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在江南一帶已無勁敵,于是他就在1367年底,派徐達與常遇春等人率大軍開始北伐。北伐之始,朱元璋發(fā)表《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乃大文豪宋濂手筆,氣勢磅礴,震灼古今,不得不全文錄之: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nèi)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nèi),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承認元朝政權的正統(tǒng)性,為自己替代元朝找理論和“天意”方面的依據(jù))。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歷以弟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這些指斥,按照儒家倫理,確實都有根有據(jù))。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到了清朝,“胡虜”終于打破這一怪圈,長達二百多年的“運”)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huán),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圣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日后孫中山的檄文,就是抄襲這幾句,歷久彌新)今一紀于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zhàn)戰(zhàn)兢兢,處于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方今河、洛、關、陜,雖有數(shù)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jù)險,賄誘名爵,志在養(yǎng)力,以俟釁隙,此關陜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告訴大家,只有我老朱才是正統(tǒng),別的軍閥都是刮民殘眾的賊寇)。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丐,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zhí)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于涂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于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高揚民族主義大旗,以圣明天子自居,在道義方面占領了制高點)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yǎng)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北伐,從精神層面上講,朱元璋非常有優(yōu)勢,何者,他以漢人為正統(tǒng),以民族主義為號召,在標榜“天命”的同時,自稱是前去驅除“胡虜”,從道義上就明顯占據(jù)了“上風”。而且,老朱在檄文最后也留個“尾巴”,表示只要“胡虜”諸族規(guī)規(guī)矩矩不反抗,一樣可以寬大處理,成為大明順民。
其實,早在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秋,聽說察罕帖木兒平汴梁、定山西,盡有秦隴之地,老朱當時嚇得心驚肉跳,忙派人從方國珍處搭船入海繞道去北方,偵察形勢。不久,他又在兩年后正式派汪河去察罕帖木兒處,明朝史書都講是去“通好”,實際上是老朱派人攜厚寶向元朝稱臣。
天不祚元,最有能力中興元朝的察罕帖木兒被紅巾軍降將王士誠刺死,其勢遂衰,雖然其義子王保保(擴廓帖木兒)驍善能戰(zhàn),卻無其義父的政治遠略。所以,當王保保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派人攜書來“通好”時,老朱態(tài)度大變,拘其使節(jié)不遣。
在此,再回說一下元朝的事情。
正當元朝南方亂起一鍋粥時,鎮(zhèn)守北藩的蒙古宗王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不幫忙反添亂,忽然帶兵殺向大都。這位陽翟王,乃窩闊臺大汗第七子滅里大王之后。由于紅軍亂起,元廷向北方諸王下詔,讓他們起兵南來幫助朝廷滅寇。結果,陽翟王任務元朝國事已不可為,就乘間擁眾數(shù)萬,裹脅當?shù)貛讉€宗王一起造反,并派使臣入大都呵斥元順帝:“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何不以傳國璽授我,我來坐帝位!”元順帝對宗族王爺很有帝王架子和派頭,他神色自若,不惱不慍,對來使說:“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辈⒔翟t旨諭勸,希望這位“黃金家族”的血親不要再添亂。
陽翟王當然不聽。元廷乃任命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率軍去迎擊。這位禿堅帖木兒身知自己所統(tǒng)率的大都元兵戰(zhàn)斗力不強,行至稱海之地,強征當?shù)毓莩嗖柯淙f余人為軍,并讓這些看上去人高馬大的當?shù)厝舜蝾^陣。這些哈剌赤人從未打過仗,被迫上陣后,雙方剛剛站定,哈剌赤人忽然脫去兵服,扔下武器,一直跑向對方的陽翟王營中投降。元軍扭頭也跑,一萬多人全部被殺,禿堅帖木兒“單騎還上都”。
元順帝這次不敢怠慢,派能戰(zhàn)知兵的少保、知樞密事老章調(diào)集十萬精兵再往擊陽翟王,并下令居于京師的陽翟王之弟忽都帖木兒從軍,告訴他,你只要打敗你哥,朕就以其爵位和土地轉授于你。
老章和忽都帖木兒甫出發(fā)時就派出多人為密使,攜帶大量奇珍異寶買通陽翟王的手下和被裹脅的宗王,諭以血肉親情。結果,老章元軍還未與陽翟王軍隊交鋒,他的部將脫歡(蒙元許多人也叫這名字)深知大勢不妙,與其他幾個心懷鬼胎的宗王私下一商量,忽然發(fā)難,把“事主”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綁上,捆成一團,迎前送與前來征戰(zhàn)的老章。
老章大喜,本來心中沒底,不知道自己手下十萬精兵打不打得過數(shù)萬北方親戚。這下省事,擒賊先擒王,老章把陽翟王全順全尾押送大都。
元順帝大喜過望,加老章為太傅,封和寧王;封脫歡為知遼陽行樞密院事;詔令忽都帖木兒襲封陽翟王,全盤接收他哥哥的土地、爵位、軍隊以及妻妾;加封重賜誘捕陽翟王有功的幾個北邊小宗王。其實,上述一切做的還不賴,但元順帝在處置被俘的陽翟王一事上卻犯了錯誤:依據(jù)舊制,宗王謀叛,一般是裹在毛氈中搖死、用馬踩死或者用大弓弦絞死,名曰“賜死”,即不使黃金家族“神圣”血液沾污于泥土。元順帝恨這個添亂的宗王入骨,又聽說他到京師后一直罵不絕口,于是就下詔像處死平常囚犯那樣把陽翟王押至鬧市砍頭。此舉,一下子“冷了弟兄們的心”,北邊諸王聞知后心生隔閡,極不滿意順帝朝廷對阿魯輝帖木兒的處決方式,開始離心離德,日后基本上是對大都元廷援手不救。
再說大都內(nèi)政。脫脫被貶死后,汪家奴任右丞相,此人多病,兩個月后即由康里定住接任。他當了兩年多,元順定任搠思監(jiān)為右丞相,以漢人賀惟一(蒙古太平)為左丞相。此前,太不花當過幾十天的“右丞相”,但只是虛銜,因為當時太不花在山東統(tǒng)兵正與紅巾軍干仗。
太不花本人出身弘吉剌氏,世為外戚,官最貴顯,以世胄入官。他最早入京大用,還多虧漢人賀惟一推薦。后來,由于脫脫誤會賀惟一,太不花黨附脫脫,一直想謀害賀惟一。脫脫被貶后,元廷把山東、河北兩地的軍政大權均交予太不花。
統(tǒng)軍在外,太不花感覺上來,自驕自傲,不遵朝廷命旨,還大肆縱兵剽掠。不久,元廷調(diào)他去湖廣行省,節(jié)制當?shù)刂T軍捕討各地水賊。聽說賀惟一再任中書左丞相的消息,太不花意不能平,對屬下說:“我不負朝廷,朝廷負我矣。太平(賀惟一)乃漢人,今復居中用事,安受逸樂,我反而在外輾轉受苦捱辛苦!”由此,元兵數(shù)次有全殲當?shù)丶t巾軍的機會,太不花均在關鍵時刻以“養(yǎng)銳”為名下令退兵,其實是“養(yǎng)冠”自重。
劉福通進攻汴梁,太不花仍舊逗留不救,元順帝深惡之。待紅巾軍全占山東,順帝無奈,下詔任太不花為右丞相,讓他統(tǒng)兵進攻山東。渡黃河以后,太不花借口糧餉不繼,上書朝廷要元廷派賀惟一親自督糧送至軍中,實則想趁機殺掉賀惟一。
賀惟一獲悉其內(nèi)情,先向順帝告狀,下詔削奪了太不花一切官爵,流于蓋州安置。
剛當了兩個月右丞相,忽然按到流放通知,太不花如雷貫頂,跑到保定去見昔日手下故將劉哈剌不花(漢人蒙古名)。
劉哈剌不花乃一介武夫,大張宴飲,慷慨言道:“丞相您乃國家柱石,我要親自入京為您辯冤”。
老劉說到做到,轉天就入京,先見到了左丞相賀惟一,把自己來意相告。
賀惟一臉色大變,嚇唬他說:“太不花大逆不道,圣上震怒,你要敢妄言,小心自己腦袋!”聽此言,老劉大懼。
賀惟一忖度太不花肯定藏在老劉軍營里,便低聲說:“你能答應把太不花押來大都,我馬上讓你面君,必得大功?!庇谑?,賀惟一引老劉入見順帝,“賜賚良渥”。老劉又見皇帝又得賞,恨不能管賀惟一叫親爹,早把前日對老上司太不花的“忠勇”拋到九霄云外。
他回到保定,立命兵士把太不花父子捆上押送大都。不久,接到賀惟一的秘信,老劉又派一名校官快馬趕上,大鐵骨朵一掄一個,把太不花父子活活砸死。
賀惟一殺太不花,朝廷政治斗爭而已,說不上誰好誰壞。賀惟一本人,其實還真是一個很正派的人,其祖父賀仁杰、其父賀勝皆是元朝有功之人,他少年時代還曾從師于大名鼎鼎的趙孟頫。脫脫修三史,真正的總裁官實際上就是賀惟一。至正六年,元廷拜其為御史大夫。元朝有祖制:臺臣這樣的顯赫官職“非國姓不以授”,必須由蒙古人才能做。為此,順帝下詔,賜其名為“蒙古太平”,所以,翻閱元朝史書,凡是順帝時期涉及政事的有“太平”二字的,講的其實就是漢人賀惟一。朵而只當右丞相時,賀惟一就當過左丞相,那是至正六年的事情。后來,脫脫得而復相,賀惟一居功很多。但脫脫聽信人言,以為賀惟一與自己不一心,乘間把他搞下臺,貶還于家。至正十五年,賀惟一被元廷復起為江浙左丞相,不久改派江淮南行省,駐軍汝寧,后又除遼陽行省左丞相。賀惟一在地方任上處置得法,政績頗多。兩年后,他又被調(diào)入大都為中書左丞相。時為右丞相的是大奸臣搠思監(jiān),其家人印制偽鈔被抓,刑部本想連同主謀搠思監(jiān)一起抓了,還是賀惟一厚道,說:“堂堂宰相怎能干這種事,四海聞之,大損國體!”即使搠思監(jiān)因偽鈔事被劾罷相,賀惟一還分自己的俸祿給他,可謂仁至義盡。
后來,奇氏皇后想與兒子迫使元順帝“內(nèi)禪”,很想找賀惟一幫手,就遣親信太監(jiān)樸不花(也是高麗人)去告知賀惟一。賀惟一不置可否,委婉拒絕。奇氏又把賀惟一請入宮中,親自請他喝酒言及此事,賀惟一“依違而已”,仍然不明確表態(tài)。如此,加上別的一些小事,皇太子與奇氏皇后懷疑賀惟一泄密,便開始有意害他,數(shù)次在順帝前說賀惟一。
老賀深知宮廷兇險,就稱疾辭官,順帝拜其為太傅,讓他歸居奉元(今西安)。行至半路,順帝又想讓他重返京師為官?;侍优率滦梗捎窂椲浪斑`上命”,下詔貶往陜西之西。這時,先前得過賀惟一恩典的搠思監(jiān)落井下石,誣奏罪名,把賀惟一貶往西藏安置,不久又派人逼其自殺。
至此,大都元廷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正人”至此就差不多沒有了。劣幣驅逐良幣,這一理論在宮廷、政治中也很適用。
賀惟一的兒子也先忽都,“少好學,有俊才”,曾任“知樞密院事”,受老父牽連,也被外貶。日后,搠思監(jiān)?;侍右庵?,構成大獄,把也先忽都牽連入老的沙謀反案之中,把他仗死在貶所。
這位干盡壞事的中書右丞相搠思監(jiān),乃蒙古功臣野先不花之孫,“早歲,性寬厚,簡言語,人皆以遠大之器期之”。他青年時代在地方任官時,“通達政治,威惠甚著”。至正四年,搠思監(jiān)得拜為中書參知政事,不久就升右丞,開始在中央機關任事。在管理宗人府時,“宗王國人咸稱其明果”。脫脫平徐州,他也隨行立有戰(zhàn)功。至正十四年,奉命進討淮南紅巾軍,搠思監(jiān)身先士卒,指揮戰(zhàn)斗中,“面中流矢不為動”。拜見順帝,“帝見其面有箭疾,深嘆憫焉”,很快就下詔拜其為中書左丞相,一年后,又進中書右丞相。
搠思監(jiān)當了首相之后,當時天下四處亂起,在外則軍旅繁興,疆宇日蹙;在內(nèi)則帑藏空虛,用度不給。如此危急情勢下,這位爺一改昔日忠勇為國之態(tài),公然收受賄賂,貪聲著聞。他還暗中派人私印鈔票。可見,權力對人的腐蝕有多么巨大。
由于元順帝厭政,天天造樓打炮,政事皆為搠思監(jiān)和太監(jiān)樸不花所把持。樸不花是高麗人,是奇氏皇后的老鄉(xiāng),兩人的老鄉(xiāng)情意甚為膠固,累廷官至資正院使,主管皇后的財賦大事。他與搠思監(jiān)相為表里,“四方警報、將臣功狀,皆抑而不聞,內(nèi)外解體。然根株盤固,氣焰薰灼,內(nèi)外百官趨附者十之有九?!痹恢睕]有宦官擅權者,此時倒出了這么一位高麗公公,為國大蠹,實為大禍之根。
在這種情況下,元順帝的母舅、十“倚納”之一的老的沙就想趁機排擠樸不花。老的沙本人當然不是什么好人,他排擠樸不花不過是想遏制皇后、皇太子一系在朝中的勢力。老的沙當時的官職是御史大夫。他不出面,竄掇兩個漢人陳祖仁和李國鳳上書彈劾。這兩個漢官也是出于義憤,不停劾奏樸不花。陳祖仁上書說:
“二人(樸不花與搠思監(jiān))亂階禍本,今不芟除,后必不利。漢、唐季世,其禍皆起此輩,而權臣、籓鎮(zhèn)乘之。故千尋之木,吞舟之魚,其腐敗必由于內(nèi),陛下誠思之,可為寒心。臣愿俯從臺諫之言,將二人特加擯斥,不令以辭退為名,成其奸計。海內(nèi)皆知陛下信賞必罰,自此二人始,將士孰不效力,寇賊亦皆喪膽,天下可全,而有以還祖宗之舊。若優(yōu)柔不斷,彼惡日盈,將不可制。臣寧餓死于家,誓不與同朝,牽聯(lián)及禍?!?br />
李國鳳向皇太子上書,指斥其罪行:
“(樸)不花驕恣無上,招權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骎骎有趙高、張讓、田令孜之風,漸不可長,眾人所共知之,獨主上與殿下未之知耳。自古宦者,近君親上,使少得志,未有不為國家禍者。望殿下思履霜堅冰之戒,早賜奏聞,投之西夷,以快眾心,則紀綱可振。紀綱振,則天下之公論為可畏,法度為不可犯,政治修而百廢舉矣?!?br />
順帝知道此事后,大怒,他不是怒樸不花和搠思監(jiān),而是怒兩個上書的漢官,立刻下詔把兩人外貶?;侍?、皇后奇氏日夜在順帝面前哭泣,說真正的幕后指使人是老的沙,講他居心不良,想離間帝后與皇太子之間的感情。元順帝耳朵雖軟,對與自己多年來一直大被同眠的母舅下不去手,就封他為雍王,把他打發(fā)出大都。
結果,老的沙到達大同就留于軍閥孛羅帖木兒軍中。由此,又引發(fā)起一輪軒然大波。
