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一萬三千九十九疋二丈一尺
今催一萬二千四百四十九疋一丈八尺一寸二分三厘
新昌二千二百四十八疋一丈六尺七寸六分
今催二千二百五十二疋三丈三尺八寸七分
綿舊管五萬八千九百八十一屯四兩四錢八分九厘七毫五絲
今催四十一萬二千二百五十二兩七錢一分七厘九毫五絲
會稽七千七百四十二屯二兩五錢九厘七毫五絲
今催五萬三千四百一十兩九錢二分九厘七毫五絲
山陰九千一百二十二屯四兩三錢八分五厘
今催六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兩一錢三分四厘七毫五絲
剡縣五千九百七十七屯一兩六錢五分
今嵊縣催四萬八千五百七十四兩五錢六分六厘二毫五絲
諸暨一萬一千五百二十九屯三兩四錢八分
今催八萬四千四百四十三兩一錢六分八厘七毫五絲
蕭山五千九百二十九屯四兩二分
今催四萬一千八百八十四兩四錢五分七厘八毫五絲
余姚六千六十八屯四兩
今催五萬六千二百四十三兩七錢八分一厘二毫五絲
上虞六千九百七十二屯二兩二錢五分五厘
今催四萬六千一百九十七兩二錢五分五厘三毫五絲
新昌五千六百三十九屯一錢九分
今催一萬三千九百六十二兩四錢二分三厘
秋
苗米舊管二十四萬九千二百二十石五斗六升七合九勺
今催二十五萬二百六十五石二升七合七勺
會稽額管三萬七千九百五十石七斗八升七合四勺
撥充職田學糧
攢宮買過田宅免納一百三十九石五斗九升一合三勺坍江逃絕等九百一十石三斗三升
合催三萬五千六百四十二石八斗六升六合一勺
山陰額管四萬六千五百三十三石六斗六升五合二勺
撥充職田等二百五十六石一斗六升五合九勺坍江逃絕七百四十五石八斗
合催四萬五千五百三十一石六斗九升九合三勺
嵊縣額管二萬四百三十五石一斗五升一合九勺
坍溪五百七石七斗三升
合催一萬九千九百二十七石四斗一合九勺
諸暨額管三萬六千一百七十八石一斗九升三合一勺
坍江逃絕等一千七百八十一石一斗三升
合催三萬四千三百九十七石六升三合一勺
蕭山額管三萬一千六百三十石五斗四升一合七勺
撥充職田學糧九百一十五石一斗一合坍江逃絕等四百七石六斗一升
合催三萬三百七石八斗三升一合七勺
余姚額管三萬二千五百七十五石五斗一升七勺
坍江海移(土奈)海塘等九百三石五斗一升
合催三萬一千六百七十二石七勺
上虞額管三萬七千八百九十七石六斗六升一合五勺
合零就整三百三十四石二斗三升坍江等三千四十六石二斗四升
合催三萬四千五百一十七石一斗九升一合五勺
新昌額管七千六十三石五斗三升五合二勺
合零就整等一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合七勺
坍溪二百八十八石九斗一升
合催六千六百五十九石五斗一升七合五勺
舊額之外創(chuàng)增
和買一十萬疋系經(jīng)建炎三年十一月紹興二年九月八年二月淳熙八年閏三月紹熙元年二月五次蠲減之數(shù)
會稽一萬三千二百四十三疋九尺二寸
山陰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三疋二丈七尺九寸
嵊縣一萬七千九十八疋二丈二尺五寸
諸暨一萬八千八百五十五疋二丈二尺四寸
蕭山一萬四千二百六十一疋八寸
余姚七千七百疋七尺
上虞七千二百九十七疋三丈五尺八寸
新昌六千七百九十九疋三丈四尺四寸
役錢一十六萬七千九百二十八貫九百五十文
會稽一萬八千七百四十三貫八十八文
山陰二萬二千一十三貫九十八文
嵊縣二萬一千九百七貫七百三十文
諸暨二萬六千三百七十八貫八十一文
蕭山一萬三千九百一貫四百一十文
余姚三萬九千四十四貫五百七十七文
上虞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一貫九百八十六文
新昌一萬一千九百八十八貫九百八十文
水陸茶錢八千八貫二百三文
會稽二千八百八十八貫六百五十八文
山陰一千八百五十一貫三百一十六文
嵊縣七百四十貫一百一十七文
諸暨八百三十貫文
蕭山三百二十一貫三百三十三文
余姚二百九十二貫九百一十三文
上虞八百五十二貫八百六十六文
新昌二百三十一貫文
小綾二千五百疋折錢一萬五千四百二十二貫五百文
會稽二百五十疋折錢一千五百四十二貫二百五十文
山陰二百五十疋折一千五百四十二貫二百五十文
嵊縣二百五十疋折一千五百四十二貫二百五十文
諸暨六百疋折三千七百一貫四百文
蕭山六百疋折三千七百一貫四百文
余姚二百疋折一千二百三十三貫八百文
上虞二百疋折一千二百三十三貫八百文
新昌一百五十疋折九百二十五貫三百五十文
湖田米六萬六千三石七斗四升三合一勺
會稽二萬六千二百六十四石五升
山陰三萬二千六百八十九石五升三合一勺
諸暨四千二百一十石三斗二升
蕭山二千八百四十石三斗二升
職田米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九石五斗
會稽四千六百二十一石九斗四升
山陰四千二百八十四石九斗
嵊縣三百三十三石七斗
諸暨一千四百一十一石五斗八升
蕭山二千八百八十六石九斗七升
余姚一千八十五石四斗七升
上虞一千三百七十四石九斗四升
折變
會稽免先是紹興三十二年本府奏會稽縣十七十八十九都皆
攢宮所在請有以寬恤之十月三日
詔會稽三都人戶二稅不得支移折變常賦外免其它差使至隆興二年本府又申浙東和買本府既重而會稽視諸縣為尤重欲乞用永安縣優(yōu)恤舊例盡蠲一縣支移折變五月六日
詔從之
折帛錢三十三萬四百三十二貫六百二十八文系將人戶鹽稅紬綿絹丁鹽和買絹數(shù)內科折每紬一疋折納一丈三尺三寸綿一兩折納五錢丁鹽稅絹一疋折納八尺和買一疋折納一丈和買每疋折錢六貫五百文它絹若紬每疋并折七貫文綿每兩并耗折四百六十文
山陰六萬四千一十五貫一百八十文
嵊縣五萬三千五百三十四貫五百三十五文
諸暨七萬五千五百三十七貫一百二十六文
蕭山四萬三千六百六十八貫四百八十四文
余姚三萬五千五百七十六貫六百五文
上虞三萬九千三百一十三貫八百文
新昌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六貫八百九十文
折紬綿四萬一千五百三十一兩每紬一疋數(shù)目折納一丈三尺三寸以綿一十七兩折紬一疋惟山陰以折帛之余盡折為綿不輸本色蓋會稽既免折變當時折紬之綿無自出又不欲遍科它邑故盡以歸山陰麥及糯米亦然故山陰折變視它邑為重
山陰一萬二百兩
嵊縣五千二百一十九兩
諸暨七千七百八十六兩
蕭山五千七百四十六兩
余姚五千七百九十七兩
上虞五千六百二十七兩
新昌一千一百五十六兩
折稅絹麥六千六百九十九石三斗六升一合諸縣科敷等第不同然皆以二石四斗一升折絹一疋
山陰一千六百三十三石三斗四升
嵊縣二百九石五斗
諸暨七百二十石
蕭山一千一百四石九斗九升
余姚一千六百四十二石七斗九升六合
上虞一千二百八十九石九斗五升
新昌九十七石七斗八升五合
折苗糯米一萬九千六百六十二石八斗三升八合諸縣科敷等第不同然皆以一石折苗一石一斗一升
山陰五千一百石一斗八升
嵊縣四百八十三石四斗
諸暨三千九百一十石六斗一升
蕭山二千九百四十八石二斗八升九合
余姚三千三百三十石八斗八升六合
上虞三千六百三十五石四斗七升三合
新昌二百五十四石
課利
稅
都稅務祖額五萬四千八百三貫二百一十四文
遞年六萬二千二百五十六貫九百五十九文
六縣七場一務
嵊縣祖額二千五百九十三貫七百二十一文
遞年趁到三千五百五十一貫六百七十七文
諸暨祖額八千六百八十一貫二百一十五文
遞年趁到四千八百一十八貫三百七十八文
蕭山祖額三千五百七十一貫三百一十文
遞年趁到五千七百九十五貫七百一十八文
余姚祖額四千九百七十三貫四百九十九文
遞年趁到三千四百七十六貫九十五文
上虞祖額四千六十一貫四百九十一文
遞年趁到二千八百八貫二十六文
新昌祖額二千五十一貫二百八十四文
遞年趁到九百五十八貫四十四文
錢清場祖額七千六百六十九貫七百五十七文
遞年趁到一千九百四十五貫五百三十八文
曹娥場祖額五千六百七十三貫一百五十一文
遞年趁到六千二百八十五貫五百一十六文
三界場祖額三千四百八十六貫七百四十二文
遞年趁到一千五百四十四貫二百八十四文
蛟井場祖額一千七百八十三貫一百二十六文
遞年趁到一千七百四十三貫四百三十九文
楓橋場祖額一千九百五十五貫六十七文
遞年趁到三千九十貫五百六十九文
新林場祖額一千三百一十貫七十六文
遞年趁到一千一百三十九貫一百二十六文
溪口場祖額四百八十貫六百三十八文
遞年趁到九百八十一貫二百一十七文
漁浦務祖額二千六百七十三貫五百一文
遞年趁到四千九百一十九貫四百二十八文
鹽
四場每歲買納
錢清五千一百一十九石九斗八升
曹娥一萬二千八十三石四斗二升
三江二萬二千五百五十五石八斗二升
石堰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石六斗
八縣每歲住賣
會稽二千二百五十斤
山陰二千二百五十斤
嵊縣二萬四百斤
諸暨八萬二千五百斤
蕭山二千七百斤
余姚二千七百斤
上虞八千七百斤
新昌四千八百斤
茶
八縣每歲批發(fā)住賣
會稽批發(fā)二萬三千三百二十斤
住賣九百二十斤
山陰批發(fā)七千七百斤
住賣六千四百一十斤
嵊縣批發(fā)二百斤
住賣五千四十斤
諸暨批發(fā)無
住賣六千一百三十斤
蕭山批發(fā)一百斤
住賣六千八百五十斤
余姚批發(fā)一萬四千六百斤
住賣三百斤
上虞批發(fā)六百斤
住賣六百斤
新昌批發(fā)無
住賣四百五十斤
酒
都務祖額二萬五千三百三十四貫七百八十七文
比較務祖額一萬五百五十六貫一百六十一文
贍軍務祖額二萬五百二十七貫八十文
和旨樓祖額六千三百三十三貫六百九十八文
嵊縣祖額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四貫九百二文
遞年趁到四千五百八十六貫六百六十六文
諸暨今屬戶部
蕭山祖額一萬七千二百九十六貫五百十九文
遞年趁到九千五百四十一貫二百四十文
余姚祖額一萬九千七百二十四貫七百二十文
遞年趁到四千五百三十四貫七百五十文
上虞祖額九千六十六貫三百七十文遞年趁到五千五貫五十三文
新昌祖額六千五百二十一貫二百三十一文遞年趁到二千七十三貫八百三十九文
漁浦祖額一萬五千二百九十五貫六百一十九文
遞年趁到五千四百九十四貫四十九文
經(jīng)總制錢
經(jīng)總制錢之名始于徽宗時大漕陳遘所建至建炎初呂忠穆公又增廣潤色之
經(jīng)制錢一十九萬七千八百一十九貫一百文
總制錢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一十貫一十四文
添收頭子錢二萬七千二百六十四貫六百二十三文
增收朱墨勘合錢四千九百二十七貫八百二十二文
二項系干道元年十月二年九月增添每年附總制帳起發(fā)
經(jīng)總制立額之初一切趣辦所至困于太重淳熙十六年因言者有請
上命臺諫及戶部長貳參詳減額且命諸路監(jiān)司取十年增虧數(shù)開申是年八月有
旨紹興府經(jīng)總制錢各減三萬貫【今額即其巳減者】若總制則得十之四猶有可取名數(shù)經(jīng)制雖多方科取僅得十之六歉歲又不能及此
宮陵園廟營繕等費及南班宗室忠順官等俸皆仰以給當以時辦至于起發(fā)降本七萬貫當不能足蓋高額實無所收而七萬余貫蠲減不盡雖歲以聞于
朝未報也
案宣和三年發(fā)運使經(jīng)制兩浙東西財賦陳遘乞于東南諸州權添賣酒賣糟并典賣田宅稅契錢并添收樓店務白地三分錢官員添給頭子錢并充經(jīng)制及建炎初總制使翁彥國乞將諸州酒稅牙契官錢分隸入總制司而發(fā)運判官霍蠡請置一云戶部郎官黃敦書請置未詳紹興十年詔委逐州通判專一主管經(jīng)總制錢如監(jiān)司州縣擅行兌借拘截取撥侵移互用不以赦降原減【先是正錢一貫收頭子錢一十五文并直達綱頭子錢一十五文既而增收頭子錢一十二文凡四十三文以二十八文五厘為經(jīng)制錢七文為總制錢五文五分為移用錢一文九分五厘為州公使錢五分為提刑司公使錢干道中又增頭子錢一十三文皆入總制此其所謂分隸之數(shù)也】
雜貢
會稽于禹貢屬揚州貢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厥篚織貝厥包橘柚周官職方氏實為東南巨鎮(zhèn)其利金錫竹箭班固志地理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zhàn)國秦漢而土貢雜物無所登載至唐頗多若編文紗寶花紋等羅白編交梭十樣花紋等綾輕容生縠花紗吳絹丹砂石蜜橘葛粉瓷器紙筆
皇朝務從蠲省以祥符圖經(jīng)元豐九域志參考之承平之久雖微有增益然以匹貢者為綾二十排花紗十輕容紗五表紙千張瓷器五十事今貢輕容紗五疋越綾十疋而巳當漢建武時光武因陸閎所著越布單衣敕會稽郡嘗獻此殆所謂錫貢非故常也
會稽志卷第六
陵寢
紹興元年四月十四日奉
隆佑皇太后遺誥斂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寶貝權宜就近擇地攢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所制梓宮取周吾身勿拘舊制以為它日遷奉之便此 攢宮之始也以是月十七日大殮遂治 攢宮李回為總護使胡直孺為橋道頓遞使故事
皇太后又嘗垂簾當以相臣為山陵使是時范宗尹當軸而止用執(zhí)政為總護使它官亦不□置者以 攢宮故比 陵寢少異也【自是用此為故事故不詳錄】自四月至六月甫三十五日而 攢宮告成蓋議者謂它日歸祔
泰陵則山陵之制始當畢講今皆當略于是總護使首辭所賜銀絹橋道頓遞使亦辭而乞受其半章誼在臺中劾之橋道頓遞使遂亦盡辭而公使錢每料纔支三百貫不得過三料蓋不及千緡比故例省費幾四十萬貫方是時上距
欽圣憲肅皇后山陵巳三十余年中更變故圖籍無存者而朝士多新進亦鮮能知于是以新江東轉運副使曾紆嘗為
欽圣山陵使司官屬命為兩浙轉運副使專修奉攢宮使臣張宗吏人朱扆皆自言嘗經(jīng)
欽圣山陵差使省記當時施行次第亦命服役 攢宮卜地在越州會稽縣然道路橋梁之類皆命越州所管八縣分地修營至紹興十三年六月
徽宗皇帝
顯肅皇后
憲節(jié)皇后靈駕自
行在發(fā)引初隆佑攢宮稱
昭慈圣獻皇后攢宮至是以不可□稱
帝后尊號
詔以
永佑陵攢宮為稱【其后 永恩陵 永阜陵永崇陵并用此為故事】而
攢宮自
祖宗時有殿攢啟攢之名皆用(歹贊)字至
顯仁皇太后祔
永佑陵攢宮始并以攢字易之起居郎熊克著中興小歷云先是有持陰陽家說欲廣 攢宮禁域為二十里有墓在其閑者皆當徙去浙東帥臣王師心力言其不可時監(jiān)察御史任文薦奉詔監(jiān)掩?。ù踬潱m就令按視于是獲免者七百六十有奇又薦獻之物舊取于民師心請以上供錢給其直從之
濮王園廟
濮安懿王在
英宗皇帝時以塋為園即園立廟俾 王子孫世襲濮國自主祭祀行之 累朝紹興中以濮邸宗室有在遠未集 行在者故久闕嗣王止以見在行高者為主奉 濮安懿王祠事久之乃復除嗣王 濮園既阻絕廟祏寓會稽之天寧寺【今為報恩光孝寺】蓋以
英祖初詔有立廟京師之戒故止寓會稽當時講求亦詳矣十三年主奉祠事賀王士(上大下云)請即光孝之法堂為廟而辟寺西隅南向為廟門如舊制置衛(wèi)甚謹其香火官吏出入繇別門園令一人以濮邸諸王孫充嗣 濮王奉朝請歲以春秋來薦獻亦循舊制也
大禹陵
禹巡守江南上苗山會計諸侯死而葬焉猶舜陟方而死遂葬蒼梧圣人所以送終事最簡易非若漢世人主豫自起陵也劉向書云禹葬會稽不改其列謂不改林木百物之列也苗山自禹葬后更名會稽是山之東有隴隱若劍脊西向而下下有窆石或云此正葬處疑未敢信然檀弓注天子六繂四碑所以下棺則窆石者固碑之制度至其數(shù)不同或繇繁簡異宜或世代悠遠所存止此皆不可知也窆石之左是為禹廟背湖而南向然則古之宮廟固有依王隴而立者案皇覽禹冢在會稽山自先秦古書帝王墓皆不稱陵而陵之名實自漢始舊經(jīng)云禹陵在會稽縣南一十三里
祠廟
府城
城隍顯寧廟在子城內臥龍山之西南自昔紀載皆云神姓龐諱【玉】案唐書忠義傳實龐堅四世祖也京兆涇陽人魁梧有力明兵法仕隋為監(jiān)門直合李密據(jù)洛口寖逼東都王以關中銳兵屬王世充擊之百戰(zhàn)不衄煬帝崩乃率萬騎歸唐時唐室新造諸將起于行伍高祖以王隋之舊臣久宿衛(wèi)習朝廷制度拜領軍武衛(wèi)二大將軍俾為諸將模矱秦王尢所親倚常從征伐薛舉寇涇州拔高(土庶)舉死子仁杲勢益張秦王命梁實營淺水原賊將宗羅(目侯)攻之甚力王于是奮擊士卒殊死戰(zhàn)秦王以勁兵搗其背羅(目侯)大敗遂擒仁杲平隴西尋為越州總管威望甚著盜不敢犯其境武德二年召還巴山獠叛除梁州都督悉討平之【越州題名記與新唐書所載先后不同詳見馬萬頃所述王傳】召為監(jiān)門大將軍卒太宗為輟朝贈工部尚書幽州都督初王鎮(zhèn)越惠澤在民既卒邦人追懷之祠以為城隍神梁開平二年吳越武肅王上其事封崇福侯【五代會要作開平元年】紹興元年
詔以駐蹕會稽踰年妖祲不作 行殿載寧城隍崇福侯廟賜額顯寧封昭佑公三十年顯仁皇后靈駕渡江無虞加號忠順干道五年加號孚應八年加號顯惠淳熙三年封忠應王后又加號昭順靈濟孚佑郡人奉祀甚謹以九月十二日為神生目享薦尢盛
護國旌忠廟在子城內自昔陜西出兵祈禱三圣必
獲顯應當睦寇作是邦得三圣陰佑遂建廟紹興元年宣撫處置使張浚奏據(jù)吳玠陳請乞于鳳翔府和尚原立三圣廟賜額旌忠封忠烈靈應王忠顯昭應王忠惠順應王所至廟祀一用是額
崇善王廟在府衙蓬萊閣西
五通廟在子城內
吳越武肅王廟在府南四里三百二十六步本甚閎壯歲久墮圯今僅余四楹有巨碑舊在廡下今乃立荒園中皮光業(yè)之詞也具載唐長興七年吳越王棄宮館后二年嗣王建廟于越案長興后唐明宗年號止于四年而崩歷閔帝清泰帝凡三年而晉高祖即位改元天福若不數(shù)閔帝清泰則七年乃天福元年劉恕吳越紀年稱天福元年七月乙卯立武肅王廟于東府今考之碑與紀年雖不同其實皆歲丁酉清泰廢閔帝為鄂王晉祖追貶清泰為庶人皆削其年號而天福改元以其年十一月則十一月以前皆長興七年矣漢高祖削晉出帝開運之號稱天福十二年亦用此比也然武肅王實以壬辰歲薨文穆王襲位壬辰蓋長興三年不得云長興七年吳越王棄宮館后二年嗣王建廟于越也案五代史及劉恕紀年開皇紀吳越□史皆言武肅王以三年薨則碑為誤然碑當時立光業(yè)為其國丞相亦不應誤謬至此蓋皆不可知光業(yè)日休子紹興中王裔孫(上?下言)叔廣言廟中神像雖從者及伶人皆坐示不可遷也
旌忠廟在府南三里二百六十六步建炎四年十一月
高宗皇帝自建康 東巡會稽大臣呂頤潔等建議請 移蹕四明會虜報踵至遂行命李鄴守會稽鄴嘗使虜至是畏死不能守遂降虜大酋兀朮在錢塘遣其下號琶八太師者為偽知州而檄鄴為偽同知日同視事于府出則并馬而行郡士民多懷忠憤然莫敢先發(fā)初
大駕之行詔百司分半扈從而親兵輦官長入祗候亦止以三千人從行有衛(wèi)士唐琦者不得在行中琦開封人資忠勇自誓與虜偕死以報 國會琶八鄴俱出乃懷巨磚欲邀擊殺之復疑從騎眾恐不克成功顧視道傍有小閣乃趣上適俯見二人馬即奮磚擊之不中中其傘從騎群至遂執(zhí)以歸琶八鄴其坐問故琦大罵不絕曰吾欲碎汝腦作
趙官家鬼琶八氣折曰大金兵數(shù)百萬汝殺我一人何益琦曰汝敢來為此州主故欲殺汝又顧鄴曰我請官一石五斗米尚不肯負國汝受 國恩何如所為乃爾豈人類耶虜亟命引出害之罵猶不止
大駕再幸會稽帥傅崧卿為立廟且以其事聞請廟額未報會崧卿以疾請支郡
詔移婺州乃作文祭之其辭甚壯讀者凜然增忠義之氣其詞曰乙巳之冬虜大入塞
太上皇內禪幸浙明年正月虜兵徑犯京師議和于城下而還是冬再犯京師明年春
二圣出狩朔漠五月
今天子即位于宋又明年冬虜深入渡淮己酉二月遂犯揚州
天子幸杭其冬虜分兩道寇江浙其一由武昌渡江犯洪州六宮百司衛(wèi)從
隆佑后遷于虔以避之虜自洪進兵西南至瀏陽西北至建昌撫其一由歷陽渡破建康陷太平廣德進破杭渡錢塘江入越陷明
天子前自越幸明自明航海幸溫今年二月虜始舍明越而西復陷秀陷平江達于鎮(zhèn)江并山鑿河通道建康卒以其眾若所掠吳越之人濟江而北裴回于淮南至于今去否所不得知也嗚呼虜內侵六年 國家之難生民之禍至此極矣前世未有也士大夫畏避至不敢誦言虜為賊其能為吾
宋伏節(jié)死難者與有幾侯以衛(wèi)士武人生不知書遇亂憤發(fā)顧不能愛其死狙擊虜酋慢罵降帥至死猶不絕口其義豈惟今之人所希見古書傳所載何以尚茲嗚呼偉哉崧卿時治兵在衢方道路梗絕□郡縣行事往往不相聞知惟侯之事諜者爭相傳以為美談至一日十許告聞者相與嘆惜有為流涕者或恨不與之偕死巳而崧卿守越凡在越之人類能言之參考既審亟以其事聞
天子愍嘉之 詔議追褒而邦之人復相與請建祠宇以旌侯之忠以勸來者乃作今廟方須其成請額于 朝且記其事于石未及而崧卿既以病免矣于其行日姑以不腆之酒禮于像貌之前而致告焉后帥陳汝錫復以為言 詔賜額曰旌忠隆興中帥吳芾增葺屬其客陳澤作修廟記今在廟中
東岳行宮在府東南四里一百六十二步
保寧王廟在府東南四里二百八十六步
助海侯廟在府西北三里三百一十六步
越王廟在府西北二里
興武侯廟在府西北四里一百三十七步
鮑郎廟在府南二里二百四步
愍孝廟在府東北二百七十九步孝子蔡定父革以傭書自給惟定一子命為進士建炎元年革以事逮捕系獄年七十當贖吏持不可定祈哀太守愿以身代不報會大雨雪定嘆曰生無益于親當以死繼萬一有司憐而釋之因自撰墓銘并訴牒一道寘諸懷服巾纻趨府橋下自湛而死太守翟公汝文聞之亟命出其父且給(上車下口)以葬定死后七年太守王公絢始克請于 朝賜廟額曰愍孝
會稽縣
城隍廟在縣東五步
舜廟在縣東南一百里述異記云會稽山有虞舜巡守臺下有望陵祠
禹廟在縣東南一十二里越絕書云少康立祠于禹陵所梁時修廟唯欠一梁俄風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為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輒失去比復歸水草被其上人以為神縻以大鐵繩然猶時一失之政和四年
敕即廟為道士觀 賜額曰告成禹陵舊在廟傍今不知所在獨有當時窆石尚存高丈許狀如秤權廟東廡祭嗣王啟而越王句踐亦祭別室鏡湖在廟之下為放生池臨池有咸若亭又有明遠閣懷勤亭懷勤取
建炎御制詩登堂望稽嶺懷哉夏禹勤之句
南鎮(zhèn)廟在縣南一十三里周禮職方揚州之鎮(zhèn)山曰會稽隋開皇十四年詔南鎮(zhèn)會稽山就山立祠取其□巫一人主灑掃且命多蒔松柏天寶十載封會稽山為永興公歲一祭以南郊迎氣日
國朝干德六年詔問禮官五鎮(zhèn)見祭罷祭之由時以會稽山在吳越國乃下其國行祭事淳化二年秘書監(jiān)李至言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zhèn)海瀆自唐亂離之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 國家克復四方閑雖奉
詔特祭未著嘗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于所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從之其后立夏日祀南鎮(zhèn)會稽山永興公于越州
越王廟在縣東南一十二里
曹娥廟在縣東七十二里娥上虞人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泝濤波迎神溺死尸不得娥年十四緣江號泣晝夜不絕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于江南道□為立碑焉墓今在廟之左碑有晉右將軍王逸少所書小字新安吳茂先師中嘗刻于廟中今為好事者持去
國朝熙寧十年十月詔曹娥孝女墳廟載祀典又有朱娥者上虞民朱回女母亡養(yǎng)于祖母娥十歲祖母與里中朱顏斗被刃娥趨救之得免而娥連被數(shù)十刃絕吭而死治平二年太守章公岷以其事聞賜其家粟帛會稽縣令董階以娥配食曹娥至今存焉
馬太守廟在縣東南三里八十步太守名臻字叔薦永和五年創(chuàng)立鏡湖在會稽山陰二縣界筑塘蓄水水高于田田高于海各丈余水少則泄湖溉田水多則泄田水入海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頃會稽記云創(chuàng)湖之始多毀冢宅有千余人怨訴臻被刑于市及遣使按覆絕不見人閱籍皆先死者云唐韋瓘修廟記云開元中刺史張楚深念功本爰立祠宇久而陊敗今皇帝后元九年觀察使孟公崇大棟梁孟公簡也其在越乃元和中記云后元蓋省文爾
孔府君廟在縣南二十五里又謂之孔官廟案世說孔車騎少有嘉遁意年四十余始應安東命未仕宦時常獨寢歌吹自箴誨自稱孔郎游散名山百姓謂有道術為生立廟今猶有孔郎廟
陳朝公主廟在縣東八十五里
嚴司徒廟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云漢司徒助也
興善將軍廟在縣東四十里白塔吳越忠懿王建
(內文闕)
鄭太尉廟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廟之下即樵風涇也舊在山麓今遷山上
的耳潭龍王廟在縣東北一十里
防風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禹誅防風氏此其遺跡
樊將軍廟在縣東四十里
青山廟在
攢宮神路側舊名伏虎大王廟在青山下后遷
靈應廟在
昭慈圣獻皇后攢宮復土后立在禁地內【今廢】
山陰縣
城隍廟在縣東五十步
涂山禹廟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事具涂山】
馬太守廟在縣西六十四里【事具會稽】
項羽廟在縣南十五里項里溪上以亞夫范增配食不知其始歲月傍有聚落數(shù)十戶歲時奉祀
福順王廟在縣西北七里
感圣侯廟在縣西北二十里
圣姥廟在縣西南三十里
贊禹龍王廟在縣南二里
銅井瑞澤龍王廟在縣西七十里
秦望山靈惠侯廟在縣南三十里
漢太守朱公廟在縣東北三江門外四里
柳姑廟在縣西一十里湖桑埭之東前臨鏡湖蓋湖山勝絕處也鄉(xiāng)人舊傳以為羅東江隱嘗題詩今不傳
靈助侯廟在縣西四十五里錢清鎮(zhèn)
景氏廟在縣西九里三山之東山石堰上又有一景氏廟在縣西七里吉宅村俚俗傳以為二景本伯仲死而為神能福其民故至今四時祀之吉宅之景氏廟叢木陰翳居大澤中四絕不通或云舊每為立廟輒為菑故至今但露祭而巳案景氏與昭屈同為楚之望姓疑二景非近世人云
嵊縣
城隍廟在縣西五十步
東岳廟在縣北一里
上善濟物侯廟在縣北四十五里五十步嶀浦案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皆致敬焉若有侵竊必為(蟲?)虎所傷今雖不聞有(蟲?)虎之異而邑有水旱必先致禱又嘉佑進士何淹記云侯姓陳氏為臺州之仙居令晉天福中有封誥
南天岳廟在縣南一十里
簞山廟在縣南四十五里
靈輝廟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旱疫癘祈禱輒應鄉(xiāng)民謂之靈威王不知得封在何代干道八年賜今額
東石鼓廟在縣東七十里西石鼓廟在縣西二十里大抵剡多石鼓廟村聚往往有之歲常以春秋祭皆能福其民蓋一方所奉神也
黃姥岑廟在縣東二里輿地志云縣東門外有黃姥神祠民多奉事之
石姥廟在縣西六十里
保邦興福廟在縣西六十五里
山姑廟在縣西六十里
三女廟在縣西二十五里有墓
豬烏五龍?zhí)迷诳h西四十里
正順忠佑靈濟昭烈王廟在縣北一百八十步
東白巖廟在縣東二十五里
威勇王廟在縣西三十里
佑順侯胡侍郎祠在縣西五十里兵部侍郎胡則婺之永康人嘗 奏免衢婺身丁錢民被其賜廟祀于衢婺之閑無慮數(shù)十胡歿于慶歷中廟初未有封爵永康之民因宣和中封方巖神為佑順侯牽合以為胡侍郎凡婺州境內皆以佑順為名故嵊亦承誤焉
阮仙翁廟在縣南一十里
惠應廟在縣西六十里舊號蘇明王廟宣和四年賜今額
西向王廟在縣西三十五里
顯應廟在縣西四十里祠初建于赤烏二年 神嘗為令此邑有惠政廟食于此歲久失其姓宣和辛丑睦寇起蔓延□境魔黨向應剡縣屠戮焚蕩尢酷一夕四山旗幟車蓋隱隱出入云間見者咸疑神游而廟不存矣視之果煨燼未幾又有復見如前日之異若反旆而來賊徒忽驚呼曰天兵至矣遂自相攻殺官軍未至賊巳殲盡鄉(xiāng)人相與復筑廟宇甚盛旱潦疾疫有禱必驗紹興十一年 詔賜額顯應鄉(xiāng)人姚公憲為諫議大夫率鄉(xiāng)人陳于府縣 詔封靈佑侯
諸暨縣
城隍廟在縣西北三十步
秦始皇廟在縣西一里會稽記云始皇崩邑人刻木為像祀之配食夏禹后漢太守王朗棄其像江中像乃泝流而上人以為異復立廟唐葉天師焚之開元十九年縣尉吳勵之再建慶歷五年知縣寇中舍毀之改作回車院今院側仍有小廟存
烏帶廟在縣東北四十五里烏帶山夏侯曾先地志云梁武帝遣烏笪采石英于此山而卒后人立廟帶笪聲之誤也
范相廟在縣東南五里蓋祀越相范蠡
福順王廟在縣西南二里
松山朱太尉廟在縣西五十里
五通廟在縣西北四十里
靈女臺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白龍?zhí)迷诳h東北四十里
五泄夾巖廟在縣西四十里
柵潭明王廟在縣東七里
亭闊廟在縣西南二十里
五泄龍?zhí)迷谌龑W院側境接富陽浦江東西兩源會為飛瀑五折而下雪濺雷吼聲聞數(shù)百步有湫幽邃神龍所宅過者雖伏暑亦慘凜歲旱禱雨輒應嘉佑中縣主簿吳伯固處厚禱焉刻石記之說者謂瀑水奇不減廬山天臺雁蕩石門然名不甚著為可恨
東岳廟在縣東南五里金雞山下大觀四年置洪氏夷堅志頗記其異
俞柳仙判官廟在縣東南孝義鄉(xiāng)父老傳有姓俞者久寓村媼家病革語媼曰死以兩大甕合以葬我扛折則窆鄉(xiāng)人如其說復夢俞曰今為天曹雨雪部判官會野火且至烈日中雨雪冢上遠近異之即其地立祠紹興初久旱迎神至大雄寺禱雨立應歲以大稔相傳神喜柳枝邑人致禱必持柳枝以獻因號柳仙云
柳鮑仙姑廟在縣東南孝義鄉(xiāng)廟負山帶溪景趣勝絕父老以溪聲高下卜雨旸甚驗人皆異之
蕭山縣
城隍崇福侯廟在縣南五十步蓋郡城隍初封也
西殿寧邦保慶王廟在縣西三十五里隋大業(yè)中有孔大夫者為陳果仁裨將討東陽賊婁世干降之立廟黃山唐光化二年吳越武肅王上其事封惠人侯后加封今額
冥護廟在縣東四十里舊號駐師侯廟紹興三十年以
顯仁皇后靈駕所由
敕賜冥護廟仍封顯佑侯淳熙十五年加號昭烈慶元五年加號翊順
昭佑廟在縣東四十三里漢干佑元年封保江寧波王蓋吳越王有國時也宣和三年賜今額
寧濟廟在縣西一十三里西興鎮(zhèn)政和三年
賜今額六年高麗入貢使者將至而潮不應有司請禱潮即大至 詔封順應侯宣和二年進封武濟公紹興十四年
徽宗皇帝靈駕渡江加武濟忠應公三十年顯仁皇太后合祔加武濟忠應翊順公淳熙十五年
高宗靈駕之行顯應尢異先數(shù)日太守侍郎張公杓躬視漲沙沿
御舟入浦去處盡護以紅竹詰朝方集萬夫迨潮落沙巳蕩盡水去所立之竹纔尺許及虞祭畢沙復漲塞莫不驚異于是 詔加武濟忠應翊順靈佑公慶元四年
憲圣慈烈太皇太后歸祔
永思將渡江會大雨震電隨禱而止遂
賜王爵是為孚佑王慶元六年十二月
永崇蕆事畢進封孚惠善佑王
武佑廟在縣北二里舊號北嶺將軍廟方臘陷錢塘欲東犯會稽其眾見將軍擐金甲陳兵于西興江岸張大旗有北嶺字賊不敢渡郡守劉忠顯公韐上其事賜今額紹興十二年以
徽宗皇帝靈駕所由封顯應侯三十年加號以靈助
南殿保國資化威勝王廟在縣南五十里漢干佑元年吳越王建
崇安保善王廟在縣西四十五里
初平侯廟在縣東五十里
助勝侯廟在縣西七里
破虜侯廟在縣西北八里
蒙山東岳廟在縣西五里
白龍王廟在縣東四十里有龍井在山之巔
余姚縣
城隍廟舊在縣西二百步今移在縣東北一十步
東岳廟在縣東三里政和四年知縣事廖天覺建通直郎顧復幾等舍廟基
緒山廟在縣西二百五十步祀典始于東晉咸康中有江都李泳者作記謂
徽宗皇帝嘗夢禁中火有神人撲滅巳而奏曰臣越之余姚緒山神黎明內庭果火會雨而止
上異之有旨下本道訪求遂賜應夢之號泳字子永御史中丞定之曾孫諸父仕多通顯其說宜不敢妄云
石頭廟在縣西二里其初山瞰大江有石入江流多為舟楫之害故邑人立廟于其所邑士莫君思去其石凡石之入水者鑿之殆盡今不復為害矣
保慶寧邦王廟舊在縣江南之東紹興五年知縣事朝奉郎陳時舉因江南數(shù)有火災徙在縣南門之側去縣八十步自此火不復作干道九年知縣事宣義郎留觀頤重修
助海侯廟在縣江之北二百三十步地名鄧家隩以其有功海上故邑人祀之會稽城中彭山亦有助海侯廟當是一神也
正順忠佑靈濟昭烈王廟即廣德軍祠山張王神也在縣西二百六十步慶元四年建祠山廟甚盛江浙閑多有行廟祭者必誦老子且禁食彘肉云
南雷應瑞大王廟在縣南雙鴈鄉(xiāng)舊廟在大小雷山因溪水泛溢流木至此遷于今所傍有古大木特異木根有穴可容數(shù)人穴有小潭或云神龍居之知縣事林迪因歲旱具酒與神對酌禱之甘澤隨至自后凡旱潦有禱多應
梁武帝廟在縣東七十里上林湖又有蕭帝廟在縣江南之東南五里竹山邑民稱為蕭帝廟
五靈廟在縣東二里
虞公廟在鳳亭鄉(xiāng)之石?吳國虞翻之墓也
歷山舜帝廟在云柯鄉(xiāng)事見古跡門
干將軍廟在縣東北冶山鄉(xiāng)
嚴子陵廟在縣之冶山鄉(xiāng)安山橋有墓在廟???方?一里詳具子陵墓
上虞縣
城隍廟在縣東五十步
舜帝廟在縣西三十五里
秦始皇廟在縣東南三里
蕭王廟在縣南五十里
梁王廟在縣東七里
霸王廟在縣西南五十里今廢
利濟侯廟在縣北二十五里今廢
朱侍中廟在縣北四十七里廟南二十步有學堂橋洗硯池邑人謂買臣嘗讀書于此廟西有大冢巋然亦傳以為買臣冢然案史買臣吳人方是時吳屬會稽謂之會稽吳人則可謂之會稽山陰人則不可蓋朱侍中自別是一人非買臣也
陶朱公廟在縣西南七里
靈惠廟在縣東南九里本鳳鳴洞主廟干道閑禱甫隨應知縣錢似之以其事上府府以聞于
朝賜今額
夏湖明府廟在縣南三十五里
纂風公主廟在縣西北六十里
夏蓋夫人廟在縣北五十里
通澤廣利侯廟在縣南五十里侯即方石圣官吳越封通澤將軍熙寧八年封廣利侯有清獻趙公所撰記立石于廟廟前石山雙立如筍高數(shù)百尺上有異花鄉(xiāng)人神之
正順忠佑靈濟昭烈王廟在縣西一里
朱娥孝女廟在縣南八里娥縣民朱回女年十歲冒白刃救祖母事具曹娥廟既配曹娥其后上虞邑人復為立祠政和三年增修有新定江公亮記
赤石夫人廟在縣北五里山腰有望夫石夕陽反照其色正赤狀如緋衣婦人鄉(xiāng)人異之為立祠
握登圣母廟在縣西南四十里握登山之巔舊傳舜母名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
蕭將軍廟在縣東南十四里將軍秦人諱闿與弟閎領兵東之上虞植金鞭于地而自誓曰化為黃竹吾當血食于此巳而黃竹生焉黃竹嶺由此得名嶺去廟甚近廟有斷碑云吳太元二年縣令濮陽興立
順圣龍王祠在縣東八里
嵩城大王廟在縣西北六十里
崔長官廟在縣西六里
新昌縣
城隍廟在縣西一百五步
公塘廟在縣南四里
天岳廟在縣西南七里
梅姑廟在縣西南二十里
康侯廟在縣東八里
張王廟在縣西南三里
冢墓
(內文闕)
句踐伐木獻于夫差得名木客山魈別名或謂上古入山林逢不若之類
句踐庶子冢在夫山【越絕記地距山陰縣三十里】案越世家句踐之后為王子鼫與而庶子不得其名
大夫文種墓在種山越既霸范蠡去之種未能去或讒于王乃賜種劍以死葬于是山故名
陳音冢在山陰縣西南五里是為陳音山音善射者孔曄記曰其冢壁猶畫作騎射之象也
灼?公冢越絕云句踐客秦伊善灼?者疑此是而其冢曰秦伊山者未詳案十道志當在?山下
朱買臣墓在嵊縣北六里有石羊存焉今號石羊廟買臣吳人今墓在此姑傳以疑
嚴光墓在余姚陳山輿地志云墓衛(wèi)有石羊干道中丞相史文惠公守越于墓側建祠堂自作碑屬錢塘虞似良書之似良字仲房有分隸名自言隸法專師逢童子唐僊人二碑
孟嘗墓在上虞縣西七里嘗字伯周別見
曹娥墓在會稽縣東七十二里自漢元嘉初縣長度尚改葬娥江浦道邊至今存焉墓所有翁仲對峙亭曰雙檜后人所封植也
魏朗墓在上虞縣西北四十二里詳見人物門
謝夷吾墓在種山南【華鎮(zhèn)覽古云今府宅儀門下】夷吾將死敕其家曰漢末當亂必有發(fā)掘露骸之禍宜縣棺下葬子孫遵之故能獨全以至今云
虞國墓在余姚縣西五里孔曄記云國為日南太守有惠政出則雙鴈隨軒及還會稽鴈亦隨焉其卒也猶棲于墓不去
朱雋墓在蕭山縣東洛思山郡國志云雋葬于此洛人送葬登山望洛一嘆而絕也【孔曄記又稱雋為光祿大夫時遭母哀將洛下冢師歸登山相望冢師去鄉(xiāng)既遠目極千里北望京洛遂縈咽而死因葬山頂然則洛思山者又為冢師墓也今兩存之】
劉綱墓在余姚縣南八十里其妻樊夫人祔綱仕為上虞令有道術能召役鬼神政尚清靜歲歲大豐民受其惠其妻亦有道者【事見葛稚川神仙法】
葛仙翁墓在上虞縣西南四十里蒿公山之巔有石室高丈余狀如冢
虞翻墓亦見舊經(jīng)夏侯曾先地志在余姚羅壁山下蓋縣南十有八里
丁固?!臼乐揪幵跁抗躺疥幦松賶羲缮股现^人曰松字十八公后果為司徒又名司徒冢
孔愉墓在山陰縣南二十九里愉仕至尚書左仆射世說所謂孔車騎乃其贈官也
阮裕墓在嵊縣東九里裕字思曠以疾筑室剡山征金紫光祿大夫不就卒
山遐墓在蕭山縣北一十一里遐簡之子濤之孫也歷余姚令東陽太守卒于官
許旼墓在蕭山縣東三十二里許詢之父旼晚居蕭山當是其墓
郗愔墓在山陰縣西南二十五里
謝安墓在上虞縣西北四十里史云安墓在建康梅崗此云安墓未詳案南史謝靈運父祖并葬始寧或是謝元父子墓爾
王羲之墓在諸暨縣苧羅山孔曄記云墓碑孫興公文王子敬之書也而碑亡矣
支道林墓案世說在剡之石城山戴逵過之嘆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巳積石城今屬新昌是為南明山
謝輶墓在山陰縣西三十三里晉太元中會稽內史
夏靜墓亦見舊經(jīng)夏侯曾先地志云在蕭山縣東螺山螺山者其形似也
戴颙墓在剡縣北一里王僧達吳郡記颙死葬剡山今石表猶存故王?齡詩云千年戴颙墓三字道傍碑也
褚伯玉墓在剡縣白石山南史本傳云齊高帝于是山立館居之伯玉常居一樓上及卒葬樓所
謝康樂靈運墓在山陰縣西南三十三里靈運死建康蓋歸葬于此
羊玄保墓在蕭山縣西三十九里嘗為本郡太守
楊素墓在上虞縣西北五里亦見舊經(jīng)或謂素死長安又非越人疑有同姓字者爾
徐浩墓在山陰縣南二十一里
賀知章墓在山陰縣東南九里其地因名九里墓在山巔鄉(xiāng)人呼為賀墓
康希銑墓在山陰蘭亭希銑會稽人歷饒海臺睦四州刺史其碑顏魯公撰并書郡守吳奎得之王荊公及弟平甫賦詩而墓始著
石昉墓在新昌黃壇案公弼家譜墓前有柘樹生而內向覆墓如蓋每有登科者則柘生特枝一枝一人或二三枝則二三人云
吳越遜王倧墓在會稽望秦山案□史倧疾殂東府以王禮葬焉望秦一名天柱聳特秀峙倧之子孫多以文詞知名建炎初裔孫伯言自北邙遷奉累世之喪歸祔天柱名士多有挽詞
蔡墓在上虞縣西十里世傳是蔡伯喈墓案邕固嘗避難至越然史載邕六世祖與其父及母死廬墓事不聞有墓在此也死獄中又不在越非漢蔡邕明矣太平御覽載人有夜坐論史忽有叩戶自稱蔡邕字伯喈者人曰死王允獄中非子耶鬼曰彼自是東漢之蔡伯喈也吾姓字適同耳以此推之殆亦此類姑存之近代冢墓【冢墓舊經(jīng)所載外余隨訪求所得書之故無前后之次亦有未盡書者尚多當候續(xù)書】
會稽縣
太傅信王墳在會稽昌原村王諱璩以少保恩平郡王判大宗正始 賜府于紹興府后罷大宗正府如故進少傅王薨遂贈太保信王以葬其加贈太傅則又慶元之六年云
陸諫議軫墓在五云鄉(xiāng)焦塢贈太傅
陸都官珪墓在袁孝鄉(xiāng)贈至太尉今改葬本縣鷲峰寺前
錢內翰希白墓在天柱峰下子集賢彥遠裔孫伯言祔
沈少卿紳墓在云門【巳上并見舊經(jīng)】
陸發(fā)運寘墓在富盛鄉(xiāng)
郎中沅祔發(fā)運墓
陸左丞佃墓在陶宴嶺
陸少師宰墓在云門盧家岙
知郡淞通判(汀去丁改受)并祔少師墓
陸右司長民墓在上皋尚書塢
參議靜之提舉升之教授光之并祔右司墓
蘇計議師德墓在陶宴嶺
吏部玭祔計議墓
楊樞密愿墓在何山
知郡佑祔樞密墓
詹司諫亢宗墓在秦望山
詹太博林宗墓在鹿里
大監(jiān)骙祔太博墓
梁司諫仲敏墓在秦望山
胡尚書直孺墓在秦望山
齊賢良唐墓在昌原石傘峰
顧內翰臨墓在昌原石傘峰
傅屯田瑩墓在浪港山
傅編修堯咨墓在石棋山
給事中崧卿左藏(耒會)并祔編修墓
王提舉然墓在五云鄉(xiāng)中灶
判院漻侍郎瀹并祔提舉墓
王知郡饎墓在蔡村
韓樞密肖冑墓在太平鄉(xiāng)
韓左司膺冑墓在太平鄉(xiāng)
韓運使髦墓在太平鄉(xiāng)
富樞密直柔墓在古城
富知府(木巳)墓在古城
張秘書淵墓在昌原
尹侍郎焞墓在龍瑞前峰下未仕時嘗封和靖處士
莫侍郎叔光墓在平水
孝子蔡定墓在觀嶺下
山陰縣
魏惠憲王墳在山陰法華山王諱愷
孝宗第二子也初自魏邸出判寧國府又判明州兼領雍州牧王薨有
旨宜于紹興善地權厝遂厝于天衣寺之法堂遣使軷祭且視窆焉
陸知郡眷墓在黃祊嶺
齊尚書執(zhí)象墓在昌原
傅銀青傅正墓在承務鄉(xiāng)
尚書墨卿祔銀青墓
宋修撰輝墓在九里
朱提學興宗墓在苦竹村
王中書孝迪墓在九里
陳中書過庭墓在黃枋嶺
王特進俊乂墓在西山
尚書佐祔特進墓
司馬提舉(木兒)墓在亭山
侍郎伋監(jiān)丞僖祔提舉墓
呂顯謨正巳墓在九里
曾文清公墓在道樹
大卿逢侍郎逮并祔文清墓
杜太師墓在永昌鄉(xiāng)苦竹村
孫威敏公墓在承務鄉(xiāng)
陸太保昭墓在承務鄉(xiāng)左丞之祖四世葬此有陸氏大墓碑
趙太師墓在承務鄉(xiāng)清獻公之祖與陸氏墳正相對亦有碑
唐右史閎墓在蘭亭
唐運使閱墓在古城
石銀青元之墓在盛塘孫朝議瑞中寺正邦晢祔銀青墓
石提舉繼曾墓在謝墅
李太尉顯忠墓在天衣山
嵊縣
石祠部麟之墓在升平鄉(xiāng)
石尚書公弼墓在僊山
諸暨縣
安定郡王令(言艮)墓在花山
馬郎中純墓在陶朱鄉(xiāng)
寺丞延之祔郎中墓
廖都承虞弼墓在陶朱鄉(xiāng)
新安郡王士術墓在陶朱鄉(xiāng)
姚太師舜明墓在長寧鄉(xiāng)
參政憲祔太師墓
安定郡王子濤墓在安俗鄉(xiāng)
蕭山縣
王兵部絲墓在縣西南八里
王侍郎弗墓在廣福寺傍
余姚縣
胡尚書沂墓在澄溪
李莊簡公墓在姜山
陳侍郎橐墓在化安寺
趙知府彥嗣墓在鳳亭鄉(xiāng)
趙知府師龍墓在石堰
上虞縣
趙提刑彥絹墓在五夫山鳳凰村
豐郎中誼墓
潘經(jīng)略時墓
趙龍學子潚墓
新昌縣
石尚書待旦墓在仙桂鄉(xiāng)朝議溫之朝議牧之金紫衍之太博象之太博亞之大夫景衡并祔尚書墓
石祠部景術墓在高蟠
石知郡彥和墓在蒼岙
石朝議景衍墓在蘭峴
石侍御公揆墓在仁山
石知軍嗣慶墓在石佛寺山
石少尹彥中墓在蒼岙
許知郡從龍墓在杜黃山
趙知郡盅墓在伍山鄉(xiāng)
石刑部晝問墓在小江
石檢詳宗昭墓在王公塢
(內文闕)
太師賀孝敏王士(上大下云)墓在山陰縣天衣寺法華山
節(jié)使滕國恭靖公不微墓在山陰縣東黃
直閣不羈祔恭靖墓
會稽志卷第七
宮觀寺院〔一〕
道士所居為宮觀僧則曰寺院宮古者上下通稱【如父子皆異宮儒有一畝之宮】觀本樓闕之名仙人好樓居故道士亦稱之南北朝又有稱館稱玄壇者今都下醴泉萬壽集禧之類皆有道院以處其徒外方如丈人觀等亦或有之然不多置也寺本官置之名后漢浮屠初至洛陽館于鴻臚寺及建精舍因冒寺名曰白馬寺隋更其名曰道場【若歐陽詢所撰西林道場碑是也】唐初復曰寺院五代以來寺院特盛江南吳越閩楚建寺度僧不可勝計今以會稽一郡考之凡梁開平以后稱造某寺賜某額皆錢氏割據(jù)時為之非真中國之命也故其多如此及地入輿圖乃有敕賜額宣和初既以僧尼為德士女德乃并改寺院為宮觀僧揣知必不久皆仍舊扁止易一字以應命而藏其舊字及還寺院名則復其初今會稽如戒珠寺等猶可辨也
宮觀
府城
天慶觀
在府東南五里一百二十步隸會稽唐之紫極宮也梁開平二年改真圣觀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改曰承天觀時天書事猶未興也初景德五年正月【即祥符元年】乙丑左承天門
天書降戊辰改元大中祥符以其日為天慶節(jié)二年十月十四日 詔曰朕以欽崇至道誕錫元符率土溥天期福祥之咸被靈壇仙館俾興作以攸宜庶昭清靜之風永洽淳熙之化式營仙館以介民禧宜令州府軍監(jiān)關縣擇地建道觀一所并以天慶為額蓋用節(jié)名也惟西京稱天慶宮余悉為觀于是州以承天應詔五年閏十月九日 詔曰近者告期中夕降圣皇闈昭示誨言□聞帝冑尊祖聿隆于顯號奉先式煥于丕圖鴻緒發(fā)源既彰于累積綿區(qū)設教用表于欽崇天下州府軍監(jiān)并于天慶觀置
圣祖殿其殿內尊象及侍從并令玉清昭應宮降樣其后遂著令諸州給閑田供齋廚藩鎮(zhèn)十頃余七頃五頃官吏之官罷任并朝拜禁乘馬出入遇天慶節(jié)士庶焚香庭中殿在觀之昊天殿北建炎初罷玉清神霄萬壽宮詔迎長生青華像赴觀建炎三年十一月
高宗皇帝駐蹕癸亥
列圣御容至自東京亦迎赴天慶奉安云
報恩光孝觀
在府東三里九十四步隸會稽陳武帝永定二年舍宅建名思真觀太平興國九年州乞改額干明以從圣節(jié)祝
至尊壽 詔俞其請崇寧二年改崇寧萬壽政和三年改天寧萬壽置
徽宗本命殿號景命萬年殿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十二年又改今額專奉
徽宗皇帝香火初天圣閑
章獻明肅皇后敕遣中使修建用玉清昭應宮別殿小樣將成羨材尚多中使謂主觀道士曰當為奏陳別建道院于東偏道士唯唯而巳它日復言之又不對中使不懌遂巳道士者惜不知其姓名必賢者也
天長觀
在府東南六里一百六十六步隸會稽唐天寶三載秘書監(jiān)賀知章辭官入道舍宅置號千秋觀七載改今額初開元十七年從群臣請以八月五日上降誕日為千秋節(jié)觀蓋用節(jié)名后改千秋節(jié)為天長地久節(jié)觀名從之觀嘗有客道士攜草屨數(shù)十緉坐觀門有過者輒與之已而得屨者或有腳疾或骭瘍著之皆頓愈競相傳布而道士已失所在故至今俚俗謂天長為草鞋宮殿上像設奇古傳以為唐代所塑如麻姑浮丘伯等皆他宮觀所無郡人謂之土寶又殿東有小銅鐘范制甚奇聲尢清圜遠聞非凡鐘比嘗撲損匠者鋸為大鏬聲乃如故汝陰王廉潛作八分書于鐘上惜其不為人所知今徙于他所矣
開元宮
在府南四里一百二步隸山陰唐開元二十八年建宮舊極閎廣后多為民居所侵今所謂甲子巷者乃開元之六十甲子殿也
會稽縣
告成觀
在縣東南七里政和四年二月敕改禹祠為告成觀靖康初元翰林學士翟公汝文守會稽作三清于正殿因設醮祭其青詞曰臣聞吳天有目之所共睹尚絕形容上圣眾妙之所圓成孰能體象敢以凡情之見解妄慕浩劫之高明深慮愚冥自貽誅譴伏念臣叨蒙覆燾粗識熏修每嘆玄像之不傳莫慰群倫之生敬力求繪素仰肖光儀用志歷年僅成茲事今者甫塵丹陛獲遂夙心竊惟高上至極之尊必示淵默無為之相寫三清之垂拱用仿威神具萬德之莊嚴出臨霄極倘獲上通帝所克簡圣衷即乞頒降諸天普同供養(yǎng)咸瞻晬表永有依歸臣尚恐粉墨既焚閟藏云闕復命工師再刻崇建琳宮流傳飆欻之姿安奉告成之宇庶存下土以廣真游臣誓愿歷劫始終歸誠道蔭生身嗣續(xù)祗命玄科非敢萌纖毫僥福之心直以盡頂踵報天之實自稱小兆臣翟汝文又作真武像尢極精致說者謂得天人粹溫之氣而陰威肅然初建殿于西北隅后以奉安 御書碑移殿西廡下南向殿之西南有井能愈疾一郡所崇事也余具禹廟事中
龍瑞宮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有禹穴及陽明洞天道家以為黃帝時嘗建候神館于此至唐神龍元年置懷仙館開元二年因龍見改今額宮正居會稽山南峰嶂遒崒其東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號苗龍上升臺苗龍者不知其名唐初人善畫龍得道仙去大抵龍瑞尢宜煙雨中望之重峰迭巘圖畫莫及故邦人舊語曰晴禹祠雨龍瑞舊有道士魏景暉能琴有行業(yè)紹興中郡幕洛人李樸贈之詩云惟有彈琴魏道士抱琴橫膝對斜暉朱希真敦儒頗稱之
千秋觀
在縣東南五里干道四年八月安撫使史丞相浩奏移天長觀舊額建其中為三清殿兩廡分享前代高士東廡曰高尚之士西廡曰列仙之儒凡四十一人故俗謂之先賢堂前有閣牓曰鏡湖一曲亭曰懷賀
嵊縣
金庭觀
在縣東南七十二里孝嘉鄉(xiāng)道經(jīng)云王子晉登仙是天臺山北門第二十七洞天桐柏山洞中三十五里見日月下見金庭壁四十里唐高宗時賜名金庭觀宣和七年改崇妙觀舊傳王右軍舍讀書樓為觀初名金真館后改金真宮至宋齊閑褚伯玉居此山三十余年后游南岳霍山復歸謂弟子曰吾從此去十句當逝及期而終年八十有六【史言齊高帝迎之辭疾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館居之與圖經(jīng)少異】真誥云上虞吳曇者得許承一瓢贈伯玉伯玉亡授弟子朱僧標歷代寶之可受一斛唐先天閑遣女道士詣金庭觀投龍因見此瓢遂持以進今觀之東廡有右軍肖像又有墨池鵝池
桃源觀
在縣城內東北四十步唐武德八年置號太清觀后廢漢干佑三年重置仍改今額
諸暨縣
干明觀
在縣西二里紹興二十六年道士陳師惠建請于朝移舊干明觀額
余姚縣
廣福觀
在縣東七十步舊號 圣祖下院其址在縣城內天圣中建熙寧二年用治平德音賜壽圣觀額廢于建炎兵火縣以弓手舊營易其址廣縣治紹興二十五年道士張襲明即所易新址重建三十二年以避
太上皇帝尊號例改今額
祠宇觀
在縣南七十里四明山漢人劉綱及妻樊夫人上升之地古有祠宇觀唐明皇天寶三年以其地險遠移觀于瀑布下故俗謂之白水宮本朝政和六年 詔建 玉皇殿蠲其雜賦初唐末有高士謝遺塵隱于是山之南雷【今有大雷峰亦不知南雷何在】嘗至吳中謂陸魯望曰吾山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宇澄霽望之如牖戶相傳謂之石窗故茲山名曰四明山中有云二十里不絕民皆家云之南北每往來謂之過云有鹿亭有樊榭有潺湲洞木實有青欞子味極甘而堅不可卒破有猿謂之鞠侯于是魯望與友人皮襲美各賦詩九篇傳于世然今雖山中居人皆不知此異境果在何處與華山之華陽武陵之桃源無異蓋神仙所居可聞名而不可到也或謂山圍八百里四面皆七十峰其說出于近世莫可得而考案今明州蓋以此山得名而山實屬會稽之余姚縣正如霢州本以峨霢山得名而山乃屬嘉州之峨霢縣也又華州以華山得名華山高五千仞華州乃不見而同州反見之故語曰世閑多少不平事卻被同州看華山亦此類也
上虞縣
天慶觀
在縣南一里太康中獲金罍于上虞觀井國朝祥符二年詔天下立天慶觀縣亦許之故賜今名
新昌縣
鼓山真圣觀
在縣西四里
寺院〔一〕
府城
開元寺
在府東南二里一百七十步節(jié)度使董昌故第后唐長興元年吳越武肅王建奏以開元復為大善寺而以此為開元寺蓋處一州之中四□遠近適均重閎廣殿修廊杰閣大鐘重數(shù)千斤聲聞浙江之湄佛大士應真之像皆雄特工致冠絕它剎歲正月幾望為燈市傍十數(shù)郡及海外商估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藥組繡髹藤之器山積云委眩耀人目法書名畫鐘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閑出焉士大夫以為可配成都藥市建炎庚戌虜騎侵犯既退群盜投隙而至遂焚不遺一椽今七十年雖繼興葺尚未能復初武肅王有浙東以董昌第為開元而以昌生祠為天王院及是同時廢于火亦有數(shù)焉
大中禹跡寺
在府東南四里二百二十六步晉義熙十二年驃騎郭將軍舍宅置寺名覺嗣唐會昌五年例廢大中五年僧居玄詣闕請僧契真復興此寺并置禪院于北廡詔賜名大中禹跡且命契真居所置禪院寺門為大樓奉五百阿羅漢甚壯麗初釋氏自達摩至慧能以來傳禪宗然禪院皆寓律寺至百丈山懷海始創(chuàng)為禪居乃不復寓律寺契真亦懷海弟子是時禪寺雖創(chuàng)尚未盛行故猶寓禹跡北廡為禪院而巳凡寺院冠以大中二字皆廢于武宗而復于宣宗者惟祥符非是紹興末曾文清公卜居于越得禹跡東偏空舍十許閑居之手種竹盈庭日讀書賦詩其中公平生清約不營尺寸之產(chǎn)所至寓僧舍蕭然不蔽風雨惟食奉祠之祿假三兩老兵給使令始終如一日公詩有曰手自栽培千個竹身常枕藉一床書蓋寓居時所賦也
延慶院
在府東南五里二百二十六步唐大中十二年臺州剌史羅昭權舍宅建
崇報院
在府東二里一百九十四步開運四年司農卿周仁邈之妻許及其子從徽舍宅建名報恩后改今額
大中祥符寺
在府東北三里二百步唐中和二年僧可(王舀)建號中和水陸院后改稽山羅漢院周廣順三年改保圣寺開寶七年改法云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圓通妙智教院
在府東南三里一百五十步開寶八年少卿皮文粲舍地建號觀音院方唐之末皮日休避地吳越死焉其子光業(yè)為其國丞相裔孫公弼仕
國朝亦通顯文粲光業(yè)諸孫仕于其國者新唐書據(jù)小說以為日休誅死蓋誤也熙寧閑太守趙清獻公具 奏以禱祈之地賜額圓通紹興初
車駕駐蹕宣賜
御書金剛經(jīng)板干道八年府又以禱旱疫有應聞于
朝加額妙智初有興福院與圓通鄰久廢僅有一佛殿至是用主僧善超請并興福入圓通或云圓通本興福之觀音懺堂后寖盛別為院而興福日衰至無一僧乃并有之事之興廢有如此者亦可一嘆也
永福院
在府東二百五十八步晉天福四年吳越文穆王建名光明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慶歷八年七月初五日 朝旨永充天臺教院有重建院記
隆教院
在府東一里三百四十六步太平興國元年觀察使錢像建號無礙浴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景德院
在府東南六里七十四步唐天佑四年建號鏡清開寶三年改福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十六觀堂趙侍郎不流之先嘗寓居侍郎實生于此及來為守興葺之
明教院
在府東南五里四十六步建隆元年錢塘縣令林仁憲舍宅建號彌陀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旌教院
在府東南四里一百九十四步周顯德二年錢承裔建號法華懺院開寶三年改憲臺永壽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院舊植杏甚茂至今謂杏花寺
長慶院
在府東南一里二百二十八步宋永徽二年建本晉尚書陳囂竹園因號竹園寺唐會昌五年毀廢周顯德五年僧德欽重建號廣濟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善法院
在府東南四里二百二步晉天福七年吳越建為尼院號永寧 本朝大中祥符初改今額熙寧八年并尼入大慶以為僧院紹興初秦魯國賢穆大長公主寓第院中掊地得金涂銅塔
壽昌院
在府東南五里一百四十六步漢干佑三年建觀音吉祥院開寶三年建佛殿景德二年改今額
廣福院
在府東南六里七十六步太平興國元年溫州剌史錢偁之子熙陳舍園建號俱(月互)院俱(月互)西域語也蓋錢氏所名及治平四年正月一日
英宗皇帝受徽號德音私造寺觀及三十閑以上有佛像者以聞賜名壽圣壽圣蓋
英宗誕節(jié)名也故僧寺名壽圣者所在有之一州或至十數(shù)初前代及
本朝有以誕節(jié)名寺觀者如千秋天長天清承天干元之類雖閑有之然不多也至壽圣始遍及天下崇寧閑蔡京請郡置一寺觀名天寧萬壽蓋權輿于此紹興三十二年六月高宗皇帝內禪移寓 德壽宮上尊號曰
光堯壽圣太上皇帝是歲十二月 詔寺院宮觀祠廟及鄉(xiāng)里坊巷官私亭館名有犯
壽圣及 德壽字者并回避又 詔天下寺觀名壽圣者皆改為廣福云
法濟院
在府東南四里九十六步至道元年邑人陳建舍園為臺州萬年山廨院天禧三年賜院額
悟本院
在府東南三里三十四步唐干符二年張希劉審言共舍宅置號鏡水院開寶七年改明心院又賜今額佛屋戶上有題舍錢人姓名墨高去木一分許蓋歲久摧剝風雨木朽而字以墨覆故獨不動世傳華州西溪有亭蓋杜子美詩所謂鄭縣亭子者杜詩書板上墨字挺起尢高蓋此類也
福果院
在府東南三里三十四步
右隸會稽
會稽縣
大善寺
在府東一里二百一十步梁天監(jiān)三年民黃元寶舍地錢氏女未嫁而死遺言以奩中資建寺僧澄貫主其役未期年而成賜名大善屋棟有題字云天監(jiān)三年歲次甲申十二月庚子朔八日丁未唐開元二十六年改名開元后唐長興元年吳越武肅王別創(chuàng)今開元乃復大善舊名建炎中
大駕巡幸以州治為 行宮而守臣寓治于大善及移蹕臨安乃復以 行宮賜守臣為治所然歲時內人及使命朝攢陵猶館于大善干道中蓬萊館成乃止獨太常少卿按行陵下寓館焉慶元三年十一月寺僧不戒于火一夕煨燼惟羅漢天王堂浴院經(jīng)院庫堂僅存【寺有塔亦俱焚或發(fā)其塔中地得石刻乃越州龍興寺宋太始元年唐大中元年造塔大宋淳化三年十一月火焚塔寺俱盡景德元年重建石刻中閑多斷闕不可盡讀案龍興寺與今龍興橋相近或謂提舉廨舍是也疑龍興塔既焚后人取廢塔所葬舍利佛骨益以他舍利葬于大善塔耳以棟上字觀之則大善自建寺以來未嘗有被焚之事亦未嘗名龍興也】
報恩光孝禪寺
在府南二里二百二十二步宋元徽元年制法華經(jīng)維摩經(jīng)疏僧遺教等與法師惠基于寶林山下【即?山亦名飛來山】建寶林寺時有皮道與舍宅連山造寺山之巔有石岫岫有靈鰻禱雨多應□有巨人跡錫杖痕會昌毀廢干符元年重建因改為應天寺晉末沙門曇彥與許詢玄度同造磚木二塔未成詢亡久之岳陽王將至彥預告門人許玄度來也岳陽亦早承志公密示至州即入寺尋訪彥望而曰許玄度來何暮昔日浮圖今如故王曰弟子姓蕭名(上?下言)師何故以許玄度呼之彥曰未達宿命焉得知之遂握手命入室席地王忽悟前日造塔之事宛若今日由是塔益加壯麗崇寧三年八月詔改崇寧萬壽禪寺三月八日又改崇寧為天寧每歲天寧節(jié)郡寮祝圣于此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禪寺俄又改廣孝為光孝專奉
徽宗皇帝香火蓋以本 天寧祝圣之地也舊有長老滋須者有高行會改當十錢為當五郡守召須及能仁長老密告之且曰聞二寺方大興造有未還瓦木工匠之直而蓄當十錢多歸可急償之明日文字一出皆大折閱矣二人既歸能仁呼知事僧告以將赴它郡之請凡有負者皆即日償之于是出千余緡與之抵夜乃畢得者皆喜明旦遣侍僧問天寧則曰長老歸自郡齋即以疾告閉方丈門熟睡至今猶未起也及令下須始以當五之數(shù)償負能仁乃大愧服
大能仁禪寺
在府南二里一百四步本晉許詢舍宅號祗園寺后廢至吳越王時觀察錢儀復建號圓覺寺咸平六年從知州事兵部員外郎康戩之請用承天節(jié)名改賜承天寺政和七年上后土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詔天下承天僧寺皆改為能仁寺蓋避后土號也是歲 詔建神霄玉清萬壽宮以僧寺壯麗富瞻者改建而越以能仁為之石刻 御制宮碑奉安法堂上作朱漆樓閣嚴護正殿左奉長生大君右奉青華帝君侍立真人各二人側殿奉韓君丈人又繪左右仙伯及從官于兩序殿柱以金龍絡之殿庭為醮壇殿門立二十四戟【用(金俞)石頭鉆金龍躔朱漆桿其桿上青下綠彩畫云鶴蛟龍仍綴五色帶五條每帶綴一銅鈴通長一丈二尺八寸】殿上設威儀【金鉞玉斧五明扇九天寶蓋神境錦傘飛空霓旌真境十絕靈旛朝天朱幢仙境絳節(jié)紫金垂云如意尺十種各二】筑亭行符水名仁濟亭講堂名道紀堂經(jīng)藏名云章寶室貲產(chǎn)名道業(yè)天寧天應天符寧貺元成節(jié)各設醮醮多至千二百位自 京師降青詞朱表御香守閽及灑掃用禁軍文書八疾置守臣雖前二府但稱管句百步內禁雜戶及屠肆街衢責地分人掃除車檐及庖廚宴集音樂采捕刑獄之具皆有禁道士知宮副知宮皆降敕差名曰長貳氣焰熏灼監(jiān)司守臣通書啟送迎交謁如等夷方是時泗守葉默建昌守陳并秀守蔡巒皆為神霄道士所訟得罪至流竄歲用名香朱丹幣帛酒醴華果不勝數(shù)紙札尢多一取以千計皆池表歙表之類不許以他所產(chǎn)充數(shù)猶退易不巳遇特設齋道士襯錢自三十千至三百率無虛月
靖康內禪始稍減削 建炎中興 赦書遂命神霄復為僧寺遷像設于天慶觀而能仁寺復故州又有能仁院故郡人謂能仁寺為大能仁寺云
戒珠寺
在府東北六里四十七步蕺山之南本晉右將軍王羲之故宅或曰其別業(yè)也門外有二池曰鵝池墨池其為寺不知所始陳太建二年有僧定光來寓寺中耳過其頂擎銀像長立不臥寺之中為臥佛殿有所謂十大弟子者哀泣其□或候氣或捫足而佛之父母亦在焉僧惠迪言方政和閑道家盛時有道士詰僧曰寺院乃祝壽之地乃為此狀何也當聞于州毀之有僧出曰比見道宮進
天寧節(jié)?!∈ナ枋琢械赖陆?jīng)若干卷經(jīng)中乃云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死而不亡者壽強梁者不得其死死之徒十有三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如此類皆何等語汝乃殊不避何也道士掩耳而去寺有上方院熙寧中郡守程公師孟與法云長老重喜來游喜能詩乃擬程公體坐上立成曰行到寺中寺坐觀山外山程公大喜又有竹堂雪軒宇泰閣皆一郡登覽之勝李參政漢老有雪軒詩曰四山環(huán)繞翠岧峣想見凌晨雪未消八萬四千修月手不知何處琢瓊瑤人推絕唱宇泰紹興中為士子肄業(yè)之地常十余人策名巍科者相踵蓋山川之秀有以相之寺南百步有題扇橋蓋賣扇老姥所居云
光相寺
在府西北三里三百七步后漢太守沈勛公宅東晉義熙二年宅有瑞光遂舍為寺安帝賜光相額給事中傅公崧卿退居北海里第去寺最近數(shù)杖屨過之
能仁院
在府西北三里三百三十七步開寶六年觀察使錢儀建太平興國二年吳越給地藏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承天政和七年五月改賜今額
廣教院
在府西六里二百二十七步蕺山東麓院后山壁刻字有曰唐景福元年歲在壬子準敕建節(jié)度使相國隴西公生祠堂其年十二月十六日興功開山建立蓋董昌生祠也昌敗祠廢后唐天成四年吳越王錢镠夢神人求祠宇或言祠本古天王院有魚池因建天王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通教院天圣初避
章獻明肅皇后父名又改今額建炎末與開元寺同時廢于火紹興中院僧惠迪募緣再建佛殿西北隅山壁有陸少師題名石刻云盧駿元王源之吳廷瞻曹季明沈詠道孫元禮陳志行陸元鈞自戒珠寺雪軒過竹堂登上方尋徑到此政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元鈞題盧公名天驥西安人以儒學進名重當世后避天字改名襄字贊元終于吏部侍郎時為浙東提點刑獄少師時為淮西提舉常平詠道名時升為部酒官有文學盧公遇之如交友游覽必與俱后以子貴贈至太師吳國公
妙明院
在府北三里一百七步開寶五年鎮(zhèn)海軍都指揮使陳志建吳越給光贊般若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今額佛殿東南有八角石井舊嘗有大珠夜風雨晦冥輒出照殿上及廊廡盡明或浚而索之弗得建炎兵亂有北客來居墜小兒死焉珠遂絕不出院本甚廣今非復舊址矣
觀音教院
在府西北三里一百二十七步干道九年有沈安中者舍所居請于府移會稽縣界圓通妙智教院舊額建
右隸山陰
會稽縣
泰寧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周顯德二年建初號化城院又改為證道院建中靖國元年太師陸佃既拜尚書左丞請以為功德院改賜名證慈米芾書額寺門外筑亭曰慶顯紹興初
詔卜
昭慈圣獻太后攢宮遂以證慈視陵寺而議者謂
昭慈將歸祔
永泰陵因賜名泰寧禪寺其后
永佑
永思
永阜
永崇四陵修奉皆在其地故泰寧益加崇葺云
淳化寺
