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十八

八閩通志 作者:明·黃仲昭


地理

橋梁

建寧府

松溪縣

惠政橋宋紹興五年,邑人李時安,李自南建,名平政。后圯于水。十六年,僧圓端募緣重建。淳熙十三年又圯于水。邑士劉無言鬻田倡建,迭石為六址,高五丈許,而梁其上,并覆以亭,凡三十二間。淳祐間,邑人李援之修,徐清叟改今名,后復(fù)圯。國朝永樂七年,邑士徐文錫重修。正統(tǒng)六年,主簿馬平、王偉命僧會普載、僧妙能、耆老嚴(yán)孔章募眾重建。報恩橋洪武三十四年,邑人范文正建。永泰橋舊關(guān)口渡也。宋嘉定間,縣令何宗稷建,后壞于水。國朝永樂十三年,里人胡仲達募眾重建,尋圮。正統(tǒng)二年,義民夙士達捐資重建,而里人李子淵及僧祖方助成之。(上三橋在縣治東。)西山橋在縣治西。元至正三年,道土謝德山建,后圯。國朝永樂十二年,邑人夙均亮募眾重建。南門橋在縣南。洪武三年知縣常欽祖建,后壞于水。永樂十三年,邑人艾仲完募眾移建上流,后復(fù)壞于水。正統(tǒng)三年,義民夙希達重建。通濟橋舊名故縣橋,古縣渡也。宋慶元二年縣令林俊卿建,后圮于水。國朝洪武十八年,龍泉沈仲善、楊象募眾累石布木重建。永樂五年毀。正統(tǒng)九年,教諭張湜、巡檢聞尹捐俸倡,邑人潘祖述、僧會吉祥等,募眾復(fù)建,長五十六丈,上覆以屋,改今名。張湜為記。陂塘橋洪武三年邑人范文正建。構(gòu)亭九楹于其上。水口橋景泰五年僧永敬募眾重建,上覆以亭。中峰橋洪武九年僧有銘建,后毀。永樂十五年僧志清重建。師姑橋洪武八年里人夏二建。新坑橋洪武八年里人葉彥百建。獨石橋洪武二十九年僧本祥募眾建。山頭橋洪武三十二年知縣欽恭建1?;蓸蚝槲淙荒晟秀懡?。華墩橋永樂九年邑人艾完募眾建。景泰七年僧永敬重修。(上十橋俱在縣東皈伏里。)官橋元至正十三年,僧凈齋建。國朝永樂八年邑人張旺四重建。庵溪橋洪武二年僧肅翁建,尋毀。永樂十七年,邑人張瑯募眾重建。東梨橋洪武二十六年建,后圮。永樂十七年邑人張瑯募眾重建。桐源橋洪武二十一年邑人連子忠建。錢園橋成化十八年僧善慶募眾重建。杉溪橋宋邑人李思建,中丞吳執(zhí)中為記。建炎間災(zāi),邑人吳巖夫重建。巖夫,中丞之子也。(上六橋在縣西杉溪里。)樂平橋元至正三年里人葉士榮建。國朝永樂四年,里人劉和募眾重建。凌清橋元至正十八年,里人張為恭募眾建,后圮。國朝永樂七年,里人張義募眾重建。乘駟橋又名峽橋,宋建炎間建,后圮。紹興末,里人黃明重建,復(fù)圮。至隆興間,復(fù)傾家資萬緡成之。又為洪水所圮。國朝宣德三年,縣丞蔣繼成勸義民夙希達捐資累石重建。越四年又圮。正統(tǒng)元年復(fù)建,上覆以屋。黃元公為記。范山橋洪武中建,后為洪水所壞。洪熙元年義民夙希達重建。魏屯橋正統(tǒng)六年義民夙希達重建。后宅橋舊在縣南二里許,后圮于水。正統(tǒng)六年,義民夙希達移建今所。龍津橋正統(tǒng)八年,僧吉祥建。窯場橋“”一作“窯”。登云橋(上二橋俱元至正間邑人范文正建。)通駟橋元至正九年邑人葉彥祥建。國朝永樂十一年,其孫昭募眾重建。黃淡橋元至正十七年,邑人范文正、道人薛居洲建。大洋橋元至正十七年,道士謝德山重建。國朝永樂八年,邑人夙均亮重修。鎮(zhèn)平橋永樂八年,道士呂仲章募眾建。漆橋元至正十八年,邑人張必恭募眾建。國朝洪武八年,里人黃正甫重修。茭陽橋正統(tǒng)十三年。里人魏道順、劉希杰、魏宗育建。德政橋元至正元年,邑人葉德盛、李定光建。國朝洪武五年,僧永壽募眾重修。萬石橋元至治二年,邑人葉德盛建,后圮。國朝永樂九年,其孫廷堅重修。會春橋洪武五年僧永壽募眾重建。聚寶橋宋咸淳間劉能定建。國朝永樂六年,其孫和募眾重建,十三年,耆老劉東復(fù)修。(上一十九橋俱在縣南東關(guān)里。)化龍橋大仙橋南山橋(上三橋俱洪武間僧本祥募眾建。)渡頭橋洪武十二年,里人蔡貴三募眾建。李墩橋洪武十二年,邑人程游父募眾建。龍首橋洪武十二年,邑人嚴(yán)文勝建。峽口橋正統(tǒng)八年,里人程文立建。(上七橋在永寧里。)船坑橋元至正五年僧有通建,后圮于水。國朝永樂九年,道士魏覺成重建。峰尾橋洪武二十一年,邑人范希德募眾建。橫山橋洪武二十五年,邑人葉進山募眾建。通宵橋元至正三年,邑人龔德用募眾建。一席橋元至正二十一年,邑人范惟正、道土薛居洲建。石橋元至正十七年,邑人范惟正、道土薛居洲建。(上六橋在慶元里。)宦門橋杉坑橋(上二橋俱洪武間邑人孔鹿募眾建。)高倉橋永樂五年,邑人孔牛募眾建。高路橋永樂六年,邑人孔師姑募眾建。(上四橋在永和里。)東門橋正統(tǒng)五年,邑人游紹、僧普定建。下保橋元至正六年,邑人吳谷葉建,后圮于水。國朝正統(tǒng)二年,邑人游紹、僧普定重建。溪東橋元至正三年,巡檢毛明善建,后毀。國朝正統(tǒng)元年,邑人嚴(yán)海、僧元因募眾建。鐵驄橋元至正間建,后為洪水所圮。國朝永樂十年,里人謝榮重建。衢口橋洪武十一年,邑人巡檢徐勛建。詹源橋元至正間建。國朝宣德五年,僧正因重修。后村橋洪武十九年,邑人嚴(yán)均田疇建。黃塚橋洪武三十年,道士正覺建,后圮于水。永樂十九年,邑人李仁甫募眾重建。正統(tǒng)元年,僧正因復(fù)建。西山橋永樂九年,李思敬募眾建。正統(tǒng)十二年,邑人游紹、李善殷重修。(上九橋在豪田里。以上二十六橋俱縣北。)新興渡在縣東皈伏里。按郡志舊有濟美橋,宋淳熙間建,為水所壞。今復(fù)為渡。龍津渡在縣西杉溪里夙屯。溪乾渡在濟美廟前。水南渡(上二渡在縣南東關(guān)里。)

