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署
郡縣
漳州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西北丹霞驛之右,龍華招善寺故址也。舊在府治之西,正統(tǒng)四年,知府甘瑛建。天順八年,布政司參議尹淳移建今所。漳浦縣一所,在縣治東北街,舊稅課司地也。正統(tǒng)五年創(chuàng)建。成化十八年,參政馮遵命縣官增建東西兩廊。龍巖縣一所,在縣治東漳南道之右。成化十一年,知縣韋濟創(chuàng)建。長泰縣一所,在縣西街漳南道之右。宣德十年,知縣劉奎建。南靖縣一所,在縣治東。正統(tǒng)十一年,知縣傅平、典史周鼎建。成化十年,圮于水。漳平縣一所,在縣治東。
漳南道在府衛(wèi)二署之間,元廉訪司分司故址也。國朝洪武二年1,知府潘琳建為按察司分司。永樂元年改為福寧道。成化七年改今名。漳浦縣一所,在縣治之左2。龍巖縣一所,在縣治東布政司分司之左。成化十一年,知縣韋濟重建。長泰縣一所,在縣西街,布政司分司之左。宣德十年,知縣劉奎建。南靖縣一所,在縣治東后街,即元肅政廉訪分司也。國朝正統(tǒng)十一年,知縣傅平、典史周鼎重修。漳州縣一所,在縣治東,布政司分司之前。
文職公署
漳州府在府城南。唐嗣圣三年始建,在漳浦縣梁山之下。開元四年徙于李澳川。貞元二年又徙于龍溪,即今治也。元因之。國朝洪武元年,知府潘琳重建。后堂之西為架閣庫。儀門之前為廣濟庫。正統(tǒng)八年,知府甘瑛以府之外門偏出,奏改辟之,遂遷廣濟庫于儀門外之左,遷土地祠于儀門外之右,而建外門于當中。又樹坊于外門之外,匾曰“德政”,后改曰“帥正”。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諒重建正堂及后堂。十九年,復(fù)重建土地祠。經(jīng)歷司在正堂之右。照磨所在正堂之左。(上二署俱洪武元年知府潘琳建。)司獄司在府城內(nèi)萬盈西坊街之西。洪武七年,司獄于庸重修。成化七年,知府王文建樓于西監(jiān)之后。十八年,知府姜諒復(fù)建樓于外門。稅課司在府治之南,府學(xué)之西。舊在府治之西,宋為都商稅務(wù),元因之,國朝改為稅課司。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徙建今所。成化九年,大使余源重修。常平倉在布政司分司之西。舊在府治內(nèi)之右。洪武十七年,知府徐克敬移建今所。廒一十又二3,為間凡一百又一,今僅存廒四,為間凡四十又一。鎮(zhèn)海倉在鎮(zhèn)海衛(wèi)城內(nèi)東畔。洪武二十年始置。正統(tǒng)八年,府通判高輝重建。成化十年,知府張璝令照磨何濟重建倉廒。二十六年,知府姜諒命耆老陳伯清增建倉廒一,并修茸舊廒之敝壞者。雜造局在府治西南,舊布政分司地也。舊在府治西北龍華寺東偏,今布政分司外門之左。天順八年,參議尹淳移建今所。陰陽學(xué)在譙樓下左偏急遞鋪之西。舊在府治北三皇廟旁,洪武初創(chuàng)建,尋毀。三十三年,知府錢古訓(xùn)鑄銅壺置于譙樓之左,學(xué)因寓焉。正統(tǒng)三年,陰陽正術(shù)郭崇斌請于巡按御史方端,以閑空府廨為之,即今所也。醫(yī)學(xué)在府城南隅司獄司之右,元時為惠民藥局。國朝洪武十八年改為醫(yī)學(xué)。景泰間圮,正科蔡奏申請重建。僧綱司在府治西北開元寺內(nèi)。道紀司在府治西玄妙觀內(nèi)。丹霞驛在府治之西,布政司分司之東。舊在朝天門外,宋淳祐間,郡守章大任建。元至正間徙于府治之東。國朝洪武三年,知府潘琳移建今所。九年改為清漳驛,尋改今名。正統(tǒng)九年,按察司僉事陳祚重修遞運所,附于驛右,驛兼領(lǐng)之。
龍溪縣在府治之西。按舊志,縣治之建,未詳其所始。宋淳熙十二年,縣令趙不病重修。嘉定四年,縣令陳士會復(fù)修。紹定四年,縣令蘇應(yīng)衡增修。元因之。國朝洪武初,知縣楊保誠重修,匾其正堂曰“道愛”。堂之東為幕廳,西為架閣庫。儀門內(nèi)之東為縣獄,儀門外之東為土地祠。正統(tǒng)二年,知縣顧鴻重建正堂及架閣庫。成化五年,知縣張寧重建后堂。十五年,縣丞吳鵬市民屋增廣吏舍,并以舊架閣庫址增建公廨。濠門巡檢司在縣東一、二、三都。洪武初設(shè)于本都海倉洋。二十年徙置于此。柳營江巡檢司在縣東二十七都柳營江之西。洪武三年,設(shè)為柳營江掣制所,隸福建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十四年,改為柳營江批驗鹽引所。正統(tǒng)九年,巡按御史張淑奏改為巡檢司。海門社巡檢司4在縣南四、五都青浦社,舊在海門山。正統(tǒng)六年,知府甘瑛以其地民悍,時為患海上,奏置巡檢司,以控馭之。七年,盡徙其民,散處近地,遂移巡檢司于今所。薌洲稅課局5在縣北二十三、四都。元為商稅務(wù)。國朝洪武初改為稅課局。宣德間省。正統(tǒng)十二年復(fù)設(shè)。成化十年圮于水。江東馬驛在縣東二十八都。宋為通源驛。元至正二十二年,改今名。國朝洪武七年,知府許榮重建。正統(tǒng)十年,驛丞洪瀚重修。舊有馬廄,在驛前街南,歲久將壓,成化十五年,縣丞吳鵬易民地于驛丞廨舍之右而改建焉。遞運所在驛外門樓之左,驛兼領(lǐng)之。甘棠驛在縣南六、七都。元至正二十五年創(chuàng)建。國朝洪武八年,知府許榮重修,正統(tǒng)十四年寇毀。景泰五年,知府謝騫重建。申明亭在府城內(nèi)南隅文昌坊,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旌善亭在府城內(nèi)東北隅,洪武十七年知府徐克敬建。(上二亭俱正統(tǒng)七年知府甘瑛重修。)府前鋪在府治之西。赤嶺鋪在二十六都。鶴鳴鋪馬岐鋪(上二鋪在二十七都。)江東鋪石井鋪(上二鋪在十八都。)板橋鋪6龍江鋪(上二鋪在二十九、三十都。已上七鋪俱在府城東。)茶鋪在二十六都。月嶺鋪在二十一都。(已上二鋪俱府城西。)檺林鋪木綿鋪(上二鋪在十二、三都。)馬平鋪在六、七都。(已上三鋪俱府城南。)蓮浦鋪在十二、三都。西陵鋪在十一都。祖山鋪在九都。月溪鋪在八都。龍灣鋪在六、七都。官樓鋪在四、五都。(已上六鋪俱在城東南。)
漳浦縣在縣城東西兩街之中。唐開元四年創(chuàng)建。景龍間,縣令李圭繚以周垣,官廨始不與民居混。宋紹興二十三年,縣令陳貫通重建。淳祐八年,縣令楊浩然復(fù)大而新之。國朝洪武初重建7正堂之左為幕廳,右為庫房。東廊之南為際留倉,西廊之南為縣獄。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兵。景泰初,知縣林瑛重建正堂,成化七年,知縣劉璧續(xù)建后堂、幕廳、獄舍及際留倉。古雷巡檢司在縣南九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創(chuàng)建。舊屬南靖縣,正統(tǒng)六年改隸本縣。洪淡巡檢司在縣南五都。元時設(shè)于四都沔州,國朝徙置于此。后葛巡檢司在縣東南九都8。青山巡檢司在縣東十五都。井尾巡檢司島尾巡檢司(上二巡檢司,在縣東北二十三都。)金石巡檢司元時設(shè)于龍巖縣聚賢里。國朝徙置于此。東沉赤山巡檢司元時設(shè)于南靖縣埔平定南寨,徙置于此。(上二巡檢司在縣南五都。已上七巡檢司俱洪武二十年創(chuàng)建。)盤陀嶺巡檢司在縣南八都。正統(tǒng)間,以其地接潮廣,山林深邃,草寇出沒,奏置巡檢司于此,六年始建。玄鐘倉在玄鐘千戶所前。洪武二十一年,千戶毛麟建,廒五,為間凡二十又一。舊名“常積”,隸千戶所,后改今名,隸本縣。陸鰲倉在陸鰲千戶所之北。洪武二十一年千戶耿瑜建,廒五,為間凡二十又一。舊名“常盈”,隸千戶所,后改今名,隸本縣。銅山倉在銅山千戶所之東。洪武二十一年千戶樂金建,廒四,為間凡十又九。舊名“永聚”,隸千戶所,后改今名,隸本縣。陰陽學(xué)在縣治南孝義坊。醫(yī)學(xué)在縣治西仙云坊,舊惠民藥局也。(上二學(xué)俱圮。)臨漳馬驛在縣治西北仙云坊內(nèi),宋置,名“仙云驛”。元改名“臨漳”。國朝因之。洪武三年,知縣張玉文重建9。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景泰七年,知府謝騫重建。云霄驛在縣南六都,元時置,國朝因之。洪武十一年署驛事,南詔驛,鋪丞黑中重建。成化十年圮于水。十三年府同知蔣璩10復(fù)建。南詔驛在縣南三都南詔城內(nèi)。宋時置于城外之西北,名臨水驛。元時因之。國朝洪武元年遷建于此,今改名。僧會司在縣治西興教寺內(nèi)。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譙樓門外之左右。舊在縣門內(nèi),洪武三年,知事張玉文建。二十二年,知縣孟美移建今所。)縣前鋪在縣前,舊名“北亭”。羅山鋪飯盤鋪11長林鋪三鼓鋪12舊名“橫章”。甘棠鋪13(上五鋪俱在縣北二十八都。)梅林鋪無象鋪舊名產(chǎn)山。盤陀鋪(上三鋪在八都。)黃堵鋪舊名“火田”。徑口鋪14云霄鋪鐵塘鋪舊名“白泉”。(上四鋪在六都)徑深鋪15深田鋪大陂鋪古林鋪半沙鋪(上五鋪在四都。)洪坑鋪雙港鋪可湖鋪土橋鋪(上四鋪在三都。)云頭鋪在六都。陳平鋪張?zhí)龄併~山鋪崎嶺鋪(上四鋪在五都。)玄鐘鋪在四都。(以上二十二鋪俱縣南。)升仙鋪在七都。西湖鋪在十五都。梅月鋪在十七都。石鼓鋪鴻江鋪長嶺鋪(上三鋪在二十三都。)東山鋪峰山鋪青山鋪(上三鋪在十五都。已上九鋪俱縣東。)
龍巖縣在縣城中,布政分司之西。唐乾寧天祐間始置,屢經(jīng)兵燹。宋紹興十七年以后,寓廨于僧舍。乾道六年,知縣林鼐創(chuàng)建。淳熙三年,知縣陳煥增建宣詔、頒春二門。紹定三年毀于寇。五年,知縣趙性夫重建。端平元年,又毀于寇。嘉熙二年,知縣陳椿壽重建。元后至元三年,縣尹魏德潤增修。至正十年,監(jiān)縣捏古柏建譙樓。十七年,監(jiān)縣馬哈麻復(fù)更其方向重建。二十七年,朱鍵重修譙樓,仍建樓于正堂之后,未就。國朝洪武三年,知縣趙榮祖繼成之。正堂之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儀門之前為譙樓,左為土地祠。三十一年正堂圮。永樂五年,知縣程鵬即其舊址前建小廳,后建小堂。七年譙樓圮。正統(tǒng)間,知縣李昊重建。成化八年以來,知縣韋濟、陶博相繼修茸。雁石巡檢司在縣東節(jié)惠里。東西洋巡檢司在縣東集賢里。陰陽學(xué)醫(yī)學(xué)(上二學(xué)俱未建。)僧會司在縣治東報恩寺。道會司在縣治西東岳行宮。公館三所上坪公館在縣西龍門里。成化十七年,知縣陶博重建。鎮(zhèn)平公館在縣東萬安里。大池公館在縣西龍門里。(上二公館俱成化八年知縣韋濟重建。)際留倉在縣治之左。成化九年知縣韋濟創(chuàng)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門外之左右,俱成化十三年知縣韋濟重建。)縣前鋪在縣治前。登途鋪崎瀨鋪馬坑鋪三井鋪石羅鋪古樓鋪南墩鋪板寮鋪(上八鋪俱在縣南龍門里。已上九鋪,俱成化十七年知縣陶博重建。)鐵石洋鋪在坊。惱林鋪16東山鋪小吉鋪(上三鋪在節(jié)惠里。)福村鋪17在萬安里。(已上五鋪俱縣東。)新嶺鋪牛欄隔鋪蒲山鋪18溪西鋪(上四鋪俱在縣西龍門里。已上九鋪俱成化十一年知縣韋濟創(chuàng)建。)
長泰縣在縣城東北。宋紹定三年毀于汀寇19。國朝洪武二十年,知縣張壽重建。正統(tǒng)元年,知縣劉基復(fù)建。正堂之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儀門之左為土地祠,右為縣獄。知縣廨舍舊在縣后山之麓。成化十年,知縣劉鐸改建于縣堂之后。朝天嶺巡檢司在縣東欽化里。正統(tǒng)五年,知縣劉奎奏請創(chuàng)建。陰陽學(xué)在縣門之東。醫(yī)學(xué)在陰陽學(xué)之東。僧會司在縣治東報親院。道會司在縣治東慈濟宮。申明亭宣德十年,知縣劉奎重建。旌善亭成化十六年,知縣劉鐸重建。(上二亭在縣門前之左右。)武安鋪在南門西偏。舊在南門外,洪武二十年創(chuàng)建。正統(tǒng)十年圮于水。成化十七年,知縣劉鐸移建今所。
南靖縣在雙溪之北。元至治間始建于清寧里九團社。后至元三年遷于琯山之陽。至正十六年始遷今所。國朝正統(tǒng)六年,典史周鼎重建。十四年毀于寇,唯鼓樓及各官廨舍尚存。景泰二年,主簿卜應(yīng)麟重修。成化十五年,知縣張本重建一新。正堂之左為幕廳,儀門之前為鼓樓。小溪巡檢司在縣南清寧里。元時設(shè)。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移建于漳浦縣古雷山,以備倭寇。正統(tǒng)五年,因小溪草寇竊發(fā),復(fù)設(shè)于此。九龍嶺巡檢司在縣北居仁里。和溪巡檢司在縣南永豐里20,界南靖、龍巖二縣間。永豐巡檢司在縣南永豐里寒婆21徑,初名寒婆巡檢司。景泰二年改今名。(上三巡檢司俱正統(tǒng)五年創(chuàng)設(shè)。)陰陽學(xué)在縣治東南,舊慈濟宮地也。醫(yī)學(xué)在縣治東。舊圣侯廟地也。平南驛在縣北永豐里金山社。成化六年創(chuàng)設(shè),縣丞陳崇建。僧會司在縣治西習(xí)賢里安福寺。道會司在縣治東前街佑圣宮。府公館在縣東第一坊。成化十九年,知縣張鵬舉以縣前鋪舊址創(chuàng)建。申明亭在縣治北后街。洪武三年,縣丞雷祥建。旌善亭在縣治東北后街。洪武十七年,知縣郭友仁建。(上二亭今廢。)縣前鋪元時設(shè)。國朝洪武三十三年,知縣楊通重建。成化十年圮于水,今附府公館。南平鋪涌口鋪(上二鋪在習(xí)賢里。)湯坑鋪(已上三鋪俱正統(tǒng)五年增設(shè)。)新店鋪金山鋪和溪鋪(上三鋪俱宋時設(shè),隸龍巖縣,今隸本縣。)隱溪鋪圓沙鋪22(上六鋪在永豐里。以上八鋪俱縣北。)
