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堡,在縣西四十五里;東以車路與布嶼西堡分界,西以大海為界,南以舊虎尾溪與尖山堡分界,北以中條、濁水、大溪與彰化縣分界。堡內(nèi)東西相距十五里,南北相距三十里。
積方
其中田園甲則,附載斗六首堡冊內(nèi)。
堡內(nèi)六十八莊:
麥藔街四百九十戶、三千五百三十丁口。
寒貞藔三十五戶、一百九十丁口。
三姓藔八十戶、四百五十七丁口。
草藔莊二十戶、一百四十五丁口。
南公館三十六戶、一百四十六丁口。
番仔藔四十五戶、二百五十二丁口。
火燒牛椆三十八戶、一百七十四丁口。
阿芹厝四十戶、二百三十六丁口。
湖仔內(nèi)四十二戶、二百二十六丁口。
新興莊五十二戶、三百二十七丁口。
馬山厝二十九戶、一百五十二丁口。
普寧厝三十一戶、一百六十一丁口。
圳頂莊十一戶、三十九丁口。
呂祖厝四十戶、二百二十四丁口。
頂山藔二十八戶、一百六十三丁口。
下山藔二十八戶、一百五十二丁口。
什張犁五十五戶、二百八十四丁口。
王爺捕莊三十二戶、一百十二丁口。
侖仔頂莊二百七十五戶、一千二百十六丁口。
五條港五十六戶、三百七十二丁口。
??谪热艖簟⑷俣欢】?。
瓦厝莊八十八戶、五百五十三丁口。
鹽埔莊六十七戶、四百六十五丁口。
頂客厝莊一百十三戶、六百七十三丁口。
蚊港莊七十三戶、三百九十七丁口。
新泉州厝三十二戶、一百七十二丁口。
舊泉州厝三十五戶、一百八十四丁口。
澄海厝八戶、三十七丁口。
興化藔二十五戶、一百十二丁口。
單塊厝二十六戶、一百三十一丁口。
后厝莊三十二戶、一百八十二丁口。
圳頭厝三十八戶、一百六十七丁口。
劉厝莊三十二戶、一百五十六丁口。
鷺兒潭五十二戶、二百八十九丁口。
新許厝藔二十五戶、一百十二丁口。
舊許厝藔五十九戶、二百八十四丁口。
康郎腳莊二十六戶、一百四十三丁口。
五塊厝莊四十八戶、二百三十四丁口。
六塊厝莊二十五戶、一百二十七丁口。
埔尾莊五十二戶、三百三十七丁口。
昌南莊六十四戶、二百九十六丁口。
后安藔一百五十四戶、九百三十四丁口。
巫厝莊五十戶、二百二十八丁口。
鹽田莊四十戶、一百七十六丁口。
坵厝莊六十七戶、二百三十七丁口。
三塊厝三十七戶、一百九十四丁口。
溪頂莊一百五十七戶、七百九十六丁口。
牛埔莊七十六戶、四百六十三丁口。
東勢厝八十六戶、四百九十七丁口。
光豸藔十四戶、五十八丁口。
外湖莊三十六戶、一百四十八丁口。
火燒藔六十一戶、二百六十四丁口。
瓦磘莊二十六戶、一百五十八丁口。
坑園藔三十五戶、一百八十七丁口。
楊厝藔七十二戶、三百三十三丁口。
沙侖后六十四戶、二百七十一丁口。
雷厝莊七十六戶、三百三十四丁口。
江厝莊十二戶、四十五丁口。
頂許厝藔七十八戶、三百六十九丁口。
三姓莊十二戶、五十八丁口。
中山莊五十二戶、二百四十二丁口。
新打埔十六戶、九十四丁口。
橋頭莊四十二戶、二百二十一丁口。
施厝藔四十六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大中椆六十四戶、三百二十二丁口。
蘇厝莊三十二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南社十三戶、屯丁十二名、余丁三十五丁口。
菁埔莊十一戶、三十九丁口。
