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漢戰(zhàn)爭的決戰(zhàn)高潮從1360年延續(xù)到1363年,它打破了長江流域的均勢。朱元璋出乎意料的勝利使他能吞并陳友諒的領土,并收編了他余下的人馬。這就使得明軍有了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以制勝吳,而并滅了吳又進而使明軍能在1368年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擴張。除此之外,朱元璋于1363年在鄱陽湖的決定性勝利使他有了他需要的威望和崇高形象來克服他自己政權內(nèi)部的離心傾向;而這種傾向是當時全中國軍人性格的特點。因此,朱元璋必須率領他的軍隊在一場主要出于軍事考慮的斗爭中取得勝利(但是這場斗爭也解決了紅巾軍兩個繼承人之間的爭端),從而使擁有明確制度和政策的明帝國得以建立。他的主要對手陳友諒也受到這種種類似的約束。
自從1351年的叛亂爆發(fā)以后,軍事爭奪的條件大大起了變化。從社會上和組織上來說,1360年及其以后各地的軍隊仍然是前此時期被迫離鄉(xiāng)背井的農(nóng)民,但是在作戰(zhàn)上他們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到了1360年,城垣已經(jīng)普遍修復,要攻克一座城池只有靠長期的封鎖或傷亡很大的攻勢才行。城池——特別是那些州府城池或建制更高的城池——仍然是主要的軍事目標。每一座城池都統(tǒng)治著它四周的鄉(xiāng)村;在這個時期,僅僅依托農(nóng)村的部隊必然被驅(qū)來趕去,弄得疲憊不堪和直至毀滅,除非他們能奪取一座城市為根據(jù)地。然而,不管是圍城還是野戰(zhàn),正在運用大部隊進行,而他們的運輸和供應的最方便的方式莫如利用長江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上的船只。漁民和其他浮家泛宅的社團在爆發(fā)起義時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到了1360年,真正的戰(zhàn)斗艦隊發(fā)展起來了。它們不僅運送軍隊去圍城,也彼此在水上打仗,不讓敵人取得水上通道。[1]
1360年陳友諒襲擊南京
1360年陳友諒把他個人的內(nèi)陸水軍拿來做賭本(這水軍是他個人權力所系的命根子),企圖拿下南京,一舉摧毀朱元璋的勢力。按照史料的暗示,陳友諒是魯莽滅裂地進行攻擊的,但是應該注意,陳友諒在他的同時代人中是最能認識內(nèi)陸水軍的潛力的;迅速地移動部隊,搞戰(zhàn)略性的突然襲擊,是使用他的強大得多的內(nèi)河艦隊的最好的辦法。對于陳友諒來說不幸的是,他在南京中了埋伏,使他損失了很多士兵和大部分船只。朱元璋通過奪取陳友諒的一支完整的艦隊而擴大了自己的水師,這就使得他在此后的兩年中主宰著長江中游的水域。其經(jīng)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陳友諒在害死了趙普勝以后,便做好準備馬上要向東擴張,侵入安徽南部的明政權的領土。明軍的間諜使南京對陳友諒的動向了如指掌。據(jù)猜測,這些諜報分子就是來自那些不滿于趙普勝被殺的巢湖分遣艦隊中的人;否則就不好解釋為什么明軍的諜報在1360年總是那么詳盡無遺,而在后來又是那么的不靈。當明軍在常遇春帶領下攻克池州的時候(1359年11月),陳友諒計劃來一次突襲以收復它。朱元璋得知這消息后派徐達前往池州,并命常遇春放棄他在杭州前面的炫耀武力的行動(這次行動已持續(xù)三個月而毫無結(jié)果)去與徐達會合。這兩位明軍將領伏擊了入侵者,并捉了3000俘虜;常遇春殺了他們的大多數(shù)人;并派回少數(shù)幾個人去向陳友諒報告軍情。
這個報告激怒了陳友諒,促使他要用手頭的部隊去攻打明軍。它達到10萬人馬,是一支很大的部隊,但沒有超過明的南京軍隊,而且它只代表陳友諒領土上整個軍事潛力的一部分。陳友諒的艦隊向下游行駛,并于1360年6月11日抵達太平。指揮3000名守軍的明軍將領花云拒不投降。陳友諒的士兵向面向陸地的城垣進攻了三天,都迄無成效。陳友諒于是想用他艦隊中的更大船只來突擊面江的城墻:即叫他的士兵從高高的船尾去攀登城墻。只要攀上了城墻,他們就能輕易地制服弱小的明方守軍。花云被俘,但拒絕降順,壯烈犧牲。陳友諒很欣喜他的勝利;這種戰(zhàn)法可通用于整個長江水域。他繼續(xù)往下游航行,于6月16日命令他的艦隊泊錨于采石碼頭;這里是明軍在1355年過江的地方。他在這里把天完的傀儡皇帝徐壽輝打死,自己稱帝,建立漢王朝。登極的儀式是在一個為此目的征用的廟宇的庭院中舉行的,但被一場夏季暴雨所打斷。新皇帝派了一個使節(jié)去見張士誠,請他從背后夾擊南京;陳友諒則準備自己率艦開往南京。
明軍領袖獲悉太平已于6月18日失陷。他們的士兵固然和漢軍的士兵一樣多,但他們的水軍只有人家的1/10,從1355年以來他們的大多數(shù)擴張都在陸上進行。漢軍能夠在江上隨意航行,攻打像太平那樣的沿江城市,其中包括揚州(運河上的江北城市)、鎮(zhèn)江和江陰(靠近吳的邊界)。如果明軍在陸地上追擊他們,明軍就會冒消耗力量和遭受漢軍攻擊的危險。朱元璋的將領們提出了孤注一擲的建議:有人建議陸上進軍太平,另有人建議放棄南京,堅守城東的紫金山。
朱元璋否決了這些建議而實施李善長和康茂才所擬的一個計劃,其中包括把陳友諒誘上岸來,引他進入預定地點,設伏打他。康茂才在1356年投降朱元璋以前曾在陳友諒軍中服過役;他有一個做兩面間諜的仆人:此人一面向陳友諒報告軍情,一面又把漢軍的動態(tài)帶回到明營。很顯然,他只忠于康茂才??得爬盟麕沤o陳友諒說他將倒戈,并將把從長江到南京西城墻的三叉江上的木制江東橋挪開,讓陳友諒的水軍經(jīng)過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墻之下。這仆人帶回了陳友諒的口頭允諾,據(jù)史料說,朱元璋為此命令李善長連夜重造了一座石橋。這樣,朱元璋就有意地破壞了他自己的計劃,但是他已經(jīng)算計出了陳友諒在康茂才如果不倒戈時的應變計劃,因而這就使得有可能進行一次更具決定意義的伏擊。
朱元璋預先在大勝關埋伏了楊靖,在江東橋埋伏了康茂才,在新河河口埋伏了趙德勝:這三支人馬是防止?jié)h艦通過沿南京西面城墻流到長江的那些狹窄的河港網(wǎng)絡駛抵南京城墻。他們把些尖頭的“蓮花”樁打到岸上,防止敵船運兵登陸。當江東橋的埋伏正在實施的時候,陳友諒的幼弟陳友仁已經(jīng)統(tǒng)率一萬人馬往下游駛來。他在新河口之北的龍灣登陸,襲擊并俘獲了駐守在城正北方的邵榮的明軍。他于是豎立了柵欄,等待大軍的到來。
龍灣是比江東橋好得多的一個伏擊的地方,因為龍灣和新河之間的一片開闊地可以使大多數(shù)漢軍上岸,而設伏的明軍仍能借平原之北的石灰山作屏蔽,如果進行得順利,隨時可以在后面打擊漢軍,還可以切斷它與長江的聯(lián)系。朱元璋的如意算盤是,如果康茂才的倒戈沒有兌現(xiàn),陳友諒會在龍灣上岸。他派了常遇春帶三萬人去石灰山靜候伏擊,讓徐達兵團等在南京的南城外面,如果必要他從這里可以馳援楊靖和康茂才,然后朱元璋自己帶領預備隊駐扎在城墻西北處當時稱為盧龍山(人們通常稱為獅子山)的地方;他在這里俯瞰長江和整個戰(zhàn)區(qū)。朱元璋下令,揮動紅旗表示敵軍的到來,從他的盧龍山駐地揮動黃旗時則是命令石灰山的部隊出擊。明軍水軍被派往下游,陸軍則到達指定地點,等待天亮。
6月23日晨,陳友諒率艦隊向下游行駛,攻打大勝關。這里的港汊因太窄而不能用,特別是在對付楊靖的堅強抵抗時更是這樣。陳友諒突然停止行動,向江東橋駛?cè)?。他看到這橋是石頭的,康茂才也沒有來接應他。他怕江東橋這里有埋伏,就向長江返航,并直駛龍灣。漢軍在龍灣棄舟登陸,在平原上整隊。朱元璋在盧龍山頂上把他們看得一清二楚。他下令他的士兵吃好喝好和休息好,準備戰(zhàn)斗。
