眾入閩;建寧守將劉起龍禦之,陣傷,逃回而拐子;與楊一豹同時起兵。至是,率眾入閩;建寧守將劉起龍禦之,陣傷,逃回而死。

  九月,取東石寨。

  丁巳冬,分東石屬右武衛(wèi)林陞,聽其措餉。戊午春,調(diào)林陞取海澄,委右協(xié)理楊忠鎮(zhèn)守;一軍糧餉,皆取辦焉。今春,清設兵防界,又欲築靈水寨;楊忠恐兵單難守,啟請?zhí)肀鴧f(xié)防,乃調(diào)林陞回汛。及楊忠掘鹽埕敗死、林陞復調(diào)出征,委左協(xié)理施廷、前協(xié)理陳申守之。精銳皆挑以往,在汛僅羸卒二百餘。時有叛卒入泉,言東石空虛可取狀,願嚮導自效;于是清鳩集滿、漢及投誠官馬步卒數(shù)千,廿五日平明四面環(huán)攻,自辰至午,施廷力禦被創(chuàng),陳申戰(zhàn)死;眾寡不敵,遂潰,清兵蜂擁而入。

 ?。ㄔ救币豁摚?br />
  清兵始引回。自是氣奪,益不敢復輕視矣。

  十一月,後提督吳淑卒於營。

  新築板尾寨,諸衛(wèi)鎮(zhèn)視為畏壘,獨吳淑毅然請自守之。清築壘環(huán)攻,砲聲日夜不絕,淑處之晏如也。前月初九日,身被傷,復染病,不以為意。至是天雨,新築壘牆多壞,淑揮左右避之;自踞胡床而臥。初八夜二更,牆塌壓死。屍至思明,世藩親臨哭甚,厚殮之;分擢其轄下五鎮(zhèn)餘眾,以其次子吳天駟為建威右鎮(zhèn)統(tǒng)之。

  清封荷蘭國王,請夾板船。

  初,紅毛失臺灣,每思恢復;癸卯年,清總督李率泰遣人招誘,許以先平兩島,後取臺灣還之。紅毛喜,自備械船、糧蔬助戰(zhàn),乞廈門為互市;李率泰慮為後患,不許,仍令其數(shù)年一貢。戊午年破海澄,清督、撫疏請炤前年借紅毛合攻事,仍遣原委知府劉仔加道銜同通事林奇逢、黃鏞等齎敕至荷蘭封王,并請夾板船會攻廈門。

  十二月,遣右武衛(wèi)林陞督舟師北上。

  清督、撫大舉攻廈門、海澄;福州修葺戰(zhàn)船四百餘隻,又題請江、浙船各一百隻,檄潮州碣石船百餘隻,克期水陸協(xié)攻。乃調(diào)文武官歷年蔭免私船及各洋艘砲船,配兵北上,以右武衛(wèi)林陞為總督,左虎衛(wèi)江勝、樓船左鎮(zhèn)朱天貴為左右副總督,率諸軍禦之;臨行,宴各將出(征)。

  縱陳汝器北歸。

  汝器,清故海道陳啟泰之子也。丁巳夏,汝器將入漳運其父骸回京,為東石守將執(zhí)羈于臺灣。至是,以萬金贖,許之;縱其回,授右通政。不一年,轉(zhuǎn)授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監(jiān)督郭承龍?zhí)託w清。

  初,破海澄,俘滿、漢官皆授監(jiān)督、監(jiān)營有差。未幾,滿、漢將魏赫等謀逃被獲,隨遷諸俘于臺灣;僅留孟安、田香五、馬虎、李時春、黃九榮、張承龍、郭承隆等在思明。旋馬虎、李時春逃歸,孟安、田香五皆撥兵守之。郭承隆原為清提督段應舉左營,以應舉之死,恐株累;其妻子在泉,搬至思明,意圖大用,逾年怏望。至是,棄妻子,同黃九榮逃歸清。

  ·庚申、永曆卅四年

  庚申、永曆卅四年(即康熙十九年)

  二月,廿四日,武平伯劉國軒棄海澄縣,率諸將歸至鷺島;百姓遮道稽首,求駐鷺保民。

  廿六日,兵變擄掠,鄭藩自縱火焚演武亭行營,盡率衛(wèi)鎮(zhèn)登舟。協(xié)理五軍吳桂聚散卒據(jù)廈門,以俟清兵。

  廿九日,鄭藩舟至澎湖。

  三月,十二日,鄭藩及諸衛(wèi)鎮(zhèn)舟抵臺灣。

  五月,地作驢鳴;臺灣半路店雨雹如雞□(子)。

  六月,總制陳永華晝坐,見有冠服□偉者,自稱行災使者,欲假其所居衙署,約三月後去。陳即移居,為設供、具酒醴,封衙署延之。

  承天府豬生子,四耳、三目,前二腳向上。

  藩令倣古田賦出兵,海(?)每田四十甲出丁壯一名。

  發(fā)舟師增守澎湖。

  七月,總制陳永華卒。

  十月,武平伯營中豬生子,獸身人面。

  十一月,白氣長數(shù)丈見於四方。

  ·辛酉、永曆卅五年

  辛酉、永曆卅五年(即康熙二十年)

