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三十一

元和郡縣圖志 作者:唐·李吉甫


◎劍南道士▲四川節(jié)度使成都府益州。大都督府。開元戶十三萬(wàn)七千四十六。鄉(xiāng)二百五十。元和戶四萬(wàn)六千一十。鄉(xiāng)二百四十二。今為四川節(jié)度使理所。 管州二十六:成都府,彭州,蜀州,漢州,邛州,簡(jiǎn)州,資州,嘉州,戎州,雅州,自雅州以下分入下卷。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維州,當(dāng)州,悉州,靜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州,姚州,協(xié)州,曲州??h一百一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古蜀國(guó)也,歷夏、商、周、武王時(shí),庸、蜀、羌、{髟矛}、微、盧、彭、濮皆助伐商。及周衰、蜀僭號(hào)稱王。秦惠王元年,蜀人來(lái)朝。八年,因五丁伐蜀,滅之,封公子通為蜀侯,于成都置蜀郡,以張若為守,因蜀山以為郡名也。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龍游縣界,漢高帝王蜀,分蜀置廣漢郡。初有漢中、廣漢、巴、蜀四郡,武帝遣唐蒙通西南夷,又置柯、越、犍為、益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后公孫述據(jù)成都,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郡,吳漢討述平之,州郡復(fù)舊。靈帝末,劉焉為益州牧,初理綿竹,后遇天火,焚燒成闕,府庫(kù)蕩盡,遂徙理成都焉。子璋繼立,后以州降先主,獨(dú)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景元四年,鐘會(huì)、鄧艾平蜀。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guó),以皇子穎為王?;莸蹠r(shí),李雄竊據(jù),桓溫討平之。簡(jiǎn)文帝時(shí),苻堅(jiān)遣將鄧羌、楊安伐蜀,益州并沒(méi)于秦。孝武帝太元八年平蜀,安帝時(shí)譙縱又據(jù)益州叛,朱齡石討平之。至梁,武陵王蕭紀(jì)竊號(hào)于蜀,其兄湘東王繹討之,斬于白帝。 西魏廢帝二年,地并入于魏,益州置總管。至周并省,郡與州同理成都。隋開皇二年,置西南道行臺(tái)。大業(yè)三年,罷州為蜀郡。武德元年改為益州總管府,三年置西行臺(tái)。龍朔三年,復(fù)為大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又于邊郡置節(jié)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為劍南節(jié)度理,都管兵三萬(wàn)九百人,馬二千匹,凡衣賜八十萬(wàn)匹段,軍糧七萬(wàn)石。西抗吐蕃,南撫蠻巢。統(tǒng)團(tuán)結(jié)營(yíng),蜀郡城內(nèi),管兵一萬(wàn)四千人,馬一千八百匹。臨翼郡,通化郡北百四十里。管兵五百人。臨翼,今翼州。天寶軍,平戎城東八十里,在維川郡東。開元二十年章仇兼瓊置,管兵一千人。蓬山郡,維川郡北。管兵五百人。蓬山,今拓州。交川郡,臨翼郡北百里。管兵二千八百人。交川,今松州。平戎城,恭化郡南八十里。開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瓊置,管兵千人。去蜀郡八百里。恭化,今恭州。盧山郡,臨邛郡西二百里。管兵四百人。 盧山,今雅州。江源郡,貞觀二十一年裴行方置,管兵五百人。江源,今當(dāng)州。 洪源郡,開元三年陸象先置,管兵千人。洪源,今黎州。昆明軍,越郡南。開元中移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馬二百匹。寧遠(yuǎn)軍,越郡西昆明縣南。開元中置,管兵五百人。云南軍,管兵二千三百人。云南,今姚州。澄川寨,云南郡東六百里。管兵二千人。南溪郡,瀘川郡西二百五十里,管兵二千人。南溪,今戎州。 瀘川,今瀘州。歸誠(chéng)郡。靜川郡東南。管兵四百人。歸誠(chéng),今悉州。靜川,今靜州。天寶元年,改蜀郡大都督府。十五年玄宗幸蜀,改為成都府。 州境:東西二百九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里。正東微南至簡(jiǎn)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彭州一百里。