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一輿地志

寧國府志 作者:清·洪亮吉





按:府境水道皆隨地立名,舊府縣志皆不詳其源委,稍加別白,止隨其土名而分列焉。一水



流名至數(shù)十,而又上下不接,儼如百道分流,茫無頭緒,何以令閱者了然,此不知敘水體例

之故也。今據(jù)《水經注》之例,以水道跨二縣以上者為經流,水出自何縣,即于此縣歸合大

水者為支流。水道雖歷二縣,而于府境內止徑一縣界即歸合大水者,亦為支流。

皆以郡縣境界為綱,而據(jù)古地理書及舊府縣志所載水道,所過異名,附于各水下以為

之目。不敢摹寫景物,蹈方輿之故習,亦不欲牽合詞賦,隔閱者之觀瞻,參證古今,求其詳

備而已。南江雖湮,亦詳載故道,以存《禹貢》三江故跡,庶使此方好古之士,有所據(jù)依。

其湖地井泉則附于各縣支流下,不別立目,亦詳考古今,參酌廢興,以期有補于民用焉。




府境經流

青弋江,古名清水,又名泠水,又名清弋水。匯太平、旌德、涇縣諸水,至涇縣北始名青弋

江。北流入宣城西界,與南陵縣以江為界,又北流別合宣城縣黃池河入大江。其正流北入南

陵縣界分為二支,又東北合為一,又西流至蕪湖縣界入大江。丹陽郡宛陵清水西北至蕪湖入

江?!稘h書·地理志》。泠水出宛陵縣西北入江。許氏《說文

解字》。按:清泠同音,泠水即清水也。青弋水在宣州西五十九里?!对?br>
和郡縣志》《方輿紀勝》同。源出涇縣及池州府石埭縣,又太平縣及府西南境諸水

皆匯入焉,東北流徑行廊山下,又北合諸山溪之水,

《大清一統(tǒng)志》云受白洋寒亭水。經方山下又北出楊青口會太平府黃池河,又北流入

蕪湖

縣界注大江。又南陵縣青弋江徑縣東之長池塘分為二支,至縣東北五十里漳陵港,復合為一

江,以東即宣城界。西瀉馬家灘,會于蕪湖之石渡,由魯港入江?!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魯陽江即清弋江,有三源:東南源曰梅溪

