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
冀州。信都郡,今理信都縣?!队碡暋肪胖輱u之一。畢昴之間為天街,昴星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兩河之間為冀州。夏禹導(dǎo)河,自大坯山北過降水,至于大陸。按《地志》:“降水南自清河郡,經(jīng)東武城縣界,入當(dāng)郡南宮縣界,又東北入信都縣界?!薄端?jīng)注》云:“絳水故瀆又東北,經(jīng)辟陽亭北,入信都城東,散入澤渚?!?按:辟陽亭在今郡理東南三十五里。今郡乃漢信都國城,則郡理東入兗州之域,西入冀州之域,此是明二州之地。春秋時,為晉東陽地。三家分晉國,為趙。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屬巨鹿?!稘h書》:“高帝六年,分趙、巨鹿,立清河、信都、常山等郡,尋改信都為國。至景帝二年,改為廣川國,立皇子彭祖為王;四年,彭祖徙封趙。中二年,封皇子越為王,子齊有罪,國除。數(shù)月,武帝立齊子去為王,去有罪,徙上庸。宣帝地節(jié)四年,立去兄文為王,文子海陽有罪,徙房陵。元帝建昭三年,改為信都國,封皇子興為王,后興徙中山王。哀帝二年,徙定陶王景為信都王。領(lǐng)縣一十七,理信都。后漢初復(fù)為郡。按《后漢書》云:“王郎僭號,河北悉應(yīng)光武,自薊南行,有白頭翁曰:‘努力信都,為長安守。’光武至信都,太守任光開門出迎?!奔唇裰菀病9馕渌旄臑殚L安國。永平十五年,更名樂成國,以封皇子黨為王,傳國四世絶;延光元年,又更名安平國,以封河間孝王開子德為王,以續(xù)祀;至中平元年,有罪,國除。漢末,兼置冀州,領(lǐng)郡國而理于此。魏黃初中,冀州刺史自鄴徙理信都。至?xí)x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為長樂國,立孚曾孫佑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觀津三縣為武邑國,以封南宮王承為武邑王?;莸蹠r,承薨無后,省還長樂。西晉末,石趙自信都徙理襄國。至季龍,州徙于鄴。慕容儁平冉閔,冀州又徙理信都。苻堅克慕容暐,州又徙于鄴。后慕容垂據(jù)中山,復(fù)移冀州于信都,垂改都之。后魏平慕容氏,復(fù)為長樂郡,兼置冀州。北齊、后周皆因之。隋開皇三年,郡廢,而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fù)為信都郡。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復(fù)改置冀州,領(lǐng)信都、衡水、武邑、棗強、南宮、堂陽、下博、武強八縣;六年,置總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貝、深、宗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強二縣屬深州;十七年,以廢深州之下博、武強、鹿城,廢觀州之阜城來屬。龍朔二年,改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復(fù)舊。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強、鹿城三縣屬深州。開元二年,復(fù)以下博、武強還冀州。天寶元年,改為信都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冀州。后漢皇甫嵩,字義貞,為冀州牧,平黃巾賊有功。后嵩請冀州一年田租以賑饑人,帝從之。百姓歌之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fù)安居?!?br />
元領(lǐng)縣十,今八:信都。南宮。阜城。武邑。堂陽。棗強。衡水。蓨縣。德州割到。
二縣割出:武強。下博。已上入深州。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二百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西南取相州路至東京七百二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西南取相州路至長安一千九百二十里。東至德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貝州一百三十里。正西微北至趙州一百六十里。北至瀛州二百四十里。東至博州三百里。西南至邢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博州三百里。東北至滄州三百三十里。
戸:唐開元戸:九萬四千一百二十。皇朝戸:主一萬八千六百三十五,客三千七百一十二。
風(fēng)俗:虞植《冀州風(fēng)土記》云:“黃帝以前未可備聞。唐虞以來,冀州乃圣賢之泉藪,帝王之舊地。”又張彥貞《記》云:“前有唐虞之化,后有孔圣之風(fēng)?!庇帧妒葜尽罚骸凹街葜厣w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語曰:‘仕宦不偶値冀部,其人剛狠,淺于恩義,無賓序之禮,懷居慳嗇。’古語云:‘幽冀之人鈍如椎,亦履山之險,為逋逃之藪?!庇衷S慎《說文》云:“冀州北郡以月朝作飲食為膢,臘祭也。”又山東之人性緩尚儒,仗氣任俠是也。
姓氏:高陽郡五姓:許。紀(jì)。夏。伏。公孫。渤??と眨簠?。高。歐陽。
人物:竇嬰。董仲舒。后魏有馬八龍。唐孔穎達(dá)。冀州衡水人,為散騎常侍??壮哺?。字弱翁,冀州人。隱徂徠山,號竹溪六逸。高士廉。渤海蓨縣人。
土產(chǎn):絹。貢。綿。貢。草履子。
信都縣。舊三十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地,屬信都國。又《續(xù)漢書?郡國志》:“信都縣,屬安平國?!焙笪河謱匍L樂郡。隋開皇六年,又于州理置長樂縣。大業(yè)二年,省信都縣,并入長樂;十二年,又改長樂,為信都縣?!犊h道記》云:“信都城內(nèi)有曹魏冀州刺史陳留丁紹頌德碑,青龍三年立?!庇钟泻笪捍淌反薏亍⒗钇健⒎饴≈谋?,文皆冠絶。胡蝗:《晉陽秋》曰:“司、冀、青、雍州蝗食茅草至盡,石勒與蝗競?cè)∶窈?,河北百姓謂之胡蝗?!睔s山:舜耕于歴山,是此。衡水: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也。按《信都記》云:“衡水,有袁譚渡,歴下博城北,而迤邐東北注,謂之九爭曲水。味咸苦,俗稱苦河,亦謂之黃漳河?!睗嵴乃涸谥菸鞅绷?,亦謂之白溝。降水:《禹貢》謂:“導(dǎo)河,北過降水。”即此。今謂之枯降渠,西南自南宮縣界流入。又云:“降水枯瀆在州東南二十里。”博水:源出中山望都縣,南入上博縣界,因為名。楊陓澤:《爾雅》謂:“秦有楊陓?!遍L蘆枯溝:在州西二里。昌城故城:漢為縣,在今郡西北五十里,屬信都,后漢省。扶柳故城:在今縣西三十里。按《隋圖經(jīng)》:“縣有扶澤,內(nèi)多柳,因號曰扶柳。”即漢末劉植據(jù)此城以迎世祖于此。辟陽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五里。漢為縣,后漢省。故桃城:漢為縣,在今縣西北四十五里,后漢省,今城存。故澤城:西晉末劉石之亂,人相率共筑此城于柳澤畔。合陽城:漢縣。高帝時,以代王喜棄國,降為合陽侯。宣帝又封梁喜為侯。王莽改曰宜鄉(xiāng)。后漢省,并入扶柳?!杜f地理書》:“并失所在,蓋在今郡東界。”三張宅:晉文士張協(xié)兄弟三人俱善屬文,皆郡人也。語曰:“二陸入洛,三張減價?!备]冢:隋《圖經(jīng)》云:“觀津東南三里。青冢高三十余丈,周回千步?!睗h文帝竇后父青,少遭秦亂,隠身漁釣,墜泉死。景帝即位,太后于墜井泉所起大墳,號曰竇氏青山,在觀津城南。煮棗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侯國城,六國時于此煮棗油。后漢及齊以故事,每煮棗油于此城。
南宮縣:西南六十二里。舊二十七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稘h書》云:“高后元年,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侯?!奔创艘?。《地理志》:“南宮,屬信都國?!彼濉秷D經(jīng)》云:“光武自薊南馳至南宮界,遇大雨,引車入道傍客舍,馮異抱薪,鄧禹燃火,對灶燎衣而去。”即此地。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六年,復(fù)置。絳水枯瀆:在縣東南六里。 南自清河郡經(jīng)城縣地流入邑界??澘h:漢為縣,在今縣東南二十六里,故城存。后漢,省。有降水枯瀆經(jīng)此城北。
阜城縣。東北一百四十里。舊二十七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地,屬渤???。故城在今縣東二十二里阜城故城是也。后漢屬安平國?!稌x書地道記》云:“改阜邑為阜城?!备啐R天保七年,自故城移于今理。隋開皇九年,改屬觀州。大業(yè)二年,復(fù)屬冀州。唐武德四年,又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廢觀州,又隸冀州。弓高城:在縣南二十七里。隋《圖經(jīng)》云:“弓高城,漢封韓頹當(dāng)為侯國。”崔浩曰:“韓増為龍頟侯,今城中有龍頟村?!奔创?。晉省縣。隋開皇十六年,復(fù)置,屬滄州。故蒲領(lǐng)城:漢縣,在今縣北三里,蒲領(lǐng)故城是。后漢,省并蓨。按《水經(jīng)注》云:“今滄州魯城,縣北六十里漳河西岸,又有一蒲領(lǐng)。人流寓于彼,遂立此城?!焙鬂h既以蒲領(lǐng)并蓨,今阜城北蒲領(lǐng)故城與蓨相近,足明魯城西界蒲領(lǐng)非漢縣也。苻融壘: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沙丘:即宅陽城,一名西宅。華陽亭:即嵇康學(xué)琴于此 。
武邑縣。東北九十里。舊十九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地,屬信都國。后漢,屬安平國。晉太康十年,于此置武邑郡。后魏皇始三年,移郡治武強。高齊天保中,省武邑。隋開皇六年,復(fù)置。降水:《九州島要記》云:“武邑縣,降水西南自衡水縣界而東,經(jīng)縣城西北,過衡漳河,在縣北三十二里。”觀津丘:在縣東南二十七里。東昌故城:在縣東北二十八里,漢為縣。后漢末,省。觀津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古堤尚存,即六國趙邑也。趙孝成王封樂毅于觀津,號望諸君。又漢為縣,景帝母竇太后,觀津人也。高齊天保七年,廢。武強湖:在縣北三十二里。
堂陽縣。西六十五里。舊十七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地。《漢書》:“漢高帝封孫赤為堂陽侯。”即此地,屬巨鹿郡。應(yīng)劭曰:“縣在堂水之陽?!卑矗洪L蘆水亦謂之堂水,縣名堂陽,蓋取此也。后漢,屬安平國。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重置,屬冀州。晉改為蒲澤。唐復(fù)舊名。堯臺:《郡國志》云:“信都、堂陽九門城有古臺二所,并號為堯臺?!遍L蘆水:在縣南二百步。
棗強縣。東南六十八里。舊二十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地。武帝封廣川王子晏為侯,即此?!稘h書?地理志》:“屬清河郡?!卑础犊h道記》云:“今棗強縣東北十八里有廣川王故城?!蹦饺荽褂诖酥脧V川郡。后魏孝文太和十一年,廢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廣川縣。因移棗強縣理此城,屬長樂郡。隋開皇二年,又自故城移棗強于今理??h外城:即羌酋姚弋仲之故壘也。棘津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七里?!蹲髠鳌吩唬骸皶x荀吳帥師涉自棘津。”《史記》云:“呂望,東海人也,老而無遇,賣食棘津?!苯窆食菛|北百步有后漢黃門譙敏碑,其文相傳云蔡伯喈撰也。高堤:廢縣,今縣東北三十六里有高堤故城,一名雍氏郭城。漢為縣,后漢省。平堤廢縣,漢宣帝封河間獻(xiàn)王子招為侯,后漢省?!杜f地理書》并失其所在,蓋在今縣東北高堤城側(cè)近,以界內(nèi)多古堤,因以為名??菡暮樱涸诮窨h東南十里。又東流,入蓨縣界。廣川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古臺:隋《圖經(jīng)》云;“城北一古臺,俗傳為太公賣漿臺。”故棗強城:漢為邑,理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五里。后漢省。魏復(fù)置。高齊天保七年,自故城移棗強縣于今縣東北十八里廣川城置。隋開皇二年,移于今理。復(fù)陽故城:漢縣,在今縣西南十八里,故城是也。高帝封陳胥為侯,即此。后漢省。莎題:漢為縣,后漢省?!杜f地理書》并失所在。按《郡國縣道記》云:“今在貝、冀、德三州之界。”即棗強地也。
衡水縣。西北四十里。舊十八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桃縣地。隋開皇十六年,于今縣置衡水縣,在長蘆河西則衡漳故瀆也,因以為縣名。長蘆水:在縣南二百步。藺相如臺:在縣東北十二里。
蓨縣。東北七十里。舊二十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蓨縣,即條侯國也,文帝封周亞夫為條侯。蓨縣,屬信都國。后漢,屬渤海郡。晉改蓨為條。開皇三年,廢渤海郡,屬冀州。五年,改條縣為蓨縣,屬觀州。唐武德亦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州廢,改隸德州。今屬冀州。九城:在縣西,有邸閣,城內(nèi)有晉蓨縣令魯國孔翼清德碑存焉。馬頰河:經(jīng)邑界。
深州
深州。饒陽郡,今理陸澤縣?!队碡暋芳街葜颉P欠之吽?。戰(zhàn)國時屬魏。七國時為趙地。秦并天下,為上谷、巨鹿二郡地。漢為饒陽縣地,屬涿郡。后漢屬安平國,桓帝以后為博陵郡。晉為博陵郡。北齊亦同。隋開皇十六年廢郡,于饒陽縣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為名;大業(yè)二年,州廢,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間二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于河間郡之饒陽縣置深州,領(lǐng)安平、饒陽、蕪蔞三縣。初治安平,其年,移理饒陽。貞觀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強、下博來屬,省蕪蔞縣。十七年,廢深州,以饒陽屬瀛州,安平屬定州,鹿城、下博、武強屬冀州。先天二年,復(fù)割饒陽、安平、鹿城置深州,仍分置陸澤縣。天寳元年,改深州為饒陽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深州。
元領(lǐng)縣五,今六:陸澤。饒陽。安平。武強。冀州割到。下博。冀州割到。樂壽。瀛州割到。
二縣割出:鹿城。入鎮(zhèn)州。博野。入定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九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西南取趙州路至長安二千一百五里。東至滄州三百十五里。南至魏州五百里。西至鎮(zhèn)州一百八十五里。北至易州三百里東。東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定州一百七十三里。東北至瀛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鎮(zhèn)州一百五十里。
戸:唐開元戸:四萬二千二百一十五?;食瘧簦褐饕蝗f五千四百八十八,客五千八百七十三。
風(fēng)俗:同冀州。
人物:蘇瓊。字珍之,武強人。唐魏知古。深州陸澤人,為相。
土產(chǎn):布。絹。貢。石榴。
陸澤縣。舊十七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廣阿縣地。隋仁壽中象城縣地。唐開元中,自象城析置,以大陸澤為名。貞元中,以饒陽立深州。至長慶已后,移深州理于是邑。大陸澤:《禹貢》謂“大陸既作”是也。
饒陽縣。東北三十里,舊三十鄉(xiāng)。本漢舊縣地,屬涿郡。應(yīng)劭注云:“在饒河之陽為名?!苯裼泄懦牵诮窨h東北二十里饒陽故城是也。齊文宣天保五年,移于今理。按:饒陽縣即后魏虜渠口,置虜口鎮(zhèn)于此。后為縣,隸深州。隋開皇三年,改屬定州;十六年,屬深州;大業(yè)三年,省深州,改屬瀛州。唐武德四年,還屬深州??莅遵R渠:在縣南,一名黃河,今名白馬溝。上承滹沱河,東流入下博界故瀆?!端?jīng)注》云:“滹沱河又東,自白馬渠出?!崩罟{《趙記》云:“此渠魏白馬王彪所鑿,俗謂黃河?!庇帧锻ǖ?州郡》云:“滹沱河舊在縣南,即光武所渡處。魏武帝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所以今在縣北。后魏刺史楊貝改為清寧河?!笔且病CO宅:注詩,為河間王博士,是邑人,今有宅存。博陵故城、饒陽故城:皆漢邑名,廢城在縣界。虜口鎮(zhèn)城:今邑理也。自石趙、苻秦、后魏,并為博陵郡,理于此。州理城:晉魯口城也。公孫泉叛,司馬懿征之,鑿滹沱入泒水以運糧,因筑此城。蓋滹沱有魯沱之名,因號魯口。后魏道武皇始二年,車駕幸魯口,即此城也。蕪蔞亭: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后漢光武自薊東南馳,昏夜至饒陽蕪蔞亭,饑甚,馮異進(jìn)豆粥,光武曰:“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矣!”公孫,異字。蕪蔞故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隋縣也,蓋因東北蕪蔞亭為名。
安平縣。西北五十三里,舊一十六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舊縣,屬涿郡?!稘h書》曰:“高帝六年,封鄂千秋為安平侯。”后屬博陵郡。今城北面有臺,俗謂之神女樓。自晉及高齊,博陵郡并理此。隋開皇十六年,又于此置深州;大業(yè)三年,省州,以縣還涿郡。唐武德四年,又置深州,以縣屬深州。州廢,割屬定州。至先天元年,又置州縣,仍屬焉。谷丘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五里。漢為縣,后漢省。泒水:今名礓河,西自定州義豐縣界流入。滹沱河:在縣南二十三里。
武強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舊四十鄉(xiāng),今六鄉(xiāng)。古武隧地,即六國時為趙邑,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里。前漢為武隧縣,屬河間國。后漢屬安平國。晉屬長樂國。后魏屬武邑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又按《郡國縣道記》云:“武強故縣在今縣西南二十五里,漢為侯國。今縣即西晉于其城置武強縣,因古城名之。”高齊移于今理。有衡漳河,在今縣南五里。其城即后魏武邑縣??こ牵牢浠适级曛?。武隧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一里。秦破趙將扈輒于武隧,斬首十萬,即此地也。武強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稘h書》:“嚴(yán)不識以擊黥布功,封武強侯?!焙鬂h王梁亦為武強侯。武強泉:即擔(dān)生蛇所陷之縣。
下博縣。北一百里。舊二十二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舊縣也,屬信都國。應(yīng)劭注云:“泰山有博縣,此故言下也。王莽改曰閏博,亦謂在博水之下,故名耳?!薄逗鬂h書》云“光武曾迷于下博”是。故縣在今縣南二十里。后魏移縣理于衡水北,即去今縣二十里,俗謂之故縣城。后周建德六年,又移于今理。按《縣道記》云:“下博今理,即后漢祭遵壘,北枕衡漳水?!笔且?。白馬故溝:隋《圖經(jīng)》云:“魏白馬王彪鑿武強淵,邑人有遇一小蛇,疑其靈,持而養(yǎng)之。名曰擔(dān)生,長而吞噬人,里內(nèi)患之,遂捕系之獄。擔(dān)生負(fù)而奔,邑因淪為湖,縣長及吏咸為魚矣。今縣治東北半里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jié)為湖??h淪之日,令之子?xùn)|奔,又陷于此,故謂之郎君淵?!逼綕珊樱涸诳h北界,即后漢王霸言光武冰合之所,今號曰危渡。世祖廟:漢世祖自薊北行至此,見一白頭翁云“信都為長安守”,是此處,今有廟存。
樂壽縣。東北□.□.□里。舊一十五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樂成縣地,屬河間國。故城在今縣東南六十五里,是漢理所。城內(nèi)有河間獻(xiàn)王殿,余址尚存?!独m(xù)漢書?郡國志》云:“后漢桓帝改為樂陵縣。帝追尊祖父河間王開為孝穆皇帝,以此邑奉山陵,故加陵字?!辈芪河指臑闃烦强h。后魏太和十一年,自故郡移河間郡及縣西南一里樂壽亭故城。其年,郡又移理武桓城,今河間縣是也。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瀛州;十八年,改為廣城縣。仁壽元年,又改為樂壽,又取其理城為名。大業(yè)十三年,自樂壽亭故城移于今理。房淵:《九州島記》云:“樂壽縣有房淵,方三百里。石勒之建安二年,水忽變?yōu)槌?。燕慕容儁二年,水忽生鹽如印形,其淵一日再長再減,不失其度。居近者時見龍狗之狀戲于旁,葉落于淵者,輒有群燕銜出?!惫拾⑽涑牵簼h縣廢城,在今縣西北三十九里,后漢省。故中水城:漢縣也,在今縣西北三十里。高祖封功臣呂馬童為中水侯,即此地。居兩河之間,故曰中水。又《郡國縣道記》云:“其城南枕滹沱,北背高河?!备啐R天保七年,省。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四
河北道十三
德州 棣州 濱州
德州
德州。平原郡,今理安德縣。《禹貢》兗州之域,星分危宿十一度。春秋及戰(zhàn)國并屬齊地。秦滅齊,置齊郡。漢高帝分齊郡,置平原郡,領(lǐng)縣十九,理平原。后漢又為國。殤帝延平元年,以封和帝子勝為王,子德嗣。德無子,安帝永寧元年,立河間孝王子翼為平原王,奉勝祀。順帝永建五年,貶翼為蠡吾侯?;傅劢ê投?,封弟顧為平原王,至獻(xiàn)帝時國除。曹魏黃初三年,又為國,封皇子叡為平原王。七年,叡入為皇太子。晉武帝泰始元年亦為國,封叔父干為平原王。后魏又改為郡,仍自平原移理今聊城界畔城。文帝太和中,于今州東南三十利安德故城置安德郡,平原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平原屬冀州。九年,于今安德復(fù)置德州,平原復(fù)屬焉。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fù)置德州,領(lǐng)安德、般、平原、長河、將陵、平昌六縣,其年,置總管府,管博、德、棣、觀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割滄州之滳河、厭次來屬。十七年,廢般縣。以滳河、厭次二縣屬棣州,又以廢觀州之蓚縣、安陵來屬。天寳元年,改為平原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德州。
元領(lǐng)縣八,今五:安德。平原。安陵。將陵。德平。
一縣割出:蓚縣。入冀州。
二縣廢:長河。并入將陵。歸化。為鎮(zhèn)。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二百十九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九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里。東至棣州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西至冀州二百十五里。正北微東至滄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東渡河至齊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貝州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冀州三百三十里。
戸:唐開元戸:六萬一千七百七十。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三百五十六,客三千五百六十八。
風(fēng)俗:與冀州同。
姓氏:平原縣六姓:師。雍。芮。義。華。東方。
人物:管輅。字公明,平原人,精易學(xué),通占相之術(shù),言輒奇中。劉峻。字孝標(biāo),平原人,著《辨命論》。王刋。平原人。劉吁。字彥度,平原人,號玄貞處士。高詡。平原人。胡僧紹。字承烈,平原人,累辟不就,齊高帝賜竹根如意筍萚冠。
土產(chǎn):貢:綾。蛇床子。賦:綿。絹。
安德縣。舊二十八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安德縣也,屬平原郡,后魏屬安德郡。隋開皇三年廢郡,屬冀州。九年改隸德州。黃河,南去縣八十里。滳水,在縣西南八十里。鬲津枯河,在縣西南七十里?!队碡暋穬贾荩骸熬藕蛹鹊馈!必蚣淳藕又?,自鬲津至徒駭二百余里。今河雖移,不離此城也。馬頰河,在縣南五十里。鹿角故關(guān),在縣東七十五里。故鬲城?!犊すh道記》云:“古鬲國,郾姓咎陶之后?!睗h為縣。高齊天保七年,并入安德。廢城在今縣西北。東方朔祠,在縣東四十里,系祀典。唐大歷中,刺史顏真卿重鐫,夏侯湛贊,碑見存。
平原縣。西南四十六里,舊十八鄉(xiāng)。本漢舊縣,屬平原郡,后屬平原國。后魏屬安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冀州,九年改隸德州。王莽枯河,北流,經(jīng)漢平原故城。黃河在縣南五十里。故鄃城,在縣西,后漢初分戶,又置陽靈縣,尋并陽靈為鄃,封馬武為侯,即此地,后魏省鄃,今故城存。驲幕故城,漢縣,在今縣西北二十里故城是也,高齊省入平原縣。按《郡國志》云:“殷至祖乙時,置驛于此?!惫茌`祠。在縣西南一里。
德平縣。東北八十里,舊二十三鄉(xiāng)。本漢平昌縣,屬平原郡,故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即漢理所,后漢改為西平昌。后魏永熈二年,又除西字,移于今縣東南廢平昌縣。高齊天保七年,又移于今理。隋開皇三年,改屬滄州,十六年,屬德州,今為德平縣。馬頰河,在今縣南十里,唐久視元年開決,又名新河。故般城,漢縣,廢城在今縣東北二十五里,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六年,又置般縣,于今平昌縣西南三十里漢平昌城內(nèi)。貞觀十年被水漂毀,又移于漢平昌城東北十四里、今縣西南六十里筑城,以置百姓,十七年廢。重平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漢為縣,后漢省,今有故城存。后魏宣武帝大明三年復(fù)置,高齊天保七年省,并入平昌縣。
將陵縣。北五十里,舊八鄉(xiāng),今□鄉(xiāng)。本漢安德縣地,屬平原郡。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將陵縣,取安德縣界將陵故城為名,屬德州。鬲津枯河,在縣北二十里。王莽枯河在縣東十里。廢長河縣,在州西北五十里,舊十五鄉(xiāng),本漢廣川縣也,屬信都國。后漢屬清河國。魏封裴秀廣川侯,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fù)置,屬冀州,九年改隸德州。仁壽元年改廣川縣為長河縣,今并入將陵。漳河水,自貝州漳南縣界流入,西去縣二十五里。永濟(jì)渠,在縣西十里。張公故關(guān),在縣東南七十里。
安陵縣。西北一百里,舊二十鄉(xiāng)。本漢蓚縣地,屬渤海郡。漢立安縣,《舊地理書》但云:“蓚縣并失,安縣理所?!苯窨h東七里,晉所置東安陵縣城,即漢安縣舊理也,后魏省東字,今微有遺址,高齊天保七年省。開皇六年,又分東光縣于今縣東二十二里新郭城,再置今安陵故縣是也,大業(yè)二年廢,唐武德四年復(fù)立。貞觀十七年,廢觀州,與蓚縣同隸德州。永隆二年移于柏杜橋,即今理。福城。唐元和二年,橫海軍節(jié)度使鄭權(quán)奏:“德州安德縣,渡黃河,南鄰齊州臨邑縣,有灌家口草市,頃者成德軍于市北十里筑城,名福城,城縁隔黃河與齊州臨邑縣對岸,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縣界,疆境闊遠(yuǎn),易動難安,請于此置縣,以歸化為名。”詔從之,今廢為鎮(zhèn)。
棣州
棣州。樂安郡,今理厭次縣?!队碡暋穬贾葜颍犊尽吩疲骸氨厩嘀萁纭?。星分危宿四度。春秋時屬齊,賜太公履北至于無棣是也。秦并天下,為齊郡。漢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漢為平原郡、樂安國地。晉又為樂安、樂陵二國之地。宋并樂安為樂陵郡 ,后魏又分樂陵為二郡。隋開皇中,于郡理置厭次縣,屬渤海郡,又于陽信縣置棣州,大業(yè)二年州廢,縣隸滄州,仍自饒安縣移滄州,于陽信縣為理。唐武德四年,置棣州,領(lǐng)陽信、樂陵、滳河、厭次四縣,治陽信。八年,并入滄州。貞觀十七年,復(fù)置棣州于樂陵縣,領(lǐng)厭次、滳河、陽信三縣,又割淄州之蒲臺隸焉,而樂陵屬滄州。天寳元年改為樂安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棣州。
元領(lǐng)縣五,今三:厭次。滳河。陽信。二縣割出:蒲臺。渤海。以上二縣入濵州。
州境:東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二百九十里。東至濱州八十里。西至德州二百里。南至淄州一百八十里。北至滄州二百七十里。東南至青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齊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濱州渤??h界四十里。西北至滄州二百三十 里。
戸:唐開元戸:二萬五千五百四十五?;食瘧酰褐饕蝗f五千六百八十五,客四萬四百九十三。
風(fēng)俗:與滄州同。
人物:東方朔。平原厭次人。
土產(chǎn):貢絹。地出絲、蠶。
厭次縣。舊一十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富平縣也,屬平原郡。后漢明帝更名厭次,則厭次前已廢矣。相傳秦皇東游厭氣,至碣石,次舍于此,因為名。曹魏屬樂陵國,晉樂陵理于此。泰始元年封石苞為公,后魏又徙厭次,理馬嶺城,即今陽信縣東馬嶺城也。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七年于此復(fù)置,屬滄州。唐武德四年屬棣州。邵城,《郡國志》云:“后為厭次城是也”。有東方朔冢存,即晉邵纉屯兵此城,石虎擒之,因名邵平城,后即單呼邵城。黃河,在縣南三里。滳河,在縣四 十里,通海故關(guān)。在縣四 十里。
滳河縣。西南六十里。舊十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朸縣也,屬平原郡,后漢省。隋開皇十六年,于朸故城置滳河縣,以縣南滳河為名,屬滄州,改屬棣州。唐貞觀元年,改隸德州,十七年還棣州。馬頰枯河,在縣北二十里。滳河,在縣北十五里。漢成帝鴻嘉四年河水泛溢為害,河堤都尉許商鑿北河通海,故以商字為名,后人加水焉,按《水經(jīng)注》:“滳河水從縣界流徑富平故城北,分為二,東水謂之長聚溝,北水為百泊瀆,東北俱注于海?!秉S河。在縣南十八里。
陽信縣。北六十里,舊十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舊縣也,屬渤??ぁ?h在河曲之中,魏屬樂陵國。晉東海王越斬汲桑于此,后魏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滄州,十七年于陽信置棣州。唐武德六年省州,以縣屬滄州。后唐同光三年,割屬棣州。瑗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北五里,一名運城,后漢省,廢城存。富平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東三十里,富平故城是也,今名邵城。按《十六國春秋》云:“內(nèi)黃人邵纘自號冀州刺史,屯富平城,為石季龍所擒?!奔创顺且?,城中有鐵柱,兼有神祠。千乘、博昌,皆漢之縣名,有廢城,俱在邑界。鉤盤河。在縣北四十里,即九河之一也。
濱州
濱州。今理渤海縣。本瞻國軍,周顯德三年三月升為州,仍割棣州之渤海、蒲臺兩縣屬焉。
今領(lǐng)縣二:渤海。蒲臺。
州境:東西二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一百二十一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三百八十里。東至海一百八十里。西至棣州界四十里。南至淄州一百九十七里。北至滄州界八十里。東南至青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棣州八十里。東北至滄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滄州界二百六十里。
戸:舊戸:載棣州籍?;食軕簦褐骶徘б话侔耸濉?br />
風(fēng)俗:同棣州。
人物:無。
土產(chǎn):同棣州。
渤??h。舊十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蒲臺縣地,唐垂拱四年,分置渤海縣,以在渤海之濱為名。天寳五年,以地土咸鹵,自舊縣西移四十里,就李丘村置,即今理。大海,在縣東一百六十里。舊黃河。在縣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移道,今枯。
蒲臺縣。東南五十里,舊一十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濕沃縣,屬千乘國?!独m(xù)漢書志》無濕沃縣。宋復(fù)置濕沃縣,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改屬滄州。十六年改為蒲臺縣,取縣北蒲臺為名,隋末廢。唐武德三年重置,八年,改屬淄州,貞觀十七年置棣州,割蒲臺屬焉。古蒲臺,在縣北四十里,秦始皇筑之,以望海、祀蓬萊宮,乃于臺上縈蒲系馬,蒲生盤如馬之狀。在縣北二十五里。此臺割入渤??h界,縣因此臺以為名。黃河,西南去縣七十里。大海。在縣東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呼為鬬口淀,是濟(jì)水入海之處,海潮與淀相蕩,故名,今淀上有井可食,海潮雖大,淀終不沒,百姓于其下煮鹽。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五
河北道十四
滄州
滄州。景城郡,今理清河縣?!队碡暋芳街?、兗州二州之域,《禹貢》曰:“濟(jì)、河惟兗州,九河既導(dǎo)。”孔注云:“河水分為九道,在此州界?!庇菟醇爸転橛闹葜?,春秋時屬齊、晉。七國時燕、齊二國之境,又為燕、趙、齊三國之域。秦并天下,以齊地置齊郡,以趙地置巨鹿郡,燕置上谷郡,為三郡之地。漢高帝五年,又分三郡之地,置渤海郡,理浮陽。后漢移理南皮,曹魏不改。晉武帝泰始元年,封安平王孚子輔為渤海王。宋文帝元嘉中,改置樂陵郡。孝武以其地廣分其地,又置渤海郡。后魏初改渤海郡為滄水郡,太安四年郡移理今東光縣城。尋又省,復(fù)為渤??ぁV廖跗蕉攴皱?、冀州,置滄州,取滄海為名,領(lǐng)浮陽、樂陵、安德三郡,理饒安,即今饒安縣東千童故城是也。其浮陽郡理今浮陽縣。高齊及后周渤海郡猶理東光,浮陽郡猶理浮陽。隋初三郡皆廢為縣,以元渤海所領(lǐng)縣屬冀州,以浮陽所領(lǐng)縣屬滄州,又以廢樂陵郡之屬縣并屬滄州。十六年,于長蘆縣置景州,于陽信縣置棣州。大業(yè)二年廢景、棣二州,以二州元屬縣屬滄州,仍自饒安移州理于陽信縣。三年,罷州為渤??ぃ岳黻栃?。十二年,為賊所逼,郡因徙理清池。唐武德元年改為滄州,領(lǐng)清池、饒安、無棣三縣,治清池;其年,移治饒安;四年,竇建德分饒安,置鬲津縣;五年,以清池屬東鹽州;六年,以觀州胡蘇縣來屬,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滳河、厭次、陽信、樂陵四縣來屬。貞觀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廢景州之長蘆、南皮、魯城三縣、廢東鹽州之鹽山、清池二縣并來屬;又以滳河、厭次二縣屬德州;以胡蘇屬觀州,仍移州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樂陵;省無棣縣入陽信。八年,復(fù)置無棣縣;十七年,以廢觀州之弓高、東光、胡蘇來屬;割陽信,屬棣州。天寳元年,改為景城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滄州,舊為橫海軍節(jié)度;唐末改為義昌軍。梁干化二年,改為順化軍。后唐復(fù)為橫海軍?;食蛑?br />
元領(lǐng)縣七:清池。饒安。鹽山。樂陵。南皮。景州割到。無棣。臨津。景州割到。
二縣廢:長蘆。并入清池。干符。并入清池。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二里。南北三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二百二十里。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正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瀛州二百里。北至干寧軍九十里。北至幽州五百七十五里。東南至棣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冀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诙傥迨铩S种疗街菸灏倮?。