漳平縣在九龍溪之北。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創(chuàng)建。正堂之左為幕廳,后堂兩旁為庫房,東廊之前為土地祠,西廊之前為縣獄,儀門之前為譙樓。十六年,知縣李斌遷建吏舍于知縣廨舍之后。十九年,典史劉宣遷其廨舍于主簿廨舍之前。桃源店巡檢司在縣北聚賢里。桃源店舊在龍巖縣集賢里通源,元時設(shè)名聚賢、和睦等處巡檢司。國初因之。洪武四年,巡檢黨誠遷今所,因改今名。十四年寇毀。十八年,巡檢畢舉重建。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以其不當要沖,遷于漳浦縣五都金石寨。二十五年,知縣季仁本以其去縣之遠,請復(fù)設(shè)于故處。巡檢劉禛即舊址重建。溪南巡檢司在縣東感化里。歸化巡檢司在縣南永福里。府公館在縣治之左。際留倉在縣治之東。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創(chuàng)建??h前鋪在縣東五百步許。瀨洲營鋪黃畬鋪在居仁里。飯坑鋪硿頭鋪田尾鋪(上三鋪在永福里。已上五鋪俱縣南。)南洋鋪在縣西居仁里。(已上六鋪俱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創(chuàng)建。)
武職公署
漳州衛(wèi)指揮使司在府治西,元新軍萬戶府也。至元九年,改為宣慰司都元帥府分府。十五年,改為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分省。十九年,改為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分省。國朝洪武三年,改為漳州。指揮同知劉廣、指揮僉事尹海龍重建。正統(tǒng)初災(zāi)。指揮覃庸重建。經(jīng)歷司在正堂之東。鎮(zhèn)撫廳在正堂之西。正統(tǒng)七年,指揮使楊隆重修。左千戶所正統(tǒng)十二年,千戶王誠重修。右千戶所成化十八年,千戶李嵩重修。后千戶所正統(tǒng)九年,千戶馬云重修。(上三所在衛(wèi)西廊之南。)中千戶所正統(tǒng)十六年,千戶劉鎮(zhèn)重修。前千戶所景泰元年,千戶管瑛重修。(上二所在衛(wèi)東廊之南。)鎮(zhèn)撫廳在衛(wèi)治之東北,舊丹霞驛故址也。成化八年,指揮黎震重建。軍器局在府城后街之北。教場在府城西一里許。北有演武亭。舊在南門外溪南,成化十年壞于水,后移建今所。屯田凡三十三所龍溪一十二所:一在縣東門外東廂,一在林坑,一在林前(上二屯在八都,一在九都蘆邊。已上三屯俱縣東),一在謝溪,一在高林,一在天寶,一在林前(上四屯在縣西二十一都),一在六、七都排浦,一在十二、三都蓮浦(上二屯俱縣南),一在赤石,一在洋尾(上二屯俱在縣北二十六都)。漳浦縣六所:一在南門外溪南,一在長腳營,一在北江(上二屯俱縣東七都),一在長橋,一在下徑(上二屯俱在縣北二十八都),一在縣東南七都楓林。南靖縣一十五所:一在歸德里大寨,一在習(xí)賢里官洋(上二屯俱縣西),一在歸德里五峰,一在黃井,一在洪漱,一在高際(上三屯在清寧里),一在居仁里上乾村,一在新安里禾平(已上六屯俱縣南),一在縣北習(xí)賢里院前,一在浮山,一在草坂,一在前坂(上三屯俱在縣東南田義里),一在縣西南習(xí)賢里涌口,一在吳宅,一在金山(上二屯俱在縣西北永豐里。)烽燧凡九處即煙墩也。龍溪縣四處:曰海滄(在一、二、三都),曰烏嶼(在二十九都,俱縣東),曰月港(在縣東南八都),曰青浦(在縣東四、五都)。漳浦縣五處:曰白塘,曰大逕,曰流會;曰卓歧(俱在縣東北二十三都),曰烽火山(一云燈火山,在縣東十七都)。守御龍巖中千戶在龍巖縣西北。成化七年,始調(diào)鎮(zhèn)海衛(wèi)后所官軍守御,改隸漳州衛(wèi)。知縣韋濟創(chuàng)建軍旗營房,環(huán)列于所之左右。教場在龍巖縣城外之北,中有閱武亭,成化七年知縣韋濟建。
鎮(zhèn)海衛(wèi)指揮使司在衛(wèi)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創(chuàng)設(shè)時指揮僉事李實僅草創(chuàng)三間署事。正統(tǒng)間,指揮同知桂福始辟地營建衛(wèi)堂,東西各建一廳兩房,為上司按臨寢息之所。又買地以易衛(wèi)前軍營,創(chuàng)建譙樓,左右亦各建一廳兩房,為使客棲息之所。成化十六年以后,指揮僉事張文復(fù)漸次修葺。經(jīng)歷司在衛(wèi)治之東。鎮(zhèn)撫廳在衛(wèi)治之西。左千戶所中千戶所(上二所俱在衛(wèi)堂之東。)右千戶所前千戶所(上二所俱在衛(wèi)堂之西。已上六公署,俱正統(tǒng)間桂福創(chuàng)建。成化間張文重修。)教場在衛(wèi)城南門之外,中建演武亭。屯田四所洪武二十四年,制令分軍屯種共田地五十七頃七十九畝七分。左所屯一所,在南靖縣歸德里。右所屯一所,在龍溪縣十二、三都神仙尾。中所屯一所,在長泰縣石銘里。前所屯一所,在龍溪縣十二、三都寺園林。陸鰲千戶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創(chuàng)建。列十百戶所于兩廊。景泰五年,本衛(wèi)指揮使田旺辟所堂后空地增建公廨,為使客棲息之所。成化十四年,指揮僉事張文重修一新。鎮(zhèn)撫廳教場營房寨屯田一所,在漳浦縣東坡洋,其田地一十二頃三十二畝四分六厘,計旗軍四十二名。烽燧銅山千戶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創(chuàng)建。列十百戶所于兩廊間。鎮(zhèn)撫廳教場在所城西門之外。營寨屯田一所,在漳浦縣六等都林前,共田地一十七頃五十畝,計旗軍六十名。烽燧玄鐘千戶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創(chuàng)建。列十百戶所于兩廊。天順六年,巡海按察司副使王凱增建屋宇于廳后空地,以為使客止宿之所。成化十七年,正千戶陳冕申請規(guī)措修建一新。鎮(zhèn)撫廳教場在所城西門之外。銅山西門澳水寨在府城南漳浦縣五都。每歲分鎮(zhèn)海衛(wèi)并陸鰲、銅山二所軍士,更番以備倭寇。鎮(zhèn)海衛(wèi)官一十八員,旗軍九百三十七名。陸鰲千戶所,官二員,旗軍二百五十一名。銅山千戶所,官五員,旗軍三百二十八名。營屯田一所,在漳浦縣三都良峰山,共田地一十二頃二十三畝,計旗軍四十二名。烽燧
汀州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東。舊在開元寺中東畔,成化八年,參政趙昌命遷建今所。寧化縣一所,在縣治西二十步許。正統(tǒng)三年典史洪清建,后圮。成化八年,知縣吳綱廣其基而修建之,工未就而去。十年,知縣鄭瑄踵而成焉。上杭縣一所,在縣治東北小街射圃之西。舊在縣前,即今府公署也。成化六年,參政趙昌以其迫隘,令遷建今所。知縣蕭宏復(fù)以其他僻在城隅,乃易民地,辟廣衢,自司之前直抵大街,皆砌以石。武平縣一所,在縣治南23,禪果寺之東,正統(tǒng)十二年創(chuàng)建。成化七年重修。清流縣一所,在縣治西,舊為九龍驛。成化十年,參政趙昌以舊布政分司狹隘,命知縣邢昊以九龍驛互易創(chuàng)建。連城縣一所,在縣西門街。成化七年,參政趙昌建。永定縣一所,在縣治東三十步許。成化十二年,巡撫右僉都御史高明創(chuàng)建。
漳南道在府治東。舊在廣儲門內(nèi)城下。洪武初,建為按察司分司。二十八年,改為建寧道。成化六年,又改為漳南道。七年,僉事周謨病其隘陋,令移建今所。寧化縣一所,在縣治東十五、六步。上杭縣一所,在縣治東二、三十步許。洪武十三年,知縣鄧致中重建。成化八年,僉事周謨命同知程熙、知縣蕭宏撤而新之。武平縣一所,在布政分司之東。舊為肅政廉訪司分司,洪武二年重建。清流縣一所,在縣治之西,布政分司之東,舊與布政分司相對。洪武二年建。成化十年,分守參政趙昌、分巡僉事周謨命知縣邢昊改創(chuàng),與布政分司并列。連城縣一所,在縣西門明溪驛前24?;善吣?,僉事周謨建。永定縣一所,在布政司分司之左,成化十四年,巡撫右僉都御史高明創(chuàng)建。
行都司公館在府治東預(yù)備倉前,舊建寧道也。
文職公署
汀州府在臥龍山下。宋建炎間毀于兵。紹興元年,郡守陳直方始建廳堂廨舍。十四年,郡守陳定國創(chuàng)設(shè)廳、儀門、兩廊、甲仗、架閣諸庫。紹定間,郡守李華病其隘陋,以次改作。復(fù)增高譙樓,建亭于兩階,左曰“宣詔”,右曰“頒春”。又復(fù)郡治前官街之見侵于民者。國朝洪武初,因其舊創(chuàng)建正堂西北為慶豐庫,后堂之后為架閣庫。永樂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正堂、后堂、儀門、譙樓,并增高月臺甬道。成化十一年,通判李祺重建譙樓。經(jīng)歷司在正堂之左。照磨所在正堂之右。司獄司在儀門外之西。稅課司在府城東南惠政橋頭。陰陽學(xué)醫(yī)學(xué)(上二學(xué)在府治前之左右。)僧綱司在府治東定光寺。道紀司在府城東南霹靂巖。公館在府治之東。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譙樓前之左右。)
長汀縣在府城南二百步許。宋建炎間,知縣黃渥修。嘉泰間,知縣謝周卿復(fù)修。紹定間,知縣宋慈重建。國朝洪武三年,知縣孫庸重建。正廳之東為典史廳,又東為土地祠,西為架閣庫,西廊之后為縣獄。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景泰初,知縣陳宗周重建,未備,成化十六年,知縣謝珪、縣丞鄭景華又廓而新之,并砌譙樓前街道百有余丈。古城寨巡檢司在府城西古貴里。舊在河田市,宋紹興間遷建今所。臨汀驛在縣治東崇善坊。宋淳熙間,郡守趙汝劼建。元及國朝皆因之。館前驛在府城東歸陽里。元時設(shè),名館前站。至正二十二年,站提領(lǐng)彭顯宗建。國朝改為驛。三洲公館在府城西宣成里。成化十六年,按察司副使劉珂以驛路遙遠,使客住來無所止舍,命通判徐榮、知縣謝珪劃劉即三洲鋪址創(chuàng)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儀門之左右。又館前驛之前,亦有申明、旌善二亭。)總鋪在譙樓前東畔。百步鋪在左廂。南田鋪胡坑鋪(上二鋪在青巖里。)鴛鴦鋪大息鋪(上二鋪在四保里。)新橋鋪歸仁鋪七良鋪(上三鋪在歸陽里。已上八鋪俱府城東。)黃館鋪何田鋪25(上二鋪在青泰里。)三洲鋪水口鋪畬心鋪(上三鋪在宣城里。已上五鋪俱府城南。)
寧化縣在大溪之北,翠華山之前。宋紹興間,知縣王炳彥重建。紹定間毀于寇。端平間,知縣趙時館復(fù)辟地營建,后又毀于寇。國朝洪武三年,知縣陳時中重建26。正統(tǒng)十四年復(fù)毀于寇。唯后堂及廨舍僅存。景泰三年,知縣韋清重建六房。天順二年,知縣梁昂、主簿鄭預(yù)重建正堂、后堂、幕廳、儀門、譙樓,并建僚吏廨舍及庫。安遠寨巡檢司在縣北招得里。舊名下土寨,宋慶元間創(chuàng)建。紹定二年毀于寇,元初重建。至正間毀于兵。國朝洪武元年,巡撿竇戶重建,改今名。正統(tǒng)十三年復(fù)毀于寇,天順間重建。成化十一年,知縣鄭瑄以縣去建寧二百余里,中無驛舍,乃于正廳之后創(chuàng)建公館,為使客往來駐節(jié)之所。稅課局在縣東壽橋頭27。宋歸平元年建,名商稅務(wù)。國朝洪武三十年,知縣張思誠重建,改今名。正統(tǒng)元年省,課額縣兼領(lǐng)之。陰陽學(xué)在縣治前。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成化十三年,知縣徐廷耀重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左,舊惠民藥局也,今圮。石牛驛在縣南會同里。宋端平間創(chuàng),元至正間圮。國朝洪武二年,驛丞葉忠仍舊址創(chuàng)建。成化九年,同知程熙修。十七年,副使劉坷命驛丞澹遜督工重建后堂及東西房。二十二年,參議葉祚、僉事李□命署驛事陰陽訓(xùn)術(shù)洪矩督工重修一新。僧會司在縣北光嚴寺。舊在縣南慈恩塔寺,后徙今所。道會司在縣南凝真觀。官久缺,印附道紀司。際留倉在縣治北,與儒學(xué)相連。洪武十三年創(chuàng)建。凡為廒四。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治前之左右。)縣前鋪在縣治之東。魚龍鋪在興善里,成化十四年建。黃源鋪丘源鋪安樂鋪楊梅鋪(上四鋪俱洪武初建。)黃地鋪黃柏鋪(已上六鋪在新村里。)夏坊鋪石牛鋪碑嶺鋪羅溪鋪滑石鋪張地鋪28(上六鋪在會同里。已上十三鋪俱縣南。)下沙鋪沙坪鋪(上二鋪在永豐里。)楊家鋪寨前鋪大覺鋪(上三鋪在招得里。已上五鋪俱縣北。)柏坑鋪29在縣東興善里。