下午的天氣悶熱不堪;當一陣雷暴來時,朱元璋揮動紅旗,讓他的軍隊向北跨過平原,直指漢軍柵欄。漢軍的反應是向他們開過來,離開了長江;陳友諒正在抓住另一支貌似孤立的明軍部隊不放。當暴雨停止的時候,朱元璋命令擊鼓進攻,然后又命令舉起黃旗。朱元璋和馮勝的軍隊攻進漢軍后衛(wèi),迅速打贏了這一仗;漢軍陣線七零八落,它的士兵紛紛逃命。那些逃到江邊的兵卒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退潮,他們的許多船只已擱淺在泥灘上。
明軍因此俘獲了100艘大舶和數(shù)百條小船,可能占漢軍艦隊的半數(shù)以上。這些船只使明軍在1361年和1362年的長江戰(zhàn)爭中稍稍占有優(yōu)勢。陳友諒及其大多數(shù)人馬擠進那些能夠開動的小船上逃命;他們多數(shù)人逃到九江,盡管有明軍跟蹤追擊。漢軍在戰(zhàn)場上留下了20000具尸體,7000名俘虜;這些俘虜中的多數(shù)人是趙普勝的部下,他們都高興地又同朱元璋部下的老戰(zhàn)友們會合在一起了。陳友諒在江西的地位因他的失敗和他個人部隊的損失而受動搖。主動權轉(zhuǎn)到了明軍手里。在龍灣戰(zhàn)斗尚在進行的時候,胡大海從浙江進犯江西,奪取并守住了廣信府府城。這個行動打開了明軍在陸路攻占江西全境的前景。
朱元璋企圖征服江西,1361—1362年
朱元璋由于仍在全神貫注于同張士誠的長期沖突,他一直等候到了1361年年中才試圖利用1360年對陳友諒的勝利。1361年朱元璋向上游進軍,勝利地把陳友諒趕出了九江;并封鎖了他在武昌的殘余部隊。朱元璋于是花了1361至1362年的冬天降服了江西各城池。他如果吞并全江西,這本來會使得朱元璋在力量對比上極占優(yōu)勢??墒牵煸耙埠苁Р?。他在江西完全到手之前卻離開了南昌,因此他只能調(diào)回武昌地區(qū)的部隊來鎮(zhèn)壓隨后出現(xiàn)的叛亂。當他離開南京的時候,浙江爆發(fā)了叛亂,接著在他的最高級指揮官中發(fā)生了叛逆事件。其結(jié)果是陳友諒得以放手重新武裝,并進攻搖搖欲墜的明政權。
陳友諒在回到九江以后,勝利地重建了他的權力,但是由于他的失敗,他的威望大不如前。朱元璋也正在這時回過頭來專心應付吳軍。他給江西留下來的兵力卻不足以瓦解漢政權。胡大海任命他的養(yǎng)子胡德濟為廣信府同僉;他們父子兩人擊退了漢軍想重新奪取此城的企圖。鄧俞促使江西中部的浮梁縣城叛而投明,但其他州府城池未起而效尤;它們的領袖們?nèi)匀恢矣陉愑颜?,雖然他們在1360年或1361年并未給他以任何支持。到了1361年年中,情況已經(jīng)變得很明顯:除非明軍主力大舉進犯,這些城市是不會投降的。后來,在1361年8月24日,漢軍方面的將軍張定邊以突襲手段重占安慶。明軍巢湖將僉院趙仲中逃往南京;朱元璋殺了他,把他的職務和他的巢湖徒眾轉(zhuǎn)交給了他的弟弟趙庸。以前龍灣戰(zhàn)斗的結(jié)果之一是安慶落到了明軍之手。它再次被對方拿去則是一個嚴重的挫折,這件事最后使得朱元璋相信,盡管在明軍遠離南京在外作戰(zhàn)之際有吳軍進攻的危險,明軍也必須全力進攻漢軍。
1361年9月11日,朱元璋率水軍從南京啟航上駛。他們于19日抵達安慶,并摧毀或俘獲停泊在那里的船只。他們沒有拿下城來,但是他們繞過了它,繼續(xù)上駛,并于23日到達鄱陽湖的入口處——湖口。明艦到來的消息使得本來搖搖欲墜的漢政權更加震動不已。在航程的中途,兩名漢軍將領丁普郎和傅友德率他們的艦隊投奔明軍。漢軍巡邏艇發(fā)現(xiàn)了在湖口外的明軍艦隊,把消息及時帶到了九江,使陳友諒能部署自己的水軍迎戰(zhàn)。占優(yōu)勢的明水軍從兩側(cè)包圍漢軍陣線;在損失了一百多艘大小戰(zhàn)船后,陳友諒把艦只撤退到九江以南湖內(nèi)的天然良港中去。那天夜里,他又叫士兵們上船,再次出航,躲過了敵艦的耳目。他上駛至武昌;在這里他的權力仍然是未受到挑戰(zhàn)的。
次日,明軍從江面上猛攻九江城垣,利用架在船尾上的云梯。擁有這種裝備的這種船只可能本來是陳友諒的,并且是在頭一年攻打太平時就已經(jīng)這樣裝備起來了的。朱元璋于是派徐達帶領一支艦隊去追趕陳友諒。徐達沒有能阻止陳友諒到達武昌,因此拋錨于漢陽城外;他攻城,但沒有拿下漢陽??墒?,他利用這種形勢一直封鎖陳友諒到1362年4月。
朱元璋自已在九江督率主力部隊,他同時發(fā)動了一場基本上是政治的攻勢,想迫使江西各州府城池投順過來。到了10月2日,南康、饒州和建昌都派了使節(jié)來擁戴明政權,湖北東部也有三個城市已經(jīng)這樣辦了。朱元璋這時不想把他自己的軍隊放在這些城市,因為那樣就會不利于其他人投降。他繼續(xù)談判,想讓南昌這個省會和重要城市投順。等待政策變得越來越危險了;張士誠最后有了活動的跡象,派兵圍了太湖東南邊的長興,使常遇春于12月不得不被派前往救援。明軍一方面要阻住張士誠,一方面要牽制陳友諒,同時還要拿下江西:他們的戰(zhàn)線確實鋪得太長,太危險了。
當鄧俞于12月9日攻占了撫州(今臨川,距江西的南昌東南僅60英里)的時候,漢軍駐南昌的總指揮官、行省丞相胡美最后請求議和。他的主要要求是這樣的:他的部隊參加明軍,但必須保持原建制,由他自己統(tǒng)率。朱元璋允許他保留他的大部分軍隊,條件是要他放棄南昌,在明軍主力部隊中服役。胡美同意了這個條件,他后來在明朝被封了爵位,但是他沒有能夠說服他所有的部下。1362年2月10日,朱元璋把明軍主力開進了南昌。在下個月,袁州、吉安和江西的另外幾個小城市也都效順了明政權。
由于占領了九江和南昌,朱元璋實際上接過了陳友諒原先在江西的主宰地位,也接過了它的一切包袱。其他府城的同僉都是天完叛亂以后地方軍事化過程的產(chǎn)物。當每一個同僉“投降”以后,他就被委以管理這個城市及其附屬之縣,不然就不能再有歸降者了。這種對待降者的辦法確實保證了他們能熬過任何一次危機,例如在1361年和1363年就是這樣。朱元璋還不夠強大,沒有多少時間來在他的主力軍和各城市戍軍之間強制執(zhí)行軍隊的改組,而這是統(tǒng)一明軍和由中央控制府城所必需做的事。他已經(jīng)離開南京太久了;1362年3月11日他開始返航。當他行駛于江面上的時候,他的權力正瀕于崩潰。
早在1361年12月24日,常遇春已經(jīng)解除了吳將李伯升對長興的包圍,并在此后已返回南京。吳軍再一次蟄伏起來,浙江內(nèi)陸被明將胡大海攻占后似乎牢牢地在他手中??墒?,楊完者手下的苗族非正規(guī)軍變得極其不安分了,其原因不見于史料,但它似乎影響了整個苗族的軍隊。在明軍攻取浙江之前這些軍隊就在元軍中服役,他們多半戍守在金華和處州。當朱元璋遠在長江上游之時,苗軍就互通消息,準備一致行動,參加叛亂。1362年3月3日,金華的苗軍開始叛亂,并殺死了胡大海;四天以后,處州的苗軍也叛變,殺死了城防守將耿再成。叛軍可能是受吳軍的煽動,在四個府城有兩個已落入叛軍手中的情況下,明軍在浙江的整個地位已是岌岌可危了。
一回到南京,朱元璋于3月16日任命他的外甥、當時任嚴州府城防守將的李文忠為浙江明軍大都督。李文忠馬上奪回了金華,但是苗軍從金華逃走,投向了張士誠的部隊。張士誠派他的兄弟張士信統(tǒng)大軍攻打明軍的外圍堡壘諸全。既要抗拒入侵,又要對付叛亂,李文忠為此用了很大心計。朱元璋已派邵榮帶兵去收復處州;李文忠不可能期待從南京得到增援了。盡管邵榮在龍灣戰(zhàn)斗中失利,他仍是明軍最高將領,其地位甚至在徐達和常遇春之上。李文忠于是放出風聲說,號稱難以對付的邵榮正來救援諸全,但實際上他派胡德濟帶領他的廣信軍馳援。當后者開到諸全時,張士信和他的人馬被一股宣傳聲勢擾亂了軍心,致使他們?nèi)菀妆皇剀姾驮姷穆?lián)合攻勢所打敗。與此同時,邵榮收復了處州。
在浙江被逐步綏靖的時候,江西的戰(zhàn)火卻越燒越旺。朱元璋曾經(jīng)給鄧俞留下不足的兵力守衛(wèi)南昌,而把大部分降軍帶回了南京。他曾經(jīng)下令胡美的兩員下級軍官——祝宗和康泰——帶著他們的隊伍去上游增援漢陽城外的徐達。只是在明軍主力部隊離開了南昌以后,朱元璋才發(fā)現(xiàn)祝宗和康泰始終反對胡美的投降,并且計劃搞叛亂。這兩名將官在江上游弋,4月12日傍晚他們的水軍來到南昌城墻邊。他們突襲了守軍,用大炮摧毀了新城門,并洗劫了這座城市。鄧俞僅以身免,只身逃到了南京。朱元璋現(xiàn)在只得讓陳友諒在湖北和湖南重建他的權力,以使明軍能恢復在江西的地位。他命令徐達放棄對武昌的封鎖,向下游行駛。5月13日,徐達收回了南昌。與此同時,常遇春修復了安慶城垣,把它再度置于明軍控制之下。安慶可以屏障明軍的心臟地帶,擋住漢軍再度發(fā)起的攻擊,但是,如果明軍想最終確實控制江西的資源,他們必須加強對南昌的控制。朱元璋任命他的另一名僥幸活下來的侄兒朱文正總統(tǒng)南昌城守,而以鄧俞為副。守軍增加了人數(shù),城墻得到了加強,并從江邊往后挪了一段地,使城墻不能從船上攀登。
