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子是魯隱公的生母。如果按照前文對孟子名字的分析,聲子這個稱呼應(yīng)該意味著:"聲"表示排行,"子"表示姓。但是,"伯(孟)仲叔季"里并沒有"聲"這個排行。
答案是:"聲"是謚號,是這位魯惠公的繼室死后所獲得的評語。按《禮記·樂記》"聞其謚,知其行",從這個"聲"字上我們應(yīng)該可以推知聲子一生的品行。那么,在謚法里,"聲"字是什么意思呢?
孔穎達(dá)注釋:"謚法:不生其國曰聲。"所謂"不生其國",舊注解釋為"生于外家",按陳逢衡的解釋,這是說:媽媽生這個孩子是在娘家生的。
--如果這個解釋成立的話,我們似乎很難想像這就是在"聞其謚,知其行"的意義上對聲子的蓋棺論定,"她是在媽媽的娘家出生的",這和品德、行事扯得上一點(diǎn)兒關(guān)系嗎?
問題無解,退而求其次:孩子生在娘家,這事是好是壞呢?--至今仍有些地方的風(fēng)俗認(rèn)為孩子不能生在娘家,但周代的事情就不好說了,而且,陳逢衡的解釋也不是定論,其中的疑點(diǎn)也很難解決。(Ⅰ)所以,"聲"這個謚號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有什么褒貶色彩,還真很難搞得清楚,孔穎達(dá)簡單一引之后也沒有再作更詳盡的解釋。他的這個引述出自《逸周書·謚法解》,其中講到謚法的起源是從周公旦和姜太公開始搞起來的,其意義是給死者蓋棺定論(Ⅱ)。
人死之后給起謚號,一度被認(rèn)為是周公創(chuàng)始的制度,創(chuàng)始的時間精確到月份--《逸周書·謚法解》說是"三月",清人朱右曾解釋說這是周成王元年三月。(Ⅲ)
這個解釋也非定論。就謚法的創(chuàng)始來說,周公可能還不夠古,《白虎通》更把謚法的創(chuàng)制歸到了黃帝身上,堯、舜、禹這些名號也都被確認(rèn)為謚號。歷代研究謚法的不乏其人,宋代"三蘇"之一的蘇洵就曾經(jīng)奉旨寫過一部《謚法》,筆削舊說,是一個不錯的本子。該書一開頭的謚號序列是:神、圣、賢、堯、舜、禹,比之《逸周書·謚法解》的"神、圣、帝、皇、王、公、侯"的排序(Ⅳ)更顯幾分儒家味道。而蘇洵對謚法創(chuàng)制時代的追溯,直達(dá)三皇五帝。(Ⅴ)
汪受寬《謚法研究》總述古人對謚法起源的諸般議論,,說這"不是腐儒的無事生非,而是具有相當(dāng)?shù)睦碚摵蛯?shí)際的意義的?!兑葜軙ぶu法解》的周公制謚說,根源于儒家復(fù)興周禮、撥亂反正的學(xué)術(shù)宗旨。東漢古文經(jīng)學(xué)家把謚法上推至黃帝,是為了以之對抗久以獨(dú)尊的今文經(jīng)學(xué)。以后,經(jīng)今古文逐漸合流,學(xué)者不講家法師說,對傳統(tǒng)觀點(diǎn)擇善而從,于是周公制謚說又占了上風(fēng)……"(Ⅵ)
稍微扯開一些,汪說的這層意思不僅僅適于謚法--整個歷史上,我們會看到很多在今人的眼光中屬于迂腐無謂的內(nèi)容,但若能設(shè)身處地,會明白其間自有意識形態(tài)淵源和時政背景的壓力,絕不是迂腐一詞就可以蓋棺論定的。宋代濮議、明代大禮議,莫不如此,古人甚至為這些事還有過理論專著的。
話說回來,古史與時政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同樣,謚號和爵位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禮記·郊特牲》追論遠(yuǎn)古,說那時候的人"生無爵,死無謚",《白虎通》由此推論:"這是說活著的時候既然有爵位,死了以后也自當(dāng)有謚號才對。"此說大體上一度被廣為接受,雖然細(xì)節(jié)上仍有爭議(Ⅶ)。一個人謚號是什么給起的呢?是死者臨下葬之前,大家聚在一起,給死者商議出一個合適的謚號(Ⅷ)。這就是說,死者本來是有自己的名字的,死了之后,大家要給他再起一個名字--"謚號"。
(Ⅰ)詳見: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739頁。
?。á颍兑葜軙ぶu法解》: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yè),建功于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xì)行受細(xì)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á螅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xùn)校釋》:三月,謂成王元年作謚法之月也。
?。á簦┻@類謚號如何實(shí)際應(yīng)用,卻是個麻煩。明代朱睦有一部《謚苑》,也沿襲這類謚法之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質(zhì)疑說:然其說最不可解。堯舜禹湯謂之謚,此猶相傳有說,帝皇王侯君公亦列為謚,設(shè)帝當(dāng)謚帝將曰帝帝,王當(dāng)謚王當(dāng)曰王王乎?
?。á酰┩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頁,注釋之二:《路史·發(fā)揮五·論謚法》引。
?。á觯┩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第4-5頁。
?。á鳎清]陳立《白虎通疏證·謚》:故《禮·郊特牲》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此言生有爵,死當(dāng)有謚也。鄭彼注云:"古,謂殷以前也。大夫以上,乃謂之爵,死有謚也。周制,爵及命,士雖及之,猶不謚也。"然則生有爵,死即當(dāng)有謚,自是前代之禮也?!队[》引《禮記外傳》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謚法,周公所為也,堯、舜、禹、湯,皆后世追議其功耳。"直以自古絕無謚,其說不可通。《周禮·典命》:"天子公侯伯子男之士,皆有命數(shù)。"又《檀弓》云:"士之有誄,自此始也。"是周初士有爵無謚之明證。
?。á栋谆⑼āぶu》:所以臨葬而謚之何?因眾會,欲顯揚(yáng)之也。
"謚號"的"謚"字和"益"字是古今字,在中國文字里,本來只有"益"字而沒有"謚"字,"益"有"增加"的意思,這個意思到現(xiàn)在還在,比如"增益",所以"益"(謚)從字面來看就是給死者增加一個名字,后來人們才造出了一個"謚"字來代替"益"字諸多義項(xiàng)中"增加名號(即謚)"的意思。(Ⅰ)
而作為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的"天子"如果死了,大臣們要到南郊去搞儀式來定謚號,其中涵義是:一,表示大臣們雖然都很想褒揚(yáng)君主,掩惡揚(yáng)善,但此時此刻是在和老天爺溝通,所以"不得欺天";二,表示謚號雖然表面上是這些大臣們給議定的,其實(shí)背后拿主意、當(dāng)后臺的是老天爺。(Ⅱ)
謚法一直流傳,到了秦朝才突然中斷。秦始皇嫌謚法是"子議父,臣議君",下令廢除,改為編號,如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直到千世、萬世。(Ⅲ)
平心而論,秦始皇的顧慮并非沒有道理,當(dāng)領(lǐng)導(dǎo)的生時再威風(fēng),死后也一點(diǎn)兒權(quán)力都沒有了,大臣們要是給自己定下一個難聽的謚號(所謂"惡謚"),讓后世千百年都拿一個丟人的綽號來稱呼自己,這豈不是很沒面子(Ⅳ)?再說了,商議謚號的人除了太子就是一班大臣,這些人以前都?xì)w自己管,現(xiàn)在倒讓他們來給自己拿主意了,這豈不是很沒道理?--其實(shí)這里反映的正是封建時代和專制時代的不同:周代封建,政治制度大致可以說是貴族民主制,國君大約可以比作一個家族股份公司的董事長,董事長死后,由沾親帶故的董事和股東們給他議定謚號,這也是合情合理的;秦朝則是皇帝的獨(dú)資公司,和大臣們也很少再有血緣紐帶,如果老板死了,由一班雇員來給老板定謚號,此間情境自然和周代無法相比。
謚法之恢復(fù)當(dāng)在秦漢之際。儒生們在秦政權(quán)之下過得很壓抑,等陳勝起兵,儒生們紛紛帶著禮器前往投奔,其中就有孔子的八世孫孔甲。陳勝死后,這些儒生們把他謚為"隱王"。這是謚法恢復(fù)的第一例(Ⅴ)。隱王的"隱"字正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魯隱公的"隱"字。如果從陳勝的生平行止來推想,若要"聞其謚,知其行","隱"這個謚號的意思大概應(yīng)是"事業(yè)未完成,中途遇害",這倒正和魯隱公的身世相近。
漢代以后,謚法更加制度化了,也多為我們現(xiàn)代人所熟悉,比如漢武帝之"武"、唐玄宗之"玄"、宋仁宗之"仁"等等,但由于政治制度不可逆轉(zhuǎn)地走入了專制的大框架里,謚號便也好聽的多、難聽的少了,而那些難聽謚號的得主大多也都是改朝換代時候的末代帝王,這和周代的情況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Ⅵ)。
?。á瘢┩羰軐挕吨u法研究》,第15頁。
?。á颍清]陳立《白虎通疏證·謚》: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謚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yáng)善者也。故《曾子問》:"孔子曰:'天子崩,臣下至南郊告謚之。'"……(陳立注:)《通典》引《五經(jīng)通義》云:"大臣吉服之南郊告天,還,素服稱天命以謚之。"……《禮·曾子問》注亦云:"春秋公羊說,以為讀誄制謚于南郊,若云受之于天。"
?。á螅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á簦睹献印るx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Ⅴ)汪受寬:《謚法研究》,第26頁?!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号D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陳勝葬碭,謚曰隱王。
?。á觯┩瘯鴺I(yè):《春秋左傳研究》,第344頁:漢以還恢復(fù)謚法,然亡國之外,率不得惡謚也,此時之臣下誠不得議其君矣。
鄭夾漈曾作《謚法略》,論說謚法只有表揚(yáng)而沒有批評,道理很簡單:如果老板剛死,小弟們就給他擬定一個足以遺臭萬年的謚號,這也太不厚道了?。á瘢?br />
時至近代,王國維對謚法之源起產(chǎn)生懷疑,比如他在《遹(yù)敦跋》里提到:遹敦的銘文有三處提到"穆王",這應(yīng)是指周昭王之子穆王滿,問題是:為什么在穆王還在世的時候就稱他穆王呢?--其實(shí),周初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這些文、武、成、康、昭、穆的用字其實(shí)只是"稱號",而非"謚號"。從殷商甲骨文和《詩經(jīng)》、《尚書》,還有文王彝器里都能找到證據(jù),這類字眼作為美稱實(shí)在由來已久了。而這些美稱,人活著的時候大家這么稱呼他,死了之后大家還是這么稱呼他。--王國維最后推論謚法的起源時代,大約在西周中期的周共王、周懿王之后。(Ⅱ)