以上共三千八百四十五戶、二萬一千零二十九丁口。
沿革
海豐堡,舊屬彰化;光緒十四年,改隸云林縣。堡內(nèi)舊有同安厝、馬鳴山、新厝仔莊、芋頭厝、月眉莊、馬祖埔、呂厝莊、林朱藔、沙仔藔、六塊藔十莊,于光緒十五年割隸布嶼西堡。
山
觀音嶼在麥藔街北,高七丈余;蔚然蒼翠,有如蝙蝠展翅。
溪
新虎尾溪在麥藔街南一里許,源由布嶼西堡;東行至麥藔街西北方三里許之外湖莊南,八佾溝水自東北注之;復(fù)行至蚊港北入海,為海豐港之狀元挖。
港
海豐港在麥藔街西北,由陸路至街十一里。港口水深丈余,商船每于〔此〕避風(fēng)寄椗;然南北皆有沙線,不能容大船,為儎千余石者可入港。交易則赴北港,以麥藔無大郊行故也。
街市
麥藔街在(?)四十七里。乾隆中成市。
營汛
海豐汛在麥藔街。外委一員。
津渡
興化藔渡在麥藔街東南二里許之新虎〔尾〕溪。竹筏一只,光緒十五年設(shè)以載行;渡錢每人八文。為麥、北港、涂庫往來之所。
祠廟
彰德祠在麥藔街西北三百余步。堂宇三楹,前后兩進(jìn),旁室五間。年收六成大租銀二百八、九十員,以為奉祀文昌帝君香火。道光十四年十月,舉人丁捷三、生員張嘉言重建。
拱范宮在麥藔街;三楹、三進(jìn),廊房九間。嘉慶庚申年公建。前殿祀天上圣母,后殿祀觀音大士。道光壬辰年,舉人林廷璋、林世賢重修。
坊(無)
匾
「義濟(jì)民天」匾道光十四年,彰邑饑,里人林日茂、隆榮號、榮盛號、豐盛號、林文樓、蘊玉堂、裕源號、隆源號、豐泰號、曾捷元、洽榮號、萬順號、錦榮號、豐茂號、吳應(yīng)中等出榖平糶;臺灣道劉、北路總捕同知陳、彰化縣李給匾以獎。今懸麥藔街拱范宮。
「集義可風(fēng)」匾道光十二年,匪徒滋事,海豐、布嶼兩堡紳董聯(lián)集丁壯,固守地方,著有勞績;北路總捕同知王給獎。
風(fēng)俗
與首堡同。
物產(chǎn)
雉:雄者五色斑爛,燦然可觀。居民常張網(wǎng)捕獲,上市售賣。
沙魚:大者重七、八百斤。漁人捕獲,截其腮尾曬干,即海菜中所稱魚翅。皮可作劍鞘、刀匣;肉亦可食。
烏魚:雌者有子,曬干可食,炸以佐酒;肉亦可食。須冬至前后方有。相傳來自澎湖云。
西施舌:形如蚌,略小。味極鮮美。
竹蟶:形如鴨舌,味美而鮮;亦可曝干。
紅蝦:大如指。
粉蟯各色魚
芝麻:多黑色,可作油、醬。金、廈、南澳商船每來販運。
花生:亦可炸油點燈,間有食者。
地瓜:亦名番薯。
膏粱黍鴨蹄黍狗尾粟大麥西瓜金瓜炎瓜各色荳菁子甘蔗(居民取汁熬糖,曰青糖)小麥紅米
科貢
丁捷三:道光辛卯科舉人。
鄭鳳日(科分遺忘,系據(jù)鄉(xiāng)人傳說)
節(jié)孝婦
林龔氏,父龔維銘、母郭氏,泉州府晉江縣長市鄉(xiāng)人;婦生于嘉慶戊午年。十八歲適同縣桂林鄉(xiāng)林光葉;葉歿,氏年三十,矢志守節(jié)。教諸子作小經(jīng)紀(jì),家業(yè)日興,使諸孫業(yè)儒;曰:『曩以貧故,兒曹不得讀書;然家風(fēng)不可墜,必以讀書為正務(wù)』。其孫國梁、國棟均入泮,婦親睹其盛。光緒乙酉年卒,年八十八。
林楊氏,麥街人。父楊選、母蔡氏。年一十八,適同里林前第。道光十五年,夫卒,年二十七。家貧茹苦,金石其心。后其子啟潛商致富,積累萬金;孫曾滿前,人皆以為節(jié)孝之報。卒年六十歲。
吳張氏,布嶼堡龍巖嶼人,父張文學(xué)、母謝氏。年十七,適吳銘通。咸豐二年,銘通歿,遺三子;氏食貧守節(jié),孤賴以成。計自二十九歲喪夫至七十一歲卒,守節(jié)四十二年。