如果不是邵榮在仲夏的叛逆行為,早在1362年朱元璋可能會冒另一次與漢軍作戰(zhàn)的危險。雖然邵榮也是朱元璋起事時的老伙伴,在明軍將領中也身居高位,但他在見于史籍的有名戰(zhàn)役中未被聲名赫赫地提到過。他在苗人手中收復處州是他幾年來第一次獨立作戰(zhàn)的戰(zhàn)果。當他的戰(zhàn)功未被承認時,他增長了不滿情緒,并與另一胸懷不滿的將領趙繼祖密謀發(fā)動政變。按這兩位密謀者的計劃,當明軍于8月3日回師南京時,在一次閱兵以后,把他們的隊伍安排在行軍縱隊的前面。他們打算,在他們的隊伍隨朱元璋進城以后便關上和守住城門,乘混亂之機殺害他。這個陰謀失敗了。一面旗幟被風吹起,卷住了朱元璋的身體,這個兆頭使得他從另一個城門進了城。情報員后來揭發(fā)了這一陰謀,邵榮和趙繼祖被逮捕,并被處以死刑。后來朱元璋有些猶豫,他征詢了其他將軍的意見,常遇春直抒己見,堅持把邵榮和趙繼祖處死;結(jié)果就這樣執(zhí)行了??墒?,這個事件的結(jié)果是使得朱元璋在往后一年多的時間中要依靠高級將領自由發(fā)表意見辦事了。
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zhàn)
陳友諒又調(diào)集了一支新艦隊,于1363年再次展開攻勢,企圖像1360年那樣從江上攻取明軍領土。但事與愿違,陳友諒因圍困南昌三個月而深陷泥潭,他在一場主要在江西鄱陽湖的水戰(zhàn)中被摧毀了。朱元璋在這里的勝利是他將要掌握政權的關鍵性轉(zhuǎn)折點;他以后再也沒有遇到過與他相匹敵或更高明的對手了。鄱陽湖之役以后朱元璋奪取了江西和湖廣,這使得他擁有的人員數(shù)量滿足了他打敗張士誠的需要,而吞并了張士誠的土地以后又使得明軍能在1367年及其以后迅速擴張其勢力。
像我們在上面看到的那樣,到1362年末,叛逆和叛亂曾使明軍失去了因1360年勝利而獲得的主動權,并且危及1361年所取得的戰(zhàn)果。在明軍尚不知情的情況下,陳友諒正在武昌調(diào)集他的無敵艦隊,張士誠的活動也日益咄咄逼人。朱元璋視野內(nèi)唯一光明的地方是在華北:1362年7月6日察罕帖木兒被刺以后,那里又一次陷入了混亂。察罕之被害意味著,遲至1363年,元朝勤王軍方面再也沒有足夠的聯(lián)合力量能夠摧毀明方的軍隊了。
那一年剛開始便有吳軍突襲紅巾軍運動對它有感情的中心之舉。1363年2月16日,作為吳的三位野戰(zhàn)軍指揮官之一的同僉呂珍突入安豐,殺死了它的實際統(tǒng)治者劉福通,并俘虜了傀儡“宋”帝韓林兒。整個宋帝國這時已經(jīng)成為明政權;不過加上了安徽-河南邊界上這一片人煙稀少地區(qū)中的這一個不起眼的小城而已。朱元璋的追隨者現(xiàn)在包括一些有影響的人士,他們希望明軍和紅巾軍要拉開一點距離;這些人士中有著名的劉基及其浙江同鄉(xiāng)文人學士。這些人現(xiàn)在刺耳地和言之成理地說出他們的主要是從軍事上考慮而不是從文化思想上考慮的反對意見,即明軍不應該分兵去再占安豐。但是,明軍中仍有很多人崇敬韓林兒,這就使得救援工作成為必不可免的了。
3月份,朱元璋率明軍主力北上去安豐。徐達和常遇春攻城,趕走了呂珍,總算活活地救出了韓林兒。朱元璋隨即帶兵回南京,安豐成了一座空城,由元軍占領。但不幸的是,這并未結(jié)束戰(zhàn)斗。1355年曾經(jīng)從家鄉(xiāng)把巢湖分遣隊趕走的廬州軍頭目左君弼曾派過一支人馬來幫助呂珍的入侵。明軍將領們堅持必須給他以懲罰,朱元璋未能說服他們,盡管有劉基犀利的反駁言論也枉費口舌。結(jié)果是,徐達和常遇春用了1363年4月到8月這幾個月的時間徒勞無功地圍困了廬州府城,而陳友諒卻未受干擾地執(zhí)行了侵犯江西的計劃。
陳友諒動員了湖北和湖南的所有丁壯,并建立了一支新水軍。史料上沒有交代他是怎樣完成這些事情的,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徐達撤走他的封鎖部隊幫了陳友諒的忙,因此他能在對明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他的準備工作。他的艦隊的主力擁有漆紅色的三層甲板的大戰(zhàn)船,上有掩護弓箭手的包鐵塔樓,它們的船尾高得可以爬上任何城墻。有一件材料說,每一只這種戰(zhàn)船可載二、三千人。它們還附有各種各樣的大、小船只。陳友諒的個人行動作風是一貫強調(diào)他在主力部隊中的個人領導形象;他現(xiàn)在孤注一擲地創(chuàng)建了這樣一支大艦隊,使之足以在任何情況下克敵制勝,但是它的失敗也意味著他無可避免地要喪失他的根據(jù)地。
陳友諒把他的軍隊及其家屬、馬匹和供給全都放到了船上,在春汛時他開始順流而下。史料說他帶有60萬人馬;大概此數(shù)之一半較為可信。漢軍的無敵艦隊現(xiàn)在與明軍主力相比,艦只又大得多,數(shù)量和人員又多得多。陳友諒的計劃是要求多次重現(xiàn)1360年太平之役的勝利;他將從船尾上突襲這些沿江府城。1363年6月5日,漢軍艦隊出現(xiàn)在南昌水面上。如果南昌陷落,陳友諒就有理由希望江西的各地城防守將(他們多數(shù)人原來是擁戴他的)會回心轉(zhuǎn)意,重新回到他的麾下。這種發(fā)展會重現(xiàn)1359年末的領土形勢;從他在湖廣的措施來看,在他又進軍反對明軍之前,這一次他大概已經(jīng)不遺余力地調(diào)動了江西所有的軍事潛力。
南昌面江的城墻在1362年經(jīng)過改建,這使得他不可能從船上襲擊來奪取該城,從而打亂了陳友諒的時間表。他被迫封鎖南昌,改用常規(guī)攻擊方式。明軍的守軍打退了所有漢軍的攻擊,顯然給了攻擊者以重創(chuàng),而且用出擊方式給以進一步的打擊。6月9日,漢軍破壞了一段長300多英尺的城墻,但鄧俞的士兵用火力擊退了他們,同時在被毀的那一段城墻之后又建了一段半圓形工事。6月19日明軍出擊,打垮了陳友諒對新城門的一次進攻。6月24日,對水門的攻擊無功而罷。圍城還在繼續(xù)時,季節(jié)性的江湖低潮時期即將到來,戰(zhàn)略主動權正在從陳友諒手中滑走??墒牵瑩p耗和饑餓削弱了南昌的守軍。即令他在1363年不再做任何努力,下一年南昌的收復也會使陳友諒在極其有利的條件下重開戰(zhàn)端。
7月24日,明軍的南昌將領們答應在以后某個未具體約定的日期投降,因而獲得休戰(zhàn)的機會。他們同時又派遣了信使偷偷溜出漢軍封鎖線前往南京。8月4日信使到達南京之事是史料中的第一個暗示,表明朱元璋甚至意識到了江西的局勢,雖然南昌已被圍達兩個月之久,而通信的阻隔也應該說已經(jīng)給了朱元璋某些啟示。和1360年大大地不相同,明軍的情報在1363年非常糟糕。到了1363年的6月至7月,朱元璋仍被兩件事捆住了手腳:這就是被圍的廬州還拒不投降;再就是靠近吳軍邊界的浙江諸全要塞的明軍同僉謝再興在6月8日叛變,此人跟吳軍的秘密勾結(jié)已經(jīng)真相大白。胡德濟又一次率軍從廣信長途跋涉到諸全;他圍困了此地,但未能把它拿下來。到了8月6日,他撤圍而去,回到了廣信。就在那一天,可能是由于原來就強烈反對廬州之役的劉基的呼吁,朱元璋最后終于出面反對他的高級將領們。他命令徐達和常遇春撤廬州之圍,要他們把軍隊重新在南京集結(jié),并派胡德濟走陸路從廣信馳援南昌。