崇安縣

繼賢橋在縣南待賢坊。宋時建,舊名“晝錦”,因中丞翁彥國、樞密劉珙2居橋東,故名。又名忠旌,又名青云。初在宣化坊之左,后圮于水。縣令趙彥繩議復(fù)之,功未半而壞。嘉定間,縣令趙必愿移建今所,改今名。元至正十三年毀于兵3。越十年,達魯花赤道奴等重建。至大二年又圮于水。至正三年,縣尹吳世重復(fù)修建。國朝永樂中又毀。成化十七年,邑民范勛等白于僉事高崧,談俊,檄同知李明、知縣徐衍規(guī)劃重新。廣福橋在縣北一里許。初名德星、后改名濟川、又改名慈濟。宋端平間縣令章端子建,后圮。景定間縣令劉漢溥4重建,改今名。元泰定二年,縣尹彭好古悉撤而新之,后復(fù)圮。國朝成化十八年,邑民暨煜捐白金一千兩、范勛捐白金二百兩為倡,白于按察司僉事高崧、談俊,檄同知李明、知縣余衍重建。望星橋邑人彭慈建。水尾橋客嶺橋營嶺橋(上三橋俱元時建。)祝公橋程溪橋邑人丁用貞重建。(以上八橋俱在四隅里。)冠帶橋清暉橋大保橋古樓橋里人穆伯衡重建。取履橋(上五橋在上梅里。)晝錦橋觀象橋旁有觀泉亭。(上二橋俱知縣曹端重建。)黃石橋宋徐清叟書匾,僧達源重建。(上三橋在從籍里,俱宋時建。)清溝橋知縣曹端建。拱辰橋僧玉山修。雙橋里人許產(chǎn)恭5建。交溪橋里人錢日新重修。紅橋會仙橋朱文公書扁。(上五橋俱宋時建。)玉虹橋石鼓溪橋忠文橋舊名舍人,里人劉恒重建,改今名。野耕橋西濟橋月溪橋菀水橋(上二橋俱宋胡寅書匾。)回瀾橋宋蔡抗書匾。(上一十四橋在外五夫里。以上二十二橋俱縣東。)永濟橋宋時建。獨坑橋中和橋舊名存心。(上二橋俱邑人暨孟舟重建。)黃伯路口橋彭九歧橋(上二橋俱元時建。)黃隆橋(以上大橋俱在縣西黃伯里。)徐公橋宋時建。藍澗橋又縣西南將村里亦有藍澗橋,知縣曹端建。長谷瀧橋平水廟前橋三姑橋南原橋井水橋店尾橋雙溪橋小通仙橋李田橋南陽橋江師橋茅嶺橋范墩橋(上十四橋俱元時建。)梯云橋通仙橋梅溪橋赤石浮橋存心橋邑人王季賢重建。(上二十橋在會仙里。)雙峽橋宋劉子翚為記。上藍橋亦名花橋。虎鼻橋(上三橋在建平里。以上二十四橋俱縣南。)新豐橋黎口橋(上二橋俱宋時建。)客苦橋(上三橋在石臼里。)通濟橋又名大王橋,知縣曹端建。黃石橋又名陳公橋,道士俞覺善建。南埂橋升仙橋陳公西橋南安橋(上四橋俱宋時建。)第一橋第二橋上虹橋釣月橋坑口橋風(fēng)門凹橋南嶺橋鋪頭橋又縣西南將村里亦有鋪頭橋,元時建。小漿橋杜畬橋橫山橋禾嶺橋舉富橋彭畬橋棧頭橋李橋南山橋村尾橋飛橋獅嶺橋棧下橋羊棧橋窯前橋又縣西南將村里亦有窯前橋,元時建。塚前橋登云橋雙溪橋路口橋翠田橋黃溪橋為政橋元至大間,溪流瀑溢,驛路諸溪橋及渡俱漂蕩斷絕,里人魏文遂隨山刈榛,別開一徑,自為政橋以達大路,捷于驛路五里。豬子巖橋(上三十一橋俱元時建。)下麥坑橋邑人吳汝清重建。繼祖橋舊名惠政,俗呼第三渡。宋趙必愿之祖汝愚帥閩日,嘗匾曰“里仁”。后必愿來為宰,道出此橋,改今名。里仁橋俗呼第四渡。太平西橋俗呼第一渡。知縣林均瑞建。第五渡橋宋縣令陸珪建,里人張牖遷今所。巨濟橋俗呼第二渡。干溪橋(上四十四橋在石雄里。已上四十七橋俱縣北。)潺溪橋里人程伯衡重建。忠孝橋宋時建。牛皮灘橋(上三橋在下梅里。)蘆山橋元時建。舊名云山。知縣曾端重建。黃亭橋宋時建。虹橋知縣曹端建,又縣南會仙里亦有虹橋,元時建。太平橋楊田橋知縣曹端建。(上五橋在豐陽里。已上八橋俱縣東南。)乘駟橋里人呂支山建。后溪橋馬鞍山橋元時建。(上三橋在將村里。)望仙橋在長平里。里人張伯疇募眾建。福慶橋里人蔡八建。德博橋里人游伯林募眾建。(上二橋在節(jié)和里。已上六橋俱縣西南。)虎溪橋舊名霄歷,僧與梅建,邑人王景明重建。浴冰橋僧宗乙建,僧立明重建??郾鶚蛩魏捅U師建,建炎間賜額。七星橋里人吳仕恭建。(上四橋在吳屯里。)躍龍橋駟歸橋(上二橋俱宋時建。)塔下橋下廊橋(上二橋俱里人陳子純重建。已上四橋在大渾里。)雙旌橋宋中丞翁彥國還家,而橋適成。因名??菢蛳芍迾蛳骒`橋觀瀾橋泰原橋步仙橋谷城黃銖書匾。(上七橋俱宋時建。)湖塘橋邑人吳汝舟建。(上八橋在內(nèi)五夫里。已上一十六橋俱縣東北。)平川橋舊名溪南,后改今名。朱文公書匾。升天橋杜青碧書匾。阇利橋(上三橋在縣西北周村里。)赤石渡舊有浮橋,圮于水。梅溪渡舊有橋,圮于水。石鼓渡(上三渡俱在縣南會仙里。)

政和縣

星溪橋在縣治前。宋建,名縣前橋。元至正七年邑人范同重建,改名德政,后圮于水。國朝永樂十五年,知縣傅王潤命耆老申伯任等募眾重建,改今名。正統(tǒng)十二年,毀于寇。景泰四年,知縣顧讓命耆老林文銳、僧無礙等募眾重建。天順二年復(fù)毀。知縣王鑒命耆老張惟信等募眾重建。英祐橋即舊西門渡也。成化十九年,邑人訓(xùn)導(dǎo)吳憲募眾建,教諭石輝為記。通津橋舊名步瀛橋。正統(tǒng)五年知縣江顯建。(上三橋俱縣治西。)附鳳橋舊名考口,在縣治南。宋時建。國朝景泰五年,僧伯莊募眾重建。黃嶺坑橋魏屯橋宋紹興間僧銘庵建,后圮于水。國朝永樂十一年,主簿石彥章募眾重建?;I坑橋牛犢橋南溪屯洋橋黨遠口橋(上七橋俱在縣東政和南里。)西山橋東林橋和安橋宋乾道間建,邵知柔為記。后廢為渡,名西津渡。平景橋成化十三年里人吳景宗等建。石牌界橋(上五橋在縣西長城里。)林屯橋茶嶺口橋苦竹洲橋下宅橋虎嘯嶺根橋觀定橋舊名都護。天順間,邑人張惟信、僧普贊等重建。斧銎源口橋斧銎橋駐節(jié)橋包源橋下坑橋(上二橋俱宋時建。)剛武橋漿口橋赤巖坑橋(上十四橋在東衢里。)關(guān)隸鎮(zhèn)前橋三字橋李溪橋牛跡洋橋下源橋苦竹衡前橋東平廟前橋蓋竹溪橋豐壽橋北坑橋下橋漿口轉(zhuǎn)水橋后門村橋溪邊村頭橋橫坑橋苦竹源佛堂前橋茶溪橋犁垟口橋柘垟橋(上一十九橋在政和西里。已上三十三橋俱縣南。)雞木嶺橋石門橋(上二橋在縣西南高宅里。)風(fēng)口橋東峰橋舊名步云橋。景泰五年,僧宗實募眾重建。萬歲橋池坑橋(上四橋在感化上里。)長嶺根橋延福橋資福橋慶元界新橋桃源岡上橋官峽口橋花光橋(上七橋在感化下里。已上十一橋俱縣東北。)山表花橋后田橋??跇蚪缦獦驖{山口橋官山橋新溪橋范源橋梅屯橋新村橋(上十橋俱在縣西北東平里。)瀛口渡在東衢里。官陂渡在高宅里。(上二渡俱縣西。)

