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史書《遼史》告訴我們,阿保機于907年“即皇帝位”并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其他史料則含糊地把這一事件定在904年至922年之間。[1] 11世紀的《新五代史》對這一事件則給予不同的記載,認為當重新選舉到期時,阿保機拒絕放棄他的于越或可汗位置,并使契丹聯(lián)盟同他的追隨者和漢人臣民們一起,建立起他自己的“部落”。由《遼史》本身產生了更進一步的混亂,因為它在別處記述了916年的第二次登基儀式。907年這一時間本身令人產生懷疑,因為它與唐的正式滅亡時間一致。從人們所熟知的他們強調遼王朝繼承的正統(tǒng)性這一角度而言,這是遼朝史學家選擇他們王朝開端的一個方便的和引人注目的年代。
矛盾也許最好這樣進行解釋,即假定阿保機在907年成為無異議的契丹傳統(tǒng)意義上的領袖,而在916年,當他應再一次進行部落首領的重新選舉時,他卻舉行了一次皇位登基的正式儀式,即采用了帝號,并采取了某種中國傳統(tǒng)帝王的習慣服飾,以此宣布他與后梁的漢人統(tǒng)治者地位平等。
在這兩個重要年代之間發(fā)生了很多事情。阿保機繼續(xù)進行平定各部落的戰(zhàn)爭。908年,他進攻了室韋。910年和911年,奚人的暴動被鎮(zhèn)壓。912年,他進攻了位于今天蒙古地區(qū)距其領土遙遠的西北邊界的阻卜(或術不姑)。915年,輪到了烏古(有人認為即弘吉剌)。遼朝的疆土穩(wěn)固地向西與西北擴張。
與此同時,與中國邊界地區(qū)的關系也極度緊張。在盧龍,統(tǒng)治者劉仁恭被他的兒子劉守光廢黜,后者繼續(xù)執(zhí)行其父親對契丹的敵視政策。909年,一支由蕭氏后族的一名成員率領的契丹軍隊深入河北,并在今天天津西南某地打敗了劉守光。然而,劉的野心膨脹,911年他宣布自己為獨立的燕國皇帝(曾經(jīng)是安祿山叛亂政權的名稱)并開始侵略臨近地區(qū)以擴張他的領土??删驮谒Q帝的同一年,契丹占領了山海關西面的平州。912年,阿保機親自率領一支軍隊進攻劉守光。此后的一年,李存勗——自他的父親李克用在908年死后,一直是河東的沙陀統(tǒng)治者,后來,他成為后唐的莊宗皇帝(923—926年在位)——對劉守光的擴張行為感到震驚,決定進行干預,侵入盧龍并占領了其首府幽州。劉守光被俘,燕國滅亡,盧龍被并入當時被稱為晉的沙陀版圖。自此,李存勗有效地控制了與契丹領土接壤的全部邊界地區(qū),并穩(wěn)固地發(fā)展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權,該政權對由他父親的老對手朱溫于907年建立的以河南為中心的梁王朝構成巨大的威脅。
當然,阿保機曾與李克用結為兄弟,但后者從未原諒過他隨后試圖與自己的仇敵、后梁皇帝朱溫建立友好關系??刂屏水敃r包括河北北部與河東地區(qū)的后晉強大地盤的李存勗,對契丹來說,是一個遠遠超過劉守光的更強大和更具威脅性的對手。對阿保機來說幸運的是,李存勗對中原更抱有野心。因而,契丹邊界暫時出現(xiàn)了難得的休戰(zhàn)狀態(tài)。
對阿保機來說,與其鄰居的關系是次要的,因為他面臨著在契丹人中間維持其最高權力這一主要問題。在907年被推選為首領后,他試圖加強其絕對權威的計劃并非一帆風順。最大的威脅來自于他的弟弟們與耶律氏的其他成員,他們已經(jīng)成為遙輦氏瓦解后的契丹新貴族。在傳統(tǒng)契丹社會中,可汗與部落酋長的繼承通常是在兄弟或堂兄弟之間進行的。再者,慣例要求首領每三年重新選舉一次,那時,部落議事會的其他成員或他自己氏族的其他候選人也許會取代他。在910年,當重新選舉到期時,阿保機沒有履行這一程序,他的兄弟們感到被剝奪了他們自身的繼承機會,故而試圖阻止他建立一個基于父傳子承的世襲王朝,因為這將會永遠結束他們自己當首領的要求。其中最不滿的是阿保機最年長的弟弟剌葛。
