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有志,尚矣。一統(tǒng)志而外,有通志、府志、州志、縣志;他如名山大川,亦別有志紀其盛也。廈門,宋曰嘉禾嶼、明曰中左所,同安縣十一里之一里耳;廣袤不及七十里,田畝不及百十頃。區(qū)區(qū)一島孤懸海中,有志何也?蓋自臺灣入版圖,我國家聲教所暨,島夷卉服悉主、悉臣求朝貢而通市者,史不絕書。廈門處泉、漳之交,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qū)也。故武則命水師提督帥五營弁兵守之,文則移興泉永道、泉防同知駐焉。賈商輻湊,帆檣云集,四方之民雜處其間,涵濡沐浴乎圣神之化者,百有余年;士蒸蒸而蔚起、民蚩蚩以謀生。雖一里也,而規(guī)模廓于一邑矣。
凱以道光十年冬觀察閩南,政事余閑,披覽載籍,二府、一州、一廳、九縣之志,莫不備具。適重修通志,奉檄采訪近聞。得薛起鳳「鷺江志」而讀之,所載皆當日時事,并及詩歌,而于政事之要,未暇詳備;殆筆記、雜記之書,未可以云志。因復網(wǎng)羅散軼、搜摭群言,稽之「會典」、征之案牘,與士林諸君子相考訂。越二年而書成,凡十有六卷,名曰「廈門志」。惜邊地狹隘,文物無多;自宋以上,唐有陳希儒、薛令之二人,余無概見。惟于本朝掌故,庶幾賅舉,用備后來者之遵率。夫凱以監(jiān)司奉命巡視斯邦,二年于茲矣。自問無所建白,且于二府、一州廳、縣之志未遑重修,顧戔戔于島中之志,亦足自形其陋也矣。
大清道光十二年(歲在壬辰),福建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富陽周凱譔。
高序(原題「廈金二島志序」)
道光十五年春、三月,「福建通志」成,澍然將去福州而歸。念廈門周蕓皋觀察澍然好友,此去息影衡廬不復出,不可以不別;遂之廈門。
居數(shù)日,觀察出手譔廈、金二島志示澍然,澍然受而卒業(yè),贊于觀察曰:『是志也,志同安縣馬巷廳二里爾。語地大小,尚不得比縣志;然實關天下之故焉,厥功偉矣』!觀察曰:『何言之夸也』。曰:『我國家拊有臺灣,化獉辟莽,海道大通;比內郡東南數(shù)千里,聲息順風數(shù)日可達。臺灣無事,則內郡晏然,而粵之潮、浙之定海、江南之上海俱寢戈息戍,同樂太平。往者鄭氏據(jù)二島,取臺灣于賀蘭,兵不血刃;康熙十九年,我督臣姚、撫臣吳、提臣萬、楊統(tǒng)大師收二島,于是靖海侯施以一旅拔澎湖,陳兵海上,鄭氏以降。是臺灣扼東南四省之要,二島又扼臺灣之要也。謹案「春秋」,書城緣陵不系杞、城虎牢不系鄭;傳者謂關天下之故。夫緣陵、虎牢,亦杞、鄭一地爾;然則二島雖縣、廳一里,固今日之緣陵、虎牢也。以為關天下之故,殆不夸也』。觀察曰:『然』;屬為序。因錄前語申之曰:志列圖、表、略、考、傳、記,總目六、分目十四,又各系小目,既詳且核矣;而于兵防、線道、臺運、關賦,尤留心焉。吾意是書出,官司得識其職、人民得實其澤,胥吏無所藏其奸,豈惟紀載,乃吾觀察治譜也。通志雖周一省,而握要以治,恐未肯以此易彼;志何論大小哉!