壽寧縣

東和橋在縣治東。天順元年,邑人葉伯銘、韋榮進、陳伯銘、葉斯拱建。西城橋在縣治西。正統(tǒng)十三年邑人吳永忠等建。阜民橋在縣治南。天順二年縣丞李真、主簿史立正建。硃澗橋在縣治西南。天順八年知縣沈能建。小托橋漈頭橋七星橋(上三橋在縣西。)三澄橋在縣南。天順七年邑人葉留芳等建。大安橋后段橋天順七年,縣丞李貞建。(上二橋在縣北。上六橋俱在坊隅。)犀溪福壽橋新橋翁坑橋東溪橋(上四橋在福安里一都。)新豐龍就橋在福安里二都。(已上五橋俱縣東。)平津橋洋尾橋南溪橋南源橋許屯橋柯洋長春橋(上六橋在縣西政和里八都。)魚溪花嶺迎仙橋陽邊呂中橋溪南普濟橋(上三橋在福安里三都。)東坑橋三島坑橋(上二橋在福安里四都。已上五橋俱縣東南。)雙干橋周墩橋可澗橋板尾橋花銷橋禾溪澄明橋紅橋(上七橋在縣西南政和里七都。)橫渡橋通濟橋鳳竹普濟橋(上三橋在政和里九都。)飛虹橋天順七年義民黃普要建。群陽橋天順七年,里人黃彥榮、黃思聰?shù)冉?。尤溪橋天順七年義民黃普煥建。托溪榮濟橋天順七年,義民黃普要、吳廷俊建。永寧橋成化十二年知縣郭清建。(上五橋在政和里十都。)小東橋在政和里十一都。官田局下橋官口局上橋立茂橋(上三橋在政和里十二都。上一十二橋俱縣西北。)

泉州府

晉江縣

迎春橋在府治東,行春門外。肅清橋在府治西肅清門外。通淮橋在通淮坊內(nèi)。鎮(zhèn)南橋在通遠坊。通選橋在胭脂巷?;蛟阪?zhèn)南橋之南。通糴橋其他俗號水溝,舊在城外,米船悉泊于此。宋紹定間始為橋。元至正間,監(jiān)郡偰世玉拓翼成,圍橋于城內(nèi)。順濟橋在德濟門外。宋嘉定四年,郡守鄒應(yīng)龍始建石橋,長一百五十一丈。元至元間,僧弘濟重修。國朝成化七年,知府徐源復(fù)修,又疏橋東小圃,引潮入城濠以通舟楫。車橋在德濟門外。商賈往外番者率取水于此。(上七橋俱府治南。)泉山橋在清源門外。板倉橋在市舶庫右。(上二橋俱府治北。)放生橋甘棠橋在臨漳門。通津橋在通津巷口。石筍橋在臨漳門外。宋皇祐元年,郡守陸廣為浮橋,名履坦。嘉祐間,郡守盧革重修,改名濟民。元豐初,通判謝仲規(guī)復(fù)修,改名通濟。紹興間,僧文繪始作石橋。慶元中,僧了性又造二小橋相續(xù)之,以達于臨漳門。國朝宣德中,大橋石梁斷其二,里人張實父子及同知謝琛、道士、愍默相繼修補。成化間,運判張庸又修二小石橋之壞建6。(上四橋俱府治西南)。鳳嶼盤光橋在三十八都。舊為石路,潮至則不可行。宋寶祐中,僧道間募緣建橋,計一百六十間,長四百余丈,廣一丈五尺。仁風(fēng)橋在三十九都仁風(fēng)門。五代周顯德中建。(上二橋俱府城東。)巨濟南橋在江北通濟亭西。景泰七年里人王叔濟、林健建。釃水為八道,長一十二丈,闊八尺。古陵橋在三都。宋紹圣三年建,長二十九等。陳坑橋在十一都。宋淳熙元年里人陳公亮建,釃水為百四十道,并甃石路八千余丈。普利大通橋宋紹興十二年,郡人江常捐金命僧智資營建,凡一百八十間,長三百丈。悲濟橋宋皇祐中僧法超建,凡一百三十間,長八十丈。元祐中,邑人許榮又于橋南為小橋,并甃旁浦石路,以達于橋。通濟橋在石湖。宋元祐中侍禁傅旋倡建。登瀛橋又名回龍,宋僧道詢建。(上四橋在十九都。)玉欄橋跨海港十余丈。紹熙中僧惠仁重修。泔江橋地濱海,名蚶下。宋元符間,僧懷應(yīng)甃石為路二十里許,中為巨橋三。曰前埭,曰林灣,曰高港,悉覆以亭。(上二橋在二十二都。)龍尾橋在二十三、四都。宋寶慶三年,僧圓光建,并甃石路百余丈。清鳳橋俗名塘頭,宋僧道詢建。應(yīng)龍橋宋端拱中建。(上十二橋在二十五都。)應(yīng)臺橋宋淳祐二年建。蓮花橋宋咸淳中建。(上二橋在二十六都。)官汶橋成化四年,里人莊壬徹、林崇等重建。適南橋俗名七男。宋紹興中司戶王元建,元大德大年僧法助重建。吳店橋宋淳祐八年,蔡常卿甃石路百十有七丈,建橋凡四十間。(上三橋在二十七都。)陳翁橋宋建隆三年建,釃水為三十五道。元大德二年僧法助重修。結(jié)磚福利橋元大德五年僧法助建。(上二橋在二十九都。)大橋小橋(上二橋在三十二都,俱宋太平興國中建。清濛橋在三十四都,宋淳化中建。行輦橋元至正中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間。國朝洪武中壞,知府金孟浩命里人黃勝生募緣,徙入田中累石建之。上保橋宋淳熙中建。下保橋即烏洲洋中石橋。宋淳熙中建,元大德七年僧法助重修。御亭頭橋元至正二十三年僧法助建。(上四橋在三十五都。已上二十六橋俱府城南。)長溪橋宋紹興中建,長一十六丈。淳祐六年,閤門蒲開宗重建,并砌橋東路二十里。谷口橋五代周顯德三年建。龍津橋舊名濠溪,宋紹興中建。長二十七丈,上覆以亭。嘉定六年,尚書楊炳重建,改今名。淳祐三年,蒲開宗重修。(上三橋在四十一都。又四十三都亦有龍津橋,元僧道嵩建。)仙溪橋在四十二、三都。元僧道嵩建。濟龍橋宋淳熙十四年建。安濟橋宋乾道八年僧了性建。應(yīng)龍橋宋嘉定五年里人吳謙光建??迪獦蛩螒c元二年,僧紹杰建,又構(gòu)屋一十三間于其上。豪溪橋宋大觀三年,僧宗爽建。(上五橋在四十五、六都。)金溪橋舊名盧溪,宋乾道八年僧繼辦等建。萬金橋宋淳熙四年建。淳祐九年,里人洪政重建。龍?zhí)稑蛩未疚醢四辏锶伺碛?、僧自昕等建,又?gòu)屋十有五間于其上。橋之下有龍?zhí)?,故名。龍濟橋宋雍熙二年建。永安橋林田?俱宋端拱二年建。上六橋在四十七都。已上一十五橋俱府城北。)吟嘯橋唐僧日映架木為梁。偽閩刺史王延彬、余廷英繼修之。宋咸平間,邑人王養(yǎng)及僧行珍始建石橋,長十有五丈,以唐歐陽詹嘗游憩嘯詠于此,故名。蘇埭橋宋紹興二十四年,僧守徽建,凡大橋四,計二十三間,又于田塍徑路泥淖難行之處造小橋一百一十四間7,長二千三百余丈8。(上二橋在二十九都。)乘駟橋在三十七都。舊名普濟,宋寶慶間里人高曄建,釃水為七十八道,更今名,仍建庵于其側(cè)。(上三橋俱府城東南。)梅溪橋宋紹興十六年,邑人蘇展建,釃水為十八道,長五十余丈。建隆橋宋紹興十六年建。湖柄橋宋元符中建。南北為水門,各二十余間,仍構(gòu)亭于兩岸,南曰喜雨北曰扳龍。(上三橋在一、二都。)甆市橋在二都。宋里人蘇展建。安平橋在石井鎮(zhèn)。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議為石橋,鎮(zhèn)人黃濩及僧智淵各施錢萬緡為之倡,未成而二人俱卒,郡守趙令衿因而成之,釃水為三百六十二道,長八百余丈。東洋橋宋紹興二十二年郡守趙令衿建,釃水為二百四十二道,長八百六十五步,令衿有銘。(上二橋在八都。)玉京橋在三十三都。宋嘉定四年里人黃玄華建。棠陰橋在三十四都。宋嘉定十二年郡守真德秀建。(已上八橋俱府城西南。)萬安橋在府城東北三十八都,亦名洛陽。宋慶歷初,郡人陳寵甃石作沉橋?;实v五年,僧宗已及郡人王實、盧錫倡為石橋未就,會蔡襄守郡踵而成之,釃水為四十七道,長三百六十余丈,廣丈有五尺。紹興以來,郡守張思誠、張堅、顏師魯、劉偉叔9、胡器相繼修之。橋之舊址低下,潮至輒沒其梁。宣德中,知府馮禎10、通判朱旭命僧正淳累石增高三尺有奇。景泰四年,三水道石梁俱斷,知府劉靖、同知謝琛重修。宋蔡若水詩:“石架長橋跨海成,論功直得萬安名。”偃月橋在府城西北三十九都。五代唐天成三年建。東山渡在府城南三十五都。又名東山津。設(shè)舟以濟往來。石井義渡在府城西南八都。宋尚書楊柄捐俸造舟以濟往來,因號義渡。

