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噶瑪蘭廳志 作者:清·陳淑均


董序

一海島屏蔽全閩,上而江、浙、登萊、天津、盛京,南而潮、惠、廣州一航可達者,臺灣也。一僻區(qū)固塞臺后,外而奇萊、崇爻、竹仔宣、泗波瀾,內(nèi)而內(nèi)山額刺「王」字各生番三面逼處者,噶瑪蘭也。自嘉慶十五年開蘭、十七年設(shè)官,地利得而耕作安、草昧辟而文明啟,蘭之為志要矣哉!

閩書溯始漢初,閩隸已載「周禮」,「臺灣府志」創(chuàng)始康熙年間。前明中葉,舶使王三保舟下西洋,遭風(fēng)收泊,已知有臺灣。臺初辟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而半線、竹塹宜設(shè)官,艋舺、雞籠宜守邊,已見于「平臺紀(jì)略」、「東征集」諸書。噶瑪蘭即蛤仔難,古無聞,僻無征也;志綦難矣。晉江陳友松孝廉(淑均)教讀蘭士,纂有志稿,移教鹿港,再訂而成之。時道光二十年庚子也。其書深識治體,惓惓民生,義例詳明,征引典贍,可謂能人所難。己酉冬,余承乏茲土,考開蘭四十年來事宜,文案半多沿誤殘缺,一時稽核為艱;然樂與都人士搜羅檢校,孜孜不敢倦。蘭學(xué)分額及撥府,例定三、四人。庚戌歲試,恭逢恩詔廣額,補博士弟子員七人,鄉(xiāng)試登賢書一人,文運蒸蒸日上。都人士以志稿延今十余年,未經(jīng)鏤版,僉議增補刊存,昭茲來許。余惟宇內(nèi)郡邑志林立,世多稱「朝邑」、「武功」。茲志前無師、旁無倚,而征實若是,前賢當(dāng)亦心許。爰囑曩所襄事者續(xù)成之,復(fù)詳加校正,俾付剞劂氏焉。

抑猶有進者,郡邑志凡以為民而已。此間眾雜民、番,防護宜周;地屬險遠,度支必豫。職守者毋以籌借虛儲蓄,遙制者毋以銖較忘地方。且舟師未設(shè),艋營云遠;自泖鼻以至蘇澳,茫茫洋面,經(jīng)制不可不增。至疆域計里,袤長稱為百三。然除南、北二關(guān),平埔實不滿百里,糧賦幾與數(shù)百里之淡廳埒。況雨多晴少,溪橫澳插,沖復(fù)不一,荒墾相兼,蘭民亦勞矣。官斯土者,征文考獻,因地制宜,為海外蒼生長治久安之計,則方策具在也;豈惟是紀(jì)風(fēng)土、備掌故云爾哉。謹識數(shù)言,副都人士之請,并以自勉云。是為序。

時咸豐二年(歲次壬子)冬十一月,賜進士出身、敕授承德郎、福建臺灣噶瑪蘭通判加一級、前署云霄同知、調(diào)補霞浦縣、原補長泰縣、署理安溪縣知縣、己亥庚子福建鄉(xiāng)試同考試官太和董正官謹譔。



陳序

噶瑪蘭故余初遷地,以檄署鹿津,頻年疏滯、運厘、屯莊,不遑一至為可歉;而每讀姚廉訪「東槎紀(jì)略」、前太守楊雙梧「開蘭節(jié)略」諸篇,皆以過化之區(qū)垂為憲履,則風(fēng)土人情已得八、九。至烏筠林刺史復(fù)有八景諸題,標(biāo)新名勝,可知蘭為臺后山一大奧區(qū)也。

