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名經(jīng)集解關(guān)中疏
唐 道掖撰
凈名經(jīng)集解關(guān)中疏卷上
中京資圣寺沙門道液集
昔漢明中法教始流于蔥左肇建塔像翻譯尚阻。爰及魏晉創(chuàng)峪宣傳而所出諸經(jīng)猶詞疏理蹇。蓋習(xí)學(xué)者未融于大觀。傳譯者闕通于方言。既為大法浸微未可量其得失。自秦弘始三年冬羅什入關(guān)。先譯大品智論爰及中觀門百使陶染至理。然后重譯茲經(jīng)及法華等。所以文切理詣無間然矣。曰者傳習(xí)多疏道尚學(xué)以膽異端致使大宗蕪蔓真極。而關(guān)中先制言約旨深將傳。后進(jìn)或憚略而難通。蓋時移識昧。豈先賢之闕歟。道液不揆庸淺。輒加裨廣凈名以肇注作本。法華以生疏為憑。然后傍求諸解共通妙旨。雖述而不作終。愧亡羊者哉。于時上元元年歲次困頓永泰初祀。又于長安菩提道場夏再治定庶法鏡轉(zhuǎn)明惠燈益矣。
維摩詰經(jīng)序
釋僧肇作
維摩詰不思議經(jīng)者。蓋是窮微盡化妙絕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像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shù)之表絕有心之境。眇莽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何則夫圣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像而殊形。并應(yīng)至韻無言。而玄藉彌布冥權(quán)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tǒng)濟群方開物成務(wù)利現(xiàn)天下于我無為而惑者睹感照因謂之智觀。應(yīng)形則謂之身覿。玄藉便謂之言。見變動而謂之權(quán)。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quán)智而悟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于異方召維摩詰于地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經(jīng)所明統(tǒng)萬行則以權(quán)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干像不思議之跡也。然幽關(guān)難啟圣應(yīng)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biāo)以為名焉。大秦天王[倠/乃]神超世玄心獨悟。弘至治于萬機之上揚道化于千載之下。每尋玩茲典以為棲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滯于文。??中趬嬘谧g人北天之運運通有所在也。以弘始八年歲次鶉火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城侯與義學(xué)沙門千二百人于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huán)中又善方言。于時手執(zhí)胡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fù)陶冶精求務(wù)存圣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yuǎn)之言于茲顯。然余以闇短時預(yù)聽。次雖思之參玄然粗得文意。輒順?biāo)劄橹⒔饴杂浾\言述而不作庶。將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維摩詰所說 睿曰。夫經(jīng)或以人為名?;蛞苑摺W苑欠鹚f。多隨人為名。佛之所說非唯一經(jīng)。故隨所說法以為名。此經(jīng)總?cè)朔ǘ摺R匀藶槊麆t明法之所由。以法為名則略經(jīng)之大體。所以兩存耳 什曰。維摩詰秦言凈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人也。從妙樂國來游此境。所應(yīng)既周將還本土。欲顯其淳德以澤群生。顯述悟時要必有由。故令同志詣佛而獨不行。獨不行則知其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進(jìn)德修善動靜必俱。今凈國之會業(yè)之大者。而不同舉明其有疾。有疾故有問疾之會。問疾之會由凈國之集。凈國之集由凈名方便。然則此經(jīng)始終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說而觀則與圣齊。功推本而尋功由凈名。原其所由故曰維摩詰所說也 肇曰。維摩詰秦言凈名法身大士也。其權(quán)道無方隱顯殊跡。釋彼妙喜現(xiàn)此忍土。所以和光塵俗因通道教。常與寶積俱游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故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至令寶積獨詣釋迦。因留現(xiàn)疾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稱其說也 生曰。維摩詰者梵音無垢稱也。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貴名求實者必重其說。說本表實重之則終得所求。因斯近接有過圣言矣 經(jīng) 梵云。修多羅此譯云契。謂契理之言當(dāng)根之教。返迷證實。萬圣同規(guī)。亦曰。為常故。肇師云經(jīng)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沮。眾圣不能異也。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此約法受名也。下文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若無增慢者淫怒性。即是解脫此談體也?;蚓捅柑幦静蝗痉堑劳ǖ?。此約用名之。以昔教權(quán)引三乘言同解脫。今將返權(quán)歸實。故特號不思議也。即大經(jīng)百句解脫華嚴(yán)諸善知識解脫皆同此也 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蛄钚薅谈亩??;蚓藜?xì)相容變化隨意。于法自在解脫于閡故名解脫。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議。亦云。法身大士念則隨應(yīng)不入禪定。然后能也。心得自在不為不能所縛故曰解脫也。若直明法空則乖于常習(xí)無以取信故。現(xiàn)物隨心變明物無定性。物無定性則其性虛矣。菩薩得其無定故令物隨心轉(zhuǎn)則不思議。乃空之明證將顯理宗故以為經(jīng)之標(biāo)也 肇曰。微遠(yuǎn)幽深二乘不能測不思議也??v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此經(jīng)自始于凈土。終于法養(yǎng)。其中所明雖殊然其不思議解脫一也。故總以名焉。上以人名經(jīng)。此以法名經(jīng)。以法名經(jīng)所以標(biāo)榜指歸。以人名經(jīng)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生曰。無垢之稱或止形跡心不安然。故復(fù)言其解脫。更為一名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圖。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若體夫空理則脫思議之惑?;蠹让撘觿t所為難測。維摩詰今動靜背神奇必脫諸惑。脫惑在乎體空。說空是其所體。是以無垢之名信而有征名。茍有征其求愈到。到于求者何患不悟乎 睿曰。菩薩無心應(yīng)物有說。眾生但睹其教莫測所由。故名所說為不思議。雖說而無心故不閡于有。雖無心而能說故不閡于無??沼兴荒芾酃拭疄榻饷?。
佛國品第一
什曰。經(jīng)始終由于凈國。故以佛國冠于眾篇也。真應(yīng)二土?xí)云降取V如下文。然十四品經(jīng)大分三別。初此品半為未信令信故名序分。次十一品半信已令悟故名正宗分。三后二品盡經(jīng)悟已應(yīng)傳名流通分。初序分中復(fù)有三別。初列時方處等。是集經(jīng)者引事證信。次合蓋現(xiàn)土。是說經(jīng)者駭物令信。后稱嘆贊揚。是問經(jīng)者使仰德生信也。初文又六。一信經(jīng)辭。二傳經(jīng)旨。三聞經(jīng)時。四說經(jīng)者。五聽經(jīng)處。六聞經(jīng)眾。
如是 此初信經(jīng)辭也。肇曰。如是信順辭也。夫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jīng)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
如是我聞 此二傳經(jīng)旨也。肇曰。出經(jīng)者明己親承圣旨無傳聞之謬也。
一時 此三聞經(jīng)時也。眾生信重為感如來悲愿為應(yīng)道交故曰一時。肇曰。法王啟運喜集之時也。
佛 此四說經(jīng)者。梵音云。具言佛馱。此翻為知者。大品云。知諸法實義故。大論云。菩提名智。佛名智者。是即解圓德備言誠物信也。
在毗耶離 此下五列聽經(jīng)處。有通有別。通為遠(yuǎn)者知別為近不謬。此初通處。肇曰。毗耶離國名也。秦言廣嚴(yán)。其土平廣嚴(yán)事因以為名。又云。好稻土之宜也。
庵羅樹圓 別處。肇曰。庵羅樹名也。其果似桃而非。先言奈氏失也。事在他經(jīng)。園者住處之通稱。梵云僧伽藍(lán)摩。此云眾園。言伽藍(lán)者略也。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此下六列同聞經(jīng)眾證非己謬傳眾有三別。初列聲聞。形心俱勝證信最親故先列也。次列菩薩。心同形異證信小疏故次列也。后列天龍。形心俱乖證信最疏故后列也。初列比丘與者共也。大即極果比丘人名眾言和合。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凈乞食?;蛎茻??;蛎艹纸洹;蛎懿滥АL祗靡幻摯怂牧x。秦?zé)o一名以譯之故存其義名焉。
菩薩 此下二列菩薩眾。文五。一舉名。二辯數(shù)。三嘆德。四列名。五總結(jié)。此初也。肇曰。菩薩正音云菩提薩埵。菩提佛道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也。謂以大悲智無邊行愿為物求道故以名之。什曰。大士凡有三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三者他方來。復(fù)次一者結(jié)業(yè)身。二者法身也。此中菩薩多是法身。然應(yīng)感之形與物同跡。物或齊其所見。而生劣想故舉大數(shù)。然后序德也。
三萬二千 二辯數(shù)也。
眾所知識 此下三嘆德也。文三。初總嘆。次別嘆。后結(jié)嘆。總嘆又三。此初嘆外化也。聞名欽風(fēng)為知睹。形飲化為識。肇曰。大士處世猶日月升天。有目之士誰不知識。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二自行也。大智嘆解本行嘆行。肇曰。大智一切種智也。此智以六度六通眾行為本。諸大士已備此本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三結(jié)釋也。肇曰。天澤無私。不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乎。睿曰。凡有二種。或以神化所加令其暫悟名為建立?;蛞悦罘▎⑿幕岩嗝?。
為護(hù)法城受持正法 此下二明別嘆文三。初約護(hù)法嘆。次約修行嘆。后就近果嘆。初文又三。謂護(hù)法。護(hù)人。結(jié)釋。護(hù)法復(fù)二。此初嘆修因也。肇曰。外為護(hù)法之城。內(nèi)有受持之固也。什曰。法城即實相法也。使物無異見故言護(hù)也。復(fù)次一切經(jīng)法皆名法城。護(hù)持宣布令不壞也。有能持正法亦兼護(hù)之也。睿曰。真理為法文字為城。城塹固則內(nèi)不害。文字存則理不虧也。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 二嘆功成也。肇曰。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xué)。喻師子吼。眾獸下之行滿天下故稱無不普。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此二嘆護(hù)人。亦二。此先嘆心也。肇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赴嬰兒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二嘆功圓也。肇曰 繼佛種則三寶隆。非直顯明三寶。宣通經(jīng)法之謂也。謂能積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則有法。有法則有僧。不絕之功事在來劫。今言不絕則必能也。又于其中間自行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寶彌興。眾生無盡故寶亦不絕也。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此三釋嘆。肇曰。魔四魔也。外道九十六種外道也。天臺云。禪定伏愛得通。以降眾魔智惠破見。發(fā)辯以制外道。如問疾品明。
悉以清凈 此下二嘆修行文。即二別自行化他也。前自行復(fù)二。初嘆斷德。后嘆智德。斷德文三。此初總嘆也。
永離蓋纏 二別嘆也。肇曰。蓋五蓋。纏十纏。亦有無量纏。身口意凈三業(yè)悉凈則蓋纏不能累也。五蓋者。一貪欲蓋。二嗔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初二障戒。睡眠障惠。掉悔障定。疑障解脫及知見。十纏者無慚無愧慳疾悔眠掉舉惛沈及忿覆也。睿曰。凡夫止結(jié)暫滅還生。二乘難滅證處由存。大士了虛情塵俱寂滅處盡根生無所寄。法身居然不論故云也。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三結(jié)嘆也。什曰。不思議解脫即其類也。于物無礙故名也 肇曰。七住所得得此解脫則于諸法通達(dá)無閡故心常安住。
念定總時辯才不斷 此下二嘆智德亦三。此初總嘆也。肇曰。念正念。定正定。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念謂之總持辯才七辯也。大論云。一捷疾辯。二利辯。三無盡辯。四不斷。五隨應(yīng)辯。六義辯。七世間最上辯。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常不斷。睿曰。念不忘則惠逾增。定不舍則心常一。持善不失則強憶識而惡不生。辯不絕則化無閡備。此四門可以官府萬行故曰也。什曰。菩薩得此四法也。深入堅固經(jīng)身不失。歷劫逾明故言不斷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惠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二別嘆智德。肇曰。具足謂無相行也七住已上心智寂滅以心無為故無德不為。是以施極于施而未嘗施。戒極于戒而未嘗戒。七德而殊功其相不異。乃名具足。方便者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相無知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達(dá)法相而能不證。處有不失無。在無不舍有。冥空存德。彼我兩濟故曰方便也。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三約位結(jié)也。肇曰。忍即無生惠也。以能堪受實相故以忍為名。得此忍則于法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故曰無所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隨順轉(zhuǎn)不退輪 此下二明化他行文二。初明內(nèi)具化行。后明行化利物內(nèi)行。復(fù)三。初明說法德。次明無畏德。后明名聞德。初說法文二。此初舉堪能轉(zhuǎn)不退。轉(zhuǎn)不退輪。肇曰。無生之道無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圓通無系于一人名輪也。諸佛既轉(zhuǎn)此輪諸大士亦能隨轉(zhuǎn)也。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二釋堪能隨轉(zhuǎn)。肇曰。諸法殊相無不解。群生異根無不知也。謂由知病識藥故能隨轉(zhuǎn)也。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 此下二明蓋眾無畏德文二。此初標(biāo)也。肇曰。菩薩別有四無所畏。一得聞總持。二知眾生根。三不見能難已使不能答者。四隨問能答善決眾疑。有此四德故能映蓋大眾。
功德智惠以修其心。相好嚴(yán)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此二釋也。什曰。明備此德所以無畏。肇曰。心以智德為嚴(yán)。形以相好為飾。嚴(yán)心所以進(jìn)道。飾形所以靡俗。亦為尊形者示嚴(yán)相耳。豈俗飾之在心也。
名稱高遠(yuǎn)逾于須彌 此下三明具名稱德。是即凡以名壞行。圣以名化物。文二。此初標(biāo)也。肇曰。名自有高而不遠(yuǎn)。遠(yuǎn)而不高。前聞十方取其遠(yuǎn)。今逾須彌取高。高謂高勝也。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二釋名高所以由信固也。肇曰。七住已上無生信不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此下二明正化益物文三。一明生善益。二明破惡益。三明獲果益生善又三。此初標(biāo)二喻。況說法應(yīng)根普生物善也。肇曰。法寶光無不照。照癡暝也。澤無不潤。潤生死也。喻海有神寶。能放光除暝。亦因光能雨甘露潤枯槁也。
于眾言音微妙第一 二法合也。謂出世善言故稱第一。肇曰。殊類異音既善其言而復(fù)超勝。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fù)余習(xí) 三釋也。凡夫不了緣生故執(zhí)無因邪因。二乘不了緣滅故滯涅槃。皆非深也。菩薩悟生非生。證滅非滅。使習(xí)俱亡故名深入。故經(jīng)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肇曰。深入為智深解也。解法從緣起則邪見無由生。有無二見群迷多惑。大士久盡故無余習(xí)。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此下二明破惡益文二。初舉二喻。二總結(jié)。又前喻破見。后喻破愛見。以迷理愛以滯事固其見則眾惑無由喪??{其愛則善牙莫能發(fā)。故什曰。上明一切時無畏。此明說法無畏。上師子吼德音遠(yuǎn)振。此明能說實法眾咸敬順猶師子吼威懾群獸也。又肇曰。法音遠(yuǎn)震開導(dǎo)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
無有量已過量 此二結(jié)嘆。然智依理發(fā)。德與智冥理。智無邊德何可量。肇曰。既得法身入無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無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集眾法寶如海導(dǎo)師 此下三明獲果益文二。初標(biāo)導(dǎo)師得寶喻也。六師邪導(dǎo)不獲真果。八正利物必至涅槃故借喻焉。肇曰。導(dǎo)眾生入大乘海。采眾法寶使必獲無難。猶海師善導(dǎo)商人必獲夜光。
了達(dá)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此下二釋能導(dǎo)所以以具權(quán)智故也。智達(dá)深義能住菩提。權(quán)悟眾生往來如幻。所以悲利有情而物不能累大士之德。其在茲焉。故楞伽經(jīng)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方無畏十八不共 此三明近果嘆德也。文三。此初明自證也。肇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自等故言無等等。所以辯其等者明一大道理無不極。平若虛空。豈升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雖未全具佛惠且以近矣 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xiàn)其身 此二明化益文二。初明不生而生。后明應(yīng)生利物。此初證無相故諸趣自閉不舍大悲而現(xiàn)生五道五道者三趣人天也。肇曰。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不生。故現(xiàn)生五道。
為大醫(yī)王善療眾病。應(yīng)病與藥令得服行 二明所以應(yīng)生非己業(yè)系。但為利他作醫(yī)王耳。肇曰。法藥善療喻醫(yī)王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 此三總結(jié)嘆也。文四。此初句正報滿也。肇曰。無德不備。
無量佛土皆嚴(yán)凈 二依報滿也。肇曰。群生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凈土以應(yīng)彼殊好也。
其見聞?wù)邿o不蒙益 三利物德滿。肇曰。法身無形聲應(yīng)物故形聲耳。豈有見聞而無益哉。睿曰。法身無身。無身故感而后應(yīng)。感而后應(yīng)則無應(yīng)而不會。故使其見聞?wù)邿o不蒙益。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四自行德滿。肇曰。功不虛設(shè)。睿曰。法身無為。為不由己為不由己則動無非時。動無非時故能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此三總結(jié)也。
其名曰等觀菩薩 此下四列名。睿曰。此諸菩薩或以功行為名。亦有因相得稱非唯一途。亦如今人字耳。宜為可望文。消息無定義也。什曰。等觀四等觀眾生也。
不等觀菩薩 智惠分別諸法也。
等不等觀菩薩 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薩 什曰。于諸定中自在。
法自在王菩薩 什曰。說法中在。
法相菩薩 什曰。功德法相現(xiàn)于身也。
光相菩薩 什曰。光明之相現(xiàn)于身也。
光嚴(yán)菩薩 什曰。光明莊嚴(yán)身也。
大嚴(yán)菩薩 什曰。明其身相大莊嚴(yán)也。
寶積菩薩 什曰。積聚智惠寶也。
辯積菩薩 什曰。積聚四辯也。
寶手菩薩 什曰。手中出無量寶也。
寶印手菩薩 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寶之相。亦云有寶印也。
常舉手菩薩 什曰?,F(xiàn)已大慈之手撫慰眾生令不恐畏。是以常舉手向人唱言勿怖。
常下手菩薩 什曰?,F(xiàn)常垂下其手現(xiàn)慈心。屈下無傷物之像。
常慘菩薩 什曰。悲念眾生也。
喜根菩薩 什曰。喜根喜等也。亦于實相法中生喜及隨喜也。
喜王菩薩 什曰。喜有二種。一不凈喜受也。二清凈法喜故言王也。
辯音菩薩 什曰。辭辯也。
虛空藏菩薩 什曰。實相惠藏如虛空也。
執(zhí)寶炬菩薩 什曰。執(zhí)惠寶炬除眾冥也。
寶勇菩薩 什曰。勇于德寶亦得寶故能勇。
寶見菩薩 什曰。以惠寶見諸法。
帝網(wǎng)菩薩 什曰。幻術(shù)經(jīng)名帝網(wǎng)也。此大士神變自在猶如幻化。故借帝網(wǎng)以名之。又曰。大士施化如帝王法網(wǎng)也。
明網(wǎng)菩薩 什曰。明網(wǎng)自說手有網(wǎng)縵放光明也。
無緣觀菩薩 什曰。觀時不取相故無緣亦深入觀莫見其所緣。
慧積菩薩 什曰。積聚惠也。
寶勝菩薩 什曰。功德寶超于世也。
天王菩薩 什曰。一假名天人王名天也。二生天諸天也。三賢圣天大士皆現(xiàn)生也。
壞魔菩薩 什曰。行壞魔道。
電得菩薩 什曰。因事為名。
自在王菩薩 什曰。于諸法自在如王之于人。
功德相嚴(yán)菩薩 什曰。功德之相莊嚴(yán)身也。
師子吼菩薩 什曰。以大法音令眾生伏也。
雷音菩薩 什曰。所說法能令天人歡喜。群邪振悚猶若雷音聞?wù)呦矐忠病?br />
山相擊音菩薩 什曰。以大法音消伏剛強音聲振擊若兩山相搏。
香象菩薩 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fēng)。菩薩身香亦如此也。
白香象菩薩 什曰。其香最勝。大士身香亦如是。
常精進(jìn)菩薩 什曰。始終不退。
不休息菩薩 什曰。求善不止。
妙生菩薩 什曰。生時有妙瑞也。又曰從法化生為妙。
華嚴(yán)菩薩 什曰。以三昧力現(xiàn)眾花。遍滿虛空大莊嚴(yán)也。
觀世音菩薩 什曰。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解脫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世自在。
得大勢菩薩 什曰。有大勢力也。以大神力飛到十方。所至之國六返振動惡趣休息。
梵網(wǎng)菩薩 什曰。梵四梵行慈悲喜拾。網(wǎng)言其多。
寶杖菩薩 什曰?;蛭飳?。或法寶以為杖。
無勝菩薩 功德超勝也。
嚴(yán)土菩薩 什曰。凈國土。
金髻菩薩 什曰。金在髻。
珠髻菩薩 什曰。如意寶珠在其髻中。悉見十方世界及眾生行業(yè)果報因緣。
彌勒菩薩 什曰。姓也。此曰慈氏。阿逸多字也。此云無勝。南天竺婆羅門子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什曰。秦言妙德。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也。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此五結(jié)眾數(shù)。肇曰。嘆德列名。所存名以證經(jīng)也。
復(fù)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此下三列雜眾。此梵王眾。肇曰。尸棄梵王名。秦言頂髻。
復(fù)有萬二千天帝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坐 此帝釋眾忉利天主也。肇曰。一佛土百億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梵釋。故言余亦或從他佛土來。
并余大威力諸天 此諸天眾。肇曰。除上梵釋余大天也。
龍 此下八部眾也。肇曰。龍有二種。地龍?zhí)摽正垺7N有四生也。
神 肇曰。神受善惡雜報其形勝。人劣天身輕微難見也。
夜叉 肇曰。秦言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門合。
乾闥婆 此云香蔭。肇曰。天樂神也。居地上寶山中天須樂時。此神體上有異相現(xiàn)。然后上也。
阿修羅 肇曰。秦言不飲酒。此神類男丑女端正。有大威力能與天共斗也。
迦樓羅 肇曰。金翅鳥神也。
緊那羅 肇曰。秦言人非人。其形似人而頭上有一角。遂稱為人非人。亦天樂神小不如乾闥婆。
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 肇曰。蟒神也。此八神皆有大神力。能自變形在坐聽法。
諸比丘比丘尼 此下四眾也。肇曰。比丘義同上尼女名也。上八千比丘別稱得道者。
優(yōu)婆塞 肇曰。義名信士。又曰。五戒為近事男。八戒為近住男。
優(yōu)婆夷俱來會坐 夷者女也。準(zhǔn)上可知。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此二明佛現(xiàn)神變駭物令信投人夜光勘不按劍。況乎深妙。未信而傳。凡物易以相從。難以理悟。故神化無方使受行也。文有二別。初明佛現(xiàn)勝身后明寶積獻(xiàn)蓋前文三法喻合也。此即初現(xiàn)勝身也。昔說小乘法微而相劣。今將說大乘法勝而相勝。法華云。著弊垢衣執(zhí)除糞器。此表昔說小乘現(xiàn)劣相也。又云。于其門內(nèi)踞師子床羅列寶物。此表說大乘現(xiàn)勝相也。故下偈文目凈修廣等嘆勝相說法。不有不無等嘆勝法。始在佛樹等嘆劣相。三轉(zhuǎn)法輪等嘆權(quán)法也。
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眾 須彌山等喻也。安處眾寶等合也。肇曰。須彌秦言妙高山。處大海之中水上方三百三十六萬里。如來處四部之中威相超絕。光蔽大眾猶金山之顯溟海也。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yǎng)佛 此二明獻(xiàn)蓋現(xiàn)瑞表說凈土之相也。文三。初獻(xiàn)蓋。次合蓋。后歸信。此初獻(xiàn)蓋。表大慈蔭物。凈土化生即大慈之事也。肇曰。寶積亦法身大士也。常與凈名俱詣如來共弘道教。而今獨與里人詣佛者。將生問疾之由啟茲典之門也。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二合蓋文二。初合蓋。表內(nèi)慈無緣絕于彼我二。外現(xiàn)凈土表應(yīng)物差別凈穢不同。此初也。彼我未亡寶積等蓋殊而慈局執(zhí)。亡性一諸佛所以蓋合而慈覆三千。什曰。現(xiàn)此神變其旨有二。一者現(xiàn)神變無量顯智慧必深。二者寶積獻(xiàn)其所珍必獲可珍之果。來世所成必若此之妙明因小而果大。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xiàn)。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fù)由侥υX目真鄰?fù)由较闵綄毶浇鹕胶谏借F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原及日月星晨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xiàn)于寶蓋中 二外現(xiàn)差別。前合蓋既表法身平等慈覆不殊。此差別者亦表應(yīng)身隨緣國土不一文二。初現(xiàn)此界。二現(xiàn)十方。此中文三。初十山表陸居眾生住處。二大海表水族居處。三日月等表空居住處。然此三類等以慈覆故俱現(xiàn)蓋中。肇曰。蓋亦不廣而彌。八極土亦不狹而現(xiàn)蓋中。
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xiàn)于寶蓋中 二現(xiàn)十方。吳本云。十方諸佛佛國嚴(yán)凈及十方佛所在說法皆現(xiàn)寶蓋中。此即現(xiàn)相明宗旨可見矣。肇曰。將顯佛土殊好不同。故通現(xiàn)十方也。諸長者子皆久發(fā)道心而未修凈土。欲悅其來供之情啟凈土之志。故因其蓋而現(xiàn)焉。
爾時一切大眾睹佛神力嘆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此三睹瑞三業(yè)歸信也。什曰。信樂發(fā)中現(xiàn)相于外也。
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 此下三明問經(jīng)者。稱揚佛德使物歸信為啟問之由。肇曰。形敬不足。以寫心故復(fù)贊之詠之。三十六行偈。述嘆文四。初嘆大乘勝應(yīng)。二嘆小乘劣應(yīng)。三嘆現(xiàn)瑞表發(fā)。四嘆佛三密功德。前文又三。初兩行總嘆內(nèi)德。二兩行明神通。三五行嘆說法。此初也。
目凈修廣如青蓮 此初四句此句嘆形。肇曰。五情百體目最為長瞻顏而作故先嘆目也。天竺有青蓮花。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為喻也。
心凈已度諸禪定 此句嘆心。肇曰。形長者。目主德者。心嘆目則攝眾相。嘆心則攝萬德。故作者標(biāo)二為頌首。禪定之海深廣無際。自非如來清凈真心無能度者。
久積凈業(yè)稱無量 此句嘆因。肇曰。于無數(shù)劫積三凈業(yè)故名稱無量。
導(dǎo)眾以寂故稽首 此句嘆果。言與眾同游八正至寂滅涅槃。故敬禮也。肇曰。寂謂無為寂滅之道也。
既見大圣以神變普現(xiàn)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于是一切悉見聞 此二嘆神通也。以見蓋中國土凈穢不同。為下致問之由也。肇曰。既見合蓋之神變已不可測。方于中現(xiàn)十方國土及諸佛演法。于是忍界一切眾會悉遙見聞為希有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此三嘆說法文三。此初標(biāo)法施也。肇曰。俗王以俗力勝民故能澤。及一國法王以法力超眾故能導(dǎo)濟無疆也。
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此二兩行嘆法王義。肇曰。第一義為諸法一相義。雖分別殊相而不乖一相。此美法王莫易之道動為乖矣。
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肇曰。世王自在于民。法王自在于法。法無定相。隨應(yīng)而辯為好。異者辯異而不乖同為好。同者辯同而不乖異。同異殊辯而俱適法相故得自在。
說法不有亦不無 此三釋嘆所說大乘二空法也。此初明因緣有故即有非有為法空也。不同小乘舍有證空。此即不亡于空故名法執(zhí)也。肇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無緣會則形。會形非謂無。非自非謂有。具有有故有無。無有何有無。有無故有有。無無何有有。然則自有則不有。自無則不無。此法王之正說也。
以因緣故諸法生 此句釋也。肇曰。有亦不由緣。無亦不由緣。以法非有無故由因緣生。論曰。法從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也。
無我無造無受者 此下偈明我本不有。即無無我入不二門。不同二乘舍我住無我也。又我造受三計我之別名。此明由業(yè)遷形。豈有常我主其異形哉。肇曰。諸法皆從緣生耳。無別有真宰主之者故無我也。夫以有我故能造善惡受禍福法。既無我故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yè)亦不亡 此句釋也。肇曰。若無造無受者則不應(yīng)有為。善獲福而為惡致殃。然眾生心識相傳美惡。由起報應(yīng)之道連鎖相襲其猶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無差毫分。復(fù)何假常我而主之哉。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此二八偈嘆昔說小乘權(quán)現(xiàn)劣身益物也。文四。初兩行明得道。二兩行明轉(zhuǎn)法輪。三兩行明得益。四兩行怨親平等。此初光明降魔證滅。謂如來應(yīng)跡王宮割愛逾城歷試邪道。舍邪坐樹。誓取菩提。魔宮振動先權(quán)色貪。次伏怨敵。外魔既散方證涅槃。甘露擇滅。結(jié)習(xí)內(nèi)魔于茲永盡。佛樹者菩提也。始言初也。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此釋伏外也。一解云。昔六行修禪及苦行等。菩薩無心受彼邪法。但為示同調(diào)伏耳。又肇曰。心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苦樂是行至人冥真體寂虛空。其懷雖萬法普照而心未嘗有苦樂。是經(jīng)而不為受物。我永寂。豈心受之可得。此無心伏于物而物無不伏。受者受著也。
三轉(zhuǎn)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 此二明詣鹿野苑轉(zhuǎn)法輪也。道成即化物故。次說法文二。此先明轉(zhuǎn)法也。三轉(zhuǎn)者示相轉(zhuǎn)勸修轉(zhuǎn)引證轉(zhuǎn)也。謂初示四諦法相也。次勸修行此四諦也。復(fù)言我已獲證令信受也。大千者佛一化境也。肇曰。法輪常凈猶虛空也。雖復(fù)古今不同時移俗易圣。圣相傳其道不改。
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于是現(xiàn)世間 此二明功成。肇曰。初轉(zhuǎn)法輪時俱輪等五人。八萬諸天得道。此常清凈之明證覺道。既成佛寶法輪。既轉(zhuǎn)法寶五人出家得道。僧寶于是言其始也。五人者憍陳如摩訶男阿濕卑婆提婆敷也。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yī)王。當(dāng)禮法海德無邊 此三明得益。明斷見修惑得涅槃益也。肇曰。九十六種道上者。亦能斷結(jié)生無色界天。但其道不真要還墜三途。佛以四諦妙法濟三乘。眾生無有。既受還墜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永畢無為故常寂然也。又生老病死患之重者。濟以法藥故為醫(yī)王之長也。此則法輪淵曠難測。法海流潤無涯德無邊也。
毀譽不動如須彌 此四嘆平等文三。此初八風(fēng)不動也。肇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之風(fēng)不動如來猶四風(fēng)之吹須彌也。
于善不善等以慈 此二違順不動。肇曰。截手不戚捧足不忻。善惡自彼慈覆不二。又順法違法及不違順心平等也。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三結(jié)釋也。肇曰。在天為天寶。在人為人寶。寶于人天者豈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蓋。于中現(xiàn)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xiàn)是化變。眾睹希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此下四行頌上獻(xiàn)蓋等三奉微蓋等獻(xiàn)蓋也。于中現(xiàn)等合蓋也。眾睹等眾嘆也 肇曰。微微小也。所奉至微所見至廣。此是如來哀愍之所現(xiàn)。十力者是如來別稱耳。
大圣法王眾所歸。凈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下第四嘆佛三密利物功德。此初身密也。法王慈惠眾庶懷歸凈信有殊佛亦隨應(yīng)。肇曰。法身圓應(yīng)猶一月升天影現(xiàn)百水。不與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下六行嘆口密四辯。此初二行法詞二辯也。隨類各解諸法名字不同。此法辯也。皆謂世尊同其言音此詞辯也。佛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無言之言不與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兩行嘆義辯也。凡夫示以因果善惡之義。二乘示以無常寂滅等義。大乘示以不生不滅實相之義。肇曰。好施者聞施。好戒者聞戒。各異受異行。獲其異利?;蛉颂鞓樊悺;蚨四鶚?。或究竟菩提一雨所潤三草不同。豈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二行樂說辯也。肇曰。眾生聞苦報則恐畏。聞妙果則歡喜。聞不凈則厭離。聞法法相則斷疑。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歡畏異生。此豈二乘所能共也。
稽首十力大精進(jìn)?;滓训脽o所畏?;鬃∮诓还卜??;滓磺写蟮缼煛〈讼缕咝袊@心密文三。初兩行嘆智德。此兩行明斷德。后三行明恩德也。智與理冥相如心寂不可以慮知。辯不可以名數(shù)定言。十力無畏等者。蓋示物方便耳。智不可屈力也。不懼外難無畏也。二乘所無不共也。名數(shù)如別。
稽首能斷眾結(jié)縛?;滓训接诒税丁〈讼聰鄧@德也。二乘自斷。大圣兼度。此初自斷結(jié)縛。結(jié)謂九結(jié)。愛恚慢無明疑此五鈍使。見結(jié)身邊邪三見也。取結(jié)戒取見也。此二結(jié)五利使也。慳結(jié)嫉結(jié)十纏中二纏也??`者四縛貪欲縛嗔??`戒取縛見取縛。亦云。貪嗔癡三縛。又一念取相頓迷真理萬惑從起皆名結(jié)縛。即一切煩惱皆名為結(jié)。皆名為縛也。
稽首能度諸世間?;子离x生死道 此明自度結(jié)。即能度諸世間離生死也。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于諸法得解脫 此下三明無緣悲化即恩德也。此行知生去來于法無著。肇曰。眾生行往來于六趣心馳騁。于是非悉知之也。又我染諸法故諸法縛我。我心無染則萬縛斯解。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于空寂行 此行知世如幻而大悲不舍。肇曰。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常善入也。
達(dá)諸法相無掛礙?;兹缈諢o所依 此行明解諸法而不取著。肇曰。萬法幽深誰識其族。唯佛無閡故獨稱達(dá)而圣心無寄猶空無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fā)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下明正宗。前序分既合蓋駭心贊揚信發(fā)故。此當(dāng)根啟悟證果獲益文三。初佛國半品法王命宗。二方便下九品大士助佛揚化。三菩薩行見阿閦二品宣揚事訖還歸印定。如王宣正令大臣行事事訖朝尊之類也。初文二。初寶積請說。二如來酬答。初請文二。初明發(fā)心即堪聞法之根也。肇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愿聞得佛國土清凈 此請問文二。先問果。后問因。此初也。佛昔說小乘以丈六一身為真身。亦丘陵一國為真土。今將返小歸大故。于諸方等經(jīng)明佛身應(yīng)物無量。悟丈六之非真。于此經(jīng)合蓋見諸佛國殊。亦了丘陵之非實。故因現(xiàn)蓋有此問焉。又眾生業(yè)異身殊處別。諸佛道一身土合同現(xiàn)蓋。既國土有殊故愿聞其所以。肇曰。諸長者子久發(fā)無上心而未修凈土。所以寶積俱詣如來現(xiàn)蓋。皆啟其萠也。既于蓋中見諸佛凈土殊好不同志在崇習(xí)。故愿聞佛所得殊好之事也。