明軍艦隊把重新集合起來的主力軍隊在8月15日運離南京。如果根據(jù)一條史料說它大約是“千船載十萬人馬”(的確,多數(shù)材料說是二十萬),[2] 那么,它的人員大致與1360年的明軍主力相當。可以假定,自從1360年以來,明軍擴軍的部分已經(jīng)用于補充浙江的軍隊、南昌的戍軍和加強南京的常備守衛(wèi)部隊。在這里,明軍的情報和計劃又一次出了問題。陳友諒甚至在被圍之中兵員受到損失和他派部隊進行江西中部戰(zhàn)役以后,其兵員數(shù)量還大大超過明方遠征軍。此外,明軍也不能和漢軍的巨大戰(zhàn)艦相抗衡:后者的高度雖然是為了攻城來設計的,在接近和攀登敵船的戰(zhàn)斗時擁有巨大的優(yōu)勢。水位至少在下降,明軍的水軍領袖們相信這對他們有利。即令如此,他們還是要同時在兩線作戰(zhàn),而且由于要駛向上游去打一支占優(yōu)勢的敵人(和1361年相比截然相反),明軍已在進行一場殊死的賭博。
8月24日,艦隊開到了湖口。明軍在長江北岸與鄱陽湖口相對的涇江口建筑了防御陣地,又在鄱陽湖湖面至長江上的湖口的狹窄水道上的南湖觜也建筑了防御陣地。他們希望這些陣地能阻止?jié)h軍船只離開鄱陽湖。如果說陳友諒已派任何巡邏船只到湖口的下游去,那么,它們未曾向他警告關于明軍的到來,他現(xiàn)在已是在湖中陷入重圍了。可是,明軍此刻的主要目的是救援南昌,所以明軍艦隊不是僅僅株守在湖口,而是向南行駛,于28日進了湖內(nèi)。同一天,陳友諒解除了南昌之圍,讓他的軍隊上了船,也北駛?cè)牒?月29日很晚的時候兩支艦隊相遇于康郎山。它們等到日出時開戰(zhàn)。
經(jīng)過四天的水上鏖戰(zhàn),明軍給了敵人以重創(chuàng),但沒有能夠摧毀漢軍艦隊,也沒有在數(shù)量上取得優(yōu)勢;明軍最后還是放棄了鄱陽湖。8月30日晨,朱元璋把自己的水軍分成11隊。重型艦只擺在中央,由徐達和常遇春及他本人統(tǒng)率,輕型艦只擺在兩翼,由俞通海和廖永忠率領;后者是兩位明軍領導層中出身于巢湖的有經(jīng)驗的水軍將領。明軍陣線向前推進并發(fā)動攻擊;俞通海的艦隊占據(jù)了上風的一面,用石弩發(fā)射火藥筒,摧毀二十多艘漢軍艦只??墒窃谥醒氩糠郑叽蟮臐h軍艦船把明軍陣線逼向后退。朱元璋的旗艦幾次受攻擊,徐達的艦只則嚴重受損。明軍艦隊退到一個淺水區(qū)域,使?jié)h艦不能追擊,因此能夠脫離戰(zhàn)斗,雖然有幾只船已經(jīng)擱淺。第一天的戰(zhàn)果使明水軍士兵都感到氣餒。夜里,朱元璋命徐達把受損的戰(zhàn)艦帶回了南京。
次日晨,明軍將領很不愿意與“屹立如山岳”的漢軍戰(zhàn)艦作戰(zhàn)。朱元璋果斷地處決了幾個下屬之后陣線有所推進,但明軍艦隊再一次被迫后退,而且損失了幾個重要的人物。直到此時以前,明軍不能打贏那種以艦只對艦只的仗。由于受到前一天俞通海用火炮攻擊而取勝的鼓舞,又由于看到了漢軍艦隊的陣形非常密集,朱元璋命令常遇春準備一些小船只,故意用做火攻船只。常遇春準備了七只漁船,上面裝滿了一捆捆填充了火藥的蘆葦。當下午風勢轉(zhuǎn)變而從明方吹向漢軍的時候,這些由特別挑選的“敢死隊”水手操縱的小船駛進密集的漢軍艦隊,放起火來。密集的漢軍隊形使它的巨艦能在近戰(zhàn)和攀登船只之戰(zhàn)斗中發(fā)揮最大的效果,但是也使它們?nèi)菀自馐芑鸸ァ?v火的結(jié)果,幾百條漢軍大小船只被毀,死亡士兵約60000人,相比之下,據(jù)說明軍的損失為7000人。陳友諒的兩個兄弟以及另外幾名水軍將領均被殺,這就證明了漢軍損失的慘重。但是明軍也損失不小;雙方艦隊在次日略作休息和修補。
9月2日早晨,戰(zhàn)事又起。漢軍艦隊盡管遭受了損失而仍比對方強大,雖然它的相對優(yōu)勢已大為減小。這一次漢軍的隊形是散開的,足以防止對方再用火攻,但一股股明軍小船卻可以包圍和摧毀孤立的漢軍船只。忽然間有一支六條船的明軍小艦隊插入漢軍陣線,繞過了它的一端,并重新與明軍艦隊匯合在一起。可是,這個突發(fā)性的行動顯然不能招致任何決定性的結(jié)果,因此在中午前后,朱元璋迫于他的將領們的壓力而下令脫離接觸,退出湖面。主張撤退的俞通海說,湖中的淺水妨礙了明軍船只的活動。跟強大的漢軍打一場曠時持久的消耗戰(zhàn),不僅不大可能使明軍有獲勝的前景,甚至大有被打敗的危險;很顯然,明軍不能指望再用火攻搞戰(zhàn)術性的奇襲了。明軍最初駛?cè)牒?nèi)的目的是解救南昌。但是到了現(xiàn)在朱元璋似乎已經(jīng)聽到,胡德濟的軍隊已經(jīng)自廣信從陸路解了南昌之圍。這一發(fā)展使明軍決定放棄戰(zhàn)斗,改而采用把漢軍艦隊困在湖內(nèi)的戰(zhàn)略。
9月2日夜,每只船尾上都掛起一只燈籠,明軍艦只成單行縱隊開向鄱陽湖的湖口。漢軍艦隊在天亮以后跟蹤而至。由于沒有在湖面戰(zhàn)斗中殲滅明軍,陳友諒因早先未能守住該湖湖口而現(xiàn)在落入了陷阱。漢軍領袖們互相爭吵:到底是用船只奪取湖的出口處呢,還是改取陸路徑趨武昌。陳友諒的左,右兩名金吾將軍投向了朱元璋;后者送了一些侮辱人的信來刺激以性情暴烈出名的陳友諒出戰(zhàn),但同時又靜待陳友諒彈盡糧絕。甚至在這個時候,某些明軍將領們卻變得緊張起來,想返回南京,但是常遇春這一次又竭力支持了朱元璋的權威。明軍艦隊一直留在一起,沒有再犯1362年事件的錯誤,那時明軍曾被迫在第11個時辰給陳友諒讓開了一個口子。
陳友諒等了一個月的時間才突圍。他的艦隊憑借南湖觜的地位很容易發(fā)動攻擊,10月30日便出現(xiàn)在湖口,然后沿江上駛,希望開抵武昌。朱元璋早已在湖口上游擺下了艦只專等這樣的機會到來,并且還準備了火攻船。當這些火攻船放出漂泊時,漢軍艦只馬上向下游散開,明軍船只緊追不舍。到了下午很晚的時候,一簇簇互相咬住戰(zhàn)斗的船只漂流到了涇江口,埋伏在這里的明軍又投入戰(zhàn)斗。陳友諒在戰(zhàn)斗的這個節(jié)骨眼上被殺;當他在一葉小舟上穿行于船只中間時被箭射穿了眼睛。他的死訊迅速傳遍戰(zhàn)斗中的船只,明軍大奮,打擊了漢軍僅存的一點點士氣。入夜,漢軍艦隊土崩瓦解。張定邊率領他的小艦隊逃走,把陳友諒的幼子陳理也攜帶而去,在逃回武昌時讓他登了漢帝之位。次日晨,其余的漢軍艦隊——總數(shù)有5萬人——就投降了。10月8日,朱元璋率艦隊和俘虜一起回到了南京。
明-漢之戰(zhàn)的決戰(zhàn)階段就這樣結(jié)束了,它本身是導致明王朝建立的一系列發(fā)展中的關鍵性事件。陳友諒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艦隊的被毀或被俘,使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勝利。在此以前,明軍一直在與在事實上或潛力上占優(yōu)勢的漢軍作戰(zhàn),同時還要對付東面吳軍進攻的危險?,F(xiàn)在,由于陳友諒已被消滅,明軍能夠馬上著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擴大了兩倍,長江地區(qū)在1360年的那種持久不決的勢均力敵的局面就被排除了。
從1364年起,明軍控制下的人口數(shù)量使得它能征集到兩倍于吳的軍隊,所以明軍就以并滅吳為下一個目標。明軍在事實上已經(jīng)變成了中國最強大的地區(qū)性力量,它的軍隊可以在幾條戰(zhàn)線上作戰(zhàn),其結(jié)果甚至又加強了它的力量。另外,鄱陽湖之戰(zhàn)使朱元璋在他的政權內(nèi)部也增加了權力。有些文人仍不太心甘情愿地給他服務,士兵們?nèi)匀粶厍槊}脈地看待韓林兒,但是,這兩種人現(xiàn)在都把朱元璋儼然當做未來的皇帝。1363年9月的企圖是明軍軍官們藐視朱元璋的意愿的最后一次;后來,他以他提高了的威望和他在被征服領土上分配俘虜部隊和分配指揮任務的權力,再加上其他因素,使他終于叫他的將軍們俯首聽命了。到了1364年,明政權已經(jīng)變成了元帝國明顯的繼承者,當然,要確認這種繼承權還得有幾年仗要打。[3]
?。?] 關于對這些背景因素的討論,見德雷爾:《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zhàn)》[147],載《中國的兵法》,費正清和小基爾曼編(馬薩諸塞,坎布里奇,1974年),第202—242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39—52頁;泰勒:《衛(wèi)所制的元代淵源》[507],載《明代政府研究的七篇論文》[263],賀凱編(紐約,1969年),第23—40頁。