郭沫若上承王國維之論,把推論更推進(jìn)了一步,從金文估算出謚法之起源大約在春秋中葉以后,從典籍估算出謚法之起源當(dāng)在戰(zhàn)國時代,而《逸周書》則為戰(zhàn)國偽書,其中的《謚法解》當(dāng)然不大可靠。郭沫若還認(rèn)為,《逸周書·謚法解》應(yīng)是作者搜羅前代君王的名號,結(jié)合君王們的一生事跡加以附會,這才造成了一個謚號有多種解釋的情況。尤其是那些"惡謚"更沒道理:幽、厲、靈、夷等等所謂"惡謚",這些字本來都有善義;謚法中的哀和悼被認(rèn)為是表示追思的,而哀其實(shí)可以讀為愛,悼可以讀為卓,未必就真是追思。(Ⅲ)
郭沫若雖然對《逸周書》的判斷未必可靠,而關(guān)于謚法的"附會"之論,原本就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就拿本文中第一個出場的魯隱公來說,"隱"字在《謚法解》里就有兩個互不相關(guān)的解釋,一個是"不顯尸國",一個是"隱拂不成"。所以郭沫若的話倒還真是合情合理,我們可以假想一下《謚法解》的作者查閱古代文獻(xiàn),發(fā)現(xiàn)甲隱公文治斐然,乙隱公勇猛好斗,丙隱公三心二意,這三個隱公都叫隱公,可彼此之間卻如此不同,怎么辦呢,那就一字多解好了。于是,"隱"字在謚法里就具有了三種涵義:文治斐然曰隱,勇猛好斗曰隱,三心二意曰隱。
在郭沫若之前,顧棟高就曾詳考春秋史料,列出種種疑問來質(zhì)疑謚法的可靠性。顧棟高一是發(fā)現(xiàn)謚號似乎和死者生前的地位、而不是品行與功業(yè)的關(guān)系更大,二是發(fā)現(xiàn)有謚號的人多有寂寂無聞之輩,相反,一些足以當(dāng)?shù)闷鹱罴阎u號的春秋名流卻令人吃驚地并無謚號可稱,這豈不是很沒道理?再者,一些著名的大壞蛋卻堂而皇之地享有美謚,比如,因"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名言而在后世知名的那位慶父,謚號為"共",這簡直太沒天理了?。á簦?br />
?。á瘢┰斠姡篬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國謚法考》。
?。á颍┩鯂S:《觀堂集林》第十八卷"遹敦跋"(《王國維遺書》,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第1版,據(jù)商務(wù)印書館1940年版影?。捍硕胤Q穆王者三,余謂即周昭王之子穆王滿也。何以生稱穆王?曰:周初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號而非謚也。殷人卜辭中有文祖乙(即武乙),康祖?。ǜ。吨軙芬喾Q天乙為成湯,則文、武、成、康之為美名,古矣?!对姟贩Q率見昭考,率時昭考,《書》稱乃穆考,文王彝器有周康邵宮,周康穆宮,則昭穆之為美名亦古矣。此美名者,死稱之,生亦稱之?!艹跆熳又T侯爵上或冠以美名如唐宋諸帝之有尊號矣,然則謚法之作具在宗周共、懿諸王以后乎?
?。á螅督鹞膮部肌ぶu法的起源》,《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經(jīng)典·郭沫若卷》第471-480頁。
?。á簦┰斠姡篬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國謚法考》
這些說法和疑惑都很合乎情理,但正如我們在經(jīng)學(xué)和史學(xué)當(dāng)中一再遇到的那樣,反方的解釋同樣合乎情理。童書業(yè)考查《左傳》、《史記》的記載,認(rèn)為自西周中葉以來,列國君臣乃至周天子的謚號與其人一生的德行、功業(yè)等等大體相當(dāng),如果說這些謚號當(dāng)真是活人的稱號,有點(diǎn)兒說不過去。(Ⅰ)
研究越來越深入,爭議也越來越大,而謚法起源的推斷直接影響到對先秦許多文獻(xiàn)的時間判斷,比如《大武》里幾次出現(xiàn)"武王"這個稱號,朱熹由此而懷疑該篇作品是成型于周武王死后。而王國維、郭沫若之后的一些謚法研究則把謚法的起源向前推進(jìn)了一大截:不但提前于王、郭的推測,甚至比《謚法解》的說法還早而溯至了晚商時期。(Ⅱ)
汪受寬《謚法研究》是關(guān)于這一問題的專論,對于謚法的起源,認(rèn)為周初天子、王妃、諸侯、重臣均無謚號,可見周公創(chuàng)造謚法的古說并不可靠,但謚法之起源也不會太晚,因?yàn)榻y(tǒng)計一下《春秋》,發(fā)現(xiàn)其中記載大人物之死一共187次,都是先寫人家的名字或爵位,沒有一例是按謚號來寫的,但寫到這些人的葬事時,全書111次葬事全寫的是謚號,同樣無一例外。"這就說明,在葬禮中,這些人都得到了謚號,并正式將謚號通告了魯國,因而書之于魯史之中。"汪受寬舉了鄭莊公為例子:"魯隱公元年,稱鄭莊公為鄭伯,言'鄭伯克段于鄢',這是書其爵。到桓公十一年夏五月,鄭莊公死,寫為'鄭伯寤生卒',這是書其名(寤生),因?yàn)槿魏我晃秽崌鴩伎梢苑Q為鄭伯,為了加以區(qū)別,故而在書其死時記其名。到記鄭莊公葬禮,則寫成'秋七月,葬鄭莊公',很顯然,這是指鄭伯寤生葬禮時正式定謚為莊公。"但是,《春秋》里葬后稱謚雖無例外,活人而用美稱的也不是沒有。(Ⅲ)
據(jù)汪受寬的考證,謚法初起于西周,本來是貴族們給去世的父祖擬定美稱,這種做法漸漸流行開來,周王室也開始仿效,到周孝王時代基本定型,而且,"由于謚號是追美尊者、長者和表示哀傷感情的,所以最初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是從西周共和以后開始的"。(Ⅳ)
汪說謹(jǐn)嚴(yán)精微,但問題并未到此結(jié)束,一些意見的沖突或許也只是盲人摸象式的沖突而已。譬如,殷周彝器上的"生稱謚"當(dāng)真就是其人生時的美稱嗎?--有說是的,有說另有原因的。
說是的如夏含夷,夏從燕侯旨鼎銘文中燕侯旨以殷商慣見的方式稱他已去世的父親為"父辛"出發(fā),梳理金文演變之脈絡(luò),推論周人謚法制度當(dāng)建立于西周中期,并且是一個緩慢成型的過程,而西周銅器中許多"武"、"穆"、"康"等等確定無疑的謚號被用作生稱,看來"謚號式的美稱"不僅僅是用于已逝之先人的。(Ⅴ)
?。á瘢┰斠姡和瘯鴺I(yè)《春秋左傳研究》第342-345頁。
?。á颍├钌健吨艹酢创笪洹禈氛滦驴肌罚ㄝd于《中州學(xué)刊》2003年第5期):隨著更多器物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王國維等人的說法逐漸引起懷疑。屈萬里《謚法濫觴于殷代論》、黃奇逸《甲金文中王號生稱與謚法問題的研究》、彭裕商《謚法探源》等,都認(rèn)為生稱王號的說法并不符合實(shí)際,謚法的起源甚至要早到晚商時期。
?。á螅┩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1-12頁。
?。á簦┩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第12-18頁。該書第17頁對周初謚法有三點(diǎn)歸納:第一,給謚對象有貴族、有王姬、也有周王,并沒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第二,最早只有貴族給父祖的私謚,然后才有王朝的公謚,而且公謚似乎只見于給王朝成員,沒有諸侯、貴族向王朝請謚的。第三,由于謚號是追美尊者、長者和表示哀傷感情的,所以最初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
(Ⅴ)[美]夏含夷:《燕國銅器祖考稱號與周人謚法的起源》,《古史異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91-200頁。
說另有原因的是楊希牧。楊先是把謚法之建立推定在周初,進(jìn)而在"生稱謚"問題上給出了一個新穎的意見:所謂"生稱謚"未必真就是生時稱謚,而是因?yàn)樗勒叩闹u號所用的就是他們生前的尊字,所以同一個字,生前為尊字,死后為謚號,外表一樣,內(nèi)涵不同。
楊說是從《左傳·隱公八年》眾仲關(guān)于請謚制度的一段話入手分析的,其中有"諸侯以字為謚"一句,這句話當(dāng)初杜預(yù)把斷句給搞錯了,把"諸侯以字"作為一頓,后來的學(xué)者們大多跟著杜預(yù)以訛傳訛。
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于是有"字",這個"字"就有可能在死后成為其人的謚號,甚至有可能"字"的淵源即是起人生時的美稱(Ⅰ)。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氏族部落里的青年因?yàn)橛旅蜕茟?zhàn),為人又好,贏得了一個"好熊"的外號,大家都叫他"好熊"而不再叫他的本名,其他氏族成員也是一樣,文采好的外號"文淵",力氣大的外號"負(fù)重",腿腳快的外號"小馬"。然后,隨著氏族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文明化,這種風(fēng)俗便演變?yōu)楣诙Y取字,原本的外號變成了非常正式的"字"。繼續(xù)推想一下,某人死后仍然被大家以"字"(外號)來稱呼,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楊希牧舉《禮記·檀弓上》魯哀公誄孔子一節(jié)的鄭玄注:"尼父,因其字以為謚"--因?yàn)榭鬃幼帜岣?,由此推測,鄭玄知道孔子被謚為尼(父)的根據(jù)正是"以字為謚之制"。(Ⅱ)
楊希牧因此認(rèn)為鄭玄是古人當(dāng)中少有的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但我們考之鄭注原文,前邊卻還有一句"誄其行以為謚也",分明是說魯哀公作誄文稱述孔子一生行事并由此來給他確定謚號。況且,如果說孔子的一生用一個"尼"字就可以概括,顯然讓人摸不著頭腦。至于《左傳·隱公八年》所載眾仲的那番話,歷來難于索解,而以字為謚又顯然是和對死者蓋棺論定式的議謚制度難以合拍的--誰說的對呢?要么就是兩種情況并存,也說不定。
無論如何,至少從明確可考的歷史來看,謚法的產(chǎn)生確實(shí)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些懲惡揚(yáng)善的作用,稍微好些面子的國君有誰希望自己背上一個千古惡謚呢?但值得懷疑的是:《逸周書·謚法解》和《白虎通·謚》的那些解釋究竟是在闡明一種制度的真實(shí)原委,還是在一種制度已然悄悄成型并逐漸發(fā)展之后而被附麗上的一些華麗解說?--正如汪受寬所謂"如果說,初期的謚法,不過是人們贊美先人、寄托哀思、詛咒惡人的一種辦法,那么,從孔子開始,儒家就有意識地把謚法作為以禮教褒貶人物,挽救引導(dǎo)社會風(fēng)氣,調(diào)整人際關(guān)系的手段"(Ⅲ)?