911年四個弟弟發(fā)動了叛亂,而912年這四個弟弟策劃的另一次謀害阿保機的陰謀在實施之前被揭露。913年,當阿保機的第二個三年可汗任期結束,而他又一次拒絕進行重新選舉時,由他的弟弟們、他的叔父與擔任迭剌部首領的族弟所發(fā)動的一次更為嚴重的叛亂爆發(fā)了,這次叛亂被更加血腥地鎮(zhèn)壓下去。所有這些叛亂都失敗了,而且他們的失敗加速了阿保機集權的進程。不過他還不是一個完全專制的君主,他依然完全受制于契丹部族制度,這使他不能輕而易舉地消滅所有的對手。雖然他的叔父和族弟以及三百多名支持者被處死,但他弟弟們的生命則被保留下來。
為了對弟弟們和其他旁系親屬進行補償并阻止在耶律氏中發(fā)生進一步的叛亂,阿保機將他們的家族合并為所謂的三父房,這包括了阿保機祖父的所有子孫,他們成為遼帝國特權親緣集團之一(見圖表1)。但皇族內部對永久性繼承統(tǒng)治的不滿和有關繼承的斗爭遠沒有停止。917年剌葛再次叛亂并逃到了幽州,在那里,后晉王李存勗收留了他并授給他地方官職。后來,當李存勗于923年成為后唐皇帝時,他處死了剌葛以作為對阿保機友好親善的表示。918年,阿保機的另一個弟弟迭剌發(fā)動了又一次短暫的叛亂。領導權的爭奪與繼承問題經(jīng)常在阿保機子孫中爆發(fā)。
916年,當應該再一次進行部落首領的重新選舉時,阿保機依然采取激烈步驟以加強其永久性權力。首先,他舉行了一次漢式登基儀式,宣布自己為契丹皇帝并采用了一個年號,[2] 以此宣稱他獨立于后梁(以前契丹采用它的紀年)并表示他現(xiàn)在處于與中原統(tǒng)治者平等的地位。也許更為重要的是,他宣布他的長子倍(900—937年,契丹名圖欲)為繼承人。這就正式擯棄了他的弟弟們與其他氏族成員們的繼承權,也侵犯了部落長老按契丹傳統(tǒng)方式選舉他們首領的權利。倍本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極不愿意恢復契丹舊制。建立中國式政權的另一個象征性舉措是建立第一座孔廟。但對于這些嗜血成性與殘暴的斗士來說,孔廟似乎是不相稱的,雖然少數(shù)契丹貴族已開始通曉漢字。
918年,阿保機開始了建設世襲政權的另一項步驟,他下令建造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都城皇都,后來被稱為上京。該城建立在西拉木倫河以北的臨潢(該地后來成為蒙古人的城市波羅城),那里是契丹諸部落古老的中心地區(qū)。為了建造該城,在農忙季節(jié)征集了大批勞力:阿保機還沒有掌握漢式的統(tǒng)治農業(yè)人口的要領。據(jù)說,工程在百日之內就完成了,但實際上還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后來在同一年,他下令在都城建立了孔廟、佛寺和道觀。阿保機臨終的那一年,都城又被擴建,一系列的宮殿與祖廟建立起來。最后,都城的面積達到了方圓27里,它按照標準的漢式設計,建立了城墻、城門、街衢、宮殿、官署、寺廟、驛舍等。它實際上是一個雙重城市,其南面是一個單獨的漢城,有著密集的房舍與集市。它還有為在北方貿易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回鶻商人提供的特殊區(qū)域,以及為外國使臣居住的館驛。我們不能準確地獲知該城擴建的時間,因為931年該城的部分城墻還重建過,而進一步的擴建在11世紀還在繼續(xù)進行。那時,它還是五座京城中惟一的一座。
永久性都城的興建標志著阿保機政權組織集權化的迅速發(fā)展。這時,阿保機似乎已經(jīng)著手建立有遼一代的雙重行政管理體制,北面官負責管理統(tǒng)治地區(qū)的部族事務,而南面官主要仿照唐朝制度構建,負責定居人口特別是漢人的事務。早在910年,阿保機就任命他的內兄蕭敵魯管理北面官系統(tǒng)。這一發(fā)展于947年帝國正式分為北院和南院時達到頂點,但顯而易見,這一發(fā)展進程遠遠早于此時。在阿保機以后的統(tǒng)治時代里,被俘的漢人官員在發(fā)展行政管理體系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經(jīng)作過盧龍地方財政官員的韓廷徽,確立了稅收制度并主要負責設計南面官的中原管理體制。[3]