南安縣

云津橋在縣學(xué)之東。宋嘉定十七年,邑令王彥廣建,并疏其下以通流水。新橋(上二橋在三都。)九皋橋在三十都。(已上三橋俱縣東。)金雞橋在一都,一名通濟。宋宣和中,邑人江常將葬母,造浮橋以濟。嘉定間,僧守凈始建石橋。后水決其半,僧惠魁修之。國朝永樂元年火,里人造小舟以濟涉,號金溪渡。成化十年,知府徐源復(fù)建,橋上覆以亭。十八年亭為風(fēng)雨所壞,知府陳勉重建。小溪橋在十九都。宣德十年,邑人黃乾明建。成化間,乾明從子永質(zhì)重修,初建亭于其上。橫翔橋在二十都。舊名秋蘆。大坑橋在二十二都。又名大迂。駟馬橋11宋嘉泰四年,僧廣德建。通郭橋大德十年,僧道詢建。國朝成化五年,里人李尚德、尚器建亭于橋左。(上二橋在三十都。)雙橋在三十一都。一在林坑口,一在道王浦。宋紹圣間,僧智從重建,并砌石路。北平橋宋淳熙十二年,劉用行建。舊名太平,后改今名。又縣西南三十四都亦有北平橋,宋淳熙中里人翁輔重建。上陂橋俗呼蜈蚣橋,宋開禧中,僧行傳建。(上二橋在三十三都。)善利橋在三十四都。宋紹圣中里人陳公研建。元大德中里人許居仁重修。(已上二十一橋俱縣西,)嚴(yán)浦橋在二都,宋初建。嘉熙二年僧宗祐重建。鎮(zhèn)安橋在三十九都。宋淳熙九年里人楊春卿建,舊名安平,后改今名。淳熙祐12三年重修。又三十六都亦有鎮(zhèn)安橋,國朝洪武中僧智宗建。鰲背橋在四十都。成化間知縣陳廷忠重建,并構(gòu)亭三間。鎮(zhèn)西橋在四十二都,又名龍灣。龍彎橋在四十五都。洪武二十年里人李孔明建,后圮于水。成化九年,邑人黃元良重修。(上六橋俱縣南。)化龍橋在七都。宋淳熙間里人黃懋建。橋左有潭13,世傳龍潛其中,故名。板橋在八都。舊名龍津。宋淳祐三年,里人王克諧架木為橋,故名。十二年,僧自訴重建。梯云橋在九都。又名登云。宋僧明愍建。元大德五年,僧法助重修?;钕獦蛟谑亩?,又名新橋。盧溪橋在十八都。元大德六年僧法助建。(上四橋俱縣北。)永安橋在十二都。宋紹興中,里人黃懋并僧道機建。從龍橋在十六都。宋治平初,僧不睦14架木為梁。元祐中,僧普足徙于其西五十步為石橋。紹興、淳熙中,歐陽瑜、張伯懿相繼修建,而高大之。元大德中,僧法助重修。(上二橋在縣西北。已上二十七橋俱存。)仙人橋在延福寺后。長平橋在九都。維岳橋在十九都。又名岳麓。小石橋在二十二都。元大德十年,僧法助建。彌壽橋在二十二都。宋端平間,僧道詢建,長六十余丈,上覆以屋三十八間。元大德初,僧法助重修。平板橋在二十四都。珠淵橋在二十五都。宋慶元中里人陳公必建,舊名徐亭。廣福橋在三十六都。(上八橋俱縣西。)澳內(nèi)小橋在十一都。元大德七年僧法助建。平濟橋一名廣濟。通濟橋宋淳熙初里人蔡楫建。(上二橋在三十七都。)溪南橋在三十九都。(上四橋俱縣南。)張陂橋在四都。宋嘉熙二年里人張真建。瑞龍橋在五都。宋淳祐元年僧明敏建。竹溪橋在七都。宋嘉定三年,里人劉罕建。元至正中,僧法助重修。永濟橋宋紹興中僧自根建。龍躍橋宋嘉定中重建。潘坑橋元大德五年,僧法助建。(上三橋在十一都。)惠澤橋在十五都。安濟橋又名中濟。三公橋(上二橋在十七都。)觀光橋在十八都。宋寶慶元年里人黃以寧建,舊名朝安。象頭橋在十九都。元至正中,僧法助建。龍濟橋宋開禧三年僧守凈15建。后呂小橋元大德七年僧法助建。(上二橋在二十都。已上十三橋俱縣北。)大盈橋又名大通,在縣西南三十六都。宋嘉熙中里人王弁建。紹定二年重修。馬變橋在四都。青云橋在九都。仁安橋在十七都。濯纓橋在二十一都。宋淳祐十年,僧自新募緣重修。(上四橋俱縣西北。已上三十橋俱廢。)黃龍渡在縣治南半里。灣下渡在二十一都。白葉渡在二十一都。羅水渡楊客渡(上二渡在三十一都。已上四渡俱縣西。)黃石渡在縣南二都。水中有石蟠結(jié),復(fù)有一石疊于其上,高丈許,狀如蝦蟆。相傳此石有黃點,能隨水上下,故名。里人造舟于此,以濟行者。澳頭渡在十一都。便口渡在九十都。(上二渡俱縣北。)鄭山渡在縣西北十九都。

同安縣

太師橋在縣城東朝天門外。宋建隆初留從效建,因以其官名。張贊明為記。乾道、治平中,邑人徐溢泊其孫繼祖重修。西安橋在縣城西厚德門外。宋元祐八年,邑人許宜并僧宗定建,釃水為十八道,長百余丈,構(gòu)二亭于上,以休行者。嘉定九年,許巨川重修。銅魚橋在縣城南銅魚門外。跨南溪,溪有石似魚而銅色,故名。宋乾道中,邑令雷光胄修之。國朝成化元年圮;八年,府推官柯漢、知縣張遜重修。三橋宏濟橋在十五都。宋建隆初,葉記17甃石為路,遇港輒為橋。乾道、淳熙中,僧宗壽、慈震相繼修之。石步橋在民安里。(上三橋俱縣東。)沙溪異石橋在安仁里。宋建炎三年,里人方義收畚土砌址得異石,因斫而用之,故名。飲亭橋在新塘鋪之南。成化十一年,知縣張遜重修。達川橋在歸德里。初架木為橋,宋紹圣三年僧智禮易之以石。(上三橋俱縣西。)通濟橋在縣東南民安里。宋建元18中建,元泰定三年重建。高三丈五尺,廣二丈,長一千八百九十步19。苧溪橋在仁德里。宋大觀中邑人徐誠建,后圮,乾道間,誠之孫應(yīng)中暨道士法昌重修。鄧子實20詩:“日照松梢宿雨乾,西風(fēng)剪剪作輕寒;青林缺處云山好,更過橋西仔細看?!笔{橋宋嘉定二年21許巨川建。太平橋宋嘉定十年里人許日新建。(上二橋在從順里。已上三橋俱縣西南。)黃岊渡橋在縣東南同禾里。宋元符中建。凡一百五十二間,上覆以亭。淳熙中,又增六十間。今廢。