?。á瘢钕D粒骸断惹匚幕氛摷?,第280頁:史料應(yīng)可說明:謚號及謚法絕非戰(zhàn)國之際之制,而極可能是周初之制;周初諸王生稱之謚或是生時美名者疑即諸侯以字為謚之生字,故生時稱之而與死后之謚無別。惟論者必認(rèn)為周初猶冠而字之之制,周初諸王之生時美名僅是一種美名,則后此冠而字之之字也非不可是演變自此種美名。但此僅屬推測,而于史難稽矣。
?。á颍钕D粒骸断惹匚幕氛摷罚ㄖ袊鐣茖W(xué)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64頁。另:楊文所引"尼父,因其字以為謚","其"字據(jù)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diǎn)本)"《禮記正義》??碑?dāng)為"且"字。詳見該書第250頁。
?。á螅┩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第20-21頁。
--至少,謚法除了上述之外還有著另外一層涵義(也許是更為本質(zhì)的涵義),即人們在心理上對"名字"的神秘感。在這層意思上,"謚"和"諱"正是一事的兩面。
《禮記·曲禮上》有"卒哭乃諱"。所謂"卒哭",是一種祭祀禮儀的名稱,是人死下葬之后的最后一次祭禮,而后便將死者的神靈附于祖廟,"以諱事神",從此不再提起死者的名諱,而以鬼神事之?,F(xiàn)在很多地方仍有祈求"列祖列宗在天保佑"的風(fēng)俗,也一樣不會對歷代祖先指名道姓。
和后人的習(xí)以為常不同,這樣一種對名諱的禁忌顯然帶有宗教的意味--如涂爾干所說:"倘若沒有禁忌,倘若禁忌沒有產(chǎn)生相當(dāng)大的作用,那就不會有宗教存在。(Ⅰ)"涂爾干化繁為簡:"無論這些禁忌有多么復(fù)雜,最終都可以歸納成兩種基本形式,它們統(tǒng)攝并支配著禁忌體系。"第一種形式是: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不能同在一處(這就產(chǎn)生了教堂、修道院和寺廟之類的場所);第二種形式是: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不能同時并存(這就產(chǎn)生了宗教節(jié)日)(Ⅱ)。從這個歸納來看,周人的"以諱事神"就是把名諱與謚號分別對應(yīng)于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diǎn),應(yīng)用特定的稱謂。--謚號原本當(dāng)是宗教范疇里的一項(xiàng)。
具體來說,謚號屬于涂爾干定義里的"禁忌"范疇,而禁忌在涂爾干的定義里又屬于"消極膜拜"(以區(qū)別于"積極膜拜"),這種消極膜拜"表面看來,它只能起到阻止行動的作用,而不是激勵或修正行動的作用。然而,作為這種約束作用的無意后果,人們發(fā)現(xiàn),它對于培養(yǎng)個體的宗教性和道德性卻具有最為重要的積極作用。事實(shí)上,正因?yàn)榇嬖谥鴮⑸袷ナ挛锱c凡俗事物分離開來的界限,所以,一個人倘若不去掉自己所有的凡俗的東西,就不能同神圣事物建立起親密的關(guān)系。如果他沒有或多或少地從凡俗生活擺脫出來,他就沒有一點(diǎn)可能過上宗教生活。(Ⅲ)"--由此觀之,從神圣的意義上看,"以諱事神"和謚號是屬于宗教范疇的;從凡俗意義上看,它們又是屬于道德傳統(tǒng)的。
有趣的是,"以諱事神"在現(xiàn)代的土著社會里依然能夠找到相似的習(xí)俗。澳洲土著長久以來都被認(rèn)為是最"土"的土著,人類學(xué)家在那里發(fā)現(xiàn),"神圣性"是有著驚人的傳染力的--死者的靈魂是神圣的,而這種神圣性很快便傳染到死者生前所居住的營地、死者的妻子和親屬以及--對我們最為重要的--死者的名字上邊。"所有這些與死者有關(guān)的東西,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神圣性;于是,人們都要離他們遠(yuǎn)遠(yuǎn)的。它們也不再被當(dāng)作單純的凡俗事物來對待了。在道森所觀察過的社會里,死者親屬的名字也同死者的名字一樣,在哀悼期內(nèi)不能被提起。死者生前吃過的某些動物也可能被禁止食用。"(Ⅳ)
?。á瘢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96頁。
?。á颍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04頁。
(Ⅲ)[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05頁。
(Ⅳ)[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15頁。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詳見該書第三卷第一章。
那么,土著們肯定會面臨一個難題:既然死者的名字"在哀悼期內(nèi)不能被提起",大家需要提起他的時候又該怎么稱呼呢?--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話說回來,周人當(dāng)初也應(yīng)當(dāng)面臨過同樣的難題:如果一位親人死后便不能再提起他的名字,這講起話來該多不方便啊。是呀,不管怎么說,總得有個稱呼才行。
是的,不管怎么說,總得有個稱呼才行,這個看似很庸俗的念頭說不定才是謚法起源的真實(shí)原因。
另一方面,名字長久以來就和靈魂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人仍然對名字懷有一種迷信般的感情。從周人以來,男人在社會交往中普遍互相稱字而不稱名,后來的文人又喜歡給自己起"號";女子的名字就更是深藏不露,只在媒人來提親的時候才會悄悄透露給男方(Ⅰ),而在嫁人之后,這個"名"馬上又被收藏不用了。我們現(xiàn)代人這種普遍的"姓"和"名"連稱的方式大體而言是很晚近才成為社會習(xí)俗的,據(jù)說其源頭是"開會發(fā)通知或法院發(fā)傳票"。(Ⅱ)
在古代社會,"名"還常被用來做些招魂、叫魂、施巫術(shù)之類的事。這種心理并非中國人所獨(dú)有,而是世界性的。鄭振鐸曾在《釋諱篇》里詳論此事,列舉了世界各地諱言稱名的習(xí)俗,并且談到名的禁忌直到近世還大有遺存(Ⅲ)。我們現(xiàn)在仍能聽到在很多家庭當(dāng)中兩口子的互相稱呼:"狗子他爹","狗子他媽",這也算是"諱言其名"的一例吧,雖然比較粗俗,但說不定也和周代禮制中神圣莊嚴(yán)的謚法出自同一個源頭。
"狗子他爹"和"狗子他媽"這是夫妻之間的彼此稱呼,如果是外人來叫,并且是稱呼一個已婚婦人,還常見這樣的一種稱謂:某某家的--比如《紅樓夢》里就有個經(jīng)常露臉的"周瑞家的"。
"周瑞家的"作為一種稱謂類型,隱含的道理是:女子出嫁從夫,即便是稱呼上也要隨著丈夫。--這一風(fēng)俗來源久遠(yuǎn),早在周代,對女子的稱謂和謚法就有過這樣的講究。如果細(xì)看這些講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孟子和聲子,乃至接踵而來的仲子,她們的稱呼似乎都是有問題的,或者說是不合"禮"的。
清人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引《北史·張普惠傳》,借北魏大學(xué)者張普惠之口來提出問題。劉文淇引述簡略,而《北史·張普惠傳》中的一整段議論其實(shí)都很有參考價值,我們不妨連帶著一起看看。
張普惠是位前輩專家,"精于'三禮',兼善《春秋》、百家之說",他的論斷在當(dāng)時是很有權(quán)威的。時值太妃之死,大臣們商量著給老人家立個碑,標(biāo)題想寫"康王元妃之碑"。元澄拿不準(zhǔn)主意,去問張普惠,張先生說:"細(xì)查朝廷典章,只有'王妃'之稱,并無'元'字。想當(dāng)初《春秋》魯惠公的夫人孟子稱元妃,是為了和繼室聲子相對以示區(qū)別。如今烈懿太妃追隨先王而去,更無聲子、仲子之嫌,我認(rèn)為沒必要用'元'字來區(qū)分名份。在姓后邊加個'氏'字,這是對活人的稱呼,所以《春秋經(jīng)》里說'夫人姜氏至自齊';而人死下葬之后,就要以謚號來配姓了,所以《春秋經(jīng)》說'葬我小君文姜'和'來歸夫人成風(fēng)之襚',這都是以謚號配姓。古代已婚女子死后直接就用丈夫的謚號……"(Ⅳ)