澍然之來也,方快泛海愜平生志;讀是編,又不免望洋之嘆此行殊不虛也。
光澤高澍然撰。
陳序
道光四年,予奉天子命,鎮(zhèn)金門。至十一年,又奉命提督全閩水師,建牙廈門。時官興泉永道,為富陽周蕓皋先生。先生負文章經(jīng)濟才,前由史館出守襄陽,遷黃德道,移官于此。下車即訪三郡志,興利除弊,政聲四起,闔廈商民尤便之。其為人坦亮無城府,遇有公務,予輒喜與商榷,前后共七載。
暇時,嘗語予曰:『廈門東抗臺、澎,北通兩浙,南連百粵;人煙輻輳、梯航云屯,豈非東南海疆一大都會哉!乾隆間,鷺江固已有志矣;特繁冗與疏漏交譏,凡形勝、兵防、吏治、民生一切要略皆闕,是不可不廣其紀述,以為一方文獻』。予極慫恿之。會宮保孫平叔制軍奏修通志,檄征郡邑乘,備志局采。先生遂廣集群書,延紳士陳征君雪航、凌孝廉文藻、孫都尉儀國、諸生林遜甫,分門輯纂,自總厥成。而先生遷臺澎道去,故未付梓??蜌q,署廈防同知盧大令鳳琴與予所延教讀師洪孝廉香沙讀之,喟然曰:『是蕓皋先生一生精力所存,不可不為蕆厥事,以示不朽』。予喜成人美,爰捐俸以為之倡。
夫廈為予所治地,山川、阨塞、邊防、要轄與夫軍民、風土情狀,日往來于胸中。憶自海氛告警、鯨鯢鴟張,予時方從諸將戮力行閑,蕩瑕滌穢;先生固未蒞斯土,即蒞此,亦軍書旁午,無遑及也。幸數(shù)年萑苻潛蹤,得從容討論于鈴閣余閑。菲才如予,亦獲時聆其教益;豈非三生幸事哉!獨惜其人已往,不及親見付梓為可恨耳。然書成,后之官斯土者,觀先生之纂述、資先生之治理,流連反復,如見先生之風采緒論;不唯先生之文章不朽,而惠澤亦垂于無窮矣。九原有知,不且囅然泉壤耶?
至于是書旨要,高舍人已詳其言,茲不復贅;故第敘其交誼及書之緣起顛末如此。
道光十九年八月,欽命福建省水師提督軍門蓮峰陳化成序。
盧序
泉之領縣五,其煩而劇者,曰晉江、曰同安;廈門,則又同安一隅耳。然四面環(huán)海,于金門為犄角、于漳郡為咽喉。故自提軍五營而外,興泉永道駐焉、廈防同知亦駐焉。富陽周蕓皋先生,以道光十年官興泉永道,而鳳琴以十二年令晉江、后又令同安,皆于先生為屬吏;日有所咨、月有所請,先生不以為愚,教且誨焉。其時「廈門志」已成,謂鳳琴曰:『自予來此,于民無德。然閱二十四月而成此書,于治之要領、民之利病,頗自詳悉』。鳳琴時唯唯而退,第志不敢忘。
及鳳琴來官廈防同知,先生已辭世矣。思其人、讀其書,考其風俗、條其教令,然后知先生所謂無德于民者,大有德于民也,且有裨于后之官茲土而蒞茲民者也。先生沒矣!民之思先生如昨也。先生之書之不可沒如此其章章也,烏可不刊之以壽世、壽先生哉?于是黎觀察半樵將調江南,鳳琴亦將回任晉江,與陳提軍蓮峰謀刻之。觀察為文弁諸首,而使鳳琴繼之。鳳琴記前惠安縣婁君重修縣志書成,嘗丐先生為之序,序以先生重也;鳳琴何敢序先生文哉!然以鳳琴為先生屬吏,受先生之教、被先生之遇,敢執(zhí)「卑不頌尊」之義,一以不文辭;,亦豈所以報先生也哉!遂序之。
道光十八年戊戌冬十月,署廈防同知盧鳳琴譔。
孫序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趙谷士先生主講紫陽書院,謂云鴻曰:『廈門不可無志』。時云鴻以薛氏「鷺江志」對。先生曰:『夫志敘事紀實,體例謹嚴;必明于義法、習于典故,是之謂志。薛氏書于史例未合,備采拓可也』。乃謀諸倪觀察竹泉而不果。
庚寅,云鴻以承蔭通判兼襲世職;入京,蒙恩準襲世職,發(fā)標回廈。會周觀察蕓皋先生議修「廈門志」,黃司馬心齋舉凌孝廉文藻、陳征士雪航、林茂才遜甫暨云鴻以應。云鴻自分武夫,不習文事,固辭;觀察不之許。于是各分門類,云鴻為輯兵制、海防、番市、紀兵、山川、津澳,觀察以為可;其分域、藝文、職官、選舉、列傳、列女傳、風俗則皆凌孝廉、陳征士、林茂才所為;其船政、臺運、關賦則據(jù)諸案卷,觀察總而正之。凡二十四月而成,時道光壬辰也。將謀付梓,適觀察調任臺灣,遂以副本留呂孝廉西村處。
越次年,觀察竟卒于官。噫!是書為觀察歷年苦心,竟不得遹觀厥成也哉!戊戌,云鴻權中衡參戎,西村設絳署中,出所留稿本,陳提軍蓮峰、黎觀察半樵共觀之,咸嘉嘆謂:『有裨政要,宜梓行』。遂各倡捐廉俸,囑盧司馬師竹暨云鴻共蕆厥事;仍囑西村取所謄本,合稿本兩相對勘付刻。蓋提軍與蕓皋觀察共事七年,同寅協(xié)衷,嘗共倡修玉屏書院;今又與半樵先生完蕓皋觀察生平未了之心,豈非極不朽盛事哉!