確定這一早期政府組織變化的發(fā)展年代是不可能的。大概相當多的情況是因人而定和非正式的。有了固定的都城,并不意味著開始具備像正式的中原王朝那樣帶有固定官署與宮廷的永久性政府組織。相反,政府依然是皇帝的扈從,而宮廷則四處巡游不定,每年往返行進于四季狩獵場所(捺缽)并不時地跟隨皇帝進行經(jīng)常性的戰(zhàn)役。[4] “宮廷”是一個巨大的可移動性城市,它由帳篷組成,并由一長列牛拉四輪車來馱載。扈從部分地靠他們營帳周圍的土地為生,當?shù)鼐用裼袝r被豁免賦稅以作為其補償。至少在早期,都城的帝國宮殿還不是人們所期望的大片華麗建筑,而是皇帝居住時所搭設的營帳地點。
916年和917年,阿保機又試圖插手中原事務。當時,李存勗和后梁末帝(朱友貞)正在為爭奪河北中部和南部而鏖戰(zhàn)。阿保機趁機侵入李存勗在河東與河北北部的地盤。917年,契丹圍困幽州達二百多天,最后只是在李嗣源率領一支大軍從河東趕到后,才被趕走,李嗣源后來成為后唐的第二代皇帝明宗。921年和922年,契丹又侵入河北,這次是應名義上依附于李存勗與河東沙陀首領的一個地方統(tǒng)治者之邀而來的。他們輕而易舉地突破主要的邊界關口,控制了今天山海關(當時稱榆關)以東的一些中原領土,向南一直推進到鎮(zhèn)州。這一次,李存勗親自調動一支軍隊擊退了他們。
在此之后不久,中原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轉折。923年,李存勗最終消滅了后梁并建立起自己的沙陀王朝后唐,從名義上恢復了唐朝。他現(xiàn)在成為中原無可爭議的主人,而后梁皇帝們則從未做到。到925年,他已控制了除鄂爾多斯南面兩個小州(靈州和夏州)以外的整個中國北部,925年的秋冬季節(jié),他又戰(zhàn)勝了四川的大國前蜀(見地圖2)。此時,他已成為契丹難以對付的勁敵。盡管仍有一些邊界沖突,但阿保機暫時保持中立,沒有進一步發(fā)動像917年那樣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相反,他將注意力轉向了北部和西部。919年,烏古被最后征服。接著在924年到925年,阿保機對草原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遠征,征服了漠北北部諸部落,一直到達鄂爾渾河畔的古回鶻都城窩魯朵城。在他親自率軍向西進入準噶爾東部的同時,他還派出另一支軍隊向西南穿越沙漠,對位于戈壁與青藏高原之間定居于甘肅走廊西部的回鶻人建立起統(tǒng)治。與此同時,另一支契丹軍隊,在阿保機的次子德光(契丹名德堇,后成為遼朝太宗皇帝,927—947年在位)的率領下,向南穿過戈壁,控制了陰山地區(qū)和鄂爾多斯東北角的諸部落人口,包括吐谷渾遺民及一些小黨項部落。
926年,擴張征服返回家園后僅僅一年,阿保機又發(fā)動了一次更富野心的遠征。這次目標是強大的渤海國,它統(tǒng)治著東北地區(qū)東部直到沿海地帶的大片地區(qū),在924年雙方有過邊界沖突。渤海與阿保機的其他對手不同,它不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聯(lián)盟,而是中國式的集權國家,它長期以來不僅與中原而且與高麗和日本保持著穩(wěn)定的關系。這是一個富裕的國家,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和眾多的城邑,而且,至少在南部分布著大量的定居農業(yè)人口。然而,它在軍事上卻證明不是阿保機軍隊的對手。它在兩個月內就滅亡了,它的國王與貴族被遷到契丹宮廷。阿保機沒有立即吞并其領土,而是改其名為東丹國并任命自己的長子、深受漢族影響的繼承人倍為國王。東丹成為一個附屬國,但暫時保持了它自身機構的完整,甚至繼續(xù)使用它自己的年號。
阿保機對渤海如此小心翼翼的原因還不完全明了。他也許考慮到尚未成熟的契丹統(tǒng)治制度還不足以應付治理大部分居住著定居人口、并擁有眾多城市的幅員遼闊的領土這一異常復雜的問題;他也許只是希望避免招致人口眾多且具有潛在敵對情緒的人民的怨恨;而且他也許希望為他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分配一塊永久性的封地,因為正如事實所證明的那樣,契丹貴族并不擁護后者繼承自己的汗位。