德化縣

龍津橋一名李公,一名黃濟。宋熙寧中,邑令李嵩架木為橋,嘉定間始易石址,尋毀。嘉泰間,縣令葉彥炎重建,改今名。彭溪橋正統(tǒng)八年,里人范宗旺募眾建。英溪橋正統(tǒng)八年,里人劉宗發(fā)募眾建。(上二橋在小尤中團,已上三橋俱縣西。)承恩橋宣德六年,里人凌光顯等重建。長安橋稅務(wù)大使凌英捐資重建。(上二橋在楊梅上團。)佐溪橋在善均里。永安橋在下涌團。(上四橋俱縣北。)水尾橋在縣東北東西團。正統(tǒng)三年里人蔣暉訓(xùn)建。南山橋濟川橋西橋(上三橋在新化里。)梁橋?qū)O公橋(上二橋在東西團。)觀光橋在湯泉上團。(已上六橋俱縣西北。)化龍橋在縣東。宋慶元六年縣令葉益命僧了性募緣建。嘉定六年,縣令李端誼重修。今廢。

永春縣

龍津橋在十四都。舊名東渡。宋嘉定間建。國朝洪武二十七年,僧定機重修。鄭洋坑橋在十五都。元至正九年里人劉丁仕重建。(上二橋俱縣東。)石井橋宋紹興二年,里人陳有仁建。下橋元至正二年里人林進建。(上二橋俱縣東。)山石橋在五都。元至正三年里人林永秀建。壺口橋在八都。宋紹興二年建,長一十七丈。國朝洪武十九年吳孔紹重建。白紋坑橋在九十都。洪武元年里人陳十觀建。步云橋在十一都。元至正二十一年里人陳添順建。龜龍橋在二十都。宋紹興二年僧法師募眾建,長二十有九丈。柱壩橋在二十三都。洪武五年里人鄭仕建。晝錦橋在三十五都。宋紹興十五年建。淳熙十四年,邑人林灝重建。(上九橋俱縣西。)連芳橋在四都。宋紹興二年,里人蘇謐等建。蘭田橋在二十二都。宋紹興六年范天成建。(上二橋俱縣北。)登瀛橋在縣東北十九都。宋淳熙十六年,邑人黃繼之、鄭誼建,長一十五丈?;垬蛟诎硕?。一名觀瀾。宋紹興二年,里人林勝奇建。又二十都亦有化龍橋,宋紹熙三年重建。乘駟橋在二十一、二都。宋紹熙三年蘇正美建。白葉橋在二十二都。宋淳熙二年里人蘇得成建。嶺兜橋在二十三都。洪武二年,里人郭得人建。(上五橋俱縣西北。已上一十九橋俱存。)通仙橋宋紹興十五年邑人林廷彥建。元至正二年重建。登瀛橋宋紹興十八年建。(上二橋在縣東十五都。)丁字橋在二、三都。元至正二年里人黃細觀建。漳溪橋宋淳祐中建。高蹇橋宋紹興二年,邑人陳知柔、蕭公蔭建。龍濟橋宋淳熙中僧月海建。(上三橋在六、七都。)芳桂橋在九都。宋紹興三年建。黃龍橋在九十都。宋紹興二十年僧智海重建。永安橋宋紹興五年縣尉余安重建。建德橋元至正四年僧比丘建。(上二橋在二十都。)源溪橋宋淳熙五年里人林均德建。梯云橋宋紹興五年蕭源與建。(上二橋在二十一、二都。)云津橋宋嘉定十一年建。鎮(zhèn)春橋宋紹興三年里人陳知柔建。慶云橋宋紹興三年里人何泰建。(上三橋在二十五都。已上一十三橋俱縣西。)永鎮(zhèn)橋宋建隆間僧普足建。長安橋元至元二年里人吳仲興建。長溪橋元至正二年里人吳興仁建。(上三橋在十三都。)云龍橋在十四都。宋紹興中縣令林聘建。淳熙中,縣令陳宏規(guī)重修。(已上四橋俱縣南。)桃源橋在十八都。宋淳祐元年建。金龜橋在十九都。宋紹興十年建。元至正三年莊大觀重建。劇頭橋元泰定二年里人歐以賢建。隆興橋宋紹興三年里人何志必建。(上二橋在二十一、二都。)化鱗橋在一十五都。宋紹興十一年重修。(已上五橋俱縣北。)崎兜橋元至正七年里人鄭良建。大橫橋元至正八年里人林六觀建。(上二橋在二、三都。)攀龍橋在二十三都。宋紹定四年里人鄭子泰建。(已上二橋俱縣西南。)萬安橋元泰定二年里人陳敬建。葉洋橋元至元十三年,里人黃厚仁建22。橫口橋元至正十五年僧云海建。楊美橋洪武二十三年,里人蕭桂23建。(上四橋在二、三都。)登龍橋宋紹興間邑人王胄建。亞魁橋宋紹興二年僧自云建。(上二橋在二十一、二都。上六橋俱縣西北。已上三十三橋俱廢。)

安溪縣

大禹橋在縣東長泰里。建口橋在常樂縣,正統(tǒng)六年,邑人巡檢李森建,并構(gòu)屋二十三間于其上。大澳橋上任下任橋石圳單板橋(上三橋在崇善里。)源頭24埔頭橋牛嶺橋(上二橋在龍興里。)馬跡橋盆口橋卓舍后橋東山橋下坑橋(上五橋在感化里。已上一十一橋俱縣北。)茫洲橋25東園橋溪口拱橋仙人跳橋湯頭拱橋(上五橋在崇善里。)大嶺橋在□□里。(已上六橋俱縣西北,自大禹橋至此,先后圮壞,邑人巡檢李森陸續(xù)修建。)黃塘橋俗呼坂橋,里人吳昱重建。龍津橋宋慶元間建,長六十八丈,廣二丈四尺,上覆以屋,凡四十三間。元季圯。國朝天順五年,邑人巡檢李森重建。西港橋在永安里。宋淳熙九年僧性全建。(上二橋在縣東。)谷口橋又名佛口。雙濟橋(上二橋在清源里,俱宋僧普足建。)西洋橋又名宦石26,在依仁里。鳳池橋宋開禧三年邑令楊承祖建。嘉定六年縣令陳宓重修。(上四橋俱縣西。)埔橋在縣西南永永里。(已上七橋俱廢。)吳浦渡27在溪北五里。薛坂渡在淡南五里。又名仙苑渡。大洋渡在崇信里28。又名橫撞渡。(上三渡俱縣西)。建口渡在常樂里。亦名仙澳渡。下林渡其水發(fā)源于來蘇里升山(上二渡俱縣東北。)

惠安縣

瓊田延壽橋在一都。宋時建,凡一百二十九間,長一里許。元至正間里人曾大通等重建。大柘海徑石橋在二十四都。元至正二十六年僧法助建。獺屈嶼橋29在二十五都。宋開禧間,僧道詢身率其徒拿舟運石建橋七百七十間,直渡海門,凡五里許,潮平則沒,半落則可通人行。浮梁橋在二十六都。釃水為五道,長十余丈。尤江橋在二十七都。宋端拱間建。紹興二年重修。通濟橋在二十八都。宋慶元間里民黃氏建。(上六橋俱縣東。)龍津橋宋時建,俗名南嶺橋。陳公橋在二都。宋紹興八年邑令彭元達建。得仙橋在二十六都。宋里民黃氏建。(上三橋俱縣南。)躍津橋宋崇寧中里人謝文德建30。嘉定初,其從子宜中重修。巨濟橋宋時建。(上二橋在三都。)菱溪永濟橋在三、四都。宋治平二年邑令張蓋建,后圮。紹興三十二年,郡守趙令衿重建,民為立生祠于其左。今廢。豐樂橋在七都。又名仁壽,俗呼蔡頭橋。有亭曰豐樂,庵曰仁壽。張店橋在十一都。宋治平間建。青龍橋在三十四都。宋寶祐中僧道詢建。國朝天順六年僧惠昭重修。(上六橋俱縣北。)馬山橋在縣東南二十二都。元至元十九年僧法助建。谷口橋在縣西南十七都。宋紹興二十一年建。國朝宣德元年里人何貴重建。川橋在縣東北三十四都。舊為渡,當(dāng)邑要沖,涉之者眾多,有覆溺之患。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張桓建,橋凡五十余丈,民甚便焉。晉江蔡清為記。

