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二

元和郡縣圖志 作者:唐·李吉甫


◎關(guān)內(nèi)道二京兆下興平高陵櫟陽涇陽美原華原同官武功好華州同州鳳翔節(jié)度使鳳翔府隴州興平縣,畿。東至府九十里。本漢平陵縣,屬右扶風(fēng)。魏文帝改為始平。晉武改置始平郡,領(lǐng)槐里縣,歷晉至西魏數(shù)有移易。景龍二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送至此縣,改始平縣為金城縣。至德二年改名興平。

始平原,在縣北十二里,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界,西入武功界。

渭水,南去縣二十九里。

馬牧澤,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

百頃澤,在縣西二十五里。周回十六里,多蒲魚之利。

槐里城,周曰犬丘,秦改名廢丘,周懿王所都。項(xiàng)羽封章邯為雍王,都廢邱,亦此城也。

武學(xué)故城,在縣東南十里。

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里。馬嵬於此筑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也。

漢龍泉廟,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武帝廟號(hào)也。

漢黃山宮,在縣西南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黃山宮,即此也。

章邯臺(tái),在縣東南十里。

漢茂陵,在縣東北十七里,武帝陵也。在槐里之茂鄉(xiāng),因以為名。守陵溉樹埽除,凡五千人。

漢公孫弘墓,在縣東北十八里。

衛(wèi)青墓,在縣東北十九里,起冢象廬山。

霍去病墓,在縣東北十九里,起冢象祁連山。

高陵縣,畿。西南至府八十里。本秦舊縣,孝公置。漢屬左馮翊。魏文帝改為高陸,屬京兆郡。隋大業(yè)二年,復(fù)為高陵。

龍躍宮,在縣西十四里,高祖太武皇帝龍潛舊居也,武德六年置。

姚興墓,在縣東南十三里。

櫟陽縣,畿。西南至府一百里。本秦舊縣,獻(xiàn)公自雍徙居焉,屬左馮翊。項(xiàng)羽立司馬欣為塞王,亦都之。按高帝既葬太上皇於櫟陽之萬年陵,遂分櫟陽置萬年縣以為陵邑,理櫟陽縣城中,故櫟陽城亦名萬年城。後漢省櫟陽入萬年,後魏宣武帝又分置廣陽縣,周明帝省萬年入廣陽,更於長安城中別置萬年縣,廣陽仍屬馮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廣陽縣屬雍州。武德元年又改為櫟陽縣。

煮鹽澤,在縣南十五里。澤多咸鹵。苻秦時(shí)於此煮鹽。周回二十里。

清泉陂,在縣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漢太上皇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涇陽縣,畿。南至府七十里。本秦舊縣。漢屬安定郡,惠帝改置池陽縣,屬左馮翊,故城在今縣西北二里,以其地在池水之陽,故曰池陽。後魏廢,於今縣置咸陽郡,苻秦又置涇陽縣。隋文帝罷郡,移涇陽縣於咸陽郡,屬雍州,即今縣是也。

石安原,在縣南七里。高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縣界。

長平阪,一本作“坡”。在縣西南五里。

涇水,西北自池陽縣界流入,經(jīng)縣南七里,又東南入高陵縣界?!洞呵铩废骞哪?,諸侯伐秦,濟(jì)涇而次,秦人毒涇,師人多死。

焦獲音護(hù)。藪亦名瓠口?!稜栄拧肥?,周有焦獲,《詩》云“獫狁匪茹,整居焦獲”,即謂此也。按韓水工鄭國說秦,令鑿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為渠,即所謂鄭、白二渠是也。

秦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北臨涇水以望北夷,故名之。胡亥死於此。

漢池陽宮,在縣西北八里。

龍泉陂,在縣南三里。周回六里,多蒲魚之利。

太白渠,在縣東北十里。

中白渠,首受太白渠,東流入高陵縣界。

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水,東南流,亦入高陵縣界。

美原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秦、漢頻陽之地,以縣西北十一里有頻山,秦厲公於山南立縣,故曰頻陽。後魏別立土門縣,以頻山有二土阜,狀似門,故曰土門。隋大業(yè)二年省,義寧二年再置,貞觀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復(fù)置,改名曰美原。