上杭縣在縣城中,府公館之西。宋乾道七年,縣令陳朝章創(chuàng)建,后毀。端平元年,縣令趙時鉞重建。淳祐三年圮于水。寶祐五年,縣令李務(wù)行重建正廳。元至正二十年再毀。二十五年,達魯花赤伯顏重建。國朝正統(tǒng)間復(fù)毀,景泰初,知縣楊瑾重建。正廳之左為典史廳,右為儀仗庫。儀門之右為縣獄,前為譙樓。成化十一年,知縣蕭宏重修30。新豐倉在城內(nèi)東北隅。成化二年創(chuàng)建。儲積糧米,以備軍餉。陰陽學(xué)在縣治譙樓之西。景泰三年,典史童慶始構(gòu)屋二楹。成化五年,知縣石塘重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譙樓之東,舊惠民藥局也。正統(tǒng)末毀于寇。成化十九年,知縣李曰思重建。平西驛在縣東勝運里小拔湯邊。成化六年,因合汀、漳二府隸漳南道,始辟路置驛于此。府通判吳桓建。藍屋驛在縣北平安里。成化十年,巡撫副都御史張瑄以縣去府道里頗遠,中途宜有驛,乃徙清流縣玉華驛于此,改今名。府同知程熙建。僧會司在縣西天王寺。道會司在縣東東岳宮。府公館在縣治東十步許,舊布政分司也。成化七年,改為公館。十一年府通判李祺重修。際留倉在縣治儀門外之左。洪武十三年,知縣劉亨建。申明亭在縣治西大街。洪武三年,知縣夏煜建于縣門之右,后遷今所。正統(tǒng)末,寇毀。景泰初,知縣楊瑾重建。旌善亭在申明亭左。洪武十七年,知縣鄧致中建于縣門之左,后遷今所。正統(tǒng)末,寇毀。今改建巡警鋪??h前鋪在縣儀門前。洪武十年,知縣劉亨建。成化十九年,知縣李曰思重修。大磜鋪成化十年巡撫副都御史張瑄,以舊鋪太運,令各鋪之半,增置一鋪。巖頭鋪卷籠鋪成化十年增置。(上三鋪在在城里。)山湖鋪九華鋪成化十年增置。藍屋鋪官莊鋪回龍鋪(上五鋪在平安里。已上八鋪俱縣西。)坊村鋪定塔鋪張慶鋪九泰鋪內(nèi)為公館。茶田鋪雙溪鋪燈籠鋪湯邊鋪石銘鋪(已上九鋪在縣東勝運里。成化六年新設(shè)漳南道,因辟路置驛,并置鋪舍,俱縣丞陳清創(chuàng)建。)
武平縣在人和坊之東,興賢坊之西。初在武溪里,后遷今所。宋隆興間縣令王正國、乾道間縣令趙賁相繼營建。嘉泰間,縣令趙善綽31用堪輿家趨吉避兇之說重新更造。自是上下阜安,民以為改作之利。紹定間毀于虔寇。端平初,縣令趙汝組重建32,而變嘉泰之舊。縣偶多事,議者咎焉。寶祐間,縣令阮逢午復(fù)改卜其西偏創(chuàng)建。元至正二十三年,知縣魏侃夫仍于舊基重建。國朝仍之。正廳之左為典史廳,右為土地祠,穿堂左右為庫房,儀門之東為縣獄,前為譙樓。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景泰元年重建33。象洞寨巡檢司在縣南盈塘里。其地與潮梅接界,嘗產(chǎn)象,因而得名。宋正和間置為寨。嘉熙間改為南尉司。國朝洪武初復(fù)置,改為巡檢司。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成化九年重建。永平寨巡檢司在縣北信順團里帽磜。宋淳祐間,郡守郭正已創(chuàng)建。國朝洪武初,改為巡檢司。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成化八年重修。所倉在所城東。陰陽學(xué)未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西五六步許,舊惠民藥局也。僧會司在縣治東南禪果寺。道會司官久缺,印附道紀司。府公館在禪果寺內(nèi)東西。際留倉四所東倉五間,在縣南歸郡里黎畬。西倉三間,在縣北凹上(上二倉俱成化九年建)。南倉九間,在縣治東,成化六年建。北倉五間,在永平寨,成化九年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譙樓之左右。)縣前鋪在縣治譙樓前。三角鋪忠田鋪賴屋鋪(上三鋪俱縣南。)黃柏鋪(上四鋪在在城里。)陳坑鋪(上二鋪俱縣東。)袁田鋪34黃背鋪35皂角鋪(上三鋪俱縣東北。已上四鋪在歸郡里。)武安鋪在縣南千戶所城東門外。
清流縣在屏山之陽。宋元符元年,縣令劉敘創(chuàng)建。乾道間,縣令黃藻重修。紹定間毀于寇。端平元年,縣令王元瑞復(fù)建。嘉熙間,縣令趙棲夫重建譙樓。淳祐元年,縣令林奕創(chuàng)建頒春、宣詔二亭,翼于縣門東西。元至正四年,縣尹吳文淵36重修。六年,悉為連城寇羅天麟所毀。國朝洪武二年,知縣朱仲恭重建。正廳之東為幕廳,儀門之西為縣獄。十二年,知縣蔡以謙復(fù)建譙樓于儀門之外。永樂十四年,為沙寇陳添保所毀,惟知縣、主簿二廨舍僅存。后漸次修葺37。正統(tǒng)十三年,復(fù)為沙寇陳正景所毀。景泰七年,知縣吳中重建,寢復(fù)其舊。鐵石巡檢司在縣南夢溪里38。正統(tǒng)六年,知縣康勉以夢溪山勢險阻,草寇不時出沒,奏置巡檢司于此,以警備之。稅課局在縣東龍津橋西右畔。正統(tǒng)元年省,課額縣兼領(lǐng)之。陰陽學(xué)未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前之右,五通廟之左,舊惠民藥局也。永樂十四年寇毀,今復(fù)修建。九龍驛在縣治南,元縣尉廳故址也。國朝洪武十一年,建為布政司分司。成化十年,參政趙昌病分司狹隘,因命有司以舊九龍驛為分司,以舊分司為九龍驛。十二年,巡按御史葉稠、參政李昂按部,復(fù)命有司增建屋宇于驛西隙地。僧會司在縣西西峰庵內(nèi)39。道會司在縣西登真觀內(nèi)。府公館在水龍驛之南40。成化十二年,巡按御史葉稠、參政李昂命同知程熙創(chuàng)建。際留倉在縣南塔背巷,元常平倉也。國朝洪武二年改今名。舊建廒五,成化十八年增建廒二。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治前之左右。舊俱在南門外,正統(tǒng)十三年,寇毀,遂移建今所。)縣前鋪在縣治前,舊在縣南半里許,洪武二十九年移置于此。雷公鋪小嵩鋪吳地鋪嵩溪鋪玉華鋪子孫鋪太平鋪(上七鋪俱在縣東北。)吳家鋪在縣南。暖水鋪在縣西。
連城縣在縣城北。宋紹興三年,攝縣事長汀縣丞卓庠創(chuàng)建。紹定間為寇所毀??h令徐價經(jīng)始營建。后縣令米巨宏踵而成之。元至正六年,復(fù)為邑寇羅天麟所毀。國朝洪武四年,知縣鄧升重建。正廳之左為幕廳,右為庫房。儀門之外為縣獄,前為譙樓。北團寨巡檢司在縣南表席里朗村。宋時設(shè)于縣北安里。后毀于兵,權(quán)寓治縣市西隱庵。元末廢。國朝洪武四年,知縣鄧升遷建于縣東崇儒坊。十八年,知縣丁良恭復(fù)遷今所。稅課局在縣治南文川橋之側(cè),宋時設(shè),名商稅務(wù)。建炎二年省。元至正十八年復(fù)設(shè)。國朝洪武四年改為稅課局。六年,知縣劉雍重建。正統(tǒng)元年省,課額縣兼領(lǐng)之。陰陽學(xué)寓縣治譙樓上。醫(yī)學(xué)在縣治西。舊惠民藥局也。僧會司在定光寺內(nèi)。道會司在福仙觀內(nèi)。(上二司俱縣治西。)府公館在縣治東北百步許,舊預(yù)備倉址也。際留倉在縣署東廊。洪武八年知縣劉雍創(chuàng)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儀門內(nèi)之左右。)縣前鋪在縣譙樓前之左。宋時設(shè),名縣下鋪。北安鋪分水鋪(上三鋪在縣北。)新添鋪成化二年設(shè)。南柴鋪(上二鋪在縣西北。已上四鋪俱在北安里。除新添一鋪外,余三鋪并縣前鋪俱洪武七年知縣劉雍重建。)
歸化縣在廣濟街東41。舊為明溪鎮(zhèn)巡檢司,隸清流縣。成化六年改為縣治按察司僉事周謨命通判吳桓、明溪驛丞孫亮督建,知縣郭潤繼而成之。正廳之右為幕廳,儀門內(nèi)之右為縣獄,前為譙樓。夏陽巡檢司在縣東中和里夏陽墟。舊為明溪寨巡檢司,屬清流縣。宋紹興間,知縣葉夢得奏置。國朝因之。成化六年,以其址為縣,遂遷于此,改今名。八年,知縣郭潤等創(chuàng)建。陰陽學(xué)醫(yī)學(xué)(上二學(xué)俱在縣治前。)明溪驛在縣西門。舊屬清流縣,宋元符間設(shè),國朝因之,成化六年改屬本縣。僧會司在縣東北覺林寺。成化十七年設(shè)。道會司在縣東東岳宮。成化十年設(shè)。(上二司俱在歸上里。)公館在縣西門儒學(xué)后街。成化七年,府通判吳桓督建。際留倉在縣治東廣濟街。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俱在縣治前之西。)縣前鋪在縣前泰和坊東。成化九年,知縣郭潤重建。興善鋪龍湖鋪鐵嶺鋪(上三鋪在縣東興善里。)新興鋪永安鋪(上二鋪在縣西歸善里。)
永定縣在溪南里田心。成化十五年,巡撫右僉都御史高明、按察司副使劉誠42、布政司參議陳渤命府經(jīng)歷黃琛、上杭縣知縣石塘經(jīng)始建。及知縣王環(huán)至,遂踵而成之。正廳之左為典史廳,右為儀仗庫及庫房,東廊之前為土地祠,儀門之西為縣獄。興化鄉(xiāng)巡檢司在縣南溪南里古鎮(zhèn)。洪武五年創(chuàng)置。后徙于虎崗,改為太平巡檢司。天順六年,因寇盜竊發(fā),復(fù)置于此。太平巡檢司在縣東太平里高陂。正統(tǒng)間,陵水教諭。上杭縣人范金以太平虎崗山寇盜屢發(fā),奏徙興化鄉(xiāng)巡檢司于虎崗,改今名。后為寇所毀。景泰末,巡檢何永通徙于今所。三層嶺巡檢司在縣南金豐里。成化十四年,巡撫右僉都御史高明以其地接廣東饒平之大小靖,頑民恃險出沒為盜,奏設(shè)巡檢司于此。陰陽學(xué)在縣治后第三街。醫(yī)學(xué)在陰陽學(xué)之右。僧會司在縣治東山川壇之西。成化二十年建。道會司未建。府公館在縣治西六十步許。知縣王環(huán)創(chuàng)建。際留倉二所一所在縣西廊,一所在縣儀門之左。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治前之左右。俱知縣王環(huán)建。)市西鋪在縣治西十余步。德化鋪在縣北溪南里。信感鋪在縣西北勝運里。
武職公署
汀州衛(wèi)指揮使司在府治東。洪武四年設(shè),指揮王圭創(chuàng)建。宣德間,指揮同知王禎重建。正堂左右為軍器庫,儀門之前為譙樓。經(jīng)歷司在正堂之東。鎮(zhèn)撫廳在正堂之西,其后為監(jiān)房。左千戶所右千戶所成化二年,調(diào)守御上杭縣。中千戶所前千戶所后千戶所(上五千戶所在衛(wèi)之兩旁。)軍器局在各門兵馬司側(cè)。教場在府城東朝天門外鄞河坊。屯田五所共田地五十三頃七十九畝二分,計旗軍二百六名。江西贛州府信豐縣一所。本府寧化縣三所:一所在縣治東黃連崗,一所在縣西龍上下里車田,一所在縣北招賢里北安。清流縣一所,在縣北永得里。上杭守御千戶所在縣城北隅。天順六年,溪南寇攻陷縣治,守臣奏請設(shè)兵以備御之。成化二年,御史朱賢、參政張雄、僉事牟俸、都指揮楊訊合議調(diào)汀州衛(wèi)右千戶所官軍守御于此。吏目廳在所廳之左。鎮(zhèn)撫廳在所廳之右。十百戶所軍器庫(俱在所內(nèi)。)軍器局在城北門內(nèi)。教場在縣城外西北隅二里許,中建演武亭。武平守御千戶所在縣南豐順平里。洪武二十八年創(chuàng)建。吏目廳在所廳之左。鎮(zhèn)撫廳在所廳之右。十百戶所軍器庫(俱在所內(nèi)。)教場在所城東迎恩門外二里許,中建演武亭。屯田一所共田地八頃一十畝,計旗軍二十七名。
延平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之左。正統(tǒng)六年,知府王吉建。景泰元年43,巡撫刑部尚書薛希璉以其址狹隘,割府照磨廨舍以廣之。成化十五年,知府王范重建。將樂縣一所,在縣治南。尤溪縣一所,在縣治東,舊三皇廟址也。正統(tǒng)六年,知縣蕭學(xué)敏建。十三年毀于寇。參政王仕華重建。沙縣一所,在縣治東興義坊。□□□□知縣周敞建。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景泰元年,知縣余寬重建。順昌縣一所,在縣治北晝錦坊。正統(tǒng)三年建44。永安縣一所,在縣治北。景泰三年,府通判楊季琦建。
建寧道在布政分司之左,舊通判廳址也。洪武十一年,建為按察司分司,二十八年改今名,永樂七年火,宣德六年,知府雷誠重建。成化十六年,知府王范以其規(guī)制弗稱,撤而新之。將樂縣一所,在縣治北。洪武七年,知縣王克剛建。尤溪縣一所,在縣治西,舊縣尉司址也。洪武二年,知縣薛昉建為按察司分司,尋改為延汀道行按察司,又改為建寧道。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按察僉事張彥重建。沙縣一所,在縣治東興義坊。洪武十一年,知縣許斌建。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景泰元年,知縣余寬重建。順昌縣一所,在縣治西,舊縣尉廳址也。洪武九年,知縣周政建。永安縣一所,在縣治北。景泰三年,府通判楊季琦建。