戸:唐開元戸:十二萬四千二十四。皇朝戸:主二萬二千三百七十五,客二萬七千三百一十五。
風(fēng)俗:滄州,古渤海之地,屬趙分居多。《漢書》云:“渤海,趙之分野,趙地薄人眾,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椎剽掘冡,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yōu)?!妒葜尽吩疲骸安澈oL(fēng)俗鷙戾、高尚氣力,輕為奸兇?!?br />
人物:茅焦。齊人說秦始皇迎母。雋不疑。字曼倩。鮑宣。字子都,高城人。王修。字叔治,南皮人,藏書數(shù)百卷。石苞。字仲容,南皮人,官大司馬,封樂陵郡公。石崇。字季倫,苞子。刁協(xié)。字景純,滄州人,尚書左仆射。刁雍。唐袁恕已。滄州東光縣人,誅張易之,封為南陽郡王。賈耽。南皮人,拜相,著《貞元十道録》。
土產(chǎn):鹽。綿。絹。五色柳箱。綾。莞席。水蔥布。細(xì)文葦簟。糖蠏。鱧鮬。兔毫。牡蠣。蜃蛤。
清池縣。舊三十鄉(xiāng),今十三鄉(xiāng)。本漢浮陽縣,屬渤???,以在浮水之陽。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清池縣,因縣東南仵清池為名。浮水,源自東光縣西界,永濟(jì)渠分出,東北流經(jīng)州理南十里,又北經(jīng)州城東一里,又東北入于海。故《土地十三州志》云:“浮水所出,東入海?!蓖今敽?,九河之一,與清池相接。永濟(jì)河,在縣西三十里,自南皮縣來,入干寧軍,今亦呼為御河。迎河,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從南皮來,《輿地志》云:“南皮北有迎河,分漳河,入浮水。”毛河,在縣西南五十七里,從南皮來,《輿地志》云:“毛河,漳水各分,從毛州來,又呼為棣河。”仵清池,在縣東南十九里,其水澄味咸,未嘗枯涸,《輿地志》云:“浮陽城南有大運淀?!蔽貉优d二年,水溢,注破仵清村,因以為池,池內(nèi)時有鯔魚,言與海濳通。滄州舊城,唐貞元十三年,増筑外城,東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人莫知名,因掘得銘,銘記云,是六國時趙武靈王墓,遂置祠祭。劉炫碑,后周人居此,炫博通經(jīng)史,后學(xué)之人為立碑,見存。廢長蘆縣,州西北四十四里,本漢參戸縣,今縣西北四十六里有參戸故城是,后漢省,俗亦謂之木門城,按本縣理即周宣帝大象三年于參戸故城東南置長蘆縣,屬章武郡。隋初于今理西北三里置漳河郡,以縣屬焉,三年罷郡,仍移縣于郡界,屬瀛州。十六年,于縣置景州,隋大業(yè)三年廢。唐武德四年,又于此置景州。貞觀初省,以縣屬滄州??h元在永濟(jì)渠西,開元十四年大雨,城邑漂沈,十六年移于永濟(jì)渠東一里,即今縣是也。皇朝干德二年,割入清池縣。長蘆水,在舊縣西南五里,按《水經(jīng)》:“長蘆水,出洺州列人縣,以其水旁多蘆葦為名?!毖δ?,在縣北周回五十里,民有蒲魚之利。中邑,漢縣,高后封呂相朱進(jìn)為侯,王莽改曰檢陰,后漢省,并浮陽,《舊地理書》:“并失其所在?!奔唇窨h地是也。盟亭,《郡國志》云:“長蘆縣有盟亭”,即為燕、齊二界。五壘城,在縣西南二里,《輿地志》云:“漢宣帝封河間獻(xiàn)王子雍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俗呼五壘城”。古木門城,在縣西北四十六里,《春秋》襄二十七年:“衛(wèi)侯之弟鱄出奔晉,托于木門。”蓋此城也,《輿地志》云:“中有大樹,因名木門”。參戸侯陵,在縣西北三十六里,高一丈,《漢書》:“河間獻(xiàn)王子免封參戸侯”。廢干符縣,在州北一百里,本漢章武縣地,屬渤海郡,今縣東南鹽山縣西北章武故城是也。后魏于今理置西章武縣,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又于西章武縣故城置魯城縣,遙取長蘆縣北平虜城為名,仍改虜為魯者,盡惡胡虜之字也,屬景州。唐貞觀元年廢,景州來屬。干符元年,縣東北有野稻、水谷,連接二千余頃,東西七十里,南北五十里,北至燕,南及魏,悉來掃拾,俗稱圣禾,甚救濟(jì)民。至二年,勅改干符縣?;食@德二年,并入清池縣。城頭將軍祠,在此縣也。平虜渠,在縣南二百步,魏建安中于此穿平虜渠,以通軍漕、北伐匈奴,又筑城在渠之左。大海,在縣東十四里。衡漳河,在縣西六十里。故蒲嶺縣,按《郡國縣道記》:“蒲領(lǐng),漢縣,在冀州阜城縣北三里,蒲領(lǐng)故城是也,后漢入蓚縣”。又按《水經(jīng)注》:“今縣西北六十里 ?!闭暮游靼队直庇衅杨I(lǐng)故城,蓋漢末黃巾之亂,有蒲領(lǐng)人流寓于此,遂立此城,后漢既以蒲城與蓚相近,足明今縣西北界有此城,非后漢理所。麻姑城?!犊尽吩疲骸凹礉h武東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
樂陵縣。南一百二十五里,舊十八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舊縣,屬平原郡。曹魏封曲陽王茂為樂陵王,后魏初又為樂陵郡理所,至永平二年,又徙縣于今縣東五十里樂陵故城。唐貞觀元年,自樂陵故城移縣于今理。鬲津枯河,《爾雅》云:“九河之一”,在縣西三里,東北流入饒安縣界入海。重合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二百步?!稘h書》:“有功臣,封重合侯”,即此地,高齊天保七年省。振陂,后魏太武所筑,在今縣西。燕留城,《郡國志》云:“即齊桓公割地與燕處”。馬頰河,在縣東六十里,從滳河縣北界來,《輿地志》云:“篤馬河,亦馬頰也,《爾雅》九河也,言馬頰上闊下狹如馬頰也?!便^盤河,在縣東南五十里,從德州平昌縣來,河勢曲如鉤盤。東方朔廟?!稘h書》:“東方朔,平原厭次人也?!眳挻畏譃闃妨昕?。
南皮縣。舊十三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縣,屬渤??ぃ哉挛溆斜逼ねご?,故曰南皮?!稘h書》:“項羽封陳余為南皮侯。”《魏書》云:“文帝為五官中郎將,射雉于南皮?!苯源说匾?,縣東有觀臺,即袁譚所筑,魏武擒譚于此。唐武德元年,置景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來屬滄州。長慶二年,于弓高縣復(fù)立景州,以縣屬焉。周顯德二年,州廢,縣歸滄州。曹公固,即漢京兆尹雋不疑葬所。魏太祖因冢為固,以攻袁氏,因名曹公固焉。高樂故城,漢縣,后漢省,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今謂之思鄉(xiāng)城,亦曰西鄉(xiāng)城。古皮城,在縣北四里,《史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繕修皮革,因筑焉”。燕友臺,在縣東二十五里,《魏志》云:“魏文帝為五官中郎將,與吳質(zhì)重游南皮,筑此臺燕友,故名焉?!庇置滹襞_。雋不疑墓,在縣東南二里,高五丈,《漢書》:“雋不疑,渤海人也,以明《春秋》聞,為青州刺史”。石苞臺,在縣南一十三里,高二丈。苞,南皮人也,按《城冢記》云:“南皮有石苞墓?!贝耸且?。尹吉甫墓,在縣西三十里,高三丈,又《耆老傳》云:“吉甫墓上有樹二株,有墓以來,即有此樹,修條郁茂,不覺其老,俗云年長樹?!焙?。在縣西一里,按《魏志》:“文帝與元城令吳質(zhì)書云:‘憶昔南皮之游,誠不可忘,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冰?!奔创司且病?br />
無棣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二十二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齊之北境漢陽信地,今縣東南三十里陽信故城存,高齊天保七年,自此城移于今陽信縣東馬嶺城置,隋開皇六年,于今所置無棣縣,取縣南無棣溝為名。唐貞觀元年,并入陽信,八年,復(fù)置。馬谷山與老烏山,皆邑之山名。月明沽,在縣東界,西接馬谷山,東濱海,煮鹽之所。無棣溝,《周禮》:“川曰河?!睕嫼?,在今無棣縣,按其溝水東流經(jīng)縣理南,又東流,與鬲津枯溝合而入海,隋末,其溝廢,唐永徽元年,薛大鼎為刺史,奏開之,引魚鹽之利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dá)滄海鹽魚至。昔日徒行今跨駟,美哉薛公德滂被?!秉S河,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東北流經(jīng)馬谷小山,東南注于海。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不死之藥,置此城以居之,漢曾為縣。蒲縈臺,《郡國志》云:“始皇東游海上,于臺縈蒲縶馬。”今猶有蒲,似水楊,而勁堪為箭。赤河。在縣西南三百步,自饒安縣來一百里入海,其水赤渾色。
饒安縣。南九十里,舊十五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千童縣,屬渤???。后漢改為饒安縣。隋因之。唐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胡蘇;貞觀十二年,移縣治故浮水城,即今理。鬲津河,在縣南三十里,自樂陵來。無棣河,一名赤水,在縣北二十五里。故定城,漢縣,后漢省,在今縣東南四十里,廢城。章鄉(xiāng)城,按《郡國縣道記》云:“章鄉(xiāng),漢縣,后漢省,并入饒安”。又《十三州志》云:“饒安縣,東南二十里有童鄉(xiāng)亭”,即故縣。童即章,字相類,章鄉(xiāng),蓋在饒安縣東南二十里童鄉(xiāng)亭。古胡蘇河,一名赤河,從胡蘇縣來。
鹽山縣。東六十里,舊二十四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春秋無棣邑也,漢置高城縣,故城在今縣南四十里,《左氏》管仲曰:“昔召康公,賜我先君太公履,北至于無棣?!狈 洱R地記》:“無棣,今渤海高城縣也,屬渤??ぁ!庇衅浇蜞l(xiāng),即《漢書》:“武帝封公孫弘為侯,亦此邑。高齊天保七年,移于今理。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鹽山縣,以東南八十里鹽山為名。篋山,一名峽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闊山,在縣東南九十里,按《郡國縣道記》云:“此山及鹽山,二山并低小,無峯巒樹木”。大海,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屯氏河,在縣南十步,東北注海。浮水,《水經(jīng)》云:“浮水,東北徑高城縣之宛鄉(xiāng)城”,即過今邑界。故柳城,在今縣東七十里,漢為縣,后漢省,一名柳城亭。漢武臺,在邑界。咸土,在縣東七十里,東南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帶海濱,其土咸鹵,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為鹽。
臨津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一十八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東光縣地?!稘h書?地理志》云:“東莞有胡蘇亭,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胡蘇亭為名?!碧鞂椩?,改為臨津縣,屬滄州。小天臺山,其山在縣界古傳臺,星隕而結(jié)此山。臨樂,《漢書》云:“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光為侯,后至玄孫,王莽簒絶,改曰樂亭?!焙鬂h省。舊地理書并失其所在,今邑界即其地。東莞,漢為縣,隋省,并入臨津縣,唐開元以前猶此額,后復(fù)廢。茅焦冢,《郡國志》云:“秦時人勸始皇與母相見者”。胡蘇古亭,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在古胡蘇河邊,《漢書?地理志》云:“東光有胡蘇亭。”即此也。歐陽建墓。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建,渤海重合人,石崇之甥,為郡豪族也。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六
河北道十五
瀛州 莫州
瀛州
瀛州。河間郡。今理河間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畢宿一度。虞舜十二州,則為并州之域,在周為唐叔所封之邑。春秋時屬晉,晉開太行之東,又為晉東陽地。七國時,三家分晉,為趙地,亦燕、趙二國之境。秦并天下,為邯鄲郡地。漢為河間國,后漢亦如之。魏文黃初二年,封弟干為河間王,尋改封樂城縣王。晉永嘉亂后,地沒苻、石。后魏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間、高陽、冀州章武三郡,置瀛州,以瀛海為名,其河間郡自樂城移理于今樂壽縣西一里樂壽亭城置。歴高齊及周郡不改。隋開皇三年,廢郡,置瀛州。煬帝初,州廢為河間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改為瀛州,領(lǐng)河間、樂壽、景城、文安、東城、豐利六縣。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縣。貞觀元年,省豐利入文安,省武垣入河間,割蒲州之高陽、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苑五縣來屬,又以景城屬滄州。景云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縣屬鄚州。天寳元年,改為河間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瀛州。
元領(lǐng)縣六,今四。河間。束城。高陽。景城。景州割出。
三縣割出:樂壽。入海州。博野。入深州。平舒。入霸州。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七十一里。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五里。西南取深州路至長安二千一百九十五里。東至滄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冀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定州二百八里。北至莫州一百八里。東南至德州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深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易州三百里。東北至霸州一百九十里。
戸:唐開元戸:九萬八千一十八。皇朝戸:主,一萬一千三百六十四,客,四千一百。
風(fēng)俗:與冀州同。
姓氏:缺。
人物:漢河間獻(xiàn)王劉德。景帝子。許詢,字玄度,高陽人,有才藻。邢巒,河間莫縣人。邢邵,字子才,任丘人,少游洛陽遇雨,乃杜門讀《漢書》五日 ,悉強記無遺。官太常卿、攝國子祭酒。劉炫,河間人,與劉焯讀書十五年。炫眸子精明,視日不眩,強記黙識,左畫圓、右畫方、口講、目數(shù)、耳聽五事同舉,無遺失。唐齊映,瀛州人。李綱。字文紀(jì),景城人,官拜詹事。李義府。瀛州饒陽人,祖為梓州射洪縣丞,因家于永泰。
土產(chǎn):絲。布。絹。人參。蔓荊子。
河間縣。舊五十一鄉(xiāng),今九鄉(xiāng)。本漢州鄉(xiāng)縣,今縣東北四十一里有故州鄉(xiāng)城,即漢理也。《漢書》云:“武帝時,望氣者云西北有女極貴,遂訪之,得鉤弋夫人于是邑。”后漢省州鄉(xiāng)縣為武垣郡地。隋開皇三年,罷郡,武垣縣屬瀛州。十六年,移武垣縣居其舊城,乃于此置河間縣。大蒲淀,又名大廉陂,在縣西南四十一里?!端?jīng)注》云:“大蒲下導(dǎo),陂溝競奔,咸注滹沱,是故人因決之處,謂之百道口,蓋有此浦?!变镢樱遁浀刂尽吩疲骸颁镢釉诮窨h西二十里?!卑春咏?jīng)武垣北,后魏太和□年 ,刺史王質(zhì)掘直之,楊真改為清寧河。此水常有蛟入,五月恒暴,逆變?yōu)槿?,于岸上與人并行,至懸崖處,推與俱下。乞活城,《郡國志》云:“太安中,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掠羯胡萬戸于山東,賣為生口,值儉難售,恐其有叛,不聽入州郡,筑此城以居之,任自乞活?!薄稌x書》云:“乞活帥陳仵歸晉?!奔创说匾病qR領(lǐng)城,秦使蒙恬筑以防河水,因地以名之。故州鄉(xiāng)城,在今郡東北四十里古城是也。漢為縣理于此,后漢省,并入武垣縣。東武垣城、西武垣城:在今郡西南三十八里,有故城存,即秦所置,其故城東微北三十里,又有一武垣故城,時人謂之東武垣城,即當(dāng)今郡南二十五里,蓋因魏武鑿渠引滹沱水,遂移西武垣縣城于此,置武垣縣。開皇三年,又移武垣理州城,此城因廢。十六年,改武垣為河間縣,仍于東武垣故城再置武垣縣。大業(yè)二年,省。按隋《圖經(jīng)》云:“河間東武垣城即武帝元封元年巡狩至此,望氣者言有異女,使訪之,得趙氏女,兩手拳上,自披之,即舒。因筑此城以為禁衛(wèi)。”今縣西南樓上有夫人神,即鉤弋遺像也。三女陵,《隋圖經(jīng)》云:“后漢光祿大夫劉鯈、音由與。竇武謀誅宦官,為曹節(jié)等所害,三女營葬,故曰三女陵也?!睔H許勿切起冢 ,隋《圖經(jīng)》云:“欻起冢闊百余步,長六七里,深數(shù)丈云?!睍x永嘉四年十月,晝昏十日方解,冢忽然具成,左右方一里,牛咸疲汗,車皆有土而無轍。”鮑叔牙冢,在齊桓公城。毛萇宅,郡人,漢時為博士,今郡有宅冢,俱存,今號其處為毛精壘。董永冢,漢景帝時孝子,卒葬于此。傅咸冢,晉之文士,葬于此。琴高冢,高,河間人也,入涿水三月,乘鯉而出,衣服不濡。
束城縣。東北六十五里,舊二十一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束州縣,屬渤????!独m(xù)漢書》:“屬河間國。”今縣東北十四里有束州故城,即漢為理所。西晉移束州于城南三十五里。魏明帝孝昌二年,復(fù)理漢故城。高齊天保七年,省,并文安。隋開皇中,置束城縣于今理,因束州為名。按《四夷縣道記》云:“其束城故城今有三重縣城,周五六里,故州外城周約二十里?!逼裢鹑徊桓?。
高陽縣。西北七十里,舊二十一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屬涿郡。應(yīng)劭《注》云:“在高河之陽?!焙鬂h高陽郡領(lǐng)高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十六年,又于縣理置蒲州。大業(yè)中,廢州。唐武德四年,又置蒲州。貞觀初,州廢,以縣隸瀛州。滹沱河,在今縣東北十四里。易水,今名南易水,又名雹水,西自易州遂城縣界流入。王尊冢,隋《圖經(jīng)》云: “冢原在武垣城東北隅,為東郡太守而卒,其軀一夜自歸?!苯癃q祀之,呼為東郡河翁神。蔡仲冢,《九州島要記》云: “漢南陽太守高陽侯蔡仲冢在城北,仲曉厭勝之術(shù)?!逼溱V两駸o狐貍之穴。圣姑祠,邢子颙《記》云: “圣姑姓郝,字女君。魏青龍二年四月下旬,與鄰女采樵于滱、徐二水合流之處,忽有數(shù)婦人從水出,皆著連腰裙,若今之青衣,至女君前曰:‘東海公聘女君為婦,故遣相迎?!蚍筮B茵褥于水中,置女君于茵上,青衣者侍側(cè),順流而下,其家大小皆走往看,惟得涕泣,遙望莫能就,女君怡然,曰:‘今幸得為水仙,愿勿憂憶?!Z訖,風(fēng)起,遂遙,因為立祠?!被格匆源蟪甲訛樯袝?,試高陽長,主簿丁馥白縣有圣姑祠,前后守令皆謁而后入,翊曰:“何浮言之甚?”遂立杖而教,曰:“若祀者有罪?!蔽唇?jīng)月余,在廳事忽見十余婦人各持扇從門入,謂翊曰:“今古既殊,何相妨害,而斷吾路。”翊性方直,教斷更甚。未經(jīng)旬,無病暴卒。今水岸上有郝女君招魂葬處,時人呼為元姬冢,亦名圣母陵。
景城縣。北七十二里,舊十三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漢舊縣,屬渤??ぁ:鬂h省。后魏延昌二年,自今縣南二十里徙成平縣來理之。隋開皇十八年,改成平為景城,復(fù)漢舊名也。唐大中之后,割屬瀛州。建成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漢為縣,后漢省,城尚存。成平故城:漢縣在今縣南二十里成平故城是也。后漢屬河間國,徙理景城,因而荒廢。
莫州。文安郡,今理鄚縣。其地歴代所屬與瀛州同。漢,鄚縣。后魏孝昌三年,移理阿陵城。周武宣政元年,復(fù)還今理。唐景云二年,于縣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文安、清苑、幽州之歸義等五縣屬焉。其年,歸義復(fù)還幽州。開元三十年,以鄚字類鄭改為莫字。天寳元年,改為文安郡。干元元年,復(fù)為莫州。
元領(lǐng)縣六,今三:鄚縣。任丘。長豐。
二縣割出:文安。割入霸州。清苑。割入保州。
一縣廢:唐興。并入鄚縣。
州境:東西八十里,南北六十里。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一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四十五里。南取瀛州路至長安二千二百九十五里。東至大海二百八十里。西至易州界霧山一百七十里。南至瀛州一百八里。北至涿州一百六十里。又北至幽州二百八十里。東南至滄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定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易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平州八百里。
戸:唐開元戸:五萬三千四百?;食瘧酰褐鳎那灏偃?,客,六百五十
風(fēng)俗:同幽州。
土產(chǎn):蓯蓉。人參。貢絹。
鄚縣,舊十六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屬涿郡。后漢屬河間國。唐于此立郡?!妒酚洝吩疲骸氨怡o,此地人也?!变镢瑬|流經(jīng)縣南二里,至莫州金口分界,東北流入文安縣界。易水,在縣北二十里,東入文安縣界,合滹沱水。掘鯉淀,在縣西二十里,俗名掘柳淀。左太沖《魏都賦》云:“掘鯉之淀,蓋節(jié)之淵?!币拙┏牵犊尽吩疲骸俺窃卩|縣西北三十里。后漢末,公孫瓚筑京以自固,圍壍十二里,以鐵為門,諸將家家作樓,樓以千計,并高五六丈,尋為袁紹所攻,其樓皆陷沒?!碧A相如冢,在涿鹿山東,即屬郡界也。涿水出焉,東入海,昔黃帝戰(zhàn)蚩尤于此山。韓嬰冢,《輿地志》云:“韓嬰,燕人,漢為常山太傅,作《詩內(nèi)外傳》?!卞λ?,在縣西二十里,向東合易水?!蹲髠鳌罚骸褒R侯伐北燕,盟于濡上?!奔创耸且玻c易水合 。廢鄚縣城,在縣東北三里。邢子颙《三郡記》云:“顓頊所造。”高郭故城,在縣西南二十六里?!稘h書》:“宣帝封河間獻(xiàn)王子瞌為高郭侯?!贝顺鞘且?。滹沱河,經(jīng)高郭城南面,東流過后稱裹角城,以水裹其角而過。閭丘臺,在縣南十六里?!稘h書》:“閭丘壽王,涿郡高陽人也?!?《耆老傳》云,此臺是閭丘壽王讀書之處。廢唐興縣,在縣西北五十里。本漢高陽縣地,舊名葛城鄉(xiāng),一名依城。唐如意元年,析河間縣,置武昌縣,隸瀛州,至神龍初,改為唐興縣。景云二年,改為鄚州。石晉改為宜州縣,后復(fù)舊。周顯德六年,并入鄚縣。
任丘縣。南四十三里,舊十九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鄚縣地,屬涿郡。隋初,廢。至開皇十六年,又置。大業(yè)末,又廢。唐武德五年,置復(fù)舊名,屬瀛州。景云中,自瀛州隸莫州。狐貍淀,在縣西北二十里。《水經(jīng)注》云:“鄚縣東南隅,水有狐貍淀,俗亦謂之掘鯉淀。非也,按淀中有蒲柳,多葭葦?!?滱水枯瀆,在縣西一里。故阿陵,在縣東北二十里阿陵故城是。后漢省。后魏曾徙鄚縣理此。周武帝宣政元年,廢。神臼,邢子颙《三郡記》云:“縣南三十里有一石臼,受物一石二斗,昔有沙門移之至寺 ,經(jīng)宿血滿其中,乃移舊處,復(fù)凈如人掃?!苯褚姶妗H吻鸸懦?,在縣南二十六里。《三郡記》:“漢元始二年,巡檢海使中郎將任丘筑此城以防??埽匆詾槊?。至后漢桓帝崩,無子,太后使校尉竇武詣河間迎靈帝,乃居此城,群臣至此朝謁,又謂之謁城?!?br />
長豐縣。東六十里,舊十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秦漢之利豐縣也。高齊天保中,遂廢。至唐開元十年,于文安南三十里復(fù)立利豐縣,又以縣北有長豐渠,遂改名曰長豐,仍析文安、任丘之二縣以實之,今理所是也。長豐渠,自縣西南從瀛州束城縣界入城,西北與古漕河合。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七
河北道十六
易州 雄州 霸州
易州
易州。上谷郡,今理易縣?!队碡暋芳街葜?,星分尾宿一度。虞舜分易州,又為并州之地?!吨芄?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淶易。”按春秋時,分屬燕趙?!稘h書?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庇帧独m(xù)漢書?地理志》:“趙分晉,得中山,秦并天下,是為上谷郡地?!睗h置涿郡,今州即漢涿郡之故安縣也。晉為范陽國。后魏又為上谷郡。隋開皇元年,自今遂城所理英雄城移南營州,居燕之侯臺,仍改名為易州,取州南易水為名。煬帝初,州廢,復(fù)為上谷郡,遙取漢上谷以為名。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易州,領(lǐng)易、淶水、永樂、遂城、遒五縣。五年,割遒縣,置北義州,州廢,仍以遒來屬。開元二十三年,分置五回、樓亭、板城三縣。天寳元年,改為上谷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易州。
元領(lǐng)縣八,今二:易縣。滿城。二縣割出:容城。入雄州。遂城。建威虜軍。
四縣廢:淶水。入易縣。五回。同上。樓亭。舊廢。板城。舊廢。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三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四百四十六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七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三百三十五里。東至幽州二百一十四里。南至莫州一百八十里。西至蔚州飛狐縣東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媯州懷戎縣南界廢故城鎮(zhèn)二百里。西南至定州北平縣界一百四十七里。西北至蔚州取飛狐路三百六十里。東北至幽州良鄉(xiāng)縣界八十里。
戸:唐開元戸:四萬四千三十五。皇朝管主客戶二千六百四十三。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祖納,字士言,范陽遒人,能清言,有名理,為光祿大夫,門施行馬。祖逖,字士雅,納弟也,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夜聞荒雞鳴,蹴琨曰:“此非惡聲也。”二人并有英氣,每語時事,輒中宵起坐,逖北征濟(jì)江,中流擊楫曰:“祖逖不清中原而濟(jì),有如大江?!?br />
土產(chǎn):人參。墨。綿。紫草。丹參。今進(jìn)墨五百錠入翰林院。
易縣。舊十九鄉(xiāng),今十二鄉(xiāng)。本漢故安縣也。《漢書》:“文帝封申屠嘉為故安侯?!?《地理志》:“故安縣屬涿郡?!薄稌x地道記》:屬范陽國。按故城在今縣東南七百步,武陽故城東南隅,故安故城是也。高齊天保七年,省其武陽故城,即是燕之南鄙。隋開皇十六年,于故安故城西北隅置易縣,即今理。龍山,《隋圖經(jīng)》云:“易縣西南三十里,龍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跡,四麓各有一洞,大如車輪,春則風(fēng)出東,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門法猛,以夏日入其東穴,見石堂石人,欲窮諸穴,有一人厲聲曰:‘法師,其余三穴皆如東者,不宜更入。’猛仍意不息,不覺身在外穴也?!鄙w神異難測。孔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端?jīng)注》云:“易水又東,徑孔山北,其山有孔,表里通澈,故名。山下有穴,出鍾乳,尤佳?!卑遵R山,在縣北一十八里?!犊尽吩疲骸爸軙r人多學(xué)道于白馬山。”天寳六年,勅改為燕丹山。送荊陘,《九經(jīng)記》云:“易縣西南三十里,即荊軻入秦之路也。”駁牛山,《郡國志》云:“山色黑白斑駁,形如牛,故以為名,易水出其東?!北币姿?,一名安國河,亦名北易水,源出縣西北窮獨山中,東南流經(jīng)武陽故城南,又東入漆水縣界。中易水,《水經(jīng)注》云:“出故安閻鄉(xiāng)城谷中,東經(jīng)五大夫城,又東經(jīng)易京城,與北易水合流入巨馬河?!?《史記》云:“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祖送易水之上。”即此處也。魚丘水,《竹書紀(jì)年》云:“晉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 《水經(jīng)注》云:“魚水出魚山,山有石如巨魚,水發(fā)其下?!卞λ?,源出縣西窮獨山南谷。雹水,一名南易水,源出縣西南石獸岡。漆水河,一名巨馬河,西自蔚州飛狐縣界入?!端?jīng)注》云:“巨馬河即淶水也。東北經(jīng)郎山西望,眾崖擎舉,若鳥翼立石,嶄巖似劍戟之杪,又南流刀山,嶄巖直上干霄,遠(yuǎn)望崖側(cè),若積刀環(huán)。”紫石水,《水經(jīng)注》曰在易縣南。大黌嶺,霍原隠此教授之所在,州北一百九十里。荊卿城,在縣西七里,周回二里。《九州島要記》云:“荊軻城北臨濡水,即軻以金圓投龜處。軻入秦,樊于期刎頭付軻于此城?!备邼u離城,在縣南十六里。《史記》云:“荊軻死,秦始皇得高漸離,惜其善擊筑,重赦之,漸離復(fù)進(jìn)得近,乃以鉛置筑中,舉筑撲秦皇,不中?!贝思礉u離所居。長安城,在縣東南二十七里。《漢書》云:“宣帝時,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陽公主,主憶長安,乃筑此城像長安,故以為名?!背侵杏袟棙洌ǘ唤Y(jié),皆向西南,而引俗謂之思鄉(xiāng)棗。斜安城,《郡國志》云:“易縣有斜安城,傳岡不正,因以名之,東隅上有班姬祠是也?!狈蛾柟食牵瑵h范陽縣理于此,故城在今縣東南六十里,古城即秦置,一名故城。后魏明帝孝昌二年,為杜洛周攻破。高齊后主武平七年,又移范陽于東故城北十七里。伏圖城,一名小范陽是也,西北去州四十五里。隋初,自伏圖城移范陽名于今淶水縣,又于伏圖城別置遒縣,以屬昌黎郡。大業(yè)十年,又移遒縣于伏圖城西南,即今州東南三十四里故遒城是。十三年,陷于寇,二城俱廢。五公城,在廢縣東三十里,去州西三十里,《河北記》云:“易縣有五公城,王潭不從。王莽譚子輿生五子避隠于此。世祖并封為侯。元才,北平侯;顯才,蒲陽侯;益才,安熹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謂中山五王。”其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說與此同。嘉夷城,在廢城西北四十里,去州六十里?!端?jīng)注》云:“巨馬水東流經(jīng)加夷山,即睒子于山中養(yǎng)無目父母之所也。” 《輿地志》云:“易縣加夷城有坑,闊三丈,深五丈,俗呼睒子窟?!苯鹋_,在縣東南三十里,燕昭王所造,置金于上,以招賢士。又有西金臺,俗呼此為東金臺。古野狐城,在縣東三十里,《耆老》云:“昔有狐于九荊嶺,食五粒松子后得仙,謂之飛狐縣,其狐常來至此城,時人呼為野狐城。”西金臺,在縣東南六十里,即燕王以金招賢士之所。小金臺,在縣東南十五里,燕昭王所造,即郭隗臺也。按《春秋后語》云:“郭隗謂燕王禮賢先從隗始,乃為碣石館于臺前?!标@馬臺,在縣東南十五里,《水經(jīng)注》云:“小金臺北有闌馬臺。”候臺,在州子城西南隅,高三層,燕昭王所筑,以候云物。三公臺,在縣東南十八里,其臺相去三十六步,并高大,燕昭王所立,樂毅、鄒衍、劇辛所游之處,故曰三公臺。石柱,在縣東南三十里,臨易水,《州郡志》云:“易州義石柱,后魏末,杜、葛亂殺人,骸骨狼藉如亂麻,至齊神武,起兵掃除兇丑,拾遺骸骨葬于此,立石柱以志之。”廢淶水縣,在州北四十二里,十四鄉(xiāng)。本漢遒縣,屬涿州。《漢書?年表》:“景帝封匈奴降王六疆為遒侯?!苯窨h北一里故遒城是也。后漢,移于故城南,即今淶水縣所理。后周大象二年,省入涿縣。隋初,自伏圖城移范陽,名于此。六年,又改為故安縣。九年,又移故安于涿縣東界,今涿州故安也。十年,又于此置永陽縣。十八年,改為淶水縣,以近淶水為名,按縣地即周封召公于此也。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并入易縣。巨馬河,在縣東北二里。郎山,在易縣西南四十里。
滿城縣。西南一百里,舊七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北平縣,屬中山國?!稘h書》:“高帝封張蒼為北平侯?!焙笪何涞塾牢醵辏糜罉房h,屬易州。唐天寳元年,改為滿城縣。趙簡子祠,按《城冢記》:“趙簡子筑北平城以拒燕。”今滿城是也,其祠在城北一百步咷山下,晉永康元年立。張蒼墓,漢丞相北平侯張蒼,本武陽人,因封于此,子孫相繼,至今見存。廢五回縣,在州西七十里,本漢易縣地。唐開元二十三年,刺史盧暉奏析易縣地置,在五回山東麓,以界內(nèi)五回嶺名之。二十四年,刺史田琬以舊縣所居險隘,遂東遷于古五公城,即今縣理是。五公城,已解在易縣。五回山,在今縣西九十里。《州郡志》云:“易縣五回嶺,高四十里?!薄端?jīng)注》云:“委折五回下,望層山若蟻垤也,下有三碑,即后魏所立。文云:‘皇帝大延元年,車駕東巡,援弓而射,飛矢逾于巖山三百余步。后鎮(zhèn)軍將軍定州刺史樂良公乞文于射所,造亭立碑,中山安喜賈聰書?!倍冯u臺,在縣東南八十里?!端?jīng)注》云:“五回山南七里有斗雞臺?!?《傳》曰:“燕太子丹鬬雞于此。”廢樓亭縣、廢板城縣。此二縣唐開元二十三年刺史盧暉奏置,天寳復(fù)廢。
雄州
雄州。今理歸義縣。本涿州歸義縣之瓦子濟(jì)橋,在涿州南,易州東,當(dāng)九河之末,舊置瓦橋關(guān)。周顯德六年,收復(fù)三關(guān),以其地控扼幽、薊,建為雄州,仍移歸義,并易州之容城等二縣于城中。
領(lǐng)縣二:歸義。容縣。
州境:東西一百五十里。南北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四百五十里。東至莫州新鎮(zhèn)七十里。西至定州二百五十里。南至莫州三十里。北至新城縣七十里。東南至莫州長豐縣九十里。西南至定州保塞軍一百里。東北至霸州一百里。西北至易州一百五十里。
戸:皇朝管主客戶四千四十。
風(fēng)俗:同易州。
土產(chǎn):古戰(zhàn)爭之地,絹布之外別無藥物。
歸義縣。舊十二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涿州之屬邑,在州北。唐末,移于瓦橋關(guān),晉建軍城。周世宗收復(fù)三關(guān),立雄州于此。易河,在城南門外,從秦州流入,下至霸州。巨馬河,在州北三十里,西北從易州流入,下至霸州。臺胡淀,在縣北一十五里。襄子淀,在縣北巨馬河北,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半屬新城縣。
容城縣。五鄉(xiāng)。戰(zhàn)國時,其地屬燕。本漢容縣也,《漢書?地理志》曰:“燕南得涿郡之容城?!?后漢省?!稌x地理志》:“涿地復(fù)為容城縣,屬范陽國?!备啐R天保七年省,并入范陽。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置北義州,仍改為遒縣,以屬焉。貞觀元年,廢北義州縣,歸本屬。圣歷二年,契丹入寇,固守得全,改名全忠縣。天寳元年,改為容城,復(fù)漢舊名也。巨馬河,在縣北。南易水,在縣南流入瀛州高陽縣界,與滱水合流。廢縣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大泥淀、小泥淀,并在縣南三十里?!端?jīng)注》云:“易水東流容城,大泥淀注之,泥同口之謂也。”渾泥城,在舊縣南四十里?!端?jīng)注》云:“泥同口有渾泥城,漢景帝改為亞谷城,封東胡降王盧它之為亞谷侯?!奔创艘?。三臺城,在縣南三十五里。按《城冢記》云:“燕、魏二國各據(jù)一方,分易水為界,燕筑三臺,登降耀武?!睗h赤眉賊起兵于此,亦増筑三臺。
霸州
霸州。今理永清縣。本上谷郡地,星分箕尾,幽州之古益津關(guān)。晉天福初,陷虜庭。周顯德六年,收復(fù),因置霸州,并永清縣,仍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二縣隸焉。
領(lǐng)縣三:永清。文安。大城。
州境:東西七十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里。東至干寧軍界八十里,接淀泊,至雄州八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九十里。北至幽州二百里。東南至干寧軍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莫州七十里。東北至當(dāng)州永清縣界孟村三十里,接幽州北界西北至當(dāng)州縣界宋村二十五里,接幽州北界。
戸:皇朝戶:主,三千六百六十三,客,一千二百四十四。
風(fēng)俗:同瀛州。
土產(chǎn):絲。綿。絹。無藥物。