滅亡渤海之后,阿保機看起來像是又恢復了向中原擴張的打算。926年,后唐都城洛陽發(fā)生了一次宮廷政變。李存勗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成功,但他的政權組織并不穩(wěn)固。926年年初,他在河南與河北的軍隊發(fā)動叛亂并殺死了他,擁立他的養(yǎng)子、來自河北的一位節(jié)度使李嗣源(廟號明宗,926—933年在位)代替他(譯者注:李嗣源[明宗]不是李存勗[莊宗]的養(yǎng)子,而是李克用的養(yǎng)子)。后唐的新皇帝派出一名叫姚坤的使臣向仍在渤海的阿保機通報他的登基。姚坤后來詳細地記載了他被接見的情況,這一記載被保存下來。從中我們獲知,阿保機宣稱他想要先占據(jù)幽州與河北,然后才能與后唐進行和解。[5] 當使臣抗議時,阿保機緩和下來,只對鎮(zhèn)州與幽州——比以前的盧龍鎮(zhèn)稍大一點——提出領土要求。但使臣仍然予以拒絕。恰在此時,阿保機突然染病身亡。在隨之而來的紛亂中,這項侵略計劃被遺忘了,而如果他還在世的話,他顯然是要對河北發(fā)動大規(guī)模入侵的。
阿保機死時只有54歲。雖然他作為契丹領袖只有20年,卻使契丹完成了從地區(qū)性的強大部落聯(lián)盟向具有良好組織的政權的變革,這一政權控制了漠北與東北的諸游牧民族,以及以前渤海的領土。他的國家容納了許多來自邊界地區(qū)的漢人,建造城邑安置他們,并鼓勵各種手工業(yè)與定居農耕,他基本上接受了政權需要雙重組織形式的思想,這樣既能管理南面的定居農業(yè)人口,又能用傳統(tǒng)方式統(tǒng)治他們領域內的游牧民族。
阿保機鼓勵吸收中國的思想體系與其他方面的文化。但同時他又極力維護契丹文化,這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為其民族創(chuàng)制文字上。在他即位時,契丹人還沒有文字,漢字是惟一適用的記錄手段。920年頒布了第一種契丹文字(“大字”,借用了與契丹語言有很大不同但又對其影響很大的漢字),這種文字到阿保機統(tǒng)治末年已廣泛使用。925年,當回鶻使臣訪問宮廷時,皇帝的弟弟迭剌(阿保機稱他為家族中最聰慧的人)受命接待他們,在學會他們的文字(拼音文字)后,發(fā)明了第二種文字“小字”。
這樣,到阿保機統(tǒng)治末期,雙重政治體制的運行成為可能。在這種體制下,北方各部所在地區(qū)用契丹文處理政務,記錄文件,而南方(漢人)地區(qū)既用漢文又用契丹文。這有助于契丹人保持自身的民族尊嚴與文化特性,但也在契丹貴族精英中間播下了長期沖突的種子,他們中的一些人固守部落傳統(tǒng)社會的準則與習俗,而另一些人則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與之差異很大的中國觀念與做法。由阿保機所創(chuàng)建的國家“雙重”性質也許是有成效的,在契丹人越來越融入漢人世界的同時,他們卻又保留了其固有特色。
?。?] 10世紀30年代以前的契丹確切年表幾乎不可能建立。大體上我依據(jù)了《遼史》,雖然它經(jīng)常自相矛盾并與記述中國五代和早期宋朝的其他歷史著作相抵牾。有關這一早期階段的記載,有許多混亂之處,像阿保機的名字,就曾被記為阿布機、阿保堇或安巴堅。阿保機死后所追封廟號的時間不同地被系于926或947年。契丹國家采用遼作為王朝名稱的時間在不同的史料來源中被記為926、937、938或947年。后來,契丹國的名稱被恢復,這一變化的時間被記為983或1013年。遼這一名稱在1066年又被恢復,但《遼史》甚至沒有記載新王朝名稱的更換或遼朝名稱的恢復。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不是能簡單地解決的。許多過程是由這樣的事實引起的,即系統(tǒng)的王朝實錄直到11世紀末才發(fā)展起來,而其編纂者們對這些實際上回溯到10世紀中期或末期的早年發(fā)展產生了混亂。為每一個有爭議的名字、事件或時間都進行注釋,而又不想使腳注的敘述過長,這是不可能的。
?。?] 對于阿保機的年號神冊(916年)和天贊(922年)也有很大爭議,有些學者認為是后來追加的。當時能得到絕對證實的第一個年號是阿保機臨終之年(926年)所采用而被其繼承者太宗所繼續(xù)使用的天顯年號。見[327]慕阿德:《中國的統(tǒng)治者》,第91頁。