頻陽故城,在縣西南三里。秦將王翦即此縣人也。

華原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本漢礻殳礻羽縣地,屬左馮翊。魏、晉皆於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廢帝三年改為通川郡,領(lǐng)泥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宜州,六年改泥陽為畢原縣。大業(yè)二年省宜州,縣屬京兆。垂拱二年改為永安縣。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足元年廢。神龍?jiān)?,?fù)為華原縣。

土門山,在縣東南四里。

礻殳礻羽故城,在縣東南一里。漢縣也,宣帝神雀二年,鳳皇集礻殳礻羽城是也。

泥陽故縣,在縣東南十七里。

漢步壽宮,在縣東北三里。

同官縣,畿。西南至府二百一十里。本漢礻殳礻羽縣地,屬左馮翊。晉屬頻陽。苻秦於礻殳礻羽城東北銅官川置銅官護(hù)軍,後魏太武帝改置銅官縣,屬北地郡。周朝除“金”作此“同”字,屬宜州。隋大業(yè)二年省宜州,縣屬雍州,國朝因之。

縣,畿。東北至府六十五里。本夏之扈國,啟與有扈戰(zhàn)於甘之野?!兜乩碇尽饭澎鑷袘艄?、戶亭,又有甘亭。扈至秦改為邑,漢屬右扶風(fēng),自後魏屬京兆,後遂因之。

終南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雞頭山,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偽趙主石生不能守長安,欲西上隴,士卒散盡,遂入雞頭山,尋為追兵所害。

牛首山,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終南,在上林苑中,《西京賦》云“繞黃山而款牛首”,是也。澇水所自出。

渭水,北去縣十七里。

豐水,出縣東南終南山,自發(fā)源北流,經(jīng)縣東二十八里,北流入渭。

龍臺(tái)澤,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回二十五里。

八部澤,在縣東南五里。周回五十里。

故城,在縣北二里,夏之扈國也。

鍾官故城,一名灌鐘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蓋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鐘钅,此或其處。

馬祖壇,在縣東北三十二里龍臺(tái)澤中,每年太常太仆四時(shí)祭之,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

隋太平宮,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對(duì)太平谷,因名之。

隋甘泉宮,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對(duì)甘泉谷,因名之。

周豐阝宮,周文王宮也,在縣東三十五里?!对姟吩啤凹确ビ诔?,作邑于豐”,是也。崇侯無道,文王伐之,命無殺人,無壞室。崇人聞之,如歸父母。遂虜崇侯,作豐邑。崇國在秦、晉之間。

秦陽宮,在縣西南二十三里。

美陂,在縣西五里。周回十四里。

甘亭,在縣西南五里。夏啟伐有扈,誓師于甘之野,即此處也。

縣,畿。東北至府一百三十里。漢舊縣,武帝置,屬右扶風(fēng)。山曲曰,水曲曰。後漢省,晉復(fù)立。武德三年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復(fù)屬雍州。天寶中改名宜壽,後復(fù)名。

姜維領(lǐng),本名沈領(lǐng),在縣南五十里。蜀後主延熙二十年,大將軍姜維率眾出駱谷,經(jīng)沈領(lǐng),即此也。

望仙澤,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中有龍尾堆。

隋宜壽宮,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秦長楊宮,在縣東南三十三里。漢武帝好自擊熊羆,司馬相如從至上林,上疏諫。

秦五柞宮,在縣東南三十八里。

馬融讀書臺(tái),在縣東北二十七里。

司竹園,在縣東十五里?!妒酚洝吩弧拔即ㄇМ€竹”。今按:園周回百里,置監(jiān)丞掌之,以供國用。義寧元年,義師起,高祖第三女平陽公主舉兵於司竹園,號(hào)“娘子軍”。

駱谷關(guān),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武德七年,開駱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關(guān)北九里,貞觀四年移於今所。