漳州府

龍溪縣

慶豐橋在府城縣治之北。舊名瑞豐,宋嘉定間毀,郡守鄭昉重建,因其舊址增而高之,改今名。朝天門橋在朝天門外。東河頭橋教場前橋在東隅。圳股橋在東廂。(上四橋,俱府城東。)安豐門橋在安豐門外。西橋(上二橋在府城西隅。)名第橋唐元和間建,以周匡物登進土第名。龍駭瀛橋宋淳熙四年,有龍奮其下,故名。登仙橋(上三橋在府城南隅。)河道頭橋通津橋舊名曰臨清。宋之淳祐間,郡守黃樸改今名。薛公橋在通津門外。宋紹熙間始作浮橋。嘉定間,郡守薛揚祖乃累石為址而梁之,長二十六丈。然橋西地勢稍下,每洪潦暴至,輒趨橋西,而其田皆沮洳矣。五年,郡守趙汝讜31既浚沙板為港,復(fù)建干橋一十七間于橋南,以殺水勢。又為小橋二十四間于干橋之南,以便行人。其西南一帶,舊有土堤障水,以朝郡城,潦至輒壞。紹興元年,尚書顏師魯守泉,貽書寓公陳宏規(guī)累石為堤以障之。淳祐三年,師魯孫侍郎頤仲復(fù)修筑之,視舊差壯。國朝天順五年,堤決于水,知府童信重修。成化十年,橋二間及石門壞于洪水。十一年,知府張璝重修,復(fù)建樓石門之上,匾曰鎮(zhèn)海。柵尾橋舊軍旗造船置柵于此,因名。佘史君橋其地舊有余史君家。(上八橋俱府城南。)丙申橋唐元和十一年建。宋淳熙三年重建。其創(chuàng)建、重建之年,俱值丙申,因名。洗馬潭橋四石人橋(上三橋俱府城北。)開元前橋在府城西北開元寺前。西港橋洪武六年建,上覆以亭。流岡橋凡四百六十余間,長二百五十余丈。(上二橋在二十六都。)東港橋洪武九年建,上有亭。拱成橋留佩洋橋通仙橋通源驛東橋(上五橋在二十七都。)虎渡橋界二十七、二十八二都之間,即柳營江橋也。相傳造橋時有虎渡江,又古諺云:“虎渡通人行,漸漸出公卿?!笨と艘蛞悦麡?。宋紹興中,郡守趙伯逿始造浮橋。嘉定七年,郡守莊夏累石為址,凡一十有五,架梁而覆以屋,匾曰通濟。嘉熙元年火,郡守李紹捐私錢五十萬,又規(guī)劃得錢萬緡以助役。越四年,橋成,長二百丈,址高十丈,釃水一十五道,東西各有亭??な攸S樸為記淳祐,元年毀于兵。國朝洪武三十一年,知府錢古訓(xùn)仍其舊址,以木為梁,構(gòu)亭其上。正統(tǒng)四年復(fù)火毀。六年,知府甘英奏請重建。十一年,分巡僉事陳祚檄經(jīng)歷曾復(fù)董其役,明年告成。天順五年,亭為颶風(fēng)所壞,尋修復(fù)之。成化十年,復(fù)為颶風(fēng)所壞,二十二年知府劉瀚重修。滄江橋在一、二、三都。(已上九橋俱府城東。)橫溪橋南平西橋白蒙徑頭橋(上二橋在二十一都。)太平橋在二十三、四都。(已上四橋俱府城西。)億連橋洪武間建,成化十五年同知蔣浚重修。官田橋成化十五年壞于水。十八年里人曾于清等修。南溪前橋(上三橋在六、七都。)月溪橋在九都。路通鎮(zhèn)海,潮汐往來,商賈貿(mào)易皆萃于此。木綿市南橋在十二、三都。景泰七年,知府謝騫重修。(已上五橋俱府城南。)松州太平橋功德橋(上二橋在二十三、四都。)浦南橋在二十六都。元至正三年建。(已上三橋俱府城北。)七星橋在府城東南四、五都。湯坑橋下有溫泉。和溪西橋(上二橋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西渡在府城二十一都。洋西渡在府城南十一都。松洲渡在府城北二十三、四都。西浦渡在二十七都。浮宮渡在四、五都。綠石渡在一、二、三都。(上三渡俱府城東南)。鰲島渡在二十二都。薌江渡蓬萊渡(上二渡在二十三、四都。)浦頭渡在□□□都32。(已上四渡俱府城東北。)

漳浦縣

東溪橋在縣東門外。宋慶元四年,郡守傅伯成建。元至正三年,道土溫珤累石重建,長三十丈。五鳳橋在南門外。宋淳祐間累石為址,跨以石梁,長三十丈。又建干橋一百四十間,長二百丈。國朝洪武三十四年圮于水,主簿程石宗重修。長腳橋元大德二年僧碧潭建。吳港橋宋淳祐二年鄉(xiāng)人郭寬建。釃水為一十五道,長八丈九尺。(上二橋在縣東七都。)永濟橋在縣西門外。宋淳祐二年僧一行建,長八丈九尺。鹿溪橋在縣南。舊為魚腹渡。宋慶元四年郡守傅伯成建。累石為址,上跨石梁,釃水三十六道,長五十丈,后圮于水。國朝洪武七年,知縣焦惟敬命僧汝緣重建。(上二橋俱在八都。)新亭橋在縣北七都。元至正間僧伯江建。(已上七橋俱存。)南詔橋在三都。云霄橋在六都。盤陀橋在八都。(上三橋俱縣南。)度仙橋在縣東南十都。蔡坑橋茭蓼橋(上二橋在縣西八都。)三古橋黃林橋橫章橋龍山莊橋虎坑橋(上五橋在縣北二十八都。已上七橋俱宋慶元四年郡守傅伯成建。通上一十一橋俱廢。)

龍巖縣

龍津橋在縣治南。舊名通阛。初以木為之。宋乾道間,縣令李宗四命道人曹法進募眾伐石創(chuàng)建。淳熙十五年,縣令張能尉、詹利正增修,并構(gòu)亭二十五間,改名登龍。至正元年火。二年,達魯花赤捏古柏徙建于縣街清高山下,改今名。十四年圮于水。二十七年,縣尹朱鍵重建?;⒍蓸蛟诳h治西門外。洪武十九年縣丞周尚文重建,并構(gòu)亭二十七間于其上。宣德五年,邑人同知王源捐資倡里人張存吉、林宗魯?shù)壤凼癁橹?,架木為梁,覆之以屋三十五間。正統(tǒng)九年,壞于水。時源致仕歸,又捐金六百余兩,斫石重修,仍覆以屋。東橋在縣治東,東宮下。舊在東門外,徙建于此。疊石為址,覆之以屋,今壞。

長泰縣

南津橋在縣治南一里許,界人和、欽化二里之間。宋嘉泰三年,縣令呂炎以縣之水西流,創(chuàng)石橋于此障之。王子信詩:“西水障成東水去,南津移得北津來?!?br />
南靖縣

德仙橋在縣治東。永樂元年邑人蔣宗美建。正統(tǒng)六年典史周鼎重建,并作亭其上。十三年寇毀。景泰三年縣丞王偉重建,易以石梁。育濟橋在縣南清寧里。元至正十七年,僧瑞巖建。湯坑橋在縣北永豐里。元至元間建。國朝景泰五年,知府謝騫重修。永濟橋在縣治南。元至正間,僧天巖建。石址木梁,長三十一丈,其上構(gòu)屋,為間如其長之?dāng)?shù)。今廢。