唯愿世尊。說諸菩薩凈土之行 此二問因。肇曰。土之所以凈。豈校飾之所能凈之。必由行故請說行。凡行必在學(xué)地故。菩薩此問乃是如來現(xiàn)蓋之微旨寶積得詣之本意也。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于如來凈土之行 此下二如來酬答文四。此初佛贊也。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dāng)為汝說 此二明誡許也。諦聽者聞惠也。善思者思惠也。念之者修惠也。
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三受教也。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此四明如來答文四。初答二問。二身子疑問。三指按現(xiàn)凈。四時眾得益。答二問中佛先答果。有法喻合法中又三標(biāo)釋結(jié)也。此初標(biāo)章總答不。經(jīng)云。雖知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xiàn)種種清凈佛土。又云。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現(xiàn)佛土不同。明鏡無像即以所照面為像。亦法身無處即以化眾生處為國土。是以所化眾生之類。是如來應(yīng)物之國土。肇曰。夫至人空洞無像。應(yīng)物故形。形無常體。況國土之有恒。以群生萬端業(yè)行不同。殊化異被。至令報應(yīng)不一。是以凈者應(yīng)之以寶王。穢者應(yīng)之以石沙。美惡自彼于我無定。無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則土之凈穢系于眾生。故曰。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笾^土之凈穢系于眾生者則是眾生報應(yīng)之土非如來土。此蓋未喻報應(yīng)之殊方耳。嘗試言之。夫如來所修凈土以無方為體。故令雜行眾生同視異見。異見故凈穢所以生。無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凈穢眾生之報也。本其無方佛土之真也。豈曰殊域異處凡圣兩土然后辯其凈穢哉。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此二明列釋四句文四。此初明佛國寬狹不同所以。肇曰。此下釋所以眾生即佛土也。佛土者即眾生之影響耳。夫形修影長形短影促。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隨所化眾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寬狹也。是以佛土或以四天下?;蛞匀А;蛞院闵碁橐粐病?br />
隨所調(diào)伏眾生而取佛土 此二明佛土凈穢不同。肇曰。隨所調(diào)伏眾生之深淺而取佛土之好丑。
隨諸眾生應(yīng)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此三明聞法入惠之差別。如香積根熟而淳說大乘。娑婆根鈍乃先三后一之類也。肇曰。眾生自有見凈好慕。而進(jìn)修者亦有見穢惡厭。而進(jìn)修者所好殊方而言之耳。所因雖異然其入佛惠一也。
隨諸眾生應(yīng)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此下四明起根不同。如香為佛事即于鼻起菩薩根。聲為佛事即于耳起根之類也。起根謂信等諸善根即是發(fā)菩提心也。又云。或有忻凈起根厭穢起根如前。
所以者何。菩薩取于凈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 此三結(jié)釋所以也。肇曰。法身無定何國之有美惡。斯外何凈可取。取凈國者皆為彼耳。故隨其所應(yīng)而取焉。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閡 此二喻文二。此初喻菩薩因化眾生故有凈土。肇曰。凈土必因眾生。譬立室必因地。無地?zé)o眾生室土無以成。
若于虛空終不能成 此喻二乘不化眾生故無凈土也。肇曰。二乘澄神虛無不因眾生故無凈土也。
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愿取佛國。愿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此三合文可見。
寶積當(dāng)知。直心是菩薩凈土 此二答行因也。文二。前橫約一十七行明行凈不同致果各異。后豎約一十三位明行。既從粗階妙國土亦漸微轉(zhuǎn)凈。此初也。理實萬行遍是凈因。文列十七行者略標(biāo)宗旨耳。又此諸行皆上半明行因。菩薩成佛等皆舉果釋因。復(fù)次自行直心自招法身正報之果。化人行直心感善眷屬得凈土之果。又云。自行直心教人行直心。贊嘆直心法隨喜行直心者。備此名凈土行也。準(zhǔn)此直心余行亦爾。肇曰。土之凈也必在眾生。眾生之凈必因眾行。上直舉眾生以釋土凈。今備舉眾行明其所以凈也。夫行凈則眾生凈。眾生凈則佛土凈。此必然之?dāng)?shù)不可差也。直心等者此約三心明凈土。肇曰。土無洼曲乃出于心直故曰直心。是菩薩凈土。此即因說果。猶指金為食也。直心者謂心質(zhì)直無諂。此心乃萬行之本故建章有之。
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此下舉果釋因。肇曰?;送炎酝良瘸晒柿钔兴辜?。此明化緣相及故果報相連佛土之義顯也。自下因果相對。或前后異名。或前略后廣?;蚯耙蚝蠊愅卸?br />
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樹心眾德深固難拔深心也。又自心既深則所化亦深。道因既深則所感國土自然功德具足也。
大乘心是菩薩凈土 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法華云。若有眾生從佛聞法殷勤精進(jìn)求一切智。如來知見力無畏等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以此化物成佛之時國土無二乘之名。香積佛土即其事也。
布施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此下約六度明凈土行也。一切能舍者。肇曰。外舍國財身命貪恚慳嫉名一切能舍也。
持戒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愿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十善菩薩戒也。亦有無量戒略舉十耳。戒其則無愿不故言滿愿也。
忍辱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yán)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忍辱顏和故系以容相耳。豈直形報而已哉。
精進(jìn)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得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得正定惠決定法相。三聚眾生中名正定聚也。依仁王經(jīng)。未發(fā)菩提心為邪定聚。十信為不定聚。十住已去為正定聚。
四無量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 此慈悲喜舍也。肇曰。此四心周被無際故名無量也。此下雜就萬行明也。
四攝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以四事攝眾生為四。攝也。一者惠施。財法隨彼所須。二者愛心。和言隨彼所適。三者利行。隨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惡同惡而濟惡。遇善同善而進(jìn)善。菩薩以此為解脫生死而攝眾生不同。凡夫為恩愛名利王法等相攝縛也。
方便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于一切法方便無閡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方便巧惠也。積小德而獲大功。功雖就而不為證。無為而無所不為。此方便無閡也。復(fù)此菩薩自行善巧不退善根。化他善巧能進(jìn)物善。故云無礙方便也。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念處四念處正勤四正勤也。神足四神足根五根也。力五力也。覺七覺意也。道八正道。菩薩以此正道化物故成佛時正修眾生同生其國。外道邪修土所無也。
回向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同向菩提不住余果。此大士回向也。復(fù)次施等善行招人天報。若能回向俱到菩提。此回向為大利也。復(fù)次事即世善理即菩提。若能即事悟理。此真回向也。故下文云。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此之謂歟。又回向菩提何德不具也。
說除八難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八難者三涂北洲無想天世智邪辯佛前佛后生聾生盲也。有說愿生善處輪除初五難。發(fā)正愿輪除世智辯。聰值善人輪除佛前佛后。深種善根輪除生聾盲也。又諸經(jīng)明。或聞佛名菩薩名相好名經(jīng)名陀羅尼名常住二字等。皆除三惡八難見佛聞法也。且八難患之極能除利之。最行不至艱功濟甚大。凡諸學(xué)去可不勉歟。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肇曰。犯禁惡名出于譏彼而不自守也。
十善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知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肇曰。不中夭不殺報也。大富不盜報也。梵行不淫報也。誠諦不妄語也。軟語不惡口。不離和諍不兩舌也。饒益不綺語也。不嫉不恚正見。嫉恚邪見心患之尤者故別立三善也。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fā)行 此下二明豎約諸行相資至極凈土也。睿曰。上但廣明眾行因果相對。此明諸行自為始終階粗至極。始于菩薩自行直心終國土眾生一切都凈也 肇曰。夫心直則信固。然后能發(fā)跡造行。然始于萬行者其唯直心乎。此章明行之。次漸微著相因。是以始于直心終于凈土。譬猶殖栽絲發(fā)其茂百圍。直心樹其萠眾行因而成故言隨。復(fù)次有以位名配此經(jīng)。句經(jīng)文雖不明說理亦無違則直心配十住乃至功德凈配法云可知。
隨其發(fā)行則得深心 肇曰。既能發(fā)行則道情彌深。
隨其深心則意調(diào)伏 肇曰。道情既深則無粗橫也。
隨意調(diào)伏則如說行 肇曰。心既調(diào)柔則聞斯能行也。
隨如說行則能回向 肇曰。聞既能行則能回。其所行標(biāo)心勝境。
隨其回向則有方便 肇曰。既回向大乘則大方便之所生也。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 肇曰。方便之所立期在成眾生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 肇曰。眾生既凈則無穢土也。
隨佛土凈則說法凈 肇曰。既處凈土則有凈說。
隨說法凈則智慧凈 肇曰。既有凈說則有凈智慧生。
隨智慧凈則其心凈 肇曰。凈智既生則凈心轉(zhuǎn)明也。
隨其心凈則一切功德凈 肇曰。積德不已者欲以凈心。心既凈則無德不凈。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肇曰。結(jié)成凈土義也。凈土蓋是心之影響耳。夫欲響順必和其聲。欲影端正正其形。此報應(yīng)之大數(shù)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 上佛答二問。既不悟解故。次第二記緣生論文二。初身子生疑。后梵王見異。初中又四。一生疑。二質(zhì)問。三奉對。四解釋。此初明聲聞不知真土穢凈。斯云應(yīng)土穢凈。隨物謂佛實報丈六。六依報丘陵故示執(zhí)果疑因。因若必凈土不應(yīng)穢。如其穢也。不應(yīng)成佛故疑問焉。肇曰。土之凈穢固非二乘之所能及也。如來將明佛土常凈美惡生彼故。以威神發(fā)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 此二舉喻質(zhì)問。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過非日月咎 此三對以盲過也。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yán)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 此下四明解釋。肇曰。日月豈不明。不見自由瞽。佛土豈不凈。罪穢故不睹。豈唯凡夫不睹。身子二乘智眼亦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此下二明螺髻見凈文三。此初梵王同天見凈。什曰。佛國清凈階差不同。或如四天乃至如六天?;蛉玷筇炷酥羶艟?。或有過凈居。唯補處菩薩生此國也。稱適眾心故現(xiàn)國不同。肇曰。佛土真凈超絕三界。豈直如天宮世凈而已哉。此蓋齊其所見而為言耳。舍利弗在人而見土石。梵王居天而見若天宮。自余所見亦各不同。佛土殊應(yīng)義存于此也。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此二身子執(zhí)穢。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 此三釋二見所以。先明身子。次辨梵王也。下文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群生。身子不了凈穢。隨緣不依佛惠。忻凈厭穢心有高下。非真見也。大士了此凈穢應(yīng)現(xiàn)名。依佛惠知生如幻故皆平等。既凈穢常一名真見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yán)飾。譬如寶莊嚴(yán)佛無量功德寶莊嚴(yán)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花。此三明如來現(xiàn)凈文四。此初指按現(xiàn)凈文有現(xiàn)凈況凈眾見也。前佛答二問身子生疑梵王啟論眾既不悟故。假現(xiàn)變使知凈穢無定。返權(quán)悟?qū)嵰印∩弧,F(xiàn)此變者示無定相以遣封穢之情。使取為凈之旨。肇曰。寶莊土凈土之最故以為喻也。自見坐花可解。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yán)凈 此二勸觀凈也。生曰。且觀且寄嚴(yán)凈以明無穢。于實乃無事凈土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yán)凈悉現(xiàn) 此三對佛昔在小乘法會不見凈土。亦不聞?wù)f。今屆茲會方見嚴(yán)凈。
佛語舍利弗 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凈土耳 此下四釋。今昔凈穢所以也。文三。此初法說也。肇曰。自佛而言故常凈。若此外應(yīng)下劣故不凈同彼也。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此二喻也。肇曰。飯在器色一在乎。不同飯。豈有異。異自天耳。佛土不同。方此可知。故下文云。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xiàn)佛土不同。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yán) 三合文可見。
當(dāng)佛現(xiàn)此國土嚴(yán)凈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 此大段第四時眾得益□。大小二乘各有深淺二益也。此深悟無生也。大品即色明空。悟空色不二亦證無生法忍。法花壽量即伽耶短壽明長壽。悟法身非長非短亦悟無生忍。此經(jīng)即識明凈□□等。悟凈穢不二亦得無生忍。以此而觀眾經(jīng)殊唱會歸同致。肇曰。佛國之興其正為□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也。
八萬四千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淺者發(fā)心也。
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復(fù)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yuǎn)塵離垢得法眼凈 此二小乘益既不悟凈穢。應(yīng)緣故執(zhí)實有為見無常也。肇曰。國土穢而可凈。凈而復(fù)穢。因悟無常故得法眼。法眼名須陀洹道也。始見道跡故得法眼。名塵垢八十八結(jié)也。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肇曰。無著之道于法無受無染漏盡 九十八結(jié)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羅漢也。
方便品第二
此下第二凈名助佛闡揚凈土之化。九品經(jīng)文大。分為二。初三品室外訶彈。后六品室內(nèi)攝受。又先析仕庶。次訶聲聞。后訶菩薩。三品淺深之次也。此以嘆凈□益物。方便□□品也。
爾時毗那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 肇曰。此經(jīng)之□起于凈名。其微言幽唱亦備之。后文出經(jīng)者欲遠(yuǎn)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品文二。先嘆德。次益物。初中嘆本跡二身。法身十德本也。應(yīng)身三業(yè)跡也。天臺云。西方貴人稱為長者皆具十德。今凈名法身長者。十德亦然。十德如科文。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深殖善本 第一姓貴者。殖佛聞法從法化生也。肇曰。樹德先圣故善本深殖也。
得無生忍 二證位高也。三賢業(yè)生。七地愿生。八地已去法身無生名無生忍。此法身大士名龍象也。辯才無閡。游戲神通逮諸總持 此三業(yè)德藏名大富也。辯才口業(yè)。神通身業(yè)??偝中臉I(yè)。曠劫積修三輪德滿功濟。庶物莫大于茲。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 四威勢。肇曰。菩薩四無畏也。四魔勞我為怨也。
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dá)方便大愿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五二智深也。實智深入智度圓滿。權(quán)智方便弘誓成就。此自行二智也。了眾生心同歸本覺見真也。分別利鈍隨根教化照俗也。此二化他二智也。
久于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 六年耆百千僧祇積修妙智。八地法身決定真?zhèn)巍4四觋纫病?br />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 七行無失。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無失也。
住佛威儀心大如?!“硕Y儀備也。肇曰。舉動進(jìn)止不失。圣儀海有五德。一澄凈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寶。三大龍降雨渧如車軸受而不溢四風(fēng)日不能竭。五淵深難測。大士心凈不受毀。戒之尸出惠。明之寶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邪魔風(fēng)日不能虧損。其智淵深莫能測者。故曰心大如海。
諸佛咨嗟 九上人嗟嘆。一念凈信為佛稱揚。況法身哉。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此十下人歸敬弟子聲聞也。釋帝釋也。梵梵王也。世護(hù)世四王也。主諸國主也。伏其首則群下從之。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 此下第二嘆跡化之德文三。初標(biāo)益物處。次列三業(yè)益物。后結(jié)嘆。初標(biāo)可見。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凈攝諸毀禁。以忍調(diào)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jìn)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惠攝諸無智 此第二列三業(yè)方便。初六度攝物心密方便。次白衣下十八事身密方便。后長者中尊下十一事口密方便。品目之作其在茲焉。初資財?shù)攘日?。肇曰。至人不現(xiàn)行六度?,F(xiàn)行六度者為攝六蔽耳。此中非慳非施等法身本。布施奉戒等化物跡。非本不可以證真。非跡不可以化物。此初六度方便也。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 此下身密方便。雖現(xiàn)白衣之儀而不乖法身之本。法身寂滅即佛所持大沙門律行也 肇曰。秦言義訓(xùn)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亦曰。休息。息生死往來也。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三界生死之家知如幻故不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肇曰。梵行清凈無欲行也。又曰?;加倌喙?。
現(xiàn)有眷屬常樂遠(yuǎn)離 肇曰。在眾若野。又曰。覺愛別離故。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yán)身 肇曰。外服俗飾而內(nèi)修相好也。
雖服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肇曰。外食世膳而內(nèi)甘禪悅。
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 傳云。博弈圍棋也??諚壒怅師o裨來業(yè)。肇曰。因戲止戲。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肇曰。同于異者欲令異同于我耳。豈正信之可毀。受謂受學(xué)道法也。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肇曰。世典雖盡明所樂在真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yǎng)中最 肇曰。含齒無不敬。凈養(yǎng)無不供。故曰。為致養(yǎng)之最也。
執(zhí)持正法攝諸長幼 肇曰。外國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為執(zhí)法人。以決卿訟攝長幼也。凈名現(xiàn)執(zhí)俗法因通道法也。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貪生圖業(yè)有身皆患。世利稱心彌增流浪。大士誡之不以喜悅。
游諸四衢饒益眾生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隨彼所須而為益焉。
入治政法救護(hù)一切 肇曰。治政法律官也。導(dǎo)以正法。使民無偏枉。救護(hù)一切也。
入講論處導(dǎo)以大乘 外道二乘執(zhí)見異論。大士攝伏導(dǎo)以大乘令其解脫。
入諸學(xué)堂誘開童蒙 肇曰。學(xué)堂童蒙書學(xué)堂也。誘開如太子入學(xué)現(xiàn)梵書比也。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 肇曰。外國淫人別立聚落。凡預(yù)士流目不暫顧。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過。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肇曰。酒致失志開放逸門也。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此下三明口密益物。肇曰。凡人易以威順。難以理從。大士每處其尊以弘風(fēng)靡之化。長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求出。世勝法永處輪回。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 肇曰。積財一億入居士里寶貨彌殖。貪著自纏豈思出離。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 肇曰。剎利王者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zhuǎn)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漸偽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其尊貴自在多強暴怒恣意傷害自取淪回故教以和忍。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肇曰。秦言外意。以道學(xué)為業(yè)。或在家或出家??嘈卸嗍岩训佬g(shù)。我慢自蔽沒生死流。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肇曰。正法治正法也。教以正法。治國以道?!踝魰r亦令知身如泡。不保榮祿。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為臣須忠為子應(yīng)孝。肇曰。所承處重。宜以忠孝為先也。
若在內(nèi)官內(nèi)官中尊化正宮女 什曰。外國法取歷世忠良耆長。有德為內(nèi)官化正宮女。嗜色之業(yè)報以女身。若不正修豈能出離。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肇曰。福力微淺故生庶民衣食尚乏。安能進(jìn)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惠 肇曰。梵天多有禪福不求出世勝惠。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xiàn)無?!o常者滌欲愛之神湯。凡未離欲界者豈不銘心哉。什曰。梵垢薄而著淺故為說勝惠釋。愛重而著深故現(xiàn)無常也。
若在護(hù)世中尊護(hù)諸眾生 護(hù)世四天王也。東方持國主。主二部揵闥婆毗舍阇。南方增長主。主二部鳩槃荼薜荔多。西方雜語主。主二部龍及富單那。北方多聞主。主二部夜叉羅剎。護(hù)諸世間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此第三結(jié)嘆也。肇曰。法身圓應(yīng)其跡無端故稱無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現(xiàn)身有疾 此下第二現(xiàn)疾益物文四。一明方便現(xiàn)疾。二諸人參問。三因為說法。四聞法得益。此初也。肇曰。雖復(fù)變現(xiàn)殊方妙跡不一。然此經(jīng)之起本于現(xiàn)疾故作者別序其事也。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諸王子并余官屬。無數(shù)千人皆往問疾 此下第二著。有眾生因集參問也。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此三明因疾說法文二。初勸厭凡身。二勸求佛身。前文復(fù)二。前明緣理正觀。后辨緣事對治觀。此總標(biāo)也。肇曰。同我者易信。異我者雖順故因其身疾明有身之患。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況于無德而可保耶。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此下次正說無??嗫諢o我四觀文也。此初無常觀。夫無常者悟身有為體性滅。此理無常也。阿階道果若四時代謝形變色衰。此是事轉(zhuǎn)非真悟也。肇曰。身之危脆強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無常義也。
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二苦觀。法身常樂無漏因生則知漏因。生身性本自苦見此苦理道果從生。若待鞭撻傷害方見苦者非苦理也。病惱相仍明智不怙怙恃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此下十喻明空觀。身者因是妄惑果是偽報。觀察此理名悟空也。復(fù)次四大虛偽不真故空亦非毀滅。代謝之空哉。肇曰。撮摩聚沫之無實。以喻觀身之虛偽。此下至電喻明空義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肇曰。不久似明無常義。然水上泡以虛空中不實。故不久立猶空義也。
是身如焰從渴愛生 肇曰??室婈栄婊笠詾樗?。愛見四大迷以為身。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之草唯葉無干。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肇曰。見幻為人。四大為身。皆顛倒也。
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妄心所計虛誑如夢。
是身如影從業(yè)緣現(xiàn)是身如響屬諸因緣 肇曰。身之起乎。業(yè)因猶影響之生形聲。
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肇曰。變滅不住似釋無常。然皆取其虛偽不真。故速滅不住猶釋空義也。
是身無主為如地 此下六界觀無我也。肇曰。夫萬事萬形皆四大成。在外則為土石山河在。內(nèi)則為四支百體聚。而為生散而為死。生則為內(nèi)。死則為外。內(nèi)外雖殊然其大不異故。以內(nèi)外四大類明無我也外地古故。今相傳強者先宅故無主也。身亦示眾緣所成。緣合則起緣。散則離。何有真宰常主之者。主壽人即是一我。義立四名耳。地性能持妄計為主。
是身無我為如火 火性炎上妄計為我。肇曰。縱任自由謂之我。而外火起滅由薪火不自在。不自在火無我也。外火既無我。內(nèi)火類可知。
是身無壽為如風(fēng) 風(fēng)息通命妄計為壽。肇曰。常存不變謂之壽。而外風(fēng)積氣飄鼓動止無常動止。無常風(fēng)無壽也。外風(fēng)既無壽。內(nèi)風(fēng)類可知。
是身無人為如水 水性隨物妄計為人。肇曰。貴于萬物而始終不改。謂之人。而外水善利。萬形方圓隨物洼隆異。遍而體無定。若體無定則水無人也。外水既無人。內(nèi)水類可知。
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此身骨肉等地大。血髓等水大。暖氣等火大。喘息等風(fēng)大。不了四大妄計為身。假會為家。非實身也。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 此五空界觀身之呻吟猶橐籥哉。聲動因空空無我所。既無我所。何以外空耶。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此六識界觀也。草木隨氣變化萬形。識身隨業(yè)受報非一。既緣變無常。知何異草木。又草木隨氣榮枯。識亦隨緣生滅。生滅無定知何異草木。肇曰。身雖能觸而無知。內(nèi)識能知而無觸。自性而求二俱無知。既曰無知何異瓦礫。
是身無作風(fēng)力所轉(zhuǎn) 此破作者也。身隨業(yè)風(fēng)巧拙異動無作者也。肇曰。舉動事為風(fēng)力使。然誰作之者。
是身不凈穢惡充滿 此下明緣事對治觀破思惟惑也。肇曰。三十六物充滿其體。此不凈想也。
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肇曰。雖復(fù)澡以香湯衣。以上服茍曰。非真。豈得久立此虛偽想也。
是身為災(zāi)百一病惱 肇曰。一大增損百一病生。此災(zāi)患想也。
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 丘井者故破村落。丘墟故井也。謂人物宮室移就新居。井不可改日見崩壞。人老亦然。盛力少色皆悉遷移衰老形骸留。此散壞此老壞想也。肇曰。神之處身為老死所逼。猶危人之在丘井為龍蛇所逼也。緣在他經(jīng)。
是身無定為要當(dāng)死 死苦肇曰。壽夭雖無定不得不受死。此必死想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此總明不可樂想也。肇曰。四大喻四蛇五陰喻五賊。六情喻空聚。皆有成喻在地經(jīng)。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三法假合成身。猶若空聚無可寄也。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dāng)樂佛身 此下第二勸求佛身文四。第一舉勸。第二征勸。第三釋勸。第四結(jié)勸。此初舉厭勸忻。肇曰。吾等同有斯患??蓞捑靡印R斯矘非蠓鹕硪?。
所以者何 此二征勸意。肇曰。近見者謂佛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為而求將辨法身妙極之體。
佛身者即法身也 此三釋勸文三。初辨果體。二明修因。此初也。肇曰。經(jīng)云法身者虛空身也。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超三界之表絕有心之境。陰入所不攝稱謂所不及。寒暑不能為其患。生死無以化其體。故其為物也。微妙無像不可為有。備應(yīng)萬形不可為無。彌綸八極不可為小。細(xì)入無間不可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無窮之化變現(xiàn)殊方應(yīng)無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議。補處之所未覿。況凡夫無因敢措思于其間哉聊依經(jīng)誠言粗標(biāo)其玄極耳。然則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豈復(fù)近舍丈六而遠(yuǎn)求法身乎。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此二明修因。肇曰。夫妙極之身必生乎。妙極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業(yè)也。此二蓋是萬行之初門。泥洹之關(guān)要故唱言有之。
從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生 肇曰。五分法身也。
從慈悲喜舍生 四等也。
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jìn)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 肇曰。禪四禪。定四空定。解脫八解脫。三昧三三昧。此皆禪度之別行。
從方便生從六通生 肇曰。自非六通方便生其無方之化。無以成無極之體。
從三明生 肇曰。天眼宿命智漏盡通為三明。
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 三十七品如下。什曰。始觀時系心處名。止靜極則明。明則惠?;菝^。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名數(shù)如常。自非克圓勝德何能證茲法身。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肇曰。必斷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綱目也。
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 肇曰。真實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業(yè)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也。
從如是無量清凈法生如來身 此總結(jié)也。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dāng)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結(jié)勸起悲愿也。肇曰。發(fā)無上心豈唯自除病亦濟群生病。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yīng)說法。令無數(shù)千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結(jié)益也。
弟子品第三
此二明弟子因命問疾。寄宣呵辭挫小進(jìn)大。故目品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 品文二。初自念疾。后佛命問疾。此初先自念也。生曰。自念寢疾者自傷念疾也。夫有身則有疾。此自世之常耳。達(dá)者體之何所傷哉。然毗耶離諸長者子皆觀佛聽法。維摩詰事應(yīng)是同而礙疾不預(yù)。理在致傷。故托以崇法招佛問疾也。
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此念問。肇曰。世尊大慈必見垂問因。以弘道所濟良多。此現(xiàn)疾之本意也。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二命問疾人。先別命十人。此初章也。文二。初命。后辭。此初命也。肇曰。至人懸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機潛應(yīng)。故先敕也。如其知諸人不堪而猶命者將顯凈名無窮之德以生眾會悕仰之情耳。舍利此名。身其母名也。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名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也。文四。一奉辭不堪。二略出所以。三廣引彈事。四結(jié)辭不堪。此即初也。生曰。有以致辭非拒命也。托不拒命之辭以取權(quán)維摩詰義。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樹下 此二所以下征釋不堪所由也。宴安也。禪定安心故云宴坐。聲聞入定不過八地定及滅盡定。皆是厭下粗動忻于上定故。示隱身于林息亂于定。此非真宴寂。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此三時維摩詰下引所彈事文三。總別結(jié)也。此初總呵。不必此坐為真坐也。夫心體離念性本寂滅體。此安住名真宴坐。豈同二乘厭亂忻定而為宴寂哉。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現(xiàn)身意。是為宴坐 此二。夫宴坐下別訶文六。此初訶形神不寂失。夫三界性空未嘗不寂。身心如幻何時不定。豈有厭忻哉。肇曰。今舍利弗猶有世報生身及世報意根。故以人間為煩擾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無跡故致斯呵。
不起滅定而現(xiàn)諸威儀。是為宴坐 二呵寂用相乖失。小乘滅受想心名為滅定。故滅而無用也。菩薩體心性常寂滅名滅盡定故寂而常用。肇曰。小乘人入滅盡定則形猶枯木。無運用之能。大士入實相定心智寂滅而形充八極。順機而作應(yīng)會無方。舉動進(jìn)止不舍威儀。其為宴也。亦以極矣。
不舍道法而現(xiàn)凡夫事。是為宴坐 三訶真俗異緣失。仁王云。雙照二諦平等。道照真故道法照俗。故凡事肇曰。小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惡齊旨。道俗一觀故。終日凡夫。終日道法也。凈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
心不住內(nèi)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四訶心住內(nèi)外失。心生則內(nèi)外相生。心寂則內(nèi)外相滅。此無住為住也。肇曰。身為幻宅曷為住內(nèi)。萬物斯虛曷為在外。小乘防念故系心于內(nèi)。凡夫多求故馳想于外。大士齊觀故內(nèi)外無寄也。
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 五呵乖中起行失。肇曰。諸見六十二諸妄見也。夫以見為見者。要動舍諸見以修道品。大士觀諸見真性。即是道品故不近舍妄見而遠(yuǎn)修道品也。如小乘觀身不凈破凈倒名見動。大士觀身性空非垢非凈名為不動。念處既爾。余品例然。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六訶染凈未融失。肇曰。七使九結(jié)惱亂群生名為煩惱。煩惱真性即是涅槃?;萘娬哂^煩惱即是入涅槃。不待斷而后入也。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此三結(jié)也。肇曰。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豈若仁者有待之坐乎。