駱谷道,漢、魏舊道也,南通蜀、漢。魏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諸軍入駱谷三百馀里,不得前進(jìn),牛馬驢騾,以轉(zhuǎn)運(yùn)死者略盡。少帝甘露三年,蜀將姜維出駱谷,圍長城,亦此道也。

樓觀,在縣東三十七里。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為召幽逸之人,置為道院,相承至秦、漢,皆有道士居之。晉惠帝時(shí)重置。其地舊有尹先生樓,因名樓觀,武德初改名宗圣觀。事具樓觀本記及《先師傳》焉。

武功縣,畿。東至儲(chǔ)一百四十里。漢舊縣。古有邰國,堯封后稷之地。周平王東遷,以賜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縣,、美陽、武功,各其一也。與邰音同字異,武功蓋在渭水南,今縣地是也。按:舊縣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故諸葛亮表云“遣孟琰據(jù)武功水”。又杜彥遠(yuǎn)云“太白山南連武功山”。

是則縣本以山水立名也。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扶風(fēng)之四縣,於今縣理置稷州,因后稷所封為名。貞觀元年廢州,以縣屬京兆。

慶善宮,在縣南十八里,皇家舊宅也,南臨渭水,武德元年置宮。貞觀六年,鑾駕親幸,宴群臣賦詩焉。

三原,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風(fēng)縣界。

故城,一名武功城,在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也。

后稷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姜原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隋文帝泰陵,在縣西南二十里三原上。

好縣,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本漢舊縣,在今縣理東南十三里故城是也。者,神明所依止也。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以郊上帝諸神也。

後漢省。武德二年分醴泉縣置,因漢舊名,屬雍州。三年,改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復(fù)屬雍州。二十一年於廢上宜縣置好縣,今縣理是也。其上宜縣,隋開皇十八年置,貞觀八年廢。

華州,華陰四輔。開元戶三萬七百八十七。鄉(xiāng)七十。元和戶一千四百三十七。

鄉(xiāng)二十二。

《禹貢》雍州之域,周為畿內(nèi)之國,鄭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春秋時(shí)為秦、晉界邑。長城在州東七十二里?;蛘f秦、晉分境祠華岳,故筑此城。戰(zhàn)國時(shí)屬秦、魏?!兜乩碇尽吩谱愿吡暌褨|,皆魏分也。按《史記》“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今州東南三里魏長城是也。秦并天下,為內(nèi)史之地。二漢及晉,為京兆之地。後魏置東雍州,廢帝改為華州。隋大業(yè)二年省州,義寧元年置華山郡。武德元年復(fù)為華州。垂拱元年改為太州,避武太后祖諱也。神龍?jiān)陱?fù)舊。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一百四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百八十里。東至東都六百八十里。東至潼關(guān)一百二十里。

東至虢州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同州八十里。南至商州山路二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茯神,茯苓,細(xì)辛。賦:綿,絹。

管縣三:鄭,華陰,下わ。

鄭縣,望。郭下。本秦舊縣,漢屬京兆。後魏置東雍州,其縣移在州西七里。

隋大業(yè)二年,州廢移入州城,隸屬雍州。至三年,以州城屋宇壯麗,置太華宮,縣即權(quán)移城東。四年宮廢,又移入城。

古鄭城在縣理西北三里。興元元年,新筑羅城及古鄭城,并在羅城內(nèi)。

少華山,在縣東南十里。

華陰縣,望。西至州六十里。本魏之陰晉邑,秦惠文王時(shí),魏人犀首納之於秦,秦改曰寧秦。漢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屬弘農(nóng)郡。後魏屬華州。隋大業(yè)五年移於今理。垂拱元年改曰仙掌,尋復(fù)舊名。

長城,在縣西,春秋時(shí)秦、晉分界處。

太華山,在縣南八里。

永豐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渭河口,隋置。義寧元年因倉又置監(jiān)。天寶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韋堅(jiān)開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華陰入渭,運(yùn)永豐倉及三門倉米,以給京師,名曰廣運(yùn)潭,以堅(jiān)為天下轉(zhuǎn)運(yùn)使。灞、二水會(huì)於漕渠,每夏大雨輒皆漲,大歷之後,漸不通舟。天寶中,每歲水陸運(yùn)米二百五十萬石入關(guān);大歷後,每歲水陸運(yùn)米四十萬石入關(guān)。