今春,文開院席適延陳友松先生來鹿主講。課士之暇,接談文酒;因覽其所纂「蘭廳志」一書,愈得以悉某源委。先生經(jīng)明、行修,言必中理。此書之作,尤綜核名實,綱舉目張,可謂精矣。而先生猶鉛槧縱橫、朱墨涂乙,更欲搜羅放軼以完此篇,抑何勤也。昔周宣子得陳少林以志諸羅,臺中推為善本。今蘭開創(chuàng)未久,文獻無征,而先生靈蛇獨握,既以只手總其成、復(fù)以余力窮其緒,視少林一編更詳而核。蓋少林猶行以論體,事在推原;先生則長于考稽,事在核實。故其所引書不下二百余種,無一不衷于典制,而出以如寫家書之筆,所言皆雅俗能通,以是為文之行遠也。先生其行矣乎!著鞭一躍,云路遙開,以之騁輶軒、羅紀(jì)載,即以珥筆彤廷綜千秋之絕業(yè),是猶此物此志也夫!

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奏補鹿港理番同知、前噶瑪蘭通判、詔安縣知縣加五級灃西陳盛韶頓首拜譔。

自序(一)

庚寅夏,叨聘入蘭。適「通志」、「臺志」以次啟局,征事于蘭。蘭故荒僻,而建官垂二十載,不能以博古之間缺并謝及征今;于是廳人士搜訪,因浼淑均為纂輯。既告蕆,復(fù)以其故實請于當(dāng)?shù)?,仿臺「郡志」并采摭其一、二,集為「蘭廳志稿」八門十卷,以備廳尊鋪揚鴻藻,訂正成書。凡采輯自辛卯之九夏,備核于壬辰之夏五;自六月至九月,乃匯集是編,敬俟廳尊之鴻裁,藉酬廳人之雅意。后之君子,倘復(fù)恢張而光大之,則此篇未始不為之濫觴。否則,雖覆瓿可也,曷敢言志?顧念諸君采訪之勞,若疆域、水利、津梁,資楊德昭;山川、寺觀、民風(fēng)、番俗,仗李祺生;田賦、蠲政,核自林逢春;關(guān)隘、鋪遞,詳自蔡長青:不可以弗識也者。

晉江陳淑均識。

自序(二)

「蘭廳志」一編,粗就于壬辰之秋。及內(nèi)渡后,查檢新修「大清通禮」并吳撫軍「吾學(xué)錄」,知所據(jù)府志「典禮」一門,已非時式。茲更就姚廉訪石甫先生請出所著「東槎紀(jì)略」,并仗其鉤稽塵牘,得開蘭前諸稿;仍由鹿溪一帶訪出謝退谷「蛤仔難紀(jì)略」、蕭竹友「別景詩圖說」;乃刪其繁、補其缺,為八卷、十二門、一百二十余子目,視前之卷縮其二而門增其四,附之者又三。

蓋自甲午西歸以來,刻思補葺,而未適其便也。戊戌春,就聘文開,講課之暇,重理其緒。至己亥夏,追索前稿,蘭廳士喜而出之。會其時,援照澎例,蘭得開場試士。士皆歌舞姚廉訪德,并感徐步溪通守甄錄之公,屬為志之弗諠;蓋盛事也。既廉訪復(fù)以續(xù)報條款命補入「田賦」,廳人亦增以近年「官秩」,并附「選舉」一條,于是訂為此編。

嗟乎!一書之役,雖有志以茍完,亦若有其遇焉,不可強也。向令淑均不再渡東,則取資未必若是便。取資便矣,而非遇有高情厚德擅著述如廉訪者出其書、提其卷、貽其冊檔而且開場以造士也,則蘭方制度漸張,而淑均之疏漏更不知其何極。蘭之幸也,抑尤淑均之幸也。再識數(shù)行,因以續(xù)訂「例言」附紙尾。

一、「典禮」一門,今分「禮制」、「祀典」為二,以別神、人。又于「學(xué)?!骨埃觥革L(fēng)教」一門,皆用「吾學(xué)錄」例,悉遵「大清會典」、新修「大清通禮」及「學(xué)政全書」。較之「府志」所錄雍正五年前制,時式尤宜、規(guī)條尤晰。其中有載明某書者,系錄其原文。間有節(jié)去一、二字句,則因廳不附府,從省、郡通行之禮,檃括其文,以免歧繁。蓋此志為一廳專書,其體例又自有別也。