?。?] 德雷爾:《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zhàn)》[147],第217頁,以及第6章注30。
?。?] 德雷爾:《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zhàn)》[147],特別是第202、239—240頁。
自從1351年的叛亂爆發(fā)以后,軍事爭奪的條件大大起了變化。從社會上和組織上來說,1360年及其以后各地的軍隊仍然是前此時期被迫離鄉(xiāng)背井的農(nóng)民,但是在作戰(zhàn)上他們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到了1360年,城垣已經(jīng)普遍修復,要攻克一座城池只有靠長期的封鎖或傷亡很大的攻勢才行。城池——特別是那些州府城池或建制更高的城池——仍然是主要的軍事目標。每一座城池都統(tǒng)治著它四周的鄉(xiāng)村;在這個時期,僅僅依托農(nóng)村的部隊必然被驅(qū)來趕去,弄得疲憊不堪和直至毀滅,除非他們能奪取一座城市為根據(jù)地。然而,不管是圍城還是野戰(zhàn),正在運用大部隊進行,而他們的運輸和供應的最方便的方式莫如利用長江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上的船只。漁民和其他浮家泛宅的社團在爆發(fā)起義時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到了1360年,真正的戰(zhàn)斗艦隊發(fā)展起來了。它們不僅運送軍隊去圍城,也彼此在水上打仗,不讓敵人取得水上通道。[1]
1360年陳友諒襲擊南京
1360年陳友諒把他個人的內(nèi)陸水軍拿來做賭本(這水軍是他個人權力所系的命根子),企圖拿下南京,一舉摧毀朱元璋的勢力。按照史料的暗示,陳友諒是魯莽滅裂地進行攻擊的,但是應該注意,陳友諒在他的同時代人中是最能認識內(nèi)陸水軍的潛力的;迅速地移動部隊,搞戰(zhàn)略性的突然襲擊,是使用他的強大得多的內(nèi)河艦隊的最好的辦法。對于陳友諒來說不幸的是,他在南京中了埋伏,使他損失了很多士兵和大部分船只。朱元璋通過奪取陳友諒的一支完整的艦隊而擴大了自己的水師,這就使得他在此后的兩年中主宰著長江中游的水域。其經(jīng)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陳友諒在害死了趙普勝以后,便做好準備馬上要向東擴張,侵入安徽南部的明政權的領土。明軍的間諜使南京對陳友諒的動向了如指掌。據(jù)猜測,這些諜報分子就是來自那些不滿于趙普勝被殺的巢湖分遣艦隊中的人;否則就不好解釋為什么明軍的諜報在1360年總是那么詳盡無遺,而在后來又是那么的不靈。當明軍在常遇春帶領下攻克池州的時候(1359年11月),陳友諒計劃來一次突襲以收復它。朱元璋得知這消息后派徐達前往池州,并命常遇春放棄他在杭州前面的炫耀武力的行動(這次行動已持續(xù)三個月而毫無結(jié)果)去與徐達會合。這兩位明軍將領伏擊了入侵者,并捉了3000俘虜;常遇春殺了他們的大多數(shù)人;并派回少數(shù)幾個人去向陳友諒報告軍情。
這個報告激怒了陳友諒,促使他要用手頭的部隊去攻打明軍。它達到10萬人馬,是一支很大的部隊,但沒有超過明的南京軍隊,而且它只代表陳友諒領土上整個軍事潛力的一部分。陳友諒的艦隊向下游行駛,并于1360年6月11日抵達太平。指揮3000名守軍的明軍將領花云拒不投降。陳友諒的士兵向面向陸地的城垣進攻了三天,都迄無成效。陳友諒于是想用他艦隊中的更大船只來突擊面江的城墻:即叫他的士兵從高高的船尾去攀登城墻。只要攀上了城墻,他們就能輕易地制服弱小的明方守軍。花云被俘,但拒絕降順,壯烈犧牲。陳友諒很欣喜他的勝利;這種戰(zhàn)法可通用于整個長江水域。他繼續(xù)往下游航行,于6月16日命令他的艦隊泊錨于采石碼頭;這里是明軍在1355年過江的地方。他在這里把天完的傀儡皇帝徐壽輝打死,自己稱帝,建立漢王朝。登極的儀式是在一個為此目的征用的廟宇的庭院中舉行的,但被一場夏季暴雨所打斷。新皇帝派了一個使節(jié)去見張士誠,請他從背后夾擊南京;陳友諒則準備自己率艦開往南京。
明軍領袖獲悉太平已于6月18日失陷。他們的士兵固然和漢軍的士兵一樣多,但他們的水軍只有人家的1/10,從1355年以來他們的大多數(shù)擴張都在陸上進行。漢軍能夠在江上隨意航行,攻打像太平那樣的沿江城市,其中包括揚州(運河上的江北城市)、鎮(zhèn)江和江陰(靠近吳的邊界)。如果明軍在陸地上追擊他們,明軍就會冒消耗力量和遭受漢軍攻擊的危險。朱元璋的將領們提出了孤注一擲的建議:有人建議陸上進軍太平,另有人建議放棄南京,堅守城東的紫金山。
朱元璋否決了這些建議而實施李善長和康茂才所擬的一個計劃,其中包括把陳友諒誘上岸來,引他進入預定地點,設伏打他。康茂才在1356年投降朱元璋以前曾在陳友諒軍中服過役;他有一個做兩面間諜的仆人:此人一面向陳友諒報告軍情,一面又把漢軍的動態(tài)帶回到明營。很顯然,他只忠于康茂才??得爬盟麕沤o陳友諒說他將倒戈,并將把從長江到南京西城墻的三叉江上的木制江東橋挪開,讓陳友諒的水軍經(jīng)過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墻之下。這仆人帶回了陳友諒的口頭允諾,據(jù)史料說,朱元璋為此命令李善長連夜重造了一座石橋。這樣,朱元璋就有意地破壞了他自己的計劃,但是他已經(jīng)算計出了陳友諒在康茂才如果不倒戈時的應變計劃,因而這就使得有可能進行一次更具決定意義的伏擊。
朱元璋預先在大勝關埋伏了楊靖,在江東橋埋伏了康茂才,在新河河口埋伏了趙德勝:這三支人馬是防止?jié)h艦通過沿南京西面城墻流到長江的那些狹窄的河港網(wǎng)絡駛抵南京城墻。他們把些尖頭的“蓮花”樁打到岸上,防止敵船運兵登陸。當江東橋的埋伏正在實施的時候,陳友諒的幼弟陳友仁已經(jīng)統(tǒng)率一萬人馬往下游駛來。他在新河口之北的龍灣登陸,襲擊并俘獲了駐守在城正北方的邵榮的明軍。他于是豎立了柵欄,等待大軍的到來。
龍灣是比江東橋好得多的一個伏擊的地方,因為龍灣和新河之間的一片開闊地可以使大多數(shù)漢軍上岸,而設伏的明軍仍能借平原之北的石灰山作屏蔽,如果進行得順利,隨時可以在后面打擊漢軍,還可以切斷它與長江的聯(lián)系。朱元璋的如意算盤是,如果康茂才的倒戈沒有兌現(xiàn),陳友諒會在龍灣上岸。他派了常遇春帶三萬人去石灰山靜候伏擊,讓徐達兵團等在南京的南城外面,如果必要他從這里可以馳援楊靖和康茂才,然后朱元璋自己帶領預備隊駐扎在城墻西北處當時稱為盧龍山(人們通常稱為獅子山)的地方;他在這里俯瞰長江和整個戰(zhàn)區(qū)。朱元璋下令,揮動紅旗表示敵軍的到來,從他的盧龍山駐地揮動黃旗時則是命令石灰山的部隊出擊。明軍水軍被派往下游,陸軍則到達指定地點,等待天亮。
6月23日晨,陳友諒率艦隊向下游行駛,攻打大勝關。這里的港汊因太窄而不能用,特別是在對付楊靖的堅強抵抗時更是這樣。陳友諒突然停止行動,向江東橋駛?cè)?。他看到這橋是石頭的,康茂才也沒有來接應他。他怕江東橋這里有埋伏,就向長江返航,并直駛龍灣。漢軍在龍灣棄舟登陸,在平原上整隊。朱元璋在盧龍山頂上把他們看得一清二楚。他下令他的士兵吃好喝好和休息好,準備戰(zhàn)斗。
下午的天氣悶熱不堪;當一陣雷暴來時,朱元璋揮動紅旗,讓他的軍隊向北跨過平原,直指漢軍柵欄。漢軍的反應是向他們開過來,離開了長江;陳友諒正在抓住另一支貌似孤立的明軍部隊不放。當暴雨停止的時候,朱元璋命令擊鼓進攻,然后又命令舉起黃旗。朱元璋和馮勝的軍隊攻進漢軍后衛(wèi),迅速打贏了這一仗;漢軍陣線七零八落,它的士兵紛紛逃命。那些逃到江邊的兵卒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退潮,他們的許多船只已擱淺在泥灘上。
