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八

元和郡縣圖志 作者:唐·李吉甫


◎河南道四鄭滑節(jié)度使滑州鄭州陳許節(jié)度使許州陳州滑州,靈昌。望。開元戶五萬三千六百二十七。鄉(xiāng)一百五。元和戶八千五十六。今為鄭滑節(jié)度使理所。 管州二:滑州,鄭州??h十四。都管戶二萬二千。 《禹貢》袞州之域。春秋時為衛(wèi)國,《左傳》曰“狄滅衛(wèi),衛(wèi)立戴公以廬於曹”,今州城東北五里白馬故城,即衛(wèi)之曹邑也。衛(wèi)文公自曹邑遷於楚丘,今衛(wèi)南縣也。衛(wèi)成公又遷於帝丘。今濮州濮陽縣是也。戰(zhàn)國時,其地屬魏。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東郡。漢因之。後漢末,袁紹以曹公為東郡太守。東晉時,慕容德自鄴南徙滑臺,僭號南燕,都於胙城,至超徙都廣固,為宋所滅。宋武帝既平慕容之後,盡得河南之地,於此置袞州,仍置東郡。宋之北境守在此,其城在古滑臺,甚險固,後屬後魏,宋文帝使王玄謨攻圍,二十日不能取。隋開皇九年,又於今州理置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取滑臺為名。大業(yè)三年又改為東郡。 武德元年罷郡置滑州,二年陷寇,四年討平王世充,依舊置滑州。 州境:東西二百三十六里。東北一百四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東北至濮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汴州二百一十里。正西微南至衛(wèi)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鄭州三百里。北至相州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曹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方紋綾。賦:綿,絹。元和貢:方紋綾二十匹。 管縣七:白馬,韋城,衛(wèi)南,胙城,靈昌,酸棗,匡城。 白馬縣望。郭下。本衛(wèi)之曹邑,漢以為縣,屬東郡,因白馬津為名。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縣又屬焉。 白馬山,在縣東北三十四里。《開山圖》曰:“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苯蚺c縣,蓋取此山為名。 黃河,去外城二十步。 州城,即古滑臺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云衛(wèi)靈公所筑小城,昔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甚高峻堅險。臨河亦有臺。慕容時,宋公遣征虜將軍任仲德攻破之,即魏武帝破袁紹,斬文丑於此岸者。 鹿鳴故城,在縣北三十里?!端螘匪螌⑼跣儞?jù)滑臺,宣令走鹿鳴城是也。 黎陽津,一名白馬津,在縣北三十里鹿鳴城之西南隅。酈食其說漢祖曰:“守白馬之津,塞飛狐之口,以示諸侯,則天下知所歸矣?!敝^此津也。建安五年,曹公征先主,先主奔袁結(jié)。曹公擒關(guān)羽,拜為偏將軍。紹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曹公使羽擊之,羽刺殺良於萬眾之中,遂解白馬之圍。後慕容德為魏軍所逼,率戶四萬馀徙於鹿鳴,達(dá)黎陽津,昏而冰合,是夜?jié)佑?,旦而魏師至,冰亦尋泮。德悅,以為神助,因改黎陽津為天橋津?河侯祠,在縣南一里。漢王尊為東郡太守,河水盛,浸瓠子是,尊臨決河不去,後人嘉尊壯節(jié),因為立祠。 韋城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白馬縣地,殷伯豕韋之國也?!蹲髠鳌贰胺缎釉唬骸粑抑妫谙臑橛埵?,在商為豕韋氏’?!倍抛ⅰ皷|郡白馬縣東南有韋城”,是也。隋開皇六年,分白馬縣南境置韋城縣,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屬滑州。 京觀,在縣北二百步。王莽篡漢,東郡太守翟義舉兵,莽遣將王邑等八將敗義於此,乃筑焉,俗號髑骨臺。 