潼關(guān),在縣東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春秋時(shí)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是也。關(guān)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guān)。又云河在關(guān)內(nèi),南流沖激關(guān)山,因謂之“沖關(guān)”。謹(jǐn)按:秦函谷關(guān)在漢弘農(nóng)縣,即今靈寶縣西南十一里故關(guān)是也。今大路在北,本非鈐束之要。漢武帝元鼎三年,楊仆為樓船將軍,本宜陽人,今福昌縣也。恥居關(guān)外,上疏請(qǐng)以家僮七百人徙關(guān)於新安,武帝從之,即今新安縣東一里函谷故關(guān)是也。而郵傳所馳,出於南路,至後漢獻(xiàn)帝初平二年,董卓脅帝西幸長安,出函谷關(guān),自此已前,其關(guān)并在新安。其後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馬超於潼關(guān),則是中間徙於今所。今歷二處而至河潼,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shí)謂天險(xiǎn)。河之北岸則風(fēng)陵津,北至蒲關(guān)六十馀里。河山之險(xiǎn),邐迤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曠然,蓋神明之奧區(qū),帝宅之戶牖,百二之固,信非虛言也。

下わ縣,望。東南至州八十里。本秦舊縣,《地理志》屬京兆,注“下わ,秦武公伐わ戎置”,以隴西有上わ,故此加下也。董卓遷都長安,華歆求出為下わ令,即此也。後魏避道武帝諱,改為夏封,隋大業(yè)二年復(fù)舊。後魏屬馮翊,隋屬華州,武德缺年屬同州,垂拱元年復(fù)屬華州。

漢蓮勺縣故城,在縣東二十二里。張禹本河內(nèi)人,徙家蓮勺。

同州,馮翊四輔。開元戶五萬六千五百九。鄉(xiāng)一百二十一。元和戶四千八百六十一。鄉(xiāng)一百四十。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shí)其地屬秦,本大荔戎國,秦獲之,更名曰臨晉。

魏文侯伐秦,秦筑臨晉,今朝邑西南有故城,七國時(shí)屬魏。始皇并天下,京兆、馮翊、扶風(fēng)并內(nèi)史之地。及項(xiàng)羽滅秦,為塞國,立司馬欣為塞王。及漢王定三秦,以為河上郡,復(fù)罷為內(nèi)史,武帝更名左馮翊。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晉因之。後魏永平三年,改為同州?!队碡暋吩啤捌帷⒕诩葟?,灃水攸同”,言二水至此同流入渭,城居其地,故曰同州。

州境:東西一百一十二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百五十里。東至東都六百五十里。東至蒲津關(guān)六十里。南至華州八十里。西北至坊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縐紋吉莫皮二十張。賦:絹綿。元和貢:麝香,麻黃,地黃,蒺藜子,皺紋靴,石钅敖餅,寒山石。

管縣七:馮翊,朝邑,韓城,白水,夏陽,澄城,陽。

馮翊縣,望。郭下。本漢臨晉縣,故大荔城,秦獲之,更名。舊說秦筑高壘以臨晉國,故曰臨晉。晉武帝改為大荔縣,後魏改為華陰縣,後以名重,改為武鄉(xiāng)。隋大業(yè)三年改為馮翊縣。馮,輔也;翊,佐也。義取皚佐京師。

沙苑,一名沙阜,在縣南十二里。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後魏文帝大統(tǒng)三年,周太祖為相國,與高歡戰(zhàn)於沙苑,大破之。其時(shí)太祖兵少,隱伏於沙草之中,以奇勝之。後於兵立之處,人栽一樹,以表其功,今樹往往猶存。仍於戰(zhàn)處立忠武寺。今以其處宜六畜,置沙苑監(jiān)。

興德宮,在縣南三十二里。義旗將趣京師,軍次於忠武園,因置亭子,名興德宮,屬家令寺。

朝邑縣,望。西至州三十五里。本漢臨晉縣地。大荔國在今縣東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後魏置南五泉縣,西魏改為朝邑縣,以北據(jù)朝阪,故以為名??h西南有蒲津關(guān)。