河,出旌德縣南與績溪縣界之鋪頭鎮(zhèn)南山。南源曰小溪河,出太平縣南與歙縣界黃山北麓。

西南源曰陽溪河,出石埭縣西北分水嶺,陽溪河既會小溪河;又東北流百余里,至涇縣境與

東南之梅溪河合;又東北九十里,分支津北流入橫湖,注石河,北入江

正派。東北流八十里至宣城縣灣鎮(zhèn),西北又分二派,一西北流經方村鎮(zhèn)東,一東北流至黃

池鎮(zhèn)。南有烏溪鎮(zhèn)水,東北自水陽來會,又分支渠北達水陽河,其一支西北流與方村鎮(zhèn)一派

合曰縣河。西流徑蕪湖縣城南折而西北流經魯港鎮(zhèn)之東北入大江。齊召南《水道

提綱》按:梅溪即涇溪,陽溪即舒溪,小溪即麻川,稱名與諸志略異。其敘下流最詳,今

全錄之以備考。青弋江北十里為灣,又北徑行廊山,受白洋寒亭水至五花潭,受蕭

公橋溪水,方山至灣而北,出楊青口合黃池下流,同入蕪湖?!肚⌒强h志



按:青弋之名,始見于《晉書·鐘雅傳》,此清水自漢以后別名青弋之證。自明以來皆以涇

水、舒溪為青弋之源,其實青弋自有正源也。蓋漢以后唐以前,青弋水在寧國府之西北,由

蕪湖

入江。南江在寧國府之南境,東南入廣德州界,二水各不相涉。故酈氏作《水經

注》并不

言及清水。涇溪、舒溪自南來,以有南江介其間,故二水皆入南江,且無由得至涇縣

城。

在涇縣南境,古安吳縣界已入南江。何得北越南江涇縣而入青弋江乎?此以知青弋自

有正源

,涇、舒二溪唐以前必不能為青弋之上流也。按《漢志》丹陽郡宛陵清水西北至蕪湖入江,

細繹此語,而南江青弋之水道益明。蓋班固志郡縣水道,皆自發(fā)源之某縣表之,例最詳審。



各郡縣體例皆然,詳考自得之。著清水于宛陵縣下,明即發(fā)源于宛陵耳。宛陵今宣城

縣地

,今宛溪即出宣城縣東南三十里之櫟山,西北流合句溪。有南江時,句溪亦不得

入宛溪,

以在寧國縣南有南江隔之也。又西北至黃池,由蕪湖入江,水道正與《漢志》合。由

東南至西

北入蕪湖境,則宛溪疑即青弋之正源。溪名宛,以在宛陵縣得名。又唐時亦名青

溪,名亦

同。自南江既湮,涇、舒二溪始無所歸,始北流過涇縣又北流,而青弋江介其間,自宣

城西北來,正在涇縣之北。遂俱入青弋江矣。后人見涇、舒二溪之水,合

流名賞溪,水

益大。大于宛溪,遂以賞溪為青弋之正源。而青弋自有賞溪附合之后,津流益廣,宋

以后

遂名青弋江,亦即以此。蓋詳考《班志》《酈注》,而諸水之入南江者,歷歷可繪。入南江

者必

不能入青弋,即青弋之故源亦曲曲可見,而知賞溪亦必不能為青弋上流。自水道變遷以后,



人因今之水道疑南江之訛,并改青弋之源,遂并斥班氏、酈氏之說。其實皆未詳考也,今若



宛溪為青弋之源,知必有詫其說者,故仍列今時水道,而詳者其說于此。夫濟水伏流,黃河

改道,后之君子必有遠鑒乎!彼而深信乎此者,若執(zhí)今時地志而議孟堅、善長之非,蓋斷斷



其不可也。

杭水,一名東溪,一名句溪,一名龍溪,一名黃池水,一名水陽江。自浙江于潛縣

流入府境寧國縣界為杭水,又北流為東溪,又北流入宣城縣界為句溪,又北流為龍溪,又西

北流為黃池水,又西北流合青弋江為水陽江,出府境至當涂縣界入大江。句溪,一名東溪,

源從寧國縣東鄉(xiāng)溪嶺,承天目山腳水源,合流連接至此為句溪,流向北至郡門外過?!短藉居钣洝?。宣城縣有句溪水,寧國縣有五湖水?!对S九域