明軍因此俘獲了100艘大舶和數(shù)百條小船,可能占漢軍艦隊的半數(shù)以上。這些船只使明軍在1361年和1362年的長江戰(zhàn)爭中稍稍占有優(yōu)勢。陳友諒及其大多數(shù)人馬擠進那些能夠開動的小船上逃命;他們多數(shù)人逃到九江,盡管有明軍跟蹤追擊。漢軍在戰(zhàn)場上留下了20000具尸體,7000名俘虜;這些俘虜中的多數(shù)人是趙普勝的部下,他們都高興地又同朱元璋部下的老戰(zhàn)友們會合在一起了。陳友諒在江西的地位因他的失敗和他個人部隊的損失而受動搖。主動權轉(zhuǎn)到了明軍手里。在龍灣戰(zhàn)斗尚在進行的時候,胡大海從浙江進犯江西,奪取并守住了廣信府府城。這個行動打開了明軍在陸路攻占江西全境的前景。
朱元璋企圖征服江西,1361—1362年
朱元璋由于仍在全神貫注于同張士誠的長期沖突,他一直等候到了1361年年中才試圖利用1360年對陳友諒的勝利。1361年朱元璋向上游進軍,勝利地把陳友諒趕出了九江;并封鎖了他在武昌的殘余部隊。朱元璋于是花了1361至1362年的冬天降服了江西各城池。他如果吞并全江西,這本來會使得朱元璋在力量對比上極占優(yōu)勢??墒牵煸耙埠苁Р?。他在江西完全到手之前卻離開了南昌,因此他只能調(diào)回武昌地區(qū)的部隊來鎮(zhèn)壓隨后出現(xiàn)的叛亂。當他離開南京的時候,浙江爆發(fā)了叛亂,接著在他的最高級指揮官中發(fā)生了叛逆事件。其結(jié)果是陳友諒得以放手重新武裝,并進攻搖搖欲墜的明政權。
陳友諒在回到九江以后,勝利地重建了他的權力,但是由于他的失敗,他的威望大不如前。朱元璋也正在這時回過頭來專心應付吳軍。他給江西留下來的兵力卻不足以瓦解漢政權。胡大海任命他的養(yǎng)子胡德濟為廣信府同僉;他們父子兩人擊退了漢軍想重新奪取此城的企圖。鄧俞促使江西中部的浮梁縣城叛而投明,但其他州府城池未起而效尤;它們的領袖們?nèi)匀恢矣陉愑颜?,雖然他們在1360年或1361年并未給他以任何支持。到了1361年年中,情況已經(jīng)變得很明顯:除非明軍主力大舉進犯,這些城市是不會投降的。后來,在1361年8月24日,漢軍方面的將軍張定邊以突襲手段重占安慶。明軍巢湖將僉院趙仲中逃往南京;朱元璋殺了他,把他的職務和他的巢湖徒眾轉(zhuǎn)交給了他的弟弟趙庸。以前龍灣戰(zhàn)斗的結(jié)果之一是安慶落到了明軍之手。它再次被對方拿去則是一個嚴重的挫折,這件事最后使得朱元璋相信,盡管在明軍遠離南京在外作戰(zhàn)之際有吳軍進攻的危險,明軍也必須全力進攻漢軍。
1361年9月11日,朱元璋率水軍從南京啟航上駛。他們于19日抵達安慶,并摧毀或俘獲停泊在那里的船只。他們沒有拿下城來,但是他們繞過了它,繼續(xù)上駛,并于23日到達鄱陽湖的入口處——湖口。明艦到來的消息使得本來搖搖欲墜的漢政權更加震動不已。在航程的中途,兩名漢軍將領丁普郎和傅友德率他們的艦隊投奔明軍。漢軍巡邏艇發(fā)現(xiàn)了在湖口外的明軍艦隊,把消息及時帶到了九江,使陳友諒能部署自己的水軍迎戰(zhàn)。占優(yōu)勢的明水軍從兩側(cè)包圍漢軍陣線;在損失了一百多艘大小戰(zhàn)船后,陳友諒把艦只撤退到九江以南湖內(nèi)的天然良港中去。那天夜里,他又叫士兵們上船,再次出航,躲過了敵艦的耳目。他上駛至武昌;在這里他的權力仍然是未受到挑戰(zhàn)的。
次日,明軍從江面上猛攻九江城垣,利用架在船尾上的云梯。擁有這種裝備的這種船只可能本來是陳友諒的,并且是在頭一年攻打太平時就已經(jīng)這樣裝備起來了的。朱元璋于是派徐達帶領一支艦隊去追趕陳友諒。徐達沒有能阻止陳友諒到達武昌,因此拋錨于漢陽城外;他攻城,但沒有拿下漢陽??墒?,他利用這種形勢一直封鎖陳友諒到1362年4月。
朱元璋自已在九江督率主力部隊,他同時發(fā)動了一場基本上是政治的攻勢,想迫使江西各州府城池投順過來。到了10月2日,南康、饒州和建昌都派了使節(jié)來擁戴明政權,湖北東部也有三個城市已經(jīng)這樣辦了。朱元璋這時不想把他自己的軍隊放在這些城市,因為那樣就會不利于其他人投降。他繼續(xù)談判,想讓南昌這個省會和重要城市投順。等待政策變得越來越危險了;張士誠最后有了活動的跡象,派兵圍了太湖東南邊的長興,使常遇春于12月不得不被派前往救援。明軍一方面要阻住張士誠,一方面要牽制陳友諒,同時還要拿下江西:他們的戰(zhàn)線確實鋪得太長,太危險了。
當鄧俞于12月9日攻占了撫州(今臨川,距江西的南昌東南僅60英里)的時候,漢軍駐南昌的總指揮官、行省丞相胡美最后請求議和。他的主要要求是這樣的:他的部隊參加明軍,但必須保持原建制,由他自己統(tǒng)率。朱元璋允許他保留他的大部分軍隊,條件是要他放棄南昌,在明軍主力部隊中服役。胡美同意了這個條件,他后來在明朝被封了爵位,但是他沒有能夠說服他所有的部下。1362年2月10日,朱元璋把明軍主力開進了南昌。在下個月,袁州、吉安和江西的另外幾個小城市也都效順了明政權。
由于占領了九江和南昌,朱元璋實際上接過了陳友諒原先在江西的主宰地位,也接過了它的一切包袱。其他府城的同僉都是天完叛亂以后地方軍事化過程的產(chǎn)物。當每一個同僉“投降”以后,他就被委以管理這個城市及其附屬之縣,不然就不能再有歸降者了。這種對待降者的辦法確實保證了他們能熬過任何一次危機,例如在1361年和1363年就是這樣。朱元璋還不夠強大,沒有多少時間來在他的主力軍和各城市戍軍之間強制執(zhí)行軍隊的改組,而這是統(tǒng)一明軍和由中央控制府城所必需做的事。他已經(jīng)離開南京太久了;1362年3月11日他開始返航。當他行駛于江面上的時候,他的權力正瀕于崩潰。
早在1361年12月24日,常遇春已經(jīng)解除了吳將李伯升對長興的包圍,并在此后已返回南京。吳軍再一次蟄伏起來,浙江內(nèi)陸被明將胡大海攻占后似乎牢牢地在他手中??墒?,楊完者手下的苗族非正規(guī)軍變得極其不安分了,其原因不見于史料,但它似乎影響了整個苗族的軍隊。在明軍攻取浙江之前這些軍隊就在元軍中服役,他們多半戍守在金華和處州。當朱元璋遠在長江上游之時,苗軍就互通消息,準備一致行動,參加叛亂。1362年3月3日,金華的苗軍開始叛亂,并殺死了胡大海;四天以后,處州的苗軍也叛變,殺死了城防守將耿再成。叛軍可能是受吳軍的煽動,在四個府城有兩個已落入叛軍手中的情況下,明軍在浙江的整個地位已是岌岌可危了。
一回到南京,朱元璋于3月16日任命他的外甥、當時任嚴州府城防守將的李文忠為浙江明軍大都督。李文忠馬上奪回了金華,但是苗軍從金華逃走,投向了張士誠的部隊。張士誠派他的兄弟張士信統(tǒng)大軍攻打明軍的外圍堡壘諸全。既要抗拒入侵,又要對付叛亂,李文忠為此用了很大心計。朱元璋已派邵榮帶兵去收復處州;李文忠不可能期待從南京得到增援了。盡管邵榮在龍灣戰(zhàn)斗中失利,他仍是明軍最高將領,其地位甚至在徐達和常遇春之上。李文忠于是放出風聲說,號稱難以對付的邵榮正來救援諸全,但實際上他派胡德濟帶領他的廣信軍馳援。當后者開到諸全時,張士信和他的人馬被一股宣傳聲勢擾亂了軍心,致使他們?nèi)菀妆皇剀姾驮姷穆?lián)合攻勢所打敗。與此同時,邵榮收復了處州。
在浙江被逐步綏靖的時候,江西的戰(zhàn)火卻越燒越旺。朱元璋曾經(jīng)給鄧俞留下不足的兵力守衛(wèi)南昌,而把大部分降軍帶回了南京。他曾經(jīng)下令胡美的兩員下級軍官——祝宗和康泰——帶著他們的隊伍去上游增援漢陽城外的徐達。只是在明軍主力部隊離開了南昌以后,朱元璋才發(fā)現(xiàn)祝宗和康泰始終反對胡美的投降,并且計劃搞叛亂。這兩名將官在江上游弋,4月12日傍晚他們的水軍來到南昌城墻邊。他們突襲了守軍,用大炮摧毀了新城門,并洗劫了這座城市。鄧俞僅以身免,只身逃到了南京。朱元璋現(xiàn)在只得讓陳友諒在湖北和湖南重建他的權力,以使明軍能恢復在江西的地位。他命令徐達放棄對武昌的封鎖,向下游行駛。5月13日,徐達收回了南昌。與此同時,常遇春修復了安慶城垣,把它再度置于明軍控制之下。安慶可以屏障明軍的心臟地帶,擋住漢軍再度發(fā)起的攻擊,但是,如果明軍想最終確實控制江西的資源,他們必須加強對南昌的控制。朱元璋任命他的另一名僥幸活下來的侄兒朱文正總統(tǒng)南昌城守,而以鄧俞為副。守軍增加了人數(shù),城墻得到了加強,并從江邊往后挪了一段地,使城墻不能從船上攀登。