?。?] [645]《遼史》,卷74,第1231—1232頁。
?。?] 有關捺缽,見[830]姚從吾:《說契丹的捺缽文化》;還可參見傅樂煥從1942年開始的著名研究,修訂稿收入他的[871]《遼史叢考》,第36—172頁。
?。?] 有關這一介紹阿保機生動形象的有趣文件的詳細研究,見[827]姚從吾:《阿保機與后唐使臣姚坤會見談話集錄》。
矛盾也許最好這樣進行解釋,即假定阿保機在907年成為無異議的契丹傳統(tǒng)意義上的領袖,而在916年,當他應再一次進行部落首領的重新選舉時,他卻舉行了一次皇位登基的正式儀式,即采用了帝號,并采取了某種中國傳統(tǒng)帝王的習慣服飾,以此宣布他與后梁的漢人統(tǒng)治者地位平等。
在這兩個重要年代之間發(fā)生了很多事情。阿保機繼續(xù)進行平定各部落的戰(zhàn)爭。908年,他進攻了室韋。910年和911年,奚人的暴動被鎮(zhèn)壓。912年,他進攻了位于今天蒙古地區(qū)距其領土遙遠的西北邊界的阻卜(或術不姑)。915年,輪到了烏古(有人認為即弘吉剌)。遼朝的疆土穩(wěn)固地向西與西北擴張。
與此同時,與中國邊界地區(qū)的關系也極度緊張。在盧龍,統(tǒng)治者劉仁恭被他的兒子劉守光廢黜,后者繼續(xù)執(zhí)行其父親對契丹的敵視政策。909年,一支由蕭氏后族的一名成員率領的契丹軍隊深入河北,并在今天天津西南某地打敗了劉守光。然而,劉的野心膨脹,911年他宣布自己為獨立的燕國皇帝(曾經(jīng)是安祿山叛亂政權的名稱)并開始侵略臨近地區(qū)以擴張他的領土??删驮谒Q帝的同一年,契丹占領了山海關西面的平州。912年,阿保機親自率領一支軍隊進攻劉守光。此后的一年,李存勗——自他的父親李克用在908年死后,一直是河東的沙陀統(tǒng)治者,后來,他成為后唐的莊宗皇帝(923—926年在位)——對劉守光的擴張行為感到震驚,決定進行干預,侵入盧龍并占領了其首府幽州。劉守光被俘,燕國滅亡,盧龍被并入當時被稱為晉的沙陀版圖。自此,李存勗有效地控制了與契丹領土接壤的全部邊界地區(qū),并穩(wěn)固地發(fā)展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權,該政權對由他父親的老對手朱溫于907年建立的以河南為中心的梁王朝構成巨大的威脅。
當然,阿保機曾與李克用結為兄弟,但后者從未原諒過他隨后試圖與自己的仇敵、后梁皇帝朱溫建立友好關系??刂屏水敃r包括河北北部與河東地區(qū)的后晉強大地盤的李存勗,對契丹來說,是一個遠遠超過劉守光的更強大和更具威脅性的對手。對阿保機來說幸運的是,李存勗對中原更抱有野心。因而,契丹邊界暫時出現(xiàn)了難得的休戰(zhàn)狀態(tài)。
對阿保機來說,與其鄰居的關系是次要的,因為他面臨著在契丹人中間維持其最高權力這一主要問題。在907年被推選為首領后,他試圖加強其絕對權威的計劃并非一帆風順。最大的威脅來自于他的弟弟們與耶律氏的其他成員,他們已經(jīng)成為遙輦氏瓦解后的契丹新貴族。在傳統(tǒng)契丹社會中,可汗與部落酋長的繼承通常是在兄弟或堂兄弟之間進行的。再者,慣例要求首領每三年重新選舉一次,那時,部落議事會的其他成員或他自己氏族的其他候選人也許會取代他。在910年,當重新選舉到期時,阿保機沒有履行這一程序,他的兄弟們感到被剝奪了他們自身的繼承機會,故而試圖阻止他建立一個基于父傳子承的世襲王朝,因為這將會永遠結束他們自己當首領的要求。其中最不滿的是阿保機最年長的弟弟剌葛。
911年四個弟弟發(fā)動了叛亂,而912年這四個弟弟策劃的另一次謀害阿保機的陰謀在實施之前被揭露。913年,當阿保機的第二個三年可汗任期結束,而他又一次拒絕進行重新選舉時,由他的弟弟們、他的叔父與擔任迭剌部首領的族弟所發(fā)動的一次更為嚴重的叛亂爆發(fā)了,這次叛亂被更加血腥地鎮(zhèn)壓下去。所有這些叛亂都失敗了,而且他們的失敗加速了阿保機集權的進程。不過他還不是一個完全專制的君主,他依然完全受制于契丹部族制度,這使他不能輕而易舉地消滅所有的對手。雖然他的叔父和族弟以及三百多名支持者被處死,但他弟弟們的生命則被保留下來。