衛(wèi)南縣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本漢濮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楚丘縣,屬滑州,後以曹州有楚丘縣,改今名。 鐵丘,在縣東南一十里。 故Θ城,在縣東一十五里?!蹲髠鳌贰昂篝嘧驭ㄟw於窮石”,是也。 胙城縣,上。北至州九十里。本古之胙國,《左傳》“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允也”。又為古之燕國,《左傳》“衛(wèi)人、燕師伐鄭”,是也。漢為南燕縣。其後慕容德都之,復(fù)號東燕縣。隋開皇三年廢東都,以縣屬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覽奏狀,見東燕縣名,曰:“今天下一統(tǒng),何東燕之有?”遂改為胙城,屬滑州。武德二年,於此置胙州,領(lǐng)胙城,又置東燕縣。四年廢州,胙城屬滑州。 石丘,在縣東北三十里。俗傳漢成帝時星隕之石也。 濮水,在縣南二十里,西南自酸棗縣界流入。 靈昌縣,上。東北至州七十里。本漢南燕縣地,自漢至隋不改。開皇十六年,分東燕、酸棗二縣置靈昌縣,取靈昌津為名,屬滑州。 黃河,在縣北一十里。 赤眉故城,在縣東二十四里。漢末赤眉帥樊崇筑。 延津,即靈昌津也,在縣東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劉曜,至河渚,不得渡,時流澌,下流因風(fēng)結(jié)冰,濟訖泮,勒自以為得天助,故號靈昌津。又《左傳》“鄭太叔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又曹公北救劉延,至延津。皆此津也。 酸棗縣,望。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秦舊縣,屬陳留郡,以地多酸棗,其仁入藥用,故名。後魏并入小黃,宣武帝復(fù)置,改屬東郡。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屬滑州。 黃河,在縣北二十里。 酸棗故城,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六國時韓王所理處,舊址猶存。 金是,在縣南二十三里。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東潰金是,即此是也。 匡城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古衛(wèi)之匡邑,《論語》“子畏於匡”。至漢為長垣縣地,自漢至後魏不改。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匡城縣,屬滑州。 故匡城,在縣西南一十里。 故蒲城,在縣北一十五里?!蹲髠鳌贰褒R侯、衛(wèi)侯胥命於蒲”,子路為蒲宰,皆此也。 訾婁故城,在縣西北一十六里。 故鶴城,在縣西南一十五,衛(wèi)懿公養(yǎng)鶴於此。 鄭州,滎陽。雄。開元戶六萬四千六百一十九。鄉(xiāng)一百二十四。元和戶一萬三千九百四十四。鄉(xiāng)一十八。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鄭國。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周宣王母弟及為周司徒,食采於鄭,是為鄭桓公。後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平定虢、檜之地,故《左傳》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是也。 自武公後二十二君,至六國時鄭為韓哀侯所滅。哀侯二年,韓自平陽徙都鄭。秦并天下,屬三川郡。漢高祖改三川為河南郡,滎陽屬焉。晉武帝分河南置滎陽郡。 東魏孝靜帝分滎陽置成皋郡。高齊文宣帝又改為滎陽郡,周改為滎州。隋開皇三年改滎州為鄭州。十六年,分置管州。大業(yè)二年,廢鄭州,改管州為鄭州。隋末陷賊,武德四年五月擒建德、王世充,東都平,其月置鄭州,理武牢。其年又於今鄭州理置管州,貞觀元年廢管州。七年,自武牢移鄭州於今理。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至東都二百八十里。東至汴州一百四十里。南至許州一百八十六里。