所異者,是志之作,議自谷士先生;訖壬辰,而書成于觀察。中間相去二十余年,是何其時之久也!初作志時,西村不與其事;書成,藏諸其家。今復七、八年,始任校正之役。又何其事之巧也!若云鴻,則以受蕓皋觀察知,自初事至今,不敢不勉。所謂「以此始者以此終」,非歟?
道光十九年己亥十月,調署福建水師提標中軍參將事、后營游擊、世職騎都尉、軍功加一級儀國孫云鴻序。
凡例
一、廈門地屬彈丸,原不必立志。因為海疆要隘、渡臺通洋正口,其政事有關通省。謹錄「會典」則例,分別部居,次為各卷,以資考證。書中凡恭遇列圣諭旨敕令,應三抬、雙抬、單抬者,敬遵御制詩注,或空三字、二字、一字謹書,以省卷帙。
一、圖載居卷省。廈門南普陀寺,前于乾隆五十三年恭建,純廟御制「平臺灣林爽文詩文碑記」護以四亭,及御賜朝天宮、風神廟、朝宗宮匾額,地方官歲時守護。天藻輝煌,萬民瞻仰,實廈門之盛典。敬謹繪圖,并御賜諸提督臣匾聯(lián),俱恭錄宸翰,弁諸卷端,以昭慎重。
一、凡志,皆繪祠廟、公廨及八景、十二景。廈無學校,故祗附書院,而不及公署。雖相傳有八景、十二景之說,滄溟大觀正不在此;不載。
一、分域,凡一島之事,先各備載,再及諸政。
一、廈為水師所駐,有提標五營而無陸營,以防海也;巡楫所轄之地不止廈門,兵制宜詳。
一、防海之事甚大,不獨所分汛口、汛地也。茲既載在島及附近各汛,附以風信、潮信、占驗及臺澎海道、南北洋海道,俾哨弁、賈舶得所取資。
一、廈門政事之大者,莫如船政、臺運、海關三者,故次及之;而以島上之田賦、漁稅、關賦附焉。
一、廈門為販洋正口,自海禁既開,賈舶迭出,關稅充盈,民之衣食賴之;近則販洋之船日少,故就各書及賈舶所能言者載之。各洋朝貢、通市諸國,仿「漢書」東夷、南蠻例為傳。先會典,次疆域、水程,次歷代沿革,次風俗人情;埔頭土產(chǎn)交易各屬國附焉,名曰番市。
一、藝文,文獻之征也。先載書籍之目,奏疏、記、牘有關廈門者選錄。前人文集、詩集有可采者,亦采焉。
一、職官表,文秩廈門舊設一巡司,后移駐巡道及同知;與水師各營,分為文、武二表,而附以名宦諸傳。提鎮(zhèn)所轄不止廈門,其戰(zhàn)功在海洋及臺、澎者并入傳,以職論也。
一、選舉二表,寥寥數(shù)十人;凡遷居廈門而籍隸漳州及他府者,皆錄。
一、列傳,文曰宦績、武曰武功;及忠義、孝友、義行、文學、流寓、隱逸、方技、方外,皆為列傳。流寓,以暫時客寄者言。明季諸老兼居廈門,統(tǒng)詳志中。傳末,間系以論。
一、劉向「列女傳」,凡婦人有懿行、文藻者皆傳;茲傳貞烈、節(jié)孝之余,并傳賢德婦人,次列傳后。
一、旌例,婦人稱氏、貞女稱名。今閩南婦人,皆有名曰某娘。考「漢書」,婦女書名、書姓;今從古,有名者書名,傳中稱姓、不稱氏。