時我世尊聞是語已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jié)不堪也。肇曰。理出意外莫知所對。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此初命也。目連此云采菽性也。輔相之族。字拘律陀。此樹名也。禱樹求之因以名也。肇曰。弟子中神通第一。生曰。夫人才有長短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余何必然。故不抑之而不告也。復(fù)得因以廣維摩詰之美。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也。文四如前。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大城。于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此二不堪之由。此說小乘無常等法也。肇曰。當(dāng)是說有為善法施戒之流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dāng)如仁者所說 此三辨所彈事。文三。初呵偽。次示真。后呵益。此初總呵不當(dāng)。此順方言。應(yīng)云仁者所說不當(dāng)。法唯一實余二非真故云不當(dāng)。
夫說法者當(dāng)如法說 此示是真也。文二。初理本無說。二示說方軌前中。又三標(biāo)釋結(jié)也。此初標(biāo)也。肇曰。法謂一相真實法也。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二釋法。此初約無我明實相義。肇曰。自此下辨真法義也。夫存眾生則垢真法。若悟法無眾生則其垢自離。又解。此明法性本無眾生。不同二乘斷眾生相也。下三句類然。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生曰。我者自在言主耳。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肇曰。生死命之始終耳。始終既離則壽命斯無諸言。離者皆空之別名也。
法無有人前后際斷故 肇曰。天生萬物以人為貴。始終不改。謂之人故外道以人名神。謂始終不變。若法前后際斷則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則無不變之者。無不變之者則無復(fù)人矣。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此下約法空辨實相義也。法性常寂無生滅相也。不同小乘妄執(zhí)。有為有生無滅相。
法離于相無所緣故 肇曰。緣心緣也。相心之影響耳。夫有緣故有相。無緣故無相。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名生于相。相空則名亡。肇曰。名生于言。言斷誰名。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執(zhí)名相說從覺觀生。假名相說覺觀自離。肇曰。覺觀粗心言語之本。真法無相故覺觀自離。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肇曰。萬法萬形萬形萬相。解曰。此明一法萬形無定形故無形。亦一體多相無定相故無相。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肇曰。真境無言。凡有言論。皆是虛戲。妙絕言境畢竟空也。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肇曰。上真明無我。此明無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諸法皆名我所。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妄法有相故識有分別。真法無相故智無分別。肇曰。分別生于識。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此下約絕待辨實相義。肇曰。諸法相待生猶長短比而形。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妄法有生故屬因緣。真法無生故不屬因緣。肇曰。前后相生因也?,F(xiàn)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后成立。若觀法不在緣則法不屬因也。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隨事則相殊。悟理則同性。肇曰。諸法殊相誰能遍入。遍入諸法者其唯法性乎。
法隨于如無所隨故 肇曰。法自無。法誰隨如者。以無所隨故名隨如也。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肇曰。有邊故有動。無邊何所動。無邊之邊謂之實際。此真法之所住也。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肇曰。情依六塵故有奔逸之動。法本無依故無動搖。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肇曰。法若常住則從未來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過去。法一逕三世則有去來也。以法不常住故法無去來也。
法順空隨無相應(yīng)無作。法離好丑。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肇曰。同三空。又解。實相性離故不違三脫性。無分別故離好丑增損生滅等也。即體自真故無別歸趣。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 肇曰。超出常境非六情之所及。法性平等故無高下。
法常住不動 肇曰。真法常定賢圣不能移。
法離一切觀行 肇曰。法本無相非觀行之所見。見之者其唯無觀乎。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此三結(jié)也。肇曰。心觀不能及。豈況于言乎。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此下第二示說方軌。文二。初安住無說。次為物故說。初文有法喻結(jié)。能說如幻故無說無示。聽者如幻故無聞無得。肇曰。無說豈曰不言。謂能無其所說。無聞豈曰不聽。謂能無其所聞。故終日聞而未嘗聞也。示謂說法示人得謂聞法所得。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 喻也。
當(dāng)建是意而為說法 結(jié)也。
當(dāng)了眾生根有利鈍 此第二為物故說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文三。此初了根利鈍隨病而化。
善于知見無所掛礙 二了法無相而隨物說相也。肇曰。說有不辨空者。由其于諸法無閡知見未悉善也。無閡知見即實相智也。
以大悲心贊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后說法 三結(jié)說益也。肇曰。夫大悲所以建。大乘所以駕。佛恩所以報三寶所以隆。皆由明了人根善開實相。而目連備闕斯事故以誨之。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聞呵得益。
我無此辨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第四結(jié)成不堪。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同上。此初命也。迦葉此云龜。亦曰欽光。皆取其明義。肇曰。迦葉弟子中頭陀苦行第一。出婆羅門種姓迦葉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下二奉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貧里而行乞食 二略明所以也。詣貧二意。一少欲故。二大悲故。亦以迦葉于弟子中此二最勝故呵也。生曰。大迦葉少欲行頭陀中第一也。得滅盡三昧亦最勝。凡得滅盡定者能為人作現(xiàn)世福田也。其以自業(yè)能使人得現(xiàn)法報。而貧有交切之苦。故以大悲心欲拔之也。乞食是其頭陀之業(yè)。又至貧里有會少欲之跡。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 此下第三廣引彈事文三。初呵悲劣。二明頭陀不真。三捐伏。此初也。迦葉因苦生悲故不普。菩薩了生如幻苦樂一如等起大悲。而無緣念故能普也。
迦葉住平等法應(yīng)次行乞食 此二約乞食示真頭陀。明小乘頭陀不真。頭陀此云抖藪。小乘抖藪其心不著房舍臥具湯藥四事名為頭陀。大乘頭陀抖藪其心一切不著。不著生死。不住涅槃。生滅垢凈等廣如善住意。大子經(jīng)明于中文五。一欲乞止貪法。二入聚離染法。三示正法食。四結(jié)成法食。五斥二乘也。此初四段檢乞食心。若為修定惠資長法身名真頭陀。若為愛養(yǎng)世報而乞食者非抖藪也。住平等者為求平等法身。而乞食者應(yīng)觀無相。貧富一如。次第行乞不應(yīng)取貧富相壞。真抖藪也。
為不食故應(yīng)行乞食 法身不食。肇曰。不食即涅槃法。涅槃無生死寒暑饑渴之患。其道平等。豈容分別。應(yīng)以此平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也。
為壞和合相故應(yīng)取摶食 壞五陰名法身。肇曰。五陰摶食俱和合相耳。壞五陰名為涅槃。應(yīng)以此心而取摶食也。若然則終日摶食終日涅槃也。
為不受故應(yīng)受彼食 法身不受生死也。肇曰。不受亦涅槃法也。夫為涅槃而行乞者應(yīng)以無受心而受彼食。若然則終日受而未嘗受。是乃受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此二入聚離染法。既為法身不受。毒身而乞食者。聚落六塵塵能傷正觀。入聚乞食何以獲全。故示聚落無相真空抖藪。文三。初觀外聚。次觀內(nèi)根。三結(jié)真頭陀。此初也。肇曰??站垡嗄鶚勏嘁?。凡入聚落宜存此想。若然則終日聚落終日空聚也 所見色與盲等 此二觀內(nèi)根頭陀也。見色如盲者。肇曰。二乘惡厭生死怖畏六塵。故誡以等觀也。盲謂不見美惡之異非。謂閉目也。
所聞聲與響等 聲如幻也。肇曰。未有因谷響而致喜怒者也。
所嗅香與風(fēng)等 香如幻也。肇曰。香臭因風(fēng)。風(fēng)無香嗅也。
所食味不分別 味如幻也。什曰。法無定性由分別取相。謂之為味。若不分別時則非味也。雖食當(dāng)如本相也。
受諸觸如智證 觸如幻也。肇曰。得盡智無生智。自證成道。舉身柔軟快樂而不生著。身受諸觸宜若此也。
知諸法如幻相 法無定想隨心而變。故云如幻也。
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三結(jié)真頭陀。若能知此六塵無自無他。不然不滅。名真頭陀也。肇曰。諸法如幻。從因緣生。豈自他之可得也。
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此下三示正法食。既得食已應(yīng)思禪悅法喜食也。又二。初示法食。后令施食。此初也。小乘舍八邪入八解脫為禪悅。大乘不舍而入也肇曰。八邪八解本性常一。善觀八邪即入八解。曷為舍邪。更求解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也。
以邪相入正法 此法喜食也。小乘舍邪相入無相。大乘相無相不二。肇曰。若本性常一者則邪正相入不乖其相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yǎng)諸佛及眾賢圣然。后可食 此明悲施。肇曰。因誨以無礙施法也。若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然后自食。若得法身則能實充足一切。如后一缽飯也。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四明法食已得法身益文二。此先明受施益。肇曰。有煩惱食凡夫也。離煩惱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而食者則是法身之食。非有煩惱而食。非離煩惱而食也。又定亂一如。世出等平等法喜同資法身也。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 二能施益。肇曰。若能等心受食則有等教。既有等教則施主同獲平等。不計福之大小已之損益也。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此五結(jié)斥也。肇曰。平等法食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聲聞。又名真應(yīng)供。故不空施福也。
時我世尊聞?wù)f是語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薩深起敬心 此三捐伏。始知菩薩頭陀行勝也。
復(fù)作是念。斯有家名辨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肇曰。時謂在家大士智辨尚爾。其誰不發(fā)無上心也。
我從是來不復(fù)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 肇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復(fù)以勸人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jié)不堪也。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文二。此初命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 二略釋所以。生曰。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第一也。維摩詰機辯難當(dāng)。鮮有敢窺其門者。而須菩提既有此定。又獨能詣之跡入恃定矣。便有恃定之跡而致詰者豈不有為然乎。又若善吉詣貧貧無物施心則有諍。今既詣富為施不難。故順無諍行也。
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 此三廣引彈事文五。一取缽。二呵詰。三置缽。四安慰。五聞益。此初也。生曰。維摩詰跡在居士有吝惜之嫌。若未與食便詰之者。物或謂之然矣。故先取缽盛滿飯也。而不授之者??猪毱刑岬美彵闳ァ2槐M言論勢也。
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此下二明訶詰。善吉入四禪定不忤物心名為無諍。大士入實相定萬法平等名為無諍。又善吉舍有觀空名為解空。大士有空平等名為解空住。此平等名真福田。乃可取食。文中有四。一法食等。二染凈等。三邪正等。四損益等。此初也。小乘內(nèi)心見生死涅槃苦樂不等。故外行乞食見于貧富亦不等也。大士內(nèi)住實相苦樂平等故外化無緣大悲亦平等也。肇曰。萬法同相準(zhǔn)一可知。善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于食亦等。以此行乞乃可取食耳。曷為舍貧從富自生異相乎。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此下二明染凈等文三。初約無生四諦問。二就人凡圣問。三結(jié)成可食。初文四句。此初了惑無生為集諦。肇曰。斷淫怒癡聲聞淫怒癡俱凡夫。大士觀淫怒癡。即是涅槃故不斷不俱。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
不壞于身而隨一相 二悟陰無相為苦諦也。肇曰。萬物齊旨。是非同觀一相也。然則身即一相。豈待壞身滅體然后謂之一相乎。身五陰身也。
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三漏即無漏為是諦也。肇曰。聲聞以癡曀智故滅癡而明。師愛系心故愛解而脫。大士觀癡愛真相。即是明脫故不滅癡愛而起明脫。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四縛本不生。今則無滅為滅諦也。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脫。豈有縛脫之異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脫道之勝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脫者。乃可取人之食。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 此下二就人凡圣問也。凡夫不見四諦初果見諦。大士無見無不見。見第一義諦也。二乘有證有得故得果。大士無所得故非得果也。此則凡圣一如豈有分別哉。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此三結(jié)真福田可食也。肇曰。不舍惡法而從善則一切諸法于何不成。諸法雖成而離其相。以離其相美惡斯成矣。若能備如上說乃可取食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 此下三明邪正等文三。初總明背正。次別明同邪。后結(jié)令取食。此初也。肇曰。猶誨以平等也。夫愿能齊。是非一好丑者。雖復(fù)上同如來不以為尊。下等六師不以為卑。何則天地一指萬物一觀。邪正雖殊其性不二。豈有如來獨尊而六師獨卑。若同彼六師不見佛不聞法。因其出家隨其所墮而不以為異者。乃可取食也。蓋窮理盡性極無方之說也。善惡反論而不為其常。邪正同辯而不衰其真。斯可謂乎平等正化莫二三道乎。天臺意云。已前證真故可食。此敬田也。此下為同惡故食即悲田也。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 此二明同六師。肇曰。姓迦葉字富蘭那。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賒梨子 肇曰。末伽梨字也。拘賒梨其母名也。其人起邪見。謂眾生苦樂不因行得自然爾耳。
那阇夜毗羅胝子 肇曰。那阇夜字也。毗羅胝其母名也。其人謂道不須求經(jīng)。生死劫數(shù)苦盡自得如轉(zhuǎn)縷。丸于高山縷盡。自心何假求也。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肇曰。阿耆多字也。翅舍欽婆羅粗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發(fā)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謂今身并受苦。后身常樂也。
迦羅鳩馱迦旃延 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羅鳩馱。其人謂。諸法亦有相亦無相也。
尼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 肇曰。尼揵陀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名也。其人謂。罪福苦樂本有定因要當(dāng)必受。非行道所能斷也。此六師佛未出世時皆道王天竺也。
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此三結(jié)取食也。肇曰。若能同彼六師不壞異想者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此下四明損益等也。文三。初明損益等。次明福非益性。后明罪非損性。此初也。肇曰。彼岸實相岸也?;笳咭孕耙姙樾?。彼岸為正。故舍此邪見適彼彼岸耳。邪見彼岸本性不殊。曷為舍邪而適彼岸乎。是以入諸邪見不到彼岸者。乃可取食也。自六師已下至乎不得滅度類生逆談以成大順。庶通心君子有以標(biāo)其玄旨而遺其所以是也。
住于八難不得無難 肇曰。夫見難為難。必舍難而求無難也。若能不以難為難故能住于難不以無難為無難故不得于無難 同于煩惱離清凈法 肇曰。夫能悟惱非惱雖惱而凈。若以凈為凈雖凈而惱。是以同惱而離凈者。乃所以常凈也。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此下明福非益性。法性妙禪定亂一旨。善吉群生不容有二如不二也。則罪福無主。誰福非福孰墮不墮。故經(jīng)云。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yīng)供養(yǎng)非不應(yīng)供養(yǎng)。肇曰。善吉之與群生性常自一。曷為善吉獨得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本不偏也。
其汝施者不名福田 肇曰。我受彼施令彼獲大福。故名福田耳。由大觀之彼我不異。誰為種者。誰為田者。
供養(yǎng)汝者墮三惡道 肇曰。五逆之損供養(yǎng)之益大觀正齊。未覺其異。若五逆而可墮供養(yǎng)亦可墮也。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此下三明罪非損性。魔王者誘人入生死也。法王者化人住涅槃也。若生死涅槃性平等者。魔佛二化同一手也。既曰。為同等無異也。肇曰。既為其侶安得有異又曰夫以無異欲能成其異也。
于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于法 肇曰。怨親之心毀譽之意。美惡一致。孰云其異。茍曰不異亦何為同。
不入眾數(shù)。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夫見圣諦者入圣眾數(shù)。斷煩惱者得至滅度。實相無見無不見故不入眾數(shù)。寂滅無得。無不得故不得滅度。若能如是住真平等。此真應(yīng)供。乃可取食。肇曰。夫舍惡從善人之常情耳。然是非經(jīng)心。猶未免于累。是以等觀者以存善為患故舍善以求宗。以舍惡為累故。即惡而返本然則即惡有忘累之功。舍善有無染之勛。故知。同善未為得。同惡未為失。凈名言意似在此也。
時我。世尊。聞此芒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 此第三置缽也。天臺云。進(jìn)非其敬退非其悲故置之也。肇曰。凈名言。逆而理順。善吉似未思其言故不識是何說。便置缽而出也。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于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此下四凈名安慰文三。初慰問。次答。后釋。此初也。肇曰。凈名欲令善吉弘平等之道。無心以聽美惡斯順。而善吉本不思其言。迷其所說故復(fù)引喻以明也。
我言不也 此二答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yīng)有所懼也。此三釋也。文三。初標(biāo)。次釋。后重釋也。肇曰。君于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無。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聽曷為而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 此二釋也。肇曰。是相即幻化相也。言說如化。聽亦如化。以化聽化。豈客如懼。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 肇曰。夫文字之作生于惑。取法無可取則文相自離虛妄假名。智者不著。
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三重釋也。肇曰。解脫謂無為。真解脫也。夫名生于不足。足則無名。故無有文字。是真解脫也。則諸法者。肇曰。名生于法。法生于名。名既解脫。故諸法同解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凈 此五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jié)不堪也。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此初命也。肇曰。富樓那字也。秦言滿愿彌多羅尼其母名。秦言知識通名為字。弟子中辯才第一。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xué)比丘說法 二略釋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dāng)入定觀此人心。然后說法。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三廣引彈事前訶目連說不稱理。此訶滿愿不識根性文七。一說法失機。二結(jié)過訶責(zé)。三令識宿命。四大志開發(fā)。五更為說法。六得不退轉(zhuǎn)。七尊者敬損。初文四別。此初勸觀心。本性凈不應(yīng)。以小乘穢法污其本也。肇曰。大乘自法身已上得無礙真心。心智寂然未嘗不定。以心常定故能萬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后知也。小乘心有限礙。又不能常定。凡所觀察在定則見。出定不見。且聲聞定力深者見眾生根極八萬劫耳。定力淺者身數(shù)而已。大士所見及無窮。此新學(xué)比丘根在大乘應(yīng)聞大道而為說小乘法故。論其入定也。又曰穢食充饑小乘法也盛無上寶大乘器也。
當(dāng)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二勸觀心念念雖生滅而性無生滅。此真寶也。說生滅者偽寶也。肇曰。當(dāng)識其心念之根本無令真?zhèn)尾槐嬉病?br />
汝不能知眾生根原。無得發(fā)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三大乘信根稱本無瘡示。小乘法名為傷也。肇曰。彼大乘之體自無瘡疣。無以小乘之刺損瘡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nèi)于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四總舉喻也。肇曰。大物當(dāng)置大處。曷為回龍象于兔徑。注大海于牛跡乎。日光者。肇曰。明昧之殊其喻若此而欲等之者何耶。有說大道法性喻法身也。大海廣納喻般若也。日光破闇喻解脫也。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fā)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道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此二富樓那下結(jié)過訶責(zé)也。肇曰。未得無生忍心皆有退忘。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三令識宿命。肇曰。凈名將開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諸比丘暫識宿命。自知曾于五百佛所殖眾得本。曾已回此功德向無上道。此其本意。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于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 此四大志開發(fā)感恩致敬也。
時維摩詰因為說法 此五更為說法定力暫加事不可久欲令自悟。要因說法。
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fù)退轉(zhuǎn) 此六聞法悟理于無上道獲不退也。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yīng)說法 此七自念敬伏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jié)也。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迦旃延南天竺婆羅門姓也。以本姓為名。弟子中解義第一。有說迦旃延。此云文飾也。又云剃發(fā)種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門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 二略釋文二。此初佛先略說。肇曰。如來常略說。有為法無常苦空無我。無為法寂滅不動。此二言總一切法盡故言略也。生曰。為悟所津若出由戶也。
我即于后敷演其義。謂無常義??嗔x??樟x。無我義。寂滅義 二迦旃延廣演。義者義。理小乘以無常等五為理。大乘以一實相為理。由悟此理證道。非余故云要也。肇曰。如來言說未常有心。故其所說法未嘗有相。迦旃延不喻玄旨故于入室之后皆以相說也。何則如來去常故說無常。非謂是無常。去樂故言苦。非謂是苦。去實故言空。非謂是空。去我故言無我。非謂是無我。去相故言寂滅。非謂是寂滅。此五者可謂無言之教無相之談。而迦旃延造極不同聽隨心異聞無常。則取其流動至聞寂滅。亦取其滅相。此言同旨異。迦旃延所以惑也。生曰。存旨而不在辭故曰演其義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此三廣引彈事。又三。初總呵。次示真。后得益。此初也。是法生滅小乘義也。悟生滅本不生滅實相義也。肇曰。心者何也?;笙嗨姓吆我?。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無形故無無影。無相故無心。然則心隨事轉(zhuǎn)。行因用起。見法生滅故心有生滅。悟法無生則心無生滅。迦旃延聞無常義。謂法有生滅之相。法有生滅之相故影響其心。同于生滅也。夫?qū)嵪嘤纳蠲罱^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辨者之能言。如何以生滅心行而欲說乎。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此二示真實相義也。此下五義破執(zhí)。名殊而實相之理一也。肇曰。小乘觀法生滅為無常義。大乘以不生不滅為無常義。無常名同而幽致超絕。生曰。夫言無常者據(jù)事滅驗之也。終茍有滅始無然乎。始若果然則生非定矣。生不定生滅熟定哉。
五受陰洞達(dá)空無所起。是苦義 肇曰。有漏五陰受染生死名受陰也。小乘取受陰起則眾苦生為苦義。大乘通達(dá)受陰內(nèi)外??毡咀詿o起。誰生苦者。此真苦義。大經(jīng)云。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諦。余義例此可見。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肇曰。小乘觀法緣起內(nèi)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義也。
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肇曰。小乘以封我為累。故尊于無我。無我既尊則于我為二。大乘是非齊旨二者不殊為無我義也。又曰。諸義例此亦同不二為實相也。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肇曰。小乘以三界熾然滅之以求無為。夫熾然既形滅名以生。大乘觀法本自不然。今何所滅。不然不滅乃真寂滅也。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 此三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jié)也。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剎利種也。弟子中天眼第一。又云無滅。一燈照佛九十劫來善根不滅。今得天眼第一。又常受如意報故生剎利種。乃至得道。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一處經(jīng)行。時有梵王。名曰嚴(yán)凈。與萬梵俱放凈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二略釋。文二。此初梵王問也。阿那律修證天眼。梵王業(yè)報天眼。欲比其優(yōu)劣故致問也。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二阿那律答也。肇曰。時手執(zhí)此果故即以為喻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 此下三廣引。文五。一難偽。二受屈。三問真。四申述。五發(fā)心。初文二。先雙定。后雙難。此初定也。吳本云。為受相耶。無受相耶。此難意云。天眼所見為取相耶。為不取相耶。小乘依俗禪得天眼故取相見。大乘依實相定得天眼。故見而不相也。肇曰。三界報身六情諸根從結(jié)業(yè)起名為有作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諸根不由結(jié)業(yè)生名為無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無作故無所不作。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 此二難也。二乘依四禪得五通。與外道等也。肇曰。外道修俗禪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見聞之境也。此有作相也。欲等之乎。
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yīng)有見 若菩薩實相三昧得真天眼。所見十方皆是無為不應(yīng)有分別之見。肇曰。若無作相即是法身無為之相。豈容見聞近遠(yuǎn)之言。天臺云。二乘依四禪得五通則與外道等。若觀四諦斷惑擇滅無為雖異外道則無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 二受屈也。肇曰。欲言作相則同外道。欲言無作則違前見意故不知所答。
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執(zhí)有真天眼者 此三梵王嘆問。肇曰。諸梵謂天眼正以徹視遠(yuǎn)見為理。而凈名致詰殊違本途疑有真異故致斯問者也。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此四答真也。肇曰。真天眼謂如來法身無相之目也。幽燭微形巨細(xì)兼睹。萬色彌曠有若目前。未常不見而未常有見。故無眼色之二相。二乘在定則見。出定不見。如來未曾不見故常在三昧也。睿曰。如來天眼入佛眼中雖緣無緣故不以二相。有說不以凈穢二相。有說不以動寂二相也。
于是嚴(yán)凈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xiàn) 此五最勝發(fā)心。肇曰。其所發(fā)明成立若此。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jié)也。
佛告優(yōu)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
優(yōu)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yōu)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二略釋文二。初來問。后為解。此初也。肇曰。愧其所犯不敢問佛。以優(yōu)波離持律第一故從問也。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二為解。持律有二。一法身性凈之律。二陰身身口之律。今優(yōu)波離持身口之律。見罪生滅壞法身無相之律故為訶也。肇曰。如法。謂依戒律決其罪之輕重。示其悔過法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yōu)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dāng)直除滅。勿擾其心 此三廣引中文二。初彈呵。二二比丘嘆伏。一初呵文六。初直呵勸。二解釋所以。三引證。四問答。五分別。六結(jié)成。此即初呵無重增兼勸直滅。小乘以犯戒為罪生。大乘以取相為罪生。既令見罪懺悔。是名重增。又二比丘迷于實相妄見罪生。今來懺悔。又見罪滅重增滅見故云重增。肇曰。二比丘既犯律行疑悔情深。方重結(jié)其罪則封累彌厚。封累彌厚則罪垢彌增。當(dāng)直說法空令悟罪。不實封累情除則罪垢斯滅矣。天臺云。懺悔法有三。一者戒門。依律法懺。是二功德門。謂禮佛誦經(jīng)般舟方等道場法。是三無生門。令悟罪性空。若達(dá)罪性與福無異是也。今凈名示此無生懺也。
所以者何。彼罪生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 此二解釋也。肇曰。夫罪累之生因緣所成。求其實性不在。三處如殺因彼。我彼我即內(nèi)外也。自我即非殺。自彼亦非殺。彼我既非。豈在中間。眾緣所成尋之悉虛也。
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心亦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 此三引佛語證文。有引。有釋。有結(jié)。有類也。肇曰。逆知其本也。夫執(zhí)本以知其末。守母以見其子。佛言。眾生垢凈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處心既無在。罪垢可知也。諸法亦然者。肇曰。萬法云云。皆由心起。豈獨垢凈之然哉。故諸法亦然。不離于如。如謂如本相也。
如優(yōu)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此四問答比小明大也。文有問答釋三。肇曰。得解脫時謂其初成羅漢得第九解脫。爾時心冥一義無復(fù)心相。欲以其心類明眾生心故先定其言也。
我言不也 二答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fù)如是 三比釋也。肇曰。群生心相如心解相。生曰。眾生心相無垢理不得異。但見與不見為殊耳。
唯優(yōu)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凈 此五分別本性無垢文三。初明妄垢非垢。次明諸法不住。后明內(nèi)心妄見。此初也。生曰。垢實無也。在妄想中是垢耳。若無妄想垢即凈也。妄想者妄分別之想也。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凈 倒心見垢離倒則非垢生。曰見正轉(zhuǎn)也。見轉(zhuǎn)于內(nèi)則妄分別外事也。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凈 取我即著垢。離我則無垢也。肇曰。見罪則存我也。
優(yōu)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二明諸法不住故無自性。肇曰。成前無相常凈義也。諸法如電新新不停。一起一滅不相待也。彈指頃有六十念過。諸法乃至一念頃住。況欲久停無住則如幻如?;脛t不實。不實則為空??談t常凈。然則物物斯凈。何有罪累于我哉。
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相生 此三明妄見也。肇曰。上明外法不住。此明內(nèi)心妄見。俱辨空義。內(nèi)外為異耳。夫以見妄故所見不實所見不實故無相常凈也。上二喻取其速滅。此四喻取其妄想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此六結(jié)也。若能悟罪無生知心不住。是名真解。奉持法身無相之律也。肇曰。若能知此乃名善解。不知此法而稱持律第一者何耶。今知優(yōu)波離謬教意也。
于此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yōu)波離所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此下第二嘆伏文三。初比丘嘆二尊者伏過。三比丘發(fā)心。此初嘆也。肇曰。二比丘悟罪常凈。無復(fù)疑悔故致斯嘆。
我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辨。其智慧明達(dá)為若此也 二嘆伏也。自佛已還無能制。其大乘妙辨況我持律哉。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辨 三明除疑。發(fā)心法身妙律諸佛所持悟解除疑。因之發(fā)趣。什曰。有罪則憂怖自生。罪無則疑悔自滅。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jié)也。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羅睺羅秦言覆障。六年為母胎所障。因以為名。弟子中持戒第一。又云。密行第一。故法華經(jīng)云。羅睺羅密行唯我能證知。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zhuǎn)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此下二略釋文二。此初問也。諸長者子心慕出家。父母所制。睹羅睺羅舍轉(zhuǎn)輪王十善之化而剃落從道。必有大利勝在家修故從而問焉。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二答也。出家有二。一者深厭生死樂求涅槃。有證有得有利可說。名為小乘。二者悟三界如幻。無生無滅無證無得無利可說。此名大乘。今羅睺羅謬贊小乘涅槃之利。既有利可說。非密行也。未若大乘。不取不舍無得無證無利可說。真密行也。生曰。世榮雖樂難可久保。出家之理長樂無為。豈可同年悟其優(yōu)劣哉。
時維摩詰來為我言。唯羅睺羅。不應(yīng)說出家功德之利 此下三廣引彈事文五。一呵不應(yīng)說。二解釋所以。三示真出家。四詰真出家。五勸修真出家。此初總呵也。體本法身三界如幻不生不滅名為出家。此則損益兩云。無利可說故呵不應(yīng)也。
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 二征釋所以文二。此初略釋也。肇曰。夫出家之意妙存無為。無為之道豈容有功德利乎。
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次二廣釋也。第一義諦名法性無為。森羅萬像同歸此理。悟此理者無得無證。名真出家。非二乘擇滅。有得證者名出家也。肇曰。夫有無為之果必有無為之因。因果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為無為。即無為之因也。無為無利無功德。當(dāng)知。出家亦然矣。
唯羅睺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此三示真出家。肇曰。上真明出家之義。自下明出家之事。雖云其事然是無事事耳。則出家者以去累為志。無為無心。以心無為故所造眾德皆無為也。文三。此初內(nèi)證德也。肇曰。偽出家者惡此生死尊彼涅槃故有中間三處之異。真出家者遣萬累忘彼。此豈有是非三處之殊哉。
