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道下▲東川節(jié)度使梓州,梓潼。上。開元戶一萬五千四百七十八。鄉(xiāng)二十六。元和戶六千九百八十五。鄉(xiāng)十六。今為東川節(jié)度使理所。
管州一十二:梓州,劍州,綿州,遂州,渝州,合州,普州,榮州,陵州,瀘州,龍州,昌州??h六十九。都管戶三萬一千七百二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秦并天下,是為蜀郡。漢高帝分置廣漢郡,今州即廣漢郡妻阝、廣漢二縣地也。宋于此置新郡,梁武陵王蕭紀于郡置新州,隋開皇末改為梓州,因梓潼水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筑,皇左涪水中江,日居水陸之沖要。。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綿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三十四里。東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西至漢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綿州一百三十里。正東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閬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南至簡州三百一十里。
正北微東至劍州三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普州三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綾,綿,絲布。賦:布,絹。元和貢:綾,柑子,曾青。
管縣九:妻阝,射洪,通泉,玄武,鹽亭,永泰,飛烏,銅山,涪城。
妻阝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屬廣漢郡,因妻阝江水為名也。后魏置昌城郡,后又改名昌城縣,隋大業(yè)三年復為妻阝縣。
牛頭山,一名華林山,在縣西南二里。四面危絕。
涪江水,經(jīng)縣東,去縣四里。
縣有鹽井二十六所。
射洪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妻阝縣地,后魏分置射洪縣??h有梓潼水,與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洪口,蜀人謂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白崖山,在縣南五十里。
涪江水,西北自妻阝縣界流入,在縣東一百步。灘十七所。
通泉縣,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廣漢縣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縣,隋開皇三年改為通泉縣,十八年改屬梓州。
通泉山,在縣南二里。山前有石蝦蟆,高七八尺。
涪江水,經(jīng)縣東三里。
沈水,北自鹽亭縣界流入。公孫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固守,臧宮進兵縱擊,大破之,斬首溺死者萬余人,即此也。
赤軍鹽井,在縣西北十二里。又別有鹽井一十三所。
玄武縣,上。東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先主所立五城縣也,屬廣漢郡。后魏平民蜀,立玄武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五城為玄武縣,因玄武山為名也,屬益州。武德三年,割屬梓州。
玄武山,在縣東二里。山出龍骨。
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縣東七里。
內(nèi)江水,本名中江,經(jīng)縣南,去縣百步。
鹽亭縣,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本漢廣漢縣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縣,后魏恭帝改為鹽亭縣,以近鹽井,因名。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梓州。
梓潼水,經(jīng)縣南,去縣三里。
永泰縣,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巴郡充國縣地也,武德四年分置,地號永泰,因以為名。
鹽亭溪水,經(jīng)縣北,去縣一十九里。
大汁鹽井,在縣東四十二里。又有小汁鹽井、歌井、針井。
飛烏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妻阝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飛烏鎮(zhèn),十三年改鎮(zhèn)為縣,因山為名。
飛烏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并出銅钅。
妻阝江水,經(jīng)縣北,去縣四十里。
銅山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妻阝縣地,有銅山,漢文帝賜鄧通蜀銅山鑄錢,此蓋其余峰也,歷代采鑄。貞觀二十三年置監(jiān),署官,前上元三年廢監(jiān)。調(diào)露元年,因廢監(jiān)置銅山縣。
飛烏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妻阝江水,經(jīng)縣南五里。
涪城縣,緊。東南至州六十里。本漢涪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涪城縣,屬綿州,大歷十三年割屬梓州。
劍州,普安。上。開元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鄉(xiāng)二十五。元和戶二千九百二。鄉(xiāng)八十五。
本漢廣漢郡之梓潼縣地,武帝置十三州,屬益州。宋于此置南安郡,梁武陵王蕭紀改郡立安州。后魏廢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為始州。
隋大業(yè)三年,罷始州為普安郡,武德元年復為始州。先天二年改為劍州,取劍閣為名也。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里。東南閬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龍州三百二十里。西南綿州二百九十里。東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蘇熏席。賦:綿,絹。元和貢:蘇熏席六領(lǐng),巴戟天,重臺。
管縣八:普安,梓潼,黃安,永歸,陰平,武連,臨津,劍門。
普安縣,中。郭下。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南安縣,周改為普安縣。
大劍山,亦曰梁山,在縣北四十九里。初,姜維自沓中為鄧艾所摧,與張翼、董厥合,還劍門以拒鐘會,即此也。
石新婦東北一里千人巖之南崖,絕壁高數(shù)千丈,即劍山之危峰,見是里外,旁視眾嶺,猶平地也。巖下高百許丈,有石壁,紅色,方如座席,即張孟陽勒銘之處也。
千人巖,有石室,可容千人,故名。
大劍水,出縣西四十九里空冢山下。
漢德政城,又名黃蘆城,在縣東北四十六里。三面并阻絕澗,唯西面少平。
周回百五十步。
鐘會故壘,一名開遠戍,在縣東北五十三里。亦名空冢戊,晉鐘會軍至此,既度劍閣,居死地,遂掘冢決為死戰(zhàn)。既無所埋,故曰空冢。后魏改名開遠戍,大劍鎮(zhèn),在縣東四十八里。本姜維拒鐘會壘也,在開遠戍東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絕澗,飛閣以通行旅,梁時于此置大劍戍。
劍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西南十里,至大劍鎮(zhèn)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諸葛亮相蜀,又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
初,李特入漢川,至劍閣,顧盼曰:“劉禪有如此地,而面縛于人,豈非庸才!”