(Ⅰ)《禮記·曲禮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á颍﹨切∪纾骸娥┦讓W(xué)術(shù)隨筆·吳小如卷》(中華書局2006年第1版),第284頁。
(Ⅲ)鄭振鐸:《釋諱篇》,《二十世紀(jì)中國民俗學(xué)經(jīng)典·社會民俗卷》,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1-100頁。
?。á簦侗笔贰埰栈輦鳌罚撼卧馓鷳n,臣僚為立碑頌,題碑欲云"康王元妃之碑"。澄訪于普惠,普惠答曰:"謹(jǐn)尋朝典,但有王妃,而無元字。魯夫人孟子稱元妃者,欲下與繼室聲子相對。今烈懿太妃作配先王,更無聲子、仲子之嫌,竊謂不假元字以別名位。且以氏配姓,愚以為在生之稱,故《春秋》'夫人姜氏至自齊';既葬,以謚配姓,故經(jīng)書'葬我小君文姜',又曰'來歸夫人成風(fēng)之襚',皆以謚配姓。古者婦人從夫謚,今烈懿太妃德冠一世,故特蒙褒錫,乃萬代之高事,豈容于定名之重,而不稱'烈懿'乎。"澄從之。
劉文淇引張普惠之論,是為了說明"妃"是正妻、嫡妻之稱,以駁孔穎達(dá)"妃"是妻妾通用之解。有趣的是,劉文淇也和孔穎達(dá)一樣征引了《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這段,說明"妃"是只用來稱呼天子的正妻的(Ⅰ)--《禮記》這同一段文字竟然同時作了正反兩方的論據(jù)。
但這里應(yīng)是劉文淇錯了,因?yàn)?諸侯曰夫人"及以下應(yīng)是古文省稱,如果把被省略的文字補(bǔ)足,應(yīng)該就是:"天子之妃曰后,諸侯之妃曰夫人。"
不過這倒不是重點(diǎn),而我們在這里更要留意的是:張普惠說元妃之稱是為了區(qū)別于繼室,而"在姓后邊加個'氏'字,這是對活人的稱呼……人死下葬之后,就要以謚號來配姓了。"對于前者,張普惠舉的例子是"夫人姜氏至自齊",這位夫人娘家姓姜,又還活著,所以呼為姜氏;對于后者,張普惠舉的例子是"葬我小君文姜"和"來歸夫人成風(fēng)之襚"。文姜是魯桓公的太太、魯莊公的媽媽、本篇主人公魯隱公的弟妹,"文"是謚號,"姜"是娘家的姓?! 。á颍豆騻鳌でf公二十二年》何休注:夫人以娘家的姓來配謚號,表示不忘本。成風(fēng)則是魯僖公的媽媽,據(jù)何休說,"風(fēng)"是氏而不是姓(Ⅲ)--這就留待以后再說,現(xiàn)在有一個文姜的例子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文姜和聲子在稱謂上屬于同一種結(jié)構(gòu),即:謚號+娘家的姓。但張普惠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標(biāo)準(zhǔn):"古代已婚女子死后直接就用丈夫的謚號。"--這個說法也是由來已久的,孔穎達(dá)后來作過歸納分析,說依"禮",女人是不該有謚號的,只能跟著用丈夫的謚號。把丈夫的謚號冠于妻子娘家姓之上,這就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稱謂。再有,"生以夫國冠之"(丈夫的國名+自己的娘家姓),"死以夫謚冠之"(丈夫的謚號+自己的娘家姓)(Ⅳ),比如孟子,我們現(xiàn)在能夠確定她娘家姓"子",丈夫是魯惠公,那么,按照以上規(guī)定,孟子活著的時候應(yīng)該怎么稱呼呢?
代入公式:"生以夫國冠之"(丈夫的國名+自己的娘家姓),即:魯(丈夫的國名)+子(自己的娘家姓)=魯子。
如果孟子死了,又該怎么稱呼呢?
代入公式:"死以夫謚冠之"(丈夫的謚號+自己的娘家姓),即:惠(丈夫的謚號)+子(自己的娘家姓)=惠子。
這樣一看,雖然是秉承周禮,雖然是諸侯命婦,稱謂規(guī)則卻和"周瑞家的"如出一轍??磥硗斫伤字Z未必就沒有古雅高貴的源頭,而這或許也體現(xiàn)著社會下層對上層的一種模仿。
?。á瘢清]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國語·齊語》:"九妃六嬪。"韋昭注:"正嫡稱妃,言九者,尊之如一,明其淫侈非禮制。"《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則正嫡稱妃之說信矣。杜注言元妃明始嫡夫人,意猶未誤。《正義》謂妃者名通嫡妾,則誤矣。陳哀公元妃、二妃、下妃,正如齊之九妃,非禮制,不當(dāng)引為嫡妾通稱之證。
?。á颍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莊公二十二年》:文者,謚也。夫人以姓配謚,欲使終不忘本也。
?。á螅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文公五年》:風(fēng),氏也。任、宿、顓臾之姓。
(Ⅳ)[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正義《春秋左傳注疏》:《周禮·小史》"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止賜卿大夫,不賜婦人,則婦人法不當(dāng)謚,故號當(dāng)系夫?!夺尷吩?謚者,興於周之始王,變質(zhì)從文,于是有諱焉"。傳曰"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易之以謚。末世滋蔓,降及匹夫,爰暨婦人。婦人無外行,于禮當(dāng)系夫之謚,以明所屬?!对姟贩Q莊姜、宣姜,即其義也。是言婦人于法無謚,故取其夫謚冠于姓之上。生以夫國冠之,韓姞秦姬是也;死以夫謚冠之,莊姜定姒是也。直見此人是某公之妻,故從夫謚,此謚非婦人之行也。夫謚巳定,妻即從而稱之。
現(xiàn)在,經(jīng)張普惠和孔穎達(dá)這一解釋,事情雖然解開了一些,卻又籠上了一片新的疑云:我們既沒有見到魯子,也沒有見到惠子,只是見到了孟子,這難道不奇怪嗎?更奇怪的是:聲子雖然有了謚號,卻并非跟著丈夫稱惠子,而是單獨(dú)稱聲子。還有第三處奇怪的地方:孟子是元妃,卻沒有謚號,聲子是繼室,卻得了謚號?
對于第一個疑點(diǎn),杜預(yù)解釋說:孟子死在魯惠公前邊了,所以用不得丈夫的謚號(Ⅰ)。這就是說,如果先死的是魯惠公,大家給他確定了一個"惠"作為謚號,而后孟子也追隨先夫而去,大家便可以用"惠"來配上"子",稱孟子為"惠子",這是合"禮"的。但很遺憾的是,孟子死在丈夫的前邊了,她死的時候,魯惠公還沒有謚號呢,而這也不能等魯惠公有了謚號之后再來追認(rèn)。
對于第二和第三個疑點(diǎn),漢代經(jīng)學(xué)大師服虔給過一個簡明的評語:"聲子之謚,非禮也。"(Ⅱ)這就是說聲子有謚是不合乎禮制的。"非禮"這個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zhuǎn)義為"耍流氓"了,喊出這個詞的人也由古代的經(jīng)學(xué)家、道學(xué)家們一變而為現(xiàn)代女生了。
如果說聲子之謚是非禮,同類非禮的事情在春秋時代可就太多了。孔穎達(dá)就深沉地感嘆著盛世沒落,僭亂迭出,幽遠(yuǎn)而古老的周禮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遵守了。(Ⅲ)
但是,魯國一向被認(rèn)為是春秋諸國中最守周禮的國家,而考之《左傳》,無論是魯國國君的正印夫人,還是原非夫人而兒子被立為國君的,一般來說,"無論嫡庶,皆有謚法"(Ⅳ)。聲子是魯隱公的媽媽,如果因?yàn)閮鹤蛹次欢昧酥u號,這倒也是合乎慣例的。--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按下不表,留待后文詳述。
?。á瘢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正義《春秋左傳注疏》:孟子卒,不稱薨,不成喪也。無謚,先夫死,不得從夫謚。
(Ⅱ)[漢]服虔/撰,[清]袁鈞/輯《春秋傳服氏注》卷一。
(Ⅲ)[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正義《春秋左傳注疏》:正義曰:……其末世滋蔓,則為之作謚。景王未崩,妻稱穆后,如此之類,皆非禮也。
?。á簦┩瘯鴺I(yè):《春秋左傳研究》,第336頁。
答案是:"聲"是謚號,是這位魯惠公的繼室死后所獲得的評語。按《禮記·樂記》"聞其謚,知其行",從這個"聲"字上我們應(yīng)該可以推知聲子一生的品行。那么,在謚法里,"聲"字是什么意思呢?