如果不是邵榮在仲夏的叛逆行為,早在1362年朱元璋可能會冒另一次與漢軍作戰(zhàn)的危險。雖然邵榮也是朱元璋起事時的老伙伴,在明軍將領中也身居高位,但他在見于史籍的有名戰(zhàn)役中未被聲名赫赫地提到過。他在苗人手中收復處州是他幾年來第一次獨立作戰(zhàn)的戰(zhàn)果。當他的戰(zhàn)功未被承認時,他增長了不滿情緒,并與另一胸懷不滿的將領趙繼祖密謀發(fā)動政變。按這兩位密謀者的計劃,當明軍于8月3日回師南京時,在一次閱兵以后,把他們的隊伍安排在行軍縱隊的前面。他們打算,在他們的隊伍隨朱元璋進城以后便關上和守住城門,乘混亂之機殺害他。這個陰謀失敗了。一面旗幟被風吹起,卷住了朱元璋的身體,這個兆頭使得他從另一個城門進了城。情報員后來揭發(fā)了這一陰謀,邵榮和趙繼祖被逮捕,并被處以死刑。后來朱元璋有些猶豫,他征詢了其他將軍的意見,常遇春直抒己見,堅持把邵榮和趙繼祖處死;結(jié)果就這樣執(zhí)行了??墒?,這個事件的結(jié)果是使得朱元璋在往后一年多的時間中要依靠高級將領自由發(fā)表意見辦事了。
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zhàn)
陳友諒又調(diào)集了一支新艦隊,于1363年再次展開攻勢,企圖像1360年那樣從江上攻取明軍領土。但事與愿違,陳友諒因圍困南昌三個月而深陷泥潭,他在一場主要在江西鄱陽湖的水戰(zhàn)中被摧毀了。朱元璋在這里的勝利是他將要掌握政權的關鍵性轉(zhuǎn)折點;他以后再也沒有遇到過與他相匹敵或更高明的對手了。鄱陽湖之役以后朱元璋奪取了江西和湖廣,這使得他擁有的人員數(shù)量滿足了他打敗張士誠的需要,而吞并了張士誠的土地以后又使得明軍能在1367年及其以后迅速擴張其勢力。
像我們在上面看到的那樣,到1362年末,叛逆和叛亂曾使明軍失去了因1360年勝利而獲得的主動權,并且危及1361年所取得的戰(zhàn)果。在明軍尚不知情的情況下,陳友諒正在武昌調(diào)集他的無敵艦隊,張士誠的活動也日益咄咄逼人。朱元璋視野內(nèi)唯一光明的地方是在華北:1362年7月6日察罕帖木兒被刺以后,那里又一次陷入了混亂。察罕之被害意味著,遲至1363年,元朝勤王軍方面再也沒有足夠的聯(lián)合力量能夠摧毀明方的軍隊了。
那一年剛開始便有吳軍突襲紅巾軍運動對它有感情的中心之舉。1363年2月16日,作為吳的三位野戰(zhàn)軍指揮官之一的同僉呂珍突入安豐,殺死了它的實際統(tǒng)治者劉福通,并俘虜了傀儡“宋”帝韓林兒。整個宋帝國這時已經(jīng)成為明政權;不過加上了安徽-河南邊界上這一片人煙稀少地區(qū)中的這一個不起眼的小城而已。朱元璋的追隨者現(xiàn)在包括一些有影響的人士,他們希望明軍和紅巾軍要拉開一點距離;這些人士中有著名的劉基及其浙江同鄉(xiāng)文人學士。這些人現(xiàn)在刺耳地和言之成理地說出他們的主要是從軍事上考慮而不是從文化思想上考慮的反對意見,即明軍不應該分兵去再占安豐。但是,明軍中仍有很多人崇敬韓林兒,這就使得救援工作成為必不可免的了。
3月份,朱元璋率明軍主力北上去安豐。徐達和常遇春攻城,趕走了呂珍,總算活活地救出了韓林兒。朱元璋隨即帶兵回南京,安豐成了一座空城,由元軍占領。但不幸的是,這并未結(jié)束戰(zhàn)斗。1355年曾經(jīng)從家鄉(xiāng)把巢湖分遣隊趕走的廬州軍頭目左君弼曾派過一支人馬來幫助呂珍的入侵。明軍將領們堅持必須給他以懲罰,朱元璋未能說服他們,盡管有劉基犀利的反駁言論也枉費口舌。結(jié)果是,徐達和常遇春用了1363年4月到8月這幾個月的時間徒勞無功地圍困了廬州府城,而陳友諒卻未受干擾地執(zhí)行了侵犯江西的計劃。
陳友諒動員了湖北和湖南的所有丁壯,并建立了一支新水軍。史料上沒有交代他是怎樣完成這些事情的,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徐達撤走他的封鎖部隊幫了陳友諒的忙,因此他能在對明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他的準備工作。他的艦隊的主力擁有漆紅色的三層甲板的大戰(zhàn)船,上有掩護弓箭手的包鐵塔樓,它們的船尾高得可以爬上任何城墻。有一件材料說,每一只這種戰(zhàn)船可載二、三千人。它們還附有各種各樣的大、小船只。陳友諒的個人行動作風是一貫強調(diào)他在主力部隊中的個人領導形象;他現(xiàn)在孤注一擲地創(chuàng)建了這樣一支大艦隊,使之足以在任何情況下克敵制勝,但是它的失敗也意味著他無可避免地要喪失他的根據(jù)地。
陳友諒把他的軍隊及其家屬、馬匹和供給全都放到了船上,在春汛時他開始順流而下。史料說他帶有60萬人馬;大概此數(shù)之一半較為可信。漢軍的無敵艦隊現(xiàn)在與明軍主力相比,艦只又大得多,數(shù)量和人員又多得多。陳友諒的計劃是要求多次重現(xiàn)1360年太平之役的勝利;他將從船尾上突襲這些沿江府城。1363年6月5日,漢軍艦隊出現(xiàn)在南昌水面上。如果南昌陷落,陳友諒就有理由希望江西的各地城防守將(他們多數(shù)人原來是擁戴他的)會回心轉(zhuǎn)意,重新回到他的麾下。這種發(fā)展會重現(xiàn)1359年末的領土形勢;從他在湖廣的措施來看,在他又進軍反對明軍之前,這一次他大概已經(jīng)不遺余力地調(diào)動了江西所有的軍事潛力。
南昌面江的城墻在1362年經(jīng)過改建,這使得他不可能從船上襲擊來奪取該城,從而打亂了陳友諒的時間表。他被迫封鎖南昌,改用常規(guī)攻擊方式。明軍的守軍打退了所有漢軍的攻擊,顯然給了攻擊者以重創(chuàng),而且用出擊方式給以進一步的打擊。6月9日,漢軍破壞了一段長300多英尺的城墻,但鄧俞的士兵用火力擊退了他們,同時在被毀的那一段城墻之后又建了一段半圓形工事。6月19日明軍出擊,打垮了陳友諒對新城門的一次進攻。6月24日,對水門的攻擊無功而罷。圍城還在繼續(xù)時,季節(jié)性的江湖低潮時期即將到來,戰(zhàn)略主動權正在從陳友諒手中滑走??墒牵瑩p耗和饑餓削弱了南昌的守軍。即令他在1363年不再做任何努力,下一年南昌的收復也會使陳友諒在極其有利的條件下重開戰(zhàn)端。
7月24日,明軍的南昌將領們答應在以后某個未具體約定的日期投降,因而獲得休戰(zhàn)的機會。他們同時又派遣了信使偷偷溜出漢軍封鎖線前往南京。8月4日信使到達南京之事是史料中的第一個暗示,表明朱元璋甚至意識到了江西的局勢,雖然南昌已被圍達兩個月之久,而通信的阻隔也應該說已經(jīng)給了朱元璋某些啟示。和1360年大大地不相同,明軍的情報在1363年非常糟糕。到了1363年的6月至7月,朱元璋仍被兩件事捆住了手腳:這就是被圍的廬州還拒不投降;再就是靠近吳軍邊界的浙江諸全要塞的明軍同僉謝再興在6月8日叛變,此人跟吳軍的秘密勾結(jié)已經(jīng)真相大白。胡德濟又一次率軍從廣信長途跋涉到諸全;他圍困了此地,但未能把它拿下來。到了8月6日,他撤圍而去,回到了廣信。就在那一天,可能是由于原來就強烈反對廬州之役的劉基的呼吁,朱元璋最后終于出面反對他的高級將領們。他命令徐達和常遇春撤廬州之圍,要他們把軍隊重新在南京集結(jié),并派胡德濟走陸路從廣信馳援南昌。
明軍艦隊把重新集合起來的主力軍隊在8月15日運離南京。如果根據(jù)一條史料說它大約是“千船載十萬人馬”(的確,多數(shù)材料說是二十萬),[2] 那么,它的人員大致與1360年的明軍主力相當。可以假定,自從1360年以來,明軍擴軍的部分已經(jīng)用于補充浙江的軍隊、南昌的戍軍和加強南京的常備守衛(wèi)部隊。在這里,明軍的情報和計劃又一次出了問題。陳友諒甚至在被圍之中兵員受到損失和他派部隊進行江西中部戰(zhàn)役以后,其兵員數(shù)量還大大超過明方遠征軍。此外,明軍也不能和漢軍的巨大戰(zhàn)艦相抗衡:后者的高度雖然是為了攻城來設計的,在接近和攀登敵船的戰(zhàn)斗時擁有巨大的優(yōu)勢。水位至少在下降,明軍的水軍領袖們相信這對他們有利。即令如此,他們還是要同時在兩線作戰(zhàn),而且由于要駛向上游去打一支占優(yōu)勢的敵人(和1361年相比截然相反),明軍已在進行一場殊死的賭博。