石新婦神,在縣東北四十九里,大劍東北三十里。夫遠征,婦極望忘歸,因化為名。
梓潼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舊縣,屬廣漢郡。蜀先主分廣漢置梓潼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后改屬劍州。
梓潼水,一名馳水,北自陰平縣界流入。
鄧艾祠,在縣南百步。
黃安縣,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華陽縣,屬南安郡,后魏禪帝改為南安縣,周武帝改為黃安縣。
永歸縣,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白水縣,周閔帝改為永歸縣。
陰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陰平郡并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食跻蛑?,后改入劍州。
龍血山,亦曰龍象巖,在縣北五十里。絕壁高巖,萬有余丈,有四石龍在石壁間,昔者群龍共斗,四龍疲衄嘔血死,因化為石。血變成鱉,堪充器物,但不耐風日。綿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龍象猶存,石不復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東流,縣西南五里。
武連縣,中。東北至州八十五里。本漢梓潼縣地,宋元嘉中,于縣南五里僑立武都郡下辨縣,又改下辨僑置武功縣。周明帝改武功為武連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
臨津縣,西北至州一百三里。本漢梓潼縣地,南齊于此置胡原縣,隋開皇七年改為臨津縣。
掌夫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晉太安元年,遣都護衛(wèi)博討李特,特遣將李蕩自掌夫山要博,博為伏兵所圍,即此山。山出名柘,堪為弓材,雖桑、燕角,不能勝也。
劍門縣,中。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葭萌縣地,圣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置劍門縣,因劍門山為名也。
梁山,在縣西南二十四里。即劍門山也。
綿州,巴西。上。開元戶五萬一千四百八十。鄉(xiāng)一百十三。元和戶七千一百四十八。鄉(xiāng)九十三。
本漢廣漢郡之涪縣,后魏廢帝二年徙梓潼郡理梓潼舊城,于此別置潼州。梓潼舊城,在今劍州界。隋開皇五年,改潼州為綿州,因綿水為名也。大業(yè)三年改為金山郡,武德元年復為綿州。按州理城,漢涪縣也,去成都三百五十里。依山作固,東據(jù)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臥龍伏馬,為蜀東北之要沖。梁天監(jiān)中,張齊為太守,更造樓櫓敵。有東西門,東門久塞,富樂山氣所沖,門開張則喪亂。宋元嘉初,太守王懷業(yè)開之,果致覆敗,爾后還塞。
州境:東西三百一里。南北二百六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九十四里。西南至漢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梓州州一百三十里。西至茂州取松嶺路三百七十里。
北至龍州二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對鳳兩窠獨窠白綢,絹,又貢雙纟川二十匹。賦:綿,絹。
元和貢:雙纟川。賦同。
管縣八:巴西,昌明,羅江,神泉,龍安,魏城,鹽泉,西昌。
巴西縣,望。郭下。本漢涪縣地,屬廣漢郡。先主據(jù)蜀,立梓潼郡,以縣屬焉。晉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后魏改為巴中縣,隋開持元年避廟諱,改為巴西縣。
富樂山,在縣東五里。
天池山,在縣北一十余里。
涪江水,經(jīng)縣西,去縣五十步。
羅江水,經(jīng)縣西,去縣三十二里。
蔣琬墓,在縣西八里。琬為大司馬,住漢中,后上疏曰:“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yīng),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庇墒晴€住涪,疾轉(zhuǎn)境劇,卒于此而葬焉。
譙周墓,在縣南十六里。周將亡,戒諸子曰:“吾后嗣當有黃頭黑齒,幾亡吾族?!奔爸軐O縱之生也,頭黃齒黑。晉末,刺史毛璩使縱領(lǐng)白徒七百人,由涪水下討桓玄。西人不樂遠征,乃逼縱為主,攻陷巴西,遂屠益州。既害毛璩,自號成都王。義熙九年,朱齡石討平之。卒如周言。
昌明縣,緊。南至州七十里。本溪涪縣地,晉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漢昌縣僑理于此,仍屬巴西郡。后魏廢帝改漢昌為昌隆縣,先天元年改為昌明縣。
涪水,經(jīng)縣南,去縣一里。
羅江縣,缺。
廉水,經(jīng)縣東北,去縣五里。讓水,出縣北平地。宋明帝時,梓潼人范百年,因論事之次,帝語及廣州貪泉,百年對曰:“臣家梁、益,所居廉、讓之間?!?br />
謂此水也。
神泉縣,上。東北至州八十四里。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于此僑置西充國縣,屬巴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潼州,六年改為神泉縣,因縣西神泉為名。
神泉,在縣西平地。冬夏溫沸,氣如附子,能愈眾疾。
龍安縣,上。東北至州七十八里。本漢涪縣地,周武帝天和六年,于此置金山縣,隋大業(yè)二年廢。武德三年,于廢金山縣城置龍安縣,因山為名。
金山,在縣東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頹之所則金粟散出,大者如棋子。
龍安山,在縣北十里。有好林泉,隋開皇中蜀王楊秀立亭館以避暑。
魏城縣,上。西至州六十五里,本漢涪縣地,隋大業(yè)十年自鹽泉井移魏城縣理此,屬金山郡。按鹽泉井在今縣東南四十五里,鹽泉縣理是也。
高靈山,在縣北二十四里。
東西井,在縣東南四里。井西為涪縣界,井東為梓潼縣界,二縣界分境之所,故曰“東西”。
鹽泉縣,中下。西至州五十六里。本漢涪縣地,后魏禪帝元年割涪縣置魏城縣,武德三年分魏城置鹽泉縣。
五層山,在縣西南三十里。
梓潼水,經(jīng)縣北,去縣十八里。
陽下鹽井,在縣西一里。
西昌縣,中。東至州五十一里。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于此僑置益昌縣,隋開皇三年省。永淳元年又置,以與利州益昌縣同名,以其在州西,因改為西昌縣。
龍臺山,在縣東北四里。
龍安水,在縣北五里。
遂州,遂寧。中府。開元戶三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鄉(xiāng)六十五。元和戶三千八百四十六。鄉(xiāng)六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郡地,漢分置廣漢郡,今州又為廣漢郡之廣漢縣地。后分廣漢為德陽縣,東晉分置遂寧郡,周保定二年立為遂州。后因之。
州境:東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果州路二千二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八百八十里。東北至果州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合州二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普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樗蒲綾十五匹。元和貢:天門冬,柑子。
管縣五:方義,長江,青石,蓬溪,遂寧。
方義縣,望。郭下。本晉小溪縣也,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屬遂寧郡,后魏恭帝改為方義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遂州。
涪江水,北去縣八十步。
縣四面各有鹽井,凡一十二所。
靈星池,在縣西南四里。
龍池,在縣北百二十步。
長江縣,上。南至州五十里。本晉巴興縣,魏恭帝改為長江縣。
涪江,經(jīng)縣南,去縣二百五步。
青石縣,中。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晉之晉興縣也,本屬巴郡,既置遂寧,乃割屬焉。后魏改為始興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青石縣。
青石山,在縣東南,水路五十九里。舊巴、蜀爭界,累年未分,一朝密霧,石為之裂破,從上至下,直若引繩,因此定遂、合二州之界。
涪水,經(jīng)縣南,去縣一里。
九節(jié)溪,出縣東三十六里。灘有九節(jié),因為名。
蓬溪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永淳元年割方義縣北界,于今縣南二十里蓬川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為武豐,神龍元年復為唐興,天寶元年改為蓬溪。
石香爐山,在縣西五里。
縣有鹽井一十三所。
遂寧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景龍二年割青石縣置。
渝州,南平。下。開元戶五千九百六十二。鄉(xiāng)一十七。元和戶八百三十四。
鄉(xiāng)地十。
禹貢梁州之域。古之巴國也。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然則巴國水為名。武王伐殷,巴人助焉,其人勇銳,歌舞以凌殷郊,后封為巴子。其地東至魚復,西抵道,北接漢中,南極柯,是其界也。春秋時亦為巴國,戰(zhàn)國時楚既稱王,巴亦稱王。秦惠文王使張儀、司馬錯伐巴、蜀,滅發(fā)其地為三十一縣,始皇置三十六郡,巴即一焉。漢高帝既定三秦,貢羽背約,封為漢王王巴、蜀。天下既定,乃分巴、蜀廣漢郡,武帝又置犍為郡。劉璋為益州牧,于是分巴郡自墊江已下為永寧郡,先主又以固陵為巴東郡,由是巴郡分而為三,號曰“三巴”。梁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札州,后魏改為巴州,周閔帝又改為楚州。