一、節(jié)婦,以守節(jié)之年為重,期于旌例合也;于歸之年從略。夫名、里居必書,知其父名者書父名、知其子名者書子名;俾后人得所考,且為氏族光也。以他姓子為子,非禮也,不書;間有族無可繼,撫有養(yǎng)子出于不得已者,則書抱養(yǎng)子、義子以明之
一、廈界泉、漳,奢儉、貞淫為俗不一。然齊、魯至道不過難易,使親疏崇敬、上下歡欣同歸于化者,是在司柄者轉移之功,而后來亦可以是觀政;故即「舊事志」所未備補載之。
一、「舊事志」,寇亂、夷氛,郡志詳書。廈為海濱巖疆,尤資防御;故遠載變亂、近紀用兵,為「舊事志」。附叢談,悉著于篇。
纂修廈門志姓氏
總纂: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周凱。
分輯:閩清縣儒學教諭凌翰、辛巳科孝廉方正候選縣知縣陳榮瑞、署福建水師提督中軍參將孫云鴻、同安縣廩生林焜熿。
總校:壬午科舉人呂世宜。
分校:丁酉科舉人林鶚騰、平和縣監(jiān)生莊中正、龍溪縣生員楊廷球。
捐刻: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黎攀镠、福建水師提督軍門陳化成、廈防同知蔣鏞、署廈防同知盧鳳琴、署福建水師提督中軍參將孫云鴻。
征引書目
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會典
欽定四庫書簡明目錄福建通、續(xù)志(乾隆二年謝道承等、三十三年沈廷芳等)
泉州府志(懷蔭布)康熙同安縣志(朱奇珍)
乾隆同安縣志(吳鏞)漳州新、舊府志
龍溪縣志(吳宜燮)海澄縣志
臺灣府志(六十七等)臺灣新、舊縣志(王必昌、薛志亮)
諸羅縣志(周鍾瑄)南澳志(齊翀)
澎湖續(xù)編(蔣鏞)滄海紀遺(洪受)
名勝志鷺江志(薛起鳳)
嘉禾名勝記(黃日紀)廣輿記
銀同歷朝登科便覽(失名)普陀山志(許炎)
續(xù)宏簡錄史緯(元歐陽元)
明史(張廷玉奉敕撰)明史記事本末(谷應泰)
通鑒綱目南畺繹史摭遺
朱子全書道南源委
閩書(何喬遠)續(xù)閩書(林霍)
文獻通考(馬端臨)郡國利病書(顧炎武)
讀史方輿紀要籌海圖編(胡宗憲)
備倭圖記(卜人同)東西洋考(張燮)
三藩紀事平閩疏(楊捷)
東平紀略(江日升)海紀輯要(夏琳)
武功紀盛(趙翼)平臺紀略(藍鼎元)
海國聞見錄(陳倫炯)紀效新書(戚繼光)
東槎紀略(姚瑩)赤嵌筆談(黃叔璥)
稗海紀游(郁永河)舟師繩墨(林君升)
水師要略(吳必達)菜根清譚(黃日紀)
全唐詩新定全唐文
明詩綜(朱彝尊)溫陵名勝詩注(夏質夫)
全閩詩話(鄭方坤)閩中詩話(葉晴峰)
全閩詩雋(黃日紀)榕林匯詠(黃日紀)
登州全集(林弼)遵巖全集(王慎中)
次崖全集(林希元)紫峰全集(陳?。?br />
遯庵全集(蔡復一)叢青軒集(許獬)
清白堂稿(蔡獻臣)百一齋稿(蔡守愚)
止嵒存稿(林應翔)晃巖集(池顯方)
鏡山集(何喬遠)
留庵文集、浯島節(jié)烈傳、方輿互考、島噫集(并盧若騰)