東北至滑州三百里。北至黃河八十里。 管縣七:管城,滎陽,滎澤,原武,陽武,新鄭,中牟。 管城縣,望。郭下。本周封管叔之國,自漢至隋皆為中牟縣。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管城縣,屬管州。大業(yè)二年改管州為鄭州,縣又屬焉。 梅山,縣西南三十里。春秋時楚子馮帥師侵費、滑,右回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澤,縣東三里。 故市城,縣西北三十里。曹操擊袁紹軍於故市,即此城也。 武強城,縣東三十一里。曹參擊項羽,還攻武強,即此城也。 祭城,縣東北一十五里。 必阝城,縣東六里。晉荀林父帥師與楚子戰(zhàn)於必阝,即此城也。 李氏陂,縣東四里。後魏孝文帝以此陂賜仆射李沖,故俗呼為仆射陂。周回十八里。 滎陽縣,緊。東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晉屬滎陽郡,高齊改郡名成皋,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鄭州。萬歲通天元年改為武泰縣,仍隸河南府。 神龍初,復(fù)為滎陽,屬鄭州。 京水,出縣南平地。 索水,出縣南三十五里小徑山。 古大索城,今縣理是也。楚漢戰(zhàn)於京、索,《漢書》注“京縣有大索亭、小索亭。”晉末滎陽人張卓、董遇,鳩集流散,守固此城,因名大柵塢,今呼為大刺,蓋音之訛耳。 小索城,縣北四里。宋南平王鑠遣王陽兒據(jù)小索破魏,即此城也。 京縣故城,縣東南二十里。即鄭京城太叔之邑。 滎澤縣,望。東南至州五十里。本漢滎陽縣地,隋開皇四年分滎陽置廣武縣,取山為名。仁壽元年改為滎澤,屬鄭州。 廣武山,在縣西二十里,一名三皇山。 敖山,縣西十五里。春秋時晉師救鄭在敖、高阝之。敖、高阝二山名。宋武帝《北征記》曰:“敖山,秦時筑倉於山上,漢高祖亦因敖倉,傍山筑甬道,下汴水?!奔创松揭?。 滎澤,縣北四里?!队碡暋窛鐬闇?,今濟水亦不復(fù)入也。 黃河,北去縣十五里。 東廣武、西廣武二城,各在一山頭,相去二百馀步,在縣西二十里。漢高祖與項羽俱臨廣武而軍,今東城有高壇,即是項羽坐太公於上,以示漢軍處。 踐土臺,故王宮,縣西北(四)十五里?!蹲髠鳌窌x文公作王宮於踐土,即此也。 敖倉城,縣西十五里。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秦所置。仲丁遷於囂,此也。 《詩》曰“薄狩于敖”,即此地也。 金是,縣西北二十二里。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潰金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孝武帝時,王尊為東郡太守,又加修筑。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詔樂浪人王景筑是,起自滎陽,東至千乘??谇р爬?。十里立一水門,更相回注,無復(fù)潰漏之患。此是首也。 原武縣,緊。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河南郡。後魏屬滎陽郡。東魏改置廣武,縣又屬焉。高齊天保七年,郡縣并廢。隋重置原武縣,屬鄭州。武德四年屬管州,貞觀元年復(fù)屬鄭州。 黃河,縣北二十里。 古陽池城,《竹書紀(jì)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將龍賈筑陽池以備秦”,即此也。隋開皇六年,於此置縣,今縣理。 陽武縣,緊。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 黃河,縣北三十里。 南棣城、北棣城二故城,在縣北十里?!洞呵铩烦リ?,諸侯會於北棣以救之,此也。 汴渠,一名蒗宕渠,今名通濟渠,西南自滎澤、管城二縣界流入。 博浪沙,在縣南五里。張良為韓報仇,擊始皇處。 新鄭縣,緊。東北至州九十里。本有熊氏之墟,又為祝融之墟。於周為鄭武公之國都,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為潁川郡。漢以為新鄭縣,屬河南郡,晉省。隋開皇十六年,重置,屬鄭州。 陘山,縣西南三十里?!妒酚洝肺簲〕蛾€山。山上有子產(chǎn)墓,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皆東向,即杜元凱終制所言者。 