隋開皇九年,改楚州為渝州,因渝水為名。漢高祖還伐秦,巴人從軍,歌舞陷陳,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后令習之,所謂巴渝舞也。
州境:東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四百七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八百一十里。正北至合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滬州水路七百里。東北至涪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至渠州四百四十里。江津縣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縣南陸路至溱州三百六十里。又自江津縣南循溪水路至南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葛五匹,藥子。元和貢:葛,牡丹皮。
管縣五:巴,江津,萬壽,南平,壁山。
巴縣,中。郭下。本漢江州縣地,屬巴郡,在岷江之西,漢水之南,即蜀將李嚴所修古巴城也。南齊改為墊江縣,周明帝武成三年改為巴縣,后遂不改。
州理城,即漢巴郡城也,先主令都督李嚴鎮(zhèn)此,又鑿南山,欲會汶涪二水,使城在孤洲上。會嚴被徵,不卒其事,鑿處猶存。
江津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江州縣地,屬巴郡。周改為江陽縣,隋開皇三年改為江津縣,屬渝州。
萬壽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八十里。本漢江州縣地,武德三年分江津置萬春縣,屬渝州,五年改為萬壽縣。
綾錦山,在縣西八十五里。
大江水,經(jīng)縣南,去縣二里南平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江州縣地,貞觀四年分巴縣置南平縣,屬南平州。十三年廢州,縣改屬渝州。
瀛山,在縣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高峻象海中蓬瀛,故名。
巴子魚池,在縣西北一十里。
壁山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四面高山,中央平田,周回約二百里,天寶中,諸州逃戶多投此營種。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至德二年置縣,因山為名??h東陸路至江津縣,二百三十里。
合州,巴川。中。開元戶二萬六十七。鄉(xiāng)四十二。元和戶二千八百九十二。
鄉(xiāng)三十九。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為巴國,秦滅之,以為巴郡。今州即漢巴郡之墊江縣地也,宋文帝元嘉中,于此置東宕渠郡,后魏恭帝于東宕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來,至州南與喜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六百三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一十里。西至遂州陸路二百六十里,水路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滬州五百九十里。北至果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藥子一百顆,牡丹皮一斤,桃竹箸。元和貢:牡丹皮,木藥子。
管縣六:石鏡,漢初,新明,銅梁,巴川,赤水。
石鏡縣,上。郭下。本漢墊江縣,屬巴郡。后漢岑彭與臧宮伐化孫述,自江州縣從涪水上至墊江是也。宋文帝于此置東宕渠郡。石似鏡,因以為名。
銅梁山,在縣南九里。蜀都賦曰“外負銅梁于宕渠”,是也。山出銅及桃枝竹。涪江水,經(jīng)縣南,去縣二百步。
巴子城,在縣南五里。
漢初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本漢墊江縣地,后魏于此置漢初縣,屬合州。
西溪水,一名嘉陵水,經(jīng)縣理南,去縣一里。
新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墊江縣地,自后魏訖隋又為石鏡縣地,武德二年,分石鏡縣之東北界為新明縣。
銅梁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長安四年,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戶輻湊,置縣取小銅梁山為名。
小銅梁山,在縣西北七十里。
涪江水,在縣東北四十里。
巴川縣,中。北至州一百里。開元二十三年,刺史孫希莊奏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縣。
小安南溪,源出縣南巴山中。
赤水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墊江縣地,隋開皇八年,分石鏡縣于今縣西二里置縣,因水為名。
朝霞山,在縣南十八里。
普州,安岳。中。開元戶三萬二千六百八。鄉(xiāng)二十五。元和戶一千六百五十二。鄉(xiāng)二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漢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漢之資中、牛な、音髀墊江、后漢之德陽四縣之地,周武帝于此立普州,隋大業(yè)二年罷普州,以所領(lǐng)縣屬資州。武德二年重置。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八里。南北三百九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十里。正北微東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西微北至簡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資州一百七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地貢:葛八匹。賦:絹,布。元和貢:天門冬。
管縣六:安岳,普康,安居,普慈,崇龕,樂至。
安岳縣,上。郭下。周武帝建德四年與州同置。
縣有鹽井一十所。
安岳山,在縣西南一里。
普康縣,下。北至州七十里。周建德四年于此置永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隆,先天元年改為普康。
縣有鹽井三所。
安居縣,中。南至州八十里。本周柔剛縣也,因山為名。隋開皇十二年改為安居縣,因水為名。天授三年移于今理。
柔剛山,在縣東二十里。
安居水,在縣北八十步。
縣有鹽井四所。
普慈縣,中。東南至州一百里。本名多業(yè)縣,周建德四年置,屬普慈郡。隋開皇十三年,改多業(yè)為普慈。
婆娑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山綿亙數(shù)百里。
安居水,在縣北一里。
縣有鹽井一十四所。
崇龕縣,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隋開皇三年于此置隆龕鎮(zhèn),大業(yè)十二年于鎮(zhèn)置縣,先天元年改為崇龕,因崇龕山為名。
崇龕山,在縣西三里。
樂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本周車免鎮(zhèn)也,屬普州,以車免為名。武德三年于鎮(zhèn)置樂至縣。
樂至池,在縣東二里。
榮州。和義。下。開元戶四千八百七。鄉(xiāng)一十五。元和戶八百八十一。鄉(xiāng)二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南安縣地,李雄據(jù)蜀后,夷獠居之,所謂鐵山生獠也。隋開皇十三年置大牢縣,武德元年割資州大牢、威遠二縣,于公井鎮(zhèn)置榮州,取榮德山為名也。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資州路,二千四百九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三百五十里。東北至資州一百六十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滬州水陸路相兼五百四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班布六匹,利鐵。元和貢:班布。
管縣六:旭川,咨官,和義,威遠,公井,應(yīng)靈。
旭川縣,中下。郭下。本漢南安縣地,貞觀元年于此置旭川縣,因縣有鹽井號旭井,取以名縣。
榮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鐵山,在縣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縣北鐵山下,南流,經(jīng)縣北。
咨官縣,中下。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十年置冶官縣,屬犍為郡。隋后誤以“冶”為“咨”也。武德元年屬嘉州,貞觀六年改屬榮州。
白崖山,在縣西北十里。
和義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是滬、資二州界,隋大業(yè)十二年分置和義縣,以招和夷獠,故以和義為名。
內(nèi)江水,在縣西一百七十里。
縣有鹽井五所。
威遠縣,中下。西至州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隋開皇三年于此置威遠戍以招撫生獠,十一年改戍為縣,屬資州。武德元年,改屬榮州。