離六十二見處于涅槃 肇曰。既無彼此則離眾邪見同涅槃也。六十二見者。大品云。外道依過去計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四見。依未來世計神及世間邊無邊等四見。依涅槃計有如來無如來等四見。依此十二見歷五陰成六十見。又計身與神一斷見。身與神異常見。為六十二見也。
智者所受圣所行處 肇曰。賢智聞之而從眾圣履之而通可。謂真出家之道乎。
降伏眾魔 此二約降魔顯德。見實相則蘊魔自空。蘊空則諸魔自伏。肇曰。眾魔者四魔也。正道既夷邪徑自塞。
度五道 肇曰。五道非無為之路。又云。生死五道性是涅槃故名度。
凈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體實相則垢[目*壹]永亡。[目*壹]亡則五眼自凈。五力五根亦自然增長。
不惱于彼 肇曰。道超事外與物無逆。何惱之有。
離眾雜惡 肇曰。俗善雖善由雜不善。道法真凈故純善不雜也。
摧諸外道 三伏外道也。肇曰。日月不期去闇。而闇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外道自消 超越假名 肇曰。萬事萬名虛假。以生道在真悟故超假名。
出淤泥無系著 肇曰。出生死愛見之淤泥。無出家受道之系著。
無我所無所受 肇曰。出家本乎。無我離著則諸受永亡。肇曰。無受也。欲受我受戒受見受。
無擾亂內(nèi)懷喜 肇曰。夫擾亂出于多求。憂苦生于不足。出家宣欲擾亂斯無。道法內(nèi)充故懷喜有余。
護(hù)彼意隨禪定離眾過 住實相則不忤物心。不違禪定。生滅不起。焉有過患哉。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此四結(jié)真出家。肇曰。若能不違上說乃應(yīng)出家之道非存利之所能也。
于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 此五形既緣礙勸心出家也。文四。一勸。二辭。三釋勸意。四得意出家。此初勸悟理出家也。
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肇曰。凈名知其不得出家而勸之者。欲發(fā)無上道心耳。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二不悟勸意辭有礙也。肇曰。非不欲出家。不敢違親耳。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三釋勸意。肇曰。雖為白衣能發(fā)無上心者。便為出家具足戒行矣。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得意心發(fā)。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jié)辭也。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阿難秦言歡喜。弟子中總持第一。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dāng)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此二略釋所以。睿曰?,F(xiàn)身有疾者亦不可一途而論。特以淺識之流取信耳。因于如來身而起劣相故彰阿難不達(dá)使惑同眾人。凈名高呵以開法身之唱。使見形之徒悟應(yīng)感難期無方莫惻。兼寄跡取乳除彼貪求。假過阿難以明小乘之劣。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 此三廣引彈事文三。初問乞意。二呵彈。三恥愧。初中文二。此初問也。生曰。晨朝非乞食時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dāng)用牛乳。故來至此 二答如來為物受生有疾用乳。阿難侍佛故行求乞。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 此二彈呵文四。初略止二謗。二略顯真身。三廣止二謗。四廣顯真身。此初略止二謗也。天臺云。無病言病增謗也。德圓言減損謗也。佛身無生應(yīng)物現(xiàn)生。有身則有疾。小乘執(zhí)實故云謗也。大乘知應(yīng)故非謗也。豈復(fù)離此現(xiàn)疾別有不謗之法身哉。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dāng)有何疾。當(dāng)有何惱 二略顯真身。金剛體者喻不生不滅常住法身也。諸惡斷解脫也。眾善會般若也。肇曰。夫病患之生行業(yè)所為耳。如來善無不積。惡無不消。體若金剛何患之有。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 三廣止二謗。先止增謗也。文三。初勸默也。謗佛粗言異人聞之必蔓說。故令默往。生曰。茍云是實為謗佛也。又曰。病為常近粗之極也。不達(dá)聞之必謂然矣。
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凈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 二智聞必哂威德諸天凈土菩薩以已?;莶皇芗矆?。方于如來知應(yīng)現(xiàn)也。生曰。以彼推己無疾必達(dá)佛矣。而此言實病不亦哂斯語之不得乎。
阿難轉(zhuǎn)輪圣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三近事驗之。轉(zhuǎn)輪圣王乃不及欲界諸天。但以人中少福尚得無病。豈況如來普勝三界而有病哉。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dāng)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擅芩佟Hノ鹗谷寺劇〈讼露鲹p謗也。茍執(zhí)不去。非徒佛有斯謗我等亦受其恥。肇曰。正士聞則謂汝不達(dá)。邪士聞則謂佛實病。何名為法之良醫(yī)。身疾不能救。而欲救人心疾乎。
當(dāng)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此下四廣顯真身。初就四德顯真。此初無相法身大悲應(yīng)現(xiàn)非思業(yè)。貪欲之所牽生。自在應(yīng)物。是我德也。三界有待之形名思欲身也。生曰。如來身從實理中來起。不由彼應(yīng)有何病耶。
佛為世尊。過于三界 二明三界受生苦也。悟界如幻不受生故樂也。生曰。既以思欲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為悟理之體超越其域。應(yīng)有何病也。
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三明惑染生身漏也。智證法身無漏。無漏即性凈也。肇曰。夫法身虛微妙絕常境。情累不能染。心想不能議。故曰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shù) 四明有為之身。四相所遷數(shù)也。佛身無生離生滅相常也。肇曰。法身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故現(xiàn)身有病。無為故不墮有數(shù)也。
如此之身當(dāng)有何疾 二結(jié)也。如此常樂我凈金剛法身當(dāng)有何病。
時我世尊實壞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此下三明恥愧文三。初阿難慚愧。佛身理然不合有疾。奉命聞疾。應(yīng)是謬聞近佛多聞。以此懷愧。肇曰。受使若此致譏。若彼進(jìn)退懷愧惑謂謬聽也。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xiàn)行斯法度脫眾生 二空聲舉應(yīng)顯真疾身應(yīng)物也。無為本真也。肇曰。以其愧惑故空聲正之如居士言。何有無漏之體嬰世之患。但為疾五濁群生故現(xiàn)斯疾。取乳勿慚也。五濁者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三若知權(quán)化現(xiàn)疾即非謗佛。取乳勿慚也。
世尊。維摩詰智慧辨才為若此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此四結(jié)辭也。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此二總述辭也。
菩薩品第四
此三明折伏方便菩薩令歸圓妙。前既聲聞致辭故。次命菩薩。然發(fā)菩提心總名菩薩。而根有利鈍。教有漸頓?;蚴滦薅次蛴诶怼;蛭蚱催M(jìn)于圓?;驖u證而未極于頓。今將回事以向理。折偏以進(jìn)圓。斥漸而詣頓。故因命問疾以調(diào)伏之。皆菩薩佛事故名品。焉文二。先別明四大士。此初慈氏也。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如前。此初命也。彌勒此云慈氏。肇曰。彌勒南天竺婆羅門姓出。此姓即以為名。五百弟子皆以不任故復(fù)命菩薩。將備顯凈名難酬之德也。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zhuǎn)地之行 此二略釋所以。什曰。此天以彌勒將上為天師。預(yù)懷宗敬故常來聽法也。又云。不退轉(zhuǎn)地者或六度行滿名為不退。或證初地名為不退。天王雖已發(fā)心然內(nèi)有五欲。外有勝境恐其退轉(zhuǎn)。因以勸之。肇曰。下呵云。實無發(fā)心亦無退者。以此推之。似存不退之行勸發(fā)無上心也。雖曰勝期猶未免乎。累教跡不泯故致斯呵。然經(jīng)云。補處大士心無不一。智無不周。應(yīng)物而動。何闕之有。是由得失同懷修短迭。應(yīng)利彼而動。無計諸已故彌勒假有以啟始。凈名居宗以濟終互為郢。匠器彼淳樸雖復(fù)跡同儒墨致教不一。然相成之美實存其中矣。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此三廣引彈事文五。一先定得記。二破執(zhí)授記。三舉例返破。四顯菩提相。五聞?wù)娴靡?。此初定也。生曰。阿耨多羅者無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菩提者彼語有之。此無名也。實即體極居終智慧也。一生者無復(fù)無量生。余一生也。
為用何生得授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xiàn)在耶 此下二正破授記文三。初就生門彈。次就無生門彈。后就平等門彈。初中文三。一先定三世。二難破三世。三引證。此初定也。肇曰。發(fā)無上心修不退行。授記成道。彌勒致教之本意也。今將明平等大道。以無行為因。無上正覺以無得為果。故先質(zhì)彌勒明無記無得。然后大齊群生一萬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即有記。無生即無記。故推[序-予+干]三世以何生而得記乎。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二難破也。肇曰。別推三世明無生也。過去生已滅法不可謂之生也。生曰。無復(fù)有也。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肇曰。未來生未至。未至則無法。無法以何為生也。生曰。竟未有也。
若現(xiàn)在生現(xiàn)在生無住 肇曰?,F(xiàn)法流速不住。以何為生耶。若生滅一時二相俱壞。若生滅異時即生時無滅。生時無滅則法無三相。法無三相即非有為也。盡有三相。即有無窮之名。三世既無生。于何而得記乎。生曰。生時已去未始暫停。豈可得于中成佛耶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三引證。肇曰。證無住義。生曰。新新生滅交臂已謝。豈待白首然后為變乎。
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授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此二約無生門彈文二。初約理破。二約行破。此初也。肇曰。上推有生無記。此推無生亦無無生。即七住無相真正法位也。此位為理無記。無成彌勒于何授一生記乎。
為從如生得授記耶。為從如滅得授記耶 此二約行破。文二。此初雙定為見。如智生授記為見。如惑滅授記耶。肇曰。如雖無生滅而生滅不異如。然記別起于生滅冥會。獨于即真故假如之生滅以明記別之不殊也。什曰。夫授記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有起。如起即累滅亦似有物于中滅。故先問其起滅以明無起滅也。
若以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授記者如無有滅 二明雙破生滅。若見如智生如體不生智亦無生。若見如惑滅如體無滅惑亦不滅。智無生即本覺。惑無滅即寂滅。此不生不滅。豈有授記哉。肇曰。如非不生滅。非有生滅。非不生滅故假以言記。非有生滅以知無記。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圣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 此三約平等 如破文二。初總舉平等也。一切眾生有情也。一切法無情也。眾圣賢二乘也。彌勒大乘也。肇曰。萬品雖殊未有不如。如者將齊。是非一愚智以成無記無得義也。
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應(yīng)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 此下二別約三德平等破也。此初約真如理等法身德破也。彌勒眾生理如無二會如授記。豈有得不得之二哉。肇曰。凡圣一如。豈有得失之殊哉。生曰。二者直二事也。異者二相殊也。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yīng)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二約本覺平等智德破也。菩提此云覺。亦云智。謂無相極智平等本覺也。若煩惱即菩提則一切眾生皆菩提相。豈彌勒獨得之耶。肇曰。無相之相是菩提相。生曰。菩提既是無相。理極之惠言。得之者得是菩提相也。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dāng)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fù)更滅 三約平等寂滅解脫德破。涅槃此云滅度。若法本不生。今即無滅為寂滅者。即一切眾生本來滅度。豈彌勒獨證之耶。肇曰。本性常滅。今復(fù)何滅。生曰。然終既至滅始滅驗矣。始若果滅終。豈滅哉。然知眾生即涅槃相不復(fù)更滅。是盡為滅而不滅也。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此下三舉例返破平等。菩提果尚無記。豈有初心及不退行耶。肇曰。平等之道實無發(fā)心。亦無退者而不退之行誘其發(fā)心。示其美記者何耶。
彌勒當(dāng)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四顯真菩提相文三。此初勸舍分別無相平等。是菩提相。若分別始終有退不退。是見分別非見菩提。肇曰。菩提以寂滅為相。生死同相。而諸天子卑生死尊菩提。雖白勝求更生塵累宜開以正路令舍分別。曷為示以道記增其見乎。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此二略征釋。身心無所得相是菩提相也。肇曰。自此下大明菩提也。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zé)o言以釋之。菩提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其道虛玄妙絕常境。聽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智。辨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故其為道也。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勒不可為無故能幽鑒萬物而不曜。玄軌超駕而弗夷。大包天地而罔寄曲。濟群惑而無私。至能道達(dá)殊方開物成務(wù)玄機必察。無思無慮。然則無知而無不知。無為而無不為。不為者唯菩提大覺之道也。此無名之法因非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強名曰菩提。斯無為之道。豈以身心而得乎。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此三歷法廣顯菩提相。亦可前。是能破。此是能立。又前破而不斷。此立而不常。又前破而不滅。此立而不生。又前會而不一。此別而不異。又前云。而不去此存而不來。斯妙道之無方也。觀夫圣人體極因物立名。所以教名悉檀。理窮實相。非夫久殖善本莫能究其深廣哉。是故前以無生滅故無菩提記。此以無生滅故證寂滅。名寂滅菩提。寂滅無緣故不觀。寂滅無念故不行。寂滅無見故斷。寂滅無妄想故離。寂滅無愿求故障。寂滅無著故無入。寂滅即真如故順理。寂滅即法性故安住。寂滅返生滅之際故至實際。諸句例然不復(fù)廣說。肇曰。妙會真性滅諸法相故菩提之道與法俱寂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肇曰。觀生于緣。離緣即無觀也。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肇曰。行生于念。無念故無行。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肇曰。諸見斷妄想離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諸愿故 肇曰。真道無欲障諸愿求也。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肇曰。入謂受入可欲也。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肇曰。不異三空菩提義也。隨順本相謂之如。故計之以順。常住不變謂之性。故計之以住。到實相彼岸謂之際。故計之以至也。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肇曰。意與法為二。菩提無心何法之有也。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肇曰。無心于等而無不等。故謂若虛空。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肇曰。菩提不有故無生滅。菩提不無故了知眾生心也。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肇曰。諸入內(nèi)外六入俱空故諸入不會。諸入不會即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xí)故 肇曰。生死所以合煩惱之所纏離惱故無合。無合即菩提也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肇曰。外無形色之處。內(nèi)無可名之實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 肇曰。菩提無取舍。猶化人之無心也。
無亂是菩提常自凈故 肇曰。內(nèi)心既常靜。外亂無由生。
普寂是菩提性清凈故 肇曰。性無不凈故寂無不善。寂謂善順寂滅常凈之道也。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肇曰。情有所取故攀于前緣。若離攀緣即無取也。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肇曰。萬法同體是非一致。不異于異者其唯菩提乎。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肇曰。第一大道無有正兩。獨絕群方故無以喻也。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肇曰。諸幽遠(yuǎn)難測。非有知之所知。以菩提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無不知者妙微之極也。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此五明悟真記不記真得不得獲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jié)也。
佛告光嚴(yán)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如前。此初命也。
光嚴(yán)童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也。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 此二略釋所以也。光嚴(yán)接近故托閑林為道場。凈名詣理故諠靜一如為道場。出入之跡其在茲也。生曰。托在常出實有以也。
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此下三明廣引彈事文五。一禮問。二略答。三重問。四廣答。五眾益。此初也。生曰。城門是人所湊處故得因廣化功也。作禮者跡同鄉(xiāng)黨現(xiàn)修長幼之禮而問。以取其來自有從也。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二略答。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光嚴(yán)志好閑。獨每以靜處為心故出毗耶將求道場。凈名懸鑒故現(xiàn)從外來將示以真場。啟其封累故逆云。吾從道場來者。以明道無不之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于胸中遺萬累于身外者。雖復(fù)形處憒鬧跡與事鄰乘動所游非無道場也。又曰。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生曰。得佛之處也。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三重問。肇曰。會其所求故尋問也。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此下三十句廣約諸法明道場。此初約心辨也。肇曰。修心進(jìn)道無亂之境是道場耳。若能標(biāo)心為主萬行為場。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場。曷為近舍閑境而遠(yuǎn)求空地乎。直心者謂內(nèi)心真直外無虛假。斯乃基萬行之本壇進(jìn)道之場。自此已下備列諸行盡。是修心之閑地弘道之靜場也。又解。如世間和[麥*戈]之麥皆詣場鞭打。[麥*戈]去麥全。修道亦然。佛性精粹雜煩惱[麥*戈]。將修行者正見實相為場。對治萬行為鞭打。斷惑證真為飏篩。如直心以虛假為糠[麥*戈]。布施以慳貪為糠[麥*戈]。諸句例知。
發(fā)行是道場能辨事故 肇曰。心既真直則能發(fā)跡造行發(fā)跡造行即事業(yè)斯辨者也。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肇曰。既能發(fā)行即樹心彌深。樹心彌深則功德彌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肇曰。直心入行轉(zhuǎn)深則變?yōu)槠刑嵝囊?。此心真正故所見不謬。凡知道者要始四心。四心既生則六度眾行無不成也。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此下十六約行明住實相真場。行皆造極。肇曰。施不望報無相行也。夫言有不失。無言無不失。有有無異說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然即萬行雖殊以無相為體。無而不無故。即有為實有而不有。故施戒為一。此經(jīng)前后至于辯列眾行有無不同。茍能領(lǐng)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場得愿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愿不具者。
忍辱是道場于諸眾生心無礙故 肇曰。懷忿則心礙。
精進(jìn)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diào)柔故。智慧是道場現(xiàn)見諸法故 肇曰。萬法彌曠現(xiàn)若目前智慧之能也。又曰。即事見理為現(xiàn)見也。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肇曰。等心怨親欲其安樂慈行也。
悲是道場忍??喙省≌卦弧R娍啾馗安槐?。湯炭悲行也。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肇曰。以已法樂樂彼同悅喜行也。
舍是道場憎愛斷故 肇曰。人慈生愛。愛生著。著生累。悲生憂。憂生惱。惱生憎。慈悲雖善而累相已生故。兩舍以平等觀謂之舍行。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四禪世定。但發(fā)五道實相真禪得漏盡也。
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 解脫八解脫。二乘八解背舍八邪。大乘八解邪正俱背。深證實相背舍萬累也。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攝生乎。來眾也。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肇曰。聞不能行與禽獸同聽也。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木非繩。不直心非理。不正故心之調(diào)也。必正觀實相。肇曰。心之性也。強梁即觀邪調(diào)伏。即觀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 此下三科約法明道場。什曰。道品斷受生故名舍有為。肇曰。三十七品無為之因也。又曰。無為即涅槃也。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什曰。小乘中說四諦。大乘中說一諦。今言諦。是即一諦實相也。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緣起十二因緣相生起也。小乘觀十二緣。無明滅即行滅。非實相真場。大乘觀因緣。不生不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此實相真場也。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此三科約所治惑明道場。謂迷即眾惑。悟即真場。肇曰。煩惱之實性眾生之無我諸法之空義皆道之所由生。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取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此下諸科約佛果德明坐。菩提樹住寂滅場。不著三界。不惑四魔。能師子吼也。肇曰。降魔兵而不為所動。游歷三界而不隨其趣。演無畏法音而無難。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余礙故 法身無過即眾德自顯。心無余翳則惠明普照。肇曰。佛具三十二業(yè)而無一闕。明通達(dá)而無礙。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什曰。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唯以一念則確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朗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并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天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能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也。一切智雖曰行標(biāo)蓋亦萬行之一耳。會萬行之所成者其唯無上道乎。故所列眾法皆為道場也。生曰。一念無不知者始乎。大悟時也。以向諸行終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為行初義。極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處乎。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yīng)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dāng)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此下三結(jié)成。肇曰。若能應(yīng)上諸度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則游道場。止則住佛法。舉動所之無非道場。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五明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jié)也。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此初命也。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于靜室 此下二略釋文五。一住靜室。二魔來。三不識。四施女。五不受。此初持世避諠住靜舍惡化善。皆跡是方便軌之初學(xué)。
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此二魔作帝釋來也。肇曰。波旬秦名剎者。或名極惡。斷人善根因名殺者。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極惡也。什曰。帝釋是佛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釋形來也。持世不作意。觀他心故不見也。天臺云。方便菩薩不知魔來。有三意。一未能魔佛二界一如等真故不知。二緣觀有出入之間故不知。三未能善惡齊化心有去取故不知也。
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yīng)有不當(dāng)自恣。當(dāng)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財而修堅法 此三持世不識謬為說法。誡之以自恣。厭之以無常。修之。以三堅生曰。從女弦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覆為罪之根者也。五欲者五情所欲也。用為自恣寶之。必深覺其無常。然后能以之求善本矣。肇曰。三堅法身命財寶也。若忘身命棄財寶去封累而修是者必獲無極之身無窮之命無盡之財。此三天地焚而不燒。劫數(shù)終而不盡。故名堅法。以天帝樂著五欲不慮無常故勸修堅法也。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 此四魔更施女為亂也。生曰。因其說法故可說以從善。實欲以女亂之矣。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此五不受女非順道之緣故舍而不受。若法身正觀萬品一如無非不順。肇曰。持世菩薩時為比丘也。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 此三廣引彈事文中有八。一覺悟。二乞女。三欲隱。四勸舍。五魔舍。六說法。七誘女。八還女。此初凈名覺悟。肇曰。以持世不覺故發(fā)其狀也。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yīng)受 此二凈名索女。肇曰。將化諸女故現(xiàn)從其索我為白衣應(yīng)受此女。曷為以與沙門釋子乎。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 此三魔欲隱去。肇曰。凈名神力之所制也。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 四空聲勸舍女也。肇曰。凈名以魔迷固故化導(dǎo)之也。
魔以畏故俯仰而與 此五魔舍女。生曰。推輕重留女故當(dāng)勝自不得去也。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dāng)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yīng)而為說法。令發(fā)道意 此六凈名為女說法也。文二。此初令發(fā)心也。肇曰。在魔故從欲在我。宜從道教。
復(fù)言。汝等已發(fā)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yīng)復(fù)樂五欲樂也 此下二勸修行文三。一勸。二問。三答。此初勸樂法舍欲也。肇曰。女人之性唯欲。是樂以其初舍天樂故示以法樂。夫能以弘道為美積德為忻者。雖復(fù)經(jīng)苦履難而不改。其樂天地所重?zé)o易。其忻以此自娛樂之極也。豈五欲之足存。自此已下備列諸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歡之所由生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二不解故問也。
答曰。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yǎng)眾。樂離五欲 三凈名答文四。此初樂生四信。謂歸三寶及厭欲持戒。肇曰。信而后悅。莫若三寶樂。離五欲者。什曰。是信戒也。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nèi)入如空聚 此二樂厭苦報也。什曰。如方便品中說也。肇曰。善要必察何樂如之也。
樂隨護(hù)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yǎng)師 此三明樂修出道文三。此初內(nèi)護(hù)道意。下益眾生上敬養(yǎng)師并行本也。肇曰。將護(hù)無上道心令無差失。
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惠。此二明六度正行也。什曰。世俗惠中不能生樂。要得無漏惠離塵垢。即至樂自生也。
樂廣菩提心 此下三遍修萬行。肇曰。彼我兼得謂之廣也。
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 魔怨散而惑病消故樂也。
樂凈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 依報凈而正報圓。何樂如也。
樂莊嚴(yán)道場 嚴(yán)萬行之因場詣道樹之果場。
樂聞深法不畏 什曰。心無近著心不邪疑。又能信諸佛有不思議法故能聞深法心不生畏也。肇曰。樂法之情不深者。聞深法必生畏也。
樂三脫門不樂非時 肇曰。三脫空無相無作也??`以之解謂之脫。三乘所由謂之門。二乘入三脫門不盡。其極而中路取證。謂之非時。此大士之所不樂也。
樂近同學(xué)。樂于非同學(xué)中心無恚礙 肇曰。異我自彼。曷為生恚。非同學(xué)外道黨也。
樂將護(hù)惡知識。樂近善知識 護(hù)惡不舍大悲。近善能成大智。
樂心喜清凈 肇曰。清凈是實相真法喜。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 適化無方故道品無量。肇曰。法樂無量上略言之耳。
是為菩薩法樂 此四結(jié)也。
于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此下七波旬誘女也。文二。此初誘也。肇曰。先聞空中聲畏而言。與非其真心故欲俱還也。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fù)樂五欲樂也 二女辭也。肇曰。已屬人矣。兼有法樂何由返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為菩薩 此八還女文五。一索女。二還女。三請法。四為說。五隨還。此初索也。肇曰。凈名化導(dǎo)既訖魔知其不吝故請也。菩薩之道一切無惜想。能見還也。
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愿具足 二還女也。肇曰。因事與愿菩薩常法也。以女還魔愿具滿故因以生愿一切眾生得法愿具足。如魔之愿滿也。
于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于魔宮 三弟子辭師故請法也。肇曰。昔在魔宮以五欲為樂。今在菩薩以法樂為樂。復(fù)還魔天當(dāng)何所業(yè)耶。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dāng)學(xué) 四大士為說無盡燈法文三。此初標(biāo)名勸也。肇曰。將遠(yuǎn)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宮癡冥之室故說此門也。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dǎo)百千眾生。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二釋勸法喻合可見。肇曰。自行化彼則功德彌增法光不絕。名無盡燈。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shù)天子天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三結(jié)勸學(xué)也。肇曰。報恩之上莫先弘道。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xiàn) 五致禮辭還。
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jié)辭不堪也。
佛告長者子善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善。此初命也。梵云。須達(dá)多亦云善得。亦云二施。即給孤獨也。因緣如別。
善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shè)大施會。供養(yǎng)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 二略釋也。在家大士故于父舍行施化同類也 生曰。婆羅門法七日祠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繼業(yè)于父舍然也。奇之可以致明法施大矣。什曰。所以乃至第七日方來譏者。欲令其功德滿心淳熟也。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dāng)如汝所設(shè) 此三廣引彈事文六。一彈呵。二請說。三略說。四重請。五廣說。六得益。此初彈也。肇曰。天竺大施會法于父舍開四門。立高幢告天下。諸有所須皆詣其舍于七日中傾家而施以求梵福時。凈名以其俗施既滿將進(jìn)以法施故先譏其所設(shè)。以明為施之殊也。
當(dāng)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肇曰。夫形必有所礙。財必有所窮。故會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財不可周給。且施既不普財不益神未。若會群生于十方而即之本土。懷法施于胸中而惠無不普。以此而會會無不均。以此而施不遺人。曷為置殊方而集近賓舍心益而獨潤身乎。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此二請問也。
法施會者無前無后。一時供養(yǎng)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此三略答也。什曰。若一起慈心即十方同緣。施中之等莫先于此故曰無前后也。肇曰。夫以方會人不可一息期。以財濟物不可一時周。是以會通無隅者彌綸而不漏法澤。冥披者不易時而同覆故能即無疆。為一會而道無不潤。虛心懷德而物自賓 曷為存濡沫之小惠。舍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時之法養(yǎng)。而設(shè)前后之俗施乎。
何謂也 此四重問也。肇曰。群生無際而受化不俱欲無前無后一時而養(yǎng)者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于慈心 此下五廣就萬行明法施文五。此初四等也。肇曰。夫財養(yǎng)養(yǎng)身法養(yǎng)養(yǎng)神養(yǎng)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則群生流轉(zhuǎn)以無窮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為身一念之善皆為群生。以為群生故愿行俱果行果則已功立愿果則群生益已功立則有濟物之能群生益則有返流之分。然則菩薩始建德于內(nèi)群生已蒙益于外矣。何必待哺養(yǎng)啟尊然后為益乎。菩提者弘濟之道也。是以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時所益無際矣。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肇曰。大悲之典救彼而起。所以悲生于我而天下同益也。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
以攝智慧行于舍心 肇曰。小舍舍怨親。大舍舍萬有。舍萬有者正智之性也。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此二明六度法施。大士以一毫之善普施眾生。永除六蔽圓滿六度。肇曰。忿生于我無我即無競。