河橋,本秦后子奔晉,造舟於河,通秦、晉之道,今屬河西縣。

長春宮,後周武帝置。隋大業(yè)十三年,高祖起義兵,自太原舍於此宮,休甲養(yǎng)士,而定京邑。武德二年,於此置陜東大行臺(tái),太宗居藩,作鎮(zhèn)。四年,山東平,乃移行臺(tái)於洛州。

通靈陂,在縣北四里二百三十步。開元初,姜師度為刺史,引洛水及堰黃河以灌之,種稻田二千馀頃。

苦泉,在縣西北三十里許原下,其水咸苦,羊飲之,肥而美。今於泉側(cè)置羊牧,故諺云“苦泉羊,洛水漿”。

韓城縣,上。西南至州二百里。古韓國及梁國,漢為夏陽縣之地。韓國故城在今縣理南十八里。梁國在今縣理南二十三里,有少梁故城。隋文帝分陽於此置韓城縣,春秋秦、晉戰(zhàn)於韓原,即此地也。

龍門山,在縣北五十里。

龍門戍,在縣東北,極險(xiǎn)峻。後周於此置龍門關(guān),今廢。

白水縣,望。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粟邑縣之地,屬左馮翊。按:粟邑故城在縣理西北二十八里。薛宣為左馮翊,以粟邑縣小,僻在山中,其人謹(jǐn)樸,以頻陽令薛恭換粟邑令尹賞,二縣俱大理。又為漢衙縣地,春秋時(shí)秦、晉戰(zhàn)於彭衙是也。後魏文成帝分澄城郡於此置白水縣及白水郡,郡南臨白水,因以為名。

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同州。

夏陽縣,緊。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古有莘國,漢陽縣之地。武德三年分陽於此置河西縣,在河之西,因以為名。又割同州之陽、韓城二縣於今縣理置西韓州,取迸韓國為名也。以河?xùn)|有韓州,故此加西。貞觀八年廢西韓州,以縣屬同州,乾元三年改為夏陽縣??h南有莘城,即古莘國,文王妃太姒即此國之女也。

澄城縣,望。南至州一百里。漢徵縣也。韋昭云“徵,音懲”。徵、澄同聲,後人誤為“澄”。魯文公十年,秦伐晉,取北徵,即此城是也。後魏太平真君七年,分陽縣置,又於今縣理置澄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同州。

乾坑,《漢書溝洫志》云武帝時(shí)嚴(yán)熊上言,“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馀頃”。

於是發(fā)卒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商顏,今在馮翊縣界。名曰龍首渠。按州西三十里有乾坑,即龍首之尾也。

王官故城,在縣西北?!洞呵飩鳌吩弧胺彝豕?,翦我羈馬”。

陽縣,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屬左馮翊。在水之陽,《詩大雅》所謂“在之陽”,是也?!端?jīng)注》曰陽城南有瀵水,東流注於河,即水也。按中瀵水、蒲池瀵水與南瀵水,并在舊河西縣南五里,今陽界內(nèi)?!稜栄拧吩啤板龃笪蚕隆?,郭璞以為汾陰縣有水,如車輪,此水亦然。周武時(shí)屬澄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同州。