一、蘭中既有拔萃之英、解額之雋,則應(yīng)補「選舉」。童生既歸廳開考,雖專學(xué)未設(shè),而應(yīng)試有場,暫且統(tǒng)于「書院」條內(nèi)。以「選舉」附「學(xué)?!?,兆開先也;以「政術(shù)」附「風(fēng)教」、以「戎政」附「武備」,探化原也。他日蘭中名宦、鄉(xiāng)賢英流輩出,如果確有可傳,分編另載,則此所附三門,或厘之、或削之,概以俟諸后賢。

一、是編較前稿有避復(fù)者:如花去木槿而存水錦,蟲去蛩而存蟋蟀,藥去木通而存通草、去三腳虎以避白蒺藜,鱗去鳒而留鲇、移魴以合鳊、又復(fù)別鱔之非鱔以避草魚。至刺桐則移花而入木,重其材也;花之兔絲、草之艾、貨部之樟腦則皆移而入藥,不沒其功也。有疑似者,草屬乳草,不妨與藥之扁蓄并存。有一物而兩用者,如鳳仙入花部,其子急性又入藥;介屬為鯪鯉,藥部又為穿山甲,何也?蓋此類當(dāng)采訪時,惟恐其漏而不厭詳;及校之,譜錄轉(zhuǎn)多龐雜,則分合去留宜有依據(jù)。于此見蘭地之不可不多藏書也。然如「臺志」者,既收番花、又載貝多羅,則考訂尤在得其實云。

一、長洲沈氏選「今詩別裁」,用前例不錄現(xiàn)人詩。近日修「臺邑志」者仿而刪之,誠不為無見。獨蘭陽一廳,征文、考獻,時事為多。舉凡籌議章程、標(biāo)題名勝,其政舉者,其人猶存。若緣是而弗登,則門目之缺漏滋甚。因考歷來志體,原與選家不同;且有自收己作,如「諸羅志」之載陳少林詩、「臺邑志」之編王后山賦,其源皆出于兩漢,又不獨為唐人「國秀集」所濫觴也。故是編于「附考」及「紀(jì)文」諸條,初終仍用志例。

一、班氏「漢書」,凡「藝文」、「地理」二志中無「師古曰」字者,昔人皆指為班所自注。至自注詩文,雖仿于謝康樂「山居賦」,終為大雅所嗤。茲編遇引述前聞,與今制不同或時涉近事者,間亦略作小注,然不以為例也。

一、「列女」中惟節(jié)婦最苦,亦最易略?;拇迤铮衅淙?,不可忘也。初修志時,猶以年例未符,不能強索。近則開疆已三十年矣,照例不論妻妾,凡年未三十而守節(jié)至五十歲者,不問存沒,俱堪舉報請旌;或年未五十身故而守節(jié)已及十年,果系孝義兼全、阨窮堪憫者,近例亦得請題旌表、建坊入祠。是尤望在地紳衿留心察訪,發(fā)潛德之幽光,以舉報者為實錄,補而書之,所關(guān)于名教不少也。

庚子臘日,陳淑均再識于鹿港文開書舍。

初稿例言

一、是志以省郡采訪事宜為稿本。而采訪中不及「分野」,以蘭屬即統(tǒng)于省郡可知也。茲為一廳專書,則「星野」一門,即從「府志」采補;原不必自分畛域,如「諸羅志」說之歧異。

一、每門之下,各有「附考」;「府志」夸為創(chuàng)奇,實則前明張氏桂勝之例。繼之者,有程篁墩「新安文獻」、董遐周「吳興備志」,近若朱竹垞「日下舊聞」已多沿用。是體今仍仿之者,亦以海外初辟之區(qū),不妨互存以資參核耳。

一、「職官」原兼文、武,各按品秩,詳其姓氏、載其履任月日,以備參稽。茲從「府志」,文列于「職官」、武列于「武備」。無他職有專司,不厭分著以祥之。惟「賦役」內(nèi),「經(jīng)費」、「養(yǎng)廉」、「官莊」兼及文武,則為度支總核計耳。