孔穎達(dá)注釋:"謚法:不生其國曰聲。"所謂"不生其國",舊注解釋為"生于外家",按陳逢衡的解釋,這是說:媽媽生這個孩子是在娘家生的。
--如果這個解釋成立的話,我們似乎很難想像這就是在"聞其謚,知其行"的意義上對聲子的蓋棺論定,"她是在媽媽的娘家出生的",這和品德、行事扯得上一點(diǎn)兒關(guān)系嗎?
問題無解,退而求其次:孩子生在娘家,這事是好是壞呢?--至今仍有些地方的風(fēng)俗認(rèn)為孩子不能生在娘家,但周代的事情就不好說了,而且,陳逢衡的解釋也不是定論,其中的疑點(diǎn)也很難解決。(Ⅰ)所以,"聲"這個謚號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有什么褒貶色彩,還真很難搞得清楚,孔穎達(dá)簡單一引之后也沒有再作更詳盡的解釋。他的這個引述出自《逸周書·謚法解》,其中講到謚法的起源是從周公旦和姜太公開始搞起來的,其意義是給死者蓋棺定論(Ⅱ)。
人死之后給起謚號,一度被認(rèn)為是周公創(chuàng)始的制度,創(chuàng)始的時間精確到月份--《逸周書·謚法解》說是"三月",清人朱右曾解釋說這是周成王元年三月。(Ⅲ)
這個解釋也非定論。就謚法的創(chuàng)始來說,周公可能還不夠古,《白虎通》更把謚法的創(chuàng)制歸到了黃帝身上,堯、舜、禹這些名號也都被確認(rèn)為謚號。歷代研究謚法的不乏其人,宋代"三蘇"之一的蘇洵就曾經(jīng)奉旨寫過一部《謚法》,筆削舊說,是一個不錯的本子。該書一開頭的謚號序列是:神、圣、賢、堯、舜、禹,比之《逸周書·謚法解》的"神、圣、帝、皇、王、公、侯"的排序(Ⅳ)更顯幾分儒家味道。而蘇洵對謚法創(chuàng)制時代的追溯,直達(dá)三皇五帝。(Ⅴ)
汪受寬《謚法研究》總述古人對謚法起源的諸般議論,,說這"不是腐儒的無事生非,而是具有相當(dāng)?shù)睦碚摵蛯?shí)際的意義的?!兑葜軙ぶu法解》的周公制謚說,根源于儒家復(fù)興周禮、撥亂反正的學(xué)術(shù)宗旨。東漢古文經(jīng)學(xué)家把謚法上推至黃帝,是為了以之對抗久以獨(dú)尊的今文經(jīng)學(xué)。以后,經(jīng)今古文逐漸合流,學(xué)者不講家法師說,對傳統(tǒng)觀點(diǎn)擇善而從,于是周公制謚說又占了上風(fēng)……"(Ⅵ)
稍微扯開一些,汪說的這層意思不僅僅適于謚法--整個歷史上,我們會看到很多在今人的眼光中屬于迂腐無謂的內(nèi)容,但若能設(shè)身處地,會明白其間自有意識形態(tài)淵源和時政背景的壓力,絕不是迂腐一詞就可以蓋棺論定的。宋代濮議、明代大禮議,莫不如此,古人甚至為這些事還有過理論專著的。
話說回來,古史與時政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同樣,謚號和爵位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禮記·郊特牲》追論遠(yuǎn)古,說那時候的人"生無爵,死無謚",《白虎通》由此推論:"這是說活著的時候既然有爵位,死了以后也自當(dāng)有謚號才對。"此說大體上一度被廣為接受,雖然細(xì)節(jié)上仍有爭議(Ⅶ)。一個人謚號是什么給起的呢?是死者臨下葬之前,大家聚在一起,給死者商議出一個合適的謚號(Ⅷ)。這就是說,死者本來是有自己的名字的,死了之后,大家要給他再起一個名字--"謚號"。
(Ⅰ)詳見: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739頁。
?。á颍兑葜軙ぶu法解》: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yè),建功于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xì)行受細(xì)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á螅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xùn)校釋》:三月,謂成王元年作謚法之月也。
?。á簦┻@類謚號如何實(shí)際應(yīng)用,卻是個麻煩。明代朱睦有一部《謚苑》,也沿襲這類謚法之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質(zhì)疑說:然其說最不可解。堯舜禹湯謂之謚,此猶相傳有說,帝皇王侯君公亦列為謚,設(shè)帝當(dāng)謚帝將曰帝帝,王當(dāng)謚王當(dāng)曰王王乎?
?。á酰┩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頁,注釋之二:《路史·發(fā)揮五·論謚法》引。
?。á觯┩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第4-5頁。
?。á鳎清]陳立《白虎通疏證·謚》:故《禮·郊特牲》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此言生有爵,死當(dāng)有謚也。鄭彼注云:"古,謂殷以前也。大夫以上,乃謂之爵,死有謚也。周制,爵及命,士雖及之,猶不謚也。"然則生有爵,死即當(dāng)有謚,自是前代之禮也?!队[》引《禮記外傳》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謚法,周公所為也,堯、舜、禹、湯,皆后世追議其功耳。"直以自古絕無謚,其說不可通。《周禮·典命》:"天子公侯伯子男之士,皆有命數(shù)。"又《檀弓》云:"士之有誄,自此始也。"是周初士有爵無謚之明證。
?。á栋谆⑼āぶu》:所以臨葬而謚之何?因眾會,欲顯揚(yáng)之也。
"謚號"的"謚"字和"益"字是古今字,在中國文字里,本來只有"益"字而沒有"謚"字,"益"有"增加"的意思,這個意思到現(xiàn)在還在,比如"增益",所以"益"(謚)從字面來看就是給死者增加一個名字,后來人們才造出了一個"謚"字來代替"益"字諸多義項(xiàng)中"增加名號(即謚)"的意思。(Ⅰ)
而作為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的"天子"如果死了,大臣們要到南郊去搞儀式來定謚號,其中涵義是:一,表示大臣們雖然都很想褒揚(yáng)君主,掩惡揚(yáng)善,但此時此刻是在和老天爺溝通,所以"不得欺天";二,表示謚號雖然表面上是這些大臣們給議定的,其實(shí)背后拿主意、當(dāng)后臺的是老天爺。(Ⅱ)
謚法一直流傳,到了秦朝才突然中斷。秦始皇嫌謚法是"子議父,臣議君",下令廢除,改為編號,如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直到千世、萬世。(Ⅲ)
平心而論,秦始皇的顧慮并非沒有道理,當(dāng)領(lǐng)導(dǎo)的生時再威風(fēng),死后也一點(diǎn)兒權(quán)力都沒有了,大臣們要是給自己定下一個難聽的謚號(所謂"惡謚"),讓后世千百年都拿一個丟人的綽號來稱呼自己,這豈不是很沒面子(Ⅳ)?再說了,商議謚號的人除了太子就是一班大臣,這些人以前都?xì)w自己管,現(xiàn)在倒讓他們來給自己拿主意了,這豈不是很沒道理?--其實(shí)這里反映的正是封建時代和專制時代的不同:周代封建,政治制度大致可以說是貴族民主制,國君大約可以比作一個家族股份公司的董事長,董事長死后,由沾親帶故的董事和股東們給他議定謚號,這也是合情合理的;秦朝則是皇帝的獨(dú)資公司,和大臣們也很少再有血緣紐帶,如果老板死了,由一班雇員來給老板定謚號,此間情境自然和周代無法相比。
謚法之恢復(fù)當(dāng)在秦漢之際。儒生們在秦政權(quán)之下過得很壓抑,等陳勝起兵,儒生們紛紛帶著禮器前往投奔,其中就有孔子的八世孫孔甲。陳勝死后,這些儒生們把他謚為"隱王"。這是謚法恢復(fù)的第一例(Ⅴ)。隱王的"隱"字正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魯隱公的"隱"字。如果從陳勝的生平行止來推想,若要"聞其謚,知其行","隱"這個謚號的意思大概應(yīng)是"事業(yè)未完成,中途遇害",這倒正和魯隱公的身世相近。
漢代以后,謚法更加制度化了,也多為我們現(xiàn)代人所熟悉,比如漢武帝之"武"、唐玄宗之"玄"、宋仁宗之"仁"等等,但由于政治制度不可逆轉(zhuǎn)地走入了專制的大框架里,謚號便也好聽的多、難聽的少了,而那些難聽謚號的得主大多也都是改朝換代時候的末代帝王,這和周代的情況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Ⅵ)。
?。á瘢┩羰軐挕吨u法研究》,第15頁。
?。á颍清]陳立《白虎通疏證·謚》: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謚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yáng)善者也。故《曾子問》:"孔子曰:'天子崩,臣下至南郊告謚之。'"……(陳立注:)《通典》引《五經(jīng)通義》云:"大臣吉服之南郊告天,還,素服稱天命以謚之。"……《禮·曾子問》注亦云:"春秋公羊說,以為讀誄制謚于南郊,若云受之于天。"
?。á螅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á簦睹献印るx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Ⅴ)汪受寬:《謚法研究》,第26頁?!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号D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陳勝葬碭,謚曰隱王。
?。á觯┩瘯鴺I(yè):《春秋左傳研究》,第344頁:漢以還恢復(fù)謚法,然亡國之外,率不得惡謚也,此時之臣下誠不得議其君矣。
鄭夾漈曾作《謚法略》,論說謚法只有表揚(yáng)而沒有批評,道理很簡單:如果老板剛死,小弟們就給他擬定一個足以遺臭萬年的謚號,這也太不厚道了?。á瘢?br />
時至近代,王國維對謚法之源起產(chǎn)生懷疑,比如他在《遹(yù)敦跋》里提到:遹敦的銘文有三處提到"穆王",這應(yīng)是指周昭王之子穆王滿,問題是:為什么在穆王還在世的時候就稱他穆王呢?--其實(shí),周初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這些文、武、成、康、昭、穆的用字其實(shí)只是"稱號",而非"謚號"。從殷商甲骨文和《詩經(jīng)》、《尚書》,還有文王彝器里都能找到證據(jù),這類字眼作為美稱實(shí)在由來已久了。而這些美稱,人活著的時候大家這么稱呼他,死了之后大家還是這么稱呼他。--王國維最后推論謚法的起源時代,大約在西周中期的周共王、周懿王之后。(Ⅱ)