為了對弟弟們和其他旁系親屬進行補償并阻止在耶律氏中發(fā)生進一步的叛亂,阿保機將他們的家族合并為所謂的三父房,這包括了阿保機祖父的所有子孫,他們成為遼帝國特權親緣集團之一(見圖表1)。但皇族內部對永久性繼承統(tǒng)治的不滿和有關繼承的斗爭遠沒有停止。917年剌葛再次叛亂并逃到了幽州,在那里,后晉王李存勗收留了他并授給他地方官職。后來,當李存勗于923年成為后唐皇帝時,他處死了剌葛以作為對阿保機友好親善的表示。918年,阿保機的另一個弟弟迭剌發(fā)動了又一次短暫的叛亂。領導權的爭奪與繼承問題經(jīng)常在阿保機子孫中爆發(fā)。
916年,當應該再一次進行部落首領的重新選舉時,阿保機依然采取激烈步驟以加強其永久性權力。首先,他舉行了一次漢式登基儀式,宣布自己為契丹皇帝并采用了一個年號,[2] 以此宣稱他獨立于后梁(以前契丹采用它的紀年)并表示他現(xiàn)在處于與中原統(tǒng)治者平等的地位。也許更為重要的是,他宣布他的長子倍(900—937年,契丹名圖欲)為繼承人。這就正式擯棄了他的弟弟們與其他氏族成員們的繼承權,也侵犯了部落長老按契丹傳統(tǒng)方式選舉他們首領的權利。倍本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極不愿意恢復契丹舊制。建立中國式政權的另一個象征性舉措是建立第一座孔廟。但對于這些嗜血成性與殘暴的斗士來說,孔廟似乎是不相稱的,雖然少數(shù)契丹貴族已開始通曉漢字。
918年,阿保機開始了建設世襲政權的另一項步驟,他下令建造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都城皇都,后來被稱為上京。該城建立在西拉木倫河以北的臨潢(該地后來成為蒙古人的城市波羅城),那里是契丹諸部落古老的中心地區(qū)。為了建造該城,在農忙季節(jié)征集了大批勞力:阿保機還沒有掌握漢式的統(tǒng)治農業(yè)人口的要領。據(jù)說,工程在百日之內就完成了,但實際上還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后來在同一年,他下令在都城建立了孔廟、佛寺和道觀。阿保機臨終的那一年,都城又被擴建,一系列的宮殿與祖廟建立起來。最后,都城的面積達到了方圓27里,它按照標準的漢式設計,建立了城墻、城門、街衢、宮殿、官署、寺廟、驛舍等。它實際上是一個雙重城市,其南面是一個單獨的漢城,有著密集的房舍與集市。它還有為在北方貿易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回鶻商人提供的特殊區(qū)域,以及為外國使臣居住的館驛。我們不能準確地獲知該城擴建的時間,因為931年該城的部分城墻還重建過,而進一步的擴建在11世紀還在繼續(xù)進行。那時,它還是五座京城中惟一的一座。
永久性都城的興建標志著阿保機政權組織集權化的迅速發(fā)展。這時,阿保機似乎已經(jīng)著手建立有遼一代的雙重行政管理體制,北面官負責管理統(tǒng)治地區(qū)的部族事務,而南面官主要仿照唐朝制度構建,負責定居人口特別是漢人的事務。早在910年,阿保機就任命他的內兄蕭敵魯管理北面官系統(tǒng)。這一發(fā)展于947年帝國正式分為北院和南院時達到頂點,但顯而易見,這一發(fā)展進程遠遠早于此時。在阿保機以后的統(tǒng)治時代里,被俘的漢人官員在發(fā)展行政管理體系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經(jīng)作過盧龍地方財政官員的韓廷徽,確立了稅收制度并主要負責設計南面官的中原管理體制。[3]
確定這一早期政府組織變化的發(fā)展年代是不可能的。大概相當多的情況是因人而定和非正式的。有了固定的都城,并不意味著開始具備像正式的中原王朝那樣帶有固定官署與宮廷的永久性政府組織。相反,政府依然是皇帝的扈從,而宮廷則四處巡游不定,每年往返行進于四季狩獵場所(捺缽)并不時地跟隨皇帝進行經(jīng)常性的戰(zhàn)役。[4] “宮廷”是一個巨大的可移動性城市,它由帳篷組成,并由一長列牛拉四輪車來馱載。扈從部分地靠他們營帳周圍的土地為生,當?shù)鼐用裼袝r被豁免賦稅以作為其補償。至少在早期,都城的帝國宮殿還不是人們所期望的大片華麗建筑,而是皇帝居住時所搭設的營帳地點。