永清縣。二鄉(xiāng)。本幽州會昌縣地。唐天寳中,改為永清縣,即古益津關(guān)。周顯德六年,收復(fù)三關(guān),遂于益津關(guān)建霸州,仍置永清縣。瓦河水,在縣西南三百步。平曲城。在縣東三十二里,漢景帝封公孫渾邪為平曲侯,即此也。
文安縣。西北去州五十里,舊二十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漢文安縣屬渤???,后漢屬河間國,至和帝二年,置瀛州縣,屬焉。晉分瀛州之東平舒、東州、文安、章武四縣,置章武國,縣在古文安城。至后魏太和十一年,置瀛州,以統(tǒng)章武郡,縣遂歸瀛州。北齊,廢章武,入文安。隋大業(yè)七年,征遼途經(jīng)于河口,當(dāng)三河合流之處,割文安、平舒二邑戸于河口,置豐利縣。隋末亂離,百姓南移,就是城。唐貞觀元年,以豐利、文安二縣相逼,遂廢文安城,仍移文安,名就豐利,城置文安縣,即今理也。周朝改屬霸州。五渠水,今名長鳴溝,《邢子厲志》云:“后魏延興初,文安縣人孫愿捕魚于五渠水中,有群魚從西來,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謂愿曰:‘須臾當(dāng)?shù)么篝~,若愿多求,宜勿殺也?!概c共食,唯覺出氣少腥,而衣衫多衤取,及去,愿送之以魚,固辭不受,去后,愿下網(wǎng),果得大魚,其狀如鯉而大,愿以為異物,遂殺之食。俄然,風(fēng)雨晝昏,聞鳥飛聲,比風(fēng)息雨霽,有人乘舟至者云,前見群魚無數(shù),飛入海,愿遂不復(fù)漁矣,因呼入海之處為飛魚口?!变镢铀诮窨h西北三十里,又東,溢為趙淀。狐貍淀,《隋圖經(jīng)》云:“文安狐貍淀,俗謂之掘鯉淀,非君子淀,君子淀在博野界?!奔绷骺?,在縣北十七里通永清界。趙君祠,按《圖經(jīng)》:“趙夔,漢武帝時為文安縣令,好神仙,值文安大旱,乃自焚,土人感慕,乃立祠焉?!惫盼陌渤牵诮窨h東北三十里。古三角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后趙石勒筑以備燕。古南北盧蒲城,在縣西二十七里?!蹲髠鳌罚骸褒R侯放盧蒲嫳于此?!毖嗄?,入燕境,權(quán)置二城在鄚縣界。樂巨叔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春秋后語》:“樂毅伐齊后,從燕入趙。”毅生閑,閑生巨叔,毅封昌國君,至漢高祖求毅之后,又封巨叔為華城君,卒葬于此。
大城縣:西北去州九十五里,舊二十三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東平舒縣,屬渤???。后漢屬河間。晉于此置章武國。后魏為章武郡。北齊廢郡,為平舒縣。隋開皇十六年,于長盧縣置景州、平舒縣屬焉。大業(yè)末,劉黑闥兵亂河朔,侵吞郡縣。唐武德四年,賊平,縣屬景州。貞觀元年,州廢,歸瀛州。平舒者,以人性寛舒為縣名。周顯德六年,割隸霸州,今改名大城縣。平陵城,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稘h書》:“蘇建封平陵侯?!奔创说匾?。鳳凰臺,在縣東北一十五里。石勒四年,鳳凰現(xiàn)于此,因筑臺。滹沱河,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永濟(jì)渠,在縣東五十里。
卷六十八
河北道十七
保州 定遠(yuǎn)軍 干密軍 破虜軍 威虜軍 平塞軍 靜戎軍 寧邊軍 保順軍 平戎軍
保州。今理清苑縣。本莫州清苑縣地,石晉初割屬契丹,蕃戎立為泰州。至少主開運元年,克復(fù)泰州;二年,以滿城縣路當(dāng)沖要,宜立郡庭,用威戎虜,其泰州宜移理于滿城,其舊泰州復(fù)為清苑縣,滿城所置泰州尋廢?;食酰瑓s于清苑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升為保州,仍割清苑縣屬焉。一本泰作秦。
領(lǐng)縣一:清苑。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缺。東至唐口七十里。西至滿城五十里。南至望都缺。北至靜戎軍四十里。東南至博野寧邊軍一百里。西南至望都九十里。東北至靜戎軍四十里。東北至威虜軍四十里。
戶:舊戶在莫州?;食瘧簦褐鞫甙倨呤?,客一千。
風(fēng)俗:與莫州同。
土產(chǎn):與莫州同。
清苑縣。舊二十五鄉(xiāng),今十一鄉(xiāng)。本樂鄉(xiāng)縣也。《史記》云:“漢高祖過趙,問樂毅有后乎?對曰:‘有樂叔,封于樂鄉(xiāng)?!奔创?,屬信都國。后漢省,后魏復(fù)置,屬高陽。高齊天保七年省,仍自易州滿城界移永寧縣理此城。隋開皇十六年,改為清苑縣,因后魏易州滿城縣界清苑河為名。沈水,在縣北 。漢縣廢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后漢省。 樊輿城,漢樊輿縣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修為樊輿侯,后漢省。廢城在今縣東南三十五里,一名隅城是也。柏陵城。漢為縣,《前漢帝紀(jì)》云:“孝武帝封趙敬肅王子終古為柏陵侯?!睆U城在今縣南。廣望城。漢廣望縣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為廣望侯,是后漢省。故城在今縣西南五十里。圣女祠。《輿地志》云:“清苑縣樊城西南隅有圣女祠?!迸昭Γ至x姜,鉅鹿人。嫁為樊輿王文妻,死于此城之隅,就而祭之,俗名祭隅城。漢元帝元初三年,有天淵玉女、鉅鹿仙人者是也。
定遠(yuǎn)軍
定遠(yuǎn)軍。今理東光縣。本景州漢高縣,屬平原郡。隋置弓高縣,屬渤海郡。唐武德四年,于縣置觀州,領(lǐng)高弓、蓨、阜城、東光、安陵、胡蘇、觀津七縣;六年,以胡蘇屬滄州。貞觀元年,省觀津縣,復(fù)以胡蘇來屬;十七年,廢觀州,以東光、胡蘇屬滄州,蓨縣、安陵屬德州,阜城屬冀州。貞元二年,又于弓高縣置景州,又以弓高、東光、胡蘇來屬。長慶元年,廢景州,四縣亦還本屬;二年,復(fù)于弓高置景州。太和四年,廢縣,屬滄州。景福元年,復(fù)于弓高置景州,管東光、安陵二縣。天佑五年,移州治于東光縣。周顯德二年,廢景州為定遠(yuǎn)軍,縣屬滄州;至六年,并弓高縣入東光縣?;食脚d國六年,割東光縣屬軍。
元領(lǐng)縣五,今一:東光。
三縣割出:南皮。入滄州。臨澤。入滄州。景城。入瀛州。
一縣廢:弓高。并入東光。
軍境:東西八十里。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八百二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一百里。東至臨津縣八十五里。西至阜城縣六十五里。南至安陵縣四十五里。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東南至臨津縣四十七里。西南至蓨縣六十五里。東北至滄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景城縣九十里。
戶:唐開元戶:一萬一千三百。皇朝戶:主二千九百八十四,客一千二百三十九。
風(fēng)俗: 與滄州同。
土產(chǎn):舊貢水蔥布 。茅簟。海蛤。絹。
東光縣。舊十四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也,屬渤???,故城在今縣東十里東光故城。高齊天保七年,移于今縣東南三十里陶城故城。隋開皇三年,又移于此。后魏廢渤??たこ?,即今縣理?!犊尽吩疲骸昂K河在東光縣。”永濟(jì)渠,在縣西二百步。鳴犢河。即竇鳴犢所過之處,故云鳴犢河,在縣東南。廢弓高縣。在軍東四十里,舊二十一鄉(xiāng),漢縣也,屬河間國。漢文封韓頹當(dāng)之邑,莽曰樂成。按:弓高今屬阜城縣界,弓高故城是也。晉廢。隋開皇十六年,復(fù)置,移于今理。長慶二年正月,滄州弓高縣宜置景州,仍屬滄州。周朝廢,州縣入滄州,尋又廢入東光。濁漳水。在故城北三十里,今邑西一里。 候井。按《郡國縣道記》云:“漢縣,舊地理書并失其所在。”以理推之,蓋在今弓高縣西北三十里房將池側(cè)近。舊傳此池水每日再增再減,疑其與相通,又池側(cè)窄小,有似于井,以其增減不失時候,因于池側(cè)置縣,謂之候井。歲月既久,今按其水,不復(fù)有増減之候。或云“今弓高縣即漢候井縣”,莫詳所的。西光城?!端鍒D經(jīng)集記》曰:“后魏孝昌三年,葛榮略取其地,對東光筑之。”
干寧軍
干寧軍。理馮橋鎮(zhèn)。本古盧臺軍地,后為馮橋鎮(zhèn)。臨御河之岸,接滄、霸二州之界。幽州割據(jù),偽命升為寧州。周世宗顯德六年,收復(fù)關(guān)南,卻為干寧軍,仍置干寧縣。
領(lǐng)縣一:干寧。
州境:東西五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三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東至滄州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五十里。西至霸州大城縣界二十里。南至滄州界九里。北至東城西湖河一百五十里,河北是幽州界。南至滄州界三十四里。西南至霸州大城界十八里。西北至滄州九十三里。西北至霸州大城縣明溝一百五十里。
戶:皇朝戶:主一千七百八,客二百九十九。
風(fēng)俗:與滄州同 。
土產(chǎn):潮水所侵,惟生蒲葦。
干寧縣。四鄉(xiāng)。舊名永安縣,與軍同置在城下。太平興國七年六月,改為干寧縣。御河。在城南一十步,每日潮水兩至。其河從滄州南界流入本軍界,東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東七十里,于濁流口入海水,此水西通淤口、雄、霸等州水路。盧臺軍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回二里,基址猶存。
破虜軍
破虜軍。古淤口關(guān)。周顯德六年,收復(fù)關(guān)南,于此置塞。至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割霸州永清、文安縣三百一十七戶屬焉。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四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里。東至狼城口三十里。南至文安縣五十里。西至霸州五十里。北至幽州二百里。東南至大城界八十里。西南至平戎軍七十里。東北至界河三十步。西北至界河二十步。
戸:皇朝戶:主三百一十,客八十二。
永濟(jì)河。自霸州永清縣界來,經(jīng)軍界下入淀泊,連海水。平曲子。去軍西南二十里。漢《功臣表》云:“景帝三年,封公孫渾邪為曲平侯。”即此也。
威虜軍
威虜軍。本遂城縣。皇朝太平興國六年置,從縣西南至滿城縣內(nèi)浮圖峰合陵山峰為一路,仍領(lǐng)遂城縣。是時修營,掘得石棺一具,上有唐貞觀年記,棺有五重:石、鐵、銅、銀、金,次第冶貯之,中有琉璃瓶盛舍利。本軍以聞。冶原作野。
領(lǐng)縣一:遂城。
軍境:東西六十五里,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東至雄州一百里。西至易縣七十里。南至保塞軍四十里。北至平塞軍三十五里。東南至莫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滿城四十里。東北至雄州容城縣七里。西北至易縣界二十五里。
戸:皇朝戶:主客一千三百一十。
風(fēng)俗:同易州。
土產(chǎn):同易州。
遂城縣。舊二十三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戰(zhàn)國時武遂縣也?!妒酚洝罚骸摆w悼襄王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是也。本漢北新城縣。《漢書?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北新城。”后漢屬中山國?!锻恋厥葜尽吩?“河間有新城,故加‘北’字?!焙笪何涞塾牢醵?,于此置南營州,改為新昌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為遂城縣,今理釜山村。長城。秦筑長城,起首于此邑之界。遂城山。舊名龍山,在縣西二十五里?!独ǖ貓D》云:“其山往往有仙人,游龍翔集?!碧鞂椘吣?,勅改為遂城山。南易水。歷縣界,燕時謂之武遂津,又東流,過梁門,引易水為陂塘,以溉田。
平塞軍
平塞軍。理平塞縣?;食脚d國六年六月,改為易州。南三十五里太保村塞為平塞軍,仍割易縣侯臺、凌云兩鄉(xiāng),白溝河已南人戶及滿城縣玉山鄉(xiāng)人戶以屬焉。至七年,又于軍城置平塞縣。
領(lǐng)縣一:平塞軍。
軍境:東西三十七里,南北一十里。
四至:東至軍城壕垠,屬易縣界。西至易州易縣普通鎮(zhèn)三十七里。南至東京一千四百一十五里。北至軍壕垠外,屬易縣。至易州三十五里。
戶:皇朝戶:主八百一十,客二十。
風(fēng)俗:與易州同。
土產(chǎn):無。
平塞縣。三鄉(xiāng)。皇朝太平興國七年置,以軍額名縣。
靜戎軍
靜戎軍。本易州宥戎鎮(zhèn)。周為梁門口塞,在州東南九十里?;食脚d國六年二月,升為靜戎軍,尋割遂城三鄉(xiāng)人戶屬焉。
軍境:東西四十里,南北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圖經(jīng)》未有至東西二京里數(shù)。東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威虜軍三十五里。南至保州四十五里。北至易縣八十里。東南至莫州一百里。東北至雄州容城縣六十里。西南至保州四十五里。西北至平塞軍四十五里。
戶:
寧邊軍
寧邊軍。本定州博野縣?;食何跛哪?,于此建寧邊軍,以縣屬焉。
領(lǐng)縣一:博野。
軍境:東西八十二里,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新置軍未有至京里數(shù)。東至瀛州一百里。西至蒲陰縣四十二里。南至安平縣五十里。北至保塞軍八十里。東南至饒陽縣六十里。西南至蒲陰縣四十二里。東北至高陽縣七十八里。西北至望都縣五十里。元無官路。
戶:皇朝戶:主五千八百八十三,客三百六。
風(fēng)俗:同定州。
土產(chǎn):同定州。
博野縣。舊三十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漢蠡吾縣地,屬涿郡。后漢分置博陵郡?!妒葜尽吩疲骸氨境踉辏晃岷钪纠^孝質(zhì),是為孝桓帝。追尊皇考蠡吾侯翼為孝宗皇帝,陵曰博陵?!币蛞詾榭?。晉于此立博陵國。后魏宣武帝景明元年,改博陵為博野,以地居博水之野。唐武德五年,置蠡州,領(lǐng)博野;八年,州廢,縣還本屬;九年,復(fù)立蠡州,復(fù)領(lǐng)。貞觀元年,州廢,復(fù)隸瀛州。永泰中,割入深州。周顯德二年,割屬定州?;食何跛哪?,割屬軍。滹沱河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保順軍
保順軍。本滄州無棣縣之保順鎮(zhèn)。周顯德六年,建為軍,以舊鎮(zhèn)為名。
四至:南至棣州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濱州一百里。西南至德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滄州一百七十里。
戸:皇朝戶:主三千九十三,客六百七十七。
平戎軍
平戎軍。本莫州新鎮(zhèn)之地。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升為平戎軍,以扼邊陲之喉。
四至:東至霸州三十里。西至莫州七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二十里。北至幽州一百五十里 。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九
河北道十八
幽州
幽州。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為王,旦誅,國除。后置十三州,改為幽州,領(lǐng)郡國十,治于此。尋開拓東邊,又置玄菟、樂浪二郡。昭帝元鳳元年,改燕國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以封燕剌王太子建為王,領(lǐng)縣四,都薊。建曾孫嘉王莽時絶。后漢光武二年,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十五年,徙王趙,省廣陽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復(fù)立為廣陽郡,幽州刺史與郡國同理。至獻(xiàn)帝,又廢郡,復(fù)立幽州,治于薊,即今郡是。尋遼東人公孫度以中國擾攘,保據(jù)燕地,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孫淵自立為王于燕;二年,司馬宣王征燕,斬淵父子,遼東悉平。太和六年,封叔父宇為燕王。晉太始初,封文帝子機(jī)為燕王。機(jī)薨無子,國除。尋改范陽郡曰范陽國,分上谷置廣寧郡,仍隸范陽國。改右北平曰北平,而幽州存焉,領(lǐng)郡國七,而治于涿,今范陽縣是也。晉永嘉后,陷于石勒,勒僭號襄國,于薊置幽州,于幽置燕郡。石氏敗,歴慕容雋都之,雋為苻堅所滅。堅亂,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至后魏道武破慕容寶,復(fù)于薊立燕郡,領(lǐng)縣五。又于郡理置幽州,領(lǐng)郡三。至北齊,于州置東北道行臺。后周改置燕、范陽二郡,兼立總管府于州。隋開皇三年,廢郡,所領(lǐng)五縣復(fù)屬州總管如故。煬帝初,廢總管;三年,罷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八州,領(lǐng)薊、良鄉(xiāng)、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玄州,領(lǐng)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以固安縣屬北易州;六年,改總管為大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為王,旦誅,國除。后置十三州,改為幽州,領(lǐng)郡國十,治于此。尋開拓東邊,又置玄菟、樂浪二郡。昭帝元鳳元年,改燕國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以封燕剌王太子建為王,領(lǐng)縣四,都薊。建曾孫嘉王莽時絶。后漢光武二年,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十五年,徙王趙,省廣陽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復(fù)立為廣陽郡,幽州刺史與郡國同理。至獻(xiàn)帝,又廢郡,復(fù)立幽州,治于薊,即今郡是。尋遼東人公孫度以中國擾攘,保據(jù)燕地,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孫淵自立為王于燕;二年,司馬宣王征燕,斬淵父子,遼東悉平。太和六年,封叔父宇為燕王。晉太始初,封文帝子機(jī)為燕王。機(jī)薨無子,國除。尋改范陽郡曰范陽國,分上谷置廣寧郡,仍隸范陽國。改右北平曰北平,而幽州存焉,領(lǐng)郡國七,而治于涿,今范陽縣是也。晉永嘉后,陷于石勒,勒僭號襄國,于薊置幽州,于幽置燕郡。石氏敗,歴慕容雋都之,雋為苻堅所滅。堅亂,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至后魏道武破慕容寶,復(fù)于薊立燕郡,領(lǐng)縣五。又于郡理置幽州,領(lǐng)郡三。至北齊,于州置東北道行臺。后周改置燕、范陽二郡,兼立總管府于州。隋開皇三年,廢郡,所領(lǐng)五縣復(fù)屬州總管如故。煬帝初,廢總管;三年,罷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八州,領(lǐng)薊、良鄉(xiāng)、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玄州,領(lǐng)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以固安縣屬北易州;六年,改總管為大總管,管三十九州島;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又改涿縣為范陽;九年,改大都督為都督,管幽、易、景、瀛、東、鹽、滄、滿、蠡、北義、燕、營、遼、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貞觀元年,廢玄州,以漁陽、潞二縣來屬,又廢北易州,以固安來屬;八年,又置歸義縣,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干封二年,置無終縣。如意元年,分置武隆縣。景隆三年,分置三河縣。開元十三年,升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漁陽、玉田、三河三縣,置薊州。天寳元年,改為范陽郡,屬范陽、上谷、媯川、密云、歸德、漁陽、順義、歸化八郡 。干元元年,復(fù)為幽州。
領(lǐng)縣八:薊。幽都。良鄉(xiāng)。永清。安次。武清。潞。昌平。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二百八十五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四十五里。東至薊州二百一十里。南至莫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易州二百一十四里。北至媯州二百一十里。東南至滄州五百五十里。西南至涿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媯州二百里。東北至順州八十里。
戶:唐天寳戶: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二。
風(fēng)俗:《郡國志》云:“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其氣躁急。南通齊、趙,渤、碣之間一都會也?!庇帧稘h書》云:“愚悍少慮,輕薄無威儀,亦有所長,敢于赴人之急難,此燕丹之遺風(fēng)?!薄把嘀疄檠匝嘁?,其氣內(nèi)盛。燕俗貪,得陰性也?!庇衷唬骸坝闹菰诒保拿林?,故曰幽也?!薄把嗵拥圪e客、養(yǎng)勇士,不愛后宮美人,化為風(fēng)俗,賓客相遇,以婦人侍宿?!庇衷唬骸坝?、冀之人鈍如錐?!?br />
人物:左伯桃。燕人。羊角哀。燕人。蔡澤。燕人,相秦昭王,號剛成君。郭隗。徐樂。韓嬰。燕人,文帝時博士??茆?。字子翼,昌平人,有牧民才。盧植。字子干,涿人。少從馬融學(xué),融左右多列女,樂植侍講,積年未嘗轉(zhuǎn)盼。性嗜酒,一石不醉。累官尚書,時董卓會百官議廢立,眾皆唯唯,獨植抗議。子毓,亦才士。田豫。字國譲,武清人。酈炎。張華。字茂先,博極古今,著《博物志》,封廣武侯。張纘。字伯緒,方城人,官吏部郎。酈道元。字善長,涿人。注《水經(jīng)》。盧玄。涿人,授中書博士,卒,謚宣。盧辯。涿人,為太學(xué)博士,注《大戴禮》。張曜。昌平人也,官右丞,謚貞簡。盧思道。涿人。盧諶。唐盧承慶。范陽人,相高宗。孫藏用。盧照鄰。字升之,范陽人,與王、駱齊名,時號四杰。蔡廷玉。昌平人。南齊云。范陽人。盧群。字載初,范陽人。賈島。字浪仙,初事浮屠,后以詩名舉進(jìn)士。劉蕡。字去華,昌平人。盧鴻。范陽人,徙家洛陽,隠嵩山,征至不拜。高崇文。幽州人,七世不異居。李景略。良鄉(xiāng)人。
土產(chǎn):綿。絹。人參。瓜子。貢。范陽綾。琉璃。《史記》云:“燕、秦千樹栗,與千戶侯等?!笔狂R所生、魚鹽桑棗之利;又銀、錫二穴,密云郡都管筋角是勁,又有水晶,是寶出昌平縣。
薊縣。二十二鄉(xiāng)。本漢舊縣也。《水經(jīng)注》云:“薊城西北隅有薊丘,故以為名,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也?!薄抖Y記》云:“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后于薊?!薄稘h書?地理志》云:“薊,故燕國名,召公所封之地。”垣墻山。一名萬安山,在縣西五十里,山有鐵鼎,其下有舊鑄冶處。笄頭山?!端鍒D經(jīng)》云:“笄頭山有溫泉,可治百病?!鼻а铀!端鍒D經(jīng)》云:“千延水經(jīng)馬城、高柳 ,俗謂為 ‘阿頭河’,又于大寧北注?!毖汩T水?!端鍒D經(jīng)》云:“雁門水出雁門山,又北入羊門水?!鄙袢??!端鍒D經(jīng)》云:“神泉經(jīng)北,連羊門泉水,一名托臺水?!备吡汉印T诳h東四里,南流,合桑干水。桑干水。西北自昌平縣界來,南流,經(jīng)府西;又東流,經(jīng)府南;又東南,與高梁河合?!吨菘D》云:“薊縣北有雁上里?!庇帧端?jīng)注》云:“桑干水東與洗馬溝水合?!睗伤0础端鍒D經(jīng)》云,即桑干河也。至馬陘山為落馬河,出山謂之清泉河,亦曰千泉,非也。至雍奴入笥溝,俗謂之合口。高梁水、渤海、碣石,皆在郡界。磨室 。《戰(zhàn)國策》云:“樂毅與燕惠王書,云 :‘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于磨室?!薄犊尽吩疲骸霸谒E縣界?!表偈瘜m。接平州界,《史記》云:“鄒子之燕,昭王擁彗前驅(qū),請列弟子之坐而受業(yè),筑碣石宮以處,鄒子親往師之。”薊城。《郡國志》云:“薊城南北九里,東西七里,開十門。”慕容儁鑄銅為馬,因名銅馬門。今大廳前石函長二尺,高一尺,歷代不敢開,銘曰:“泰建元年造銅虎符。”幽都山。北方大陰,故曰幽都?!稜栄拧分^“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督亢亭。荊軻以地圖獻(xiàn)秦王處。紫淵水?!队亩加洝吩疲骸白纤?,其泥亦紫?!毖嗾淹踮!!毒胖輱u要記》云:“古漁陽北有無終山,上有昭王冢?!鼻坝星q狐,化為書生,謁張華,華識之,因以昭王冢前華表木照之,遂變。蜀先主宅。《幽都記》云:“劉備,郡人,幼時,宅中有桑樹如車蓋,云我當(dāng)乘此寶蓋。后果王蜀?!北R植冢。植事馬季長為弟子,仕至北中郎將,邑有冢存,系祀典。薛琡夢,《三國典略》云:“東魏張亮與薛琡善,琡夢亮山上持絲,寤而告,亮占之曰:“山上絲是幽字,君必為幽州牧乎?!焙蠊缰!标庎l(xiāng)。漢縣名,后漢省。舊地理書幷失其所在,蓋薊縣南界良鄉(xiāng)縣,東界固安縣,北界三縣交入之地。君子城?!犊尽吩啤盎映恰?,石勒每破一州,必簡別衣冠,號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綽、裴憲等還襄國經(jīng)此,后俗訛為箕子城。雍奴縣故城?!犊尽吩疲骸坝号h即漢執(zhí)金吾寇恂侯雍奴。”亦澤藪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張華冢。華,郡人也。有宅、墓?!犊尽吩疲骸敖裼袕埲A村,臨桑干河?!?
幽都縣。十二鄉(xiāng)。縣舊即薊縣地,今邑理薊西界,按《郡國縣道記》云:“建中二年,于羅城內(nèi)廢燕州廨置?!痹诟币焕?。其燕州,本國因粟末靺羯首領(lǐng)突地稽當(dāng)隋開皇中領(lǐng)部落歸化,處之于營州界。煬帝八年,為置遼西郡,以突地稽為太守,理營州東二百里汝羅故城。后遭邊冦侵掠,又寄治于營州城內(nèi)。唐武德二年,改遼西郡為燕州,仍置總管;六年,自營州徙居幽州城內(nèi),累代襲燕州刺史。建中初,為朱滔所破滅。尋州廢,立此縣于故城。
良鄉(xiāng)縣。西南八十里,十二鄉(xiāng)。在燕為中都,漢為良鄉(xiāng)縣,屬涿郡。北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武平六年復(fù)置。唐圣歷元年,改為固節(jié)縣。神龍元年,復(fù)舊為良鄉(xiāng)。大防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石穴。《水經(jīng)注》云:“圣水東南流經(jīng)大防嶺下。”又有小防山,亦與大防相近?!端鍒D經(jīng)》云:“防山上有仙人玉堂”??姿龃蠓郎?,其水冬暖夏冷,出美魚。防水?!端鍒D經(jīng)》云:“防水在良鄉(xiāng)縣界。”有石穴,東北洞開,春、秋有白魚,珍美非常味。東經(jīng)羊頭阜,俗謂羊頭溪是也。圣水。《郡國志》云:“俗名回城水,源出縣西北玉石山,東流經(jīng)縣北四里,又南流入范陽縣界。又有清定水,出固安界,東注圣水,謂之劉公口?!睆V陽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七里,漢為縣。高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
永清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十鄉(xiāng)。本漢益昌縣地。隋大業(yè)七年,于今縣西五里置通澤縣,隋末廢。唐如意元年,于今理置武隆縣。景云元年,改為會昌縣。天寳初,為永清縣,以邊境永清為名。桑干水。在縣北十里,東南流。
安次縣。東南百里,十六鄉(xiāng)。本漢舊縣,縣東枕永濟(jì)渠,漢武帝以屬燕王,旦有罪,削以屬渤海郡?!独m(xù)漢書?郡國志》:“安次屬漁陽郡。”唐武德四年,移于城東南五十里石梁城置。貞觀八年,又自石梁城移理今縣西五里魏常道城置。開元二十三年,又自常道城東移就耿橋行市南置,即今縣治是也。樓桑村。《郡國志》云:“安次縣樓桑村,即蜀先主劉備宅于此村?!苯裼袕R存。
武清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十鄉(xiāng)。本漢雍奴縣也?!端?jīng)注》云:“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水不流曰奴?!薄稘h書?地理志》:“雍奴縣屬漁陽郡?!薄段褐尽罚骸皬埡蠌膿粼T于渤海,兵圍雍奴,大破之?!敝^此邑也。唐天寶初,改為武清縣。
潞縣。東六十里,十鄉(xiāng)。本漢舊縣也,屬漁陽郡。唐武德二年,于此置玄州,仍置臨泃縣。玄州領(lǐng)潞、臨泃、漁陽、無終四縣。貞觀元年,廢玄州,省臨泃、無終二縣,以潞、漁陽歸幽州。洶河水。東自漁陽縣界流入。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鮑丘水;北自檀州宻云縣界流入。《水經(jīng)注》云:“鮑丘水東歷夏漁澤?!薄逗笪褐T州記》云:“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流,謂此水也?!逼焦裙食恰h縣,在今縣北。安樂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西北。
昌平縣。西北九十五里,四鄉(xiāng)。本漢軍都縣,屬上谷郡,后漢改屬廣陽郡。晉《太康地記》云:“軍都縣屬燕國?!焙笪阂栖姸伎h于今縣東北二十里,即故城在其南也。更于今縣郭城置東燕州及平昌郡昌平縣,后郡廢,而縣隸幽州。軍都山。又名居庸山,在縣西北十里?!逗鬂h書》云:“尚書盧植隠居上谷軍都山,立黌肆教授,好學(xué)者自遠(yuǎn)方而至。”居庸關(guān)。在今縣西北,北齊改為納款?!痘茨献印吩疲骸疤煜戮湃?,居庸是其一也?!逼叨人!端鍒D經(jīng)》云:“七度水在昌平界?!苯踊⒀廴字V云:“高梁泉無上源,清水泉無下尾。”蓋以高梁微,流憑借泉,所在分流散漫。芹城?!端鍒D經(jīng)》云:“昌平有芹城?!?br />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
河北道十九
涿州
涿州。涿郡,今治范陽縣。古涿鹿之地,星分尾宿十六度,《史記》:“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即此地。舜分十二州,為幽州地,《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俱為燕國之涿邑,秦滅燕,以其都及西境為上谷郡地。漢高元年,項羽入關(guān),又立燕國,封臧荼為王。三年,韓信用廣武君策,發(fā)使于燕,燕王臧荼降。五年,反,漢誅荼,立盧綰為王。六年,分燕,置涿郡,領(lǐng)縣二十九,理此。后漢為涿郡,魏初因之,至黃初七年,文帝改為范陽郡,取漢涿縣在范水之陽以為名,以此地追封武帝子矩為王。晉武泰始元年,又改為范陽國,封宣帝弟馗子綏為范陽王,傳國至孫黎,沒胡。永嘉之亂,陷于河北,其間建置莫能詳悉。后魏又為范陽郡,領(lǐng)縣七。至高齊,唯領(lǐng)涿、遒、范陽三縣,后周省遒縣,領(lǐng)縣二。隋開皇初,改范陽縣為遵縣,隸昌黎郡,又于古遒城別置范陽郡,惟領(lǐng)涿、范陽二縣。二年罷郡,移涿縣入故郡,廨屬幽州。大業(yè)三年,以幽州為涿郡,縣仍屬焉。又《隋書》云:“四年正月,開永濟(jì)渠,引沁水達(dá)于河,又自沁水北開二十余里,以通涿郡?!贝髽I(yè)七年,自江都乘龍舟往涿郡,親征遼。唐武德元年郡廢,復(fù)為幽州之屬邑。七年,改涿縣為范陽縣。大歷四年,幽州節(jié)度使朱希彩奏請于范陽縣置涿州,仍割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三縣以隸之,屬幽州都督府。
領(lǐng)縣五:范陽。固安。歸義。新昌。新城。
州境: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四百二十五里。東北至幽州一百二十里。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余以幽州取則不逺。
戶:唐開元、長慶戶口并為幽州屬邑。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王商。涿郡蠡吾人。單于謁商,仰視大畏之,卻退。天子聞曰:“此真漢相也”。劉先主備 。范陽人。張飛。涿郡人,與關(guān)羽俱事劉先主,初奔江夏,曹操追至長阪,飛將三十騎,據(jù)水?dāng)鄻?,瞋目橫矛,曰:“ 我張翼德也,可來決戰(zhàn)。”無一人敢近前者。崔瑗。字子玉,涿郡人,作座右銘入《文選》。
土產(chǎn):綾。
范陽縣。二十鄉(xiāng)。本漢涿郡也,取涿水以為名。漢立郡于此,魏文帝改曰范陽。白帶山,在縣西北四十里。涿水,源出縣西土山下,東北流經(jīng)縣北五里,又東流注圣水,應(yīng)劭注《漢書》:“涿水,出上谷涿鹿縣,水西入海?!薄锻恋厥葜尽吩疲骸颁每つ嫌袖盟?,北至上谷,為涿鹿河,其支入匈奴中者謂之涿耶水?!惫蕪V陽國城,漢置,今廢故城在今縣西南。西鄉(xiāng)城,漢縣,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都鄉(xiāng)城。督亢陂,在縣東南十里,劉向《別錄》:“督亢,燕膏腴之地?!睂O暢之《述書》曰:“燕太子丹使荊軻赍督亢地圖,入秦謀刺秦王,尋為秦滅也?!薄犊尽吩疲骸摆?,見有海龍王神祠在焉。”
固安縣。東六十里,十二鄉(xiāng)。本漢方城縣地,屬廣陽國。隋開皇九年,自今易州淶水縣移固安縣于此,屬幽州,取漢固安縣以為名。唐武德四年,又移理歸義縣界章信堡,貞觀元年,又移今理。巨馬河,在今理西一百一十里。圣水,在縣北五十步。曲洛溝,源自督亢陂,經(jīng)縣南,東注方城東。督亢亭,《郡國志》引徐野云:“方城縣有督亢亭?!毙虏?,漢縣,故城在今縣南三十里,后漢省,其地下濕,俗亦謂之陷城。故方城,《郡國志》云:“在今縣南十五里?!惫史匠羌戳鶉鴷r燕之舊邑也,漢改為涿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入涿縣,此城尚存。益昌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南五十里,后漢省,并入方城。周武帝宣政元年于城內(nèi)置堡城。臨鄉(xiāng)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南五十里臨鄉(xiāng)故城是,后漢省,并入方城縣也。陽鄉(xiāng)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北二十七里是,后漢省,晉復(fù)置,為長鄉(xiāng)。高齊天保七年省,并入涿縣,其城亦謂之長鄉(xiāng)故城。
歸義縣。南一百二十里,十二鄉(xiāng)。漢易縣之地,屬涿郡。按今縣東南十五里有大故城,是燕桓侯之別都。魏移理于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按故易城,今縣所理,高齊天保七年省,入鄚縣,自周及隋其地并屬鄚。 唐武德五年,置歸義縣,于縣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廢義州,并縣。八年,歸義縣仍舊置,改屬幽州,即今理也。至大歷中,析隸涿州。易水,在縣南。易京城,在縣南十八里,其城南臨易水,按范曄《后漢書》曰:“獻(xiàn)帝初,公孫瓉據(jù)幽州,先是,有童謡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瓉以易京北當(dāng)之 ,乃筑京城以自固,曰“易京”。按瓉修營壘樓,觀臨易河,通遼海,以鐵為門,乃曰:“《兵法》:‘百樓不攻?!裎釅緲菣┣е?,積谷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睂樵B所破,后石季龍征慕容雋回,而惡其固,因毀之,即此城也。小易城,在大易城北二里。
新昌縣。漢縣名,后廢。唐大歷四年,析固安縣置。
新城縣。南六十里。后唐天成四年,析范陽縣置。
薊州
薊州。漁陽郡,今理漁陽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宿三度。春秋及戰(zhàn)國俱屬燕。秦于此置漁陽郡,二漢因之。魏晉以降,陷于河北,只為幽州屬邑。前 燕慕容雋、前趙劉淵所都,至隋開皇初,徙玄州于此,立總管府。煬帝初,府廢,置漁陽郡。唐武德以后,廢郡,復(fù)為幽州屬邑。至開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漁陽、三河、玉田三縣,置薊州,取古薊門關(guān)以名州。天寳元年改為漁陽郡,干元元年復(fù)為薊州。