志》。按:西津至寧國縣北匯五湖水注于句溪,見《嘉定宣城志》,即今之五河渡西溪與東

溪合流處也,古蓋名五湖水。句溪在宣城縣東五里,謝玄暉有“將之湘中尋句溪”詩

?!遁浀丶o勝》。東

溪在寧國縣東

五里,源出仁德鄉(xiāng)之馬蹄嶺,岳山之大塔山,懷遠之湯公山,三水各六十余里,至溪頭方合

流。四十五里至雞山,復合徽慶鄉(xiāng)水抵石村至五湖渡,合西溪水,二溪皆石粗灘峻,源淺水

急,稍通小舟,不堪重載。入宣城又一百五里,計一百八灘,灘各有名,曰黃土坑,曰青山

灣,曰前蘆,曰魚梁,曰楊孟村,曰東山,曰汪村,曰許家,曰倉渚,曰水車岑,曰女兒山

,曰沆口,曰和尚,曰西灣,曰沙步,曰長墩,曰獅子石,曰調石,曰亭頭,曰柯村,曰烏

村,曰劉村,曰澄兒潭,曰祝村,曰顯山,曰丫溪口,曰洪公,曰奚家莊,曰廟山,曰范村

,曰石村,曰楊載,曰五湖渡,曰冷山,曰六兒埠,曰大斧,曰王村,曰澄埂頭,曰蟹山,

曰下莊,曰削斧,曰車千,曰崔山,曰潭宛,曰洪石埠,曰潯,曰烏石,曰楊家,曰趙村

,曰杜遷,曰鷂兒,曰余家,曰西塔,曰中洲,曰七村,曰石馬陂,曰胡泥,曰董家灣,曰

戴村,曰水東,曰殷村,曰石觜頭,曰中觜,曰后潭,曰塔蘆,曰銅坑口,曰孟村,曰田家

灣,曰沈村,曰麥莊,曰黃渡,曰煨墩,曰楊家,曰上張家灣,曰下張家灣,曰余皮,曰雙

溪,曰高橋方,曰羅家,曰上沙灣,曰下沙灣,曰烏泥埠,曰下烏泥,曰泥灣,曰土山,曰

雙橋港,曰梅家,曰張村港,曰東溪,曰句溪,曰灘頭,曰花沿,曰和尚,曰石陂,曰竹篩

溝,曰廟下,曰胡家,曰師家溝,曰灶窠山,曰油榨溝,曰趙家莊,曰硤石,曰拉馬,曰直

渡溝,曰蘆葦溝,曰渾山港,曰管家渡,曰徐村。又妙潭在妙山下。洪公潭在洪公山下。相

府潭在中潯上十里。潯潭一名中潯在縣西北三十里,深不可測,歲旱攪

龍于此,即能興云雨。石馬潭去潯北十里。《嘉靖府志》。杭水在寧國

縣東五里,亦名東溪,源出浙江

于潛之天目山。北行二十里至落花溪,又北八里受千秋嶺水,又十三里受湯公山水,又三十

五里至石口水勢漸盛可航,又十里受千頃山水,又三十里受洋丁源水,又十里至五河渡與西

溪合,又十里至相府潭受胡村水,又十里為潯潭,又十里入宣城縣界為句溪,上源溪流回



,形如句字。北流受華陽諸溪水,又西北經土山,又北至三汊河口與宛溪合。又經敬亭山東

為敬亭潭,又至縣北二十五里油榨溝與雙溪谷,又北受南湖水,又北受慈溪水,又北至水陽

鎮(zhèn)為龍溪。又西北至黃池鎮(zhèn),亦名黃池水,接當涂縣界。又西合青弋江出蕪湖入大江。又雙

溪在宣城縣東十里,自句溪經土山北分流五里為雙溪。又西北流十七里入南湖口,又西十里

出油榨溝,仍合句溪?!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并同。水陽江

出寧國縣有二源,西南源出縣南與績溪縣界之叢山關,西北經縣城,西北有東河,自東南來

會東南源即東河。又有二源一東南出與浙江界山,兩水西北流合,經獅橋鎮(zhèn)南又西北至石口

鎮(zhèn)南,又折東流經梅花鎮(zhèn)北而東,又折北流經河瀝溪鎮(zhèn)西,又西北八十余里至縣城東北,又

北與西河會于可渡鎮(zhèn)之西北,流經杜遷鎮(zhèn)、黃渡鎮(zhèn)西,又北分為二派,一北流,一西北流數(shù)

