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得本年三月二十三日,接準二月二十七日日本國中將照會,內開:臺灣土番之俗云云至稍示膺懲之勢耳(見前)。本部堂查臺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雖其土著有生熟番之別,然同為食毛踐土已二百余年,猶之粵、楚、云、貴邊界猺、獞、苗、黎之屬,皆古所謂我中國荒服羈縻之地也。雖土番散處深山,獉狉成性,文教或有未通,政令偶有未及,但居我疆土之內,總屬管轄之人。查萬國公法云:凡疆內植物、動物、居民,無論生斯土者、自外來者,按理皆當歸地方律法管轄。又載發(fā)得耳云:各國之屬物所在,即為其土地。又云:各國屬地,或由尋覓,或由征服遷居,既經(jīng)諸國立約認之,即使其間或有來歷不明,人皆以此為掌管既久,他國即不應過問。又云:各國自主其事,自任其責。據(jù)此各條,則臺灣為中國疆土,生番定歸中國隸屬,當以中國律法管轄,不得任聽別國越俎代謀。茲日本國中將照會,以臺灣生番戕殺遭風難民,奉命率兵深入番地,殛其兇首,以示懲戒。在生番迭逞悍暴,殺害無辜,即按以中國之法律,亦所必誅,惟是臺灣全地素屬中國,日本國政府并未與總理衙門商允作何辦理,徑行命將統(tǒng)兵前赴,既與萬國公法違背,又與同治十年所換和約內第一、第二兩條不合。然詳閱來文,先云招彼酋長百般開導,使無再踏前轍;復云雖率兵前往,惟備土番抗抵,不得已稍示膺懲;是日本國中將之意,但在懲辦首兇,以杜后患,并非必欲用兵。所開兩案首兇,其備中州遭風難民,前由生番運出,并未戕害一人,當經(jīng)本部堂派員送滬,交領事官送還。自枋寮至瑯■〈王喬〉一帶,早經(jīng)本部堂飭令臺灣道委員建造隘寮,選舉隘丁隘首,遇有外國遭風船只,以便隨時救護。此后日本國商民來往該地,當不至有劫殺之患。去歲中州難民并未被害,即其明證。其琉球島即我屬國中山國疆土,該國世守外藩,甚為恭順,本部堂一視同仁,已嚴檄該地方官責成生番頭人,趕緊勒限交出首兇議抵??傊_灣屬在中國,應由中國自辦,毋庸日本國代謀。各國公使俱在京師,必以本部堂為理直。除照覆日本國中將,請其撤兵回國,以符條約外,合行飭知。
摘抄另紙?zhí)綀?br />
二十六日,小卓杞篤送牛二只赴日營答謝。
臺灣道札枋寮巡檢
照得瑯■〈王喬〉系十八社總名,究竟地輿廣狹若干?現(xiàn)在開辟田畝若干?年完社餉若干?合行飭查。
摘抄另紙?zhí)綀?br />
二十六日,小卓杞篤送牛二只赴日營答謝。
臺灣道札枋寮巡檢
照得瑯■〈王喬〉系十八社總名,究竟地輿廣狹若干?現(xiàn)在開辟田畝若干?年完社餉若干?合行飭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