領(lǐng)縣三:漁陽。三河。玉田。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五十里。東至平州三百里。南至?xí)?谝话侔耸?。西至幽州二百一十里。北至廢長城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平州石城縣二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幽州雍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檀州二百一十七里。東北至平州石城縣界廢盧龍戍二百里。戍據(jù)開皇長城置。
戶:唐天寳戶:五千三百一十七。
土產(chǎn):鹿角膠。人參。遠(yuǎn)志。白朮。
漁陽縣。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古北戎無終子國也。按杜預(yù)注《左傳》:“山戎、北戎、無終三名,其實一也。”其后晉滅山戎,即為晉境。七國時屬燕,后以為右北平郡。唐武德二年,置玄州,改屬焉。貞觀元年,州廢,還屬幽州。開元中,置薊州于此。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陰山,在縣西北四里?!渡裣蓚鳌吩疲骸跋扇税字倮碚?,遼東人也,隠居無終山中,合神丹,又于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庇帧端焉裼洝吩疲骸盁o終山,有陽翁玉田。昔雍伯,洛陽人,父母終葬于無終山。山上無水,雍伯汲水作義漿,行者皆飲。三年,有一人就飲,以石子一升遺之,使于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有徐氏者,為右北平著姓,有女,人多求之,不許,雍伯試求,徐氏笑以為狂,乃云:‘以白璧一雙,當(dāng)可為婚?!翰练N石處,得五雙白璧,徐氏大驚,即以女妻之?!毖嗌?,在縣東南七十里,懸崖側(cè)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之若數(shù)百石囷,左右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狀同擊勢,云:‘燕山石鼓,鳴則有兵。’”沽結(jié)水,《水經(jīng)注》云:“沽結(jié)水,在漁陽故城南,合七度水。”沽結(jié)水,一本名沽水。鮑丘水,潞水,一名潞河是。北平故城,《隋圖經(jīng)》云:“漁陽有北平故城,即漢將軍李廣為郡守,出獵,遇草中石,謂是伏虎,引弓射,沒羽 。”即是此處。
三河縣。西六十里。三鄉(xiāng)。唐開元四年,分潞縣,置屬幽州。十八年,改隸薊州。
玉田縣。東南八十里,二鄉(xiāng)。漢無終縣,屬右北平。唐干封二年,于廢無終縣置,名無終,屬幽州。萬歲通天二年,改為玉田縣。神龍元年,割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八年,又卻屬營州。十一年,又還屬幽州。十八年,隸薊州。
平州
平州。北平郡,今理盧龍縣。《禹貢》冀州之域,虞十二州,為營州之境。《周官?職方》又在幽州之地。春秋時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國地。《史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薄稜栄拧吩疲骸肮轮瘛⒈睉?、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睉?zhàn)國時斯地屬燕,秦兼天下,為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境。漢因之,為遼西郡之肥如縣。后漢末,公孫度自號平州牧,擅據(jù),及子康、康子淵,俱得遼東之地,東夷九種皆伏焉。晉屬遼西郡,后魏亦然。隋開皇初為右北平郡,十年改為平州。煬帝即位,又廢州,復(fù)為郡。唐武德二年廢郡,為平州,領(lǐng)臨渝、肥如二縣,其年自臨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為盧龍縣,更治撫寧縣。七年省臨渝、撫寧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北平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平州。
元領(lǐng)縣三:盧龍。石城。馬城。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九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三千五十五里。東北至榆關(guān)守捉一百九十里,自關(guān)東北至營州五百里。南至海二百里。西至薊州三百里。北至上谷八十里。西南至馬城縣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石城縣一百四十里。西北至盧龍塞二百里。東北至營州七里。
戸:唐開元戶:二千二百六十三。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伯夷、叔齊。夷,名墨允,字公信,謚夷;齊,名墨智,字權(quán)達(dá),謚齊,俱孤竹君之子,隠首陽山,采薇食之。唐陽城。北平人,征拜諫議大夫。田弘正。盧龍人,封沂國公。
土產(chǎn):蔓荊子。
盧龍縣。五鄉(xiāng)。本漢肥如縣也,屬遼西郡。應(yīng)劭曰:“肥子奔燕,封于此?!碧莆涞氯晔∨R渝,移平州置此,仍改肥如縣為盧龍縣,復(fù)隋開皇之舊名。藍(lán)山,后魏《輿地風(fēng)土記》云:“盧龍西四十九里有藍(lán)山,其色藍(lán)翠重壘,故名之?!表偈?,《山海經(jīng)》云:“碣石之山,繩水出焉?!痹诳h南 二十三里,碣然而立,在海傍,故以為名?!稌x太康地志》云:“秦筑長城,起自碣石。”在今高麗舊界,非此碣石也。臨余山,本名臨渝山,音訛為余,有關(guān),通胡之路,在今縣東一百八十里。新婦山,《九州島要記》云:“盧龍柳羌城南有新婦山?!北R水,一名大沮水,今名小濡水,北自營州柳城縣界流入,《水經(jīng)注》云:“玄水出肥如縣北,一名玄子溪。”黃洛水,《水經(jīng)注》云:“水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濡水?!北岸?,《隋圖經(jīng)》:“按管子云:‘齊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見一人,長尺,人物具馬冠,右袪衣,走馬疾前,管仲曰:‘登山之神有俞兒,霸王之君興,而登山之神見,且走馬前導(dǎo)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贊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币焉?,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彼睾铀?,《水經(jīng)注》云:“素河水,出令音零支音歧縣藍(lán)山南,與新河合?!秉S洛城,殷諸侯之國。令支城,漢縣,屬遼西郡,廢城在今縣界。孤竹城,在今縣東,殷之諸侯,即伯夷、叔齊之國,又按《縣道記》云:“孤竹城,在肥如縣南十二里?!薄妒酚洝分^:“齊桓公伐山戎,北至孤竹?!庇帧端鍒D經(jīng)》云:“孤竹城,漢靈帝時,遼西太守廉翻夢人曰:‘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遼海漂吾棺,聞君仁善,愿見蔵覆?!魅?,水際見浮棺于津,收之,乃為改葬,吏人嗤笑者,皆無疾而死。”今改葬所尚存,祠在山下極巖。朝鮮城,即殷箕子受封之地,今有廢城。遼西城,漢為都 于此,廢城在今郡東。秦長城,秦使蒙恬輔其子扶蘇之所筑,東西長萬里。杞梁妻哭,城崩,得夫骨,即此城也。盧龍道,《魏志》云:“曹公北征烏丸,田疇自盧龍道引軍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余里,經(jīng) 檀,歴平岡,登白狼,望柳城,即此道也。一謂之盧龍塞,在今郡城西北二百里。望海臺,漢武所立,登之以望海。
石城縣。西一百四十一里,二鄉(xiāng)。漢舊縣,取碣石立如城以名之,屬右北平。唐貞觀十五年,于故臨渝縣城置臨渝縣,萬歲通天二年,改為石城,復(fù)漢舊名。碣石,始皇使燕人盧生求羨門,刻碣石。漢武登之望海,當(dāng)山有大石,如石柱,號曰天橋柱,往往望而立于巨海之內(nèi),狀如人造,然非人力所能成也。
馬城縣。南一百七十二里,二鄉(xiāng)。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盧龍縣置。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一
河北道二十
媯州 營州 檀州 燕州 威州自威州以下三十二州,廢。
媯州
媯州。媯川郡,今理懐戎縣?!队碡暋芳街葜?。星分尾宿。虞舜暨周,則為幽州之域?!兜弁跏兰o(jì)》云:“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也?!贝呵?、戰(zhàn)國并屬燕國?!稘h書?地理志》云:“燕有上谷,秦置三十六郡,為上谷郡地。漢為潘縣地?!睍x屬廣寧郡。后魏孝明帝廢之。北齊置北燕州。隋廢,屬涿郡。唐武德七年,討平高開道,置北燕州,因齊舊名,領(lǐng)懐戎一縣。貞觀八年,改為媯州,因其中媯水為名。長安二年,移治舊清夷軍城,兼管清夷軍兵萬人。天寳元年,改為媯川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媯州。
元領(lǐng)縣二 , 今一:懐戎。
一縣廢:媯州。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東至檀州二百五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九十里。西至蔚州二百九十里。北至張說新筑長城九十里,又云至廣遼城舊名白云城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幽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蔚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長安城為界九十八里。
戶:唐天寳戶二千二百六十三。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公孫鳳。字子鸞,上谷人,隠居,陶然自得。張恂。字洪讓,上谷沮陽人。張長年。為汝南太守??と诵值芊治?,爭一牛訟之。長年曰:“脫有二牛,各應(yīng)得一。”以家牛與之。
土產(chǎn):麝香。樺皮。胡鹿。人參。
懐戎縣。二鄉(xiāng)。本漢潘縣也,屬上谷郡?!稌x太康地志》:“潘縣更屬廣寧郡?!蔽盒⒉袕U。高齊天保六年,于此置懐戎縣。唐武德七年,改置北燕州。貞觀八年,改北燕州為媯州,縣屬不改。雞鳴山。在縣東北七十里,本名磨笄山。昔趙襄子殺代王,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將何歸?”遂磨笄于此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羣鳴于祠屋上,故亦謂為鳴雞山。后魏武成帝太后葬于麓。歴山。后魏《輿地圖風(fēng)土記》云:“潘城西北三十里有歴山,形如覆釡,故以名之?!逼湎掠兴挫纛れ舸妗蛏?。山有祠,黃帝葬此?!渡胶=?jīng)》云:“大荒內(nèi)有軒轅臺,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故也?!绷合鏂|王臨終詩云:“寂然千載后,誰畏軒轅臺。” 大翮山、小翮山。上有王仲廟。仲字次仲,年少入學(xué)而遠(yuǎn),常先到,其師怪之。謂不歸,使人候焉,實在家。等輩常見次仲捉一小棘木,長三尺余,至,著屋閑,欲取輒不見。及年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wù)繁多。次仲為文簡畧,赴急用之。大喜,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詔檻車送之,次仲吟詠,化為大鳥,出車外,翻翻然高飛,徘徊長引,至宇西門山,落二翮,因名二山。今水旱祭之。蔡邕文曰:“上谷王次仲,變古成隸,終古行焉。” 涿鹿山。山下有涿鹿城,亦涿水出焉。羹頡山黃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卽古阪泉也。今在城東二百步。 小寧城。本大寧中,班丘仲班或作瑕居于延水側(cè),常賣藥于寧百余年,后地動宅壊。仲與里內(nèi)數(shù)十家皆死。人有孔氏入取仲尸,棄于延水;收其藥,賣之。仲被裘,從而詰之,此人大恐怖,叩頭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遂為夫余王驛使,后乘來至寧,北方人謂之謫仙。 地裂溝?!端?jīng)注》云:“晉時地裂,遂成溝壑,俗謂之分界水?!痹诮窨h東北。涿山。出冢山。 阪山。《史記》:“軒轅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庇帧吨軙吩唬骸包S帝殺蚩尤于中冀,名曰絶轡之野?!毖嚅L城?!妒酚洝吩疲骸把嘀L城,自造陽至襄平。”造陽卽媯之地名也。 舜井河。東亦有此井。 造陽。按《漢書》,武帝破匈奴,取河南地,漢亦棄上谷之斗辟縣造陽地以與胡。韋昭云:“地名,在上谷?!薄稌x太康地志》云:“在五原塞之北九里,謂之造陽?!贝艘烧`矣。
媯川縣。一鄉(xiāng)。唐天寳后析懐戎縣置,尋廢。
營州
營州。柳城郡今理柳城縣。按《唐開元十道畧》云:“舜筑柳城,卽知虞舜以前已有柳城之地?!痹凇队碡暋芳街葜?,在十二州因有營州之稱,《爾雅》云:“齊曰營州?!庇帧犊尽吩疲骸暗禺?dāng)營室分,故曰營州。殷時為孤竹國,春秋時為山戎之地。戰(zhàn)國時,其地復(fù)屬燕?!薄妒酚洝吩疲骸把嘀L城,自造陽至襄平,置遼西、右北平郡?!鼻夭⑻煜?,置遼西郡,兩漢因之。前漢《地理志》:“遼西郡領(lǐng)臨渝、且慮音閭等十四縣。”《后漢書》云:“遼西郡,烏丸、鮮卑、蹋頓所居?!庇帧妒鶉呵?慕容皝傳》云:“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謂福德之地也??蔂I制規(guī)模,筑龍城,構(gòu)宮廟?!备牧强h為龍城。九年,遂遷都龍城,入新宮。十二年,號新宮曰和龍宮。皝子儁遷都于鄴,儁子暐為苻堅所滅。后燕慕容垂又居焉。慕容熙為北燕馮跋所殺,至馮弘太興元年,省遼西郡。弘為后魏所滅 ,又于平州界立遼西郡,屬平州。周建德中,平齊,其地猶為高寳寧所據(jù)。隋開皇三年,討平寳寧,復(fù)以其地置營州。煬帝初,州廢,又置柳城郡。唐武德元年,改為營州總管府,領(lǐng)遼、燕二州,領(lǐng)柳城一縣;七年,改為都督府,督營、遼二州。貞觀元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師崇二州;六年,又督順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萬歲通天二年,為契丹李萬榮所陷。神龍元年,移府于幽州界置,仍領(lǐng)漁陽、玉田二縣。開元四年,復(fù)移還柳城。八年,又往就漁陽;十一年,又還柳城舊治。天寳元年,改為柳城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營州皝音幌。
領(lǐng)縣一:柳城。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四千二百一十里。西南至長安五千里。東至遼河,南至大海三百四十里。西至平州七十里十,一作百。北至秦長城二百七十里,至契丹界濕水四百里。東南至保定軍舊安東都護(hù)府一百七十里一作二百。西南至平州七百里。西北至契丹界七十里。東北至契丹界九十里,自界至契丹牙帳四百里。
戶:唐天寳戶九百九十七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后魏谷渾。字符沖,昌黎人,父袞,勇冠一時。屈遵。字子度,昌黎徒河人,為中書令。 唐李光弼。營州柳城人,侍中,臨津王。弟光進(jìn),太子太保、涼國公,雙節(jié)在門,養(yǎng)母以孝聞。
土產(chǎn):豹尾。麝香。絹。畜宜牛馬羊豕。
柳城縣。四鄉(xiāng)。漢柳城地。屬遼西郡,室韋、靺鞨諸部并在東北,遠(yuǎn)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與奚接界,北與契丹接界。慕容皝改為龍城縣。隋文改為龍山,尋又改為柳城縣。 龍山。在郡東南?!妒鶉呵铩罚骸澳饺莅伿?,黑白龍各一,見于龍山。皝親率羣寮觀龍,去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赦境內(nèi),號新宮曰‘和龍宮’?!庇种?,因起景云殿。扶黎故城。在今縣東南,其地帶龍山,卽慕容祭龍之所。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十六國春秋》:“慕容廆代居遼左,號曰東胡。其后雄昌,與匈奴并盛。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fù)以山為號。”棘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里,與此異山而同號。白狼山?!段褐尽罚骸安芄姵霰R龍塞,塹山堙谷五百余里,未至柳城二百里,袁尚、袁熙與蹋頓將數(shù)萬騎逆軍。操登白狼山,卒與虜遇。操登高望虜陣不整,縱兵擊之,虜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降漢者二十余萬口?!薄犊尽吩疲骸鞍桌巧揭辉宦故咨健N何溆诖松椒戟{子,使格之。獅子哮吼奮越,左右咸驚。王忽見一物從林出如貍,超上王車軛上,獅子將至此,獸跳上獅子頭上,獅子卽伏不敢起,于是殺之,得獅子而反。未至洛陽四十里,雞狗皆不鳴吠?!瘪R首山。度遼之要路經(jīng)此。 泊滋山。孫鳳隠此。長谷?!妒鶉呵铩吩疲骸榜T跋弟弘為亂,而跋驚死,弘葬之長谷?!眳u此。白狼水?!段菏巷L(fēng)土記》云:“黃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北流,附城東北下,卽此水也?!迸肀R水。一名盧河水,卽唐龍水也,后魏《輿地圖風(fēng)土記》云:“水至徒河入海,與地平,故曰平盧。今語訛為彭盧水。徒河城。漢縣,有廢城,在今郡東北。有山曰青山,在東北九十里。棘城。卽顓頊之墟也,在郡東南一百七十里。 交黎城。漢縣也,屬遼西郡。后漢改為昌黎縣。 營丘城。后魏《輿地圖記》云:“舜分齊營州之域,燕西置營丘郡于其城內(nèi)?!薄妒鶉呵铩罚骸澳饺輳@東遷徒河縣,置營郡北鎮(zhèn)。 室韋、靺鞨諸部。并在東北,遠(yuǎn)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斯地西北與奚接,正北與契丹接畛。醫(yī)巫閭山祠。 在縣東五十里。
檀州
檀州。密云郡,今理密云縣?!队碡暋芳街葜颉4呵锛皯?zhàn)國并為燕國,北戎所居?!稘h書?地理志》云:“燕東有漁陽,秦并天下,漁陽郡不改?!痹跐h領(lǐng)白檀等十二縣,歷魏、晉如之?!稘h書》云:“將軍李廣弭節(jié)白檀?!庇帧段簳吩?“曹公越北塞,歴白檀,破烏丸于柳城?!卑础独m(xù)漢書》云:“白檀縣卽右北平,今州是也。”至后魏,因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取懐安之義也。后周改安州為玄州。《隋圖經(jīng)》云:“開皇初,徙玄州于漁陽。”今漁陽郡是也。至十八年,又割幽州燕樂、密云二縣于舊玄州置檀州,取漢白檀縣為名。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安樂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檀州。按《開元十道要畧》云:“以斯地為幽燕之邊陲 ,管障塞軍五千?!碧鞂椩辏臑槊茉瓶?。干元元年,復(fù)為檀州。
領(lǐng)縣二:密云,燕樂。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六百九十五里。東至薊州二百一十七里。南至幽州潞縣界五十五里。西至幽州昌平縣一百五十里。北至長城四十五里。東南至薊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幽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媯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長安障塞一百一十里。
戶:唐天寳戶六千六十四
風(fēng)俗。同幽州。
土產(chǎn):貢安東府人參。
密云縣。九鄉(xiāng)。本漢厗音狄奚切奚縣也?!稘h書?地理志》:“厗奚屬漁陽郡?!?桃花山?!犊尽吩疲骸疤一ㄉ皆跐O陽西北一十五里。” 螺山水。亦名赤城河,卽沽水也。東北塞外流入。 桑溪?!端?jīng)注》云:“三城水經(jīng)伏凌山,南與石門水合,是水有桑溪之名,蓋源出桑溪故也。右經(jīng)鮑丘水?!滨U丘水。《水經(jīng)注》云:“鮑丘水又東南,龍芻溪水注之?!笔且?。
燕樂縣。東北七十五里,今四鄉(xiāng)。本漢厗奚縣地也,屬漁陽郡。按厗奚縣今密云縣是也。后魏于此置廣陽郡,有長城,隋改為長陽郡,后廢,舊治白檀故城。唐長壽二年,移治新城,卽今治也。 石門水。《水經(jīng)注》云:“石門水在燕樂縣北,與桑溪水合。”
燕州
燕州。歸德郡,今理遼西縣。星分尾宿。秦為上谷郡地。歷代土地所屬,與范陽同?!夺屆吩疲骸把?,宛也,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敝迷谟闹荩I(lǐng)靺鞨,本栗末靺鞨別種也。隋《北蕃風(fēng)俗記》云:“初開皇中,栗末靺鞨與高麗戰(zhàn)不勝,有厥稽部渠長突地稽者,率忽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護(hù)賴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勝兵數(shù)千人,自扶余城西北,舉部落向關(guān)內(nèi)附。處之柳城,乃燕都之北。”煬帝大業(yè)八年,為置遼西郡,并遼西、懐遠(yuǎn)、瀘河三縣以統(tǒng)之,取秦、漢遼西郡為名也。唐武德元年,改為燕州總管府,領(lǐng)遼西、瀘河、懐遠(yuǎn)三縣;其年,廢瀘河縣;六年,自營州南遷,寄治于幽州城內(nèi)。貞觀元年,廢都督府,仍省懐遠(yuǎn)縣。開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天寳元年,改為歸德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燕州。
領(lǐng)縣一:遼西。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七十六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六百一十三里。東至檀州八十里。西至幽州九十里。西至幽州昌平縣五十里。北至大山五里。西南至沂河五里。東南至后魏廢易京城四十里。西北至干河山五里。東北至宋城鎮(zhèn)二十五里。
戶:唐天寳戶:二千四十五。
風(fēng)俗:《春秋說題辭》云:“箕尾為燕,陰氣生,俗貪利,地宜栗。”
土產(chǎn):豹尾。綿貨。栗?!敦浿硞鳌吩疲骸把?、秦千樹栗?!?br />
遼西縣。四鄉(xiāng)。隋大業(yè)八年置,屬遼西郡,與郡同在汝羅故城之間 ;十一年,寄理柳城。唐武德元年,郡為燕州,縣屬不改;六年,燕州寄理幽州縣,亦遷于今所置。
威州。自威州以下三十二州廢。
威州。今理威化縣。唐武德二年,置遼州總管,自燕支城徙寄治營州城內(nèi);七年,廢總管府。貞觀元年,改為威州,隸幽州大都督。所領(lǐng)戶,契丹內(nèi)稽部落。
領(lǐng)縣一:威化。
四至八到:兩京道路與涿州同。
戶:唐天寳戶六百一十一。
威化縣。后契丹陷營州,乃南遷寄治于良鄉(xiāng)縣石窟堡,為威化縣,幽州治也。
慎州
慎州。今理逢龍縣。唐武德初置,隸營州,領(lǐng)洓沬靺鞨烏素固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于淄青州安置。神龍初,復(fù)舊隸幽州。
領(lǐng)縣一:逢龍。
四至八到。未詳。
戶:唐天寳領(lǐng)戶:二百五十。
逢龍縣。契丹陷營州后,南遷,寄治良鄉(xiāng)縣之故都,鄉(xiāng)城為逢龍縣州所治。
思順州
思順州。順義郡,今理賓義縣。唐貞觀六年置,寄治營州南五柳城。天寳元年,改為順義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順州。
兩京及四至八到,并與范陽同。
領(lǐng)縣一:賓義。
戶:唐天寳戶:一千六十四。
賓義縣。三鄉(xiāng)。郡所治在幽州城內(nèi)。 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廣寧祠,接營州界
歸順州
歸順州。今理懐柔縣。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荊軻獻(xiàn)地圖,蓋謂此地,卽元順州之北境。唐開元四年置,為契丹松漠府彈汗州部落,領(lǐng)懐柔一縣。天寳元年,改為歸化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歸順州。自祿山之亂,此地因陷入胡。
領(lǐng)縣一:懐柔。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里。東至薊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幽州八十五里。西至媯州二百里。北至檀州七十五里。東南至薊州同上。西南至幽州同上。西北至媯州缺。東北至檀州缺。
戶:唐天寳戶:一千三十七。
懐柔縣。州所治。
玄州
玄州。今治靜蕃縣。隋開皇初置,處契丹李去閭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于徐宋州安置。神龍元年,復(fù)舊。今隸幽州。
領(lǐng)縣一:靜蕃
戶:唐天寳戶:六百一十八。
靜蕃縣。州治所范陽縣之魯泊村。
崇州
崇州。今理昌黎縣。唐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置崇州、鮮州、處奚可汗部落,隸營州都督。
領(lǐng)縣一:昌黎。
戶:唐天寳戶:二百。
昌黎縣。唐貞觀二年,置北黎州,寄治營州東北廢陽師鎮(zhèn);八年,改為崇州,置昌黎縣。契丹陷營州,徙治于潞縣之古路城為縣。
夷賓州
夷賓州。今理來蘇縣。唐干封中,于營州界內(nèi)置,處靺鞨愁思領(lǐng)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徐州。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來蘇。
戶:唐天寳領(lǐng)戶:一百三十。
來蘇縣。自徐州還,寄治于良鄉(xiāng)縣之古廣陽城為縣。
師州
師州。今理陽師縣。唐貞觀三年置,領(lǐng)契丹、室韋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陽師。
戶:唐天寳戶:三百一十四。
陽師縣。貞觀初,置州于營州東北廢陽師鎮(zhèn),故曰師州。神龍初,自青州還,寄治于良鄉(xiāng)之故東閭城,為州治,縣在焉。
鮮州
鮮州。今理賓徒縣。唐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改隸幽州。
領(lǐng)縣一:賓徒。
戶:唐天寳領(lǐng)戶:一百七。
賓徒縣。初治營州,自青州還,寄治潞縣之古路城。
帶州
帶州。今理孤竹縣。唐貞觀十九年,于營州界內(nèi)置,處契丹乙失革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孤竹。
戶:唐天寳戶:五百六十九。
孤竹縣。舊治營州界,營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縣之清水店,為州治也。
黎州
黎州。今理新黎縣。載初二年,析慎州置,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宋州管治。神龍初,還改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新黎。
戶:唐天寳戶:五百六十九。
新黎縣。自宋州還,寄治于良鄉(xiāng)縣之故都鄉(xiāng)城。
沃州
沃州。今理濱海縣。載初年中,析昌州置,處契丹之松漠部落,隸營州。州陷契丹,乃遷于幽州,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濱海。
戶:唐天寳領(lǐng)戶:一百五十九。
濱??h。沃州本寄治于營州城內(nèi),州陷契丹,遷于薊縣東南回城,為治所。
昌州
昌州。今理龍山縣。唐貞觀二年置,領(lǐng)契丹松漠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
領(lǐng)縣一:龍山。
戶:唐天寳戸:二百八十一。
龍山縣。唐貞觀二年,置州于營州東北,廢靜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鎮(zhèn)。營州陷契丹,乃遷于安次縣,古常道城為州治。
歸義州
歸義州。今理歸義縣??傉轮兄锰幒M庑铝_,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歸義。
戸:舊領(lǐng)戶:一百九十五。
歸義縣。在良鄉(xiāng)縣之故廣陽城,州所理也。
瑞州
瑞州。今理來遠(yuǎn)縣。唐貞觀十年,置于營州界,隸營州都督。處突厥烏突汗達(dá)于部落。咸亨中,改為瑞州。萬歲通天二年,遷于宋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來遠(yuǎn)。
戶:唐天寶戶:一百九十五。
來遠(yuǎn)縣。舊縣在營州界,州陷契丹,移治于良鄉(xiāng)縣之故廣陽城。
信州
信州。今理黃龍縣。唐萬歲通天元年置,處契丹乙失活部落,隸營州都督;二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黃龍。
戶:唐天寳戶:四百一十四。
黃龍縣。州所治,寄治范陽縣。
青山州
青山州。今理青山縣。唐景云元年,析玄州置,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青山。
戶:舊領(lǐng)戶:六百三十二。
青山縣。寄治于范陽縣界水門村。
凜州
凜州。唐天寳初置于范陽縣界,處降胡。
戶:舊領(lǐng)戶:六百四十八。
安東都護(hù)府
安東都護(hù)府。唐總章元年,九月,司空李績平高麗。高麗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戶六十九萬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麗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置安東都護(hù)府于平壤城以統(tǒng)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令將軍薛仁貴以兵二萬鎮(zhèn)安東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東府于遼東郡故城置。儀鳳二年,又移于新城。圣歷元年六月,改為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fù)為安東都護(hù)府。開元二年,移安東都護(hù)于平州置。天寶元一作二年,移于遼西故郡城置,至德后廢。
四至: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三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長安四千六百二十五里。
戶:領(lǐng)戶:一千五百八十二。
新城州都督府。
遼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
南蘇州。木底州。蓋牟州。代那州。倉巖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
凡此十四州,并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在諸軍鎮(zhèn),以其酋為都督、刺史,羈縻之。
戶:唐天寶戶:五千七百一十八。
右自燕州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處幽州、營州界內(nèi),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祿山之亂,一切驅(qū)之為冦,遂擾中原。至德之后,入據(jù)河朔,其部落之名無存者。今記唐天寶之故跡地理焉。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九
劍南西道八 戎州
戎州,南溪郡。
今治南溪縣?!队碡暋妨褐葜虼呵餅椤皟k侯國”。秦惠王破滇池,此地始通五尺道。漢武開置,故使唐蒙治道如此而破?牱、夜郎,立犍為郡十三州?!犊ぶ尽酚嘘鶠樯揭玻蛑脙k道縣以屬焉。歷后漢、晉、宋、齊皆因之。
梁大同十年,于此置六同郡,以“六合所同”為郡之名。尋又置戎州,以鎮(zhèn)撫戎夷也。隋初,郡廢而州存。煬帝初,廢州,以其地為犍為郡。
唐武德元年,復(fù)改為戎州,領(lǐng)僰道、犍為、南溪、開邊、郁鄔五縣。貞觀四年,以開邊屬南通州,于州置都督府,戎、即、昆、曲、協(xié)、黎、盤、會、鈞、分分、戶、厈、褒、宗、靡、姚、徽十七州。八年,置撫來縣,仍改南通州為賢州。又廢賢州,以開邊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南溪郡,依舊都督。羈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縣。并荒便,無戶口。干元元年,復(fù)為戎州。貞元中,會治于僰道縣。至長慶中,復(fù)理于此州。
元領(lǐng)縣五,今三:僰道、南溪、宜賓。
二縣廢:開邉、歸順。已上二縣并入僰道縣。
州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四千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東北取嘉、眉二州水路至長安二千七百里。 東至瀘州富順監(jiān)界三百八十七里,西至僰道縣開邊團(tuán)界連覊縻武昌州二千五百七里。 南至南溪縣覊縻馬湖江蠻界武昌州三千三百十七里。 北至榮州三百十里。 東南至瀘州綿縣界一百五十四里。 西南至馬湖江蠻界一千里。 東北至瀘州水路三百十里,陸路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嘉州五百六十八里,至玉津縣三百二十四里。 西南取曲、協(xié)州并南寧州安寧監(jiān)井路至南詔所居羊咀咩城二千三百里。
戶
唐開元戶四千五百;皇朝管戶夷、漢主客都五千二百六十三。
風(fēng)俗
其土有四族:黎、蒯、虞、牟。夷夏雜居,風(fēng)俗各異。其蠻獠之類,不識文字,不知禮教,言語不通,嗜欲不同。椎髻跣足,鑿齒穿耳,衣緋布、羊皮、莎草。以神鬼為征驗,以殺傷為戲笑。少壯為上,衰老為下。男女無別,山岡是居。
人物
任永。僰道人,長于厯數(shù),公孫述征之,托盲。
隗相。字叔通,養(yǎng)母至孝。母好食江中流水,有橫石生江中成橋。漢征為郎。
吳順。字叔和,至孝。赤烏巢其門。后為永昌太守。
土產(chǎn)
荔枝煎、半夏、升麻、狨皮暖座。按《郡國志》云:“僰道有獸,名獑猢。似猿而四足短,一騰一百五十步,如迅鳥之飛。取此皮為狐白之用,盈百方成?!庇侄问稀妒裼洝吩疲骸叭秩诉M(jìn)猓燃褥,皂、碧、褐三色相間。元出馬湖江石門兩路蠻界內(nèi)?!?br />
僰道縣
元六鄉(xiāng),本漢武伐?牱,始道路于此,亦舊夷國。故為僰道,漢置??h有夷狄曰道。梁武因加“縣”字而立郡于此。隋移郡于南溪。唐開元、長慶猶治于彼。貞元中,復(fù)治于此。會昌二年,遭馬湖江水漂蕩,隋移州在此岸。今治所。
黑水。從胡監(jiān)生獠界出東海,流入蜀江。唐天寳六年改為“皂水”。按《地輿志》:“華陽黑水惟梁州。”《注》云:“黑水出今南寧州南廣縣汾關(guān)山北,至僰道縣入江也?!?br />
黃魚山。山水瑩靜,巖中惟生女貞樹也。
亡起山。岑起亡于此,故曰亡起山。
龍溪。源出南溪縣伏犀灘,《益州記》云:“伏犀灘東南六十里有黃牛像。其崖峻險,遠(yuǎn)望斑斕,頗像黃牛。”又《水經(jīng)》云:“昔
有黃牛從棘溪而出,上此崖,乃化為石,是名伏犀灘?!?br />
荔枝灘。《益州志》云:“荔枝灘東南二十里山嶺上有一冡,惟生女貞樹。樹上常有白猿棲息?!犊尽吩啤畠k道有玉女冡’是也。
荔枝園?!犊尽吩疲骸皟k住施,夷中最賢者。古所謂僰僮之富。多以荔枝為業(yè),園植萬株,樹收一百五十斛?!?br />
蘭山。在邑界。
張儀同祠。古老相傳張儀同祠。
犍為郡故城。在青衣江七里。
貞婦石。在縣七里舊州岸。古老舊傳:昔有貞婦,夫歿無子,事姑甚孝。姑抑而嫁,竟不從之,終姑之世。后身沒,其居之室有一大石涌出。后人愛其貞,參號其石為“貞婦石”。
宜賓縣西北一百六十里
元六鄉(xiāng)。本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蜀諸葛亮南征,于此置郁鄔戍。后改為郁鄢縣。唐開元十七年,為義賓縣。后移于狼川,即今治也?;食_寶九年,改為宜賓縣。
可無山。在邑界。
南溪縣東一百二十里
元六鄉(xiāng)。漢犍為郡之南廣縣。后廢為南武戍。隋仁壽二年,改為龍源戍,避諱,后改為南溪縣。在僰溪之南,因為縣名。
魚津。按《郡國志》云:“南溪縣西三十里有津,津南有鴛鴦圻”是也。
鴛鴦山。《益部耆舊傳》曰:“僰道有張真者,娶黃氏女名帛真,因乘船過江,船覆,沒。帛求夫尸不得,于溺所仰天長嘆,遂自沉焉。積十四日,帛乃扶夫尸出于灘下,因名鴛鴦岸孝子石?!?br />
蜀中故老云:隗叔通,僰人,性至孝。母食必須江水,通每汲江中。石為之出,今江口有石,號“孝子石”。
青衣水。在縣南一里四步。從僰道城東流至縣界多棱口至瀘州綿水縣。地名龍騰溪。
黑水?!兜剌浿尽罚骸叭A陽黑水惟梁州?!薄蹲ⅰ吩疲骸昂谒癯瞿蠈幹菽蠌V縣汾關(guān)山,北至僰道縣入江?!?br />