十里至寧國府治宣城縣。東南又分二支,一北經府城東北即折東北流,一北流二十余里合于

府北山東麓,稍東北前北流,一派自南來會,又東北復分為三派,一派東流會里南湖,一派



北流會高淳縣東南之固城湖,一派北流八十里至水陽鎮(zhèn),西南有支津與東北流者通,又北流

四十里折西北流至烏溪鎮(zhèn),東南有支津與青弋江之經灣者會,又西北流分為二派,一西流

有黃池河南,自黃池鎮(zhèn)通青弋江來會,又西稍北流經太平府南境而西至東梁山之南麓,其前

分一派西北流于府東南又分為二,一西流一北流,會高淳縣塘溝河西,流經府城南折而西南

流,會前西流之派,又西南于東梁山東南麓復會,西入大江?!端捞峋V》

按:西河即西溪,東河即東溪,惟云水陽江在宣城東南分二支,一北經府城東北流,一北流

合于府北山則稍誤。

涇水,一名徽水,一名藤溪,一名賞溪。自徽州府績溪縣流入府境旌德

縣界為徽水。又北流入涇縣界為涇水。亦名藤溪。又北流合舒溪經縣城西為賞溪。又北流匯

為青弋江。南江又東合注經水。《水經注》?;諑X山在涇縣東南二百五十

里,涇水所出也。《元和郡縣志》。按:旌德縣建在唐永泰初,元和時其地尚屬

涇縣。賞溪,一名涇溪,發(fā)源甚遠,一源出石埭舒女泉,經震山桃花潭、冠蓋落星潭

至楓坑,一源出績溪,經旌德三溪至巖潭,合流東北而下,又東五十里入南陵界,由蕪湖入

大江。涇之溪

澗實繁,而賞溪為最著。自昔縣治跨溪東西,山川之秀萃焉,中間溪流東徙,距古溪五里,

而溪之廣十倍昔時矣?!稕艽ㄖ尽?。按:諸志皆以為涇有二源,其實出太平者為

舒溪,始入南江。南江既湮,乃入涇,非涇之

正源也。觀此志亦可見涇水并合變遷之漸,蓋麻川入舒溪,舒溪入涇而涇水之流益大。宋以

前水道則不然也,今據(jù)《元和志》以出旌德者為正源,于《水經注》涇水入南江之道益合。

涇源出徽嶺山北,流入旌德縣界,受清潭水,又徑縣南折至縣東北,與東溪合,又北

徑石

壁山北,又西十里與抱麟溪合,又北徑龍首山北流入涇縣界,名曰涇水,亦謂之藤溪。西徑

桐嶺南,又西北受楓溪匯為星潭下三門灘,又北至巖潭與舒溪合,又北經縣治西,是為賞溪

。又東北受幕溪諸水,又東北徑柏山,又北過赤灘鎮(zhèn)受琴溪水,又北匯為青弋江,入南陵、

宣城二縣界?!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账闯隹兿諑X之陰

,北流受清潭水,至旌德縣南印匣石徑淳源橋東門外,轉東北與霞溪、東

溪、鳧溪、湯村溪、弋溪、豐溪、楓

村溪諸水合,又北匯于鑰匙潭,徑柳山藁趨于石壁山,西流十里會抱麟溪、陶環(huán)溪,是為三

溪。又北五里入涇界,受浙溪水,又北至龍首山受榔坑水,徑蘭石匯于星潭下三門灘、馬

鞍峽、獅子崖,徑舉山東受榔橋河水,徑梓坑又北東受南香水,又北徑平園歷高灘承流稠嶺

二水注之,又西北徑許家缺出河口會石埭太平水。按:涇縣舊志自此以上皆名之

為徽水。又東北受鴨兒港水,得上坊渡轉湖山而東是為賞溪。淪市河受南圃水東流徑

縣南城,又

北過縣城西,其西為新河,南受湖山水,北受水西坑水,白云潭潴焉。夾桃園而北過下坊,

又北徑幕山,幕溪入焉,決紀村又北徑柏山左受紅子港水,又北下赤灘琴溪注之,又北下涼

潭徑閬山,又北徑馬頭磯,又北下蘆塘出縣界,又北匯青弋江?!稕芸h鄭志》

《旌德縣志》徽水亦名淳溪。

按:《鄭志》以石埭、太平水為涇正源,非是。今止錄其自旌德來者,仍以徽水為正源,遵

《一統(tǒng)志》,并據(jù)《水經注》、《元和志》、《涇川志》、《方輿紀要》之說也。又《鄭志



云太平水未會旌德水,以前有巖潭,巖潭而上有冷水澗,自西而東,是澗為唐、宋前大溪經

趨故道,今柏林坑山趾尚有舟人篙纖痕,則此日上坊村背即昔日大溪奔流處,滄桑變幻,而

居民比屋,田塍相錯矣。按南江故道本當在舒溪、涇水未合以前,求之鄭所云,正是南江遺

跡,鄭直未知之耳。不然,唐、宋以前地志豈別有所為大溪哉?鄭為涇縣人,其敘水道頗詳

析,而不據(jù)今以通古,往往如此。

又《嘉靖府志》云藤溪源出徽嶺,南入旌德界,北流沼石壁,過三溪至涇縣界窄溪,陟三門

灘至懸石潴為一潭,深不可測,潭上石壁峭拔,數(shù)十丈嵌巖可愛,循流至黃峴山,由石門匯

太平水入大溪,是徽水又名藤溪。《一統(tǒng)志》以徽水為藤溪,即以此書為據(jù)了。

《明史·地理志》:旌德縣東有徽水,自績溪縣流入即藤溪。又涇西有賞溪,亦曰涇溪,其

上流即舒溪,又東南有藤溪來合焉,亦同。

舒溪,古名延溪,又名旋溪,又名涎溪,又名陵陽溪。自池州府石埭縣界流入府境太平縣界

,又東北流受麻川,又北流入涇縣西南界至巖潭,會涇水為賞溪。按:《涇縣志

》舒溪古名涎溪,延與涎音同,字亦相似,是涎溪即延溪也。今陵陽山在石埭、太平之間,

二縣即古陵陽地,故此溪唐時又名陵陽溪。李白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詩即此,皆以陵陽子明