正西微南至蜀州一百五十里。正南微西至陵州二百里。南至眉州二百里。西南至邛州二百六十里。北至漢州一百里。 貢、賦:開元貢:羅八匹。布八匹。元和貢:高杼裨布綾羅,高杼衫段,絲布。 管縣十:成都,華陽(yáng),靈池,犀浦,廣都,郫,溫江,新繁,雙流,新都。 成都縣,次赤。郭下。本南夷蜀侯之所理也,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cuò)定蜀,因筑城而郡縣之。自秦、漢至國(guó)初以來(lái),前后移徙十余度,所理不離郡郭。 武擔(dān)山,在縣北一百二十步。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經(jīng)縣南七里。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溉田萬(wàn)頃。蜀人又謂流江為懸笮橋水,此水濯錦,鮮于他水。 州城,秦惠王二十七年張儀所筑。初儀筑城,屢頹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筑之,遂得堅(jiān)立。城西南樓百有余尺,名張儀樓,臨山瞰山瞰江,蜀中近望之佳處也。 南外城中有文翁學(xué)堂,一名周公禮殿,華陽(yáng)國(guó)志云:“文翁立學(xué),精舍講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崩钼哂浽疲骸昂鬂h中平中,火延學(xué)觀,廂廊一時(shí)蕩盡,唯此堂火焰不及。扌制雖古,而巧異特奇,壁上悉圖古之圣賢,梁上則刻文宣及七十弟子。齊永明中,劉理圖焉?!敝忑g石平譙縱,勒宋武帝檄文于石壁之室,代王更以丹青增飾古畫,仍加豆盧辨、蘇綽之像。 少城,一曰小城,在縣西南一里二百步。蜀都賦云:“亞以少城,接乎其四?!?少城,在縣南一十里。故錦官城也。 摩訶池,在州中城內(nèi)。 萬(wàn)里橋,架大江水,在縣南八里。蜀使費(fèi)聘吳,諸葛亮祖之,嘆曰:“萬(wàn)里之路,始于此橋?!币蛞詾槊?。 西南兩江共七橋,李冰所造,言上應(yīng)七星,漢代祖遣吳漢伐蜀,謂之曰:“安軍宜在七星橋間?!?仙橋,在縣北九里。相如初入長(zhǎng)安題其門:“不乘高車駟馬,不過(guò)汝下。” 江瀆祠,在縣南八里。 盤石城,在縣東三十里。 先主廟,在縣南二十里。 鄧艾廟,在縣西二里。 華陽(yáng)縣,次赤。管縣東界,郭下。本漢廣都縣地,貞觀十七年分蜀縣置。乾元元年改為華陽(yáng)縣,華陽(yáng)本蜀國(guó)之號(hào),因以為名。 宋興山,在縣北三十里。 笮江水,在縣南六里。 靈池縣,次畿。西至府六十里。久視元年,長(zhǎng)史李通廣奏分蜀縣、廣都置東陽(yáng)縣,天寶元年為靈池縣,因縣南靈池為名。 武侯山,在縣東南十五里。 分棟山,在縣東十五里。其山北連秦隴,南入資、瀘,其于東川郡此為隔門也。 氵安江,在縣北四十里。 犀浦縣,次畿。東至府二十七里。本成都縣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縣。昔蜀守李冰造五石犀,沈之于水,以厭怪,因取其事為名。 都江水,在縣北四里。 黃花水,在縣南八里。 廣都縣,次畿。北至府四十二里。本漢舊縣,元朔二年置。蜀號(hào)三都者,成都、新都、廣都也。先主以將琬為廣都長(zhǎng),諸葛亮曰“琬志忠雅,當(dāng)贊王業(yè),非百里之才”,即此也。隋仁壽元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縣。今廣都縣,龍朔三年長(zhǎng)史喬師望重奏置。 大塔山,在縣東四十里。有阿育王塔,因名。 牛飲水,在縣西三里。 諸葛亮宅,在縣南一十九里。 郫縣,次畿。東至府五十里。本郫邑,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滅蜀,因而縣之,不改。 平樂(lè)山,在縣西二十五里。 郫江,一名成都江,經(jīng)縣北,去縣三十一里。 故郫城,在縣北五十步。晉惠帝大安二年,李雄殺汶山太守陳君遂,竊據(jù)郫城,自稱大都督、益州牧。刺史羅尚數(shù)攻之,后尚為雄所敗,委城夜遁,雄遂克成都,自郫遷據(jù)焉。 溫江縣,次畿。東至府七十五里。本漢郫縣地也,后魏于此置溫江縣,屬蜀郡,隋開皇三年廢入郫縣。仁壽三年,于郫東境置萬(wàn)春縣,貞觀元年改名為溫江縣。 大江,俗謂之溫江,南流經(jīng)縣一里。山麩金。 氵氐江,在縣西十里。 新繁縣,次畿。東南至府六十里。本漢繁縣地,屬蜀郡,因繁江以為名也。 周改為新繁,隋開皇三年省。武德三年分廣都縣地重置,因周舊名也。 郫江,一名成都江,經(jīng)縣西,去縣十一里。 雙流縣,次畿。北至府四十里。