吳蘇氏,布嶼堡褒忠侖莊人。父蘇金祿,母吳氏。年十六,適廩生吳道源。二十九歲夫卒。無子,繼夫兄子為后,愛同所生,撫以成立。守節(jié)十五年,人罕識面。光緒十八年卒,年四十三歲。
林吳氏,詹山堡三條侖莊人;吳憨且女,母王氏。二十歲,嫁麥藔街林啟昭。光緒八年,啟昭歿,氏年二十九。無子,翁姑擇族子繼之,俾氏撫字。氏孀居課子,善事翁姑,頗能承顏養(yǎng)志。于光緒十七年卒,年三十八。
兵事
同治元年,戴萬生陷斗六堡。人聞變,推附生林熲為義首,林紫孺、林前籃、林前跳、林前煥、林前炳、林啟錫、林啟潛、林啟然、許廷選、楊德春等助捐資制械,據(jù)守要口。六月二十八日,股匪陳美率匪黨五千余人來攻麥藔;林熲等率鄉(xiāng)壯義勇出御,眾見賊勢盛,有懼色。鹽埔莊人丁情、三姓藔許河奮前拒敵,殺賊數(shù)人,眾乘之,大敗賊眾;追出界外,丁情、許河受傷甚重,當(dāng)場斃命。同人收尸以葬,兼恤其家。賊知本堡鄉(xiāng)勇齊心,不敢再犯;地方獲安,丁、許二人之力居多。盜平,附生林熲獲獎訓(xùn)導(dǎo),各義首亦分別得賞。
海防形勝
縣治西臨大海,煙波浩瀚,一望無際。?!觥淬吡x〉凡四:曰北港、曰海豐港、曰蚊港、曰下湖港;而溪流之通海者,不在此四港內(nèi)。惟北港、海豐港為大商船于此寄椗;然皆有沙線綿亙甚長,大船不能進(jìn)口,惟載千余石之船得至焉。有文武口,專管驗船之事。凡商船由金、廈、南澳、澎湖、按邊等處來者,皆由本地官給發(fā)船照;進(jìn)口日,即呈文武口照驗掛號,然后得卸貨交易。載貨既畢,向文武口請領(lǐng)船單,按船之大小繳納船鈔,然后出口。船單由營、縣發(fā)給;每月須將存根送署,以備查考。
北港,海道通呂宋、日本、金、廈、銅山、南澳等處。依西北線行,風(fēng)順一日達(dá)金、廈。潮汛以月之初三至初八、十八至二十三為大潮,商船每于此時出進(jìn);其小潮日,各行駁船之載三、五百石者及澎湖、按邊船只,照常行駛。港道北,深水約丈余;南稍淺,兼有沙線。商船進(jìn)口多聚北邊,以便泊駛;南則為小船、駁船、竹筏等得至。商船運貨均有腳船,間亦有用駁船、竹筏者。竹筏亦有大者;沿海居民取大竹編扎成筏,用以載貨出口,可至安平、鹿港等處。又有作小竹筏者,用以出海取魚。近日洋商多雇竹筏,因此儎腦赴安平,轉(zhuǎn)載輪船運赴香港銷售。
海豐港,在麥藔街西南十一里,為外洋海,南北皆有沙線。港■〈氵義〉口水深丈余,可容千余石之船。同治元年,林文察統(tǒng)兵援臺,遣總帶林國泰等乘船渡海,由此登岸。
縣境北界彰化,有北斗溪之險;向有竹筏泊此,以渡行人。遇山水暴發(fā),則溪流迅急,雖竹筏亦不敢發(fā);蓋溪本通海,流急冒險,多致覆溺焉。
縣治居南北通衢,西南環(huán)海,一望無際;東則鎖鑰前山,有玉山、大平頂山、大人楝山、燕霧山諸峰羅列,蒼翠異常。玉山亦名雪山,睛日望之,晶瑩如玉;或云:多產(chǎn)寶玉。惟生番不之識,人亦不敢往,故未有開采者。
縣有八景:為「玉嶂流霞」、「龍門涌月」、「象渚垂虹」、「鹿社秋光」、「虎溪躍渡」、「鳳麓飛煙」、「獅巖春曙」、「珠潭映日」;而彰志所謂「海豐漁火」者,不與焉。