所在得名。李白《又有下陵陽高溪三門六刺灘》詩,明非一溪,蓋指今麻川,故別名高溪也

。蓋山在涇縣西南二百八十里,下有舒姑泉?!对涂たh志》《太平寰

宇記》略同。按:蓋山在古陵陽地,今屬石埭,石埭亦古涇縣地,見本朝皇輿表。賞

溪其源有二,一出池州府石埭縣之舒姑泉,名曰舒溪,流經太平縣西北,受浦二水,又折

東北流至麻口,會麻川合流,北行八十里入涇縣西南界,下澀灘、九里、羅浮、萬村等潭,

皆隨山旋繞,與太平縣分界,又東北四十里至落星潭,受花林夏浦諸水,又東北四十里至巖

潭與涇水合,又北經縣治西,是為賞溪。

《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西新豐澗水從太平縣東來注,折而東

北得桃花渡水,北

徑龍珠山合溪水西來注于舒口下老灘,東而北徑震山右得查溪水,又東右得溪口水,潴落馬

潭。晉桓簡公御韓晃,戰(zhàn)北馬墮于潭,故名。又東徑古安吳縣城,西折而北曰落星潭,而夏

浦澗西來注之。又北得漆林古渡,又北徑猷州故城東,又北花林溪自東來注,上連溪自西

來注,又北徑后山北折而東省潭,又得丁家渡大小嶺水注之,又北西受冷水澗逾巖潭而

西,徑許家缺與東南徽水合為賞溪?!稕芸h鄭志》


附載南江故道

南江故道自池州府貴池縣古石城縣、青陽縣古臨城縣,流入府境南陵縣界

古臨城縣東境,東過涇縣界古安吳陵陽縣、宣城縣界,

古宛陵縣與涇縣以南江為界,見

《水經注》。又東過寧國縣界,又東出府境流入廣德州界,又東至浙江湖州府安吉縣

北,會太湖歷吳江古吳縣南、石門、錢塘、余姚入海,今久涸。

《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東出,徑吳國南為南江。江水自石城東入為貴口,東徑石城縣北



大溪,溪水首受江北,徑其縣故城東,又北入南江,南江又東與貴長池水合,水出縣南郎山

,

北流為貴長池,池又北注于南江,南江又東徑宣城之臨城縣南。酈道元《水經注



按:晉、宋以前,石城縣、臨城縣皆屬宣城郡。今石城為貴池,臨城為青陽及南陵縣,《酈

注》南江自臨城縣以下方入今寧國府境。

又東合注涇水。

按:《江南通志》賞溪在涇縣西南一里,涇水流至縣西為賞溪,北入于青弋江。又青弋江在



國府西六十里,發(fā)源黃山,會石埭、太平、旌德諸水,下流漸廣,遂為通津,北至蕪湖入江

。又舒溪在太平縣西六十里,源出歙縣,徑石埭東北至涇陽,受婆二溪,入涇縣界為賞溪

?!斗捷浖o要》云賞溪一名涇溪,其上流即石埭縣之舒溪,然則賞溪上接舒溪,下連青弋江

,中間正是南江故道。但南江已湮,遂合青弋江而北向耳,涇水稍大故曰合注也。

南江又東與桐水合?!端涀ⅰ?br>
按:《左氏》哀公十五年,楚伐吳及桐。杜氏注曰:宣城廣德縣西南有桐水,西北入丹陽

湖。顧氏《方輿紀要》曰:廣德州西北二十五里亦曰桐川,桐之名因此。源出州南白石山

,西北流徑建平縣界,又西入宣城縣界為白沙川,亦曰綏溪,匯于丹陽湖入大江。酈氏未言

其方向,蓋桐水自北來南注于江也,晉時已北流于湖。酈氏所敘蓋猶古跡,今人或以南江未

至安吳,先合桐水,為酈氏之誤,不知桐水未入丹陽湖以前本可流至臨城、安吳間,若泥今

之水道以論古,明非學人之通論矣。

又東徑安吳縣,號曰安吳溪。又東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陽山下,徑陵陽縣西為旋溪水,溪水

