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對日抗戰(zhàn)期間,在云南宜良寫成《國史大綱》一書以后,自念全部中國史中之大綱大節(jié),已在書中揭舉。循此詳求,事在讀者?;蛴兄囌`,亦待讀者指出,再作思考。余之興趣,遂從歷史逐漸轉(zhuǎn)移到文化問題上。
余之研治國史,本由民初新文化運動對國史多加詬詈,略有匡正。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庶于世風稍盡補偏救弊之功。但自世界第二次大戰(zhàn)開始,確信歐西文化亦多病痛,國家民族前途,斷不當一意慕效,無所批評抉擇,則盲人瞎馬,夜半深池,危險何堪設想。又歷史限于事實,可以專就本己,真相即明。而文化則寓有價值觀,必雙方比較,乃知得失。余在成都始寫《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此為余對自己學問有意開新之發(fā)端。
及抗戰(zhàn)勝利,頗謂國事未定,變端莫測,因決意不返平津,亦不滯京滬,惟冀覓一靜僻處,俾得潛心,以漸待時局之安定。乃重返昆明,初不料其學風囂張,乃有大出意料之外者。又在成都患胃病,迄是不愈,乃又決意歸家鄉(xiāng),風土飲膳,庶于余病體有助。適江南大學新創(chuàng),遂留任教。而國事益動蕩,日夜讀《莊子》一書,為作纂箋。聊可于湖山勝境,游神淡泊,自求寧靜。又以其間寫此《湖上閑思錄》一部。及來香港,將之付印,距今亦三十年以上矣。
此三十年中,對文化問題又續(xù)有撰述。兩年來,雙目失明,不能見字。報章書籍,皆已疏隔。惟尚能捉筆寫稿。方撰《中西文化比較觀》一書,不謂積稿已盈二十篇以上。大體皆雜憶平日心中存想,以不翻書,不引據(jù)材料為原則。忽一日,三民書局主人來索余《湖上閑思錄》,將以再付剞劂。因由內(nèi)人誦讀一過,余逐篇聽之。初不意余方今所撰,正多舊來見解,并有前所發(fā)得,而今已漫忘者。自慚學問未有進步,而國事世風,每下愈況?;貞洰斈晏呉欢涡木常嘁延悬S鶴一去不復返之狀。撫今追昔,感慨何似。
因念《國史大綱》一書,亦已在數(shù)年前重有改訂,創(chuàng)為新版。今此稿又繼之。敝帚自珍,際此時代劇變中,不知國人讀之,亦尚謂此泥上鴻爪,復有一加顧視之意義與價值否。再為此跋,亦聊記往年飛鴻踏此雪泥之概況而已,他復何言。
一九八〇年五月七日錢穆自識于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八十有六
余之研治國史,本由民初新文化運動對國史多加詬詈,略有匡正。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庶于世風稍盡補偏救弊之功。但自世界第二次大戰(zhàn)開始,確信歐西文化亦多病痛,國家民族前途,斷不當一意慕效,無所批評抉擇,則盲人瞎馬,夜半深池,危險何堪設想。又歷史限于事實,可以專就本己,真相即明。而文化則寓有價值觀,必雙方比較,乃知得失。余在成都始寫《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此為余對自己學問有意開新之發(fā)端。
及抗戰(zhàn)勝利,頗謂國事未定,變端莫測,因決意不返平津,亦不滯京滬,惟冀覓一靜僻處,俾得潛心,以漸待時局之安定。乃重返昆明,初不料其學風囂張,乃有大出意料之外者。又在成都患胃病,迄是不愈,乃又決意歸家鄉(xiāng),風土飲膳,庶于余病體有助。適江南大學新創(chuàng),遂留任教。而國事益動蕩,日夜讀《莊子》一書,為作纂箋。聊可于湖山勝境,游神淡泊,自求寧靜。又以其間寫此《湖上閑思錄》一部。及來香港,將之付印,距今亦三十年以上矣。
此三十年中,對文化問題又續(xù)有撰述。兩年來,雙目失明,不能見字。報章書籍,皆已疏隔。惟尚能捉筆寫稿。方撰《中西文化比較觀》一書,不謂積稿已盈二十篇以上。大體皆雜憶平日心中存想,以不翻書,不引據(jù)材料為原則。忽一日,三民書局主人來索余《湖上閑思錄》,將以再付剞劂。因由內(nèi)人誦讀一過,余逐篇聽之。初不意余方今所撰,正多舊來見解,并有前所發(fā)得,而今已漫忘者。自慚學問未有進步,而國事世風,每下愈況?;貞洰斈晏呉欢涡木常嘁延悬S鶴一去不復返之狀。撫今追昔,感慨何似。
因念《國史大綱》一書,亦已在數(shù)年前重有改訂,創(chuàng)為新版。今此稿又繼之。敝帚自珍,際此時代劇變中,不知國人讀之,亦尚謂此泥上鴻爪,復有一加顧視之意義與價值否。再為此跋,亦聊記往年飛鴻踏此雪泥之概況而已,他復何言。
一九八〇年五月七日錢穆自識于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八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