元末大亂,地方軍閥勢力乘間而起。地方武裝的興起,一般來講是一個王朝走向衰落的最明顯標志。這些人相爭之初,還要從孛羅帖木兒的父親答失八部魯與察罕鐵木兒講起。
答失八都魯是正宗的蒙古貴族,出身“一等人”;但是,察罕鐵木兒屬于“色目人”,族屬方面,他或許是畏兀兒人,或許是黨項人之后,“布衣”出身,元末大亂時糾集鄉(xiāng)兵而成氣候。答失八都魯在河南與劉福通紅巾軍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北。而察罕鐵木兒自關陜直插河南,繼之橫掃河北、山西,所領“鄉(xiāng)勇”兇悍無敵,屢戰(zhàn)屢勝。
答失八都魯敗軍之際,被劉福通施反間計,元廷不斷派使譴責、督促,他憂憤成疾,一夕而卒。其子孛羅帖木兒繼統(tǒng)其軍,進駐大同,很快就因地盤之爭與察罕鐵木兒火拼。元廷的這只“正規(guī)軍”與比“正規(guī)軍”還厲害的“雜牌軍”打得你死我活。雙方主要為了爭奪冀寧(今太原)等要地。最后,元廷下詔遣使諭示兩方和解,雙方憤憤而歸。
說起這位察罕鐵木兒,在元末他可是一個響當當?shù)膫髌嫒宋?。自他糾集鄉(xiāng)兵以來,立部伍,整紀委。在河南穎州沈丘奮起后,他與信陽地主武裝頭目李思齊合兵,出手就襲破羅山紅巾軍,武功不俗,被元廷授予汝寧府達魯花赤。而后,察罕鐵木兒轉戰(zhàn)南北,所戰(zhàn)多捷。至正十九年(1359年),他率軍分道出擊,攻破汴梁,盡俘城內(nèi)“宋”國官屬五千多人,繳獲符璽印章寶貨無算,劉福通與韓林兒僅與數(shù)百騎遁逃,從此一蹶不振。四年后,身處安豐的劉福通受到了張士誠手下將領的攻擊,劉福通陣亡,朱元璋把韓林兒“救”了出來,安置滁州。稱帝前,朱元璋派人把小明王韓林兒扔進瓜步附近的河水中淹死。劉福通折騰十來年,把元朝鬧個底掉,最終白忙一場,為他人作嫁而已。
劉福通白忙乎,察罕帖木兒也是。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他率軍進攻山東,當?shù)丶t巾軍頭目田豐、王士誠投降,元軍很快攻占濟南。察罕帖木兒繼而率軍進圍益都。膠著之間,已經(jīng)投降的田豐、王士誠二人突然變卦,以請察罕帖木兒巡檢營盤為名邀他入營,忽然剌殺了他。元廷聞訊震悼,追封其為忠襄王,以其義子擴廓帖木兒襲職。一直與察罕帖木兒爭奪地盤相互仇殺的孛羅帖木兒聽聞其死訊,也大哭道:“察罕若在,省用我不少力氣!”想起兩人曾并力破紅巾軍,又借助對方牽制敵人,孛羅帖木兒不得不悲從中來。
擴廓帖木兒乃察罕帖木兒的外甥,其生父是漢人,原名王保保。為了容易區(qū)分,下文中就稱察罕帖木兒為“王保?!?。王保保襲父職后,銜哀討賊,攻益都更急,終于克撥堅城,活剖田豐、王士誠兩人心肝祭奠其父?!爱斒菚r,東至淄、沂,西逾關陜,皆晏然無事”,王保保駐兵于汴、洛地區(qū),元廷倚之以為安。
好日子沒消停多久,孛羅帖木兒與陜西地方軍閥張思道聯(lián)合,先聯(lián)手進攻王保保的友軍李思齊,進而襲占陜西。王保保大怒,立遣大將貊高與李思齊合兵,奪回奉元(西安)堅城。
順帝母舅老的沙逃至大同孛羅帖木兒軍中后,與這位軍閥相處甚歡。朝中的皇太子、搠思監(jiān)、樸不花當然惱怒,多次責斥孛羅帖木兒交出老的沙,不聽。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皇太子派系以順帝名義下詔,削奪孛羅帖木兒兵權,并把他發(fā)往蜀地安置。孛羅帖木兒手下皆“私兵”,當然不奉詔。元廷震怒,便下詔王保保出討孛羅帖木兒。
不料想,孛羅帖木兒先發(fā)制人,領兵直向大都殺來。順帝心里很害怕,先和稀泥,下詔把搠思監(jiān)流貶嶺北,樸不花流貶甘肅。這兩個人皆受皇太子庇護,一直呆在大都沒走。
觀望一陣,見中央根本不真正“處理”自己的對手,孛羅帖木兒就派原先被皇太子貶斥的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為前鋒,直搗大都。這位爺從前就是“國防部”的主管,會打仗,出馬成功,在居庸關大敗迎前的大都元軍。
皇太子聞訊也嚇壞了,趕忙率侍衛(wèi)軍出京,東走古北口,逃向興州(今河北承德)。元順帝無奈,只得把樸不花、搠思監(jiān)二人派人捆上,交予禿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把兩人“轉送”孛羅帖木兒。
禿堅帖木兒本人并不想真造反,得到搠思監(jiān)與樸不花兩位“奸臣”后,他又托使人入宮索取元順帝對自己“執(zhí)縛大臣”和“稱兵犯闕”的赦令。順帝當然得給,甭說有這兩條罪,禿堅帖木兒即使把皇太子弄死,順帝也會出“赦令”給他,不得不給,不能不給。
手拿赦令,禿堅帖木兒本人僅帶幾個從人,入宮內(nèi)見順帝,哭訴道:“陛下遭左右群小蒙蔽非一朝一夕,禍害忠良,遺害社稷,如此下去,天下怎么能得治理!我現(xiàn)為陛下除去了兩個賊臣,望陛下反省前過,卓然自新,置正人君子于左右,莫聽妖言邪說,好好治理天下?!表樀坌睦镉袣?,表面惟惟?!氨G”這招兒,臣子萬萬使不得,即使是果真出于義膽忠心,結局總難逃一個“死”字。出發(fā)點再好,興兵犯闕,前提再“高尚”,總可稱得上是“犯上作亂”。所以,依此推之,張學良算是遇到了蔣總裁這樣一個厚道人,好吃好喝養(yǎng)活那么多年,遇上太祖啥的這樣“沉猜”帝君,早就粉身碎骨再被踏上一萬只腳。
孛羅帖木兒乍見兩個被送到營中的“奸臣”,也笑,把他們好吃好喝養(yǎng)了三天。忽然一日,他把二人喚至帳內(nèi),變臉問搠思監(jiān),“從前我曾向你送厚禮,有一串七寶數(shù)珠,今天該還我了吧。”搠思監(jiān)亡魂皆冒,馬上派仆人回大都取回六七串價值連城的寶珠串,但孛羅帖木兒皆搖頭表示“非我家故物”。最后,派人把搠思監(jiān)府上翻個底掉,終于找出那串寶珠。東西找到,依理孛羅帖木兒該高興才是,殊不料他大臉一沉,喝道:“皇帝身邊都是你倆這樣的貪濁之臣,我當率兵前往京城,以清君側!”一起身,他掏出腰刀,一刀一個,把樸不花與搠思監(jiān)這么兩個貴臣剁于帳內(nèi)。
而后,他與老的沙一道,擁大軍向大都進發(fā),屯于都城大門之外。
至正二十四年陰歷七月二十五日,孛羅帖木兒繼禿堅帖木兒之后,率勁甲衛(wèi)士入宮。元順帝不敢不見。
孛羅帖木兒在大明殿中行禮畢,慷慨陳言:“國家現(xiàn)在所用之人皆貪婪軟弱,不足以濟天下大事。希望召也速來朝為右丞相,為臣我為左丞相,禿堅不花為樞密知院,老的沙為中書平章。如此,臣等竭心協(xié)力,大可整治庶政,重振朝綱!”未等順帝表示要“考慮、考慮”,孛羅帖木兒已經(jīng)把從人寫好的詔旨交上來令順帝左右“用璽”。不答應也要答應。
順帝未及緩過神來,孛羅帖木兒又在殿上下令,把平日順帝所喜的佞臣與幾個“倚納”一齊捆上,皆在階下砍頭。這幫人稀里糊涂,在家初見宮中有人來招,以為又是入宮與皇帝及成群美女來弄那天地一家春的“大喜樂”,紛紛服上春藥為即將到來的肉搏貼身“大戰(zhàn)”做身體準備,哪料想,三條腿梗梗著進了宮門,就被一幫面生的兇神惡煞般士兵綁上,小腦袋沒用,大腦袋齊齊搬家。
孛羅帖木兒原本想派軍立刻追擊由元將白瑣住扈衛(wèi)的皇太子,倒是順帝舅舅老的沙和稀泥,從中阻止,讓他見好就收?;侍颖闩c白瑣住一起,遁入前來“援救”的王保保軍中。
孛羅帖木兒主政之初,驅逐教順帝“秘戲”的西番僧人,盡罷耗擾天下的建作工程,并下令把皇后奇氏逐出內(nèi)宮,軟禁在厚載門外。
孛羅帖木兒第一次面見順帝后出宮,就對老的沙說:“我平生天不怕地不怕,今天見皇帝,我心里發(fā)慌,似乎連話都講不出來,這是為什么?難道就是人們所說的‘天威難犯’嗎?以后,凡是要入宮見皇帝的事情,你就替我去吧?!?br />
孛羅帖木兒入大都后,幾個月時間就腐化得一塌糊涂。這位蒙古人未讀過什么圣賢書,又是武人出身,驕橫跋扈,一天甚似一天?;屎笃媸蠟榍蠡蠲笳f要把女兒嫁給孛羅帖木兒,相約某日成婚。結果,“良辰”未到,孛羅帖木兒就派人來催,急不可耐地要嘗嘗帝女的“新鮮”。奇氏皇后托稱陪嫁物未準備齊全,孛羅帖木兒派來的人稟稱:“先把人娶走,陪嫁過后送來不遲?!狈畔略捄?,士兵們搶人一樣就把帝女運回了兵營,供孛羅帖木兒開苞。
估計羊肉吃得多,加上“權力”這種超常規(guī)意識春藥的刺激,孛羅帖木兒性欲勃發(fā),幾個月內(nèi)連娶四十名皇族宗室婦女。如果在軍營或室內(nèi)宣淫也就罷了,孛羅帖木兒每天早飯一定會與這四十名美女一進餐,左右伺侯的仆從達數(shù)百人,珍饈美味,恣其所欲。每次他上朝辦公,也要和大閱兵一樣,四十位美女盛妝餞行,花枝招展,每人托黃金酒盞,人各進酒一盞,痛飲四十盞后,這位大丞相才會縱馬入宮。
王保保大軍抵達大都附近后,怕有閃失,不敢貿(mào)然進攻,“駐大都城外,遙制孛羅,而不與之挑戰(zhàn)”。
白瑣住一軍駐扎于通州城,孛羅帖木兒撿軟柿子捏,派其手下勇將姚一百領精軍攻打,結果一陣下來反被白瑣住活捉。孛羅帖木兒大怒,自領二萬大軍出大部準備攻擊白瑣住。結果,剛剛走到通州,路上遇見一美色民家女子,孛羅帖木兒擁之于馬上,渾然忘了打仗一事,勒軍回京,直上逍遙床快活去也。
王保保深知孛羅帖木兒沒有什么大作為,暗派一軍忽然殺向大同,端掉孛羅帖木兒的老窩。
元順帝方面,內(nèi)心又急又惱又不敢發(fā)作,只得天天祈禱天上打雷把孛羅帖木兒劈死。初夏時分,大都天氣反常,忽然大風刮來,空中落下不少尺把長的馬鬃一樣的白毛,估計是城外哪里亂龍卷風把駝毛刮上天。順帝左右宦官們?yōu)榘参恐髯?,忙跪倒稱賀,說這是“龍須天降”。順帝很信這一套,趕緊親自收拾起這些白毛,裝入寶盒,放在宮內(nèi)廟殿內(nèi)供奉,“祀之如神”。至正二十五年夏天,大都的天氣確實奇怪,天降“龍須”過后一個多月,又來一陣大風,天下又掉下來無數(shù)一尺多長的活魚,“城中人家皆取而食之”。當時的人不知道有“龍卷風”之說,有的認為是吉兆,有的認為是亡國怪征,說什么的都有,反正是人心惶惶。
孛羅帖木兒得寸進尺,八月間,他派人入宮,向順帝索要皇帝自己平素鐘愛的幾個妃子。要官給你,要寵臣的命給你,要自己的女兒給你,要金銀財寶皆給你,現(xiàn)在,又來要朕心頭肉,順帝血性騰地被一下子激起。他開始暗中準備,要殺掉孛羅帖木兒這個“逆臣”。
此時,順帝身邊沒有多少可信任的貴族,有名漢族秀才名叫徐施畚,“居家好奇謀,而平生恨漢人不得志于世”,仕途蹭蹬。由于他官微不惹眼,元順帝便下詔召他為“待制”,徐學士得以混入宮中,日夕幫助順帝謀劃刺殺權臣孛羅帖木兒。有了這個出主意的,還需要出力氣的。在徐施畚引見下,六名大漢入選為殺手:洪保保,火兒忽答,上都篤,金那海,和尚帖,木兒不花。這幾個殺手很有大元帝國特色,蒙古人、漢人、高麗人,啥人都有,整個一個“國際”小分隊。幾個人天天皆挾刀在衣中,外皆穿寬衣,打扮如聽事宦官,總是伺立于延春閣東北桃林內(nèi)。
可能有人看到此處會問,皇帝不是有“怯薛”軍近侍嗎?元朝的“怯薛”皆由勛臣子弟組成,分成四隊,每隊值班三晝夜?!胺采希ɑ实郏┲鹁语嬍?、諸服御之政令,怯薛之長皆總焉”。這些人禁衛(wèi)軍把前朝太監(jiān)干的事兒都干了,而且有元一代從未出過嬪妃與這些三條腿的軍人紅杏出墻的什么事。特別是每日皆有號稱“云都赤”的皇帝帖身侍衛(wèi),肩扛鐵骨朵,手按環(huán)刀,一般有八人,日夜不停在皇帝左右。即使是勛貴宰臣入見,沒有“云都赤”在帝側,他們也不敢入見。但是,孛羅帖木兒入大都后,早就解除了這些“怯薛”禁衛(wèi)軍的武裝,派自己人把守宮城。在這種情況下,順帝才不得不另找旁人。
終于有一天,孛羅帖木兒早朝,敷衍行禮后,轉身就退班。順帝派人把他叫住,說是宮內(nèi)有新菜式,要賜飯予他。孛羅酒后口渴嘴饞(臨出門他喝了四十盞酒),就果真留下。他在偏殿風卷殘云,吃了個痛快。未待順帝方面“準備”好,孛羅帖木兒已經(jīng)抹嘴吃完,馬上要出宮。
元朝禮制,“丞相將上馬,帶刀侍衛(wèi)之士疾趨先出上馬,侯丞相出。諸衛(wèi)士起立于馬上,丞相就騎,然后衛(wèi)騎翼(護)丞相以行。”所以,看見孛羅帖木兒已往宮門外走,洪保保等刺客嘆氣,相顧言道:“這次又不成了”。
只要出了宮門,皆是孛羅帖木兒貼身的精甲衛(wèi)士,根本殺他不得。徐施畚成竹在胸,搖手道:“還不晚,你們趕緊準備!”事先,他已經(jīng)安排好人化妝成從西北歸來報捷的使者,此時恰好疾馳入宮,迎著孛羅帖木兒就滾落下馬,跪奏西北殺賊大捷。與順帝一伙兒的平章失烈門連忙裝得歡天喜地,對孛羅帖木兒說:“如此好消息,丞相您應該親自上奏皇帝!”
孛羅帖木兒吃飽了犯食困,本不想去,推讓失烈門自己去報皇帝,但被失烈門強拉著往回轉:“這樣的喜訊,我官卑職小,非丞相您親自稟報不成!”
孛羅帖木兒被強無奈,可能他心想正好走一圈溜溜消消肚內(nèi)食物,便隨同失烈門向大殿走。路過延春閣時,忽有杏樹枝梢垂拂,孛羅帖木兒頭上的帽子落地,失烈門忙彎腰替他拾起,吹撣塵土重新為他戴上。
大權臣心頭忽動,自言自語道:“奇怪!莫非今日要出事?”話音剛落,忽然有一人迎面跑來。
孛羅帖木兒忙扭頭對身邊的失烈門說:“平章,這人好面生,怎么從前沒見過?”說時遲那時快,來人已經(jīng)竄至面前,揚手劈面就是一刀。事出蒼猝,孛羅帖木兒舉手抵刀,半條胳膊剎那間就被砍落下來,他痛得跳起,大叫:“帶刀侍衛(wèi)何在?”
又有幾個人沖出來,口中喊著“來也!”但這幾個人不是沖著刺客去,皆朝孛羅帖木兒而來,其中一人刀快,橫刀從權臣的左耳砍進,登時就削去他半個腦袋。紅白狂噴,孛羅帖木兒死于延春閣旁。
事起前,順帝藏在御花園假山下的窟室中,約定刺殺事成就放哨鴿。悠揚的哨聲在天際間響起,順帝終于放下一顆心,馬上下詔命京中百姓可立殺孛羅帖木兒軍士。詔書一出,大家都恨這些平日強買強賣的軍人,“上屋擊以瓦石,死者填巷?!?br />
孛羅帖木兒入朝時,老的沙也一同進去。孛羅帖木兒被留飯,老的沙只能自己先往宮門走,外出侯著。慢悠悠徜佯間,孛羅帖木兒被殺,順帝手下人開始在宮內(nèi)追逐殺人,并高聲放話說王保保手下大將白瑣住已入據(jù)內(nèi)宮。老的沙腦子活,跑得快,屁股仍然挨了一箭。他跑出宮門,跳上馬,孛羅帖木兒的數(shù)百護衛(wèi)騎士見他屁股往下滴血,都很奇怪,就問:“我們主人這么久還不出來?”老的沙怕這些人沖回去救孛羅帖木兒,沒人在身邊保護自己,就騙他們說:“你們主人在宮內(nèi)喝醉了撒酒風,砍了我一刀,先送我出城吧?!?br />
行到距離城外的孛羅帖木兒大軍營帳不遠,老的沙才向這些軍士們講出實情:“你們主人已經(jīng)被殺,王保保大軍已占領西宮!”
一聽此言,“孛羅帖木兒軍大駭,散四走。”
老的沙也氣,心想這幫王八蛋這么經(jīng)不起事。忙乎半天,他才招集了千余名兵卒,往西北方向跑,去追起禿堅帖木兒的軍隊。先前,有蒙古宗王拉黎以為順帝已經(jīng)被弒,從邊境地帶率軍往大都“征討”孛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正是被孛羅帖木兒派出迎擊這位宗王。
行到半路,禿堅帖木兒驚聞大都事變,忙提軍往回走,半路遇見了帶著殘軍追趕他的老的沙。兩人憂心忡忡,合計半天,老的沙說:“今上(順帝)膿團一個,死狗扶不上墻,不可輔之,小老婆的兒子(指皇太子)又非治國之器,我們不如徑去趙王處,擁立趙王為帝,以定天下?!?br />
這位老的沙,他從前是以帝舅加上“倚納”的身份,宗王們見他都搖尾乞憐,親手拍屁股的,尤其是這位趙王對他尤為恭敬。但是,現(xiàn)在他已成喪家之犬,皇帝“逆臣”,趙王的態(tài)度肯定會有所不同。當然,趙王起先還心里猶豫想入京替代元順帝,但最終怕事不成,與部屬們思前想后,又有陽翟王那個“前鑒”,趙王就把老的沙和禿堅帖木兒灌醉,然后把二人五花大綁押回大都。
順帝此時恨透了這位帝舅兼狎友的老的沙,立刻發(fā)出一個字:剮!
刑場之上,見行刑者往自己身上罩漁網(wǎng)(以便小塊割肉),老的沙哀嚎求饒。禿堅帖木兒倒是條漢子,罵道:“求饒個屁!那膿包皇帝不是害我們,是在害他的國家社稷!”