戲余草(盧勖吾)劉子全書(劉宗周)
石赍文集(黃道周)湄龍?zhí)眉o文疇)
吾浩堂集、三異人集、石青遺稿(并紀許國)
滄湄遺稿(林霍)交行摘稿(徐孚遠)
夕陽寮存稿(阮文錫)浩然小草(楊秉機)
同江集(張對墀)鹿洲集(藍鼎元)
鮚埼亭集(全祖望)壯悔堂集(侯朝宗)
甌北集(趙翼)本朝文讀本(袁枚)
兩島怡情集(黃夢琳)瑤洲詩鈔(許炎)
荔崖詩鈔、歸田集(并黃日紀)鷺江贈別詩鈔(倪琇)
文川文集(黃濤)泰云堂集(孫爾準)
大云山房集(惲敬)藝海珠塵
浯江集(蕭重)諸家家譜
凱以道光十年冬觀察閩南,政事余閑,披覽載籍,二府、一州、一廳、九縣之志,莫不備具。適重修通志,奉檄采訪近聞。得薛起鳳「鷺江志」而讀之,所載皆當日時事,并及詩歌,而于政事之要,未暇詳備;殆筆記、雜記之書,未可以云志。因復網(wǎng)羅散軼、搜摭群言,稽之「會典」、征之案牘,與士林諸君子相考訂。越二年而書成,凡十有六卷,名曰「廈門志」。惜邊地狹隘,文物無多;自宋以上,唐有陳希儒、薛令之二人,余無概見。惟于本朝掌故,庶幾賅舉,用備后來者之遵率。夫凱以監(jiān)司奉命巡視斯邦,二年于茲矣。自問無所建白,且于二府、一州廳、縣之志未遑重修,顧戔戔于島中之志,亦足自形其陋也矣。
大清道光十二年(歲在壬辰),福建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富陽周凱譔。
高序(原題「廈金二島志序」)
道光十五年春、三月,「福建通志」成,澍然將去福州而歸。念廈門周蕓皋觀察澍然好友,此去息影衡廬不復出,不可以不別;遂之廈門。
居數(shù)日,觀察出手譔廈、金二島志示澍然,澍然受而卒業(yè),贊于觀察曰:『是志也,志同安縣馬巷廳二里爾。語地大小,尚不得比縣志;然實關天下之故焉,厥功偉矣』!觀察曰:『何言之夸也』。曰:『我國家拊有臺灣,化獉辟莽,海道大通;比內郡東南數(shù)千里,聲息順風數(shù)日可達。臺灣無事,則內郡晏然,而粵之潮、浙之定海、江南之上海俱寢戈息戍,同樂太平。往者鄭氏據(jù)二島,取臺灣于賀蘭,兵不血刃;康熙十九年,我督臣姚、撫臣吳、提臣萬、楊統(tǒng)大師收二島,于是靖海侯施以一旅拔澎湖,陳兵海上,鄭氏以降。是臺灣扼東南四省之要,二島又扼臺灣之要也。謹案「春秋」,書城緣陵不系杞、城虎牢不系鄭;傳者謂關天下之故。夫緣陵、虎牢,亦杞、鄭一地爾;然則二島雖縣、廳一里,固今日之緣陵、虎牢也。以為關天下之故,殆不夸也』。觀察曰:『然』;屬為序。因錄前語申之曰:志列圖、表、略、考、傳、記,總目六、分目十四,又各系小目,既詳且核矣;而于兵防、線道、臺運、關賦,尤留心焉。吾意是書出,官司得識其職、人民得實其澤,胥吏無所藏其奸,豈惟紀載,乃吾觀察治譜也。通志雖周一省,而握要以治,恐未肯以此易彼;志何論大小哉!