羈馬故城,在縣東北二十六里。

鳳翔府,岐州。扶風(fēng)四輔。開元戶四萬四千五百三十三。鄉(xiāng)九十二。元和戶七千五百八十。鄉(xiāng)八十八。今為鳳翔節(jié)度使理所。

管州二:鳳翔府,隴州??h十四。都管戶八千三百六十四。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時(shí)為秦都,德公初居雍,即今天興縣也。至獻(xiàn)公始徙櫟陽。始皇并天下,屬內(nèi)史。項(xiàng)羽封章邯為雍王,亦此地也。高帝更名中地郡,復(fù)屬內(nèi)史。景帝更名主爵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fēng),所以扶助京師行風(fēng)化也,與京兆尹、左馮翊謂之三輔,理皆在長安城中。後漢出理槐里,即今興平縣東南七里故槐里城是。魏文帝除“右”字為扶風(fēng)郡,亦是重鎮(zhèn),曹公使張屯陳倉,建興中諸葛亮攻陳倉及,皆不克。晉太康八年為秦國。後魏太武帝於今州理東五里筑雍城鎮(zhèn),文帝改鎮(zhèn)為岐州。隋開皇元年,於州城內(nèi)置岐陽宮,岐州移於今理。大業(yè)三年罷州,為扶風(fēng)郡,武德元年復(fù)為岐州。至德元年改為鳳翔郡,乾元元年改為鳳翔府。

府境:東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三百八十九里。

八到:東至上都三百一十里。東至東都一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州二百三十里。南取太白山路至興元府六百里。西南至鳳州二百八十里。西至隴州一百五十里。北至涇州二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須席,蠟燭。賦:麻,布。

管縣九:天興,岐山,扶風(fēng),普潤,岐陽,麟游,寶雞,虢,。

天興縣,次赤。郭下。本秦雍縣,秦國都也。漢縣,屬右扶風(fēng)。四面高曰雍。

又四望不見四方,故謂之雍。秦回中宮在縣西,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guān),燒回中宮,候騎至雍,即此也。至德二年分置鳳翔縣,永泰元年廢,仍改雍縣為天興縣。

乾歸故城,在縣西四十三里。乞伏乾歸據(jù)苑川,自號(hào)西秦,因筑此城。

石鼓文,在縣南二十里許,石形如鼓,其數(shù)有十,蓋紀(jì)周宣王畋獵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跡也。貞觀中,吏部侍郎蘇勖紀(jì)其事,云:“虞褚歐陽,共稱古妙。

雖歲久訛缺,遺跡尚有可觀,而歷代紀(jì)地理志者不存記錄,尤可嘆息?!?br />
岐山縣,次畿。西至府五十里。本漢雍縣之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涇州鶉觚縣之南界置三龍縣,隋開皇十六年移三龍縣於岐山南十里,改為岐山縣。貞觀八年移於今理。

岐山,亦名天柱山,在縣東北十里。

渭水,在縣南三十里。

五將山,在縣西北六十里。苻堅(jiān)為姚萇將吳忠所擒之處。

扶風(fēng)縣,次畿。西至府一百里。本漢美陽縣地。武德三年,分岐山縣置圍川縣,屬岐州,取今縣南川水為名,近代訛作“圍”。四年,隸入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以縣屬岐州,八年改為持風(fēng)。

普潤縣,次畿。南至府九十里。隋大業(yè)元年,於此置馬牧,又置普潤屯,後廢屯置縣。在漢為漆縣,并有鐵官。今城西有漆水,又有小城,蓋置鐵官處。

岐陽縣,次畿。西南至府一百里。蓋漢杜陽縣地,貞觀七年割扶風(fēng)、岐山二縣置,以在岐山之南,因以名之。

麟游縣,次畿。西南至府一百六十里。本漢杜陽縣地,隋於此置西麟州,營仁壽宮。義寧元年,唐高祖輔政,廢宮。是年獲白麟於宮所,因置縣。

九成宮,在縣西一里。即隋文帝所置仁壽宮,每歲避暑,春往冬還。義寧元年廢宮,置立郡縣。貞觀五年復(fù)修舊宮,以為避暑之所,改名九成宮。

永安宮,在縣西三十里,貞觀八年置。

寶雞縣,次畿。東北至府九十里。本秦陳倉縣,秦文公所筑,因山以為名,屬右扶風(fēng)。隋大業(yè)九年,移於今理,在渭水北。至德二年改為寶雞,以昔有陳寶鳴雞之瑞,故名之。

陳倉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筑?!段郝浴吩啤疤椭袑④姾抡阎悅}城,訖,會(huì)諸葛亮來攻。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問知昭在其中,大驚愕。亮素聞?wù)言谖饔型?,念攻之不易。初,太原靳詳少與昭相親,後為蜀所得。及亮圍陳倉,詳為亮監(jiān)軍,使於城外呼昭諭之。昭於樓上應(yīng)詳曰:‘魏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曩時(shí)高剛守祁山,坐不專意,雖終得全,於今誚議不正。我必死耳,卿還謝諸葛亮,便可攻也?!斠愿媪?,亮進(jìn)兵,梯沖車,晝夜攻距,二十馀日,亮無利,會(huì)費(fèi)曜等救至,亮乃引去。”