特別可稱的是,順帝聽說孛羅帖木兒被殺消息,他出來坐大殿,首先厚賞行刺權臣的六位刺客,然后又讓人找一直是主謀的漢人徐施畚來,準備高官厚爵大元寶賞他。殊不料,此人一夕遁去,不知所蹤,日后再無音信。功成身退,這位徐書生真是千古奇人。
殺了孛羅帖木兒,自然要大賞領軍一直在大都附近的王保保。元廷下詔,封王保保為太傅、左丞相、河南王。
順帝的皇太子先前奔王保保軍中,就想仿效唐肅宗在靈武自立為帝的故事,希望王保保擁立自己為帝,以被孛羅帖木兒挾持的父親為“太上皇”,王保保不從。
孛羅帖木兒被殺后,奇氏皇后從大都傳密旨,命王保保以重兵擁皇太子入京,威逼順帝禪位于皇太子。王保保很有正統(tǒng)思想,探知奇氏之意后,距城三十里,他就下令本部兵就地停止行進,駐屯當?shù)亍榇?,雖然近期一直多受王保保保護,皇太子對這位不立自己為帝的大將也萌動了殺心。這位皇太子,本質(zhì)上講不是塊好料。他少年時代習書法,專喜臨宋徽宗字帖,謂之為“瘦筋書”。侍從諫勸:“宋徽宗乃亡國之君,不足為法?!被侍雍苡锌谵q,說:“我但學其筆法飄逸,不學他治天下,沒什么不好?!贝髞眄樀叟扇私趟麑W習“大喜樂”禪法,這位少爺慨嘆:“李好文狀元教我讀儒書好多年,我總弄不明白其中意理。西番僧教我佛法,我一夕便通曉!”這是當然,只要腰間有那活,吃上幾粒壯陽藥,房中術對于身為男人的皇太子來說自然是一學便會。
王保保入京為相后,不習慣軍旅以外的氣氛,怏怏不樂。朝中蒙古、色目勛貴也看不起他(當然是暗中看不起他),私下議論他不是“根腳官人”出身。所謂“根腳”之說,出自文成宗大德四年的一道詔旨:“其為頭廉訪使,當選圣上知識,根腳深重,素有名望正蒙古人”,也就是說血統(tǒng)純正的蒙古貴族才可稱得上是“根腳官人”。王保保當然不是,他的義父也不是,自然為大都朝士輕視。
由于大都城內(nèi)政治氣氛壓抑,王保保聽從手下謀士孫翥、趙恒的建議,以“肅清兩淮”為名,提軍出京平叛。當時除中原仍聽元朝號令外,江淮川蜀等地,均非元有。另一個情況是,皇太子一直向順帝要求出外督師,順帝怕這寶貝兒子出京后擁眾“另立中央”,一直不同意,見王保保上奏,正好下臺階,讓他代替皇太子出行,總領天下之兵,行討各處。所以說,王保保僅在大都呆了兩個月,就又提兵外出。
王保保有“河南王”的封號,出兵時“分省以自隨,官屬之盛,幾與朝廷等”。整這么大動靜離開大都后,想到朝臣和皇太子總想算計自己,王保保索性回河南,以守父喪為名屯兵不出,在彰德(今河南安陽)停留。
王保保手下都勸他:“王爺您既受朝命,出而中止,這樣做恐怕不太好。”謀士孫翥、趙恒二人多謀,也勸告說:“丞相您總天子之命,總天下兵,準備肅清江淮。兵法曰‘欲治人者先自治’,今李思齊、脫里白、孔興、張師道四軍(四個地方軍閥)坐食關中,累年不調(diào)。丞相您應下令,調(diào)此四軍南去武關,與我們軍士一起并力渡淮。他們?nèi)绻蚜Σ宦犝{(diào)遣,則應移軍征伐,據(jù)有關中,如此,這四部軍隊可惟丞相所用!”
王保保深覺此議可行,欣然從計,立刻以“河南王”兼“總天下兵”的身份移札四軍,讓諸軍閥聽他指揮。
四部軍中最強的當屬李思齊一部,他接到調(diào)兵札后,當眾大罵:“乳臭小兒,胎毛未褪,敢來發(fā)令調(diào)派我!我與汝父(指察罕帖木兒)同鄉(xiāng)里,汝父進酒猶三拜而后飲,汝于我前無立地處。而今日大膽,公然自稱總兵來調(diào)派我?”老李土豪一個,氣粗膽壯,下令各部:“一兵一卒不可出武關,如王保保來,馬上整兵迎殺!”
王保保聞訊大怒,提軍直殺關中,“兩家相持一年,前后百戰(zhàn),勝負未分,而國家(元朝)大事去矣。”王保保本人,見自己的軍隊一時無力入關,便坐食彰德,因為此地一直蓄積糧草無數(shù)。
由此,順帝本人開始懷疑王保保,對左右說:“王保保出京,本是派他總兵肅清江淮。他不向江淮進兵,反而與關中諸將殺伐。現(xiàn)關中混戰(zhàn),他又駐軍彰德,難道是想窺伺京師,圖謀不軌嗎?”順帝越說越氣,越想越氣,看見皇后奇氏和皇太子在身邊,勃然大怒道:“從前孛羅帖木兒興兵犯闕,今日王保保在外總兵,天下大亂不太平。你們母子乃誤我大元天下的罪魁!現(xiàn)今疆土分裂,使朕坐守危困,皆汝母子所為也!”狂怒之下,順帝操起衛(wèi)士手中拐杖在殿中追打皇太子,挨了數(shù)棍,皇太子“走免”。
由于元廷催促進兵的詔旨雪片似飛來,王保保不得已,在至正二十六年年底派其親弟脫因帖木兒(漢人蒙古名)及部將貊高在濟寧、鄒縣一帶駐兵。此行出兵以保障山東為名,但其實仍舊逗留不進。王保保得關中之意甚切,不斷“增兵入關,日求決戰(zhàn)?!?br />
李思齊、張師道等人日漸不敵,就數(shù)次派人入大都向朝廷求助。手心手背都是肉,元順帝想半天也想不出太新的招兒,只能派左丞相袁渙等人帶詔旨入王保保大營,希望他與關中諸將和解。由于王保保派人往京城袁渙家中送了大筆財寶,這位左丞相自然心向王保保,宣畢詔旨,他私下對王保保說:“不除張師道、李思齊二人,定為丞相您的后患!”王保保最愛聽這話,又有大都來的左丞相在自己軍中幫腔,他增兵死攻關中。但是,打了幾個月,仍舊消滅不了對方。
謀士孫翥、趙恒又獻計:“關中四軍,惟李思齊一部落最為強大。如果攻破李思齊軍,其余三部不戰(zhàn)自服。我軍入關中部隊數(shù)目,現(xiàn)在大致與敵軍相當,所以長時間以來師老財費,相持不決。應該抽調(diào)在鄒縣的貊高一軍(當時這只部隊正在那里準備抵御朱元璋的“南軍”),讓他們急趨河中,渡黃河后,直奔鳳翔,出其不意,端掉李思齊老巢。這樣一來,渭北之軍可一戰(zhàn)降之。如此,正依昔日(后)唐莊宗破汴梁之策,關中大定后,再傾軍攻打南軍,那時也不會遲?!?br />
此時的元順帝,再也顧不上在內(nèi)廷中修行“大喜樂”和建房子,憂心忡忡,開始“勤于國事”,只可惜他醒悟的太遲。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元廷頒布了最后一道看似深思熟慮的詔令,內(nèi)文不僅頗有文采,且語意沉痛,剖析事理,對關中諸將既指斥又安撫,對王保保并無過多指摘,只是一個勁“追憶”他義父察罕帖木兒的“忠勇”,詳細給出了朝廷“肅清江淮”、“進取川蜀”、“進取襄樊”的戰(zhàn)略安排,布署諸將分道四出,且宣示皇太子掌控諸軍諸部的集中威權:
“元良重任,職在撫軍,稽古征今,卓有成憲。曩者(先前)障塞決河,本以拯民昏墊,豈期妖盜橫造訛言,簧鼓愚頑,涂炭郡邑,殆遍海內(nèi),茲逾一紀(指因治河造成民變)。故察罕帖木兒仗義興師,獻功敵愾,汛掃汴洛,克平青齊,為國捐軀,深可哀悼。其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克繼先志,用成駿功。愛猷識理達臘(皇太子)計安宗社,累請出師。朕以國本至重,詎宜輕出,遂授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總戎重寄,畀以王爵,俾代其行。李思齊、張良弼等,各懷異見,構兵不已,以致盜賊愈熾,深遺朕憂(對關中諸將有所指斥)。況全齊密邇輦轂,儻失早計,恐生異圖,詢諸眾謀,僉謂皇太子聰明仁孝,文武兼資,聿遵舊典,爰命以中書令、樞密使,悉總天下兵馬,諸王、駙馬、各道總兵、將吏,一應軍機政務,生殺予奪,事無輕重,如出朕裁(要大家聽從皇太子調(diào)遣)。其擴廓帖木兒,總領本部軍馬,自潼關以東,肅清江淮;李思齊總統(tǒng)本部軍馬,自鳳翔以西,與侯伯顏達世進取川蜀;以少保禿魯為陜西行中書省左丞相,本省駐札,總本部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各枝軍馬,進取襄樊;王信本部軍馬,固守信地,別聽調(diào)遣。詔書到日,汝等悉宜洗心滌慮,同濟時艱。”
王保保外戰(zhàn)內(nèi)行,內(nèi)戰(zhàn)卻外行,馬上聽從孫、趙二人之計,下令調(diào)貊高軍入陜。
貊高軍中,多為孛羅帖木兒的從前老部下,軍行至衛(wèi)輝,這些人夜中秘密聚集在一起議事:“王保保為總兵,我們?yōu)樗y(tǒng)下的官軍,如果派我等與南軍戰(zhàn)斗,還應該聽命?,F(xiàn)在,他下令我等里夜兼程往河中渡河西趨鳳翔去打李思齊。李思齊是官軍,我們也是官軍,官軍殺官軍,這事怎么說!”眾將交換一下眼色,抽刀剁案,其中一人高喝:“不必多言。五鼓之后,我們擁扶貊高作總兵,不從就殺掉他,血洗城池而去!”結果,眾將準時起事,沖進貊高大帳,講明原由。貊高本人對王保保遲遲不出兵江淮也一肚子氣,順勢與就眾將齊了一條心,上表朝廷,申訴王保保有“不臣之心”。
貊高派出兩路兵,一路襲彰德,一路襲懷慶。結果,往彰德之兵馬少人精,一舉而下;而襲懷慶一部軍隊馬多兵冗,被守將發(fā)覺,閉城拒戰(zhàn),不能克城。當時,王保保手下的主要將官皆在懷慶,貊高調(diào)派不當,最終不能把這些人一網(wǎng)打盡。當時,有識者就預見貊高此人難成大事。
元廷見貊高一軍派秘使來大都,大喜,立刻下詔升貊高知樞密院兼平章,總兵河北。同時,又下詔嚴命王保保,讓他率潼關內(nèi)攻之兵進擊淮南,詔李思齊等關中四部軍出武關下襄漢,并詔貊高率河北軍與在濟寧的脫因帖木兒等人一起下淮東。脫因帖木兒乃王保保親弟,不僅不聽調(diào),反而“盡掠山東以西民畜,而西聚衛(wèi)輝”。王保保率手下河南兵北渡懷慶,也向衛(wèi)輝方向移動。
貊高怕受王保保兄弟兩人夾擊,把衛(wèi)輝城內(nèi)搶掠一空,北歸彰德,固城自保。朝廷對此,無可奈何。亂世之中,諸將不聽調(diào),元廷一點辦法也沒有。
病急亂投醫(yī)。有人給皇太子出主意:“古者太子入則監(jiān)國,出則撫軍,太子應上奏皇帝,自立大撫軍院以總領天下兵權。如此,軍權歸一,可以自內(nèi)制外。”皇太子覺得此計甚妙,在大都開設“大撫軍院”,“專制天下兵馬,省臺部院皆受節(jié)”,從而在大都城開始了“軍管”。
為了獎勵貊高一軍,皇太子賜這部元軍為“忠義功臣”名號,每人發(fā)塊金牌。
恰恰就在這時,明軍已先后消滅了張士誠和陳友定,進而入據(jù)山東。
王保保恨朝廷偏向貊高等人,不僅殺掉了朝廷使節(jié),他攻入太原后,還把當?shù)卦蚊墓賳T全部殺掉,以此泄憤。
如此急火攻心的關頭,元廷不僅不令諸將息兵共抵“南軍”,反而在至正二十八年六月公開下詔讓各道軍隊協(xié)力,去平滅王保保。
當時,王保保之軍被明軍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正屯據(jù)太原。于是,關中李思齊等四將各派軍兵組成一軍,從西面發(fā)起進攻,貊高率軍從東向王保保進攻。這幾部元軍服色相同,殘殺數(shù)日,也攻不下太原城。
一日,貊高因城池久攻不下心焦,率數(shù)騎巡陣。趕上他倒霉,正遇上王保保派出一隊騎兵出襲。眾寡不敵,貊高被擒。
王保保派人把捆成麻花一樣的貊高抬到陣前。貊高屬下軍人正在布陣,一看主將已經(jīng)被人捉住,登時驚,四下潰散,除被殺的兵士以外,跑不及的人只得向王保保投降。
李思齊等四將見勢不妙,向王保保發(fā)使送書,“告以師非出本心”,由于明軍已經(jīng)開始發(fā)動猛烈進攻,這幾個人率軍邊大掠邊后撤,準備保潼關。不久,四將散潰,被明軍打得大敗而歸。
貊高敗訊傳至大都,元廷震懼,忙下詔罷去“大撫軍院”,并殺掉出主意立撫軍院的幾個人,以此舉向王保?!爸x罪”。王保保自寫書信,向順帝自陳忠誠。順帝見信,馬上下詔“滌其前非”,恢復他以前的一切封爵。但,一切都太晚了。
可笑的是,王保保擒貊高后并未當即斬殺,反而派人來大都向順帝請示如何處理。順帝當然心領神會,詔書簡捷:“貊高間諜構兵,可依軍法處置”。
王保保拿詔書給被押在刑場上的貊高看。貊高也苦笑,跪下低頭,靜等自己人的大刀片子落下……
自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兩軍開始“內(nèi)戰(zhàn)”,一直到李思齊、高、王保保等人在晉地廝殺,整整八年過去,元朝的正規(guī)軍與雜牌軍一直在北方相互絞纏,殺得你死我活。正是由于這樣,江南的朱元璋才能從容放開手腳,先后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人。除江南地區(qū)外,湖南和兩廣也盡入朱元璋手中。
在北方元軍諸部人腦子打成豬腦子自相殘殺正酣時,至正二十七年底,朱元璋正式開始了北伐。這位要飯花子出身的爺們兒很有遠略,他并不主張直搗大都,而是這樣向諸將布置: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guī)熒钊?,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zhàn),退無所據(jù),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jù)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zhàn)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矣?!?br />
于是,明軍(兩個多月后的至正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才建立“大明”,此時應稱為“南軍”)二十五萬人,由徐達和常遇春率領,浩浩蕩蕩殺向北方。
果然,一切皆按朱皇帝先前布置施行,明軍所至皆克,迅速逼向大都。
眼見國家危亡在即,元順帝下詔重新強調(diào)皇太子“總天下兵馬的威權”,詔諭諸將,作了最后一番垂死掙扎而又詳盡的“戰(zhàn)略布署”:“復命擴廓帖木兒(王保保)仍前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統(tǒng)領見部軍馬,由中道直抵彰德、衛(wèi)輝;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tǒng)率大軍,經(jīng)由東道,水陸并進;少保、陜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tǒng)率關陜諸軍,東出潼關,攻取河洛;太尉、平章政事李思齊統(tǒng)率軍馬,南出七盤、金、商,克復汴洛。四道進兵,掎角剿捕,毋分彼此。秦國公、平章、知院俺普,平章瑣住等軍,東西布列,乘機掃殄。太尉、遼陽左丞相也先不花,郡王、知院厚孫等軍,捍御???,籓屏畿輔?;侍訍坶嘧R理達臘悉總天下兵馬,裁決庶務,具如前詔?!?br />
王保保接詔,并未遵詔而行,而是向云中(今山西大同)方向進發(fā)。其帳下將有不少很狐疑,問:“丞相您率帥勤王,應該出井陘口向真定(今河北正定),與在河間的也速一軍合并,如此可以截阻南軍(明軍)。如果出云中,再轉大都,迂途千里,這怎么能行?”
王保保敷衍:“我悄悄提軍從紫荊關入襲,出其不意,有什么不好?”
倒是他身邊謀士孫恒一語挑明:“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F(xiàn)在事急,又詔令我們勤王。我們駐軍云中,正是想坐觀成??!”
進言者聽此話,只得默然。
可見,大都元廷急上房,王保保仍持坐觀態(tài)度,元軍其余諸部可以推想。
很快,明軍打到通州。元朝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像條漢子,出兵力戰(zhàn),可惜兵敗被殺。
眼看大都不守,元順帝在清寧殿招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等人,商議出京北逃。左丞相失烈門等人諫勸,一名名叫趙伯顏不花的太監(jiān)更是跪在叩頭哀嚎:“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在死守,奈何棄之!臣等愿率軍民及諸衛(wèi)士出城拒戰(zhàn),愿陛下固守京城!”