鐵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威遠鎮(zhèn),在縣城內(nèi)。
縣有鹽井七所。
公井縣,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鎮(zhèn),隋因之。武德元年于鎮(zhèn)置榮州,因改鎮(zhèn)為公井縣。
野客山,在縣南六十里。
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zhèn)因取為名。
應(yīng)靈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南安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鎮(zhèn),十三年改鎮(zhèn)為縣??h界有大牢溪,因取為名。天寶元年為應(yīng)靈。
縣有鹽井四所。
陵州,仁壽。中。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五。鄉(xiāng)四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八十五。鄉(xiāng)四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武陽縣之東境也。晉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鹽井,周閔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為名。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東西兩山筑城,置主將防衛(wèi)之。后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今按州城南北二面懸岸斗絕,四面顯敝,南臨井。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十里。東北至成都府二百里。西至眉州七十里。東北至簡州一百八十里。東至資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榮州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細葛四匹。賦:絹,綿。元和貢同。
管縣五:仁壽,貴平,籍,始建,井研。
仁壽縣,上。郭下。本漢武陽縣之東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寧縣,屬懷仁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縣。
三隅山,有東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對,去陵井各一里,故為名。
婆支水,出縣北婆支山,去縣四十五里。
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鹽井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蓋井神。
張道陵祠,在縣西南百步。陵開鑿鹽井,人得其利,故為立祠。陵即張魯之祖父,學道鶴鳴山,人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時人號“米賊”,亦曰“五斗米道”。
貴平縣,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君,仍立縣。
唱車山,在縣西南九里。
祿水,在縣南五十步。
平井鹽井,在縣東南七步。
籍縣,上。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武陽縣地,周閔帝于此置籍縣,因蜀先主籍田地為名。隋大業(yè)二年省,永徽四年復置。
丹沙山,在縣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縣北三十五里。
始建縣,中下。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于今縣立始建鎮(zhèn),大業(yè)五年改鎮(zhèn)為縣。圣歷二年移于仁壽縣界置,其舊縣復置始建鎮(zhèn)。
鐵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出鐵,諸葛亮取為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
井研縣,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大業(yè)五年因井研鎮(zhèn)立縣,取鎮(zhèn)為名,屬陵州。
井研鹽井,在縣南七里。鎮(zhèn)及縣皆取名焉。又有思棱井、井鑊井。
滬州,滬川。下府。開元戶一萬六千八百七。鄉(xiāng)三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六十九。鄉(xiāng)三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戰(zhàn)國時為巴子國。秦并天下為巴郡地。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江陽、符二縣之地。按江陽即今州(域)〔城〕是也。先主人益州,遣諸葛亮、張飛等引兵溯流定江陽是也。晉穆帝遣安西將軍桓溫將萬人伐李子仁,軍次江陽,亦謂此地也。后為獠所沒。梁大通初,割江陽郡置滬川,魏置瀘州,取滬水為名。隋大業(yè)三年改為滬川郡,武德元年復為滬州。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八里。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資州溯六百三十里,自資至上都二千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里。東北至渝州水路七百里。東北至合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榮州五百四十里。西至戎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陸路二百四十里。山路險峻或不通。
貢、賦:開元貢:麩金,葛,醬。賦:麻,布。元和貢同。
管縣五:滬州,綿水,江安,富義,合江。
滬川縣,中下。郭下。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初,曹公入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晉穆帝于縣置東江陽郡,領(lǐng)江陽縣,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滬州。
大業(yè)元年,改江陽縣為滬川縣?;食蛑?。
汶江水,經(jīng)縣南三十步。
中江水,亦曰綿水,經(jīng)縣北三里。出麩金。綿水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江陽縣地,晉于此置綿水縣。
汶江水,經(jīng)縣東一十五里。
江安縣,中下。東北至州五十里。本漢江到地也,李雄亂后。沒于夷獠。晉穆帝于此置漢安縣,十八年改為江安縣。
方山,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汶山水,經(jīng)縣北八十步。
可盛鹽井,在縣西北一十一里。
富義縣,中下。東南至州三百里。本漢江陽縣地,周武帝于此置富世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富義縣。
中江水,亦曰綿水,經(jīng)縣東百步。
富義鹽井,在縣西南五十步。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劍南鹽井,唯此最大。
其余亦有井七所。
合江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符縣地,晉穆帝于此置安樂縣,梁改置安樂戍,周改為合江縣。
安樂山,在縣東八十三里??h取名焉。
龍州,江油。下都督府。開元戶九百一十七。鄉(xiāng)五。元和戶三百二十五。鄉(xiāng)五禹貢梁州之域。秦、漢及魏不置郡縣。魏景元元年,詔鄧艾征蜀,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大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即其地也。晉于此置平武縣,屬隊平郡。至梁,有楊、李二娃最豪,分據(jù)其地,各稱藩于梁。至西魏禪帝二年平蜀,于此立龍州。隋末陷賊,武德元年隴蜀平定,改為龍門郡,其年加“西”字,貞觀元年改為龍州。
州境:東西四百六十八里。南北二百九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得州路一千六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東至利州四百里。西至綿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劍州三百二十里。東至松州三百二十里。北至渝州取文州路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扶州六百里。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鈴羊角,天雄。元和貢:烏頭,附子,鈴羊角,天雄,側(cè)子。
管且二:江油,清川。
江油縣,中下。郭下。本晉平武縣地,后魏于此置江油郡,并立江油縣以屬焉。
石門山,在縣東一百三里。有石門戍,與氐分界,去仇池城四百余里。
雪山,在縣西三百里。以春夏常有積雪也。
饗氵崖山,在縣東八十二里。出錫。
涪江,南流經(jīng)州城東,又經(jīng)江油城東。其水出金。
清川縣,中下。西南至州九十里。本后魏之馬盤郡。領(lǐng)馬盤一縣,屬龍州。
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入郡理,屬龍州。天寶元年,改為清川縣。