以離身心相起毗離耶波羅蜜 肇曰。精進(jìn)之相起于身心而云離身心者。其唯無相精進(jìn)乎。復(fù)次愛著身心不能精進(jìn)。能精進(jìn)者其在亡身心乎。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 肇曰。菩提之相無定無亂。以此起禪亦同相也。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薩名般若因果異名也。然一切智以無相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無相。因果雖異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眾生而起于空 以三約三脫明法施。肇曰。存眾生則乖空義。存空義則舍眾生善通法相虛空。其懷者終日化眾生終日不乖空也。
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 肇曰。即有而無故能起無相。即無而有故能不舍。不舍故萬法兼?zhèn)淦馃o故美惡齊旨。
示現(xiàn)受生而起無作 肇曰。作謂造作生死也。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無作。
護(hù)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 此四遍約萬行明法施。肇曰。非方便無以護(hù)正法。非四攝無以濟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財起三堅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質(zhì)直心 息諸慢以修敬。厭三偽而修三堅。內(nèi)思六念外順六和。此之謂法施。六念者。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六和者。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業(yè)為三也。四得重養(yǎng)與人共之。五持戒凈。六修漏盡惠非直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群眾。群眾不和非敬順之道。
正行善法起于凈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命也。
心凈歡喜起近賢圣。不憎惡人起調(diào)伏心 心凈者信也。信樂賢圣常近三寶。不憎惡人能調(diào)不善。肇曰。近賢圣生凈喜。見惡無憎心也。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厭患三界誓求菩提大事因緣。非小志之所為也。肇曰。出家之法非淺心所能弘也。
以如說行起于多聞 肇曰 聞不能行非多聞也。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 法性平等名為無凈棲心。此理是住空閑。肇曰。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閑。
趣向佛惠起于宴坐 肇曰。佛惠深遠(yuǎn)非定不趣。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理圓無漸而解縛者必修之以次位。肇曰。已行不修安能解彼。
以具相好及凈佛土起福德業(yè)。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yīng)說法起于智業(yè) 肇曰。大乘萬行分為二。業(yè)以智為行標(biāo)故別立智業(yè)。諸行隨從故總立德業(yè)。凡所修立非一業(yè)所成。而眾經(jīng)修相好凈土系以德業(yè)。知念說法系以智業(yè)。此蓋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無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惠業(yè) 肇曰。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惠。上決眾生念定諸法相。然后說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別法相令入一門故系之以惠也。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yè) 肇曰。無善不修故無惡不斷。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肇曰。一切智慧智業(yè)也。一切善法即德業(yè)也。助佛道法大乘諸無漏法也。智德二業(yè)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猶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此下五結(jié)成法施。肇曰。若能備上諸法則名閏無涯。其為會也。不止一方其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濟神。不止一方故其會彌綸??芍^大施??芍^大會矣。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六明時眾得益文二。此初婆羅門發(fā)心也。
我時心得清凈。嘆未曾有?;锥Y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 二明 善得心凈。肇曰。心累悉除得清凈信也。文四。此初心悟上瓔珞也。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維摩詰者現(xiàn)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二讓不受。什曰。本意為說法故。亦為譏財施故。懷此二心所以不受。
我言。居士愿必納受隨意所與 三重請受隨施也。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 四凈名受已回施文四。初回施二田也。肇曰。上直進(jìn)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極上窮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得為施之意也。
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yán)飾不相障蔽 二佛現(xiàn)化。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F(xiàn)神力者驗法施也。變成四柱寶臺豈財施能為之乎。是法施會然也。故能無不周耳。
維摩詰現(xiàn)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 三勸令等心文二。一有相等。二無相等。此初也。施佛神通。若此施貧初無善事。施者未能亡于分別。故凈名示之以平等。什曰。施佛以地勝故心濃。施貧以地若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報一也。
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也 二無相等也。肇曰。若能齊尊卑一行報以平等悲而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jié)不堪。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大段第二總明諸菩薩奉辭。肇曰。三萬二千菩薩皆說不任之辭。文不備載之耳。
凈名經(jīng)關(guān)中疏卷上
凈名經(jīng)集解關(guān)中疏卷下
資圣寺沙門道液述
文殊師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明阿祈。此下六品明攝受。復(fù)次前明不堪仰德生信。此明堪問聞悟入。六品經(jīng)文宗緣問疾。此品居初故獨得名。下隨別義受別品。自疾有二種。一者眾生實報。二者菩薩權(quán)現(xiàn)。如品文明大文分二。初此品略明二疾。下五品廣明二疾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品受命文二。一命。二恭命。此初命世肇曰。文殊師利秦言妙德。經(jīng)云。曾已成佛名曰龍種尊。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 此二恭命文五。一恭問命疾。二大眾侍從。三賓主往復(fù)。四宣旨問疾。五時眾得益。初中文三。初總目謙。二陳彼勝德。三恭旨往問。此初也。什曰。言乃超出我上。豈直諸賢。此蓋深往者之情耳。豈其實哉。肇曰。三萬二千何必不任。文殊師利何必獨最。意□至人變謀無方隱顯殊跡故。迭為修短應(yīng)物之情事熟敢定其優(yōu)劣。辯其得失乎。文殊將適肇心而奉使命故。先嘆凈名之德以生眾會難遭之想也。其人道尊難為酬對。當(dāng)承佛圣旨行問疾耳。
深達(dá)實相善說法要 二陳彼勝德文三。一二智深廣。二目果。三二利功圓。此初深達(dá)嘆實辨才嘆權(quán)。此初也。內(nèi)能深達(dá)實理外能談法要旨。肇曰。由實相難測。而能深達(dá)善。以約言而舉多義美。其善德說法要趣也。
辨才無滯智慧無礙 此難權(quán)智。亦內(nèi)外惠外辨也。肇曰。訶辨圓應(yīng)而無滯。智慧周通而無礙也。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zé)o不得入 此難因果德滿。因知菩薩修行之法?;蚬胫T佛化物之秘藏三蜜而七言偈明 肇曰。諸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降伏眾魔游戲神通 此難二利功圓。降魔利他得度自利。此初也。什曰。神通化物非真故名戲。復(fù)次神通雖大于我我無難如戲。復(fù)次善入出住自在無礙如戲。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娛也。
其智惠方便皆以得度 此自利得度。肇曰。窮智用盡權(quán)道故稱度。
雖然當(dāng)承佛圣旨詣彼問疾 此三恭旨往問。肇曰。其德若此非所堪對當(dāng)承圣旨然后行耳。
于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二大眾侍從文二。初念。后往。此初念也。肇曰。大士勝集必有妙說故率欲圓舉。
于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二文殊與眾同往。肇曰。巷羅園在城外。凈名室在城內(nèi)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nèi)。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此下三明賓主往復(fù)也。文四。一空室現(xiàn)相。二見相知表。三稱難善來。四述其所嘆。此初凈明現(xiàn)相也。此經(jīng)宗明凈土悲化故三相。一室空表文殊問疾。入室顯凈穢。同為法性之土。二除侍表愛見眾生。同歸法身無相。三一床現(xiàn)疾表大悲現(xiàn)化。故下文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群生。釋曰。國土空即室空表知。眾生空即除侍表之。凈土化生即現(xiàn)疾表之。肇曰?,F(xiàn)疾之興事在今也??帐胰ナ桃陨耸伦C于后。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此二見相知有表也。生曰。見之者得其旨也。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此三稱嘆。什曰。贊言善者欲明賓來得會主亦虛受也。又相見者發(fā)彼庵園故來睹。斯現(xiàn)疾故也。今見法身大士不殺也。故善。肇曰。將顯明法身大士。舉動進(jìn)心不違實相。相不來以之而來。實相無見以之相見。不來而能來。不見而能見。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此四文殊述。成不來不見法住本無來。而要因大士應(yīng)化來已方悟于無來。生死往來輪轉(zhuǎn)無際。若悟無來法身常住更不來也。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釋世妄相見。去來實無。有去來故能令返悟矣。去見準(zhǔn)釋王宮應(yīng)來雙林現(xiàn)去。例可見也。
且置是事 此下四正宣心問疾。先宣佛心。后宣已情。初心傍論。次宣心也。肇曰。雖貧微言而使命未宣。故且心宣其論而問疾也。
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 此下正宣佛心三句??扇谭?。有損否。不增否。如下答。疾既緣彼非我。問心亦彼損于我為痊。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dāng)云何滅 此下二宣已倩問也。文二。先問其化權(quán)疾。后問所化實疾。前中復(fù)三。一問現(xiàn)疾因起。二問室空無侍。三窮疾本相。初有問答。此問也。肇曰。使命既宣故復(fù)問疾之所由生也。疾因何而起。起未久近。云何而得滅乎。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 此二答。先雙答。后二問后卻答。初問前文有三。法喻合也。法有標(biāo)釋。肇曰。答久近菩薩何疾。悲彼而生疾耳。群生之疾癡愛為本。菩薩之疾大悲為源。夫高由不起。是因悲生。所以悲疾之興出乎。癡愛而癡愛無緒莫識其源。吾疾久近與之同根。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己為言道。融曰。眾生癡故有愛。愛故受。受故身。身則病。以彼病故則我病生矣。毗摩為初來久故知悲不近也。彼病滅則我病滅。明起病不齊限眾生也。新學(xué)菩薩未能久處生死。為一切起病。故明大士曠壞處疾。推求前際以發(fā)心為始。尋求后際則與眾生俱滅。新學(xué)問之局心自曠故但說病生滅即大悲自顯也。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fù)病 此釋也。肇曰。夫法身無生況復(fù)有形。既無有形。病何由起。然為彼受生不得無形。既有形也。不得無患。故隨其久近與久同病。若彼離病菩薩無復(fù)病也。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此二喻也。
菩薩如是。于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此三合也。并在文可見。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二卻答初問。肇曰。菩薩之病以大悲為根。因之而起。答初問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故無侍者 此下問室空無侍。有身必藉資生。有疾理宜侍奉。何以俱三。此先問也。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fù)皆空 此先答室空也。眾生迷則三界。室空以明之。
又問以何為空 肇曰。空以無物為空。佛土以何為空。將辨畢竟空義。
答曰。以空空 肇曰。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滅妄相所存故以空智。而空于有者。則有而自空矣。豈更屏除然后為空乎。生曰。上空惠空。下空理空。
又問??蘸斡每铡∩?。若理果是空。何用空惠然后空。肇曰。上空法空。下空智空也。諸法本性自空。何假智空然后空耶。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肇曰。智之生也。起于分別而諸法無相故。智無分別即智空也。諸法無相即法空也。智不分別于法即有智空也。豈別有智假之以空法乎。
又問空可分別耶 肇曰。問。智空法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肇曰。向之言者分別于無分別耳。若能無心分別而分別者。雖復(fù)終日分別而未嘗分別。
又問??债?dāng)于何求 肇曰。上因正智明空??只蛘邔⒅^空義在正不在邪。故問空義之所在以明邪正之不殊也。
答曰。當(dāng)于六十二見中求 生曰。復(fù)求何求得無然耶 答曰。當(dāng)于諸佛解脫六十二見中求 肇曰。舍邪見名為解脫。皆解脫名為邪見。然則解邪于靡熟為其源。為無源者一而已矣。故求諸邪見當(dāng)本之解脫也。
又問。諸佛解脫當(dāng)于何求 生曰。復(fù)于何求。
答曰。當(dāng)于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肇曰。眾生心行即解脫之所由生也。又邪正同根縛脫一門本。其真性未當(dāng)有異。故剩佛解脫當(dāng)于眾生心行也。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 此二答無侍無牒問也。
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此二答先標(biāo)人也。肇曰。世之侍者唯恭已順命給侍所須。謂之侍者。菩薩侍者以慢已違命違道者。同其大乘和以宜順侍養(yǎng)法身。謂之侍者。所以眾魔異學(xué)為給侍之先也。天臺云。魔著受惑也。外道執(zhí)見惑也。禪定復(fù)愛智惠?;萜埔?。既愛見順真法身侍者。
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此下釋也。什曰。言不見其有異相也。肇曰。魔樂著五欲不求出世故系以生死。異學(xué)雖求出世而執(zhí)著已道故系以邪見。大士觀生死同涅槃不舍。觀邪見同正見故能不動。不動不舍故能即之為侍者。
文殊師利言。居士是疾何等相 此下三約法身問病相也。所以重有此問者。融云。有二門入佛法。一大悲。二智慧。階淺至深。弘之有淺故先說大悲后說實相也。文中問答三重。此初也。肇曰。既知病起之所由生之疾相也。四百四病各有異相。大悲之疾以何為相乎。將明無大悲應(yīng)物生病者。雖終日現(xiàn)疾終日無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肇曰。大悲無緣。無緣則無相。以此生疾。疾亦亦無相。故曰。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二約身心問。肇曰?;蛘呗劜〔豢梢姟⒅^心病無形故不可見。或謂身病微細(xì)故不可見。為之生問也。病于身心與何事合而云不可見。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合如幻故 肇曰。身相離則身心如幻。則非心身心既無病與誰合。無合故無病。無病故不可見。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fēng)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三約四問也。肇曰。身之生也。四大所成上總推身合。別推四大曲尋其本。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fēng)大亦復(fù)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答也。肇曰。四大本無病亦不有。而眾生虛假之病從四大起。故我以虛假之疾應(yīng)彼疾身。逆其本彼我無實。而欲觀其相當(dāng)何耶。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yīng)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此二問所化實疾文二。前問慰喻。慰問后問調(diào)伏。所以有此二問者。肇曰。外有善喻內(nèi)有善調(diào)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睿曰。凡夫之病為憂苦所惱不安。所病則生愁憂。為病所逼則生苦惱憂心。外戚須聞法以自憂苦心。內(nèi)切宜觀空以自調(diào)。肇曰。慰喻有疾應(yīng)自文殊而逆問凈名者。以同集諸人注心有在。又取證于疾者。乃所以審慰之會也。此將明大乘無證之道以慰始集現(xiàn)疾菩薩故生此問也。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dǎo)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此二答文四。初約理喻。二約起大悲喻。三約求大果喻。四成初列無常等四也。肇曰。慰喻之法應(yīng)為病者說身無常去其貪著。不應(yīng)說厭離令取證也。不觀無常不厭離者凡夫也。觀無常而厭離者二乘也。觀無常不厭離者菩薩也。是以應(yīng)慰喻初學(xué)令安心。處疾以濟群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槃。此大士慰喻之法也。說身有苦等者。肇曰。雖見苦而不樂涅槃之樂。雖知無我不以眾生空故闕于教遵。雖見身空而不取涅槃畢竟之道。故能安住生死與眾生同疾。是以慰喻之家宣說其所應(yīng)行。所不應(yīng)行不宣說也。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 此二約大悲喻也。文三。此初勸悔先過病由先罪。但可責(zé)己不可具病廢舍大悲入過去也。肇曰。教有疾菩薩悔既往之罪。法雖系人不言罪。有常往從未來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入過去也。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此二推己興悲以自喻。生曰。我有智慧由以疾苦。況乃不達(dá)者乎。推己愍彼。是嫌濟之壞。豈得自畏死也。
當(dāng)識宿世無數(shù)劫苦。當(dāng)念饒益一切眾生 此三追往念益以自喻也。肇曰。當(dāng)尋宿世更苦無量。今苦須臾何足致憂。但當(dāng)力疾救彼苦耳。生曰。念欲饒益一切眾生者。方入生死不得有畏也。
憶所修福念于凈命 此三約求大果喻也。文三。初恃福以求大果勿邪命而茍存。肇曰。恐新學(xué)菩薩為疾所亂故勸憶于修福悅其情也。生曰。若有福者所生必勝。何有畏哉。
勿生憂苦常起精進(jìn) 此二息憂以進(jìn)道也。生曰。因病至懈。懈乃喻生。其憂勤與命覺恒患不至。豈復(fù)容惱哉。
當(dāng)作醫(yī)王療治眾病 此三勸求大果以廣濟也。肇曰。當(dāng)為大法醫(yī)王療治群生之疾。自疾可足憂乎。
菩薩應(yīng)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此四結(jié)歡喜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diào)伏其心 此一問內(nèi)調(diào)法也。五蔭患身但可漸暫慰。究竟常樂須住此身□。此勸修無求觀以內(nèi)調(diào)也。五陰患身。肇曰。上問慰之宣。今問調(diào)心之法。此外有善喻內(nèi)有善調(diào)。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辛酸備經(jīng)而不以為苦。此則凈名居疾之所由也。將示初學(xué)處疾之道故生斯問。
維摩詰言。有病菩薩應(yīng)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相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此二答也。文三。初明般若正智觀空。次明漚和大悲涉有三。明雙三空有寂照平等。初文復(fù)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空空。初中有三。一推病虛實。二知由著我。三除我歸真。初推病中二。初推目妄生。二悟果假合。此初也。肇曰。處疾之法要先知病本病知生也。皆由前世妄相顛倒。顛倒故煩惱。以生煩惱既生不得無身。既有身也。不得無患逆尋其本虛妄不實。本既不實。誰受病者。此明始行者。初習(xí)無我觀也。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二悟果假會識無我也。四大和合假名為身耳。四大既無主身我何由。譬一沙無油聚沙。亦主我一物異名耳。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yīng)主著 二推之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則除我想及眾生想 三正破我。肇曰。病本則上妄想也。目妄想故見我及眾生。若悟妄想之顛則無我無眾生也。
當(dāng)起法想 此明法空觀也。文三。初標(biāo)法。二分別法相。三滅除法想。此初也。肇曰。我想重之患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法想于空為病。于我為藥。卑隆求靡故假知始也。
應(yīng)作是念。但以此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此二分別唯法無我文二。初約因果起滅推。二約諸法互不相知。此初也。肇曰。五陰諸法假會我身起唯諸法。若起滅唯諸法共滅無別。真宰主其起滅者也。既除我想唯見緣起諸法故不法相。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此推法互不相知也。肇曰。萬物分紜聚散誰為。緣合則起。緣散則離。聚散無先。其故法所相知也。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dāng)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yīng)離之。
取相故功德有邊證。無相故空無邊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jié)賊故 阿羅漢□□賊得無生忍。賊自亡也。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既得無生行無緣慈能利一切。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既□法身去來相如今悟如相名如來慈。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既身得無生必能覺未覺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法身真常妄惑所覆。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菩提無相怨親平等故一味也。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既證法身超然絕得離愛著也。
行大悲慈遵以大乘故 今悟無生超度眾生苦名大乘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既亡彼我疲厭永絕焉。樂濟人不休息也。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今悟真空名為法施。理含方德故無遺惜。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悟空法身尸羅自凈悲愿既滿能化毀禁。
行忍辱慈護(hù)彼我故 諦見無生彼我自絕。誰云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進(jìn)慈負(fù)荷眾生故 有我則疲于化人。無生則荷物不倦也。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 攝心住禪禪悅為味。悟心無生味無味也。
行智惠慈無不知時故 無生正觀了本忘除。對病皆藥悉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xiàn)故 既證無相法身故能隨物現(xiàn)相也。
行無隱慈直心清凈故 中道正觀理曲隱永離二邊。故云直心。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無生正觀唯取佛行不離二乘。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觀空見真稱理無虛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無生正觀必得佛果。什曰。梵本云住涅槃樂也。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結(jié)也。上慈名雖殊俱出正觀。經(jīng)云。般若雖空一心具足萬行。是為說法空令悟萬行。得菩提樂名菩薩慈。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二問答悲也。肇曰。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得愿與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三問答喜。肇曰。自得法利與眾同歡欣。于彼己俱得法悅。謂之喜也。何謂為舍。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四問答舍。肇曰。大悲苦行憂以之生。慈喜樂行喜以之生。憂喜既陳則愛惡微起。是以行者舍苦樂行平觀眾生。大乘正舍行報俱亡故無所希望也。三等俱無相無緣與慈同行慈行既備類之可知。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dāng)何所依 此三六重問答。本積善之可增。復(fù)次菩薩空行化物度人故。此問弘誓令堅故也。四弘誓愿文即為四。此初二問答。眾生無邊誓愿度也。肇曰。生死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處生死不已為畏乎。
維摩詰言。菩薩于生死畏中。當(dāng)依如來功德之力 二答也。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難。自不依如來功德力者就能處之。什曰。亦以念為依。亦以求趣為依。又解。上云菩薩行成。皆是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dāng)于何住 二答問也。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dāng)住度脫一切眾生 二答也。肇曰。住化一切則其心廣大。廣大其心則所之無難。此住佛功德力之謂也。又解。住大悲心諸佛護(hù)念。
又問。欲度眾生當(dāng)何所除 二答也。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二答也。此二明煩惱無邊誓愿斷也。濟物之大斷惑為先。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問。欲除煩惱當(dāng)何所行 問也。
答曰。當(dāng)行正念 答曰也。此三善法無邊誓愿學(xué)。生曰。夫有煩惱出于惑情耳。便應(yīng)觀察法理。次遣之也。然始觀之時見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須念力。然后得觀也。又解。始于正念終圓萬善。又解萬善不邪皆正念也。
又問。云何行于正念 問也。
答曰。當(dāng)行不生不滅 答也。此下二問答。無上佛道誓愿成也。不善永息善法圓滿佛道成也。肇曰。正念謂正心。念法審其善惡。善者增而不滅。惡者滅而不生。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問答成上可見。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此四六重問答。窮惑源之本妄。悟妄即自性空矣。不同二乘斷惑證空?;蟠蔚谂湮遄览硪嗫扇弧kS文亦好此問也。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惡之可滅。將兩舍以求宗故逆尋其本也。生曰。一善一惡者迭為根本永無制也。要當(dāng)求其大原而觀之者然后制矣。
答曰。身為本 答也。肇曰。善惡之行非身不生。生曰。所以為善惡者為身故也。又云。見一處住地?zé)酪病?br />
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 二問答也。肇曰。愛為生本長眾結(jié)縛。凡在有身靡不由之。又云。欲愛住地也。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三問答也。肇曰。法無美惡。虛妄分別謂是美是惡。美惡既形則貪欲是生也。又云。色愛住地也。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相為本 四問答也。肇曰。法本非有。倒想為有。既以為有。然后適其美惡。謂之分別。又云。有愛住地也。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此五問答也。無明住地妄心構(gòu)立無別依住故名無住。肇曰。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鑒。癡愛所濁。邪風(fēng)所扇涌溢波蕩未始暫住。此以觀法何住不到。譬臨面涌泉而責(zé)以本狀者未之有也。倒想之興本乎。不住義存于此。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 此窮無明無依本也。肇曰。若以心動為本則有有相理極初動。更無本也。若以無法為本則有因無生。無不因無故更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此則一切法妄也。肇曰。無住故到想。到想故分別。分別故貪欲。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則善惡并陳。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自茲已往言數(shù)不能盡也。亦不善得本則眾本可除矣。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xiàn)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小乘論二種解脫證用不同。委曲料簡知大小之懸殊使歸宗矣。大文分七。一明二種解脫習(xí)盡不同。二止此室下約理明即不即異。三于三乘下約教明乘無乘異。四轉(zhuǎn)女身下就相明轉(zhuǎn)不轉(zhuǎn)異。五沒生下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六文如下就修明得不得異。七凈名述記其本跡。初文有七。第一散花供養(yǎng)。第二有墮不墮。三神力去華。四天問所以。五答如不答法。六彈呵解釋。七結(jié)惑盡不同。此初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常與凈名共弘大乘不思議道。故現(xiàn)為宅神同處一室。見大眾集聞所說法故現(xiàn)身散花欲以生論也。
花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二者有墮不墮。生曰。雖天力使然而招之身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三去花也。肇曰將辯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花 四問去花意 答曰 此法花不如法。是以去之 五答不如法。肇曰。香花著身非沙門法。是以去之。生曰。不如律法也。
天曰。勿謂此花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相耳 此云彈呵文四。初明花無分別。二明如法不如法。三明菩薩不著。四二乘便著。此初也。什曰?;ㄐ员緹o二故無分別也。生曰?;ㄐ詿o實。豈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別哉 肇曰?;ㄘM有心于墮不墮乎。分別之想出自人者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 二明如法不如法。身子以犯戒為不如法。大士以分別持犯為不如法。生曰。若厭花理無好惡者乃合律之法耳。
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三明菩薩離分別習(xí)故不著。不二法品明菩薩于漏無漏為無為等皆亡分別。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意皆然也。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 四明小乘便著文三。此初喻也。生曰??治分畷r情既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法得其便也 二合喻也。菩薩生死即涅槃故大悲無畏。小乘生死異涅槃故畏生死。又有分別故習(xí)氣不亡六塵得便也。生曰。茍惡之好得便矣。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 三結(jié)也。生曰。既已離惡正使。五情所欲陳列于前不復(fù)能使之好矣。
結(jié)習(xí)未盡花著身耳。結(jié)習(xí)盡者花不著也 此七結(jié)揀。生曰。向惡花去之。雖非結(jié)病然是其習(xí)矣。習(xí)尚投花著身而不可去。況有結(jié)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此下二約理厭明即不即棟文三。初文字離不離。二煩惱斷不斷。三解脫證不證。此初問答解釋八重分別。此子身問也。肇曰。止凈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辯若此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二天答也。身子以執(zhí)身止此室問。天以聞法故悟心止解脫答。肇曰。將明第一無久近之義。故以解脫為喻。解脫即無為解脫也。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三身子喻未答意故重問也。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四天重答也。肇曰。逆問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無為解脫寧可稱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五身子自思解脫無久近故默。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六天問所以。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于是不所知云 七身子已離三界惑得心解脫。永絕言教故言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八天辯不思議解脫即文字也。文三。此初標(biāo)文字即解脫。肇曰。舍利弗以言文為失故默然無言。謂順真解未能語。默齋致觸物無礙故天說等解以曉其意。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nèi)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nèi)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此二解釋所以。肇曰。法之所在極于三處。三處未文字解脫俱不可得。如何欲離可得文字別說解脫乎。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三明諸法等解。肇曰。萬法雖殊無非解相。豈文字之獨異也。
舍利弗言。不復(fù)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此下二明斷不斷別文二。初問也。肇曰。二乘結(jié)盡為解脫。聞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問。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二答也。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身子據(jù)小乘所證非增上慢。自謂共佛同坐解脫床名增上慢也。既未悟縛脫平等故為說離縛為脫。若大士非增上慢者為說即縛性脫入不二門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三明證不證別文二。此初問文也。肇曰。善其所說非已所及。故問得何道證何果辯乃如是乎。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答文二。此初正答。二乘舍縛求脫故有得證。大士悟縛脫平等非縛非脫故無得無證。既智窮不二之門故辯無礙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于佛法為增上慢 二反斥。肇曰。若見己有得必見他不得。次于佛平等之法猶為增上慢人。能致無礙之辯乎。
舍利弗問天。汝于三乘為何志求 此下三約教明乘無乘別也。小乘有法執(zhí)故有差別乘。大乘不二平等故無乘之乘。文二。此初問也。肇曰。上云。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復(fù)問也。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二答文二。一總約化緣答。二別約今緣答。此初也。肇曰。大乘之道無乘之乘。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隨彼為之我無定也。又解法花方便說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萄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二此約今緣文四。一明今緣唯一。二所化樂大。三室無小法。四約室現(xiàn)法。此初也。肇曰。無乘不乘乃為大乘故以香林為喻。明凈名之室不離二乘之香。止此室者豈他嗅哉。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fā)心而出 二明所化皆樂大也。
舍利弗。吾至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wù)f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三明室無小法。肇曰。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議。上問止室久近。欲生論端故答以解脫。今言實年以明所聞之不雜也。生曰。諸天龍神暫入此室尚無不發(fā)大意而出哉。況我久聞妙法乎。然則不能不為大非能為大矣。