本漢廣都縣也,隋仁壽元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因以縣在二江之間,仍取蜀都賦云“帶二江之雙流”為名也?;食蛑?。龍朔二年,又別立廣都縣。宜城山,在縣南十二里。出紫草。 諸葛亮舊居,在縣東北八里,今謂之葛陽(yáng)。也明表云“薄田十頃,桑八百株”,即此地也。 新都縣,次畿。南至府四十八里。本漢舊縣也,屬?gòu)V漢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興樂(lè)縣。武德二年,分成都縣地重置。 麗元山,在縣北八里。 新婦峴,在縣北七里。 諸葛亮八陣,在縣北十九里。 彭州,陽(yáng)。緊。開元戶五萬(wàn)一百二十。鄉(xiāng)一百。元和戶九千八百八十七。 鄉(xiāng)八十八。 禹貢梁州之地,漢分梁州為益州,即漢益州繁縣地也。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導(dǎo)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duì),古謂之天彭門,因取以名州。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七十一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九百八十五里。西南至蜀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交梭羅。 管縣四:九隴,導(dǎo)江,唐昌,陽(yáng)。 九隴縣,望。西至州二里,本漢繁縣地,舊曰小郫,言土地肥良,比之郫縣也。梁于此置東益州,后魏改為九隴郡,取九隴山為名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為九隴縣,屬益州?;食蛑?,后改屬彭州。 白鹿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 九隴山,在縣西二十五里。連峰迤邐,凡有九曲。 導(dǎo)江縣,望。東至州五十八里。本漢郫縣地,武德元年于灌口直盤龍縣,尋改為灌寧縣,二年又改為導(dǎo)江縣,取禹貢“岷山導(dǎo)江”之義也,屬成都,垂拱二年割屬彭州。 玉壘山,在縣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賦曰:“包玉壘而為宇?!?灌口山,在縣西北二十六里。漢蜀文翁穿(渝)〔湔〕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又灌口山西嶺有天彭闕,亦曰天彭門,兩石相立如闕,故名之。蜀后主以建興十四年至(渝)〔湔〕江,登觀坂,看汶江之流。初,白馬氐侵掠益州,刺中皇甫晏表討之,軍至都(江)〔安〕屯觀坂。蜀郡何旋進(jìn)諫曰:“今所安營(yíng),地名觀坂,自上觀下反上之象。漢高悟柏人,岑彭忌彭亡,不可不察?!标滩患{,其夜果敗。 盤龍山,在縣北二十里。 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按孫卿子曰:“江出汶山,其源可以濫觴,及至江津,下方舟避風(fēng),不可涉也?!?蠶崖關(guān),在縣西北四十七里。其處江山險(xiǎn)絕。鑿崖通道,有如蠶食,因以為名。漢于此置縣,后廢。 灌口鎮(zhèn),在縣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觀坂迄于頃山,五百里間,兩岸壁立如峰,瀑布飛流,十里而九,昔人以為井陘之厄。 楗尾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zhǎng)十丈,以石實(shí)中,累而壅水。漢成帝時(shí),瓠子河決,王延塞之,用此法也,漢書所謂“下淇園之竹以為楗”。 望帝祠,在灌口鎮(zhèn)城內(nèi)。 李冰祠,在縣西三十三里。 司馬相如墓,在縣東十二里。 唐昌縣,望。東至州三十里。本郫縣、導(dǎo)江、九隴三縣之地,儀鳳二年于此分置唐昌縣。 江水,在縣西北四里。 白水,在縣北三里。 昌化山,在縣北九里。 九隴山,在縣北十三里。 巖君平墓,在縣西南十里。 陽(yáng)縣,緊。北至州四十里。本九隴、雒、新都、新繁、什邡五縣之地,儀鳳二年于此分置陽(yáng)縣,在江之水北,因曰陽(yáng)。 彌水,在縣南二百五十步。 羅江水,在縣北一十里。 蜀州,唐安。緊。開元戶五萬(wàn)二十六。鄉(xiāng)八十八。元和戶一萬(wàn)四千五百八。 鄉(xiāng)八十八。 禹貢梁州之域。秦滅蜀,為蜀郡。在漢為郡之江原縣也。李雄據(jù)蜀,分為漢原郡,晉穆帝改為晉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為郡理此東三十里,因省晉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縣,取舊郡名也。