函陵,縣北十三里?!蹲髠鳌贰皶x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南”,此也。 溱州府城,即東魏河南道行臺侯景營軍之壘。 溱水,源出縣西北三十里平地。 曾阝城,縣東北三十二里。 洧水,縣西北二十里。灌潁渠首受洧水,西魏遣王思政固守長社城,東魏相高澄遣將清河王高岳攻之,筑堰通洧水渠,灌破長社城,即此渠也。 中牟縣,緊。西至州七十里。本漢舊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魏太武帝省。東魏孝靜帝分滎陽置廣武郡,隋氏避諱,改為內(nèi)牟,屬管州,今縣理是也。 開皇十八年,改為圃田縣。大業(yè)十三年陷李密。武德三年,李招撫東夏,於此置牟州,復(fù)改為中牟。貞觀元年屬汴州,龍朔二年復(fù)隸鄭州。縣理即古中牟故城,《論語》“佛以中牟叛”。後漢魯恭為縣宰,有善政,人為立祠。 圃田澤,一名原圃,縣西北七里。其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鄭州管城縣界曹家陂,又溢而北流,為二十四陂,小鵠、大鵠、小斬、大斬、小灰、大灰之類是也。 官渡臺,俗號中牟臺,亦名曹公臺,在縣北一十二里。曹操破袁紹於此。 許州,潁川。望。開元戶五萬九千七百十七。鄉(xiāng)一百十七。元和戶五千二百九十一。鄉(xiāng)五十七。今為陳許節(jié)度使理所。 管州二:許州,陳州??h十三。都管戶九千三百二十九。 《禹貢》豫州之域。周又為許國,《春秋》定公六年鄭滅許,七年又封許,自是附庸於鄭。周末為晉地,三卿分晉,其地屬韓。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理陽翟。漢高帝五年為韓國,以韓信為王,六年復(fù)為潁川郡。後漢獻(xiàn)帝初,遭董卓之亂,遷都長安,卓死東歸於洛,魏太祖迎帝都許。及魏受禪,改許縣為許昌縣。然魏雖都洛,而宮室武庫猶在許昌。又析潁川,增置襄城郡。晉咸和二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潁川、襄城,本是一郡,戶口今少,請還合潁川?!睆闹?。宋受禪後,魏明帝使達(dá)奚斤伐宋,長驅(qū)至武牢,潁川許并入於後魏,後又陷於東魏。高澄就古潁陰城改置南鄭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壽元年,改南鄭州為許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德四年討平世充,復(fù)為許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三百四十里。北至鄭州一百八十六里。東南至陳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正南微東至蔡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蔗心席,〔乾柿〕。賦:綿,絹。元和貢:蔗心席六韻,絹二十匹,乾柿。 管縣七:長社,長葛,許昌,鄢陵,臨潁,舞陽,扶溝。 長社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春秋時鄭長葛地,其社中樹暴長,漢更名長社。後漢屬郡不改。隋文帝廢郡,以縣屬汴州。大業(yè)三年,改為潁川縣,武德四年復(fù)為長社,改屬許州。 潁水,西南自襄城縣界流入。 氵┆水,俗名敕水,經(jīng)縣西,其源出密縣大鬼山。 長葛縣,緊。南至州六十里。本漢長社縣地,隋分置長葛縣,屬許州,取舊名。 洧水,自北流入,去縣十三里。 長箱城,東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高岳率眾圍西魏將王思政於潁川,因筑此城。 初以車箱為樓,因名長箱城。隋開皇六年,又於此立縣,今縣理是。 長葛故城,縣北十三里。 長社故城,縣西一里。西魏大統(tǒng)十三年,詔遣河南行臺大都督王思政進(jìn)據(jù)潁川,東魏遣將清河王高岳率眾十萬圍潁川,思政不與戰(zhàn),岳造高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潁川城陷,水自東北入城,思政為岳所執(zhí),即此城也。 東偏城,縣東北五里?!蹲髠鳌俘R人、鄭人伐許,許莊公奔衛(wèi),鄭伯使百里奉許叔居許東偏,即此城也。 