在縣南三十里中書令王子敬所居也義熙三年有五色祥云見安帝詔建云門寺會昌毀廢大中六年觀察使李褒奏再建號大中拯迷寺淳化五年十一月改今額寺有彌陀道場杭僧元照書額門外有橋亭名麗句亭刻唐以來名士詩最多先唐時云門止有此一寺今裂而為四雍熙者懺堂也顯圣者看經(jīng)院也壽圣者老宿所棲庵也或謂云門寺本面東主秦望而對陶宴等山如列屏障會昌廢寺后止存一小殿面南未毀遂因附益以為寺非復舊址而舊址乃多犁以為田紹興中淮僧廣勤為雍熙副院嘗因牛足陷得小銅維衛(wèi)佛像于田中蓋古云門寺地也凡寺額冠以大中者舍大中祥符外皆唐宣宗時所復會昌廢寺
雍熙院
在縣南三十一里一十步初僧重曜于云門拯迷寺之西建懺堂號凈名庵開寶五年觀察使錢儀【俶之弟】廣之為大乘永興禪院【懺堂在今佛殿后法堂前當時觀音像猶在】雍熙二年十月改賜今額紹興元年六月賜故尚書左丞陸公為功德院【陸氏功德院本在證慈至是證慈改為泰寧奉 攢宮乃改 賜是院時方立法應 賜功德院者不 許用有 敕額寺院惟雍熙 特賜】院有吳越忠懿王在國時所貽書石刻其一曰報云門山凈名庵長老重曜今差人赍到白乳茶三十斤棱瓷香爐一只衙香五斤金花合盛重五十兩仍支見錢一百千文足陌可親入懺保安遣此示諭不具押字付其一曰報越國云門山凈名庵長老重曜昨據(jù)節(jié)度使錢儀申所請為官中入懺保安事具悉師心鏡絕塵衣珠無類修釋氏務三之訓得凈名不二之宗洎掛錫寶坊棲真玉笥節(jié)使素欽于景行遠有來聞國家因罄于精誠遂可其請況奇峰正聳炎景斯煩非坐非行頗勞精進傾心引領尢媿忠勤今則再賜到乳茶三十斤乳香三十斤至可領也夏熱想得平安好故茲告諭想宜知之不具押字付長老重曜此亦可略見錢氏下書境內之體錢氏自周世宗及
宋興之后蓋務尊戴中朝然其書猶不能無竊擬書詔之意故具載之院額錢惟治所書院前橋亭曰好泉亭亭扁蓋陸少師所題取范文正公詩林無惡獸住巖有好泉來之句又有牧庵朝陽亭及范丞相純仁兄弟章樞密楶曾舍人鞏晁侍讀說之江少卿緯廉博士布題名錢氏據(jù)舊史雖封吳越國王然初不言會稽別稱越國于此見之史魏公家有當時金書法華經(jīng)稱錢儀為判會稽府則又有會稽府之稱矣吳越□史又云遜王移居東府似又稱東府也
顯圣院
在縣南三十里周顯德二年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經(jīng)院干德六年賜號云門寺至道二年九月改今額院后有王子敬筆倉實一眢井有經(jīng)藏甚靈異中閑院嘗無主僧者久之郡牧毀其法堂以修園館然經(jīng)藏猶如故今院復小葺絕無產(chǎn)業(yè)僧童賴經(jīng)藏以給云
廣福院
在縣南四十里晉天福六年建初名上庵熙寧三年六月以治平 德音賜壽圣院額隆興元年例改今額云門四寺相比廣福最在其上小而秀邃可喜傍又有云泉云峰庵皆幽勝
大禹寺
在縣南一十二里梁大同十一年建會昌五年毀廢明年重建寺自唐以來為名剎西偏有泉名菲飲有亭覆之紹興中王編修鈺題名大字刻泉上
天華院
在縣東六十里周廣順二年建號無礙浴院至道二年十一月賜名天華院呂文靖公有賀家湖上天華寺一一軒窗向水開之句今院乃在小市去湖差遠不稱此詩疑嘗移建云
東山壽寧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宣和五年陸祠部傅所建初蔡京為黨禁凡故二府臣寮名在元佑黨者皆奪墳剎例更其名為壽寧陸左丞證慈院其一也政和中詔皆復賜之額亦復其故祠部適以家貲建東山院成遂請于州以壽寧名之方建寺時祠部年逾六十方手植稚松人或笑之及歿年九十松皆為喬木云
寶山證慈院
在縣東七十二里曹娥鎮(zhèn)曹娥廟之□米禮部芾書額證慈本陸左丞寶山功德院名后以
昭慈圣獻皇后攢宮改院名泰寧而徙額于此
大中昭福院
在縣南一百里唐元和二年寧賁禪師建會昌廢大中八年文質禪師重建
妙峰寺
在縣東七里唐光啟元年蔡郇等于古靈山寺基建靈山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福慶寺
在縣東南七十里晉將軍何充宅也世傳充嘗設大會有一僧形容甚丑齋畢擲砵騰空而去且曰此當為寺號靈嘉充遂舍為靈嘉寺唐會昌五年廢晉天福七年重建大中祥符六年改賜今額
隆慶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晉元嘉三年建號長樂寺會昌廢建隆元年重建號興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壽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晉開運四年阮羅建干德二年吳越號資國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護圣院
在縣東四十里周顯德元年建院有磚塔因號千佛塔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今額
廣愛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漢干佑三年于古寶安寺基上建號德政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崇仁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唐龍紀二年建號相國永泰禪院晉天福四年吳越改瑞峰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圣院
在縣東四十里漢干佑元年建號證福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干道元年改為禪院
普濟院
在縣東北八十里孔浦后唐長興四年建號興福禪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福圣院
在縣東北八十五里纂風浦周廣順元年建顯德五年吳越給延壽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慶恩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晉天福七年建周顯德元年吳越給報恩院額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靈峰院
在縣南二十二里開寶九年觀察使錢儀建號三峰院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普濟院
在縣東四十里干德元年盧文朗建即晉鴻明禪師誦經(jīng)之地將軍何充累詣聽經(jīng)故號何山院干德三年改云濟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凈勝院
在縣南二十里唐中和三年齊肇以其祖丞相抗書堂建號云水塔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渚修院
在縣南一十八里周顯德五年集惠大師建號福清塔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妙智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觀音尼院今為僧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凈住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齊永明二年建號靜念寺會昌廢漢干佑三年陸君泰重建治平三年九月改賜今額
廣教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晉開運四年建號善訓寺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澄心院
在縣東六十里唐景福二年吳越武肅王建周顯德五年改水心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華嚴院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咸通九年賜今額寺久廢后移五云鄉(xiāng)今方廣院乃其子院爾
鷲峰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唐大中五年建天佑六年賜號金峰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延安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建隆元年建號護國保安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崇勝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保安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九蓮院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建隆三年建號蓮花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佛果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干德二年建號保福院治平三年正月改賜今額
清修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晉開運三年建號清泰院治平六年九月改賜今額
寶林院
在縣南一百里元豐元年州以三界鎮(zhèn)接待院奏請賜今額
化城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周顯德二年于古皇城院基建
石佛妙相寺
在縣東五里唐大和九年建號南崇寺會昌廢晉天福中僧行欽于廢寺前水中得石佛遂重建治平三年賜今額石佛今在寺中高財二尺余背有銘曰齊永明六年太歲戊辰于吳郡敬造維衛(wèi)尊像凡十有八字筆法亦工案會稽未嘗號吳郡【在隋嘗名吳州然在此后百余年】此石佛既得之水中又一人可負之而趨者安知非吳郡所造而遷徙在會稽耶案天衣有維衛(wèi)銅像云門雍熙又嘗犁地得銅像亦維衛(wèi)也蓋古多作此像者
稱心資德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梁大同三年建會昌中廢大中五年觀察使李褒奏重建稱心在唐為名山與云門天衣埒宋考功之問守會稽時有游稱心寺詩曰步陟招提宮北極山海觀千巖遞縈遶萬壑殊悠漫喬木傳夕陽文軒劃清煥泄云多表里驚湖每昏旦問予金門客何事滄州畔謬以三署資來剌百城半人隱尚未弭歲華豈兼玩東山芝桂芳明發(fā)坐盈嘆考功詩名冠冕一代李適以為自康樂以后推為絕唱此詩尢高絕信乎其似康樂也又有唐律二篇見集中云門天衣至今游會稽山水者必至焉惟稱心在海隅獨以僻遠寺又蕪茀故詩人騷客有終不一到者名亦晦而不彰豈獨人才有不遇哉
明覺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剌涪山唐開元十八年建會昌毀廢晉天福八年復建號大明院治平二年改今額有千歲和尚塔亦有碑而其說荒怪不可考質然院頗幽絕可愛院門下數(shù)諸峰如柳柳州所謂林立四野者入門石壁屹立盛夏爽然如秋
隆德崇善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昌源故 皇叔祖信王琥功德寺慶元四年賜今額
崇福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
興福院
在縣南一里一百步晉天福五年觀察使錢偁建號錢湖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今廢
山陰縣
天章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蘭亭至道二年二月內侍高班內品裴愈奏昨到越州見晉王羲之蘭亭曲水及書堂舊基等處得僧子謙狀乞賜御書收掌于書堂上建一寺舍焚修崇奉 宸翰特賜天章寺額淳熙十年重建御閣奉安
仁宗皇帝天圣四年六月十二日 宣賜
御書篆文天章之寺鐫刻四字牌額又紹興八年三月壬寅降到
高宗皇帝御書蘭亭序石刻一本賜浙東安撫使孫近有近題跋勒石蘭亭曲水右軍書堂及畫像至今皆在或謂
仁宗書此額時本書
真宗御集閣為天章之閣四字既成
圣意未愜再書之前本遂不用有內侍奏
章獻明肅皇太后言越州天章寺天下名山今欲乞
皇帝更書一寺字易閣字以賜越州
太后與
上皆欣然許之此四字是也故老所傳如此
天衣寺
在縣南三十里晉義熙十三年高僧曇翼結庵誦法華經(jīng)多靈異內史孟覬請置法華寺至梁惠舉禪師亦隱此山武帝征之不至有翼公所頂戴紫檀十二面觀音及梁昭明太子統(tǒng)遺舉公金縷木蘭袈裟紅銀澡瓶紅琉璃砵至今具在又有金銅維衛(wèi)佛像本西域阿育王所鑄浮海而至梁武以施山中儀相甚偉今奉于西序宣和初 詔改僧為德士寺院為宮觀銅鐃銅像期以十日盡輸官俄復命惟輸鐃而銅像悉獲存故維衛(wèi)像至今嚴奉焉寺有十峰堂以山之十峰為堂名山下又有雙澗故曾文清公詩云布襪青鞋踏欲無看山看水未成疏十峰雙澗尢奇處萬壑千巖總不如淳熙七年 詔以 皇子魏惠憲王薨攢于山中設置衛(wèi)守且歲時加恩澤有差云
法云寺
在縣西北八里本名王舍城寺久廢吳越王時有大校巡警見其地有光景乃復興葺開寶七年改名寶城寺中允陸公仁旺及弟大卿 舍園地以益之大中祥符中改額法云建中靖國元年大卿之孫拜左丞請為功德院三歲度僧一人建炎初金虜入寇有三騎至寺主僧道亨不勝憤閉寺門擊殺之尸諸門虜后騎至遂焚寺道亨婺州人在法云四十年度弟子三十二人寺焚復營葺不少挫未成而卒其后自修契彝繼之乃成道澤又建觀音殿鐘樓經(jīng)藏往時有重喜者不知何郡人為童子時擁篲掃廊忽渙然有省遂能詩有杰句元豐中居法云嘗作詩曰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拾得斷麻縫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本覺寺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梅山后唐清泰三年節(jié)度經(jīng)略副使謝思恭舍宅建號凈明寺寺有云峰堂以曾文清公詩得名亦有曾公手書行記寺后有適南亭可以望??つ脸探o事建陸左丞作記又有子真泉
智度寺
在縣西北九十五里后唐天成三年建周顯德元年吳越改旃檀寺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云秘寺
在縣北五十里梁大同十年將軍毛寶舍宅建會昌毀廢大中五年重建
寶壽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唐大順二年建天禧三年造殿號清化院景德二年改賜今額
寶嚴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純一禪師壽塔漢干佑元年吳越給清化純一塔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奉圣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開元十六年建為玄儼律師度僧戒壇院會昌毀廢漢干佑二年吳越重建改明恩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延福院
在縣西六十里新安鄉(xiāng)牛頭山之麓晉天福三年置開寶六年錢氏給安國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建炎中廢于火紹興五年重建干道五年始畢工有石庵惑禪師安禪之地景德初贈太傅陸公軫與卿士數(shù)人肄業(yè)于此嘗遇大雪絕食累日陸公禱山神明日獲二麂焉聞者嘆異及陸公直集賢院來守鄉(xiāng)邦遣衙校致祭書堂在寺之西北隅今寺僧猶能識其處牛頭山產(chǎn)石可作假山其小碎者取為盆山尢宜草木皆蔥蒨耐久與昆山所出相埒東坡先生所謂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是也
寶壽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唐貞元三年建周廣順三年吳越給永豐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長壽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晉天福六年鄒彥超建周廣順二年吳越給愿果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廣濟院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晉天福六年于古福壽院基上建號圣壽院開運元年改嘉宥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報恩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三里干德四年寶珍舍地建號彌陀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廣利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清化山開寶九年柳公訓舍宅建吳越給清化西塔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慈恩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二里后唐長興二年謝君彥舍地建晉天福七年吳越給永安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延壽院
在縣西八十二里后唐天成四年建號普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等慈院
在縣西一百十二里晉天福三年僧道山建號天長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資教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一里晉天福七年建漢干佑元年吳越給城山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慶壽院
在縣西六十五里開寶七年邵仁造舍山建號烏石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集善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太平興國元年建
上方院
在縣西北九十五里晉天福二年建
香林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漢干佑三年建號寶林院治平三年二月改今額
青蓮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唐干符元年建號蓮華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報恩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唐干符三年建崇寧五年重建
華藏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咸通四年觀察使王?建號華嚴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安康院
在縣西北九十三里后唐長興元年建
福安院
在縣西北九十二里后唐長興元年于古棲隱寺基上建號資福院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保安院
在縣西北五十一里晉開運元年建號保寧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安隱院
在縣西北一十里隋開皇十三年建唐武德中重修會昌毀廢后唐清泰元年高伯興等重建號贍養(yǎng)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崇教院
在縣西九十里梁大同元年建尋廢周顯德五年鎮(zhèn)海軍都指揮使薛溫重建號新興塔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院東一百步有越王城
普香教院
在縣西北五十三里干德三年于古靈隱寺基上建開寶三年吳越給觀音普聞院額開寶六年改賜今額
鷲臺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晉干佑三年建號重臺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資壽院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晉開運二年建號延壽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明因院
在縣西南一百里晉開運元年建號遇明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壽星院
在縣北九十七里后唐長興元年陳司空舍宅建
永興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晉天福八年建
崇福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建隆三年衢州刺史朱仁干建號浴室院干德二年改法水院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改賜今額
興教院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晉天福四年建號道林院即鳥窠禪師道場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興教院
在縣西一百一十六里晉天福五年建號興善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惠悟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周廣順元年建號全悟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顯慈資慶禪院
在縣西三十里蘭亭皇佑五年樞密副使孫威敏公奏乞建墳寺賜額
廣福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初僧思純造香林寮治平四年賜壽圣院額紹興三十二年例改今額
靈秘院
在縣西三十里柯橋館之□紹興中僧智性創(chuàng)柯橋接待院初惟蘧蒢一廈日益增葺請于府移江北安昌鄉(xiāng)靈秘廢院額智性年九十余精神不衰猶能領院事淳熙十六年九月準尚書禮部符甲乙住持
龍興寺
宋太始元年建號香嚴寺唐神龍元年改為中興寺神龍二年改為龍興寺初五王既誅張昌宗兄弟中宗反正復唐室稱中興故寺觀有名中興者巳而武三思用事五王及禍遂以為母子相繼不得言中興凡名號有中興者皆改易如此寺是也然他郡猶有至今謂之中興寺者婺之東陽是也或是初不曾用后詔或是睿宗以后中興之名不可知也會昌五年毀廢大中二年僧契真重建今廢為提舉司
大慶尼寺
在府城南三里三百步隸山陰西晉永康元年有諸葛姥日投錢井中一日錢溢井外遂置靈寶寺會昌毀廢大中元年觀察使李褒重建改今額及廢顯教院又并其尼入焉西偏別為教院用十方規(guī)制選名行尼主焉頗習經(jīng)學勵行業(yè)郡人稱之顯教院本名保越尼皆織羅為業(yè)所謂寶階羅是也干道中以其院舍忠順官而徙其徒于大慶又有善法尼院晉天福七年吳越所建名永寧大中祥符元年改額熙寧八年知州趙清獻公以其幽迥非尼可居徙尼于大慶而院為僧坊又有觀音尼院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今為妙智院亦僧居之山陰有寶積尼寺在縣北五里干德四年觀察使錢儀建名執(zhí)慈寺大中祥符元年改額又有崇尼教院在縣西北五里二十步周廣順二年吳越武肅王建名惠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額今并廢
會稽志卷第八
宮觀寺院〔二〕
寺院〔二〕
嵊縣
惠安寺
在縣西一百五十步剡山之下晉義熙二年南天竺國有高僧二人入金華師道深弟子竺法友授阿毗譚論一百二十卷甫一宿而誦通道深遂贊法友曰釋迦重興今先授記遂往剡東卬山【東卬山今屬新昌縣】復于剡山立般若臺寺獵士陳惠度射鹿此山鹿孕而傷既產(chǎn)以舌舐子身干而后母死惠度棄弓矢投寺出家后為名僧鹿死之處生草號鹿胎草會昌廢咸通八年重建改法華臺寺天佑四年吳越武肅王改興邑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宣妙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宋元嘉二年建號崇明寺會昌廢晉天福四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安福寺
在縣南六十里梁永明二年置唐會昌五年廢景福元年重建
上鹿苑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寺山自太白山來宋元嘉七年姚圣姑于西白山造寺賜披云院額會昌廢咸通七年重建改咸通披云院晉天福七年吳越改披云寺
下鹿苑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寺山亦自太白山來其上即披云寺宋元嘉二年建號靈鷲寺會昌廢咸通十四年重建山有瀑布及龍?zhí)端轮纹皆旮馁n今額
明覺寺
在縣南二十里梁大通元年智遠法師建號禪林寺會昌廢晉天福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禪惠寺
在縣西二十里傳者以為齊景明元年安南將軍黃僧成家天雨錢舍以造寺號錢房院梁天監(jiān)中改禪房寺會昌毀廢咸通二年重建后改賜今額
福感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晉天福四年建號報恩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實性院
在縣西二百五十步唐干元中建號清泰院會昌廢晉天福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寶積院
在縣北三十里后唐長興四年建號德興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龍藏寺
在縣北四十五里梁天監(jiān)二年建號龍官院會昌廢咸通十四年重建浙東觀察使李紳少年寓此肄業(yè)有紳所為碑存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普惠寺
在縣西四十里齊永明三年建號贍養(yǎng)法華院會昌廢干符六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普安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元嘉二年建會昌廢后唐清泰二年重建
戒德院
在縣西四十里齊永明三年建號光德院會昌廢晉天福七年重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定林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宋元嘉二年建號松山院會昌廢晉天福八年重建有響巖龍?zhí)吨纹饺旮馁n今額
圓超院
在縣西二百五十步院山與剡山相連舊曰靈岫庵晉天福六年建奉國院有觀音靈異祈禱必應西廡有亭臨雙溪之上溪山勝絕政和閑衢人盧駿元天驥為提點刑獄行部至此命其亭曰挾溪題詩云孤亭瞰平野雙溪分兩腋野闊春風香溪晴照人碧駿元工詩能書札仕至吏部侍郎寺前崧嶺之側有俯山堂下瞰城邑前對群山昔人留題甚多邑士傳誦一聯(lián)云近離城市不多地高壓樓臺無限家莫知誰氏作也今堂廢久矣
真如院
在縣西四十里周顯德三年建號寶壽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尊勝院
在縣東四十里宋元嘉二年建號厚山院會昌廢咸通十一年重建久之又廢晉天福六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天竺院
在縣西二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西明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靈巖院
在縣西七十里唐干符三年于茹蘭禪師伏虎歇食巖下古石門寺基上建有石門龍?zhí)?br />
法祥院
在縣東七十里宋元嘉二年建號延福院會昌廢后唐清泰二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法朗后以犯
圣祖諱改今額
超化院
在縣北二百步晉天福七年建號水陸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瑞像院
在縣東二百步唐景福元年吳越武肅王建
法華院
在縣東二百步唐龍紀元年建
南巖廨院
在縣東二百步唐龍紀元年建
清隱院
在縣東七十里唐大中七年建號三峰院院后有山三峰故曰三峰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大明院
在縣西三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資國大明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證道院
在縣西四十里晉開運元年建號五龍院后改今額院晉高僧白道猷道場山有龍?zhí)?br />
華藏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號云峰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皇覺院
在縣西六十里漢干佑三年建號仙巖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葛仙翁釣臺石梯在其傍
顯凈寺
在縣西二十里齊永明三年建號青林寺會昌廢后唐長興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報恩院
在縣西二十里唐干寧元年建號報德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福院
在縣東二十里晉天福八年建號增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空相院
在縣南四十里太平興國元年建號開明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悟空寺
在縣西三十里周廣順元年于古烏流寺基上建號保安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安國院
在縣西六十五里晉天福七年建號太平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明心院
在縣北二里建隆二年陳鄴舍宅建號黃土塔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諸暨縣
大雄寺
在縣西一里梁普通六年大智禪師建號法樂寺會昌廢大中二年重建改報國寺后改賜今額
咸通保壽寺
在縣西南一十一里唐大中八年僧神智建號大中圣壽寺咸通十年改賜今額寺牌實唐人書
永壽寺
在縣南二里梁大同二年左仆射吳文寵舍宅建號延壽寺會昌廢咸通十年重建后唐天成三年改長壽寺后改今額
化城寺
在縣東北八十五里晉天福七年建周顯德二年吳越給靈根寺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青蓮院
在縣西一十八里天福四年建號碧泉院至道二年改賜今額
三學禪院
在縣西六十里唐元和三年曹溪第四代靈默禪師建咸通六年賜五泄永安禪院額天佑三年改應干禪院后改今額自夾巖山峰并五泄溪至響鐵嶺盡屬之
寶乘院
在縣北二十里后唐同光二年吳越武肅王建號石佛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永慶院
在縣北五里唐天佑元年建號五峰院
法海院
在縣南三里二百步唐大中八年僧神智建號保壽廨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慈氏院
在縣西北一十八里晉天福七年建號玉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彰圣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唐咸通十四年建號古靈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香杜院
在縣南三十里隋樓世干舍宅建會昌廢大中元年重建院有連理木咸通元年賜木連院額后改今額
云峰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唐中和二年長老可伏于蔣洞穴建大順中賜靈洞翠峰院額后改今額洞名白云
安隱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咸通十二年建廣明二年賜國慶院額后改今額
靈峰院
在縣北六十五里后唐長興二年建號溪山院后改今額
凈觀寺
在縣西一里唐天佑元年建干德三年吳越給翠峰院額后改今額有范蠡祠相傳云范蠡宅也山上有鴟夷井寺有
仁宗朝賜經(jīng)二藏又有范文正公題詩石刻
修惠院
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后唐長興五年于古資圣院基上建太平興國元年改精進院后改今額
三德院
在縣北七十里唐貞元十四年智藏禪師建惠操禪師后復居此咸通八年賜額
智度院
在縣北一里五十步唐景福二年建號香積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保福院
在縣東北八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干符二年號保唐禹泉禪院又改保錢院后改今額
崇壽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干德二年建號寶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崇勝院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唐貞觀十五年千歲禪師開巖建會昌廢大中重建咸平二年改華嚴般若院后改今額
延慶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唐貞觀元年建有千歲禪師修行于此因號道場院會昌廢咸通八年重建又號溪山院周顯德五年改興福永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善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唐文德元年建號普廣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道林院
在縣北七十里唐天佑元年于古寶華院基上建周顯德四年吳越給泄巖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鐘山院
在縣南五十里梁普通中伏虎禪師住持之地唐咸通八年建
法藏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周顯德二年建號官田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延祥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清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咸通西岳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本丁令威煉丹之地丹井存焉梁朝僧法成建咸通八年賜額
藥師院
在縣西四十里唐咸通四年建廣明元年賜額
薦福院
在縣東七十里開寶四年建號報恩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上普潤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本千歲和尚所居有小石巖上有文殊普賢像晉天福七年建號醴泉院后改今額
下普潤院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太平興國元年于古靈瑞院基上建號石井院后改今額
明教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仁豐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通教院天圣初以章獻明肅太后家諱避通字如改通進司為承進司通州為達州諸州通判為同判通事舍人為宣事舍人之類是也余至
仁宗皇帝親政皆復故惟通州遂為達州至今不復改如明教院額亦是也
凈土院
在縣北五里唐天佑元年法云大師建號五峰塔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永慶院
在縣南五十里周顯德元年建號永光塔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云院
在縣東五十里晉開運二年建號龍安院
化城院
在縣東五十二里梁大同二年建會昌廢開寶四年重建號紫巖院后改今額
慈光院
在縣東四十里梁靈智禪師結庵之地唐咸通五年建號通化院后改今額
崇法院
在縣西一里本唐白鶴觀基開寶四年建號水陸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顯教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本唐忠國師道場晉開運四年建號忠山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離相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晉天福四年于歸一禪師塔院基上建號福田院后改今額
永福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因梁武帝書堂基建號應國禪院有硯水井會昌廢晉天福七年重建改今額有米元章禮部所書二碑
凈住院
在縣南六十五里唐永貞二年建號龍?zhí)抖U院會昌廢建隆三年重建改安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崇教院
在縣南六十五里唐貞觀元年建玄寂禪師塔院會昌廢周廣順元年重建高松院后改今額
清涼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漢干佑二年建號上林院后改今額
薦嚴院
在縣北五十里唐咸通八年建號香嚴院后改今額院有臺州剌史康希銑碑趙州刺史徐嶠書
明覺院
在縣東五十五里周顯德四年建號靈峰院后改今額
棲巖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唐景福元年建號高峰院后改今額
凈隱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晉開運三年建號崇化院后改今額
正覺院
在縣東六十里晉開運元年建號菩提院后改今額
歸寂院
在縣西五十里唐天佑五年建號歸寂塔院后改今額
宣妙院
在縣北七十里唐咸通二年建號妙興院后改今額
香林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漢干佑三年建號松林院后改今額
云就院
在縣北七十里晉天福五年建
梵惠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干德四年建號凈福院后改今額
廣福院
在縣南六十里周顯德三年建號鴻福院后改今額
資圣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唐天佑三年建號應干廨院皇佑元年改賜今額
普濟院
在縣北七十里干德五年建號通濟院天圣元年閏九月改明濟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天曹院
在縣西四十里開寶五年建
寶林院
在縣南六十里晉天福四年于玄寂禪院基上建
云居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唐天佑六年鑒真大師建貞明四年賜越山禪院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解空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建隆二年建號法訝院后改今額
四果院
在縣東北七十里晉天福三年吳越文穆王建號保安羅漢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大歷廣福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本唐大歷院紹興三年僧道雄重建仍以大歷壽圣為額三十二年改賜今額
嘉福院
在縣南六十五里干德五年于懷靜禪師院基上建號嘉善院后改額今廢
蕭山縣
祗園寺
在縣西北一百步東晉咸和六年許詢舍山陰永興二宅建寺號崇化穆帝降制云山陰舊宅名曰祗園永興新宅號曰崇化會昌廢建隆元年重建寺有閣藏
仁宗皇帝御書后歸寶文閣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覺苑寺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步齊建元二年江淹子昭玄舍宅建會昌廢大中二年重建賜名昭玄寺大中祥符中避
圣祖名改今額寺有大悲閣熙寧元年沈睿達遼為之記又作八分書字額四字筆意極簡古閣后壁有毗陵戚舜臣水戚氏以畫水名家此壁尢為識者所貴并睿達文及書謂之三絕或詆戚氏以為似印版水紙過矣
廣化寺
在縣南四十里梁大通二年建號法興寺會昌廢咸通十三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覺海寺
在縣南四十里唐會昌元年建號政信寺五年廢晉天福四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慈云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梁天監(jiān)十二年僧寶志于許玄度宅基上建號開善資寶寺會昌廢晉天福三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惠濟院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步晉天福五年悟真師于古崇□寺基上建號資國看經(jīng)院太平興國七年改惠通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凈土院
在縣西一里唐開寶五年于古善明寺基上建號彌陀院太平興國七年改賜今額
正覺院
在縣東五十步后唐天成元年吳越武肅王建號十善院院有浴室王絲父扆建謝絳為銘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慈禪院
在縣南七十里梁大同二年建號安禪寺隋大業(yè)十三年廢晉天福七年重建吳越改保安禪院景德二年改今額寺多勝概范希文葉道卿元厚之沈存中施正臣唐彥猷晁美叔吳伯固皆留題其中又有柳郎中永題會景亭有分得天一角織成山四圍之句永以樂府得名此詩雖不高亦不失為工也
真濟院
在縣南三十八里唐武德七年建會昌廢晉天福六年重建吳越文穆王給興國禪院額太平興國七年改賜今額
和慶院
在縣南六十五里唐天佑十六年建號龍門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明化院
在縣西一十二里后唐長興三年吳越文穆王建號化度院景德三年改今額
開善院
在縣東四十里晉天福元年建號資化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凈惠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晉天福八年建號妙緣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法院
在縣西一十二里后唐天成元年建號六通救苦禪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福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后唐同光元年建號龍門護國院毀于建炎紹興二十九年僧妙通重建鞏大監(jiān)湘為記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教院
在縣東一十四里晉開運三年建號崇真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興法院
在縣東四十里梁大同三年建號大翔寺隋大業(yè)十三年廢晉天福八年重建吳越改寶乘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凈土院
在縣南八十里梁大同二年白敏將軍舍宅建號白墅寺會昌廢咸通九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福院
在縣西一十二里周廣順元年建號妙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重興院
在縣西九十里本晉許征君巖下寺會昌廢咸通十四年重建改賜今額
顯教院
在縣南一十五里干德二年建號崇福院舊有閣面眾山曰環(huán)翠為士夫登覽之所寺僧猒庸鄙客數(shù)至乃易為諸天閣與山相背無復舊觀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興教院
在縣南一百里唐天佑二年建號靈峰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普惠院
在縣南八十里唐天佑二年建號華嚴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圣果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唐咸通九年建號靈峰萬壽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資利院
在縣東三十里舊系白鶴接待院紹興十五年僧請于府乞以回向資利院舊額歸焉
棲真院
在縣南七十里漢干佑二年建號福安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興善院
在縣東五十里晉天福三年建號新興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靈峰院
在縣南八十里周顯德六年建號郭峰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法印院
在縣南九十里周顯德二年建號法華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六和院
在縣南六十里漢干佑元年建號六通興福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崇因院
在縣南六十里漢干佑二年建號崇明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隆興寺
在縣西一里舊系接待院干道五年僧請于府乞以隆興寺舊額歸焉
余姚縣
龍泉寺
在縣西二百步東晉咸康二年建唐會昌五年廢大中五年重建咸通二年改今額龍泉在寺山王荊公有絕句所謂四海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今有大字刻于泉旁蓋后人仿公書為之非真筆也
高宗皇帝巡幸時泊 御舟于亭前江中寺又有碑乃虞世南撰武后天授中布衣董尋書世南止曰虞南蓋避太宗諱案太宗在位時群臣皆不避其名如虞世南蘇世長李世績等是也世績至高宗初乃去世字止曰李績猶用古禮卒哭乃諱之文世南卒于太宗時未嘗單名南此碑蓋書人追去之也
九功寺
在縣西一十五里齊建元中越州刺史榮穎舍宅建號休光寺會昌廢大中十二年重建周顯德五年吳越武肅王修改今額
圓智寺
在縣南一里齊永明元年建號禪房寺唐天寶四年改大法寺會昌廢咸通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建初寺
在縣南二百步晉大和元年建號平元寺會昌廢周顯德四年重建吳越改興元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普滿寺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周顯德六年建號靈瑞塔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安寺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唐干寧三年建號報恩寺尋廢漢干佑二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長慶院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唐長慶四年建號柯城道場院會昌廢大中二年重建天佑六年吳越改今額
羅漢院
在縣東一里三十步梁大同元年建號棲閑院會昌廢周顯德四年高景淮重建改賜今額
應天鎮(zhèn)國禪院
在縣西一里龍泉山之上唐大中五年何延竦等建號圣德禪院咸通十五年改賜今額
悟法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梁天監(jiān)元年建會昌廢大中元年重建號四明寺天佑八年吳越改東明禪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普濟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大中元年建號上林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在上林湖山之西麓俗謂之西寺山勢回抱地學者多稱之以為可亞四明之天童山陳康肅公為漕案行窯所嘗來游有詩云山遠峰峰碧林疏葉葉紅憑欄對僧語如在畫圖中今刻石寺中
隆慶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梁大同元年建號上林院唐文德元年改仙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俗謂之東寺山有仙人跡深寸又有凈圣泉大旱不枯謝師厚景初題詩邑中頗多其上林湖山詩云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親茲地世未知偶游良可珍平湖瞰其中翠巘圍四垠青松千萬植落瀑如懸巾佛廟聳殿塔裝點繪畫新清溪與斷崖水石聲磷磷峰巔見滄海日出常先晨花草時節(jié)異寧問秋夏春陵谷千萬古豈無稱道人得微言不信又恐遠故堙樽酒且樂我醉來事事均題觀仙居山瀑布云落泉下峭壁斗絕千萬丈濺急雪片飛望若匹練廣曲嶺隔青林三里巳聞響其旁有巨石平潤可俯仰愚俗所不道我輩偶來賞須期秋色清攀蘿將爾上師厚希深之子一代名士詩尢得名歐陽文忠公梅圣俞王文公皆推之黃魯直娶其女自言從謝公得句法
寶積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晉天福六年建號保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教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晉天福六年建開山僧于土中得石佛五尊奏請賜號瑞明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西福昌院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周廣順元年建號烏山資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永安院政和元年以寺犯陵名改賜今額
普明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漢干佑元年建號松山報恩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東福昌院
在縣東北七十里唐長慶四年建會昌廢大中二年重建吳越給永壽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建福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梁天監(jiān)元年建號天香院隋大業(yè)元年毀周顯德二年重建改天華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覺朗院崇寧元年改賜今額
普圓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后唐清泰元年建號化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性院
在縣東二百三十步晉天福七年邑人于古大寧寺基上建有大士像隨潮而至父老迎寘于院改觀音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靜凝教忠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本號姜山院祠一女子曰孟姜不知何世人也俗傳繆妄可笑會昌廢晉天福二年重建改報國興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靜凝院隆興元年李莊簡公家請為功德院增教忠二字
清果院
在縣東北七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鹿田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禪慧院
在縣東北七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精進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明真院
在縣南三十里靈源山后唐長興元年建號四明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雙林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唐天佑元年建號雙桐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正覺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天佑元年邑民邵辯舍山建會高麗僧永干游方至此乃請居焉為開山祖晉天福中吳越文穆王給昭覺院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極樂院
在縣南一里漢干佑元年建號彌陀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超果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唐天佑元年建號越安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普安院
在縣南一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號興安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慈圣院
在縣南七十里晉開運二年建號白云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嘉福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
報先院
在縣南五十里紹興二十一年主奉吳王祠事乞移東京報先院額建
勝果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紹興七年右從事郎張昉乞移應天府勝果院額建昉文定公曾孫
地藏尼院
在縣西南一里
上虞縣
等慈寺
在縣東一里梁天監(jiān)二年建始曰化民院后改上福禪院會昌毀廢咸通元年重建后唐長興四年改上福寺大中祥符元年又改等慈后廢于火長老智策臺州人道譽甚盛自號涂毒巖主既至等慈首創(chuàng)三門極于閎壯
長慶寺
在縣北四十里咸通二年建號永壽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興教禪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唐干符六年建號建福院天佑三年吳越改象田禪院太平興國九年改賜今額
戒德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唐大中十年建咸通九年賜名義讓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上乘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在唐為休光寺大善道場嘉猷禪師奏建會昌毀廢大中五年三白和尚道全重建咸通九年更為大興善禪院越州觀察使李郢書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智果院
在縣東十里后唐清泰元年建號建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國慶禪院
在縣西南五十四里唐元和四年安禪師建咸通九年賜今額即謝太傅故宅也
明教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后唐清泰元年建號仙壽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重明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唐大順二年于古興善寺基改建尋賜機證禪院額其額用絹素書今存同光四年吳越改給今額
普凈院
在縣西北七十里晉天福七年號報恩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果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晉天福六年建號含珠院初閩僧從契棲隱于此邑人馮實為創(chuàng)禪齋焉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棲禪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唐開成三年建號錢溪院會昌廢光化元年重建天復三年吳越改錢溪羅漢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咸通寶泉院