文職公署
延平府在府城北隅,舊鹽倉場址也。宋南劍州治,在今府治東。元改為延平路總管府。國朝洪武元年,以為延平衛(wèi)署。三年,知府唐鐸遂建于今所,匾其正堂曰“集思”,后堂曰“高明”。經(jīng)歷司在府治之右。照磨所在府堂之左,舊為推官廳。洪武二十七年,設(shè)照磨檢校,遂改為照磨所。司獄司在府城北隅,延平衛(wèi)之東。洪武元年知府唐鐸建。永樂七年毀。宣德六年知府雷誠重建45。稅課司在府城北隅府治前街。元為商稅務(wù)。國朝洪武二年,知府唐鐸重建,改今名。永樂十年毀。景泰二年知府胡欽重建46。豐衍倉在府城東隅。元至正二十六年建,名太平倉。國朝洪武二年,知府唐鐸重建,改今名。東西為廒,凡二十有三。舊有延平衛(wèi)、永豐、廣積等五倉,為廒凡七十。宣德三年,并歸有司,俱屢經(jīng)回祿,所存無幾。成化十五年,知府王范重建。陰陽學(xué)寓譙樓上。宋時設(shè),元因之。國朝洪武四年樓圮,知府唐鐸重建。永樂七年毀,暫以普通嶺武安廟前小樓為譙樓,學(xué)寄其中。醫(yī)學(xué)在府治左,舊急遞鋪址也。宋名惠安局,在譙樓門內(nèi)。元改惠民局。國朝洪武二年徙府治前。二十三年毀,通判錢宗禮徙今所。永樂七年復(fù)毀,景泰三年,知府胡欽重建。僧綱司在府城北隅天寧光孝寺。道紀司在府城內(nèi)東岳行宮。舊在城南玄妙觀,后徙今所。劍浦驛在劍浦遞運所之右。洪武初,知府唐鐸創(chuàng)建。景德初,布政司參議趙象重建47。劍浦遞運所在府城東門外劍浦上。河泊所在南平縣治西隅。洪武十四年,戶部差人閘辦魚課,即舊鐵局為閘辦所,尋置今所。十六年始設(shè)官吏。永樂十八年為洪水所圮。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府治前之左右。)
南平縣在府治西去城二里許。宋、元在府城北隅,今改為延平衛(wèi)前千戶所。國朝洪武二年,知縣劉居信遷建舊貢院址,即今所也。正廳之右為典史廳,左為庫房,儀門之前為譙樓。樓內(nèi)之左為縣獄。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景泰三年,知縣劉銘重創(chuàng),卑陋弗稱。成化十五年,知縣王佐悉撤而新之。峽巡檢司在府城東長安北里。宋元豐三年,建為寨。國朝洪武元年改為巡檢司。四年創(chuàng)建,二十三年重建。永樂十四年圮于水。宣德六年,知府雷誠重建,正統(tǒng)十三年寇毀。景泰元年重建。大歷巡檢司在府城西北壽巖里。宋淳祐中建,元至正中兵毀。國朝洪武元年重設(shè)。十六年巡檢劉貴創(chuàng)建。正統(tǒng)十四年寇毀。景泰五年重建。西芹稅務(wù)局在府城西天竺里王臺館。舊在長沙下里西芹,洪武四年建,永樂十四年為洪水所壞,正統(tǒng)九年知府王彪重建。十三年毀于寇。成化三年知府鄭時徙今所,廨宇未建。茶洋驛在府城東金砂里。宋淳祐中建,名金沙驛。元至正間改今名。國朝洪武初,知縣劉居信重建。永樂中,山谷水暴漲,屋宇俱壞。宣德初,驛丞王淑安重建。正統(tǒng)中毀于寇,景德48中重建。王臺驛在天竺里。宋淳祐中設(shè),名王臺站。元因之。國朝洪武初改為驛。正統(tǒng)中毀于寇。景泰中重建,隘陋弗稱。成化十九年,巡按監(jiān)察御史張稷、布政司參議黃澄、按察司僉事談俊、知府王范檄縣丞鄭賢易民地,廣其基重建。大橫驛在府城東汾常里。洪武初,提領(lǐng)程日新建。正統(tǒng)間寇毀。景泰間驛丞馮清重建。宋、元驛站官名提領(lǐng),此猶云提領(lǐng)者,或國初法制未立,仍其舊名也。峽遞運所在府城東長安北里。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俱在縣治譙樓前臨溪。成化十七年,知縣王佐買民地創(chuàng)建。)府前鋪在府治前之東。坵墩鋪在演仙下里。高桐鋪在仁州里。大橫鋪在汾常里。城東鋪(上四鋪俱府城東。)倪坑鋪安濟鋪(上三鋪49在崇福里。)橘溪鋪在遷喬里。金砂鋪茶洋鋪白砂鋪(上三鋪在金砂里。)龍源鋪清風(fēng)鋪武步鋪(上三鋪在長安北里。)峽鋪在長安南里。(已上十鋪俱府城東南。)秋竹鋪在府城西南羅源里。西芹鋪發(fā)竹鋪沙溪鋪(上三鋪在長砂上里。)吳坑鋪王臺鋪(上二鋪在天竺里。)樟槎鋪筼筜鋪(上二鋪在資福里。)三連鋪在連興里50。(已上八鋪俱府城西。)白塔鋪在大源內(nèi)里??蹈翡佋诒毕?1。(上二鋪俱府城南。)
將樂縣在含云山之左麓,宋時建。元至正二十一年兵毀,明年署縣事行省理問裴彥直重建。正廳之右為幕廳,左為庫房,儀門之前為譙樓,譙樓之旁為縣獄。國朝洪武三年,知縣司明重建僚吏廨宇。永樂十六年,正廳后堂毀。宣德九年,知縣蔣珉重建。
萬安寨巡檢司在縣北萬安上都。宋元豐元年建為寨。國朝洪武二十三年改為巡檢司。稅課局在縣治左。洪武六年大使楊琳建。萬安稅課局在縣北萬安上都。洪武六年,知縣申文彝建。永豐倉在縣治左。舊名常豐,后毀于兵。元至正二十四年,署縣事理問裴彥直建。國朝因之,改今名。儲積糧米,以備官吏俸廩。陰陽學(xué)未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前宣化坊之西,舊惠民藥局也。三華驛在縣治右。舊名站。元至正中提領(lǐng)許子美建,國朝改為驛。白蓮馬驛在縣東南池湖都,舊將安館址也。元至治元年,提領(lǐng)傅美改建為站。國朝改為驛。河泊所在縣東南水南都。洪武十七年創(chuàng)建。僧會司在縣西含云寺。道會司在縣治前祐圣院。所倉四所儲積糧米,以備官軍俸糧。二所在永豐倉左右。洪武四年,千戶李濟建。二所在城隍廟之后,永樂五年,千戶徐斌建。申明亭洪武三年,知縣司明建。旌善亭洪武十六年,知縣王克剛建。(上二亭在縣治前之左右。)縣前鋪在縣治前,舊為桃溪鋪,在縣南三里桃源都。今徙于此。莒峽鋪在龍池都??咨戒佋诜e善都。懿安鋪在富谷都。高灘鋪黃坑鋪(上二鋪在高灘都。已上五鋪俱縣東。)桃源鋪在龍池都。蛟湖鋪在蛟湖都。郭公鋪在永康都。里灣鋪在南勝都。隔嶺鋪在龍安都。將安鋪在池湖都。大里鋪蓋竹鋪舊場鋪鐵嶺鋪(上四鋪在大里都。)龍湖鋪興善鋪(上二鋪在興善都。已上十二鋪俱縣南。)
校注
1光緒《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作“洪武三年”。
2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之左”下有“知縣張理建”語。
3光緒《漳州府志 規(guī)制工》作“一十一廠”。
4嘉靖《龍溪縣志 公署》作“海門巡檢司”。
5嘉靖《龍溪縣志 公署》作“香洲稅課局”。
6嘉靖《龍溪縣志 公署》作“管橋鋪”。
7民國重刊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張理建”。
8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十都”。
9康熙《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及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均作“張理建”。
10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蔣濬”。
11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盤石鋪”。
12《閩書 建置》作“三古鋪”。
13《閩書 建置》謂:“甘棠鋪屬龍溪縣?!?br />
14《閩書 建置》作“徑石鋪”。
15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徑心鋪”。
16《閩書 建置》作“皞林鋪”。
17《閩書 建置》作“藿林鋪”。
18《閩書 建置》作“滿山鋪”。
19康熙《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載:“紹定壬辰,汀寇毀民居殆盡,唯署獨存,令鄭師中復(fù)修;淳祐令趙與坦復(fù)建承簿廳。元至正間,寇發(fā)殘毀無余,主簿陳文積更建之。洪武初,知縣鄭青重修?!?br />
20光緒《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作“在縣北”。
21光緒《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寒婆”作“韓婆”。
22《閩書 建置》作“員沙鋪”。
23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縣東”。
24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連城縣,漳南道公館在縣東”。
25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河田鋪”。
26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洪武三年,知縣張思誠重建;二十三年,知縣陳時中修”。
27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稅課司舊在壽寧橋”。
28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張家鋪”。
29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北坑鋪”。
30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成化間,知縣胡越、蕭宏相繼修葺”。
31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趙善策”。
32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趙汝、田圭相繼鼎建”。
33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景泰間,知縣周希貴修葺”。
34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袁畬鋪”。
35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黃畬鋪”。
36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王文淵”。
37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宣德間,知縣李庠、縣丞王自永相繼重建”。
38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夢溪里鐵石磯”。
39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僧會司在萬壽寺”。
40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縣西南九龍驛右”。
41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歸化縣治在廣濟街北”,并謂“成化七年巡道周謨建”。
42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劉成”。
43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三年”。
44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在縣西,正統(tǒng)六年建”。
45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洪武九年,知府唐驛建后屢毀,永樂七年,知府雷誠建”。
46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知府唐驛建后屢毀,永樂十年知府胡欽、成化二十三年知府陳廷璉迭建”。
47明無景德年號,此顯系“景泰”之誤。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四年,知府胡欽建”。
48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此誤。
49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上二鋪”。