許昌縣,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本許國,為楚所滅。至漢為縣,屬潁川郡。 後漢因之。魏太祖迎獻(xiàn)帝都許。文帝受禪,改為許昌。《宋志》無許昌縣,天平元年復(fù)置,今縣理是也。高齊文宣帝省鄢陵入許昌。隋文帝又於鄢陵縣置洧州,以縣屬焉。大業(yè)二年廢洧州,以縣屬許州。初,魏武帝既破黃巾,經(jīng)略四方,而苦軍食不足。羽林監(jiān)潁川棗祗建置屯田,於是以任峻為典農(nóng)中郎將,募人屯田許下,即今許昌縣。得百萬斛??兄锰锕?,數(shù)年之,所在倉儲盈積。 洧水,西北自長葛縣流入,去縣三十里。 〔故許昌城,縣南四十里,即許國故城?!吃S昌宮,在許昌故城中。楊修作《許昌宮賦》,即此宮也。 魯城,縣南四十里?!蹲笫稀粪嵅堃蕴街攴揭自S田而祀周公,即此城。 景福殿,基址今在許昌故城內(nèi)西南隅。 鄢陵縣,上。西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洞呵铩粪嵅硕戊钝?,晉、楚戰(zhàn)於鄢陵,并此地。後魏潁川置許昌郡,仍立鄢陵縣以屬焉。高齊文宣帝廢鄢陵,以其地入許昌縣。隋開皇三年復(fù)置,屬許州。十六年,又於縣理置洧州,縣仍屬焉。大業(yè)二年廢洧州,以鄢陵屬許州。 洧水,西北流入,經(jīng)縣西十里。 鄢陵故城,縣西北十五里。 太丘城,縣西南二十里。陳嘗為此縣長。 故陶城,縣南五十里。相傳晉陶侃征杜殳所筑。 臨潁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歷代因之。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許州。大業(yè)四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建中二年屬氵殷州,貞元二年州廢,依前屬許州。 臨潁皋,東西長五十里,即龍脾岡也。嵩高山東南三百里有龍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岡也。今臨潁縣理在岡上。 潁水,西北自長社縣界流入。 繁昌故城,縣西北三十里。魏文帝行至繁陽亭,筑壇受禪,因置繁昌縣,即此城也。 舞陽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在舞水之陽,因名。漢封樊噲、魏封司馬宣王并為舞陽侯,皆此邑。自漢至?xí)x不改。宋省,開元四年重於故城內(nèi)置。 扶溝縣,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舊縣,屬淮陽國。後漢屬陳留郡,魏屬許昌郡。高齊文宣帝自今縣北移於今理。武德四年置北陳州,縣隸焉。其年廢州,以縣屬洧州,九年洧州廢,又屬許州。 洧水,縣西二十二里。 陳州,淮陽。上。開元戶五萬二千六百九十二。鄉(xiāng)一百四。元和戶四千三十八。鄉(xiāng)三十七。 禹貢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媯滿於陳,春秋時楚滅之。秦滅楚,屬潁川郡。漢高帝分潁川置淮陽國,後漢章帝改為陳國,獻(xiàn)帝末陳王寵為袁紹所殺,國除,為陳郡。曹魏復(fù)為陳國,以東阿王植為陳王。植子志徙封濟北,又為陳郡。晉、宋因之。東魏孝靜帝以淮南內(nèi)附,置北揚州,理項城,乃於項城僑立北丹陽郡及棱陵縣。高齊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周武帝改信州為陳州。隋開皇二年改為沈州,大業(yè)二年廢沈州入陳州,三年改為淮陽郡。武德元年,復(fù)為陳州。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里。北至東都六百六十里。東至亳州二百里。 東南至潁州三百里。北至許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綿,絹。賦:粟,麥。元和貢:絹十五匹。 管縣六:宛丘,太康,項城,南頓,氵殷水,西華。 宛丘縣,緊。郭下。本漢陳縣。春秋時,楚滅陳,縣之,秦、漢仍為陳縣。 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郡,晉屬梁國,宋屬陳郡。高齊文宣帝省陳郡,仍移項縣理於此。隋文帝罷陳郡,改項縣為宛丘縣。 陳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 宛丘,縣南三里?!