在縣南五十里唐大中七年建咸通六年賜額
智度院
在縣西南三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光相院舊寺在黃茆嶺下和尚山之巔遺址宛然寺之未遷也鐘磬之聲與今寺之山相應后乃遷此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諸林院
在縣東南七里后唐長興三年建漢干佑二年吳越給額
勝因院
在縣南六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永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澄照院
在縣南四十里晉天福二年建號涼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東資圣院
在縣東南十五里晉天福八年建號圣壽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界院
在縣北一十里唐咸通二年建后唐同光二年吳越給利濟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棲仁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唐天復三年僧行先建晉天福七年吳越給額
太岳院
在縣南五十里本晉白道猷結庵之地后唐清泰元年陳師益等建
干符報恩院
在縣南四十里唐干符三年建
明因院
在縣東南一十里晉天福五年建開運四年吳越給福泉院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瑞像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晉天福六年于古南源院基上建開運四年吳越給額
西資圣院
在縣南五里唐咸通七年姜進思舍地建八年給額
?;菰?br />
在縣東南十五里晉天福七年建漢干佑二年吳越給仙鳳院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化度院
在縣東南一十里晉天福五年建號云溪院大中祥符五年改賜今額
廣教院
在縣西四十里開寶四年有僧筑庵山下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事治因建為寺易名保安治平三年賜今額國初嘗置官窯三十六所于此有官院故址尚存
奉國報恩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光啟二年建
廣明寶蓋禪院
在縣南五十里唐廣明二年建
凈眾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晉天福四年建賜名見明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福祈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晉天福四年建
福仙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唐咸通八年建
涌泉院
在縣南二十里漢干佑二年建
新昌縣
寶相寺
在縣西南一十里齊永明中僧護鑿石造彌勒像建寺號石城至梁天監(jiān)十二年像始成身高百尺劉勰作記唐會昌五年建三層閣改寺曰瑞像閣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以歲久傾圯淳熙元年僧智高一新之漢嘉所謂大佛者高千尺過此殆十倍黎陽大佛者又加大焉嘗亡盜數(shù)人捕不可得久之乃于佛耳中獲之
云居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宋元嘉二年建會昌毀廢晉天福九年吳越重建號石門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大明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昔沙門法干支道林白道猷下筑東(山卬)山晉隆和元年賜號東(山卬)寺會昌毀廢后唐同光元年重建后徙高砩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七寶院
在縣西南五里舊號元華寺齊永明中盂蘭法師建會昌廢晉開運三年趙仁爽見巖龕有石佛千身重建院宇改千佛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福圣院
在縣北八十步周顯德元年僧昭度建五年吳越給無礙浴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寶嚴院
在縣西九十步晉開運二年趙仁爽建漢干佑二年吳越給釋天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慧云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唐會昌六年僧師佑建后唐清泰二年吳越給九巖院額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東廡有水出石罅閑名蒙泉
興善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晉太康十一年西域僧幽閑卜筑于此號新建寺會昌廢大中元年重建廣明元年賜號興國禪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祖印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宋元嘉中建號南巖院會昌廢咸通八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福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周廣順元年大寂禪師德韶建號天姥院至道三年改賜今額
沃洲真覺院
在縣東四十里方新昌未為縣時在剡縣南三十里居沃洲之陽天姥之陰南對天臺山之華頂赤城北對四明山之金庭石鼓西北有支遁養(yǎng)馬坡放鶴峰東南有石橋溪溪源出天臺石橋故以為名晉白道猷竺法潛支道林干興淵支道開威蘊崇實光誠斐藏濟度遑印皆嘗居焉會昌廢大中二年有頭陀白寂然來游戀戀不能去廉使元微之始為卜筑白樂天為作記以為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目其稱之如此舊名真封寺不知其始治平三年賜今額
列翠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宋元嘉二年建唐咸通八年賜額
鷲峰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本號靈巖院唐天寶三載建會昌廢后唐清泰二年重建嘉佑七年改賜今額
天宮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本號靈居院梁普通元年建會昌廢大順元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華藏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本號龍巖院唐龍紀元年僧文肅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昌法院
在縣東四十里本號靈慶院周廣順元年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保福院
在縣東一十五里本號遵德保安院周顯德三年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香林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本號默林院周顯德四年建
普潤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晉天福六年建號華嚴院后改清潭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普門院
在縣東三十里本號觀音院晉天福八年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方廣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元號華嚴院干德六年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戒壇
開元寺昭慶戒壇咸平四年寺僧曉原立浮屠之法必受戒二百五十乃成為桑門不然雖巳祝發(fā)或巳說法為人師猶謂之沙彌而巳所謂高沙彌者是也戒壇舉天下財二三所往往行數(shù)千里受戒其后寖多今處處有之會稽戒壇在開元寺賜額曰昭慶遇
圣節(jié)則開以傳度其徒以為盛舉有臨壇僧二十余皆推擇有行業(yè)者府為給帖初戒壇四面皆為天王及日月星宿之象而僧踐其上宣和初 詔禁之皆毀去然近歲創(chuàng)者亦復有之矣
尼戒壇在大慶寺大殿之后
道戒壇每年 圣節(jié)就天慶觀三清玉帝大殿
接待
會稽樊江接待院
平水石碑頭接待院承節(jié)郎馬正卿造
太平山接待院本謝敷舊隱從事郎錢筠年于進士鍾邦俊所舍基內蓋造法堂庫堂三門仍買田辦供邦俊又自蓋造僧堂及買田并柴山
山陰虹橋接待院紹興五年僧法宥師覺募緣蓋佛殿及建藏
三江玉山觀音堂接待院
嵊縣黃沙接待院
諸暨中浦接待院紹興初臨安府靈芝大智律師元照創(chuàng)立慶元元年監(jiān)左藏西庫呂昭亮買田辦供又募眾蓋造佛殿法華懺堂三門浴室廚庫等
紫巖岳廚接待院
新昌開嶺接待院
余姚西橫河接待院
仙亭接待院
施水
稽山門施水坊
攢宮步觀音懺堂施水坊
昌源施水坊
常喜門外跨湖橋施水坊
沉釀堰施水坊
梅市真隱施水坊
九里施水坊
會稽志卷第九
山
府城
臥龍山
府治據(jù)其東麓隸山陰舊經(jīng)云種山一名重山越大夫種所葬處太平御覽種山之名因大夫種以語訛成重也寰宇記隋開皇十一年越國公楊素于種山筑城自隋汔唐即山為州宅吳越□史云遜王倧于臥龍山西寢后置園亭栽植花竹周遍高下旦暮登臨汔于四時倧能為歌詩亭榭閑紀錄皆滿臥龍山名始見于此
國朝康定初范文正公撰清白堂記云會稽府署據(jù)臥龍山之足北上有蓬萊閣嘉佑末刁景純撰望海亭記云越冠浙江東號都督府府據(jù)臥龍山為形勝山之南亙東西鑒湖也山之北連屬江與海也周連數(shù)里盤屈于江湖上狀臥龍也龍之腹府宅也龍之口府東門也龍之尾西園也龍之脊望海亭也先是越句踐刱飛翼樓取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陵門四達以象八風因山勢畚筑為城一千一百二十步至唐人以樓址為望海亭其后亭閣崢嶸踵起相望與其山川映帶號稱仙居【元微之夸州宅示白樂天詩云謫居猶得小蓬萊樂天答云大夸州宅似仙居微之題望海亭云湖山四面爭氣色曠望不與人閑同東坡詩云臥龍盤屈半東州秦少游詩云共躡丹梯上臥龍佗詩多不悉載】山西北幽徑蔽虧傍皆叢篁灌木其地缺齾不整傳云大夫種墓曩因潮水穴山后失其尸也前太守申約束止樵采務在封殖以為軍府芘映然百年喬木成章者可數(shù)園林竹樹雖敷榮擢秀大抵多比歲所植也地出佳茗以山泉烹瀹為宜【景佑中蔣吏部堂閔山序云府山一名臥龍為一境形勝予視事之明日見其竹樹零悴僅有半在問吏曰為昔人剪伐使然自謂非予守土此山殆將童矣于是申約束止樵采作閔山詩云東南亙群山形氣或斷續(xù)茲山窮嶄絕孤峙越之腹呼吏對泉石申禁護林麓熙寧十年程給事公辟植松千余章于山上秦少游懷樂安公唱和詩序云昔樂安蔣公以山富草木樵蘇所采為令于公府止之湖地沃衍田于豪奪為表于朝廷復之又廢山西淫祠引湖流為流觴曲水聞山水閑棹歌之詩至今稱焉程公能述樂安公之志狂枝惡蔓斬薙以時秀甲珍芽無得輒取春秋佳日開池(上竹下御)具舟艦與民共游而樂之隆興二年吳給事芾□臥龍山草木記云越城八面蜿蜒奇秀者臥龍山也山之陽州宅據(jù)其下是宜林木叢茂乃大不然驅鈴下卒輦糞壤除椔翳種竹萬竿桃李千本方將藝茶于秋栽松于冬植花卉于春以盡復舊觀而予還朝矣飭吏枚數(shù)竹之數(shù)今所植外具待七百余根并列于碑陰大夫種墓舊亡其處輿地志云種山西缺處是也范公清白堂記云山巖之下獲廢井視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以建溪日鑄臥龍云門之茗試之甘液華滋說人襟靈張伯玉蓬萊閣詩自注臥龍山茶冠吳越】
山南舊傳白樓亭今遺址無所考山巔城隍祠其西南越王臺下為威果營營有烏龍井連營居民櫛比為臥龍坊【舊經(jīng)引孔曄會稽記云種山南有白樓亭江夏太守宋輔于此立學教授沛國(欽宗廟諱)儼避地至會稽聞陳業(yè)賢往候之不見臨去入交州留書系白樓亭柱而別世說又云許玄度孫興公共于此商略古今賢達支道林聞之云二公故自有才情注白樓亭在山陰臨流映壑十道志云白樓山飛翼樓山南頭也白樓一作百樓蓋種山之南先有白樓亭故山亦以此名信如志言飛翼樓山南頭今望海亭即其地也或云自山西百余步出常喜門今尚有白樓堰云自吳越以后山以臥龍著故他名寖泯】
?山
在府東南二里二百七十二步隸山陰一名飛來一名寶林一名怪山舊經(jīng)云山遠望似?形故名越絕云?山句踐所起游臺也東南司馬門因以灼龜又仰望天氣睹天怪也臺高四十六丈周五百三十步吳越春秋云城既成瑯邪東武海中山一夕自來故名怪山寰宇記又云?山下有東武里即瑯邪東武山一夕移于此東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動山巔有巨人跡錫杖痕靈鰻井多寶塔游臺一名觀臺唐徐季海詩云茲山昔飛來遠自瑯邪臺孤岫?形在深泉鰻井開李公垂詩云一峰凝黛當明鏡千仞喬松倚翠屏元微之詩云一峰墺伏東武小兩峰斗立秦望雄自郡齋南望屹然相對其浮圖侵云漢張伯玉有清思堂雪霽望飛來山詩云隱幾高堂上坐對飛來峰梵塔倚天半樓臺出云中又題寺壁云一峰來海上高塔起天心秦少游錄寶林事實云越城凡三山能與秦望山為主客者臥龍寶林蕺山也其城南左右數(shù)十里疾馳屹立皆屬于秦望又率其左右之山因鑒水謁于越城臥龍為郡守所治蕺山少東不能正受秦望之謁蓋越之形勢自臥龍而下未有如寶林者今寺名報恩光孝禪寺紹興初以
濮安懿王園廟寓焉
【山舊傳有圣母閣灼?公冢許玄度書堂跡皆泯以井有靈鰻一名靈鰻岫昔有老僧旦暮鑿是山鐫鏨不絕又加以火灼醋淬巖崖幾盡故蔣吏部堂詩云聞之有苾芻歲久苦刓刻鑿聲響深崖火燼淬層壁平為土木基蔑有蒼翠色金粟千億身窣堵百余尺】
蕺山
在府西北六里一百七步隸山陰舊經(jīng)云越王嗜蕺采于此山故名晉王右軍羲之故居也案羲之傳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佗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今山下有題扇橋墨池鵝池戒珠寺寺有右軍祠堂唐衢州剌史趙璘直寺碑云句踐故城東北三里有山曰蕺蕺蔬類也傳云昔越君所嗜常采于此遂用名之
火珠山
在臥龍山隅小而圜絕類龍頷之珠為浙東提刑廨上有稽山閣西有識舟亭今廢
陽堂山
在府南二里二百四步隸山陰一名鮑郎山山西有鮑郎祠【舊經(jīng)云鮑郎東漢人名蓋生好獵死葬于此兒忽夢郎更生急開棺視之尸儼然但無氣爾人事之頗有靈驗事見郡國記寰宇記】
峨霢山
在府東二百九步隸山陰
白馬山
在府東北三里三百一十六步隸會稽
彭山
在府北三里三百一十六步隸會稽舊經(jīng)云昔彭祖隱居之城也有助海侯廟
會稽縣
會稽山
在縣東南一十二里周禮揚州之鎮(zhèn)山曰會稽山海經(jīng)云會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砆石勺水出焉史記云禹會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注禹到大越上苗山爵有德封有功因更名曰會稽吳越春秋禹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會計治國之道內美釜山別鎮(zhèn)之功外演圣德以應天心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輿地志云會稽山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狀如覆釜亦謂之覆釜山十道志云會稽山本名茅山一名苗山一名涂山禹行天下會稽名山因地為名吳夫差入越王以甲楯五千保會稽山太平御覽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茅山又曰棟山越絕云棟猶鎮(zhèn)也即揚州之鎮(zhèn)山三國志虞翻曰南山攸居實為州鎮(zhèn)隋開皇十四年詔會稽等山并就山立祠唐開元十四年封四鎮(zhèn)山為公會稽南鎮(zhèn)曰永興公唐地里志會稽縣有南鎮(zhèn)永興公祠即此山也自經(jīng)史地志所著曰苗山曰茅山曰衡山曰釜山曰防山曰覆釜又曰棟山亦曰南山實一山也東北接觀嶺其上有盤石屹立曰降仙臺一曰苗龍仙人臺永興公祠之側有茗塢淘沙徑思古亭遺址山南別峰曰石傘峰之下有唐齊抗書堂范蠡養(yǎng)魚池山西北五里即禹井禹廟今為告成觀又西百余步有大禹寺菲飲泉【山與宛委相接宛委山即禹穴號陽明洞天案舊經(jīng)引吳越春秋東南天柱號宛委乃禹藏書處在會稽山南三里則宛委別一山也又舊經(jīng)云會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蓋總言東南諸山之隸會稽郡者如晉王彪之刻石山贊云會稽刻石山宋何太祖廟諱得云居會稽秦望山然則刻石秦望皆可以會稽山名之泊宅編云會稽東南巨鎮(zhèn)對案梅李尖山謂之筆案其周回六十里此又兼言寶山也然則會稽云者諸山之通稱爾】
秦望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經(jīng)云眾嶺最高者輿地廣記云秦望在州城南為眾峰之杰秦始皇登之以望東海宋何(太祖廟諱)居會稽秦望山山有飛泉西起學舍即林成援因巖為堵別為小合室寢處其中又于山側營田二傾講隙從生徒游之太平御覽云山在州城正南涉境便見秦始皇帝登山以望南海自平地取山頂七里懸磴孤危峭路險絕攀蘿捫葛然后得至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山南有譙峴中有大城王無余之舊都也句踐語范蠡曰先君無余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山有三巨石屹立如筍龍池冬夏不竭俗號圣水傍有崇福侯廟【山在府城南與今府治屹對謂之南山為宜今人以南鎮(zhèn)公祠在會稽山南即以唐所封鎮(zhèn)山遂為南山又為會稽山也吳越春秋云越王無余國在南山之陽太平御覽以越王無余之舊都系之秦望山此為有證咸平中陸參撰法華山碑云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會稽后世分而為秦望厘而為云門法華其實一山然則秦望亦可以會稽名之自秦始皇登此山以望南海又陟天柱之高峰以望秦中始有秦望望秦之名而秦望最著十道志秦始皇登秦望山使李斯刻石其碑尚存姚令威叢語云予嘗上會稽東山自秦望山之巔并黃茅無樹木山側有三石筍有水一泓別無它石筍上并無字以此訂之始皇所刻石不在此山明矣舊經(jīng)會稽之別峰曰茅峴此山之南亦有譙峴茅譙音近似疑傳之訛也】
望秦山
在縣東南三十二里舊經(jīng)云秦始皇與群臣登此以望秦中也一名天柱峰一名卓筆峰蓋會稽山之別峰下有錢遜王倧墓【或疑望秦山一名天柱峰即宛委山之一峰也然舊經(jīng)以望秦山列秦望山之次今因之元微之望海亭詩云兩峰斗立秦望雄自注兩峰謂秦望望秦二山王?齡賦亦云山有秦望而望秦】
宛委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上有石簣壁立千云升者累梯而至十道志石匱山一名宛委一名玉笥有懸崖之險亦名天柱山昔禹治水歌功未成乃齋于此得金簡玉字因知山河體勢水經(jīng)云玉笥竹林云門天柱精舍并疏山為基筑林栽宇割澗延流盡泉石之好太平御覽云會稽石匱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夏禹發(fā)之得百川之理山下有棲神館唐改為懷仙館今為龍瑞宮道書云陽明洞天一云極玄太玄之天山巔有飛來石其下葛仙翁丹井山南葉天師龍見壇【太史公上會稽探禹穴史記注云禹至會稽因葬焉上有孔穴民云禹入此穴自舊經(jīng)諸書皆以禹穴系之會稽宛委山里人以陽明洞為禹穴今無所考惟唐鄭魴書禹穴二大字符微之銘而魴序之然昌黎送惠師云嘗聞禹穴奇東去穿甌閩越俗不好古流傳失其真則禹穴不可定名久矣舊經(jīng)引遁甲開山圖云禹治水至會稽宿衡嶺宛委之神奏玉匱書十二卷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各長一尺二寸吳越春秋引黃帝中經(jīng)云東南天柱曰宛委赤帝在闕其巖之巖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玉字編以白銀皆瑑其文及禹巡衡岳血白馬而祭之夢見赤繡衣男子自稱玄夷使者聞帝使文命于斯故來候之倚歌覆釜之山顧謂禹曰欲得我神書者齋于黃帝皇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發(fā)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治水之理上說不經(jīng)姑錄之】
射的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西石室乃仙人射堂也東峰上有射的遙望山壁有白點如射侯土人常以占谷貴賤語曰射的白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其石室深可二丈遙望類師子口俗謂之師子巖太平御覽云射的山半石室之東高巖臨潭有石的岫形甚圓明視之如鏡唐李白詩云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陰
白鶴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一名箭羽山孔靈符會稽記云射的山西南水中有白鶴山此鶴嘗為仙人取箭會刮壤尋索遂成此山漢鄭弘少貧賤采薪為業(yè)嘗于山中得一遺箭羽鏃異常心怪之頃之有人覓箭弘以還之后遂得朝南風暮北風也【鄭弘南北風事見樵風涇注】
石帆山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經(jīng)引夏侯曾先地志云射的山北石壁高數(shù)十丈中央少紆狀如張帆下有文石如鷂一名石帆十道志云山遙望如張帆臨水謝惠連泛南湖至石帆詩云漣漪繁波綠參差層峰峙南湖即今鏡湖也宋之問詩云石帆來海上天鏡出湖中
赤堇山
在縣東三十里舊經(jīng)云甌冶子為越王鑄劍之所越絕云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吳越春秋薛燭曰赤堇之山巳合無云文選張景陽七命云耶溪之鋌赤山之精赤山即此一名鑄浦山
若蕡山
在縣東十二里舊經(jīng)云秦皇東游于此供芻草俗呼遶門山
寶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上皋山今攢宮山也東接紫云山昔有龍憩山上紫云乘之旁聯(lián)錫山產(chǎn)錫之所南抵下皋富盛山西北接龍尾若蕡諸山山崦有趙家(山奧)一名趙樂(山奧)西塘里城今禁圍內
陵兆所宅乃其地也山巔號白鹿尖新婦尖雞籠山五峰嶺其對案曰梅李尖自寶山東七里有巨石中圓竅深可一尺廣可四尺號鳳凰窠昔鳳生雙雛從此翔去今山下有上凰村下凰村亦名鳳林方勺泊宅編云會稽山為東南巨鎮(zhèn)周回六十里下瞰鏡湖有山橫抱如幾案案外尖峰曰梅李尖地理家謂之筆案當勺所著在宣和建炎中尚未卜
宮陵也矧十余里閑憩龍雛鳳產(chǎn)錫蓄寶實儲慶錫羨于 今日豈偶也哉【自龍尾山五峰嶺青山等名皆舊經(jīng)所不著上皋山即寶山也龔頤正稽古錄紹興府 攢宮號寶山是也】
紫云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經(jīng)云昔有游龍憩此山中常有紫云起故以為名
富盛山
在縣東四十里
下皋山
在縣東三十里
錫山
在縣東五十里舊經(jīng)云越王采錫于此【舊傳山出鉛銀或坯鑿取之忽山嘯摧壓數(shù)十丈今跡存焉其后里人無敢采者此山去寶山不遠意寶山之名或取此】
白鹿山
在縣東南二十九里越絕云在犬亭山南
若耶山
在縣東南四十四里舊經(jīng)云葛玄學道于此山晉謝敷傳后還南山若耶中宋何(太祖廟諱)居若耶山山發(fā)洪水樹石漂拔其室獨存山下有潭潭上有石號葛仙石【舊經(jīng)云葛玄所隱桐凡化成白鹿三足共行兩頭各更食十道志云葛玄于此山升仙所服白桐凡化為兩頭鹿一頭食草一頭望人】
何山
在縣東南四十七里即何(太祖廟諱)所居
雞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俗稱雞籠山越絕云雞山在錫山之南句踐蓄雞于此將伐吳以食士也
鶴鳴山
在縣東南五十七里郡國志云山上時有鶴鳴
洞浦山
在縣東南二十四里舊經(jīng)云即湖南龍尾山西南之趾
陶宴嶺
在縣東南四十四里舊經(jīng)云陶弘景隱于此山有巨石高數(shù)丈傳云昔為任公釣磯
日鑄嶺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地產(chǎn)茶最佳歐陽文忠歸田錄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黃氏青箱記云日鑄茶江南第一華初平云日鑄山茗天真清烈有類龍焙昔甌冶子鑄五劍采金銅之精于山下時溪涸而無云千載之遠佳氣不泄蒸于草芽發(fā)為英榮淳味幽香為人資養(yǎng)也
葛山
在縣東一十里越絕云句踐罷吳種葛使越女治葛布獻吳王夫差也吳越春秋云句踐種葛于此采葛人歌曰嘗膽不苦味若飴令我采葛以作絲
銅牛山
在縣東南五十八里夏侯曾先志云射的山南銅牛山即越王鑄冶處【舊經(jīng)云昔銅牛見于靈汜橋人逐之奔入此山掘地視之悉銅屑也又云舊有黃牛于此山噉草樵人見之謂是民家所牧或驅之失所在太平御覽云事出孔曄會稽志】
?。ㄉ胶溃┥?br />
在縣東七十里舊經(jīng)云漢駱夫人學道于此升仙有石室石井丹灶存焉(山豪)音豪【上虞縣(山豪)山名同今兩存之】
云門山
在縣南三十里舊經(jīng)云晉義熙二年中書令王子敬居此有五色祥云見詔建寺號云門今為淳化雍熙顯圣廣福唐孟東野詩云碧嶂幾千繞清源萬余流蓬瀛若仿佛四野多泛浮杜子美詩云若耶溪云門寺青鞋布襪從此始山有謝敷宅何公井好泉亭王子敬山亭永禪師臨書閣
土城山
在縣東六里吳越春秋越王使相者求美女于國中得之苧羅山鬻薪之女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行步習于土城教于都巷三年學服而獻吳王舊經(jīng)引州僚記云越王作土城以貯西施即此山下有浣沙石
犬亭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經(jīng)云越王畜犬獵南山白鹿即此越絕云句踐畜犬獵南山白鹿欲得獻吳故曰犬山其高為犬亭
稱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舊經(jīng)云越王稱炭鑄劍于此越絕云句踐時采錫于山為炭稱炭聚載從炭瀆練塘各因事名之俗呼稱心山
鄭弘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弘仕后漢為太尉
鹿池山
在縣東南八里鏡湖中舊經(jīng)云山中昔有白鹿故名一云越王養(yǎng)鹿于此俗呼鹿墅山
刻石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鵝鼻山自諸暨入會稽此山為最高晉王彪之會稽刻石山詩云隆山嵯峨崇巒嶕峣傍覿滄洲仰拂玄霄文命遠會風淳道遼秦皇遐巡邁茲英豪宅靈基阿銘跡峻嶠蓋秦皇刻石頌德宜在此山姚令威叢語云自秦望行小徑至一山俗名鵝鼻山頂有石如一屋插碑其中文皆為風雨所剝隱約就碑可見闕畫如禹廟沒字碑之類不知此石果岑石歟或云大篆小篆皆不可考事見碑類【叢語又云鵝鼻山險絕人罕至者得一采藥引之方至山西北屬山陰界】
太平山
在縣東南七十八里晉謝敷隱居太平山中十余年以母老還南山若耶中【太平山有三一在會稽一在余姚一在上虞上虞之太平山一名傘山惟余姚之山最著謝敷所隱屬會稽或上虞未詳今系于此從舊經(jīng)也】
儲山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周處風土記云越王供儲在此又云張瑤種田立廥倉于山□□名之俗稱粟山
六山
在縣北一十四里一名句踐山越絕書云句踐鑄劍銅不鑠埋之東(土反)其上生馬棰句踐遣使者種六山飾治為馬棰獻吳王即此地【舊經(jīng)云唐天寶六年改為句踐山今從越絕曰六山】
脊山
在縣南四十三里
姥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山南二里又有姥嶺
大白山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
小白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
茅峴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茅君隱于此一名玉笥出美玉其形如笥山陽一峰狀如香爐又謂之香爐峰【茅峴與會稽山接舊經(jīng)會稽山一名苗山亦名茅山疑只此山然舊經(jīng)茅峴有香爐峰蓋會稽山之別峰也今因之】
稷山
在縣東五十三里舊經(jīng)穢山一名稷山越王種菜于此后漢謝夷吾為穢鄉(xiāng)嗇夫即此越絕云稷山句踐齋戒臺也十道志云一名棕山【隋書會稽郡有稷山重山會稽山蓋稷山山之著者】
干山
舊經(jīng)云山南有許詢宅十道志許詢宅側許公巖之南有落星石
陰山
舊經(jīng)云秦始皇移在會稽山之北有陰山之稱
橫山
在縣東三十四里舊經(jīng)云山有草莖赤葉青人死覆之更活寰宇記載同一云神異經(jīng)東方朔云
少微山
在縣東一十二里職方郎齊公唐居也顧內翰臨序職方集云鑒湖東北有山巋然公親率箕畚栽培其上而辟其下為寢疏泉為沼植花卉果蔬為圃與湖之西南會稽山禹祠相望為山水奇?zhèn)ブ^自名其山曰少微山
方干島
在縣東南五里唐方干別墅也干咸通中居越中有詩云沙邊賈客喧漁市島上潛夫醉筍莊鄭谷題方干別墅云野岫分開徑漁家并掩扉今鏡湖中小山是巳
尚書塢
在縣東南三十三里寰宇記云孔稚圭之山園也稚圭字德璋會稽人仕宋為都官尚書
谷來嶺
十道志云舜耕于此天降嘉谷之處嶺以此名
剌涪山
在云門南山不甚高而登其上則見云門陶宴諸山林立在下又山頂有池大旱不涸
山陰縣
涂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經(jīng)云禹會萬國之所案史記國語禹會諸侯于會稽執(zhí)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后至禹誅之史載仲尼之言曰越人得其骨節(jié)專車書曰禹娶于涂山注涂山國名左傳禹會諸侯于涂山杜預注在壽春縣東北說者云今濠州也蘇鶚演義云涂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巴南舊江州三濠州四當涂縣又引文字音義云嵞山音涂涂古國名既為古國禹娶之宜矣自越絕等書皆云禹娶于會稽涂山應劭曰在永興北永興今蕭山縣也吳越春秋又兼載涂山之歌其說不經(jīng)大氐渝濠宣越之涂山皆有禹跡蓋禹之浚川雖嘗遍歷海內其會諸侯于會稽則信而有征至娶婦處則好事者傅會于此非其實也又柳子厚山銘東坡廟詩乃在渝濠非此之謂
侯山
在縣西四里舊經(jīng)云南湖侯山迥在湖中俗名九里山蓋昔時去縣之數(shù)也孔愉少棲此山后官至車騎封侯論者以愉致侯之兆見于此晉孔愉傳愉山陰人為會稽內史在郡三年乃營山陰湖南侯山下數(shù)畝地為宅草屋數(shù)閑便棄官居之山有孔太守廟
蘭渚山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王右軍修禊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陳音山
在縣西南四里一百五十步舊經(jīng)引吳越春秋云范蠡進善射者陳音楚人也王曰善子之道愿子悉以教吾國人音曰道出于天事在于人人之所習無有不神于是乃使音教士習射于北郊之外三月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音死王傷之葬于國西號其葬所曰陳音之山其冢悉畫騎射之形今對塘頭亭南湖中一山首北望者是也【寰宇記以陳音山屬上虞縣非也】
亭山
在縣西南一十二里舊經(jīng)云晉司空何無忌為郡置亭于山上
蜀阜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舊經(jīng)云自蜀飛來帶兒婦二十余人隨山而至善織美錦自言家在西蜀今忽至此或云句踐將伐吳置婦女于山以邀軍士后人以婦訛為阜也十道志云句踐以寡婦居此令軍人游焉一名獨婦山
法華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義熙十三年僧曇翼誦法華經(jīng)感普賢應現(xiàn)因置寺今為天衣禪院山有十峰咸平中裴使君莊各命以名一法華二衣盂三積翠四朝陽五云門六倚秦七天女八猿嘯九起云十月嶺山下二溪東北流冬夏不竭唐李邕碑云其峰五連其溪雙帶蓋謂此也萬齊融碑云雙烏所以示兆今尚翔鳴舊經(jīng)云山有雙烏雛長則送出之【舊經(jīng)法華山在會稽縣南四十里后正之】
容山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羊石山
在縣西三十六里山有石如羊
柯山
在縣西三十一里
人安山
在縣北四十六里舊經(jīng)云舊馬鞍山以形似馬鞍也天寶七年改為人安山
錘頭山
在縣北四十一里以形似故名
巫山
在縣北一十八里舊經(jīng)巫山一名梅山越絕書云巫山者越□神之官死葬其上朱育對濮陽興曰越王翳遜位逃于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陸左丞農師適南亭記云梅山昔子真之所居也其少西有里曰梅市其事應史山西南有永覺寺梅子真泉適南亭竹徑茶塢
石匱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形如匱禹治水畢藏書于此
五峰山
在縣南三十二里
西余山
在縣西北四十二里
烏風山
在縣西北四十九里
圣女山
在縣西二十九里
茅巖山
在縣西南三十三里
石城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吳越□史干寧三年錢镠討董昌攻石城去越三十里即此今山下有石城里
檀宴山
在縣東十道志云謝靈運游宴處今人往往聞簫笙之音
下馬山
在縣北二十七里舊經(jīng)云秦始皇息駕于此一名蝦蟆山案此山四面皆水非息駕之所疑其音訛為下馬遂有息駕之說
梅里尖山
其陰為梅仙塢多桃李梨梅來禽以梅福里得名自塢度一小嶺有異境煙水直至郡城與臥龍相直
硙山
有石泉在竹樹陰中甘寒可瀹茗山形如硙故得名
六峰山
有溪出山麓產(chǎn)楊梅居民百余戶
項里山
有溪清澈居民二百余戶產(chǎn)楊梅與六峰埒其號何塔者尢奇
戴于山
遠望若兩山其實一也居民二百戶或云舊有戴于二姓居之
何山
有塔久廢近復營之頗增湖山之麗
玉架山
三峰如筆格故得名秀麗可畫
花涇山
多桃李及柳望之如錦繡包絡山谷
直步山
多蘚梅亦產(chǎn)楊梅下有溪入鏡湖
徐山
姚嶼皆小山財如岡阜多桑竹在鏡湖中
彈丸山
以其狀名下有方塢渡
甔山
兩山相類正如兩酒榼
海山
多桑竹下有居民三四十戶以漁釣為業(yè)
蜀山
爾雅曰獨山謂之蜀山郡境多此名古語也
鳳凰山
在梅市鄉(xiāng)至小而具山形嘗有鳳集焉
玉山
在縣北三十三里舊經(jīng)云唐貞元元年浙東觀察使皇甫政鑿此山為斗門八閘泄水入江案唐書地志山陰縣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皇甫政鑿山以畜泄水利與舊經(jīng)相合即此【舊經(jīng)山陰縣北二十八里又一玉山乃重復今刪之】
琵琶山
在縣南五里
烏土山
在縣西南四里
三山
在縣西九里地里家以為與臥龍岡勢相連今陸氏居之嘗發(fā)地得吳永安晉太康古磚疑昔人嘗卜筑或嘗為寺觀云
嵊縣
剡山
在縣北一里縣治處其坳山下園囿亭館白樂天沃洲記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其山巔屹起小峰號白塔俗傳秦始皇東游使人斸此山以泄氣今土坑深千余丈號剡坑山北有戴颙墓
大白山
在縣西六十里舊經(jīng)云此山峻極崔嵬吐云含景與小白山接乃趙廣信煉九華丹登仙之處有白猿赤玃又有鳥似雞文彩五色口吐綠綬長數(shù)尺號吐綬鳥雙石筍各長五六丈對立如闕瀑泉飛下號瀑布嶺土人亦稱西白山【案宋書褚伯玉隱身求志居剡縣瀑布山三十余載揚州辟議曹從事皆不就意瀑布山之在剡即此華初平瀑布嶺詩序云在嵊縣西六十里福善所集蔚有靈氣昔產(chǎn)仙茗寰宇記瀑布嶺屬余姚縣蓋此山聯(lián)接余姚縣界】
小白山
在縣西六十里真誥云趙廣信陽城人魏末渡江來此山師李一成服氣又授師左君守中之道徹視五藏或入城市賣藥莫知其年歲后白日升天山有丹井今存
刻石山
在縣南三十里十道志云一名穿山相傳以刻石為名不知文字所在升明末縣人倪襲祖行獵見山上有文凡三處苔生其上刮苔視之其大石文曰黃天皇蕭字道成得賢師天下太平舊經(jīng)云或言衛(wèi)夫人碑墮此中因以為名唐寶歷元年觀察使元稹使人訪碑不獲山半有井井有蛟
丹池山
在縣東七十二里舊桐柏山唐天寶六載改為丹池道經(jīng)云上有桐柏林合生下有丹池赤水南岳真人云越有桐柏金庭與四明天臺相連神仙之宮也真誥曰桐柏山高一萬五千丈周回八百里四面視之如一其一頭在會稽東海際其一頭入海中是金庭不死之鄉(xiāng)在桐柏之中方四十里上有黃云覆之樹則蘇紆珠碧泉則石髓金精其山臺盡五色金也經(jīng)丹水而行有洞天從中過在剡臨海二縣之境【案桐柏山在天臺金庭山在剡書又以金庭為桐柏然真誥所道一頭在會稽東海頭一頭謂入海蓋其山隴聯(lián)屬故爾】
石鼓山
在縣東五十里有石鼓神祠白樂天沃洲記云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諸暨縣有石鼓山名同各存之】
簟山
在縣東三十一里有白巖神祠并龍?zhí)镀矶\有驗舊經(jīng)云山遙望之如鋪簟
動石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下臨溪有石數(shù)百天欲雨石必先動
嶀山
在縣北四十四里舊經(jīng)引輿地志云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從溪口隨江上數(shù)十里□□兩岸峻壁乘高臨水深林茂竹表里輝映名為嶀嵊奔瀨迅湍以至剡也水經(jīng)云嶀山與嵊山接其閑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王元琳謂之神明鏡事見謝康樂山居記水經(jīng)注又云嶀山有成工嶠嶠壁立臨江欹路峻狹不得并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俯視嶠西有一孤峰飛禽罕至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潔嘗有采藥者沿山見通蹊至此還復更尋遂迷前路
車騎山
在縣東四十七里舊經(jīng)云晉車騎將軍謝玄為會稽內史嘗于此山立樓居止后人因以為名水經(jīng)云嶀山東北太康湖謝玄舊居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于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號桐亭樓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虛垂檐帶空俯眺平煙杳然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xiāng)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墮水甓有隱起字云筮吉?兇八百年落江中謝靈運取甓詣京師咸傳觀焉【舊經(jīng)引謝靈運經(jīng)此有詩云曩趾即先筑故池不更穿果木有舊行壞石無近連案此詩康樂還舊園作贈顏延年自注即始寧園也始寧今上虞縣有西莊別墅存焉然舊經(jīng)載于此未詳】
嵊山
在縣東三十四里水經(jīng)云山下有亭亭帶山臨江松嶺森郁
了山
在縣東北一十二里南有余糧嶺其地產(chǎn)禹余糧
榆樹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
梃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
子周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葛峴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諸暨縣
長山
在縣西一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山高五十余丈其頂平博有石室可坐百人南范蠡壇陶朱公廟東法樂寺
苧羅山
在縣南五里輿地志云諸暨縣苧羅山西施鄭旦所居其方石乃曬紗處十道志句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之諸暨苧羅山賣薪女西施山下有浣沙石太平御覽云羅山今名苧羅山山足有王羲之墓孫興公文王獻之書碑今不存【苧羅山一在蕭山縣今并存之】
衡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舊傳有彌勒佛古跡
覆斗山
在縣南五十里
東白山
在縣東九十里一名太白峰連跨三邑其在剡曰西白在東陽曰北白
儲山
在縣西一十八里山多櫧木一名諸山
金鵝山
在縣南五十里舊經(jīng)云昔有金鵝自此山飛入?yún)强?br />
烏帶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山出紫石英舊經(jīng)云晉謝敷夜夢神人語曰當以珍寶相贈至明視床下有異石而瑩乃紫石英也舊名烏笪山梁武帝遣烏笪采石英終于此后人立廟祠之帶笪聲近蓋俗之誤也
杭烏山
在縣北七十五里舊經(jīng)云迭嶂七十二有石冢大石為門其平如削傍有杭烏刺史廟一峰特高風雨晦冥常聞樂聲號鼓吹峰又有池或時龍見
句乘山
在縣南五十里舊經(jīng)云句踐所都也國語云越臣于吳吳更封越南至句乘即此地其山九層亦名九乘山南有句乘亭
浮塘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
九江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有石室幽邃其四壁刻石為女人號靈女臺
石鼓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下盤石如鼓扣之有聲□多黃精白木竹箭【嵊縣有石鼓山名同各存之】
黃蘗山
在縣東南九十五里以山多黃蘗故名
大巖山
在縣北九十里
巖崖山
在縣北五十里
雞冠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形如雞冠出奇石其紋若星月花獸山有玉女冢一名高冢
細辛隴山
在縣南九十八里山多細辛
五泄山
在縣西五十里自山五級泄水以至溪山川最為秀絕
寶掌巖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寶掌禪師所居也一名千歲巖禪師不知名氏自云生于周末當魏晉閑由西域入蜀貞觀十五年開巖于此周顯德二年正月遷化壽一千七十二歲真儀在半巖去地四十九尺石室可容百余人洞內石版數(shù)片如削傳云里人沐浴之所禪師種貝多木一枝亦數(shù)百年矣
金雞山
在縣南五里
壯禪師巖
在縣南四十五里寶掌巖側
范公巖
在縣南九里陶朱公所游歷也巖有洞
蕭山縣
蕭山
在縣西一里西漢地志云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舊經(jīng)云許詢嘗登其山憑林筑室蕭然自致乃名蕭山
北干山
在縣北一里舊經(jīng)云晉許詢家于此山之陽其詩云蕭條北干園
翠嶂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名夏駕山舊經(jīng)云山出(艼去丁改仙)草織以為席甚細密多接者為精山在夏駕湖湖去海止數(shù)里【舊經(jīng)上虞縣夏蓋山一名夏駕山亦去海數(shù)里疑與此同今俱存之】
荏山
在縣東北一十一里舊經(jīng)云越王種荏于此
黃竹山
在縣東三十三里舊經(jīng)云范蠡遺鞭于此山生筍為林竹色微黃狀如刀削
洛思山
在縣東四十三里輿地志云永興縣洛思山先是洛下人隨朱雋來會稽三年不得返乃登山北顧而嘆或云雋遭母喪止葬此山請洛下圖墓師相地師去鄉(xiāng)既久目極千里北望京洛號呼而絕因葬山頂故以為名寰宇記太平御覽所載略同
干姜山
在縣西四十里舊經(jīng)云山北有泉冬夏不竭清白于余水越王用此水造姜
擫烏山
在縣南二十里舊經(jīng)引東方朔神異記此山是亞父割斷蕭山南嶺將擫于烏江也江東以擲為擫
航烏山
在縣西四十七里舊經(jīng)云句踐之航也三百石長員卒七十人渡之一曰舸烏里
連山
在縣西一十二里舊經(jīng)云連山長岡九里西北至定山秦始皇欲置石橋渡浙江石柱數(shù)十列于江際其傍別有小山號石井山
吹樓山
在縣東四十里一名樓山一名岵市山
螺山
在縣東二十里舊經(jīng)云山似螺故名有會稽內史夏靜墓
菊山
在縣西三里山多菊故名唐永泰中縣令李萼尉丘丹登此山因名菊山
茗山
在縣西三里山多茗下有二塘
臨江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舊牛頭山天寶中改此名諺云牛頭苧羅一日三過謂舟行信宿猶經(jīng)舊處也山南有石室
去虎山
在縣北五里山有猛虎常傷人一夕負子渡江西去縣令杜守一以名其山時景德四年六月晦也
三臺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有臺三所故名
苧羅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西子廟【一在諸暨縣今兩存之】
龕山
在縣東五十里
慈孤山
在縣東四十里
石巖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東蜀山
在縣東一十里
西蜀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
峽山
在縣南六十里其山八面皆向江有雞籠石石有紅影略如雞形故諺云金雞影山也
許元度巖
在縣西南八十里晉許詢所居也
余姚縣
秘圖山
在縣北六十七步舊經(jīng)云上有石匱夏禹所藏靈秘圖之所舊號方山天寶六年改今名上有嚴公堂高風閣皆以子陵而名【此山舊為壽圣觀址縣治在其南麓觀既廢于建炎兵火遂以弓手營地為廣福觀易之以廣縣治】
四明山
在縣南一百十里高二百一十丈周回二百一十里山四傍皆虛明玲瓏如牖故名孫綽天臺賦云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臺今奉化鄮山皆此山之脈也唐皮日休詩云穴開自真宰四達見蒼崖山有九題石窗過云云南云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欞子鞠侯是也日休與陸?蒙俱有詩【山與上虞接舊經(jīng)上虞縣有四明山今因之】
竹山
在縣東南五里
羅壁山
在縣南一十八里舊經(jīng)引孔曄記云山有虞國墅襟帶山溪表里疇苑洛陽人來云巖囿天勢具體金谷郗太宰遍游諸境棲情此地每至良辰攜子弟游憩后以司空臨郡遂卜居之
懸泥山
在縣北六十里孤峙海中其上多橘下有涌泉冬夏不竭
靈緒山
在縣西一里一名嶼山孔曄記云山有三足白麂昔虞翻嘗登此山望四郭誡子孫曰可留江北居后世祿位當過于我聲名不及爾然相繼代興居江南必不昌今諸虞氏由此悉居江北也山巔有葛仙翁井及山腰有微泉未嘗竭名龍泉在龍泉寺中王荊公少時隱居讀書于此題二絕句說者謂其有公輔之器元章簡公絳赴郡晚泊題云江上潮聲送落暉江邊倦客拂塵衣勞生俗事何時了不迭山云自在飛
渚山
在縣西三十里舊經(jīng)云秦始皇飲馬于此
姚丘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舊經(jīng)云舜母握登感虹生舜之地又引周處風土記以為證 三朝國史云余姚縣有姚丘山
虞山
在縣西三十里舊經(jīng)嘗引太康地志云舜避丹朱于此與史不合
吳女山
在縣西三十八里周七十里舊名娥眉山天寶六載改今名
塢山
在縣西南一十二里舊經(jīng)云支道林居剡每名辰遠來塢山或問之答曰謝安石昔來見就輒移旬日今觸情舉目不覺欣想后病甚遂移來塢中僧史云支遁嘗經(jīng)余姚塢信宿彌日不去或問其意曰昔安石相從未嘗不移旬今觸情是愁耳乃移塢中永和元年閏四月四日沒葬于塢中【支道林葬處今泯世說云永和元年支終于剡之石城山戴逵過其墓曰德音未遠拱木巳積僧史載其語系之塢山未詳姑兩存之】
太平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輿地志云余姚縣有太平山山形似傘四角各生一種木不雜他木一角純(木祭)一角純梓一角純櫧一角純榧有道士舊筑居山上穢身者來輒飛倒自非潔齋不敢至焉藝文類聚余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陜江口入于海孔稚圭詩云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即此【太平山有三一在會稽一在上虞一在余姚而余姚之山最著謝敷居太平山不著何所但云會稽人故系之會稽然敷所居或恐即此梁杜京產(chǎn)居日門山陶弘景有太平山日門館碑云吳郡杜征君拓字太平之東菁山之北爰以幽奇別就基址棲集有道多歷世年蓋京產(chǎn)所居日門亦太平山之別名也】
大小黃山
在縣東二里
九里山
在縣東九里
西石頭山
在縣西二里社稷壇在其左
童山
在縣西三里
大小雷山
在縣南二十里
殿山
在縣南十五里
屯山
在縣北十五里
松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
柏山
在縣北三十里
霢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海中望之如修霢故名
廟山
在縣北五十里
白山
在縣東南五里
化安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
白水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歷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舊經(jīng)云在會稽縣東南昔舜耕所也又云越有歷山舜井象田者以舜之余族所封舜姚姓故曰余姚蓋其子孫思舜故鄉(xiāng)取像于此亦猶漢新豐之義蓋此山雖非舜之耕所亦因舜而得名也王介甫歷山賦序云余姚縣人與季父爭田予為直之將歸閔然望歷山而賦之歷山在上虞界中案此山實屬余姚介甫謂在上虞界中誤矣【蘇鶚演義云歷山有四一河中二齊州三冀州四濮州雷澤又其二不聞又云耕之與漁宜皆在雷澤史記注云歷山在河東漁澤今屬山陰然則舜之所耕不在明矣演義云歷山其二不聞豈此山乃其一耶梁江文通題歷山詩云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風年落葉下楚水別鶴噪?yún)翘镝謿怅幉粯O日色虧半天酒至情蕭瑟憑尊還惘然文通會稽永興人所題乃此山也】
大蘭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傳云劉樊夫婦于此山仙去
靈源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有泉曰靈源故名
鳥膽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與上虞縣接于上虞互見】
風山
在縣西北一十里廣四十里十道志云山少木多石通于始寧及剡
東明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白云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冶山
在縣東北二里傳云歐冶子鑄劍之所【會稽縣赤堇山鑄浦皆傳歐冶子鑄劍處今并存之】
陳山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有嚴子陵墓靈瑞塔山下泉名華清
石匱山
在縣東六十里傳云禹藏書于此山有大石礧磈其形如匱【會稽縣宛委山一名石匱山陰縣西亦有石匱山今并存之】
安山
在縣東北一十里
石人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山下有洞
破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一名三山
嶼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
仙居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一名栲栳山
圣?山
在縣西北二里一名打石山
鏌劍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烏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姜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袤十里山有五峰曰金雞曰蛾霢曰積翠曰凌云曰白馬山下有姜女泉精舍
熨斗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何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上虞縣
傘山
在縣南五里一名太平山舊經(jīng)云形如傘也吳道士干吉筑館于此山巔平衍有良疇數(shù)十頃橫塘溉之無水旱【太平山有三一在會稽一在余姚一傘山亦名太平山舊經(jīng)云此山在余姚縣西南一百一十里驗之的然】
上申山
在縣南四十里
升相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山巔瀑布號白水
蘭穹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蘭風舊經(jīng)云葛洪嘗棲隱于此有石井丹灶山多石少木四望迢遙有形勢自東西眺之則正方寰宇記云瑯邪王弘之垂釣之地宋王弘之傳性好釣上虞江有三石頭弘之常垂綸于此人問得魚賣否答曰釣自不得得亦不賣
東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所居也一名謝安山巋然特立于眾峰閑拱揖蔽虧如鸞鶴飛舞其巔有謝公調馬路白云明月二堂址千嶂林立下視滄海天水相接蓋絕景也下山出微徑為國慶寺乃太傅之故宅傍有薔薇洞俗傳太傅攜妓女游宴之所又山西一里始寧園乃謝靈運別墅一曰西莊案謝安傳云寓居會稽與王羲之許詢支遁游出則漁獵山水入則言詠屬文后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靈運傳云父祖并葬始寧山中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會稽故其詩云偶與張邴合久欲還東山又云分離別西川回景歸東山注謂會稽靈運之所居也蓋太傅始居此及出鎮(zhèn)新城欲造泛海之裝自海道還東雅志未就而歿后卒葬焉今山西有太傅墓靈運自移籍會稽多在始寧其著山居賦云南北兩居水通涯阻注云兩居謂南北兩處南山是開創(chuàng)卜居之處傳云修營別業(yè)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今山半有洗屐池東西二眺亭雖后人好事為之然舊園別墅跡不可泯又舊經(jīng)云梁征士魏道微修道得仙于謝安山南史杜京產(chǎn)與顧歡開舍授學于東山下今距山一二里有杜浦顧墅【舊經(jīng)云東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非也東山因太傅而名者三一在臨安山中案傳云嘗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與伯夷何遠東坡詩云謝公含雅量世運屬艱難獨攜縹緲人來上東西山今臨安縣東西巖石室存焉一在金陵案列傳云及登臺輔于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游集建康志云謝安故居會稽東山后入朝乃于此營筑以儗之山無巖石故名土山是二山雖太傅平生之所游歷非故居之東山也惟始寧東山乃其故居其證明甚世說王羲之語劉惔曰若安石東山志立當與天下共推之注引續(xù)晉陽秋曰安石家于會稽上虞縣優(yōu)游山林六七年閑征召不至雖彈奏相屬繼以禁錮晏然不屑也自咸康初辟召不起高臥歷年所以放情丘壑正在此山自東漢末析上虞之始寧鄉(xiāng)為始寧縣至東晉有上虞始寧二邑陽秋所載得其實矣王性之著東山記言東山之在會稽其證有七獨不援此為說豈偶遺之耶然晉宋諸賢居會稽剡中例稱東山阮裕居剡中有肥遁之志其在東山久之蕭然無事嘗內足于懷戴逵厲操東山王修齡在東山甚貧乏道一道人從都下還東山支遁好鶴住東(山卬)山宋何太祖廟諱以會稽山多靈異居若耶山云門世號太祖廟諱為小山亦曰東山又何子朗等六人于東山受學梁虞寄領會稽郡掾致書陳寶應自稱東山虞寄然則會稽剡中若耶云門皆可稱東山也今阮戴支趙遺跡在嵊縣何太祖廟諱所居在云門東(山卬)山屬新昌縣凡山之處東皆可稱東山但不若此山因太傅而著爾王性之記云安石與戴逵同寓此東山恐別有據(jù)大抵晉宋人指會稽剡中皆曰東如太傅傳云棲遲東山又云海道還東是也】
檀燕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經(jīng)云神仙燕集之所上有旃檀香氣襲人樵者或時聞管簫聲太平御覽山頂有十二方石悉如坐席許大皆作行列仙靈之所燕集也
釣臺山
在縣西南七里舊經(jīng)云山有槎大十圍昔陶公嘗乘此垂釣公既去槎墜于潭底不復浮矣
?。ㄉ胶溃┥?br />
在縣西南四十二里舊經(jīng)云漢東陽駱夫人于此上升傍有井灶歲久蕪沒今山崖南有二白石土人號日月石【會稽縣東七十里有(山豪)山云駱夫人學道之所各存之舊經(jīng)作駱大夫誤】
指石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舊經(jīng)云上虞縣有立石所謂指石者俗呼為公嶄言舜登此石
夏蓋山
在縣北五十里舊經(jīng)云山形如蓋因以為名引輿地志云上虞縣北有夏駕山在湖中湖即名夏駕出仙草土人織以為席甚細密多接者為精讖書云夏駕山浮可避甲申水災湖北去海數(shù)里山北對海鹽岸蓋一作駕蓋駕音近傳之訛耳【舊經(jīng)蕭山縣翠嶂山一名夏駕山在縣西二十五里有夏蓋湖湖北去海數(shù)里山北對海鹽岸余并同】
握登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有握登圣母廟
象田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四十余里山平衍俗呼小天臺南有舜井
大雷尖山
在縣南一十里十道志云一名百樓山山腰有平地數(shù)十丈漢魏伯陽嘗筑居于此
石壁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十道志其南小山山形方正如樓號鼓吹樓寰宇記云山有飛翼樓謝靈運題石壁精舍詩云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注云精舍讀書齋也
龍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
佛跡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有石徑尺許深一寸如巨人足跡
長者山
在縣南二里
蔡墓山
在縣西一十二里或以為蔡邕墓山也案蔡邕傳邕陳留圉人亡命遠跡吳會文選伏滔笛賦云邕避難江南宿于柯亭之館取椽為笛又傳云邕過吳讀曹娥碑則邕嘗至會稽郡然有墓于此未詳
里(山奧)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龍?zhí)辽?br />