8月24日,艦隊開到了湖口。明軍在長江北岸與鄱陽湖口相對的涇江口建筑了防御陣地,又在鄱陽湖湖面至長江上的湖口的狹窄水道上的南湖觜也建筑了防御陣地。他們希望這些陣地能阻止?jié)h軍船只離開鄱陽湖。如果說陳友諒已派任何巡邏船只到湖口的下游去,那么,它們未曾向他警告關于明軍的到來,他現(xiàn)在已是在湖中陷入重圍了。可是,明軍此刻的主要目的是救援南昌,所以明軍艦隊不是僅僅株守在湖口,而是向南行駛,于28日進了湖內(nèi)。同一天,陳友諒解除了南昌之圍,讓他的軍隊上了船,也北駛?cè)牒?月29日很晚的時候兩支艦隊相遇于康郎山。它們等到日出時開戰(zhàn)。
經(jīng)過四天的水上鏖戰(zhàn),明軍給了敵人以重創(chuàng),但沒有能夠摧毀漢軍艦隊,也沒有在數(shù)量上取得優(yōu)勢;明軍最后還是放棄了鄱陽湖。8月30日晨,朱元璋把自己的水軍分成11隊。重型艦只擺在中央,由徐達和常遇春及他本人統(tǒng)率,輕型艦只擺在兩翼,由俞通海和廖永忠率領;后者是兩位明軍領導層中出身于巢湖的有經(jīng)驗的水軍將領。明軍陣線向前推進并發(fā)動攻擊;俞通海的艦隊占據(jù)了上風的一面,用石弩發(fā)射火藥筒,摧毀二十多艘漢軍艦只??墒窃谥醒氩糠郑叽蟮臐h軍艦船把明軍陣線逼向后退。朱元璋的旗艦幾次受攻擊,徐達的艦只則嚴重受損。明軍艦隊退到一個淺水區(qū)域,使?jié)h艦不能追擊,因此能夠脫離戰(zhàn)斗,雖然有幾只船已經(jīng)擱淺。第一天的戰(zhàn)果使明水軍士兵都感到氣餒。夜里,朱元璋命徐達把受損的戰(zhàn)艦帶回了南京。
次日晨,明軍將領很不愿意與“屹立如山岳”的漢軍戰(zhàn)艦作戰(zhàn)。朱元璋果斷地處決了幾個下屬之后陣線有所推進,但明軍艦隊再一次被迫后退,而且損失了幾個重要的人物。直到此時以前,明軍不能打贏那種以艦只對艦只的仗。由于受到前一天俞通海用火炮攻擊而取勝的鼓舞,又由于看到了漢軍艦隊的陣形非常密集,朱元璋命令常遇春準備一些小船只,故意用做火攻船只。常遇春準備了七只漁船,上面裝滿了一捆捆填充了火藥的蘆葦。當下午風勢轉(zhuǎn)變而從明方吹向漢軍的時候,這些由特別挑選的“敢死隊”水手操縱的小船駛進密集的漢軍艦隊,放起火來。密集的漢軍隊形使它的巨艦能在近戰(zhàn)和攀登船只之戰(zhàn)斗中發(fā)揮最大的效果,但是也使它們?nèi)菀自馐芑鸸ァ?v火的結(jié)果,幾百條漢軍大小船只被毀,死亡士兵約60000人,相比之下,據(jù)說明軍的損失為7000人。陳友諒的兩個兄弟以及另外幾名水軍將領均被殺,這就證明了漢軍損失的慘重。但是明軍也損失不小;雙方艦隊在次日略作休息和修補。
9月2日早晨,戰(zhàn)事又起。漢軍艦隊盡管遭受了損失而仍比對方強大,雖然它的相對優(yōu)勢已大為減小。這一次漢軍的隊形是散開的,足以防止對方再用火攻,但一股股明軍小船卻可以包圍和摧毀孤立的漢軍船只。忽然間有一支六條船的明軍小艦隊插入漢軍陣線,繞過了它的一端,并重新與明軍艦隊匯合在一起。可是,這個突發(fā)性的行動顯然不能招致任何決定性的結(jié)果,因此在中午前后,朱元璋迫于他的將領們的壓力而下令脫離接觸,退出湖面。主張撤退的俞通海說,湖中的淺水妨礙了明軍船只的活動。跟強大的漢軍打一場曠時持久的消耗戰(zhàn),不僅不大可能使明軍有獲勝的前景,甚至大有被打敗的危險;很顯然,明軍不能指望再用火攻搞戰(zhàn)術性的奇襲了。明軍最初駛?cè)牒?nèi)的目的是解救南昌。但是到了現(xiàn)在朱元璋似乎已經(jīng)聽到,胡德濟的軍隊已經(jīng)自廣信從陸路解了南昌之圍。這一發(fā)展使明軍決定放棄戰(zhàn)斗,改而采用把漢軍艦隊困在湖內(nèi)的戰(zhàn)略。
9月2日夜,每只船尾上都掛起一只燈籠,明軍艦只成單行縱隊開向鄱陽湖的湖口。漢軍艦隊在天亮以后跟蹤而至。由于沒有在湖面戰(zhàn)斗中殲滅明軍,陳友諒因早先未能守住該湖湖口而現(xiàn)在落入了陷阱。漢軍領袖們互相爭吵:到底是用船只奪取湖的出口處呢,還是改取陸路徑趨武昌。陳友諒的左,右兩名金吾將軍投向了朱元璋;后者送了一些侮辱人的信來刺激以性情暴烈出名的陳友諒出戰(zhàn),但同時又靜待陳友諒彈盡糧絕。甚至在這個時候,某些明軍將領們卻變得緊張起來,想返回南京,但是常遇春這一次又竭力支持了朱元璋的權威。明軍艦隊一直留在一起,沒有再犯1362年事件的錯誤,那時明軍曾被迫在第11個時辰給陳友諒讓開了一個口子。
陳友諒等了一個月的時間才突圍。他的艦隊憑借南湖觜的地位很容易發(fā)動攻擊,10月30日便出現(xiàn)在湖口,然后沿江上駛,希望開抵武昌。朱元璋早已在湖口上游擺下了艦只專等這樣的機會到來,并且還準備了火攻船。當這些火攻船放出漂泊時,漢軍艦只馬上向下游散開,明軍船只緊追不舍。到了下午很晚的時候,一簇簇互相咬住戰(zhàn)斗的船只漂流到了涇江口,埋伏在這里的明軍又投入戰(zhàn)斗。陳友諒在戰(zhàn)斗的這個節(jié)骨眼上被殺;當他在一葉小舟上穿行于船只中間時被箭射穿了眼睛。他的死訊迅速傳遍戰(zhàn)斗中的船只,明軍大奮,打擊了漢軍僅存的一點點士氣。入夜,漢軍艦隊土崩瓦解。張定邊率領他的小艦隊逃走,把陳友諒的幼子陳理也攜帶而去,在逃回武昌時讓他登了漢帝之位。次日晨,其余的漢軍艦隊——總數(shù)有5萬人——就投降了。10月8日,朱元璋率艦隊和俘虜一起回到了南京。
明-漢之戰(zhàn)的決戰(zhàn)階段就這樣結(jié)束了,它本身是導致明王朝建立的一系列發(fā)展中的關鍵性事件。陳友諒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艦隊的被毀或被俘,使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勝利。在此以前,明軍一直在與在事實上或潛力上占優(yōu)勢的漢軍作戰(zhàn),同時還要對付東面吳軍進攻的危險?,F(xiàn)在,由于陳友諒已被消滅,明軍能夠馬上著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擴大了兩倍,長江地區(qū)在1360年的那種持久不決的勢均力敵的局面就被排除了。
從1364年起,明軍控制下的人口數(shù)量使得它能征集到兩倍于吳的軍隊,所以明軍就以并滅吳為下一個目標。明軍在事實上已經(jīng)變成了中國最強大的地區(qū)性力量,它的軍隊可以在幾條戰(zhàn)線上作戰(zhàn),其結(jié)果甚至又加強了它的力量。另外,鄱陽湖之戰(zhàn)使朱元璋在他的政權內(nèi)部也增加了權力。有些文人仍不太心甘情愿地給他服務,士兵們?nèi)匀粶厍槊}脈地看待韓林兒,但是,這兩種人現(xiàn)在都把朱元璋儼然當做未來的皇帝。1363年9月的企圖是明軍軍官們藐視朱元璋的意愿的最后一次;后來,他以他提高了的威望和他在被征服領土上分配俘虜部隊和分配指揮任務的權力,再加上其他因素,使他終于叫他的將軍們俯首聽命了。到了1364年,明政權已經(jīng)變成了元帝國明顯的繼承者,當然,要確認這種繼承權還得有幾年仗要打。[3]
?。?] 關于對這些背景因素的討論,見德雷爾:《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zhàn)》[147],載《中國的兵法》,費正清和小基爾曼編(馬薩諸塞,坎布里奇,1974年),第202—242頁。德雷爾:《明初政治史》[146],第39—52頁;泰勒:《衛(wèi)所制的元代淵源》[507],載《明代政府研究的七篇論文》[263],賀凱編(紐約,1969年),第23—40頁。
?。?] 德雷爾:《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zhàn)》[147],第217頁,以及第6章注30。
?。?] 德雷爾:《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zhàn)》[147],特別是第202、239—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