稜栄拧逢愑型鹎穑智鹕嫌星馂橥鹎?。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 固陵,縣西北四十三里。項羽敗,南走固陵,此也。 洧水,西自許州鄢陵縣界流入。 蔡水,自西北流入,經(jīng)縣理界東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陳國城也。包羲氏、神農(nóng)氏并都於此。及楚頃襄王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於陳,卒為秦所滅。 弩臺,在縣理古陳城南八十步。後漢陳敬王曾孫寵善弩射,十發(fā)皆同處,常於此臺教弩。黃巾賊起,寵有強弩千張,故惟陳國保全。開元九年,移孔子廟於臺上。 東門池,在州城東門內(nèi)道南。《詩陳風(fēng)》“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即此池也。 八卦臺及壇,縣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畫八卦於此。 太康縣,緊。南至州七十里。本漢陽夏縣地,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後魏孝昌四年置陽夏郡,以縣屬焉。隋文帝改陽夏為大業(yè)縣。 蔡水,西北自汴州尉氏界流入。 渦水,首受蔡水,東流,經(jīng)縣北。 縣理城,即漢陽夏縣城,夏后太康所筑。漢五年,高祖追擊項羽,至陽夏南,羽敗走固陵,是也。 項城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漢項縣,古項子國?!洞呵铩贰褒R師滅項”。 至林襄王徙都陳,以項為別都。按此城即楚筑。在漢屬汝南郡,晉屬陳國。隋文帝改項縣加“城”字,屬陳州。東晉孝武帝時,秦將苻融攻陷壽春,苻堅舍大軍於項城,輕騎八千,兼道赴之。時有謠曰:“堅不過項。”堅出令曰:“敢言吾在壽春者,拔其舌!”眾諫不從,堅遂敗。 武丘,縣東南四十里。本名丘頭,魏王凌密謀廢立,司馬宣王將中軍討凌,大軍掩至百尺堰,凌自知勢窮,軍到丘頭,面縛水次,因改丘頭為武丘,以旌其功,即此也。 小汝水,西南流入,去縣五十里。 公路故城,縣東四里。漢末袁術(shù)所筑。 故誘城,縣北三十里。魏丘儉作亂,西至項,鄧艾督軍至樂嘉以誘之,後人因謂之誘城。 百尺堰,縣東北三十五里。司馬宣王討王凌,軍至百尺堰,即此地。 南頓縣,上。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古頓子國,後逼於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後漢世祖父欽,嘗為此縣令,故號南頓君。光武生於此縣中。宋為南頓郡。東魏於此置和城縣,北齊廢郡,省縣入和城。隋復(fù)為南頓縣,屬陳州,武德六年省入項城。證圣元年,以縣有光武鄉(xiāng),名符武氏,遂於此置光武縣,中宗復(fù)為南頓。 潁水,縣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縣西南四十里。 高陽丘,縣南四十里。應(yīng),南頓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陽才子,故號高陽丘。 氵殷水縣,上。北至州八十四里。本漢汝陽縣,屬汝南郡。晉屬汝南國,宋又屬汝陽郡。隋開皇三年屬陳州。十六年,改汝陽為氵殷水縣。建中二年屬氵殷州,興元二年氵殷州廢,改屬陳州。 氵殷水,經(jīng)縣北,去縣三里。 溉灌城,縣東北二十五里。本魏將鄧艾所筑。艾為典農(nóng)使,行陳、潁之,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盡地利,遂開筑陂塘,大興溉灌,軍儲豐足,因名此城。 乾臺,在縣北三里?!蹲髠鳌烦`王有乾之臺,即此也。 西華縣,上。東至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後漢因之。晉無西華縣。 宋復(fù)置,屬陳郡。高齊省。後魏太和中復(fù)置武城縣,神龍元年又為基城,景復(fù)為西華。 潁水,縣南二十里。 洧水,縣南二十里。 集糧城,在縣西十里。魏使鄧艾營田,筑之貯量,故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