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
在歷史上,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統(tǒng)治者視為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嫡系軍隊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1644年到1647年(順治元年至四年)滿洲八旗兵所向無敵的場面就像曇花一現(xiàn)似地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由于清朝最后統(tǒng)一了全國,它的統(tǒng)治集團從來忌諱談自身的弱點,后來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這一重要轉變,沒有看出入關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來的外厲內(nèi)荏,因此,也沒有認真探討清廷在初期以滿洲八旗兵為主逐漸轉化為以漢制漢的政策變化。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難以繼續(xù)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出于以下因素:第一,滿洲八旗兵來源于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進入中原以后屢經(jīng)戰(zhàn)陣,戰(zhàn)死和病死的人數(shù)很可能超過人口自然繁殖數(shù);進入漢人居住區(qū)后,享受著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yōu)待,逐漸滋長起追求生活安逸的風氣,遠不像入關前后那樣淳樸、勇于用命。概括一句話就是兵員少了,士氣低了。第二,清朝入關初期咤叱風云的領兵大將由于染上天花①,迷戀女色②和內(nèi)部傾軋,凋謝殆盡。如:豫親王多鐸病死于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于順治七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于獄中,英親王阿濟格于順治八年被賜死,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病死于軍中,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病死于順治九年三月,饒余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親王博洛順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羅謙郡王瓦克達順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謹親王尼堪于同年十一月陣亡于衡陽。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后一次統(tǒng)兵出征湖廣以后,到八年就因年高處于半退休狀態(tài),至十二年病死??匆幌律厦媪信e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順治九年,清朝賴以開國的久經(jīng)戰(zhàn)陣、功勛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這些親、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他們的子弟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zhàn)斗經(jīng)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的角色。親、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留下了一批,但他們也無復當年英銳氣概。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方文順治十五年在北游京師時寫了《都下竹枝詞》,其中二首是:“自昔旃裘與酪漿,而今啜茗又焚香。雄心盡向蛾眉老,爭肯捐軀入戰(zhàn)場。”“東戍榆關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風吹草底牛羊見,更有誰能敕勒歌?!雹僬f明到1658年滿洲將領已經(jīng)普遍沉浸于溫柔鄉(xiāng)中,雄心的逐漸消磨自然還要早一些。這種嚴酷的事實,清廷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非常清楚,盡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對南明各派抗清勢力的戰(zhàn)略部署和戰(zhàn)術安排上都明顯地看出他們越來越多地采取以漢制漢的方針。戰(zhàn)略上表現(xiàn)在更多地依賴漢族擁清派進行招撫;戰(zhàn)術上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zhàn)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陣,滿洲兵將處于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jiān)視漢軍和在最后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
清廷以漢制漢的策略變化,突出地表現(xiàn)在下面幾件事情上:一,順治十年(1653)起用洪承疇經(jīng)略西南;二,利用軟禁中的鄭芝龍招撫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這兩位福建泉州府人的重新起用,就清廷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在駕馭上頗費心機);三,順治十年八月十九日清廷主持皇室同平西王吳三桂聯(lián)姻,把公主嫁給三桂之長子吳應熊②;四,順治十一年(1654)二月二十日一度決定把鎮(zhèn)守廣東的兩位漢族藩王之一靖南王耿繼茂移鎮(zhèn)廣西,讓他不僅統(tǒng)率原部兵馬還兼管原定南王麾下的軍隊①。
①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趙開心傳》記:“滿洲兵初入關,畏痘,有染輒死?!鳖愃票芏皇聦嵰娪谠S多史籍。清順治帝和豫親王多鐸等均系染上天花而病死。
?、?順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豫親王多鐸由南京凱旋回京,不僅掠得了白銀一百八十多萬兩和其他大批財物,還搶得“才貌超群漢女人一百零三”,送順治帝十名,攝政王多爾袞三名,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三名,肅親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濟格等各一名。見《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九七頁?!肚迨犯濉肪矶偎氖摹都鹃_生傳》記:順治十二年“民間訛言往揚州買女子,開生上疏極諫。得旨:太祖、太宗制度,宮中從無漢女。朕奉皇太后慈訓,豈敢妄行,即太平后尚且不為,何況今日?”說宮中沒有漢族女子完全是文過飾非。
① 方文《涂山續(xù)集·北游草》。按:“爭肯”即“怎肯”之義。
?、?《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冊,第二六八頁。
?、?《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冊,第三○四、三○五頁。