郭沫若上承王國維之論,把推論更推進(jìn)了一步,從金文估算出謚法之起源大約在春秋中葉以后,從典籍估算出謚法之起源當(dāng)在戰(zhàn)國時代,而《逸周書》則為戰(zhàn)國偽書,其中的《謚法解》當(dāng)然不大可靠。郭沫若還認(rèn)為,《逸周書·謚法解》應(yīng)是作者搜羅前代君王的名號,結(jié)合君王們的一生事跡加以附會,這才造成了一個謚號有多種解釋的情況。尤其是那些"惡謚"更沒道理:幽、厲、靈、夷等等所謂"惡謚",這些字本來都有善義;謚法中的哀和悼被認(rèn)為是表示追思的,而哀其實(shí)可以讀為愛,悼可以讀為卓,未必就真是追思。(Ⅲ)
郭沫若雖然對《逸周書》的判斷未必可靠,而關(guān)于謚法的"附會"之論,原本就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就拿本文中第一個出場的魯隱公來說,"隱"字在《謚法解》里就有兩個互不相關(guān)的解釋,一個是"不顯尸國",一個是"隱拂不成"。所以郭沫若的話倒還真是合情合理,我們可以假想一下《謚法解》的作者查閱古代文獻(xiàn),發(fā)現(xiàn)甲隱公文治斐然,乙隱公勇猛好斗,丙隱公三心二意,這三個隱公都叫隱公,可彼此之間卻如此不同,怎么辦呢,那就一字多解好了。于是,"隱"字在謚法里就具有了三種涵義:文治斐然曰隱,勇猛好斗曰隱,三心二意曰隱。
在郭沫若之前,顧棟高就曾詳考春秋史料,列出種種疑問來質(zhì)疑謚法的可靠性。顧棟高一是發(fā)現(xiàn)謚號似乎和死者生前的地位、而不是品行與功業(yè)的關(guān)系更大,二是發(fā)現(xiàn)有謚號的人多有寂寂無聞之輩,相反,一些足以當(dāng)?shù)闷鹱罴阎u號的春秋名流卻令人吃驚地并無謚號可稱,這豈不是很沒道理?再者,一些著名的大壞蛋卻堂而皇之地享有美謚,比如,因"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名言而在后世知名的那位慶父,謚號為"共",這簡直太沒天理了?。á簦?br />
?。á瘢┰斠姡篬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國謚法考》。
?。á颍┩鯂S:《觀堂集林》第十八卷"遹敦跋"(《王國維遺書》,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第1版,據(jù)商務(wù)印書館1940年版影?。捍硕胤Q穆王者三,余謂即周昭王之子穆王滿也。何以生稱穆王?曰:周初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號而非謚也。殷人卜辭中有文祖乙(即武乙),康祖?。ǜ。吨軙芬喾Q天乙為成湯,則文、武、成、康之為美名,古矣?!对姟贩Q率見昭考,率時昭考,《書》稱乃穆考,文王彝器有周康邵宮,周康穆宮,則昭穆之為美名亦古矣。此美名者,死稱之,生亦稱之?!艹跆熳又T侯爵上或冠以美名如唐宋諸帝之有尊號矣,然則謚法之作具在宗周共、懿諸王以后乎?
?。á螅督鹞膮部肌ぶu法的起源》,《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經(jīng)典·郭沫若卷》第471-480頁。
?。á簦┰斠姡篬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國謚法考》
這些說法和疑惑都很合乎情理,但正如我們在經(jīng)學(xué)和史學(xué)當(dāng)中一再遇到的那樣,反方的解釋同樣合乎情理。童書業(yè)考查《左傳》、《史記》的記載,認(rèn)為自西周中葉以來,列國君臣乃至周天子的謚號與其人一生的德行、功業(yè)等等大體相當(dāng),如果說這些謚號當(dāng)真是活人的稱號,有點(diǎn)兒說不過去。(Ⅰ)
研究越來越深入,爭議也越來越大,而謚法起源的推斷直接影響到對先秦許多文獻(xiàn)的時間判斷,比如《大武》里幾次出現(xiàn)"武王"這個稱號,朱熹由此而懷疑該篇作品是成型于周武王死后。而王國維、郭沫若之后的一些謚法研究則把謚法的起源向前推進(jìn)了一大截:不但提前于王、郭的推測,甚至比《謚法解》的說法還早而溯至了晚商時期。(Ⅱ)
汪受寬《謚法研究》是關(guān)于這一問題的專論,對于謚法的起源,認(rèn)為周初天子、王妃、諸侯、重臣均無謚號,可見周公創(chuàng)造謚法的古說并不可靠,但謚法之起源也不會太晚,因?yàn)榻y(tǒng)計一下《春秋》,發(fā)現(xiàn)其中記載大人物之死一共187次,都是先寫人家的名字或爵位,沒有一例是按謚號來寫的,但寫到這些人的葬事時,全書111次葬事全寫的是謚號,同樣無一例外。"這就說明,在葬禮中,這些人都得到了謚號,并正式將謚號通告了魯國,因而書之于魯史之中。"汪受寬舉了鄭莊公為例子:"魯隱公元年,稱鄭莊公為鄭伯,言'鄭伯克段于鄢',這是書其爵。到桓公十一年夏五月,鄭莊公死,寫為'鄭伯寤生卒',這是書其名(寤生),因?yàn)槿魏我晃秽崌鴩伎梢苑Q為鄭伯,為了加以區(qū)別,故而在書其死時記其名。到記鄭莊公葬禮,則寫成'秋七月,葬鄭莊公',很顯然,這是指鄭伯寤生葬禮時正式定謚為莊公。"但是,《春秋》里葬后稱謚雖無例外,活人而用美稱的也不是沒有。(Ⅲ)
據(jù)汪受寬的考證,謚法初起于西周,本來是貴族們給去世的父祖擬定美稱,這種做法漸漸流行開來,周王室也開始仿效,到周孝王時代基本定型,而且,"由于謚號是追美尊者、長者和表示哀傷感情的,所以最初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是從西周共和以后開始的"。(Ⅳ)
汪說謹(jǐn)嚴(yán)精微,但問題并未到此結(jié)束,一些意見的沖突或許也只是盲人摸象式的沖突而已。譬如,殷周彝器上的"生稱謚"當(dāng)真就是其人生時的美稱嗎?--有說是的,有說另有原因的。
說是的如夏含夷,夏從燕侯旨鼎銘文中燕侯旨以殷商慣見的方式稱他已去世的父親為"父辛"出發(fā),梳理金文演變之脈絡(luò),推論周人謚法制度當(dāng)建立于西周中期,并且是一個緩慢成型的過程,而西周銅器中許多"武"、"穆"、"康"等等確定無疑的謚號被用作生稱,看來"謚號式的美稱"不僅僅是用于已逝之先人的。(Ⅴ)
?。á瘢┰斠姡和瘯鴺I(yè)《春秋左傳研究》第342-345頁。
?。á颍├钌健吨艹酢创笪洹禈氛滦驴肌罚ㄝd于《中州學(xué)刊》2003年第5期):隨著更多器物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王國維等人的說法逐漸引起懷疑。屈萬里《謚法濫觴于殷代論》、黃奇逸《甲金文中王號生稱與謚法問題的研究》、彭裕商《謚法探源》等,都認(rèn)為生稱王號的說法并不符合實(shí)際,謚法的起源甚至要早到晚商時期。
?。á螅┩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1-12頁。
?。á簦┩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第12-18頁。該書第17頁對周初謚法有三點(diǎn)歸納:第一,給謚對象有貴族、有王姬、也有周王,并沒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第二,最早只有貴族給父祖的私謚,然后才有王朝的公謚,而且公謚似乎只見于給王朝成員,沒有諸侯、貴族向王朝請謚的。第三,由于謚號是追美尊者、長者和表示哀傷感情的,所以最初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
(Ⅴ)[美]夏含夷:《燕國銅器祖考稱號與周人謚法的起源》,《古史異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91-200頁。
說另有原因的是楊希牧。楊先是把謚法之建立推定在周初,進(jìn)而在"生稱謚"問題上給出了一個新穎的意見:所謂"生稱謚"未必真就是生時稱謚,而是因?yàn)樗勒叩闹u號所用的就是他們生前的尊字,所以同一個字,生前為尊字,死后為謚號,外表一樣,內(nèi)涵不同。
楊說是從《左傳·隱公八年》眾仲關(guān)于請謚制度的一段話入手分析的,其中有"諸侯以字為謚"一句,這句話當(dāng)初杜預(yù)把斷句給搞錯了,把"諸侯以字"作為一頓,后來的學(xué)者們大多跟著杜預(yù)以訛傳訛。
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于是有"字",這個"字"就有可能在死后成為其人的謚號,甚至有可能"字"的淵源即是起人生時的美稱(Ⅰ)。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氏族部落里的青年因?yàn)橛旅蜕茟?zhàn),為人又好,贏得了一個"好熊"的外號,大家都叫他"好熊"而不再叫他的本名,其他氏族成員也是一樣,文采好的外號"文淵",力氣大的外號"負(fù)重",腿腳快的外號"小馬"。然后,隨著氏族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文明化,這種風(fēng)俗便演變?yōu)楣诙Y取字,原本的外號變成了非常正式的"字"。繼續(xù)推想一下,某人死后仍然被大家以"字"(外號)來稱呼,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楊希牧舉《禮記·檀弓上》魯哀公誄孔子一節(jié)的鄭玄注:"尼父,因其字以為謚"--因?yàn)榭鬃幼帜岣?,由此推測,鄭玄知道孔子被謚為尼(父)的根據(jù)正是"以字為謚之制"。(Ⅱ)
楊希牧因此認(rèn)為鄭玄是古人當(dāng)中少有的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但我們考之鄭注原文,前邊卻還有一句"誄其行以為謚也",分明是說魯哀公作誄文稱述孔子一生行事并由此來給他確定謚號。況且,如果說孔子的一生用一個"尼"字就可以概括,顯然讓人摸不著頭腦。至于《左傳·隱公八年》所載眾仲的那番話,歷來難于索解,而以字為謚又顯然是和對死者蓋棺論定式的議謚制度難以合拍的--誰說的對呢?要么就是兩種情況并存,也說不定。
無論如何,至少從明確可考的歷史來看,謚法的產(chǎn)生確實(shí)或多或少起到了一些懲惡揚(yáng)善的作用,稍微好些面子的國君有誰希望自己背上一個千古惡謚呢?但值得懷疑的是:《逸周書·謚法解》和《白虎通·謚》的那些解釋究竟是在闡明一種制度的真實(shí)原委,還是在一種制度已然悄悄成型并逐漸發(fā)展之后而被附麗上的一些華麗解說?--正如汪受寬所謂"如果說,初期的謚法,不過是人們贊美先人、寄托哀思、詛咒惡人的一種辦法,那么,從孔子開始,儒家就有意識地把謚法作為以禮教褒貶人物,挽救引導(dǎo)社會風(fēng)氣,調(diào)整人際關(guān)系的手段"(Ⅲ)?