馬湖江。從州西南流出東郭,與蜀江合,下達(dá)于荊南。源出云南而來。諸葛亮云“五月渡瀘”,即此水之上流也。蜀號瀘水。
乞子石。在州南五里。兩石夾青衣江樹,對立如夫婦之相向。故老相傳:“東石從西乞子將歸。”故《風(fēng)俗記》云:“人無子祈禱有應(yīng)。”
廢開邊縣。在州西南六十五里,亦僰地道。隋開皇六年于此置。以開拓邊疆為名。在馬湖、朱提兩江口置。
大黎山、小黎山。綰開邊縣界,四時霖霪不絕。俗人呼為“大漏天”、“小漏天”,其諸山自嘉州以來,每峰相接,高低隱伏,奔走三峽。其石狀妙而難名。
乳洞山。亦名乳洞峰。有泉如乳,在開邊縣。或有隱者飲此得仙。
波凌池。在州西開邊縣,去州一千余里。其地長五十里,闊七里,深十余丈,古老相傳,號曰“波凌池”。風(fēng)雷一動,波浪凌山,謂此也。一名“天池”、一名“滇池”。
廢歸順縣。在州西北三十里。亦僰地道。唐貞觀中,郡獠歸服,因于此立鎮(zhèn)以撫之,以“歸順”為名。圣歷三年,分郁鄢縣,就廢鎮(zhèn)置縣,以處生獠。皇朝并入僰道縣。
越溪。去縣四十里,流至榮州旭川縣界。
可云山、夷都山。俱在縣界。
元管蠻夷州縣今并廢存而有去不去者。要知古跡而已。
冀州。信都郡,今理信都縣?!队碡暋肪胖輱u之一。畢昴之間為天街,昴星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兩河之間為冀州。夏禹導(dǎo)河,自大坯山北過降水,至于大陸。按《地志》:“降水南自清河郡,經(jīng)東武城縣界,入當(dāng)郡南宮縣界,又東北入信都縣界?!薄端?jīng)注》云:“絳水故瀆又東北,經(jīng)辟陽亭北,入信都城東,散入澤渚?!?按:辟陽亭在今郡理東南三十五里。今郡乃漢信都國城,則郡理東入兗州之域,西入冀州之域,此是明二州之地。春秋時,為晉東陽地。三家分晉國,為趙。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屬巨鹿?!稘h書》:“高帝六年,分趙、巨鹿,立清河、信都、常山等郡,尋改信都為國。至景帝二年,改為廣川國,立皇子彭祖為王;四年,彭祖徙封趙。中二年,封皇子越為王,子齊有罪,國除。數(shù)月,武帝立齊子去為王,去有罪,徙上庸。宣帝地節(jié)四年,立去兄文為王,文子海陽有罪,徙房陵。元帝建昭三年,改為信都國,封皇子興為王,后興徙中山王。哀帝二年,徙定陶王景為信都王。領(lǐng)縣一十七,理信都。后漢初復(fù)為郡。按《后漢書》云:“王郎僭號,河北悉應(yīng)光武,自薊南行,有白頭翁曰:‘努力信都,為長安守。’光武至信都,太守任光開門出迎?!奔唇裰菀病9馕渌旄臑殚L安國。永平十五年,更名樂成國,以封皇子黨為王,傳國四世絶;延光元年,又更名安平國,以封河間孝王開子德為王,以續(xù)祀;至中平元年,有罪,國除。漢末,兼置冀州,領(lǐng)郡國而理于此。魏黃初中,冀州刺史自鄴徙理信都。至?xí)x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為長樂國,立孚曾孫佑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觀津三縣為武邑國,以封南宮王承為武邑王?;莸蹠r,承薨無后,省還長樂。西晉末,石趙自信都徙理襄國。至季龍,州徙于鄴。慕容儁平冉閔,冀州又徙理信都。苻堅克慕容暐,州又徙于鄴。后慕容垂據(jù)中山,復(fù)移冀州于信都,垂改都之。后魏平慕容氏,復(fù)為長樂郡,兼置冀州。北齊、后周皆因之。隋開皇三年,郡廢,而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fù)為信都郡。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復(fù)改置冀州,領(lǐng)信都、衡水、武邑、棗強、南宮、堂陽、下博、武強八縣;六年,置總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貝、深、宗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強二縣屬深州;十七年,以廢深州之下博、武強、鹿城,廢觀州之阜城來屬。龍朔二年,改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復(fù)舊。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強、鹿城三縣屬深州。開元二年,復(fù)以下博、武強還冀州。天寶元年,改為信都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冀州。后漢皇甫嵩,字義貞,為冀州牧,平黃巾賊有功。后嵩請冀州一年田租以賑饑人,帝從之。百姓歌之曰:“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fù)安居?!?br />
元領(lǐng)縣十,今八:信都。南宮。阜城。武邑。堂陽。棗強。衡水。蓨縣。德州割到。
二縣割出:武強。下博。已上入深州。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二百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西南取相州路至東京七百二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西南取相州路至長安一千九百二十里。東至德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貝州一百三十里。正西微北至趙州一百六十里。北至瀛州二百四十里。東至博州三百里。西南至邢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博州三百里。東北至滄州三百三十里。
戸:唐開元戸:九萬四千一百二十。皇朝戸:主一萬八千六百三十五,客三千七百一十二。
風(fēng)俗:虞植《冀州風(fēng)土記》云:“黃帝以前未可備聞。唐虞以來,冀州乃圣賢之泉藪,帝王之舊地。”又張彥貞《記》云:“前有唐虞之化,后有孔圣之風(fēng)?!庇帧妒葜尽罚骸凹街葜厣w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語曰:‘仕宦不偶値冀部,其人剛狠,淺于恩義,無賓序之禮,懷居慳嗇。’古語云:‘幽冀之人鈍如椎,亦履山之險,為逋逃之藪?!庇衷S慎《說文》云:“冀州北郡以月朝作飲食為膢,臘祭也。”又山東之人性緩尚儒,仗氣任俠是也。
姓氏:高陽郡五姓:許。紀(jì)。夏。伏。公孫。渤??と眨簠?。高。歐陽。
人物:竇嬰。董仲舒。后魏有馬八龍。唐孔穎達(dá)。冀州衡水人,為散騎常侍??壮哺?。字弱翁,冀州人。隱徂徠山,號竹溪六逸。高士廉。渤海蓨縣人。
土產(chǎn):絹。貢。綿。貢。草履子。
信都縣。舊三十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地,屬信都國。又《續(xù)漢書?郡國志》:“信都縣,屬安平國?!焙笪河謱匍L樂郡。隋開皇六年,又于州理置長樂縣。大業(yè)二年,省信都縣,并入長樂;十二年,又改長樂,為信都縣?!犊h道記》云:“信都城內(nèi)有曹魏冀州刺史陳留丁紹頌德碑,青龍三年立?!庇钟泻笪捍淌反薏亍⒗钇健⒎饴≈谋?,文皆冠絶。胡蝗:《晉陽秋》曰:“司、冀、青、雍州蝗食茅草至盡,石勒與蝗競?cè)∶窈?,河北百姓謂之胡蝗?!睔s山:舜耕于歴山,是此。衡水:亦曰長蘆水,即濁漳之下流也。按《信都記》云:“衡水,有袁譚渡,歴下博城北,而迤邐東北注,謂之九爭曲水。味咸苦,俗稱苦河,亦謂之黃漳河?!睗嵴乃涸谥菸鞅绷?,亦謂之白溝。降水:《禹貢》謂:“導(dǎo)河,北過降水。”即此。今謂之枯降渠,西南自南宮縣界流入。又云:“降水枯瀆在州東南二十里。”博水:源出中山望都縣,南入上博縣界,因為名。楊陓澤:《爾雅》謂:“秦有楊陓?!遍L蘆枯溝:在州西二里。昌城故城:漢為縣,在今郡西北五十里,屬信都,后漢省。扶柳故城:在今縣西三十里。按《隋圖經(jīng)》:“縣有扶澤,內(nèi)多柳,因號曰扶柳。”即漢末劉植據(jù)此城以迎世祖于此。辟陽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五里。漢為縣,后漢省。故桃城:漢為縣,在今縣西北四十五里,后漢省,今城存。故澤城:西晉末劉石之亂,人相率共筑此城于柳澤畔。合陽城:漢縣。高帝時,以代王喜棄國,降為合陽侯。宣帝又封梁喜為侯。王莽改曰宜鄉(xiāng)。后漢省,并入扶柳?!杜f地理書》:“并失所在,蓋在今郡東界。”三張宅:晉文士張協(xié)兄弟三人俱善屬文,皆郡人也。語曰:“二陸入洛,三張減價?!备]冢:隋《圖經(jīng)》云:“觀津東南三里。青冢高三十余丈,周回千步?!睗h文帝竇后父青,少遭秦亂,隠身漁釣,墜泉死。景帝即位,太后于墜井泉所起大墳,號曰竇氏青山,在觀津城南。煮棗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侯國城,六國時于此煮棗油。后漢及齊以故事,每煮棗油于此城。
南宮縣:西南六十二里。舊二十七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稘h書》云:“高后元年,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侯?!奔创艘?。《地理志》:“南宮,屬信都國?!彼濉秷D經(jīng)》云:“光武自薊南馳至南宮界,遇大雨,引車入道傍客舍,馮異抱薪,鄧禹燃火,對灶燎衣而去。”即此地。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六年,復(fù)置。絳水枯瀆:在縣東南六里。 南自清河郡經(jīng)城縣地流入邑界??澘h:漢為縣,在今縣東南二十六里,故城存。后漢,省。有降水枯瀆經(jīng)此城北。
阜城縣。東北一百四十里。舊二十七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地,屬渤???。故城在今縣東二十二里阜城故城是也。后漢屬安平國?!稌x書地道記》云:“改阜邑為阜城?!备啐R天保七年,自故城移于今理。隋開皇九年,改屬觀州。大業(yè)二年,復(fù)屬冀州。唐武德四年,又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廢觀州,又隸冀州。弓高城:在縣南二十七里。隋《圖經(jīng)》云:“弓高城,漢封韓頹當(dāng)為侯國。”崔浩曰:“韓増為龍頟侯,今城中有龍頟村?!奔创?。晉省縣。隋開皇十六年,復(fù)置,屬滄州。故蒲領(lǐng)城:漢縣,在今縣北三里,蒲領(lǐng)故城是。后漢,省并蓨。按《水經(jīng)注》云:“今滄州魯城,縣北六十里漳河西岸,又有一蒲領(lǐng)。人流寓于彼,遂立此城?!焙鬂h既以蒲領(lǐng)并蓨,今阜城北蒲領(lǐng)故城與蓨相近,足明魯城西界蒲領(lǐng)非漢縣也。苻融壘: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沙丘:即宅陽城,一名西宅。華陽亭:即嵇康學(xué)琴于此 。
武邑縣。東北九十里。舊十九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地,屬信都國。后漢,屬安平國。晉太康十年,于此置武邑郡。后魏皇始三年,移郡治武強。高齊天保中,省武邑。隋開皇六年,復(fù)置。降水:《九州島要記》云:“武邑縣,降水西南自衡水縣界而東,經(jīng)縣城西北,過衡漳河,在縣北三十二里。”觀津丘:在縣東南二十七里。東昌故城:在縣東北二十八里,漢為縣。后漢末,省。觀津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古堤尚存,即六國趙邑也。趙孝成王封樂毅于觀津,號望諸君。又漢為縣,景帝母竇太后,觀津人也。高齊天保七年,廢。武強湖:在縣北三十二里。
堂陽縣。西六十五里。舊十七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地。《漢書》:“漢高帝封孫赤為堂陽侯。”即此地,屬巨鹿郡。應(yīng)劭曰:“縣在堂水之陽?!卑矗洪L蘆水亦謂之堂水,縣名堂陽,蓋取此也。后漢,屬安平國。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重置,屬冀州。晉改為蒲澤。唐復(fù)舊名。堯臺:《郡國志》云:“信都、堂陽九門城有古臺二所,并號為堯臺?!遍L蘆水:在縣南二百步。
棗強縣。東南六十八里。舊二十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地。武帝封廣川王子晏為侯,即此?!稘h書?地理志》:“屬清河郡?!卑础犊h道記》云:“今棗強縣東北十八里有廣川王故城?!蹦饺荽褂诖酥脧V川郡。后魏孝文太和十一年,廢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廣川縣。因移棗強縣理此城,屬長樂郡。隋開皇二年,又自故城移棗強于今理??h外城:即羌酋姚弋仲之故壘也。棘津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七里?!蹲髠鳌吩唬骸皶x荀吳帥師涉自棘津。”《史記》云:“呂望,東海人也,老而無遇,賣食棘津?!苯窆食菛|北百步有后漢黃門譙敏碑,其文相傳云蔡伯喈撰也。高堤:廢縣,今縣東北三十六里有高堤故城,一名雍氏郭城。漢為縣,后漢省。平堤廢縣,漢宣帝封河間獻(xiàn)王子招為侯,后漢省?!杜f地理書》并失其所在,蓋在今縣東北高堤城側(cè)近,以界內(nèi)多古堤,因以為名??菡暮樱涸诮窨h東南十里。又東流,入蓨縣界。廣川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古臺:隋《圖經(jīng)》云;“城北一古臺,俗傳為太公賣漿臺。”故棗強城:漢為邑,理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五里。后漢省。魏復(fù)置。高齊天保七年,自故城移棗強縣于今縣東北十八里廣川城置。隋開皇二年,移于今理。復(fù)陽故城:漢縣,在今縣西南十八里,故城是也。高帝封陳胥為侯,即此。后漢省。莎題:漢為縣,后漢省?!杜f地理書》并失所在。按《郡國縣道記》云:“今在貝、冀、德三州之界。”即棗強地也。
衡水縣。西北四十里。舊十八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桃縣地。隋開皇十六年,于今縣置衡水縣,在長蘆河西則衡漳故瀆也,因以為縣名。長蘆水:在縣南二百步。藺相如臺:在縣東北十二里。
蓨縣。東北七十里。舊二十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蓨縣,即條侯國也,文帝封周亞夫為條侯。蓨縣,屬信都國。后漢,屬渤海郡。晉改蓨為條。開皇三年,廢渤海郡,屬冀州。五年,改條縣為蓨縣,屬觀州。唐武德亦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州廢,改隸德州。今屬冀州。九城:在縣西,有邸閣,城內(nèi)有晉蓨縣令魯國孔翼清德碑存焉。馬頰河:經(jīng)邑界。
深州
深州。饒陽郡,今理陸澤縣?!队碡暋芳街葜颉P欠之吽?。戰(zhàn)國時屬魏。七國時為趙地。秦并天下,為上谷、巨鹿二郡地。漢為饒陽縣地,屬涿郡。后漢屬安平國,桓帝以后為博陵郡。晉為博陵郡。北齊亦同。隋開皇十六年廢郡,于饒陽縣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為名;大業(yè)二年,州廢,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間二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于河間郡之饒陽縣置深州,領(lǐng)安平、饒陽、蕪蔞三縣。初治安平,其年,移理饒陽。貞觀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強、下博來屬,省蕪蔞縣。十七年,廢深州,以饒陽屬瀛州,安平屬定州,鹿城、下博、武強屬冀州。先天二年,復(fù)割饒陽、安平、鹿城置深州,仍分置陸澤縣。天寳元年,改深州為饒陽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深州。
元領(lǐng)縣五,今六:陸澤。饒陽。安平。武強。冀州割到。下博。冀州割到。樂壽。瀛州割到。
二縣割出:鹿城。入鎮(zhèn)州。博野。入定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九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西南取趙州路至長安二千一百五里。東至滄州三百十五里。南至魏州五百里。西至鎮(zhèn)州一百八十五里。北至易州三百里東。東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定州一百七十三里。東北至瀛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鎮(zhèn)州一百五十里。
戸:唐開元戸:四萬二千二百一十五?;食瘧簦褐饕蝗f五千四百八十八,客五千八百七十三。
風(fēng)俗:同冀州。
人物:蘇瓊。字珍之,武強人。唐魏知古。深州陸澤人,為相。
土產(chǎn):布。絹。貢。石榴。
陸澤縣。舊十七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廣阿縣地。隋仁壽中象城縣地。唐開元中,自象城析置,以大陸澤為名。貞元中,以饒陽立深州。至長慶已后,移深州理于是邑。大陸澤:《禹貢》謂“大陸既作”是也。
饒陽縣。東北三十里,舊三十鄉(xiāng)。本漢舊縣地,屬涿郡。應(yīng)劭注云:“在饒河之陽為名?!苯裼泄懦牵诮窨h東北二十里饒陽故城是也。齊文宣天保五年,移于今理。按:饒陽縣即后魏虜渠口,置虜口鎮(zhèn)于此。后為縣,隸深州。隋開皇三年,改屬定州;十六年,屬深州;大業(yè)三年,省深州,改屬瀛州。唐武德四年,還屬深州??莅遵R渠:在縣南,一名黃河,今名白馬溝。上承滹沱河,東流入下博界故瀆?!端?jīng)注》云:“滹沱河又東,自白馬渠出?!崩罟{《趙記》云:“此渠魏白馬王彪所鑿,俗謂黃河?!庇帧锻ǖ?州郡》云:“滹沱河舊在縣南,即光武所渡處。魏武帝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所以今在縣北。后魏刺史楊貝改為清寧河?!笔且病CO宅:注詩,為河間王博士,是邑人,今有宅存。博陵故城、饒陽故城:皆漢邑名,廢城在縣界。虜口鎮(zhèn)城:今邑理也。自石趙、苻秦、后魏,并為博陵郡,理于此。州理城:晉魯口城也。公孫泉叛,司馬懿征之,鑿滹沱入泒水以運糧,因筑此城。蓋滹沱有魯沱之名,因號魯口。后魏道武皇始二年,車駕幸魯口,即此城也。蕪蔞亭: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后漢光武自薊東南馳,昏夜至饒陽蕪蔞亭,饑甚,馮異進(jìn)豆粥,光武曰:“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矣!”公孫,異字。蕪蔞故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隋縣也,蓋因東北蕪蔞亭為名。
安平縣。西北五十三里,舊一十六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舊縣,屬涿郡?!稘h書》曰:“高帝六年,封鄂千秋為安平侯。”后屬博陵郡。今城北面有臺,俗謂之神女樓。自晉及高齊,博陵郡并理此。隋開皇十六年,又于此置深州;大業(yè)三年,省州,以縣還涿郡。唐武德四年,又置深州,以縣屬深州。州廢,割屬定州。至先天元年,又置州縣,仍屬焉。谷丘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五里。漢為縣,后漢省。泒水:今名礓河,西自定州義豐縣界流入。滹沱河:在縣南二十三里。
武強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舊四十鄉(xiāng),今六鄉(xiāng)。古武隧地,即六國時為趙邑,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里。前漢為武隧縣,屬河間國。后漢屬安平國。晉屬長樂國。后魏屬武邑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又按《郡國縣道記》云:“武強故縣在今縣西南二十五里,漢為侯國。今縣即西晉于其城置武強縣,因古城名之。”高齊移于今理。有衡漳河,在今縣南五里。其城即后魏武邑縣??こ牵牢浠适级曛?。武隧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一里。秦破趙將扈輒于武隧,斬首十萬,即此地也。武強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稘h書》:“嚴(yán)不識以擊黥布功,封武強侯?!焙鬂h王梁亦為武強侯。武強泉:即擔(dān)生蛇所陷之縣。
下博縣。北一百里。舊二十二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舊縣也,屬信都國。應(yīng)劭注云:“泰山有博縣,此故言下也。王莽改曰閏博,亦謂在博水之下,故名耳?!薄逗鬂h書》云“光武曾迷于下博”是。故縣在今縣南二十里。后魏移縣理于衡水北,即去今縣二十里,俗謂之故縣城。后周建德六年,又移于今理。按《縣道記》云:“下博今理,即后漢祭遵壘,北枕衡漳水?!笔且?。白馬故溝:隋《圖經(jīng)》云:“魏白馬王彪鑿武強淵,邑人有遇一小蛇,疑其靈,持而養(yǎng)之。名曰擔(dān)生,長而吞噬人,里內(nèi)患之,遂捕系之獄。擔(dān)生負(fù)而奔,邑因淪為湖,縣長及吏咸為魚矣。今縣治東北半里許,落水淵水又東南結(jié)為湖??h淪之日,令之子?xùn)|奔,又陷于此,故謂之郎君淵?!逼綕珊樱涸诳h北界,即后漢王霸言光武冰合之所,今號曰危渡。世祖廟:漢世祖自薊北行至此,見一白頭翁云“信都為長安守”,是此處,今有廟存。
樂壽縣。東北□.□.□里。舊一十五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樂成縣地,屬河間國。故城在今縣東南六十五里,是漢理所。城內(nèi)有河間獻(xiàn)王殿,余址尚存?!独m(xù)漢書?郡國志》云:“后漢桓帝改為樂陵縣。帝追尊祖父河間王開為孝穆皇帝,以此邑奉山陵,故加陵字?!辈芪河指臑闃烦强h。后魏太和十一年,自故郡移河間郡及縣西南一里樂壽亭故城。其年,郡又移理武桓城,今河間縣是也。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瀛州;十八年,改為廣城縣。仁壽元年,又改為樂壽,又取其理城為名。大業(yè)十三年,自樂壽亭故城移于今理。房淵:《九州島記》云:“樂壽縣有房淵,方三百里。石勒之建安二年,水忽變?yōu)槌?。燕慕容儁二年,水忽生鹽如印形,其淵一日再長再減,不失其度。居近者時見龍狗之狀戲于旁,葉落于淵者,輒有群燕銜出?!惫拾⑽涑牵簼h縣廢城,在今縣西北三十九里,后漢省。故中水城:漢縣也,在今縣西北三十里。高祖封功臣呂馬童為中水侯,即此地。居兩河之間,故曰中水。又《郡國縣道記》云:“其城南枕滹沱,北背高河?!备啐R天保七年,省。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四
河北道十三
德州 棣州 濱州
德州
德州。平原郡,今理安德縣。《禹貢》兗州之域,星分危宿十一度。春秋及戰(zhàn)國并屬齊地。秦滅齊,置齊郡。漢高帝分齊郡,置平原郡,領(lǐng)縣十九,理平原。后漢又為國。殤帝延平元年,以封和帝子勝為王,子德嗣。德無子,安帝永寧元年,立河間孝王子翼為平原王,奉勝祀。順帝永建五年,貶翼為蠡吾侯?;傅劢ê投?,封弟顧為平原王,至獻(xiàn)帝時國除。曹魏黃初三年,又為國,封皇子叡為平原王。七年,叡入為皇太子。晉武帝泰始元年亦為國,封叔父干為平原王。后魏又改為郡,仍自平原移理今聊城界畔城。文帝太和中,于今州東南三十利安德故城置安德郡,平原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平原屬冀州。九年,于今安德復(fù)置德州,平原復(fù)屬焉。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fù)置德州,領(lǐng)安德、般、平原、長河、將陵、平昌六縣,其年,置總管府,管博、德、棣、觀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割滄州之滳河、厭次來屬。十七年,廢般縣。以滳河、厭次二縣屬棣州,又以廢觀州之蓚縣、安陵來屬。天寳元年,改為平原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德州。
元領(lǐng)縣八,今五:安德。平原。安陵。將陵。德平。
一縣割出:蓚縣。入冀州。
二縣廢:長河。并入將陵。歸化。為鎮(zhèn)。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二百十九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九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里。東至棣州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州二百六十里。西至冀州二百十五里。正北微東至滄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東渡河至齊州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貝州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冀州三百三十里。
戸:唐開元戸:六萬一千七百七十。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三百五十六,客三千五百六十八。
風(fēng)俗:與冀州同。
姓氏:平原縣六姓:師。雍。芮。義。華。東方。
人物:管輅。字公明,平原人,精易學(xué),通占相之術(shù),言輒奇中。劉峻。字孝標(biāo),平原人,著《辨命論》。王刋。平原人。劉吁。字彥度,平原人,號玄貞處士。高詡。平原人。胡僧紹。字承烈,平原人,累辟不就,齊高帝賜竹根如意筍萚冠。
土產(chǎn):貢:綾。蛇床子。賦:綿。絹。
安德縣。舊二十八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安德縣也,屬平原郡,后魏屬安德郡。隋開皇三年廢郡,屬冀州。九年改隸德州。黃河,南去縣八十里。滳水,在縣西南八十里。鬲津枯河,在縣西南七十里?!队碡暋穬贾荩骸熬藕蛹鹊馈!必蚣淳藕又?,自鬲津至徒駭二百余里。今河雖移,不離此城也。馬頰河,在縣南五十里。鹿角故關(guān),在縣東七十五里。故鬲城?!犊すh道記》云:“古鬲國,郾姓咎陶之后?!睗h為縣。高齊天保七年,并入安德。廢城在今縣西北。東方朔祠,在縣東四十里,系祀典。唐大歷中,刺史顏真卿重鐫,夏侯湛贊,碑見存。
平原縣。西南四十六里,舊十八鄉(xiāng)。本漢舊縣,屬平原郡,后屬平原國。后魏屬安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冀州,九年改隸德州。王莽枯河,北流,經(jīng)漢平原故城。黃河在縣南五十里。故鄃城,在縣西,后漢初分戶,又置陽靈縣,尋并陽靈為鄃,封馬武為侯,即此地,后魏省鄃,今故城存。驲幕故城,漢縣,在今縣西北二十里故城是也,高齊省入平原縣。按《郡國志》云:“殷至祖乙時,置驛于此?!惫茌`祠。在縣西南一里。
德平縣。東北八十里,舊二十三鄉(xiāng)。本漢平昌縣,屬平原郡,故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即漢理所,后漢改為西平昌。后魏永熈二年,又除西字,移于今縣東南廢平昌縣。高齊天保七年,又移于今理。隋開皇三年,改屬滄州,十六年,屬德州,今為德平縣。馬頰河,在今縣南十里,唐久視元年開決,又名新河。故般城,漢縣,廢城在今縣東北二十五里,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六年,又置般縣,于今平昌縣西南三十里漢平昌城內(nèi)。貞觀十年被水漂毀,又移于漢平昌城東北十四里、今縣西南六十里筑城,以置百姓,十七年廢。重平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漢為縣,后漢省,今有故城存。后魏宣武帝大明三年復(fù)置,高齊天保七年省,并入平昌縣。
將陵縣。北五十里,舊八鄉(xiāng),今□鄉(xiāng)。本漢安德縣地,屬平原郡。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將陵縣,取安德縣界將陵故城為名,屬德州。鬲津枯河,在縣北二十里。王莽枯河在縣東十里。廢長河縣,在州西北五十里,舊十五鄉(xiāng),本漢廣川縣也,屬信都國。后漢屬清河國。魏封裴秀廣川侯,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fù)置,屬冀州,九年改隸德州。仁壽元年改廣川縣為長河縣,今并入將陵。漳河水,自貝州漳南縣界流入,西去縣二十五里。永濟(jì)渠,在縣西十里。張公故關(guān),在縣東南七十里。
安陵縣。西北一百里,舊二十鄉(xiāng)。本漢蓚縣地,屬渤海郡。漢立安縣,《舊地理書》但云:“蓚縣并失,安縣理所?!苯窨h東七里,晉所置東安陵縣城,即漢安縣舊理也,后魏省東字,今微有遺址,高齊天保七年省。開皇六年,又分東光縣于今縣東二十二里新郭城,再置今安陵故縣是也,大業(yè)二年廢,唐武德四年復(fù)立。貞觀十七年,廢觀州,與蓚縣同隸德州。永隆二年移于柏杜橋,即今理。福城。唐元和二年,橫海軍節(jié)度使鄭權(quán)奏:“德州安德縣,渡黃河,南鄰齊州臨邑縣,有灌家口草市,頃者成德軍于市北十里筑城,名福城,城縁隔黃河與齊州臨邑縣對岸,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縣界,疆境闊遠(yuǎn),易動難安,請于此置縣,以歸化為名。”詔從之,今廢為鎮(zhèn)。
棣州
棣州。樂安郡,今理厭次縣?!队碡暋穬贾葜颍犊尽吩疲骸氨厩嘀萁纭?。星分危宿四度。春秋時屬齊,賜太公履北至于無棣是也。秦并天下,為齊郡。漢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漢為平原郡、樂安國地。晉又為樂安、樂陵二國之地。宋并樂安為樂陵郡 ,后魏又分樂陵為二郡。隋開皇中,于郡理置厭次縣,屬渤海郡,又于陽信縣置棣州,大業(yè)二年州廢,縣隸滄州,仍自饒安縣移滄州,于陽信縣為理。唐武德四年,置棣州,領(lǐng)陽信、樂陵、滳河、厭次四縣,治陽信。八年,并入滄州。貞觀十七年,復(fù)置棣州于樂陵縣,領(lǐng)厭次、滳河、陽信三縣,又割淄州之蒲臺隸焉,而樂陵屬滄州。天寳元年改為樂安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棣州。
元領(lǐng)縣五,今三:厭次。滳河。陽信。二縣割出:蒲臺。渤海。以上二縣入濵州。
州境:東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二百九十里。東至濱州八十里。西至德州二百里。南至淄州一百八十里。北至滄州二百七十里。東南至青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齊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濱州渤??h界四十里。西北至滄州二百三十 里。
戸:唐開元戸:二萬五千五百四十五?;食瘧酰褐饕蝗f五千六百八十五,客四萬四百九十三。
風(fēng)俗:與滄州同。
人物:東方朔。平原厭次人。
土產(chǎn):貢絹。地出絲、蠶。
厭次縣。舊一十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富平縣也,屬平原郡。后漢明帝更名厭次,則厭次前已廢矣。相傳秦皇東游厭氣,至碣石,次舍于此,因為名。曹魏屬樂陵國,晉樂陵理于此。泰始元年封石苞為公,后魏又徙厭次,理馬嶺城,即今陽信縣東馬嶺城也。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七年于此復(fù)置,屬滄州。唐武德四年屬棣州。邵城,《郡國志》云:“后為厭次城是也”。有東方朔冢存,即晉邵纉屯兵此城,石虎擒之,因名邵平城,后即單呼邵城。黃河,在縣南三里。滳河,在縣四 十里,通海故關(guān)。在縣四 十里。
滳河縣。西南六十里。舊十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朸縣也,屬平原郡,后漢省。隋開皇十六年,于朸故城置滳河縣,以縣南滳河為名,屬滄州,改屬棣州。唐貞觀元年,改隸德州,十七年還棣州。馬頰枯河,在縣北二十里。滳河,在縣北十五里。漢成帝鴻嘉四年河水泛溢為害,河堤都尉許商鑿北河通海,故以商字為名,后人加水焉,按《水經(jīng)注》:“滳河水從縣界流徑富平故城北,分為二,東水謂之長聚溝,北水為百泊瀆,東北俱注于海?!秉S河。在縣南十八里。
陽信縣。北六十里,舊十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舊縣也,屬渤??ぁ?h在河曲之中,魏屬樂陵國。晉東海王越斬汲桑于此,后魏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滄州,十七年于陽信置棣州。唐武德六年省州,以縣屬滄州。后唐同光三年,割屬棣州。瑗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北五里,一名運城,后漢省,廢城存。富平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東三十里,富平故城是也,今名邵城。按《十六國春秋》云:“內(nèi)黃人邵纘自號冀州刺史,屯富平城,為石季龍所擒?!奔创顺且?,城中有鐵柱,兼有神祠。千乘、博昌,皆漢之縣名,有廢城,俱在邑界。鉤盤河。在縣北四十里,即九河之一也。
濱州
濱州。今理渤海縣。本瞻國軍,周顯德三年三月升為州,仍割棣州之渤海、蒲臺兩縣屬焉。
今領(lǐng)縣二:渤海。蒲臺。
州境:東西二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三十八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一百二十一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三百八十里。東至海一百八十里。西至棣州界四十里。南至淄州一百九十七里。北至滄州界八十里。東南至青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棣州八十里。東北至滄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滄州界二百六十里。
戸:舊戸:載棣州籍?;食軕簦褐骶徘б话侔耸濉?br />
風(fēng)俗:同棣州。
人物:無。
土產(chǎn):同棣州。
渤??h。舊十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蒲臺縣地,唐垂拱四年,分置渤海縣,以在渤海之濱為名。天寳五年,以地土咸鹵,自舊縣西移四十里,就李丘村置,即今理。大海,在縣東一百六十里。舊黃河。在縣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移道,今枯。
蒲臺縣。東南五十里,舊一十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濕沃縣,屬千乘國?!独m(xù)漢書志》無濕沃縣。宋復(fù)置濕沃縣,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改屬滄州。十六年改為蒲臺縣,取縣北蒲臺為名,隋末廢。唐武德三年重置,八年,改屬淄州,貞觀十七年置棣州,割蒲臺屬焉。古蒲臺,在縣北四十里,秦始皇筑之,以望海、祀蓬萊宮,乃于臺上縈蒲系馬,蒲生盤如馬之狀。在縣北二十五里。此臺割入渤??h界,縣因此臺以為名。黃河,西南去縣七十里。大海。在縣東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呼為鬬口淀,是濟(jì)水入海之處,海潮與淀相蕩,故名,今淀上有井可食,海潮雖大,淀終不沒,百姓于其下煮鹽。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五
河北道十四
滄州
滄州。景城郡,今理清河縣?!队碡暋芳街?、兗州二州之域,《禹貢》曰:“濟(jì)、河惟兗州,九河既導(dǎo)。”孔注云:“河水分為九道,在此州界?!庇菟醇爸転橛闹葜?,春秋時屬齊、晉。七國時燕、齊二國之境,又為燕、趙、齊三國之域。秦并天下,以齊地置齊郡,以趙地置巨鹿郡,燕置上谷郡,為三郡之地。漢高帝五年,又分三郡之地,置渤海郡,理浮陽。后漢移理南皮,曹魏不改。晉武帝泰始元年,封安平王孚子輔為渤海王。宋文帝元嘉中,改置樂陵郡。孝武以其地廣分其地,又置渤海郡。后魏初改渤海郡為滄水郡,太安四年郡移理今東光縣城。尋又省,復(fù)為渤??ぁV廖跗蕉攴皱?、冀州,置滄州,取滄海為名,領(lǐng)浮陽、樂陵、安德三郡,理饒安,即今饒安縣東千童故城是也。其浮陽郡理今浮陽縣。高齊及后周渤海郡猶理東光,浮陽郡猶理浮陽。隋初三郡皆廢為縣,以元渤海所領(lǐng)縣屬冀州,以浮陽所領(lǐng)縣屬滄州,又以廢樂陵郡之屬縣并屬滄州。十六年,于長蘆縣置景州,于陽信縣置棣州。大業(yè)二年廢景、棣二州,以二州元屬縣屬滄州,仍自饒安移州理于陽信縣。三年,罷州為渤??ぃ岳黻栃?。十二年,為賊所逼,郡因徙理清池。唐武德元年改為滄州,領(lǐng)清池、饒安、無棣三縣,治清池;其年,移治饒安;四年,竇建德分饒安,置鬲津縣;五年,以清池屬東鹽州;六年,以觀州胡蘇縣來屬,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滳河、厭次、陽信、樂陵四縣來屬。貞觀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廢景州之長蘆、南皮、魯城三縣、廢東鹽州之鹽山、清池二縣并來屬;又以滳河、厭次二縣屬德州;以胡蘇屬觀州,仍移州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樂陵;省無棣縣入陽信。八年,復(fù)置無棣縣;十七年,以廢觀州之弓高、東光、胡蘇來屬;割陽信,屬棣州。天寳元年,改為景城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滄州,舊為橫海軍節(jié)度;唐末改為義昌軍。梁干化二年,改為順化軍。后唐復(fù)為橫海軍?;食蛑?br />