50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建興里”。
51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在開平里”。
郡縣
漳州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西北丹霞驛之右,龍華招善寺故址也。舊在府治之西,正統(tǒng)四年,知府甘瑛建。天順八年,布政司參議尹淳移建今所。漳浦縣一所,在縣治東北街,舊稅課司地也。正統(tǒng)五年創(chuàng)建。成化十八年,參政馮遵命縣官增建東西兩廊。龍巖縣一所,在縣治東漳南道之右。成化十一年,知縣韋濟創(chuàng)建。長泰縣一所,在縣西街漳南道之右。宣德十年,知縣劉奎建。南靖縣一所,在縣治東。正統(tǒng)十一年,知縣傅平、典史周鼎建。成化十年,圮于水。漳平縣一所,在縣治東。
漳南道在府衛(wèi)二署之間,元廉訪司分司故址也。國朝洪武二年1,知府潘琳建為按察司分司。永樂元年改為福寧道。成化七年改今名。漳浦縣一所,在縣治之左2。龍巖縣一所,在縣治東布政司分司之左。成化十一年,知縣韋濟重建。長泰縣一所,在縣西街,布政司分司之左。宣德十年,知縣劉奎建。南靖縣一所,在縣治東后街,即元肅政廉訪分司也。國朝正統(tǒng)十一年,知縣傅平、典史周鼎重修。漳州縣一所,在縣治東,布政司分司之前。
文職公署
漳州府在府城南。唐嗣圣三年始建,在漳浦縣梁山之下。開元四年徙于李澳川。貞元二年又徙于龍溪,即今治也。元因之。國朝洪武元年,知府潘琳重建。后堂之西為架閣庫。儀門之前為廣濟庫。正統(tǒng)八年,知府甘瑛以府之外門偏出,奏改辟之,遂遷廣濟庫于儀門外之左,遷土地祠于儀門外之右,而建外門于當中。又樹坊于外門之外,匾曰“德政”,后改曰“帥正”。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諒重建正堂及后堂。十九年,復(fù)重建土地祠。經(jīng)歷司在正堂之右。照磨所在正堂之左。(上二署俱洪武元年知府潘琳建。)司獄司在府城內(nèi)萬盈西坊街之西。洪武七年,司獄于庸重修。成化七年,知府王文建樓于西監(jiān)之后。十八年,知府姜諒復(fù)建樓于外門。稅課司在府治之南,府學(xué)之西。舊在府治之西,宋為都商稅務(wù),元因之,國朝改為稅課司。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徙建今所。成化九年,大使余源重修。常平倉在布政司分司之西。舊在府治內(nèi)之右。洪武十七年,知府徐克敬移建今所。廒一十又二3,為間凡一百又一,今僅存廒四,為間凡四十又一。鎮(zhèn)海倉在鎮(zhèn)海衛(wèi)城內(nèi)東畔。洪武二十年始置。正統(tǒng)八年,府通判高輝重建。成化十年,知府張璝令照磨何濟重建倉廒。二十六年,知府姜諒命耆老陳伯清增建倉廒一,并修茸舊廒之敝壞者。雜造局在府治西南,舊布政分司地也。舊在府治西北龍華寺東偏,今布政分司外門之左。天順八年,參議尹淳移建今所。陰陽學(xué)在譙樓下左偏急遞鋪之西。舊在府治北三皇廟旁,洪武初創(chuàng)建,尋毀。三十三年,知府錢古訓(xùn)鑄銅壺置于譙樓之左,學(xué)因寓焉。正統(tǒng)三年,陰陽正術(shù)郭崇斌請于巡按御史方端,以閑空府廨為之,即今所也。醫(yī)學(xué)在府城南隅司獄司之右,元時為惠民藥局。國朝洪武十八年改為醫(yī)學(xué)。景泰間圮,正科蔡奏申請重建。僧綱司在府治西北開元寺內(nèi)。道紀司在府治西玄妙觀內(nèi)。丹霞驛在府治之西,布政司分司之東。舊在朝天門外,宋淳祐間,郡守章大任建。元至正間徙于府治之東。國朝洪武三年,知府潘琳移建今所。九年改為清漳驛,尋改今名。正統(tǒng)九年,按察司僉事陳祚重修遞運所,附于驛右,驛兼領(lǐng)之。
龍溪縣在府治之西。按舊志,縣治之建,未詳其所始。宋淳熙十二年,縣令趙不病重修。嘉定四年,縣令陳士會復(fù)修。紹定四年,縣令蘇應(yīng)衡增修。元因之。國朝洪武初,知縣楊保誠重修,匾其正堂曰“道愛”。堂之東為幕廳,西為架閣庫。儀門內(nèi)之東為縣獄,儀門外之東為土地祠。正統(tǒng)二年,知縣顧鴻重建正堂及架閣庫。成化五年,知縣張寧重建后堂。十五年,縣丞吳鵬市民屋增廣吏舍,并以舊架閣庫址增建公廨。濠門巡檢司在縣東一、二、三都。洪武初設(shè)于本都海倉洋。二十年徙置于此。柳營江巡檢司在縣東二十七都柳營江之西。洪武三年,設(shè)為柳營江掣制所,隸福建都轉(zhuǎn)運鹽使司。十四年,改為柳營江批驗鹽引所。正統(tǒng)九年,巡按御史張淑奏改為巡檢司。海門社巡檢司4在縣南四、五都青浦社,舊在海門山。正統(tǒng)六年,知府甘瑛以其地民悍,時為患海上,奏置巡檢司,以控馭之。七年,盡徙其民,散處近地,遂移巡檢司于今所。薌洲稅課局5在縣北二十三、四都。元為商稅務(wù)。國朝洪武初改為稅課局。宣德間省。正統(tǒng)十二年復(fù)設(shè)。成化十年圮于水。江東馬驛在縣東二十八都。宋為通源驛。元至正二十二年,改今名。國朝洪武七年,知府許榮重建。正統(tǒng)十年,驛丞洪瀚重修。舊有馬廄,在驛前街南,歲久將壓,成化十五年,縣丞吳鵬易民地于驛丞廨舍之右而改建焉。遞運所在驛外門樓之左,驛兼領(lǐng)之。甘棠驛在縣南六、七都。元至正二十五年創(chuàng)建。國朝洪武八年,知府許榮重修,正統(tǒng)十四年寇毀。景泰五年,知府謝騫重建。申明亭在府城內(nèi)南隅文昌坊,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旌善亭在府城內(nèi)東北隅,洪武十七年知府徐克敬建。(上二亭俱正統(tǒng)七年知府甘瑛重修。)府前鋪在府治之西。赤嶺鋪在二十六都。鶴鳴鋪馬岐鋪(上二鋪在二十七都。)江東鋪石井鋪(上二鋪在十八都。)板橋鋪6龍江鋪(上二鋪在二十九、三十都。已上七鋪俱在府城東。)茶鋪在二十六都。月嶺鋪在二十一都。(已上二鋪俱府城西。)檺林鋪木綿鋪(上二鋪在十二、三都。)馬平鋪在六、七都。(已上三鋪俱府城南。)蓮浦鋪在十二、三都。西陵鋪在十一都。祖山鋪在九都。月溪鋪在八都。龍灣鋪在六、七都。官樓鋪在四、五都。(已上六鋪俱在城東南。)
漳浦縣在縣城東西兩街之中。唐開元四年創(chuàng)建。景龍間,縣令李圭繚以周垣,官廨始不與民居混。宋紹興二十三年,縣令陳貫通重建。淳祐八年,縣令楊浩然復(fù)大而新之。國朝洪武初重建7正堂之左為幕廳,右為庫房。東廊之南為際留倉,西廊之南為縣獄。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兵。景泰初,知縣林瑛重建正堂,成化七年,知縣劉璧續(xù)建后堂、幕廳、獄舍及際留倉。古雷巡檢司在縣南九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創(chuàng)建。舊屬南靖縣,正統(tǒng)六年改隸本縣。洪淡巡檢司在縣南五都。元時設(shè)于四都沔州,國朝徙置于此。后葛巡檢司在縣東南九都8。青山巡檢司在縣東十五都。井尾巡檢司島尾巡檢司(上二巡檢司,在縣東北二十三都。)金石巡檢司元時設(shè)于龍巖縣聚賢里。國朝徙置于此。東沉赤山巡檢司元時設(shè)于南靖縣埔平定南寨,徙置于此。(上二巡檢司在縣南五都。已上七巡檢司俱洪武二十年創(chuàng)建。)盤陀嶺巡檢司在縣南八都。正統(tǒng)間,以其地接潮廣,山林深邃,草寇出沒,奏置巡檢司于此,六年始建。玄鐘倉在玄鐘千戶所前。洪武二十一年,千戶毛麟建,廒五,為間凡二十又一。舊名“常積”,隸千戶所,后改今名,隸本縣。陸鰲倉在陸鰲千戶所之北。洪武二十一年千戶耿瑜建,廒五,為間凡二十又一。舊名“常盈”,隸千戶所,后改今名,隸本縣。銅山倉在銅山千戶所之東。洪武二十一年千戶樂金建,廒四,為間凡十又九。舊名“永聚”,隸千戶所,后改今名,隸本縣。陰陽學(xué)在縣治南孝義坊。醫(yī)學(xué)在縣治西仙云坊,舊惠民藥局也。(上二學(xué)俱圮。)臨漳馬驛在縣治西北仙云坊內(nèi),宋置,名“仙云驛”。元改名“臨漳”。國朝因之。洪武三年,知縣張玉文重建9。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景泰七年,知府謝騫重建。云霄驛在縣南六都,元時置,國朝因之。洪武十一年署驛事,南詔驛,鋪丞黑中重建。成化十年圮于水。十三年府同知蔣璩10復(fù)建。南詔驛在縣南三都南詔城內(nèi)。宋時置于城外之西北,名臨水驛。元時因之。國朝洪武元年遷建于此,今改名。僧會司在縣治西興教寺內(nèi)。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譙樓門外之左右。舊在縣門內(nèi),洪武三年,知事張玉文建。二十二年,知縣孟美移建今所。)縣前鋪在縣前,舊名“北亭”。羅山鋪飯盤鋪11長林鋪三鼓鋪12舊名“橫章”。甘棠鋪13(上五鋪俱在縣北二十八都。)梅林鋪無象鋪舊名產(chǎn)山。盤陀鋪(上三鋪在八都。)黃堵鋪舊名“火田”。徑口鋪14云霄鋪鐵塘鋪舊名“白泉”。(上四鋪在六都)徑深鋪15深田鋪大陂鋪古林鋪半沙鋪(上五鋪在四都。)洪坑鋪雙港鋪可湖鋪土橋鋪(上四鋪在三都。)云頭鋪在六都。陳平鋪張?zhí)龄併~山鋪崎嶺鋪(上四鋪在五都。)玄鐘鋪在四都。(以上二十二鋪俱縣南。)升仙鋪在七都。西湖鋪在十五都。梅月鋪在十七都。石鼓鋪鴻江鋪長嶺鋪(上三鋪在二十三都。)東山鋪峰山鋪青山鋪(上三鋪在十五都。已上九鋪俱縣東。)
龍巖縣在縣城中,布政分司之西。唐乾寧天祐間始置,屢經(jīng)兵燹。宋紹興十七年以后,寓廨于僧舍。乾道六年,知縣林鼐創(chuàng)建。淳熙三年,知縣陳煥增建宣詔、頒春二門。紹定三年毀于寇。五年,知縣趙性夫重建。端平元年,又毀于寇。嘉熙二年,知縣陳椿壽重建。元后至元三年,縣尹魏德潤增修。至正十年,監(jiān)縣捏古柏建譙樓。十七年,監(jiān)縣馬哈麻復(fù)更其方向重建。二十七年,朱鍵重修譙樓,仍建樓于正堂之后,未就。國朝洪武三年,知縣趙榮祖繼成之。正堂之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儀門之前為譙樓,左為土地祠。三十一年正堂圮。永樂五年,知縣程鵬即其舊址前建小廳,后建小堂。七年譙樓圮。正統(tǒng)間,知縣李昊重建。成化八年以來,知縣韋濟、陶博相繼修茸。雁石巡檢司在縣東節(jié)惠里。東西洋巡檢司在縣東集賢里。陰陽學(xué)醫(yī)學(xué)(上二學(xué)俱未建。)僧會司在縣治東報恩寺。道會司在縣治西東岳行宮。公館三所上坪公館在縣西龍門里。成化十七年,知縣陶博重建。鎮(zhèn)平公館在縣東萬安里。大池公館在縣西龍門里。(上二公館俱成化八年知縣韋濟重建。)際留倉在縣治之左。成化九年知縣韋濟創(chuàng)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門外之左右,俱成化十三年知縣韋濟重建。)縣前鋪在縣治前。登途鋪崎瀨鋪馬坑鋪三井鋪石羅鋪古樓鋪南墩鋪板寮鋪(上八鋪俱在縣南龍門里。已上九鋪,俱成化十七年知縣陶博重建。)鐵石洋鋪在坊。惱林鋪16東山鋪小吉鋪(上三鋪在節(jié)惠里。)福村鋪17在萬安里。(已上五鋪俱縣東。)新嶺鋪牛欄隔鋪蒲山鋪18溪西鋪(上四鋪俱在縣西龍門里。已上九鋪俱成化十一年知縣韋濟創(chuàng)建。)
長泰縣在縣城東北。宋紹定三年毀于汀寇19。國朝洪武二十年,知縣張壽重建。正統(tǒng)元年,知縣劉基復(fù)建。正堂之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儀門之左為土地祠,右為縣獄。知縣廨舍舊在縣后山之麓。成化十年,知縣劉鐸改建于縣堂之后。朝天嶺巡檢司在縣東欽化里。正統(tǒng)五年,知縣劉奎奏請創(chuàng)建。陰陽學(xué)在縣門之東。醫(yī)學(xué)在陰陽學(xué)之東。僧會司在縣治東報親院。道會司在縣治東慈濟宮。申明亭宣德十年,知縣劉奎重建。旌善亭成化十六年,知縣劉鐸重建。(上二亭在縣門前之左右。)武安鋪在南門西偏。舊在南門外,洪武二十年創(chuàng)建。正統(tǒng)十年圮于水。成化十七年,知縣劉鐸移建今所。