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鵝鼻山山有上下二潭上潭泉脈不竭下潭多枯歲禜禱于此有驗里人結屋以覆之
昆侖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神祠
羅巖山
在縣北七里
羅壁山
在縣北十里【余姚縣南十八里山同今并存之】
雙碁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俗傳三仙者沐訖對奕于此
四明山
在縣南四十里南史梁孔佑隱四明山見山谷中有錢數(shù)百斛視之如瓦石采樵者競取之入手即成沙礫有鹿中矢來投佑佑為豢之瘡愈而后去太平御覽李汾上虞人嘗入四明山讀書【余姚縣南一百二十里山名同今并存之】
銅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烏膽山
在縣東一十五里
大雷山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
鳳凰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山有鳳穴
含珠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鳳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山形如鳳
白道猷嶺
在縣南五十里晉天竺僧白道猷卓庵于此
孝聞嶺
在縣北十里昔嶺下有包全居之以孝聞
新昌縣
南明山
在縣南五里一名石城一名隱岳初晉僧曇光棲跡于此自號隱巖支道林昔葬此山下齊僧護夜宿聞笙磬仙樂之聲梁天監(jiān)中建安王始造彌勒石佛像劉勰撰碑其文存焉山有錢镠所造三層閣寶相寺白云莊白蓮庵齊顗井白鷴塢石縫梅皆勝跡也【支道林葬處今泯案世說戴逵過林法師墓曰德音未遠拱木巳積注云永和元年支遁終于剡之石城山因葬焉今不知何所王珣詩序云予以寧康三年命駕之剡石城山即法師之丘也高墳郁為荒埜丘隴化為宿莽遺跡未滅而其人巳遠感想平昔觸物凄懷其為時賢所懷如此僧史云道林葬余姚塢山未詳今兩存之】
東(山卬)山
在縣東四十里晉僧法深支遁皆隱居此世說支道林好鶴住剡東(山卬)山有人遺其雙鶴養(yǎng)成翮便使飛去又嘗就深公買(山卬)山深公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
沃洲山
在縣東三十二里晉白道猷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許王謝十八人與之游號為勝會亦白蓮社之比也唐白樂天山院記云東南山水剡為面沃洲天姥為霢目唐韋應物權德輿送靈澈歸沃洲有詩序傳焉山有靈澈杖錫泉西南養(yǎng)馬坡放鶴峰皆因支道林得名吳虎臣漫錄云沃洲天姥號山水奇絕處自異僧白道猷來自西天竺賦詩云連亙數(shù)十里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晉宋之世隱逸為多【寰宇記以沃洲山屬嵊縣今從正之】
天姥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東接天臺華頂峰西北聯(lián)沃洲山上有楓千余丈寰宇記云登此山者或聞天姥歌謠之響道藏經(jīng)云沃洲天姥福地也謝靈運詩云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李白詩云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又夢游天姥歌云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連赤城天臺四萬五千丈對此欲倒西南傾【杜少陵壯游云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時少陵將辭剡西入長安也或云自剡至天姥山八十里歸帆拂之非也詩人之辭要當以意逆志大概言此山之高而巳】
南巖
在縣西南二十里世傳任公子釣魚之所莊子任公子以五十犗為餌蹲于會稽投竿東海經(jīng)年而得巨魚唐齊顗題南巖云南巖寺本滄海任公釣臺今尚在巖側有任公釣車石棺蛻骨存焉人掘其地有螺蚌殼云巖下乃海門也
穿巖
在縣西南五十里有十九峰排列如圖畫中峰有一圓竅東西通故名穿巖巖有石室廣二十余丈
鼓山
在縣西四里山形如鼓
天岳
在縣西南七里
劉門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傳云劉晨阮肇自剡采藥至此山有劉阮祠山亭采藥徑山下居民多劉姓者
石牛山
在縣西三里
黃罕嶺
在縣三十里唐咸通中賊裘甫寇浙東王式曰惟黃罕嶺可入剡然卒亦成擒甫果自嶺入剡兵遂敗
會稽志卷第十
水
府城
府河
在城南二里屬會稽縣河東南流經(jīng)府市北出定清門入運河又西北流由蕭山達于浙江
簞醪河
在府西二百步一名投醪河舊經(jīng)云越王句踐投醪之所或又名勞【去聲】師澤水經(jīng)越王棲會稽有酒投江民飲其流戰(zhàn)氣百倍所投醪即浙江也華安仁考古云句踐謀霸拊存國人與共甘苦師行之日有獻壺漿跪受之覆流水上士卒承流而飲之人百其勇一戰(zhàn)而有吳國也唐大和六年觀察使陸亙重?!救A安仁云府東大河也然俗以府學前西河為是或又以新河北匯為是水經(jīng)云投醪即浙江蓋自府河東西諸流皆達于浙江也】
運河
在府西一里屬山陰縣自會稽東流縣界五十余里入蕭山縣舊經(jīng)云晉司徒賀循臨郡鑿此以溉田
新河
在府城西北二里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所浚
會稽縣
海
在縣北二十里海水北流入嘉興府海鹽縣史記秦始皇上會稽望于南海二世并海南至會稽西漢地里志南江從會稽吳縣南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東至會稽陽羨東入海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蓋漢會稽地廣綿亙數(shù)千里凡三江皆繇此以達于海也水經(jīng)云江水(上□下可)分謂之三江口又東至會稽東入于海又云浙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余杭東入于海三江之說不同至江流入于海則古今論者不能易也【釋名云海者晦也主引穢濁其水黑而晦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蓋無幾四海之內皆復有海也初學記云凡四海通謂之裨海裨海之外復有大瀛海環(huán)之曰百谷王一曰朝夕池一曰天池一云大壑海神曰海若海中山曰島海中洲曰嶼水經(jīng)余姚故城背巨海王粲海賦云翼驚風而長驅集會稽而一睨隋書志開皇十四年詔東海于會稽縣界并海立祠取側近巫一人主灑掃】
曹娥江
在縣東南七十里源出上虞縣經(jīng)縣界四十里北入海會稽典錄云曹娥上虞人父盱漢安二年迎伍君神泝濤而上為水所溺娥年十四自投江而死江因娥得名也世說晉陽秋曹娥父盱溺不得尸娥投衣于江祝曰父在此衣當淹旬有七日衣偶沉娥遂投江而死縣長度尚悲憐其義為之葬且命邯鄲子禮作碑蔡邕聞之來觀夜闇以手摸其文而讀之題云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二百年后碑當墮當墮不墮逢王叵魏武過曹娥碑下讀碑陰八字謂楊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巳得之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幼婦少女也外孫女子也齏臼受辛也所謂絕妙好辭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較三十里異苑云蔡邕過吳讀曹娥碑旁作八字魏武見而不能解有婦人浣于汾渚曰第四車乃解既而悟曰禰正平也衡即以離合義解之此婦人即娥靈也二說不同世說亦兩存之廟碑晉夏統(tǒng)曰曹娥父子喪尸后乃俱出國人哀其孝義為歌河女之章潘逍遙題詩云曹娥廟前秋草平曹娥廟里秋月明扁舟一夜炯無寐近聽潮聲似哭聲
若邪溪
在縣南二十五里溪北流與鏡湖合越絕云若邪之溪涸而出銅吳越春秋云赤堇之山巳合無云若邪之溪深而莫測戰(zhàn)國策云涸若邪而取銅破堇山而取錫溪傍即赤堇山也后漢劉寵為會稽太守去郡若邪父老人赍百錢相送為受一大錢十道志云后人因此名劉寵溪唐徐季海嘗游溪因嘆曰曾子不居勝母之閭吾豈游若邪之溪遂改為五云溪李白詩云若邪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李公垂詩云傾國佳人妖艷遠鑿山良冶鑄爐深自注云若邪溪乃西子采蓮歐冶鑄劍之所
樵風涇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漢鄭弘少時采薪得一遺箭頃之有人覓箭問弘何所欲弘識其神人也荅曰嘗患若邪溪載薪為難愿朝南風暮北風后果然世號樵風水經(jīng)云鄭弘少以清節(jié)自居恒躬采伐用貿糧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風送之憑舟自運無杖楫之勞村人貪藉風勢常依隨往還有淹留者徒輩相謂曰汝不欲及鄭風耶其感致如此宋之問詩云歸舟何慮遠日莫使樵風劉長卿詩云仙客常因一箭贈樵風長到五云閑【涇去聲齊祖之鑄浦涇詩云掃拂漁蓬出涇來自注越人謂水道為涇】
鑄浦
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若邪溪接一名錫浦浦上有橫梁人家聚落歐冶祠齊祖之家山記事云昔歐冶子鑄神劍之所今為里俗所祠
沉釀埭
在縣南二十五里若邪溪東十道志云鄭弘舉送赴洛親友餞于此以錢投水依價量水飲之各醉而去一名沉釀川【寰宇記云太尉泉一名沉釀埭案太尉泉即鄭公泉弘自飲此水愈疾以埭為泉非也蘇鶚演義云鄭弘官京洛未至宿一埭名沉釀弘投錢水中勸酬飲盡多酣暢皆得大醉更名為沉釀泉與十道志所載不同】
浪港
在縣東南二十里樵風涇之北天無風亦常有浪港北循山徑一巨石頃歲里人因開徑得石爐鐵鈐恐為仙人煉丹之所
炭浦
在縣東六十里舊經(jīng)云句踐運炭于此越絕云句踐稱炭聚載從炭瀆出炭瀆煉塘各因事而名吳越春秋云吳封地百里于越東至炭瀆
纂風浦
在縣東六十五里
石瀆
在縣東四十八里
小舜江
在縣東南九十里源出浦陽江東北流至錫浦以至于江
清苦溪
在縣東三十五里一名橫山源出臺州寧海北流入縣界溉田三百余頃
了溪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縣南溪流以入于剡溪舊經(jīng)云禹疏了溪人方宅土【華安仁作趙仲淵傳云安道采真于了水安道戴逵也以了水通剡故云】
平水
在縣東二十五里鏡湖所受三十六源水平水其一也唐元微之撰長慶集序云嘗出游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詩召問之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也水南有村市橋渡皆以平水名
翁洲
在縣東舊經(jīng)云徐偃王居翁洲即此王?齡賦云翁洲訪偃王之廬□浦思夫差之封【十道志翁州一名翁山在海中徐偃王所居隸慶元】
范蠡洲
舊經(jīng)云句踐平吳蠡泛五湖后人思之名其洲也
山陰縣
西江
在縣西四十五里源出諸暨縣界五十里西北流入蕭山江闊一里余湖高至八尺
蘭渚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陰縣西蘭渚有亭王右軍所置曲水賦詩作序于此水經(jīng)注云蘭亭一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shù)往造焉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臨郡起亭于山椒極高盡眺亭宇雖壞基陛尚存世說以蘭亭敘為臨河序賦詩者二十六人不能賦罰酒者一十五人天章寺碑云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豐之孫統(tǒng)王彬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袁嶠之郄曇王豐之華茂庾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曹華平(欽宗廟諱)偉王玄之王蘊之王渙之各賦詩合二十六人謝瑰卞迪丘髦王獻之羊??谉雱⒚苡莨葎谝暮缶d華耆謝藤任儗呂系呂本曹禮詩不成罰三觥合十六人世說以謝藤作謝勝余杭令作余姚令何延之蘭亭記云四十一人有許詢支道林晉書列傳又有李充當以碑為正渚旁有曲水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汔今猶然【晉王羲之列傳云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與羲之同好嘗燕集山陰之蘭亭羊欣筆陣圖云羲之年二十三書蘭亭敘王師干撰右軍祠堂碑云右軍自內史后峻誓墳塋捐棄?組曲水蘭亭自為之序黃長睿東觀余論云永和十年右軍年三十八時巳去會稽郡矣何延之蘭亭記云永和九年暮春宦游山陰修祓禊禮所記右軍出處年歲皆不同晉書列傳云羲之初渡浙江有終焉志會稽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嘗與同志燕集山陰之蘭亭為之序以申其志信如列傳則蘭亭之游乃右軍隱居之日也案通鑒云永和四年殷浩以江州刺史王羲之為護軍八年王羲之遺殷浩書諫北伐十年以前會稽太守王述為揚州刺史又晉書列傳羲之自護軍右將軍會稽內史實代王述及述刺揚州臨發(fā)一別而去后王述檢察會稽郡疲于簡對稱疾去郡于墓前自誓時永和十一年之三月也以此推之歲在癸丑為永和九年其時為會稽內史無可疑者晉傳既脫略羊欣王師干輩所記皆舛黃長睿號該洽嘗跋右軍破羌帖云永和十二年去會稽郡巳歲余此語良是至東觀余論則自相抵牾有不可解列傳又言右軍享壽五十有九案右軍生于惠帝大安二年癸亥沒于穆帝五年辛酉以此推之右軍蘭亭之游時年五十有一當是時謝太傅隱居東山遂同此集碑署瑯琊王友謝安是也葛常之韻語陽秋云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蓋用謝安一時之語或者又疑羲之傳為會稽內史日與尚書仆射謝安書云云案謝志傳以升平四年為欽宗廟諱宣武司馬后十余年始當國為仆射而永和八年為尚書仆射者謝尚也以尚為安乃列傳之誤】
上淺溪
在縣西五十二里
余支溪
在縣西四十七里舊經(jīng)云溪有二源一溫一涼匯于此其溫涼不雜其實亦鏡湖之別流也故名余支
官瀆
在縣西北一十里越絕云句踐工官也
射瀆
在縣南五里舊經(jīng)云越陳音教射之所越絕云射浦句踐所教習兵處也射率陳音死葬浦西五里今人或稱射浦
麻溪
在縣東八十里水經(jīng)麻溪溪之下為潭
雙澗
在縣西南三十里法華山唐李公垂詩云十峰排碧落雙澗合清漣自注法華寺前后有十峰回繞雙澗合流于良史宿天衣詩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水疑即謂此澗水也曾文清詩亦及此見天衣寺
紀家匯
在縣西七十里【干道八年諸暨縣陳請開浚湖道水利得 旨浚紀家匯導蕭山新江以達諸暨知蕭山縣謝暉言山陰沿江皆山也諸暨蕭山地勢低下小江舊以導諸暨之水也今浚新江其底石堅不可鑿徒費民力紀家匯一開則上流沖突而蕭山縣之桃源苧羅許賢新義來蘇崇化昭明凡七鄉(xiāng)皆被巨浸力疏其不便上之議遂寢三邑民皆感其惠馮(言匋)為作碑】
嵊縣
剡溪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溪有二源一出天臺一出婺之武義西南流至東陽入縣一百四十里東北流入上虞縣界以達于江晉王子猷居山陰夜雪初霽四望皓然獨酌酒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逵時在剡便乘小舟詣之造門不前而返曰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耶今人稱為戴溪又曰雪溪皆以此邑中亦有戴溪亭云李太白詩云試問剡溪道東南指越鄉(xiāng)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杜子美昔游云剡溪蘊秀異又曰歸帆拂天姥皆謂此地也
嶀浦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水經(jīng)云嶀山成工嶠以北有嶀浦浦口有廟甚靈行人及樵采者皆先致敬若相盜竊必為(蟲□)虎所傷浦北即嶀山與嵊山接二山雖異縣而峰嶺相連潘逍遙晚泊詩云曉泛剡溪水晚見剡溪山漁唱深潭上鳥啼高樹閑嶀浦與石欄干相連皆溪山奇絕之地紹興中有方士李季憩道傍遇異人自石欄干下揖季曰君來何為季曰秦太師遣往桐柏設醮請福其人太息曰秦今死矣張浚劉锜皆當起為將相秦豈得存耶季大駭亟去比至天臺則秦之薨問至矣蓋天下名山宜有神仙往來云
臨溪
在縣東北五十里
諸暨縣
湫水
在縣西七十里源出富陽經(jīng)縣永泰鄉(xiāng)入于江
概浦
在縣北十九里吳王闔閭弟之子夫概所封因以為名
浣江
在縣東南一里俗傳西子浣沙之所一名浣浦又名浣渚元微之詩云浣浦逢新艷蘭亭詫舊題
五泄溪
在縣西五十里輿地志云山峻而有五級故以為名下泄垂三十丈廣十丈中三泄不可踰度登他山望始見之上泄垂百余丈聲如震霆水經(jīng)云浦陽浙江東徑諸暨縣與泄溪合溪廣數(shù)丈中道有兩高山夾溪造云壁立凡有三泄水勢高急聲震水外上泄高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泄爾嘉佑中刁景純詩云西源窮底到東源直住層崖五磴泉
石瀆溪
在縣西南六十二里上下源各有二石井相聯(lián)合流如瀆故以為名
上桑溪
在縣東四十里
黃壇溪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黃檀嶺
烏石溪
在縣北四十八里溪多烏石故名
開化溪
在縣南二里
瀨溪
在縣南六十里一名堰溪
雙橋溪
在縣東北十四里源出烏石溪北流入高湖
櫟溪
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白崖山北流入秘浦湖
干溪
在縣東北六十二里以吳干吉故居于此故名俗呼干溪非也
靈泉溪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范蠡潭山其流溉民田甚廣他鄉(xiāng)多求谷種于此俗呼稻種泉
山遐浦
在縣東八十里舊經(jīng)云山遐斷高公湖為浦取漁所集千艘后人思之號山遐浦案遐字彥林建元初為余姚長為官出豪強所藏二千戶境內肅然眾共驅之令不得安席后至東陽太守出晉書本傳
蕭山縣
浙江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自西東來由富陽經(jīng)縣一百五十里轉北流入臨安府鹽官縣出海水經(jīng)云浙江西北入海注云今錢塘有浙江也說文云別流為汜至山陰會為浙江顧野王地志云浙江發(fā)源東陽新安不與岷山接至錢塘江有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沖山即回入海故曰浙江亦曰定山是也【漢地志云浙江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北徑其縣南又云縠水自太未連北至錢塘入浙江史記秦始皇三十六年臨浙江水波惡乃從狹中渡蓋舍此而渡余杭矣莊子云浙河之水水經(jīng)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即浙江也唐盧肇海潮賦云浙者折也蓋取其潮屈折而倒流也】
浦陽江
在縣東源出婺州浦江北流一百二十里入諸暨縣溪又東北流由峽山直入臨浦(山彎)以至海俗名小江一名錢清江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浦陽江導源烏傷縣東徑諸暨與泄溪合東回北轉徑剡縣縣開東門向江江廣一百余步又云柯水東北徑永興東興浙江合謂之浦陽江引漢地理志蕭山縣潘水所出又疑浦陽江之別名自外無水以應之謝惠連西陵遇風詩云昨發(fā)浦陽汭今宿浙江湄韻譜云水之相入為汭又云水北曰汭自浦陽江北流入浙江二水參錯其名曰汭宜矣泄溪屬諸暨縣所謂東回北轉蓋由山陰會稽匯曹娥江由上虞以入剡溪也道元又云浦陽江東北徑始寧縣嶀山其北即嶀浦又云東徑上虞縣南至王莽之會稽地名虞賓又云余暨之南余姚西北浙江與浦陽江同歸海又引闞骃十三州志云江水至會稽與浙江合自臨浦南通浦陽江其說不一與上文自相抵牾蓋始寧今上虞縣嶀浦嶀山皆屬嵊縣虞賓屬上虞又接余姚江臨平湖在浙江以西其源殊別余暨即諸暨距余姚二百余里謂余姚西北浙江入海非也蓋此江東北流自山陰會稽泝曹娥江始至上虞余姚嵊縣謂東回北轉入上虞嵊縣斯可矣道元之論又曰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故川舊瀆難以取悉此未必一皆得其實蓋道元未嘗身履浙江以東故其誤如此后人因襲遂認此江為上虞江其失則寖邈矣漢志云蕭山縣潘水所出水經(jīng)云柯水東北徑永興東與浙江合今山陰縣二十里有柯橋其下為柯水然則浦陽江與柯水一源由蕭山以達于浙江古今蓋不易也【十道志婺州浦江一名浦陽江蓋江之導源實出于此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韋昭云三江者松江錢塘江浦陽江蓋江之名尚矣越絕云浦陽者越王句踐兵敗眾懣于此故曰浦陽去山陰五十里唐書志越州會稽縣有府一曰浦陽今土人以錢清為古浦陽也孔延之掇英集云越之通道有四西接錢塘曰浙江城西四十五里曰錢清江州之東七十里曰曹娥江余姚縣曰姚江舊經(jīng)云會稽縣東南九十里為小江津然則錢清江小江津皆浦陽江之別名也今以地里考之自浦陽江至曹娥百余里酈道元誤以曹娥為浦陽江豈當時曹娥江之名未著亦名浦陽耶或陵谷遷變舊流不循其故道耶十道志云浦陽江有琵琶圻岸有曹娥碑信此則曹娥江即浦陽爾五臣文選注云浦陽汭經(jīng)上虞至會稽山陰為浙江謝康樂山居賦注云浦陽江自嶀山東北徑太康湖其說皆誤蓋自道元有東徑嵊縣又徑上虞之說有以誤之爾梁褚淡之為會稽太守孫法亮叛淡之遣隊主陳愿議曹虞道納二軍過浦陽江與賊戰(zhàn)柯亭破之】
漁浦
在縣西三十里十道志云漁浦舜漁處也梁丘希范旦發(fā)漁浦詩云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巳揚謝靈運詩云宵濟漁浦潭錢起詩云漁浦浪花搖素壁西陵木色入秋窗
祖瀆
水經(jīng)云浙江又東徑祖塘謂之祖瀆昔太守王朗拒孫策數(shù)戰(zhàn)不利孫靜果說策曰朗負阻守難可卒拔祖瀆是道要也若從此出攻其無□破之必矣策從之破朗于固陵
余姚縣
余姚江
在縣南一十步源出上虞縣通明堰東流十余里經(jīng)縣江東入于海江闊四十丈潮上下二百余里雖通海而水不咸
菁江
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四明山北流匯余姚江以達菁江王荊公題詩云丹樓碧閣無處所惟有江山照眼明
湖塘浦
在縣東西十里水經(jīng)云余姚水東徑穴湖塘湖水沃其一縣并為良疇
上虞縣
上虞江
在縣西二十八里源出剡縣東北流入江分二道一出曹娥江一自龍山下出舜江又北流至三江口入于?!境鯇W記云凡江帶郡縣以為名則有會稽江山陰江上虞江是也】
運河
在縣南二百二十步源出七里湖漁門浦自皁李湖皆匯于河西抵梁湖堰東之通明堰各三十五里
通明江
在縣東十里源出余姚江其西自運河入于江【有堰曰通明堰蔡舍人肇明州謝上表云三江重復百怪垂涎七堰相望萬?;厥咨w自杭經(jīng)越至明凡三絕江七度堰此其一也】
五夫河
在縣北三十五里源出夏蓋湖曰驛亭堰凡三十里東流入余姚縣之菁江
夏湖溪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黑龍?zhí)抖牟唤哂上鹿軐毴疗挚谌胂髯⑽迨嗬?br />
李家溪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白龍?zhí)队缮仙洁l(xiāng)寶泉浦口入溪
杜浦
在縣西南四十里梁杜京產(chǎn)之居也案京產(chǎn)傅在始寧東山開舍授學州辟從事稱疾去自浦之東山一里許其山舍下臨此浦也
顧墅灘
在縣西南四十里杜京產(chǎn)與同郡顧歡同契在東山開舍授學世傳顧歡家墅于此一作故墅
石溪
在縣南三十五里
思湖浦
在縣西北六十里東通海西抵錢塘其對岸即海鹽縣俗呼為風門???br />
飲牛溪
在縣南五十里白道猷巖下石有系牛足跡溪以此名邑人江公亮詩云好是道人巖畔月夜深清照飲牛溪
姚家浦
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名謝浦
陳家浦
在縣西北六十里
槎浦
在縣西六十里
達浦
在縣西北六十里
簟浦
在縣□五十里
省河
在縣東一十里【說者云舊有運河距梁湖通明二堰各三十余里積雨閼壅民有墊溺者異時邑令浚此河欲以殺運河水勢然雨河止隔一小堤風濤上下撞擊其土易隳運河一決如建瓴水下流尢被害此河之浚蓋未見其利也】
釣川
在縣西南七里陶隱居乘槎垂釣于此華安仁云仙馭不返沉槎無跡謂此
新昌縣
東溪
在縣東一里其源東南來自天臺石橋瀑布水北徑石笥出青檀別一源東南出南州北徑小將與青檀水合流入羽林又一源南出黃杜北徑天姥山出羽林合流入縣至虎隊嶺支派入蛟湖入縣南流西溉田一萬二千畝其巨派從北流過縣后西北流為三溪出嵊縣為剡溪【唐咸通元年浙東賊裘甫陷剡縣眾數(shù)千人觀察使鄒祗德將沈君縱張公署李珪擊之甫設伏于三溪北壅溪上流使可涉既戰(zhàn)陽敗走官軍追之半涉壅水大至官軍敗三將死之后甫由黃罕嶺入剡兵遂潰】
王宅溪
在縣北三十里源出四明奉化由沙溪西南入剡轉北至杜潭別一源出臺州寧海由三(土兄)西徑唐家洲紆繞三十六渡北流匯杜潭水出嵊縣浦口
查浦
在縣北水經(jīng)云浦東流二百余里與句章接浦周六里其夾浦居民五百家門皆面水昔嘗過之今尚如水經(jīng)所言可避世桃源也
石笥溪
在縣東八里一名石溪
柘溪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天姥山
石?溪
在縣西二里源出天臺山瀑布
沃洲
在縣東七十里晉支道林白道猷隱居于此唐朱放詩云月在沃洲山上人歸剡縣江邊劉長卿詩云何人住沃洲魏鄭公留題云何代沃洲今夜興倚闌干聽赤城鐘
放馬澗
在縣東三十二里支道林放馬之所【世說或譏道林養(yǎng)馬不韻答曰貧道但賞其神駿自此之沃洲天姥皆有道林遺跡】
湖
會稽縣
回涌湖在縣東四里一作回踵舊經(jīng)云漢馬臻所筑以防若邪溪溪水暴至以塘灣回故曰洄涌南史謝靈運傳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決以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太守孟覬執(zhí)不與初學記山陰有回浦湖蓋舊屬山陰縣界
鏡湖在縣東二里故南湖也一名長湖又名大湖通典云東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始筑塘立湖周三百十里溉田九千余頃人獲其利王逸少有云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游鏡湖之得名以此輿地志山陰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巖互相映發(fā)若鏡若圖任昉述異記云軒轅氏鑄鏡湖邊因得名或又云黃帝獲寶鏡于此也酈道元注水經(jīng)云浙江東北得長湖口北寫大江又大湖石帆山下水深不測傳與海通然則長湖太湖之名蓋又出鏡湖之先矣【湖兼屬山陰縣其源實出會稽之五云鄉(xiāng)也水經(jīng)云湖五百里溉田萬頃與通典不合】
浮湖在縣東
石浦湖
范家湖在縣東南四十里
錢湖在縣東一里湖上僧庵號興福院今為圓通寺
山陰縣
天照湖在縣東三里
茭塘湖在縣西五十五里新安鄉(xiāng)以塘湖多茭葑故名
諸暨縣
古放生湖在縣西南一里舊經(jīng)云唐大歷中使程希賓往諸道放生遂以此湖放生禁采捕并浦陽江等凡五所俱置后改建于縣東二里為今放生池
縣湖在縣西北三里淳熙改元知縣事何【僑】重浚仍置二閘以漲涸為啟閉邑人便之
必浦湖在縣北七十里周四十里俗訛為秘浦其傍橫港曲灣以百數(shù)多采捕者
朱公湖在縣北六十里昔朱氏浚此湖
鯉湖在縣南二十里湖多鯉故名或云范蠡養(yǎng)魚之地今世傳范蠡養(yǎng)魚經(jīng)有養(yǎng)鯉魚法甚詳
高公湖在縣東二十里昔高氏浚此湖
蕭山縣
湘湖在縣西二里周八十里溉田數(shù)千頃湖生莼絲最美水利所及者九鄉(xiāng)以畋漁為生業(yè)不可數(shù)計【初崇化由化夏孝昭明長興贍養(yǎng)新義來蘇八鄉(xiāng)皆仰食湖利干道中知縣顧沖以許賢一鄉(xiāng)距湖水雖差邈亦可溉及乃合舊約益以許賢為九鄉(xiāng)均其利刻石示眾曰均水約束云】
白馬湖在縣西一十四里周二十五里溉田百余頃一名石姥湖【紹興中民沈琮以湖田三千畝獻入寧壽觀有 旨兩浙漕臣驗視不可田議遂寢】
爪歷湖在縣東二十五里周五里舊號臨江湖溉田二十頃
梓湖在縣西三十五里
落星湖在縣西二十五里周二十里溉田百余頃舊經(jīng)云后漢漢安二年落星湖中故名【湖地今五千九百二十五畝三角熙寧中以湖地高者為田為三千八百一十一畝置十九圍其低者不圍干道二年撥田九百畝賜歸正官大周仁之妻張氏議復以湖利還民淳熙十一年言者以為請有 旨下所屬開掘故湖之為田者復以予民自邑以西逐歲得水利田者得以資灌溉之利慶元六年臨安府龍華寺僧寶華陳乞撥賜為田今湖利遂廢】
詹家湖在縣西二十五里
女陂湖在縣南二十里周四里
凈林湖在縣西二十六里周一十里俗稱杜湖
清霖湖在縣南二十二里
馬社湖在縣東二十五里邑人馬社所筑
浚山湖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周三里
徐安正湖在縣西四十里周一十五里以浚湖人得名
戚家湖在縣西三里與湘湖接一名椿湖
周家湖在縣南二十里
桃湖在縣南六十里
大尖湖在縣南六十里
厲市湖在縣南十二里
童湖在縣東四十里
牧馬湖在縣東四十里
千湖在縣南六十里
余姚縣
桐下湖在縣東一十一里周十五里西北有土門
穴湖在縣東一十二里舊經(jīng)引夏侯曾先地志云吳時望氣者鑿斷此山故以名湖周六里西有土門
燭溪湖在縣東北一十八里舊經(jīng)云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執(zhí)燭夾溪而行因得路故名燭溪一名明塘湖俗號淡水海周一百五十里深二丈溉田千余頃東西各有石閘其西閘中閑易為土門奔流湍激旋即廢慶元五年知縣事施【宿】始復其舊更鑿山骨辟令廣每放湖水勢不柅人皆便之【十道志云湖中有燭傳云昔人入山迷惑昏暗四塞悲泣山中忽有雙燭照之與舊經(jīng)略合】
梅澳湖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東即燭溪湖此其澳曲也舊經(jīng)云昔有梅樹吳時采為蘇臺梁湖側猶多梅木俗傳水底梅梁根也今巨木湛臥湖心雖旱不涸不露秋八月或有聲如鼉吼震徹數(shù)里土人謂之湖淫【十道志吳起建鄴宮使匠人伐材住明塘溪口梅下俄見樹長堪為梁伐材還都梁巳足更別無用梁一夜飛還土人異之號曰梅君此材今在溪中水旱則自浮沉一云用為禹廟梁是也舊經(jīng)云梁時修廟惟欠一梁忽風雨漂一木至乃梅梁也今梅梁以二鐵纜系之楹閑相傳此物歲久時為神異云】
鱧子湖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周八里有土門
桐木湖在縣東北四十里周八里傍多桐木故名湖內有田七百四十五畝
上林湖在縣東北六十里周五十八頃有奇有石閘
上澳湖在縣東北七十里周三頃有奇有石閘堨各一所
寺湖在縣東北五十里周八十余畝北有土門
烏戎湖在縣□二十里周三十余畝有土門
黃山湖在縣北二十五里周二十八里溉田一百頃有土門
獨姥湖在縣北四十里周八里西有土門上有獨姥祠
附子湖在縣北三十里周二十五里
勞家湖在縣北三十五里周一百五十余丈
松陽湖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周九十畝東有土門
樝湖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周五十畝東北有土門
東泉湖在縣南一十五里周十畝
西泉湖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周七里
莫家湖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周三百畝東有土門
前溪湖在縣西南一十七里周百畝北有土門
鴨蕩湖在縣西南二十里周百畝北有土門
蒲陽湖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周十二里北有土門
趙蘭湖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周百五十畝北有土門
樂安湖在縣西二十里周二十九頃有土門
臧墅湖在縣西三十里周四里
小樝湖在縣西三十七里周一十七里南有土門
牟山湖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周三十里東北有土門
汝仇湖在縣西北四十里周三十里有土門六所湖內籍田七百余畝【湖南先有田數(shù)多紹興二年得 旨復廢為湖詳見上虞縣夏蓋湖注】
余支湖在縣西北五十里周二十里有土門七所湖內籍田三百余畝
千金湖在縣西北六十里周十五里西有土門
漁浦湖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名白馬湖舊經(jīng)引夏侯曾先志云驛亭埭南有漁浦湖深處可二丈漢周舉乘白馬游而不出時人以為地仙白馬湖之名由此水經(jīng)云漁浦湖中有大獨小獨二山唐貞元中置湖門三所別于北門置放水塘四百步
上虞縣
西溪湖在縣西南三里舊七里湖舊經(jīng)云縣令戴延興立周七里故以為名溉田二百頃
皁李湖在縣西北五里周一十五里
謝陂湖在縣北三十五里舊經(jīng)云謝靈運莊也自湖至謝氏西莊一十余里
大楂湖在縣東北一十里周九里三十步湖中小阜號?山
破岡湖在縣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吳時望氣者鑿斷山岡因名
任嶼湖在縣西北二十七里舊經(jīng)云寶歷二年縣令金堯恭開置溉田二百頃
夏蓋湖在縣西南四十里湖內三十六溝其岸北二斗門依山有神祠湖東北則夏蓋山也【夏蓋一作夏駕又作夏架水經(jīng)云西陵湖西有湖城山東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徑浙江古語云夏駕山浮蓋山屹立于湖中不為湖水之漲涸也紹興二年上虞縣令趙不搖言縣所管夏蓋湖等一十三處為田不便吏部侍郎李光奏一方利害無甚于湖田乞比較興湖為田以來所失常賦孰多孰少自政和以來以湖為田者乞復為湖得 旨張守具經(jīng)久利害以聞限三日知越州張守言上虞縣夏蓋湖改為田者一百三十一頃二十四畝余姚縣汝仇湖等湖一十三所改為田八十一頃四十九畝二年內暗失米四千二百三十六石八斗有零民閑所失當復數(shù)倍乞復廢為湖自此兩縣可望全熟委是經(jīng)久有害無利奉 圣旨依仍自三年正月為始】
給事傅公崧卿守鄉(xiāng)郡時侍郎陳橐入幙上公利便橐竊惟執(zhí)事作鎮(zhèn)鄉(xiāng)郡必思所以興利除害為此邦悠久之福橐亦嘗蚤夜籌慮期有獻于左右其閑非無利害之大者復念吾君遷播未有定居戎羯憑陵疆圉弗固乃欲于此時陳利害之說是猶疾病之人邪氣未除而遽議調補亦似乎不知務也故事非迫切于今日者皆未敢輒有言前日因至上虞境內過夏蓋湖而□究湖田之為害實吾民今日倒懸之苦有不得不言者古人設陂湖以□旱歲王仲薿建請以為田乃引鑒湖自然淤淀巳成田陸為說又有不妨民閑水利之語其欺罔甚矣然佃戶占請之初各有畝數(shù)不敢侵冒當時湖之為田者纔十二三佃戶止于高仰處作(土奈)未敢涸湖以自便民田尚被其利但滀水不如曩日之多故諸鄉(xiāng)之田歲歲有旱處比年以來冒占不巳今則湖盡為田矣以夏蓋湖推之諸處可以類見橐所知者止上虞余姚其它四邑皆不及知【新昌嵊縣無】上虞余姚所管陂湖三十余所而夏蓋湖最大周回一百五里自來蔭注上虞縣新興等五鄉(xiāng)及余姚縣蘭風鄉(xiāng)此六鄉(xiāng)皆瀕海土平而水易泄田以畝計無慮數(shù)十萬唯藉一湖灌溉之利今既涸之為田若雨不時降則拱手以視禾稼之焦枯耳其它諸湖所灌注皆不下數(shù)百頃植利人戶倚以為命而乃盡奪之一遇旱暵非唯赤子饑餓僵踣道路而計司常賦虧失尤多雖盡得湖田租課十不補其三四又況每遇旱歲湖田亦隨例申訴官中檢放與民田等昨見上虞丞言曾蒙上司差委相度湖田利害因點對靖康元年建炎元年湖田租課除檢放外兩年共納五千四百余石而民田緣失陂湖之利無處不旱兩年計檢放秋米二萬二千五百余石只上虞一縣如此以此論之其得其失豈不較然民閑所損又可見矣但當時以湖田租課歸 御前與省計自分兩家雖得湖田百斛而常賦虧萬斛嬖幸之臣猶將曰此百斛者 御前所得也不刱湖田何以有此省計虧羨我何知哉今湖田租課既充經(jīng)費則漕臺郡守固當計其得失之多寡而辨其利害夫公上之與民一體也有損于公有益于民猶當為之況公私俱受其害可不思所以革之耶橐得之父老云本州島之湖其自然可以為田者唯有鑒湖高仰去處蓋不失水利兼與民田亦無相妨其它皆隨湖廣狹以定植利之頃畝尋常湖水平堤旱歲尚憂不足頃見李宣州言此利害甚詳而明必曾與執(zhí)事熟論況執(zhí)事越人也想前巳洞達于胸中君子懷濟民利物之志每恨不得行耳然則解斯人之倒懸顧不在今日乎橐愚意欲望執(zhí)事斷以不疑除鑒湖外諸縣湖田悉罷之以便民誠不貲之利也然儻俟奏報則湖田皆在四月上旬插種之后若行罷廢似非人情不廢則失今夏滀水之利故橐必冀左右以權宜即日施行一面具利害聞 奏仍上章待罪如 四聰嘉納則粒米狼戾之慶可坐而致或俞音尚閟則湖巳滀水今歲不得為田足以寬嗷嗷之眾秋閑果得一稔則疲氓可蘇盜賊可息人樂其生無思6瓣孚N執(zhí)事雖以此得罪亦無愧于心矣此事唯在斷而行之雖謀之土客謀之益友愚恐少有肯贊高明以必行者執(zhí)事試召所親信三數(shù)人詢之必有二三之論非其智識有不逮也其勢然耳為 國計者必曰湖田歲入幾萬斛正今日經(jīng)費所賴而遽罷之則緩急何以濟為左右計者必曰 行在咫尺公為守臣豈可不待 奏報而專罷行之事此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又或以謂未必然者亦人情之常橐若非前日親見雖它人以誠相告亦未盡信蓋橐聞湖田之害熟矣向雖在幙府未嘗言及今播種迫期方獻言于左右誠以親究其害耳執(zhí)事儻以橐之言為信不異身臨而目睹也恐或以謂湖田行之累年矣縱不便于民未應疾苦若此其甚豈可未聞于□朝一旦驟欲罷廢待報而行未為晚也橐謂此特拘攣守常者之言非惻怛愛民者之言也吾民困苦極矣前此怨嗟叫號為其父母者恬不聞知流害滋深以至今日今執(zhí)事將自比于拘攣守常之徒乎抑以世之重自任耶又事有大可慮者頃年雖有豐有兇然富民薄有儲畜兼它邦轉糴可以相補故小民幸免于溝壑今虜騎所過之地谷粟皆被焚爇屈指聚落之閑有余糧者無幾且無它邦轉糴之望而官兵支費又將取給于民父子兄弟不相聊矣然猶竭力耕種以覬秋獲雨澤在天不可必也陂湖之與奪在人幸未至于后時可不任其責哉失此機會歲事或虧湖田之租常賦之額兩無所得元元艱食流離道路強者為盜弱者為丐嘯聚弄兵豈不由此執(zhí)事當自見之知橐不為過論也建炎二年春邑民嘗訴湖田之害于撫諭使者使者下其狀于州縣上虞令陳休錫遂悉罷境內之湖田翟帥以未得 朝廷指揮數(shù)窘之陳不為變是歲越境大旱如諸暨新嵊赤地數(shù)百里農夫無事于铚艾獨上虞大熟余姚次之【余姚七鄉(xiāng)通江潮蔭注兼有燭溪湖等數(shù)處不可作田不曾廢故亦熟】而上虞新興等五鄉(xiāng)被夏蓋湖之利尢為倍收其冬新嵊之民糴于上虞余姚者屬路不絕向使陳令行之不果則邑民救死不暇況他境乎夫以一縣令尚能為之橐之所望于左右宜如何【聞陳令見在會稽敢望呼召訪以利害】橐既知利害之詳今或不言橐則有罪遂敢不避僭易仰瀆聽覽不任悚懼更有數(shù)項鄙見條具于后
此事如蒙采擇須在三月盡文字到諸縣設或遲緩不可過四月初二三也蓋此時湖田插種者尚少兼植利人戶須于梅雨前修筑堤塘雨作之后難以施工也
橐三月廿一日舟行湖中詢田夫云巳種二十之一至月末可種十之一若罷湖田所插之秧當為棄物興大利不可恤小害也左右果欲施行不可先使眾人知恐刻木得以為巿
租湖田人有愿種者亦有不愿者往往相半蓋王仲薿多抑勒等第人租佃或插種不及即空納租課如此之類皆不愿者緣湖田不罷不敢推還官中年年以為患亦有請數(shù)畝為名而侵占蔓延至百十畝如此之類皆愿種者此湖之所以盡為田也前此累有論訴官中差人打量只是為刻木及牙人乞覓租課只仍元額未嘗增也擅湖利者皆鄉(xiāng)村豪強之人中閑上司體量利害此輩行賄至千余緡今來或罷田當有訴牒紛然并至必以巳種為詞亦有
乞俟收成罷廢者此乃緩官中行遣至期官吏移易又復寢矣惟在臺嚴少加懲戒毋為浮言所惑幸甚
似聞鑒湖所入居一郡湖田課額之半可望臺旨令案吏具數(shù)亦可簽貼稟聞
朝廷若存鑒湖田止減其半而民田免旱涸常賦無虧減亦 朝廷所樂聞也
上虞陂湖之為田者共一十四所共管納租米四千余石其西溪湖等十三所共納二千余石而夏蓋湖獨管納二千余石可以見夏蓋湖之廣闊系上虞余姚兩縣六鄉(xiāng)二萬余戶植利所系非輕蓋六鄉(xiāng)皆邊海彌望盡是平陸非如衢婺諸郡閑有池塘可以蔭注自興湖田無歲不旱大旱之歲至檢放秋米一萬余石逮建炎二年陳令罷湖田獨此一鄉(xiāng)無一戶訴旱其利害甚明【前年陳令為新昌丞橐□聞其語】恐臺意以謂方
朝廷多故又總鄉(xiāng)邦帥權慮事涉太專未欲盡罷不識可先罷夏蓋湖田否蓋其它諸湖比之為狹縱失其利未為大害雖州郡行遣不當分彼此然一時權宜救民之所甚急于理無礙此亦侯雍齒之意民閑曉然皆知惠之將及我也【此巳涉第二義恐思其上者而不得故謾及之】
此項如蒙垂聽須當出榜述夏蓋湖利害及先罷之因并言巳一面具 奏付下植利張掛仍令本縣告示佃戶實時罷種若止行下本縣而不出榜恐刻木特遲其事必致后時榜文既到必不敢匿
橐今所言儻不蒙鄙斥更當密詢利害條具呈以□~
回鑾時論列
橐恐安撫龍圖為事巳迫期不暇草奏敢乞只以橐今所言錄白繳 進【其閑不急之語乞賜刪去】茍利于民橐雖死不恨
梨湖在縣西北二十里唐縣令金【堯恭】開置
皮湖在縣西北三十里
廟門湖在縣北一十二里周三里
潛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并湖民多潛姓故以名
高公湖在縣西南一十二里周二百余畝
隱嶺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周二百畝
小楂湖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周七里【湖與余姚縣云樓鄉(xiāng)接蓋此湖雖屬縣而灌溉之利乃及于云樓鄉(xiāng)以水勢東傾而就下也湖今溉田一十六頃四十畝】
光嚴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
孔家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
章汀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周三百六十畝
高境湖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四十余畝
錢家湖在縣西南三十里
圖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
上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圓湖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八十畝
姥山湖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周四里
江湖在縣西南五十里【昔有尼寺一夕陷于湖有寺鐘墮水底有見之頃歲旱涸車湖垂竭忽見鐘鼻鄉(xiāng)人共挽出之俄傾雷雨暴至鐘復沒】
菱湖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馬家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鍾湖在縣西南五十里周二百二十畝一名鍾家湖
大湖在縣西南五十里湖雖闊其水利止及近田
伶仃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赤峴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池湖在縣西南五十里周七十余畝
主山湖在縣南四十里
銅山湖在縣南二十五里唐元和二年邑民葉再榮率其里人開創(chuàng)始再榮語于人曰銅山之北谷嶺之陽有泉滔滔不竭可潴之以□歲旱余鼎黃定童云悉力助成之鄉(xiāng)貢進士張岳記
潴湖在縣南五十里
周家湖在縣南四十里
尚湖在縣西南三十里
旱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韓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白馬湖在縣西南四十里在夏蓋湖南水經(jīng)云白馬潭深無底創(chuàng)湖之始邊塘婁崩百姓以白馬祭之因以名其湖焉【白馬湖有三一在蕭山或名石姥湖一在余姚或名漁浦湖惟此湖無別名】
黃灣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雙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四角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雙碁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沐憩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萌厲湖在縣南四十里
蚌湖在縣南四十里
葛糧湖在縣南三十里
李家湖在縣南四十里
堤塘
會稽縣
稱浦塘在縣東四十里唐地里志云會稽東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陰百余里以蓄水溉田開元十年令李俊之增修大歷十年觀察使皇甫溫大和六年令李左次又增修之隆興中吳給事芾重加浚迭李益謙撰記云府城北水行四十里有塘曰防海自李俊之皇甫政李左次躬自修之莫原所始
皇朝改隸巫山威鳳二鄉(xiāng)適直其地為田八百頃前志謂蓄水以利灌溉今泯然無跡而海水冒田獨為民病塘之外不能尋尺其役始以紹興三十二年十月成以隆興二年十月云
煉塘在縣東五十七里舊經(jīng)云越王鑄劍于此越絕云句踐炭瀆煉塘各因事而名水經(jīng)銅牛山北湖下有煉塘里句踐煉冶之處
稱心海塘在縣東北五十里
菁江石塘在縣東六十里俗稱石塘越絕云石塘越所害軍船也塘廣六十五步長一百五十三步淳熙九年令楊憲重筑加甃塘岸一里余
北塘在縣東北八十里北抵平江府大澤
刑塘在縣北一十五里舊經(jīng)引賀循記云防風氏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塘臨之故曰刑塘張伯玉會稽山詩云防風獨強梁后至行趑趄天威不可舍敗骨盈高車至今憔悴煙慘淡藏封陶華安仁刑塘詩云汪芒后至知何用敗骨空專一素車
夾塘俗傳漢太守馬臻所筑夾鏡湖而為塘也
康家塘自塘以外即鏡湖一名東堤
傖塘在縣東五十里舊經(jīng)云昔傖楚共筑此塘堰水溉田營居室于此故名
杜塘在縣東十五里少微山下嘉佑中兩浙漕杜公所筑齊祖之詩云新筑堤成號杜塘結茅深穩(wěn)占湖光
山陰縣
古塘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太守謝輶筑
運道塘在縣西北一十里唐地里志云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筑
富中大塘越絕云句踐治以為義田肥饒故謂之富中也十道志句踐以田肥美故富中都文選吳都賦富中之甿貨殖之選舊經(jīng)云富中里
界塘在縣西四十七里唐垂拱二年始筑為堤五十里闊九尺與蕭山縣分界故曰界塘
(內文闕)
石塘在縣西北四十里越絕云越所害軍船也塘廣六十五步高一丈五十二步
下塘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支塘在縣西南一百里
嵊縣
漢塘在縣北二十五里
新塘在縣西三十里
廣利塘在縣西三十里
蕭山縣
捍海塘在縣東四十里長五百余丈闊九尺
荻涇塘在縣南二十里
柳塘在縣西三十里茗山下
余姚縣
東部塘在縣北四十里慶歷中謝景初董役海塘詩云五行交相陵海水不潤下處處壞堤防白浪高于馬董眾完筑塞跋履率曠野自塘以西為長堤詳見海堤
謝家塘在縣北四十里
王家塘在縣北四十一里
和尚塘在縣北四十二里
上虞縣
上塘在縣南水經(jīng)云江南有上塘陽中二里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靈符遏蜂山前湖以為埭下開瀆直指南津又作水埭二所以會北江得無淹漬之患
橫塘在縣南三十里
新昌縣
泄塘在縣西南七里長廣三十畝
新塘在縣東三里
夾溪塘在縣南□里僧顯忠詩云南溪北溪深橫塘截流過
池
會稽縣
放生池在府東南一十里天寶二年秘書監(jiān)賀知章表乞永周湖數(shù)頃為放生池詔許之明年春以黃冠歸故鄉(xiāng)賜鑒湖剡中一曲敕永周湖為放生池府有池放生始見于此先是梁元帝時荊州請立放生湖其碑文見藝文類聚唐初州縣未有其制自唐天寶后李(怯去去改登)于襄州置放生江顏真卿于升州采石及湖州各置放生池至干元元年沿江諸州自池至洋八十一州各置池一所其敕書有云所以宣皇恩廣慈愛也
國朝天禧元年詔江浙淮南荊湖路諸州舊有放生池廢者悉興之元無處沿江淮州軍近城上下五里并禁采捕天圣二年詔諸郡縣未置者于附郭三里浚之紹興十三年
敕有司以時省視網(wǎng)罟入者以盜論自永周歲久湮沒更為民田舊池寖廢歲遇
壽節(jié)放生無定所隆興二年
二百七十頃以為放生池奏聞
詔從之又于池側置咸若亭曾文清公撰記
謝公池在縣南五里
王右軍洗硯池在縣南五里白馬山下舊經(jīng)云王右軍洗硯處今人指蕺山潢污為池非也
鵝池在縣南二里蕺山戒珠寺前舊經(jīng)云王右軍養(yǎng)鵝之所華安仁考古云逸少既善筆札性復好鵝所在穿池滌墨其傍必有牧鵝之所此池是也
方干池在縣東十里澄波坊唐方處士所居華安仁考古云雄飛門巷雖改故池未湮即此池也干字雄飛以詩名號云庵處士門人私謚玄英
日月池在縣東北一里池二所俗傳錢武肅王所浚王有目疾故浚此二池云
山陰縣
王公池在西園皇佑五年知越州王逵始置齊祖之撰記云方錢氏仗鉞為后庭棹謳鳧鴈之樂邦人不與其觀
圣朝受圖籍建守宰且百年前治越者始新西園及公始命邦人無小大得恣樂其中故王公池非新也由王公名之也
南池在縣東南二十六里會稽山池有上下二所舊經(jīng)云范蠡養(yǎng)魚于此又云句踐棲會稽謂范蠡曰孤在高山上不享魚肉之味久矣蠡曰臣聞水居不乏干熇之物陸居不絕深澗之寶會稽山有魚池于是修之三年致魚三萬今上破塘村乃上池
蘭亭古池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王右軍修禊處唐大歷中鮑防嚴維呂渭而次三十七人聯(lián)句于此云曲水追歡處遺芳尚宛然名從右軍出山在古人前賞是文辭會歡同癸丑年
王右軍墨池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蘭亭橋東華鎮(zhèn)記云聞右軍上巳日修禊處在天章寺有墨鵝池皆遺跡池不甚深廣引溪為源每 朝廷恩命至池墨必先見皇佑中忽三日連發(fā)未幾 御書至趙清獻公親到池上與僧約曰池墨見即當為請之既爇香致禱須臾響應墨光黑色倍常時因貯之于罌以獻于朝任屯田布罷任游山以香酒祭池倏忽墨見留詩云田曹郎吏何多幸親見池中墨水生【復齋漫錄載臨川王右軍墨池每貢士之歲或見墨汁點滴如潑出水面則必有登第者此池靈異亦其比也】
右軍鵝池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華鎮(zhèn)記云聞鵝池有白魚長數(shù)尺有捕者騰躍而起鬣如銀下前池而去后復見于池中蓋異物也
瑟瑟池在縣西二里以池水湛碧故名錢公輔小隱山記云山堂因山之名凡一景一趣無不為之稱有瑟瑟池
龍噴池在縣西一里酒務前
西禪池在縣北五里
?山魚池在縣西一百步?山下唐元微之留題云勸爾諸僧好護持不須垂釣引青絲云山莫厭看經(jīng)坐便是浮生得道時李公垂詩云汲水添池活白蓮十千仿佛盡生天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后有題云微之詩戒僧以護生之意及公垂見而笑之未幾果有寺僧罟于池中者故公垂因形之于詩云
嵊縣
放生池在縣東三里
右軍墨池在縣南十五里金庭洞晉王右軍所居也唐裴通記云金庭洞天在縣之東南循山趾而右得小香爐峰即洞天之北門常聞異香時值仙人從古不死真天下之絕境也瑯琊王羲之家于此山其書樓墨池舊制猶在通以元和二年二月來游登書樓臨墨池但見其山水之異
諸暨縣
放生池在縣東二里周四十里一名放生湖唐天寶中縣令郭密之筑堤塘溉田二十余頃池心有小山狀如?號?山其東有虹梁扁放生橋
余姚縣
放生池在縣南以東西各一百五十步立石為界隆興改元知縣事王度始置朱待制翌撰記
鴈池在縣東雙鴈里水經(jīng)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西虞即雙鴈送歸處華鎮(zhèn)詩云南國使君歸故里霜鴻飛舞送朱輪
項家池在縣南一十里
洪家池在縣南一十五里
阮家池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上虞縣
放生池在縣南二百步
朱公洗硯池在縣西北四十里池側有學堂云朱買臣讀書堂其西有朱侍中廟
謝公洗屐池在縣西北三十里東山傍俗傳康樂遺跡以其登山躡屐也然華安仁考古詩云謝公白首乘軒地長記滄波洗屐時又指言謝文靖爾
潭
會稽縣
孤潭在縣東南舊經(jīng)云若耶溪側潭深而清孤石聳出潭上有大櫟木謝靈運與惠連聯(lián)句刻于樹側水經(jīng)云麻溪下孤潭周數(shù)畝甚清深有孤石臨潭乘崖俯視猿狖驚心寒木被潭森沉駭觀麻溪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若畫唐人征故事聯(lián)句云古寺思王令孤潭憶謝公
賀精潭在縣東南
少微潭在縣東少微山下
龍?zhí)对诳h東南
嫡耳潭在縣東一作的耳
鹿跡潭在縣東南
山陰縣
射的潭在縣南仙人石室下潭深叵測
破潭在縣東廣八十畝
照潭在縣南
包家潭在縣西北
蘇家潭在縣南
月潭在三山之西廣袤數(shù)畝于觀月為宜然不知其得名之始
壽家潭又在月潭之西差小于月潭
嵊縣
下鹿苑潭在縣西鹿苑寺西源出山巔二小石穴涌流至葛仙翁祠下出二石甕閑又一里許石崖壁立瀑布十余丈下潴為潭頃歲旱投簡潭內劃然有聲俄頃水盡黑電自潭發(fā)雨驟至如響
三懸潭在貴門山下有龍祠號普濟禜禱有應
簟山潭在縣東水經(jīng)云東有簟山山下眾流前導湍石汛激浮溢四注
五龍?zhí)对跒踟i山巔潭有五龍故名
響巖潭在細嶺
靈巖潭在子周山
石門潭在縣西
動石潭在縣東北
余姚縣
竹山潭在縣東
泉潭在縣東南
鬼嘯潭在上林山坳人跡罕到傍有龍王祠禜禱有應
上虞縣
彈潭在升相山之巔垂瀑百余丈匯于潭潭上巨石隱隱有足跡號仙人跡
黑龍?zhí)对诳h南俗呼其山曰潭山山之上下凡三潭山巔人跡罕至最下潭居山椒傳云嘗有黑龍見
白馬潭在縣東水經(jīng)云白馬潭深無底創(chuàng)湖之始邊塘婁崩百姓以白馬祭之用以名
白龍?zhí)对诳h南山頂有三潭凡請禱者挽樓而上僅至下潭巳目眩股栗不可留傳云昔有白龍見故名
新昌縣
長潭在縣西南其源西南自東陽北出夾溪過穿巖別一源南自天臺出墓門溪東轉韓峰徑西與穿巖水合流入于潭又西北流入剡西門唐方干詩波濤漫撼長潭月謂此百丈潭在縣東潭有三所皆神龍所窟
海堤
余姚海堤綿亙八鄉(xiāng)其袤百四十里慶歷中縣令謝景初治堤事始筑二萬八千尺王文公安石記之厥后增筑視舊倍蓰堤或罅獘不堅受潮之嚙頹圯摧隳甚則蕩析田疇漂溺室廬于是歲起役夫六千人人為役二十日率于農隙董治修筑吏或茍且不經(jīng)意隨筑輒壞堤蓋未嘗固也慶元二年令施宿始因歲役革具就實既竣事則圖所以永其存蓋東之為云柯梅川上林在承平時嘗有牛秘丞斲石為堤歲久堤移石亦湮沒命工求諸淤淖而具得之爰相舊規(guī)創(chuàng)意迭累既壯其東偏矣西之為蘭風東山特當濤勢沖突徒恃土堤懼不能久則又計工采石鼎新改筑蓋為費者八千緡而西偏石堤復立焉深惟厥終俾民蠲役經(jīng)營海涂開墾曠土總之得田千六百畝有奇乃建置海堤莊用其租入隨時補苴力不困下而堤益固自是歲省民夫十有二萬提舉常平劉誠之以事請于上報可而顯謨閣學士樓鑰為海堤后記
會稽志卷第十一
泉
府城
清白泉在府西清白堂側范文正記云西巖下獲廢井泉甘色白淵然丈余引不可竭王十朋賦云啜茗于清白之堂漱齒于清白之泉
三汲泉在臥龍山麓泉甚淺不過有水數(shù)斗然汲盡巳復滿未嘗竭也舊在陸左丞園內今析為二其一歸陸參議靜之其一歸司馬監(jiān)丞僖
會稽縣
子真泉在梅山本覺寺泉味甘寒廉博士布嘗為書子真泉三大字或疑子真隱吳市門不應在會稽然子真方避禍棄妻子變姓名豈常在吳市門者故今會稽多有子真遺跡
鄭公泉在縣東南五云鄉(xiāng)去葛仙翁釣磯為近以鄭弘得名水經(jīng)云在若耶溪東方數(shù)丈冬溫夏涼輿地志云若耶鄭弘所居之側有鄭公泉弘雖居臺輔常思故居曾病困思得泉水家人馳取飲少許便差泉有二脈滴瀝出石罅味極甘宜茶石之上為行路而泉注溪中非山僧野叟不能知其處
云門泉在云門山唐僧靈一詩云泉源新涌出洞澈映纖云范文正公詩云林無惡獸住山有好泉來
菲飲泉在大禹寺側王?齡詩云梵王宮近夏王宮一水清涵節(jié)儉風越俗不知王好惡泉名恰在酒名中
真珠泉在少微山齊祖之家山十詠泉其一也
苦竹泉在秦望山側曾文清墓林多苦竹泉出其下泓潔宜茶
傅公泉在射的山給事中傅公崧卿先墓因地坎洼鑿池潴水每上冢以煎茗浣祭器池縱五尺衡六尺深半衡之數(shù)泓潔甘美遇旱不涸士夫咸謂可以方公清德遂目之曰傅公泉
山陰縣
半月泉在法華山天衣寺側唐李公垂詩云殿涌全身塔池開半月泉姚氏叢語云泉隱巖下雖月圓池中只見其半最為佳處紹興初僧法聰鑿開巖上名曰滿月甚可惜也
嵊縣
偃公泉在明心院側院僧仁偃施水于此得名王?齡詩云泉自何時得得名從偃公誰能繼長陸為載水經(jīng)中
沸泉在溪坑一穴周二三尺常如湯沸自下袞起四時不竭
余姚縣
姜女泉在姜山泉流清洌常有木葉蔽其上或去葉泉濁
華清泉在縣北陳山元豐中楊景謨顧臨來游酌泉賦詩于此
龍泉在靈緒山龍泉寺上王荊公絕句所謂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也有大字刻泉傍蓋后人仿公書非真筆
高宗皇帝巡幸時嘗泊
御舟于寺前江中識者以為龍蟠之讖
白水泉在縣西南四明鄉(xiāng)山壁環(huán)繞峭立上有溪流四十二條自絕頂投空而下冬夏水聲不絕
新昌縣
象泉在慧云寺姚佑云飲鹿花開壯此山游人多作慧泉看杖錫泉在縣東沃州山下唐僧靈澈之故跡
井
府城
鰻井在寶林山舊經(jīng)云井有靈鰻一或時出現(xiàn)墨客揮犀云越州應天寺鰻井一在盤石上其高數(shù)丈井纔方數(shù)寸乃一石竅唐徐浩詩云深泉鰻井開即謂此鰻時出游人取之置懷袖閑了無驚猜如鰻而有鱗兩耳甚大尾有刃跡相傳黃巢嘗以劍刺之凡鰻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癘之災鄉(xiāng)人嘗以此候之華安仁考古云飛來山下石井大如盆盂無耗溢有二鰻文采煥爛世言下徹滄海好事者以彩線懸錢探之極兩紽不得其所止
錢王井井凡數(shù)十大扺多在五云稽山門外以石甃水高于地霖潦不溢大旱不涸方暑時行路甚以為惠傳以為吳越王時所浚蓋不可考然至今俗謂之錢王井
葛仙丹井在云門淳化寺佛殿西廡之外僧房中泉味甘寒冠一山唐顏況詩云野人愛向山中宿況在葛洪丹井西門前有個長松樹半夜子規(guī)來上啼即此井也松巳槁死六十年前故老猶有見之者唐詩人又有句曰月在山中葛洪井晁文元公愛賞之今有松偃蹇天矯如龍正覆井上若護此泉者真可異也但僧輩頗戕其小枝為可惜耳
陸太傅丹井在法云寺佛殿前少東太傅昔以直集賢院守鄉(xiāng)邦晚謝事居寺東魯墟故廬辟谷煉丹專汲此井用之辟谷十余年容鬢氣力皆不衰丹巳八轉忽變化飛去太傅乃洗爐砵水飲之數(shù)日不疾而逝又以余水分諸孫飲者三人中大佖年八十六祠部傅年九十承奉倚年八十三
方井在通判北廳臥龍山足齊祖之有新井詩今名臥龍泉
會稽縣
禹井在縣東南會稽山山海經(jīng)注會稽郡山陰縣南山上有禹井水經(jīng)云山南有硎去廟七里謂之禹井
葛仙翁井在縣東南禹穴側宋之問詩云著書惟太史煉藥有仙翁華安仁考古云葛稚川煉丹于宛委山下有遺井大如盆盂其深尺許清泉湛然
歐冶井在劍浦山齊唐錄鑄浦事云歐冶子始鑄神劍之所有淬劍大井存焉
山陰縣
何公井在云門山西梁何太祖廟諱所居也宋之問詩云樵涇謝村北學井何巖東
蛟井舊傳井有三蛟故名
嵊縣
蛟井在縣南穿山下井有蛟故名近井有鎮(zhèn)市居民煙火數(shù)百家
趙廣信井在縣西小白山仙人趙廣信煉九華丹于此
諸暨縣
鴟夷井在凈觀院側嘉佑中吳處厚廟碑云陶朱公俗傳諸暨人今凈觀院其故居也鄉(xiāng)曰陶朱井曰鴟夷皆以公得名
丁令威井在縣東北咸通寺側
硯水井在永福寺梁武帝讀書堂井尚存
蕭山縣