昌州,昌化。中。元和戶一千一百九。鄉(xiāng)七。
本漢資中縣之東境,墊江縣之西境,江陽縣之北境?;食辏笫斑z李鼎祚奏以山川闊遠,請割滬、普、渝、合、資、榮等六州,界置昌州,尋為狂賊張朝等所焚,州遂罷廢。大歷十年,本道使崔寧又奏復置,以鎮(zhèn)押夷獠。其城南憑赤水,北倚長,極為險固。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里。
正南至滬州取合江縣路三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資州三百里。東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元和〕貢:筒布。
管縣四:靜南,昌元,永川,大足。
靜南縣,中。郭下。乾元元年與州同置。
銅鼓山,在縣北八十里。
赤水溪,經(jīng)縣南,去縣九十步。
始龍溪,在縣東,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縣,中。東至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接瀨皮溪,西臨耶水。
葛仙山,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瀨波溪,在縣南五十步。
永川縣,下。西至州九十里。大歷十一年置。東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鐵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大足縣,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臨赤水,西枕榮山。
牛斗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管州一十二:梓州,劍州,綿州,遂州,渝州,合州,普州,榮州,陵州,瀘州,龍州,昌州??h六十九。都管戶三萬一千七百二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秦并天下,是為蜀郡。漢高帝分置廣漢郡,今州即廣漢郡妻阝、廣漢二縣地也。宋于此置新郡,梁武陵王蕭紀于郡置新州,隋開皇末改為梓州,因梓潼水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筑,皇左涪水中江,日居水陸之沖要。。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綿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三十四里。東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西至漢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綿州一百三十里。正東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閬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南至簡州三百一十里。
正北微東至劍州三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普州三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綾,綿,絲布。賦:布,絹。元和貢:綾,柑子,曾青。
管縣九:妻阝,射洪,通泉,玄武,鹽亭,永泰,飛烏,銅山,涪城。
妻阝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屬廣漢郡,因妻阝江水為名也。后魏置昌城郡,后又改名昌城縣,隋大業(yè)三年復為妻阝縣。
牛頭山,一名華林山,在縣西南二里。四面危絕。
涪江水,經(jīng)縣東,去縣四里。
縣有鹽井二十六所。
射洪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妻阝縣地,后魏分置射洪縣??h有梓潼水,與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洪口,蜀人謂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白崖山,在縣南五十里。
涪江水,西北自妻阝縣界流入,在縣東一百步。灘十七所。
通泉縣,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廣漢縣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縣,隋開皇三年改為通泉縣,十八年改屬梓州。
通泉山,在縣南二里。山前有石蝦蟆,高七八尺。
涪江水,經(jīng)縣東三里。
沈水,北自鹽亭縣界流入。公孫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固守,臧宮進兵縱擊,大破之,斬首溺死者萬余人,即此也。
赤軍鹽井,在縣西北十二里。又別有鹽井一十三所。
玄武縣,上。東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先主所立五城縣也,屬廣漢郡。后魏平民蜀,立玄武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五城為玄武縣,因玄武山為名也,屬益州。武德三年,割屬梓州。
玄武山,在縣東二里。山出龍骨。
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縣東七里。
內(nèi)江水,本名中江,經(jīng)縣南,去縣百步。
鹽亭縣,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本漢廣漢縣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縣,后魏恭帝改為鹽亭縣,以近鹽井,因名。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梓州。
梓潼水,經(jīng)縣南,去縣三里。
永泰縣,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巴郡充國縣地也,武德四年分置,地號永泰,因以為名。
鹽亭溪水,經(jīng)縣北,去縣一十九里。
大汁鹽井,在縣東四十二里。又有小汁鹽井、歌井、針井。
飛烏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妻阝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飛烏鎮(zhèn),十三年改鎮(zhèn)為縣,因山為名。
飛烏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并出銅钅。
妻阝江水,經(jīng)縣北,去縣四十里。
銅山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妻阝縣地,有銅山,漢文帝賜鄧通蜀銅山鑄錢,此蓋其余峰也,歷代采鑄。貞觀二十三年置監(jiān),署官,前上元三年廢監(jiān)。調(diào)露元年,因廢監(jiān)置銅山縣。
飛烏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妻阝江水,經(jīng)縣南五里。
涪城縣,緊。東南至州六十里。本漢涪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涪城縣,屬綿州,大歷十三年割屬梓州。
劍州,普安。上。開元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鄉(xiāng)二十五。元和戶二千九百二。鄉(xiāng)八十五。
本漢廣漢郡之梓潼縣地,武帝置十三州,屬益州。宋于此置南安郡,梁武陵王蕭紀改郡立安州。后魏廢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為始州。
隋大業(yè)三年,罷始州為普安郡,武德元年復為始州。先天二年改為劍州,取劍閣為名也。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里。東南閬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龍州三百二十里。西南綿州二百九十里。東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蘇熏席。賦:綿,絹。元和貢:蘇熏席六領(lǐng),巴戟天,重臺。
管縣八:普安,梓潼,黃安,永歸,陰平,武連,臨津,劍門。
普安縣,中。郭下。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南安縣,周改為普安縣。
大劍山,亦曰梁山,在縣北四十九里。初,姜維自沓中為鄧艾所摧,與張翼、董厥合,還劍門以拒鐘會,即此也。
石新婦東北一里千人巖之南崖,絕壁高數(shù)千丈,即劍山之危峰,見是里外,旁視眾嶺,猶平地也。巖下高百許丈,有石壁,紅色,方如座席,即張孟陽勒銘之處也。
千人巖,有石室,可容千人,故名。
大劍水,出縣西四十九里空冢山下。
漢德政城,又名黃蘆城,在縣東北四十六里。三面并阻絕澗,唯西面少平。
周回百五十步。
鐘會故壘,一名開遠戍,在縣東北五十三里。亦名空冢戊,晉鐘會軍至此,既度劍閣,居死地,遂掘冢決為死戰(zhàn)。既無所埋,故曰空冢。后魏改名開遠戍,大劍鎮(zhèn),在縣東四十八里。本姜維拒鐘會壘也,在開遠戍東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絕澗,飛閣以通行旅,梁時于此置大劍戍。
劍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西南十里,至大劍鎮(zhèn)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諸葛亮相蜀,又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
初,李特入漢川,至劍閣,顧盼曰:“劉禪有如此地,而面縛于人,豈非庸才!”