右訪志大槺榔、蔦菘、尖山、海豐四堡之事,備知堡界、莊數(shù)、戶口及山川、景物、賢貴、祀典、貞孝、節(jié)烈、紀(jì)綱、風(fēng)俗、教化,世務(wù)不無小補(bǔ)云。
積方
其中田園甲則,附載斗六首堡冊內(nèi)。
堡內(nèi)六十八莊:
麥藔街四百九十戶、三千五百三十丁口。
寒貞藔三十五戶、一百九十丁口。
三姓藔八十戶、四百五十七丁口。
草藔莊二十戶、一百四十五丁口。
南公館三十六戶、一百四十六丁口。
番仔藔四十五戶、二百五十二丁口。
火燒牛椆三十八戶、一百七十四丁口。
阿芹厝四十戶、二百三十六丁口。
湖仔內(nèi)四十二戶、二百二十六丁口。
新興莊五十二戶、三百二十七丁口。
馬山厝二十九戶、一百五十二丁口。
普寧厝三十一戶、一百六十一丁口。
圳頂莊十一戶、三十九丁口。
呂祖厝四十戶、二百二十四丁口。
頂山藔二十八戶、一百六十三丁口。
下山藔二十八戶、一百五十二丁口。
什張犁五十五戶、二百八十四丁口。
王爺捕莊三十二戶、一百十二丁口。
侖仔頂莊二百七十五戶、一千二百十六丁口。
五條港五十六戶、三百七十二丁口。
??谪热艖簟⑷俣欢】?。
瓦厝莊八十八戶、五百五十三丁口。
鹽埔莊六十七戶、四百六十五丁口。
頂客厝莊一百十三戶、六百七十三丁口。
蚊港莊七十三戶、三百九十七丁口。
新泉州厝三十二戶、一百七十二丁口。
舊泉州厝三十五戶、一百八十四丁口。
澄海厝八戶、三十七丁口。
興化藔二十五戶、一百十二丁口。
單塊厝二十六戶、一百三十一丁口。
后厝莊三十二戶、一百八十二丁口。
圳頭厝三十八戶、一百六十七丁口。
劉厝莊三十二戶、一百五十六丁口。
鷺兒潭五十二戶、二百八十九丁口。
新許厝藔二十五戶、一百十二丁口。
舊許厝藔五十九戶、二百八十四丁口。
康郎腳莊二十六戶、一百四十三丁口。
五塊厝莊四十八戶、二百三十四丁口。
六塊厝莊二十五戶、一百二十七丁口。
埔尾莊五十二戶、三百三十七丁口。
昌南莊六十四戶、二百九十六丁口。
后安藔一百五十四戶、九百三十四丁口。
巫厝莊五十戶、二百二十八丁口。
鹽田莊四十戶、一百七十六丁口。
坵厝莊六十七戶、二百三十七丁口。
三塊厝三十七戶、一百九十四丁口。
溪頂莊一百五十七戶、七百九十六丁口。
牛埔莊七十六戶、四百六十三丁口。
東勢厝八十六戶、四百九十七丁口。
光豸藔十四戶、五十八丁口。
外湖莊三十六戶、一百四十八丁口。
火燒藔六十一戶、二百六十四丁口。
瓦磘莊二十六戶、一百五十八丁口。
坑園藔三十五戶、一百八十七丁口。
楊厝藔七十二戶、三百三十三丁口。
沙侖后六十四戶、二百七十一丁口。
雷厝莊七十六戶、三百三十四丁口。
江厝莊十二戶、四十五丁口。
頂許厝藔七十八戶、三百六十九丁口。
三姓莊十二戶、五十八丁口。
中山莊五十二戶、二百四十二丁口。
新打埔十六戶、九十四丁口。
橋頭莊四十二戶、二百二十一丁口。
施厝藔四十六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大中椆六十四戶、三百二十二丁口。
蘇厝莊三十二戶、一百九十二丁口。
南社十三戶、屯丁十二名、余丁三十五丁口。
菁埔莊十一戶、三十九丁口。
以上共三千八百四十五戶、二萬一千零二十九丁口。
沿革
海豐堡,舊屬彰化;光緒十四年,改隸云林縣。堡內(nèi)舊有同安厝、馬鳴山、新厝仔莊、芋頭厝、月眉莊、馬祖埔、呂厝莊、林朱藔、沙仔藔、六塊藔十莊,于光緒十五年割隸布嶼西堡。
山