916年和917年,阿保機又試圖插手中原事務。當時,李存勗和后梁末帝(朱友貞)正在為爭奪河北中部和南部而鏖戰(zhàn)。阿保機趁機侵入李存勗在河東與河北北部的地盤。917年,契丹圍困幽州達二百多天,最后只是在李嗣源率領一支大軍從河東趕到后,才被趕走,李嗣源后來成為后唐的第二代皇帝明宗。921年和922年,契丹又侵入河北,這次是應名義上依附于李存勗與河東沙陀首領的一個地方統(tǒng)治者之邀而來的。他們輕而易舉地突破主要的邊界關口,控制了今天山海關(當時稱榆關)以東的一些中原領土,向南一直推進到鎮(zhèn)州。這一次,李存勗親自調動一支軍隊擊退了他們。
在此之后不久,中原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轉折。923年,李存勗最終消滅了后梁并建立起自己的沙陀王朝后唐,從名義上恢復了唐朝。他現(xiàn)在成為中原無可爭議的主人,而后梁皇帝們則從未做到。到925年,他已控制了除鄂爾多斯南面兩個小州(靈州和夏州)以外的整個中國北部,925年的秋冬季節(jié),他又戰(zhàn)勝了四川的大國前蜀(見地圖2)。此時,他已成為契丹難以對付的勁敵。盡管仍有一些邊界沖突,但阿保機暫時保持中立,沒有進一步發(fā)動像917年那樣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相反,他將注意力轉向了北部和西部。919年,烏古被最后征服。接著在924年到925年,阿保機對草原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遠征,征服了漠北北部諸部落,一直到達鄂爾渾河畔的古回鶻都城窩魯朵城。在他親自率軍向西進入準噶爾東部的同時,他還派出另一支軍隊向西南穿越沙漠,對位于戈壁與青藏高原之間定居于甘肅走廊西部的回鶻人建立起統(tǒng)治。與此同時,另一支契丹軍隊,在阿保機的次子德光(契丹名德堇,后成為遼朝太宗皇帝,927—947年在位)的率領下,向南穿過戈壁,控制了陰山地區(qū)和鄂爾多斯東北角的諸部落人口,包括吐谷渾遺民及一些小黨項部落。
926年,擴張征服返回家園后僅僅一年,阿保機又發(fā)動了一次更富野心的遠征。這次目標是強大的渤海國,它統(tǒng)治著東北地區(qū)東部直到沿海地帶的大片地區(qū),在924年雙方有過邊界沖突。渤海與阿保機的其他對手不同,它不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聯(lián)盟,而是中國式的集權國家,它長期以來不僅與中原而且與高麗和日本保持著穩(wěn)定的關系。這是一個富裕的國家,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和眾多的城邑,而且,至少在南部分布著大量的定居農業(yè)人口。然而,它在軍事上卻證明不是阿保機軍隊的對手。它在兩個月內就滅亡了,它的國王與貴族被遷到契丹宮廷。阿保機沒有立即吞并其領土,而是改其名為東丹國并任命自己的長子、深受漢族影響的繼承人倍為國王。東丹成為一個附屬國,但暫時保持了它自身機構的完整,甚至繼續(xù)使用它自己的年號。
阿保機對渤海如此小心翼翼的原因還不完全明了。他也許考慮到尚未成熟的契丹統(tǒng)治制度還不足以應付治理大部分居住著定居人口、并擁有眾多城市的幅員遼闊的領土這一異常復雜的問題;他也許只是希望避免招致人口眾多且具有潛在敵對情緒的人民的怨恨;而且他也許希望為他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分配一塊永久性的封地,因為正如事實所證明的那樣,契丹貴族并不擁護后者繼承自己的汗位。
滅亡渤海之后,阿保機看起來像是又恢復了向中原擴張的打算。926年,后唐都城洛陽發(fā)生了一次宮廷政變。李存勗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成功,但他的政權組織并不穩(wěn)固。926年年初,他在河南與河北的軍隊發(fā)動叛亂并殺死了他,擁立他的養(yǎng)子、來自河北的一位節(jié)度使李嗣源(廟號明宗,926—933年在位)代替他(譯者注:李嗣源[明宗]不是李存勗[莊宗]的養(yǎng)子,而是李克用的養(yǎng)子)。后唐的新皇帝派出一名叫姚坤的使臣向仍在渤海的阿保機通報他的登基。姚坤后來詳細地記載了他被接見的情況,這一記載被保存下來。從中我們獲知,阿保機宣稱他想要先占據(jù)幽州與河北,然后才能與后唐進行和解。[5] 當使臣抗議時,阿保機緩和下來,只對鎮(zhèn)州與幽州——比以前的盧龍鎮(zhèn)稍大一點——提出領土要求。但使臣仍然予以拒絕。恰在此時,阿保機突然染病身亡。在隨之而來的紛亂中,這項侵略計劃被遺忘了,而如果他還在世的話,他顯然是要對河北發(fā)動大規(guī)模入侵的。