舍利弗。此室?,F(xiàn)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四明未曾有室。不說二乘之法也文三。標(biāo)釋結(jié)。此初也。
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zhuǎn)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四大寶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yán)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yán)飾宮殿諸佛凈土皆于中現(xiàn)。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不二列不思議事如文可見。大士所陳必有所表金色光照晝夜。不二表大乘寂照無生滅也。二諸垢不惱表真室之室入者無垢。三釋梵常會表無緣大悲常與物會。四常說不退表游真寂路萬行無退。五法化之樂表住此理者言皆稱法。六四大寶藏表住寶藏慈濟無盡。七諸佛念來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八宮殿凈土表凡圣所居不離法性。
舍利弗。此室?,F(xiàn)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fù)樂于聲聞法乎 三結(jié)無小法也。肇曰。顯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義也。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zhuǎn)女身 此下第四就相明轉(zhuǎn)不轉(zhuǎn)異。小乘執(zhí)相定有所轉(zhuǎn)。大乘相本無相故無所轉(zhuǎn)。此初也。問。肇曰。以無礙之智有礙之身而不轉(zhuǎn)舍何耶。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dāng)何所轉(zhuǎn) 二答文三。一明不轉(zhuǎn)。二明轉(zhuǎn)。三明非轉(zhuǎn)非不轉(zhuǎn)。初中有四。一明無轉(zhuǎn)。二反問。三答。四呵彈。此初也。肇曰。止此室來所聞?wù)ㄎ从X女身異于男子。當(dāng)何所轉(zhuǎn)。天悟女相。豈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純一等教無有雜聲故齊此為言耳。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zhuǎn)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二反問。
舍利弗言。不也?;脽o定相當(dāng)何所轉(zhuǎn) 三答不可轉(zhuǎn)。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fù)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zhuǎn)女身 四呵彈也 肇曰。萬物如幻。無有定相。誰好誰丑。而欲轉(zhuǎn)之乎。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zhuǎn)女身。
二明轉(zhuǎn)而無轉(zhuǎn)也。文四。一問。二答。三解釋。四引證。此初明轉(zhuǎn)身而問也。肇曰。將成幻化無定之義故?,F(xiàn)變而問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zhuǎn)而變?yōu)榕怼《鹨?。肇曰。吾不知所以轉(zhuǎn)而為此身。如之何復(fù)欲轉(zhuǎn)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zhuǎn)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dāng)能轉(zhuǎn)。如舍利弗非女而現(xiàn)女身。一切女人亦復(fù)如是。雖現(xiàn)女身而非女也 三解釋。若身子自悟雖神通變女而實性非女。亦悟一切女人雖妄心變女而法性非女。又知。天女雖大悲現(xiàn)女而法身非女。若能悟女非女。一切女人亦復(fù)如是。名為轉(zhuǎn)也。肇曰。如舍利弗實非女而今現(xiàn)。是女像實非女也。界無定相類已可知矣。
是故佛說諸一切法非男非女 四引證可見。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fù)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三明非轉(zhuǎn)非不轉(zhuǎn)文四。初此問也。肇曰。將權(quán)女相之所在故復(fù)身而問也。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二答也。肇曰。欲言其有在。今現(xiàn)無相欲言無在。向復(fù)有相幻化無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fù)如是。無在無不在 三天印許也。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四引證。肇曰。豈唯女相無在。諸法皆爾。稱佛說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問天。汝于此沒當(dāng)生何所 此五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二乘業(yè)生故有生沒。菩薩法身故無生沒。文四。此初也。肇曰。既知現(xiàn)相之無在。又問當(dāng)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二答也 法身無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三難也。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四順釋。肇曰。豈我知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此六就修明得不得異。以小乘進(jìn)修有斷有得。大乘無相無修無證無得文二。初問。二難無得前中文五。此初也。肇曰。身相沒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應(yīng)有實。故問久如當(dāng)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dāng)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答。肇曰。取其必?zé)o也。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三非其言也。肇曰。圣人還為凡夫。何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四例也。肇曰。彼圣為凡夫。我成菩提。道無有一處也。
所以者何。菩提者無住處。是故無有菩薩得者 五釋。無所得故為得。肇曰。菩提之道無為無相自無住處。誰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dāng)?shù)?。如恒河沙。皆謂何乎 此二難無得。身子不了無所得故謂得。故有此難文三。此初據(jù)得而難。
天曰。皆已世俗文字?jǐn)?shù)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三約理答。肇曰。世俗言數(shù)有三世得耳。非菩提。第一真道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三假小況大文三。此初問也。肇曰。羅漢入無漏心不見有得。入有漏心則見有得。今問。以第九解脫自證成道時見有得耶。欲令自悟無得義耳。
曰。無所得故而得 二答也。謂斷九地惑故無得。得第九解脫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fù)如是 無所得故而得 三況大。謂諸佛菩薩悟本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以曾供養(yǎng)九十二億佛已。能游戲菩薩神通。所愿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zhuǎn)。以本愿故隨意能現(xiàn)教化眾生 此七凈名述其悲愿現(xiàn)生。肇曰。上但即言生論未知其道深淺。凈名傍顯其實。以生眾會敬信之情也。
佛道品第八
此二廣上大悲權(quán)化假也。諸佛以悲化為道故六道。二乘皆佛道也。睿曰。上以示女內(nèi)體妙惠而托質(zhì)陋形未達(dá)之流所以生惑。欲因其所惑廣明大士莫礙之道品文三。初問通達(dá)佛道。次明如來種。后明眷屬家業(yè)。初文有五。一問。二答。三征。四釋。五結(jié)。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dá)佛道 此初也。問。肇曰。諸佛之道以無得為得。其道虛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問所以通。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dá)佛道 二答也。什曰。凡非其實而處之皆名非道。肇曰。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愛惡并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達(dá)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則是非絕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乘非無非非之意故。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塵勞愈晦愈明。斯可謂達(dá)平等無礙佛道乎 又問。云何菩薩行于非道 此三重征問也 答曰。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讼滤膹V釋文有九類。此初惡趣非道也。五無間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法輪僧。初二違恩。后三背德。故名逆也。故曰。夫法身大士內(nèi)里沖虛沖。外權(quán)道俗是非俱乘逆順。斯入善惡反論靡不通達(dá)。和光塵穢而其心常寂。和光同穢故能行五無間。真心常寂故能而無惱恚。乃至不斷生死。是名和光現(xiàn)于涅槃。所謂常寂類皆然也。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肇曰。罪垢地獄國也。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肇曰。癡慢偏多墮畜生也。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慳貪無福多墮餓鬼。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二善趣也。無想非想外道計著以為涅槃第一最勝。菩薩和光知其卑陋。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
示行貪欲離法染著。示行嗔恚于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惡癡而以皆惠調(diào)伏其心 三三毒也。肇曰。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慳貪而挨內(nèi)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凈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道違世間出世間慧 四十蔽也。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jīng)義 第六方便。肇曰。外現(xiàn)隨俗諂詐。內(nèi)實隨經(jīng)方便。
示行憍慢而于眾生猶如橋梁 八愿度也。肇曰。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極也。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凈 九力度也。肇曰。煩惱顯于外。心凈著于內(nèi)。
示入于魔而傾佛智惠不隨他教 十智度也。肇曰。外同邪教。內(nèi)順正惠。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 五未二乘。肇曰。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況能為人說所未聞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六雜報也。肇曰。手出自然寶周窮無盡。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yán)。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 外現(xiàn)形殘。內(nèi)圓法相。外示下賤。內(nèi)宿殖德。本生佛種性也 示入劣羸丑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 肇曰。那羅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盡。況老病乎。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yuǎn)離五欲游泥。現(xiàn)于訥鈍而成就辨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 七異道。肇曰。津河可渡之處名正濟。險誑受名邪濟。佛道名正濟。外道名邪濟也。
現(xiàn)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八生死六道。肇曰。遍入異道。豈曰慕求欲斷其因緣耳。
現(xiàn)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九涅槃。肇曰?,F(xiàn)身涅槃而方入生死。自上所列于菩薩皆為非道而處之無礙。乃所以為道。故曰。通達(dá)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為通達(dá)佛道 此亦結(jié)也。
于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二問如來種也。文五。一問。二答。三征。四釋。五嘆述。此初也。前生死雖非道菩薩化之為佛道。今煩惱雖生死種眾生悟之為如來種也。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 二答文二。初列十法增數(shù)可知。此一法也。肇曰。有身見也。夫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雖殊其種不異。何則變邪而正。改惡而善。豈別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超然無因忽爾自得乎。然則正因邪起。善因惡生故。生曰。眾結(jié)煩惱為如來種也。
無明有愛為種 二法門也。什曰。向總說。此開為二門也。一切結(jié)屬二故偏舉二門也。自下次第廣開。又解文云。無明性即是明。又云。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 如常數(shù)。
七識處為種 七法也。欲界人天初識住劫初初禪。二識住二禪。三識住三禪。四識住空處。五識住識處。六識住無所有處七識住。什曰。識住者識得安住也。識念分明無有惱患。無壞者是為識住。惡趣則苦痛壞。四禪無相壞。非想滅定壞。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識不安住。
八邪法為種 八法也。謂邪見邪思惟等。
九惱處為種 九法也。什曰。愛我怨家。憎我知識。惱我己身。一世則三。三世為九也。義云。九結(jié)也。
十不善法為種 十法也。謂殺生等如前。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二總結(jié)也。迷理為見。著事為煩惱。肇曰。塵勞眾力即成佛道故是佛種。生曰。夫人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遠(yuǎn)。更求之也。斯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始者。豈非佛之萠芽起于生死事哉。
曰何謂也 三征也。肇曰。夫妙極之道必有妙極之因。而曰塵勞為種何者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fù)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解釋文三。初法。次喻。后結(jié)。此初也。既煩惱性即菩提性。而二乘斷煩惱見無為。妄安涅槃之樂故自犯大心。凡夫為生死所迫慕勝心猛故能發(fā)大志也。生曰。以現(xiàn)事明之。見無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結(jié)使已斷。既至其所始。為見之以本欲舍生死求悟。悟則在生死外矣。無復(fù)不舍即悟之義故。不能復(fù)發(fā)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游泥乃生此花。如是見無為入正位者。終不能復(fù)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此二喻也。文二。初喻煩惱泥中有菩提蓮花也。二乘舍之證無為如高原也。
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fā)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此二喻。我見之地生滋茂惠芽。二乘斷滅諸見如空中種也。
是故當(dāng)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則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生一切智寶 此下結(jié)文三可見。若悟煩惱性得菩提智。如不離大海得無價珠。二乘舍煩惱求菩提。如人舍大海求無價寶。其可得乎。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煺f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此下五迦葉嘆述文四。一總嘆領(lǐng)解。二述其得失。三舉諭自傷此語。四結(jié)無反覆。此初也。文殊呵意以實相真理煩惱即菩提。舍之則非正求也。今迦葉領(lǐng)意。夫求菩提亦無數(shù)劫久住生死。廣度眾生滿弘誓愿。今阿羅漢已斷煩惱不受。后有于大悲愿。永絕因緣。如根敗之士。凡夫業(yè)惑猶在生死未亡。若能發(fā)菩提心即能滿三祇劫克終悲愿故。不斷三寶能報佛恩。法華經(jīng)迦葉述云。世尊往昔說法我時在座。但念空無想無作。于菩薩法凈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故。于佛教化菩薩不生好樂之心。今聞授聲聞證深自慶。幸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而推之往昔說法于菩薩法生絕示想。即今云此嘆也。
我等今者不復(fù)堪任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fā)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fā) 此述得失。聲聞結(jié)盡不堪。五逆惑在能發(fā)也。
譬如根敗乏士其于五欲不能復(fù)利。如是聲聞諸結(jié)斷者。于佛法中無所益復(fù)永不志愿 三舉喻。自傷五根。若敗不能欲五塵也。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覆。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fā)無上道意 四結(jié)無反覆。凡夫能成菩提以報佛恩。二乘息滅而永斷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xiàn)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仆為馬車乘皆何所在 三明資生眷屬。無上法身非一真所成。萬行為資生萬德為眷屬。方能成就。此初問也。肇曰。凈名權(quán)道無方隱顯難測。外現(xiàn)同世家屬。內(nèi)以法為家屬??只笳咭娦尾患捌涞拦仕箚栆?。
于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道師。無不由是生 四十二偈答文四。初四。行明眷屬。二七行明資生。三二十八行明業(yè)用。四三行結(jié)勸。此初也。內(nèi)有正智外有方便法身生焉。肇曰。智為內(nèi)照權(quán)為外用。萬行之所由生。諸佛之所由出故。菩薩以智為母以權(quán)為父。
法喜以為妻 肇曰。法喜謂見法生內(nèi)喜也。世人以妻色為悅。菩薩以法喜為悅。
慈悲心為女 肇曰。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為女。生曰。慈悲以外適為用有女義焉。
善心誠實男 肇曰。誠實真直男子之性。亦有為惡實故標(biāo)以善心也。
畢竟空寂舍 肇曰。堂宇蔽風(fēng)霜空寂以障塵想。什曰。有非真要時復(fù)暫游空為理宗。以為常宅。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zhuǎn) 昔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今化令隨道為弟子也。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芍^善知識乎。
諸度法等侶 肇曰。六度大乘之要發(fā)心為侶。俱至道場吾真?zhèn)H也。
四攝為妓女 肇曰。四攝悅眾如當(dāng)妓女。
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肇曰。口詠法言以當(dāng)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凈妙花。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凈花。浴此無垢人 此下明資生也??偝謱嵪嗬硪病o漏萬行林樹也。此樹開七覺之花結(jié)解脫之果。什曰。解脫無為果。智慧有為果。此明慧也。八解之池止禪定之水。敷七凈之花。五欲熱惱貪愛諸塵浴此則清涼矣。此行明定也。七凈者。一戒凈。二心凈。三見凈。四度疑凈。五分別凈。六行凈。七涅槃凈。肇曰??偝謴娪浫f善之苑也。于此苑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花。結(jié)解脫之果。八解之池積禪定水湛然充滿。布七凈之花羅列水上。而復(fù)無垢之士游此林薨花池。閑宴嬉游樂之至也。豈等俗林苑之歡乎。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diào)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肇曰。五通為象馬。大乘為上車。一心為御者。游于八正道。
相具以嚴(yán)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花鬘 相具三十二相眾好八十種好。慚愧蔽陋惡。深心飾形服也。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叵驗榇罄≌卦弧F哓斝沤渎勆峄輵M愧等也。世人以玉帛為饒。菩薩以七財為富。出入法寶與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說修行回向佛道。此利之大者。
四禪為床座。從于凈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四禪宴息猶如床座。要從持戒凈命所生。離五欲泥散亂毒蟲。猶恐貪著禪味故。令多聞以自覺。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凈心以澡浴。戒品為涂香 甘露法食以資惠解。八解漿止五欲渴。此二內(nèi)資也。懺悔罪垢澡浴真身嚴(yán)持戒香涂熏法體。此云外嚴(yán)也。此則身戒心惠方便修持矣。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眾魔。勝幡建道場 此下三明業(yè)用。此行明自業(yè)成下二十七行明濟物。如世人功成祿厚惠濟貧窮。此初也。肇曰。外國法戰(zhàn)諍破敵立幡以表勝。菩薩摧煩惱賊降四魔怨乃于道場建勝相也。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xiàn)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此下功成則濟物體真用大。生曰。明其有所云為也。文七。初三行總明真應(yīng)自在也。肇曰。知無起滅則得法身無復(fù)生。示為彼有生故無往不見。
供養(yǎng)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此行明難供諸佛。肇曰。未嘗覺彼己之異。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群生 此行明雖知人國空而修凈土以化物。肇曰。知空不舍有所以常處中。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議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xiàn)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xiàn)?;蚴纠喜∷?。成就諸群生。了知以幻化。通達(dá)無有礙 二此三行明知魔了幻。而示現(xiàn)謗濟老病死。如太子跋欲凈居諸天四城門所現(xiàn)。
或現(xiàn)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shù)億眾生。俱來諸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而佛道 三二行明大三災(zāi)。水風(fēng)二災(zāi)文無者略。初禪內(nèi)有覺觀。外有火災(zāi)。二禪內(nèi)有喜受。外有水災(zāi)。三禪內(nèi)有喘息。外有風(fēng)災(zāi)。四禪無災(zāi)由不動故。什曰?;?qū)崯虿粚崯?。眾生見燒想即悟無常。還攝不燒也。
經(jīng)書禁咒術(shù)。工巧諸伎藝盡現(xiàn)行此事。饒益于群生 四三行明世知也。什曰。以同習(xí)相感。先同而復(fù)乖也。
世間眾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肇曰。九十六種皆出家修道。隨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驎r作地水?;驈?fù)作風(fēng)火 肇曰。遇海漂人則變身為地水火風(fēng)。皆隨彼所須而自變形。
劫中有疾疫?,F(xiàn)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劫中有饑饉?,F(xiàn)身作飲食。先救饑渴。劫以法語人。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酥T眾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zhàn)陳。立之以等力。菩薩現(xiàn)威勢。降伏使和安 五行明小三災(zāi)。肇曰。菩薩法身于何不為?;驗樗幉萘罘卟〕??;驗轱嬍沉铕囌叩蔑?。刀兵七日。疾病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東西二州有似非正。謂嗔增盛身力羸劣數(shù)加饑渴等。北州金無戰(zhàn)陳助明刀兵可見。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于彼。勉濟其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xiàn)生于彼。為之作利益 六二行明入惡趣救物合有鬼趣。又無者略也。什曰。如過去世時人無禮義欲殘害長老。猴象及鳥推敬長老。令人獸修善咸相和順。如大智論中說。
示受于五欲。示復(fù)現(xiàn)行禪。令魔心情亂不能得其便?;鹬猩徎?。是可為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七行明同事攝物。肇曰。欲言行禪復(fù)受五欲。欲言受欲復(fù)現(xiàn)行禪。莫測其變所以憒亂也。自非凈亂齊旨孰能雨之 或現(xiàn)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 肇曰。反欲以順。
或為邑中主?;蜃魃倘藢?dǎo)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諸有貧窮者現(xiàn)作無盡藏。因以勸導(dǎo)之。令發(fā)菩提心。我心憍慢者。為現(xiàn)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佛上道。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后令發(fā)道心 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薩現(xiàn)為力士服其高心。然后潤以法水。
或現(xiàn)離淫欲。為五通仙人。開導(dǎo)諸群生。令住戒忍慈 什曰。世無賢圣。眾生下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
見須供事者。現(xiàn)為作僮仆。既悅可其意。乃發(fā)以道心。隨彼云所須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shù)眾。假令一切佛于無數(shù)億劫贊嘆其功德。猶上不能盡 第四結(jié)勸。此二行結(jié)也。生曰。應(yīng)適無方皆是佛之道矣。肇曰。其權(quán)智之道無涯無際。雖復(fù)眾圣殊辯猶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fā)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此行勸也。不肖二乘也。癡冥凡夫也。肇曰。下士聞道而大笑之。日月雖明何益瞽者。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此下二品廣示中道正觀。此品不二明體。下品能二明用。入者觀照智也。不二法所觀理門者文字教也。什曰。從始會已來唯二人相對。余皆默然。今欲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亦云。情惑不同發(fā)悟有因。各令說悟廣釋眾迷。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為美。今法座將散。欲究其深致廣說不二乃盡妙也。問曰。亦有四三乃至無量法門。云何獨說不二耶。答。二事少而惑淺余事廣而累深。二尚應(yīng)破則余可知矣。復(fù)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緣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少者要從二緣。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然則有之緣起極于二法。二法既廢則入于玄境。云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數(shù)之則非一也。若以一為一亦未離于二。遣二則一斯盡矣。復(fù)次無相之名假而實立。實立則體與相絕。故直置而自無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圣所由為之門。又解。入者悟入也。法花立縛得脫名出火宅。此經(jīng)返迷向悟。名入不二。其言甚異。其旨甚一。
爾時維摩詰語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品文四。一諸菩薩說。二妙德說。三凈名說。四時眾得益。初文二。初凈名門也。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諸菩薩答。一切諸法皆因緣生滅。小乘執(zhí)實為二。大乘知法如幻故無生滅入不二也。肇曰。滅者滅生耳。若悟無生滅何所滅。此即無生法忍也。此菩薩因觀生滅以悟道故說已所解為不二法門也。下顯示萬法云。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為言也。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萬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所有也。法既無我誰有之者。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凡夫受著五陰。無學(xué)不受。此為二也。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則無得無行為不二也。
德頂菩薩曰。垢凈為二。見垢實性則無凈相順于我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凡夫倒心見不凈。三乘觀身不凈。此為二也。肇曰。凈生于垢。實性無垢凈。何所凈。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dá)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情發(fā)為動想成為念。又解。安住實性即性無動。無動即無念。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法花明一實相。般若經(jīng)明無相。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無欲以去有不言無也。而惑者聞一則取一相。聞無則取無相。故有二也。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什曰。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又解曰。自利聲聞心也。利他菩薩心也。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dá)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弗沙星名也。什曰。生時所值因以為名。不善十惡也。善十善及涅槃也。
師子吼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dá)罪性與福無異。以金剛惠沒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罪破戒也。福持戒定惠也。罪福平等一相一性為不二。肇曰。金剛惠實相惠也。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苦集有漏滅道無漏為二。大士平等觀同一實諦不二。什曰。師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則不度。此大士以實相智慧深入諸法直過彼岸。故借以為名。
凈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shù)則心如虛空。以清凈惠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四相有為也。四相滅無為也。相本不起。今則無滅無二也。睿曰。數(shù)即有為無為也。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什曰。世間三界也。出世間解脫也。悟世性定無入無出故不二也。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受后有生死也。滅盡后有涅槃也。悟世生死妄無生死也。肇曰。縛然生死。死別名解滅。涅槃之異稱也。
現(xiàn)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談t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有為虛偽法無常故名盡。實相無為法常住故不盡。若以盡為盡不盡為不盡皆二也。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則入空不二門也。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fù)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非我出于我耳。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況于非我也。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shù)。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明惠明也。無明癡冥也。見無明性即為是明。若見明為明即明無明相待故不可取。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通達(dá)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色是礙。滅色是空二也。若悟色性自空。即空色不二。肇曰。若有不即空無不夷跡。余陰準(zhǔn)知。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后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四種四大也。空種空大也。此五眾之所由生故名種。然此四大之住無前后中無異空大。又解。小乘以四大堅濕暖種性異空大。大乘楞伽以四大是妄想。性妄無自性故不異空也。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行于情塵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則不起毒。此寂滅之道也。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六度為妙因?;叵蛞磺兄钦叨病H粑蛞蚬匀胗谝幌?。乃應(yīng)不二。
深惠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占礋o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大論云。聲聞經(jīng)明三三昧緣四諦十六行摩訶衍因緣諸法實相。斯則小乘諦異故三昧門異。大乘理同故三昧門不異也。肇曰。三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緣既是同則三解不異。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丈六身佛也。四諦法也。四道果僧也。此是小乘見跡異也。智無生佛也。理無相法也。行無修僧也。此是大乘理本一也。小乘執(zhí)跡故異。大乘返本故不異也。
心無礙菩薩大。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以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陰苦聚為身患苦。故滅身為二。若悟陰假會即身非身無生無滅。名見實相為不二也。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yè)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跓o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yè)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惠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三業(yè)雖殊無作一也。諸法之生本乎三業(yè)。三業(yè)既無誰作諸法。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談t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也。不種色無色行。又解。妄動為行。離動則平等。