金泉井在縣西今為居民徐氏園每縣務醞酒取汲于此士大夫家釀亦多用之故縣多名酒所謂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者信有之
潘井在縣西南七里井高于路數(shù)尺其水可掬寒暑未嘗竭漢地里志注云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意水源或出于此寰宇記云疑浦陽江之別名
上虞縣
舜井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興教寺傍有象田或者以為的對
金罍井在縣南一里天慶觀東廡晉太康中獲金罍于上虞縣即此井也
焦家井舊經(jīng)云昔焦贛卜地穿此井水味甚甘
柴家井在縣西一十里
蕭家井在縣東一里等慈寺本梁蕭氏所舍宅也
龍頭山井在縣東山崖閑水經(jīng)云石井冬夏常冽清泉南帶長江北連上陂
新昌縣
石井在縣東天姥山下
齊公井在縣南五里南明山之東麓俗云齊相井唐齊顗所居山中有十五題井其一也【案齊顗不為相俗傳誤也】
洞
會稽縣
今催一萬二千四百四十九疋一丈八尺一寸二分三厘
新昌二千二百四十八疋一丈六尺七寸六分
今催二千二百五十二疋三丈三尺八寸七分
綿舊管五萬八千九百八十一屯四兩四錢八分九厘七毫五絲
今催四十一萬二千二百五十二兩七錢一分七厘九毫五絲
會稽七千七百四十二屯二兩五錢九厘七毫五絲
今催五萬三千四百一十兩九錢二分九厘七毫五絲
山陰九千一百二十二屯四兩三錢八分五厘
今催六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兩一錢三分四厘七毫五絲
剡縣五千九百七十七屯一兩六錢五分
今嵊縣催四萬八千五百七十四兩五錢六分六厘二毫五絲
諸暨一萬一千五百二十九屯三兩四錢八分
今催八萬四千四百四十三兩一錢六分八厘七毫五絲
蕭山五千九百二十九屯四兩二分
今催四萬一千八百八十四兩四錢五分七厘八毫五絲
余姚六千六十八屯四兩
今催五萬六千二百四十三兩七錢八分一厘二毫五絲
上虞六千九百七十二屯二兩二錢五分五厘
今催四萬六千一百九十七兩二錢五分五厘三毫五絲
新昌五千六百三十九屯一錢九分
今催一萬三千九百六十二兩四錢二分三厘
秋
苗米舊管二十四萬九千二百二十石五斗六升七合九勺
今催二十五萬二百六十五石二升七合七勺
會稽額管三萬七千九百五十石七斗八升七合四勺
撥充職田學糧
攢宮買過田宅免納一百三十九石五斗九升一合三勺坍江逃絕等九百一十石三斗三升
合催三萬五千六百四十二石八斗六升六合一勺
山陰額管四萬六千五百三十三石六斗六升五合二勺
撥充職田等二百五十六石一斗六升五合九勺坍江逃絕七百四十五石八斗
合催四萬五千五百三十一石六斗九升九合三勺
嵊縣額管二萬四百三十五石一斗五升一合九勺
坍溪五百七石七斗三升
合催一萬九千九百二十七石四斗一合九勺
諸暨額管三萬六千一百七十八石一斗九升三合一勺
坍江逃絕等一千七百八十一石一斗三升
合催三萬四千三百九十七石六升三合一勺
蕭山額管三萬一千六百三十石五斗四升一合七勺
撥充職田學糧九百一十五石一斗一合坍江逃絕等四百七石六斗一升
合催三萬三百七石八斗三升一合七勺
余姚額管三萬二千五百七十五石五斗一升七勺
坍江海移(土奈)海塘等九百三石五斗一升
合催三萬一千六百七十二石七勺
上虞額管三萬七千八百九十七石六斗六升一合五勺
合零就整三百三十四石二斗三升坍江等三千四十六石二斗四升
合催三萬四千五百一十七石一斗九升一合五勺
新昌額管七千六十三石五斗三升五合二勺
合零就整等一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合七勺
坍溪二百八十八石九斗一升
合催六千六百五十九石五斗一升七合五勺
舊額之外創(chuàng)增
和買一十萬疋系經(jīng)建炎三年十一月紹興二年九月八年二月淳熙八年閏三月紹熙元年二月五次蠲減之數(shù)
會稽一萬三千二百四十三疋九尺二寸
山陰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三疋二丈七尺九寸
嵊縣一萬七千九十八疋二丈二尺五寸
諸暨一萬八千八百五十五疋二丈二尺四寸
蕭山一萬四千二百六十一疋八寸
余姚七千七百疋七尺
上虞七千二百九十七疋三丈五尺八寸
新昌六千七百九十九疋三丈四尺四寸
役錢一十六萬七千九百二十八貫九百五十文
會稽一萬八千七百四十三貫八十八文
山陰二萬二千一十三貫九十八文
嵊縣二萬一千九百七貫七百三十文
諸暨二萬六千三百七十八貫八十一文
蕭山一萬三千九百一貫四百一十文
余姚三萬九千四十四貫五百七十七文
上虞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一貫九百八十六文
新昌一萬一千九百八十八貫九百八十文
水陸茶錢八千八貫二百三文
會稽二千八百八十八貫六百五十八文
山陰一千八百五十一貫三百一十六文
嵊縣七百四十貫一百一十七文
諸暨八百三十貫文
蕭山三百二十一貫三百三十三文
余姚二百九十二貫九百一十三文
上虞八百五十二貫八百六十六文
新昌二百三十一貫文
小綾二千五百疋折錢一萬五千四百二十二貫五百文
會稽二百五十疋折錢一千五百四十二貫二百五十文
山陰二百五十疋折一千五百四十二貫二百五十文
嵊縣二百五十疋折一千五百四十二貫二百五十文
諸暨六百疋折三千七百一貫四百文
蕭山六百疋折三千七百一貫四百文
余姚二百疋折一千二百三十三貫八百文
上虞二百疋折一千二百三十三貫八百文
新昌一百五十疋折九百二十五貫三百五十文
湖田米六萬六千三石七斗四升三合一勺
會稽二萬六千二百六十四石五升
山陰三萬二千六百八十九石五升三合一勺
諸暨四千二百一十石三斗二升
蕭山二千八百四十石三斗二升
職田米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九石五斗
會稽四千六百二十一石九斗四升
山陰四千二百八十四石九斗
嵊縣三百三十三石七斗
諸暨一千四百一十一石五斗八升
蕭山二千八百八十六石九斗七升
余姚一千八十五石四斗七升
上虞一千三百七十四石九斗四升
折變
會稽免先是紹興三十二年本府奏會稽縣十七十八十九都皆
攢宮所在請有以寬恤之十月三日
詔會稽三都人戶二稅不得支移折變常賦外免其它差使至隆興二年本府又申浙東和買本府既重而會稽視諸縣為尤重欲乞用永安縣優(yōu)恤舊例盡蠲一縣支移折變五月六日
詔從之
折帛錢三十三萬四百三十二貫六百二十八文系將人戶鹽稅紬綿絹丁鹽和買絹數(shù)內科折每紬一疋折納一丈三尺三寸綿一兩折納五錢丁鹽稅絹一疋折納八尺和買一疋折納一丈和買每疋折錢六貫五百文它絹若紬每疋并折七貫文綿每兩并耗折四百六十文
山陰六萬四千一十五貫一百八十文
嵊縣五萬三千五百三十四貫五百三十五文
諸暨七萬五千五百三十七貫一百二十六文
蕭山四萬三千六百六十八貫四百八十四文
余姚三萬五千五百七十六貫六百五文
上虞三萬九千三百一十三貫八百文
新昌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六貫八百九十文
折紬綿四萬一千五百三十一兩每紬一疋數(shù)目折納一丈三尺三寸以綿一十七兩折紬一疋惟山陰以折帛之余盡折為綿不輸本色蓋會稽既免折變當時折紬之綿無自出又不欲遍科它邑故盡以歸山陰麥及糯米亦然故山陰折變視它邑為重
山陰一萬二百兩
嵊縣五千二百一十九兩
諸暨七千七百八十六兩
蕭山五千七百四十六兩
余姚五千七百九十七兩
上虞五千六百二十七兩
新昌一千一百五十六兩
折稅絹麥六千六百九十九石三斗六升一合諸縣科敷等第不同然皆以二石四斗一升折絹一疋
山陰一千六百三十三石三斗四升
嵊縣二百九石五斗
諸暨七百二十石
蕭山一千一百四石九斗九升
余姚一千六百四十二石七斗九升六合
上虞一千二百八十九石九斗五升
新昌九十七石七斗八升五合
折苗糯米一萬九千六百六十二石八斗三升八合諸縣科敷等第不同然皆以一石折苗一石一斗一升
山陰五千一百石一斗八升
嵊縣四百八十三石四斗
諸暨三千九百一十石六斗一升
蕭山二千九百四十八石二斗八升九合
余姚三千三百三十石八斗八升六合
上虞三千六百三十五石四斗七升三合
新昌二百五十四石
課利
稅
都稅務祖額五萬四千八百三貫二百一十四文
遞年六萬二千二百五十六貫九百五十九文
六縣七場一務
嵊縣祖額二千五百九十三貫七百二十一文
遞年趁到三千五百五十一貫六百七十七文
諸暨祖額八千六百八十一貫二百一十五文
遞年趁到四千八百一十八貫三百七十八文
蕭山祖額三千五百七十一貫三百一十文
遞年趁到五千七百九十五貫七百一十八文
余姚祖額四千九百七十三貫四百九十九文
遞年趁到三千四百七十六貫九十五文
上虞祖額四千六十一貫四百九十一文
遞年趁到二千八百八貫二十六文
新昌祖額二千五十一貫二百八十四文
遞年趁到九百五十八貫四十四文
錢清場祖額七千六百六十九貫七百五十七文
遞年趁到一千九百四十五貫五百三十八文
曹娥場祖額五千六百七十三貫一百五十一文
遞年趁到六千二百八十五貫五百一十六文
三界場祖額三千四百八十六貫七百四十二文
遞年趁到一千五百四十四貫二百八十四文
蛟井場祖額一千七百八十三貫一百二十六文
遞年趁到一千七百四十三貫四百三十九文
楓橋場祖額一千九百五十五貫六十七文
遞年趁到三千九十貫五百六十九文
新林場祖額一千三百一十貫七十六文
遞年趁到一千一百三十九貫一百二十六文
溪口場祖額四百八十貫六百三十八文
遞年趁到九百八十一貫二百一十七文
漁浦務祖額二千六百七十三貫五百一文
遞年趁到四千九百一十九貫四百二十八文
鹽
四場每歲買納
錢清五千一百一十九石九斗八升
曹娥一萬二千八十三石四斗二升
三江二萬二千五百五十五石八斗二升
石堰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石六斗
八縣每歲住賣
會稽二千二百五十斤
山陰二千二百五十斤
嵊縣二萬四百斤
諸暨八萬二千五百斤
蕭山二千七百斤
余姚二千七百斤
上虞八千七百斤
新昌四千八百斤
茶
八縣每歲批發(fā)住賣
會稽批發(fā)二萬三千三百二十斤
住賣九百二十斤
山陰批發(fā)七千七百斤
住賣六千四百一十斤
嵊縣批發(fā)二百斤
住賣五千四十斤
諸暨批發(fā)無
住賣六千一百三十斤
蕭山批發(fā)一百斤
住賣六千八百五十斤
余姚批發(fā)一萬四千六百斤
住賣三百斤
上虞批發(fā)六百斤
住賣六百斤
新昌批發(fā)無
住賣四百五十斤
酒
都務祖額二萬五千三百三十四貫七百八十七文
比較務祖額一萬五百五十六貫一百六十一文
贍軍務祖額二萬五百二十七貫八十文
和旨樓祖額六千三百三十三貫六百九十八文
嵊縣祖額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四貫九百二文
遞年趁到四千五百八十六貫六百六十六文
諸暨今屬戶部
蕭山祖額一萬七千二百九十六貫五百十九文
遞年趁到九千五百四十一貫二百四十文
余姚祖額一萬九千七百二十四貫七百二十文
遞年趁到四千五百三十四貫七百五十文
上虞祖額九千六十六貫三百七十文遞年趁到五千五貫五十三文
新昌祖額六千五百二十一貫二百三十一文遞年趁到二千七十三貫八百三十九文
漁浦祖額一萬五千二百九十五貫六百一十九文
遞年趁到五千四百九十四貫四十九文
經(jīng)總制錢
經(jīng)總制錢之名始于徽宗時大漕陳遘所建至建炎初呂忠穆公又增廣潤色之
經(jīng)制錢一十九萬七千八百一十九貫一百文
總制錢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一十貫一十四文
添收頭子錢二萬七千二百六十四貫六百二十三文
增收朱墨勘合錢四千九百二十七貫八百二十二文
二項系干道元年十月二年九月增添每年附總制帳起發(fā)
經(jīng)總制立額之初一切趣辦所至困于太重淳熙十六年因言者有請
上命臺諫及戶部長貳參詳減額且命諸路監(jiān)司取十年增虧數(shù)開申是年八月有
旨紹興府經(jīng)總制錢各減三萬貫【今額即其巳減者】若總制則得十之四猶有可取名數(shù)經(jīng)制雖多方科取僅得十之六歉歲又不能及此
宮陵園廟營繕等費及南班宗室忠順官等俸皆仰以給當以時辦至于起發(fā)降本七萬貫當不能足蓋高額實無所收而七萬余貫蠲減不盡雖歲以聞于
朝未報也
案宣和三年發(fā)運使經(jīng)制兩浙東西財賦陳遘乞于東南諸州權添賣酒賣糟并典賣田宅稅契錢并添收樓店務白地三分錢官員添給頭子錢并充經(jīng)制及建炎初總制使翁彥國乞將諸州酒稅牙契官錢分隸入總制司而發(fā)運判官霍蠡請置一云戶部郎官黃敦書請置未詳紹興十年詔委逐州通判專一主管經(jīng)總制錢如監(jiān)司州縣擅行兌借拘截取撥侵移互用不以赦降原減【先是正錢一貫收頭子錢一十五文并直達綱頭子錢一十五文既而增收頭子錢一十二文凡四十三文以二十八文五厘為經(jīng)制錢七文為總制錢五文五分為移用錢一文九分五厘為州公使錢五分為提刑司公使錢干道中又增頭子錢一十三文皆入總制此其所謂分隸之數(shù)也】
雜貢
會稽于禹貢屬揚州貢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厥篚織貝厥包橘柚周官職方氏實為東南巨鎮(zhèn)其利金錫竹箭班固志地理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zhàn)國秦漢而土貢雜物無所登載至唐頗多若編文紗寶花紋等羅白編交梭十樣花紋等綾輕容生縠花紗吳絹丹砂石蜜橘葛粉瓷器紙筆
皇朝務從蠲省以祥符圖經(jīng)元豐九域志參考之承平之久雖微有增益然以匹貢者為綾二十排花紗十輕容紗五表紙千張瓷器五十事今貢輕容紗五疋越綾十疋而巳當漢建武時光武因陸閎所著越布單衣敕會稽郡嘗獻此殆所謂錫貢非故常也
會稽志卷第六
陵寢
紹興元年四月十四日奉
隆佑皇太后遺誥斂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寶貝權宜就近擇地攢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所制梓宮取周吾身勿拘舊制以為它日遷奉之便此 攢宮之始也以是月十七日大殮遂治 攢宮李回為總護使胡直孺為橋道頓遞使故事
皇太后又嘗垂簾當以相臣為山陵使是時范宗尹當軸而止用執(zhí)政為總護使它官亦不□置者以 攢宮故比 陵寢少異也【自是用此為故事故不詳錄】自四月至六月甫三十五日而 攢宮告成蓋議者謂它日歸祔
泰陵則山陵之制始當畢講今皆當略于是總護使首辭所賜銀絹橋道頓遞使亦辭而乞受其半章誼在臺中劾之橋道頓遞使遂亦盡辭而公使錢每料纔支三百貫不得過三料蓋不及千緡比故例省費幾四十萬貫方是時上距
欽圣憲肅皇后山陵巳三十余年中更變故圖籍無存者而朝士多新進亦鮮能知于是以新江東轉運副使曾紆嘗為
欽圣山陵使司官屬命為兩浙轉運副使專修奉攢宮使臣張宗吏人朱扆皆自言嘗經(jīng)
欽圣山陵差使省記當時施行次第亦命服役 攢宮卜地在越州會稽縣然道路橋梁之類皆命越州所管八縣分地修營至紹興十三年六月
徽宗皇帝
顯肅皇后
憲節(jié)皇后靈駕自
行在發(fā)引初隆佑攢宮稱
昭慈圣獻皇后攢宮至是以不可□稱
帝后尊號
詔以
永佑陵攢宮為稱【其后 永恩陵 永阜陵永崇陵并用此為故事】而
攢宮自
祖宗時有殿攢啟攢之名皆用(歹贊)字至
顯仁皇太后祔
永佑陵攢宮始并以攢字易之起居郎熊克著中興小歷云先是有持陰陽家說欲廣 攢宮禁域為二十里有墓在其閑者皆當徙去浙東帥臣王師心力言其不可時監(jiān)察御史任文薦奉詔監(jiān)掩?。ù踬潱m就令按視于是獲免者七百六十有奇又薦獻之物舊取于民師心請以上供錢給其直從之
濮王園廟
濮安懿王在
英宗皇帝時以塋為園即園立廟俾 王子孫世襲濮國自主祭祀行之 累朝紹興中以濮邸宗室有在遠未集 行在者故久闕嗣王止以見在行高者為主奉 濮安懿王祠事久之乃復除嗣王 濮園既阻絕廟祏寓會稽之天寧寺【今為報恩光孝寺】蓋以
英祖初詔有立廟京師之戒故止寓會稽當時講求亦詳矣十三年主奉祠事賀王士(上大下云)請即光孝之法堂為廟而辟寺西隅南向為廟門如舊制置衛(wèi)甚謹其香火官吏出入繇別門園令一人以濮邸諸王孫充嗣 濮王奉朝請歲以春秋來薦獻亦循舊制也
大禹陵
禹巡守江南上苗山會計諸侯死而葬焉猶舜陟方而死遂葬蒼梧圣人所以送終事最簡易非若漢世人主豫自起陵也劉向書云禹葬會稽不改其列謂不改林木百物之列也苗山自禹葬后更名會稽是山之東有隴隱若劍脊西向而下下有窆石或云此正葬處疑未敢信然檀弓注天子六繂四碑所以下棺則窆石者固碑之制度至其數(shù)不同或繇繁簡異宜或世代悠遠所存止此皆不可知也窆石之左是為禹廟背湖而南向然則古之宮廟固有依王隴而立者案皇覽禹冢在會稽山自先秦古書帝王墓皆不稱陵而陵之名實自漢始舊經(jīng)云禹陵在會稽縣南一十三里
祠廟
府城
城隍顯寧廟在子城內臥龍山之西南自昔紀載皆云神姓龐諱【玉】案唐書忠義傳實龐堅四世祖也京兆涇陽人魁梧有力明兵法仕隋為監(jiān)門直合李密據(jù)洛口寖逼東都王以關中銳兵屬王世充擊之百戰(zhàn)不衄煬帝崩乃率萬騎歸唐時唐室新造諸將起于行伍高祖以王隋之舊臣久宿衛(wèi)習朝廷制度拜領軍武衛(wèi)二大將軍俾為諸將模矱秦王尢所親倚常從征伐薛舉寇涇州拔高(土庶)舉死子仁杲勢益張秦王命梁實營淺水原賊將宗羅(目侯)攻之甚力王于是奮擊士卒殊死戰(zhàn)秦王以勁兵搗其背羅(目侯)大敗遂擒仁杲平隴西尋為越州總管威望甚著盜不敢犯其境武德二年召還巴山獠叛除梁州都督悉討平之【越州題名記與新唐書所載先后不同詳見馬萬頃所述王傳】召為監(jiān)門大將軍卒太宗為輟朝贈工部尚書幽州都督初王鎮(zhèn)越惠澤在民既卒邦人追懷之祠以為城隍神梁開平二年吳越武肅王上其事封崇福侯【五代會要作開平元年】紹興元年
詔以駐蹕會稽踰年妖祲不作 行殿載寧城隍崇福侯廟賜額顯寧封昭佑公三十年顯仁皇后靈駕渡江無虞加號忠順干道五年加號孚應八年加號顯惠淳熙三年封忠應王后又加號昭順靈濟孚佑郡人奉祀甚謹以九月十二日為神生目享薦尢盛
護國旌忠廟在子城內自昔陜西出兵祈禱三圣必
獲顯應當睦寇作是邦得三圣陰佑遂建廟紹興元年宣撫處置使張浚奏據(jù)吳玠陳請乞于鳳翔府和尚原立三圣廟賜額旌忠封忠烈靈應王忠顯昭應王忠惠順應王所至廟祀一用是額
崇善王廟在府衙蓬萊閣西
五通廟在子城內
吳越武肅王廟在府南四里三百二十六步本甚閎壯歲久墮圯今僅余四楹有巨碑舊在廡下今乃立荒園中皮光業(yè)之詞也具載唐長興七年吳越王棄宮館后二年嗣王建廟于越案長興后唐明宗年號止于四年而崩歷閔帝清泰帝凡三年而晉高祖即位改元天福若不數(shù)閔帝清泰則七年乃天福元年劉恕吳越紀年稱天福元年七月乙卯立武肅王廟于東府今考之碑與紀年雖不同其實皆歲丁酉清泰廢閔帝為鄂王晉祖追貶清泰為庶人皆削其年號而天福改元以其年十一月則十一月以前皆長興七年矣漢高祖削晉出帝開運之號稱天福十二年亦用此比也然武肅王實以壬辰歲薨文穆王襲位壬辰蓋長興三年不得云長興七年吳越王棄宮館后二年嗣王建廟于越也案五代史及劉恕紀年開皇紀吳越□史皆言武肅王以三年薨則碑為誤然碑當時立光業(yè)為其國丞相亦不應誤謬至此蓋皆不可知光業(yè)日休子紹興中王裔孫(上?下言)叔廣言廟中神像雖從者及伶人皆坐示不可遷也
旌忠廟在府南三里二百六十六步建炎四年十一月
高宗皇帝自建康 東巡會稽大臣呂頤潔等建議請 移蹕四明會虜報踵至遂行命李鄴守會稽鄴嘗使虜至是畏死不能守遂降虜大酋兀朮在錢塘遣其下號琶八太師者為偽知州而檄鄴為偽同知日同視事于府出則并馬而行郡士民多懷忠憤然莫敢先發(fā)初
大駕之行詔百司分半扈從而親兵輦官長入祗候亦止以三千人從行有衛(wèi)士唐琦者不得在行中琦開封人資忠勇自誓與虜偕死以報 國會琶八鄴俱出乃懷巨磚欲邀擊殺之復疑從騎眾恐不克成功顧視道傍有小閣乃趣上適俯見二人馬即奮磚擊之不中中其傘從騎群至遂執(zhí)以歸琶八鄴其坐問故琦大罵不絕曰吾欲碎汝腦作
趙官家鬼琶八氣折曰大金兵數(shù)百萬汝殺我一人何益琦曰汝敢來為此州主故欲殺汝又顧鄴曰我請官一石五斗米尚不肯負國汝受 國恩何如所為乃爾豈人類耶虜亟命引出害之罵猶不止
大駕再幸會稽帥傅崧卿為立廟且以其事聞請廟額未報會崧卿以疾請支郡
詔移婺州乃作文祭之其辭甚壯讀者凜然增忠義之氣其詞曰乙巳之冬虜大入塞
太上皇內禪幸浙明年正月虜兵徑犯京師議和于城下而還是冬再犯京師明年春
二圣出狩朔漠五月
今天子即位于宋又明年冬虜深入渡淮己酉二月遂犯揚州
天子幸杭其冬虜分兩道寇江浙其一由武昌渡江犯洪州六宮百司衛(wèi)從
隆佑后遷于虔以避之虜自洪進兵西南至瀏陽西北至建昌撫其一由歷陽渡破建康陷太平廣德進破杭渡錢塘江入越陷明
天子前自越幸明自明航海幸溫今年二月虜始舍明越而西復陷秀陷平江達于鎮(zhèn)江并山鑿河通道建康卒以其眾若所掠吳越之人濟江而北裴回于淮南至于今去否所不得知也嗚呼虜內侵六年 國家之難生民之禍至此極矣前世未有也士大夫畏避至不敢誦言虜為賊其能為吾
宋伏節(jié)死難者與有幾侯以衛(wèi)士武人生不知書遇亂憤發(fā)顧不能愛其死狙擊虜酋慢罵降帥至死猶不絕口其義豈惟今之人所希見古書傳所載何以尚茲嗚呼偉哉崧卿時治兵在衢方道路梗絕□郡縣行事往往不相聞知惟侯之事諜者爭相傳以為美談至一日十許告聞者相與嘆惜有為流涕者或恨不與之偕死巳而崧卿守越凡在越之人類能言之參考既審亟以其事聞
天子愍嘉之 詔議追褒而邦之人復相與請建祠宇以旌侯之忠以勸來者乃作今廟方須其成請額于 朝且記其事于石未及而崧卿既以病免矣于其行日姑以不腆之酒禮于像貌之前而致告焉后帥陳汝錫復以為言 詔賜額曰旌忠隆興中帥吳芾增葺屬其客陳澤作修廟記今在廟中
東岳行宮在府東南四里一百六十二步
保寧王廟在府東南四里二百八十六步
助海侯廟在府西北三里三百一十六步
越王廟在府西北二里
興武侯廟在府西北四里一百三十七步
鮑郎廟在府南二里二百四步
愍孝廟在府東北二百七十九步孝子蔡定父革以傭書自給惟定一子命為進士建炎元年革以事逮捕系獄年七十當贖吏持不可定祈哀太守愿以身代不報會大雨雪定嘆曰生無益于親當以死繼萬一有司憐而釋之因自撰墓銘并訴牒一道寘諸懷服巾纻趨府橋下自湛而死太守翟公汝文聞之亟命出其父且給(上車下口)以葬定死后七年太守王公絢始克請于 朝賜廟額曰愍孝
會稽縣
城隍廟在縣東五步
舜廟在縣東南一百里述異記云會稽山有虞舜巡守臺下有望陵祠
禹廟在縣東南一十二里越絕書云少康立祠于禹陵所梁時修廟唯欠一梁俄風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為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輒失去比復歸水草被其上人以為神縻以大鐵繩然猶時一失之政和四年
敕即廟為道士觀 賜額曰告成禹陵舊在廟傍今不知所在獨有當時窆石尚存高丈許狀如秤權廟東廡祭嗣王啟而越王句踐亦祭別室鏡湖在廟之下為放生池臨池有咸若亭又有明遠閣懷勤亭懷勤取
建炎御制詩登堂望稽嶺懷哉夏禹勤之句
南鎮(zhèn)廟在縣南一十三里周禮職方揚州之鎮(zhèn)山曰會稽隋開皇十四年詔南鎮(zhèn)會稽山就山立祠取其□巫一人主灑掃且命多蒔松柏天寶十載封會稽山為永興公歲一祭以南郊迎氣日
國朝干德六年詔問禮官五鎮(zhèn)見祭罷祭之由時以會稽山在吳越國乃下其國行祭事淳化二年秘書監(jiān)李至言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zhèn)海瀆自唐亂離之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 國家克復四方閑雖奉
詔特祭未著嘗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于所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從之其后立夏日祀南鎮(zhèn)會稽山永興公于越州
越王廟在縣東南一十二里
曹娥廟在縣東七十二里娥上虞人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泝濤波迎神溺死尸不得娥年十四緣江號泣晝夜不絕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于江南道□為立碑焉墓今在廟之左碑有晉右將軍王逸少所書小字新安吳茂先師中嘗刻于廟中今為好事者持去
國朝熙寧十年十月詔曹娥孝女墳廟載祀典又有朱娥者上虞民朱回女母亡養(yǎng)于祖母娥十歲祖母與里中朱顏斗被刃娥趨救之得免而娥連被數(shù)十刃絕吭而死治平二年太守章公岷以其事聞賜其家粟帛會稽縣令董階以娥配食曹娥至今存焉
馬太守廟在縣東南三里八十步太守名臻字叔薦永和五年創(chuàng)立鏡湖在會稽山陰二縣界筑塘蓄水水高于田田高于海各丈余水少則泄湖溉田水多則泄田水入海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頃會稽記云創(chuàng)湖之始多毀冢宅有千余人怨訴臻被刑于市及遣使按覆絕不見人閱籍皆先死者云唐韋瓘修廟記云開元中刺史張楚深念功本爰立祠宇久而陊敗今皇帝后元九年觀察使孟公崇大棟梁孟公簡也其在越乃元和中記云后元蓋省文爾
孔府君廟在縣南二十五里又謂之孔官廟案世說孔車騎少有嘉遁意年四十余始應安東命未仕宦時常獨寢歌吹自箴誨自稱孔郎游散名山百姓謂有道術為生立廟今猶有孔郎廟
陳朝公主廟在縣東八十五里
嚴司徒廟在縣東三十五里相傳云漢司徒助也
興善將軍廟在縣東四十里白塔吳越忠懿王建
(內文闕)
鄭太尉廟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廟之下即樵風涇也舊在山麓今遷山上
的耳潭龍王廟在縣東北一十里
防風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禹誅防風氏此其遺跡
樊將軍廟在縣東四十里
青山廟在
攢宮神路側舊名伏虎大王廟在青山下后遷
靈應廟在
昭慈圣獻皇后攢宮復土后立在禁地內【今廢】
山陰縣
城隍廟在縣東五十步
涂山禹廟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事具涂山】
馬太守廟在縣西六十四里【事具會稽】
項羽廟在縣南十五里項里溪上以亞夫范增配食不知其始歲月傍有聚落數(shù)十戶歲時奉祀
福順王廟在縣西北七里
感圣侯廟在縣西北二十里
圣姥廟在縣西南三十里
贊禹龍王廟在縣南二里
銅井瑞澤龍王廟在縣西七十里
秦望山靈惠侯廟在縣南三十里
漢太守朱公廟在縣東北三江門外四里
柳姑廟在縣西一十里湖桑埭之東前臨鏡湖蓋湖山勝絕處也鄉(xiāng)人舊傳以為羅東江隱嘗題詩今不傳
靈助侯廟在縣西四十五里錢清鎮(zhèn)
景氏廟在縣西九里三山之東山石堰上又有一景氏廟在縣西七里吉宅村俚俗傳以為二景本伯仲死而為神能福其民故至今四時祀之吉宅之景氏廟叢木陰翳居大澤中四絕不通或云舊每為立廟輒為菑故至今但露祭而巳案景氏與昭屈同為楚之望姓疑二景非近世人云
嵊縣
城隍廟在縣西五十步
東岳廟在縣北一里
上善濟物侯廟在縣北四十五里五十步嶀浦案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皆致敬焉若有侵竊必為(蟲?)虎所傷今雖不聞有(蟲?)虎之異而邑有水旱必先致禱又嘉佑進士何淹記云侯姓陳氏為臺州之仙居令晉天福中有封誥
南天岳廟在縣南一十里
簞山廟在縣南四十五里
靈輝廟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旱疫癘祈禱輒應鄉(xiāng)民謂之靈威王不知得封在何代干道八年賜今額
東石鼓廟在縣東七十里西石鼓廟在縣西二十里大抵剡多石鼓廟村聚往往有之歲常以春秋祭皆能福其民蓋一方所奉神也
黃姥岑廟在縣東二里輿地志云縣東門外有黃姥神祠民多奉事之
石姥廟在縣西六十里
保邦興福廟在縣西六十五里
山姑廟在縣西六十里
三女廟在縣西二十五里有墓
豬烏五龍?zhí)迷诳h西四十里
正順忠佑靈濟昭烈王廟在縣北一百八十步
東白巖廟在縣東二十五里
威勇王廟在縣西三十里
佑順侯胡侍郎祠在縣西五十里兵部侍郎胡則婺之永康人嘗 奏免衢婺身丁錢民被其賜廟祀于衢婺之閑無慮數(shù)十胡歿于慶歷中廟初未有封爵永康之民因宣和中封方巖神為佑順侯牽合以為胡侍郎凡婺州境內皆以佑順為名故嵊亦承誤焉
阮仙翁廟在縣南一十里
惠應廟在縣西六十里舊號蘇明王廟宣和四年賜今額
西向王廟在縣西三十五里
顯應廟在縣西四十里祠初建于赤烏二年 神嘗為令此邑有惠政廟食于此歲久失其姓宣和辛丑睦寇起蔓延□境魔黨向應剡縣屠戮焚蕩尢酷一夕四山旗幟車蓋隱隱出入云間見者咸疑神游而廟不存矣視之果煨燼未幾又有復見如前日之異若反旆而來賊徒忽驚呼曰天兵至矣遂自相攻殺官軍未至賊巳殲盡鄉(xiāng)人相與復筑廟宇甚盛旱潦疾疫有禱必驗紹興十一年 詔賜額顯應鄉(xiāng)人姚公憲為諫議大夫率鄉(xiāng)人陳于府縣 詔封靈佑侯
諸暨縣
城隍廟在縣西北三十步
秦始皇廟在縣西一里會稽記云始皇崩邑人刻木為像祀之配食夏禹后漢太守王朗棄其像江中像乃泝流而上人以為異復立廟唐葉天師焚之開元十九年縣尉吳勵之再建慶歷五年知縣寇中舍毀之改作回車院今院側仍有小廟存
烏帶廟在縣東北四十五里烏帶山夏侯曾先地志云梁武帝遣烏笪采石英于此山而卒后人立廟帶笪聲之誤也
范相廟在縣東南五里蓋祀越相范蠡
福順王廟在縣西南二里
松山朱太尉廟在縣西五十里
五通廟在縣西北四十里
靈女臺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白龍?zhí)迷诳h東北四十里
五泄夾巖廟在縣西四十里
柵潭明王廟在縣東七里
亭闊廟在縣西南二十里
五泄龍?zhí)迷谌龑W院側境接富陽浦江東西兩源會為飛瀑五折而下雪濺雷吼聲聞數(shù)百步有湫幽邃神龍所宅過者雖伏暑亦慘凜歲旱禱雨輒應嘉佑中縣主簿吳伯固處厚禱焉刻石記之說者謂瀑水奇不減廬山天臺雁蕩石門然名不甚著為可恨
東岳廟在縣東南五里金雞山下大觀四年置洪氏夷堅志頗記其異
俞柳仙判官廟在縣東南孝義鄉(xiāng)父老傳有姓俞者久寓村媼家病革語媼曰死以兩大甕合以葬我扛折則窆鄉(xiāng)人如其說復夢俞曰今為天曹雨雪部判官會野火且至烈日中雨雪冢上遠近異之即其地立祠紹興初久旱迎神至大雄寺禱雨立應歲以大稔相傳神喜柳枝邑人致禱必持柳枝以獻因號柳仙云
柳鮑仙姑廟在縣東南孝義鄉(xiāng)廟負山帶溪景趣勝絕父老以溪聲高下卜雨旸甚驗人皆異之
蕭山縣
城隍崇福侯廟在縣南五十步蓋郡城隍初封也
西殿寧邦保慶王廟在縣西三十五里隋大業(yè)中有孔大夫者為陳果仁裨將討東陽賊婁世干降之立廟黃山唐光化二年吳越武肅王上其事封惠人侯后加封今額
冥護廟在縣東四十里舊號駐師侯廟紹興三十年以
顯仁皇后靈駕所由
敕賜冥護廟仍封顯佑侯淳熙十五年加號昭烈慶元五年加號翊順
昭佑廟在縣東四十三里漢干佑元年封保江寧波王蓋吳越王有國時也宣和三年賜今額
寧濟廟在縣西一十三里西興鎮(zhèn)政和三年
賜今額六年高麗入貢使者將至而潮不應有司請禱潮即大至 詔封順應侯宣和二年進封武濟公紹興十四年
徽宗皇帝靈駕渡江加武濟忠應公三十年顯仁皇太后合祔加武濟忠應翊順公淳熙十五年
高宗靈駕之行顯應尢異先數(shù)日太守侍郎張公杓躬視漲沙沿
御舟入浦去處盡護以紅竹詰朝方集萬夫迨潮落沙巳蕩盡水去所立之竹纔尺許及虞祭畢沙復漲塞莫不驚異于是 詔加武濟忠應翊順靈佑公慶元四年
憲圣慈烈太皇太后歸祔
永思將渡江會大雨震電隨禱而止遂
賜王爵是為孚佑王慶元六年十二月
永崇蕆事畢進封孚惠善佑王
武佑廟在縣北二里舊號北嶺將軍廟方臘陷錢塘欲東犯會稽其眾見將軍擐金甲陳兵于西興江岸張大旗有北嶺字賊不敢渡郡守劉忠顯公韐上其事賜今額紹興十二年以
徽宗皇帝靈駕所由封顯應侯三十年加號以靈助
南殿保國資化威勝王廟在縣南五十里漢干佑元年吳越王建
崇安保善王廟在縣西四十五里
初平侯廟在縣東五十里
助勝侯廟在縣西七里
破虜侯廟在縣西北八里
蒙山東岳廟在縣西五里
白龍王廟在縣東四十里有龍井在山之巔
余姚縣
城隍廟舊在縣西二百步今移在縣東北一十步
東岳廟在縣東三里政和四年知縣事廖天覺建通直郎顧復幾等舍廟基
緒山廟在縣西二百五十步祀典始于東晉咸康中有江都李泳者作記謂
徽宗皇帝嘗夢禁中火有神人撲滅巳而奏曰臣越之余姚緒山神黎明內庭果火會雨而止
上異之有旨下本道訪求遂賜應夢之號泳字子永御史中丞定之曾孫諸父仕多通顯其說宜不敢妄云
石頭廟在縣西二里其初山瞰大江有石入江流多為舟楫之害故邑人立廟于其所邑士莫君思去其石凡石之入水者鑿之殆盡今不復為害矣
保慶寧邦王廟舊在縣江南之東紹興五年知縣事朝奉郎陳時舉因江南數(shù)有火災徙在縣南門之側去縣八十步自此火不復作干道九年知縣事宣義郎留觀頤重修
助海侯廟在縣江之北二百三十步地名鄧家隩以其有功海上故邑人祀之會稽城中彭山亦有助海侯廟當是一神也
正順忠佑靈濟昭烈王廟即廣德軍祠山張王神也在縣西二百六十步慶元四年建祠山廟甚盛江浙閑多有行廟祭者必誦老子且禁食彘肉云
南雷應瑞大王廟在縣南雙鴈鄉(xiāng)舊廟在大小雷山因溪水泛溢流木至此遷于今所傍有古大木特異木根有穴可容數(shù)人穴有小潭或云神龍居之知縣事林迪因歲旱具酒與神對酌禱之甘澤隨至自后凡旱潦有禱多應
梁武帝廟在縣東七十里上林湖又有蕭帝廟在縣江南之東南五里竹山邑民稱為蕭帝廟
五靈廟在縣東二里
虞公廟在鳳亭鄉(xiāng)之石?吳國虞翻之墓也
歷山舜帝廟在云柯鄉(xiāng)事見古跡門
干將軍廟在縣東北冶山鄉(xiāng)
嚴子陵廟在縣之冶山鄉(xiāng)安山橋有墓在廟???方?一里詳具子陵墓
上虞縣
城隍廟在縣東五十步
舜帝廟在縣西三十五里
秦始皇廟在縣東南三里
蕭王廟在縣南五十里
梁王廟在縣東七里
霸王廟在縣西南五十里今廢
利濟侯廟在縣北二十五里今廢
朱侍中廟在縣北四十七里廟南二十步有學堂橋洗硯池邑人謂買臣嘗讀書于此廟西有大冢巋然亦傳以為買臣冢然案史買臣吳人方是時吳屬會稽謂之會稽吳人則可謂之會稽山陰人則不可蓋朱侍中自別是一人非買臣也
陶朱公廟在縣西南七里
靈惠廟在縣東南九里本鳳鳴洞主廟干道閑禱甫隨應知縣錢似之以其事上府府以聞于
朝賜今額
夏湖明府廟在縣南三十五里
纂風公主廟在縣西北六十里
夏蓋夫人廟在縣北五十里
通澤廣利侯廟在縣南五十里侯即方石圣官吳越封通澤將軍熙寧八年封廣利侯有清獻趙公所撰記立石于廟廟前石山雙立如筍高數(shù)百尺上有異花鄉(xiāng)人神之
正順忠佑靈濟昭烈王廟在縣西一里
朱娥孝女廟在縣南八里娥縣民朱回女年十歲冒白刃救祖母事具曹娥廟既配曹娥其后上虞邑人復為立祠政和三年增修有新定江公亮記
赤石夫人廟在縣北五里山腰有望夫石夕陽反照其色正赤狀如緋衣婦人鄉(xiāng)人異之為立祠
握登圣母廟在縣西南四十里握登山之巔舊傳舜母名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
蕭將軍廟在縣東南十四里將軍秦人諱闿與弟閎領兵東之上虞植金鞭于地而自誓曰化為黃竹吾當血食于此巳而黃竹生焉黃竹嶺由此得名嶺去廟甚近廟有斷碑云吳太元二年縣令濮陽興立
順圣龍王祠在縣東八里
嵩城大王廟在縣西北六十里
崔長官廟在縣西六里
新昌縣
城隍廟在縣西一百五步
公塘廟在縣南四里
天岳廟在縣西南七里
梅姑廟在縣西南二十里
康侯廟在縣東八里
張王廟在縣西南三里
冢墓
(內文闕)
句踐伐木獻于夫差得名木客山魈別名或謂上古入山林逢不若之類
句踐庶子冢在夫山【越絕記地距山陰縣三十里】案越世家句踐之后為王子鼫與而庶子不得其名
大夫文種墓在種山越既霸范蠡去之種未能去或讒于王乃賜種劍以死葬于是山故名
陳音冢在山陰縣西南五里是為陳音山音善射者孔曄記曰其冢壁猶畫作騎射之象也
灼?公冢越絕云句踐客秦伊善灼?者疑此是而其冢曰秦伊山者未詳案十道志當在?山下
朱買臣墓在嵊縣北六里有石羊存焉今號石羊廟買臣吳人今墓在此姑傳以疑
嚴光墓在余姚陳山輿地志云墓衛(wèi)有石羊干道中丞相史文惠公守越于墓側建祠堂自作碑屬錢塘虞似良書之似良字仲房有分隸名自言隸法專師逢童子唐僊人二碑
孟嘗墓在上虞縣西七里嘗字伯周別見
曹娥墓在會稽縣東七十二里自漢元嘉初縣長度尚改葬娥江浦道邊至今存焉墓所有翁仲對峙亭曰雙檜后人所封植也
魏朗墓在上虞縣西北四十二里詳見人物門
謝夷吾墓在種山南【華鎮(zhèn)覽古云今府宅儀門下】夷吾將死敕其家曰漢末當亂必有發(fā)掘露骸之禍宜縣棺下葬子孫遵之故能獨全以至今云
虞國墓在余姚縣西五里孔曄記云國為日南太守有惠政出則雙鴈隨軒及還會稽鴈亦隨焉其卒也猶棲于墓不去
朱雋墓在蕭山縣東洛思山郡國志云雋葬于此洛人送葬登山望洛一嘆而絕也【孔曄記又稱雋為光祿大夫時遭母哀將洛下冢師歸登山相望冢師去鄉(xiāng)既遠目極千里北望京洛遂縈咽而死因葬山頂然則洛思山者又為冢師墓也今兩存之】
劉綱墓在余姚縣南八十里其妻樊夫人祔綱仕為上虞令有道術能召役鬼神政尚清靜歲歲大豐民受其惠其妻亦有道者【事見葛稚川神仙法】
葛仙翁墓在上虞縣西南四十里蒿公山之巔有石室高丈余狀如冢
虞翻墓亦見舊經(jīng)夏侯曾先地志在余姚羅壁山下蓋縣南十有八里
丁固?!臼乐揪幵跁抗躺疥幦松賶羲缮股现^人曰松字十八公后果為司徒又名司徒冢
孔愉墓在山陰縣南二十九里愉仕至尚書左仆射世說所謂孔車騎乃其贈官也
阮裕墓在嵊縣東九里裕字思曠以疾筑室剡山征金紫光祿大夫不就卒
山遐墓在蕭山縣北一十一里遐簡之子濤之孫也歷余姚令東陽太守卒于官
許旼墓在蕭山縣東三十二里許詢之父旼晚居蕭山當是其墓
郗愔墓在山陰縣西南二十五里
謝安墓在上虞縣西北四十里史云安墓在建康梅崗此云安墓未詳案南史謝靈運父祖并葬始寧或是謝元父子墓爾
王羲之墓在諸暨縣苧羅山孔曄記云墓碑孫興公文王子敬之書也而碑亡矣
支道林墓案世說在剡之石城山戴逵過之嘆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巳積石城今屬新昌是為南明山
謝輶墓在山陰縣西三十三里晉太元中會稽內史
夏靜墓亦見舊經(jīng)夏侯曾先地志云在蕭山縣東螺山螺山者其形似也
戴颙墓在剡縣北一里王僧達吳郡記颙死葬剡山今石表猶存故王?齡詩云千年戴颙墓三字道傍碑也
褚伯玉墓在剡縣白石山南史本傳云齊高帝于是山立館居之伯玉常居一樓上及卒葬樓所
謝康樂靈運墓在山陰縣西南三十三里靈運死建康蓋歸葬于此
羊玄保墓在蕭山縣西三十九里嘗為本郡太守
楊素墓在上虞縣西北五里亦見舊經(jīng)或謂素死長安又非越人疑有同姓字者爾
徐浩墓在山陰縣南二十一里
賀知章墓在山陰縣東南九里其地因名九里墓在山巔鄉(xiāng)人呼為賀墓
康希銑墓在山陰蘭亭希銑會稽人歷饒海臺睦四州刺史其碑顏魯公撰并書郡守吳奎得之王荊公及弟平甫賦詩而墓始著
石昉墓在新昌黃壇案公弼家譜墓前有柘樹生而內向覆墓如蓋每有登科者則柘生特枝一枝一人或二三枝則二三人云
吳越遜王倧墓在會稽望秦山案□史倧疾殂東府以王禮葬焉望秦一名天柱聳特秀峙倧之子孫多以文詞知名建炎初裔孫伯言自北邙遷奉累世之喪歸祔天柱名士多有挽詞
蔡墓在上虞縣西十里世傳是蔡伯喈墓案邕固嘗避難至越然史載邕六世祖與其父及母死廬墓事不聞有墓在此也死獄中又不在越非漢蔡邕明矣太平御覽載人有夜坐論史忽有叩戶自稱蔡邕字伯喈者人曰死王允獄中非子耶鬼曰彼自是東漢之蔡伯喈也吾姓字適同耳以此推之殆亦此類姑存之近代冢墓【冢墓舊經(jīng)所載外余隨訪求所得書之故無前后之次亦有未盡書者尚多當候續(xù)書】
會稽縣
太傅信王墳在會稽昌原村王諱璩以少保恩平郡王判大宗正始 賜府于紹興府后罷大宗正府如故進少傅王薨遂贈太保信王以葬其加贈太傅則又慶元之六年云
陸諫議軫墓在五云鄉(xiāng)焦塢贈太傅
陸都官珪墓在袁孝鄉(xiāng)贈至太尉今改葬本縣鷲峰寺前
錢內翰希白墓在天柱峰下子集賢彥遠裔孫伯言祔
沈少卿紳墓在云門【巳上并見舊經(jīng)】
陸發(fā)運寘墓在富盛鄉(xiāng)
郎中沅祔發(fā)運墓
陸左丞佃墓在陶宴嶺
陸少師宰墓在云門盧家岙
知郡淞通判(汀去丁改受)并祔少師墓
陸右司長民墓在上皋尚書塢
參議靜之提舉升之教授光之并祔右司墓
蘇計議師德墓在陶宴嶺
吏部玭祔計議墓
楊樞密愿墓在何山
知郡佑祔樞密墓
詹司諫亢宗墓在秦望山
詹太博林宗墓在鹿里
大監(jiān)骙祔太博墓
梁司諫仲敏墓在秦望山
胡尚書直孺墓在秦望山
齊賢良唐墓在昌原石傘峰
顧內翰臨墓在昌原石傘峰
傅屯田瑩墓在浪港山
傅編修堯咨墓在石棋山
給事中崧卿左藏(耒會)并祔編修墓
王提舉然墓在五云鄉(xiāng)中灶
判院漻侍郎瀹并祔提舉墓
王知郡饎墓在蔡村
韓樞密肖冑墓在太平鄉(xiāng)
韓左司膺冑墓在太平鄉(xiāng)
韓運使髦墓在太平鄉(xiāng)
富樞密直柔墓在古城
富知府(木巳)墓在古城
張秘書淵墓在昌原
尹侍郎焞墓在龍瑞前峰下未仕時嘗封和靖處士
莫侍郎叔光墓在平水
孝子蔡定墓在觀嶺下
山陰縣
魏惠憲王墳在山陰法華山王諱愷
孝宗第二子也初自魏邸出判寧國府又判明州兼領雍州牧王薨有
旨宜于紹興善地權厝遂厝于天衣寺之法堂遣使軷祭且視窆焉
陸知郡眷墓在黃祊嶺
齊尚書執(zhí)象墓在昌原
傅銀青傅正墓在承務鄉(xiāng)
尚書墨卿祔銀青墓
宋修撰輝墓在九里
朱提學興宗墓在苦竹村
王中書孝迪墓在九里
陳中書過庭墓在黃枋嶺
王特進俊乂墓在西山
尚書佐祔特進墓
司馬提舉(木兒)墓在亭山
侍郎伋監(jiān)丞僖祔提舉墓
呂顯謨正巳墓在九里
曾文清公墓在道樹
大卿逢侍郎逮并祔文清墓
杜太師墓在永昌鄉(xiāng)苦竹村
孫威敏公墓在承務鄉(xiāng)
陸太保昭墓在承務鄉(xiāng)左丞之祖四世葬此有陸氏大墓碑
趙太師墓在承務鄉(xiāng)清獻公之祖與陸氏墳正相對亦有碑
唐右史閎墓在蘭亭
唐運使閱墓在古城
石銀青元之墓在盛塘孫朝議瑞中寺正邦晢祔銀青墓
石提舉繼曾墓在謝墅
李太尉顯忠墓在天衣山
嵊縣
石祠部麟之墓在升平鄉(xiāng)
石尚書公弼墓在僊山
諸暨縣
安定郡王令(言艮)墓在花山
馬郎中純墓在陶朱鄉(xiāng)
寺丞延之祔郎中墓
廖都承虞弼墓在陶朱鄉(xiāng)
新安郡王士術墓在陶朱鄉(xiāng)
姚太師舜明墓在長寧鄉(xiāng)
參政憲祔太師墓
安定郡王子濤墓在安俗鄉(xiāng)
蕭山縣
王兵部絲墓在縣西南八里
王侍郎弗墓在廣福寺傍
余姚縣
胡尚書沂墓在澄溪
李莊簡公墓在姜山
陳侍郎橐墓在化安寺
趙知府彥嗣墓在鳳亭鄉(xiāng)
趙知府師龍墓在石堰
上虞縣
趙提刑彥絹墓在五夫山鳳凰村
豐郎中誼墓
潘經(jīng)略時墓
趙龍學子潚墓
新昌縣
石尚書待旦墓在仙桂鄉(xiāng)朝議溫之朝議牧之金紫衍之太博象之太博亞之大夫景衡并祔尚書墓
石祠部景術墓在高蟠
石知郡彥和墓在蒼岙
石朝議景衍墓在蘭峴
石侍御公揆墓在仁山
石知軍嗣慶墓在石佛寺山
石少尹彥中墓在蒼岙
許知郡從龍墓在杜黃山
趙知郡盅墓在伍山鄉(xiāng)
石刑部晝問墓在小江
石檢詳宗昭墓在王公塢
(內文闕)
太師賀孝敏王士(上大下云)墓在山陰縣天衣寺法華山
節(jié)使滕國恭靖公不微墓在山陰縣東黃
直閣不羈祔恭靖墓
會稽志卷第七
宮觀寺院〔一〕
道士所居為宮觀僧則曰寺院宮古者上下通稱【如父子皆異宮儒有一畝之宮】觀本樓闕之名仙人好樓居故道士亦稱之南北朝又有稱館稱玄壇者今都下醴泉萬壽集禧之類皆有道院以處其徒外方如丈人觀等亦或有之然不多置也寺本官置之名后漢浮屠初至洛陽館于鴻臚寺及建精舍因冒寺名曰白馬寺隋更其名曰道場【若歐陽詢所撰西林道場碑是也】唐初復曰寺院五代以來寺院特盛江南吳越閩楚建寺度僧不可勝計今以會稽一郡考之凡梁開平以后稱造某寺賜某額皆錢氏割據(jù)時為之非真中國之命也故其多如此及地入輿圖乃有敕賜額宣和初既以僧尼為德士女德乃并改寺院為宮觀僧揣知必不久皆仍舊扁止易一字以應命而藏其舊字及還寺院名則復其初今會稽如戒珠寺等猶可辨也
宮觀
府城
天慶觀
在府東南五里一百二十步隸會稽唐之紫極宮也梁開平二年改真圣觀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改曰承天觀時天書事猶未興也初景德五年正月【即祥符元年】乙丑左承天門
天書降戊辰改元大中祥符以其日為天慶節(jié)二年十月十四日 詔曰朕以欽崇至道誕錫元符率土溥天期福祥之咸被靈壇仙館俾興作以攸宜庶昭清靜之風永洽淳熙之化式營仙館以介民禧宜令州府軍監(jiān)關縣擇地建道觀一所并以天慶為額蓋用節(jié)名也惟西京稱天慶宮余悉為觀于是州以承天應詔五年閏十月九日 詔曰近者告期中夕降圣皇闈昭示誨言□聞帝冑尊祖聿隆于顯號奉先式煥于丕圖鴻緒發(fā)源既彰于累積綿區(qū)設教用表于欽崇天下州府軍監(jiān)并于天慶觀置
圣祖殿其殿內尊象及侍從并令玉清昭應宮降樣其后遂著令諸州給閑田供齋廚藩鎮(zhèn)十頃余七頃五頃官吏之官罷任并朝拜禁乘馬出入遇天慶節(jié)士庶焚香庭中殿在觀之昊天殿北建炎初罷玉清神霄萬壽宮詔迎長生青華像赴觀建炎三年十一月
高宗皇帝駐蹕癸亥
列圣御容至自東京亦迎赴天慶奉安云
報恩光孝觀
在府東三里九十四步隸會稽陳武帝永定二年舍宅建名思真觀太平興國九年州乞改額干明以從圣節(jié)祝
至尊壽 詔俞其請崇寧二年改崇寧萬壽政和三年改天寧萬壽置
徽宗本命殿號景命萬年殿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十二年又改今額專奉
徽宗皇帝香火初天圣閑
章獻明肅皇后敕遣中使修建用玉清昭應宮別殿小樣將成羨材尚多中使謂主觀道士曰當為奏陳別建道院于東偏道士唯唯而巳它日復言之又不對中使不懌遂巳道士者惜不知其姓名必賢者也
天長觀
在府東南六里一百六十六步隸會稽唐天寶三載秘書監(jiān)賀知章辭官入道舍宅置號千秋觀七載改今額初開元十七年從群臣請以八月五日上降誕日為千秋節(jié)觀蓋用節(jié)名后改千秋節(jié)為天長地久節(jié)觀名從之觀嘗有客道士攜草屨數(shù)十緉坐觀門有過者輒與之已而得屨者或有腳疾或骭瘍著之皆頓愈競相傳布而道士已失所在故至今俚俗謂天長為草鞋宮殿上像設奇古傳以為唐代所塑如麻姑浮丘伯等皆他宮觀所無郡人謂之土寶又殿東有小銅鐘范制甚奇聲尢清圜遠聞非凡鐘比嘗撲損匠者鋸為大鏬聲乃如故汝陰王廉潛作八分書于鐘上惜其不為人所知今徙于他所矣
開元宮
在府南四里一百二步隸山陰唐開元二十八年建宮舊極閎廣后多為民居所侵今所謂甲子巷者乃開元之六十甲子殿也
會稽縣
告成觀
在縣東南七里政和四年二月敕改禹祠為告成觀靖康初元翰林學士翟公汝文守會稽作三清于正殿因設醮祭其青詞曰臣聞吳天有目之所共睹尚絕形容上圣眾妙之所圓成孰能體象敢以凡情之見解妄慕浩劫之高明深慮愚冥自貽誅譴伏念臣叨蒙覆燾粗識熏修每嘆玄像之不傳莫慰群倫之生敬力求繪素仰肖光儀用志歷年僅成茲事今者甫塵丹陛獲遂夙心竊惟高上至極之尊必示淵默無為之相寫三清之垂拱用仿威神具萬德之莊嚴出臨霄極倘獲上通帝所克簡圣衷即乞頒降諸天普同供養(yǎng)咸瞻晬表永有依歸臣尚恐粉墨既焚閟藏云闕復命工師再刻崇建琳宮流傳飆欻之姿安奉告成之宇庶存下土以廣真游臣誓愿歷劫始終歸誠道蔭生身嗣續(xù)祗命玄科非敢萌纖毫僥福之心直以盡頂踵報天之實自稱小兆臣翟汝文又作真武像尢極精致說者謂得天人粹溫之氣而陰威肅然初建殿于西北隅后以奉安 御書碑移殿西廡下南向殿之西南有井能愈疾一郡所崇事也余具禹廟事中
龍瑞宮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有禹穴及陽明洞天道家以為黃帝時嘗建候神館于此至唐神龍元年置懷仙館開元二年因龍見改今額宮正居會稽山南峰嶂遒崒其東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號苗龍上升臺苗龍者不知其名唐初人善畫龍得道仙去大抵龍瑞尢宜煙雨中望之重峰迭巘圖畫莫及故邦人舊語曰晴禹祠雨龍瑞舊有道士魏景暉能琴有行業(yè)紹興中郡幕洛人李樸贈之詩云惟有彈琴魏道士抱琴橫膝對斜暉朱希真敦儒頗稱之
千秋觀
在縣東南五里干道四年八月安撫使史丞相浩奏移天長觀舊額建其中為三清殿兩廡分享前代高士東廡曰高尚之士西廡曰列仙之儒凡四十一人故俗謂之先賢堂前有閣牓曰鏡湖一曲亭曰懷賀
嵊縣
金庭觀
在縣東南七十二里孝嘉鄉(xiāng)道經(jīng)云王子晉登仙是天臺山北門第二十七洞天桐柏山洞中三十五里見日月下見金庭壁四十里唐高宗時賜名金庭觀宣和七年改崇妙觀舊傳王右軍舍讀書樓為觀初名金真館后改金真宮至宋齊閑褚伯玉居此山三十余年后游南岳霍山復歸謂弟子曰吾從此去十句當逝及期而終年八十有六【史言齊高帝迎之辭疾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館居之與圖經(jīng)少異】真誥云上虞吳曇者得許承一瓢贈伯玉伯玉亡授弟子朱僧標歷代寶之可受一斛唐先天閑遣女道士詣金庭觀投龍因見此瓢遂持以進今觀之東廡有右軍肖像又有墨池鵝池
桃源觀
在縣城內東北四十步唐武德八年置號太清觀后廢漢干佑三年重置仍改今額
諸暨縣
干明觀
在縣西二里紹興二十六年道士陳師惠建請于朝移舊干明觀額
余姚縣
廣福觀
在縣東七十步舊號 圣祖下院其址在縣城內天圣中建熙寧二年用治平德音賜壽圣觀額廢于建炎兵火縣以弓手舊營易其址廣縣治紹興二十五年道士張襲明即所易新址重建三十二年以避
太上皇帝尊號例改今額
祠宇觀
在縣南七十里四明山漢人劉綱及妻樊夫人上升之地古有祠宇觀唐明皇天寶三年以其地險遠移觀于瀑布下故俗謂之白水宮本朝政和六年 詔建 玉皇殿蠲其雜賦初唐末有高士謝遺塵隱于是山之南雷【今有大雷峰亦不知南雷何在】嘗至吳中謂陸魯望曰吾山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宇澄霽望之如牖戶相傳謂之石窗故茲山名曰四明山中有云二十里不絕民皆家云之南北每往來謂之過云有鹿亭有樊榭有潺湲洞木實有青欞子味極甘而堅不可卒破有猿謂之鞠侯于是魯望與友人皮襲美各賦詩九篇傳于世然今雖山中居人皆不知此異境果在何處與華山之華陽武陵之桃源無異蓋神仙所居可聞名而不可到也或謂山圍八百里四面皆七十峰其說出于近世莫可得而考案今明州蓋以此山得名而山實屬會稽之余姚縣正如霢州本以峨霢山得名而山乃屬嘉州之峨霢縣也又華州以華山得名華山高五千仞華州乃不見而同州反見之故語曰世閑多少不平事卻被同州看華山亦此類也
上虞縣
天慶觀
在縣南一里太康中獲金罍于上虞觀井國朝祥符二年詔天下立天慶觀縣亦許之故賜今名
新昌縣
鼓山真圣觀
在縣西四里
寺院〔一〕
府城
開元寺
在府東南二里一百七十步節(jié)度使董昌故第后唐長興元年吳越武肅王建奏以開元復為大善寺而以此為開元寺蓋處一州之中四□遠近適均重閎廣殿修廊杰閣大鐘重數(shù)千斤聲聞浙江之湄佛大士應真之像皆雄特工致冠絕它剎歲正月幾望為燈市傍十數(shù)郡及海外商估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藥組繡髹藤之器山積云委眩耀人目法書名畫鐘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閑出焉士大夫以為可配成都藥市建炎庚戌虜騎侵犯既退群盜投隙而至遂焚不遺一椽今七十年雖繼興葺尚未能復初武肅王有浙東以董昌第為開元而以昌生祠為天王院及是同時廢于火亦有數(shù)焉
大中禹跡寺
在府東南四里二百二十六步晉義熙十二年驃騎郭將軍舍宅置寺名覺嗣唐會昌五年例廢大中五年僧居玄詣闕請僧契真復興此寺并置禪院于北廡詔賜名大中禹跡且命契真居所置禪院寺門為大樓奉五百阿羅漢甚壯麗初釋氏自達摩至慧能以來傳禪宗然禪院皆寓律寺至百丈山懷海始創(chuàng)為禪居乃不復寓律寺契真亦懷海弟子是時禪寺雖創(chuàng)尚未盛行故猶寓禹跡北廡為禪院而巳凡寺院冠以大中二字皆廢于武宗而復于宣宗者惟祥符非是紹興末曾文清公卜居于越得禹跡東偏空舍十許閑居之手種竹盈庭日讀書賦詩其中公平生清約不營尺寸之產(chǎn)所至寓僧舍蕭然不蔽風雨惟食奉祠之祿假三兩老兵給使令始終如一日公詩有曰手自栽培千個竹身常枕藉一床書蓋寓居時所賦也
延慶院
在府東南五里二百二十六步唐大中十二年臺州剌史羅昭權舍宅建
崇報院
在府東二里一百九十四步開運四年司農卿周仁邈之妻許及其子從徽舍宅建名報恩后改今額
大中祥符寺
在府東北三里二百步唐中和二年僧可(王舀)建號中和水陸院后改稽山羅漢院周廣順三年改保圣寺開寶七年改法云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圓通妙智教院
在府東南三里一百五十步開寶八年少卿皮文粲舍地建號觀音院方唐之末皮日休避地吳越死焉其子光業(yè)為其國丞相裔孫公弼仕
國朝亦通顯文粲光業(yè)諸孫仕于其國者新唐書據(jù)小說以為日休誅死蓋誤也熙寧閑太守趙清獻公具 奏以禱祈之地賜額圓通紹興初
車駕駐蹕宣賜
御書金剛經(jīng)板干道八年府又以禱旱疫有應聞于
朝加額妙智初有興福院與圓通鄰久廢僅有一佛殿至是用主僧善超請并興福入圓通或云圓通本興福之觀音懺堂后寖盛別為院而興福日衰至無一僧乃并有之事之興廢有如此者亦可一嘆也
永福院
在府東二百五十八步晉天福四年吳越文穆王建名光明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慶歷八年七月初五日 朝旨永充天臺教院有重建院記
隆教院
在府東一里三百四十六步太平興國元年觀察使錢像建號無礙浴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景德院
在府東南六里七十四步唐天佑四年建號鏡清開寶三年改福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十六觀堂趙侍郎不流之先嘗寓居侍郎實生于此及來為守興葺之
明教院
在府東南五里四十六步建隆元年錢塘縣令林仁憲舍宅建號彌陀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旌教院
在府東南四里一百九十四步周顯德二年錢承裔建號法華懺院開寶三年改憲臺永壽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院舊植杏甚茂至今謂杏花寺
長慶院
在府東南一里二百二十八步宋永徽二年建本晉尚書陳囂竹園因號竹園寺唐會昌五年毀廢周顯德五年僧德欽重建號廣濟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善法院
在府東南四里二百二步晉天福七年吳越建為尼院號永寧 本朝大中祥符初改今額熙寧八年并尼入大慶以為僧院紹興初秦魯國賢穆大長公主寓第院中掊地得金涂銅塔
壽昌院
在府東南五里一百四十六步漢干佑三年建觀音吉祥院開寶三年建佛殿景德二年改今額
廣福院
在府東南六里七十六步太平興國元年溫州剌史錢偁之子熙陳舍園建號俱(月互)院俱(月互)西域語也蓋錢氏所名及治平四年正月一日
英宗皇帝受徽號德音私造寺觀及三十閑以上有佛像者以聞賜名壽圣壽圣蓋
英宗誕節(jié)名也故僧寺名壽圣者所在有之一州或至十數(shù)初前代及
本朝有以誕節(jié)名寺觀者如千秋天長天清承天干元之類雖閑有之然不多也至壽圣始遍及天下崇寧閑蔡京請郡置一寺觀名天寧萬壽蓋權輿于此紹興三十二年六月高宗皇帝內禪移寓 德壽宮上尊號曰
光堯壽圣太上皇帝是歲十二月 詔寺院宮觀祠廟及鄉(xiāng)里坊巷官私亭館名有犯
壽圣及 德壽字者并回避又 詔天下寺觀名壽圣者皆改為廣福云
法濟院
在府東南四里九十六步至道元年邑人陳建舍園為臺州萬年山廨院天禧三年賜院額
悟本院
在府東南三里三十四步唐干符二年張希劉審言共舍宅置號鏡水院開寶七年改明心院又賜今額佛屋戶上有題舍錢人姓名墨高去木一分許蓋歲久摧剝風雨木朽而字以墨覆故獨不動世傳華州西溪有亭蓋杜子美詩所謂鄭縣亭子者杜詩書板上墨字挺起尢高蓋此類也
福果院
在府東南三里三十四步
右隸會稽
會稽縣
大善寺
在府東一里二百一十步梁天監(jiān)三年民黃元寶舍地錢氏女未嫁而死遺言以奩中資建寺僧澄貫主其役未期年而成賜名大善屋棟有題字云天監(jiān)三年歲次甲申十二月庚子朔八日丁未唐開元二十六年改名開元后唐長興元年吳越武肅王別創(chuàng)今開元乃復大善舊名建炎中
大駕巡幸以州治為 行宮而守臣寓治于大善及移蹕臨安乃復以 行宮賜守臣為治所然歲時內人及使命朝攢陵猶館于大善干道中蓬萊館成乃止獨太常少卿按行陵下寓館焉慶元三年十一月寺僧不戒于火一夕煨燼惟羅漢天王堂浴院經(jīng)院庫堂僅存【寺有塔亦俱焚或發(fā)其塔中地得石刻乃越州龍興寺宋太始元年唐大中元年造塔大宋淳化三年十一月火焚塔寺俱盡景德元年重建石刻中閑多斷闕不可盡讀案龍興寺與今龍興橋相近或謂提舉廨舍是也疑龍興塔既焚后人取廢塔所葬舍利佛骨益以他舍利葬于大善塔耳以棟上字觀之則大善自建寺以來未嘗有被焚之事亦未嘗名龍興也】
報恩光孝禪寺
在府南二里二百二十二步宋元徽元年制法華經(jīng)維摩經(jīng)疏僧遺教等與法師惠基于寶林山下【即?山亦名飛來山】建寶林寺時有皮道與舍宅連山造寺山之巔有石岫岫有靈鰻禱雨多應□有巨人跡錫杖痕會昌毀廢干符元年重建因改為應天寺晉末沙門曇彥與許詢玄度同造磚木二塔未成詢亡久之岳陽王將至彥預告門人許玄度來也岳陽亦早承志公密示至州即入寺尋訪彥望而曰許玄度來何暮昔日浮圖今如故王曰弟子姓蕭名(上?下言)師何故以許玄度呼之彥曰未達宿命焉得知之遂握手命入室席地王忽悟前日造塔之事宛若今日由是塔益加壯麗崇寧三年八月詔改崇寧萬壽禪寺三月八日又改崇寧為天寧每歲天寧節(jié)郡寮祝圣于此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禪寺俄又改廣孝為光孝專奉
徽宗皇帝香火蓋以本 天寧祝圣之地也舊有長老滋須者有高行會改當十錢為當五郡守召須及能仁長老密告之且曰聞二寺方大興造有未還瓦木工匠之直而蓄當十錢多歸可急償之明日文字一出皆大折閱矣二人既歸能仁呼知事僧告以將赴它郡之請凡有負者皆即日償之于是出千余緡與之抵夜乃畢得者皆喜明旦遣侍僧問天寧則曰長老歸自郡齋即以疾告閉方丈門熟睡至今猶未起也及令下須始以當五之數(shù)償負能仁乃大愧服
大能仁禪寺
在府南二里一百四步本晉許詢舍宅號祗園寺后廢至吳越王時觀察錢儀復建號圓覺寺咸平六年從知州事兵部員外郎康戩之請用承天節(jié)名改賜承天寺政和七年上后土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詔天下承天僧寺皆改為能仁寺蓋避后土號也是歲 詔建神霄玉清萬壽宮以僧寺壯麗富瞻者改建而越以能仁為之石刻 御制宮碑奉安法堂上作朱漆樓閣嚴護正殿左奉長生大君右奉青華帝君侍立真人各二人側殿奉韓君丈人又繪左右仙伯及從官于兩序殿柱以金龍絡之殿庭為醮壇殿門立二十四戟【用(金俞)石頭鉆金龍躔朱漆桿其桿上青下綠彩畫云鶴蛟龍仍綴五色帶五條每帶綴一銅鈴通長一丈二尺八寸】殿上設威儀【金鉞玉斧五明扇九天寶蓋神境錦傘飛空霓旌真境十絕靈旛朝天朱幢仙境絳節(jié)紫金垂云如意尺十種各二】筑亭行符水名仁濟亭講堂名道紀堂經(jīng)藏名云章寶室貲產(chǎn)名道業(yè)天寧天應天符寧貺元成節(jié)各設醮醮多至千二百位自 京師降青詞朱表御香守閽及灑掃用禁軍文書八疾置守臣雖前二府但稱管句百步內禁雜戶及屠肆街衢責地分人掃除車檐及庖廚宴集音樂采捕刑獄之具皆有禁道士知宮副知宮皆降敕差名曰長貳氣焰熏灼監(jiān)司守臣通書啟送迎交謁如等夷方是時泗守葉默建昌守陳并秀守蔡巒皆為神霄道士所訟得罪至流竄歲用名香朱丹幣帛酒醴華果不勝數(shù)紙札尢多一取以千計皆池表歙表之類不許以他所產(chǎn)充數(shù)猶退易不巳遇特設齋道士襯錢自三十千至三百率無虛月
靖康內禪始稍減削 建炎中興 赦書遂命神霄復為僧寺遷像設于天慶觀而能仁寺復故州又有能仁院故郡人謂能仁寺為大能仁寺云
戒珠寺
在府東北六里四十七步蕺山之南本晉右將軍王羲之故宅或曰其別業(yè)也門外有二池曰鵝池墨池其為寺不知所始陳太建二年有僧定光來寓寺中耳過其頂擎銀像長立不臥寺之中為臥佛殿有所謂十大弟子者哀泣其□或候氣或捫足而佛之父母亦在焉僧惠迪言方政和閑道家盛時有道士詰僧曰寺院乃祝壽之地乃為此狀何也當聞于州毀之有僧出曰比見道宮進
天寧節(jié)?!∈ナ枋琢械赖陆?jīng)若干卷經(jīng)中乃云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死而不亡者壽強梁者不得其死死之徒十有三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如此類皆何等語汝乃殊不避何也道士掩耳而去寺有上方院熙寧中郡守程公師孟與法云長老重喜來游喜能詩乃擬程公體坐上立成曰行到寺中寺坐觀山外山程公大喜又有竹堂雪軒宇泰閣皆一郡登覽之勝李參政漢老有雪軒詩曰四山環(huán)繞翠岧峣想見凌晨雪未消八萬四千修月手不知何處琢瓊瑤人推絕唱宇泰紹興中為士子肄業(yè)之地常十余人策名巍科者相踵蓋山川之秀有以相之寺南百步有題扇橋蓋賣扇老姥所居云
光相寺
在府西北三里三百七步后漢太守沈勛公宅東晉義熙二年宅有瑞光遂舍為寺安帝賜光相額給事中傅公崧卿退居北海里第去寺最近數(shù)杖屨過之
能仁院
在府西北三里三百三十七步開寶六年觀察使錢儀建太平興國二年吳越給地藏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承天政和七年五月改賜今額
廣教院
在府西六里二百二十七步蕺山東麓院后山壁刻字有曰唐景福元年歲在壬子準敕建節(jié)度使相國隴西公生祠堂其年十二月十六日興功開山建立蓋董昌生祠也昌敗祠廢后唐天成四年吳越王錢镠夢神人求祠宇或言祠本古天王院有魚池因建天王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通教院天圣初避
章獻明肅皇后父名又改今額建炎末與開元寺同時廢于火紹興中院僧惠迪募緣再建佛殿西北隅山壁有陸少師題名石刻云盧駿元王源之吳廷瞻曹季明沈詠道孫元禮陳志行陸元鈞自戒珠寺雪軒過竹堂登上方尋徑到此政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元鈞題盧公名天驥西安人以儒學進名重當世后避天字改名襄字贊元終于吏部侍郎時為浙東提點刑獄少師時為淮西提舉常平詠道名時升為部酒官有文學盧公遇之如交友游覽必與俱后以子貴贈至太師吳國公
妙明院
在府北三里一百七步開寶五年鎮(zhèn)海軍都指揮使陳志建吳越給光贊般若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今額佛殿東南有八角石井舊嘗有大珠夜風雨晦冥輒出照殿上及廊廡盡明或浚而索之弗得建炎兵亂有北客來居墜小兒死焉珠遂絕不出院本甚廣今非復舊址矣
觀音教院
在府西北三里一百二十七步干道九年有沈安中者舍所居請于府移會稽縣界圓通妙智教院舊額建