又北合東溪水。水出南里山北徑其縣東桑欽曰淮水,出縣之東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歷蜀由

山,又北左合旋溪,北徑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縣,南有落星山,山有懸水五十余

丈,下為深潭,潭水東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江之北即宛陵縣界也。

按:陵陽廢縣在青陽縣南六十里,今為陵陽鎮(zhèn)。《漢書·地理志》丹陽郡陵陽,桑欽言淮水

出東面,北入大江,此大江即南江也?!督贤ㄖ尽吩?,舒溪在石埭縣。《續(xù)文獻通考》謂

之旋溪,下由涇縣至蕪湖入江。又《方輿紀要》淮水出呂山徑南陵為東溪。據(jù)《酈氏注》則

淮水本入舒溪即旋溪。舒溪水北注于南江與涇水南注者迥然各判,今則南

江既湮,而舒溪北合青弋江,然舒溪涇水之間尚可求南江故道。今縣西南五十里有藍山落星

潭,遺跡尚存,山北有安吳城故址,又西南八十里有望江山,山麓有泉通江曰潮泉,又縣西

南黃龍山有望江尖四顧山。舊志云,南望長江如帶,皆南江故跡。又考昔時南江所過皆今涇

縣南境,晉時為安吳縣境,故酈氏敘南江于安吳縣下,即接宛陵寧國縣下云過涇境也。三國時分涇縣置安吳縣,蓋割涇縣南境亦兼有今旌德、太平。則舒溪自石城太

平來,涇水自績溪、旌德來,皆北入南江,皆在涇縣南五十里以外。舒溪及涇水自南而來,

南江自西而來,挾之東去不得北至涇縣城。自南江既湮,二水俱無所歸,始北流過涇縣城入

青弋江矣。細考唐以前故道,實皆如此。惟酈氏敘府境歸南江諸水,當于旋溪注南江下,再

云又東合注涇水,蓋旋溪在西,涇水在東。一出太平,一出旌德。南江自

西而東,不得先合涇而后合旋溪也。蓋南北不通,傳聞多誤,故稍有參差,要之敘涇流水道

,則與鄭玄、班固吻合,是皆可據(jù)。

南江又東徑寧國縣南,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東徑故鄣南安吉縣北?!端?br>
經注》

按:寧國縣本割宛陵地所立,據(jù)今寧國縣疆域:西北九十里至涇縣界,北四十里至宣城縣界

,東南八十里至廣德州界,則南江自涇縣流入寧國縣西北界,界首以北即宣城縣

為古宛陵縣,與《水經注》南江之北即宛陵縣界說真確合。由西北折而至寧國縣東南

界入廣德州境,形勢然也?!斗捷浖o要》曰故鄣城在廣德州東南九十里

,南江至此即出寧國府境,茲不贅錄。又酈道元云: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

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舊瀆難以取悉。以此言觀之,宜乎南江之易湮矣?!墩憬?br>
圖考》謂南江自北魏時石門仁和流塞,唐初筑海塘以捍潮,其流始絕。然以諸書考之,晉時