澍然之來也,方快泛海愜平生志;讀是編,又不免望洋之嘆此行殊不虛也。
光澤高澍然撰。
陳序
道光四年,予奉天子命,鎮(zhèn)金門。至十一年,又奉命提督全閩水師,建牙廈門。時官興泉永道,為富陽周蕓皋先生。先生負文章經(jīng)濟才,前由史館出守襄陽,遷黃德道,移官于此。下車即訪三郡志,興利除弊,政聲四起,闔廈商民尤便之。其為人坦亮無城府,遇有公務,予輒喜與商榷,前后共七載。
暇時,嘗語予曰:『廈門東抗臺、澎,北通兩浙,南連百粵;人煙輻輳、梯航云屯,豈非東南海疆一大都會哉!乾隆間,鷺江固已有志矣;特繁冗與疏漏交譏,凡形勝、兵防、吏治、民生一切要略皆闕,是不可不廣其紀述,以為一方文獻』。予極慫恿之。會宮保孫平叔制軍奏修通志,檄征郡邑乘,備志局采。先生遂廣集群書,延紳士陳征君雪航、凌孝廉文藻、孫都尉儀國、諸生林遜甫,分門輯纂,自總厥成。而先生遷臺澎道去,故未付梓??蜌q,署廈防同知盧大令鳳琴與予所延教讀師洪孝廉香沙讀之,喟然曰:『是蕓皋先生一生精力所存,不可不為蕆厥事,以示不朽』。予喜成人美,爰捐俸以為之倡。
夫廈為予所治地,山川、阨塞、邊防、要轄與夫軍民、風土情狀,日往來于胸中。憶自海氛告警、鯨鯢鴟張,予時方從諸將戮力行閑,蕩瑕滌穢;先生固未蒞斯土,即蒞此,亦軍書旁午,無遑及也。幸數(shù)年萑苻潛蹤,得從容討論于鈴閣余閑。菲才如予,亦獲時聆其教益;豈非三生幸事哉!獨惜其人已往,不及親見付梓為可恨耳。然書成,后之官斯土者,觀先生之纂述、資先生之治理,流連反復,如見先生之風采緒論;不唯先生之文章不朽,而惠澤亦垂于無窮矣。九原有知,不且囅然泉壤耶?
至于是書旨要,高舍人已詳其言,茲不復贅;故第敘其交誼及書之緣起顛末如此。
道光十九年八月,欽命福建省水師提督軍門蓮峰陳化成序。
盧序
泉之領縣五,其煩而劇者,曰晉江、曰同安;廈門,則又同安一隅耳。然四面環(huán)海,于金門為犄角、于漳郡為咽喉。故自提軍五營而外,興泉永道駐焉、廈防同知亦駐焉。富陽周蕓皋先生,以道光十年官興泉永道,而鳳琴以十二年令晉江、后又令同安,皆于先生為屬吏;日有所咨、月有所請,先生不以為愚,教且誨焉。其時「廈門志」已成,謂鳳琴曰:『自予來此,于民無德。然閱二十四月而成此書,于治之要領、民之利病,頗自詳悉』。鳳琴時唯唯而退,第志不敢忘。
及鳳琴來官廈防同知,先生已辭世矣。思其人、讀其書,考其風俗、條其教令,然后知先生所謂無德于民者,大有德于民也,且有裨于后之官茲土而蒞茲民者也。先生沒矣!民之思先生如昨也。先生之書之不可沒如此其章章也,烏可不刊之以壽世、壽先生哉?于是黎觀察半樵將調江南,鳳琴亦將回任晉江,與陳提軍蓮峰謀刻之。觀察為文弁諸首,而使鳳琴繼之。鳳琴記前惠安縣婁君重修縣志書成,嘗丐先生為之序,序以先生重也;鳳琴何敢序先生文哉!然以鳳琴為先生屬吏,受先生之教、被先生之遇,敢執(zhí)「卑不頌尊」之義,一以不文辭;,亦豈所以報先生也哉!遂序之。
道光十八年戊戌冬十月,署廈防同知盧鳳琴譔。
孫序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趙谷士先生主講紫陽書院,謂云鴻曰:『廈門不可無志』。時云鴻以薛氏「鷺江志」對。先生曰:『夫志敘事紀實,體例謹嚴;必明于義法、習于典故,是之謂志。薛氏書于史例未合,備采拓可也』。乃謀諸倪觀察竹泉而不果。
庚寅,云鴻以承蔭通判兼襲世職;入京,蒙恩準襲世職,發(fā)標回廈。會周觀察蕓皋先生議修「廈門志」,黃司馬心齋舉凌孝廉文藻、陳征士雪航、林茂才遜甫暨云鴻以應。云鴻自分武夫,不習文事,固辭;觀察不之許。于是各分門類,云鴻為輯兵制、海防、番市、紀兵、山川、津澳,觀察以為可;其分域、藝文、職官、選舉、列傳、列女傳、風俗則皆凌孝廉、陳征士、林茂才所為;其船政、臺運、關賦則據(jù)諸案卷,觀察總而正之。凡二十四月而成,時道光壬辰也。將謀付梓,適觀察調任臺灣,遂以副本留呂孝廉西村處。
越次年,觀察竟卒于官。噫!是書為觀察歷年苦心,竟不得遹觀厥成也哉!戊戌,云鴻權中衡參戎,西村設絳署中,出所留稿本,陳提軍蓮峰、黎觀察半樵共觀之,咸嘉嘆謂:『有裨政要,宜梓行』。遂各倡捐廉俸,囑盧司馬師竹暨云鴻共蕆厥事;仍囑西村取所謄本,合稿本兩相對勘付刻。蓋提軍與蕓皋觀察共事七年,同寅協(xié)衷,嘗共倡修玉屏書院;今又與半樵先生完蕓皋觀察生平未了之心,豈非極不朽盛事哉!