一、是篇門類,雖仿「府志」,而分系亦自有別。「府志」于「封域」,先山川而后形勝;今既為之移置,又于「武功」夾入「災(zāi)祥」、獸部攔人雞鴨之類,今亦另為編訂,不特「風(fēng)俗」詳及工商雜識,兼及事物之不同也。除「典禮」一門葫蘆依樣(今亦另校訂),余如漳、泉、興化諸志,浙、粵諸書,間亦有一、二采摭,以其禮、其俗與其名物或有其同處故也。

噶瑪蘭廳志修訂銜名

鑒裁:前任按察使銜福建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xué)政姚瑩(安徽桐城人,戊辰進士)、前任按察使銜福建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xué)政熊一本(安徽六安州人,甲戌進士)、欽加按察使銜福建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xué)政徐宗干(江蘇通州人,庚辰進士)。

監(jiān)修:原署噶瑪蘭通判候補同知薩廉(鑲紅旗滿洲人,筆帖式)、原任臺灣府知府前噶瑪蘭通判仝卜年(山西平陸人,辛未進士)、特授臺灣府知府裕鐸(鑲藍旗滿洲人,舉人)、特授噶瑪蘭通判董正官(云南太和人,癸巳進士)。

總纂:即選縣知縣舉人陳淑均(晉江人,丙子)。

續(xù)輯:生員李祺生。

采訪:例貢生盧永昌、六品頂帶監(jiān)生潘廷勛、六品頂帶監(jiān)生楊德昭、例貢生林逢春、八品頂帶監(jiān)生蔡長青。

檢案:監(jiān)生林瑞遠、監(jiān)生盧本立、八品頂帶監(jiān)生林國翰、八品頂帶監(jiān)生林華簪。

匯校:六品頂帶候選直隸州州判拔貢生黃學(xué)海(本廳人,丁酉)、舉人黃纘緒(本廳人,庚子)、生員張四維、廩生蔣常昭、廩生李際春、生員林瑞圭、廩生朱長城、生員黃肇昂。

續(xù)校:歲貢生黃鏘、舉人李春華(本廳人,辛亥)、欽賜舉人即選部副郎林維讓(淡水廳人)、賞戴藍翎即選部副郎林維源(淡水廳人)、銓選部副郎軍功議敘訓(xùn)導(dǎo)恩貢生潘永清(淡水廳人)。

引用書目

「大清會典」一千一百三十二卷(嘉慶二十三年奉修)、「大清通禮」五十四卷(道光四年奉修)、「學(xué)政全書」二十四卷(嘉慶十七年奉修)、「福建通志」七十八卷、「續(xù)志」九十二卷(乾隆三十年修)、「臺灣府志」十卷(康熙三十三年高拱干九臨輯)、「重修府志」二十卷(乾隆六年劉良璧省齋輯)、「續(xù)修府志」二十五卷(乾隆十一年六十七居魯、范咸浣浦同輯)、「新修府志」二十六卷(乾隆二十九年覺羅四明朗亭、余文儀寶岡同輯)、「臺灣縣志」十卷(康熙六十年王禮立山輯)、「重修縣志」八卷(乾隆十七年魯鼎梅燮堂輯)、「新修縣志」八卷(嘉慶十二年薛志亮耘廬輯)、「鳳山縣志」十二卷(乾隆二十九年王瑛曾云門修)、「諸羅縣志」十二卷(雍正二年周鍾瑄宣子輯)、「彰化縣志」十二卷(道光十二年李廷璧筠軒等輯)、「蛤仔難紀(jì)略」一卷(謝金鑾退谷撰)、「議開噶瑪蘭節(jié)略」、「東游草詩」各一卷(楊廷理雙梧撰)、「東槎紀(jì)略」四卷(桐城姚瑩石甫撰)、「臺灣輿圖考」、「草木雜記」、「流寓考」各一卷(沈光文斯庵撰)、「海外集」二卷(季麒光蓉洲撰)、「臺灣紀(jì)略」一卷(林謙光芝楣撰)、「臺灣志略」三卷(尹士俍東泉撰)、「稗海紀(jì)游」、「海上紀(jì)略」各一卷(郁永河滄浪撰)、「游臺詩」、「紀(jì)游草」各一卷(陳夢林少林撰)、「東征集」(「集」一作「記」)二卷(藍鼎元鹿洲撰)、「臺海使槎錄」八卷(內(nèi)「赤嵌筆談」四卷、「番俗六考」四卷,又「番社雜記」一卷。北平黃叔璥玉圃撰)、「臺灣釆風(fēng)圖考」、「番社釆風(fēng)圖考」各一卷(六十七撰)、「海錄碎事」一卷(吳應(yīng)造鈞大撰)、「海東札記」二卷(朱景英幼芝撰)、「赤嵌集」四卷(孫元衡湘南撰)、「瀛壖百詠」一卷(張湄鷺洲撰)、「蠡測匯鈔」一卷(鄧傳安菽原撰)。