石新婦神,在縣東北四十九里,大劍東北三十里。夫遠征,婦極望忘歸,因化為名。
梓潼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舊縣,屬廣漢郡。蜀先主分廣漢置梓潼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后改屬劍州。
梓潼水,一名馳水,北自陰平縣界流入。
鄧艾祠,在縣南百步。
黃安縣,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華陽縣,屬南安郡,后魏禪帝改為南安縣,周武帝改為黃安縣。
永歸縣,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白水縣,周閔帝改為永歸縣。
陰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陰平郡并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食跻蛑?,后改入劍州。
龍血山,亦曰龍象巖,在縣北五十里。絕壁高巖,萬有余丈,有四石龍在石壁間,昔者群龍共斗,四龍疲衄嘔血死,因化為石。血變成鱉,堪充器物,但不耐風日。綿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龍象猶存,石不復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東流,縣西南五里。
武連縣,中。東北至州八十五里。本漢梓潼縣地,宋元嘉中,于縣南五里僑立武都郡下辨縣,又改下辨僑置武功縣。周明帝改武功為武連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
臨津縣,西北至州一百三里。本漢梓潼縣地,南齊于此置胡原縣,隋開皇七年改為臨津縣。
掌夫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晉太安元年,遣都護衛(wèi)博討李特,特遣將李蕩自掌夫山要博,博為伏兵所圍,即此山。山出名柘,堪為弓材,雖桑、燕角,不能勝也。
劍門縣,中。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葭萌縣地,圣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置劍門縣,因劍門山為名也。
梁山,在縣西南二十四里。即劍門山也。
綿州,巴西。上。開元戶五萬一千四百八十。鄉(xiāng)一百十三。元和戶七千一百四十八。鄉(xiāng)九十三。
本漢廣漢郡之涪縣,后魏廢帝二年徙梓潼郡理梓潼舊城,于此別置潼州。梓潼舊城,在今劍州界。隋開皇五年,改潼州為綿州,因綿水為名也。大業(yè)三年改為金山郡,武德元年復為綿州。按州理城,漢涪縣也,去成都三百五十里。依山作固,東據(jù)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臥龍伏馬,為蜀東北之要沖。梁天監(jiān)中,張齊為太守,更造樓櫓敵。有東西門,東門久塞,富樂山氣所沖,門開張則喪亂。宋元嘉初,太守王懷業(yè)開之,果致覆敗,爾后還塞。
州境:東西三百一里。南北二百六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九十四里。西南至漢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梓州州一百三十里。西至茂州取松嶺路三百七十里。
北至龍州二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對鳳兩窠獨窠白綢,絹,又貢雙纟川二十匹。賦:綿,絹。
元和貢:雙纟川。賦同。
管縣八:巴西,昌明,羅江,神泉,龍安,魏城,鹽泉,西昌。
巴西縣,望。郭下。本漢涪縣地,屬廣漢郡。先主據(jù)蜀,立梓潼郡,以縣屬焉。晉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后魏改為巴中縣,隋開持元年避廟諱,改為巴西縣。
富樂山,在縣東五里。
天池山,在縣北一十余里。
涪江水,經(jīng)縣西,去縣五十步。
羅江水,經(jīng)縣西,去縣三十二里。
蔣琬墓,在縣西八里。琬為大司馬,住漢中,后上疏曰:“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yīng),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庇墒晴€住涪,疾轉(zhuǎn)境劇,卒于此而葬焉。
譙周墓,在縣南十六里。周將亡,戒諸子曰:“吾后嗣當有黃頭黑齒,幾亡吾族?!奔爸軐O縱之生也,頭黃齒黑。晉末,刺史毛璩使縱領(lǐng)白徒七百人,由涪水下討桓玄。西人不樂遠征,乃逼縱為主,攻陷巴西,遂屠益州。既害毛璩,自號成都王。義熙九年,朱齡石討平之。卒如周言。
昌明縣,緊。南至州七十里。本溪涪縣地,晉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漢昌縣僑理于此,仍屬巴西郡。后魏廢帝改漢昌為昌隆縣,先天元年改為昌明縣。
涪水,經(jīng)縣南,去縣一里。
羅江縣,缺。
廉水,經(jīng)縣東北,去縣五里。讓水,出縣北平地。宋明帝時,梓潼人范百年,因論事之次,帝語及廣州貪泉,百年對曰:“臣家梁、益,所居廉、讓之間?!?br />
謂此水也。
神泉縣,上。東北至州八十四里。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于此僑置西充國縣,屬巴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潼州,六年改為神泉縣,因縣西神泉為名。
神泉,在縣西平地。冬夏溫沸,氣如附子,能愈眾疾。
龍安縣,上。東北至州七十八里。本漢涪縣地,周武帝天和六年,于此置金山縣,隋大業(yè)二年廢。武德三年,于廢金山縣城置龍安縣,因山為名。
金山,在縣東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頹之所則金粟散出,大者如棋子。
龍安山,在縣北十里。有好林泉,隋開皇中蜀王楊秀立亭館以避暑。
魏城縣,上。西至州六十五里,本漢涪縣地,隋大業(yè)十年自鹽泉井移魏城縣理此,屬金山郡。按鹽泉井在今縣東南四十五里,鹽泉縣理是也。
高靈山,在縣北二十四里。
東西井,在縣東南四里。井西為涪縣界,井東為梓潼縣界,二縣界分境之所,故曰“東西”。
鹽泉縣,中下。西至州五十六里。本漢涪縣地,后魏禪帝元年割涪縣置魏城縣,武德三年分魏城置鹽泉縣。
五層山,在縣西南三十里。
梓潼水,經(jīng)縣北,去縣十八里。
陽下鹽井,在縣西一里。
西昌縣,中。東至州五十一里。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于此僑置益昌縣,隋開皇三年省。永淳元年又置,以與利州益昌縣同名,以其在州西,因改為西昌縣。
龍臺山,在縣東北四里。
龍安水,在縣北五里。
遂州,遂寧。中府。開元戶三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鄉(xiāng)六十五。元和戶三千八百四十六。鄉(xiāng)六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郡地,漢分置廣漢郡,今州又為廣漢郡之廣漢縣地。后分廣漢為德陽縣,東晉分置遂寧郡,周保定二年立為遂州。后因之。
州境:東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果州路二千二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八百八十里。東北至果州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合州二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普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樗蒲綾十五匹。元和貢:天門冬,柑子。
管縣五:方義,長江,青石,蓬溪,遂寧。
方義縣,望。郭下。本晉小溪縣也,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屬遂寧郡,后魏恭帝改為方義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遂州。
涪江水,北去縣八十步。
縣四面各有鹽井,凡一十二所。
靈星池,在縣西南四里。
龍池,在縣北百二十步。
長江縣,上。南至州五十里。本晉巴興縣,魏恭帝改為長江縣。
涪江,經(jīng)縣南,去縣二百五步。
青石縣,中。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晉之晉興縣也,本屬巴郡,既置遂寧,乃割屬焉。后魏改為始興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青石縣。
青石山,在縣東南,水路五十九里。舊巴、蜀爭界,累年未分,一朝密霧,石為之裂破,從上至下,直若引繩,因此定遂、合二州之界。
涪水,經(jīng)縣南,去縣一里。
九節(jié)溪,出縣東三十六里。灘有九節(jié),因為名。
蓬溪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永淳元年割方義縣北界,于今縣南二十里蓬川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為武豐,神龍元年復為唐興,天寶元年改為蓬溪。
石香爐山,在縣西五里。
縣有鹽井一十三所。
遂寧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景龍二年割青石縣置。
渝州,南平。下。開元戶五千九百六十二。鄉(xiāng)一十七。元和戶八百三十四。
鄉(xiāng)地十。
禹貢梁州之域。古之巴國也。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然則巴國水為名。武王伐殷,巴人助焉,其人勇銳,歌舞以凌殷郊,后封為巴子。其地東至魚復,西抵道,北接漢中,南極柯,是其界也。春秋時亦為巴國,戰(zhàn)國時楚既稱王,巴亦稱王。秦惠文王使張儀、司馬錯伐巴、蜀,滅發(fā)其地為三十一縣,始皇置三十六郡,巴即一焉。漢高帝既定三秦,貢羽背約,封為漢王王巴、蜀。天下既定,乃分巴、蜀廣漢郡,武帝又置犍為郡。劉璋為益州牧,于是分巴郡自墊江已下為永寧郡,先主又以固陵為巴東郡,由是巴郡分而為三,號曰“三巴”。梁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札州,后魏改為巴州,周閔帝又改為楚州。
隋開皇九年,改楚州為渝州,因渝水為名。漢高祖還伐秦,巴人從軍,歌舞陷陳,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后令習之,所謂巴渝舞也。