?。á瘢钕D粒骸断惹匚幕氛摷?,第280頁:史料應(yīng)可說明:謚號及謚法絕非戰(zhàn)國之際之制,而極可能是周初之制;周初諸王生稱之謚或是生時美名者疑即諸侯以字為謚之生字,故生時稱之而與死后之謚無別。惟論者必認(rèn)為周初猶冠而字之之制,周初諸王之生時美名僅是一種美名,則后此冠而字之之字也非不可是演變自此種美名。但此僅屬推測,而于史難稽矣。
?。á颍钕D粒骸断惹匚幕氛摷罚ㄖ袊鐣茖W(xué)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64頁。另:楊文所引"尼父,因其字以為謚","其"字據(jù)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diǎn)本)"《禮記正義》??碑?dāng)為"且"字。詳見該書第250頁。
?。á螅┩羰軐挘骸吨u法研究》,第20-21頁。
--至少,謚法除了上述之外還有著另外一層涵義(也許是更為本質(zhì)的涵義),即人們在心理上對"名字"的神秘感。在這層意思上,"謚"和"諱"正是一事的兩面。
《禮記·曲禮上》有"卒哭乃諱"。所謂"卒哭",是一種祭祀禮儀的名稱,是人死下葬之后的最后一次祭禮,而后便將死者的神靈附于祖廟,"以諱事神",從此不再提起死者的名諱,而以鬼神事之?,F(xiàn)在很多地方仍有祈求"列祖列宗在天保佑"的風(fēng)俗,也一樣不會對歷代祖先指名道姓。
和后人的習(xí)以為常不同,這樣一種對名諱的禁忌顯然帶有宗教的意味--如涂爾干所說:"倘若沒有禁忌,倘若禁忌沒有產(chǎn)生相當(dāng)大的作用,那就不會有宗教存在。(Ⅰ)"涂爾干化繁為簡:"無論這些禁忌有多么復(fù)雜,最終都可以歸納成兩種基本形式,它們統(tǒng)攝并支配著禁忌體系。"第一種形式是: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不能同在一處(這就產(chǎn)生了教堂、修道院和寺廟之類的場所);第二種形式是: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不能同時并存(這就產(chǎn)生了宗教節(jié)日)(Ⅱ)。從這個歸納來看,周人的"以諱事神"就是把名諱與謚號分別對應(yīng)于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diǎn),應(yīng)用特定的稱謂。--謚號原本當(dāng)是宗教范疇里的一項(xiàng)。
具體來說,謚號屬于涂爾干定義里的"禁忌"范疇,而禁忌在涂爾干的定義里又屬于"消極膜拜"(以區(qū)別于"積極膜拜"),這種消極膜拜"表面看來,它只能起到阻止行動的作用,而不是激勵或修正行動的作用。然而,作為這種約束作用的無意后果,人們發(fā)現(xiàn),它對于培養(yǎng)個體的宗教性和道德性卻具有最為重要的積極作用。事實(shí)上,正因?yàn)榇嬖谥鴮⑸袷ナ挛锱c凡俗事物分離開來的界限,所以,一個人倘若不去掉自己所有的凡俗的東西,就不能同神圣事物建立起親密的關(guān)系。如果他沒有或多或少地從凡俗生活擺脫出來,他就沒有一點(diǎn)可能過上宗教生活。(Ⅲ)"--由此觀之,從神圣的意義上看,"以諱事神"和謚號是屬于宗教范疇的;從凡俗意義上看,它們又是屬于道德傳統(tǒng)的。
有趣的是,"以諱事神"在現(xiàn)代的土著社會里依然能夠找到相似的習(xí)俗。澳洲土著長久以來都被認(rèn)為是最"土"的土著,人類學(xué)家在那里發(fā)現(xiàn),"神圣性"是有著驚人的傳染力的--死者的靈魂是神圣的,而這種神圣性很快便傳染到死者生前所居住的營地、死者的妻子和親屬以及--對我們最為重要的--死者的名字上邊。"所有這些與死者有關(guān)的東西,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神圣性;于是,人們都要離他們遠(yuǎn)遠(yuǎn)的。它們也不再被當(dāng)作單純的凡俗事物來對待了。在道森所觀察過的社會里,死者親屬的名字也同死者的名字一樣,在哀悼期內(nèi)不能被提起。死者生前吃過的某些動物也可能被禁止食用。"(Ⅳ)
?。á瘢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96頁。
?。á颍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04頁。
(Ⅲ)[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05頁。
(Ⅳ)[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415頁。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詳見該書第三卷第一章。
那么,土著們肯定會面臨一個難題:既然死者的名字"在哀悼期內(nèi)不能被提起",大家需要提起他的時候又該怎么稱呼呢?--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話說回來,周人當(dāng)初也應(yīng)當(dāng)面臨過同樣的難題:如果一位親人死后便不能再提起他的名字,這講起話來該多不方便啊。是呀,不管怎么說,總得有個稱呼才行。
是的,不管怎么說,總得有個稱呼才行,這個看似很庸俗的念頭說不定才是謚法起源的真實(shí)原因。
另一方面,名字長久以來就和靈魂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人仍然對名字懷有一種迷信般的感情。從周人以來,男人在社會交往中普遍互相稱字而不稱名,后來的文人又喜歡給自己起"號";女子的名字就更是深藏不露,只在媒人來提親的時候才會悄悄透露給男方(Ⅰ),而在嫁人之后,這個"名"馬上又被收藏不用了。我們現(xiàn)代人這種普遍的"姓"和"名"連稱的方式大體而言是很晚近才成為社會習(xí)俗的,據(jù)說其源頭是"開會發(fā)通知或法院發(fā)傳票"。(Ⅱ)
在古代社會,"名"還常被用來做些招魂、叫魂、施巫術(shù)之類的事。這種心理并非中國人所獨(dú)有,而是世界性的。鄭振鐸曾在《釋諱篇》里詳論此事,列舉了世界各地諱言稱名的習(xí)俗,并且談到名的禁忌直到近世還大有遺存(Ⅲ)。我們現(xiàn)在仍能聽到在很多家庭當(dāng)中兩口子的互相稱呼:"狗子他爹","狗子他媽",這也算是"諱言其名"的一例吧,雖然比較粗俗,但說不定也和周代禮制中神圣莊嚴(yán)的謚法出自同一個源頭。
"狗子他爹"和"狗子他媽"這是夫妻之間的彼此稱呼,如果是外人來叫,并且是稱呼一個已婚婦人,還常見這樣的一種稱謂:某某家的--比如《紅樓夢》里就有個經(jīng)常露臉的"周瑞家的"。
"周瑞家的"作為一種稱謂類型,隱含的道理是:女子出嫁從夫,即便是稱呼上也要隨著丈夫。--這一風(fēng)俗來源久遠(yuǎn),早在周代,對女子的稱謂和謚法就有過這樣的講究。如果細(xì)看這些講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孟子和聲子,乃至接踵而來的仲子,她們的稱呼似乎都是有問題的,或者說是不合"禮"的。
清人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引《北史·張普惠傳》,借北魏大學(xué)者張普惠之口來提出問題。劉文淇引述簡略,而《北史·張普惠傳》中的一整段議論其實(shí)都很有參考價值,我們不妨連帶著一起看看。
張普惠是位前輩專家,"精于'三禮',兼善《春秋》、百家之說",他的論斷在當(dāng)時是很有權(quán)威的。時值太妃之死,大臣們商量著給老人家立個碑,標(biāo)題想寫"康王元妃之碑"。元澄拿不準(zhǔn)主意,去問張普惠,張先生說:"細(xì)查朝廷典章,只有'王妃'之稱,并無'元'字。想當(dāng)初《春秋》魯惠公的夫人孟子稱元妃,是為了和繼室聲子相對以示區(qū)別。如今烈懿太妃追隨先王而去,更無聲子、仲子之嫌,我認(rèn)為沒必要用'元'字來區(qū)分名份。在姓后邊加個'氏'字,這是對活人的稱呼,所以《春秋經(jīng)》里說'夫人姜氏至自齊';而人死下葬之后,就要以謚號來配姓了,所以《春秋經(jīng)》說'葬我小君文姜'和'來歸夫人成風(fēng)之襚',這都是以謚號配姓。古代已婚女子死后直接就用丈夫的謚號……"(Ⅳ)