華嚴(yán)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由執(zhí)我故所對為二。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不得相。誰取誰舍。又解。于法有得待物為二。若無所得則無有二。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識空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fù)如是。于其中平等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二乘入滅盡定六根都滅。雖經(jīng)晝夜不覺晦明之異。以喻菩薩無心于明闇。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解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世間無縛曷為而厭。涅槃無解曷為而樂。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八正八邪為二。若住實相平等無分別名為不二。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上不見實何咒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惠眼乃能見。而此惠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實相惠眼之境非肉眼所見?;菅凵喜灰妼嵍鴽r非實。雖曰無見而無所不見。此惠眼之體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二文殊說。此初問也。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此答也。肇曰。上來諸人所明雖同所因各異。且直辨法相不明無言。今文殊總眾家之說以開不二之門。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于法相。斯之為言。言之至也。而方于靜默猶亦后焉。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dāng)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三凈名說文三。一問。二答。三稱善。此初也。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二答也。肇曰。有言于無言未。若無言于無言。所以默然也。上諸菩薩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無言。凈名無言于無言。此三明宗雖同而跡有淺深。所以言后于無言知后無知矣。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直入不二法門 三嘆也。肇曰。默領(lǐng)者文殊其人也。為彼待言所以稱善。生曰。言跡盡于無言故嘆以為真也。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四明時眾得益。(第二終)。
香積佛品第十
至人無名隨緣化緣以作稱真法無相。逐緣相而目品本。是法身戒定等香跡現(xiàn)土之香以化物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天子菩薩當(dāng)于何食 此二凈穢雙游明中道用也。香積釋迦法身平等應(yīng)物緣殊凈穢異也。品文三。一假緣念飯。二凈穢互游。三聞品得益。初文三。初念。次呵。后許。此初念也。什曰。舍利弗獨發(fā)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結(jié)業(yè)之體未能無資。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染。三推己有待謂眾亦然。處弟子之上宜為眾致供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二呵也。八解脫禪定悅食養(yǎng)法身也。雜欲食資毒蛇身也。人多為養(yǎng)毒身廢修法身。故因念以誡之。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dāng)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許也。小乘以禪悅法喜為法食。以五欲段食為毒食。今香積之餐食了得道。為未曾有。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 此第二凈穢互游。文三。一明二法互化。二明二土佛事不同。三明舍穢生凈。初文中二。初明從穢游凈。二明彼凈來穢。前文中三。初現(xiàn)凈土。二求往者。三現(xiàn)化往。初文三。此初入三昧。睿曰三昧秦言正心。有二種。一變修得。二報得。三昧都無入出入出之名。況法身耶。今言入者豈非所以跡也。
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xiàn)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凈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jīng)行香地園苑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座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yán)。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yǎng)彼佛及諸菩薩 此二現(xiàn)凈土眾香。香積等示依正報名。無二乘朋眷屬。凈香作樓閣等依報凈坐食等佛事凈。
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三明眾見。使睹勝相而生信。飯至方期道也。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此二求往者文四。此初求往。肇曰。既現(xiàn)彼國推有力者令取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二神力使默。肇曰。文殊師利將顯凈名之德故以神力令眾默然。
維摩詰言。仁者此大眾無乃可恥 三呵。肇曰。勵未成。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xué) 四引答。肇曰。進(jìn)始學(xué)也。
于是維摩詰。不起于座于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于眾會 此下三明現(xiàn)化往。文三。一化往。二問訊。三眾嘆。初中文四。此初現(xiàn)化使往也。所以化蔽眾會者欲令彼眾睹勝化而尋本也。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二示去處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三教問訊。肇曰。將示有身不得無患故致問。如來猶云少病少惱。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當(dāng)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四陳請飯。肇曰余卑遜言也。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國眾生者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余以弘佛事。
時化菩薩即于會前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 此二化到問訊。文三。此初化到禮足也。
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此二問訊起居也。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此三述其請事并如文。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此下三明彼大士驚異。文四。此初嘆問。問中有三。一問從何焉來。應(yīng)言誰所化來。凈名化作也。二問娑婆處。娑婆此云雜會。雜惡眾生共會一處。又云??叭?。唯佛釋迦堪忍住故。三問何名樂小法者。肇曰。其土純一大乘不聞樂小法之名故此問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xiàn)在于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此二答三問。四十二恒訶沙超答第二問。來處今現(xiàn)在五濁等答第三問。說小所由有菩薩名維摩詰卻答第一。能化者釋迦。此云能性也。牟尼此云寂名也。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三重問。化事既睹所使之威。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問也。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四重答。令生企慕來娑婆也。
于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此下二明凈土游穢。文三。初受飯同來。二凈名賓待。三飯作佛事。初中文四。一化受飯如文。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fā)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二彼眾欲來雖稟香國之化亦與聲聞教有緣故欲同詣也。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 三許往誡敕誡中文三。此初攝身香也。什曰。大怒則狂。大喜亦迷。宜攝汝香防其惑因。
又當(dāng)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道者而自鄙恥 二攝形也。什曰。恥深則殞愧淺亦惱。二患交至去道逾緬。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門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xiàn)其清凈土耳 三莫輕誡文有檀征釋也。娑婆眾生遇劣則輕。見勝便恥。值好則著。故借彼以誡此也。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現(xiàn)。須臾之問至維摩詰舍 四化眾同來。
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yán)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 此凈名賓持如前指不思議品。
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飯作佛事有二。初香。后味。前中又三。此受香普熏。彼熏十方。此但三千緣應(yīng)爾也。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 二聞香得益。肇曰。異香入體身心怡悅。
于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yán)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三有緣斯會。肇曰。毗耶離國無有君主。唯有五百長者共治國事。月蓋眾所推重故名主。諸地神下皆聞香而后集。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所不消也 此下二味為佛事文四。此初勸食也世食資于毒牙。此飯成于甘露。生曰。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熏者。我心感報所濟有涯。大悲熏修福惠無盡。食者當(dāng)求佛果普利群生。若局于己身自調(diào)自度既背施心則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dāng)食 二異念也。肇曰。不思議飯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荨K暮S薪摺4孙垷o盡。使一切人食搏。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三化菩薩呵。文三。此初呵也。聲聞自調(diào)之果名小德。諸佛大悲福報。無量四海魚龍之報可竭。此飯諸佛之福無盡故。雖多人長劫搏。若須彌終無盡也。
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不可盡 二舉因釋也。肇曰。如來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應(yīng)之飯如何可盡。
于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澌 三食不澌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yán)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此四食已利益有得樂出香如文。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此第二明凈穢二土。應(yīng)緣作化佛事不同。此初問凈土也。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此二答化緣也。淺者入于律行。深者具足三昧。肇曰。其土非都無言。但以香為通道之本。如此國因言通道亦有國神變余事而得悟者也。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三昧等也。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諸功德也 彼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此二明穢土。文四。一問。二答。三贊。四述。此初也。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diào)伏之 此二答也。文三。法喻合初法中又三。此初標(biāo)也。肇曰。圣化何常隨物而應(yīng)耳。此土剛強故以剛強之教應(yīng)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 此二列剛強語。法花以言通實相為柔軟音故。此中始于地獄終至世間涅槃差別。皆非盡理不二之言故悉名剛強語也。文約五乘明之。此初果離八難因離三邪生。值佛法正信修行名人乘也。
是殺生是殺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 此二不作十惡即十善業(yè)報生欲天名天乘也。若增修禪定生色界天也 兩舌者離聞?wù)Z無義語者。什曰。胡本云。雜說也。夫不為善及涅槃而起口業(yè)。悉名雜說也。
是慳怯是慳怯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嗔恚是嗔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 此三除六弊修六度即菩薩乘也。
是結(jié)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yīng)作是不應(yīng)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 此下合明二乘。文分三。學(xué)此初戒學(xué)也。結(jié)戒者。肇曰。如律義說謂因事制戒也。順授名持。違故名犯。開故應(yīng)作。制故不應(yīng)作。性戒障道。遮故不障戒。尤重心犯故障。輕心不障。不懺故得罪。懺故離罪。
是凈是垢 此二定學(xué)。凡夫以愛心修禪定為垢。圣人無漏心修為凈也。
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 此下明惠學(xué)也。七賢有漏。八圣無漏。八正正道。背此名邪道。三諦有為。滅諦無為。三世間出三界涅槃。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利御其心乃可調(diào)伏 下結(jié)文可見。
譬如象馬[怡-臺+龍]悷不調(diào)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后調(diào)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此二喻也。調(diào)馬有四。菩薩見鞭。二乘觸皮。人天觸肉。說三惡調(diào)乃為徹骨也。合文可見。肇曰。非鉤埵無以調(diào)象馬。非苦言無以伏難化。
彼諸菩薩聞?wù)f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貪所樂法度脫眾生 此三贊述。文二。此初贊佛也。肇曰。諸佛平等跡有參差。跡有參差由群生下劣。志愿狹小故佛隱自在力同其貧陋。順其所樂而以濟之。應(yīng)感無方。不擇凈穢。此未曾有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下嘆菩薩可見。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于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 此四述誠。不述佛者道力圓也。文二。此初述益。深化善則功少?;瘣簞t功深。睿曰。久而無功未。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凈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凈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jìn)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以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得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二釋所以也。有標(biāo)數(shù)列釋可見。肇曰。夫善因惡起。凈因穢增。此土十惡法具故十德增長。彼土純善故施德無地。所以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于此世界行五瘡疣生于凈土 此三明凈土之行。文二。此初問也。肇曰。將勵此土始學(xué)菩薩令生凈國故發(fā)斯問。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凈土 此二答文四。謂標(biāo).征.釋.結(jié)。此初標(biāo)也。
何等為八 此二征可見。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有功德盡以施之 肇曰。菩薩代彼受苦不自計身。所有功德盡施眾生。豈以有益而想其報乎。若不為眾生應(yīng)久入涅槃。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何謂此饒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肇曰。怨親不殊。卑己后人等心尊彼。情無分然。二法也。
于諸菩薩視之如佛 肇曰。菩薩眾生之橋梁三寶之系。視之如佛則增己功德。三法也 所未聞經(jīng)聞之不疑 肇曰。佛所說經(jīng)聞則信受。不以未聞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與聲聞地而相違背 肇曰。三乘雖異歸宗不殊。不以大小而相違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diào)伏其心 肇曰。他種他獲曷為而嫉。己種己得曷為而高。于是二中善自調(diào)伏。六法也。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肇曰。省己過則過自消。訟彼短則短在己。七法也。
恒以一心求諸功德 肇曰。塵垢易增功德難集。自非一心專求無以克成。具此八法則行無瘡疣終生凈土矣。
是為八法 結(jié)文可見。
維摩詰文殊師利。于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三得益。行深大士悟凈穢之隨緣得無生忍。行淺者聞無疣之行舍穢慕凈發(fā)菩提心。
菩薩行品第十一
此下兩品大段第三歸宗印定。前品廣佛事不同多明凈土之宗。后品現(xiàn)凈名勝身勝土多明印定。香積大士悟諸佛之平等知凈穢之隨緣請法退還因以目品也。
是時佛說法于庵羅樹園。其他忽然廣博嚴(yán)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品文三。初明事畢歸佛。二明佛事不同。三請法還土。初文復(fù)四。一現(xiàn)相。二詣佛。三慰問。四佛贊。初文有三。此初現(xiàn)相也。肇曰。至人無常所理會是鄰如來。凈名雖眼殊處異妙期有在。所以來往與化共弘不思議道者也。因遣問疾所明若上。今將詣如來封印茲典故先現(xiàn)斯瑞以啟群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yīng)。是處忽然廣博嚴(yán)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二問緣。身子迦葉隨文殊以作化。阿難侍者留庵羅以啟導(dǎo)故因瑞而發(fā)端也。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fā)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yīng) 三佛答。彼來令此生信仰也。
于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晒惨姺鹋c諸菩薩禮事供養(yǎng) 此二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維摩詰勸共見佛旨可尋也。一者見其誠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證明香飯多所發(fā)語。三者以其懷勝遠(yuǎn)游宜令實返故共詣佛所咨請道法也。
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二文殊稱善。肇曰。有益時也。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三明掌擎詣佛也。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于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四明次第致敬。什曰。世相迎送必結(jié)四輕騎。大士迎送則運以妙通。
于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fù)坐。即皆受教 此三明佛慰。慰辭文略。有教有奉如文。
眾生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之自在神力所為乎 此四佛贊。凈名神力者即彼已說伏彼未聞。文四。此初問也。
唯然已見 二答也。
于汝意云何 三征也。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四釋也。肇曰。向與文殊俱入不思議室。因借寶座睹其神力。兼食香飯乘掌而還莫測其變。故自絕于圖度。又解。身子自言不測者將以激勵聲聞回心向大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此二明佛事不同。文二。初因問香。二明佛事。初中文三。一阿難問。二身子述。三凈名解。初中文二。一問。二佛答。此初也。肇曰。如來將辯香飯之緣故令阿難問也。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二佛答彼大士香也。
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此二身子自述。將明食飯之益。以顯凈名難思之事。文三。此初述也。
阿難言。此所從來 二問也。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三答來處也。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當(dāng)久如 此三明凈名解飯為佛土。文三。法喻合。初文四。此初問也。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二答也。
曰。此飯久如當(dāng)消 三重問也。
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此四正益有三。此初七日消治四大病也。故律中有七日藥。以藥勢相接七日可知。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此二小乘益有二。此初見道益。
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后乃消 此二無學(xué)益也。
若未發(fā)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fā)意乃消 此三大乘益有三。此初中十信益也。
已發(fā)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后乃消 此二七地益也。
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后乃消 此三等覺益也。飯有普利之功而食者心自大小耳。倒此文字亦然也。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后乃消 此二喻也。
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后乃消 此三答也。文并可見。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此下第二廣明佛事。大文有四。一明佛事隨化不同。二明佛身應(yīng)緣故異。三明阿難伏罪。四明菩薩悔責(zé)前中文四。一稱嘆。二廣說。三密呵。四解釋。此即初也。小乘唯知娑婆一化音聲為佛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塵皆為佛事。故有此嘆肇曰。余本充體乃除結(jié)縛。未曾聞見也。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蛴蟹鹜烈苑鸸饷鞫鞣鹗隆〈讼露V明佛事。肇曰。阿難見香飯所益。謂佛事理極于此。故廣示其事令悟佛道之無方也。此土眾生見佛妙光自入道檢亦有余益。但以光為主。下類爾也。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 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薩為化主。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大論云須扇頭佛當(dāng)日成道。當(dāng)日入涅槃。留化佛度眾生也。皆此比也。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 肇曰。此樹先無不照香無不熏。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應(yīng)之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 肇曰。昔閻浮提王得佛大衣時。世大疫王以衣置高表上以示國人。國人歸命病皆得除。信敬益深。因是悟道也。此其類也。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 肇曰。眾香園即其事也。園林如極樂林樹說法等。一義云。飯食以舌根通道。園林眼根通道。
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 肇曰。好嚴(yán)飾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yīng)以此緣得入律行 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好有??照邷缟硪允究?。如密跡經(jīng)說也。上相雖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異故佛事不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喻得解者。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肇曰。即娑婆國佛事。
或有清凈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肇曰。有真凈土純法身菩薩外無言說。內(nèi)無情識。寂寞無為而超悟。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稱述。此佛事之上也。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jìn)止。諸所施無為非佛事 法身無為應(yīng)物故進(jìn)止威儀皆佛事也。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 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肇曰。三毒等分。此四魔煩惱之根也。因一根生二萬一千煩惱。合八萬四千。出無量塵垢故名門也。眾生皆以煩惱為病。而諸佛以之為藥。如淫女欲為患。更極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龍以嗔必為患。更增其忿恚。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猶良醫(yī)以毒除毒。斯佛事之無方也。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若能深見實相善惡兩。亡應(yīng)物隨化能善惡。俱游名悟入法門也。是即或語?;蚰??;騼?。或穢。皆是諸佛化物之門也。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凈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凈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凈心。歡喜恭敬嘆未曾有也 此三密呵香積等諸菩薩也。真土平等非凈非穢。應(yīng)物而現(xiàn)故有凈穢。若能悟凈非凈故不貪。高悟穢非穢故不憂沒。然凈穢不同。俱是佛大悲故。但于諸佛生凈信心嘆未曾有也。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xiàn)佛土不同 四解釋。真土平等化物不等也。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如虛空無若干也 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惠無若干也 此下第二呵庵園聲聞執(zhí)應(yīng)身為實。文三。初喻顯等不等。二明一切平等。三正折伏。此初也。地有差別空無差別喻也。應(yīng)物色身故有若干。凈惠法身一切平等。此法合也。肇曰。佛惠如空應(yīng)形猶地。不以地異而異空。不以空一而釋地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惠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凈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此二明平等。文二。此初。法佛身土真應(yīng)權(quán)實皆等有也。生曰。諸佛色身雖復(fù)若干而一佛無不有之。故無不等矣。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二明名等。肇曰。秦言正遍知。見法無差謂之正智。無不周謂之遍。決定法相謂之知。多陀等者。肇曰。秦云如來。亦云如去。如法如來。如法而去故。今不改千圣同轍故名如來。亦名如去。佛陀者。肇曰。秦言覺。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彼其唯佛也。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惠辯才不可思議 此下三正明折伏阿難。文三。此初明。一人不受正使三千等多亦不受。如是阿難等明菩提無邊故身智權(quán)實應(yīng)化功德不可思議。豈是聲聞所能量也。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此三阿難伏過以激勸。文四。此初阿難伏也。肇曰。阿難于五百弟子中多聞第一。今聞佛事乃自審宜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 二佛慰也。肇曰。物有于上不足。于下有余。不可以于下有余而置于上也。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yīng)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惠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三嘆菩薩功德無量。
阿難。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xiàn)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四結(jié)。簡小大。大士不思議一時所現(xiàn)神通力非二乘所能為也。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zé)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廣眾生故。隨其所應(yīng)現(xiàn)佛國異 此四大士悔責(zé)。文有悔有釋。肇曰。初見土穢生下劣想。謂諸菩薩亦有升降。聞上佛事乃自悔責(zé)。
唯然世尊。愿賜少法還于彼土當(dāng)念如來 此下第三請法還國。文三。一請。二善。三稱嘆還國。此初請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難議故欲請法而返土。將宣揚如來不思議道。令本國眾生念佛功德也。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dāng)學(xué)此下二答。文四。初標(biāo)名。二略釋。三廣釋。四結(jié)勸。此初也。肇曰。有為法有三相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二略釋。肇曰。有為雖偽舍之則大業(yè)不成。無為雖實住之則惠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為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為故道無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凈而凈。不以為欣處。穢而穢不以為戚。應(yīng)彼而動。于我無為。此諸佛平等不思議之道也。
何謂不盡有為 此下三明廣釋文三。初釋不盡。次釋不住。后雙釋也。初中文三。此初征也。
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 此下二釋也。既雜明萬行無別料次。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本故發(fā)言有之。
深發(fā)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惓。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hù)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外化不離慈。內(nèi)修不忘智。謂求菩提心不系忘也。又外化不厭。內(nèi)順?biāo)臄z。外護(hù)法橋。內(nèi)求功德。皆回向菩提。方便化物不求二乘三界果也。肇曰。以慈為根。發(fā)心為心。然后順?biāo)臄z化眾生。護(hù)正法種善根。以此眾德茂。其枝條道樹日滋不盡有為也。下諸行愿枝條之流取其日滋日茂以成不盡義耳。廢舍慈悲道樹不建。眾德?lián)p耗自隱涅槃。謂盡有為也。
求法不懈說法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為法不怠供佛無畏。肇曰。不以結(jié)生曷為而畏。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xué)敬學(xué)如佛八風(fēng)不移志。勸學(xué)不輕心。肇曰。未學(xué)當(dāng)學(xué)所以不輕已學(xué)。當(dāng)成故敬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fā)正念。于遠(yuǎn)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已樂慶于彼樂 不樂煩惱不貴涅槃大士之化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也。不著已樂等大士之心也。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肇曰。禪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如地獄。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 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好游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 肇曰。求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hù)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必因此施成就善根至一切智。又不嫌毀戒。但念悲救想波羅蜜能生法身。助成菩提莫過道品。此等是大士之想念也。
發(fā)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凈國嚴(yán)飾之事成已佛土 增廣萬善嚴(yán)凈佛土依報行也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凈身口意 肇曰。行無限施者開四門施。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惡以凈三業(yè)行大施。以嚴(yán)相好正報行也。
生死無數(shù)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惓。以智惠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fù)眾生永使解脫 大悲不屈于生死。精進(jìn)不倦于佛德。以智惠劍破煩惱因出法身果。荷負(fù)眾生。此菩提薩埵心也。肇曰。法身越三界陰界入所不攝故言出。若受陰界入身處積塵之內(nèi)。則自固羈鎖安能濟波。
以大精進(jìn)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間法 精進(jìn)以摧魔。無念以證真少欲而不舍世間。大士之行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不舍世者。肇曰。和以無念欲而舍世自異。
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惠引導(dǎo)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辨演法無礙 不壞法身起通道物身業(yè)化也。正念總持多聞不忘意業(yè)化也。差別眾根斷疑樂說口業(yè)化也。此大士之三密也。不壞威儀者。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儀。天下皆謂我同已而我獨異人。樂說辯者四辨也。
凈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十善欲天因無量梵天因物無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善令離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 此大士之德也。佛音者經(jīng)云八音也。一徹好。二柔軟。三和適。四諦了。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yuǎn)。八不竭也。又密跡經(jīng)云。有無量音也。
深修善法所行轉(zhuǎn)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共眾善 自行則深修轉(zhuǎn)勝 導(dǎo)眾則化以大乘。又不矜一善以放逸。乃圓萬德以成道。以大士之進(jìn)求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此三結(jié)也。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盡有為也。夫善有為法變懷物耳。廢舍不修則日耗日盡。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此下第二釋不住無為也。文三如前。此初標(biāo)也。
謂修學(xué)空不以空為證。修學(xué)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修學(xué)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此下二釋文三。此初明三解脫也。二乘觀三脫樂涅槃故取證。菩薩觀三脫樂大悲故不證 無起者。因緣生法無自性故不生起也。肇曰。此定觀之別門也。
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滅 此二四非常觀也。破常倒故觀無常。以大悲故不厭。善樂破例故觀苦。以大悲故不惡生死。破我倒故觀無我。以大悲故常誨人。破喧動故觀寂滅。以大悲故不永滅。又觀無常故不住生死。不厭善本。不住涅槃。余倒然。