南靖縣在雙溪之北。元至治間始建于清寧里九團社。后至元三年遷于琯山之陽。至正十六年始遷今所。國朝正統(tǒng)六年,典史周鼎重建。十四年毀于寇,唯鼓樓及各官廨舍尚存。景泰二年,主簿卜應(yīng)麟重修。成化十五年,知縣張本重建一新。正堂之左為幕廳,儀門之前為鼓樓。小溪巡檢司在縣南清寧里。元時設(shè)。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移建于漳浦縣古雷山,以備倭寇。正統(tǒng)五年,因小溪草寇竊發(fā),復(fù)設(shè)于此。九龍嶺巡檢司在縣北居仁里。和溪巡檢司在縣南永豐里20,界南靖、龍巖二縣間。永豐巡檢司在縣南永豐里寒婆21徑,初名寒婆巡檢司。景泰二年改今名。(上三巡檢司俱正統(tǒng)五年創(chuàng)設(shè)。)陰陽學(xué)在縣治東南,舊慈濟宮地也。醫(yī)學(xué)在縣治東。舊圣侯廟地也。平南驛在縣北永豐里金山社。成化六年創(chuàng)設(shè),縣丞陳崇建。僧會司在縣治西習(xí)賢里安福寺。道會司在縣治東前街佑圣宮。府公館在縣東第一坊。成化十九年,知縣張鵬舉以縣前鋪舊址創(chuàng)建。申明亭在縣治北后街。洪武三年,縣丞雷祥建。旌善亭在縣治東北后街。洪武十七年,知縣郭友仁建。(上二亭今廢。)縣前鋪元時設(shè)。國朝洪武三十三年,知縣楊通重建。成化十年圮于水,今附府公館。南平鋪涌口鋪(上二鋪在習(xí)賢里。)湯坑鋪(已上三鋪俱正統(tǒng)五年增設(shè)。)新店鋪金山鋪和溪鋪(上三鋪俱宋時設(shè),隸龍巖縣,今隸本縣。)隱溪鋪圓沙鋪22(上六鋪在永豐里。以上八鋪俱縣北。)
漳平縣在九龍溪之北。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創(chuàng)建。正堂之左為幕廳,后堂兩旁為庫房,東廊之前為土地祠,西廊之前為縣獄,儀門之前為譙樓。十六年,知縣李斌遷建吏舍于知縣廨舍之后。十九年,典史劉宣遷其廨舍于主簿廨舍之前。桃源店巡檢司在縣北聚賢里。桃源店舊在龍巖縣集賢里通源,元時設(shè)名聚賢、和睦等處巡檢司。國初因之。洪武四年,巡檢黨誠遷今所,因改今名。十四年寇毀。十八年,巡檢畢舉重建。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以其不當要沖,遷于漳浦縣五都金石寨。二十五年,知縣季仁本以其去縣之遠,請復(fù)設(shè)于故處。巡檢劉禛即舊址重建。溪南巡檢司在縣東感化里。歸化巡檢司在縣南永福里。府公館在縣治之左。際留倉在縣治之東。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創(chuàng)建??h前鋪在縣東五百步許。瀨洲營鋪黃畬鋪在居仁里。飯坑鋪硿頭鋪田尾鋪(上三鋪在永福里。已上五鋪俱縣南。)南洋鋪在縣西居仁里。(已上六鋪俱成化七年知縣陳栗創(chuàng)建。)
武職公署
漳州衛(wèi)指揮使司在府治西,元新軍萬戶府也。至元九年,改為宣慰司都元帥府分府。十五年,改為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分省。十九年,改為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分省。國朝洪武三年,改為漳州。指揮同知劉廣、指揮僉事尹海龍重建。正統(tǒng)初災(zāi)。指揮覃庸重建。經(jīng)歷司在正堂之東。鎮(zhèn)撫廳在正堂之西。正統(tǒng)七年,指揮使楊隆重修。左千戶所正統(tǒng)十二年,千戶王誠重修。右千戶所成化十八年,千戶李嵩重修。后千戶所正統(tǒng)九年,千戶馬云重修。(上三所在衛(wèi)西廊之南。)中千戶所正統(tǒng)十六年,千戶劉鎮(zhèn)重修。前千戶所景泰元年,千戶管瑛重修。(上二所在衛(wèi)東廊之南。)鎮(zhèn)撫廳在衛(wèi)治之東北,舊丹霞驛故址也。成化八年,指揮黎震重建。軍器局在府城后街之北。教場在府城西一里許。北有演武亭。舊在南門外溪南,成化十年壞于水,后移建今所。屯田凡三十三所龍溪一十二所:一在縣東門外東廂,一在林坑,一在林前(上二屯在八都,一在九都蘆邊。已上三屯俱縣東),一在謝溪,一在高林,一在天寶,一在林前(上四屯在縣西二十一都),一在六、七都排浦,一在十二、三都蓮浦(上二屯俱縣南),一在赤石,一在洋尾(上二屯俱在縣北二十六都)。漳浦縣六所:一在南門外溪南,一在長腳營,一在北江(上二屯俱縣東七都),一在長橋,一在下徑(上二屯俱在縣北二十八都),一在縣東南七都楓林。南靖縣一十五所:一在歸德里大寨,一在習(xí)賢里官洋(上二屯俱縣西),一在歸德里五峰,一在黃井,一在洪漱,一在高際(上三屯在清寧里),一在居仁里上乾村,一在新安里禾平(已上六屯俱縣南),一在縣北習(xí)賢里院前,一在浮山,一在草坂,一在前坂(上三屯俱在縣東南田義里),一在縣西南習(xí)賢里涌口,一在吳宅,一在金山(上二屯俱在縣西北永豐里。)烽燧凡九處即煙墩也。龍溪縣四處:曰海滄(在一、二、三都),曰烏嶼(在二十九都,俱縣東),曰月港(在縣東南八都),曰青浦(在縣東四、五都)。漳浦縣五處:曰白塘,曰大逕,曰流會;曰卓歧(俱在縣東北二十三都),曰烽火山(一云燈火山,在縣東十七都)。守御龍巖中千戶在龍巖縣西北。成化七年,始調(diào)鎮(zhèn)海衛(wèi)后所官軍守御,改隸漳州衛(wèi)。知縣韋濟創(chuàng)建軍旗營房,環(huán)列于所之左右。教場在龍巖縣城外之北,中有閱武亭,成化七年知縣韋濟建。
鎮(zhèn)海衛(wèi)指揮使司在衛(wèi)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創(chuàng)設(shè)時指揮僉事李實僅草創(chuàng)三間署事。正統(tǒng)間,指揮同知桂福始辟地營建衛(wèi)堂,東西各建一廳兩房,為上司按臨寢息之所。又買地以易衛(wèi)前軍營,創(chuàng)建譙樓,左右亦各建一廳兩房,為使客棲息之所。成化十六年以后,指揮僉事張文復(fù)漸次修葺。經(jīng)歷司在衛(wèi)治之東。鎮(zhèn)撫廳在衛(wèi)治之西。左千戶所中千戶所(上二所俱在衛(wèi)堂之東。)右千戶所前千戶所(上二所俱在衛(wèi)堂之西。已上六公署,俱正統(tǒng)間桂福創(chuàng)建。成化間張文重修。)教場在衛(wèi)城南門之外,中建演武亭。屯田四所洪武二十四年,制令分軍屯種共田地五十七頃七十九畝七分。左所屯一所,在南靖縣歸德里。右所屯一所,在龍溪縣十二、三都神仙尾。中所屯一所,在長泰縣石銘里。前所屯一所,在龍溪縣十二、三都寺園林。陸鰲千戶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創(chuàng)建。列十百戶所于兩廊。景泰五年,本衛(wèi)指揮使田旺辟所堂后空地增建公廨,為使客棲息之所。成化十四年,指揮僉事張文重修一新。鎮(zhèn)撫廳教場營房寨屯田一所,在漳浦縣東坡洋,其田地一十二頃三十二畝四分六厘,計旗軍四十二名。烽燧銅山千戶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創(chuàng)建。列十百戶所于兩廊間。鎮(zhèn)撫廳教場在所城西門之外。營寨屯田一所,在漳浦縣六等都林前,共田地一十七頃五十畝,計旗軍六十名。烽燧玄鐘千戶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創(chuàng)建。列十百戶所于兩廊。天順六年,巡海按察司副使王凱增建屋宇于廳后空地,以為使客止宿之所。成化十七年,正千戶陳冕申請規(guī)措修建一新。鎮(zhèn)撫廳教場在所城西門之外。銅山西門澳水寨在府城南漳浦縣五都。每歲分鎮(zhèn)海衛(wèi)并陸鰲、銅山二所軍士,更番以備倭寇。鎮(zhèn)海衛(wèi)官一十八員,旗軍九百三十七名。陸鰲千戶所,官二員,旗軍二百五十一名。銅山千戶所,官五員,旗軍三百二十八名。營屯田一所,在漳浦縣三都良峰山,共田地一十二頃二十三畝,計旗軍四十二名。烽燧
汀州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東。舊在開元寺中東畔,成化八年,參政趙昌命遷建今所。寧化縣一所,在縣治西二十步許。正統(tǒng)三年典史洪清建,后圮。成化八年,知縣吳綱廣其基而修建之,工未就而去。十年,知縣鄭瑄踵而成焉。上杭縣一所,在縣治東北小街射圃之西。舊在縣前,即今府公署也。成化六年,參政趙昌以其迫隘,令遷建今所。知縣蕭宏復(fù)以其他僻在城隅,乃易民地,辟廣衢,自司之前直抵大街,皆砌以石。武平縣一所,在縣治南23,禪果寺之東,正統(tǒng)十二年創(chuàng)建。成化七年重修。清流縣一所,在縣治西,舊為九龍驛。成化十年,參政趙昌以舊布政分司狹隘,命知縣邢昊以九龍驛互易創(chuàng)建。連城縣一所,在縣西門街。成化七年,參政趙昌建。永定縣一所,在縣治東三十步許。成化十二年,巡撫右僉都御史高明創(chuàng)建。
漳南道在府治東。舊在廣儲門內(nèi)城下。洪武初,建為按察司分司。二十八年,改為建寧道。成化六年,又改為漳南道。七年,僉事周謨病其隘陋,令移建今所。寧化縣一所,在縣治東十五、六步。上杭縣一所,在縣治東二、三十步許。洪武十三年,知縣鄧致中重建。成化八年,僉事周謨命同知程熙、知縣蕭宏撤而新之。武平縣一所,在布政分司之東。舊為肅政廉訪司分司,洪武二年重建。清流縣一所,在縣治之西,布政分司之東,舊與布政分司相對。洪武二年建。成化十年,分守參政趙昌、分巡僉事周謨命知縣邢昊改創(chuàng),與布政分司并列。連城縣一所,在縣西門明溪驛前24?;善吣?,僉事周謨建。永定縣一所,在布政司分司之左,成化十四年,巡撫右僉都御史高明創(chuàng)建。
行都司公館在府治東預(yù)備倉前,舊建寧道也。
文職公署
汀州府在臥龍山下。宋建炎間毀于兵。紹興元年,郡守陳直方始建廳堂廨舍。十四年,郡守陳定國創(chuàng)設(shè)廳、儀門、兩廊、甲仗、架閣諸庫。紹定間,郡守李華病其隘陋,以次改作。復(fù)增高譙樓,建亭于兩階,左曰“宣詔”,右曰“頒春”。又復(fù)郡治前官街之見侵于民者。國朝洪武初,因其舊創(chuàng)建正堂西北為慶豐庫,后堂之后為架閣庫。永樂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正堂、后堂、儀門、譙樓,并增高月臺甬道。成化十一年,通判李祺重建譙樓。經(jīng)歷司在正堂之左。照磨所在正堂之右。司獄司在儀門外之西。稅課司在府城東南惠政橋頭。陰陽學(xué)醫(yī)學(xué)(上二學(xué)在府治前之左右。)僧綱司在府治東定光寺。道紀司在府城東南霹靂巖。公館在府治之東。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譙樓前之左右。)
長汀縣在府城南二百步許。宋建炎間,知縣黃渥修。嘉泰間,知縣謝周卿復(fù)修。紹定間,知縣宋慈重建。國朝洪武三年,知縣孫庸重建。正廳之東為典史廳,又東為土地祠,西為架閣庫,西廊之后為縣獄。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景泰初,知縣陳宗周重建,未備,成化十六年,知縣謝珪、縣丞鄭景華又廓而新之,并砌譙樓前街道百有余丈。古城寨巡檢司在府城西古貴里。舊在河田市,宋紹興間遷建今所。臨汀驛在縣治東崇善坊。宋淳熙間,郡守趙汝劼建。元及國朝皆因之。館前驛在府城東歸陽里。元時設(shè),名館前站。至正二十二年,站提領(lǐng)彭顯宗建。國朝改為驛。三洲公館在府城西宣成里。成化十六年,按察司副使劉珂以驛路遙遠,使客住來無所止舍,命通判徐榮、知縣謝珪劃劉即三洲鋪址創(chuàng)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儀門之左右。又館前驛之前,亦有申明、旌善二亭。)總鋪在譙樓前東畔。百步鋪在左廂。南田鋪胡坑鋪(上二鋪在青巖里。)鴛鴦鋪大息鋪(上二鋪在四保里。)新橋鋪歸仁鋪七良鋪(上三鋪在歸陽里。已上八鋪俱府城東。)黃館鋪何田鋪25(上二鋪在青泰里。)三洲鋪水口鋪畬心鋪(上三鋪在宣城里。已上五鋪俱府城南。)
寧化縣在大溪之北,翠華山之前。宋紹興間,知縣王炳彥重建。紹定間毀于寇。端平間,知縣趙時館復(fù)辟地營建,后又毀于寇。國朝洪武三年,知縣陳時中重建26。正統(tǒng)十四年復(fù)毀于寇。唯后堂及廨舍僅存。景泰三年,知縣韋清重建六房。天順二年,知縣梁昂、主簿鄭預(yù)重建正堂、后堂、幕廳、儀門、譙樓,并建僚吏廨舍及庫。安遠寨巡檢司在縣北招得里。舊名下土寨,宋慶元間創(chuàng)建。紹定二年毀于寇,元初重建。至正間毀于兵。國朝洪武元年,巡撿竇戶重建,改今名。正統(tǒng)十三年復(fù)毀于寇,天順間重建。成化十一年,知縣鄭瑄以縣去建寧二百余里,中無驛舍,乃于正廳之后創(chuàng)建公館,為使客往來駐節(jié)之所。稅課局在縣東壽橋頭27。宋歸平元年建,名商稅務(wù)。國朝洪武三十年,知縣張思誠重建,改今名。正統(tǒng)元年省,課額縣兼領(lǐng)之。陰陽學(xué)在縣治前。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成化十三年,知縣徐廷耀重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左,舊惠民藥局也,今圮。石牛驛在縣南會同里。宋端平間創(chuàng),元至正間圮。國朝洪武二年,驛丞葉忠仍舊址創(chuàng)建。成化九年,同知程熙修。十七年,副使劉坷命驛丞澹遜督工重建后堂及東西房。二十二年,參議葉祚、僉事李□命署驛事陰陽訓(xùn)術(shù)洪矩督工重修一新。僧會司在縣北光嚴寺。舊在縣南慈恩塔寺,后徙今所。道會司在縣南凝真觀。官久缺,印附道紀司。際留倉在縣治北,與儒學(xué)相連。洪武十三年創(chuàng)建。凡為廒四。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治前之左右。)縣前鋪在縣治之東。魚龍鋪在興善里,成化十四年建。黃源鋪丘源鋪安樂鋪楊梅鋪(上四鋪俱洪武初建。)黃地鋪黃柏鋪(已上六鋪在新村里。)夏坊鋪石牛鋪碑嶺鋪羅溪鋪滑石鋪張地鋪28(上六鋪在會同里。已上十三鋪俱縣南。)下沙鋪沙坪鋪(上二鋪在永豐里。)楊家鋪寨前鋪大覺鋪(上三鋪在招得里。已上五鋪俱縣北。)柏坑鋪29在縣東興善里。