州境:東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四百七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八百一十里。正北至合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滬州水路七百里。東北至涪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至渠州四百四十里。江津縣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縣南陸路至溱州三百六十里。又自江津縣南循溪水路至南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葛五匹,藥子。元和貢:葛,牡丹皮。
管縣五:巴,江津,萬壽,南平,壁山。
巴縣,中。郭下。本漢江州縣地,屬巴郡,在岷江之西,漢水之南,即蜀將李嚴所修古巴城也。南齊改為墊江縣,周明帝武成三年改為巴縣,后遂不改。
州理城,即漢巴郡城也,先主令都督李嚴鎮(zhèn)此,又鑿南山,欲會汶涪二水,使城在孤洲上。會嚴被徵,不卒其事,鑿處猶存。
江津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江州縣地,屬巴郡。周改為江陽縣,隋開皇三年改為江津縣,屬渝州。
萬壽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八十里。本漢江州縣地,武德三年分江津置萬春縣,屬渝州,五年改為萬壽縣。
綾錦山,在縣西八十五里。
大江水,經(jīng)縣南,去縣二里南平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江州縣地,貞觀四年分巴縣置南平縣,屬南平州。十三年廢州,縣改屬渝州。
瀛山,在縣西南三百七十里。以其高峻象海中蓬瀛,故名。
巴子魚池,在縣西北一十里。
壁山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四面高山,中央平田,周回約二百里,天寶中,諸州逃戶多投此營種。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至德二年置縣,因山為名??h東陸路至江津縣,二百三十里。
合州,巴川。中。開元戶二萬六十七。鄉(xiāng)四十二。元和戶二千八百九十二。
鄉(xiāng)三十九。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為巴國,秦滅之,以為巴郡。今州即漢巴郡之墊江縣地也,宋文帝元嘉中,于此置東宕渠郡,后魏恭帝于東宕渠郡改置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來,至州南與喜陵江合流,因名合州。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六百三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一十里。西至遂州陸路二百六十里,水路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滬州五百九十里。北至果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藥子一百顆,牡丹皮一斤,桃竹箸。元和貢:牡丹皮,木藥子。
管縣六:石鏡,漢初,新明,銅梁,巴川,赤水。
石鏡縣,上。郭下。本漢墊江縣,屬巴郡。后漢岑彭與臧宮伐化孫述,自江州縣從涪水上至墊江是也。宋文帝于此置東宕渠郡。石似鏡,因以為名。
銅梁山,在縣南九里。蜀都賦曰“外負銅梁于宕渠”,是也。山出銅及桃枝竹。涪江水,經(jīng)縣南,去縣二百步。
巴子城,在縣南五里。
漢初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九十四里。本漢墊江縣地,后魏于此置漢初縣,屬合州。
西溪水,一名嘉陵水,經(jīng)縣理南,去縣一里。
新明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墊江縣地,自后魏訖隋又為石鏡縣地,武德二年,分石鏡縣之東北界為新明縣。
銅梁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長安四年,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戶輻湊,置縣取小銅梁山為名。
小銅梁山,在縣西北七十里。
涪江水,在縣東北四十里。
巴川縣,中。北至州一百里。開元二十三年,刺史孫希莊奏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縣。
小安南溪,源出縣南巴山中。
赤水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墊江縣地,隋開皇八年,分石鏡縣于今縣西二里置縣,因水為名。
朝霞山,在縣南十八里。
普州,安岳。中。開元戶三萬二千六百八。鄉(xiāng)二十五。元和戶一千六百五十二。鄉(xiāng)二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漢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漢之資中、牛な、音髀墊江、后漢之德陽四縣之地,周武帝于此立普州,隋大業(yè)二年罷普州,以所領(lǐng)縣屬資州。武德二年重置。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八里。南北三百九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十里。正北微東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西微北至簡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資州一百七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地貢:葛八匹。賦:絹,布。元和貢:天門冬。
管縣六:安岳,普康,安居,普慈,崇龕,樂至。
安岳縣,上。郭下。周武帝建德四年與州同置。
縣有鹽井一十所。
安岳山,在縣西南一里。
普康縣,下。北至州七十里。周建德四年于此置永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隆,先天元年改為普康。
縣有鹽井三所。
安居縣,中。南至州八十里。本周柔剛縣也,因山為名。隋開皇十二年改為安居縣,因水為名。天授三年移于今理。
柔剛山,在縣東二十里。
安居水,在縣北八十步。
縣有鹽井四所。
普慈縣,中。東南至州一百里。本名多業(yè)縣,周建德四年置,屬普慈郡。隋開皇十三年,改多業(yè)為普慈。
婆娑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山綿亙數(shù)百里。
安居水,在縣北一里。
縣有鹽井一十四所。
崇龕縣,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隋開皇三年于此置隆龕鎮(zhèn),大業(yè)十二年于鎮(zhèn)置縣,先天元年改為崇龕,因崇龕山為名。
崇龕山,在縣西三里。
樂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本周車免鎮(zhèn)也,屬普州,以車免為名。武德三年于鎮(zhèn)置樂至縣。
樂至池,在縣東二里。
榮州。和義。下。開元戶四千八百七。鄉(xiāng)一十五。元和戶八百八十一。鄉(xiāng)二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南安縣地,李雄據(jù)蜀后,夷獠居之,所謂鐵山生獠也。隋開皇十三年置大牢縣,武德元年割資州大牢、威遠二縣,于公井鎮(zhèn)置榮州,取榮德山為名也。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資州路,二千四百九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三百五十里。東北至資州一百六十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滬州水陸路相兼五百四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班布六匹,利鐵。元和貢:班布。
管縣六:旭川,咨官,和義,威遠,公井,應(yīng)靈。
旭川縣,中下。郭下。本漢南安縣地,貞觀元年于此置旭川縣,因縣有鹽井號旭井,取以名縣。
榮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鐵山,在縣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縣北鐵山下,南流,經(jīng)縣北。
咨官縣,中下。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十年置冶官縣,屬犍為郡。隋后誤以“冶”為“咨”也。武德元年屬嘉州,貞觀六年改屬榮州。
白崖山,在縣西北十里。
和義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是滬、資二州界,隋大業(yè)十二年分置和義縣,以招和夷獠,故以和義為名。
內(nèi)江水,在縣西一百七十里。
縣有鹽井五所。
威遠縣,中下。西至州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隋開皇三年于此置威遠戍以招撫生獠,十一年改戍為縣,屬資州。武德元年,改屬榮州。
鐵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威遠鎮(zhèn),在縣城內(nèi)。
縣有鹽井七所。
公井縣,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鎮(zhèn),隋因之。武德元年于鎮(zhèn)置榮州,因改鎮(zhèn)為公井縣。
野客山,在縣南六十里。
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zhèn)因取為名。
應(yīng)靈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南安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鎮(zhèn),十三年改鎮(zhèn)為縣??h界有大牢溪,因取為名。天寶元年為應(yīng)靈。
縣有鹽井四所。