阿保機死時只有54歲。雖然他作為契丹領袖只有20年,卻使契丹完成了從地區(qū)性的強大部落聯(lián)盟向具有良好組織的政權的變革,這一政權控制了漠北與東北的諸游牧民族,以及以前渤海的領土。他的國家容納了許多來自邊界地區(qū)的漢人,建造城邑安置他們,并鼓勵各種手工業(yè)與定居農耕,他基本上接受了政權需要雙重組織形式的思想,這樣既能管理南面的定居農業(yè)人口,又能用傳統(tǒng)方式統(tǒng)治他們領域內的游牧民族。
阿保機鼓勵吸收中國的思想體系與其他方面的文化。但同時他又極力維護契丹文化,這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為其民族創(chuàng)制文字上。在他即位時,契丹人還沒有文字,漢字是惟一適用的記錄手段。920年頒布了第一種契丹文字(“大字”,借用了與契丹語言有很大不同但又對其影響很大的漢字),這種文字到阿保機統(tǒng)治末年已廣泛使用。925年,當回鶻使臣訪問宮廷時,皇帝的弟弟迭剌(阿保機稱他為家族中最聰慧的人)受命接待他們,在學會他們的文字(拼音文字)后,發(fā)明了第二種文字“小字”。
這樣,到阿保機統(tǒng)治末期,雙重政治體制的運行成為可能。在這種體制下,北方各部所在地區(qū)用契丹文處理政務,記錄文件,而南方(漢人)地區(qū)既用漢文又用契丹文。這有助于契丹人保持自身的民族尊嚴與文化特性,但也在契丹貴族精英中間播下了長期沖突的種子,他們中的一些人固守部落傳統(tǒng)社會的準則與習俗,而另一些人則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與之差異很大的中國觀念與做法。由阿保機所創(chuàng)建的國家“雙重”性質也許是有成效的,在契丹人越來越融入漢人世界的同時,他們卻又保留了其固有特色。
?。?] 10世紀30年代以前的契丹確切年表幾乎不可能建立。大體上我依據(jù)了《遼史》,雖然它經(jīng)常自相矛盾并與記述中國五代和早期宋朝的其他歷史著作相抵牾。有關這一早期階段的記載,有許多混亂之處,像阿保機的名字,就曾被記為阿布機、阿保堇或安巴堅。阿保機死后所追封廟號的時間不同地被系于926或947年。契丹國家采用遼作為王朝名稱的時間在不同的史料來源中被記為926、937、938或947年。后來,契丹國的名稱被恢復,這一變化的時間被記為983或1013年。遼這一名稱在1066年又被恢復,但《遼史》甚至沒有記載新王朝名稱的更換或遼朝名稱的恢復。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不是能簡單地解決的。許多過程是由這樣的事實引起的,即系統(tǒng)的王朝實錄直到11世紀末才發(fā)展起來,而其編纂者們對這些實際上回溯到10世紀中期或末期的早年發(fā)展產生了混亂。為每一個有爭議的名字、事件或時間都進行注釋,而又不想使腳注的敘述過長,這是不可能的。
?。?] 對于阿保機的年號神冊(916年)和天贊(922年)也有很大爭議,有些學者認為是后來追加的。當時能得到絕對證實的第一個年號是阿保機臨終之年(926年)所采用而被其繼承者太宗所繼續(xù)使用的天顯年號。見[327]慕阿德:《中國的統(tǒng)治者》,第91頁。
?。?] [645]《遼史》,卷74,第1231—1232頁。
?。?] 有關捺缽,見[830]姚從吾:《說契丹的捺缽文化》;還可參見傅樂煥從1942年開始的著名研究,修訂稿收入他的[871]《遼史叢考》,第36—172頁。
?。?] 有關這一介紹阿保機生動形象的有趣文件的詳細研究,見[827]姚從吾:《阿保機與后唐使臣姚坤會見談話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