按今城有上下二城相連,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

陳倉山,在縣南十里,南接梁、鳳二州界。

散關(guān),在縣西南五十二里?!妒裰尽分T葛亮出散關(guān)圍陳倉。

三交城,在縣西十六里,司馬宣王與諸葛亮相距所筑。咸亨三年,於縣東南開渠,引渭水入原渠,通船至京故城。即故長安城,漢惠帝所筑城在今故大興城之西北苑中。

虢縣,次畿。北至府三十里。古虢國,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後秦武公滅為縣。周改為洛邑縣。隋大業(yè)三年,復(fù)為虢縣。貞觀八年廢,天授二年再置。

縣,次畿。西北至府一百里。本秦縣,右輔都尉理所,在今縣東一十五里,有故城。今縣,周天和元年筑,置州,建德三年廢。武德元年又于故城置郇州,三年廢州,縣屬稷州,七年屬岐州。白起即此縣人也??h在渭水南一里。

終南山,在縣南三十里。

太白山,在縣東南五十里。

五丈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初,諸葛亮與司馬宣王相持,亮據(jù)渭水南原。

宣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東轉(zhuǎn),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绷凉痛嗽唠s於渭濱,居人安堵,軍無私焉。

積石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魏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與司馬宣王屯渭南。郭淮算亮必爭北原,遂先據(jù)之。亮至,不得上。即此原也。

縣理城,亦曰斜谷城,城南當(dāng)斜谷,因以為名。斜谷南口曰,北口曰斜。

董卓塢,在縣東北十六里。卓封侯,筑塢高與長安埒,號(hào)為萬歲塢。

成國渠,在縣東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

隴州,陽。上。開元戶六千八十五。元和戶七百八十四。

《禹貢》雍州之域。秦文公所都。漢為縣,屬右扶風(fēng)。後魏置東秦州,西魏文帝改名隴州,因山為名。隋大業(yè)二年省,義寧二年又於縣理置隴東郡,武德元年改為隴州。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四百九十五里。

八到:東至上都四百六十五里。東至東都一千三百二十里。東至鳳翔府一百五十里。西至秦州三百四十里。南至鳳州山路四百三十里。北至原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榛實(shí),龍須席五領(lǐng)。賦:布,麻。

管縣五:源,陽,吳山,華亭,南田。

源縣,上。郭下。本漢縣地,屬右扶風(fēng)。在水之北,後魏改為陰縣,隋改為源縣。

隴山,在縣西六十二里。

岍山,在縣西六十里。北與隴山接,《禹貢》“導(dǎo)岍及岐”,是也。

大震關(guān),在州西六十一里。後周置。漢武至此遇雷震,因名。

秦城,在州東南二十五里。秦非子養(yǎng)馬、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大夫。

陽縣,上。西至州八十里。本漢俞麋縣地,因今縣東八里俞麋澤為名。

周武帝置陽郡及縣,尋省郡,以縣屬隴州。

水,在縣南一里。

吳山縣,中。西北至州一百十里。本漢俞麋縣地,後魏孝昌二年,於長蛇川置長蛇縣,屬東秦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吳山縣。

吳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陽,以為西岳,今為國之西鎮(zhèn)山?!秶Z》謂之西吳。

華亭縣,下。正南微東至州一百一十里。本秦涇陽縣地,隋大業(yè)元年置華亭縣,以在華亭川口,故名。

小隴山,在縣西四十里。

南由縣,下。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縣地,後魏孝明帝於縣西南由谷口置縣,因谷為名。隋開皇二年省長蛇縣并入南由,屬岐州,貞觀四年割入隴州。

安夷關(guān),在縣西一百四十六里。

長蛇川,在縣西一百步。

渭水,在縣南四十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