順帝已經(jīng)嚇破膽,當然不聽。1368年陰歷七月二十八日夜間,元順帝最后看了一眼元宮的正殿“大明殿”,嘴里嘀咕了一句什么,即率皇后、皇太子等人開健德門,出居庸關,逃往上都方向。八月三日,明軍攻入大都城,元朝滅亡。
元朝的宮殿正殿,名字就叫“大明殿”,元順帝臨行前看著那三個字,肯定和我們后人想得一樣:莫非這是“大明”取代“大元”的象征?其實,如同“大元”取自《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語一樣,元朝的“大明殿”也是出自《易經(jīng)》乾封的彖辭:“大明始終”;元順帝逃走時所經(jīng)的“健德門”,出自乾卦彖辭:“天行健”;厚載門出自坤卦“坤厚載物”;咸寧殿出自乾卦“萬國咸寧”;等等,大多是根據(jù)《易經(jīng)》為宮殿和宮門起的名字,至于日后與“大明”暗合,也是小概率的巧合吧。
元順帝在一年多后因痢疾病死,終年五十一,蒙古人自己上其廟號為“惠宗”,他之所以被稱為元順帝,是朱元璋“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
元順帝遁走,徐達上《平胡表》給朱皇帝:
“惟彼元氏,起自窮荒,乘宋祚之告終,率群胡而崛起。以犬羊以干天紀,以夷狄以亂華風,崇編發(fā)而章服是遺,紊族姓而彝倫攸理。逮乎后嗣,尤為不君,耽逸樂而招荒亡,昧于競業(yè);作技巧而肆淫虐,溺于驕奢。天變警而靡常,河流蕩而橫決,兵布寰宇,毒布中原。鎮(zhèn)戌潰而土崩,禁旅頹而瓦解,君臣相顧而窮迫,父子乃謀乎遁逃。朝集內(nèi)殿之嬪妃,夜走北門之車馬。臣(指徐達自己)與(常)遇春等,已于八月二日,勒兵入其都城?!?br />
百年漢族郁結之氣,竟能在這一篇表章中一泄而出。
明朝歷史學家權衡對元順帝有過特別恰當?shù)脑u價,以往治元史者皆未注意他的看法,現(xiàn)摘錄于下:
?。槪┑墼谖蝗?,當元統(tǒng)至元間(順帝前期兩個年號),帝受制(于)權臣,(權臣)相繼或死或誅。帝恐懼之心馳,而寬平之心生。故至正改元后,復興科舉,行太廟,時享賜高年之帛(敬老),益蜀免天下民租,選儒臣歐陽元等講《五經(jīng)》、《四書》,譯《貞觀政要》,出厚載門耕藉田(不忘天下農(nóng)耕之辛苦),禮服祀南效(敬天順人),立常平倉,因水旱盜賊下詔罪已(能自我批評),盡蠲被災者田租。又命使(臣)宣撫十道,凡此皆寬平之心所為者也。惜乎元朝之法,取士用人推論“根腳”。其余圖大政為相者,皆“根腳人”也(其實漢人賀惟一不在內(nèi));居糾彈之首者(指御史大夫),又“根腳人”;蒞百司之長者,亦“根腳人”也。而凡負大器、抱大才、蘊道藝者(指非蒙古、色目出身的漢人),俱不得與其政事。所謂“根腳人”者,徒能生長富貴,臠膻擁毳,素無學問。(這些人)內(nèi)無侍從臺閣之賢,外無論思獻納之彥。是以四海之廣,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皆相率而聽(從)夫(那些)臠膻擁毳、飽食暖衣腥膻之徒。使之(這些人)坐廊廟、據(jù)樞軸,以進天下無籍之徒。嗚呼,是安得不敗哉!……向使庚申帝(元順帝,他生于庚申年,即延佑七年)持其心常如至正(年號)之初,則終保天下,何至于遠遁而為亡虜哉!
元朝,自順帝跑出大都后,標志著蒙古人在中國統(tǒng)治的終結。日后再提及這個流亡政權,就只能稱其為“北元”了(明朝稱“韃靼”或者瓦剌)。元朝雖亡國,但并沒有滅種。
元順帝從大都出逃后,一路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用了近二十天功夫逃到上都。但此時的上都宮闕府衙先前曾遭紅巾軍一部劫掠焚燒,根本不象個都城,到處殘垣斷壁,四處瓦礫。見此情景,順帝一行人心涼了大半,本想再遠竄和林,不久就聽說明軍并未有大部隊來追,諸人方敢喘口大氣。
元朝雖亡,當時的殘余勢力仍舊很讓元順帝覺得有重回大都的希望:遼陽有兵十萬,云南仍舊在蒙古宗王手中掌握,王保保有大軍三十萬在山西,李思齊、張思道有數(shù)萬兵在陜西,加上各地雜七雜八的零散武裝以及集民自保的所謂“義軍”,全部軍隊人數(shù)加起來有大幾十萬那么多。可惜的是,由于從前當眾砍殺了宗室陽翟王,順帝對西北諸藩的“親戚”們不抱幻想,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奪回元朝政治統(tǒng)治的象征地大都。其實,早知如此,他當初就不應逃跑得那樣蒼促。
朱元璋是位懂謀略的帝王,他深知山西的王保保不除,元朝仍舊有死灰復燃之日。于是,他下令徐達、常遇春兩人即刻統(tǒng)軍去平山西,同時又增派湯和等人提軍赴援。明軍一路基本順利,接連攻下澤、潞兩州(晉城和長治),準備合圍云中(太原)。
王保保在元順帝的死催下正往大都方向趕,聽說明軍正要傾其老巢,他立刻回軍。走到半路,明軍已經(jīng)拿下太原。雙方對壘,王保保挑選數(shù)萬精兵,準備拼死一決。結果,明軍策反了王保保部將“豁鼻馬”(估計是綽號),連夜劫營。元軍剎時驚潰,王保保驚慌中跳上一匹馬就跑,狼狽得腳上只穿一只靴子。由此,數(shù)萬勁騎,王保保帶走的只有十八騎,余眾不是被殺,就是投降明軍。
王保先逃至大同,驚魂未定,又馳往甘肅。由此,山西皆為明軍攻克。
明軍一鼓作氣,稍事休整后又開撥,準備克復陜西。元順帝思念大都心切,命右丞相也速率數(shù)萬騎兵經(jīng)通州攻大都。當時通州由明將曹良臣駐守,兵員不滿千人,他只得使“疑兵計”,在白天夜里輪流不斷讓人搖旗吶喊擊鼓不絕。以為明軍人多,也速竟然驚駭退走,失去了進攻大都的最好機會。
朱元璋得知順帝用意后,急遣大將常遇春率所部從鳳翔急行軍馳援大都(明朝已將大都改稱“北平”),在優(yōu)勢兵力下,明軍數(shù)戰(zhàn)皆勝,連接攻克會州(今遼寧平泉)、大寧州(今遼寧朝陽)。偷雞不成蝕把米,大都影都不見,現(xiàn)在順帝連上都也呆不住了,只得逃往應昌(今內(nèi)蒙克什克騰旗)。
常遇春明軍勢銳,一舉攻克上都,斬首數(shù)萬,降敵一萬有余,得輜重、牲畜、糧草無數(shù)。
陜西方面,徐達一軍直下奉元(今西安),元將張思道未戰(zhàn)即逃,李思齊雖有十萬大軍,也不敢做象樣的抵抗,西奔臨洮。徐達與諸將異議,堅持己見,他認定要先拿關中元將中最硬的李思齊開刀,直下隴州(今陜西隴縣)、秦州(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蘭州。由于事先做過不少“思想工作”,李思齊向明軍投降,附近元軍殘部皆望風降服。
張思道從奉元逃跑后,向寧夏方向逃跑,留其弟張良臣和姚暉等人守慶陽。到了寧夏,窮蹙勢孤的張思道走投無路,只得向王保?!皥蟮健?。王保保這個氣,張口大罵:“從前你這個王八旦與我爭關中的勇氣哪里去了?”馬上把他押入囚牢關了起來。
慶陽方面,張思道之弟張良臣詐降,結果使明軍受降部隊損失慘重。徐達聞訊大怒,指揮四路大軍圍攻慶陽。元廷派出數(shù)道兵增援,皆被圍城明軍打敗潰逃而去。堅守數(shù)日,慶陽城中糧盡,守將之一的姚暉向明軍投降,張良臣等人跳井未死,被明軍撈出后皆剮切于軍營之前。
王保保得知慶陽失陷后,便集兵猛攻蘭州。猛攻數(shù)日,難克堅城。憤懣之下,王保保率元軍在蘭州附近大掠泄憤。出乎他意料的是,明朝大將徐達來得快,在定西車道峪與王保保狹路相逢。
元、明兩軍中間隔一條深溝,各自樹柵建鹿角,作持久相斗狀。明軍糧多兵壯,有持久戰(zhàn)的本錢;王保保元軍情怯糧少,先自慌了心神。
徐達使心理戰(zhàn),命令明軍晝夜不停發(fā)動假攻擊,使元軍不得片刻休息。
鬧騰了兩天,明軍忽然閉營假裝休整,筋疲力盡的元軍謝天謝地,終于有機會吃塊軍糧想歇一覺。殊不料,大半夜間,明軍全軍發(fā)動攻擊,又累又乏的元軍根本不敵,近十萬將卒被生擒,王保保僅與妻兒數(shù)人北走黃河,“得流木以渡,遂奔和林”。
這次,不僅他本人狼狽到家,基本上也把北元最大一份家底也賠光。
應昌方面,城池完整,但仍舊面臨老問題:糧草不足,難以拒守。王保保等人一直上書順帝讓他離開這一危險地帶幸和林,但這半老頭子仍舊想回大都,希望元軍會創(chuàng)造“奇跡”。
奇跡未看到,痢疾卻先到。早已被“大喜樂”淘虛了身子骨的元順帝又貪嘴,多吃了些不干凈的牛羊肉,忽染痢疾。缺醫(yī)少藥加上抵抗力過弱,五十一歲的順帝活活拉死。大元最后一代帝王,死得如此不堪。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這回終于可以做皇帝了,他改元“宣光”,即杜甫《北征詩》中之意:“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頗有中興大元之意。這位太子爺雖然一直是個“事頭”,又好佛法又喜歡腐化,其實他的漢文化功底頗為深厚,除能寫一筆瀟酒遒勁宋徽宗體書法外,還會做漢詩。其詩大多散軼不存,只在《草木子》一書中存有一首《新月詩》:昨夜嚴陵失釣鉤,何人移上碧云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清新可喜,就是沒有帝王氣象在詩中。(此詩有人誤記為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所作)
皇太子帝位還未坐熱乎,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已經(jīng)統(tǒng)大軍殺來。本來他是太將常遇春的副手,常大將軍在攻克上都后得暴疾身亡,所以小李就成為這只大軍的總指揮。聽說元順帝已死,皇太子還在應昌,求功心切的李文忠馬上向這座城市發(fā)動進攻。結果自不必說,明軍殺擒元軍數(shù)萬,并活捉了北元皇帝愛猷識理達臘的皇后、嬪妃、宮女以及他的兒子買的里八剌?!靶碌邸蓖饶_利索,又逃過一次大難,最終逃往和林。
明洪武五年,朱元璋怕北元死灰復燃,派徐達、李文忠等人大軍四出,統(tǒng)十五萬精騎準備徹底消滅王保保和愛猷識理達臘。明軍初戰(zhàn)得利,但進至嶺北,遭遇王保保埋伏,大敗一場,死了幾萬人(明朝自己說是一萬多)?!懊髂辏瑪U廓(王保保)復攻雁門,(明太祖)命諸將嚴為之備,自是明兵希(甚少)出塞矣?!?br />
早在此次出軍前,明太祖曾七次派使人往王保保軍營“遣使通好”,王保保皆不應。最后,朱元璋派出王保保父親的好友、元朝降將李思齊出塞,想以言語打動王保保歸降。王保保對這位先前與自己關中大戰(zhàn)的“老叔”很客氣,又請吃飯又請喝酒,就是不提歸降之事。呆了數(shù)日,王保保派人禮送“老叔”出境。行至塞下,送行騎士臨別,忽然對李思齊說:“主師有命,請您留一物當做紀念”。李思齊很奇怪:“我自遠而來,未帶重禮。”騎士說:“希望您留下一臂以為離別之禮!”望著面色嚴肅的精甲鐵騎數(shù)百人皆對自己虎視眈眈,李思齊自知不免,只得自己抽刀切下一條胳膊交與騎士。傷口雖然齊整,又有從人救護,難免流血過多,老李回來后不久即死掉,在新朝也沒享幾天好福。
正因如此,朱元璋對王保保更是油然生敬。一日,他大會諸將宴飲,問:“天下奇男子,誰也?”大家皆回答:“常遇春所將不過萬人,橫行天下無敵手,足可稱是真奇男子!”朱元璋搖頭一笑:“常遇春雖人杰,我能得而臣之。天下奇男子,非王保保莫屬!”
大起大落后,王保保在和林與從前的“皇太子”關系相處和睦,洪武六年又統(tǒng)軍殺回長城邊,但被老對手徐達侯個正著,在懷柔把他所率元軍打得大敗而去。洪武八年,正值壯年的王保保染疾而死,其妻毛氏自縊殉夫。
洪武十一年,愛猷識理達臘也病死,殘元大臣謚其為“昭宗”,并擁其弟弟(有說是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為帝。十年后,這位爺在捕魚兒海(有說是貝加爾湖,有說是距熱河不遠的達爾泊)晃悠,被明朝大將藍玉偵知消息,率十萬大軍前去攻擊。明軍殺元軍數(shù)千,生擒近八萬人,就是跑了脫古思帖木兒本人。此時的北元皇帝再無昔日的威赫聲名和尊嚴。逃往和林路上,他被叛臣也速迭兒縊死。
百年之前,蒙古軍隊如同火山中噴流出的熾熱巖漿,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的滾滾向前。他們騎著蒙古矮馬,身上除了那張弓有些不成比例的長大外,武器簡單而實用。正是憑借這些頭腦仍處于蒙昧時代的原始的沖動,蒙古武士以極少的人數(shù),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征服,無數(shù)種文明皆似漂亮的琉璃一樣粉碎在狼牙棒下。歐洲的重鎧騎士們有命逃回城市的,便向主教和國王渲染黃色面孔海洋般集涌而來的恐懼,這就是“黃禍”一詞的產(chǎn)生。實際上,這些騎著高頭大馬身穿精鋼鐵甲的大個子們無非是以敵人的眾多來掩飾自己戰(zhàn)敗的無能而已,西進的蒙古軍隊雖然殺人無數(shù)、毀城無數(shù)、擊敗有建制的軍隊無數(shù),但他們最大的戰(zhàn)役從未使用過十二萬人以上的兵力。當然,“黃禍”渲染者的謊言基本無人拆穿,因為已方的目擊者基本上都已早懷著無盡的驚愕死在蒙古人的弓箭或者刀下。
光榮蒙古武士的后代,僅僅過了一百年,褪化如此嚴重,與從前相比,他們的戰(zhàn)馬更高大,身體更肥碩,打仗的行頭要復雜數(shù)倍,但仍然被漢人軍隊摧枯拉朽般地一擊再擊,一退再退,終于回縮回青草漫天的草原。其實,蒙古戰(zhàn)士的體魄并未因百年歲月而變得虛弱,惟一改變的,只是他們昔日那種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勃勃勇氣!