前代

「穆天子傳」(晉郭璞景純注)、「春秋公羊傳」(漢何休劭公注)、「國語」(吳韋昭宏嗣注)、師曠「禽經(jīng)」(晉張華茂先注)、「列子」(晉張湛處度注)、「莊子」(晉郭象子元注)、「呂覽」(即「呂氏春秋」。舊題秦呂不韋撰):以上周、秦書。

「易緯通卦驗」、「韓(嬰)詩外傳」、「大戴(德)禮記」、「春秋元命苞」、「新書」(漢賈誼撰)、「淮南子」(淮南王劉安撰)、「史記」(龍門司馬遷子長撰)、「漢書」(扶風(fēng)班固孟堅撰)、「方言」(舊題揚雄子云撰)、「說文解字」(許慎叔重撰、宋徐鉉■〈臣鼎〉等補)、「逸雅」(即「釋名」。劉熙撰):以上漢笈。

「廣雅」(即「博雅」,魏張揖稚讓撰)、「曹子建集」(曹植撰)、「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吳陸機元恪撰)、「博物志」(舊題晉張華撰)、「帝王世紀(jì)」(皇甫謐士安撰)、「爾雅注疏」(郭璞注、宋邢昺叔明疏)、「三國志」(陳壽承祚撰)、「南方草木狀」(稽含撰)、「古今注」(崔豹撰)、「海物異名記」(萬震撰)、「南越志」(沈懷遠撰)、「南州異物志」(萬震撰)、「臨海異物志」(沈瑩撰)、「拾遺記」(苻秦王嘉子年撰)、「異苑」(劉宋劉敬叔撰)、「述異記」(舊題梁任昉彥升撰)、「文選」(昭明太子蕭統(tǒng)德施編、唐李善次■〈王孫〉等注、「名醫(yī)別錄」(陶宏景通明撰)、「齊民要術(shù)」(后魏賈思勰撰):以上三國至六朝。

「張曲江集」(唐紹州張九齡子壽撰)、「杜詩集」(杜甫子美撰、「韓詩集」(昌黎韓愈退之撰)、「劉賓客嘉話錄」(韋絢撰)、「北戶錄」(段公路撰)、「孫可之集」(孫樵隱之撰)、「酉陽雜俎」(段成式柯古撰)、「長慶集」(白居易樂天撰)、「白孔六帖」(白居易撰、宋孔傅續(xù))、「投荒雜錄」(房千里撰)、「嶺表錄異」(劉恂撰)、「高僧傳」(釋道宜撰)、「兼明書(五代邱光庭撰)、「中華古今注」(馬縞撰)、「齊邱化書」(南唐譚峭景升撰)、「唐書(石晉劉煦等撰)、「水族加恩簿」(吳越毛勝撰):以上唐至五代。