觀音嶼在麥藔街北,高七丈余;蔚然蒼翠,有如蝙蝠展翅。
溪
新虎尾溪在麥藔街南一里許,源由布嶼西堡;東行至麥藔街西北方三里許之外湖莊南,八佾溝水自東北注之;復(fù)行至蚊港北入海,為海豐港之狀元挖。
港
海豐港在麥藔街西北,由陸路至街十一里。港口水深丈余,商船每于〔此〕避風(fēng)寄椗;然南北皆有沙線,不能容大船,為儎千余石者可入港。交易則赴北港,以麥藔無大郊行故也。
街市
麥藔街在(?)四十七里。乾隆中成市。
營汛
海豐汛在麥藔街。外委一員。
津渡
興化藔渡在麥藔街東南二里許之新虎〔尾〕溪。竹筏一只,光緒十五年設(shè)以載行;渡錢每人八文。為麥、北港、涂庫往來之所。
祠廟
彰德祠在麥藔街西北三百余步。堂宇三楹,前后兩進(jìn),旁室五間。年收六成大租銀二百八、九十員,以為奉祀文昌帝君香火。道光十四年十月,舉人丁捷三、生員張嘉言重建。
拱范宮在麥藔街;三楹、三進(jìn),廊房九間。嘉慶庚申年公建。前殿祀天上圣母,后殿祀觀音大士。道光壬辰年,舉人林廷璋、林世賢重修。
坊(無)
匾
「義濟(jì)民天」匾道光十四年,彰邑饑,里人林日茂、隆榮號、榮盛號、豐盛號、林文樓、蘊玉堂、裕源號、隆源號、豐泰號、曾捷元、洽榮號、萬順號、錦榮號、豐茂號、吳應(yīng)中等出榖平糶;臺灣道劉、北路總捕同知陳、彰化縣李給匾以獎。今懸麥藔街拱范宮。
「集義可風(fēng)」匾道光十二年,匪徒滋事,海豐、布嶼兩堡紳董聯(lián)集丁壯,固守地方,著有勞績;北路總捕同知王給獎。
風(fēng)俗
與首堡同。
物產(chǎn)
雉:雄者五色斑爛,燦然可觀。居民常張網(wǎng)捕獲,上市售賣。
沙魚:大者重七、八百斤。漁人捕獲,截其腮尾曬干,即海菜中所稱魚翅。皮可作劍鞘、刀匣;肉亦可食。
烏魚:雌者有子,曬干可食,炸以佐酒;肉亦可食。須冬至前后方有。相傳來自澎湖云。
西施舌:形如蚌,略小。味極鮮美。
竹蟶:形如鴨舌,味美而鮮;亦可曝干。
紅蝦:大如指。
粉蟯各色魚
芝麻:多黑色,可作油、醬。金、廈、南澳商船每來販運。
花生:亦可炸油點燈,間有食者。
地瓜:亦名番薯。
膏粱黍鴨蹄黍狗尾粟大麥西瓜金瓜炎瓜各色荳菁子甘蔗(居民取汁熬糖,曰青糖)小麥紅米
科貢
丁捷三:道光辛卯科舉人。
鄭鳳日(科分遺忘,系據(jù)鄉(xiāng)人傳說)
節(jié)孝婦
林龔氏,父龔維銘、母郭氏,泉州府晉江縣長市鄉(xiāng)人;婦生于嘉慶戊午年。十八歲適同縣桂林鄉(xiāng)林光葉;葉歿,氏年三十,矢志守節(jié)。教諸子作小經(jīng)紀(jì),家業(yè)日興,使諸孫業(yè)儒;曰:『曩以貧故,兒曹不得讀書;然家風(fēng)不可墜,必以讀書為正務(wù)』。其孫國梁、國棟均入泮,婦親睹其盛。光緒乙酉年卒,年八十八。
林楊氏,麥街人。父楊選、母蔡氏。年一十八,適同里林前第。道光十五年,夫卒,年二十七。家貧茹苦,金石其心。后其子啟潛商致富,積累萬金;孫曾滿前,人皆以為節(jié)孝之報。卒年六十歲。
吳張氏,布嶼堡龍巖嶼人,父張文學(xué)、母謝氏。年十七,適吳銘通。咸豐二年,銘通歿,遺三子;氏食貧守節(jié),孤賴以成。計自二十九歲喪夫至七十一歲卒,守節(jié)四十二年。
吳蘇氏,布嶼堡褒忠侖莊人。父蘇金祿,母吳氏。年十六,適廩生吳道源。二十九歲夫卒。無子,繼夫兄子為后,愛同所生,撫以成立。守節(jié)十五年,人罕識面。光緒十八年卒,年四十三歲。