《明史》、《新明史》對“韃靼”的記載混亂不堪,均列于《外國傳》中。但“韃靼”(即北元)系系相傳。一直有二十八代之多,反觀“大明”,不過才十六君而已。明成祖心中最拿蒙古人當成大患,親征數(shù)次,仍舊不能把“黃金家族”的直系繼承人連根撥掉。北元最曇花一現(xiàn)的榮光,當屬脫脫不花大汗(權臣也先)時期,堂堂大明英宗皇帝,竟然成為蒙古軍隊的俘虜。明武宗正德年間,元朝正系后裔達延汗一舉擊敗漠南蒙古西部的地方部落勢力,基本上找回了昔日漠南漠北蒙古大汗的感覺。1570年,達延汗的曾孫俺答汗(又稱阿勒坦汗)手下有十余萬蒙古鐵騎,為蒙古諸部之雄。張居正等人很有政治遠見,封其為順義王,從經(jīng)濟上給予蒙古人不少好處,但最終換來的是和平以及“順義王”對明朝的朝貢關系。1632年,滿洲人猛攻察哈爾,把蒙古最后一位光榮的大汗林丹汗打得大敗,竄至大草灘急火攻心發(fā)痘而死。1636年,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汗國征服了漠南蒙古。時光流逝四百年,女真人的滅國之恨終于得報,現(xiàn)在反過來是蒙古王公要匍伏于女真人的馬下舔靴塵了。1644年,滿清在北京坐穩(wěn)龍廷后,把蒙古諸部劃分成四十九個旗,成吉思汗的子孫完全喪失了獨立的領地。至此,他們祖先那宏闊帝國的美妙圖景,永遠永遠地變成了昔日黃金般的回憶和靜夜無人時焦渴的夢想。如果讀者想研究北元數(shù)百年的歷史,就只得去翻看羅卜藏丹津的《黃金史》、無名氏的《黃金史綱》、無名氏的《大黃金史》、善巴的《阿薩拉格其書》以及《蒙古源流》,這些書皆成于十七世紀那一百年之中,西藏人寫“黃金家族”史是為凸顯喇嘛教在元朝受尊崇的“神話”,蒙古人寫民族史是抒發(fā)憤懣,追述列祖列宗以及各位大汗的無上光榮,這些,總能暫時撫慰他們在清朝高壓下那些受傷的心。
可悲的是,明朝雖然號稱是把漢族人從蒙元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但宋朝以來正常的定居王朝合理發(fā)展的勢頭已經(jīng)被嚴重遏制和扭曲,中國人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進取性,都極大限度地被停滯的重負所拖累。所有這些,表現(xiàn)在民族性方面,便是漢民族長時期對自己產(chǎn)生了某種心理障礙,縮手縮腳,畏首畏尾。明朝除了初期宣泄了殘殺的劣性外,基本上完全沒有了漢朝那種積極進取、努力拓疆的雄心,而是變得十分內(nèi)向和拘謹,把自己的心理安全建立在一道長城之上。所以,崇禎帝自縊煤山的悲劇,其實早在明朝建立的那一刻已經(jīng)有了某種征兆。帝國初立,已經(jīng)有疲憊之態(tài)。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nèi)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nèi),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承認元朝政權的正統(tǒng)性,為自己替代元朝找理論和“天意”方面的依據(jù))。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歷以弟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這些指斥,按照儒家倫理,確實都有根有據(jù))。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到了清朝,“胡虜”終于打破這一怪圈,長達二百多年的“運”)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huán),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圣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日后孫中山的檄文,就是抄襲這幾句,歷久彌新)今一紀于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zhàn)戰(zhàn)兢兢,處于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方今河、洛、關、陜,雖有數(shù)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jù)險,賄誘名爵,志在養(yǎng)力,以俟釁隙,此關陜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告訴大家,只有我老朱才是正統(tǒng),別的軍閥都是刮民殘眾的賊寇)。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丐,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zhí)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于涂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于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高揚民族主義大旗,以圣明天子自居,在道義方面占領了制高點)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yǎng)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北伐,從精神層面上講,朱元璋非常有優(yōu)勢,何者,他以漢人為正統(tǒng),以民族主義為號召,在標榜“天命”的同時,自稱是前去驅除“胡虜”,從道義上就明顯占據(jù)了“上風”。而且,老朱在檄文最后也留個“尾巴”,表示只要“胡虜”諸族規(guī)規(guī)矩矩不反抗,一樣可以寬大處理,成為大明順民。
其實,早在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秋,聽說察罕帖木兒平汴梁、定山西,盡有秦隴之地,老朱當時嚇得心驚肉跳,忙派人從方國珍處搭船入海繞道去北方,偵察形勢。不久,他又在兩年后正式派汪河去察罕帖木兒處,明朝史書都講是去“通好”,實際上是老朱派人攜厚寶向元朝稱臣。
天不祚元,最有能力中興元朝的察罕帖木兒被紅巾軍降將王士誠刺死,其勢遂衰,雖然其義子王保保(擴廓帖木兒)驍善能戰(zhàn),卻無其義父的政治遠略。所以,當王保保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派人攜書來“通好”時,老朱態(tài)度大變,拘其使節(jié)不遣。
在此,再回說一下元朝的事情。
正當元朝南方亂起一鍋粥時,鎮(zhèn)守北藩的蒙古宗王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不幫忙反添亂,忽然帶兵殺向大都。這位陽翟王,乃窩闊臺大汗第七子滅里大王之后。由于紅軍亂起,元廷向北方諸王下詔,讓他們起兵南來幫助朝廷滅寇。結果,陽翟王任務元朝國事已不可為,就乘間擁眾數(shù)萬,裹脅當?shù)貛讉€宗王一起造反,并派使臣入大都呵斥元順帝:“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何不以傳國璽授我,我來坐帝位!”元順帝對宗族王爺很有帝王架子和派頭,他神色自若,不惱不慍,對來使說:“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辈⒔翟t旨諭勸,希望這位“黃金家族”的血親不要再添亂。
陽翟王當然不聽。元廷乃任命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率軍去迎擊。這位禿堅帖木兒身知自己所統(tǒng)率的大都元兵戰(zhàn)斗力不強,行至稱海之地,強征當?shù)毓莩嗖柯淙f余人為軍,并讓這些看上去人高馬大的當?shù)厝舜蝾^陣。這些哈剌赤人從未打過仗,被迫上陣后,雙方剛剛站定,哈剌赤人忽然脫去兵服,扔下武器,一直跑向對方的陽翟王營中投降。元軍扭頭也跑,一萬多人全部被殺,禿堅帖木兒“單騎還上都”。
元順帝這次不敢怠慢,派能戰(zhàn)知兵的少保、知樞密事老章調(diào)集十萬精兵再往擊陽翟王,并下令居于京師的陽翟王之弟忽都帖木兒從軍,告訴他,你只要打敗你哥,朕就以其爵位和土地轉授于你。
老章和忽都帖木兒甫出發(fā)時就派出多人為密使,攜帶大量奇珍異寶買通陽翟王的手下和被裹脅的宗王,諭以血肉親情。結果,老章元軍還未與陽翟王軍隊交鋒,他的部將脫歡(蒙元許多人也叫這名字)深知大勢不妙,與其他幾個心懷鬼胎的宗王私下一商量,忽然發(fā)難,把“事主”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綁上,捆成一團,迎前送與前來征戰(zhàn)的老章。
老章大喜,本來心中沒底,不知道自己手下十萬精兵打不打得過數(shù)萬北方親戚。這下省事,擒賊先擒王,老章把陽翟王全順全尾押送大都。
元順帝大喜過望,加老章為太傅,封和寧王;封脫歡為知遼陽行樞密院事;詔令忽都帖木兒襲封陽翟王,全盤接收他哥哥的土地、爵位、軍隊以及妻妾;加封重賜誘捕陽翟王有功的幾個北邊小宗王。其實,上述一切做的還不賴,但元順帝在處置被俘的陽翟王一事上卻犯了錯誤:依據(jù)舊制,宗王謀叛,一般是裹在毛氈中搖死、用馬踩死或者用大弓弦絞死,名曰“賜死”,即不使黃金家族“神圣”血液沾污于泥土。元順帝恨這個添亂的宗王入骨,又聽說他到京師后一直罵不絕口,于是就下詔像處死平常囚犯那樣把陽翟王押至鬧市砍頭。此舉,一下子“冷了弟兄們的心”,北邊諸王聞知后心生隔閡,極不滿意順帝朝廷對阿魯輝帖木兒的處決方式,開始離心離德,日后基本上是對大都元廷援手不救。
再說大都內(nèi)政。脫脫被貶死后,汪家奴任右丞相,此人多病,兩個月后即由康里定住接任。他當了兩年多,元順定任搠思監(jiān)為右丞相,以漢人賀惟一(蒙古太平)為左丞相。此前,太不花當過幾十天的“右丞相”,但只是虛銜,因為當時太不花在山東統(tǒng)兵正與紅巾軍干仗。
太不花本人出身弘吉剌氏,世為外戚,官最貴顯,以世胄入官。他最早入京大用,還多虧漢人賀惟一推薦。后來,由于脫脫誤會賀惟一,太不花黨附脫脫,一直想謀害賀惟一。脫脫被貶后,元廷把山東、河北兩地的軍政大權均交予太不花。
統(tǒng)軍在外,太不花感覺上來,自驕自傲,不遵朝廷命旨,還大肆縱兵剽掠。不久,元廷調(diào)他去湖廣行省,節(jié)制當?shù)刂T軍捕討各地水賊。聽說賀惟一再任中書左丞相的消息,太不花意不能平,對屬下說:“我不負朝廷,朝廷負我矣。太平(賀惟一)乃漢人,今復居中用事,安受逸樂,我反而在外輾轉受苦捱辛苦!”由此,元兵數(shù)次有全殲當?shù)丶t巾軍的機會,太不花均在關鍵時刻以“養(yǎng)銳”為名下令退兵,其實是“養(yǎng)冠”自重。
劉福通進攻汴梁,太不花仍舊逗留不救,元順帝深惡之。待紅巾軍全占山東,順帝無奈,下詔任太不花為右丞相,讓他統(tǒng)兵進攻山東。渡黃河以后,太不花借口糧餉不繼,上書朝廷要元廷派賀惟一親自督糧送至軍中,實則想趁機殺掉賀惟一。
賀惟一獲悉其內(nèi)情,先向順帝告狀,下詔削奪了太不花一切官爵,流于蓋州安置。
剛當了兩個月右丞相,忽然按到流放通知,太不花如雷貫頂,跑到保定去見昔日手下故將劉哈剌不花(漢人蒙古名)。
劉哈剌不花乃一介武夫,大張宴飲,慷慨言道:“丞相您乃國家柱石,我要親自入京為您辯冤”。
老劉說到做到,轉天就入京,先見到了左丞相賀惟一,把自己來意相告。
賀惟一臉色大變,嚇唬他說:“太不花大逆不道,圣上震怒,你要敢妄言,小心自己腦袋!”聽此言,老劉大懼。
賀惟一忖度太不花肯定藏在老劉軍營里,便低聲說:“你能答應把太不花押來大都,我馬上讓你面君,必得大功?!庇谑?,賀惟一引老劉入見順帝,“賜賚良渥”。老劉又見皇帝又得賞,恨不能管賀惟一叫親爹,早把前日對老上司太不花的“忠勇”拋到九霄云外。
他回到保定,立命兵士把太不花父子捆上押送大都。不久,接到賀惟一的秘信,老劉又派一名校官快馬趕上,大鐵骨朵一掄一個,把太不花父子活活砸死。
賀惟一殺太不花,朝廷政治斗爭而已,說不上誰好誰壞。賀惟一本人,其實還真是一個很正派的人,其祖父賀仁杰、其父賀勝皆是元朝有功之人,他少年時代還曾從師于大名鼎鼎的趙孟頫。脫脫修三史,真正的總裁官實際上就是賀惟一。至正六年,元廷拜其為御史大夫。元朝有祖制:臺臣這樣的顯赫官職“非國姓不以授”,必須由蒙古人才能做。為此,順帝下詔,賜其名為“蒙古太平”,所以,翻閱元朝史書,凡是順帝時期涉及政事的有“太平”二字的,講的其實就是漢人賀惟一。朵而只當右丞相時,賀惟一就當過左丞相,那是至正六年的事情。后來,脫脫得而復相,賀惟一居功很多。但脫脫聽信人言,以為賀惟一與自己不一心,乘間把他搞下臺,貶還于家。至正十五年,賀惟一被元廷復起為江浙左丞相,不久改派江淮南行省,駐軍汝寧,后又除遼陽行省左丞相。賀惟一在地方任上處置得法,政績頗多。兩年后,他又被調(diào)入大都為中書左丞相。時為右丞相的是大奸臣搠思監(jiān),其家人印制偽鈔被抓,刑部本想連同主謀搠思監(jiān)一起抓了,還是賀惟一厚道,說:“堂堂宰相怎能干這種事,四海聞之,大損國體!”即使搠思監(jiān)因偽鈔事被劾罷相,賀惟一還分自己的俸祿給他,可謂仁至義盡。
后來,奇氏皇后想與兒子迫使元順帝“內(nèi)禪”,很想找賀惟一幫手,就遣親信太監(jiān)樸不花(也是高麗人)去告知賀惟一。賀惟一不置可否,委婉拒絕。奇氏又把賀惟一請入宮中,親自請他喝酒言及此事,賀惟一“依違而已”,仍然不明確表態(tài)。如此,加上別的一些小事,皇太子與奇氏皇后懷疑賀惟一泄密,便開始有意害他,數(shù)次在順帝前說賀惟一。
老賀深知宮廷兇險,就稱疾辭官,順帝拜其為太傅,讓他歸居奉元(今西安)。行至半路,順帝又想讓他重返京師為官?;侍优率滦梗捎窂椲浪斑`上命”,下詔貶往陜西之西。這時,先前得過賀惟一恩典的搠思監(jiān)落井下石,誣奏罪名,把賀惟一貶往西藏安置,不久又派人逼其自殺。
至此,大都元廷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正人”至此就差不多沒有了。劣幣驅逐良幣,這一理論在宮廷、政治中也很適用。
賀惟一的兒子也先忽都,“少好學,有俊才”,曾任“知樞密院事”,受老父牽連,也被外貶。日后,搠思監(jiān)?;侍右庵?,構成大獄,把也先忽都牽連入老的沙謀反案之中,把他仗死在貶所。
這位干盡壞事的中書右丞相搠思監(jiān),乃蒙古功臣野先不花之孫,“早歲,性寬厚,簡言語,人皆以遠大之器期之”。他青年時代在地方任官時,“通達政治,威惠甚著”。至正四年,搠思監(jiān)得拜為中書參知政事,不久就升右丞,開始在中央機關任事。在管理宗人府時,“宗王國人咸稱其明果”。脫脫平徐州,他也隨行立有戰(zhàn)功。至正十四年,奉命進討淮南紅巾軍,搠思監(jiān)身先士卒,指揮戰(zhàn)斗中,“面中流矢不為動”。拜見順帝,“帝見其面有箭疾,深嘆憫焉”,很快就下詔拜其為中書左丞相,一年后,又進中書右丞相。
搠思監(jiān)當了首相之后,當時天下四處亂起,在外則軍旅繁興,疆宇日蹙;在內(nèi)則帑藏空虛,用度不給。如此危急情勢下,這位爺一改昔日忠勇為國之態(tài),公然收受賄賂,貪聲著聞。他還暗中派人私印鈔票。可見,權力對人的腐蝕有多么巨大。
由于元順帝厭政,天天造樓打炮,政事皆為搠思監(jiān)和太監(jiān)樸不花所把持。樸不花是高麗人,是奇氏皇后的老鄉(xiāng),兩人的老鄉(xiāng)情意甚為膠固,累廷官至資正院使,主管皇后的財賦大事。他與搠思監(jiān)相為表里,“四方警報、將臣功狀,皆抑而不聞,內(nèi)外解體。然根株盤固,氣焰薰灼,內(nèi)外百官趨附者十之有九?!痹恢睕]有宦官擅權者,此時倒出了這么一位高麗公公,為國大蠹,實為大禍之根。
在這種情況下,元順帝的母舅、十“倚納”之一的老的沙就想趁機排擠樸不花。老的沙本人當然不是什么好人,他排擠樸不花不過是想遏制皇后、皇太子一系在朝中的勢力。老的沙當時的官職是御史大夫。他不出面,竄掇兩個漢人陳祖仁和李國鳳上書彈劾。這兩個漢官也是出于義憤,不停劾奏樸不花。陳祖仁上書說:
“二人(樸不花與搠思監(jiān))亂階禍本,今不芟除,后必不利。漢、唐季世,其禍皆起此輩,而權臣、籓鎮(zhèn)乘之。故千尋之木,吞舟之魚,其腐敗必由于內(nèi),陛下誠思之,可為寒心。臣愿俯從臺諫之言,將二人特加擯斥,不令以辭退為名,成其奸計。海內(nèi)皆知陛下信賞必罰,自此二人始,將士孰不效力,寇賊亦皆喪膽,天下可全,而有以還祖宗之舊。若優(yōu)柔不斷,彼惡日盈,將不可制。臣寧餓死于家,誓不與同朝,牽聯(lián)及禍?!?br />
李國鳳向皇太子上書,指斥其罪行:
“(樸)不花驕恣無上,招權納賂,奔競之徒,皆出其門,骎骎有趙高、張讓、田令孜之風,漸不可長,眾人所共知之,獨主上與殿下未之知耳。自古宦者,近君親上,使少得志,未有不為國家禍者。望殿下思履霜堅冰之戒,早賜奏聞,投之西夷,以快眾心,則紀綱可振。紀綱振,則天下之公論為可畏,法度為不可犯,政治修而百廢舉矣?!?br />
順帝知道此事后,大怒,他不是怒樸不花和搠思監(jiān),而是怒兩個上書的漢官,立刻下詔把兩人外貶?;侍?、皇后奇氏日夜在順帝面前哭泣,說真正的幕后指使人是老的沙,講他居心不良,想離間帝后與皇太子之間的感情。元順帝耳朵雖軟,對與自己多年來一直大被同眠的母舅下不去手,就封他為雍王,把他打發(fā)出大都。
結果,老的沙到達大同就留于軍閥孛羅帖木兒軍中。由此,又引發(fā)起一輪軒然大波。
元末大亂,地方軍閥勢力乘間而起。地方武裝的興起,一般來講是一個王朝走向衰落的最明顯標志。這些人相爭之初,還要從孛羅帖木兒的父親答失八部魯與察罕鐵木兒講起。
答失八都魯是正宗的蒙古貴族,出身“一等人”;但是,察罕鐵木兒屬于“色目人”,族屬方面,他或許是畏兀兒人,或許是黨項人之后,“布衣”出身,元末大亂時糾集鄉(xiāng)兵而成氣候。答失八都魯在河南與劉福通紅巾軍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北。而察罕鐵木兒自關陜直插河南,繼之橫掃河北、山西,所領“鄉(xiāng)勇”兇悍無敵,屢戰(zhàn)屢勝。
答失八都魯敗軍之際,被劉福通施反間計,元廷不斷派使譴責、督促,他憂憤成疾,一夕而卒。其子孛羅帖木兒繼統(tǒng)其軍,進駐大同,很快就因地盤之爭與察罕鐵木兒火拼。元廷的這只“正規(guī)軍”與比“正規(guī)軍”還厲害的“雜牌軍”打得你死我活。雙方主要為了爭奪冀寧(今太原)等要地。最后,元廷下詔遣使諭示兩方和解,雙方憤憤而歸。
說起這位察罕鐵木兒,在元末他可是一個響當當?shù)膫髌嫒宋?。自他糾集鄉(xiāng)兵以來,立部伍,整紀委。在河南穎州沈丘奮起后,他與信陽地主武裝頭目李思齊合兵,出手就襲破羅山紅巾軍,武功不俗,被元廷授予汝寧府達魯花赤。而后,察罕鐵木兒轉戰(zhàn)南北,所戰(zhàn)多捷。至正十九年(1359年),他率軍分道出擊,攻破汴梁,盡俘城內(nèi)“宋”國官屬五千多人,繳獲符璽印章寶貨無算,劉福通與韓林兒僅與數(shù)百騎遁逃,從此一蹶不振。四年后,身處安豐的劉福通受到了張士誠手下將領的攻擊,劉福通陣亡,朱元璋把韓林兒“救”了出來,安置滁州。稱帝前,朱元璋派人把小明王韓林兒扔進瓜步附近的河水中淹死。劉福通折騰十來年,把元朝鬧個底掉,最終白忙一場,為他人作嫁而已。
劉福通白忙乎,察罕帖木兒也是。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他率軍進攻山東,當?shù)丶t巾軍頭目田豐、王士誠投降,元軍很快攻占濟南。察罕帖木兒繼而率軍進圍益都。膠著之間,已經(jīng)投降的田豐、王士誠二人突然變卦,以請察罕帖木兒巡檢營盤為名邀他入營,忽然剌殺了他。元廷聞訊震悼,追封其為忠襄王,以其義子擴廓帖木兒襲職。一直與察罕帖木兒爭奪地盤相互仇殺的孛羅帖木兒聽聞其死訊,也大哭道:“察罕若在,省用我不少力氣!”想起兩人曾并力破紅巾軍,又借助對方牽制敵人,孛羅帖木兒不得不悲從中來。
擴廓帖木兒乃察罕帖木兒的外甥,其生父是漢人,原名王保保。為了容易區(qū)分,下文中就稱察罕帖木兒為“王保?!?。王保保襲父職后,銜哀討賊,攻益都更急,終于克撥堅城,活剖田豐、王士誠兩人心肝祭奠其父?!爱斒菚r,東至淄、沂,西逾關陜,皆晏然無事”,王保保駐兵于汴、洛地區(qū),元廷倚之以為安。
好日子沒消停多久,孛羅帖木兒與陜西地方軍閥張思道聯(lián)合,先聯(lián)手進攻王保保的友軍李思齊,進而襲占陜西。王保保大怒,立遣大將貊高與李思齊合兵,奪回奉元(西安)堅城。
順帝母舅老的沙逃至大同孛羅帖木兒軍中后,與這位軍閥相處甚歡。朝中的皇太子、搠思監(jiān)、樸不花當然惱怒,多次責斥孛羅帖木兒交出老的沙,不聽。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皇太子派系以順帝名義下詔,削奪孛羅帖木兒兵權,并把他發(fā)往蜀地安置。孛羅帖木兒手下皆“私兵”,當然不奉詔。元廷震怒,便下詔王保保出討孛羅帖木兒。
不料想,孛羅帖木兒先發(fā)制人,領兵直向大都殺來。順帝心里很害怕,先和稀泥,下詔把搠思監(jiān)流貶嶺北,樸不花流貶甘肅。這兩個人皆受皇太子庇護,一直呆在大都沒走。
觀望一陣,見中央根本不真正“處理”自己的對手,孛羅帖木兒就派原先被皇太子貶斥的知樞密院事禿堅帖木兒為前鋒,直搗大都。這位爺從前就是“國防部”的主管,會打仗,出馬成功,在居庸關大敗迎前的大都元軍。
皇太子聞訊也嚇壞了,趕忙率侍衛(wèi)軍出京,東走古北口,逃向興州(今河北承德)。元順帝無奈,只得把樸不花、搠思監(jiān)二人派人捆上,交予禿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把兩人“轉送”孛羅帖木兒。
禿堅帖木兒本人并不想真造反,得到搠思監(jiān)與樸不花兩位“奸臣”后,他又托使人入宮索取元順帝對自己“執(zhí)縛大臣”和“稱兵犯闕”的赦令。順帝當然得給,甭說有這兩條罪,禿堅帖木兒即使把皇太子弄死,順帝也會出“赦令”給他,不得不給,不能不給。
手拿赦令,禿堅帖木兒本人僅帶幾個從人,入宮內(nèi)見順帝,哭訴道:“陛下遭左右群小蒙蔽非一朝一夕,禍害忠良,遺害社稷,如此下去,天下怎么能得治理!我現(xiàn)為陛下除去了兩個賊臣,望陛下反省前過,卓然自新,置正人君子于左右,莫聽妖言邪說,好好治理天下?!表樀坌睦镉袣?,表面惟惟?!氨G”這招兒,臣子萬萬使不得,即使是果真出于義膽忠心,結局總難逃一個“死”字。出發(fā)點再好,興兵犯闕,前提再“高尚”,總可稱得上是“犯上作亂”。所以,依此推之,張學良算是遇到了蔣總裁這樣一個厚道人,好吃好喝養(yǎng)活那么多年,遇上太祖啥的這樣“沉猜”帝君,早就粉身碎骨再被踏上一萬只腳。
孛羅帖木兒乍見兩個被送到營中的“奸臣”,也笑,把他們好吃好喝養(yǎng)了三天。忽然一日,他把二人喚至帳內(nèi),變臉問搠思監(jiān),“從前我曾向你送厚禮,有一串七寶數(shù)珠,今天該還我了吧。”搠思監(jiān)亡魂皆冒,馬上派仆人回大都取回六七串價值連城的寶珠串,但孛羅帖木兒皆搖頭表示“非我家故物”。最后,派人把搠思監(jiān)府上翻個底掉,終于找出那串寶珠。東西找到,依理孛羅帖木兒該高興才是,殊不料他大臉一沉,喝道:“皇帝身邊都是你倆這樣的貪濁之臣,我當率兵前往京城,以清君側!”一起身,他掏出腰刀,一刀一個,把樸不花與搠思監(jiān)這么兩個貴臣剁于帳內(nèi)。
而后,他與老的沙一道,擁大軍向大都進發(fā),屯于都城大門之外。
至正二十四年陰歷七月二十五日,孛羅帖木兒繼禿堅帖木兒之后,率勁甲衛(wèi)士入宮。元順帝不敢不見。
孛羅帖木兒在大明殿中行禮畢,慷慨陳言:“國家現(xiàn)在所用之人皆貪婪軟弱,不足以濟天下大事。希望召也速來朝為右丞相,為臣我為左丞相,禿堅不花為樞密知院,老的沙為中書平章。如此,臣等竭心協(xié)力,大可整治庶政,重振朝綱!”未等順帝表示要“考慮、考慮”,孛羅帖木兒已經(jīng)把從人寫好的詔旨交上來令順帝左右“用璽”。不答應也要答應。
順帝未及緩過神來,孛羅帖木兒又在殿上下令,把平日順帝所喜的佞臣與幾個“倚納”一齊捆上,皆在階下砍頭。這幫人稀里糊涂,在家初見宮中有人來招,以為又是入宮與皇帝及成群美女來弄那天地一家春的“大喜樂”,紛紛服上春藥為即將到來的肉搏貼身“大戰(zhàn)”做身體準備,哪料想,三條腿梗梗著進了宮門,就被一幫面生的兇神惡煞般士兵綁上,小腦袋沒用,大腦袋齊齊搬家。
孛羅帖木兒原本想派軍立刻追擊由元將白瑣住扈衛(wèi)的皇太子,倒是順帝舅舅老的沙和稀泥,從中阻止,讓他見好就收?;侍颖闩c白瑣住一起,遁入前來“援救”的王保保軍中。
孛羅帖木兒主政之初,驅逐教順帝“秘戲”的西番僧人,盡罷耗擾天下的建作工程,并下令把皇后奇氏逐出內(nèi)宮,軟禁在厚載門外。
孛羅帖木兒第一次面見順帝后出宮,就對老的沙說:“我平生天不怕地不怕,今天見皇帝,我心里發(fā)慌,似乎連話都講不出來,這是為什么?難道就是人們所說的‘天威難犯’嗎?以后,凡是要入宮見皇帝的事情,你就替我去吧?!?br />
孛羅帖木兒入大都后,幾個月時間就腐化得一塌糊涂。這位蒙古人未讀過什么圣賢書,又是武人出身,驕橫跋扈,一天甚似一天?;屎笃媸蠟榍蠡蠲笳f要把女兒嫁給孛羅帖木兒,相約某日成婚。結果,“良辰”未到,孛羅帖木兒就派人來催,急不可耐地要嘗嘗帝女的“新鮮”。奇氏皇后托稱陪嫁物未準備齊全,孛羅帖木兒派來的人稟稱:“先把人娶走,陪嫁過后送來不遲?!狈畔略捄?,士兵們搶人一樣就把帝女運回了兵營,供孛羅帖木兒開苞。
估計羊肉吃得多,加上“權力”這種超常規(guī)意識春藥的刺激,孛羅帖木兒性欲勃發(fā),幾個月內(nèi)連娶四十名皇族宗室婦女。如果在軍營或室內(nèi)宣淫也就罷了,孛羅帖木兒每天早飯一定會與這四十名美女一進餐,左右伺侯的仆從達數(shù)百人,珍饈美味,恣其所欲。每次他上朝辦公,也要和大閱兵一樣,四十位美女盛妝餞行,花枝招展,每人托黃金酒盞,人各進酒一盞,痛飲四十盞后,這位大丞相才會縱馬入宮。
王保保大軍抵達大都附近后,怕有閃失,不敢貿(mào)然進攻,“駐大都城外,遙制孛羅,而不與之挑戰(zhàn)”。
白瑣住一軍駐扎于通州城,孛羅帖木兒撿軟柿子捏,派其手下勇將姚一百領精軍攻打,結果一陣下來反被白瑣住活捉。孛羅帖木兒大怒,自領二萬大軍出大部準備攻擊白瑣住。結果,剛剛走到通州,路上遇見一美色民家女子,孛羅帖木兒擁之于馬上,渾然忘了打仗一事,勒軍回京,直上逍遙床快活去也。
王保保深知孛羅帖木兒沒有什么大作為,暗派一軍忽然殺向大同,端掉孛羅帖木兒的老窩。
元順帝方面,內(nèi)心又急又惱又不敢發(fā)作,只得天天祈禱天上打雷把孛羅帖木兒劈死。初夏時分,大都天氣反常,忽然大風刮來,空中落下不少尺把長的馬鬃一樣的白毛,估計是城外哪里亂龍卷風把駝毛刮上天。順帝左右宦官們?yōu)榘参恐髯?,忙跪倒稱賀,說這是“龍須天降”。順帝很信這一套,趕緊親自收拾起這些白毛,裝入寶盒,放在宮內(nèi)廟殿內(nèi)供奉,“祀之如神”。至正二十五年夏天,大都的天氣確實奇怪,天降“龍須”過后一個多月,又來一陣大風,天下又掉下來無數(shù)一尺多長的活魚,“城中人家皆取而食之”。當時的人不知道有“龍卷風”之說,有的認為是吉兆,有的認為是亡國怪征,說什么的都有,反正是人心惶惶。
孛羅帖木兒得寸進尺,八月間,他派人入宮,向順帝索要皇帝自己平素鐘愛的幾個妃子。要官給你,要寵臣的命給你,要自己的女兒給你,要金銀財寶皆給你,現(xiàn)在,又來要朕心頭肉,順帝血性騰地被一下子激起。他開始暗中準備,要殺掉孛羅帖木兒這個“逆臣”。
此時,順帝身邊沒有多少可信任的貴族,有名漢族秀才名叫徐施畚,“居家好奇謀,而平生恨漢人不得志于世”,仕途蹭蹬。由于他官微不惹眼,元順帝便下詔召他為“待制”,徐學士得以混入宮中,日夕幫助順帝謀劃刺殺權臣孛羅帖木兒。有了這個出主意的,還需要出力氣的。在徐施畚引見下,六名大漢入選為殺手:洪保保,火兒忽答,上都篤,金那海,和尚帖,木兒不花。這幾個殺手很有大元帝國特色,蒙古人、漢人、高麗人,啥人都有,整個一個“國際”小分隊。幾個人天天皆挾刀在衣中,外皆穿寬衣,打扮如聽事宦官,總是伺立于延春閣東北桃林內(nèi)。
可能有人看到此處會問,皇帝不是有“怯薛”軍近侍嗎?元朝的“怯薛”皆由勛臣子弟組成,分成四隊,每隊值班三晝夜?!胺采希ɑ实郏┲鹁语嬍?、諸服御之政令,怯薛之長皆總焉”。這些人禁衛(wèi)軍把前朝太監(jiān)干的事兒都干了,而且有元一代從未出過嬪妃與這些三條腿的軍人紅杏出墻的什么事。特別是每日皆有號稱“云都赤”的皇帝帖身侍衛(wèi),肩扛鐵骨朵,手按環(huán)刀,一般有八人,日夜不停在皇帝左右。即使是勛貴宰臣入見,沒有“云都赤”在帝側,他們也不敢入見。但是,孛羅帖木兒入大都后,早就解除了這些“怯薛”禁衛(wèi)軍的武裝,派自己人把守宮城。在這種情況下,順帝才不得不另找旁人。
終于有一天,孛羅帖木兒早朝,敷衍行禮后,轉身就退班。順帝派人把他叫住,說是宮內(nèi)有新菜式,要賜飯予他。孛羅酒后口渴嘴饞(臨出門他喝了四十盞酒),就果真留下。他在偏殿風卷殘云,吃了個痛快。未待順帝方面“準備”好,孛羅帖木兒已經(jīng)抹嘴吃完,馬上要出宮。
元朝禮制,“丞相將上馬,帶刀侍衛(wèi)之士疾趨先出上馬,侯丞相出。諸衛(wèi)士起立于馬上,丞相就騎,然后衛(wèi)騎翼(護)丞相以行。”所以,看見孛羅帖木兒已往宮門外走,洪保保等刺客嘆氣,相顧言道:“這次又不成了”。
只要出了宮門,皆是孛羅帖木兒貼身的精甲衛(wèi)士,根本殺他不得。徐施畚成竹在胸,搖手道:“還不晚,你們趕緊準備!”事先,他已經(jīng)安排好人化妝成從西北歸來報捷的使者,此時恰好疾馳入宮,迎著孛羅帖木兒就滾落下馬,跪奏西北殺賊大捷。與順帝一伙兒的平章失烈門連忙裝得歡天喜地,對孛羅帖木兒說:“如此好消息,丞相您應該親自上奏皇帝!”
孛羅帖木兒吃飽了犯食困,本不想去,推讓失烈門自己去報皇帝,但被失烈門強拉著往回轉:“這樣的喜訊,我官卑職小,非丞相您親自稟報不成!”
孛羅帖木兒被強無奈,可能他心想正好走一圈溜溜消消肚內(nèi)食物,便隨同失烈門向大殿走。路過延春閣時,忽有杏樹枝梢垂拂,孛羅帖木兒頭上的帽子落地,失烈門忙彎腰替他拾起,吹撣塵土重新為他戴上。
大權臣心頭忽動,自言自語道:“奇怪!莫非今日要出事?”話音剛落,忽然有一人迎面跑來。
孛羅帖木兒忙扭頭對身邊的失烈門說:“平章,這人好面生,怎么從前沒見過?”說時遲那時快,來人已經(jīng)竄至面前,揚手劈面就是一刀。事出蒼猝,孛羅帖木兒舉手抵刀,半條胳膊剎那間就被砍落下來,他痛得跳起,大叫:“帶刀侍衛(wèi)何在?”
又有幾個人沖出來,口中喊著“來也!”但這幾個人不是沖著刺客去,皆朝孛羅帖木兒而來,其中一人刀快,橫刀從權臣的左耳砍進,登時就削去他半個腦袋。紅白狂噴,孛羅帖木兒死于延春閣旁。
事起前,順帝藏在御花園假山下的窟室中,約定刺殺事成就放哨鴿。悠揚的哨聲在天際間響起,順帝終于放下一顆心,馬上下詔命京中百姓可立殺孛羅帖木兒軍士。詔書一出,大家都恨這些平日強買強賣的軍人,“上屋擊以瓦石,死者填巷?!?br />
孛羅帖木兒入朝時,老的沙也一同進去。孛羅帖木兒被留飯,老的沙只能自己先往宮門走,外出侯著。慢悠悠徜佯間,孛羅帖木兒被殺,順帝手下人開始在宮內(nèi)追逐殺人,并高聲放話說王保保手下大將白瑣住已入據(jù)內(nèi)宮。老的沙腦子活,跑得快,屁股仍然挨了一箭。他跑出宮門,跳上馬,孛羅帖木兒的數(shù)百護衛(wèi)騎士見他屁股往下滴血,都很奇怪,就問:“我們主人這么久還不出來?”老的沙怕這些人沖回去救孛羅帖木兒,沒人在身邊保護自己,就騙他們說:“你們主人在宮內(nèi)喝醉了撒酒風,砍了我一刀,先送我出城吧?!?br />
行到距離城外的孛羅帖木兒大軍營帳不遠,老的沙才向這些軍士們講出實情:“你們主人已經(jīng)被殺,王保保大軍已占領西宮!”
一聽此言,“孛羅帖木兒軍大駭,散四走。”
老的沙也氣,心想這幫王八蛋這么經(jīng)不起事。忙乎半天,他才招集了千余名兵卒,往西北方向跑,去追起禿堅帖木兒的軍隊。先前,有蒙古宗王拉黎以為順帝已經(jīng)被弒,從邊境地帶率軍往大都“征討”孛羅帖木兒,禿堅帖木兒正是被孛羅帖木兒派出迎擊這位宗王。
行到半路,禿堅帖木兒驚聞大都事變,忙提軍往回走,半路遇見了帶著殘軍追趕他的老的沙。兩人憂心忡忡,合計半天,老的沙說:“今上(順帝)膿團一個,死狗扶不上墻,不可輔之,小老婆的兒子(指皇太子)又非治國之器,我們不如徑去趙王處,擁立趙王為帝,以定天下?!?br />
這位老的沙,他從前是以帝舅加上“倚納”的身份,宗王們見他都搖尾乞憐,親手拍屁股的,尤其是這位趙王對他尤為恭敬。但是,現(xiàn)在他已成喪家之犬,皇帝“逆臣”,趙王的態(tài)度肯定會有所不同。當然,趙王起先還心里猶豫想入京替代元順帝,但最終怕事不成,與部屬們思前想后,又有陽翟王那個“前鑒”,趙王就把老的沙和禿堅帖木兒灌醉,然后把二人五花大綁押回大都。
順帝此時恨透了這位帝舅兼狎友的老的沙,立刻發(fā)出一個字:剮!
刑場之上,見行刑者往自己身上罩漁網(wǎng)(以便小塊割肉),老的沙哀嚎求饒。禿堅帖木兒倒是條漢子,罵道:“求饒個屁!那膿包皇帝不是害我們,是在害他的國家社稷!”