觀于遠(yuǎn)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fù)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于觀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此三雜明諸行也。雖漏身心離相而現(xiàn)身心修善。雖法性平等而現(xiàn)歸善法。雖理本無生而現(xiàn)生度物。雖漏本清凈而現(xiàn)行諸漏。雖本覺無行而現(xiàn)行引物。雖眾生性空而不舍悲濟。正位者見真入證之地以大悲故不隨小乘而取證也。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愿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肇曰。諸法因緣所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誰知如此。然大愿未滿不以功德定惠虛假而不修。
修如是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此三結(jié)。肇曰。備修上法則不證無為證。謂觀無為自證成道。自證成道即住無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此下二質(zhì)釋所以。肇曰。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復(fù)對而明之。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為則功德不具智之明也。必由廣博。若廢舍有為則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愿故不盡有為 肇曰。慈悲入生死。豈住無為之所能滿愿由積德。豈舍有為之所能。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肇曰。采良藥必在山險。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險。有非無為之所出也。若癡舍有為則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肇曰。習(xí)知眾生病必之病所。豈住無為之所能。滅眾生病必造有治。豈盡有為之所能。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dāng)學(xué) 此四總結(jié)勸。肇曰。不盡有為故無闕德之累。不住無為故無獨善之礙。此二無礙門。是菩薩弘道之要路。佛事無方之所由。勸彼令學(xué)。示其佛事不思議道。令必審諸佛無若干也。
爾時彼諸菩薩聞?wù)f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花若干種色若干眾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及此經(jīng)法并諸菩薩已?;追鹱銍@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xiàn)還到本彼國 此三聞法歡喜供養(yǎng)稱述而還國也。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此云無動。雖復(fù)變化萬形而實相常寂故名也。將證凈名勝德。以即經(jīng)故取佛而現(xiàn)土。因立品名耳。又據(jù)前半品應(yīng)見如來。以后半品顯跡證經(jīng)故從后立名也。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此品第二顯凈名身土以證經(jīng)。夫人有勝德說必真當(dāng)故印定也。文三。初明真身真土。二明應(yīng)身應(yīng)土。三欲聞經(jīng)云利也。初文二。此初問也。前文殊入室論之以無來。身子求經(jīng)訓(xùn)之以無求。今凈名見佛見之于無見。此皆會真則言亡。相寂引物則示有去來耳。又二乘初心皆見相跡故因以誨之也。肇曰。向命文殊共來見佛。雖復(fù)舉目順?biāo)锥掠^不同。如來逆睹其情。將顯其來觀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議故知而問。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二顯法身。文二。一正答法身。二論以生滅。前文三。初總答實相。二別揀百非。三結(jié)成正觀。此初也。肇曰。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虛空固已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shù)之內(nèi)而止無言之鄉(xiāng)。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莫虛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強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何則夫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則真者同真法。偽者同偽。如來虛照冥偕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故經(jīng)曰。見實相法為見佛也。凈名自觀身實相以為如來相義存于是也。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后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此下二明別揀百非意。明諸相非相即實相也。法身非生滅故非三世。非有故非色。非空故非如。無自性故無性。肇曰。法身超絕三世非陰界入所攝故不可以生住去來而睹。不可以五蔭如性而觀也。
非四大起。同于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 金剛之體非四大起。本覺性故不積六情。法界同真不在三界性。離三垢常順三脫。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法身性也。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于寂滅亦不永滅 法身非聚散故非一異。亡彼我故無自他不同。太虛故非無相。不受著故非取相。生死即涅槃故無彼此岸。邪正道不二故無中流。雖眾相都滅而不住滅故教化眾生。是即常寂滅而無滅也。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法無彼此之相故不彼不此。圣無彼此之執(zhí)故不以此不以彼。且二乘智所不測。豈凡識而能識哉。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凈非穢 性不可蔽故無晦。離覺所覺故無明。不可以名乎。不可以相示。豈強弱凈穢而分別哉。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 佛身住法性故不在方。庵園即法性故不離方。真身不生滅故非有為。丈六即真故非無為。應(yīng)物而相非實相故不可示。應(yīng)物而名非真名故不可說。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jìn)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去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法身真凈不可以六蔽覆。不可以六度度。不可以善誠。不可以惡欺。感物而來非來。感謝而往非去。既無形于去來亦無心。出入斯言經(jīng)自絕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yīng)供養(yǎng)非不應(yīng)供養(yǎng)。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無心福物非福田。有求見益非不福。無證無得非應(yīng)供。德洽無邊非不應(yīng)取之則失。真舍之則乖道。豈有相可見無相可無。斯同真際等法性越稱量之境哉。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jié)縛。等諸智同眾生。于諸法無分別 不可以世界量。非大不可以微塵。比非小離六塵之境。不可以合覺。不可以離見。無漏之體體絕結(jié)縛等實相之智。同眾生之性渾然無際。豈與法有別。
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 肇曰。無得故無失。無清故無濁。事外之體何可惱亂。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滅。恬淡寂泊無為無□。豈容憂畏喜厭于其聞哉。
無已有無當(dāng)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既云三世之有都絕言說之路。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也。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結(jié)成觀也。肇曰。窮言盡智莫能顯示。來觀之旨為若是也。又解。他觀者謂二乘凡夫見生滅憂畏等背理為他。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二論生滅文三。舍利弗問。二凈名約幻況出。三釋其生滅。前文又四。此初身子問也。離生滅見不生滅者。二乘之見非實相義。若即因緣生滅悟不生滅者。此法身義也。有此差別故再論焉。上雖具顯百非。今但論于生滅。若悟生則無生。自然無生。無生自然。自然眾非可見矣。肇曰。上云如自觀身實相。實相無生而今現(xiàn)有生。將成其自觀之義故以沒生問也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二反質(zhì)也。肇曰。逆問所得以證無沒生也。所得法即無為無相法也。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三答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四呵也。若觀諸法因緣生滅本無自性。云何乃問此沒生耶。
于意云何。譬如幻師作男女。寧沒生耶 二舉幻況文五。此初舉幻問。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二答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三重問。
答曰如是 四重答。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云汝于何沒而來生此 五呵。若佛說諸法如幻相者。即幻生非生幻沒非沒。云何更問此沒生也。肇曰。生猶化。存死猶化。往物無不爾。獨問我為。
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 生者為虛誑法相續(xù)之相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三解釋。妄執(zhí)虛誑有沒有生。悟法真實無生無滅?;脺绶菧绻什槐M。善本幻生非生故不貪生長惡。此所以顯即生滅悟無生滅成法身義也。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于彼國沒而來生此 此下二明應(yīng)身應(yīng)土文二。初論應(yīng)事。二現(xiàn)身土。前文又四。一佛示國名。二身子生疑。三約喻質(zhì)問。四解釋應(yīng)事。此初也。上既即生非生是真身。此明不生能生是應(yīng)身。國土亦然。故佛示其生沒也。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凈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二生疑。但可棄穢生凈。曷有舍凈來穢耶。肇曰。此土方余國怒害最多。
維摩詰語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三質(zhì)問。初問答明曰。光自明闇不能蔽。喻真身處染不染。后問答明曰。光能破彼闇。喻菩薩化生雜染。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凈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此四合喻能釋。二重亦然。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 此二正現(xiàn)身土。文六。一時眾渴仰。二佛命令現(xiàn)。三奉命移取。四勸修行。五大眾發(fā)心。六利益還本也。此初也。
佛知一切眾會所念 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xiàn)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此二命令現(xiàn)土。肇曰。既睹大眾渴仰之情。將顯凈名不思議德故告令現(xiàn)本國也。
于是維摩詰心念。吾當(dāng)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三奉命。文六。此初念取彼佛國土及妙蓮花寶。階嚴(yán)飾盡皆現(xiàn)也。
及菩提樹諸妙蓮花。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肇曰。彼菩提樹及妙蓮華皆能放光明于十方作佛事。及華上化佛菩薩亦于十方作佛事皆通取來。
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jīng)法。肇曰。欲天報通足能陵虛。然彼土以寶階嚴(yán)飾為戲游之路。故同以往返也。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賦-止+(二/貝)]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jǐn)嗳∪缣占逸?。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 肇曰。嚴(yán)凈之土福慶所集。人天之報相殊未幾。故同路往返有交游之歡娛。又解。忉利此云三十三也。阿迦[賦-止+(二/貝)]吒此云色究竟。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現(xiàn)神通力。以其右手?jǐn)嗳∶钕彩澜缰糜诖送痢《?。肇曰。重為輕根靜為躁。若非三昧之力無以運神足之動。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余天人。俱發(fā)聲言。唯然世尊。唯取我去。愿見救護(hù) 三得通驚覺肇曰。大通菩薩逆睹變?nèi)馂楸姸鴨?。其余諸天未了而問??治肺幢M故求救護(hù)。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 四佛稱凈名作也。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智已之所往 五明不覺。
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六入不增減。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yán)飾。菩薩行凈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若得如是清凈佛土。當(dāng)學(xué)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此四勸修行。文三。此初勸觀也。二皆曰唯然答見。佛言已下勸修并可見。肇曰。登高必由其本。求果必尋其因。
現(xiàn)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dāng)生彼國 此五明眾益。文三。發(fā)心發(fā)愿佛記如文妙喜現(xiàn)。此二意。一為證凈名凈土。二為若干有緣發(fā)心。
時妙喜世界于此國土。所應(yīng)饒益其事訖已。還復(fù)本處舉眾皆見 此六利益已還本。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愿使一切眾生得清凈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 此下第三明聞經(jīng)益。文二。一身子發(fā)愿。二聞經(jīng)利益。初文又三。一問。二答。三發(fā)愿。如文妙喜凈土凈名神道不思議事。二乘所無故啟茲愿也。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yǎng) 此下二明聞經(jīng)得利文二。此嘆聞經(jīng)益。
其諸眾生若今現(xiàn)在若佛滅后。聞此經(jīng)者亦得善利 此二嘆諸眾生聞經(jīng)益。文三。此初嘆聞經(jīng)。
況復(fù)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 二總嘆受持。
若有手得是經(jīng)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 三別嘆有六。此初也。八難眾生尚不聞名。況乎得哉。深種信根值佛得經(jīng)解脫寶藏即為已得。
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hù)念 肇曰。行應(yīng)于內(nèi)護(hù)念于外。理會冥感自然之?dāng)?shù)。
其有供養(yǎng)如是人者當(dāng)知則為供養(yǎng)于佛 持法藏者。行如來事故如供佛。
其有書持此經(jīng)卷者。當(dāng)知其室則有如來 經(jīng)是佛母故。經(jīng)卷住處佛及弟子梵釋龍?zhí)熳o(hù)如塔廟。
若聞是經(jīng)隨喜者。斯人則為取一切智 千里之行難于發(fā)足。一切智果始于隨喜。既能喜之必當(dāng)克證。
若能信解此經(jīng)乃至一四句偈為他人說者。當(dāng)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十善五戒報在人天。大乘深經(jīng)唯果菩提故始信四句便記成佛。
法供養(yǎng)品第十三
此下二品大段第三證已須傳流通分也。讀說護(hù)持遠(yuǎn)津遐劫聞經(jīng)修圣。圣不絕故曰流通。文二。此品贊法得益大。后品睹益護(hù)持大乘理教名之為法。修讀傳通名為供養(yǎng)。如文。
爾時釋提桓因于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jīng)。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jīng)典。品文二。初天帝發(fā)誓弘經(jīng)。二如來述可。初中又三。初嘆法勝。次嘆人益。三睹益誓傳。此初也。百千經(jīng)方便教也。決定實相修證理自在神通所證用。肇曰。此經(jīng)意雖簡約而義包群典。坐不逾日而備睹通變。大乘微遠(yuǎn)之言。神通應(yīng)感之力。一時所遇理無不盡。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jīng)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此二嘆人。文二。此初嘆信解。肇曰。是法者自在神通實相法也。什曰。若累深信薄者經(jīng)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積而悟深者隨愿輒成之。
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hù)念。降伏外學(xué)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此二嘆修行也。一念修行閉八難惡趣。開五乘善門行。應(yīng)則諸佛宜護(hù)修。正則外魔摧伏隨順佛理。名修菩提不移。此心必安道樹無上佛果信心為本。萬行菩提一念為階。所以始于一念修行即是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dāng)與諸眷屬供養(yǎng)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jīng)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dāng)令生信。其已信當(dāng)為作護(hù) 此三天帝睹法真益大發(fā)誓弘護(hù)。又護(hù)持正法菩薩行本所以誓修。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jīng)廣說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下二佛贊天帝所以。文三如前。初述嘆法也。肇曰。善其護(hù)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議道皆陳在此經(jīng)。若受持護(hù)養(yǎng)則為供養(yǎng)三世諸佛故助爾喜。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yǎng)是經(jīng)者則為供養(yǎng)去來今佛 二述人益深。文二。此初正述也。經(jīng)是三世佛母。供其母則供其子也。又教能顯理理能悟佛故受持讀誦則為供養(yǎng)三世佛矣。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shù)韭閰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蛞唤倩驕p一劫。恭敬尊重贊嘆供養(yǎng)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從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yán)。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yǎng)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殖福寧為多不 此二校量。文四。此初舉況句也。大千諸佛福田最上施。安起塔二世供養(yǎng)是人殖福為多不耶。
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二答福多。
佛告天帝。當(dāng)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求彼 三正校量勝。生曰。衣食供養(yǎng)本以施功致福。非求理之法據(jù)。此正可生人天之中。終不得成佛也。供養(yǎng)法身者。以佛所體為懷之于大悟智慧而以相比。豈可同年語優(yōu)劣哉。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四釋勝所以。諸佛從經(jīng)生。供佛福尚多。何況供求經(jīng)本乎。肇曰。高木必起重壞瑾瑜必生荊岫。所以無量之果必由無量之因。諸佛菩提皆從習(xí)此經(jīng)生。而菩提之道以無相為相。無相之相不可限量。因是生福。福何可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是時。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yīng)供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曰大莊嚴(yán)。劫曰莊嚴(yán)。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 此下三述弘護(hù)之報。我為月蓋護(hù)法。成佛天帝所愿報可知矣。文四。初明有佛。二明供養(yǎng)。三結(jié)會。四勸修。此初明時有佛也。藥王別號如來等通號有十。一如來乘真如理來成正覺故。二應(yīng)供破魔度物應(yīng)供養(yǎng)故。三正遍智正覺諸法不顛倒故。四明行足萬行滿足至三明果故。五善逝逝往也。直往菩提不退還故。六世間解大悲權(quán)智解世間故。七無上士德業(yè)最勝無能過故。八調(diào)御丈夫受化調(diào)伏皆丈夫故。九天人師雖師范六道天人益多故。十佛。佛馱覺也。生死長夜自覺覺他故余劫名眷屬等??梢姟?br />
天帝。是時有轉(zhuǎn)輪圣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yǎng)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 二明有王供養(yǎng)。文三。此初父王供養(yǎng)也。七寶者輪寶珠寶女寶象寶馬寶藏寶臣寶丘寶神寶。
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dāng)如我以深心供養(yǎng)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yǎng)藥王如來。復(fù)滿五劫一切施安 二千子供養(yǎng)有告有奉??梢?。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yǎng)殊過此者 此三明月蓋思法供養(yǎng)文九。此初獨坐思惟也。肇曰。極世肴珍無以 其至至之情冀所珍之外有妙養(yǎng)以暢誠心。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yǎng)勝諸供養(yǎng) 二天告。肇曰。藥王如來知其將化故變?yōu)榭丈穸嬷?br />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yǎng) 三問天也。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dāng)廣為汝說法之供養(yǎng) 四令往問佛也。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劫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勝。云何為法之供養(yǎng) 五諸佛問。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yǎng)者諸佛所說深經(jīng)。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凈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問 下六答法供養(yǎng)。文二。一明法體。二明供養(yǎng)法中文五。初明理法。二明教法。三明行勝。四明果勝。五總結(jié)也。此初明實相理法也。肇曰。深經(jīng)謂之方等第一義也。其旨深玄非有心之所得。微妙無緣非明者。所睹超絕塵境無染。若空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者。不亦難乎。又解。實相深理難信難見。性凈無染促可智悟。非分別思惟能得。又解。情與理違故難信。行與理違故難受?;笈c理違故難見。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 此二明菩薩法教非小乘也。陀羅尼印者。無名相理假名相說。終日名而無名。終日相而無相。此陀羅尼印也。故勝天王云??偝譄o文字。文字顯總持般若。大悲力離言文字說。又即名非名。即相非相。亦名實相印也。肇曰。菩薩法藏所攝固非小乘之寶??偝炙」谭浅侵兄???偝炙∮”卣娣ú厮鶖z。所攝必寶。豈是常人所能開發(fā)。以明法寶除固難可窺[[email protected]]也。
至不退轉(zhuǎn)成就六度 此三明理深教妙起行必勝文四。此初不退行也。如彌勒章相。肇曰。不退所以至六度。所以成大業(yè)之所出莫由斯典。
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jīng)之上 此二演說行也。肇曰。善分別實相之義。順菩提無相之法。此經(jīng)之上也。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 此三離過行也。大悲故超二乘。離著故超諸魔。無邪見故超外道。此皆深經(jīng)之所能也。
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 此四證真行也。謂順因緣悟真理也。無我等我空也。空無相等法空也。肇曰。法從因緣生。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則無主。無主則無我。人眾生壽命唯空無相無作無起。此深經(jīng)之所順也。
能令眾生坐于道場而轉(zhuǎn)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嘆譽 此下四明理深行妙得勝果也。文三。初明證道法身果。既成道樹必轉(zhuǎn)法輪所以天龍預(yù)懷所嘆。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圣一切智惠。說眾菩薩所行之道 此二明一切智果。既坐道樹具佛法藏獲賢圣智。得菩提道因圓果滿。名行足也。
依于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若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 此三明大悲利益果。既坐道場獲一切智。普雨法雨利益眾生。令諸菩薩依實相義。權(quán)為二乘宣無常理。聞經(jīng)隨喜毀禁罪除。諸魔外道怖邪歸正。自非深信大乘堅固悲愿安能致。此無邊益哉。
諸佛賢圣所共稱嘆。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此五總結(jié)理也。肇曰。諸佛共稱以明共法必真也。生死雖苦背之至難。涅槃雖樂識之者寡。自非深經(jīng)孰啟其路。諸佛雖殊其道不二。以明其第一義經(jīng)常一不差也。美深經(jīng)訖于是。
若聞如是等經(jīng)。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hù)法故。是名法之供養(yǎng) 此二明供養(yǎng)。文二。此初信行讀誦。肇曰。如是等經(jīng)盡諸佛法身也。若聞斯經(jīng)能信解護(hù)持宣示分明。令大法增廣名法之供養(yǎng)。養(yǎng)成法身也。
又于諸法如說修行 此二明法行修行。文三。初觀除邪報。二四依簡失。三順寂滅證。初除執(zhí)。文三。此初標(biāo)也。肇曰。諸法即深經(jīng)所說六度諸法。
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 此二無我睹也。肇曰。不悟緣起故有邪見之迷封我之惑。若如說行則得明惠。明見十二因緣根原所由。故能離邪見得無生忍。無復(fù)吾我眾生之想也。見緣如緣謂之隨順。明白有無謂之決定。皆智用之別稱。
而于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 此三離我所也。肇曰。無違無諍即隨順義也。五受陰身及家屬所有因緣果報即我所也。若能照見因緣果報之性順而無違離我所也。上直明觀因緣知無造者故離我見。今觀因緣果報知無屬者故離我所見。
依于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依于法不依人 二四依簡失。大集經(jīng)云。語者說生死。義者知生死無性。悟者說涅槃味。義者說涅槃無性。語者說諸乘隨所安止。義者說諸乘入一相智行等。又識者識四大智住四大無性。識者識六根六識。智者住內(nèi)外寂滅等。又不了義經(jīng)說生死苦惱。了義經(jīng)說生死涅槃一相。不了義經(jīng)說我人諸法。了義經(jīng)說三空無我也。又人者攝取人見。法者解人無人見。人者凡圣三乘人也。法者知一切法無別無異如虛空也。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 此三順法寂滅相而修證。文三。此初標(biāo)法體也。肇曰。順因緣知法無盡。法從緣而有。從緣而無。其有不從未來來。其無不歸入過去去。故曰無入無歸 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 二辯寂滅相也。肇曰。畢竟謂始終常滅。終常滅不復(fù)更滅。乃所以成無盡義也。生曰。畢竟者終要然也。終既要滅。生豈有哉。生若不有其誰有滅耶。則無入歸矣。
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fù)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yǎng) 此三結(jié)供養(yǎng)也。無明本性寂滅故不生。不生即不滅。不滅即無盡。肇曰。上觀因緣無生離常我等諸見。今觀因緣無滅離斷滅等諸見。具四依離諸見者。法供養(yǎng)之上也。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 七聞法得益也。分二。一柔順。仁王云。四五六地得此忍也。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
即解寶衣嚴(yán)身之具。以供養(yǎng)佛 二解衣供養(yǎng)。
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后我當(dāng)行法供養(yǎng)守護(hù)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 三請加護(hù)也。肇曰。聞法供養(yǎng)欣欲行之。然經(jīng)道深遠(yuǎn)非己力所弘。故愿加威神也。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于末后守護(hù)法城 八明受記。什曰。欲令后人信伏故記其守護(hù)法藏。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凈。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jìn)不久。得五神通通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 九出家護(hù)法。文三。此初出家得道。神通身業(yè)。陀羅尼心業(yè)。辯才口業(yè)也。
于佛滅后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zhuǎn)法輪隨而分布 二以具三業(yè)功德故弘法也。
月蓋比丘以守護(hù)法勤行精進(jìn)。即于此身化百萬億人。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zhuǎn)。十四那由他人深發(fā)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三明所化眾數(shù)。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xiàn)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馱為始得佛。最后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 是三結(jié)會也。故今迦羅鳩孫馱亦曰俱留孫。賢劫千佛之首。樓至千佛之終也。
如是天帝。當(dāng)知此要。以法供養(yǎng)于諸供養(yǎng)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dāng)以法之供養(yǎng)供養(yǎng)于佛 四結(jié)勸。肇曰。吾成正覺由法供養(yǎng)。以是可智法養(yǎng)為上。
囑累品第十四
此品付囑護(hù)持傳法事。大緣累不輕。殷勤付囑故云囑累。又云殷勤。再三故云囑累。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付囑于汝。如是輩經(jīng)于佛滅后末世之中。汝等當(dāng)以神力廣宣流布于閻浮提無令斷絕 品文三。一付囑彌勒等。二付囑阿難等。三經(jīng)畢慶聞。前文又二。初付。后受付。文三。此初正付也。肇曰。不思議經(jīng)即佛無上菩提之道。其道深遠(yuǎn)離可克成。吾無量劫不惜身命。骨施逾須彌血施過江海勤苦積集。今始得就哀彼長迷故垂之竹帛。然群生德薄魔事[火*盛]熾。吾道多難。非汝不弘嗣正之弟所以重累。又城高沖生道尊。魔盛自非神力無以制持。故勸以神力也。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dāng)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jīng)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jīng)。必多信樂發(fā)希有心當(dāng)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yīng)得利而為廣說 二釋付以所。緣不感佛教在當(dāng)來。不聞則失。聞之必益。故頂受廣說。肇曰。法之通塞損益若此故勸彌勒頂受廣說也。
彌勒當(dāng)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于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dāng)知。是為新學(xué)菩薩。若于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jīng)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凈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dāng)知。是為久修道行 此三簡傳通得失。有三。此初總簡也。新學(xué)好文久修。好蒙傳者應(yīng)善。其根緣學(xué)者應(yīng)鑒。其得失有標(biāo)釋結(jié)。可見。肇曰。行之深淺各有異相得失兩陳以勵護(hù)持法者。
彌勒。復(fù)有二法。名新學(xué)者。不能決定于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jīng)。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hù)持解說如是深經(jīng)者。不肯親近供養(yǎng)恭敬。或時于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dāng)知。是新學(xué)菩薩。為自毀傷不能于深法中調(diào)伏其心 此二別簡新學(xué)。文三。如前決定深理必在積修。敬法重人方能久學(xué)。若謗法毀師自絕深信解惠不明。豈能決定正觀獲不退轉(zhuǎn)也。肇曰。一毀法。二毀人。
彌勒。復(fù)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xué)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三別簡舊學(xué)。二法者。一輕慢新學(xué)自喪大悲。二樂分別自壞大智。夫證無生忍要悲智雙圓。有茲二患。自毀修證。文三。如可見。
彌勒菩薩聞?wù)f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dāng)遠(yuǎn)離如斯之惡 此下二明彌勒四王等受旨。文三。此初彌勒受旨。文二。初領(lǐng)旨。二佛贊。領(lǐng)中先受誡旨。肇曰。一生大士豈有如斯之惡而復(fù)離邪。發(fā)言者為未離者耳。
奉持如來無數(shù)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中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dāng)令手得如是等經(jīng)。與其念力。使得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dāng)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此二領(lǐng)通經(jīng)旨。如來得法益通三世。未來有緣。我當(dāng)令手得心持自行謙說。彌勒神力者。肇曰。定已功于未然息眾魔之摧斷。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此二佛贊。如文可見。
于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言。我等亦于如來滅后。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菩提法。復(fù)當(dāng)開導(dǎo)諸說法者令得是經(jīng) 二諸菩薩受法燈遍照故誓宣十方。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jīng)卷讀誦解說者。我當(dāng)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訪其所權(quán)護(hù)其人。而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此下三四天王受旨經(jīng)卷住處災(zāi)難自清。況天力護(hù)持彌增法化。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jīng)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dāng)何名斯經(jīng)。佛言。阿難。是經(jīng)名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下二付囑阿難付受問答。若令結(jié)集之時無所遺漏。
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已下說付既周慶聞修奉。
凈名經(jīng)關(guān)中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