上杭縣在縣城中,府公館之西。宋乾道七年,縣令陳朝章創(chuàng)建,后毀。端平元年,縣令趙時鉞重建。淳祐三年圮于水。寶祐五年,縣令李務(wù)行重建正廳。元至正二十年再毀。二十五年,達魯花赤伯顏重建。國朝正統(tǒng)間復(fù)毀,景泰初,知縣楊瑾重建。正廳之左為典史廳,右為儀仗庫。儀門之右為縣獄,前為譙樓。成化十一年,知縣蕭宏重修30。新豐倉在城內(nèi)東北隅。成化二年創(chuàng)建。儲積糧米,以備軍餉。陰陽學(xué)在縣治譙樓之西。景泰三年,典史童慶始構(gòu)屋二楹。成化五年,知縣石塘重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譙樓之東,舊惠民藥局也。正統(tǒng)末毀于寇。成化十九年,知縣李曰思重建。平西驛在縣東勝運里小拔湯邊。成化六年,因合汀、漳二府隸漳南道,始辟路置驛于此。府通判吳桓建。藍屋驛在縣北平安里。成化十年,巡撫副都御史張瑄以縣去府道里頗遠,中途宜有驛,乃徙清流縣玉華驛于此,改今名。府同知程熙建。僧會司在縣西天王寺。道會司在縣東東岳宮。府公館在縣治東十步許,舊布政分司也。成化七年,改為公館。十一年府通判李祺重修。際留倉在縣治儀門外之左。洪武十三年,知縣劉亨建。申明亭在縣治西大街。洪武三年,知縣夏煜建于縣門之右,后遷今所。正統(tǒng)末,寇毀。景泰初,知縣楊瑾重建。旌善亭在申明亭左。洪武十七年,知縣鄧致中建于縣門之左,后遷今所。正統(tǒng)末,寇毀。今改建巡警鋪??h前鋪在縣儀門前。洪武十年,知縣劉亨建。成化十九年,知縣李曰思重修。大磜鋪成化十年巡撫副都御史張瑄,以舊鋪太運,令各鋪之半,增置一鋪。巖頭鋪卷籠鋪成化十年增置。(上三鋪在在城里。)山湖鋪九華鋪成化十年增置。藍屋鋪官莊鋪回龍鋪(上五鋪在平安里。已上八鋪俱縣西。)坊村鋪定塔鋪張慶鋪九泰鋪內(nèi)為公館。茶田鋪雙溪鋪燈籠鋪湯邊鋪石銘鋪(已上九鋪在縣東勝運里。成化六年新設(shè)漳南道,因辟路置驛,并置鋪舍,俱縣丞陳清創(chuàng)建。)
武平縣在人和坊之東,興賢坊之西。初在武溪里,后遷今所。宋隆興間縣令王正國、乾道間縣令趙賁相繼營建。嘉泰間,縣令趙善綽31用堪輿家趨吉避兇之說重新更造。自是上下阜安,民以為改作之利。紹定間毀于虔寇。端平初,縣令趙汝組重建32,而變嘉泰之舊。縣偶多事,議者咎焉。寶祐間,縣令阮逢午復(fù)改卜其西偏創(chuàng)建。元至正二十三年,知縣魏侃夫仍于舊基重建。國朝仍之。正廳之左為典史廳,右為土地祠,穿堂左右為庫房,儀門之東為縣獄,前為譙樓。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景泰元年重建33。象洞寨巡檢司在縣南盈塘里。其地與潮梅接界,嘗產(chǎn)象,因而得名。宋正和間置為寨。嘉熙間改為南尉司。國朝洪武初復(fù)置,改為巡檢司。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成化九年重建。永平寨巡檢司在縣北信順團里帽磜。宋淳祐間,郡守郭正已創(chuàng)建。國朝洪武初,改為巡檢司。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成化八年重修。所倉在所城東。陰陽學(xué)未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西五六步許,舊惠民藥局也。僧會司在縣治東南禪果寺。道會司官久缺,印附道紀司。府公館在禪果寺內(nèi)東西。際留倉四所東倉五間,在縣南歸郡里黎畬。西倉三間,在縣北凹上(上二倉俱成化九年建)。南倉九間,在縣治東,成化六年建。北倉五間,在永平寨,成化九年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譙樓之左右。)縣前鋪在縣治譙樓前。三角鋪忠田鋪賴屋鋪(上三鋪俱縣南。)黃柏鋪(上四鋪在在城里。)陳坑鋪(上二鋪俱縣東。)袁田鋪34黃背鋪35皂角鋪(上三鋪俱縣東北。已上四鋪在歸郡里。)武安鋪在縣南千戶所城東門外。
清流縣在屏山之陽。宋元符元年,縣令劉敘創(chuàng)建。乾道間,縣令黃藻重修。紹定間毀于寇。端平元年,縣令王元瑞復(fù)建。嘉熙間,縣令趙棲夫重建譙樓。淳祐元年,縣令林奕創(chuàng)建頒春、宣詔二亭,翼于縣門東西。元至正四年,縣尹吳文淵36重修。六年,悉為連城寇羅天麟所毀。國朝洪武二年,知縣朱仲恭重建。正廳之東為幕廳,儀門之西為縣獄。十二年,知縣蔡以謙復(fù)建譙樓于儀門之外。永樂十四年,為沙寇陳添保所毀,惟知縣、主簿二廨舍僅存。后漸次修葺37。正統(tǒng)十三年,復(fù)為沙寇陳正景所毀。景泰七年,知縣吳中重建,寢復(fù)其舊。鐵石巡檢司在縣南夢溪里38。正統(tǒng)六年,知縣康勉以夢溪山勢險阻,草寇不時出沒,奏置巡檢司于此,以警備之。稅課局在縣東龍津橋西右畔。正統(tǒng)元年省,課額縣兼領(lǐng)之。陰陽學(xué)未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前之右,五通廟之左,舊惠民藥局也。永樂十四年寇毀,今復(fù)修建。九龍驛在縣治南,元縣尉廳故址也。國朝洪武十一年,建為布政司分司。成化十年,參政趙昌病分司狹隘,因命有司以舊九龍驛為分司,以舊分司為九龍驛。十二年,巡按御史葉稠、參政李昂按部,復(fù)命有司增建屋宇于驛西隙地。僧會司在縣西西峰庵內(nèi)39。道會司在縣西登真觀內(nèi)。府公館在水龍驛之南40。成化十二年,巡按御史葉稠、參政李昂命同知程熙創(chuàng)建。際留倉在縣南塔背巷,元常平倉也。國朝洪武二年改今名。舊建廒五,成化十八年增建廒二。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治前之左右。舊俱在南門外,正統(tǒng)十三年,寇毀,遂移建今所。)縣前鋪在縣治前,舊在縣南半里許,洪武二十九年移置于此。雷公鋪小嵩鋪吳地鋪嵩溪鋪玉華鋪子孫鋪太平鋪(上七鋪俱在縣東北。)吳家鋪在縣南。暖水鋪在縣西。
連城縣在縣城北。宋紹興三年,攝縣事長汀縣丞卓庠創(chuàng)建。紹定間為寇所毀??h令徐價經(jīng)始營建。后縣令米巨宏踵而成之。元至正六年,復(fù)為邑寇羅天麟所毀。國朝洪武四年,知縣鄧升重建。正廳之左為幕廳,右為庫房。儀門之外為縣獄,前為譙樓。北團寨巡檢司在縣南表席里朗村。宋時設(shè)于縣北安里。后毀于兵,權(quán)寓治縣市西隱庵。元末廢。國朝洪武四年,知縣鄧升遷建于縣東崇儒坊。十八年,知縣丁良恭復(fù)遷今所。稅課局在縣治南文川橋之側(cè),宋時設(shè),名商稅務(wù)。建炎二年省。元至正十八年復(fù)設(shè)。國朝洪武四年改為稅課局。六年,知縣劉雍重建。正統(tǒng)元年省,課額縣兼領(lǐng)之。陰陽學(xué)寓縣治譙樓上。醫(yī)學(xué)在縣治西。舊惠民藥局也。僧會司在定光寺內(nèi)。道會司在福仙觀內(nèi)。(上二司俱縣治西。)府公館在縣治東北百步許,舊預(yù)備倉址也。際留倉在縣署東廊。洪武八年知縣劉雍創(chuàng)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儀門內(nèi)之左右。)縣前鋪在縣譙樓前之左。宋時設(shè),名縣下鋪。北安鋪分水鋪(上三鋪在縣北。)新添鋪成化二年設(shè)。南柴鋪(上二鋪在縣西北。已上四鋪俱在北安里。除新添一鋪外,余三鋪并縣前鋪俱洪武七年知縣劉雍重建。)
歸化縣在廣濟街東41。舊為明溪鎮(zhèn)巡檢司,隸清流縣。成化六年改為縣治按察司僉事周謨命通判吳桓、明溪驛丞孫亮督建,知縣郭潤繼而成之。正廳之右為幕廳,儀門內(nèi)之右為縣獄,前為譙樓。夏陽巡檢司在縣東中和里夏陽墟。舊為明溪寨巡檢司,屬清流縣。宋紹興間,知縣葉夢得奏置。國朝因之。成化六年,以其址為縣,遂遷于此,改今名。八年,知縣郭潤等創(chuàng)建。陰陽學(xué)醫(yī)學(xué)(上二學(xué)俱在縣治前。)明溪驛在縣西門。舊屬清流縣,宋元符間設(shè),國朝因之,成化六年改屬本縣。僧會司在縣東北覺林寺。成化十七年設(shè)。道會司在縣東東岳宮。成化十年設(shè)。(上二司俱在歸上里。)公館在縣西門儒學(xué)后街。成化七年,府通判吳桓督建。際留倉在縣治東廣濟街。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俱在縣治前之西。)縣前鋪在縣前泰和坊東。成化九年,知縣郭潤重建。興善鋪龍湖鋪鐵嶺鋪(上三鋪在縣東興善里。)新興鋪永安鋪(上二鋪在縣西歸善里。)
永定縣在溪南里田心。成化十五年,巡撫右僉都御史高明、按察司副使劉誠42、布政司參議陳渤命府經(jīng)歷黃琛、上杭縣知縣石塘經(jīng)始建。及知縣王環(huán)至,遂踵而成之。正廳之左為典史廳,右為儀仗庫及庫房,東廊之前為土地祠,儀門之西為縣獄。興化鄉(xiāng)巡檢司在縣南溪南里古鎮(zhèn)。洪武五年創(chuàng)置。后徙于虎崗,改為太平巡檢司。天順六年,因寇盜竊發(fā),復(fù)置于此。太平巡檢司在縣東太平里高陂。正統(tǒng)間,陵水教諭。上杭縣人范金以太平虎崗山寇盜屢發(fā),奏徙興化鄉(xiāng)巡檢司于虎崗,改今名。后為寇所毀。景泰末,巡檢何永通徙于今所。三層嶺巡檢司在縣南金豐里。成化十四年,巡撫右僉都御史高明以其地接廣東饒平之大小靖,頑民恃險出沒為盜,奏設(shè)巡檢司于此。陰陽學(xué)在縣治后第三街。醫(yī)學(xué)在陰陽學(xué)之右。僧會司在縣治東山川壇之西。成化二十年建。道會司未建。府公館在縣治西六十步許。知縣王環(huán)創(chuàng)建。際留倉二所一所在縣西廊,一所在縣儀門之左。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縣治前之左右。俱知縣王環(huán)建。)市西鋪在縣治西十余步。德化鋪在縣北溪南里。信感鋪在縣西北勝運里。
武職公署
汀州衛(wèi)指揮使司在府治東。洪武四年設(shè),指揮王圭創(chuàng)建。宣德間,指揮同知王禎重建。正堂左右為軍器庫,儀門之前為譙樓。經(jīng)歷司在正堂之東。鎮(zhèn)撫廳在正堂之西,其后為監(jiān)房。左千戶所右千戶所成化二年,調(diào)守御上杭縣。中千戶所前千戶所后千戶所(上五千戶所在衛(wèi)之兩旁。)軍器局在各門兵馬司側(cè)。教場在府城東朝天門外鄞河坊。屯田五所共田地五十三頃七十九畝二分,計旗軍二百六名。江西贛州府信豐縣一所。本府寧化縣三所:一所在縣治東黃連崗,一所在縣西龍上下里車田,一所在縣北招賢里北安。清流縣一所,在縣北永得里。上杭守御千戶所在縣城北隅。天順六年,溪南寇攻陷縣治,守臣奏請設(shè)兵以備御之。成化二年,御史朱賢、參政張雄、僉事牟俸、都指揮楊訊合議調(diào)汀州衛(wèi)右千戶所官軍守御于此。吏目廳在所廳之左。鎮(zhèn)撫廳在所廳之右。十百戶所軍器庫(俱在所內(nèi)。)軍器局在城北門內(nèi)。教場在縣城外西北隅二里許,中建演武亭。武平守御千戶所在縣南豐順平里。洪武二十八年創(chuàng)建。吏目廳在所廳之左。鎮(zhèn)撫廳在所廳之右。十百戶所軍器庫(俱在所內(nèi)。)教場在所城東迎恩門外二里許,中建演武亭。屯田一所共田地八頃一十畝,計旗軍二十七名。
延平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之左。正統(tǒng)六年,知府王吉建。景泰元年43,巡撫刑部尚書薛希璉以其址狹隘,割府照磨廨舍以廣之。成化十五年,知府王范重建。將樂縣一所,在縣治南。尤溪縣一所,在縣治東,舊三皇廟址也。正統(tǒng)六年,知縣蕭學(xué)敏建。十三年毀于寇。參政王仕華重建。沙縣一所,在縣治東興義坊。□□□□知縣周敞建。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景泰元年,知縣余寬重建。順昌縣一所,在縣治北晝錦坊。正統(tǒng)三年建44。永安縣一所,在縣治北。景泰三年,府通判楊季琦建。
建寧道在布政分司之左,舊通判廳址也。洪武十一年,建為按察司分司,二十八年改今名,永樂七年火,宣德六年,知府雷誠重建。成化十六年,知府王范以其規(guī)制弗稱,撤而新之。將樂縣一所,在縣治北。洪武七年,知縣王克剛建。尤溪縣一所,在縣治西,舊縣尉司址也。洪武二年,知縣薛昉建為按察司分司,尋改為延汀道行按察司,又改為建寧道。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按察僉事張彥重建。沙縣一所,在縣治東興義坊。洪武十一年,知縣許斌建。正統(tǒng)十三年毀于寇。景泰元年,知縣余寬重建。順昌縣一所,在縣治西,舊縣尉廳址也。洪武九年,知縣周政建。永安縣一所,在縣治北。景泰三年,府通判楊季琦建。
