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1、梁武帝對,還是達摩對?

八戒說禪 作者:熊逸


  講座完畢,進入答問階段。聽眾們也不體現(xiàn)一下眾生平等的精神,居然是刺史大人頭一個發(fā)言:"大師您講的佛法是不是達摩老祖的宗旨呀?"

  慧能說:"是呀。"

  刺史問道:"弟子聽說,達摩老祖來華之后,梁武帝問過他:'我這一輩子又是造寺又是建塔,為佛教做了太多事情,我的功德怎么樣?。?達摩卻說這些都算不上功德。梁武帝聽得很郁悶,就把達摩打發(fā)走了。大師,達摩這樣說究竟是什么意思呀?"

  慧能說:"達摩說得沒錯,梁武帝走的只是邪門歪道而已。"

  刺史問道:"到底為什么說梁武帝沒有功德呢?"

  慧能說:"造寺建塔這些事都屬于修福之舉,福田不是功德。功德不在福田里,而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每個人的法性就是功,平等正直之心就是德。佛性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恭敬的態(tài)度,如果輕視別人,執(zhí)著于自我,哪里還會有功德呢?修身就是功,修心就是德,功德都是由心性而來,和福田沒有關系。梁武帝不明白真正的佛法,達摩說的卻是一點都不錯的。"

  刺史問的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理解成:給佛爺上貢到底能不能獲得好處?進而可以理解成:是不是給佛爺上的貢越多,自己獲得的好處就越大?

  這是一個非常現(xiàn)實主義的問題。大家出門旅游,進個什么名山大廟,燒一炷香、開一回光,少則幾十元,多則幾千元,都是很常見的。天文數(shù)字也絕不罕見,在有點兒名氣的寺院甚至為除夕夜的第一炷香有人會出幾十萬、上百萬的高價,有錢人還會頻繁地給佛像重塑金身,搞得金粉沒多久就堆積太厚,和尚們不得不給佛像勤做減肥工作。更有富人供養(yǎng)高僧活佛,出手之大駭人聽聞。大家為什么這樣做呢?答案很簡單:有所求。

  如果梁武帝的邏輯成立,那么有權有勢的人無疑是最占便宜的。既然佛門也是看人下菜碟,講究投資回報率,那還是多掙錢、多撈權才是正途。

  我們得承認,梁武帝的邏輯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這居然是有理論依據(jù)的。西晉時期譯出過一部《佛說諸德福田經(jīng)》,就是在講大家只要多作善事,比如修橋補路什么的,就會得到福報。

  雖然現(xiàn)實社會永遠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但根據(jù)心理學上由認知一致性而來的種種研究,人總是在給給自己找平衡的--找平衡的情形有很多,比如你花大價錢買了一個廢品,那你就很容易給這個廢品想像出某種重要價值;再如故事里的梁武帝偌大的佛門投資被達摩一句話貶得一無是處,這是最容易造成認知失諧的,為了恢復心理平衡,梁武帝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更加堅信自己是對的,達摩是錯的。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用最清楚明白的事實也無法說服別人,對方簡直不可理喻,這往往就是認知失諧造成的。

  同樣,當事實和理論不符,那就修改事實。為什么"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呢?因為"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為什么付出同樣的努力,水平也差不太多,某某就功成名就,我卻一直沒有出頭之日呢?因為某某前世積了德,我前世卻造了孽。為什么我向佛門投資了這么多,可還是諸事不順呢?因為你太著急了,不信你等到來生看看。--種種平衡措施能使人的日子好過很多,這也正是宗教的一個重要意義之所在。

  人總在有意無意地尋找平衡。善事做得越多,福報也就越大,這很符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原則,也很符合"一分錢,一分貨"的心態(tài)。這難道不是很公平嗎?

  但是,這種心態(tài)顯然和慧能一再強調(diào)的"念念無住"的主張不符。想求福報,這就是"有所求",人一有所求,"我"的意念就重了,人我之別、物我之別也跟著重了。執(zhí)念一起,自然而然的心念便被中斷,法身脫離色身,沒法解脫成佛了。--這都是前邊講過的。這可怎么辦呢?

  傳統(tǒng)佛教還講"有求皆苦",而求神、求佛、求福報,這些都是有求,自然也都是苦。那還求不求呢?

  苦海無邊呀。怎么辦呢?回頭是岸!只要你一回頭,醒悟到無相、無念、無住的道理,拿出藏在心底的般若智慧這么一看:哎,什么福田呀,什么善有善報呀,都是幻象而已,不可執(zhí)著,還是順其自然的好。這一瞬間,你就解脫成佛了。

  成佛之后會是什么樣呢?是不是還得朝九晚五地討生活呢?是不是還得在單位被領導管著,在家里被孩子纏著呢?很難想像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