右隸山陰
會稽縣
泰寧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周顯德二年建初號化城院又改為證道院建中靖國元年太師陸佃既拜尚書左丞請以為功德院改賜名證慈米芾書額寺門外筑亭曰慶顯紹興初
詔卜
昭慈圣獻太后攢宮遂以證慈視陵寺而議者謂
昭慈將歸祔
永泰陵因賜名泰寧禪寺其后
永佑
永思
永阜
永崇四陵修奉皆在其地故泰寧益加崇葺云
淳化寺
在縣南三十里中書令王子敬所居也義熙三年有五色祥云見安帝詔建云門寺會昌毀廢大中六年觀察使李褒奏再建號大中拯迷寺淳化五年十一月改今額寺有彌陀道場杭僧元照書額門外有橋亭名麗句亭刻唐以來名士詩最多先唐時云門止有此一寺今裂而為四雍熙者懺堂也顯圣者看經(jīng)院也壽圣者老宿所棲庵也或謂云門寺本面東主秦望而對陶宴等山如列屏障會昌廢寺后止存一小殿面南未毀遂因附益以為寺非復舊址而舊址乃多犁以為田紹興中淮僧廣勤為雍熙副院嘗因牛足陷得小銅維衛(wèi)佛像于田中蓋古云門寺地也凡寺額冠以大中者舍大中祥符外皆唐宣宗時所復會昌廢寺
雍熙院
在縣南三十一里一十步初僧重曜于云門拯迷寺之西建懺堂號凈名庵開寶五年觀察使錢儀【俶之弟】廣之為大乘永興禪院【懺堂在今佛殿后法堂前當時觀音像猶在】雍熙二年十月改賜今額紹興元年六月賜故尚書左丞陸公為功德院【陸氏功德院本在證慈至是證慈改為泰寧奉 攢宮乃改 賜是院時方立法應 賜功德院者不 許用有 敕額寺院惟雍熙 特賜】院有吳越忠懿王在國時所貽書石刻其一曰報云門山凈名庵長老重曜今差人赍到白乳茶三十斤棱瓷香爐一只衙香五斤金花合盛重五十兩仍支見錢一百千文足陌可親入懺保安遣此示諭不具押字付其一曰報越國云門山凈名庵長老重曜昨據(jù)節(jié)度使錢儀申所請為官中入懺保安事具悉師心鏡絕塵衣珠無類修釋氏務三之訓得凈名不二之宗洎掛錫寶坊棲真玉笥節(jié)使素欽于景行遠有來聞國家因罄于精誠遂可其請況奇峰正聳炎景斯煩非坐非行頗勞精進傾心引領尢媿忠勤今則再賜到乳茶三十斤乳香三十斤至可領也夏熱想得平安好故茲告諭想宜知之不具押字付長老重曜此亦可略見錢氏下書境內之體錢氏自周世宗及
宋興之后蓋務尊戴中朝然其書猶不能無竊擬書詔之意故具載之院額錢惟治所書院前橋亭曰好泉亭亭扁蓋陸少師所題取范文正公詩林無惡獸住巖有好泉來之句又有牧庵朝陽亭及范丞相純仁兄弟章樞密楶曾舍人鞏晁侍讀說之江少卿緯廉博士布題名錢氏據(jù)舊史雖封吳越國王然初不言會稽別稱越國于此見之史魏公家有當時金書法華經(jīng)稱錢儀為判會稽府則又有會稽府之稱矣吳越□史又云遜王移居東府似又稱東府也
顯圣院
在縣南三十里周顯德二年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經(jīng)院干德六年賜號云門寺至道二年九月改今額院后有王子敬筆倉實一眢井有經(jīng)藏甚靈異中閑院嘗無主僧者久之郡牧毀其法堂以修園館然經(jīng)藏猶如故今院復小葺絕無產(chǎn)業(yè)僧童賴經(jīng)藏以給云
廣福院
在縣南四十里晉天福六年建初名上庵熙寧三年六月以治平 德音賜壽圣院額隆興元年例改今額云門四寺相比廣福最在其上小而秀邃可喜傍又有云泉云峰庵皆幽勝
大禹寺
在縣南一十二里梁大同十一年建會昌五年毀廢明年重建寺自唐以來為名剎西偏有泉名菲飲有亭覆之紹興中王編修鈺題名大字刻泉上
天華院
在縣東六十里周廣順二年建號無礙浴院至道二年十一月賜名天華院呂文靖公有賀家湖上天華寺一一軒窗向水開之句今院乃在小市去湖差遠不稱此詩疑嘗移建云
東山壽寧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宣和五年陸祠部傅所建初蔡京為黨禁凡故二府臣寮名在元佑黨者皆奪墳剎例更其名為壽寧陸左丞證慈院其一也政和中詔皆復賜之額亦復其故祠部適以家貲建東山院成遂請于州以壽寧名之方建寺時祠部年逾六十方手植稚松人或笑之及歿年九十松皆為喬木云
寶山證慈院
在縣東七十二里曹娥鎮(zhèn)曹娥廟之□米禮部芾書額證慈本陸左丞寶山功德院名后以
昭慈圣獻皇后攢宮改院名泰寧而徙額于此
大中昭福院
在縣南一百里唐元和二年寧賁禪師建會昌廢大中八年文質禪師重建
妙峰寺
在縣東七里唐光啟元年蔡郇等于古靈山寺基建靈山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福慶寺
在縣東南七十里晉將軍何充宅也世傳充嘗設大會有一僧形容甚丑齋畢擲砵騰空而去且曰此當為寺號靈嘉充遂舍為靈嘉寺唐會昌五年廢晉天福七年重建大中祥符六年改賜今額
隆慶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晉元嘉三年建號長樂寺會昌廢建隆元年重建號興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壽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晉開運四年阮羅建干德二年吳越號資國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護圣院
在縣東四十里周顯德元年建院有磚塔因號千佛塔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今額
廣愛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漢干佑三年于古寶安寺基上建號德政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崇仁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唐龍紀二年建號相國永泰禪院晉天福四年吳越改瑞峰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圣院
在縣東四十里漢干佑元年建號證福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干道元年改為禪院
普濟院
在縣東北八十里孔浦后唐長興四年建號興福禪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福圣院
在縣東北八十五里纂風浦周廣順元年建顯德五年吳越給延壽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慶恩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晉天福七年建周顯德元年吳越給報恩院額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靈峰院
在縣南二十二里開寶九年觀察使錢儀建號三峰院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普濟院
在縣東四十里干德元年盧文朗建即晉鴻明禪師誦經(jīng)之地將軍何充累詣聽經(jīng)故號何山院干德三年改云濟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凈勝院
在縣南二十里唐中和三年齊肇以其祖丞相抗書堂建號云水塔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渚修院
在縣南一十八里周顯德五年集惠大師建號福清塔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妙智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觀音尼院今為僧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凈住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齊永明二年建號靜念寺會昌廢漢干佑三年陸君泰重建治平三年九月改賜今額
廣教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晉開運四年建號善訓寺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澄心院
在縣東六十里唐景福二年吳越武肅王建周顯德五年改水心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華嚴院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咸通九年賜今額寺久廢后移五云鄉(xiāng)今方廣院乃其子院爾
鷲峰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唐大中五年建天佑六年賜號金峰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延安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建隆元年建號護國保安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崇勝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保安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九蓮院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建隆三年建號蓮花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佛果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干德二年建號保福院治平三年正月改賜今額
清修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晉開運三年建號清泰院治平六年九月改賜今額
寶林院
在縣南一百里元豐元年州以三界鎮(zhèn)接待院奏請賜今額
化城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周顯德二年于古皇城院基建
石佛妙相寺
在縣東五里唐大和九年建號南崇寺會昌廢晉天福中僧行欽于廢寺前水中得石佛遂重建治平三年賜今額石佛今在寺中高財二尺余背有銘曰齊永明六年太歲戊辰于吳郡敬造維衛(wèi)尊像凡十有八字筆法亦工案會稽未嘗號吳郡【在隋嘗名吳州然在此后百余年】此石佛既得之水中又一人可負之而趨者安知非吳郡所造而遷徙在會稽耶案天衣有維衛(wèi)銅像云門雍熙又嘗犁地得銅像亦維衛(wèi)也蓋古多作此像者
稱心資德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梁大同三年建會昌中廢大中五年觀察使李褒奏重建稱心在唐為名山與云門天衣埒宋考功之問守會稽時有游稱心寺詩曰步陟招提宮北極山海觀千巖遞縈遶萬壑殊悠漫喬木傳夕陽文軒劃清煥泄云多表里驚湖每昏旦問予金門客何事滄州畔謬以三署資來剌百城半人隱尚未弭歲華豈兼玩東山芝桂芳明發(fā)坐盈嘆考功詩名冠冕一代李適以為自康樂以后推為絕唱此詩尢高絕信乎其似康樂也又有唐律二篇見集中云門天衣至今游會稽山水者必至焉惟稱心在海隅獨以僻遠寺又蕪茀故詩人騷客有終不一到者名亦晦而不彰豈獨人才有不遇哉
明覺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剌涪山唐開元十八年建會昌毀廢晉天福八年復建號大明院治平二年改今額有千歲和尚塔亦有碑而其說荒怪不可考質然院頗幽絕可愛院門下數(shù)諸峰如柳柳州所謂林立四野者入門石壁屹立盛夏爽然如秋
隆德崇善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昌源故 皇叔祖信王琥功德寺慶元四年賜今額
崇福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
興福院
在縣南一里一百步晉天福五年觀察使錢偁建號錢湖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今廢
山陰縣
天章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蘭亭至道二年二月內侍高班內品裴愈奏昨到越州見晉王羲之蘭亭曲水及書堂舊基等處得僧子謙狀乞賜御書收掌于書堂上建一寺舍焚修崇奉 宸翰特賜天章寺額淳熙十年重建御閣奉安
仁宗皇帝天圣四年六月十二日 宣賜
御書篆文天章之寺鐫刻四字牌額又紹興八年三月壬寅降到
高宗皇帝御書蘭亭序石刻一本賜浙東安撫使孫近有近題跋勒石蘭亭曲水右軍書堂及畫像至今皆在或謂
仁宗書此額時本書
真宗御集閣為天章之閣四字既成
圣意未愜再書之前本遂不用有內侍奏
章獻明肅皇太后言越州天章寺天下名山今欲乞
皇帝更書一寺字易閣字以賜越州
太后與
上皆欣然許之此四字是也故老所傳如此
天衣寺
在縣南三十里晉義熙十三年高僧曇翼結庵誦法華經(jīng)多靈異內史孟覬請置法華寺至梁惠舉禪師亦隱此山武帝征之不至有翼公所頂戴紫檀十二面觀音及梁昭明太子統(tǒng)遺舉公金縷木蘭袈裟紅銀澡瓶紅琉璃砵至今具在又有金銅維衛(wèi)佛像本西域阿育王所鑄浮海而至梁武以施山中儀相甚偉今奉于西序宣和初 詔改僧為德士寺院為宮觀銅鐃銅像期以十日盡輸官俄復命惟輸鐃而銅像悉獲存故維衛(wèi)像至今嚴奉焉寺有十峰堂以山之十峰為堂名山下又有雙澗故曾文清公詩云布襪青鞋踏欲無看山看水未成疏十峰雙澗尢奇處萬壑千巖總不如淳熙七年 詔以 皇子魏惠憲王薨攢于山中設置衛(wèi)守且歲時加恩澤有差云
法云寺
在縣西北八里本名王舍城寺久廢吳越王時有大校巡警見其地有光景乃復興葺開寶七年改名寶城寺中允陸公仁旺及弟大卿 舍園地以益之大中祥符中改額法云建中靖國元年大卿之孫拜左丞請為功德院三歲度僧一人建炎初金虜入寇有三騎至寺主僧道亨不勝憤閉寺門擊殺之尸諸門虜后騎至遂焚寺道亨婺州人在法云四十年度弟子三十二人寺焚復營葺不少挫未成而卒其后自修契彝繼之乃成道澤又建觀音殿鐘樓經(jīng)藏往時有重喜者不知何郡人為童子時擁篲掃廊忽渙然有省遂能詩有杰句元豐中居法云嘗作詩曰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拾得斷麻縫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本覺寺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梅山后唐清泰三年節(jié)度經(jīng)略副使謝思恭舍宅建號凈明寺寺有云峰堂以曾文清公詩得名亦有曾公手書行記寺后有適南亭可以望??つ脸探o事建陸左丞作記又有子真泉
智度寺
在縣西北九十五里后唐天成三年建周顯德元年吳越改旃檀寺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云秘寺
在縣北五十里梁大同十年將軍毛寶舍宅建會昌毀廢大中五年重建
寶壽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唐大順二年建天禧三年造殿號清化院景德二年改賜今額
寶嚴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純一禪師壽塔漢干佑元年吳越給清化純一塔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奉圣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開元十六年建為玄儼律師度僧戒壇院會昌毀廢漢干佑二年吳越重建改明恩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延福院
在縣西六十里新安鄉(xiāng)牛頭山之麓晉天福三年置開寶六年錢氏給安國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建炎中廢于火紹興五年重建干道五年始畢工有石庵惑禪師安禪之地景德初贈太傅陸公軫與卿士數(shù)人肄業(yè)于此嘗遇大雪絕食累日陸公禱山神明日獲二麂焉聞者嘆異及陸公直集賢院來守鄉(xiāng)邦遣衙校致祭書堂在寺之西北隅今寺僧猶能識其處牛頭山產(chǎn)石可作假山其小碎者取為盆山尢宜草木皆蔥蒨耐久與昆山所出相埒東坡先生所謂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是也
寶壽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唐貞元三年建周廣順三年吳越給永豐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長壽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晉天福六年鄒彥超建周廣順二年吳越給愿果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廣濟院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晉天福六年于古福壽院基上建號圣壽院開運元年改嘉宥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報恩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三里干德四年寶珍舍地建號彌陀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廣利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清化山開寶九年柳公訓舍宅建吳越給清化西塔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慈恩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二里后唐長興二年謝君彥舍地建晉天福七年吳越給永安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延壽院
在縣西八十二里后唐天成四年建號普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等慈院
在縣西一百十二里晉天福三年僧道山建號天長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資教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一里晉天福七年建漢干佑元年吳越給城山院額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慶壽院
在縣西六十五里開寶七年邵仁造舍山建號烏石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賜今額
集善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太平興國元年建
上方院
在縣西北九十五里晉天福二年建
香林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漢干佑三年建號寶林院治平三年二月改今額
青蓮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唐干符元年建號蓮華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報恩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唐干符三年建崇寧五年重建
華藏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咸通四年觀察使王?建號華嚴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安康院
在縣西北九十三里后唐長興元年建
福安院
在縣西北九十二里后唐長興元年于古棲隱寺基上建號資福院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保安院
在縣西北五十一里晉開運元年建號保寧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安隱院
在縣西北一十里隋開皇十三年建唐武德中重修會昌毀廢后唐清泰元年高伯興等重建號贍養(yǎng)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崇教院
在縣西九十里梁大同元年建尋廢周顯德五年鎮(zhèn)海軍都指揮使薛溫重建號新興塔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院東一百步有越王城
普香教院
在縣西北五十三里干德三年于古靈隱寺基上建開寶三年吳越給觀音普聞院額開寶六年改賜今額
鷲臺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晉干佑三年建號重臺院治平三年二月改賜今額
資壽院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晉開運二年建號延壽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明因院
在縣西南一百里晉開運元年建號遇明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壽星院
在縣北九十七里后唐長興元年陳司空舍宅建
永興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晉天福八年建
崇福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建隆三年衢州刺史朱仁干建號浴室院干德二年改法水院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改賜今額
興教院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晉天福四年建號道林院即鳥窠禪師道場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興教院
在縣西一百一十六里晉天福五年建號興善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惠悟院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周廣順元年建號全悟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顯慈資慶禪院
在縣西三十里蘭亭皇佑五年樞密副使孫威敏公奏乞建墳寺賜額
廣福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初僧思純造香林寮治平四年賜壽圣院額紹興三十二年例改今額
靈秘院
在縣西三十里柯橋館之□紹興中僧智性創(chuàng)柯橋接待院初惟蘧蒢一廈日益增葺請于府移江北安昌鄉(xiāng)靈秘廢院額智性年九十余精神不衰猶能領院事淳熙十六年九月準尚書禮部符甲乙住持
龍興寺
宋太始元年建號香嚴寺唐神龍元年改為中興寺神龍二年改為龍興寺初五王既誅張昌宗兄弟中宗反正復唐室稱中興故寺觀有名中興者巳而武三思用事五王及禍遂以為母子相繼不得言中興凡名號有中興者皆改易如此寺是也然他郡猶有至今謂之中興寺者婺之東陽是也或是初不曾用后詔或是睿宗以后中興之名不可知也會昌五年毀廢大中二年僧契真重建今廢為提舉司
大慶尼寺
在府城南三里三百步隸山陰西晉永康元年有諸葛姥日投錢井中一日錢溢井外遂置靈寶寺會昌毀廢大中元年觀察使李褒重建改今額及廢顯教院又并其尼入焉西偏別為教院用十方規(guī)制選名行尼主焉頗習經(jīng)學勵行業(yè)郡人稱之顯教院本名保越尼皆織羅為業(yè)所謂寶階羅是也干道中以其院舍忠順官而徙其徒于大慶又有善法尼院晉天福七年吳越所建名永寧大中祥符元年改額熙寧八年知州趙清獻公以其幽迥非尼可居徙尼于大慶而院為僧坊又有觀音尼院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今為妙智院亦僧居之山陰有寶積尼寺在縣北五里干德四年觀察使錢儀建名執(zhí)慈寺大中祥符元年改額又有崇尼教院在縣西北五里二十步周廣順二年吳越武肅王建名惠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額今并廢
會稽志卷第八
宮觀寺院〔二〕
寺院〔二〕
嵊縣
惠安寺
在縣西一百五十步剡山之下晉義熙二年南天竺國有高僧二人入金華師道深弟子竺法友授阿毗譚論一百二十卷甫一宿而誦通道深遂贊法友曰釋迦重興今先授記遂往剡東卬山【東卬山今屬新昌縣】復于剡山立般若臺寺獵士陳惠度射鹿此山鹿孕而傷既產(chǎn)以舌舐子身干而后母死惠度棄弓矢投寺出家后為名僧鹿死之處生草號鹿胎草會昌廢咸通八年重建改法華臺寺天佑四年吳越武肅王改興邑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宣妙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宋元嘉二年建號崇明寺會昌廢晉天福四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安福寺
在縣南六十里梁永明二年置唐會昌五年廢景福元年重建
上鹿苑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寺山自太白山來宋元嘉七年姚圣姑于西白山造寺賜披云院額會昌廢咸通七年重建改咸通披云院晉天福七年吳越改披云寺
下鹿苑寺
在縣西四十五里寺山亦自太白山來其上即披云寺宋元嘉二年建號靈鷲寺會昌廢咸通十四年重建山有瀑布及龍?zhí)端轮纹皆旮馁n今額
明覺寺
在縣南二十里梁大通元年智遠法師建號禪林寺會昌廢晉天福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禪惠寺
在縣西二十里傳者以為齊景明元年安南將軍黃僧成家天雨錢舍以造寺號錢房院梁天監(jiān)中改禪房寺會昌毀廢咸通二年重建后改賜今額
福感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晉天福四年建號報恩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實性院
在縣西二百五十步唐干元中建號清泰院會昌廢晉天福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寶積院
在縣北三十里后唐長興四年建號德興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龍藏寺
在縣北四十五里梁天監(jiān)二年建號龍官院會昌廢咸通十四年重建浙東觀察使李紳少年寓此肄業(yè)有紳所為碑存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普惠寺
在縣西四十里齊永明三年建號贍養(yǎng)法華院會昌廢干符六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普安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元嘉二年建會昌廢后唐清泰二年重建
戒德院
在縣西四十里齊永明三年建號光德院會昌廢晉天福七年重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定林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宋元嘉二年建號松山院會昌廢晉天福八年重建有響巖龍?zhí)吨纹饺旮馁n今額
圓超院
在縣西二百五十步院山與剡山相連舊曰靈岫庵晉天福六年建奉國院有觀音靈異祈禱必應西廡有亭臨雙溪之上溪山勝絕政和閑衢人盧駿元天驥為提點刑獄行部至此命其亭曰挾溪題詩云孤亭瞰平野雙溪分兩腋野闊春風香溪晴照人碧駿元工詩能書札仕至吏部侍郎寺前崧嶺之側有俯山堂下瞰城邑前對群山昔人留題甚多邑士傳誦一聯(lián)云近離城市不多地高壓樓臺無限家莫知誰氏作也今堂廢久矣
真如院
在縣西四十里周顯德三年建號寶壽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尊勝院
在縣東四十里宋元嘉二年建號厚山院會昌廢咸通十一年重建久之又廢晉天福六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天竺院
在縣西二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西明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靈巖院
在縣西七十里唐干符三年于茹蘭禪師伏虎歇食巖下古石門寺基上建有石門龍?zhí)?br />
法祥院
在縣東七十里宋元嘉二年建號延福院會昌廢后唐清泰二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法朗后以犯
圣祖諱改今額
超化院
在縣北二百步晉天福七年建號水陸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瑞像院
在縣東二百步唐景福元年吳越武肅王建
法華院
在縣東二百步唐龍紀元年建
南巖廨院
在縣東二百步唐龍紀元年建
清隱院
在縣東七十里唐大中七年建號三峰院院后有山三峰故曰三峰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大明院
在縣西三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資國大明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證道院
在縣西四十里晉開運元年建號五龍院后改今額院晉高僧白道猷道場山有龍?zhí)?br />
華藏院
在縣東四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號云峰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皇覺院
在縣西六十里漢干佑三年建號仙巖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葛仙翁釣臺石梯在其傍
顯凈寺
在縣西二十里齊永明三年建號青林寺會昌廢后唐長興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報恩院
在縣西二十里唐干寧元年建號報德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福院
在縣東二十里晉天福八年建號增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空相院
在縣南四十里太平興國元年建號開明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悟空寺
在縣西三十里周廣順元年于古烏流寺基上建號保安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安國院
在縣西六十五里晉天福七年建號太平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明心院
在縣北二里建隆二年陳鄴舍宅建號黃土塔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諸暨縣
大雄寺
在縣西一里梁普通六年大智禪師建號法樂寺會昌廢大中二年重建改報國寺后改賜今額
咸通保壽寺
在縣西南一十一里唐大中八年僧神智建號大中圣壽寺咸通十年改賜今額寺牌實唐人書
永壽寺
在縣南二里梁大同二年左仆射吳文寵舍宅建號延壽寺會昌廢咸通十年重建后唐天成三年改長壽寺后改今額
化城寺
在縣東北八十五里晉天福七年建周顯德二年吳越給靈根寺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青蓮院
在縣西一十八里天福四年建號碧泉院至道二年改賜今額
三學禪院
在縣西六十里唐元和三年曹溪第四代靈默禪師建咸通六年賜五泄永安禪院額天佑三年改應干禪院后改今額自夾巖山峰并五泄溪至響鐵嶺盡屬之
寶乘院
在縣北二十里后唐同光二年吳越武肅王建號石佛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永慶院
在縣北五里唐天佑元年建號五峰院
法海院
在縣南三里二百步唐大中八年僧神智建號保壽廨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慈氏院
在縣西北一十八里晉天福七年建號玉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彰圣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唐咸通十四年建號古靈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香杜院
在縣南三十里隋樓世干舍宅建會昌廢大中元年重建院有連理木咸通元年賜木連院額后改今額
云峰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唐中和二年長老可伏于蔣洞穴建大順中賜靈洞翠峰院額后改今額洞名白云
安隱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咸通十二年建廣明二年賜國慶院額后改今額
靈峰院
在縣北六十五里后唐長興二年建號溪山院后改今額
凈觀寺
在縣西一里唐天佑元年建干德三年吳越給翠峰院額后改今額有范蠡祠相傳云范蠡宅也山上有鴟夷井寺有
仁宗朝賜經(jīng)二藏又有范文正公題詩石刻
修惠院
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后唐長興五年于古資圣院基上建太平興國元年改精進院后改今額
三德院
在縣北七十里唐貞元十四年智藏禪師建惠操禪師后復居此咸通八年賜額
智度院
在縣北一里五十步唐景福二年建號香積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保福院
在縣東北八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干符二年號保唐禹泉禪院又改保錢院后改今額
崇壽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干德二年建號寶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崇勝院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唐貞觀十五年千歲禪師開巖建會昌廢大中重建咸平二年改華嚴般若院后改今額
延慶院
在縣東南七十里唐貞觀元年建有千歲禪師修行于此因號道場院會昌廢咸通八年重建又號溪山院周顯德五年改興福永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善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唐文德元年建號普廣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道林院
在縣北七十里唐天佑元年于古寶華院基上建周顯德四年吳越給泄巖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鐘山院
在縣南五十里梁普通中伏虎禪師住持之地唐咸通八年建
法藏院
在縣東南八十里周顯德二年建號官田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延祥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清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咸通西岳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本丁令威煉丹之地丹井存焉梁朝僧法成建咸通八年賜額
藥師院
在縣西四十里唐咸通四年建廣明元年賜額
薦福院
在縣東七十里開寶四年建號報恩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上普潤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本千歲和尚所居有小石巖上有文殊普賢像晉天福七年建號醴泉院后改今額
下普潤院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太平興國元年于古靈瑞院基上建號石井院后改今額
明教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仁豐院大中祥符元年七月改通教院天圣初以章獻明肅太后家諱避通字如改通進司為承進司通州為達州諸州通判為同判通事舍人為宣事舍人之類是也余至
仁宗皇帝親政皆復故惟通州遂為達州至今不復改如明教院額亦是也
凈土院
在縣北五里唐天佑元年法云大師建號五峰塔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永慶院
在縣南五十里周顯德元年建號永光塔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云院
在縣東五十里晉開運二年建號龍安院
化城院
在縣東五十二里梁大同二年建會昌廢開寶四年重建號紫巖院后改今額
慈光院
在縣東四十里梁靈智禪師結庵之地唐咸通五年建號通化院后改今額
崇法院
在縣西一里本唐白鶴觀基開寶四年建號水陸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顯教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本唐忠國師道場晉開運四年建號忠山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離相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晉天福四年于歸一禪師塔院基上建號福田院后改今額
永福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因梁武帝書堂基建號應國禪院有硯水井會昌廢晉天福七年重建改今額有米元章禮部所書二碑
凈住院
在縣南六十五里唐永貞二年建號龍?zhí)抖U院會昌廢建隆三年重建改安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崇教院
在縣南六十五里唐貞觀元年建玄寂禪師塔院會昌廢周廣順元年重建高松院后改今額
清涼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漢干佑二年建號上林院后改今額
薦嚴院
在縣北五十里唐咸通八年建號香嚴院后改今額院有臺州剌史康希銑碑趙州刺史徐嶠書
明覺院
在縣東五十五里周顯德四年建號靈峰院后改今額
棲巖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唐景福元年建號高峰院后改今額
凈隱院
在縣東南一百里晉開運三年建號崇化院后改今額
正覺院
在縣東六十里晉開運元年建號菩提院后改今額
歸寂院
在縣西五十里唐天佑五年建號歸寂塔院后改今額
宣妙院
在縣北七十里唐咸通二年建號妙興院后改今額
香林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漢干佑三年建號松林院后改今額
云就院
在縣北七十里晉天福五年建
梵惠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干德四年建號凈福院后改今額
廣福院
在縣南六十里周顯德三年建號鴻福院后改今額
資圣院
在縣西二十五里唐天佑三年建號應干廨院皇佑元年改賜今額
普濟院
在縣北七十里干德五年建號通濟院天圣元年閏九月改明濟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天曹院
在縣西四十里開寶五年建
寶林院
在縣南六十里晉天福四年于玄寂禪院基上建
云居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唐天佑六年鑒真大師建貞明四年賜越山禪院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解空院
在縣東南九十里建隆二年建號法訝院后改今額
四果院
在縣東北七十里晉天福三年吳越文穆王建號保安羅漢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大歷廣福院
在縣南四十五里本唐大歷院紹興三年僧道雄重建仍以大歷壽圣為額三十二年改賜今額
嘉福院
在縣南六十五里干德五年于懷靜禪師院基上建號嘉善院后改額今廢
蕭山縣
祗園寺
在縣西北一百步東晉咸和六年許詢舍山陰永興二宅建寺號崇化穆帝降制云山陰舊宅名曰祗園永興新宅號曰崇化會昌廢建隆元年重建寺有閣藏
仁宗皇帝御書后歸寶文閣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覺苑寺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步齊建元二年江淹子昭玄舍宅建會昌廢大中二年重建賜名昭玄寺大中祥符中避
圣祖名改今額寺有大悲閣熙寧元年沈睿達遼為之記又作八分書字額四字筆意極簡古閣后壁有毗陵戚舜臣水戚氏以畫水名家此壁尢為識者所貴并睿達文及書謂之三絕或詆戚氏以為似印版水紙過矣
廣化寺
在縣南四十里梁大通二年建號法興寺會昌廢咸通十三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覺海寺
在縣南四十里唐會昌元年建號政信寺五年廢晉天福四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慈云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梁天監(jiān)十二年僧寶志于許玄度宅基上建號開善資寶寺會昌廢晉天福三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惠濟院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步晉天福五年悟真師于古崇□寺基上建號資國看經(jīng)院太平興國七年改惠通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凈土院
在縣西一里唐開寶五年于古善明寺基上建號彌陀院太平興國七年改賜今額
正覺院
在縣東五十步后唐天成元年吳越武肅王建號十善院院有浴室王絲父扆建謝絳為銘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慈禪院
在縣南七十里梁大同二年建號安禪寺隋大業(yè)十三年廢晉天福七年重建吳越改保安禪院景德二年改今額寺多勝概范希文葉道卿元厚之沈存中施正臣唐彥猷晁美叔吳伯固皆留題其中又有柳郎中永題會景亭有分得天一角織成山四圍之句永以樂府得名此詩雖不高亦不失為工也
真濟院
在縣南三十八里唐武德七年建會昌廢晉天福六年重建吳越文穆王給興國禪院額太平興國七年改賜今額
和慶院
在縣南六十五里唐天佑十六年建號龍門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明化院
在縣西一十二里后唐長興三年吳越文穆王建號化度院景德三年改今額
開善院
在縣東四十里晉天福元年建號資化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凈惠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晉天福八年建號妙緣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法院
在縣西一十二里后唐天成元年建號六通救苦禪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福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后唐同光元年建號龍門護國院毀于建炎紹興二十九年僧妙通重建鞏大監(jiān)湘為記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教院
在縣東一十四里晉開運三年建號崇真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興法院
在縣東四十里梁大同三年建號大翔寺隋大業(yè)十三年廢晉天福八年重建吳越改寶乘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凈土院
在縣南八十里梁大同二年白敏將軍舍宅建號白墅寺會昌廢咸通九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資福院
在縣西一十二里周廣順元年建號妙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重興院
在縣西九十里本晉許征君巖下寺會昌廢咸通十四年重建改賜今額
顯教院
在縣南一十五里干德二年建號崇福院舊有閣面眾山曰環(huán)翠為士夫登覽之所寺僧猒庸鄙客數(shù)至乃易為諸天閣與山相背無復舊觀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興教院
在縣南一百里唐天佑二年建號靈峰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普惠院
在縣南八十里唐天佑二年建號華嚴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圣果院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唐咸通九年建號靈峰萬壽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資利院
在縣東三十里舊系白鶴接待院紹興十五年僧請于府乞以回向資利院舊額歸焉
棲真院
在縣南七十里漢干佑二年建號福安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興善院
在縣東五十里晉天福三年建號新興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靈峰院
在縣南八十里周顯德六年建號郭峰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法印院
在縣南九十里周顯德二年建號法華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六和院
在縣南六十里漢干佑元年建號六通興福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崇因院
在縣南六十里漢干佑二年建號崇明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隆興寺
在縣西一里舊系接待院干道五年僧請于府乞以隆興寺舊額歸焉
余姚縣
龍泉寺
在縣西二百步東晉咸康二年建唐會昌五年廢大中五年重建咸通二年改今額龍泉在寺山王荊公有絕句所謂四海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今有大字刻于泉旁蓋后人仿公書為之非真筆也
高宗皇帝巡幸時泊 御舟于亭前江中寺又有碑乃虞世南撰武后天授中布衣董尋書世南止曰虞南蓋避太宗諱案太宗在位時群臣皆不避其名如虞世南蘇世長李世績等是也世績至高宗初乃去世字止曰李績猶用古禮卒哭乃諱之文世南卒于太宗時未嘗單名南此碑蓋書人追去之也
九功寺
在縣西一十五里齊建元中越州刺史榮穎舍宅建號休光寺會昌廢大中十二年重建周顯德五年吳越武肅王修改今額
圓智寺
在縣南一里齊永明元年建號禪房寺唐天寶四年改大法寺會昌廢咸通元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建初寺
在縣南二百步晉大和元年建號平元寺會昌廢周顯德四年重建吳越改興元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普滿寺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周顯德六年建號靈瑞塔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安寺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唐干寧三年建號報恩寺尋廢漢干佑二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長慶院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唐長慶四年建號柯城道場院會昌廢大中二年重建天佑六年吳越改今額
羅漢院
在縣東一里三十步梁大同元年建號棲閑院會昌廢周顯德四年高景淮重建改賜今額
應天鎮(zhèn)國禪院
在縣西一里龍泉山之上唐大中五年何延竦等建號圣德禪院咸通十五年改賜今額
悟法院
在縣西南六十里梁天監(jiān)元年建會昌廢大中元年重建號四明寺天佑八年吳越改東明禪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普濟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大中元年建號上林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在上林湖山之西麓俗謂之西寺山勢回抱地學者多稱之以為可亞四明之天童山陳康肅公為漕案行窯所嘗來游有詩云山遠峰峰碧林疏葉葉紅憑欄對僧語如在畫圖中今刻石寺中
隆慶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梁大同元年建號上林院唐文德元年改仙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俗謂之東寺山有仙人跡深寸又有凈圣泉大旱不枯謝師厚景初題詩邑中頗多其上林湖山詩云山水有奇秀何必耳目親茲地世未知偶游良可珍平湖瞰其中翠巘圍四垠青松千萬植落瀑如懸巾佛廟聳殿塔裝點繪畫新清溪與斷崖水石聲磷磷峰巔見滄海日出常先晨花草時節(jié)異寧問秋夏春陵谷千萬古豈無稱道人得微言不信又恐遠故堙樽酒且樂我醉來事事均題觀仙居山瀑布云落泉下峭壁斗絕千萬丈濺急雪片飛望若匹練廣曲嶺隔青林三里巳聞響其旁有巨石平潤可俯仰愚俗所不道我輩偶來賞須期秋色清攀蘿將爾上師厚希深之子一代名士詩尢得名歐陽文忠公梅圣俞王文公皆推之黃魯直娶其女自言從謝公得句法
寶積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晉天福六年建號保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教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晉天福六年建開山僧于土中得石佛五尊奏請賜號瑞明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西福昌院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周廣順元年建號烏山資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永安院政和元年以寺犯陵名改賜今額
普明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漢干佑元年建號松山報恩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東福昌院
在縣東北七十里唐長慶四年建會昌廢大中二年重建吳越給永壽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建福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梁天監(jiān)元年建號天香院隋大業(yè)元年毀周顯德二年重建改天華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覺朗院崇寧元年改賜今額
普圓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后唐清泰元年建號化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性院
在縣東二百三十步晉天福七年邑人于古大寧寺基上建有大士像隨潮而至父老迎寘于院改觀音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靜凝教忠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本號姜山院祠一女子曰孟姜不知何世人也俗傳繆妄可笑會昌廢晉天福二年重建改報國興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靜凝院隆興元年李莊簡公家請為功德院增教忠二字
清果院
在縣東北七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鹿田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禪慧院
在縣東北七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精進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明真院
在縣南三十里靈源山后唐長興元年建號四明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雙林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唐天佑元年建號雙桐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正覺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天佑元年邑民邵辯舍山建會高麗僧永干游方至此乃請居焉為開山祖晉天福中吳越文穆王給昭覺院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極樂院
在縣南一里漢干佑元年建號彌陀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超果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唐天佑元年建號越安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普安院
在縣南一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號興安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慈圣院
在縣南七十里晉開運二年建號白云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嘉福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
報先院
在縣南五十里紹興二十一年主奉吳王祠事乞移東京報先院額建
勝果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紹興七年右從事郎張昉乞移應天府勝果院額建昉文定公曾孫
地藏尼院
在縣西南一里
上虞縣
等慈寺
在縣東一里梁天監(jiān)二年建始曰化民院后改上福禪院會昌毀廢咸通元年重建后唐長興四年改上福寺大中祥符元年又改等慈后廢于火長老智策臺州人道譽甚盛自號涂毒巖主既至等慈首創(chuàng)三門極于閎壯
長慶寺
在縣北四十里咸通二年建號永壽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興教禪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唐干符六年建號建福院天佑三年吳越改象田禪院太平興國九年改賜今額
戒德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唐大中十年建咸通九年賜名義讓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上乘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在唐為休光寺大善道場嘉猷禪師奏建會昌毀廢大中五年三白和尚道全重建咸通九年更為大興善禪院越州觀察使李郢書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智果院
在縣東十里后唐清泰元年建號建福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國慶禪院
在縣西南五十四里唐元和四年安禪師建咸通九年賜今額即謝太傅故宅也
明教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后唐清泰元年建號仙壽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重明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唐大順二年于古興善寺基改建尋賜機證禪院額其額用絹素書今存同光四年吳越改給今額
普凈院
在縣西北七十里晉天福七年號報恩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果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晉天福六年建號含珠院初閩僧從契棲隱于此邑人馮實為創(chuàng)禪齋焉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棲禪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唐開成三年建號錢溪院會昌廢光化元年重建天復三年吳越改錢溪羅漢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咸通寶泉院
在縣南五十里唐大中七年建咸通六年賜額
智度院
在縣西南三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光相院舊寺在黃茆嶺下和尚山之巔遺址宛然寺之未遷也鐘磬之聲與今寺之山相應后乃遷此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諸林院