特別可稱的是,順帝聽說孛羅帖木兒被殺消息,他出來坐大殿,首先厚賞行刺權臣的六位刺客,然后又讓人找一直是主謀的漢人徐施畚來,準備高官厚爵大元寶賞他。殊不料,此人一夕遁去,不知所蹤,日后再無音信。功成身退,這位徐書生真是千古奇人。
殺了孛羅帖木兒,自然要大賞領軍一直在大都附近的王保保。元廷下詔,封王保保為太傅、左丞相、河南王。
順帝的皇太子先前奔王保保軍中,就想仿效唐肅宗在靈武自立為帝的故事,希望王保保擁立自己為帝,以被孛羅帖木兒挾持的父親為“太上皇”,王保保不從。
孛羅帖木兒被殺后,奇氏皇后從大都傳密旨,命王保保以重兵擁皇太子入京,威逼順帝禪位于皇太子。王保保很有正統(tǒng)思想,探知奇氏之意后,距城三十里,他就下令本部兵就地停止行進,駐屯當?shù)亍榇?,雖然近期一直多受王保保保護,皇太子對這位不立自己為帝的大將也萌動了殺心。這位皇太子,本質(zhì)上講不是塊好料。他少年時代習書法,專喜臨宋徽宗字帖,謂之為“瘦筋書”。侍從諫勸:“宋徽宗乃亡國之君,不足為法?!被侍雍苡锌谵q,說:“我但學其筆法飄逸,不學他治天下,沒什么不好?!贝髞眄樀叟扇私趟麑W習“大喜樂”禪法,這位少爺慨嘆:“李好文狀元教我讀儒書好多年,我總弄不明白其中意理。西番僧教我佛法,我一夕便通曉!”這是當然,只要腰間有那活,吃上幾粒壯陽藥,房中術對于身為男人的皇太子來說自然是一學便會。
王保保入京為相后,不習慣軍旅以外的氣氛,怏怏不樂。朝中蒙古、色目勛貴也看不起他(當然是暗中看不起他),私下議論他不是“根腳官人”出身。所謂“根腳”之說,出自文成宗大德四年的一道詔旨:“其為頭廉訪使,當選圣上知識,根腳深重,素有名望正蒙古人”,也就是說血統(tǒng)純正的蒙古貴族才可稱得上是“根腳官人”。王保保當然不是,他的義父也不是,自然為大都朝士輕視。
由于大都城內(nèi)政治氣氛壓抑,王保保聽從手下謀士孫翥、趙恒的建議,以“肅清兩淮”為名,提軍出京平叛。當時除中原仍聽元朝號令外,江淮川蜀等地,均非元有。另一個情況是,皇太子一直向順帝要求出外督師,順帝怕這寶貝兒子出京后擁眾“另立中央”,一直不同意,見王保保上奏,正好下臺階,讓他代替皇太子出行,總領天下之兵,行討各處。所以說,王保保僅在大都呆了兩個月,就又提兵外出。
王保保有“河南王”的封號,出兵時“分省以自隨,官屬之盛,幾與朝廷等”。整這么大動靜離開大都后,想到朝臣和皇太子總想算計自己,王保保索性回河南,以守父喪為名屯兵不出,在彰德(今河南安陽)停留。
王保保手下都勸他:“王爺您既受朝命,出而中止,這樣做恐怕不太好。”謀士孫翥、趙恒二人多謀,也勸告說:“丞相您總天子之命,總天下兵,準備肅清江淮。兵法曰‘欲治人者先自治’,今李思齊、脫里白、孔興、張師道四軍(四個地方軍閥)坐食關中,累年不調(diào)。丞相您應下令,調(diào)此四軍南去武關,與我們軍士一起并力渡淮。他們?nèi)绻蚜Σ宦犝{(diào)遣,則應移軍征伐,據(jù)有關中,如此,這四部軍隊可惟丞相所用!”
王保保深覺此議可行,欣然從計,立刻以“河南王”兼“總天下兵”的身份移札四軍,讓諸軍閥聽他指揮。
四部軍中最強的當屬李思齊一部,他接到調(diào)兵札后,當眾大罵:“乳臭小兒,胎毛未褪,敢來發(fā)令調(diào)派我!我與汝父(指察罕帖木兒)同鄉(xiāng)里,汝父進酒猶三拜而后飲,汝于我前無立地處。而今日大膽,公然自稱總兵來調(diào)派我?”老李土豪一個,氣粗膽壯,下令各部:“一兵一卒不可出武關,如王保保來,馬上整兵迎殺!”
王保保聞訊大怒,提軍直殺關中,“兩家相持一年,前后百戰(zhàn),勝負未分,而國家(元朝)大事去矣。”王保保本人,見自己的軍隊一時無力入關,便坐食彰德,因為此地一直蓄積糧草無數(shù)。
由此,順帝本人開始懷疑王保保,對左右說:“王保保出京,本是派他總兵肅清江淮。他不向江淮進兵,反而與關中諸將殺伐。現(xiàn)關中混戰(zhàn),他又駐軍彰德,難道是想窺伺京師,圖謀不軌嗎?”順帝越說越氣,越想越氣,看見皇后奇氏和皇太子在身邊,勃然大怒道:“從前孛羅帖木兒興兵犯闕,今日王保保在外總兵,天下大亂不太平。你們母子乃誤我大元天下的罪魁!現(xiàn)今疆土分裂,使朕坐守危困,皆汝母子所為也!”狂怒之下,順帝操起衛(wèi)士手中拐杖在殿中追打皇太子,挨了數(shù)棍,皇太子“走免”。
由于元廷催促進兵的詔旨雪片似飛來,王保保不得已,在至正二十六年年底派其親弟脫因帖木兒(漢人蒙古名)及部將貊高在濟寧、鄒縣一帶駐兵。此行出兵以保障山東為名,但其實仍舊逗留不進。王保保得關中之意甚切,不斷“增兵入關,日求決戰(zhàn)?!?br />
李思齊、張師道等人日漸不敵,就數(shù)次派人入大都向朝廷求助。手心手背都是肉,元順帝想半天也想不出太新的招兒,只能派左丞相袁渙等人帶詔旨入王保保大營,希望他與關中諸將和解。由于王保保派人往京城袁渙家中送了大筆財寶,這位左丞相自然心向王保保,宣畢詔旨,他私下對王保保說:“不除張師道、李思齊二人,定為丞相您的后患!”王保保最愛聽這話,又有大都來的左丞相在自己軍中幫腔,他增兵死攻關中。但是,打了幾個月,仍舊消滅不了對方。
謀士孫翥、趙恒又獻計:“關中四軍,惟李思齊一部落最為強大。如果攻破李思齊軍,其余三部不戰(zhàn)自服。我軍入關中部隊數(shù)目,現(xiàn)在大致與敵軍相當,所以長時間以來師老財費,相持不決。應該抽調(diào)在鄒縣的貊高一軍(當時這只部隊正在那里準備抵御朱元璋的“南軍”),讓他們急趨河中,渡黃河后,直奔鳳翔,出其不意,端掉李思齊老巢。這樣一來,渭北之軍可一戰(zhàn)降之。如此,正依昔日(后)唐莊宗破汴梁之策,關中大定后,再傾軍攻打南軍,那時也不會遲?!?br />
此時的元順帝,再也顧不上在內(nèi)廷中修行“大喜樂”和建房子,憂心忡忡,開始“勤于國事”,只可惜他醒悟的太遲。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元廷頒布了最后一道看似深思熟慮的詔令,內(nèi)文不僅頗有文采,且語意沉痛,剖析事理,對關中諸將既指斥又安撫,對王保保并無過多指摘,只是一個勁“追憶”他義父察罕帖木兒的“忠勇”,詳細給出了朝廷“肅清江淮”、“進取川蜀”、“進取襄樊”的戰(zhàn)略安排,布署諸將分道四出,且宣示皇太子掌控諸軍諸部的集中威權:
“元良重任,職在撫軍,稽古征今,卓有成憲。曩者(先前)障塞決河,本以拯民昏墊,豈期妖盜橫造訛言,簧鼓愚頑,涂炭郡邑,殆遍海內(nèi),茲逾一紀(指因治河造成民變)。故察罕帖木兒仗義興師,獻功敵愾,汛掃汴洛,克平青齊,為國捐軀,深可哀悼。其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克繼先志,用成駿功。愛猷識理達臘(皇太子)計安宗社,累請出師。朕以國本至重,詎宜輕出,遂授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總戎重寄,畀以王爵,俾代其行。李思齊、張良弼等,各懷異見,構兵不已,以致盜賊愈熾,深遺朕憂(對關中諸將有所指斥)。況全齊密邇輦轂,儻失早計,恐生異圖,詢諸眾謀,僉謂皇太子聰明仁孝,文武兼資,聿遵舊典,爰命以中書令、樞密使,悉總天下兵馬,諸王、駙馬、各道總兵、將吏,一應軍機政務,生殺予奪,事無輕重,如出朕裁(要大家聽從皇太子調(diào)遣)。其擴廓帖木兒,總領本部軍馬,自潼關以東,肅清江淮;李思齊總統(tǒng)本部軍馬,自鳳翔以西,與侯伯顏達世進取川蜀;以少保禿魯為陜西行中書省左丞相,本省駐札,總本部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各枝軍馬,進取襄樊;王信本部軍馬,固守信地,別聽調(diào)遣。詔書到日,汝等悉宜洗心滌慮,同濟時艱。”
王保保外戰(zhàn)內(nèi)行,內(nèi)戰(zhàn)卻外行,馬上聽從孫、趙二人之計,下令調(diào)貊高軍入陜。
貊高軍中,多為孛羅帖木兒的從前老部下,軍行至衛(wèi)輝,這些人夜中秘密聚集在一起議事:“王保保為總兵,我們?yōu)樗y(tǒng)下的官軍,如果派我等與南軍戰(zhàn)斗,還應該聽命?,F(xiàn)在,他下令我等里夜兼程往河中渡河西趨鳳翔去打李思齊。李思齊是官軍,我們也是官軍,官軍殺官軍,這事怎么說!”眾將交換一下眼色,抽刀剁案,其中一人高喝:“不必多言。五鼓之后,我們擁扶貊高作總兵,不從就殺掉他,血洗城池而去!”結果,眾將準時起事,沖進貊高大帳,講明原由。貊高本人對王保保遲遲不出兵江淮也一肚子氣,順勢與就眾將齊了一條心,上表朝廷,申訴王保保有“不臣之心”。
貊高派出兩路兵,一路襲彰德,一路襲懷慶。結果,往彰德之兵馬少人精,一舉而下;而襲懷慶一部軍隊馬多兵冗,被守將發(fā)覺,閉城拒戰(zhàn),不能克城。當時,王保保手下的主要將官皆在懷慶,貊高調(diào)派不當,最終不能把這些人一網(wǎng)打盡。當時,有識者就預見貊高此人難成大事。
元廷見貊高一軍派秘使來大都,大喜,立刻下詔升貊高知樞密院兼平章,總兵河北。同時,又下詔嚴命王保保,讓他率潼關內(nèi)攻之兵進擊淮南,詔李思齊等關中四部軍出武關下襄漢,并詔貊高率河北軍與在濟寧的脫因帖木兒等人一起下淮東。脫因帖木兒乃王保保親弟,不僅不聽調(diào),反而“盡掠山東以西民畜,而西聚衛(wèi)輝”。王保保率手下河南兵北渡懷慶,也向衛(wèi)輝方向移動。
貊高怕受王保保兄弟兩人夾擊,把衛(wèi)輝城內(nèi)搶掠一空,北歸彰德,固城自保。朝廷對此,無可奈何。亂世之中,諸將不聽調(diào),元廷一點辦法也沒有。
病急亂投醫(yī)。有人給皇太子出主意:“古者太子入則監(jiān)國,出則撫軍,太子應上奏皇帝,自立大撫軍院以總領天下兵權。如此,軍權歸一,可以自內(nèi)制外。”皇太子覺得此計甚妙,在大都開設“大撫軍院”,“專制天下兵馬,省臺部院皆受節(jié)”,從而在大都城開始了“軍管”。
為了獎勵貊高一軍,皇太子賜這部元軍為“忠義功臣”名號,每人發(fā)塊金牌。
恰恰就在這時,明軍已先后消滅了張士誠和陳友定,進而入據(jù)山東。
王保保恨朝廷偏向貊高等人,不僅殺掉了朝廷使節(jié),他攻入太原后,還把當?shù)卦蚊墓賳T全部殺掉,以此泄憤。
如此急火攻心的關頭,元廷不僅不令諸將息兵共抵“南軍”,反而在至正二十八年六月公開下詔讓各道軍隊協(xié)力,去平滅王保保。
當時,王保保之軍被明軍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正屯據(jù)太原。于是,關中李思齊等四將各派軍兵組成一軍,從西面發(fā)起進攻,貊高率軍從東向王保保進攻。這幾部元軍服色相同,殘殺數(shù)日,也攻不下太原城。
一日,貊高因城池久攻不下心焦,率數(shù)騎巡陣。趕上他倒霉,正遇上王保保派出一隊騎兵出襲。眾寡不敵,貊高被擒。
王保保派人把捆成麻花一樣的貊高抬到陣前。貊高屬下軍人正在布陣,一看主將已經(jīng)被人捉住,登時驚,四下潰散,除被殺的兵士以外,跑不及的人只得向王保保投降。
李思齊等四將見勢不妙,向王保保發(fā)使送書,“告以師非出本心”,由于明軍已經(jīng)開始發(fā)動猛烈進攻,這幾個人率軍邊大掠邊后撤,準備保潼關。不久,四將散潰,被明軍打得大敗而歸。
貊高敗訊傳至大都,元廷震懼,忙下詔罷去“大撫軍院”,并殺掉出主意立撫軍院的幾個人,以此舉向王保?!爸x罪”。王保保自寫書信,向順帝自陳忠誠。順帝見信,馬上下詔“滌其前非”,恢復他以前的一切封爵。但,一切都太晚了。
可笑的是,王保保擒貊高后并未當即斬殺,反而派人來大都向順帝請示如何處理。順帝當然心領神會,詔書簡捷:“貊高間諜構兵,可依軍法處置”。
王保保拿詔書給被押在刑場上的貊高看。貊高也苦笑,跪下低頭,靜等自己人的大刀片子落下……
自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兩軍開始“內(nèi)戰(zhàn)”,一直到李思齊、高、王保保等人在晉地廝殺,整整八年過去,元朝的正規(guī)軍與雜牌軍一直在北方相互絞纏,殺得你死我活。正是由于這樣,江南的朱元璋才能從容放開手腳,先后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人。除江南地區(qū)外,湖南和兩廣也盡入朱元璋手中。
在北方元軍諸部人腦子打成豬腦子自相殘殺正酣時,至正二十七年底,朱元璋正式開始了北伐。這位要飯花子出身的爺們兒很有遠略,他并不主張直搗大都,而是這樣向諸將布置: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guī)熒钊?,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zhàn),退無所據(jù),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jù)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zhàn)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矣?!?br />
于是,明軍(兩個多月后的至正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才建立“大明”,此時應稱為“南軍”)二十五萬人,由徐達和常遇春率領,浩浩蕩蕩殺向北方。
果然,一切皆按朱皇帝先前布置施行,明軍所至皆克,迅速逼向大都。
眼見國家危亡在即,元順帝下詔重新強調(diào)皇太子“總天下兵馬的威權”,詔諭諸將,作了最后一番垂死掙扎而又詳盡的“戰(zhàn)略布署”:“復命擴廓帖木兒(王保保)仍前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統(tǒng)領見部軍馬,由中道直抵彰德、衛(wèi)輝;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tǒng)率大軍,經(jīng)由東道,水陸并進;少保、陜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tǒng)率關陜諸軍,東出潼關,攻取河洛;太尉、平章政事李思齊統(tǒng)率軍馬,南出七盤、金、商,克復汴洛。四道進兵,掎角剿捕,毋分彼此。秦國公、平章、知院俺普,平章瑣住等軍,東西布列,乘機掃殄。太尉、遼陽左丞相也先不花,郡王、知院厚孫等軍,捍御???,籓屏畿輔?;侍訍坶嘧R理達臘悉總天下兵馬,裁決庶務,具如前詔?!?br />
王保保接詔,并未遵詔而行,而是向云中(今山西大同)方向進發(fā)。其帳下將有不少很狐疑,問:“丞相您率帥勤王,應該出井陘口向真定(今河北正定),與在河間的也速一軍合并,如此可以截阻南軍(明軍)。如果出云中,再轉大都,迂途千里,這怎么能行?”
王保保敷衍:“我悄悄提軍從紫荊關入襲,出其不意,有什么不好?”
倒是他身邊謀士孫恒一語挑明:“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F(xiàn)在事急,又詔令我們勤王。我們駐軍云中,正是想坐觀成??!”
進言者聽此話,只得默然。
可見,大都元廷急上房,王保保仍持坐觀態(tài)度,元軍其余諸部可以推想。
很快,明軍打到通州。元朝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像條漢子,出兵力戰(zhàn),可惜兵敗被殺。
眼看大都不守,元順帝在清寧殿招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等人,商議出京北逃。左丞相失烈門等人諫勸,一名名叫趙伯顏不花的太監(jiān)更是跪在叩頭哀嚎:“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在死守,奈何棄之!臣等愿率軍民及諸衛(wèi)士出城拒戰(zhàn),愿陛下固守京城!”