漳平縣

通濟橋在縣西居仁里。伐石為梁,長十丈。前村橋景泰元年,龍巖縣醫(yī)官陳哲捐資募眾重建。西城橋成化六年重建。(上二橋在聚賢里。)花橋天順二年重建,上覆以亭。龜湖橋永樂間,里人盧彥和暨曾氏捐資募眾伐石甃其兩岸,跨木為梁,構(gòu)亭九間于其上。石馬橋泰平橋(上四橋在和睦里。(已上六橋俱縣北。)龍江渡在縣前。今官為造舟,歲役民操之,以濟行者。內(nèi)有龍井,因名。鹽場溪口渡在縣西丁坂社。成化十七年,龍溪義民翁實捐資造舟,并構(gòu)亭東岸,歲入田租以給操舟者。羅溪渡南洋渡在縣北九房社。岸東有亭。(上二渡今俱為官渡。)

汀州府

長汀縣

濟川橋在麗春門外,俗呼水東橋。宋慶元間,郡守趙伯槜33始以石易木,后圮。淳祐間,郡守盧同父重建。元末復(fù)圮。國朝洪武間重建,尋壞于水。永樂九年,知府宋忠、指揮韋庸捐俸募眾重建。十四年復(fù)壞于水。明年,忠又捐俸倡郡人丘人福等重建。后又圮。成化十七年,知府黃埕、知縣謝珪復(fù)捐俸為倡,命義民胡文海等重建。宋郡守陳軒詩:“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被菡蛭宕鷷r名建州橋。宋初重建,改名惠民。紹興間壞于水??な貜埐栀褐亟?,郡人因呼張公橋。嘉泰間,郡守趙彥34迭石為四址。淳祐間又壞于水,縣令葉一新募眾重建。國初洪武間復(fù)圮。永樂十三年,知府宋忠,知縣姚訥各捐俸倡郡人丘人福等重建。南阜橋宋慶元間郡守陳曄創(chuàng)建,未及就,后曄弟映來守□35踵而成之,匾曰棠棣橋。嘉定間,圮于水,郡守傅康捐俸重建,更今名,莆田陳宓書匾。淳祐間又圮于水。尋復(fù)建,今廢。(上三橋在鄞河坊。)有年橋在永康坊。宋紹興間建,后圮于水。乾道間郡守謝知幾更造浮橋,匾曰太平采虹之橋。淳熙間,郡守趙不搜36復(fù)作輿架而屋之。嘉定間,郡守鄒非熊重建,改名太平。國朝成化十二年,知府徐瓚重修。興云橋宋寶祐間重建。通遠橋今廢。(上二橋在崇善坊。)金沙橋在左廂登俊坊。久廢。旁有庵。清江橋在青巖里。景春初,閩人胡汝瀾兄弟建,凡四址,架梁而覆以屋。成化十七年圮于水,汝瀾之子寬,姪珠、孫女海募眾重建。新橋在歸陽里。宋郡守趙崇模建,久廢。(已上九橋俱縣東。)七里鎮(zhèn)橋成化十五年,知府戴禧、通判李祺規(guī)劃,命義官余理董建。南拔橋久廢。(上二橋在縣西朱紫坊。)畫眉橋在鄞河坊白葉嶺下。永樂十五年,知府宋忠倡郡民丘人福等建,架木為梁而屋之。鎮(zhèn)南橋在羅坊。俗名上渡橋。宋慶元間,郡守趙伯檜建;后圮于水。黃蜂橋在□□里37。成化十一年,通判李祺、知縣吳潛規(guī)劃創(chuàng)建,石址木梁而構(gòu)亭其上。普濟橋俗呼橫板橋。宋淳熙間圮于水。郡人鐘慧常捐資更造石橋,縣令劉通政為記。廣渡橋宋淳祐間重建,郡守盧同父書匾。寶祐中又圮。(上二橋在青泰里。)南安橋舊為游繩渡。宋淳熙間始建橋,后毀,今復(fù)為渡。普通橋舊名石壁橋。今廢。(上二橋在古貴里。已上七橋俱縣南。)攀桂橋在攀桂坊。亦名盛春。先毀于火,永樂十一年,知府宋忠募眾重建。而屋其上。十四年梁于水。景泰六年,知府俞僴復(fù)建。

寧化縣

雙虹橋在縣治西。宋紹定間,寇毀。淳祐間重建,尋圮于水,縣令林公王復(fù)建,后又圮。國朝永樂間,陰陽訓(xùn)術(shù)伍淵源同耆老吳羊等重建。壽寧橋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天順六年,知縣梁昂倡,致仕官伍志亨等募建。萬壽橋38舊名阜通,宋元豐間縣令江淵建。政和間毀。嘉熙間,縣令劉煥重建,易今名,以橋下為祝圣放生池故也。寶祐間又毀,縣令林公王倡眾復(fù)建。國朝永樂間,知府宋忠規(guī)書□捐俸修復(fù)。(上二橋在縣治南。)龍門橋在縣東,舊名龍津。久圮。成化七年,知縣鄭瑄令耆民伊彥忠等募眾重建,為石址十又一,架梁而屋其上。東渡39在縣東興善里。留口渡水勢屈曲,舟至此必經(jīng)宿,故名。禾口渡(上二渡在縣西龍上下里。)馬家渡在興善里。昔有馬姓者造舟以濟渡,故名。石馬渡在龍下里溪。有石如馬,因名。(上二渡俱縣北。)程步岡渡在縣西北龍下里。

上杭縣

浮橋在鎮(zhèn)東街之東。成化十年,僉事余諒檄同知程熙等規(guī)劃創(chuàng)建,尋壞于水。十二年,諒復(fù)檄通判李祺重建,計用舟三十又二,貫以鐵索。駟馬橋在縣治西。舊名通駟。以木為之,屢壞于水。宋慶元間,累石為址,而屋其上,改今名。后亦圮。國朝永樂九年,邑人周永定等捐資重建。成化十年,巡撫都御史張瑄檄同知程熙、知縣蕭宏規(guī)劃重修。訓(xùn)導(dǎo)張禎為記。東街橋在縣城東。成化五年,邑人林節(jié)捐資砌之以石。將軍橋疊石為址,上覆以屋。鄭坑橋架木為梁而屋之。(上二橋在縣東北白砂里。)語口渡在在城里。黃狖渡藍家渡(上二渡在勝運里。已上三渡俱縣東。)南塔渡張灘渡水南渡(上三渡在在城里。)南蛇渡在來蘇里。(已上四渡俱縣南。)梅溪渡在在城里40?;佚埗稍谄桨怖铩?上二渡俱縣北。)水西渡在縣東北在城里。溪水自北西流。故名。

武平縣

東安橋在縣治東二十步。太平橋在豐順平里。宋寶祐間重建,改名登云。國朝天順?biāo)哪戤L石重建。萬安橋在□□里。金雞橋在縣東高吳保。(上三橋俱縣東。)望仙橋通濟橋在千戶所城外。成化十年重修。(上二橋俱縣西。)青云橋舊名迎恩。天順五年重建,而屋其上。三嶺橋化龍橋元至正間壞于水。國朝景泰四年重建。賴坊橋九龍橋洪武間圮于水。南安橋在□□里。洪武二十年毀于寇。(上六橋俱縣南。)萬方橋永樂十四年圮于洪水。正統(tǒng)十二年重修。雙湖橋洪武二年建,累石為址,而架屋其上。(上二橋俱縣北。)