「五代會要」(宋王溥齊物撰)、「清異錄」(陶谷秀實撰)、「談苑」(舊題孔平仲毅甫撰)、「圖經(jīng)本草」(蘇頌子容撰)、「東坡詩集」(眉山蘇軾子瞻撰)、「山谷詩集」(黃庭堅魯直撰)、「張宛邱詩集」(張耒文潛撰)、「湘山野錄」(釋文瑩撰)、「埤雅」(陸佃農(nóng)師撰)、「龜山集」(將樂楊時中立撰)、「爾雅翼」(羅愿端良撰)、「艾軒集」(林光朝謙之撰)、「詩集傳」(朱子撰)、「朱子語錄」(黎靖德編)、「西溪叢語」(姚寬令威撰)、「續(xù)博物志」(李石方舟撰)、「瑣碎錄」(溫革撰)、「石湖詩集」(范成大至能撰)、「溪蠻叢笑」(朱黼文昭撰)、「文獻通考」(元馬端臨季與撰)、「道園遺稿」(虞集伯生撰)、「農(nóng)書」(王楨伯善撰)、「真臘風(fēng)土記」(周達觀誠齋撰):以上宋、元。

「遜志齋集」(明方孝儒正學(xué)撰)、「涵史」上下篇(鄧元錫撰)、「山堂肆考」(彭大翼撰)、「七修類稿」(郎英仁寶撰)、「丹鉛總錄」(楊慎用修撰)、「升庵外集」(即筆記,同上,張士佩編)、「蟫史集」(穆希文撰)、「事物紺珠」(黃一正撰)、「本草綱目」(李時珍瀕湖撰)、「虎薈」(陳繼儒眉公撰)、「閩書」(又「名山藏」。何喬遠鏡山撰)、「戒庵漫筆」(李詡撰)、「雨航雜錄」(馮時可元成撰)、「閩中海錯疏」(屠本畯撰)、「謝氏五雜俎」(謝肇浙在杭撰)、「庶物異名疏」、陳懋仁無功撰),「二如亭群芳譜」(王象晉藎臣撰)、「東番記」(周嬰撰)、「通雅」(方以智密之撰):以上前明。

國朝

「康熙字典」(張玉書素存等奉撰)、「正字通」(廖文瑛綸璣撰)、「廣群芳譜」(江灝沅亭等奉撰)、「使琉球記」(張學(xué)禮立庵撰)、「閩小記」(周亮工櫟園撰)、「居易錄」(又「香祖筆記」。王士楨撰)、「唐韻考」(紀(jì)容舒撰)、「事物異名錄」(厲荃靜薌輯、關(guān)槐晉軒增)、「廣東通志」、「寧波府志」、「興化府志」、「漳州府志」、「泉州府志」、「靖海記」(施瑯琢公撰)、「鹿洲初集」(藍鼎元玉霖撰)、「吾學(xué)錄」(吳榮光荷屋編)、「東溟文集」(姚瑩石甫撰)、「問俗錄」(陸盛韶澧西撰)、「閩中校士錄」(沈維鐈鼎甫撰)、「六亭文集」(鄭兼才文化撰)。

右用魏氏仲舉注韓文例,列其書目于此。內(nèi)如「長慶集」不及元微之、「談苑」不及王君玉、「農(nóng)書」不及陳旉、「海錄碎事」不及葉廷珪之類,則以征引各有專屬故也。此外,有「理臺末議」、「東寧政事集」而不數(shù)者,非無傳本,即未刊行。更有「字說」、「字釋」、「正韻」、「稗談」、「文字集韻」、「六書精蘊」、「農(nóng)圃大書」、「食物本草」、「養(yǎng)魚經(jīng)」、「藝花譜」、「草木譜」、「采蘭雜志」、「桂海果志」、「華夷花木考」、「鳥獸考」、「鳥獸續(xù)考」、「格物總論」諸篇,或匯入?yún)矔?,如陶南村之「說郛」;或刪摘原集,如商維浚之「稗?!?;或附載他書,如「小正」之人于「大戴」、「江海賦」之收于「文選」:皆無專籍,又少撰著人名。即有如婁元禮「田家五行雜占」、賈耽「花譜」、陳翥「桐譜」、徐炬「事物原始」,雖有篇有名,終以未檢全書,不便加之系系。附綴于此,以概其余。

噶瑪蘭廳地輿全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