隋開皇三年改屬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晉原等四縣屬蜀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五里。東(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東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邛州八十三里。東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羅十八匹,木蘭皮,沙糖。元和貢:白羅,木蘭皮。 管縣四:晉原,青城,新津,唐興。 晉原縣,望。郭下。本漢江原縣,屬蜀郡。李雄時(shí)改為漢原,晉為晉原。周立多融縣,又改為晉原,屬益州。后因之,垂拱二年改屬蜀州。 鶴鳴山,在縣西七十九里。絕壁千尋。張道陵天師學(xué)道于此。 多融山,在縣西南。 斜江水,出鶴鳴山,經(jīng)縣西四十里。 青城縣,望。南至州四十一里。本漢江原縣地,周武帝于此置青城縣,因山為名,屬犍為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垂拱二年改屬蜀州,開元十八年改為青城。 青城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仙經(jīng)云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懸澍,一日三時(shí)灑落,謂之潮泉。 大江,經(jīng)縣北,去縣二里。 弩機(jī)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縣東南四十里。 新津縣,望。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犍為郡武陽(yáng)縣地,故城東七里。又東有新津渡,謂之新津市,周閔帝元年于此立新津縣,垂拱二年割入蜀州。 天社山,在縣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連嶺,每益土有難,人多依焉。 唐興縣,望。西北至州四十里。本漢江原縣地,后魏于此立犍為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又徙道縣于此,大業(yè)二年廢入新津縣,武德元年于廢州置唐隆縣,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入蜀州。先天元年以犯諱改為唐安,至德二年改為唐興縣。 壽阝江,一名皂江,經(jīng)縣東二里。出麩金。 汶井江,在縣西二十里。 漢州,德陽(yáng)。上。開元戶四萬(wàn)二千五百。鄉(xiāng)一百六。元和戶二千一百一十三。 鄉(xiāng)一百六。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漢分蜀郡為廣漢郡,今州即廣漢郡之雒縣也。 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皇朝初因之,至垂拱二年于雒縣分置漢州。 州境:東西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七十里。南至成都府一百里。東至梓州二百一十里。正西微南至彭州七十五里。東北至綿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布二十匹,交梭羅。 元和貢:彌牟布,布。 管縣五:雒,綿竹,德陽(yáng),什邡,金堂。 雒縣,望。郭下。本漢舊縣也,屬?gòu)V漢郡,縣南有雒水因以為名。隋開皇三年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雒水,在縣東一里。 馬蹄水在縣南二里。 綿水在縣東三十里。 君平卜臺(tái),在縣東一里。 鷹橋,在縣南二里。 綿竹縣,緊。南至州九十里。本漢舊縣也,屬?gòu)V漢郡,都尉理之。有紫山,綿水所出。初,劉焉為益州牧,從事賈龍選吏卒迎焉,徙理綿竹,撫納離叛,陰圖異計(jì)。其后遇天火燒,乃徙理成都。隋開皇十八年改名孝水縣,境有孝子姜詩(shī)泉,故取為名。大業(yè)二年復(fù)為綿竹,屬蜀郡。武德中蜀益州,垂拱二年割入漢州。 紫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鹿堂山,在縣西二十二里。 綿水,出縣西北紫山。蜀都賦“浸以綿、洛”,謂此水也。