清流縣

龍津橋在縣治東。舊以舟渡。宋淳熙間,縣令吳松始議為橋,功未及半,以寇疫輟。紹熙間,縣令曾造捐俸倡率,僅足石墩,嘉泰間,縣令吳補之始構(gòu)亭其上。橋東西為二閣,東曰快倚,西曰凌云,橋旁創(chuàng)庵曰濟川。紹定間寇毀。端平間,縣令王元瑞重建。元至正間,贛州寇毀。國朝洪武二年,知縣朱仲恭復(fù)建。宣德間災(zāi)。正統(tǒng)七年,主簿徐友諒請于朝,募邑民伍祐等累石為墩八,構(gòu)亭三十有一間覆之。其總率經(jīng)劃則參政宋彰也。鳳翔橋在縣治西。舊名魁星。宋淳祐間,縣令林奕重建,改名祝圣。后圮于水,寶祐間縣令林應(yīng)龍修復(fù)之。元至正六年毀于連城寇。國朝洪武二十九年,知縣宋忠重建,并構(gòu)亭二十又九間,改今名。永樂十三年災(zāi)。成化十二年,耆民黃得興、雷宣、巫祐昌等重建,僅成石墩,分巡僉事周謨規(guī)措成之,并構(gòu)亭三十間。十七年,山水沖激壞其二墩,亭圮,殆半知縣凌寀捐俸募眾,葺而新之。南門浮橋凡用船十有三,貫以鐵索,立樁于兩岸系之。成化十七年,水沖壞大半,尋募眾重新。三港橋在坊郭里。宋慶元中,僧妙金建。(上二橋俱縣南。)北門浮橋其制與南門浮橋同。嵩溪橋在永得里。宋寶祐間,縣令林應(yīng)龍重建。國朝洪武初壞于水,知縣朱仲恭重修。成化九年悉圮于水,十六年參議黃澄、副使劉柯命知縣凌寀累石為墩而梁之。白石橋清口橋(上二橋在坊郭里。已上四橋俱縣北。)溪口橋在倉盈里。通仙橋在夢溪里。(上二橋俱縣東。)武陵橋在夢溪里。香坪橋在北團里。(上二橋俱縣東南。)

連城縣

龍爪橋在縣治東在城里。元至正三年,邑民沈得慶建。后圮于水。國朝永樂五年,僧惟祿等募眾重建。晝錦橋在縣治西。宋縣令董與幾41建。后圮于水。國朝洪武二十三年,知縣馮志良命邑民林茂輕募眾重建。文川橋在縣治南。舊名清溪。宋紹興間,縣令劉國瑞重建,改名擢桂。后圮于水,縣令黃犖重建,洪邁為記。尋毀。嘉定間,犖之從子垺來為令,復(fù)建,又毀于寇。元至正間,照磨韋周卿重建,改今名。國朝成化十二年毀??h丞吳琬率民疊石為址,梁而屋之。通濟橋在縣治南在城里。宋慶元間,縣令鄞康成建。黃公橋在縣治北在城里。元至正正年,邑人黃天祐建。龍坑橋永樂二年,里人葉張興募眾建。溪邊橋洪武六年,里人陳輕二募眾建。永豐橋元至正二十年,里民陳辛六疊石為址而梁之,復(fù)構(gòu)亭七間于其上。(上三橋俱在縣東□田里42。)常豐橋宋淳熙間,縣令常建。國朝洪武七年,知縣劉雍重建?;轁鷺?3洪武五年,里人陳均實建。(上二橋在南順里。)永龍橋44在河源里。洪武二十年,僧惠廣建,石址木梁。上構(gòu)亭十有一間。(已上三橋俱縣南。)林公橋永樂四年,里人林茂輕捐資創(chuàng)建,并構(gòu)亭五間復(fù)其上。李公橋洪武三年,里人李得旻募眾建。徐公橋宋邑人徐二八捐資創(chuàng)建,郡守盧同父書其匾曰徐長者橋。國朝洪武二十年毀。二十八年,徐氏之孫仲禮重建,改其匾曰徐公橋。永樂三年,為洪水所壞。今其子孫為舟以濟行人,邑人號徐公渡。(上三橋俱在縣北北安里。)馮口渡在河源里。楊家渡在表席里。(上二渡俱縣南。)

歸化縣

濟川橋在縣治東二百步。永樂間圮于水。成化八年,僉事周謨發(fā)公帑余資,命耆老吳榮寶45督工重建,上覆以屋一十七間,教諭趙智為記?;堇麡蛟诳h治南廣濟街。永樂二十二年建。成化十八年,縣丞羅素、主簿祝齡倡眾重建。白沙橋成化九年,知縣郭潤、教諭趙智各捐俸倡眾重建。太平橋宣德八年,清流縣募眾重建。(上二橋在歸上里。)清平橋永樂間,清流、將樂二縣募眾重建。龍湖橋成化八年,知縣郭潤募眾重建。(上二橋在興善里。已上四橋俱縣東。)晏公橋在縣西歸上里新興輔。洪武間圮于水。成化十七年,縣丞羅素、主簿祝齡倡眾重建。夏陽橋在縣東北中和里。成化十七年,邑人少監(jiān)蕭忠捐資重建。南陽橋在縣西北歸上里葉舍坑。成化三年,里人葉長清募眾重建。巖前渡在縣東歸下里。

永定縣

古溪橋在縣西南溪南里。潮州民江碧淋等募眾修建,而屋其上。深度橋在縣東北太平里。成化三年,邑民藍惟時募眾建。古田渡在縣治東通明門外。錦豐渡在縣西。司前渡在縣南興化巡檢司前。(上二渡俱在溪南里。)豐稔渡在縣北勝運里豐稔寺前。羅灘渡在縣西南溪南里。

校注

1嘉靖《建寧府志 津梁》及康熙《松溪縣志 地理》均作“縣令常欽祖建”。

2嘉靖《建寧府志 津梁》作“劉拱”。

3嘉慶《崇安縣志 津梁》作“屏南橋”。并云“元至元間毀于兵”。本志作“至正十三年”,誤。

4嘉靖《建寧府志 津梁》作“劉漢傳”。

5嘉靖《建寧府志 津梁》作“許彥恭”。

6“建”字疑“者”之誤。

7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百四十間”。

8萬歷《泉州府志 規(guī)制》、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及民國《晉江縣志 規(guī)制》均作“長二千四百余丈”。

9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劉煒叔”。

10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馮”。

11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駟通橋”。

12“熙”字疑衍,“淳熙佑”應(yīng)為“淳祐”之誤。

13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橋右有潭”。

14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僧不睡”

15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僧守靜”。

16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徐益”。

17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葉?!薄?br />
18宋無此年號。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慶歷間”

19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長一百八十九丈”。

20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鄭子實”。

21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嘉熙二年”。

22乾隆《永春州志 建置》作“華陽橋”,“元至正間民黃原建”。

23乾隆《永春州志 建置》作“蕭桂發(fā)”。

24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源口”。

25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芒洲橋”。

26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舊名官廳石橋”。

27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吳埔渡”。

28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在新溪里”。

29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獺窟嶼橋”。

30乾隆《泉州府志 橋渡》作“謝文龍”。

31乾隆《漳州府志 規(guī)制》作“趙汝”。

32乾隆《漳州府志 規(guī)制》作“在城東南三里許。通廈門、海倉、石美、澳頭、海澄及附近諸處”。

33乾隆《長汀縣志 城池》作“趙伯檜”。

34乾隆《長汀縣志 城池》作“趙彥繡”。

35疑缺“郡”字。

36乾隆《長汀縣志 城池》作“趙不”。

37乾隆《長汀縣志 城池》作“在宣城里”;乾隆《長汀縣志 城池》作“在宣成里”。

38按康熙《寧化縣志 土地 津梁》無“萬壽橋”,只載“壽寧橋舊名‘阜通’。元豐間知縣事江淵建。嘉熙間。知縣事劉煥又建,易名‘萬寶’,元祐間毀。知縣事林公建,又圮。永樂間,郡守宋忠建,正統(tǒng)十三年寇,又毀。天順六年,知縣梁昂及郎中伍志亨建,易以今名?!睋?jù)此則“萬壽”、“壽寧”只是一橋,本志分作兩橋,未知孰是。

39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及《寧化縣志 土地》均作“東山渡”。

40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在縣北梅溪寨”。

41民國《連城縣志 水利》作“董興兒”。

42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及民國《連城縣志 水利》均載“在姚坊”。

43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惠政橋”。

44乾隆《汀州府志 城池》作“永隆橋”。

45民國《明溪縣志 建置》作“吳榮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