順帝已經(jīng)嚇破膽,當然不聽。1368年陰歷七月二十八日夜間,元順帝最后看了一眼元宮的正殿“大明殿”,嘴里嘀咕了一句什么,即率皇后、皇太子等人開健德門,出居庸關,逃往上都方向。八月三日,明軍攻入大都城,元朝滅亡。
元朝的宮殿正殿,名字就叫“大明殿”,元順帝臨行前看著那三個字,肯定和我們后人想得一樣:莫非這是“大明”取代“大元”的象征?其實,如同“大元”取自《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語一樣,元朝的“大明殿”也是出自《易經(jīng)》乾封的彖辭:“大明始終”;元順帝逃走時所經(jīng)的“健德門”,出自乾卦彖辭:“天行健”;厚載門出自坤卦“坤厚載物”;咸寧殿出自乾卦“萬國咸寧”;等等,大多是根據(jù)《易經(jīng)》為宮殿和宮門起的名字,至于日后與“大明”暗合,也是小概率的巧合吧。
元順帝在一年多后因痢疾病死,終年五十一,蒙古人自己上其廟號為“惠宗”,他之所以被稱為元順帝,是朱元璋“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
元順帝遁走,徐達上《平胡表》給朱皇帝:
“惟彼元氏,起自窮荒,乘宋祚之告終,率群胡而崛起。以犬羊以干天紀,以夷狄以亂華風,崇編發(fā)而章服是遺,紊族姓而彝倫攸理。逮乎后嗣,尤為不君,耽逸樂而招荒亡,昧于競業(yè);作技巧而肆淫虐,溺于驕奢。天變警而靡常,河流蕩而橫決,兵布寰宇,毒布中原。鎮(zhèn)戌潰而土崩,禁旅頹而瓦解,君臣相顧而窮迫,父子乃謀乎遁逃。朝集內(nèi)殿之嬪妃,夜走北門之車馬。臣(指徐達自己)與(常)遇春等,已于八月二日,勒兵入其都城?!?br />
百年漢族郁結之氣,竟能在這一篇表章中一泄而出。
明朝歷史學家權衡對元順帝有過特別恰當?shù)脑u價,以往治元史者皆未注意他的看法,現(xiàn)摘錄于下:
?。槪┑墼谖蝗?,當元統(tǒng)至元間(順帝前期兩個年號),帝受制(于)權臣,(權臣)相繼或死或誅。帝恐懼之心馳,而寬平之心生。故至正改元后,復興科舉,行太廟,時享賜高年之帛(敬老),益蜀免天下民租,選儒臣歐陽元等講《五經(jīng)》、《四書》,譯《貞觀政要》,出厚載門耕藉田(不忘天下農(nóng)耕之辛苦),禮服祀南效(敬天順人),立常平倉,因水旱盜賊下詔罪已(能自我批評),盡蠲被災者田租。又命使(臣)宣撫十道,凡此皆寬平之心所為者也。惜乎元朝之法,取士用人推論“根腳”。其余圖大政為相者,皆“根腳人”也(其實漢人賀惟一不在內(nèi));居糾彈之首者(指御史大夫),又“根腳人”;蒞百司之長者,亦“根腳人”也。而凡負大器、抱大才、蘊道藝者(指非蒙古、色目出身的漢人),俱不得與其政事。所謂“根腳人”者,徒能生長富貴,臠膻擁毳,素無學問。(這些人)內(nèi)無侍從臺閣之賢,外無論思獻納之彥。是以四海之廣,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皆相率而聽(從)夫(那些)臠膻擁毳、飽食暖衣腥膻之徒。使之(這些人)坐廊廟、據(jù)樞軸,以進天下無籍之徒。嗚呼,是安得不敗哉!……向使庚申帝(元順帝,他生于庚申年,即延佑七年)持其心常如至正(年號)之初,則終保天下,何至于遠遁而為亡虜哉!
元朝,自順帝跑出大都后,標志著蒙古人在中國統(tǒng)治的終結。日后再提及這個流亡政權,就只能稱其為“北元”了(明朝稱“韃靼”或者瓦剌)。元朝雖亡國,但并沒有滅種。
元順帝從大都出逃后,一路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用了近二十天功夫逃到上都。但此時的上都宮闕府衙先前曾遭紅巾軍一部劫掠焚燒,根本不象個都城,到處殘垣斷壁,四處瓦礫。見此情景,順帝一行人心涼了大半,本想再遠竄和林,不久就聽說明軍并未有大部隊來追,諸人方敢喘口大氣。
元朝雖亡,當時的殘余勢力仍舊很讓元順帝覺得有重回大都的希望:遼陽有兵十萬,云南仍舊在蒙古宗王手中掌握,王保保有大軍三十萬在山西,李思齊、張思道有數(shù)萬兵在陜西,加上各地雜七雜八的零散武裝以及集民自保的所謂“義軍”,全部軍隊人數(shù)加起來有大幾十萬那么多。可惜的是,由于從前當眾砍殺了宗室陽翟王,順帝對西北諸藩的“親戚”們不抱幻想,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奪回元朝政治統(tǒng)治的象征地大都。其實,早知如此,他當初就不應逃跑得那樣蒼促。
朱元璋是位懂謀略的帝王,他深知山西的王保保不除,元朝仍舊有死灰復燃之日。于是,他下令徐達、常遇春兩人即刻統(tǒng)軍去平山西,同時又增派湯和等人提軍赴援。明軍一路基本順利,接連攻下澤、潞兩州(晉城和長治),準備合圍云中(太原)。
王保保在元順帝的死催下正往大都方向趕,聽說明軍正要傾其老巢,他立刻回軍。走到半路,明軍已經(jīng)拿下太原。雙方對壘,王保保挑選數(shù)萬精兵,準備拼死一決。結果,明軍策反了王保保部將“豁鼻馬”(估計是綽號),連夜劫營。元軍剎時驚潰,王保保驚慌中跳上一匹馬就跑,狼狽得腳上只穿一只靴子。由此,數(shù)萬勁騎,王保保帶走的只有十八騎,余眾不是被殺,就是投降明軍。
王保先逃至大同,驚魂未定,又馳往甘肅。由此,山西皆為明軍攻克。
明軍一鼓作氣,稍事休整后又開撥,準備克復陜西。元順帝思念大都心切,命右丞相也速率數(shù)萬騎兵經(jīng)通州攻大都。當時通州由明將曹良臣駐守,兵員不滿千人,他只得使“疑兵計”,在白天夜里輪流不斷讓人搖旗吶喊擊鼓不絕。以為明軍人多,也速竟然驚駭退走,失去了進攻大都的最好機會。
朱元璋得知順帝用意后,急遣大將常遇春率所部從鳳翔急行軍馳援大都(明朝已將大都改稱“北平”),在優(yōu)勢兵力下,明軍數(shù)戰(zhàn)皆勝,連接攻克會州(今遼寧平泉)、大寧州(今遼寧朝陽)。偷雞不成蝕把米,大都影都不見,現(xiàn)在順帝連上都也呆不住了,只得逃往應昌(今內(nèi)蒙克什克騰旗)。
常遇春明軍勢銳,一舉攻克上都,斬首數(shù)萬,降敵一萬有余,得輜重、牲畜、糧草無數(shù)。
陜西方面,徐達一軍直下奉元(今西安),元將張思道未戰(zhàn)即逃,李思齊雖有十萬大軍,也不敢做象樣的抵抗,西奔臨洮。徐達與諸將異議,堅持己見,他認定要先拿關中元將中最硬的李思齊開刀,直下隴州(今陜西隴縣)、秦州(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蘭州。由于事先做過不少“思想工作”,李思齊向明軍投降,附近元軍殘部皆望風降服。
張思道從奉元逃跑后,向寧夏方向逃跑,留其弟張良臣和姚暉等人守慶陽。到了寧夏,窮蹙勢孤的張思道走投無路,只得向王保?!皥蟮健?。王保保這個氣,張口大罵:“從前你這個王八旦與我爭關中的勇氣哪里去了?”馬上把他押入囚牢關了起來。
慶陽方面,張思道之弟張良臣詐降,結果使明軍受降部隊損失慘重。徐達聞訊大怒,指揮四路大軍圍攻慶陽。元廷派出數(shù)道兵增援,皆被圍城明軍打敗潰逃而去。堅守數(shù)日,慶陽城中糧盡,守將之一的姚暉向明軍投降,張良臣等人跳井未死,被明軍撈出后皆剮切于軍營之前。
王保保得知慶陽失陷后,便集兵猛攻蘭州。猛攻數(shù)日,難克堅城。憤懣之下,王保保率元軍在蘭州附近大掠泄憤。出乎他意料的是,明朝大將徐達來得快,在定西車道峪與王保保狹路相逢。
元、明兩軍中間隔一條深溝,各自樹柵建鹿角,作持久相斗狀。明軍糧多兵壯,有持久戰(zhàn)的本錢;王保保元軍情怯糧少,先自慌了心神。
徐達使心理戰(zhàn),命令明軍晝夜不停發(fā)動假攻擊,使元軍不得片刻休息。
鬧騰了兩天,明軍忽然閉營假裝休整,筋疲力盡的元軍謝天謝地,終于有機會吃塊軍糧想歇一覺。殊不料,大半夜間,明軍全軍發(fā)動攻擊,又累又乏的元軍根本不敵,近十萬將卒被生擒,王保保僅與妻兒數(shù)人北走黃河,“得流木以渡,遂奔和林”。
這次,不僅他本人狼狽到家,基本上也把北元最大一份家底也賠光。
應昌方面,城池完整,但仍舊面臨老問題:糧草不足,難以拒守。王保保等人一直上書順帝讓他離開這一危險地帶幸和林,但這半老頭子仍舊想回大都,希望元軍會創(chuàng)造“奇跡”。
奇跡未看到,痢疾卻先到。早已被“大喜樂”淘虛了身子骨的元順帝又貪嘴,多吃了些不干凈的牛羊肉,忽染痢疾。缺醫(yī)少藥加上抵抗力過弱,五十一歲的順帝活活拉死。大元最后一代帝王,死得如此不堪。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這回終于可以做皇帝了,他改元“宣光”,即杜甫《北征詩》中之意:“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頗有中興大元之意。這位太子爺雖然一直是個“事頭”,又好佛法又喜歡腐化,其實他的漢文化功底頗為深厚,除能寫一筆瀟酒遒勁宋徽宗體書法外,還會做漢詩。其詩大多散軼不存,只在《草木子》一書中存有一首《新月詩》:昨夜嚴陵失釣鉤,何人移上碧云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清新可喜,就是沒有帝王氣象在詩中。(此詩有人誤記為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所作)
皇太子帝位還未坐熱乎,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已經(jīng)統(tǒng)大軍殺來。本來他是太將常遇春的副手,常大將軍在攻克上都后得暴疾身亡,所以小李就成為這只大軍的總指揮。聽說元順帝已死,皇太子還在應昌,求功心切的李文忠馬上向這座城市發(fā)動進攻。結果自不必說,明軍殺擒元軍數(shù)萬,并活捉了北元皇帝愛猷識理達臘的皇后、嬪妃、宮女以及他的兒子買的里八剌?!靶碌邸蓖饶_利索,又逃過一次大難,最終逃往和林。
明洪武五年,朱元璋怕北元死灰復燃,派徐達、李文忠等人大軍四出,統(tǒng)十五萬精騎準備徹底消滅王保保和愛猷識理達臘。明軍初戰(zhàn)得利,但進至嶺北,遭遇王保保埋伏,大敗一場,死了幾萬人(明朝自己說是一萬多)?!懊髂辏瑪U廓(王保保)復攻雁門,(明太祖)命諸將嚴為之備,自是明兵希(甚少)出塞矣?!?br />
早在此次出軍前,明太祖曾七次派使人往王保保軍營“遣使通好”,王保保皆不應。最后,朱元璋派出王保保父親的好友、元朝降將李思齊出塞,想以言語打動王保保歸降。王保保對這位先前與自己關中大戰(zhàn)的“老叔”很客氣,又請吃飯又請喝酒,就是不提歸降之事。呆了數(shù)日,王保保派人禮送“老叔”出境。行至塞下,送行騎士臨別,忽然對李思齊說:“主師有命,請您留一物當做紀念”。李思齊很奇怪:“我自遠而來,未帶重禮。”騎士說:“希望您留下一臂以為離別之禮!”望著面色嚴肅的精甲鐵騎數(shù)百人皆對自己虎視眈眈,李思齊自知不免,只得自己抽刀切下一條胳膊交與騎士。傷口雖然齊整,又有從人救護,難免流血過多,老李回來后不久即死掉,在新朝也沒享幾天好福。
正因如此,朱元璋對王保保更是油然生敬。一日,他大會諸將宴飲,問:“天下奇男子,誰也?”大家皆回答:“常遇春所將不過萬人,橫行天下無敵手,足可稱是真奇男子!”朱元璋搖頭一笑:“常遇春雖人杰,我能得而臣之。天下奇男子,非王保保莫屬!”
大起大落后,王保保在和林與從前的“皇太子”關系相處和睦,洪武六年又統(tǒng)軍殺回長城邊,但被老對手徐達侯個正著,在懷柔把他所率元軍打得大敗而去。洪武八年,正值壯年的王保保染疾而死,其妻毛氏自縊殉夫。
洪武十一年,愛猷識理達臘也病死,殘元大臣謚其為“昭宗”,并擁其弟弟(有說是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為帝。十年后,這位爺在捕魚兒海(有說是貝加爾湖,有說是距熱河不遠的達爾泊)晃悠,被明朝大將藍玉偵知消息,率十萬大軍前去攻擊。明軍殺元軍數(shù)千,生擒近八萬人,就是跑了脫古思帖木兒本人。此時的北元皇帝再無昔日的威赫聲名和尊嚴。逃往和林路上,他被叛臣也速迭兒縊死。
百年之前,蒙古軍隊如同火山中噴流出的熾熱巖漿,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的滾滾向前。他們騎著蒙古矮馬,身上除了那張弓有些不成比例的長大外,武器簡單而實用。正是憑借這些頭腦仍處于蒙昧時代的原始的沖動,蒙古武士以極少的人數(shù),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征服,無數(shù)種文明皆似漂亮的琉璃一樣粉碎在狼牙棒下。歐洲的重鎧騎士們有命逃回城市的,便向主教和國王渲染黃色面孔海洋般集涌而來的恐懼,這就是“黃禍”一詞的產(chǎn)生。實際上,這些騎著高頭大馬身穿精鋼鐵甲的大個子們無非是以敵人的眾多來掩飾自己戰(zhàn)敗的無能而已,西進的蒙古軍隊雖然殺人無數(shù)、毀城無數(shù)、擊敗有建制的軍隊無數(shù),但他們最大的戰(zhàn)役從未使用過十二萬人以上的兵力。當然,“黃禍”渲染者的謊言基本無人拆穿,因為已方的目擊者基本上都已早懷著無盡的驚愕死在蒙古人的弓箭或者刀下。
光榮蒙古武士的后代,僅僅過了一百年,褪化如此嚴重,與從前相比,他們的戰(zhàn)馬更高大,身體更肥碩,打仗的行頭要復雜數(shù)倍,但仍然被漢人軍隊摧枯拉朽般地一擊再擊,一退再退,終于回縮回青草漫天的草原。其實,蒙古戰(zhàn)士的體魄并未因百年歲月而變得虛弱,惟一改變的,只是他們昔日那種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勃勃勇氣!
《明史》、《新明史》對“韃靼”的記載混亂不堪,均列于《外國傳》中。但“韃靼”(即北元)系系相傳。一直有二十八代之多,反觀“大明”,不過才十六君而已。明成祖心中最拿蒙古人當成大患,親征數(shù)次,仍舊不能把“黃金家族”的直系繼承人連根撥掉。北元最曇花一現(xiàn)的榮光,當屬脫脫不花大汗(權臣也先)時期,堂堂大明英宗皇帝,竟然成為蒙古軍隊的俘虜。明武宗正德年間,元朝正系后裔達延汗一舉擊敗漠南蒙古西部的地方部落勢力,基本上找回了昔日漠南漠北蒙古大汗的感覺。1570年,達延汗的曾孫俺答汗(又稱阿勒坦汗)手下有十余萬蒙古鐵騎,為蒙古諸部之雄。張居正等人很有政治遠見,封其為順義王,從經(jīng)濟上給予蒙古人不少好處,但最終換來的是和平以及“順義王”對明朝的朝貢關系。1632年,滿洲人猛攻察哈爾,把蒙古最后一位光榮的大汗林丹汗打得大敗,竄至大草灘急火攻心發(fā)痘而死。1636年,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汗國征服了漠南蒙古。時光流逝四百年,女真人的滅國之恨終于得報,現(xiàn)在反過來是蒙古王公要匍伏于女真人的馬下舔靴塵了。1644年,滿清在北京坐穩(wěn)龍廷后,把蒙古諸部劃分成四十九個旗,成吉思汗的子孫完全喪失了獨立的領地。至此,他們祖先那宏闊帝國的美妙圖景,永遠永遠地變成了昔日黃金般的回憶和靜夜無人時焦渴的夢想。如果讀者想研究北元數(shù)百年的歷史,就只得去翻看羅卜藏丹津的《黃金史》、無名氏的《黃金史綱》、無名氏的《大黃金史》、善巴的《阿薩拉格其書》以及《蒙古源流》,這些書皆成于十七世紀那一百年之中,西藏人寫“黃金家族”史是為凸顯喇嘛教在元朝受尊崇的“神話”,蒙古人寫民族史是抒發(fā)憤懣,追述列祖列宗以及各位大汗的無上光榮,這些,總能暫時撫慰他們在清朝高壓下那些受傷的心。
可悲的是,明朝雖然號稱是把漢族人從蒙元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但宋朝以來正常的定居王朝合理發(fā)展的勢頭已經(jīng)被嚴重遏制和扭曲,中國人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進取性,都極大限度地被停滯的重負所拖累。所有這些,表現(xiàn)在民族性方面,便是漢民族長時期對自己產(chǎn)生了某種心理障礙,縮手縮腳,畏首畏尾。明朝除了初期宣泄了殘殺的劣性外,基本上完全沒有了漢朝那種積極進取、努力拓疆的雄心,而是變得十分內(nèi)向和拘謹,把自己的心理安全建立在一道長城之上。所以,崇禎帝自縊煤山的悲劇,其實早在明朝建立的那一刻已經(jīng)有了某種征兆。帝國初立,已經(jīng)有疲憊之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