蜀入稱郫、繁曰膏腴,綿、洛為浸沃。 綿竹故城,在縣東五十里。諸葛瞻于此戰(zhàn)敗。 德陽(yáng)縣,緊。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漢綿竹縣地,后漢分綿竹縣立德陽(yáng),屬?gòu)V漢郡。周閔帝元年,郡縣并廢。武德三年復(fù)置,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鄧艾平蜀京觀,在縣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諸葛瞻于綿竹,筑臺(tái)以為京觀。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nèi)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jìn)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進(jìn)屯綿竹,埋人腳而戰(zhàn)?!备缸铀姥?。 秦宓宅,其地曰三造亭,在縣北五里。初,太守夏侯纂三造其門,故以為名。 姜詩(shī)泉,在縣北三十九里。詩(shī)母好江水,一旦泉涌舍側(cè),味如江水。 鹿頭戍,在縣北三十八里。 什邡縣,望。南至州四十里。本漢舊縣,屬?gòu)V漢郡,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應(yīng)劭曰“什音十”,故曰什邡,俗名雍齒城。周閔帝改為方亭縣,武帝省。武德三年復(fù)置,垂拱二年割入漢州。 洛通山,在縣西三十九里。李冰導(dǎo)洛通山,謂此也。 雍齒城,在縣南四十(里)〔步〕。 金堂縣,上。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漢牛な縣地,屬犍為郡。咸亨二年,蜀郡長(zhǎng)史李崇儀析雒縣、新都及簡(jiǎn)州金水三縣置,以縣界連金堂山,故以為名。舊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昌利山,在縣東北一十里。 望蜀山,在縣東南二里。 中江水在縣東北一里。 毗江水,在縣西二里。 邛州,臨邛。上。開元戶一萬(wàn)三千五十二。鄉(xiāng)六十三。元和戶二萬(wàn)五千一百七十六。鄉(xiāng)六二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今州即蜀郡之臨邛縣地也。宋及齊、梁不置郡縣,唯豪家能服獠者名為保主,總屬益州。梁益州刺史蕭范于浦水口立柵為城以備生獠,名為蒲口頓,武陵王蕭紀(jì)于蒲口頓改置邛州,南接邛來(lái)山,因以為名,領(lǐng)依政一縣。隋大業(yè)二年廢,以縣屬雅州。武德元年,割雅州依政等五縣置邛州。 州境:東西二百八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三十里。東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蜀州八十里。西南至雅州一百七十里。西至羌夷一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絲布一十匹。元和貢:絲布一十匹。 管縣七:臨邛,大邑,安仁,依政,臨溪,火井,蒲江。 臨邛縣,緊。郭下。本漢縣也,屬蜀郡。晉末李雄亂后,為獠所侵。后魏廢帝二年定蜀,復(fù)于舊城置臨邛縣,仍置臨邛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邛州,大業(yè)二年屬雅州,武德中復(fù)屬邛州。 銅官山,在縣南二里。鄧通所封,后卓王孫買為陶鑄之所。 白術(shù)水,經(jīng)縣南二里。 火井,廣五尺,深三丈,在臨邛縣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聲如雷。以竹筒盛之,持行終日不滅。蜀都賦云:“火井沈熒于幽泉。” 卓王孫宅,在縣南五里。 大邑縣,上。東南至州四十九里。本漢江原縣地,咸亨二年割晉原縣之西界置。 鶴鳴山,在縣西北三十七里。 七里池,在縣西七里。 安仁縣,緊。西南至州二十八里。本秦臨邛縣地,武德二年割臨邛、依政、唐興等縣置,貞觀十七年廢,咸亨元年依舊置。 斜江水,經(jīng)縣南五里。 依政縣,上。西至州五十七里。本秦臨邛縣地,后魏于此置依政縣,屬蒲陽(yáng)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邛州,大業(yè)屬雅州,武德中復(fù)屬邛州。 噫棘山,在縣南四十里。山南眉州丹陵縣界。 白術(shù)水,東南經(jīng)縣南一十里。 州城,西漢末公孫述為導(dǎo)江卒正,理臨邛,謂此城也。 