在縣東南七里后唐長興三年建漢干佑二年吳越給額
勝因院
在縣南六十里晉天福七年建號永清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澄照院
在縣南四十里晉天福二年建號涼泉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東資圣院
在縣東南十五里晉天福八年建號圣壽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法界院
在縣北一十里唐咸通二年建后唐同光二年吳越給利濟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棲仁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唐天復三年僧行先建晉天福七年吳越給額
太岳院
在縣南五十里本晉白道猷結庵之地后唐清泰元年陳師益等建
干符報恩院
在縣南四十里唐干符三年建
明因院
在縣東南一十里晉天福五年建開運四年吳越給福泉院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瑞像院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晉天福六年于古南源院基上建開運四年吳越給額
西資圣院
在縣南五里唐咸通七年姜進思舍地建八年給額
?;菰?br />
在縣東南十五里晉天福七年建漢干佑二年吳越給仙鳳院額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化度院
在縣東南一十里晉天福五年建號云溪院大中祥符五年改賜今額
廣教院
在縣西四十里開寶四年有僧筑庵山下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事治因建為寺易名保安治平三年賜今額國初嘗置官窯三十六所于此有官院故址尚存
奉國報恩院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光啟二年建
廣明寶蓋禪院
在縣南五十里唐廣明二年建
凈眾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晉天福四年建賜名見明院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福祈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晉天福四年建
福仙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唐咸通八年建
涌泉院
在縣南二十里漢干佑二年建
新昌縣
寶相寺
在縣西南一十里齊永明中僧護鑿石造彌勒像建寺號石城至梁天監(jiān)十二年像始成身高百尺劉勰作記唐會昌五年建三層閣改寺曰瑞像閣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以歲久傾圯淳熙元年僧智高一新之漢嘉所謂大佛者高千尺過此殆十倍黎陽大佛者又加大焉嘗亡盜數(shù)人捕不可得久之乃于佛耳中獲之
云居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宋元嘉二年建會昌毀廢晉天福九年吳越重建號石門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大明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昔沙門法干支道林白道猷下筑東(山卬)山晉隆和元年賜號東(山卬)寺會昌毀廢后唐同光元年重建后徙高砩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七寶院
在縣西南五里舊號元華寺齊永明中盂蘭法師建會昌廢晉開運三年趙仁爽見巖龕有石佛千身重建院宇改千佛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福圣院
在縣北八十步周顯德元年僧昭度建五年吳越給無礙浴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寶嚴院
在縣西九十步晉開運二年趙仁爽建漢干佑二年吳越給釋天院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慧云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唐會昌六年僧師佑建后唐清泰二年吳越給九巖院額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東廡有水出石罅閑名蒙泉
興善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晉太康十一年西域僧幽閑卜筑于此號新建寺會昌廢大中元年重建廣明元年賜號興國禪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祖印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宋元嘉中建號南巖院會昌廢咸通八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
廣福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周廣順元年大寂禪師德韶建號天姥院至道三年改賜今額
沃洲真覺院
在縣東四十里方新昌未為縣時在剡縣南三十里居沃洲之陽天姥之陰南對天臺山之華頂赤城北對四明山之金庭石鼓西北有支遁養(yǎng)馬坡放鶴峰東南有石橋溪溪源出天臺石橋故以為名晉白道猷竺法潛支道林干興淵支道開威蘊崇實光誠斐藏濟度遑印皆嘗居焉會昌廢大中二年有頭陀白寂然來游戀戀不能去廉使元微之始為卜筑白樂天為作記以為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目其稱之如此舊名真封寺不知其始治平三年賜今額
列翠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宋元嘉二年建唐咸通八年賜額
鷲峰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本號靈巖院唐天寶三載建會昌廢后唐清泰二年重建嘉佑七年改賜今額
天宮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本號靈居院梁普通元年建會昌廢大順元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華藏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本號龍巖院唐龍紀元年僧文肅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昌法院
在縣東四十里本號靈慶院周廣順元年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保福院
在縣東一十五里本號遵德保安院周顯德三年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香林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本號默林院周顯德四年建
普潤院
在縣西三十五里晉天福六年建號華嚴院后改清潭院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普門院
在縣東三十里本號觀音院晉天福八年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方廣院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元號華嚴院干德六年建治平三年改賜今額
戒壇
開元寺昭慶戒壇咸平四年寺僧曉原立浮屠之法必受戒二百五十乃成為桑門不然雖巳祝發(fā)或巳說法為人師猶謂之沙彌而巳所謂高沙彌者是也戒壇舉天下財二三所往往行數(shù)千里受戒其后寖多今處處有之會稽戒壇在開元寺賜額曰昭慶遇
圣節(jié)則開以傳度其徒以為盛舉有臨壇僧二十余皆推擇有行業(yè)者府為給帖初戒壇四面皆為天王及日月星宿之象而僧踐其上宣和初 詔禁之皆毀去然近歲創(chuàng)者亦復有之矣
尼戒壇在大慶寺大殿之后
道戒壇每年 圣節(jié)就天慶觀三清玉帝大殿
接待
會稽樊江接待院
平水石碑頭接待院承節(jié)郎馬正卿造
太平山接待院本謝敷舊隱從事郎錢筠年于進士鍾邦俊所舍基內蓋造法堂庫堂三門仍買田辦供邦俊又自蓋造僧堂及買田并柴山
山陰虹橋接待院紹興五年僧法宥師覺募緣蓋佛殿及建藏
三江玉山觀音堂接待院
嵊縣黃沙接待院
諸暨中浦接待院紹興初臨安府靈芝大智律師元照創(chuàng)立慶元元年監(jiān)左藏西庫呂昭亮買田辦供又募眾蓋造佛殿法華懺堂三門浴室廚庫等
紫巖岳廚接待院
新昌開嶺接待院
余姚西橫河接待院
仙亭接待院
施水
稽山門施水坊
攢宮步觀音懺堂施水坊
昌源施水坊
常喜門外跨湖橋施水坊
沉釀堰施水坊
梅市真隱施水坊
九里施水坊
會稽志卷第九
山
府城
臥龍山
府治據(jù)其東麓隸山陰舊經(jīng)云種山一名重山越大夫種所葬處太平御覽種山之名因大夫種以語訛成重也寰宇記隋開皇十一年越國公楊素于種山筑城自隋汔唐即山為州宅吳越□史云遜王倧于臥龍山西寢后置園亭栽植花竹周遍高下旦暮登臨汔于四時倧能為歌詩亭榭閑紀錄皆滿臥龍山名始見于此
國朝康定初范文正公撰清白堂記云會稽府署據(jù)臥龍山之足北上有蓬萊閣嘉佑末刁景純撰望海亭記云越冠浙江東號都督府府據(jù)臥龍山為形勝山之南亙東西鑒湖也山之北連屬江與海也周連數(shù)里盤屈于江湖上狀臥龍也龍之腹府宅也龍之口府東門也龍之尾西園也龍之脊望海亭也先是越句踐刱飛翼樓取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陵門四達以象八風因山勢畚筑為城一千一百二十步至唐人以樓址為望海亭其后亭閣崢嶸踵起相望與其山川映帶號稱仙居【元微之夸州宅示白樂天詩云謫居猶得小蓬萊樂天答云大夸州宅似仙居微之題望海亭云湖山四面爭氣色曠望不與人閑同東坡詩云臥龍盤屈半東州秦少游詩云共躡丹梯上臥龍佗詩多不悉載】山西北幽徑蔽虧傍皆叢篁灌木其地缺齾不整傳云大夫種墓曩因潮水穴山后失其尸也前太守申約束止樵采務在封殖以為軍府芘映然百年喬木成章者可數(shù)園林竹樹雖敷榮擢秀大抵多比歲所植也地出佳茗以山泉烹瀹為宜【景佑中蔣吏部堂閔山序云府山一名臥龍為一境形勝予視事之明日見其竹樹零悴僅有半在問吏曰為昔人剪伐使然自謂非予守土此山殆將童矣于是申約束止樵采作閔山詩云東南亙群山形氣或斷續(xù)茲山窮嶄絕孤峙越之腹呼吏對泉石申禁護林麓熙寧十年程給事公辟植松千余章于山上秦少游懷樂安公唱和詩序云昔樂安蔣公以山富草木樵蘇所采為令于公府止之湖地沃衍田于豪奪為表于朝廷復之又廢山西淫祠引湖流為流觴曲水聞山水閑棹歌之詩至今稱焉程公能述樂安公之志狂枝惡蔓斬薙以時秀甲珍芽無得輒取春秋佳日開池(上竹下御)具舟艦與民共游而樂之隆興二年吳給事芾□臥龍山草木記云越城八面蜿蜒奇秀者臥龍山也山之陽州宅據(jù)其下是宜林木叢茂乃大不然驅鈴下卒輦糞壤除椔翳種竹萬竿桃李千本方將藝茶于秋栽松于冬植花卉于春以盡復舊觀而予還朝矣飭吏枚數(shù)竹之數(shù)今所植外具待七百余根并列于碑陰大夫種墓舊亡其處輿地志云種山西缺處是也范公清白堂記云山巖之下獲廢井視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以建溪日鑄臥龍云門之茗試之甘液華滋說人襟靈張伯玉蓬萊閣詩自注臥龍山茶冠吳越】
山南舊傳白樓亭今遺址無所考山巔城隍祠其西南越王臺下為威果營營有烏龍井連營居民櫛比為臥龍坊【舊經(jīng)引孔曄會稽記云種山南有白樓亭江夏太守宋輔于此立學教授沛國(欽宗廟諱)儼避地至會稽聞陳業(yè)賢往候之不見臨去入交州留書系白樓亭柱而別世說又云許玄度孫興公共于此商略古今賢達支道林聞之云二公故自有才情注白樓亭在山陰臨流映壑十道志云白樓山飛翼樓山南頭也白樓一作百樓蓋種山之南先有白樓亭故山亦以此名信如志言飛翼樓山南頭今望海亭即其地也或云自山西百余步出常喜門今尚有白樓堰云自吳越以后山以臥龍著故他名寖泯】
?山
在府東南二里二百七十二步隸山陰一名飛來一名寶林一名怪山舊經(jīng)云山遠望似?形故名越絕云?山句踐所起游臺也東南司馬門因以灼龜又仰望天氣睹天怪也臺高四十六丈周五百三十步吳越春秋云城既成瑯邪東武海中山一夕自來故名怪山寰宇記又云?山下有東武里即瑯邪東武山一夕移于此東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動山巔有巨人跡錫杖痕靈鰻井多寶塔游臺一名觀臺唐徐季海詩云茲山昔飛來遠自瑯邪臺孤岫?形在深泉鰻井開李公垂詩云一峰凝黛當明鏡千仞喬松倚翠屏元微之詩云一峰墺伏東武小兩峰斗立秦望雄自郡齋南望屹然相對其浮圖侵云漢張伯玉有清思堂雪霽望飛來山詩云隱幾高堂上坐對飛來峰梵塔倚天半樓臺出云中又題寺壁云一峰來海上高塔起天心秦少游錄寶林事實云越城凡三山能與秦望山為主客者臥龍寶林蕺山也其城南左右數(shù)十里疾馳屹立皆屬于秦望又率其左右之山因鑒水謁于越城臥龍為郡守所治蕺山少東不能正受秦望之謁蓋越之形勢自臥龍而下未有如寶林者今寺名報恩光孝禪寺紹興初以
濮安懿王園廟寓焉
【山舊傳有圣母閣灼?公冢許玄度書堂跡皆泯以井有靈鰻一名靈鰻岫昔有老僧旦暮鑿是山鐫鏨不絕又加以火灼醋淬巖崖幾盡故蔣吏部堂詩云聞之有苾芻歲久苦刓刻鑿聲響深崖火燼淬層壁平為土木基蔑有蒼翠色金粟千億身窣堵百余尺】
蕺山
在府西北六里一百七步隸山陰舊經(jīng)云越王嗜蕺采于此山故名晉王右軍羲之故居也案羲之傳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佗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今山下有題扇橋墨池鵝池戒珠寺寺有右軍祠堂唐衢州剌史趙璘直寺碑云句踐故城東北三里有山曰蕺蕺蔬類也傳云昔越君所嗜常采于此遂用名之
火珠山
在臥龍山隅小而圜絕類龍頷之珠為浙東提刑廨上有稽山閣西有識舟亭今廢
陽堂山
在府南二里二百四步隸山陰一名鮑郎山山西有鮑郎祠【舊經(jīng)云鮑郎東漢人名蓋生好獵死葬于此兒忽夢郎更生急開棺視之尸儼然但無氣爾人事之頗有靈驗事見郡國記寰宇記】
峨霢山
在府東二百九步隸山陰
白馬山
在府東北三里三百一十六步隸會稽
彭山
在府北三里三百一十六步隸會稽舊經(jīng)云昔彭祖隱居之城也有助海侯廟
會稽縣
會稽山
在縣東南一十二里周禮揚州之鎮(zhèn)山曰會稽山海經(jīng)云會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砆石勺水出焉史記云禹會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注禹到大越上苗山爵有德封有功因更名曰會稽吳越春秋禹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會計治國之道內美釜山別鎮(zhèn)之功外演圣德以應天心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輿地志云會稽山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狀如覆釜亦謂之覆釜山十道志云會稽山本名茅山一名苗山一名涂山禹行天下會稽名山因地為名吳夫差入越王以甲楯五千保會稽山太平御覽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茅山又曰棟山越絕云棟猶鎮(zhèn)也即揚州之鎮(zhèn)山三國志虞翻曰南山攸居實為州鎮(zhèn)隋開皇十四年詔會稽等山并就山立祠唐開元十四年封四鎮(zhèn)山為公會稽南鎮(zhèn)曰永興公唐地里志會稽縣有南鎮(zhèn)永興公祠即此山也自經(jīng)史地志所著曰苗山曰茅山曰衡山曰釜山曰防山曰覆釜又曰棟山亦曰南山實一山也東北接觀嶺其上有盤石屹立曰降仙臺一曰苗龍仙人臺永興公祠之側有茗塢淘沙徑思古亭遺址山南別峰曰石傘峰之下有唐齊抗書堂范蠡養(yǎng)魚池山西北五里即禹井禹廟今為告成觀又西百余步有大禹寺菲飲泉【山與宛委相接宛委山即禹穴號陽明洞天案舊經(jīng)引吳越春秋東南天柱號宛委乃禹藏書處在會稽山南三里則宛委別一山也又舊經(jīng)云會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蓋總言東南諸山之隸會稽郡者如晉王彪之刻石山贊云會稽刻石山宋何太祖廟諱得云居會稽秦望山然則刻石秦望皆可以會稽山名之泊宅編云會稽東南巨鎮(zhèn)對案梅李尖山謂之筆案其周回六十里此又兼言寶山也然則會稽云者諸山之通稱爾】
秦望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舊經(jīng)云眾嶺最高者輿地廣記云秦望在州城南為眾峰之杰秦始皇登之以望東海宋何(太祖廟諱)居會稽秦望山山有飛泉西起學舍即林成援因巖為堵別為小合室寢處其中又于山側營田二傾講隙從生徒游之太平御覽云山在州城正南涉境便見秦始皇帝登山以望南海自平地取山頂七里懸磴孤危峭路險絕攀蘿捫葛然后得至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山南有譙峴中有大城王無余之舊都也句踐語范蠡曰先君無余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山有三巨石屹立如筍龍池冬夏不竭俗號圣水傍有崇福侯廟【山在府城南與今府治屹對謂之南山為宜今人以南鎮(zhèn)公祠在會稽山南即以唐所封鎮(zhèn)山遂為南山又為會稽山也吳越春秋云越王無余國在南山之陽太平御覽以越王無余之舊都系之秦望山此為有證咸平中陸參撰法華山碑云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會稽后世分而為秦望厘而為云門法華其實一山然則秦望亦可以會稽名之自秦始皇登此山以望南海又陟天柱之高峰以望秦中始有秦望望秦之名而秦望最著十道志秦始皇登秦望山使李斯刻石其碑尚存姚令威叢語云予嘗上會稽東山自秦望山之巔并黃茅無樹木山側有三石筍有水一泓別無它石筍上并無字以此訂之始皇所刻石不在此山明矣舊經(jīng)會稽之別峰曰茅峴此山之南亦有譙峴茅譙音近似疑傳之訛也】
望秦山
在縣東南三十二里舊經(jīng)云秦始皇與群臣登此以望秦中也一名天柱峰一名卓筆峰蓋會稽山之別峰下有錢遜王倧墓【或疑望秦山一名天柱峰即宛委山之一峰也然舊經(jīng)以望秦山列秦望山之次今因之元微之望海亭詩云兩峰斗立秦望雄自注兩峰謂秦望望秦二山王?齡賦亦云山有秦望而望秦】
宛委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上有石簣壁立千云升者累梯而至十道志石匱山一名宛委一名玉笥有懸崖之險亦名天柱山昔禹治水歌功未成乃齋于此得金簡玉字因知山河體勢水經(jīng)云玉笥竹林云門天柱精舍并疏山為基筑林栽宇割澗延流盡泉石之好太平御覽云會稽石匱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夏禹發(fā)之得百川之理山下有棲神館唐改為懷仙館今為龍瑞宮道書云陽明洞天一云極玄太玄之天山巔有飛來石其下葛仙翁丹井山南葉天師龍見壇【太史公上會稽探禹穴史記注云禹至會稽因葬焉上有孔穴民云禹入此穴自舊經(jīng)諸書皆以禹穴系之會稽宛委山里人以陽明洞為禹穴今無所考惟唐鄭魴書禹穴二大字符微之銘而魴序之然昌黎送惠師云嘗聞禹穴奇東去穿甌閩越俗不好古流傳失其真則禹穴不可定名久矣舊經(jīng)引遁甲開山圖云禹治水至會稽宿衡嶺宛委之神奏玉匱書十二卷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各長一尺二寸吳越春秋引黃帝中經(jīng)云東南天柱曰宛委赤帝在闕其巖之巖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玉字編以白銀皆瑑其文及禹巡衡岳血白馬而祭之夢見赤繡衣男子自稱玄夷使者聞帝使文命于斯故來候之倚歌覆釜之山顧謂禹曰欲得我神書者齋于黃帝皇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發(fā)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治水之理上說不經(jīng)姑錄之】
射的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西石室乃仙人射堂也東峰上有射的遙望山壁有白點如射侯土人常以占谷貴賤語曰射的白米斛百射的玄米斛千其石室深可二丈遙望類師子口俗謂之師子巖太平御覽云射的山半石室之東高巖臨潭有石的岫形甚圓明視之如鏡唐李白詩云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陰
白鶴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一名箭羽山孔靈符會稽記云射的山西南水中有白鶴山此鶴嘗為仙人取箭會刮壤尋索遂成此山漢鄭弘少貧賤采薪為業(yè)嘗于山中得一遺箭羽鏃異常心怪之頃之有人覓箭弘以還之后遂得朝南風暮北風也【鄭弘南北風事見樵風涇注】
石帆山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經(jīng)引夏侯曾先地志云射的山北石壁高數(shù)十丈中央少紆狀如張帆下有文石如鷂一名石帆十道志云山遙望如張帆臨水謝惠連泛南湖至石帆詩云漣漪繁波綠參差層峰峙南湖即今鏡湖也宋之問詩云石帆來海上天鏡出湖中
赤堇山
在縣東三十里舊經(jīng)云甌冶子為越王鑄劍之所越絕云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吳越春秋薛燭曰赤堇之山巳合無云文選張景陽七命云耶溪之鋌赤山之精赤山即此一名鑄浦山
若蕡山
在縣東十二里舊經(jīng)云秦皇東游于此供芻草俗呼遶門山
寶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上皋山今攢宮山也東接紫云山昔有龍憩山上紫云乘之旁聯(lián)錫山產(chǎn)錫之所南抵下皋富盛山西北接龍尾若蕡諸山山崦有趙家(山奧)一名趙樂(山奧)西塘里城今禁圍內
陵兆所宅乃其地也山巔號白鹿尖新婦尖雞籠山五峰嶺其對案曰梅李尖自寶山東七里有巨石中圓竅深可一尺廣可四尺號鳳凰窠昔鳳生雙雛從此翔去今山下有上凰村下凰村亦名鳳林方勺泊宅編云會稽山為東南巨鎮(zhèn)周回六十里下瞰鏡湖有山橫抱如幾案案外尖峰曰梅李尖地理家謂之筆案當勺所著在宣和建炎中尚未卜
宮陵也矧十余里閑憩龍雛鳳產(chǎn)錫蓄寶實儲慶錫羨于 今日豈偶也哉【自龍尾山五峰嶺青山等名皆舊經(jīng)所不著上皋山即寶山也龔頤正稽古錄紹興府 攢宮號寶山是也】
紫云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舊經(jīng)云昔有游龍憩此山中常有紫云起故以為名
富盛山
在縣東四十里
下皋山
在縣東三十里
錫山
在縣東五十里舊經(jīng)云越王采錫于此【舊傳山出鉛銀或坯鑿取之忽山嘯摧壓數(shù)十丈今跡存焉其后里人無敢采者此山去寶山不遠意寶山之名或取此】
白鹿山
在縣東南二十九里越絕云在犬亭山南
若耶山
在縣東南四十四里舊經(jīng)云葛玄學道于此山晉謝敷傳后還南山若耶中宋何(太祖廟諱)居若耶山山發(fā)洪水樹石漂拔其室獨存山下有潭潭上有石號葛仙石【舊經(jīng)云葛玄所隱桐凡化成白鹿三足共行兩頭各更食十道志云葛玄于此山升仙所服白桐凡化為兩頭鹿一頭食草一頭望人】
何山
在縣東南四十七里即何(太祖廟諱)所居
雞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俗稱雞籠山越絕云雞山在錫山之南句踐蓄雞于此將伐吳以食士也
鶴鳴山
在縣東南五十七里郡國志云山上時有鶴鳴
洞浦山
在縣東南二十四里舊經(jīng)云即湖南龍尾山西南之趾
陶宴嶺
在縣東南四十四里舊經(jīng)云陶弘景隱于此山有巨石高數(shù)丈傳云昔為任公釣磯
日鑄嶺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地產(chǎn)茶最佳歐陽文忠歸田錄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黃氏青箱記云日鑄茶江南第一華初平云日鑄山茗天真清烈有類龍焙昔甌冶子鑄五劍采金銅之精于山下時溪涸而無云千載之遠佳氣不泄蒸于草芽發(fā)為英榮淳味幽香為人資養(yǎng)也
葛山
在縣東一十里越絕云句踐罷吳種葛使越女治葛布獻吳王夫差也吳越春秋云句踐種葛于此采葛人歌曰嘗膽不苦味若飴令我采葛以作絲
銅牛山
在縣東南五十八里夏侯曾先志云射的山南銅牛山即越王鑄冶處【舊經(jīng)云昔銅牛見于靈汜橋人逐之奔入此山掘地視之悉銅屑也又云舊有黃牛于此山噉草樵人見之謂是民家所牧或驅之失所在太平御覽云事出孔曄會稽志】
?。ㄉ胶溃┥?br />
在縣東七十里舊經(jīng)云漢駱夫人學道于此升仙有石室石井丹灶存焉(山豪)音豪【上虞縣(山豪)山名同今兩存之】
云門山
在縣南三十里舊經(jīng)云晉義熙二年中書令王子敬居此有五色祥云見詔建寺號云門今為淳化雍熙顯圣廣福唐孟東野詩云碧嶂幾千繞清源萬余流蓬瀛若仿佛四野多泛浮杜子美詩云若耶溪云門寺青鞋布襪從此始山有謝敷宅何公井好泉亭王子敬山亭永禪師臨書閣
土城山
在縣東六里吳越春秋越王使相者求美女于國中得之苧羅山鬻薪之女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行步習于土城教于都巷三年學服而獻吳王舊經(jīng)引州僚記云越王作土城以貯西施即此山下有浣沙石
犬亭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經(jīng)云越王畜犬獵南山白鹿即此越絕云句踐畜犬獵南山白鹿欲得獻吳故曰犬山其高為犬亭
稱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舊經(jīng)云越王稱炭鑄劍于此越絕云句踐時采錫于山為炭稱炭聚載從炭瀆練塘各因事名之俗呼稱心山
鄭弘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弘仕后漢為太尉
鹿池山
在縣東南八里鏡湖中舊經(jīng)云山中昔有白鹿故名一云越王養(yǎng)鹿于此俗呼鹿墅山
刻石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鵝鼻山自諸暨入會稽此山為最高晉王彪之會稽刻石山詩云隆山嵯峨崇巒嶕峣傍覿滄洲仰拂玄霄文命遠會風淳道遼秦皇遐巡邁茲英豪宅靈基阿銘跡峻嶠蓋秦皇刻石頌德宜在此山姚令威叢語云自秦望行小徑至一山俗名鵝鼻山頂有石如一屋插碑其中文皆為風雨所剝隱約就碑可見闕畫如禹廟沒字碑之類不知此石果岑石歟或云大篆小篆皆不可考事見碑類【叢語又云鵝鼻山險絕人罕至者得一采藥引之方至山西北屬山陰界】
太平山
在縣東南七十八里晉謝敷隱居太平山中十余年以母老還南山若耶中【太平山有三一在會稽一在余姚一在上虞上虞之太平山一名傘山惟余姚之山最著謝敷所隱屬會稽或上虞未詳今系于此從舊經(jīng)也】
儲山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周處風土記云越王供儲在此又云張瑤種田立廥倉于山□□名之俗稱粟山
六山
在縣北一十四里一名句踐山越絕書云句踐鑄劍銅不鑠埋之東(土反)其上生馬棰句踐遣使者種六山飾治為馬棰獻吳王即此地【舊經(jīng)云唐天寶六年改為句踐山今從越絕曰六山】
脊山
在縣南四十三里
姥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山南二里又有姥嶺
大白山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
小白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
茅峴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茅君隱于此一名玉笥出美玉其形如笥山陽一峰狀如香爐又謂之香爐峰【茅峴與會稽山接舊經(jīng)會稽山一名苗山亦名茅山疑只此山然舊經(jīng)茅峴有香爐峰蓋會稽山之別峰也今因之】
稷山
在縣東五十三里舊經(jīng)穢山一名稷山越王種菜于此后漢謝夷吾為穢鄉(xiāng)嗇夫即此越絕云稷山句踐齋戒臺也十道志云一名棕山【隋書會稽郡有稷山重山會稽山蓋稷山山之著者】
干山
舊經(jīng)云山南有許詢宅十道志許詢宅側許公巖之南有落星石
陰山
舊經(jīng)云秦始皇移在會稽山之北有陰山之稱
橫山
在縣東三十四里舊經(jīng)云山有草莖赤葉青人死覆之更活寰宇記載同一云神異經(jīng)東方朔云
少微山
在縣東一十二里職方郎齊公唐居也顧內翰臨序職方集云鑒湖東北有山巋然公親率箕畚栽培其上而辟其下為寢疏泉為沼植花卉果蔬為圃與湖之西南會稽山禹祠相望為山水奇?zhèn)ブ^自名其山曰少微山
方干島
在縣東南五里唐方干別墅也干咸通中居越中有詩云沙邊賈客喧漁市島上潛夫醉筍莊鄭谷題方干別墅云野岫分開徑漁家并掩扉今鏡湖中小山是巳
尚書塢
在縣東南三十三里寰宇記云孔稚圭之山園也稚圭字德璋會稽人仕宋為都官尚書
谷來嶺
十道志云舜耕于此天降嘉谷之處嶺以此名
剌涪山
在云門南山不甚高而登其上則見云門陶宴諸山林立在下又山頂有池大旱不涸
山陰縣
涂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經(jīng)云禹會萬國之所案史記國語禹會諸侯于會稽執(zhí)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后至禹誅之史載仲尼之言曰越人得其骨節(jié)專車書曰禹娶于涂山注涂山國名左傳禹會諸侯于涂山杜預注在壽春縣東北說者云今濠州也蘇鶚演義云涂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巴南舊江州三濠州四當涂縣又引文字音義云嵞山音涂涂古國名既為古國禹娶之宜矣自越絕等書皆云禹娶于會稽涂山應劭曰在永興北永興今蕭山縣也吳越春秋又兼載涂山之歌其說不經(jīng)大氐渝濠宣越之涂山皆有禹跡蓋禹之浚川雖嘗遍歷海內其會諸侯于會稽則信而有征至娶婦處則好事者傅會于此非其實也又柳子厚山銘東坡廟詩乃在渝濠非此之謂
侯山
在縣西四里舊經(jīng)云南湖侯山迥在湖中俗名九里山蓋昔時去縣之數(shù)也孔愉少棲此山后官至車騎封侯論者以愉致侯之兆見于此晉孔愉傳愉山陰人為會稽內史在郡三年乃營山陰湖南侯山下數(shù)畝地為宅草屋數(shù)閑便棄官居之山有孔太守廟
蘭渚山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王右軍修禊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陳音山
在縣西南四里一百五十步舊經(jīng)引吳越春秋云范蠡進善射者陳音楚人也王曰善子之道愿子悉以教吾國人音曰道出于天事在于人人之所習無有不神于是乃使音教士習射于北郊之外三月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音死王傷之葬于國西號其葬所曰陳音之山其冢悉畫騎射之形今對塘頭亭南湖中一山首北望者是也【寰宇記以陳音山屬上虞縣非也】
亭山
在縣西南一十二里舊經(jīng)云晉司空何無忌為郡置亭于山上
蜀阜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舊經(jīng)云自蜀飛來帶兒婦二十余人隨山而至善織美錦自言家在西蜀今忽至此或云句踐將伐吳置婦女于山以邀軍士后人以婦訛為阜也十道志云句踐以寡婦居此令軍人游焉一名獨婦山
法華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義熙十三年僧曇翼誦法華經(jīng)感普賢應現(xiàn)因置寺今為天衣禪院山有十峰咸平中裴使君莊各命以名一法華二衣盂三積翠四朝陽五云門六倚秦七天女八猿嘯九起云十月嶺山下二溪東北流冬夏不竭唐李邕碑云其峰五連其溪雙帶蓋謂此也萬齊融碑云雙烏所以示兆今尚翔鳴舊經(jīng)云山有雙烏雛長則送出之【舊經(jīng)法華山在會稽縣南四十里后正之】
容山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羊石山
在縣西三十六里山有石如羊
柯山
在縣西三十一里
人安山
在縣北四十六里舊經(jīng)云舊馬鞍山以形似馬鞍也天寶七年改為人安山
錘頭山
在縣北四十一里以形似故名
巫山
在縣北一十八里舊經(jīng)巫山一名梅山越絕書云巫山者越□神之官死葬其上朱育對濮陽興曰越王翳遜位逃于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陸左丞農師適南亭記云梅山昔子真之所居也其少西有里曰梅市其事應史山西南有永覺寺梅子真泉適南亭竹徑茶塢
石匱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形如匱禹治水畢藏書于此
五峰山
在縣南三十二里
西余山
在縣西北四十二里
烏風山
在縣西北四十九里
圣女山
在縣西二十九里
茅巖山
在縣西南三十三里
石城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吳越□史干寧三年錢镠討董昌攻石城去越三十里即此今山下有石城里
檀宴山
在縣東十道志云謝靈運游宴處今人往往聞簫笙之音
下馬山
在縣北二十七里舊經(jīng)云秦始皇息駕于此一名蝦蟆山案此山四面皆水非息駕之所疑其音訛為下馬遂有息駕之說
梅里尖山
其陰為梅仙塢多桃李梨梅來禽以梅福里得名自塢度一小嶺有異境煙水直至郡城與臥龍相直
硙山
有石泉在竹樹陰中甘寒可瀹茗山形如硙故得名
六峰山
有溪出山麓產(chǎn)楊梅居民百余戶
項里山
有溪清澈居民二百余戶產(chǎn)楊梅與六峰埒其號何塔者尢奇
戴于山
遠望若兩山其實一也居民二百戶或云舊有戴于二姓居之
何山
有塔久廢近復營之頗增湖山之麗
玉架山
三峰如筆格故得名秀麗可畫
花涇山
多桃李及柳望之如錦繡包絡山谷
直步山
多蘚梅亦產(chǎn)楊梅下有溪入鏡湖
徐山
姚嶼皆小山財如岡阜多桑竹在鏡湖中
彈丸山
以其狀名下有方塢渡
甔山
兩山相類正如兩酒榼
海山
多桑竹下有居民三四十戶以漁釣為業(yè)
蜀山
爾雅曰獨山謂之蜀山郡境多此名古語也
鳳凰山
在梅市鄉(xiāng)至小而具山形嘗有鳳集焉
玉山
在縣北三十三里舊經(jīng)云唐貞元元年浙東觀察使皇甫政鑿此山為斗門八閘泄水入江案唐書地志山陰縣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皇甫政鑿山以畜泄水利與舊經(jīng)相合即此【舊經(jīng)山陰縣北二十八里又一玉山乃重復今刪之】
琵琶山
在縣南五里
烏土山
在縣西南四里
三山
在縣西九里地里家以為與臥龍岡勢相連今陸氏居之嘗發(fā)地得吳永安晉太康古磚疑昔人嘗卜筑或嘗為寺觀云
嵊縣
剡山
在縣北一里縣治處其坳山下園囿亭館白樂天沃洲記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其山巔屹起小峰號白塔俗傳秦始皇東游使人斸此山以泄氣今土坑深千余丈號剡坑山北有戴颙墓
大白山
在縣西六十里舊經(jīng)云此山峻極崔嵬吐云含景與小白山接乃趙廣信煉九華丹登仙之處有白猿赤玃又有鳥似雞文彩五色口吐綠綬長數(shù)尺號吐綬鳥雙石筍各長五六丈對立如闕瀑泉飛下號瀑布嶺土人亦稱西白山【案宋書褚伯玉隱身求志居剡縣瀑布山三十余載揚州辟議曹從事皆不就意瀑布山之在剡即此華初平瀑布嶺詩序云在嵊縣西六十里福善所集蔚有靈氣昔產(chǎn)仙茗寰宇記瀑布嶺屬余姚縣蓋此山聯(lián)接余姚縣界】
小白山
在縣西六十里真誥云趙廣信陽城人魏末渡江來此山師李一成服氣又授師左君守中之道徹視五藏或入城市賣藥莫知其年歲后白日升天山有丹井今存
刻石山
在縣南三十里十道志云一名穿山相傳以刻石為名不知文字所在升明末縣人倪襲祖行獵見山上有文凡三處苔生其上刮苔視之其大石文曰黃天皇蕭字道成得賢師天下太平舊經(jīng)云或言衛(wèi)夫人碑墮此中因以為名唐寶歷元年觀察使元稹使人訪碑不獲山半有井井有蛟
丹池山
在縣東七十二里舊桐柏山唐天寶六載改為丹池道經(jīng)云上有桐柏林合生下有丹池赤水南岳真人云越有桐柏金庭與四明天臺相連神仙之宮也真誥曰桐柏山高一萬五千丈周回八百里四面視之如一其一頭在會稽東海際其一頭入海中是金庭不死之鄉(xiāng)在桐柏之中方四十里上有黃云覆之樹則蘇紆珠碧泉則石髓金精其山臺盡五色金也經(jīng)丹水而行有洞天從中過在剡臨海二縣之境【案桐柏山在天臺金庭山在剡書又以金庭為桐柏然真誥所道一頭在會稽東海頭一頭謂入海蓋其山隴聯(lián)屬故爾】
石鼓山
在縣東五十里有石鼓神祠白樂天沃洲記云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諸暨縣有石鼓山名同各存之】
簟山
在縣東三十一里有白巖神祠并龍?zhí)镀矶\有驗舊經(jīng)云山遙望之如鋪簟
動石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下臨溪有石數(shù)百天欲雨石必先動
嶀山
在縣北四十四里舊經(jīng)引輿地志云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從溪口隨江上數(shù)十里□□兩岸峻壁乘高臨水深林茂竹表里輝映名為嶀嵊奔瀨迅湍以至剡也水經(jīng)云嶀山與嵊山接其閑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王元琳謂之神明鏡事見謝康樂山居記水經(jīng)注又云嶀山有成工嶠嶠壁立臨江欹路峻狹不得并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俯視嶠西有一孤峰飛禽罕至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潔嘗有采藥者沿山見通蹊至此還復更尋遂迷前路
車騎山
在縣東四十七里舊經(jīng)云晉車騎將軍謝玄為會稽內史嘗于此山立樓居止后人因以為名水經(jīng)云嶀山東北太康湖謝玄舊居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于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號桐亭樓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虛垂檐帶空俯眺平煙杳然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xiāng)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墮水甓有隱起字云筮吉?兇八百年落江中謝靈運取甓詣京師咸傳觀焉【舊經(jīng)引謝靈運經(jīng)此有詩云曩趾即先筑故池不更穿果木有舊行壞石無近連案此詩康樂還舊園作贈顏延年自注即始寧園也始寧今上虞縣有西莊別墅存焉然舊經(jīng)載于此未詳】
嵊山
在縣東三十四里水經(jīng)云山下有亭亭帶山臨江松嶺森郁
了山
在縣東北一十二里南有余糧嶺其地產(chǎn)禹余糧
榆樹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
梃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
子周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葛峴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諸暨縣
長山
在縣西一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山高五十余丈其頂平博有石室可坐百人南范蠡壇陶朱公廟東法樂寺
苧羅山
在縣南五里輿地志云諸暨縣苧羅山西施鄭旦所居其方石乃曬紗處十道志句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之諸暨苧羅山賣薪女西施山下有浣沙石太平御覽云羅山今名苧羅山山足有王羲之墓孫興公文王獻之書碑今不存【苧羅山一在蕭山縣今并存之】
衡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舊傳有彌勒佛古跡
覆斗山
在縣南五十里
東白山
在縣東九十里一名太白峰連跨三邑其在剡曰西白在東陽曰北白
儲山
在縣西一十八里山多櫧木一名諸山
金鵝山
在縣南五十里舊經(jīng)云昔有金鵝自此山飛入?yún)强?br />
烏帶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山出紫石英舊經(jīng)云晉謝敷夜夢神人語曰當以珍寶相贈至明視床下有異石而瑩乃紫石英也舊名烏笪山梁武帝遣烏笪采石英終于此后人立廟祠之帶笪聲近蓋俗之誤也
杭烏山
在縣北七十五里舊經(jīng)云迭嶂七十二有石冢大石為門其平如削傍有杭烏刺史廟一峰特高風雨晦冥常聞樂聲號鼓吹峰又有池或時龍見
句乘山
在縣南五十里舊經(jīng)云句踐所都也國語云越臣于吳吳更封越南至句乘即此地其山九層亦名九乘山南有句乘亭
浮塘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
九江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有石室幽邃其四壁刻石為女人號靈女臺
石鼓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下盤石如鼓扣之有聲□多黃精白木竹箭【嵊縣有石鼓山名同各存之】
黃蘗山
在縣東南九十五里以山多黃蘗故名
大巖山
在縣北九十里
巖崖山
在縣北五十里
雞冠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形如雞冠出奇石其紋若星月花獸山有玉女冢一名高冢
細辛隴山
在縣南九十八里山多細辛
五泄山
在縣西五十里自山五級泄水以至溪山川最為秀絕
寶掌巖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寶掌禪師所居也一名千歲巖禪師不知名氏自云生于周末當魏晉閑由西域入蜀貞觀十五年開巖于此周顯德二年正月遷化壽一千七十二歲真儀在半巖去地四十九尺石室可容百余人洞內石版數(shù)片如削傳云里人沐浴之所禪師種貝多木一枝亦數(shù)百年矣
金雞山
在縣南五里
壯禪師巖
在縣南四十五里寶掌巖側
范公巖
在縣南九里陶朱公所游歷也巖有洞
蕭山縣
蕭山
在縣西一里西漢地志云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舊經(jīng)云許詢嘗登其山憑林筑室蕭然自致乃名蕭山
北干山
在縣北一里舊經(jīng)云晉許詢家于此山之陽其詩云蕭條北干園
翠嶂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名夏駕山舊經(jīng)云山出(艼去丁改仙)草織以為席甚細密多接者為精山在夏駕湖湖去海止數(shù)里【舊經(jīng)上虞縣夏蓋山一名夏駕山亦去海數(shù)里疑與此同今俱存之】
荏山
在縣東北一十一里舊經(jīng)云越王種荏于此
黃竹山
在縣東三十三里舊經(jīng)云范蠡遺鞭于此山生筍為林竹色微黃狀如刀削
洛思山
在縣東四十三里輿地志云永興縣洛思山先是洛下人隨朱雋來會稽三年不得返乃登山北顧而嘆或云雋遭母喪止葬此山請洛下圖墓師相地師去鄉(xiāng)既久目極千里北望京洛號呼而絕因葬山頂故以為名寰宇記太平御覽所載略同
干姜山
在縣西四十里舊經(jīng)云山北有泉冬夏不竭清白于余水越王用此水造姜
擫烏山
在縣南二十里舊經(jīng)引東方朔神異記此山是亞父割斷蕭山南嶺將擫于烏江也江東以擲為擫
航烏山
在縣西四十七里舊經(jīng)云句踐之航也三百石長員卒七十人渡之一曰舸烏里
連山
在縣西一十二里舊經(jīng)云連山長岡九里西北至定山秦始皇欲置石橋渡浙江石柱數(shù)十列于江際其傍別有小山號石井山
吹樓山
在縣東四十里一名樓山一名岵市山
螺山
在縣東二十里舊經(jīng)云山似螺故名有會稽內史夏靜墓
菊山
在縣西三里山多菊故名唐永泰中縣令李萼尉丘丹登此山因名菊山
茗山
在縣西三里山多茗下有二塘
臨江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舊牛頭山天寶中改此名諺云牛頭苧羅一日三過謂舟行信宿猶經(jīng)舊處也山南有石室
去虎山
在縣北五里山有猛虎常傷人一夕負子渡江西去縣令杜守一以名其山時景德四年六月晦也
三臺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有臺三所故名
苧羅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西子廟【一在諸暨縣今兩存之】
龕山
在縣東五十里
慈孤山
在縣東四十里
石巖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東蜀山
在縣東一十里
西蜀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
峽山
在縣南六十里其山八面皆向江有雞籠石石有紅影略如雞形故諺云金雞影山也
許元度巖
在縣西南八十里晉許詢所居也
余姚縣
秘圖山
在縣北六十七步舊經(jīng)云上有石匱夏禹所藏靈秘圖之所舊號方山天寶六年改今名上有嚴公堂高風閣皆以子陵而名【此山舊為壽圣觀址縣治在其南麓觀既廢于建炎兵火遂以弓手營地為廣福觀易之以廣縣治】
四明山
在縣南一百十里高二百一十丈周回二百一十里山四傍皆虛明玲瓏如牖故名孫綽天臺賦云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臺今奉化鄮山皆此山之脈也唐皮日休詩云穴開自真宰四達見蒼崖山有九題石窗過云云南云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欞子鞠侯是也日休與陸?蒙俱有詩【山與上虞接舊經(jīng)上虞縣有四明山今因之】
竹山
在縣東南五里
羅壁山
在縣南一十八里舊經(jīng)引孔曄記云山有虞國墅襟帶山溪表里疇苑洛陽人來云巖囿天勢具體金谷郗太宰遍游諸境棲情此地每至良辰攜子弟游憩后以司空臨郡遂卜居之
懸泥山
在縣北六十里孤峙海中其上多橘下有涌泉冬夏不竭
靈緒山
在縣西一里一名嶼山孔曄記云山有三足白麂昔虞翻嘗登此山望四郭誡子孫曰可留江北居后世祿位當過于我聲名不及爾然相繼代興居江南必不昌今諸虞氏由此悉居江北也山巔有葛仙翁井及山腰有微泉未嘗竭名龍泉在龍泉寺中王荊公少時隱居讀書于此題二絕句說者謂其有公輔之器元章簡公絳赴郡晚泊題云江上潮聲送落暉江邊倦客拂塵衣勞生俗事何時了不迭山云自在飛
渚山
在縣西三十里舊經(jīng)云秦始皇飲馬于此
姚丘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舊經(jīng)云舜母握登感虹生舜之地又引周處風土記以為證 三朝國史云余姚縣有姚丘山
虞山
在縣西三十里舊經(jīng)嘗引太康地志云舜避丹朱于此與史不合
吳女山
在縣西三十八里周七十里舊名娥眉山天寶六載改今名
塢山
在縣西南一十二里舊經(jīng)云支道林居剡每名辰遠來塢山或問之答曰謝安石昔來見就輒移旬日今觸情舉目不覺欣想后病甚遂移來塢中僧史云支遁嘗經(jīng)余姚塢信宿彌日不去或問其意曰昔安石相從未嘗不移旬今觸情是愁耳乃移塢中永和元年閏四月四日沒葬于塢中【支道林葬處今泯世說云永和元年支終于剡之石城山戴逵過其墓曰德音未遠拱木巳積僧史載其語系之塢山未詳姑兩存之】
太平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輿地志云余姚縣有太平山山形似傘四角各生一種木不雜他木一角純(木祭)一角純梓一角純櫧一角純榧有道士舊筑居山上穢身者來輒飛倒自非潔齋不敢至焉藝文類聚余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陜江口入于海孔稚圭詩云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即此【太平山有三一在會稽一在上虞一在余姚而余姚之山最著謝敷居太平山不著何所但云會稽人故系之會稽然敷所居或恐即此梁杜京產(chǎn)居日門山陶弘景有太平山日門館碑云吳郡杜征君拓字太平之東菁山之北爰以幽奇別就基址棲集有道多歷世年蓋京產(chǎn)所居日門亦太平山之別名也】
大小黃山
在縣東二里
九里山
在縣東九里
西石頭山
在縣西二里社稷壇在其左
童山
在縣西三里
大小雷山
在縣南二十里
殿山
在縣南十五里
屯山
在縣北十五里
松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
柏山
在縣北三十里
霢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海中望之如修霢故名
廟山
在縣北五十里
白山
在縣東南五里
化安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
白水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歷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舊經(jīng)云在會稽縣東南昔舜耕所也又云越有歷山舜井象田者以舜之余族所封舜姚姓故曰余姚蓋其子孫思舜故鄉(xiāng)取像于此亦猶漢新豐之義蓋此山雖非舜之耕所亦因舜而得名也王介甫歷山賦序云余姚縣人與季父爭田予為直之將歸閔然望歷山而賦之歷山在上虞界中案此山實屬余姚介甫謂在上虞界中誤矣【蘇鶚演義云歷山有四一河中二齊州三冀州四濮州雷澤又其二不聞又云耕之與漁宜皆在雷澤史記注云歷山在河東漁澤今屬山陰然則舜之所耕不在明矣演義云歷山其二不聞豈此山乃其一耶梁江文通題歷山詩云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風年落葉下楚水別鶴噪?yún)翘镝謿怅幉粯O日色虧半天酒至情蕭瑟憑尊還惘然文通會稽永興人所題乃此山也】
大蘭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傳云劉樊夫婦于此山仙去
靈源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有泉曰靈源故名
鳥膽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與上虞縣接于上虞互見】
風山
在縣西北一十里廣四十里十道志云山少木多石通于始寧及剡
東明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白云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冶山
在縣東北二里傳云歐冶子鑄劍之所【會稽縣赤堇山鑄浦皆傳歐冶子鑄劍處今并存之】
陳山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有嚴子陵墓靈瑞塔山下泉名華清
石匱山
在縣東六十里傳云禹藏書于此山有大石礧磈其形如匱【會稽縣宛委山一名石匱山陰縣西亦有石匱山今并存之】
安山
在縣東北一十里
石人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山下有洞
破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一名三山
嶼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
仙居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一名栲栳山
圣?山
在縣西北二里一名打石山
鏌劍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烏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姜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袤十里山有五峰曰金雞曰蛾霢曰積翠曰凌云曰白馬山下有姜女泉精舍
熨斗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何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上虞縣
傘山
在縣南五里一名太平山舊經(jīng)云形如傘也吳道士干吉筑館于此山巔平衍有良疇數(shù)十頃橫塘溉之無水旱【太平山有三一在會稽一在余姚一傘山亦名太平山舊經(jīng)云此山在余姚縣西南一百一十里驗之的然】
上申山
在縣南四十里
升相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山巔瀑布號白水
蘭穹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蘭風舊經(jīng)云葛洪嘗棲隱于此有石井丹灶山多石少木四望迢遙有形勢自東西眺之則正方寰宇記云瑯邪王弘之垂釣之地宋王弘之傳性好釣上虞江有三石頭弘之常垂綸于此人問得魚賣否答曰釣自不得得亦不賣
東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所居也一名謝安山巋然特立于眾峰閑拱揖蔽虧如鸞鶴飛舞其巔有謝公調馬路白云明月二堂址千嶂林立下視滄海天水相接蓋絕景也下山出微徑為國慶寺乃太傅之故宅傍有薔薇洞俗傳太傅攜妓女游宴之所又山西一里始寧園乃謝靈運別墅一曰西莊案謝安傳云寓居會稽與王羲之許詢支遁游出則漁獵山水入則言詠屬文后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靈運傳云父祖并葬始寧山中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會稽故其詩云偶與張邴合久欲還東山又云分離別西川回景歸東山注謂會稽靈運之所居也蓋太傅始居此及出鎮(zhèn)新城欲造泛海之裝自海道還東雅志未就而歿后卒葬焉今山西有太傅墓靈運自移籍會稽多在始寧其著山居賦云南北兩居水通涯阻注云兩居謂南北兩處南山是開創(chuàng)卜居之處傳云修營別業(yè)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今山半有洗屐池東西二眺亭雖后人好事為之然舊園別墅跡不可泯又舊經(jīng)云梁征士魏道微修道得仙于謝安山南史杜京產(chǎn)與顧歡開舍授學于東山下今距山一二里有杜浦顧墅【舊經(jīng)云東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非也東山因太傅而名者三一在臨安山中案傳云嘗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與伯夷何遠東坡詩云謝公含雅量世運屬艱難獨攜縹緲人來上東西山今臨安縣東西巖石室存焉一在金陵案列傳云及登臺輔于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游集建康志云謝安故居會稽東山后入朝乃于此營筑以儗之山無巖石故名土山是二山雖太傅平生之所游歷非故居之東山也惟始寧東山乃其故居其證明甚世說王羲之語劉惔曰若安石東山志立當與天下共推之注引續(xù)晉陽秋曰安石家于會稽上虞縣優(yōu)游山林六七年閑征召不至雖彈奏相屬繼以禁錮晏然不屑也自咸康初辟召不起高臥歷年所以放情丘壑正在此山自東漢末析上虞之始寧鄉(xiāng)為始寧縣至東晉有上虞始寧二邑陽秋所載得其實矣王性之著東山記言東山之在會稽其證有七獨不援此為說豈偶遺之耶然晉宋諸賢居會稽剡中例稱東山阮裕居剡中有肥遁之志其在東山久之蕭然無事嘗內足于懷戴逵厲操東山王修齡在東山甚貧乏道一道人從都下還東山支遁好鶴住東(山卬)山宋何太祖廟諱以會稽山多靈異居若耶山云門世號太祖廟諱為小山亦曰東山又何子朗等六人于東山受學梁虞寄領會稽郡掾致書陳寶應自稱東山虞寄然則會稽剡中若耶云門皆可稱東山也今阮戴支趙遺跡在嵊縣何太祖廟諱所居在云門東(山卬)山屬新昌縣凡山之處東皆可稱東山但不若此山因太傅而著爾王性之記云安石與戴逵同寓此東山恐別有據(jù)大抵晉宋人指會稽剡中皆曰東如太傅傳云棲遲東山又云海道還東是也】
檀燕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經(jīng)云神仙燕集之所上有旃檀香氣襲人樵者或時聞管簫聲太平御覽山頂有十二方石悉如坐席許大皆作行列仙靈之所燕集也
釣臺山
在縣西南七里舊經(jīng)云山有槎大十圍昔陶公嘗乘此垂釣公既去槎墜于潭底不復浮矣
?。ㄉ胶溃┥?br />
在縣西南四十二里舊經(jīng)云漢東陽駱夫人于此上升傍有井灶歲久蕪沒今山崖南有二白石土人號日月石【會稽縣東七十里有(山豪)山云駱夫人學道之所各存之舊經(jīng)作駱大夫誤】
指石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舊經(jīng)云上虞縣有立石所謂指石者俗呼為公嶄言舜登此石
夏蓋山
在縣北五十里舊經(jīng)云山形如蓋因以為名引輿地志云上虞縣北有夏駕山在湖中湖即名夏駕出仙草土人織以為席甚細密多接者為精讖書云夏駕山浮可避甲申水災湖北去海數(shù)里山北對海鹽岸蓋一作駕蓋駕音近傳之訛耳【舊經(jīng)蕭山縣翠嶂山一名夏駕山在縣西二十五里有夏蓋湖湖北去海數(shù)里山北對海鹽岸余并同】
握登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有握登圣母廟
象田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四十余里山平衍俗呼小天臺南有舜井
大雷尖山
在縣南一十里十道志云一名百樓山山腰有平地數(shù)十丈漢魏伯陽嘗筑居于此
石壁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十道志其南小山山形方正如樓號鼓吹樓寰宇記云山有飛翼樓謝靈運題石壁精舍詩云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注云精舍讀書齋也
龍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
佛跡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有石徑尺許深一寸如巨人足跡
長者山
在縣南二里
蔡墓山
在縣西一十二里或以為蔡邕墓山也案蔡邕傳邕陳留圉人亡命遠跡吳會文選伏滔笛賦云邕避難江南宿于柯亭之館取椽為笛又傳云邕過吳讀曹娥碑則邕嘗至會稽郡然有墓于此未詳
里(山奧)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龍?zhí)辽?br />
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鵝鼻山山有上下二潭上潭泉脈不竭下潭多枯歲禜禱于此有驗里人結屋以覆之
昆侖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神祠
羅巖山
在縣北七里
羅壁山
在縣北十里【余姚縣南十八里山同今并存之】
雙碁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俗傳三仙者沐訖對奕于此
四明山