文職公署
延平府在府城北隅,舊鹽倉場址也。宋南劍州治,在今府治東。元改為延平路總管府。國朝洪武元年,以為延平衛(wèi)署。三年,知府唐鐸遂建于今所,匾其正堂曰“集思”,后堂曰“高明”。經(jīng)歷司在府治之右。照磨所在府堂之左,舊為推官廳。洪武二十七年,設(shè)照磨檢校,遂改為照磨所。司獄司在府城北隅,延平衛(wèi)之東。洪武元年知府唐鐸建。永樂七年毀。宣德六年知府雷誠重建45。稅課司在府城北隅府治前街。元為商稅務(wù)。國朝洪武二年,知府唐鐸重建,改今名。永樂十年毀。景泰二年知府胡欽重建46。豐衍倉在府城東隅。元至正二十六年建,名太平倉。國朝洪武二年,知府唐鐸重建,改今名。東西為廒,凡二十有三。舊有延平衛(wèi)、永豐、廣積等五倉,為廒凡七十。宣德三年,并歸有司,俱屢經(jīng)回祿,所存無幾。成化十五年,知府王范重建。陰陽學(xué)寓譙樓上。宋時設(shè),元因之。國朝洪武四年樓圮,知府唐鐸重建。永樂七年毀,暫以普通嶺武安廟前小樓為譙樓,學(xué)寄其中。醫(yī)學(xué)在府治左,舊急遞鋪址也。宋名惠安局,在譙樓門內(nèi)。元改惠民局。國朝洪武二年徙府治前。二十三年毀,通判錢宗禮徙今所。永樂七年復(fù)毀,景泰三年,知府胡欽重建。僧綱司在府城北隅天寧光孝寺。道紀司在府城內(nèi)東岳行宮。舊在城南玄妙觀,后徙今所。劍浦驛在劍浦遞運所之右。洪武初,知府唐鐸創(chuàng)建。景德初,布政司參議趙象重建47。劍浦遞運所在府城東門外劍浦上。河泊所在南平縣治西隅。洪武十四年,戶部差人閘辦魚課,即舊鐵局為閘辦所,尋置今所。十六年始設(shè)官吏。永樂十八年為洪水所圮。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府治前之左右。)
南平縣在府治西去城二里許。宋、元在府城北隅,今改為延平衛(wèi)前千戶所。國朝洪武二年,知縣劉居信遷建舊貢院址,即今所也。正廳之右為典史廳,左為庫房,儀門之前為譙樓。樓內(nèi)之左為縣獄。正統(tǒng)十四年毀于寇。景泰三年,知縣劉銘重創(chuàng),卑陋弗稱。成化十五年,知縣王佐悉撤而新之。峽巡檢司在府城東長安北里。宋元豐三年,建為寨。國朝洪武元年改為巡檢司。四年創(chuàng)建,二十三年重建。永樂十四年圮于水。宣德六年,知府雷誠重建,正統(tǒng)十三年寇毀。景泰元年重建。大歷巡檢司在府城西北壽巖里。宋淳祐中建,元至正中兵毀。國朝洪武元年重設(shè)。十六年巡檢劉貴創(chuàng)建。正統(tǒng)十四年寇毀。景泰五年重建。西芹稅務(wù)局在府城西天竺里王臺館。舊在長沙下里西芹,洪武四年建,永樂十四年為洪水所壞,正統(tǒng)九年知府王彪重建。十三年毀于寇。成化三年知府鄭時徙今所,廨宇未建。茶洋驛在府城東金砂里。宋淳祐中建,名金沙驛。元至正間改今名。國朝洪武初,知縣劉居信重建。永樂中,山谷水暴漲,屋宇俱壞。宣德初,驛丞王淑安重建。正統(tǒng)中毀于寇,景德48中重建。王臺驛在天竺里。宋淳祐中設(shè),名王臺站。元因之。國朝洪武初改為驛。正統(tǒng)中毀于寇。景泰中重建,隘陋弗稱。成化十九年,巡按監(jiān)察御史張稷、布政司參議黃澄、按察司僉事談俊、知府王范檄縣丞鄭賢易民地,廣其基重建。大橫驛在府城東汾常里。洪武初,提領(lǐng)程日新建。正統(tǒng)間寇毀。景泰間驛丞馮清重建。宋、元驛站官名提領(lǐng),此猶云提領(lǐng)者,或國初法制未立,仍其舊名也。峽遞運所在府城東長安北里。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俱在縣治譙樓前臨溪。成化十七年,知縣王佐買民地創(chuàng)建。)府前鋪在府治前之東。坵墩鋪在演仙下里。高桐鋪在仁州里。大橫鋪在汾常里。城東鋪(上四鋪俱府城東。)倪坑鋪安濟鋪(上三鋪49在崇福里。)橘溪鋪在遷喬里。金砂鋪茶洋鋪白砂鋪(上三鋪在金砂里。)龍源鋪清風(fēng)鋪武步鋪(上三鋪在長安北里。)峽鋪在長安南里。(已上十鋪俱府城東南。)秋竹鋪在府城西南羅源里。西芹鋪發(fā)竹鋪沙溪鋪(上三鋪在長砂上里。)吳坑鋪王臺鋪(上二鋪在天竺里。)樟槎鋪筼筜鋪(上二鋪在資福里。)三連鋪在連興里50。(已上八鋪俱府城西。)白塔鋪在大源內(nèi)里??蹈翡佋诒毕?1。(上二鋪俱府城南。)
將樂縣在含云山之左麓,宋時建。元至正二十一年兵毀,明年署縣事行省理問裴彥直重建。正廳之右為幕廳,左為庫房,儀門之前為譙樓,譙樓之旁為縣獄。國朝洪武三年,知縣司明重建僚吏廨宇。永樂十六年,正廳后堂毀。宣德九年,知縣蔣珉重建。
萬安寨巡檢司在縣北萬安上都。宋元豐元年建為寨。國朝洪武二十三年改為巡檢司。稅課局在縣治左。洪武六年大使楊琳建。萬安稅課局在縣北萬安上都。洪武六年,知縣申文彝建。永豐倉在縣治左。舊名常豐,后毀于兵。元至正二十四年,署縣事理問裴彥直建。國朝因之,改今名。儲積糧米,以備官吏俸廩。陰陽學(xué)未建。醫(yī)學(xué)在縣治前宣化坊之西,舊惠民藥局也。三華驛在縣治右。舊名站。元至正中提領(lǐng)許子美建,國朝改為驛。白蓮馬驛在縣東南池湖都,舊將安館址也。元至治元年,提領(lǐng)傅美改建為站。國朝改為驛。河泊所在縣東南水南都。洪武十七年創(chuàng)建。僧會司在縣西含云寺。道會司在縣治前祐圣院。所倉四所儲積糧米,以備官軍俸糧。二所在永豐倉左右。洪武四年,千戶李濟建。二所在城隍廟之后,永樂五年,千戶徐斌建。申明亭洪武三年,知縣司明建。旌善亭洪武十六年,知縣王克剛建。(上二亭在縣治前之左右。)縣前鋪在縣治前,舊為桃溪鋪,在縣南三里桃源都。今徙于此。莒峽鋪在龍池都??咨戒佋诜e善都。懿安鋪在富谷都。高灘鋪黃坑鋪(上二鋪在高灘都。已上五鋪俱縣東。)桃源鋪在龍池都。蛟湖鋪在蛟湖都。郭公鋪在永康都。里灣鋪在南勝都。隔嶺鋪在龍安都。將安鋪在池湖都。大里鋪蓋竹鋪舊場鋪鐵嶺鋪(上四鋪在大里都。)龍湖鋪興善鋪(上二鋪在興善都。已上十二鋪俱縣南。)
校注
1光緒《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作“洪武三年”。
2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之左”下有“知縣張理建”語。
3光緒《漳州府志 規(guī)制工》作“一十一廠”。
4嘉靖《龍溪縣志 公署》作“海門巡檢司”。
5嘉靖《龍溪縣志 公署》作“香洲稅課局”。
6嘉靖《龍溪縣志 公署》作“管橋鋪”。
7民國重刊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張理建”。
8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十都”。
9康熙《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及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均作“張理建”。
10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蔣濬”。
11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盤石鋪”。
12《閩書 建置》作“三古鋪”。
13《閩書 建置》謂:“甘棠鋪屬龍溪縣?!?br />
14《閩書 建置》作“徑石鋪”。
15康熙《漳浦縣志 建置》作“徑心鋪”。
16《閩書 建置》作“皞林鋪”。
17《閩書 建置》作“藿林鋪”。
18《閩書 建置》作“滿山鋪”。
19康熙《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載:“紹定壬辰,汀寇毀民居殆盡,唯署獨存,令鄭師中復(fù)修;淳祐令趙與坦復(fù)建承簿廳。元至正間,寇發(fā)殘毀無余,主簿陳文積更建之。洪武初,知縣鄭青重修?!?br />
20光緒《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作“在縣北”。
21光緒《漳州府志 規(guī)制上》“寒婆”作“韓婆”。
22《閩書 建置》作“員沙鋪”。
23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縣東”。
24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連城縣,漳南道公館在縣東”。
25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河田鋪”。
26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洪武三年,知縣張思誠重建;二十三年,知縣陳時中修”。
27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稅課司舊在壽寧橋”。
28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張家鋪”。
29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北坑鋪”。
30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成化間,知縣胡越、蕭宏相繼修葺”。
31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趙善策”。
32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趙汝、田圭相繼鼎建”。
33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景泰間,知縣周希貴修葺”。
34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袁畬鋪”。
35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黃畬鋪”。
36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王文淵”。
37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宣德間,知縣李庠、縣丞王自永相繼重建”。
38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夢溪里鐵石磯”。
39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僧會司在萬壽寺”。
40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縣西南九龍驛右”。
41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歸化縣治在廣濟街北”,并謂“成化七年巡道周謨建”。
42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劉成”。
43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三年”。
44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在縣西,正統(tǒng)六年建”。
45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洪武九年,知府唐驛建后屢毀,永樂七年,知府雷誠建”。
46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知府唐驛建后屢毀,永樂十年知府胡欽、成化二十三年知府陳廷璉迭建”。
47明無景德年號,此顯系“景泰”之誤。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四年,知府胡欽建”。
48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此誤。
49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上二鋪”。
50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建興里”。
51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在開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