(Ⅰ)《禮記·曲禮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á颍﹨切∪纾骸娥┦讓W(xué)術(shù)隨筆·吳小如卷》(中華書局2006年第1版),第284頁。
(Ⅲ)鄭振鐸:《釋諱篇》,《二十世紀(jì)中國民俗學(xué)經(jīng)典·社會民俗卷》,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1-100頁。
?。á簦侗笔贰埰栈輦鳌罚撼卧馓鷳n,臣僚為立碑頌,題碑欲云"康王元妃之碑"。澄訪于普惠,普惠答曰:"謹(jǐn)尋朝典,但有王妃,而無元字。魯夫人孟子稱元妃者,欲下與繼室聲子相對。今烈懿太妃作配先王,更無聲子、仲子之嫌,竊謂不假元字以別名位。且以氏配姓,愚以為在生之稱,故《春秋》'夫人姜氏至自齊';既葬,以謚配姓,故經(jīng)書'葬我小君文姜',又曰'來歸夫人成風(fēng)之襚',皆以謚配姓。古者婦人從夫謚,今烈懿太妃德冠一世,故特蒙褒錫,乃萬代之高事,豈容于定名之重,而不稱'烈懿'乎。"澄從之。
劉文淇引張普惠之論,是為了說明"妃"是正妻、嫡妻之稱,以駁孔穎達(dá)"妃"是妻妾通用之解。有趣的是,劉文淇也和孔穎達(dá)一樣征引了《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這段,說明"妃"是只用來稱呼天子的正妻的(Ⅰ)--《禮記》這同一段文字竟然同時作了正反兩方的論據(jù)。
但這里應(yīng)是劉文淇錯了,因?yàn)?諸侯曰夫人"及以下應(yīng)是古文省稱,如果把被省略的文字補(bǔ)足,應(yīng)該就是:"天子之妃曰后,諸侯之妃曰夫人。"
不過這倒不是重點(diǎn),而我們在這里更要留意的是:張普惠說元妃之稱是為了區(qū)別于繼室,而"在姓后邊加個'氏'字,這是對活人的稱呼……人死下葬之后,就要以謚號來配姓了。"對于前者,張普惠舉的例子是"夫人姜氏至自齊",這位夫人娘家姓姜,又還活著,所以呼為姜氏;對于后者,張普惠舉的例子是"葬我小君文姜"和"來歸夫人成風(fēng)之襚"。文姜是魯桓公的太太、魯莊公的媽媽、本篇主人公魯隱公的弟妹,"文"是謚號,"姜"是娘家的姓?! 。á颍豆騻鳌でf公二十二年》何休注:夫人以娘家的姓來配謚號,表示不忘本。成風(fēng)則是魯僖公的媽媽,據(jù)何休說,"風(fēng)"是氏而不是姓(Ⅲ)--這就留待以后再說,現(xiàn)在有一個文姜的例子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文姜和聲子在稱謂上屬于同一種結(jié)構(gòu),即:謚號+娘家的姓。但張普惠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標(biāo)準(zhǔn):"古代已婚女子死后直接就用丈夫的謚號。"--這個說法也是由來已久的,孔穎達(dá)后來作過歸納分析,說依"禮",女人是不該有謚號的,只能跟著用丈夫的謚號。把丈夫的謚號冠于妻子娘家姓之上,這就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稱謂。再有,"生以夫國冠之"(丈夫的國名+自己的娘家姓),"死以夫謚冠之"(丈夫的謚號+自己的娘家姓)(Ⅳ),比如孟子,我們現(xiàn)在能夠確定她娘家姓"子",丈夫是魯惠公,那么,按照以上規(guī)定,孟子活著的時候應(yīng)該怎么稱呼呢?
代入公式:"生以夫國冠之"(丈夫的國名+自己的娘家姓),即:魯(丈夫的國名)+子(自己的娘家姓)=魯子。
如果孟子死了,又該怎么稱呼呢?
代入公式:"死以夫謚冠之"(丈夫的謚號+自己的娘家姓),即:惠(丈夫的謚號)+子(自己的娘家姓)=惠子。
這樣一看,雖然是秉承周禮,雖然是諸侯命婦,稱謂規(guī)則卻和"周瑞家的"如出一轍??磥硗斫伤字Z未必就沒有古雅高貴的源頭,而這或許也體現(xiàn)著社會下層對上層的一種模仿。
?。á瘢清]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國語·齊語》:"九妃六嬪。"韋昭注:"正嫡稱妃,言九者,尊之如一,明其淫侈非禮制。"《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則正嫡稱妃之說信矣。杜注言元妃明始嫡夫人,意猶未誤。《正義》謂妃者名通嫡妾,則誤矣。陳哀公元妃、二妃、下妃,正如齊之九妃,非禮制,不當(dāng)引為嫡妾通稱之證。
?。á颍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莊公二十二年》:文者,謚也。夫人以姓配謚,欲使終不忘本也。
?。á螅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文公五年》:風(fēng),氏也。任、宿、顓臾之姓。
(Ⅳ)[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正義《春秋左傳注疏》:《周禮·小史》"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止賜卿大夫,不賜婦人,則婦人法不當(dāng)謚,故號當(dāng)系夫?!夺尷吩?謚者,興於周之始王,變質(zhì)從文,于是有諱焉"。傳曰"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易之以謚。末世滋蔓,降及匹夫,爰暨婦人。婦人無外行,于禮當(dāng)系夫之謚,以明所屬?!对姟贩Q莊姜、宣姜,即其義也。是言婦人于法無謚,故取其夫謚冠于姓之上。生以夫國冠之,韓姞秦姬是也;死以夫謚冠之,莊姜定姒是也。直見此人是某公之妻,故從夫謚,此謚非婦人之行也。夫謚巳定,妻即從而稱之。
現(xiàn)在,經(jīng)張普惠和孔穎達(dá)這一解釋,事情雖然解開了一些,卻又籠上了一片新的疑云:我們既沒有見到魯子,也沒有見到惠子,只是見到了孟子,這難道不奇怪嗎?更奇怪的是:聲子雖然有了謚號,卻并非跟著丈夫稱惠子,而是單獨(dú)稱聲子。還有第三處奇怪的地方:孟子是元妃,卻沒有謚號,聲子是繼室,卻得了謚號?
對于第一個疑點(diǎn),杜預(yù)解釋說:孟子死在魯惠公前邊了,所以用不得丈夫的謚號(Ⅰ)。這就是說,如果先死的是魯惠公,大家給他確定了一個"惠"作為謚號,而后孟子也追隨先夫而去,大家便可以用"惠"來配上"子",稱孟子為"惠子",這是合"禮"的。但很遺憾的是,孟子死在丈夫的前邊了,她死的時候,魯惠公還沒有謚號呢,而這也不能等魯惠公有了謚號之后再來追認(rèn)。
對于第二和第三個疑點(diǎn),漢代經(jīng)學(xué)大師服虔給過一個簡明的評語:"聲子之謚,非禮也。"(Ⅱ)這就是說聲子有謚是不合乎禮制的。"非禮"這個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zhuǎn)義為"耍流氓"了,喊出這個詞的人也由古代的經(jīng)學(xué)家、道學(xué)家們一變而為現(xiàn)代女生了。
如果說聲子之謚是非禮,同類非禮的事情在春秋時代可就太多了。孔穎達(dá)就深沉地感嘆著盛世沒落,僭亂迭出,幽遠(yuǎn)而古老的周禮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遵守了。(Ⅲ)
但是,魯國一向被認(rèn)為是春秋諸國中最守周禮的國家,而考之《左傳》,無論是魯國國君的正印夫人,還是原非夫人而兒子被立為國君的,一般來說,"無論嫡庶,皆有謚法"(Ⅳ)。聲子是魯隱公的媽媽,如果因?yàn)閮鹤蛹次欢昧酥u號,這倒也是合乎慣例的。--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按下不表,留待后文詳述。
?。á瘢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正義《春秋左傳注疏》:孟子卒,不稱薨,不成喪也。無謚,先夫死,不得從夫謚。
(Ⅱ)[漢]服虔/撰,[清]袁鈞/輯《春秋傳服氏注》卷一。
(Ⅲ)[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正義《春秋左傳注疏》:正義曰:……其末世滋蔓,則為之作謚。景王未崩,妻稱穆后,如此之類,皆非禮也。
?。á簦┩瘯鴺I(yè):《春秋左傳研究》,第3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