臨溪縣,中下。東至州六十二里。本秦臨邛縣地,后魏恭帝于此置臨溪縣屬浦源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邛州,后因之??h城三面據(jù)險(xiǎn),北面平坦。 孤石山,在縣東十九里。有鐵礦,大如蒜子,燒合之成流支鐵,其剛,因置鐵官。 火井縣,中下。東北至州六十里。本秦臨邛縣地,后魏于此置縣,屬雅州。 武德元年,割依政等五縣置邛州,縣屬焉??h有鹽井。 蒲江縣,中下。西北至州六十三里。本秦臨邛縣地,后魏恭帝置廣定縣,隋仁壽元年改廣定為蒲江縣,南枕江水,因以為名。后因之。 車應(yīng)山,在縣南八十里。 蒲江水,經(jīng)縣南二百步。 鹽井,距縣二十里。 簡(jiǎn)州,陽(yáng)安。直。開元戶二萬(wàn)二百二十三。鄉(xiāng)三十九。元和戶二千五百二十二。鄉(xiāng)四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漢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牛な音髀。 縣也。李雄據(jù)蜀,夷獠內(nèi)侵,因茲荒廢。南齊于此置牛な戍,隋仁壽三年于此置簡(jiǎn)州,因境有賴箭池為名。大業(yè)二年省,武德三年復(fù)置。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八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里。正西微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正東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資州三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綿綢一十五匹。元和貢同。 管縣三:陽(yáng)安,金水,平泉。 陽(yáng)安縣,上。郭下。本漢牛な縣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陽(yáng)安縣,屬武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武德三年置簡(jiǎn)州,縣又來(lái)屬。 分棟山,在縣西七十七里。 中江水,即牛な水也。昔羅尚乘牛な水凍征李雄,即此水也。 賴簡(jiǎn)池,在縣東九十六里。 陽(yáng)明鹽井,在縣北十四里。又的牛な等四井,公私仰給。 金水縣,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廣漢郡之新都縣地也,縣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漢。東晉義熙末,刺史朱齡石帥建平生〔獠〕征蜀,仍于東山立金泉戍。 后魏平蜀,置金泉縣,隸金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益州。武德元年,以避神堯諱,改為金水縣,屬簡(jiǎn)州。 金堂山。在縣北二十四里。 銅官山,在縣北四十九里。 大渡津,在縣北三十里。 平泉縣,中。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漢牛な及符縣地,后為夷獠所居。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婆閏縣,屬益州,〔開皇〕十八年改為平泉縣,以縣內(nèi)有泉源出于平地,故以為名。隋仁壽三年置簡(jiǎn)州,以縣屬焉。皇朝因之。 大塔山,在縣西北六十三里。與分棟山連屬,南入陵州界。 赤水,經(jīng)縣南七十步。 上軍井、下軍井,并鹽井也,在縣北二十里,公私資以取給。 婆閏故縣,在縣南四十六里。 資州,資陽(yáng)。上。開元戶一萬(wàn)八千五百二十二。鄉(xiāng)五十三。元和戶二千四百九十九。鄉(xiāng)五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并屬,為屬郡。在漢即犍為郡資中縣地也。李雄之亂,夷獠居之。后魏廢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陽(yáng)安縣置資州,取資水為名也。隋大業(yè)三年,改為資陽(yáng)郡,武德元年復(fù)為資州。 州境:東西三百四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遂州路二千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九十里。 西北至簡(jiǎn)州三百二十里。