桐水已不入南江,而入丹陽湖,酈氏所據(jù)猶古跡。見杜預《左傳注》。則

彼時江流已有遷改,然《晉書·桓彝傳》言,宣城阻山帶川。按帶者蓋言中貫郡

境。宋鮑明遠詩“昨夜宿南陵”《隋地理志》梁置南陵縣,是宋時雖未置

縣,已有南陵之名?!敖竦┤胩J洲”,李善注引古《宣城圖經》曰南陵在郡西南,水

路一百三十里。按:今水路自宣城由青弋江至南陵境止九十里,且須陸行三十里

始至縣城。《圖經》所言乃南江故道,故與今異也?!洱R書》沈仲玉自口欲斷江。

口即《水經注》注貴口。謝之宣城郡,亦由江行出新林浦向板橋,故

其詩曰“江路西南永

,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睋?jù)《輿地紀勝》,板橋浦在府境。

李白有《板橋浦懷謝》詩。又李白《贈從弟宣城長史》詩曰:“宗英佐雄郡,水陸

相控帶。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薄短茣ぬ稞詡鳌罚豪钌窀↓詫⑼鯄蹘熡陉律?。

山在今宣城縣南四十里。又《通鑒》:唐乾寧三年,楊行密將安仁度以舟

師至蕪湖,欲渡江應董昌。胡三省注:自潤州至湖州,舟行入柳浦而渡西陵耳。

此正合酈注南江支流自烏程、余杭之道。此皆唐以前南江未絕之證。蓋自錢筑海塘后,南江下流既塞,而水始湮耳。

古分江水在貴池縣西,今涸。即《水經注》之南江自石城東徑臨城、安吳、寧國、故鄣、安

吉,又東北為長瀆注于具區(qū)。隋、唐后諸志無及分江水者,近人因此詆孟堅、道元之妄,然

言之鑿鑿,必非無據(jù),今其道雖湮,未可輕訾?!洞笄逡唤y(tǒng)志》

按:唐、宋以來方志皆不載南江,以故道久湮也,惟《一統(tǒng)志》于池州府下載之,今備引入

以存故跡。


宣城縣支流

白洋溪,在府西南五十里,出華陽山之金牌嶺,西北流合諸山溪之水至行廊山,入青弋江。

《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并略同

通津溪,自寒亭上流分支,西行入青弋江?!肚「尽房h志作寒亭支流入通

津渡。

柿木溪,出胡村山下,徑柿木鋪亦至甘露寺后,合高橋水流十五里至缸窯牛墩入青弋江。乾隆府、縣志同

蕭公橋水,發(fā)源于雙牌之西,過長橋下至此西流,至五花潭入青弋江。乾隆府、

縣志同

按:蕭公橋水入青弋江亦在紅楊樹鎮(zhèn)之小河口。舊志誤謂至五花潭入青弋江,今正之。

余含溪,源出九里山,西流至此入太平府界?!肚「尽非噙魅胧?br>
湖,其東有水出九里山,西流為余含溪入焉?!肚】h志》

宛溪,在縣東門外,源出縣東南嶧山,東北流三十里為九曲河,折而西受橫澗橋水,又北受

張家湖水為響潭。又受霍村水繞城東為宛溪,受石子澗諸水至縣東北里許與句溪合?!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并略同。宛溪源出新田嶧山,

納諸水而來,委宛數(shù)十里,故曰宛溪。上下兩橋,上曰鳳凰,下曰濟川,并跨溪上?!督贤ㄖ尽?br>
青溪,在城東南四里,《江南通志》作府南一里。自夏渡橋至宛陵館驛前

,下為響潭?!肚「尽?br>
按:舊府志,青溪即宛溪,非別一溪也。又云響潭自青溪而來,響山下源流益明。蓋舊府志

隨地立名,故又名宛溪為青溪耳。

華陽溪,在縣東南七十里,源出華陽山,東流二十里過魯山,曰魯顯水,又東北二十里為魯

溪,下入句溪?!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江南通志》、《乾隆縣志》

并略同。源分二派,西流者詳白洋溪,北流者至魯廟水勢漸大,徑黃渡、魯溪、綠潭

至下西入東河?!肚「尽?br>
閩溪,發(fā)源玉山,西南徑城東二里許,西北為迎春河,過福田橋入句溪?!肚?br>
府志》

雙溪,由玉山句溪上流分支五里為雙溪,西北有許村湖。溪漲則水潴。北

十里為掘港入南湖口,又西十里出油榨溝仍達句溪?!肚】h志》《大清一統(tǒng)