所異者,是志之作,議自谷士先生;訖壬辰,而書成于觀察。中間相去二十余年,是何其時之久也!初作志時,西村不與其事;書成,藏諸其家。今復七、八年,始任校正之役。又何其事之巧也!若云鴻,則以受蕓皋觀察知,自初事至今,不敢不勉。所謂「以此始者以此終」,非歟?
道光十九年己亥十月,調署福建水師提標中軍參將事、后營游擊、世職騎都尉、軍功加一級儀國孫云鴻序。
凡例
一、廈門地屬彈丸,原不必立志。因為海疆要隘、渡臺通洋正口,其政事有關通省。謹錄「會典」則例,分別部居,次為各卷,以資考證。書中凡恭遇列圣諭旨敕令,應三抬、雙抬、單抬者,敬遵御制詩注,或空三字、二字、一字謹書,以省卷帙。
一、圖載居卷省。廈門南普陀寺,前于乾隆五十三年恭建,純廟御制「平臺灣林爽文詩文碑記」護以四亭,及御賜朝天宮、風神廟、朝宗宮匾額,地方官歲時守護。天藻輝煌,萬民瞻仰,實廈門之盛典。敬謹繪圖,并御賜諸提督臣匾聯(lián),俱恭錄宸翰,弁諸卷端,以昭慎重。
一、凡志,皆繪祠廟、公廨及八景、十二景。廈無學校,故祗附書院,而不及公署。雖相傳有八景、十二景之說,滄溟大觀正不在此;不載。
一、分域,凡一島之事,先各備載,再及諸政。
一、廈為水師所駐,有提標五營而無陸營,以防海也;巡楫所轄之地不止廈門,兵制宜詳。
一、防海之事甚大,不獨所分汛口、汛地也。茲既載在島及附近各汛,附以風信、潮信、占驗及臺澎海道、南北洋海道,俾哨弁、賈舶得所取資。
一、廈門政事之大者,莫如船政、臺運、海關三者,故次及之;而以島上之田賦、漁稅、關賦附焉。
一、廈門為販洋正口,自海禁既開,賈舶迭出,關稅充盈,民之衣食賴之;近則販洋之船日少,故就各書及賈舶所能言者載之。各洋朝貢、通市諸國,仿「漢書」東夷、南蠻例為傳。先會典,次疆域、水程,次歷代沿革,次風俗人情;埔頭土產(chǎn)交易各屬國附焉,名曰番市。
一、藝文,文獻之征也。先載書籍之目,奏疏、記、牘有關廈門者選錄。前人文集、詩集有可采者,亦采焉。
一、職官表,文秩廈門舊設一巡司,后移駐巡道及同知;與水師各營,分為文、武二表,而附以名宦諸傳。提鎮(zhèn)所轄不止廈門,其戰(zhàn)功在海洋及臺、澎者并入傳,以職論也。
一、選舉二表,寥寥數(shù)十人;凡遷居廈門而籍隸漳州及他府者,皆錄。
一、列傳,文曰宦績、武曰武功;及忠義、孝友、義行、文學、流寓、隱逸、方技、方外,皆為列傳。流寓,以暫時客寄者言。明季諸老兼居廈門,統(tǒng)詳志中。傳末,間系以論。
一、劉向「列女傳」,凡婦人有懿行、文藻者皆傳;茲傳貞烈、節(jié)孝之余,并傳賢德婦人,次列傳后。
一、旌例,婦人稱氏、貞女稱名。今閩南婦人,皆有名曰某娘。考「漢書」,婦女書名、書姓;今從古,有名者書名,傳中稱姓、不稱氏。
一、節(jié)婦,以守節(jié)之年為重,期于旌例合也;于歸之年從略。夫名、里居必書,知其父名者書父名、知其子名者書子名;俾后人得所考,且為氏族光也。以他姓子為子,非禮也,不書;間有族無可繼,撫有養(yǎng)子出于不得已者,則書抱養(yǎng)子、義子以明之
一、廈界泉、漳,奢儉、貞淫為俗不一。然齊、魯至道不過難易,使親疏崇敬、上下歡欣同歸于化者,是在司柄者轉移之功,而后來亦可以是觀政;故即「舊事志」所未備補載之。