正北微東至普州一百七十里。正西至昌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榮州二百六十里。東至合州五百六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賦:綿絹。元和貢:麩金,柑子,麻布。 管縣八:盤石,資陽(yáng),內(nèi)江,丹山,銀山,龍水,清溪,月山。 盤石縣,上。郭下。本漢資中縣地,后為夷獠所居。周武帝于漢資中故城置盤石縣,屬資中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資州。皇朝因之。 牛な水,合仙江水,南去縣二十步。多魚鱉,亦出麩金。 資陽(yáng)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資中縣地,屬犍為郡。李雄亂蜀,縣荒廢。后魏廢帝二年始通巴、蜀,開拓資中。周明帝于資中縣置資陽(yáng)縣,因資水為名,屬資陽(yáng)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資州。 牛な水,東去縣二十一里。 王墓,在縣西北十五里。,資中人也。宣帝使祠金馬、碧雞,道病死。 內(nèi)江縣,中。西北至州九十八里。本漢資中縣地,后漢分置漢安縣。李雄之后,陷于夷獠。周武帝天和二年,于中江水濱置漢安戍,其年改為中江縣,屬資中郡。隋文帝避廟諱,改為內(nèi)江縣,屬資州?;食蛑?鹽井二十六所,在管下。 丹山縣,中。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漢資中縣地,貞觀四年于此置丹山縣,取界內(nèi)崇丹山為名也。 銀山縣,中。西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漢資中縣地,隋為內(nèi)江縣地,義寧二年分置銀山縣,因縣界銀山為名。 鹽井一十一所,在管下。 龍水縣,中。東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資中縣地,義寧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龍水縣,以縣西北有溪,屈曲繞城如龍,因以為名。 清溪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資中縣地,自晉訖梁,夷獠所居。 隋大業(yè)十二年于此置牛な縣,因牛な水為名也。皇朝初因之,天寶元年改為清溪縣。 月山縣,中下。東至州五十里。本漢資中縣地,隋義寧二年分置月山縣。 內(nèi)江水,在縣南一里。 嘉州,犍為。中。開元戶二萬(wàn)二千九百一十二。鄉(xiāng)五十三。元和戶一千九百七十五。鄉(xiāng)六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今州即漢犍為郡之南安縣地也,后夷獠所侵。梁武陵王蕭紀(jì)開通外徼,立青州,遙取漢青衣縣以為名也。周宣帝二年,改為嘉州。 按州境近漢之漢嘉舊縣,因名為。隋大業(yè)二年,并嘉州人州,八年改為眉山郡。 武德二年改為嘉州,割通義、洪雅等四縣別置眉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里。北至眉州一百四十里。東南至戎州陸路三百二十里。東至榮州二百一十里。正北微東至陵州一百九十里。正西微北雅州三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賦:小布,麻。元和貢同。賦:絹,綿。 管縣八:龍游,夾江,綏山,羅目,峨眉,玉津,平羌,犍為。 龍游縣,緊。郭下。本漢南安縣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羌縣,隋開皇三年改為峨眉縣。九年,又于峨眉山下別置峨眉縣,改州理平羌縣為青衣縣,取青衣水為名也。十三年改名龍游,以隋將伐陳,理舟艦此,有龍見(jiàn)江水,引軍而前,故名縣?;食蛑?。 青衣水,經(jīng)縣南,去縣三里。 蘇稽戍,在縣西南三十里。 夾江縣,上。東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南安縣地,隋開皇十三年,割平羌、龍游到地,于夾江廢戍置夾江縣,屬嘉州。大業(yè)二年割屬蜀州,武德二年隸嘉州。 青衣水,經(jīng)縣西。 綏山縣,中。東至州四十里。本漢南安縣地,隋大業(yè)十一年,招慰生獠,立以為縣,因山為名,屬眉山郡,武德元年割屬嘉州。 綏山,在縣西南一百一十九里。在峨眉山西南,其高無(wú)極。 峨眉山,在縣西南三十六里。 小峨眉山,在縣南六里。 羅目縣,中。