林吳氏,詹山堡三條侖莊人;吳憨且女,母王氏。二十歲,嫁麥藔街林啟昭。光緒八年,啟昭歿,氏年二十九。無子,翁姑擇族子繼之,俾氏撫字。氏孀居課子,善事翁姑,頗能承顏養(yǎng)志。于光緒十七年卒,年三十八。
兵事
同治元年,戴萬生陷斗六堡。人聞變,推附生林熲為義首,林紫孺、林前籃、林前跳、林前煥、林前炳、林啟錫、林啟潛、林啟然、許廷選、楊德春等助捐資制械,據(jù)守要口。六月二十八日,股匪陳美率匪黨五千余人來攻麥藔;林熲等率鄉(xiāng)壯義勇出御,眾見賊勢盛,有懼色。鹽埔莊人丁情、三姓藔許河奮前拒敵,殺賊數(shù)人,眾乘之,大敗賊眾;追出界外,丁情、許河受傷甚重,當(dāng)場斃命。同人收尸以葬,兼恤其家。賊知本堡鄉(xiāng)勇齊心,不敢再犯;地方獲安,丁、許二人之力居多。盜平,附生林熲獲獎訓(xùn)導(dǎo),各義首亦分別得賞。
海防形勝
縣治西臨大海,煙波浩瀚,一望無際。?!觥淬吡x〉凡四:曰北港、曰海豐港、曰蚊港、曰下湖港;而溪流之通海者,不在此四港內(nèi)。惟北港、海豐港為大商船于此寄椗;然皆有沙線綿亙甚長,大船不能進(jìn)口,惟載千余石之船得至焉。有文武口,專管驗船之事。凡商船由金、廈、南澳、澎湖、按邊等處來者,皆由本地官給發(fā)船照;進(jìn)口日,即呈文武口照驗掛號,然后得卸貨交易。載貨既畢,向文武口請領(lǐng)船單,按船之大小繳納船鈔,然后出口。船單由營、縣發(fā)給;每月須將存根送署,以備查考。
北港,海道通呂宋、日本、金、廈、銅山、南澳等處。依西北線行,風(fēng)順一日達(dá)金、廈。潮汛以月之初三至初八、十八至二十三為大潮,商船每于此時出進(jìn);其小潮日,各行駁船之載三、五百石者及澎湖、按邊船只,照常行駛。港道北,深水約丈余;南稍淺,兼有沙線。商船進(jìn)口多聚北邊,以便泊駛;南則為小船、駁船、竹筏等得至。商船運貨均有腳船,間亦有用駁船、竹筏者。竹筏亦有大者;沿海居民取大竹編扎成筏,用以載貨出口,可至安平、鹿港等處。又有作小竹筏者,用以出海取魚。近日洋商多雇竹筏,因此儎腦赴安平,轉(zhuǎn)載輪船運赴香港銷售。
海豐港,在麥藔街西南十一里,為外洋海,南北皆有沙線。港■〈氵義〉口水深丈余,可容千余石之船。同治元年,林文察統(tǒng)兵援臺,遣總帶林國泰等乘船渡海,由此登岸。
縣境北界彰化,有北斗溪之險;向有竹筏泊此,以渡行人。遇山水暴發(fā),則溪流迅急,雖竹筏亦不敢發(fā);蓋溪本通海,流急冒險,多致覆溺焉。
縣治居南北通衢,西南環(huán)海,一望無際;東則鎖鑰前山,有玉山、大平頂山、大人楝山、燕霧山諸峰羅列,蒼翠異常。玉山亦名雪山,睛日望之,晶瑩如玉;或云:多產(chǎn)寶玉。惟生番不之識,人亦不敢往,故未有開采者。
縣有八景:為「玉嶂流霞」、「龍門涌月」、「象渚垂虹」、「鹿社秋光」、「虎溪躍渡」、「鳳麓飛煙」、「獅巖春曙」、「珠潭映日」;而彰志所謂「海豐漁火」者,不與焉。
右訪志大槺榔、蔦菘、尖山、海豐四堡之事,備知堡界、莊數(shù)、戶口及山川、景物、賢貴、祀典、貞孝、節(jié)烈、紀(jì)綱、風(fēng)俗、教化,世務(wù)不無小補(b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