在歷史上,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統(tǒng)治者視為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嫡系軍隊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1644年到1647年(順治元年至四年)滿洲八旗兵所向無敵的場面就像曇花一現(xiàn)似地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由于清朝最后統(tǒng)一了全國,它的統(tǒng)治集團從來忌諱談自身的弱點,后來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這一重要轉變,沒有看出入關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來的外厲內(nèi)荏,因此,也沒有認真探討清廷在初期以滿洲八旗兵為主逐漸轉化為以漢制漢的政策變化。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難以繼續(xù)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出于以下因素:第一,滿洲八旗兵來源于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進入中原以后屢經(jīng)戰(zhàn)陣,戰(zhàn)死和病死的人數(shù)很可能超過人口自然繁殖數(shù);進入漢人居住區(qū)后,享受著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yōu)待,逐漸滋長起追求生活安逸的風氣,遠不像入關前后那樣淳樸、勇于用命。概括一句話就是兵員少了,士氣低了。第二,清朝入關初期咤叱風云的領兵大將由于染上天花①,迷戀女色②和內(nèi)部傾軋,凋謝殆盡。如:豫親王多鐸病死于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于順治七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于獄中,英親王阿濟格于順治八年被賜死,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病死于軍中,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病死于順治九年三月,饒余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親王博洛順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羅謙郡王瓦克達順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謹親王尼堪于同年十一月陣亡于衡陽。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后一次統(tǒng)兵出征湖廣以后,到八年就因年高處于半退休狀態(tài),至十二年病死??匆幌律厦媪信e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順治九年,清朝賴以開國的久經(jīng)戰(zhàn)陣、功勛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這些親、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他們的子弟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zhàn)斗經(jīng)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的角色。親、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留下了一批,但他們也無復當年英銳氣概。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方文順治十五年在北游京師時寫了《都下竹枝詞》,其中二首是:“自昔旃裘與酪漿,而今啜茗又焚香。雄心盡向蛾眉老,爭肯捐軀入戰(zhàn)場。”“東戍榆關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風吹草底牛羊見,更有誰能敕勒歌?!雹僬f明到1658年滿洲將領已經(jīng)普遍沉浸于溫柔鄉(xiāng)中,雄心的逐漸消磨自然還要早一些。這種嚴酷的事實,清廷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非常清楚,盡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對南明各派抗清勢力的戰(zhàn)略部署和戰(zhàn)術安排上都明顯地看出他們越來越多地采取以漢制漢的方針。戰(zhàn)略上表現(xiàn)在更多地依賴漢族擁清派進行招撫;戰(zhàn)術上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zhàn)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陣,滿洲兵將處于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jiān)視漢軍和在最后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
清廷以漢制漢的策略變化,突出地表現(xiàn)在下面幾件事情上:一,順治十年(1653)起用洪承疇經(jīng)略西南;二,利用軟禁中的鄭芝龍招撫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這兩位福建泉州府人的重新起用,就清廷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在駕馭上頗費心機);三,順治十年八月十九日清廷主持皇室同平西王吳三桂聯(lián)姻,把公主嫁給三桂之長子吳應熊②;四,順治十一年(1654)二月二十日一度決定把鎮(zhèn)守廣東的兩位漢族藩王之一靖南王耿繼茂移鎮(zhèn)廣西,讓他不僅統(tǒng)率原部兵馬還兼管原定南王麾下的軍隊①。
① 《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趙開心傳》記:“滿洲兵初入關,畏痘,有染輒死?!鳖愃票芏皇聦嵰娪谠S多史籍。清順治帝和豫親王多鐸等均系染上天花而病死。
?、?順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豫親王多鐸由南京凱旋回京,不僅掠得了白銀一百八十多萬兩和其他大批財物,還搶得“才貌超群漢女人一百零三”,送順治帝十名,攝政王多爾袞三名,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三名,肅親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濟格等各一名。見《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九七頁?!肚迨犯濉肪矶偎氖摹都鹃_生傳》記:順治十二年“民間訛言往揚州買女子,開生上疏極諫。得旨:太祖、太宗制度,宮中從無漢女。朕奉皇太后慈訓,豈敢妄行,即太平后尚且不為,何況今日?”說宮中沒有漢族女子完全是文過飾非。
① 方文《涂山續(xù)集·北游草》。按:“爭肯”即“怎肯”之義。
?、?《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冊,第二六八頁。
?、?《清初內(nèi)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冊,第三○四、三○五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