元領(lǐng)縣七:清池。饒安。鹽山。樂陵。南皮。景州割到。無棣。臨津。景州割到。
二縣廢:長蘆。并入清池。干符。并入清池。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二里。南北三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二百二十里。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正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瀛州二百里。北至干寧軍九十里。北至幽州五百七十五里。東南至棣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冀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诙傥迨铩S种疗街菸灏倮?。
戸:唐開元戸:十二萬四千二十四。皇朝戸:主二萬二千三百七十五,客二萬七千三百一十五。
風(fēng)俗:滄州,古渤海之地,屬趙分居多。《漢書》云:“渤海,趙之分野,趙地薄人眾,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椎剽掘冡,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yōu)?!妒葜尽吩疲骸安澈oL(fēng)俗鷙戾、高尚氣力,輕為奸兇?!?br />
人物:茅焦。齊人說秦始皇迎母。雋不疑。字曼倩。鮑宣。字子都,高城人。王修。字叔治,南皮人,藏書數(shù)百卷。石苞。字仲容,南皮人,官大司馬,封樂陵郡公。石崇。字季倫,苞子。刁協(xié)。字景純,滄州人,尚書左仆射。刁雍。唐袁恕已。滄州東光縣人,誅張易之,封為南陽郡王。賈耽。南皮人,拜相,著《貞元十道録》。
土產(chǎn):鹽。綿。絹。五色柳箱。綾。莞席。水蔥布。細(xì)文葦簟。糖蠏。鱧鮬。兔毫。牡蠣。蜃蛤。
清池縣。舊三十鄉(xiāng),今十三鄉(xiāng)。本漢浮陽縣,屬渤???,以在浮水之陽。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清池縣,因縣東南仵清池為名。浮水,源自東光縣西界,永濟(jì)渠分出,東北流經(jīng)州理南十里,又北經(jīng)州城東一里,又東北入于海。故《土地十三州志》云:“浮水所出,東入海?!蓖今敽?,九河之一,與清池相接。永濟(jì)河,在縣西三十里,自南皮縣來,入干寧軍,今亦呼為御河。迎河,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從南皮來,《輿地志》云:“南皮北有迎河,分漳河,入浮水。”毛河,在縣西南五十七里,從南皮來,《輿地志》云:“毛河,漳水各分,從毛州來,又呼為棣河。”仵清池,在縣東南十九里,其水澄味咸,未嘗枯涸,《輿地志》云:“浮陽城南有大運淀?!蔽貉优d二年,水溢,注破仵清村,因以為池,池內(nèi)時有鯔魚,言與海濳通。滄州舊城,唐貞元十三年,増筑外城,東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人莫知名,因掘得銘,銘記云,是六國時趙武靈王墓,遂置祠祭。劉炫碑,后周人居此,炫博通經(jīng)史,后學(xué)之人為立碑,見存。廢長蘆縣,州西北四十四里,本漢參戸縣,今縣西北四十六里有參戸故城是,后漢省,俗亦謂之木門城,按本縣理即周宣帝大象三年于參戸故城東南置長蘆縣,屬章武郡。隋初于今理西北三里置漳河郡,以縣屬焉,三年罷郡,仍移縣于郡界,屬瀛州。十六年,于縣置景州,隋大業(yè)三年廢。唐武德四年,又于此置景州。貞觀初省,以縣屬滄州??h元在永濟(jì)渠西,開元十四年大雨,城邑漂沈,十六年移于永濟(jì)渠東一里,即今縣是也。皇朝干德二年,割入清池縣。長蘆水,在舊縣西南五里,按《水經(jīng)》:“長蘆水,出洺州列人縣,以其水旁多蘆葦為名?!毖δ?,在縣北周回五十里,民有蒲魚之利。中邑,漢縣,高后封呂相朱進(jìn)為侯,王莽改曰檢陰,后漢省,并浮陽,《舊地理書》:“并失其所在?!奔唇窨h地是也。盟亭,《郡國志》云:“長蘆縣有盟亭”,即為燕、齊二界。五壘城,在縣西南二里,《輿地志》云:“漢宣帝封河間獻(xiàn)王子雍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俗呼五壘城”。古木門城,在縣西北四十六里,《春秋》襄二十七年:“衛(wèi)侯之弟鱄出奔晉,托于木門。”蓋此城也,《輿地志》云:“中有大樹,因名木門”。參戸侯陵,在縣西北三十六里,高一丈,《漢書》:“河間獻(xiàn)王子免封參戸侯”。廢干符縣,在州北一百里,本漢章武縣地,屬渤海郡,今縣東南鹽山縣西北章武故城是也。后魏于今理置西章武縣,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又于西章武縣故城置魯城縣,遙取長蘆縣北平虜城為名,仍改虜為魯者,盡惡胡虜之字也,屬景州。唐貞觀元年廢,景州來屬。干符元年,縣東北有野稻、水谷,連接二千余頃,東西七十里,南北五十里,北至燕,南及魏,悉來掃拾,俗稱圣禾,甚救濟(jì)民。至二年,勅改干符縣?;食@德二年,并入清池縣。城頭將軍祠,在此縣也。平虜渠,在縣南二百步,魏建安中于此穿平虜渠,以通軍漕、北伐匈奴,又筑城在渠之左。大海,在縣東十四里。衡漳河,在縣西六十里。故蒲嶺縣,按《郡國縣道記》:“蒲領(lǐng),漢縣,在冀州阜城縣北三里,蒲領(lǐng)故城是也,后漢入蓚縣”。又按《水經(jīng)注》:“今縣西北六十里 ?!闭暮游靼队直庇衅杨I(lǐng)故城,蓋漢末黃巾之亂,有蒲領(lǐng)人流寓于此,遂立此城,后漢既以蒲城與蓚相近,足明今縣西北界有此城,非后漢理所。麻姑城?!犊尽吩疲骸凹礉h武東巡至此祀麻姑,故有此名”。
樂陵縣。南一百二十五里,舊十八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舊縣,屬平原郡。曹魏封曲陽王茂為樂陵王,后魏初又為樂陵郡理所,至永平二年,又徙縣于今縣東五十里樂陵故城。唐貞觀元年,自樂陵故城移縣于今理。鬲津枯河,《爾雅》云:“九河之一”,在縣西三里,東北流入饒安縣界入海。重合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二百步?!稘h書》:“有功臣,封重合侯”,即此地,高齊天保七年省。振陂,后魏太武所筑,在今縣西。燕留城,《郡國志》云:“即齊桓公割地與燕處”。馬頰河,在縣東六十里,從滳河縣北界來,《輿地志》云:“篤馬河,亦馬頰也,《爾雅》九河也,言馬頰上闊下狹如馬頰也?!便^盤河,在縣東南五十里,從德州平昌縣來,河勢曲如鉤盤。東方朔廟?!稘h書》:“東方朔,平原厭次人也?!眳挻畏譃闃妨昕?。
南皮縣。舊十三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縣,屬渤??ぃ哉挛溆斜逼ねご?,故曰南皮?!稘h書》:“項羽封陳余為南皮侯。”《魏書》云:“文帝為五官中郎將,射雉于南皮?!苯源说匾?,縣東有觀臺,即袁譚所筑,魏武擒譚于此。唐武德元年,置景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來屬滄州。長慶二年,于弓高縣復(fù)立景州,以縣屬焉。周顯德二年,州廢,縣歸滄州。曹公固,即漢京兆尹雋不疑葬所。魏太祖因冢為固,以攻袁氏,因名曹公固焉。高樂故城,漢縣,后漢省,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今謂之思鄉(xiāng)城,亦曰西鄉(xiāng)城。古皮城,在縣北四里,《史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繕修皮革,因筑焉”。燕友臺,在縣東二十五里,《魏志》云:“魏文帝為五官中郎將,與吳質(zhì)重游南皮,筑此臺燕友,故名焉?!庇置滹襞_。雋不疑墓,在縣東南二里,高五丈,《漢書》:“雋不疑,渤海人也,以明《春秋》聞,為青州刺史”。石苞臺,在縣南一十三里,高二丈。苞,南皮人也,按《城冢記》云:“南皮有石苞墓?!贝耸且?。尹吉甫墓,在縣西三十里,高三丈,又《耆老傳》云:“吉甫墓上有樹二株,有墓以來,即有此樹,修條郁茂,不覺其老,俗云年長樹?!焙?。在縣西一里,按《魏志》:“文帝與元城令吳質(zhì)書云:‘憶昔南皮之游,誠不可忘,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冰?!奔创司且病?br />
無棣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二十二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齊之北境漢陽信地,今縣東南三十里陽信故城存,高齊天保七年,自此城移于今陽信縣東馬嶺城置,隋開皇六年,于今所置無棣縣,取縣南無棣溝為名。唐貞觀元年,并入陽信,八年,復(fù)置。馬谷山與老烏山,皆邑之山名。月明沽,在縣東界,西接馬谷山,東濱海,煮鹽之所。無棣溝,《周禮》:“川曰河?!睕嫼?,在今無棣縣,按其溝水東流經(jīng)縣理南,又東流,與鬲津枯溝合而入海,隋末,其溝廢,唐永徽元年,薛大鼎為刺史,奏開之,引魚鹽之利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dá)滄海鹽魚至。昔日徒行今跨駟,美哉薛公德滂被?!秉S河,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東北流經(jīng)馬谷小山,東南注于海。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不死之藥,置此城以居之,漢曾為縣。蒲縈臺,《郡國志》云:“始皇東游海上,于臺縈蒲縶馬。”今猶有蒲,似水楊,而勁堪為箭。赤河。在縣西南三百步,自饒安縣來一百里入海,其水赤渾色。
饒安縣。南九十里,舊十五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千童縣,屬渤???。后漢改為饒安縣。隋因之。唐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胡蘇;貞觀十二年,移縣治故浮水城,即今理。鬲津河,在縣南三十里,自樂陵來。無棣河,一名赤水,在縣北二十五里。故定城,漢縣,后漢省,在今縣東南四十里,廢城。章鄉(xiāng)城,按《郡國縣道記》云:“章鄉(xiāng),漢縣,后漢省,并入饒安”。又《十三州志》云:“饒安縣,東南二十里有童鄉(xiāng)亭”,即故縣。童即章,字相類,章鄉(xiāng),蓋在饒安縣東南二十里童鄉(xiāng)亭。古胡蘇河,一名赤河,從胡蘇縣來。
鹽山縣。東六十里,舊二十四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春秋無棣邑也,漢置高城縣,故城在今縣南四十里,《左氏》管仲曰:“昔召康公,賜我先君太公履,北至于無棣?!狈 洱R地記》:“無棣,今渤海高城縣也,屬渤??ぁ!庇衅浇蜞l(xiāng),即《漢書》:“武帝封公孫弘為侯,亦此邑。高齊天保七年,移于今理。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鹽山縣,以東南八十里鹽山為名。篋山,一名峽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闊山,在縣東南九十里,按《郡國縣道記》云:“此山及鹽山,二山并低小,無峯巒樹木”。大海,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屯氏河,在縣南十步,東北注海。浮水,《水經(jīng)》云:“浮水,東北徑高城縣之宛鄉(xiāng)城”,即過今邑界。故柳城,在今縣東七十里,漢為縣,后漢省,一名柳城亭。漢武臺,在邑界。咸土,在縣東七十里,東南西北一百五十里,地帶海濱,其土咸鹵,海潮朝夕所及,百姓取而煎之為鹽。
臨津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一十八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東光縣地?!稘h書?地理志》云:“東莞有胡蘇亭,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胡蘇亭為名?!碧鞂椩?,改為臨津縣,屬滄州。小天臺山,其山在縣界古傳臺,星隕而結(jié)此山。臨樂,《漢書》云:“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光為侯,后至玄孫,王莽簒絶,改曰樂亭?!焙鬂h省。舊地理書并失其所在,今邑界即其地。東莞,漢為縣,隋省,并入臨津縣,唐開元以前猶此額,后復(fù)廢。茅焦冢,《郡國志》云:“秦時人勸始皇與母相見者”。胡蘇古亭,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在古胡蘇河邊,《漢書?地理志》云:“東光有胡蘇亭。”即此也。歐陽建墓。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建,渤海重合人,石崇之甥,為郡豪族也。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六
河北道十五
瀛州 莫州
瀛州
瀛州。河間郡。今理河間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畢宿一度。虞舜十二州,則為并州之域,在周為唐叔所封之邑。春秋時屬晉,晉開太行之東,又為晉東陽地。七國時,三家分晉,為趙地,亦燕、趙二國之境。秦并天下,為邯鄲郡地。漢為河間國,后漢亦如之。魏文黃初二年,封弟干為河間王,尋改封樂城縣王。晉永嘉亂后,地沒苻、石。后魏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間、高陽、冀州章武三郡,置瀛州,以瀛海為名,其河間郡自樂城移理于今樂壽縣西一里樂壽亭城置。歴高齊及周郡不改。隋開皇三年,廢郡,置瀛州。煬帝初,州廢為河間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改為瀛州,領(lǐng)河間、樂壽、景城、文安、東城、豐利六縣。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縣。貞觀元年,省豐利入文安,省武垣入河間,割蒲州之高陽、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苑五縣來屬,又以景城屬滄州。景云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縣屬鄚州。天寳元年,改為河間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瀛州。
元領(lǐng)縣六,今四。河間。束城。高陽。景城。景州割出。
三縣割出:樂壽。入海州。博野。入深州。平舒。入霸州。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七十一里。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五里。西南取深州路至長安二千一百九十五里。東至滄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冀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定州二百八里。北至莫州一百八里。東南至德州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深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易州三百里。東北至霸州一百九十里。
戸:唐開元戸:九萬八千一十八。皇朝戸:主,一萬一千三百六十四,客,四千一百。
風(fēng)俗:與冀州同。
姓氏:缺。
人物:漢河間獻(xiàn)王劉德。景帝子。許詢,字玄度,高陽人,有才藻。邢巒,河間莫縣人。邢邵,字子才,任丘人,少游洛陽遇雨,乃杜門讀《漢書》五日 ,悉強記無遺。官太常卿、攝國子祭酒。劉炫,河間人,與劉焯讀書十五年。炫眸子精明,視日不眩,強記黙識,左畫圓、右畫方、口講、目數(shù)、耳聽五事同舉,無遺失。唐齊映,瀛州人。李綱。字文紀(jì),景城人,官拜詹事。李義府。瀛州饒陽人,祖為梓州射洪縣丞,因家于永泰。
土產(chǎn):絲。布。絹。人參。蔓荊子。
河間縣。舊五十一鄉(xiāng),今九鄉(xiāng)。本漢州鄉(xiāng)縣,今縣東北四十一里有故州鄉(xiāng)城,即漢理也。《漢書》云:“武帝時,望氣者云西北有女極貴,遂訪之,得鉤弋夫人于是邑。”后漢省州鄉(xiāng)縣為武垣郡地。隋開皇三年,罷郡,武垣縣屬瀛州。十六年,移武垣縣居其舊城,乃于此置河間縣。大蒲淀,又名大廉陂,在縣西南四十一里?!端?jīng)注》云:“大蒲下導(dǎo),陂溝競奔,咸注滹沱,是故人因決之處,謂之百道口,蓋有此浦?!变镢樱遁浀刂尽吩疲骸颁镢釉诮窨h西二十里?!卑春咏?jīng)武垣北,后魏太和□年 ,刺史王質(zhì)掘直之,楊真改為清寧河。此水常有蛟入,五月恒暴,逆變?yōu)槿?,于岸上與人并行,至懸崖處,推與俱下。乞活城,《郡國志》云:“太安中,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掠羯胡萬戸于山東,賣為生口,值儉難售,恐其有叛,不聽入州郡,筑此城以居之,任自乞活?!薄稌x書》云:“乞活帥陳仵歸晉?!奔创说匾病qR領(lǐng)城,秦使蒙恬筑以防河水,因地以名之。故州鄉(xiāng)城,在今郡東北四十里古城是也。漢為縣理于此,后漢省,并入武垣縣。東武垣城、西武垣城:在今郡西南三十八里,有故城存,即秦所置,其故城東微北三十里,又有一武垣故城,時人謂之東武垣城,即當(dāng)今郡南二十五里,蓋因魏武鑿渠引滹沱水,遂移西武垣縣城于此,置武垣縣。開皇三年,又移武垣理州城,此城因廢。十六年,改武垣為河間縣,仍于東武垣故城再置武垣縣。大業(yè)二年,省。按隋《圖經(jīng)》云:“河間東武垣城即武帝元封元年巡狩至此,望氣者言有異女,使訪之,得趙氏女,兩手拳上,自披之,即舒。因筑此城以為禁衛(wèi)。”今縣西南樓上有夫人神,即鉤弋遺像也。三女陵,《隋圖經(jīng)》云:“后漢光祿大夫劉鯈、音由與。竇武謀誅宦官,為曹節(jié)等所害,三女營葬,故曰三女陵也?!睔H許勿切起冢 ,隋《圖經(jīng)》云:“欻起冢闊百余步,長六七里,深數(shù)丈云?!睍x永嘉四年十月,晝昏十日方解,冢忽然具成,左右方一里,牛咸疲汗,車皆有土而無轍。”鮑叔牙冢,在齊桓公城。毛萇宅,郡人,漢時為博士,今郡有宅冢,俱存,今號其處為毛精壘。董永冢,漢景帝時孝子,卒葬于此。傅咸冢,晉之文士,葬于此。琴高冢,高,河間人也,入涿水三月,乘鯉而出,衣服不濡。
束城縣。東北六十五里,舊二十一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本漢束州縣,屬渤????!独m(xù)漢書》:“屬河間國。”今縣東北十四里有束州故城,即漢為理所。西晉移束州于城南三十五里。魏明帝孝昌二年,復(fù)理漢故城。高齊天保七年,省,并文安。隋開皇中,置束城縣于今理,因束州為名。按《四夷縣道記》云:“其束城故城今有三重縣城,周五六里,故州外城周約二十里?!逼裢鹑徊桓?。
高陽縣。西北七十里,舊二十一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屬涿郡。應(yīng)劭《注》云:“在高河之陽?!焙鬂h高陽郡領(lǐng)高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十六年,又于縣理置蒲州。大業(yè)中,廢州。唐武德四年,又置蒲州。貞觀初,州廢,以縣隸瀛州。滹沱河,在今縣東北十四里。易水,今名南易水,又名雹水,西自易州遂城縣界流入。王尊冢,隋《圖經(jīng)》云: “冢原在武垣城東北隅,為東郡太守而卒,其軀一夜自歸?!苯癃q祀之,呼為東郡河翁神。蔡仲冢,《九州島要記》云: “漢南陽太守高陽侯蔡仲冢在城北,仲曉厭勝之術(shù)?!逼溱V两駸o狐貍之穴。圣姑祠,邢子颙《記》云: “圣姑姓郝,字女君。魏青龍二年四月下旬,與鄰女采樵于滱、徐二水合流之處,忽有數(shù)婦人從水出,皆著連腰裙,若今之青衣,至女君前曰:‘東海公聘女君為婦,故遣相迎?!蚍筮B茵褥于水中,置女君于茵上,青衣者侍側(cè),順流而下,其家大小皆走往看,惟得涕泣,遙望莫能就,女君怡然,曰:‘今幸得為水仙,愿勿憂憶?!Z訖,風(fēng)起,遂遙,因為立祠?!被格匆源蟪甲訛樯袝?,試高陽長,主簿丁馥白縣有圣姑祠,前后守令皆謁而后入,翊曰:“何浮言之甚?”遂立杖而教,曰:“若祀者有罪?!蔽唇?jīng)月余,在廳事忽見十余婦人各持扇從門入,謂翊曰:“今古既殊,何相妨害,而斷吾路。”翊性方直,教斷更甚。未經(jīng)旬,無病暴卒。今水岸上有郝女君招魂葬處,時人呼為元姬冢,亦名圣母陵。
景城縣。北七十二里,舊十三鄉(xiāng),今五鄉(xiāng)。漢舊縣,屬渤??ぁ:鬂h省。后魏延昌二年,自今縣南二十里徙成平縣來理之。隋開皇十八年,改成平為景城,復(fù)漢舊名也。唐大中之后,割屬瀛州。建成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漢為縣,后漢省,城尚存。成平故城:漢縣在今縣南二十里成平故城是也。后漢屬河間國,徙理景城,因而荒廢。
莫州。文安郡,今理鄚縣。其地歴代所屬與瀛州同。漢,鄚縣。后魏孝昌三年,移理阿陵城。周武宣政元年,復(fù)還今理。唐景云二年,于縣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文安、清苑、幽州之歸義等五縣屬焉。其年,歸義復(fù)還幽州。開元三十年,以鄚字類鄭改為莫字。天寳元年,改為文安郡。干元元年,復(fù)為莫州。
元領(lǐng)縣六,今三:鄚縣。任丘。長豐。
二縣割出:文安。割入霸州。清苑。割入保州。
一縣廢:唐興。并入鄚縣。
州境:東西八十里,南北六十里。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一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四十五里。南取瀛州路至長安二千二百九十五里。東至大海二百八十里。西至易州界霧山一百七十里。南至瀛州一百八里。北至涿州一百六十里。又北至幽州二百八十里。東南至滄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定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易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平州八百里。
戸:唐開元戸:五萬三千四百?;食瘧酰褐鳎那灏偃?,客,六百五十
風(fēng)俗:同幽州。
土產(chǎn):蓯蓉。人參。貢絹。
鄚縣,舊十六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屬涿郡。后漢屬河間國。唐于此立郡?!妒酚洝吩疲骸氨怡o,此地人也?!变镢瑬|流經(jīng)縣南二里,至莫州金口分界,東北流入文安縣界。易水,在縣北二十里,東入文安縣界,合滹沱水。掘鯉淀,在縣西二十里,俗名掘柳淀。左太沖《魏都賦》云:“掘鯉之淀,蓋節(jié)之淵?!币拙┏牵犊尽吩疲骸俺窃卩|縣西北三十里。后漢末,公孫瓚筑京以自固,圍壍十二里,以鐵為門,諸將家家作樓,樓以千計,并高五六丈,尋為袁紹所攻,其樓皆陷沒?!碧A相如冢,在涿鹿山東,即屬郡界也。涿水出焉,東入海,昔黃帝戰(zhàn)蚩尤于此山。韓嬰冢,《輿地志》云:“韓嬰,燕人,漢為常山太傅,作《詩內(nèi)外傳》?!卞λ?,在縣西二十里,向東合易水?!蹲髠鳌罚骸褒R侯伐北燕,盟于濡上?!奔创耸且玻c易水合 。廢鄚縣城,在縣東北三里。邢子颙《三郡記》云:“顓頊所造。”高郭故城,在縣西南二十六里?!稘h書》:“宣帝封河間獻(xiàn)王子瞌為高郭侯?!贝顺鞘且?。滹沱河,經(jīng)高郭城南面,東流過后稱裹角城,以水裹其角而過。閭丘臺,在縣南十六里?!稘h書》:“閭丘壽王,涿郡高陽人也?!?《耆老傳》云,此臺是閭丘壽王讀書之處。廢唐興縣,在縣西北五十里。本漢高陽縣地,舊名葛城鄉(xiāng),一名依城。唐如意元年,析河間縣,置武昌縣,隸瀛州,至神龍初,改為唐興縣。景云二年,改為鄚州。石晉改為宜州縣,后復(fù)舊。周顯德六年,并入鄚縣。
任丘縣。南四十三里,舊十九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鄚縣地,屬涿郡。隋初,廢。至開皇十六年,又置。大業(yè)末,又廢。唐武德五年,置復(fù)舊名,屬瀛州。景云中,自瀛州隸莫州。狐貍淀,在縣西北二十里。《水經(jīng)注》云:“鄚縣東南隅,水有狐貍淀,俗亦謂之掘鯉淀。非也,按淀中有蒲柳,多葭葦?!?滱水枯瀆,在縣西一里。故阿陵,在縣東北二十里阿陵故城是。后漢省。后魏曾徙鄚縣理此。周武帝宣政元年,廢。神臼,邢子颙《三郡記》云:“縣南三十里有一石臼,受物一石二斗,昔有沙門移之至寺 ,經(jīng)宿血滿其中,乃移舊處,復(fù)凈如人掃?!苯褚姶妗H吻鸸懦?,在縣南二十六里。《三郡記》:“漢元始二年,巡檢海使中郎將任丘筑此城以防??埽匆詾槊?。至后漢桓帝崩,無子,太后使校尉竇武詣河間迎靈帝,乃居此城,群臣至此朝謁,又謂之謁城?!?br />
長豐縣。東六十里,舊十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秦漢之利豐縣也。高齊天保中,遂廢。至唐開元十年,于文安南三十里復(fù)立利豐縣,又以縣北有長豐渠,遂改名曰長豐,仍析文安、任丘之二縣以實之,今理所是也。長豐渠,自縣西南從瀛州束城縣界入城,西北與古漕河合。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七
河北道十六
易州 雄州 霸州
易州
易州。上谷郡,今理易縣?!队碡暋芳街葜?,星分尾宿一度。虞舜分易州,又為并州之地?!吨芄?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淶易。”按春秋時,分屬燕趙?!稘h書?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庇帧独m(xù)漢書?地理志》:“趙分晉,得中山,秦并天下,是為上谷郡地?!睗h置涿郡,今州即漢涿郡之故安縣也。晉為范陽國。后魏又為上谷郡。隋開皇元年,自今遂城所理英雄城移南營州,居燕之侯臺,仍改名為易州,取州南易水為名。煬帝初,州廢,復(fù)為上谷郡,遙取漢上谷以為名。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易州,領(lǐng)易、淶水、永樂、遂城、遒五縣。五年,割遒縣,置北義州,州廢,仍以遒來屬。開元二十三年,分置五回、樓亭、板城三縣。天寳元年,改為上谷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易州。
元領(lǐng)縣八,今二:易縣。滿城。二縣割出:容城。入雄州。遂城。建威虜軍。
四縣廢:淶水。入易縣。五回。同上。樓亭。舊廢。板城。舊廢。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三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四百四十六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七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三百三十五里。東至幽州二百一十四里。南至莫州一百八十里。西至蔚州飛狐縣東界一百四十里。北至媯州懷戎縣南界廢故城鎮(zhèn)二百里。西南至定州北平縣界一百四十七里。西北至蔚州取飛狐路三百六十里。東北至幽州良鄉(xiāng)縣界八十里。
戸:唐開元戸:四萬四千三十五。皇朝管主客戶二千六百四十三。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祖納,字士言,范陽遒人,能清言,有名理,為光祿大夫,門施行馬。祖逖,字士雅,納弟也,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夜聞荒雞鳴,蹴琨曰:“此非惡聲也。”二人并有英氣,每語時事,輒中宵起坐,逖北征濟(jì)江,中流擊楫曰:“祖逖不清中原而濟(jì),有如大江?!?br />
土產(chǎn):人參。墨。綿。紫草。丹參。今進(jìn)墨五百錠入翰林院。
易縣。舊十九鄉(xiāng),今十二鄉(xiāng)。本漢故安縣也。《漢書》:“文帝封申屠嘉為故安侯?!?《地理志》:“故安縣屬涿郡?!薄稌x地道記》:屬范陽國。按故城在今縣東南七百步,武陽故城東南隅,故安故城是也。高齊天保七年,省其武陽故城,即是燕之南鄙。隋開皇十六年,于故安故城西北隅置易縣,即今理。龍山,《隋圖經(jīng)》云:“易縣西南三十里,龍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跡,四麓各有一洞,大如車輪,春則風(fēng)出東,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門法猛,以夏日入其東穴,見石堂石人,欲窮諸穴,有一人厲聲曰:‘法師,其余三穴皆如東者,不宜更入。’猛仍意不息,不覺身在外穴也?!鄙w神異難測。孔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端?jīng)注》云:“易水又東,徑孔山北,其山有孔,表里通澈,故名。山下有穴,出鍾乳,尤佳?!卑遵R山,在縣北一十八里?!犊尽吩疲骸爸軙r人多學(xué)道于白馬山。”天寳六年,勅改為燕丹山。送荊陘,《九經(jīng)記》云:“易縣西南三十里,即荊軻入秦之路也。”駁牛山,《郡國志》云:“山色黑白斑駁,形如牛,故以為名,易水出其東?!北币姿?,一名安國河,亦名北易水,源出縣西北窮獨山中,東南流經(jīng)武陽故城南,又東入漆水縣界。中易水,《水經(jīng)注》云:“出故安閻鄉(xiāng)城谷中,東經(jīng)五大夫城,又東經(jīng)易京城,與北易水合流入巨馬河?!?《史記》云:“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祖送易水之上。”即此處也。魚丘水,《竹書紀(jì)年》云:“晉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 《水經(jīng)注》云:“魚水出魚山,山有石如巨魚,水發(fā)其下?!卞λ?,源出縣西窮獨山南谷。雹水,一名南易水,源出縣西南石獸岡。漆水河,一名巨馬河,西自蔚州飛狐縣界入?!端?jīng)注》云:“巨馬河即淶水也。東北經(jīng)郎山西望,眾崖擎舉,若鳥翼立石,嶄巖似劍戟之杪,又南流刀山,嶄巖直上干霄,遠(yuǎn)望崖側(cè),若積刀環(huán)。”紫石水,《水經(jīng)注》曰在易縣南。大黌嶺,霍原隠此教授之所在,州北一百九十里。荊卿城,在縣西七里,周回二里。《九州島要記》云:“荊軻城北臨濡水,即軻以金圓投龜處。軻入秦,樊于期刎頭付軻于此城?!备邼u離城,在縣南十六里。《史記》云:“荊軻死,秦始皇得高漸離,惜其善擊筑,重赦之,漸離復(fù)進(jìn)得近,乃以鉛置筑中,舉筑撲秦皇,不中?!贝思礉u離所居。長安城,在縣東南二十七里。《漢書》云:“宣帝時,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陽公主,主憶長安,乃筑此城像長安,故以為名?!背侵杏袟棙洌ǘ唤Y(jié),皆向西南,而引俗謂之思鄉(xiāng)棗。斜安城,《郡國志》云:“易縣有斜安城,傳岡不正,因以名之,東隅上有班姬祠是也?!狈蛾柟食牵瑵h范陽縣理于此,故城在今縣東南六十里,古城即秦置,一名故城。后魏明帝孝昌二年,為杜洛周攻破。高齊后主武平七年,又移范陽于東故城北十七里。伏圖城,一名小范陽是也,西北去州四十五里。隋初,自伏圖城移范陽名于今淶水縣,又于伏圖城別置遒縣,以屬昌黎郡。大業(yè)十年,又移遒縣于伏圖城西南,即今州東南三十四里故遒城是。十三年,陷于寇,二城俱廢。五公城,在廢縣東三十里,去州西三十里,《河北記》云:“易縣有五公城,王潭不從。王莽譚子輿生五子避隠于此。世祖并封為侯。元才,北平侯;顯才,蒲陽侯;益才,安熹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謂中山五王。”其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說與此同。嘉夷城,在廢城西北四十里,去州六十里?!端?jīng)注》云:“巨馬水東流經(jīng)加夷山,即睒子于山中養(yǎng)無目父母之所也。” 《輿地志》云:“易縣加夷城有坑,闊三丈,深五丈,俗呼睒子窟?!苯鹋_,在縣東南三十里,燕昭王所造,置金于上,以招賢士。又有西金臺,俗呼此為東金臺。古野狐城,在縣東三十里,《耆老》云:“昔有狐于九荊嶺,食五粒松子后得仙,謂之飛狐縣,其狐常來至此城,時人呼為野狐城。”西金臺,在縣東南六十里,即燕王以金招賢士之所。小金臺,在縣東南十五里,燕昭王所造,即郭隗臺也。按《春秋后語》云:“郭隗謂燕王禮賢先從隗始,乃為碣石館于臺前?!标@馬臺,在縣東南十五里,《水經(jīng)注》云:“小金臺北有闌馬臺。”候臺,在州子城西南隅,高三層,燕昭王所筑,以候云物。三公臺,在縣東南十八里,其臺相去三十六步,并高大,燕昭王所立,樂毅、鄒衍、劇辛所游之處,故曰三公臺。石柱,在縣東南三十里,臨易水,《州郡志》云:“易州義石柱,后魏末,杜、葛亂殺人,骸骨狼藉如亂麻,至齊神武,起兵掃除兇丑,拾遺骸骨葬于此,立石柱以志之。”廢淶水縣,在州北四十二里,十四鄉(xiāng)。本漢遒縣,屬涿州。《漢書?年表》:“景帝封匈奴降王六疆為遒侯?!苯窨h北一里故遒城是也。后漢,移于故城南,即今淶水縣所理。后周大象二年,省入涿縣。隋初,自伏圖城移范陽,名于此。六年,又改為故安縣。九年,又移故安于涿縣東界,今涿州故安也。十年,又于此置永陽縣。十八年,改為淶水縣,以近淶水為名,按縣地即周封召公于此也。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并入易縣。巨馬河,在縣東北二里。郎山,在易縣西南四十里。
滿城縣。西南一百里,舊七鄉(xiāng),今三鄉(xiāng)。本漢北平縣,屬中山國?!稘h書》:“高帝封張蒼為北平侯?!焙笪何涞塾牢醵辏糜罉房h,屬易州。唐天寳元年,改為滿城縣。趙簡子祠,按《城冢記》:“趙簡子筑北平城以拒燕。”今滿城是也,其祠在城北一百步咷山下,晉永康元年立。張蒼墓,漢丞相北平侯張蒼,本武陽人,因封于此,子孫相繼,至今見存。廢五回縣,在州西七十里,本漢易縣地。唐開元二十三年,刺史盧暉奏析易縣地置,在五回山東麓,以界內(nèi)五回嶺名之。二十四年,刺史田琬以舊縣所居險隘,遂東遷于古五公城,即今縣理是。五公城,已解在易縣。五回山,在今縣西九十里。《州郡志》云:“易縣五回嶺,高四十里?!薄端?jīng)注》云:“委折五回下,望層山若蟻垤也,下有三碑,即后魏所立。文云:‘皇帝大延元年,車駕東巡,援弓而射,飛矢逾于巖山三百余步。后鎮(zhèn)軍將軍定州刺史樂良公乞文于射所,造亭立碑,中山安喜賈聰書?!倍冯u臺,在縣東南八十里?!端?jīng)注》云:“五回山南七里有斗雞臺?!?《傳》曰:“燕太子丹鬬雞于此。”廢樓亭縣、廢板城縣。此二縣唐開元二十三年刺史盧暉奏置,天寳復(fù)廢。
雄州
雄州。今理歸義縣。本涿州歸義縣之瓦子濟(jì)橋,在涿州南,易州東,當(dāng)九河之末,舊置瓦橋關(guān)。周顯德六年,收復(fù)三關(guān),以其地控扼幽、薊,建為雄州,仍移歸義,并易州之容城等二縣于城中。
領(lǐng)縣二:歸義。容縣。
州境:東西一百五十里。南北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四百五十里。東至莫州新鎮(zhèn)七十里。西至定州二百五十里。南至莫州三十里。北至新城縣七十里。東南至莫州長豐縣九十里。西南至定州保塞軍一百里。東北至霸州一百里。西北至易州一百五十里。
戸:皇朝管主客戶四千四十。
風(fēng)俗:同易州。
土產(chǎn):古戰(zhàn)爭之地,絹布之外別無藥物。
歸義縣。舊十二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涿州之屬邑,在州北。唐末,移于瓦橋關(guān),晉建軍城。周世宗收復(fù)三關(guān),立雄州于此。易河,在城南門外,從秦州流入,下至霸州。巨馬河,在州北三十里,西北從易州流入,下至霸州。臺胡淀,在縣北一十五里。襄子淀,在縣北巨馬河北,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半屬新城縣。
容城縣。五鄉(xiāng)。戰(zhàn)國時,其地屬燕。本漢容縣也,《漢書?地理志》曰:“燕南得涿郡之容城?!?后漢省?!稌x地理志》:“涿地復(fù)為容城縣,屬范陽國?!备啐R天保七年省,并入范陽。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置北義州,仍改為遒縣,以屬焉。貞觀元年,廢北義州縣,歸本屬。圣歷二年,契丹入寇,固守得全,改名全忠縣。天寳元年,改為容城,復(fù)漢舊名也。巨馬河,在縣北。南易水,在縣南流入瀛州高陽縣界,與滱水合流。廢縣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大泥淀、小泥淀,并在縣南三十里?!端?jīng)注》云:“易水東流容城,大泥淀注之,泥同口之謂也。”渾泥城,在舊縣南四十里?!端?jīng)注》云:“泥同口有渾泥城,漢景帝改為亞谷城,封東胡降王盧它之為亞谷侯?!奔创艘?。三臺城,在縣南三十五里。按《城冢記》云:“燕、魏二國各據(jù)一方,分易水為界,燕筑三臺,登降耀武?!睗h赤眉賊起兵于此,亦増筑三臺。
霸州
霸州。今理永清縣。本上谷郡地,星分箕尾,幽州之古益津關(guān)。晉天福初,陷虜庭。周顯德六年,收復(fù),因置霸州,并永清縣,仍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二縣隸焉。
領(lǐng)縣三:永清。文安。大城。
州境:東西七十五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里。東至干寧軍界八十里,接淀泊,至雄州八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九十里。北至幽州二百里。東南至干寧軍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莫州七十里。東北至當(dāng)州永清縣界孟村三十里,接幽州北界西北至當(dāng)州縣界宋村二十五里,接幽州北界。