一、「舊事志」,寇亂、夷氛,郡志詳書。廈為海濱巖疆,尤資防御;故遠載變亂、近紀用兵,為「舊事志」。附叢談,悉著于篇。
纂修廈門志姓氏
總纂: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周凱。
分輯:閩清縣儒學教諭凌翰、辛巳科孝廉方正候選縣知縣陳榮瑞、署福建水師提督中軍參將孫云鴻、同安縣廩生林焜熿。
總校:壬午科舉人呂世宜。
分校:丁酉科舉人林鶚騰、平和縣監(jiān)生莊中正、龍溪縣生員楊廷球。
捐刻: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黎攀镠、福建水師提督軍門陳化成、廈防同知蔣鏞、署廈防同知盧鳳琴、署福建水師提督中軍參將孫云鴻。
征引書目
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會典
欽定四庫書簡明目錄福建通、續(xù)志(乾隆二年謝道承等、三十三年沈廷芳等)
泉州府志(懷蔭布)康熙同安縣志(朱奇珍)
乾隆同安縣志(吳鏞)漳州新、舊府志
龍溪縣志(吳宜燮)海澄縣志
臺灣府志(六十七等)臺灣新、舊縣志(王必昌、薛志亮)
諸羅縣志(周鍾瑄)南澳志(齊翀)
澎湖續(xù)編(蔣鏞)滄海紀遺(洪受)
名勝志鷺江志(薛起鳳)
嘉禾名勝記(黃日紀)廣輿記
銀同歷朝登科便覽(失名)普陀山志(許炎)
續(xù)宏簡錄史緯(元歐陽元)
明史(張廷玉奉敕撰)明史記事本末(谷應泰)
通鑒綱目南畺繹史摭遺
朱子全書道南源委
閩書(何喬遠)續(xù)閩書(林霍)
文獻通考(馬端臨)郡國利病書(顧炎武)
讀史方輿紀要籌海圖編(胡宗憲)
備倭圖記(卜人同)東西洋考(張燮)
三藩紀事平閩疏(楊捷)
東平紀略(江日升)海紀輯要(夏琳)
武功紀盛(趙翼)平臺紀略(藍鼎元)
海國聞見錄(陳倫炯)紀效新書(戚繼光)
東槎紀略(姚瑩)赤嵌筆談(黃叔璥)
稗海紀游(郁永河)舟師繩墨(林君升)
水師要略(吳必達)菜根清譚(黃日紀)
全唐詩新定全唐文
明詩綜(朱彝尊)溫陵名勝詩注(夏質夫)
全閩詩話(鄭方坤)閩中詩話(葉晴峰)
全閩詩雋(黃日紀)榕林匯詠(黃日紀)
登州全集(林弼)遵巖全集(王慎中)
次崖全集(林希元)紫峰全集(陳?。?br />
遯庵全集(蔡復一)叢青軒集(許獬)
清白堂稿(蔡獻臣)百一齋稿(蔡守愚)
止嵒存稿(林應翔)晃巖集(池顯方)
鏡山集(何喬遠)
留庵文集、浯島節(jié)烈傳、方輿互考、島噫集(并盧若騰)
戲余草(盧勖吾)劉子全書(劉宗周)
石赍文集(黃道周)湄龍?zhí)眉o文疇)
吾浩堂集、三異人集、石青遺稿(并紀許國)
滄湄遺稿(林霍)交行摘稿(徐孚遠)
夕陽寮存稿(阮文錫)浩然小草(楊秉機)
同江集(張對墀)鹿洲集(藍鼎元)
鮚埼亭集(全祖望)壯悔堂集(侯朝宗)
甌北集(趙翼)本朝文讀本(袁枚)
兩島怡情集(黃夢琳)瑤洲詩鈔(許炎)
荔崖詩鈔、歸田集(并黃日紀)鷺江贈別詩鈔(倪琇)
文川文集(黃濤)泰云堂集(孫爾準)
大云山房集(惲敬)藝海珠塵
浯江集(蕭重)諸家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