東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漢南安縣地,麟德二年,招慰生獠,于今縣西南一百八十三里置沐州及羅目縣。前上元三年,州縣俱廢,儀鳳三年重置,屬嘉州。羅目,獠中山名,因以名縣。 峨眉山,在縣西四十里。 大渡水,在且北二百步。 峨眉縣,上。東至州七十五里。本漢南安縣地,周武帝于此置平羌縣,后改為羌為峨眉縣,又以青衣縣,仍別立峨眉縣。枕峨眉山東麓,故以為名,屬嘉州。 隋大業(yè)三年割入眉州,皇朝武德元年又屬嘉州。 峨眉大山,在縣西七里。蜀都賦云“抗峨眉於重阻”。兩山相對(duì),望之如峨眉,故名。此山亦有洞天石室,高七十六里。 中峨眉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有古穴,初才容人,行數(shù)里漸寬。有鐘乳穴,穴有蝙蝠,其大如筐。 車剛水,在縣北二十里。 玉津縣,中。西北至州二十九里。本漢南安縣地,李雄時(shí),夷獠自柯入居焉。蕭紀(jì)置青州之地,隋大業(yè)十一年于此置玉津縣,以江有璧玉津,故以為名。 皇朝因之。 峨江,在縣城下。 玉津鎮(zhèn),在縣城中。 平羌縣,中下。南至州一十八里。本漢南安縣地,周武帝置平羌縣,因境內(nèi)平羌水為名。隋開皇四年,改州理平羌縣為峨眉縣,仍于今縣東六十里別立平羌縣。大業(yè)十一年,夷獠侵沒(méi),移于今理。 熊耳峽,在縣東北三十一里。 犍為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五十六里。本漢南安縣地,周于此置沈犀郡,并立武陽(yáng)縣。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戎州,又改武陽(yáng)為犍為縣,前上元二年割屬嘉州。 大江,在縣西十步。 大鹿山,在縣北一里。 沈犀故城,在縣東南三里。 戎州,南溪。中。開元戶六千七百八十七。鄉(xiāng)二十五。元和戶一千二百九十三。鄉(xiāng)二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古國(guó)也。初,秦軍破滇,通五尺道,至漢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發(fā)巴、蜀卒通西南夷自道抵柯,鑿石開道,二十余里,通西南夷,置道縣,屬犍為郡,今州即道縣也。戎獠之中,最有人道,故其字從“人”。 李雄竊據(jù),此地空廢。梁武帝大同十年,使先鐵討定夷獠,乃立戎州,即以鐵為刺史,后遂不改。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七百一十二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嘉、眉州水陸相兼二千七百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里。東北至滬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陸路三百四十里。北至榮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石門鎮(zhèn)三百里。西北至嘉州水路三百五十里,陸路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南韶所居羊直咩城二千三百里。北至姚州三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葛五匹,布。元和貢:荔枝煎四斗。 管縣五:道,義賓,開邊,南溪,歸順。 道縣,中。郭下。本漢舊縣也,屬犍為郡。永嘉后荒廢。梁于此立戎州,周保定三年改道為外江縣,隋大業(yè)三年改為道縣。出荔枝,一樹可收一百五十斗。 黃泉山,在縣西北五十九里。 汶江,流經(jīng)縣東北,去縣十步。 馬湖戍,在縣西二十一里。 義賓縣,中。東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天寶元年改為義賓,屬戎州。 大秋溪,在縣東北一十三里。有秋溪鹽井,蓋因此水為名也。 開邊縣,中。東北至州六十五里。本漢道地也,周為外江縣地,隋開皇六年于此縣北一百三十里野容川置開邊縣,后上元元年獠賊叛亂,因而荒廢,永泰二年復(fù)于今理。 小梨山,在縣南四十七里。 大梨山在縣南六十里。 南廣水,在縣西北一里。 鹽泉鎮(zhèn),在縣西南八十里。 南溪縣,中。西至州五十里。本漢道縣地,梁于此立南廣縣,屬戎州,隋仁壽二年改為南溪縣,避煬帝諱也。皇朝因之。 平蓋山,在縣東三十里。多荔枝。 可盧山,在縣南五十里,山多邛竹。 汶江,經(jīng)縣南,去縣十步。 歸順縣,中下。圣歷二年析存阝馬阝縣地以生獠戶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