  正月,廿八日寅時,鄭藩薨於承天府行臺。輿屍歸安平鎮(zhèn)王城殯殮畢,嗣統(tǒng)未定,舉國危疑。

  三十日,侍衛(wèi)將軍馮錫范、武平伯劉國軒調(diào)兵駐承天府,會六官議建嗣。董太妃與諸公子收監(jiān)國印,殛監(jiān)國克■〈臧上土下〉于王城;懸諭國門,以克■〈臧上土下〉非藩本生子,諭以次子克塽嗣位。

  三月,初一日,董太妃率世子克塽登位。百官朝賀畢,太妃起出位,復諭以誅監(jiān)國□,以世子付託馮、劉等□悉力匡扶。涕泗沾襟,眾心大慰。

  以馮錫范為忠誠伯、劉國軒為武平侯,並參贊機務。

  大赦國中。

  初六日,發(fā)喪,百官哭臨;謚先藩為文王,追謚賜姓延平王為武王。

  以二分子聰為輔政公,領(lǐng)護衛(wèi),典機務。

  故監(jiān)國妃陳氏自經(jīng)殉死。

  三月,以五公子智為右武驤將軍,募兵。

  十一日,先藩所愛四嬪同日俱投環(huán)從死。

  四月,以三公子明為左武驤將軍,募兵。

  承天府火炎。

  六月,十六日,董太妃薨。

  豕妖疊見。

  七月,二十三日,北使到招撫。

  十七日,北將宋明一□來降。

  八月,廿八日,□□中軍營火。

  北使吳某、陳某復至。

  九月,初二日,臺灣塗墼庭火。

  十月,廿六日,賓客司傅為霖通清事發(fā),逸亡;大索國中。

  廿八日,獲傅為霖。

  廿九日,執(zhí)與謀續(xù)順公沈瑞、宣毅左鎮(zhèn)高壽、都吏陳典威,並收其家。

  十一月,初一日,凌遲傅、高、陳,盡殲其子弟;續(xù)順公沈瑞令自經(jīng),家口並入官發(fā)配。續(xù)順公娣年二十五,未許聘;與夫人鄭氏俱自經(jīng)(鄭氏禮官斌女也)。傅女亦自盡。

  ·壬戌、永曆卅六年

  壬戌、永曆卅六年(即康熙廿一年)

  正月,廿七夜,八公子溫為其僕某刺殺不死,鞫得磔之。

  五月,北警,大驚;列兵守各港澳。

  武平侯劉國軒率舟守澎湖。

  七月,劉國軒歸自澎湖。

  安平鎮(zhèn)火。

  十月,歲饑。

  十一月,北警急,劉國軒赴澎湖。

  十二月,承天府火災,沿燒千六百餘家。

  米價騰貴,民不堪甚。武平候歸。

  ·癸亥、永曆卅七年

  癸亥、永曆卅七年(即康熙廿二年)

  正月,北警;忠誠伯馮錫范備兵鹿耳門。

  北使黃朝用至,議和;凡四款。

  二月,遣官同北使赴清議和。

  米價大騰,民饑死甚多。

  三月,北米船至,米稍平。

  五月,北警日急,復分師守要衝。

  承天府豬生象。

  武平侯率師赴澎湖。

  六月,十八日夜,報清兵舟至澎湖,國中大驚。

  十八日,報澎湖戰(zhàn)捷,民心稍定。

  十九日,載歸戰(zhàn)傷兵二百餘。

  廿二日,報清兵復挫;武平侯以領(lǐng)騎協(xié)陳諒為首功,掛將軍印,迎之。

  廿三日,右武衛(wèi)林陞戰(zhàn)傷歸。

  廿四日午,報澎湖陷;夜,武平侯率蕭某、姚富二將歸。

  廿五日,議遣官求降;仍為遠遁之計。群情洶洶,各懷向背。民人一、二逃者,拿其囊橐,置街中焚之。

  廿七夜,九公子柔為其家人焚劫;後捕獲,盡殺之。

  當事議固守,遣降者又遲發(fā)。

  閏六月,初二日,清水師提督施瑯發(fā)劉國軒幕下吏曾蜚並澎湖戰(zhàn)傷卒回臺灣;仍招降,詞意甚佳。乃決計降,國人稱慶。

  初五日,命刑官鄭平英、賓客司林勝並武平侯幕吏朱□□、曾蜚齎降表赴澎湖。

  □□月,十七日,明寧靖王術(shù)桂袞冕拜告天地、二祖、列宗,從容投繯死;愛妾及家中五人俱自經(jīng)死。

  □六月十七日,朱□、曾某回臺灣,傳施提督言,□□□各以………(以下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