在縣南四十里南史梁孔佑隱四明山見山谷中有錢數(shù)百斛視之如瓦石采樵者競取之入手即成沙礫有鹿中矢來投佑佑為豢之瘡愈而后去太平御覽李汾上虞人嘗入四明山讀書【余姚縣南一百二十里山名同今并存之】
銅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烏膽山
在縣東一十五里
大雷山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
鳳凰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山有鳳穴
含珠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鳳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山形如鳳
白道猷嶺
在縣南五十里晉天竺僧白道猷卓庵于此
孝聞嶺
在縣北十里昔嶺下有包全居之以孝聞
新昌縣
南明山
在縣南五里一名石城一名隱岳初晉僧曇光棲跡于此自號隱巖支道林昔葬此山下齊僧護夜宿聞笙磬仙樂之聲梁天監(jiān)中建安王始造彌勒石佛像劉勰撰碑其文存焉山有錢镠所造三層閣寶相寺白云莊白蓮庵齊顗井白鷴塢石縫梅皆勝跡也【支道林葬處今泯案世說戴逵過林法師墓曰德音未遠拱木巳積注云永和元年支遁終于剡之石城山因葬焉今不知何所王珣詩序云予以寧康三年命駕之剡石城山即法師之丘也高墳郁為荒埜丘隴化為宿莽遺跡未滅而其人巳遠感想平昔觸物凄懷其為時賢所懷如此僧史云道林葬余姚塢山未詳今兩存之】
東(山卬)山
在縣東四十里晉僧法深支遁皆隱居此世說支道林好鶴住剡東(山卬)山有人遺其雙鶴養(yǎng)成翮便使飛去又嘗就深公買(山卬)山深公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
沃洲山
在縣東三十二里晉白道猷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許王謝十八人與之游號為勝會亦白蓮社之比也唐白樂天山院記云東南山水剡為面沃洲天姥為霢目唐韋應物權德輿送靈澈歸沃洲有詩序傳焉山有靈澈杖錫泉西南養(yǎng)馬坡放鶴峰皆因支道林得名吳虎臣漫錄云沃洲天姥號山水奇絕處自異僧白道猷來自西天竺賦詩云連亙數(shù)十里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晉宋之世隱逸為多【寰宇記以沃洲山屬嵊縣今從正之】
天姥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東接天臺華頂峰西北聯(lián)沃洲山上有楓千余丈寰宇記云登此山者或聞天姥歌謠之響道藏經(jīng)云沃洲天姥福地也謝靈運詩云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李白詩云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又夢游天姥歌云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連赤城天臺四萬五千丈對此欲倒西南傾【杜少陵壯游云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時少陵將辭剡西入長安也或云自剡至天姥山八十里歸帆拂之非也詩人之辭要當以意逆志大概言此山之高而巳】
南巖
在縣西南二十里世傳任公子釣魚之所莊子任公子以五十犗為餌蹲于會稽投竿東海經(jīng)年而得巨魚唐齊顗題南巖云南巖寺本滄海任公釣臺今尚在巖側有任公釣車石棺蛻骨存焉人掘其地有螺蚌殼云巖下乃海門也
穿巖
在縣西南五十里有十九峰排列如圖畫中峰有一圓竅東西通故名穿巖巖有石室廣二十余丈
鼓山
在縣西四里山形如鼓
天岳
在縣西南七里
劉門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傳云劉晨阮肇自剡采藥至此山有劉阮祠山亭采藥徑山下居民多劉姓者
石牛山
在縣西三里
黃罕嶺
在縣三十里唐咸通中賊裘甫寇浙東王式曰惟黃罕嶺可入剡然卒亦成擒甫果自嶺入剡兵遂敗
會稽志卷第十
水
府城
府河
在城南二里屬會稽縣河東南流經(jīng)府市北出定清門入運河又西北流由蕭山達于浙江
簞醪河
在府西二百步一名投醪河舊經(jīng)云越王句踐投醪之所或又名勞【去聲】師澤水經(jīng)越王棲會稽有酒投江民飲其流戰(zhàn)氣百倍所投醪即浙江也華安仁考古云句踐謀霸拊存國人與共甘苦師行之日有獻壺漿跪受之覆流水上士卒承流而飲之人百其勇一戰(zhàn)而有吳國也唐大和六年觀察使陸亙重?!救A安仁云府東大河也然俗以府學前西河為是或又以新河北匯為是水經(jīng)云投醪即浙江蓋自府河東西諸流皆達于浙江也】
運河
在府西一里屬山陰縣自會稽東流縣界五十余里入蕭山縣舊經(jīng)云晉司徒賀循臨郡鑿此以溉田
新河
在府城西北二里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所浚
會稽縣
海
在縣北二十里海水北流入嘉興府海鹽縣史記秦始皇上會稽望于南海二世并海南至會稽西漢地里志南江從會稽吳縣南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東至會稽陽羨東入海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蓋漢會稽地廣綿亙數(shù)千里凡三江皆繇此以達于海也水經(jīng)云江水(上□下可)分謂之三江口又東至會稽東入于海又云浙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余杭東入于海三江之說不同至江流入于海則古今論者不能易也【釋名云海者晦也主引穢濁其水黑而晦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蓋無幾四海之內皆復有海也初學記云凡四海通謂之裨海裨海之外復有大瀛海環(huán)之曰百谷王一曰朝夕池一曰天池一云大壑海神曰海若海中山曰島海中洲曰嶼水經(jīng)余姚故城背巨海王粲海賦云翼驚風而長驅集會稽而一睨隋書志開皇十四年詔東海于會稽縣界并海立祠取側近巫一人主灑掃】
曹娥江
在縣東南七十里源出上虞縣經(jīng)縣界四十里北入海會稽典錄云曹娥上虞人父盱漢安二年迎伍君神泝濤而上為水所溺娥年十四自投江而死江因娥得名也世說晉陽秋曹娥父盱溺不得尸娥投衣于江祝曰父在此衣當淹旬有七日衣偶沉娥遂投江而死縣長度尚悲憐其義為之葬且命邯鄲子禮作碑蔡邕聞之來觀夜闇以手摸其文而讀之題云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二百年后碑當墮當墮不墮逢王叵魏武過曹娥碑下讀碑陰八字謂楊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巳得之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幼婦少女也外孫女子也齏臼受辛也所謂絕妙好辭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較三十里異苑云蔡邕過吳讀曹娥碑旁作八字魏武見而不能解有婦人浣于汾渚曰第四車乃解既而悟曰禰正平也衡即以離合義解之此婦人即娥靈也二說不同世說亦兩存之廟碑晉夏統(tǒng)曰曹娥父子喪尸后乃俱出國人哀其孝義為歌河女之章潘逍遙題詩云曹娥廟前秋草平曹娥廟里秋月明扁舟一夜炯無寐近聽潮聲似哭聲
若邪溪
在縣南二十五里溪北流與鏡湖合越絕云若邪之溪涸而出銅吳越春秋云赤堇之山巳合無云若邪之溪深而莫測戰(zhàn)國策云涸若邪而取銅破堇山而取錫溪傍即赤堇山也后漢劉寵為會稽太守去郡若邪父老人赍百錢相送為受一大錢十道志云后人因此名劉寵溪唐徐季海嘗游溪因嘆曰曾子不居勝母之閭吾豈游若邪之溪遂改為五云溪李白詩云若邪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李公垂詩云傾國佳人妖艷遠鑿山良冶鑄爐深自注云若邪溪乃西子采蓮歐冶鑄劍之所
樵風涇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漢鄭弘少時采薪得一遺箭頃之有人覓箭問弘何所欲弘識其神人也荅曰嘗患若邪溪載薪為難愿朝南風暮北風后果然世號樵風水經(jīng)云鄭弘少以清節(jié)自居恒躬采伐用貿糧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風送之憑舟自運無杖楫之勞村人貪藉風勢常依隨往還有淹留者徒輩相謂曰汝不欲及鄭風耶其感致如此宋之問詩云歸舟何慮遠日莫使樵風劉長卿詩云仙客常因一箭贈樵風長到五云閑【涇去聲齊祖之鑄浦涇詩云掃拂漁蓬出涇來自注越人謂水道為涇】
鑄浦
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若邪溪接一名錫浦浦上有橫梁人家聚落歐冶祠齊祖之家山記事云昔歐冶子鑄神劍之所今為里俗所祠
沉釀埭
在縣南二十五里若邪溪東十道志云鄭弘舉送赴洛親友餞于此以錢投水依價量水飲之各醉而去一名沉釀川【寰宇記云太尉泉一名沉釀埭案太尉泉即鄭公泉弘自飲此水愈疾以埭為泉非也蘇鶚演義云鄭弘官京洛未至宿一埭名沉釀弘投錢水中勸酬飲盡多酣暢皆得大醉更名為沉釀泉與十道志所載不同】
浪港
在縣東南二十里樵風涇之北天無風亦常有浪港北循山徑一巨石頃歲里人因開徑得石爐鐵鈐恐為仙人煉丹之所
炭浦
在縣東六十里舊經(jīng)云句踐運炭于此越絕云句踐稱炭聚載從炭瀆出炭瀆煉塘各因事而名吳越春秋云吳封地百里于越東至炭瀆
纂風浦
在縣東六十五里
石瀆
在縣東四十八里
小舜江
在縣東南九十里源出浦陽江東北流至錫浦以至于江
清苦溪
在縣東三十五里一名橫山源出臺州寧海北流入縣界溉田三百余頃
了溪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縣南溪流以入于剡溪舊經(jīng)云禹疏了溪人方宅土【華安仁作趙仲淵傳云安道采真于了水安道戴逵也以了水通剡故云】
平水
在縣東二十五里鏡湖所受三十六源水平水其一也唐元微之撰長慶集序云嘗出游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詩召問之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也水南有村市橋渡皆以平水名
翁洲
在縣東舊經(jīng)云徐偃王居翁洲即此王?齡賦云翁洲訪偃王之廬□浦思夫差之封【十道志翁州一名翁山在海中徐偃王所居隸慶元】
范蠡洲
舊經(jīng)云句踐平吳蠡泛五湖后人思之名其洲也
山陰縣
西江
在縣西四十五里源出諸暨縣界五十里西北流入蕭山江闊一里余湖高至八尺
蘭渚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山陰縣西蘭渚有亭王右軍所置曲水賦詩作序于此水經(jīng)注云蘭亭一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shù)往造焉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臨郡起亭于山椒極高盡眺亭宇雖壞基陛尚存世說以蘭亭敘為臨河序賦詩者二十六人不能賦罰酒者一十五人天章寺碑云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豐之孫統(tǒng)王彬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袁嶠之郄曇王豐之華茂庾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曹華平(欽宗廟諱)偉王玄之王蘊之王渙之各賦詩合二十六人謝瑰卞迪丘髦王獻之羊??谉雱⒚苡莨葎谝暮缶d華耆謝藤任儗呂系呂本曹禮詩不成罰三觥合十六人世說以謝藤作謝勝余杭令作余姚令何延之蘭亭記云四十一人有許詢支道林晉書列傳又有李充當以碑為正渚旁有曲水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汔今猶然【晉王羲之列傳云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與羲之同好嘗燕集山陰之蘭亭羊欣筆陣圖云羲之年二十三書蘭亭敘王師干撰右軍祠堂碑云右軍自內史后峻誓墳塋捐棄?組曲水蘭亭自為之序黃長睿東觀余論云永和十年右軍年三十八時巳去會稽郡矣何延之蘭亭記云永和九年暮春宦游山陰修祓禊禮所記右軍出處年歲皆不同晉書列傳云羲之初渡浙江有終焉志會稽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嘗與同志燕集山陰之蘭亭為之序以申其志信如列傳則蘭亭之游乃右軍隱居之日也案通鑒云永和四年殷浩以江州刺史王羲之為護軍八年王羲之遺殷浩書諫北伐十年以前會稽太守王述為揚州刺史又晉書列傳羲之自護軍右將軍會稽內史實代王述及述刺揚州臨發(fā)一別而去后王述檢察會稽郡疲于簡對稱疾去郡于墓前自誓時永和十一年之三月也以此推之歲在癸丑為永和九年其時為會稽內史無可疑者晉傳既脫略羊欣王師干輩所記皆舛黃長睿號該洽嘗跋右軍破羌帖云永和十二年去會稽郡巳歲余此語良是至東觀余論則自相抵牾有不可解列傳又言右軍享壽五十有九案右軍生于惠帝大安二年癸亥沒于穆帝五年辛酉以此推之右軍蘭亭之游時年五十有一當是時謝太傅隱居東山遂同此集碑署瑯琊王友謝安是也葛常之韻語陽秋云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蓋用謝安一時之語或者又疑羲之傳為會稽內史日與尚書仆射謝安書云云案謝志傳以升平四年為欽宗廟諱宣武司馬后十余年始當國為仆射而永和八年為尚書仆射者謝尚也以尚為安乃列傳之誤】
上淺溪
在縣西五十二里
余支溪
在縣西四十七里舊經(jīng)云溪有二源一溫一涼匯于此其溫涼不雜其實亦鏡湖之別流也故名余支
官瀆
在縣西北一十里越絕云句踐工官也
射瀆
在縣南五里舊經(jīng)云越陳音教射之所越絕云射浦句踐所教習兵處也射率陳音死葬浦西五里今人或稱射浦
麻溪
在縣東八十里水經(jīng)麻溪溪之下為潭
雙澗
在縣西南三十里法華山唐李公垂詩云十峰排碧落雙澗合清漣自注法華寺前后有十峰回繞雙澗合流于良史宿天衣詩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水疑即謂此澗水也曾文清詩亦及此見天衣寺
紀家匯
在縣西七十里【干道八年諸暨縣陳請開浚湖道水利得 旨浚紀家匯導蕭山新江以達諸暨知蕭山縣謝暉言山陰沿江皆山也諸暨蕭山地勢低下小江舊以導諸暨之水也今浚新江其底石堅不可鑿徒費民力紀家匯一開則上流沖突而蕭山縣之桃源苧羅許賢新義來蘇崇化昭明凡七鄉(xiāng)皆被巨浸力疏其不便上之議遂寢三邑民皆感其惠馮(言匋)為作碑】
嵊縣
剡溪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溪有二源一出天臺一出婺之武義西南流至東陽入縣一百四十里東北流入上虞縣界以達于江晉王子猷居山陰夜雪初霽四望皓然獨酌酒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逵時在剡便乘小舟詣之造門不前而返曰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耶今人稱為戴溪又曰雪溪皆以此邑中亦有戴溪亭云李太白詩云試問剡溪道東南指越鄉(xiāng)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杜子美昔游云剡溪蘊秀異又曰歸帆拂天姥皆謂此地也
嶀浦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水經(jīng)云嶀山成工嶠以北有嶀浦浦口有廟甚靈行人及樵采者皆先致敬若相盜竊必為(蟲□)虎所傷浦北即嶀山與嵊山接二山雖異縣而峰嶺相連潘逍遙晚泊詩云曉泛剡溪水晚見剡溪山漁唱深潭上鳥啼高樹閑嶀浦與石欄干相連皆溪山奇絕之地紹興中有方士李季憩道傍遇異人自石欄干下揖季曰君來何為季曰秦太師遣往桐柏設醮請福其人太息曰秦今死矣張浚劉锜皆當起為將相秦豈得存耶季大駭亟去比至天臺則秦之薨問至矣蓋天下名山宜有神仙往來云
臨溪
在縣東北五十里
諸暨縣
湫水
在縣西七十里源出富陽經(jīng)縣永泰鄉(xiāng)入于江
概浦
在縣北十九里吳王闔閭弟之子夫概所封因以為名
浣江
在縣東南一里俗傳西子浣沙之所一名浣浦又名浣渚元微之詩云浣浦逢新艷蘭亭詫舊題
五泄溪
在縣西五十里輿地志云山峻而有五級故以為名下泄垂三十丈廣十丈中三泄不可踰度登他山望始見之上泄垂百余丈聲如震霆水經(jīng)云浦陽浙江東徑諸暨縣與泄溪合溪廣數(shù)丈中道有兩高山夾溪造云壁立凡有三泄水勢高急聲震水外上泄高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泄爾嘉佑中刁景純詩云西源窮底到東源直住層崖五磴泉
石瀆溪
在縣西南六十二里上下源各有二石井相聯(lián)合流如瀆故以為名
上桑溪
在縣東四十里
黃壇溪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黃檀嶺
烏石溪
在縣北四十八里溪多烏石故名
開化溪
在縣南二里
瀨溪
在縣南六十里一名堰溪
雙橋溪
在縣東北十四里源出烏石溪北流入高湖
櫟溪
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白崖山北流入秘浦湖
干溪
在縣東北六十二里以吳干吉故居于此故名俗呼干溪非也
靈泉溪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范蠡潭山其流溉民田甚廣他鄉(xiāng)多求谷種于此俗呼稻種泉
山遐浦
在縣東八十里舊經(jīng)云山遐斷高公湖為浦取漁所集千艘后人思之號山遐浦案遐字彥林建元初為余姚長為官出豪強所藏二千戶境內肅然眾共驅之令不得安席后至東陽太守出晉書本傳
蕭山縣
浙江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自西東來由富陽經(jīng)縣一百五十里轉北流入臨安府鹽官縣出海水經(jīng)云浙江西北入海注云今錢塘有浙江也說文云別流為汜至山陰會為浙江顧野王地志云浙江發(fā)源東陽新安不與岷山接至錢塘江有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沖山即回入海故曰浙江亦曰定山是也【漢地志云浙江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北徑其縣南又云縠水自太未連北至錢塘入浙江史記秦始皇三十六年臨浙江水波惡乃從狹中渡蓋舍此而渡余杭矣莊子云浙河之水水經(jīng)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即浙江也唐盧肇海潮賦云浙者折也蓋取其潮屈折而倒流也】
浦陽江
在縣東源出婺州浦江北流一百二十里入諸暨縣溪又東北流由峽山直入臨浦(山彎)以至海俗名小江一名錢清江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浦陽江導源烏傷縣東徑諸暨與泄溪合東回北轉徑剡縣縣開東門向江江廣一百余步又云柯水東北徑永興東興浙江合謂之浦陽江引漢地理志蕭山縣潘水所出又疑浦陽江之別名自外無水以應之謝惠連西陵遇風詩云昨發(fā)浦陽汭今宿浙江湄韻譜云水之相入為汭又云水北曰汭自浦陽江北流入浙江二水參錯其名曰汭宜矣泄溪屬諸暨縣所謂東回北轉蓋由山陰會稽匯曹娥江由上虞以入剡溪也道元又云浦陽江東北徑始寧縣嶀山其北即嶀浦又云東徑上虞縣南至王莽之會稽地名虞賓又云余暨之南余姚西北浙江與浦陽江同歸海又引闞骃十三州志云江水至會稽與浙江合自臨浦南通浦陽江其說不一與上文自相抵牾蓋始寧今上虞縣嶀浦嶀山皆屬嵊縣虞賓屬上虞又接余姚江臨平湖在浙江以西其源殊別余暨即諸暨距余姚二百余里謂余姚西北浙江入海非也蓋此江東北流自山陰會稽泝曹娥江始至上虞余姚嵊縣謂東回北轉入上虞嵊縣斯可矣道元之論又曰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故川舊瀆難以取悉此未必一皆得其實蓋道元未嘗身履浙江以東故其誤如此后人因襲遂認此江為上虞江其失則寖邈矣漢志云蕭山縣潘水所出水經(jīng)云柯水東北徑永興東與浙江合今山陰縣二十里有柯橋其下為柯水然則浦陽江與柯水一源由蕭山以達于浙江古今蓋不易也【十道志婺州浦江一名浦陽江蓋江之導源實出于此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韋昭云三江者松江錢塘江浦陽江蓋江之名尚矣越絕云浦陽者越王句踐兵敗眾懣于此故曰浦陽去山陰五十里唐書志越州會稽縣有府一曰浦陽今土人以錢清為古浦陽也孔延之掇英集云越之通道有四西接錢塘曰浙江城西四十五里曰錢清江州之東七十里曰曹娥江余姚縣曰姚江舊經(jīng)云會稽縣東南九十里為小江津然則錢清江小江津皆浦陽江之別名也今以地里考之自浦陽江至曹娥百余里酈道元誤以曹娥為浦陽江豈當時曹娥江之名未著亦名浦陽耶或陵谷遷變舊流不循其故道耶十道志云浦陽江有琵琶圻岸有曹娥碑信此則曹娥江即浦陽爾五臣文選注云浦陽汭經(jīng)上虞至會稽山陰為浙江謝康樂山居賦注云浦陽江自嶀山東北徑太康湖其說皆誤蓋自道元有東徑嵊縣又徑上虞之說有以誤之爾梁褚淡之為會稽太守孫法亮叛淡之遣隊主陳愿議曹虞道納二軍過浦陽江與賊戰(zhàn)柯亭破之】
漁浦
在縣西三十里十道志云漁浦舜漁處也梁丘希范旦發(fā)漁浦詩云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巳揚謝靈運詩云宵濟漁浦潭錢起詩云漁浦浪花搖素壁西陵木色入秋窗
祖瀆
水經(jīng)云浙江又東徑祖塘謂之祖瀆昔太守王朗拒孫策數(shù)戰(zhàn)不利孫靜果說策曰朗負阻守難可卒拔祖瀆是道要也若從此出攻其無□破之必矣策從之破朗于固陵
余姚縣
余姚江
在縣南一十步源出上虞縣通明堰東流十余里經(jīng)縣江東入于海江闊四十丈潮上下二百余里雖通海而水不咸
菁江
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四明山北流匯余姚江以達菁江王荊公題詩云丹樓碧閣無處所惟有江山照眼明
湖塘浦
在縣東西十里水經(jīng)云余姚水東徑穴湖塘湖水沃其一縣并為良疇
上虞縣
上虞江
在縣西二十八里源出剡縣東北流入江分二道一出曹娥江一自龍山下出舜江又北流至三江口入于?!境鯇W記云凡江帶郡縣以為名則有會稽江山陰江上虞江是也】
運河
在縣南二百二十步源出七里湖漁門浦自皁李湖皆匯于河西抵梁湖堰東之通明堰各三十五里
通明江
在縣東十里源出余姚江其西自運河入于江【有堰曰通明堰蔡舍人肇明州謝上表云三江重復百怪垂涎七堰相望萬?;厥咨w自杭經(jīng)越至明凡三絕江七度堰此其一也】
五夫河
在縣北三十五里源出夏蓋湖曰驛亭堰凡三十里東流入余姚縣之菁江
夏湖溪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黑龍?zhí)抖牟唤哂上鹿軐毴疗挚谌胂髯⑽迨嗬?br />
李家溪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白龍?zhí)队缮仙洁l(xiāng)寶泉浦口入溪
杜浦
在縣西南四十里梁杜京產(chǎn)之居也案京產(chǎn)傅在始寧東山開舍授學州辟從事稱疾去自浦之東山一里許其山舍下臨此浦也
顧墅灘
在縣西南四十里杜京產(chǎn)與同郡顧歡同契在東山開舍授學世傳顧歡家墅于此一作故墅
石溪
在縣南三十五里
思湖浦
在縣西北六十里東通海西抵錢塘其對岸即海鹽縣俗呼為風門???br />
飲牛溪
在縣南五十里白道猷巖下石有系牛足跡溪以此名邑人江公亮詩云好是道人巖畔月夜深清照飲牛溪
姚家浦
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名謝浦
陳家浦
在縣西北六十里
槎浦
在縣西六十里
達浦
在縣西北六十里
簟浦
在縣□五十里
省河
在縣東一十里【說者云舊有運河距梁湖通明二堰各三十余里積雨閼壅民有墊溺者異時邑令浚此河欲以殺運河水勢然雨河止隔一小堤風濤上下撞擊其土易隳運河一決如建瓴水下流尢被害此河之浚蓋未見其利也】
釣川
在縣西南七里陶隱居乘槎垂釣于此華安仁云仙馭不返沉槎無跡謂此
新昌縣
東溪
在縣東一里其源東南來自天臺石橋瀑布水北徑石笥出青檀別一源東南出南州北徑小將與青檀水合流入羽林又一源南出黃杜北徑天姥山出羽林合流入縣至虎隊嶺支派入蛟湖入縣南流西溉田一萬二千畝其巨派從北流過縣后西北流為三溪出嵊縣為剡溪【唐咸通元年浙東賊裘甫陷剡縣眾數(shù)千人觀察使鄒祗德將沈君縱張公署李珪擊之甫設伏于三溪北壅溪上流使可涉既戰(zhàn)陽敗走官軍追之半涉壅水大至官軍敗三將死之后甫由黃罕嶺入剡兵遂潰】
王宅溪
在縣北三十里源出四明奉化由沙溪西南入剡轉北至杜潭別一源出臺州寧海由三(土兄)西徑唐家洲紆繞三十六渡北流匯杜潭水出嵊縣浦口
查浦
在縣北水經(jīng)云浦東流二百余里與句章接浦周六里其夾浦居民五百家門皆面水昔嘗過之今尚如水經(jīng)所言可避世桃源也
石笥溪
在縣東八里一名石溪
柘溪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天姥山
石?溪
在縣西二里源出天臺山瀑布
沃洲
在縣東七十里晉支道林白道猷隱居于此唐朱放詩云月在沃洲山上人歸剡縣江邊劉長卿詩云何人住沃洲魏鄭公留題云何代沃洲今夜興倚闌干聽赤城鐘
放馬澗
在縣東三十二里支道林放馬之所【世說或譏道林養(yǎng)馬不韻答曰貧道但賞其神駿自此之沃洲天姥皆有道林遺跡】
湖
會稽縣
回涌湖在縣東四里一作回踵舊經(jīng)云漢馬臻所筑以防若邪溪溪水暴至以塘灣回故曰洄涌南史謝靈運傳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決以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太守孟覬執(zhí)不與初學記山陰有回浦湖蓋舊屬山陰縣界
鏡湖在縣東二里故南湖也一名長湖又名大湖通典云東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始筑塘立湖周三百十里溉田九千余頃人獲其利王逸少有云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游鏡湖之得名以此輿地志山陰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巖互相映發(fā)若鏡若圖任昉述異記云軒轅氏鑄鏡湖邊因得名或又云黃帝獲寶鏡于此也酈道元注水經(jīng)云浙江東北得長湖口北寫大江又大湖石帆山下水深不測傳與海通然則長湖太湖之名蓋又出鏡湖之先矣【湖兼屬山陰縣其源實出會稽之五云鄉(xiāng)也水經(jīng)云湖五百里溉田萬頃與通典不合】
浮湖在縣東
石浦湖
范家湖在縣東南四十里
錢湖在縣東一里湖上僧庵號興福院今為圓通寺
山陰縣
天照湖在縣東三里
茭塘湖在縣西五十五里新安鄉(xiāng)以塘湖多茭葑故名
諸暨縣
古放生湖在縣西南一里舊經(jīng)云唐大歷中使程希賓往諸道放生遂以此湖放生禁采捕并浦陽江等凡五所俱置后改建于縣東二里為今放生池
縣湖在縣西北三里淳熙改元知縣事何【僑】重浚仍置二閘以漲涸為啟閉邑人便之
必浦湖在縣北七十里周四十里俗訛為秘浦其傍橫港曲灣以百數(shù)多采捕者
朱公湖在縣北六十里昔朱氏浚此湖
鯉湖在縣南二十里湖多鯉故名或云范蠡養(yǎng)魚之地今世傳范蠡養(yǎng)魚經(jīng)有養(yǎng)鯉魚法甚詳
高公湖在縣東二十里昔高氏浚此湖
蕭山縣
湘湖在縣西二里周八十里溉田數(shù)千頃湖生莼絲最美水利所及者九鄉(xiāng)以畋漁為生業(yè)不可數(shù)計【初崇化由化夏孝昭明長興贍養(yǎng)新義來蘇八鄉(xiāng)皆仰食湖利干道中知縣顧沖以許賢一鄉(xiāng)距湖水雖差邈亦可溉及乃合舊約益以許賢為九鄉(xiāng)均其利刻石示眾曰均水約束云】
白馬湖在縣西一十四里周二十五里溉田百余頃一名石姥湖【紹興中民沈琮以湖田三千畝獻入寧壽觀有 旨兩浙漕臣驗視不可田議遂寢】
爪歷湖在縣東二十五里周五里舊號臨江湖溉田二十頃
梓湖在縣西三十五里
落星湖在縣西二十五里周二十里溉田百余頃舊經(jīng)云后漢漢安二年落星湖中故名【湖地今五千九百二十五畝三角熙寧中以湖地高者為田為三千八百一十一畝置十九圍其低者不圍干道二年撥田九百畝賜歸正官大周仁之妻張氏議復以湖利還民淳熙十一年言者以為請有 旨下所屬開掘故湖之為田者復以予民自邑以西逐歲得水利田者得以資灌溉之利慶元六年臨安府龍華寺僧寶華陳乞撥賜為田今湖利遂廢】
詹家湖在縣西二十五里
女陂湖在縣南二十里周四里
凈林湖在縣西二十六里周一十里俗稱杜湖
清霖湖在縣南二十二里
馬社湖在縣東二十五里邑人馬社所筑
浚山湖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周三里
徐安正湖在縣西四十里周一十五里以浚湖人得名
戚家湖在縣西三里與湘湖接一名椿湖
周家湖在縣南二十里
桃湖在縣南六十里
大尖湖在縣南六十里
厲市湖在縣南十二里
童湖在縣東四十里
牧馬湖在縣東四十里
千湖在縣南六十里
余姚縣
桐下湖在縣東一十一里周十五里西北有土門
穴湖在縣東一十二里舊經(jīng)引夏侯曾先地志云吳時望氣者鑿斷此山故以名湖周六里西有土門
燭溪湖在縣東北一十八里舊經(jīng)云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執(zhí)燭夾溪而行因得路故名燭溪一名明塘湖俗號淡水海周一百五十里深二丈溉田千余頃東西各有石閘其西閘中閑易為土門奔流湍激旋即廢慶元五年知縣事施【宿】始復其舊更鑿山骨辟令廣每放湖水勢不柅人皆便之【十道志云湖中有燭傳云昔人入山迷惑昏暗四塞悲泣山中忽有雙燭照之與舊經(jīng)略合】
梅澳湖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東即燭溪湖此其澳曲也舊經(jīng)云昔有梅樹吳時采為蘇臺梁湖側猶多梅木俗傳水底梅梁根也今巨木湛臥湖心雖旱不涸不露秋八月或有聲如鼉吼震徹數(shù)里土人謂之湖淫【十道志吳起建鄴宮使匠人伐材住明塘溪口梅下俄見樹長堪為梁伐材還都梁巳足更別無用梁一夜飛還土人異之號曰梅君此材今在溪中水旱則自浮沉一云用為禹廟梁是也舊經(jīng)云梁時修廟惟欠一梁忽風雨漂一木至乃梅梁也今梅梁以二鐵纜系之楹閑相傳此物歲久時為神異云】
鱧子湖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周八里有土門
桐木湖在縣東北四十里周八里傍多桐木故名湖內有田七百四十五畝
上林湖在縣東北六十里周五十八頃有奇有石閘
上澳湖在縣東北七十里周三頃有奇有石閘堨各一所
寺湖在縣東北五十里周八十余畝北有土門
烏戎湖在縣□二十里周三十余畝有土門
黃山湖在縣北二十五里周二十八里溉田一百頃有土門
獨姥湖在縣北四十里周八里西有土門上有獨姥祠
附子湖在縣北三十里周二十五里
勞家湖在縣北三十五里周一百五十余丈
松陽湖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周九十畝東有土門
樝湖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周五十畝東北有土門
東泉湖在縣南一十五里周十畝
西泉湖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周七里
莫家湖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周三百畝東有土門
前溪湖在縣西南一十七里周百畝北有土門
鴨蕩湖在縣西南二十里周百畝北有土門
蒲陽湖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周十二里北有土門
趙蘭湖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周百五十畝北有土門
樂安湖在縣西二十里周二十九頃有土門
臧墅湖在縣西三十里周四里
小樝湖在縣西三十七里周一十七里南有土門
牟山湖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周三十里東北有土門
汝仇湖在縣西北四十里周三十里有土門六所湖內籍田七百余畝【湖南先有田數(shù)多紹興二年得 旨復廢為湖詳見上虞縣夏蓋湖注】
余支湖在縣西北五十里周二十里有土門七所湖內籍田三百余畝
千金湖在縣西北六十里周十五里西有土門
漁浦湖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名白馬湖舊經(jīng)引夏侯曾先志云驛亭埭南有漁浦湖深處可二丈漢周舉乘白馬游而不出時人以為地仙白馬湖之名由此水經(jīng)云漁浦湖中有大獨小獨二山唐貞元中置湖門三所別于北門置放水塘四百步
上虞縣
西溪湖在縣西南三里舊七里湖舊經(jīng)云縣令戴延興立周七里故以為名溉田二百頃
皁李湖在縣西北五里周一十五里
謝陂湖在縣北三十五里舊經(jīng)云謝靈運莊也自湖至謝氏西莊一十余里
大楂湖在縣東北一十里周九里三十步湖中小阜號?山
破岡湖在縣北二十五里舊經(jīng)云吳時望氣者鑿斷山岡因名
任嶼湖在縣西北二十七里舊經(jīng)云寶歷二年縣令金堯恭開置溉田二百頃
夏蓋湖在縣西南四十里湖內三十六溝其岸北二斗門依山有神祠湖東北則夏蓋山也【夏蓋一作夏駕又作夏架水經(jīng)云西陵湖西有湖城山東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徑浙江古語云夏駕山浮蓋山屹立于湖中不為湖水之漲涸也紹興二年上虞縣令趙不搖言縣所管夏蓋湖等一十三處為田不便吏部侍郎李光奏一方利害無甚于湖田乞比較興湖為田以來所失常賦孰多孰少自政和以來以湖為田者乞復為湖得 旨張守具經(jīng)久利害以聞限三日知越州張守言上虞縣夏蓋湖改為田者一百三十一頃二十四畝余姚縣汝仇湖等湖一十三所改為田八十一頃四十九畝二年內暗失米四千二百三十六石八斗有零民閑所失當復數(shù)倍乞復廢為湖自此兩縣可望全熟委是經(jīng)久有害無利奉 圣旨依仍自三年正月為始】
給事傅公崧卿守鄉(xiāng)郡時侍郎陳橐入幙上公利便橐竊惟執(zhí)事作鎮(zhèn)鄉(xiāng)郡必思所以興利除害為此邦悠久之福橐亦嘗蚤夜籌慮期有獻于左右其閑非無利害之大者復念吾君遷播未有定居戎羯憑陵疆圉弗固乃欲于此時陳利害之說是猶疾病之人邪氣未除而遽議調補亦似乎不知務也故事非迫切于今日者皆未敢輒有言前日因至上虞境內過夏蓋湖而□究湖田之為害實吾民今日倒懸之苦有不得不言者古人設陂湖以□旱歲王仲薿建請以為田乃引鑒湖自然淤淀巳成田陸為說又有不妨民閑水利之語其欺罔甚矣然佃戶占請之初各有畝數(shù)不敢侵冒當時湖之為田者纔十二三佃戶止于高仰處作(土奈)未敢涸湖以自便民田尚被其利但滀水不如曩日之多故諸鄉(xiāng)之田歲歲有旱處比年以來冒占不巳今則湖盡為田矣以夏蓋湖推之諸處可以類見橐所知者止上虞余姚其它四邑皆不及知【新昌嵊縣無】上虞余姚所管陂湖三十余所而夏蓋湖最大周回一百五里自來蔭注上虞縣新興等五鄉(xiāng)及余姚縣蘭風鄉(xiāng)此六鄉(xiāng)皆瀕海土平而水易泄田以畝計無慮數(shù)十萬唯藉一湖灌溉之利今既涸之為田若雨不時降則拱手以視禾稼之焦枯耳其它諸湖所灌注皆不下數(shù)百頃植利人戶倚以為命而乃盡奪之一遇旱暵非唯赤子饑餓僵踣道路而計司常賦虧失尤多雖盡得湖田租課十不補其三四又況每遇旱歲湖田亦隨例申訴官中檢放與民田等昨見上虞丞言曾蒙上司差委相度湖田利害因點對靖康元年建炎元年湖田租課除檢放外兩年共納五千四百余石而民田緣失陂湖之利無處不旱兩年計檢放秋米二萬二千五百余石只上虞一縣如此以此論之其得其失豈不較然民閑所損又可見矣但當時以湖田租課歸 御前與省計自分兩家雖得湖田百斛而常賦虧萬斛嬖幸之臣猶將曰此百斛者 御前所得也不刱湖田何以有此省計虧羨我何知哉今湖田租課既充經(jīng)費則漕臺郡守固當計其得失之多寡而辨其利害夫公上之與民一體也有損于公有益于民猶當為之況公私俱受其害可不思所以革之耶橐得之父老云本州島之湖其自然可以為田者唯有鑒湖高仰去處蓋不失水利兼與民田亦無相妨其它皆隨湖廣狹以定植利之頃畝尋常湖水平堤旱歲尚憂不足頃見李宣州言此利害甚詳而明必曾與執(zhí)事熟論況執(zhí)事越人也想前巳洞達于胸中君子懷濟民利物之志每恨不得行耳然則解斯人之倒懸顧不在今日乎橐愚意欲望執(zhí)事斷以不疑除鑒湖外諸縣湖田悉罷之以便民誠不貲之利也然儻俟奏報則湖田皆在四月上旬插種之后若行罷廢似非人情不廢則失今夏滀水之利故橐必冀左右以權宜即日施行一面具利害聞 奏仍上章待罪如 四聰嘉納則粒米狼戾之慶可坐而致或俞音尚閟則湖巳滀水今歲不得為田足以寬嗷嗷之眾秋閑果得一稔則疲氓可蘇盜賊可息人樂其生無思6瓣孚N執(zhí)事雖以此得罪亦無愧于心矣此事唯在斷而行之雖謀之土客謀之益友愚恐少有肯贊高明以必行者執(zhí)事試召所親信三數(shù)人詢之必有二三之論非其智識有不逮也其勢然耳為 國計者必曰湖田歲入幾萬斛正今日經(jīng)費所賴而遽罷之則緩急何以濟為左右計者必曰 行在咫尺公為守臣豈可不待 奏報而專罷行之事此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又或以謂未必然者亦人情之常橐若非前日親見雖它人以誠相告亦未盡信蓋橐聞湖田之害熟矣向雖在幙府未嘗言及今播種迫期方獻言于左右誠以親究其害耳執(zhí)事儻以橐之言為信不異身臨而目睹也恐或以謂湖田行之累年矣縱不便于民未應疾苦若此其甚豈可未聞于□朝一旦驟欲罷廢待報而行未為晚也橐謂此特拘攣守常者之言非惻怛愛民者之言也吾民困苦極矣前此怨嗟叫號為其父母者恬不聞知流害滋深以至今日今執(zhí)事將自比于拘攣守常之徒乎抑以世之重自任耶又事有大可慮者頃年雖有豐有兇然富民薄有儲畜兼它邦轉糴可以相補故小民幸免于溝壑今虜騎所過之地谷粟皆被焚爇屈指聚落之閑有余糧者無幾且無它邦轉糴之望而官兵支費又將取給于民父子兄弟不相聊矣然猶竭力耕種以覬秋獲雨澤在天不可必也陂湖之與奪在人幸未至于后時可不任其責哉失此機會歲事或虧湖田之租常賦之額兩無所得元元艱食流離道路強者為盜弱者為丐嘯聚弄兵豈不由此執(zhí)事當自見之知橐不為過論也建炎二年春邑民嘗訴湖田之害于撫諭使者使者下其狀于州縣上虞令陳休錫遂悉罷境內之湖田翟帥以未得 朝廷指揮數(shù)窘之陳不為變是歲越境大旱如諸暨新嵊赤地數(shù)百里農夫無事于铚艾獨上虞大熟余姚次之【余姚七鄉(xiāng)通江潮蔭注兼有燭溪湖等數(shù)處不可作田不曾廢故亦熟】而上虞新興等五鄉(xiāng)被夏蓋湖之利尢為倍收其冬新嵊之民糴于上虞余姚者屬路不絕向使陳令行之不果則邑民救死不暇況他境乎夫以一縣令尚能為之橐之所望于左右宜如何【聞陳令見在會稽敢望呼召訪以利害】橐既知利害之詳今或不言橐則有罪遂敢不避僭易仰瀆聽覽不任悚懼更有數(shù)項鄙見條具于后
此事如蒙采擇須在三月盡文字到諸縣設或遲緩不可過四月初二三也蓋此時湖田插種者尚少兼植利人戶須于梅雨前修筑堤塘雨作之后難以施工也
橐三月廿一日舟行湖中詢田夫云巳種二十之一至月末可種十之一若罷湖田所插之秧當為棄物興大利不可恤小害也左右果欲施行不可先使眾人知恐刻木得以為巿
租湖田人有愿種者亦有不愿者往往相半蓋王仲薿多抑勒等第人租佃或插種不及即空納租課如此之類皆不愿者緣湖田不罷不敢推還官中年年以為患亦有請數(shù)畝為名而侵占蔓延至百十畝如此之類皆愿種者此湖之所以盡為田也前此累有論訴官中差人打量只是為刻木及牙人乞覓租課只仍元額未嘗增也擅湖利者皆鄉(xiāng)村豪強之人中閑上司體量利害此輩行賄至千余緡今來或罷田當有訴牒紛然并至必以巳種為詞亦有
乞俟收成罷廢者此乃緩官中行遣至期官吏移易又復寢矣惟在臺嚴少加懲戒毋為浮言所惑幸甚
似聞鑒湖所入居一郡湖田課額之半可望臺旨令案吏具數(shù)亦可簽貼稟聞
朝廷若存鑒湖田止減其半而民田免旱涸常賦無虧減亦 朝廷所樂聞也
上虞陂湖之為田者共一十四所共管納租米四千余石其西溪湖等十三所共納二千余石而夏蓋湖獨管納二千余石可以見夏蓋湖之廣闊系上虞余姚兩縣六鄉(xiāng)二萬余戶植利所系非輕蓋六鄉(xiāng)皆邊海彌望盡是平陸非如衢婺諸郡閑有池塘可以蔭注自興湖田無歲不旱大旱之歲至檢放秋米一萬余石逮建炎二年陳令罷湖田獨此一鄉(xiāng)無一戶訴旱其利害甚明【前年陳令為新昌丞橐□聞其語】恐臺意以謂方
朝廷多故又總鄉(xiāng)邦帥權慮事涉太專未欲盡罷不識可先罷夏蓋湖田否蓋其它諸湖比之為狹縱失其利未為大害雖州郡行遣不當分彼此然一時權宜救民之所甚急于理無礙此亦侯雍齒之意民閑曉然皆知惠之將及我也【此巳涉第二義恐思其上者而不得故謾及之】
此項如蒙垂聽須當出榜述夏蓋湖利害及先罷之因并言巳一面具 奏付下植利張掛仍令本縣告示佃戶實時罷種若止行下本縣而不出榜恐刻木特遲其事必致后時榜文既到必不敢匿
橐今所言儻不蒙鄙斥更當密詢利害條具呈以□~
回鑾時論列
橐恐安撫龍圖為事巳迫期不暇草奏敢乞只以橐今所言錄白繳 進【其閑不急之語乞賜刪去】茍利于民橐雖死不恨
梨湖在縣西北二十里唐縣令金【堯恭】開置
皮湖在縣西北三十里
廟門湖在縣北一十二里周三里
潛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并湖民多潛姓故以名
高公湖在縣西南一十二里周二百余畝
隱嶺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周二百畝
小楂湖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周七里【湖與余姚縣云樓鄉(xiāng)接蓋此湖雖屬縣而灌溉之利乃及于云樓鄉(xiāng)以水勢東傾而就下也湖今溉田一十六頃四十畝】
光嚴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
孔家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
章汀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周三百六十畝
高境湖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四十余畝
錢家湖在縣西南三十里
圖湖在縣西南四十二里
上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圓湖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八十畝
姥山湖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周四里
江湖在縣西南五十里【昔有尼寺一夕陷于湖有寺鐘墮水底有見之頃歲旱涸車湖垂竭忽見鐘鼻鄉(xiāng)人共挽出之俄傾雷雨暴至鐘復沒】
菱湖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馬家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鍾湖在縣西南五十里周二百二十畝一名鍾家湖
大湖在縣西南五十里湖雖闊其水利止及近田
伶仃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赤峴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池湖在縣西南五十里周七十余畝
主山湖在縣南四十里
銅山湖在縣南二十五里唐元和二年邑民葉再榮率其里人開創(chuàng)始再榮語于人曰銅山之北谷嶺之陽有泉滔滔不竭可潴之以□歲旱余鼎黃定童云悉力助成之鄉(xiāng)貢進士張岳記
潴湖在縣南五十里
周家湖在縣南四十里
尚湖在縣西南三十里
旱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韓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白馬湖在縣西南四十里在夏蓋湖南水經(jīng)云白馬潭深無底創(chuàng)湖之始邊塘婁崩百姓以白馬祭之因以名其湖焉【白馬湖有三一在蕭山或名石姥湖一在余姚或名漁浦湖惟此湖無別名】
黃灣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雙湖在縣西南四十里
四角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雙碁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沐憩湖在縣西南五十里
萌厲湖在縣南四十里
蚌湖在縣南四十里
葛糧湖在縣南三十里
李家湖在縣南四十里
堤塘
會稽縣
稱浦塘在縣東四十里唐地里志云會稽東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陰百余里以蓄水溉田開元十年令李俊之增修大歷十年觀察使皇甫溫大和六年令李左次又增修之隆興中吳給事芾重加浚迭李益謙撰記云府城北水行四十里有塘曰防海自李俊之皇甫政李左次躬自修之莫原所始
皇朝改隸巫山威鳳二鄉(xiāng)適直其地為田八百頃前志謂蓄水以利灌溉今泯然無跡而海水冒田獨為民病塘之外不能尋尺其役始以紹興三十二年十月成以隆興二年十月云
煉塘在縣東五十七里舊經(jīng)云越王鑄劍于此越絕云句踐炭瀆煉塘各因事而名水經(jīng)銅牛山北湖下有煉塘里句踐煉冶之處
稱心海塘在縣東北五十里
菁江石塘在縣東六十里俗稱石塘越絕云石塘越所害軍船也塘廣六十五步長一百五十三步淳熙九年令楊憲重筑加甃塘岸一里余
北塘在縣東北八十里北抵平江府大澤
刑塘在縣北一十五里舊經(jīng)引賀循記云防風氏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塘臨之故曰刑塘張伯玉會稽山詩云防風獨強梁后至行趑趄天威不可舍敗骨盈高車至今憔悴煙慘淡藏封陶華安仁刑塘詩云汪芒后至知何用敗骨空專一素車
夾塘俗傳漢太守馬臻所筑夾鏡湖而為塘也
康家塘自塘以外即鏡湖一名東堤
傖塘在縣東五十里舊經(jīng)云昔傖楚共筑此塘堰水溉田營居室于此故名
杜塘在縣東十五里少微山下嘉佑中兩浙漕杜公所筑齊祖之詩云新筑堤成號杜塘結茅深穩(wěn)占湖光
山陰縣
古塘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晉太守謝輶筑
運道塘在縣西北一十里唐地里志云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筑
富中大塘越絕云句踐治以為義田肥饒故謂之富中也十道志句踐以田肥美故富中都文選吳都賦富中之甿貨殖之選舊經(jīng)云富中里
界塘在縣西四十七里唐垂拱二年始筑為堤五十里闊九尺與蕭山縣分界故曰界塘
(內文闕)
石塘在縣西北四十里越絕云越所害軍船也塘廣六十五步高一丈五十二步
下塘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支塘在縣西南一百里
嵊縣
漢塘在縣北二十五里
新塘在縣西三十里
廣利塘在縣西三十里
蕭山縣
捍海塘在縣東四十里長五百余丈闊九尺
荻涇塘在縣南二十里
柳塘在縣西三十里茗山下
余姚縣
東部塘在縣北四十里慶歷中謝景初董役海塘詩云五行交相陵海水不潤下處處壞堤防白浪高于馬董眾完筑塞跋履率曠野自塘以西為長堤詳見海堤
謝家塘在縣北四十里
王家塘在縣北四十一里
和尚塘在縣北四十二里
上虞縣
上塘在縣南水經(jīng)云江南有上塘陽中二里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靈符遏蜂山前湖以為埭下開瀆直指南津又作水埭二所以會北江得無淹漬之患
橫塘在縣南三十里
新昌縣
泄塘在縣西南七里長廣三十畝
新塘在縣東三里
夾溪塘在縣南□里僧顯忠詩云南溪北溪深橫塘截流過
池
會稽縣
放生池在府東南一十里天寶二年秘書監(jiān)賀知章表乞永周湖數(shù)頃為放生池詔許之明年春以黃冠歸故鄉(xiāng)賜鑒湖剡中一曲敕永周湖為放生池府有池放生始見于此先是梁元帝時荊州請立放生湖其碑文見藝文類聚唐初州縣未有其制自唐天寶后李(怯去去改登)于襄州置放生江顏真卿于升州采石及湖州各置放生池至干元元年沿江諸州自池至洋八十一州各置池一所其敕書有云所以宣皇恩廣慈愛也
國朝天禧元年詔江浙淮南荊湖路諸州舊有放生池廢者悉興之元無處沿江淮州軍近城上下五里并禁采捕天圣二年詔諸郡縣未置者于附郭三里浚之紹興十三年
敕有司以時省視網(wǎng)罟入者以盜論自永周歲久湮沒更為民田舊池寖廢歲遇
壽節(jié)放生無定所隆興二年
二百七十頃以為放生池奏聞
詔從之又于池側置咸若亭曾文清公撰記
謝公池在縣南五里
王右軍洗硯池在縣南五里白馬山下舊經(jīng)云王右軍洗硯處今人指蕺山潢污為池非也
鵝池在縣南二里蕺山戒珠寺前舊經(jīng)云王右軍養(yǎng)鵝之所華安仁考古云逸少既善筆札性復好鵝所在穿池滌墨其傍必有牧鵝之所此池是也
方干池在縣東十里澄波坊唐方處士所居華安仁考古云雄飛門巷雖改故池未湮即此池也干字雄飛以詩名號云庵處士門人私謚玄英
日月池在縣東北一里池二所俗傳錢武肅王所浚王有目疾故浚此二池云
山陰縣
王公池在西園皇佑五年知越州王逵始置齊祖之撰記云方錢氏仗鉞為后庭棹謳鳧鴈之樂邦人不與其觀
圣朝受圖籍建守宰且百年前治越者始新西園及公始命邦人無小大得恣樂其中故王公池非新也由王公名之也
南池在縣東南二十六里會稽山池有上下二所舊經(jīng)云范蠡養(yǎng)魚于此又云句踐棲會稽謂范蠡曰孤在高山上不享魚肉之味久矣蠡曰臣聞水居不乏干熇之物陸居不絕深澗之寶會稽山有魚池于是修之三年致魚三萬今上破塘村乃上池
蘭亭古池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王右軍修禊處唐大歷中鮑防嚴維呂渭而次三十七人聯(lián)句于此云曲水追歡處遺芳尚宛然名從右軍出山在古人前賞是文辭會歡同癸丑年
王右軍墨池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蘭亭橋東華鎮(zhèn)記云聞右軍上巳日修禊處在天章寺有墨鵝池皆遺跡池不甚深廣引溪為源每 朝廷恩命至池墨必先見皇佑中忽三日連發(fā)未幾 御書至趙清獻公親到池上與僧約曰池墨見即當為請之既爇香致禱須臾響應墨光黑色倍常時因貯之于罌以獻于朝任屯田布罷任游山以香酒祭池倏忽墨見留詩云田曹郎吏何多幸親見池中墨水生【復齋漫錄載臨川王右軍墨池每貢士之歲或見墨汁點滴如潑出水面則必有登第者此池靈異亦其比也】
右軍鵝池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華鎮(zhèn)記云聞鵝池有白魚長數(shù)尺有捕者騰躍而起鬣如銀下前池而去后復見于池中蓋異物也
瑟瑟池在縣西二里以池水湛碧故名錢公輔小隱山記云山堂因山之名凡一景一趣無不為之稱有瑟瑟池
龍噴池在縣西一里酒務前
西禪池在縣北五里
?山魚池在縣西一百步?山下唐元微之留題云勸爾諸僧好護持不須垂釣引青絲云山莫厭看經(jīng)坐便是浮生得道時李公垂詩云汲水添池活白蓮十千仿佛盡生天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后有題云微之詩戒僧以護生之意及公垂見而笑之未幾果有寺僧罟于池中者故公垂因形之于詩云
嵊縣
放生池在縣東三里
右軍墨池在縣南十五里金庭洞晉王右軍所居也唐裴通記云金庭洞天在縣之東南循山趾而右得小香爐峰即洞天之北門常聞異香時值仙人從古不死真天下之絕境也瑯琊王羲之家于此山其書樓墨池舊制猶在通以元和二年二月來游登書樓臨墨池但見其山水之異
諸暨縣
放生池在縣東二里周四十里一名放生湖唐天寶中縣令郭密之筑堤塘溉田二十余頃池心有小山狀如?號?山其東有虹梁扁放生橋
余姚縣
放生池在縣南以東西各一百五十步立石為界隆興改元知縣事王度始置朱待制翌撰記
鴈池在縣東雙鴈里水經(jīng)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西虞即雙鴈送歸處華鎮(zhèn)詩云南國使君歸故里霜鴻飛舞送朱輪
項家池在縣南一十里
洪家池在縣南一十五里
阮家池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上虞縣
放生池在縣南二百步
朱公洗硯池在縣西北四十里池側有學堂云朱買臣讀書堂其西有朱侍中廟
謝公洗屐池在縣西北三十里東山傍俗傳康樂遺跡以其登山躡屐也然華安仁考古詩云謝公白首乘軒地長記滄波洗屐時又指言謝文靖爾
潭
會稽縣
孤潭在縣東南舊經(jīng)云若耶溪側潭深而清孤石聳出潭上有大櫟木謝靈運與惠連聯(lián)句刻于樹側水經(jīng)云麻溪下孤潭周數(shù)畝甚清深有孤石臨潭乘崖俯視猿狖驚心寒木被潭森沉駭觀麻溪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若畫唐人征故事聯(lián)句云古寺思王令孤潭憶謝公
賀精潭在縣東南
少微潭在縣東少微山下
龍?zhí)对诳h東南
嫡耳潭在縣東一作的耳
鹿跡潭在縣東南
山陰縣
射的潭在縣南仙人石室下潭深叵測
破潭在縣東廣八十畝
照潭在縣南
包家潭在縣西北
蘇家潭在縣南
月潭在三山之西廣袤數(shù)畝于觀月為宜然不知其得名之始
壽家潭又在月潭之西差小于月潭
嵊縣
下鹿苑潭在縣西鹿苑寺西源出山巔二小石穴涌流至葛仙翁祠下出二石甕閑又一里許石崖壁立瀑布十余丈下潴為潭頃歲旱投簡潭內劃然有聲俄頃水盡黑電自潭發(fā)雨驟至如響
三懸潭在貴門山下有龍祠號普濟禜禱有應
簟山潭在縣東水經(jīng)云東有簟山山下眾流前導湍石汛激浮溢四注
五龍?zhí)对跒踟i山巔潭有五龍故名
響巖潭在細嶺
靈巖潭在子周山
石門潭在縣西
動石潭在縣東北
余姚縣
竹山潭在縣東
泉潭在縣東南
鬼嘯潭在上林山坳人跡罕到傍有龍王祠禜禱有應
上虞縣
彈潭在升相山之巔垂瀑百余丈匯于潭潭上巨石隱隱有足跡號仙人跡
黑龍?zhí)对诳h南俗呼其山曰潭山山之上下凡三潭山巔人跡罕至最下潭居山椒傳云嘗有黑龍見
白馬潭在縣東水經(jīng)云白馬潭深無底創(chuàng)湖之始邊塘婁崩百姓以白馬祭之用以名
白龍?zhí)对诳h南山頂有三潭凡請禱者挽樓而上僅至下潭巳目眩股栗不可留傳云昔有白龍見故名
新昌縣
長潭在縣西南其源西南自東陽北出夾溪過穿巖別一源南自天臺出墓門溪東轉韓峰徑西與穿巖水合流入于潭又西北流入剡西門唐方干詩波濤漫撼長潭月謂此百丈潭在縣東潭有三所皆神龍所窟
海堤
余姚海堤綿亙八鄉(xiāng)其袤百四十里慶歷中縣令謝景初治堤事始筑二萬八千尺王文公安石記之厥后增筑視舊倍蓰堤或罅獘不堅受潮之嚙頹圯摧隳甚則蕩析田疇漂溺室廬于是歲起役夫六千人人為役二十日率于農隙董治修筑吏或茍且不經(jīng)意隨筑輒壞堤蓋未嘗固也慶元二年令施宿始因歲役革具就實既竣事則圖所以永其存蓋東之為云柯梅川上林在承平時嘗有牛秘丞斲石為堤歲久堤移石亦湮沒命工求諸淤淖而具得之爰相舊規(guī)創(chuàng)意迭累既壯其東偏矣西之為蘭風東山特當濤勢沖突徒恃土堤懼不能久則又計工采石鼎新改筑蓋為費者八千緡而西偏石堤復立焉深惟厥終俾民蠲役經(jīng)營海涂開墾曠土總之得田千六百畝有奇乃建置海堤莊用其租入隨時補苴力不困下而堤益固自是歲省民夫十有二萬提舉常平劉誠之以事請于上報可而顯謨閣學士樓鑰為海堤后記
會稽志卷第十一
泉
府城
清白泉在府西清白堂側范文正記云西巖下獲廢井泉甘色白淵然丈余引不可竭王十朋賦云啜茗于清白之堂漱齒于清白之泉
三汲泉在臥龍山麓泉甚淺不過有水數(shù)斗然汲盡巳復滿未嘗竭也舊在陸左丞園內今析為二其一歸陸參議靜之其一歸司馬監(jiān)丞僖
會稽縣
子真泉在梅山本覺寺泉味甘寒廉博士布嘗為書子真泉三大字或疑子真隱吳市門不應在會稽然子真方避禍棄妻子變姓名豈常在吳市門者故今會稽多有子真遺跡
鄭公泉在縣東南五云鄉(xiāng)去葛仙翁釣磯為近以鄭弘得名水經(jīng)云在若耶溪東方數(shù)丈冬溫夏涼輿地志云若耶鄭弘所居之側有鄭公泉弘雖居臺輔常思故居曾病困思得泉水家人馳取飲少許便差泉有二脈滴瀝出石罅味極甘宜茶石之上為行路而泉注溪中非山僧野叟不能知其處
云門泉在云門山唐僧靈一詩云泉源新涌出洞澈映纖云范文正公詩云林無惡獸住山有好泉來
菲飲泉在大禹寺側王?齡詩云梵王宮近夏王宮一水清涵節(jié)儉風越俗不知王好惡泉名恰在酒名中
真珠泉在少微山齊祖之家山十詠泉其一也
苦竹泉在秦望山側曾文清墓林多苦竹泉出其下泓潔宜茶
傅公泉在射的山給事中傅公崧卿先墓因地坎洼鑿池潴水每上冢以煎茗浣祭器池縱五尺衡六尺深半衡之數(shù)泓潔甘美遇旱不涸士夫咸謂可以方公清德遂目之曰傅公泉
山陰縣
半月泉在法華山天衣寺側唐李公垂詩云殿涌全身塔池開半月泉姚氏叢語云泉隱巖下雖月圓池中只見其半最為佳處紹興初僧法聰鑿開巖上名曰滿月甚可惜也
嵊縣
偃公泉在明心院側院僧仁偃施水于此得名王?齡詩云泉自何時得得名從偃公誰能繼長陸為載水經(jīng)中
沸泉在溪坑一穴周二三尺常如湯沸自下袞起四時不竭
余姚縣
姜女泉在姜山泉流清洌常有木葉蔽其上或去葉泉濁
華清泉在縣北陳山元豐中楊景謨顧臨來游酌泉賦詩于此
龍泉在靈緒山龍泉寺上王荊公絕句所謂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也有大字刻泉傍蓋后人仿公書非真筆
高宗皇帝巡幸時嘗泊
御舟于寺前江中識者以為龍蟠之讖
白水泉在縣西南四明鄉(xiāng)山壁環(huán)繞峭立上有溪流四十二條自絕頂投空而下冬夏水聲不絕
新昌縣
象泉在慧云寺姚佑云飲鹿花開壯此山游人多作慧泉看杖錫泉在縣東沃州山下唐僧靈澈之故跡
井
府城
鰻井在寶林山舊經(jīng)云井有靈鰻一或時出現(xiàn)墨客揮犀云越州應天寺鰻井一在盤石上其高數(shù)丈井纔方數(shù)寸乃一石竅唐徐浩詩云深泉鰻井開即謂此鰻時出游人取之置懷袖閑了無驚猜如鰻而有鱗兩耳甚大尾有刃跡相傳黃巢嘗以劍刺之凡鰻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癘之災鄉(xiāng)人嘗以此候之華安仁考古云飛來山下石井大如盆盂無耗溢有二鰻文采煥爛世言下徹滄海好事者以彩線懸錢探之極兩紽不得其所止
錢王井井凡數(shù)十大扺多在五云稽山門外以石甃水高于地霖潦不溢大旱不涸方暑時行路甚以為惠傳以為吳越王時所浚蓋不可考然至今俗謂之錢王井
葛仙丹井在云門淳化寺佛殿西廡之外僧房中泉味甘寒冠一山唐顏況詩云野人愛向山中宿況在葛洪丹井西門前有個長松樹半夜子規(guī)來上啼即此井也松巳槁死六十年前故老猶有見之者唐詩人又有句曰月在山中葛洪井晁文元公愛賞之今有松偃蹇天矯如龍正覆井上若護此泉者真可異也但僧輩頗戕其小枝為可惜耳
陸太傅丹井在法云寺佛殿前少東太傅昔以直集賢院守鄉(xiāng)邦晚謝事居寺東魯墟故廬辟谷煉丹專汲此井用之辟谷十余年容鬢氣力皆不衰丹巳八轉忽變化飛去太傅乃洗爐砵水飲之數(shù)日不疾而逝又以余水分諸孫飲者三人中大佖年八十六祠部傅年九十承奉倚年八十三
方井在通判北廳臥龍山足齊祖之有新井詩今名臥龍泉
會稽縣
禹井在縣東南會稽山山海經(jīng)注會稽郡山陰縣南山上有禹井水經(jīng)云山南有硎去廟七里謂之禹井
葛仙翁井在縣東南禹穴側宋之問詩云著書惟太史煉藥有仙翁華安仁考古云葛稚川煉丹于宛委山下有遺井大如盆盂其深尺許清泉湛然
歐冶井在劍浦山齊唐錄鑄浦事云歐冶子始鑄神劍之所有淬劍大井存焉
山陰縣
何公井在云門山西梁何太祖廟諱所居也宋之問詩云樵涇謝村北學井何巖東
蛟井舊傳井有三蛟故名
嵊縣
蛟井在縣南穿山下井有蛟故名近井有鎮(zhèn)市居民煙火數(shù)百家
趙廣信井在縣西小白山仙人趙廣信煉九華丹于此
諸暨縣
鴟夷井在凈觀院側嘉佑中吳處厚廟碑云陶朱公俗傳諸暨人今凈觀院其故居也鄉(xiāng)曰陶朱井曰鴟夷皆以公得名
丁令威井在縣東北咸通寺側
硯水井在永福寺梁武帝讀書堂井尚存
蕭山縣
金泉井在縣西今為居民徐氏園每縣務醞酒取汲于此士大夫家釀亦多用之故縣多名酒所謂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者信有之
潘井在縣西南七里井高于路數(shù)尺其水可掬寒暑未嘗竭漢地里志注云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意水源或出于此寰宇記云疑浦陽江之別名
上虞縣
舜井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興教寺傍有象田或者以為的對
金罍井在縣南一里天慶觀東廡晉太康中獲金罍于上虞縣即此井也
焦家井舊經(jīng)云昔焦贛卜地穿此井水味甚甘
柴家井在縣西一十里
蕭家井在縣東一里等慈寺本梁蕭氏所舍宅也
龍頭山井在縣東山崖閑水經(jīng)云石井冬夏常冽清泉南帶長江北連上陂
新昌縣
石井在縣東天姥山下
齊公井在縣南五里南明山之東麓俗云齊相井唐齊顗所居山中有十五題井其一也【案齊顗不為相俗傳誤也】
洞
會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