陵州,仁壽。中。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五。鄉(xiāng)四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八十五。鄉(xiāng)四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武陽縣之東境也。晉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鹽井,周閔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為名。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東西兩山筑城,置主將防衛(wèi)之。后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今按州城南北二面懸岸斗絕,四面顯敝,南臨井。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十里。東北至成都府二百里。西至眉州七十里。東北至簡州一百八十里。東至資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榮州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細葛四匹。賦:絹,綿。元和貢同。
管縣五:仁壽,貴平,籍,始建,井研。
仁壽縣,上。郭下。本漢武陽縣之東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寧縣,屬懷仁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縣。
三隅山,有東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對,去陵井各一里,故為名。
婆支水,出縣北婆支山,去縣四十五里。
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鹽井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蓋井神。
張道陵祠,在縣西南百步。陵開鑿鹽井,人得其利,故為立祠。陵即張魯之祖父,學道鶴鳴山,人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時人號“米賊”,亦曰“五斗米道”。
貴平縣,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君,仍立縣。
唱車山,在縣西南九里。
祿水,在縣南五十步。
平井鹽井,在縣東南七步。
籍縣,上。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武陽縣地,周閔帝于此置籍縣,因蜀先主籍田地為名。隋大業(yè)二年省,永徽四年復置。
丹沙山,在縣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縣北三十五里。
始建縣,中下。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于今縣立始建鎮(zhèn),大業(yè)五年改鎮(zhèn)為縣。圣歷二年移于仁壽縣界置,其舊縣復置始建鎮(zhèn)。
鐵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出鐵,諸葛亮取為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
井研縣,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大業(yè)五年因井研鎮(zhèn)立縣,取鎮(zhèn)為名,屬陵州。
井研鹽井,在縣南七里。鎮(zhèn)及縣皆取名焉。又有思棱井、井鑊井。
滬州,滬川。下府。開元戶一萬六千八百七。鄉(xiāng)三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六十九。鄉(xiāng)三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戰(zhàn)國時為巴子國。秦并天下為巴郡地。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江陽、符二縣之地。按江陽即今州(域)〔城〕是也。先主人益州,遣諸葛亮、張飛等引兵溯流定江陽是也。晉穆帝遣安西將軍桓溫將萬人伐李子仁,軍次江陽,亦謂此地也。后為獠所沒。梁大通初,割江陽郡置滬川,魏置瀘州,取滬水為名。隋大業(yè)三年改為滬川郡,武德元年復為滬州。
州境:東西四百一十八里。南北五百六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資州溯六百三十里,自資至上都二千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里。東北至渝州水路七百里。東北至合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榮州五百四十里。西至戎州水路三百一十里,陸路二百四十里。山路險峻或不通。
貢、賦:開元貢:麩金,葛,醬。賦:麻,布。元和貢同。
管縣五:滬州,綿水,江安,富義,合江。
滬川縣,中下。郭下。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初,曹公入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晉穆帝于縣置東江陽郡,領(lǐng)江陽縣,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滬州。
大業(yè)元年,改江陽縣為滬川縣?;食蛑?。
汶江水,經(jīng)縣南三十步。
中江水,亦曰綿水,經(jīng)縣北三里。出麩金。綿水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江陽縣地,晉于此置綿水縣。
汶江水,經(jīng)縣東一十五里。
江安縣,中下。東北至州五十里。本漢江到地也,李雄亂后。沒于夷獠。晉穆帝于此置漢安縣,十八年改為江安縣。
方山,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汶山水,經(jīng)縣北八十步。
可盛鹽井,在縣西北一十一里。
富義縣,中下。東南至州三百里。本漢江陽縣地,周武帝于此置富世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富義縣。
中江水,亦曰綿水,經(jīng)縣東百步。
富義鹽井,在縣西南五十步。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劍南鹽井,唯此最大。
其余亦有井七所。
合江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符縣地,晉穆帝于此置安樂縣,梁改置安樂戍,周改為合江縣。
安樂山,在縣東八十三里??h取名焉。
龍州,江油。下都督府。開元戶九百一十七。鄉(xiāng)五。元和戶三百二十五。鄉(xiāng)五禹貢梁州之域。秦、漢及魏不置郡縣。魏景元元年,詔鄧艾征蜀,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大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即其地也。晉于此置平武縣,屬隊平郡。至梁,有楊、李二娃最豪,分據(jù)其地,各稱藩于梁。至西魏禪帝二年平蜀,于此立龍州。隋末陷賊,武德元年隴蜀平定,改為龍門郡,其年加“西”字,貞觀元年改為龍州。
州境:東西四百六十八里。南北二百九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得州路一千六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東至利州四百里。西至綿州二百二十里。東南至劍州三百二十里。東至松州三百二十里。北至渝州取文州路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扶州六百里。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鈴羊角,天雄。元和貢:烏頭,附子,鈴羊角,天雄,側(cè)子。
管且二:江油,清川。
江油縣,中下。郭下。本晉平武縣地,后魏于此置江油郡,并立江油縣以屬焉。
石門山,在縣東一百三里。有石門戍,與氐分界,去仇池城四百余里。
雪山,在縣西三百里。以春夏常有積雪也。
饗氵崖山,在縣東八十二里。出錫。
涪江,南流經(jīng)州城東,又經(jīng)江油城東。其水出金。
清川縣,中下。西南至州九十里。本后魏之馬盤郡。領(lǐng)馬盤一縣,屬龍州。
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入郡理,屬龍州。天寶元年,改為清川縣。
昌州,昌化。中。元和戶一千一百九。鄉(xiāng)七。
本漢資中縣之東境,墊江縣之西境,江陽縣之北境?;食辏笫斑z李鼎祚奏以山川闊遠,請割滬、普、渝、合、資、榮等六州,界置昌州,尋為狂賊張朝等所焚,州遂罷廢。大歷十年,本道使崔寧又奏復置,以鎮(zhèn)押夷獠。其城南憑赤水,北倚長,極為險固。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里。
正南至滬州取合江縣路三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資州三百里。東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元和〕貢:筒布。
管縣四:靜南,昌元,永川,大足。
靜南縣,中。郭下。乾元元年與州同置。
銅鼓山,在縣北八十里。
赤水溪,經(jīng)縣南,去縣九十步。
始龍溪,在縣東,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縣,中。東至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接瀨皮溪,西臨耶水。
葛仙山,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瀨波溪,在縣南五十步。
永川縣,下。西至州九十里。大歷十一年置。東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鐵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大足縣,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臨赤水,西枕榮山。
牛斗山,在縣東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