戸:皇朝戶:主,三千六百六十三,客,一千二百四十四。
風(fēng)俗:同瀛州。
土產(chǎn):絲。綿。絹。無藥物。
永清縣。二鄉(xiāng)。本幽州會昌縣地。唐天寳中,改為永清縣,即古益津關(guān)。周顯德六年,收復(fù)三關(guān),遂于益津關(guān)建霸州,仍置永清縣。瓦河水,在縣西南三百步。平曲城。在縣東三十二里,漢景帝封公孫渾邪為平曲侯,即此也。
文安縣。西北去州五十里,舊二十二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漢文安縣屬渤???,后漢屬河間國,至和帝二年,置瀛州縣,屬焉。晉分瀛州之東平舒、東州、文安、章武四縣,置章武國,縣在古文安城。至后魏太和十一年,置瀛州,以統(tǒng)章武郡,縣遂歸瀛州。北齊,廢章武,入文安。隋大業(yè)七年,征遼途經(jīng)于河口,當(dāng)三河合流之處,割文安、平舒二邑戸于河口,置豐利縣。隋末亂離,百姓南移,就是城。唐貞觀元年,以豐利、文安二縣相逼,遂廢文安城,仍移文安,名就豐利,城置文安縣,即今理也。周朝改屬霸州。五渠水,今名長鳴溝,《邢子厲志》云:“后魏延興初,文安縣人孫愿捕魚于五渠水中,有群魚從西來,共以柴塞之,忽有人謂愿曰:‘須臾當(dāng)?shù)么篝~,若愿多求,宜勿殺也?!概c共食,唯覺出氣少腥,而衣衫多衤取,及去,愿送之以魚,固辭不受,去后,愿下網(wǎng),果得大魚,其狀如鯉而大,愿以為異物,遂殺之食。俄然,風(fēng)雨晝昏,聞鳥飛聲,比風(fēng)息雨霽,有人乘舟至者云,前見群魚無數(shù),飛入海,愿遂不復(fù)漁矣,因呼入海之處為飛魚口?!变镢铀诮窨h西北三十里,又東,溢為趙淀。狐貍淀,《隋圖經(jīng)》云:“文安狐貍淀,俗謂之掘鯉淀,非君子淀,君子淀在博野界?!奔绷骺?,在縣北十七里通永清界。趙君祠,按《圖經(jīng)》:“趙夔,漢武帝時為文安縣令,好神仙,值文安大旱,乃自焚,土人感慕,乃立祠焉?!惫盼陌渤牵诮窨h東北三十里。古三角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后趙石勒筑以備燕。古南北盧蒲城,在縣西二十七里?!蹲髠鳌罚骸褒R侯放盧蒲嫳于此?!毖嗄?,入燕境,權(quán)置二城在鄚縣界。樂巨叔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春秋后語》:“樂毅伐齊后,從燕入趙。”毅生閑,閑生巨叔,毅封昌國君,至漢高祖求毅之后,又封巨叔為華城君,卒葬于此。
大城縣:西北去州九十五里,舊二十三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東平舒縣,屬渤???。后漢屬河間。晉于此置章武國。后魏為章武郡。北齊廢郡,為平舒縣。隋開皇十六年,于長盧縣置景州、平舒縣屬焉。大業(yè)末,劉黑闥兵亂河朔,侵吞郡縣。唐武德四年,賊平,縣屬景州。貞觀元年,州廢,歸瀛州。平舒者,以人性寛舒為縣名。周顯德六年,割隸霸州,今改名大城縣。平陵城,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稘h書》:“蘇建封平陵侯?!奔创说匾?。鳳凰臺,在縣東北一十五里。石勒四年,鳳凰現(xiàn)于此,因筑臺。滹沱河,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永濟(jì)渠,在縣東五十里。
卷六十八
河北道十七
保州 定遠(yuǎn)軍 干密軍 破虜軍 威虜軍 平塞軍 靜戎軍 寧邊軍 保順軍 平戎軍
保州。今理清苑縣。本莫州清苑縣地,石晉初割屬契丹,蕃戎立為泰州。至少主開運元年,克復(fù)泰州;二年,以滿城縣路當(dāng)沖要,宜立郡庭,用威戎虜,其泰州宜移理于滿城,其舊泰州復(fù)為清苑縣,滿城所置泰州尋廢?;食酰瑓s于清苑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升為保州,仍割清苑縣屬焉。一本泰作秦。
領(lǐng)縣一:清苑。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西南至西京缺。東至唐口七十里。西至滿城五十里。南至望都缺。北至靜戎軍四十里。東南至博野寧邊軍一百里。西南至望都九十里。東北至靜戎軍四十里。東北至威虜軍四十里。
戶:舊戶在莫州?;食瘧簦褐鞫甙倨呤?,客一千。
風(fēng)俗:與莫州同。
土產(chǎn):與莫州同。
清苑縣。舊二十五鄉(xiāng),今十一鄉(xiāng)。本樂鄉(xiāng)縣也。《史記》云:“漢高祖過趙,問樂毅有后乎?對曰:‘有樂叔,封于樂鄉(xiāng)?!奔创?,屬信都國。后漢省,后魏復(fù)置,屬高陽。高齊天保七年省,仍自易州滿城界移永寧縣理此城。隋開皇十六年,改為清苑縣,因后魏易州滿城縣界清苑河為名。沈水,在縣北 。漢縣廢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后漢省。 樊輿城,漢樊輿縣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修為樊輿侯,后漢省。廢城在今縣東南三十五里,一名隅城是也。柏陵城。漢為縣,《前漢帝紀(jì)》云:“孝武帝封趙敬肅王子終古為柏陵侯?!睆U城在今縣南。廣望城。漢廣望縣也。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忠為廣望侯,是后漢省。故城在今縣西南五十里。圣女祠。《輿地志》云:“清苑縣樊城西南隅有圣女祠?!迸昭Γ至x姜,鉅鹿人。嫁為樊輿王文妻,死于此城之隅,就而祭之,俗名祭隅城。漢元帝元初三年,有天淵玉女、鉅鹿仙人者是也。
定遠(yuǎn)軍
定遠(yuǎn)軍。今理東光縣。本景州漢高縣,屬平原郡。隋置弓高縣,屬渤海郡。唐武德四年,于縣置觀州,領(lǐng)高弓、蓨、阜城、東光、安陵、胡蘇、觀津七縣;六年,以胡蘇屬滄州。貞觀元年,省觀津縣,復(fù)以胡蘇來屬;十七年,廢觀州,以東光、胡蘇屬滄州,蓨縣、安陵屬德州,阜城屬冀州。貞元二年,又于弓高縣置景州,又以弓高、東光、胡蘇來屬。長慶元年,廢景州,四縣亦還本屬;二年,復(fù)于弓高置景州。太和四年,廢縣,屬滄州。景福元年,復(fù)于弓高置景州,管東光、安陵二縣。天佑五年,移州治于東光縣。周顯德二年,廢景州為定遠(yuǎn)軍,縣屬滄州;至六年,并弓高縣入東光縣?;食脚d國六年,割東光縣屬軍。
元領(lǐng)縣五,今一:東光。
三縣割出:南皮。入滄州。臨澤。入滄州。景城。入瀛州。
一縣廢:弓高。并入東光。
軍境:東西八十里。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東京八百二十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一百里。東至臨津縣八十五里。西至阜城縣六十五里。南至安陵縣四十五里。北至瀛州一百四十里。東南至臨津縣四十七里。西南至蓨縣六十五里。東北至滄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景城縣九十里。
戶:唐開元戶:一萬一千三百。皇朝戶:主二千九百八十四,客一千二百三十九。
風(fēng)俗: 與滄州同。
土產(chǎn):舊貢水蔥布 。茅簟。海蛤。絹。
東光縣。舊十四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本漢舊縣也,屬渤???,故城在今縣東十里東光故城。高齊天保七年,移于今縣東南三十里陶城故城。隋開皇三年,又移于此。后魏廢渤??たこ?,即今縣理?!犊尽吩疲骸昂K河在東光縣。”永濟(jì)渠,在縣西二百步。鳴犢河。即竇鳴犢所過之處,故云鳴犢河,在縣東南。廢弓高縣。在軍東四十里,舊二十一鄉(xiāng),漢縣也,屬河間國。漢文封韓頹當(dāng)之邑,莽曰樂成。按:弓高今屬阜城縣界,弓高故城是也。晉廢。隋開皇十六年,復(fù)置,移于今理。長慶二年正月,滄州弓高縣宜置景州,仍屬滄州。周朝廢,州縣入滄州,尋又廢入東光。濁漳水。在故城北三十里,今邑西一里。 候井。按《郡國縣道記》云:“漢縣,舊地理書并失其所在。”以理推之,蓋在今弓高縣西北三十里房將池側(cè)近。舊傳此池水每日再增再減,疑其與相通,又池側(cè)窄小,有似于井,以其增減不失時候,因于池側(cè)置縣,謂之候井。歲月既久,今按其水,不復(fù)有増減之候。或云“今弓高縣即漢候井縣”,莫詳所的。西光城?!端鍒D經(jīng)集記》曰:“后魏孝昌三年,葛榮略取其地,對東光筑之。”
干寧軍
干寧軍。理馮橋鎮(zhèn)。本古盧臺軍地,后為馮橋鎮(zhèn)。臨御河之岸,接滄、霸二州之界。幽州割據(jù),偽命升為寧州。周世宗顯德六年,收復(fù)關(guān)南,卻為干寧軍,仍置干寧縣。
領(lǐng)縣一:干寧。
州境:東西五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三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東至滄州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五十里。西至霸州大城縣界二十里。南至滄州界九里。北至東城西湖河一百五十里,河北是幽州界。南至滄州界三十四里。西南至霸州大城界十八里。西北至滄州九十三里。西北至霸州大城縣明溝一百五十里。
戶:皇朝戶:主一千七百八,客二百九十九。
風(fēng)俗:與滄州同 。
土產(chǎn):潮水所侵,惟生蒲葦。
干寧縣。四鄉(xiāng)。舊名永安縣,與軍同置在城下。太平興國七年六月,改為干寧縣。御河。在城南一十步,每日潮水兩至。其河從滄州南界流入本軍界,東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東七十里,于濁流口入海水,此水西通淤口、雄、霸等州水路。盧臺軍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回二里,基址猶存。
破虜軍
破虜軍。古淤口關(guān)。周顯德六年,收復(fù)關(guān)南,于此置塞。至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割霸州永清、文安縣三百一十七戶屬焉。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四百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里。東至狼城口三十里。南至文安縣五十里。西至霸州五十里。北至幽州二百里。東南至大城界八十里。西南至平戎軍七十里。東北至界河三十步。西北至界河二十步。
戸:皇朝戶:主三百一十,客八十二。
永濟(jì)河。自霸州永清縣界來,經(jīng)軍界下入淀泊,連海水。平曲子。去軍西南二十里。漢《功臣表》云:“景帝三年,封公孫渾邪為曲平侯。”即此也。
威虜軍
威虜軍。本遂城縣。皇朝太平興國六年置,從縣西南至滿城縣內(nèi)浮圖峰合陵山峰為一路,仍領(lǐng)遂城縣。是時修營,掘得石棺一具,上有唐貞觀年記,棺有五重:石、鐵、銅、銀、金,次第冶貯之,中有琉璃瓶盛舍利。本軍以聞。冶原作野。
領(lǐng)縣一:遂城。
軍境:東西六十五里,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東至雄州一百里。西至易縣七十里。南至保塞軍四十里。北至平塞軍三十五里。東南至莫州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滿城四十里。東北至雄州容城縣七里。西北至易縣界二十五里。
戸:皇朝戶:主客一千三百一十。
風(fēng)俗:同易州。
土產(chǎn):同易州。
遂城縣。舊二十三鄉(xiāng),今四鄉(xiāng)。戰(zhàn)國時武遂縣也?!妒酚洝罚骸摆w悼襄王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是也。本漢北新城縣。《漢書?地理志》云:“燕南得涿郡之北新城。”后漢屬中山國?!锻恋厥葜尽吩?“河間有新城,故加‘北’字?!焙笪何涞塾牢醵?,于此置南營州,改為新昌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為遂城縣,今理釜山村。長城。秦筑長城,起首于此邑之界。遂城山。舊名龍山,在縣西二十五里?!独ǖ貓D》云:“其山往往有仙人,游龍翔集?!碧鞂椘吣?,勅改為遂城山。南易水。歷縣界,燕時謂之武遂津,又東流,過梁門,引易水為陂塘,以溉田。
平塞軍
平塞軍。理平塞縣?;食脚d國六年六月,改為易州。南三十五里太保村塞為平塞軍,仍割易縣侯臺、凌云兩鄉(xiāng),白溝河已南人戶及滿城縣玉山鄉(xiāng)人戶以屬焉。至七年,又于軍城置平塞縣。
領(lǐng)縣一:平塞軍。
軍境:東西三十七里,南北一十里。
四至:東至軍城壕垠,屬易縣界。西至易州易縣普通鎮(zhèn)三十七里。南至東京一千四百一十五里。北至軍壕垠外,屬易縣。至易州三十五里。
戶:皇朝戶:主八百一十,客二十。
風(fēng)俗:與易州同。
土產(chǎn):無。
平塞縣。三鄉(xiāng)。皇朝太平興國七年置,以軍額名縣。
靜戎軍
靜戎軍。本易州宥戎鎮(zhèn)。周為梁門口塞,在州東南九十里?;食脚d國六年二月,升為靜戎軍,尋割遂城三鄉(xiāng)人戶屬焉。
軍境:東西四十里,南北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圖經(jīng)》未有至東西二京里數(shù)。東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威虜軍三十五里。南至保州四十五里。北至易縣八十里。東南至莫州一百里。東北至雄州容城縣六十里。西南至保州四十五里。西北至平塞軍四十五里。
戶:
寧邊軍
寧邊軍。本定州博野縣?;食何跛哪?,于此建寧邊軍,以縣屬焉。
領(lǐng)縣一:博野。
軍境:東西八十二里,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新置軍未有至京里數(shù)。東至瀛州一百里。西至蒲陰縣四十二里。南至安平縣五十里。北至保塞軍八十里。東南至饒陽縣六十里。西南至蒲陰縣四十二里。東北至高陽縣七十八里。西北至望都縣五十里。元無官路。
戶:皇朝戶:主五千八百八十三,客三百六。
風(fēng)俗:同定州。
土產(chǎn):同定州。
博野縣。舊三十鄉(xiāng),今十鄉(xiāng)。本漢蠡吾縣地,屬涿郡。后漢分置博陵郡?!妒葜尽吩疲骸氨境踉辏晃岷钪纠^孝質(zhì),是為孝桓帝。追尊皇考蠡吾侯翼為孝宗皇帝,陵曰博陵?!币蛞詾榭?。晉于此立博陵國。后魏宣武帝景明元年,改博陵為博野,以地居博水之野。唐武德五年,置蠡州,領(lǐng)博野;八年,州廢,縣還本屬;九年,復(fù)立蠡州,復(fù)領(lǐng)。貞觀元年,州廢,復(fù)隸瀛州。永泰中,割入深州。周顯德二年,割屬定州?;食何跛哪?,割屬軍。滹沱河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保順軍
保順軍。本滄州無棣縣之保順鎮(zhèn)。周顯德六年,建為軍,以舊鎮(zhèn)為名。
四至:南至棣州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濱州一百里。西南至德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滄州一百七十里。
戸:皇朝戶:主三千九十三,客六百七十七。
平戎軍
平戎軍。本莫州新鎮(zhèn)之地。皇朝太平興國六年,升為平戎軍,以扼邊陲之喉。
四至:東至霸州三十里。西至莫州七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二十里。北至幽州一百五十里 。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九
河北道十八
幽州
幽州。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為王,旦誅,國除。后置十三州,改為幽州,領(lǐng)郡國十,治于此。尋開拓東邊,又置玄菟、樂浪二郡。昭帝元鳳元年,改燕國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以封燕剌王太子建為王,領(lǐng)縣四,都薊。建曾孫嘉王莽時絶。后漢光武二年,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十五年,徙王趙,省廣陽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復(fù)立為廣陽郡,幽州刺史與郡國同理。至獻(xiàn)帝,又廢郡,復(fù)立幽州,治于薊,即今郡是。尋遼東人公孫度以中國擾攘,保據(jù)燕地,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孫淵自立為王于燕;二年,司馬宣王征燕,斬淵父子,遼東悉平。太和六年,封叔父宇為燕王。晉太始初,封文帝子機(jī)為燕王。機(jī)薨無子,國除。尋改范陽郡曰范陽國,分上谷置廣寧郡,仍隸范陽國。改右北平曰北平,而幽州存焉,領(lǐng)郡國七,而治于涿,今范陽縣是也。晉永嘉后,陷于石勒,勒僭號襄國,于薊置幽州,于幽置燕郡。石氏敗,歴慕容雋都之,雋為苻堅所滅。堅亂,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至后魏道武破慕容寶,復(fù)于薊立燕郡,領(lǐng)縣五。又于郡理置幽州,領(lǐng)郡三。至北齊,于州置東北道行臺。后周改置燕、范陽二郡,兼立總管府于州。隋開皇三年,廢郡,所領(lǐng)五縣復(fù)屬州總管如故。煬帝初,廢總管;三年,罷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八州,領(lǐng)薊、良鄉(xiāng)、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玄州,領(lǐng)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以固安縣屬北易州;六年,改總管為大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為王,旦誅,國除。后置十三州,改為幽州,領(lǐng)郡國十,治于此。尋開拓東邊,又置玄菟、樂浪二郡。昭帝元鳳元年,改燕國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以封燕剌王太子建為王,領(lǐng)縣四,都薊。建曾孫嘉王莽時絶。后漢光武二年,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十五年,徙王趙,省廣陽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復(fù)立為廣陽郡,幽州刺史與郡國同理。至獻(xiàn)帝,又廢郡,復(fù)立幽州,治于薊,即今郡是。尋遼東人公孫度以中國擾攘,保據(jù)燕地,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孫淵自立為王于燕;二年,司馬宣王征燕,斬淵父子,遼東悉平。太和六年,封叔父宇為燕王。晉太始初,封文帝子機(jī)為燕王。機(jī)薨無子,國除。尋改范陽郡曰范陽國,分上谷置廣寧郡,仍隸范陽國。改右北平曰北平,而幽州存焉,領(lǐng)郡國七,而治于涿,今范陽縣是也。晉永嘉后,陷于石勒,勒僭號襄國,于薊置幽州,于幽置燕郡。石氏敗,歴慕容雋都之,雋為苻堅所滅。堅亂,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至后魏道武破慕容寶,復(fù)于薊立燕郡,領(lǐng)縣五。又于郡理置幽州,領(lǐng)郡三。至北齊,于州置東北道行臺。后周改置燕、范陽二郡,兼立總管府于州。隋開皇三年,廢郡,所領(lǐng)五縣復(fù)屬州總管如故。煬帝初,廢總管;三年,罷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八州,領(lǐng)薊、良鄉(xiāng)、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玄州,領(lǐng)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以固安縣屬北易州;六年,改總管為大總管,管三十九州島;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又改涿縣為范陽;九年,改大都督為都督,管幽、易、景、瀛、東、鹽、滄、滿、蠡、北義、燕、營、遼、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貞觀元年,廢玄州,以漁陽、潞二縣來屬,又廢北易州,以固安來屬;八年,又置歸義縣,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干封二年,置無終縣。如意元年,分置武隆縣。景隆三年,分置三河縣。開元十三年,升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漁陽、玉田、三河三縣,置薊州。天寳元年,改為范陽郡,屬范陽、上谷、媯川、密云、歸德、漁陽、順義、歸化八郡 。干元元年,復(fù)為幽州。
領(lǐng)縣八:薊。幽都。良鄉(xiāng)。永清。安次。武清。潞。昌平。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一千二百八十五里。西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五百四十五里。東至薊州二百一十里。南至莫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易州二百一十四里。北至媯州二百一十里。東南至滄州五百五十里。西南至涿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媯州二百里。東北至順州八十里。
戶:唐天寳戶: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二。
風(fēng)俗:《郡國志》云:“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其氣躁急。南通齊、趙,渤、碣之間一都會也?!庇帧稘h書》云:“愚悍少慮,輕薄無威儀,亦有所長,敢于赴人之急難,此燕丹之遺風(fēng)?!薄把嘀疄檠匝嘁?,其氣內(nèi)盛。燕俗貪,得陰性也?!庇衷唬骸坝闹菰诒保拿林?,故曰幽也?!薄把嗵拥圪e客、養(yǎng)勇士,不愛后宮美人,化為風(fēng)俗,賓客相遇,以婦人侍宿?!庇衷唬骸坝?、冀之人鈍如錐?!?br />
人物:左伯桃。燕人。羊角哀。燕人。蔡澤。燕人,相秦昭王,號剛成君。郭隗。徐樂。韓嬰。燕人,文帝時博士??茆?。字子翼,昌平人,有牧民才。盧植。字子干,涿人。少從馬融學(xué),融左右多列女,樂植侍講,積年未嘗轉(zhuǎn)盼。性嗜酒,一石不醉。累官尚書,時董卓會百官議廢立,眾皆唯唯,獨植抗議。子毓,亦才士。田豫。字國譲,武清人。酈炎。張華。字茂先,博極古今,著《博物志》,封廣武侯。張纘。字伯緒,方城人,官吏部郎。酈道元。字善長,涿人。注《水經(jīng)》。盧玄。涿人,授中書博士,卒,謚宣。盧辯。涿人,為太學(xué)博士,注《大戴禮》。張曜。昌平人也,官右丞,謚貞簡。盧思道。涿人。盧諶。唐盧承慶。范陽人,相高宗。孫藏用。盧照鄰。字升之,范陽人,與王、駱齊名,時號四杰。蔡廷玉。昌平人。南齊云。范陽人。盧群。字載初,范陽人。賈島。字浪仙,初事浮屠,后以詩名舉進(jìn)士。劉蕡。字去華,昌平人。盧鴻。范陽人,徙家洛陽,隠嵩山,征至不拜。高崇文。幽州人,七世不異居。李景略。良鄉(xiāng)人。
土產(chǎn):綿。絹。人參。瓜子。貢。范陽綾。琉璃。《史記》云:“燕、秦千樹栗,與千戶侯等?!笔狂R所生、魚鹽桑棗之利;又銀、錫二穴,密云郡都管筋角是勁,又有水晶,是寶出昌平縣。
薊縣。二十二鄉(xiāng)。本漢舊縣也。《水經(jīng)注》云:“薊城西北隅有薊丘,故以為名,猶魯之曲阜,齊之營丘也?!薄抖Y記》云:“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后于薊?!薄稘h書?地理志》云:“薊,故燕國名,召公所封之地。”垣墻山。一名萬安山,在縣西五十里,山有鐵鼎,其下有舊鑄冶處。笄頭山?!端鍒D經(jīng)》云:“笄頭山有溫泉,可治百病?!鼻а铀!端鍒D經(jīng)》云:“千延水經(jīng)馬城、高柳 ,俗謂為 ‘阿頭河’,又于大寧北注?!毖汩T水?!端鍒D經(jīng)》云:“雁門水出雁門山,又北入羊門水?!鄙袢??!端鍒D經(jīng)》云:“神泉經(jīng)北,連羊門泉水,一名托臺水?!备吡汉印T诳h東四里,南流,合桑干水。桑干水。西北自昌平縣界來,南流,經(jīng)府西;又東流,經(jīng)府南;又東南,與高梁河合?!吨菘D》云:“薊縣北有雁上里?!庇帧端?jīng)注》云:“桑干水東與洗馬溝水合?!睗伤0础端鍒D經(jīng)》云,即桑干河也。至馬陘山為落馬河,出山謂之清泉河,亦曰千泉,非也。至雍奴入笥溝,俗謂之合口。高梁水、渤海、碣石,皆在郡界。磨室 。《戰(zhàn)國策》云:“樂毅與燕惠王書,云 :‘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于磨室?!薄犊尽吩疲骸霸谒E縣界?!表偈瘜m。接平州界,《史記》云:“鄒子之燕,昭王擁彗前驅(qū),請列弟子之坐而受業(yè),筑碣石宮以處,鄒子親往師之。”薊城。《郡國志》云:“薊城南北九里,東西七里,開十門。”慕容儁鑄銅為馬,因名銅馬門。今大廳前石函長二尺,高一尺,歷代不敢開,銘曰:“泰建元年造銅虎符。”幽都山。北方大陰,故曰幽都?!稜栄拧分^“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督亢亭。荊軻以地圖獻(xiàn)秦王處。紫淵水?!队亩加洝吩疲骸白纤?,其泥亦紫?!毖嗾淹踮!!毒胖輱u要記》云:“古漁陽北有無終山,上有昭王冢?!鼻坝星q狐,化為書生,謁張華,華識之,因以昭王冢前華表木照之,遂變。蜀先主宅。《幽都記》云:“劉備,郡人,幼時,宅中有桑樹如車蓋,云我當(dāng)乘此寶蓋。后果王蜀?!北R植冢。植事馬季長為弟子,仕至北中郎將,邑有冢存,系祀典。薛琡夢,《三國典略》云:“東魏張亮與薛琡善,琡夢亮山上持絲,寤而告,亮占之曰:“山上絲是幽字,君必為幽州牧乎?!焙蠊缰!标庎l(xiāng)。漢縣名,后漢省。舊地理書幷失其所在,蓋薊縣南界良鄉(xiāng)縣,東界固安縣,北界三縣交入之地。君子城?!犊尽吩啤盎映恰?,石勒每破一州,必簡別衣冠,號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綽、裴憲等還襄國經(jīng)此,后俗訛為箕子城。雍奴縣故城?!犊尽吩疲骸坝号h即漢執(zhí)金吾寇恂侯雍奴。”亦澤藪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張華冢。華,郡人也。有宅、墓?!犊尽吩疲骸敖裼袕埲A村,臨桑干河?!?
幽都縣。十二鄉(xiāng)。縣舊即薊縣地,今邑理薊西界,按《郡國縣道記》云:“建中二年,于羅城內(nèi)廢燕州廨置?!痹诟币焕?。其燕州,本國因粟末靺羯首領(lǐng)突地稽當(dāng)隋開皇中領(lǐng)部落歸化,處之于營州界。煬帝八年,為置遼西郡,以突地稽為太守,理營州東二百里汝羅故城。后遭邊冦侵掠,又寄治于營州城內(nèi)。唐武德二年,改遼西郡為燕州,仍置總管;六年,自營州徙居幽州城內(nèi),累代襲燕州刺史。建中初,為朱滔所破滅。尋州廢,立此縣于故城。
良鄉(xiāng)縣。西南八十里,十二鄉(xiāng)。在燕為中都,漢為良鄉(xiāng)縣,屬涿郡。北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武平六年復(fù)置。唐圣歷元年,改為固節(jié)縣。神龍元年,復(fù)舊為良鄉(xiāng)。大防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石穴。《水經(jīng)注》云:“圣水東南流經(jīng)大防嶺下。”又有小防山,亦與大防相近?!端鍒D經(jīng)》云:“防山上有仙人玉堂”??姿龃蠓郎?,其水冬暖夏冷,出美魚。防水?!端鍒D經(jīng)》云:“防水在良鄉(xiāng)縣界。”有石穴,東北洞開,春、秋有白魚,珍美非常味。東經(jīng)羊頭阜,俗謂羊頭溪是也。圣水。《郡國志》云:“俗名回城水,源出縣西北玉石山,東流經(jīng)縣北四里,又南流入范陽縣界。又有清定水,出固安界,東注圣水,謂之劉公口?!睆V陽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七里,漢為縣。高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
永清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十鄉(xiāng)。本漢益昌縣地。隋大業(yè)七年,于今縣西五里置通澤縣,隋末廢。唐如意元年,于今理置武隆縣。景云元年,改為會昌縣。天寳初,為永清縣,以邊境永清為名。桑干水。在縣北十里,東南流。
安次縣。東南百里,十六鄉(xiāng)。本漢舊縣,縣東枕永濟(jì)渠,漢武帝以屬燕王,旦有罪,削以屬渤海郡?!独m(xù)漢書?郡國志》:“安次屬漁陽郡。”唐武德四年,移于城東南五十里石梁城置。貞觀八年,又自石梁城移理今縣西五里魏常道城置。開元二十三年,又自常道城東移就耿橋行市南置,即今縣治是也。樓桑村。《郡國志》云:“安次縣樓桑村,即蜀先主劉備宅于此村?!苯裼袕R存。
武清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十鄉(xiāng)。本漢雍奴縣也?!端?jīng)注》云:“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水不流曰奴?!薄稘h書?地理志》:“雍奴縣屬漁陽郡?!薄段褐尽罚骸皬埡蠌膿粼T于渤海,兵圍雍奴,大破之?!敝^此邑也。唐天寶初,改為武清縣。
潞縣。東六十里,十鄉(xiāng)。本漢舊縣也,屬漁陽郡。唐武德二年,于此置玄州,仍置臨泃縣。玄州領(lǐng)潞、臨泃、漁陽、無終四縣。貞觀元年,廢玄州,省臨泃、無終二縣,以潞、漁陽歸幽州。洶河水。東自漁陽縣界流入。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鮑丘水;北自檀州宻云縣界流入。《水經(jīng)注》云:“鮑丘水東歷夏漁澤?!薄逗笪褐T州記》云:“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流,謂此水也?!逼焦裙食恰h縣,在今縣北。安樂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西北。
昌平縣。西北九十五里,四鄉(xiāng)。本漢軍都縣,屬上谷郡,后漢改屬廣陽郡。晉《太康地記》云:“軍都縣屬燕國?!焙笪阂栖姸伎h于今縣東北二十里,即故城在其南也。更于今縣郭城置東燕州及平昌郡昌平縣,后郡廢,而縣隸幽州。軍都山。又名居庸山,在縣西北十里?!逗鬂h書》云:“尚書盧植隠居上谷軍都山,立黌肆教授,好學(xué)者自遠(yuǎn)方而至。”居庸關(guān)。在今縣西北,北齊改為納款?!痘茨献印吩疲骸疤煜戮湃?,居庸是其一也?!逼叨人!端鍒D經(jīng)》云:“七度水在昌平界?!苯踊⒀廴字V云:“高梁泉無上源,清水泉無下尾。”蓋以高梁微,流憑借泉,所在分流散漫。芹城?!端鍒D經(jīng)》云:“昌平有芹城?!?br />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
河北道十九
涿州
涿州。涿郡,今治范陽縣。古涿鹿之地,星分尾宿十六度,《史記》:“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即此地。舜分十二州,為幽州地,《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俱為燕國之涿邑,秦滅燕,以其都及西境為上谷郡地。漢高元年,項羽入關(guān),又立燕國,封臧荼為王。三年,韓信用廣武君策,發(fā)使于燕,燕王臧荼降。五年,反,漢誅荼,立盧綰為王。六年,分燕,置涿郡,領(lǐng)縣二十九,理此。后漢為涿郡,魏初因之,至黃初七年,文帝改為范陽郡,取漢涿縣在范水之陽以為名,以此地追封武帝子矩為王。晉武泰始元年,又改為范陽國,封宣帝弟馗子綏為范陽王,傳國至孫黎,沒胡。永嘉之亂,陷于河北,其間建置莫能詳悉。后魏又為范陽郡,領(lǐng)縣七。至高齊,唯領(lǐng)涿、遒、范陽三縣,后周省遒縣,領(lǐng)縣二。隋開皇初,改范陽縣為遵縣,隸昌黎郡,又于古遒城別置范陽郡,惟領(lǐng)涿、范陽二縣。二年罷郡,移涿縣入故郡,廨屬幽州。大業(yè)三年,以幽州為涿郡,縣仍屬焉。又《隋書》云:“四年正月,開永濟(jì)渠,引沁水達(dá)于河,又自沁水北開二十余里,以通涿郡?!贝髽I(yè)七年,自江都乘龍舟往涿郡,親征遼。唐武德元年郡廢,復(fù)為幽州之屬邑。七年,改涿縣為范陽縣。大歷四年,幽州節(jié)度使朱希彩奏請于范陽縣置涿州,仍割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三縣以隸之,屬幽州都督府。
領(lǐng)縣五:范陽。固安。歸義。新昌。新城。
州境:東西:缺。南北。缺。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四百二十五里。東北至幽州一百二十里。南至莫州一百六十里。余以幽州取則不逺。
戶:唐開元、長慶戶口并為幽州屬邑。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王商。涿郡蠡吾人。單于謁商,仰視大畏之,卻退。天子聞曰:“此真漢相也”。劉先主備 。范陽人。張飛。涿郡人,與關(guān)羽俱事劉先主,初奔江夏,曹操追至長阪,飛將三十騎,據(jù)水?dāng)鄻?,瞋目橫矛,曰:“ 我張翼德也,可來決戰(zhàn)。”無一人敢近前者。崔瑗。字子玉,涿郡人,作座右銘入《文選》。
土產(chǎn):綾。
范陽縣。二十鄉(xiāng)。本漢涿郡也,取涿水以為名。漢立郡于此,魏文帝改曰范陽。白帶山,在縣西北四十里。涿水,源出縣西土山下,東北流經(jīng)縣北五里,又東流注圣水,應(yīng)劭注《漢書》:“涿水,出上谷涿鹿縣,水西入海?!薄锻恋厥葜尽吩疲骸颁每つ嫌袖盟?,北至上谷,為涿鹿河,其支入匈奴中者謂之涿耶水?!惫蕪V陽國城,漢置,今廢故城在今縣西南。西鄉(xiāng)城,漢縣,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都鄉(xiāng)城。督亢陂,在縣東南十里,劉向《別錄》:“督亢,燕膏腴之地?!睂O暢之《述書》曰:“燕太子丹使荊軻赍督亢地圖,入秦謀刺秦王,尋為秦滅也?!薄犊尽吩疲骸摆?,見有海龍王神祠在焉。”
固安縣。東六十里,十二鄉(xiāng)。本漢方城縣地,屬廣陽國。隋開皇九年,自今易州淶水縣移固安縣于此,屬幽州,取漢固安縣以為名。唐武德四年,又移理歸義縣界章信堡,貞觀元年,又移今理。巨馬河,在今理西一百一十里。圣水,在縣北五十步。曲洛溝,源自督亢陂,經(jīng)縣南,東注方城東。督亢亭,《郡國志》引徐野云:“方城縣有督亢亭?!毙虏?,漢縣,故城在今縣南三十里,后漢省,其地下濕,俗亦謂之陷城。故方城,《郡國志》云:“在今縣南十五里?!惫史匠羌戳鶉鴷r燕之舊邑也,漢改為涿郡,高齊天保七年省,入涿縣,此城尚存。益昌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東南五十里,后漢省,并入方城。周武帝宣政元年于城內(nèi)置堡城。臨鄉(xiāng)故城,漢縣,故城在今縣南五十里臨鄉(xiāng)故城是,后漢省,并入方城縣也。陽鄉(xiāng)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北二十七里是,后漢省,晉復(fù)置,為長鄉(xiāng)。高齊天保七年省,并入涿縣,其城亦謂之長鄉(xiāng)故城。
歸義縣。南一百二十里,十二鄉(xiāng)。漢易縣之地,屬涿郡。按今縣東南十五里有大故城,是燕桓侯之別都。魏移理于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按故易城,今縣所理,高齊天保七年省,入鄚縣,自周及隋其地并屬鄚。 唐武德五年,置歸義縣,于縣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廢義州,并縣。八年,歸義縣仍舊置,改屬幽州,即今理也。至大歷中,析隸涿州。易水,在縣南。易京城,在縣南十八里,其城南臨易水,按范曄《后漢書》曰:“獻(xiàn)帝初,公孫瓉據(jù)幽州,先是,有童謡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瓉以易京北當(dāng)之 ,乃筑京城以自固,曰“易京”。按瓉修營壘樓,觀臨易河,通遼海,以鐵為門,乃曰:“《兵法》:‘百樓不攻?!裎釅緲菣┣е?,積谷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睂樵B所破,后石季龍征慕容雋回,而惡其固,因毀之,即此城也。小易城,在大易城北二里。
新昌縣。漢縣名,后廢。唐大歷四年,析固安縣置。
新城縣。南六十里。后唐天成四年,析范陽縣置。
薊州
薊州。漁陽郡,今理漁陽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宿三度。春秋及戰(zhàn)國俱屬燕。秦于此置漁陽郡,二漢因之。魏晉以降,陷于河北,只為幽州屬邑。前 燕慕容雋、前趙劉淵所都,至隋開皇初,徙玄州于此,立總管府。煬帝初,府廢,置漁陽郡。唐武德以后,廢郡,復(fù)為幽州屬邑。至開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漁陽、三河、玉田三縣,置薊州,取古薊門關(guān)以名州。天寳元年改為漁陽郡,干元元年復(fù)為薊州。
領(lǐng)縣三:漁陽。三河。玉田。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五十里。東至平州三百里。南至?xí)?谝话侔耸?。西至幽州二百一十里。北至廢長城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平州石城縣二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幽州雍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檀州二百一十七里。東北至平州石城縣界廢盧龍戍二百里。戍據(jù)開皇長城置。
戶:唐天寳戶:五千三百一十七。
土產(chǎn):鹿角膠。人參。遠(yuǎn)志。白朮。
漁陽縣。三鄉(xiāng)。本漢舊縣,古北戎無終子國也。按杜預(yù)注《左傳》:“山戎、北戎、無終三名,其實一也。”其后晉滅山戎,即為晉境。七國時屬燕,后以為右北平郡。唐武德二年,置玄州,改屬焉。貞觀元年,州廢,還屬幽州。開元中,置薊州于此。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陰山,在縣西北四里?!渡裣蓚鳌吩疲骸跋扇税字倮碚?,遼東人也,隠居無終山中,合神丹,又于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庇帧端焉裼洝吩疲骸盁o終山,有陽翁玉田。昔雍伯,洛陽人,父母終葬于無終山。山上無水,雍伯汲水作義漿,行者皆飲。三年,有一人就飲,以石子一升遺之,使于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有徐氏者,為右北平著姓,有女,人多求之,不許,雍伯試求,徐氏笑以為狂,乃云:‘以白璧一雙,當(dāng)可為婚?!翰练N石處,得五雙白璧,徐氏大驚,即以女妻之?!毖嗌?,在縣東南七十里,懸崖側(cè)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之若數(shù)百石囷,左右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狀同擊勢,云:‘燕山石鼓,鳴則有兵。’”沽結(jié)水,《水經(jīng)注》云:“沽結(jié)水,在漁陽故城南,合七度水。”沽結(jié)水,一本名沽水。鮑丘水,潞水,一名潞河是。北平故城,《隋圖經(jīng)》云:“漁陽有北平故城,即漢將軍李廣為郡守,出獵,遇草中石,謂是伏虎,引弓射,沒羽 。”即是此處。
三河縣。西六十里。三鄉(xiāng)。唐開元四年,分潞縣,置屬幽州。十八年,改隸薊州。
玉田縣。東南八十里,二鄉(xiāng)。漢無終縣,屬右北平。唐干封二年,于廢無終縣置,名無終,屬幽州。萬歲通天二年,改為玉田縣。神龍元年,割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八年,又卻屬營州。十一年,又還屬幽州。十八年,隸薊州。
平州
平州。北平郡,今理盧龍縣。《禹貢》冀州之域,虞十二州,為營州之境。《周官?職方》又在幽州之地。春秋時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國地。《史記》:“齊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薄稜栄拧吩疲骸肮轮瘛⒈睉?、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睉?zhàn)國時斯地屬燕,秦兼天下,為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境。漢因之,為遼西郡之肥如縣。后漢末,公孫度自號平州牧,擅據(jù),及子康、康子淵,俱得遼東之地,東夷九種皆伏焉。晉屬遼西郡,后魏亦然。隋開皇初為右北平郡,十年改為平州。煬帝即位,又廢州,復(fù)為郡。唐武德二年廢郡,為平州,領(lǐng)臨渝、肥如二縣,其年自臨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為盧龍縣,更治撫寧縣。七年省臨渝、撫寧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北平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平州。
元領(lǐng)縣三:盧龍。石城。馬城。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九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三千五十五里。東北至榆關(guān)守捉一百九十里,自關(guān)東北至營州五百里。南至海二百里。西至薊州三百里。北至上谷八十里。西南至馬城縣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石城縣一百四十里。西北至盧龍塞二百里。東北至營州七里。
戸:唐開元戶:二千二百六十三。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伯夷、叔齊。夷,名墨允,字公信,謚夷;齊,名墨智,字權(quán)達(dá),謚齊,俱孤竹君之子,隠首陽山,采薇食之。唐陽城。北平人,征拜諫議大夫。田弘正。盧龍人,封沂國公。
土產(chǎn):蔓荊子。
盧龍縣。五鄉(xiāng)。本漢肥如縣也,屬遼西郡。應(yīng)劭曰:“肥子奔燕,封于此?!碧莆涞氯晔∨R渝,移平州置此,仍改肥如縣為盧龍縣,復(fù)隋開皇之舊名。藍(lán)山,后魏《輿地風(fēng)土記》云:“盧龍西四十九里有藍(lán)山,其色藍(lán)翠重壘,故名之?!表偈?,《山海經(jīng)》云:“碣石之山,繩水出焉?!痹诳h南 二十三里,碣然而立,在海傍,故以為名?!稌x太康地志》云:“秦筑長城,起自碣石。”在今高麗舊界,非此碣石也。臨余山,本名臨渝山,音訛為余,有關(guān),通胡之路,在今縣東一百八十里。新婦山,《九州島要記》云:“盧龍柳羌城南有新婦山?!北R水,一名大沮水,今名小濡水,北自營州柳城縣界流入,《水經(jīng)注》云:“玄水出肥如縣北,一名玄子溪。”黃洛水,《水經(jīng)注》云:“水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濡水?!北岸?,《隋圖經(jīng)》:“按管子云:‘齊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見一人,長尺,人物具馬冠,右袪衣,走馬疾前,管仲曰:‘登山之神有俞兒,霸王之君興,而登山之神見,且走馬前導(dǎo)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贊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币焉?,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彼睾铀?,《水經(jīng)注》云:“素河水,出令音零支音歧縣藍(lán)山南,與新河合?!秉S洛城,殷諸侯之國。令支城,漢縣,屬遼西郡,廢城在今縣界。孤竹城,在今縣東,殷之諸侯,即伯夷、叔齊之國,又按《縣道記》云:“孤竹城,在肥如縣南十二里?!薄妒酚洝分^:“齊桓公伐山戎,北至孤竹?!庇帧端鍒D經(jīng)》云:“孤竹城,漢靈帝時,遼西太守廉翻夢人曰:‘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遼海漂吾棺,聞君仁善,愿見蔵覆?!魅?,水際見浮棺于津,收之,乃為改葬,吏人嗤笑者,皆無疾而死。”今改葬所尚存,祠在山下極巖。朝鮮城,即殷箕子受封之地,今有廢城。遼西城,漢為都 于此,廢城在今郡東。秦長城,秦使蒙恬輔其子扶蘇之所筑,東西長萬里。杞梁妻哭,城崩,得夫骨,即此城也。盧龍道,《魏志》云:“曹公北征烏丸,田疇自盧龍道引軍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余里,經(jīng) 檀,歴平岡,登白狼,望柳城,即此道也。一謂之盧龍塞,在今郡城西北二百里。望海臺,漢武所立,登之以望海。
石城縣。西一百四十一里,二鄉(xiāng)。漢舊縣,取碣石立如城以名之,屬右北平。唐貞觀十五年,于故臨渝縣城置臨渝縣,萬歲通天二年,改為石城,復(fù)漢舊名。碣石,始皇使燕人盧生求羨門,刻碣石。漢武登之望海,當(dāng)山有大石,如石柱,號曰天橋柱,往往望而立于巨海之內(nèi),狀如人造,然非人力所能成也。
馬城縣。南一百七十二里,二鄉(xiāng)。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盧龍縣置。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一
河北道二十
媯州 營州 檀州 燕州 威州自威州以下三十二州,廢。
媯州
媯州。媯川郡,今理懐戎縣?!队碡暋芳街葜?。星分尾宿。虞舜暨周,則為幽州之域?!兜弁跏兰o(jì)》云:“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也?!贝呵?、戰(zhàn)國并屬燕國?!稘h書?地理志》云:“燕有上谷,秦置三十六郡,為上谷郡地。漢為潘縣地?!睍x屬廣寧郡。后魏孝明帝廢之。北齊置北燕州。隋廢,屬涿郡。唐武德七年,討平高開道,置北燕州,因齊舊名,領(lǐng)懐戎一縣。貞觀八年,改為媯州,因其中媯水為名。長安二年,移治舊清夷軍城,兼管清夷軍兵萬人。天寳元年,改為媯川郡。干元元年,復(fù)為媯州。
元領(lǐng)縣二 , 今一:懐戎。
一縣廢:媯州。
四至八到: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東至檀州二百五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九十里。西至蔚州二百九十里。北至張說新筑長城九十里,又云至廣遼城舊名白云城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幽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蔚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長安城為界九十八里。
戶:唐天寳戶二千二百六十三。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公孫鳳。字子鸞,上谷人,隠居,陶然自得。張恂。字洪讓,上谷沮陽人。張長年。為汝南太守??と诵值芊治?,爭一牛訟之。長年曰:“脫有二牛,各應(yīng)得一。”以家牛與之。
土產(chǎn):麝香。樺皮。胡鹿。人參。
懐戎縣。二鄉(xiāng)。本漢潘縣也,屬上谷郡?!稌x太康地志》:“潘縣更屬廣寧郡?!蔽盒⒉袕U。高齊天保六年,于此置懐戎縣。唐武德七年,改置北燕州。貞觀八年,改北燕州為媯州,縣屬不改。雞鳴山。在縣東北七十里,本名磨笄山。昔趙襄子殺代王,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將何歸?”遂磨笄于此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羣鳴于祠屋上,故亦謂為鳴雞山。后魏武成帝太后葬于麓。歴山。后魏《輿地圖風(fēng)土記》云:“潘城西北三十里有歴山,形如覆釡,故以名之?!逼湎掠兴挫纛れ舸妗蛏?。山有祠,黃帝葬此?!渡胶=?jīng)》云:“大荒內(nèi)有軒轅臺,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故也?!绷合鏂|王臨終詩云:“寂然千載后,誰畏軒轅臺。” 大翮山、小翮山。上有王仲廟。仲字次仲,年少入學(xué)而遠(yuǎn),常先到,其師怪之。謂不歸,使人候焉,實在家。等輩常見次仲捉一小棘木,長三尺余,至,著屋閑,欲取輒不見。及年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wù)繁多。次仲為文簡畧,赴急用之。大喜,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詔檻車送之,次仲吟詠,化為大鳥,出車外,翻翻然高飛,徘徊長引,至宇西門山,落二翮,因名二山。今水旱祭之。蔡邕文曰:“上谷王次仲,變古成隸,終古行焉。” 涿鹿山。山下有涿鹿城,亦涿水出焉。羹頡山黃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卽古阪泉也。今在城東二百步。 小寧城。本大寧中,班丘仲班或作瑕居于延水側(cè),常賣藥于寧百余年,后地動宅壊。仲與里內(nèi)數(shù)十家皆死。人有孔氏入取仲尸,棄于延水;收其藥,賣之。仲被裘,從而詰之,此人大恐怖,叩頭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遂為夫余王驛使,后乘來至寧,北方人謂之謫仙。 地裂溝?!端?jīng)注》云:“晉時地裂,遂成溝壑,俗謂之分界水?!痹诮窨h東北。涿山。出冢山。 阪山。《史記》:“軒轅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庇帧吨軙吩唬骸包S帝殺蚩尤于中冀,名曰絶轡之野?!毖嚅L城?!妒酚洝吩疲骸把嘀L城,自造陽至襄平。”造陽卽媯之地名也。 舜井河。東亦有此井。 造陽。按《漢書》,武帝破匈奴,取河南地,漢亦棄上谷之斗辟縣造陽地以與胡。韋昭云:“地名,在上谷?!薄稌x太康地志》云:“在五原塞之北九里,謂之造陽?!贝艘烧`矣。
媯川縣。一鄉(xiāng)。唐天寳后析懐戎縣置,尋廢。
營州
營州。柳城郡今理柳城縣。按《唐開元十道畧》云:“舜筑柳城,卽知虞舜以前已有柳城之地?!痹凇队碡暋芳街葜?,在十二州因有營州之稱,《爾雅》云:“齊曰營州?!庇帧犊尽吩疲骸暗禺?dāng)營室分,故曰營州。殷時為孤竹國,春秋時為山戎之地。戰(zhàn)國時,其地復(fù)屬燕?!薄妒酚洝吩疲骸把嘀L城,自造陽至襄平,置遼西、右北平郡?!鼻夭⑻煜?,置遼西郡,兩漢因之。前漢《地理志》:“遼西郡領(lǐng)臨渝、且慮音閭等十四縣。”《后漢書》云:“遼西郡,烏丸、鮮卑、蹋頓所居?!庇帧妒鶉呵?慕容皝傳》云:“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謂福德之地也??蔂I制規(guī)模,筑龍城,構(gòu)宮廟?!备牧强h為龍城。九年,遂遷都龍城,入新宮。十二年,號新宮曰和龍宮。皝子儁遷都于鄴,儁子暐為苻堅所滅。后燕慕容垂又居焉。慕容熙為北燕馮跋所殺,至馮弘太興元年,省遼西郡。弘為后魏所滅 ,又于平州界立遼西郡,屬平州。周建德中,平齊,其地猶為高寳寧所據(jù)。隋開皇三年,討平寳寧,復(fù)以其地置營州。煬帝初,州廢,又置柳城郡。唐武德元年,改為營州總管府,領(lǐng)遼、燕二州,領(lǐng)柳城一縣;七年,改為都督府,督營、遼二州。貞觀元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師崇二州;六年,又督順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萬歲通天二年,為契丹李萬榮所陷。神龍元年,移府于幽州界置,仍領(lǐng)漁陽、玉田二縣。開元四年,復(fù)移還柳城。八年,又往就漁陽;十一年,又還柳城舊治。天寳元年,改為柳城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營州皝音幌。
領(lǐng)縣一:柳城。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四千二百一十里。西南至長安五千里。東至遼河,南至大海三百四十里。西至平州七十里十,一作百。北至秦長城二百七十里,至契丹界濕水四百里。東南至保定軍舊安東都護(hù)府一百七十里一作二百。西南至平州七百里。西北至契丹界七十里。東北至契丹界九十里,自界至契丹牙帳四百里。
戶:唐天寳戶九百九十七
風(fēng)俗:同幽州。
人物:后魏谷渾。字符沖,昌黎人,父袞,勇冠一時。屈遵。字子度,昌黎徒河人,為中書令。 唐李光弼。營州柳城人,侍中,臨津王。弟光進(jìn),太子太保、涼國公,雙節(jié)在門,養(yǎng)母以孝聞。
土產(chǎn):豹尾。麝香。絹。畜宜牛馬羊豕。
柳城縣。四鄉(xiāng)。漢柳城地。屬遼西郡,室韋、靺鞨諸部并在東北,遠(yuǎn)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與奚接界,北與契丹接界。慕容皝改為龍城縣。隋文改為龍山,尋又改為柳城縣。 龍山。在郡東南?!妒鶉呵铩罚骸澳饺莅伿?,黑白龍各一,見于龍山。皝親率羣寮觀龍,去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赦境內(nèi),號新宮曰‘和龍宮’?!庇种?,因起景云殿。扶黎故城。在今縣東南,其地帶龍山,卽慕容祭龍之所。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十六國春秋》:“慕容廆代居遼左,號曰東胡。其后雄昌,與匈奴并盛。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fù)以山為號。”棘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里,與此異山而同號。白狼山?!段褐尽罚骸安芄姵霰R龍塞,塹山堙谷五百余里,未至柳城二百里,袁尚、袁熙與蹋頓將數(shù)萬騎逆軍。操登白狼山,卒與虜遇。操登高望虜陣不整,縱兵擊之,虜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降漢者二十余萬口?!薄犊尽吩疲骸鞍桌巧揭辉宦故咨健N何溆诖松椒戟{子,使格之。獅子哮吼奮越,左右咸驚。王忽見一物從林出如貍,超上王車軛上,獅子將至此,獸跳上獅子頭上,獅子卽伏不敢起,于是殺之,得獅子而反。未至洛陽四十里,雞狗皆不鳴吠?!瘪R首山。度遼之要路經(jīng)此。 泊滋山。孫鳳隠此。長谷?!妒鶉呵铩吩疲骸榜T跋弟弘為亂,而跋驚死,弘葬之長谷?!眳u此。白狼水?!段菏巷L(fēng)土記》云:“黃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北流,附城東北下,卽此水也?!迸肀R水。一名盧河水,卽唐龍水也,后魏《輿地圖風(fēng)土記》云:“水至徒河入海,與地平,故曰平盧。今語訛為彭盧水。徒河城。漢縣,有廢城,在今郡東北。有山曰青山,在東北九十里。棘城。卽顓頊之墟也,在郡東南一百七十里。 交黎城。漢縣也,屬遼西郡。后漢改為昌黎縣。 營丘城。后魏《輿地圖記》云:“舜分齊營州之域,燕西置營丘郡于其城內(nèi)?!薄妒鶉呵铩罚骸澳饺輳@東遷徒河縣,置營郡北鎮(zhèn)。 室韋、靺鞨諸部。并在東北,遠(yuǎn)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斯地西北與奚接,正北與契丹接畛。醫(yī)巫閭山祠。 在縣東五十里。
檀州
檀州。密云郡,今理密云縣?!队碡暋芳街葜颉4呵锛皯?zhàn)國并為燕國,北戎所居?!稘h書?地理志》云:“燕東有漁陽,秦并天下,漁陽郡不改?!痹跐h領(lǐng)白檀等十二縣,歷魏、晉如之?!稘h書》云:“將軍李廣弭節(jié)白檀?!庇帧段簳吩?“曹公越北塞,歴白檀,破烏丸于柳城?!卑础独m(xù)漢書》云:“白檀縣卽右北平,今州是也。”至后魏,因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取懐安之義也。后周改安州為玄州。《隋圖經(jīng)》云:“開皇初,徙玄州于漁陽。”今漁陽郡是也。至十八年,又割幽州燕樂、密云二縣于舊玄州置檀州,取漢白檀縣為名。大業(yè)三年,罷州為安樂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檀州。按《開元十道要畧》云:“以斯地為幽燕之邊陲 ,管障塞軍五千?!碧鞂椩辏臑槊茉瓶?。干元元年,復(fù)為檀州。
領(lǐng)縣二:密云,燕樂。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六百九十五里。東至薊州二百一十七里。南至幽州潞縣界五十五里。西至幽州昌平縣一百五十里。北至長城四十五里。東南至薊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幽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媯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長安障塞一百一十里。
戶:唐天寳戶六千六十四
風(fēng)俗。同幽州。
土產(chǎn):貢安東府人參。
密云縣。九鄉(xiāng)。本漢厗音狄奚切奚縣也?!稘h書?地理志》:“厗奚屬漁陽郡?!?桃花山?!犊尽吩疲骸疤一ㄉ皆跐O陽西北一十五里。” 螺山水。亦名赤城河,卽沽水也。東北塞外流入。 桑溪?!端?jīng)注》云:“三城水經(jīng)伏凌山,南與石門水合,是水有桑溪之名,蓋源出桑溪故也。右經(jīng)鮑丘水?!滨U丘水。《水經(jīng)注》云:“鮑丘水又東南,龍芻溪水注之?!笔且?。
燕樂縣。東北七十五里,今四鄉(xiāng)。本漢厗奚縣地也,屬漁陽郡。按厗奚縣今密云縣是也。后魏于此置廣陽郡,有長城,隋改為長陽郡,后廢,舊治白檀故城。唐長壽二年,移治新城,卽今治也。 石門水。《水經(jīng)注》云:“石門水在燕樂縣北,與桑溪水合。”
燕州
燕州。歸德郡,今理遼西縣。星分尾宿。秦為上谷郡地。歷代土地所屬,與范陽同?!夺屆吩疲骸把?,宛也,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敝迷谟闹荩I(lǐng)靺鞨,本栗末靺鞨別種也。隋《北蕃風(fēng)俗記》云:“初開皇中,栗末靺鞨與高麗戰(zhàn)不勝,有厥稽部渠長突地稽者,率忽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護(hù)賴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勝兵數(shù)千人,自扶余城西北,舉部落向關(guān)內(nèi)附。處之柳城,乃燕都之北。”煬帝大業(yè)八年,為置遼西郡,并遼西、懐遠(yuǎn)、瀘河三縣以統(tǒng)之,取秦、漢遼西郡為名也。唐武德元年,改為燕州總管府,領(lǐng)遼西、瀘河、懐遠(yuǎn)三縣;其年,廢瀘河縣;六年,自營州南遷,寄治于幽州城內(nèi)。貞觀元年,廢都督府,仍省懐遠(yuǎn)縣。開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天寳元年,改為歸德郡。干元元年,復(fù)為燕州。
領(lǐng)縣一:遼西。
四至八到:東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七十六里。西南至長安二千六百一十三里。東至檀州八十里。西至幽州九十里。西至幽州昌平縣五十里。北至大山五里。西南至沂河五里。東南至后魏廢易京城四十里。西北至干河山五里。東北至宋城鎮(zhèn)二十五里。
戶:唐天寳戶:二千四十五。
風(fēng)俗:《春秋說題辭》云:“箕尾為燕,陰氣生,俗貪利,地宜栗。”
土產(chǎn):豹尾。綿貨。栗?!敦浿硞鳌吩疲骸把?、秦千樹栗?!?br />
遼西縣。四鄉(xiāng)。隋大業(yè)八年置,屬遼西郡,與郡同在汝羅故城之間 ;十一年,寄理柳城。唐武德元年,郡為燕州,縣屬不改;六年,燕州寄理幽州縣,亦遷于今所置。
威州。自威州以下三十二州廢。
威州。今理威化縣。唐武德二年,置遼州總管,自燕支城徙寄治營州城內(nèi);七年,廢總管府。貞觀元年,改為威州,隸幽州大都督。所領(lǐng)戶,契丹內(nèi)稽部落。
領(lǐng)縣一:威化。
四至八到:兩京道路與涿州同。
戶:唐天寳戶六百一十一。
威化縣。后契丹陷營州,乃南遷寄治于良鄉(xiāng)縣石窟堡,為威化縣,幽州治也。
慎州
慎州。今理逢龍縣。唐武德初置,隸營州,領(lǐng)洓沬靺鞨烏素固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于淄青州安置。神龍初,復(fù)舊隸幽州。
領(lǐng)縣一:逢龍。
四至八到。未詳。
戶:唐天寳領(lǐng)戶:二百五十。
逢龍縣。契丹陷營州后,南遷,寄治良鄉(xiāng)縣之故都,鄉(xiāng)城為逢龍縣州所治。
思順州
思順州。順義郡,今理賓義縣。唐貞觀六年置,寄治營州南五柳城。天寳元年,改為順義郡。干元元年,復(fù)為順州。
兩京及四至八到,并與范陽同。
領(lǐng)縣一:賓義。
戶:唐天寳戶:一千六十四。
賓義縣。三鄉(xiāng)。郡所治在幽州城內(nèi)。 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廣寧祠,接營州界
歸順州
歸順州。今理懐柔縣。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荊軻獻(xiàn)地圖,蓋謂此地,卽元順州之北境。唐開元四年置,為契丹松漠府彈汗州部落,領(lǐng)懐柔一縣。天寳元年,改為歸化郡。干元元年,復(fù)為歸順州。自祿山之亂,此地因陷入胡。
領(lǐng)縣一:懐柔。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二千七百里。東至薊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幽州八十五里。西至媯州二百里。北至檀州七十五里。東南至薊州同上。西南至幽州同上。西北至媯州缺。東北至檀州缺。
戶:唐天寳戶:一千三十七。
懐柔縣。州所治。
玄州
玄州。今治靜蕃縣。隋開皇初置,處契丹李去閭部落。萬歲通天二年,移于徐宋州安置。神龍元年,復(fù)舊。今隸幽州。
領(lǐng)縣一:靜蕃
戶:唐天寳戶:六百一十八。
靜蕃縣。州治所范陽縣之魯泊村。
崇州
崇州。今理昌黎縣。唐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置崇州、鮮州、處奚可汗部落,隸營州都督。
領(lǐng)縣一:昌黎。
戶:唐天寳戶:二百。
昌黎縣。唐貞觀二年,置北黎州,寄治營州東北廢陽師鎮(zhèn);八年,改為崇州,置昌黎縣。契丹陷營州,徙治于潞縣之古路城為縣。
夷賓州
夷賓州。今理來蘇縣。唐干封中,于營州界內(nèi)置,處靺鞨愁思領(lǐng)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徐州。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來蘇。
戶:唐天寳領(lǐng)戶:一百三十。
來蘇縣。自徐州還,寄治于良鄉(xiāng)縣之古廣陽城為縣。
師州
師州。今理陽師縣。唐貞觀三年置,領(lǐng)契丹、室韋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陽師。
戶:唐天寳戶:三百一十四。
陽師縣。貞觀初,置州于營州東北廢陽師鎮(zhèn),故曰師州。神龍初,自青州還,寄治于良鄉(xiāng)之故東閭城,為州治,縣在焉。
鮮州
鮮州。今理賓徒縣。唐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改隸幽州。
領(lǐng)縣一:賓徒。
戶:唐天寳領(lǐng)戶:一百七。
賓徒縣。初治營州,自青州還,寄治潞縣之古路城。
帶州
帶州。今理孤竹縣。唐貞觀十九年,于營州界內(nèi)置,處契丹乙失革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孤竹。
戶:唐天寳戶:五百六十九。
孤竹縣。舊治營州界,營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縣之清水店,為州治也。
黎州
黎州。今理新黎縣。載初二年,析慎州置,處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元年,遷于宋州管治。神龍初,還改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新黎。
戶:唐天寳戶:五百六十九。
新黎縣。自宋州還,寄治于良鄉(xiāng)縣之故都鄉(xiāng)城。
沃州
沃州。今理濱海縣。載初年中,析昌州置,處契丹之松漠部落,隸營州。州陷契丹,乃遷于幽州,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濱海。
戶:唐天寳領(lǐng)戶:一百五十九。
濱??h。沃州本寄治于營州城內(nèi),州陷契丹,遷于薊縣東南回城,為治所。
昌州
昌州。今理龍山縣。唐貞觀二年置,領(lǐng)契丹松漠部落,隸營州都督。萬歲通天二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
領(lǐng)縣一:龍山。
戶:唐天寳戸:二百八十一。
龍山縣。唐貞觀二年,置州于營州東北,廢靜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鎮(zhèn)。營州陷契丹,乃遷于安次縣,古常道城為州治。
歸義州
歸義州。今理歸義縣??傉轮兄锰幒M庑铝_,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歸義。
戸:舊領(lǐng)戶:一百九十五。
歸義縣。在良鄉(xiāng)縣之故廣陽城,州所理也。
瑞州
瑞州。今理來遠(yuǎn)縣。唐貞觀十年,置于營州界,隸營州都督。處突厥烏突汗達(dá)于部落。咸亨中,改為瑞州。萬歲通天二年,遷于宋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來遠(yuǎn)。
戶:唐天寶戶:一百九十五。
來遠(yuǎn)縣。舊縣在營州界,州陷契丹,移治于良鄉(xiāng)縣之故廣陽城。
信州
信州。今理黃龍縣。唐萬歲通天元年置,處契丹乙失活部落,隸營州都督;二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黃龍。
戶:唐天寳戶:四百一十四。
黃龍縣。州所治,寄治范陽縣。
青山州
青山州。今理青山縣。唐景云元年,析玄州置,隸幽州都督。
領(lǐng)縣一:青山。
戶:舊領(lǐng)戶:六百三十二。
青山縣。寄治于范陽縣界水門村。
凜州
凜州。唐天寳初置于范陽縣界,處降胡。
戶:舊領(lǐng)戶:六百四十八。
安東都護(hù)府
安東都護(hù)府。唐總章元年,九月,司空李績平高麗。高麗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戶六十九萬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麗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置安東都護(hù)府于平壤城以統(tǒng)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令將軍薛仁貴以兵二萬鎮(zhèn)安東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東府于遼東郡故城置。儀鳳二年,又移于新城。圣歷元年六月,改為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fù)為安東都護(hù)府。開元二年,移安東都護(hù)于平州置。天寶元一作二年,移于遼西故郡城置,至德后廢。
四至:南至東京缺。西南至西京三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長安四千六百二十五里。
戶:領(lǐng)戶:一千五百八十二。
新城州都督府。
遼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
南蘇州。木底州。蓋牟州。代那州。倉巖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
凡此十四州,并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在諸軍鎮(zhèn),以其酋為都督、刺史,羈縻之。
戶:唐天寶戶:五千七百一十八。
右自燕州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處幽州、營州界內(nèi),以州名羈縻之,無所役屬。祿山之亂,一切驅(qū)之為冦,遂擾中原。至德之后,入據(jù)河朔,其部落之名無存者。今記唐天寶之故跡地理焉。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九
劍南西道八 戎州
戎州,南溪郡。
今治南溪縣?!队碡暋妨褐葜虼呵餅椤皟k侯國”。秦惠王破滇池,此地始通五尺道。漢武開置,故使唐蒙治道如此而破?牱、夜郎,立犍為郡十三州?!犊ぶ尽酚嘘鶠樯揭玻蛑脙k道縣以屬焉。歷后漢、晉、宋、齊皆因之。
梁大同十年,于此置六同郡,以“六合所同”為郡之名。尋又置戎州,以鎮(zhèn)撫戎夷也。隋初,郡廢而州存。煬帝初,廢州,以其地為犍為郡。
唐武德元年,復(fù)改為戎州,領(lǐng)僰道、犍為、南溪、開邊、郁鄔五縣。貞觀四年,以開邊屬南通州,于州置都督府,戎、即、昆、曲、協(xié)、黎、盤、會、鈞、分分、戶、厈、褒、宗、靡、姚、徽十七州。八年,置撫來縣,仍改南通州為賢州。又廢賢州,以開邊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南溪郡,依舊都督。羈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縣。并荒便,無戶口。干元元年,復(fù)為戎州。貞元中,會治于僰道縣。至長慶中,復(fù)理于此州。
元領(lǐng)縣五,今三:僰道、南溪、宜賓。
二縣廢:開邉、歸順。已上二縣并入僰道縣。
州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四千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東北取嘉、眉二州水路至長安二千七百里。 東至瀘州富順監(jiān)界三百八十七里,西至僰道縣開邊團(tuán)界連覊縻武昌州二千五百七里。 南至南溪縣覊縻馬湖江蠻界武昌州三千三百十七里。 北至榮州三百十里。 東南至瀘州綿縣界一百五十四里。 西南至馬湖江蠻界一千里。 東北至瀘州水路三百十里,陸路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嘉州五百六十八里,至玉津縣三百二十四里。 西南取曲、協(xié)州并南寧州安寧監(jiān)井路至南詔所居羊咀咩城二千三百里。
戶
唐開元戶四千五百;皇朝管戶夷、漢主客都五千二百六十三。
風(fēng)俗
其土有四族:黎、蒯、虞、牟。夷夏雜居,風(fēng)俗各異。其蠻獠之類,不識文字,不知禮教,言語不通,嗜欲不同。椎髻跣足,鑿齒穿耳,衣緋布、羊皮、莎草。以神鬼為征驗,以殺傷為戲笑。少壯為上,衰老為下。男女無別,山岡是居。
人物
任永。僰道人,長于厯數(shù),公孫述征之,托盲。
隗相。字叔通,養(yǎng)母至孝。母好食江中流水,有橫石生江中成橋。漢征為郎。
吳順。字叔和,至孝。赤烏巢其門。后為永昌太守。
土產(chǎn)
荔枝煎、半夏、升麻、狨皮暖座。按《郡國志》云:“僰道有獸,名獑猢。似猿而四足短,一騰一百五十步,如迅鳥之飛。取此皮為狐白之用,盈百方成?!庇侄问稀妒裼洝吩疲骸叭秩诉M(jìn)猓燃褥,皂、碧、褐三色相間。元出馬湖江石門兩路蠻界內(nèi)?!?br />
僰道縣
元六鄉(xiāng),本漢武伐?牱,始道路于此,亦舊夷國。故為僰道,漢置??h有夷狄曰道。梁武因加“縣”字而立郡于此。隋移郡于南溪。唐開元、長慶猶治于彼。貞元中,復(fù)治于此。會昌二年,遭馬湖江水漂蕩,隋移州在此岸。今治所。
黑水。從胡監(jiān)生獠界出東海,流入蜀江。唐天寳六年改為“皂水”。按《地輿志》:“華陽黑水惟梁州。”《注》云:“黑水出今南寧州南廣縣汾關(guān)山北,至僰道縣入江也?!?br />
黃魚山。山水瑩靜,巖中惟生女貞樹也。
亡起山。岑起亡于此,故曰亡起山。
龍溪。源出南溪縣伏犀灘,《益州記》云:“伏犀灘東南六十里有黃牛像。其崖峻險,遠(yuǎn)望斑斕,頗像黃牛。”又《水經(jīng)》云:“昔
有黃牛從棘溪而出,上此崖,乃化為石,是名伏犀灘?!?br />
荔枝灘。《益州志》云:“荔枝灘東南二十里山嶺上有一冡,惟生女貞樹。樹上常有白猿棲息?!犊尽吩啤畠k道有玉女冡’是也。
荔枝園?!犊尽吩疲骸皟k住施,夷中最賢者。古所謂僰僮之富。多以荔枝為業(yè),園植萬株,樹收一百五十斛?!?br />
蘭山。在邑界。
張儀同祠。古老相傳張儀同祠。
犍為郡故城。在青衣江七里。
貞婦石。在縣七里舊州岸。古老舊傳:昔有貞婦,夫歿無子,事姑甚孝。姑抑而嫁,竟不從之,終姑之世。后身沒,其居之室有一大石涌出。后人愛其貞,參號其石為“貞婦石”。
宜賓縣西北一百六十里
元六鄉(xiāng)。本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蜀諸葛亮南征,于此置郁鄔戍。后改為郁鄢縣。唐開元十七年,為義賓縣。后移于狼川,即今治也?;食_寶九年,改為宜賓縣。
可無山。在邑界。
南溪縣東一百二十里
元六鄉(xiāng)。漢犍為郡之南廣縣。后廢為南武戍。隋仁壽二年,改為龍源戍,避諱,后改為南溪縣。在僰溪之南,因為縣名。
魚津。按《郡國志》云:“南溪縣西三十里有津,津南有鴛鴦圻”是也。
鴛鴦山。《益部耆舊傳》曰:“僰道有張真者,娶黃氏女名帛真,因乘船過江,船覆,沒。帛求夫尸不得,于溺所仰天長嘆,遂自沉焉。積十四日,帛乃扶夫尸出于灘下,因名鴛鴦岸孝子石?!?br />
蜀中故老云:隗叔通,僰人,性至孝。母食必須江水,通每汲江中。石為之出,今江口有石,號“孝子石”。
青衣水。在縣南一里四步。從僰道城東流至縣界多棱口至瀘州綿水縣。地名龍騰溪。
黑水?!兜剌浿尽罚骸叭A陽黑水惟梁州?!薄蹲ⅰ吩疲骸昂谒癯瞿蠈幹菽蠌V縣汾關(guān)山,北至僰道縣入江?!?br />
馬湖江。從州西南流出東郭,與蜀江合,下達(dá)于荊南。源出云南而來。諸葛亮云“五月渡瀘”,即此水之上流也。蜀號瀘水。
乞子石。在州南五里。兩石夾青衣江樹,對立如夫婦之相向。故老相傳:“東石從西乞子將歸。”故《風(fēng)俗記》云:“人無子祈禱有應(yīng)。”
廢開邊縣。在州西南六十五里,亦僰地道。隋開皇六年于此置。以開拓邊疆為名。在馬湖、朱提兩江口置。
大黎山、小黎山。綰開邊縣界,四時霖霪不絕。俗人呼為“大漏天”、“小漏天”,其諸山自嘉州以來,每峰相接,高低隱伏,奔走三峽。其石狀妙而難名。
乳洞山。亦名乳洞峰。有泉如乳,在開邊縣。或有隱者飲此得仙。
波凌池。在州西開邊縣,去州一千余里。其地長五十里,闊七里,深十余丈,古老相傳,號曰“波凌池”。風(fēng)雷一動,波浪凌山,謂此也。一名“天池”、一名“滇池”。
廢歸順縣。在州西北三十里。亦僰地道。唐貞觀中,郡獠歸服,因于此立鎮(zhèn)以撫之,以“歸順”為名。圣歷三年,分郁鄢縣,就廢鎮(zhèn)置縣,以處生獠。皇朝并入僰道縣。
越溪。去縣四十里,流至榮州旭川縣界。
可云山、夷都山。俱在縣界。
元管蠻夷州縣今并廢存而有去不去者。要知古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