志》與此略同。

南湖:南曰南,北曰北,唐《李白集》有《游北湖》詩云:“朝游北湖亭,一望瓦屋山

?!碧焓ブ腥~道卿《題北湖》云:“泛舟南行,先從北湖去?!薄都味ㄐ?br>
志》。北湖,在城北四十里,以湖岸繞山迤邐不斷,故名。言北者以別有南湖故

也。南,界宣城、建平兩縣,《嘉靖府志》。南湖在城東北,其北為

北湖,今總謂之南湖,周四十余里。《大清一統(tǒng)志》《江南通志》、《乾隆

府志》并略同。南湖境內一巨浸也,西南出曲河至油榨溝,西北出湖北河至渾水港并

與大河即句溪合。《乾隆縣志》

按:此即南江之委,南江不能至山陰,遂匯為此湖,與丹陽湖通,桐水亦入此。

青草湖一名青土湖,舊經引范傳正《宣州記》云:宣州自為五湖,今蕪湖

、

丹陽湖隸太平州,固城湖隸建康府,惟青土湖與北湖存焉。《嘉定宣城志》。

青土湖在城北七十里,以湖土青色,故名。東西長一十里,南北袤八里,湖水西流九

里與句溪合?!都尉父尽?br>
野苗溝有仙人渡、仙人橋,東門渡有古塔,《乾隆府志》。句溪北至陳村

灣,西有野貓溝,東有青草湖,水皆入焉。《乾隆府志》

慈溪,出縣北牛兒港,西入句溪,《乾隆府志》。句溪至沙石灣,有慈溪

合高淳之水?!斗捷浖o要》

下塘湖,自塞口山下開支河,十里匯為下塘,仍西會大河。《乾隆府志》



界溪,自苦竹山過陶公橋至鳳凰山后,與白洋溪合?!肚「尽?br>
祝公橋水,自雙牌鋪西流至天門山,與白洋溪合?!肚「尽?br>
高橋水,自密壟迤西流,出龍?zhí)哆^石壁華蓋徑此,及隆潢山甘露寺后,與柿木溪合。《乾隆府志》

斜陂灘水、深溝水,俱從綠潭縣志作陸家潭分入西流,入九曲河?!肚「尽钒矗壕徘蛹赐鹣?br>
板橋水,由石馬溪頭鳳村橋,徑黃泥岡,東流入宛溪?!肚「尽?br>
橫澗橋水,發(fā)源橫山之麓,徑巖臺寺,又歷花田西山桐子岡,東北流入宛溪?!?br>
乾隆府志》《江南通志》與此同。

張家湖,在城南三里,原為田,以其沮洳多水,故俗稱湖。源有二,一出孔家沖,由古城橋

至綠錦鋪,東入宛溪;一出雙牌鋪東,由沙河橋綠錦鋪至張家橋,入宛溪?!肚?br>
隆府志》

珍珠河,自子城西李家塘內發(fā)源,環(huán)子城匯疊嶂樓,北至鐵牛坊斗坊門以泄,世傳跨河亭有

六,以亭之巖漏滴水面如珠,故名。今源委猶存,而廣不一二尺許,歲久湮塞故也。《嘉靖府志》。昔時北流東折環(huán)府治,后出鐵牛坊水門入宛,謂之珍珠河。正

德中,改從西北流至城,出城復東流入宛溪?!斗捷浖o要》。正德中,改

從西北溝,沿東岳觀側出城北,東行過拱極門吊橋,至衛(wèi)城街鐵仙橋入宛。近因附河居民阻

塞,私掘東岳觀側斗門口引水西行。乾隆壬申年,士民請于官,補筑西堤,浚復東道,勒石

永禁侵占,以有礙闔郡風水故也?!肚「尽?br>
霍村水,在城西南,有溪源出城西諸山之南,由霍村蕩徑柏山寺后過顏家橋山川壇,南至響

山,北入宛溪。《乾隆府志》

石子澗水,在縣西北,自敬亭南麓東流帶郭入宛溪?!斗捷浖o要》、《乾隆縣志



泥河,出城東南十里,西流繞筲箕灣,至政通橋入宛溪?!肚「尽?br>
長溪河,在城西二十五里,源出于西清流陂,敬亭之南,團山之北,亦名石塘。西北流五里

余,有分嶺水自北來,至夏村注之;又南流五里,有佛嶺水自東南來注之;又西北流五六里

,有長山北麓水會頒黃山水,自南來注之;又有寨溪會山頭溪、五分溪、狼山水、廟山水自

東北來注之,水至此始盛,乃名曰長溪河。又西北流五六里,有檀林溪、方沖溪、石佛山水

自北來注之。又西北流折而東南流五六里至新橋,復西南流五六里至獅子山之藹發(fā)橋,與蕭

公橋水會,又有獅村溪水自北來注之,又西北流十余里,經塌水橋至火龍澗,有管家橋水自

南來注之,又西流十余里,至周家橋折而北流至五花潭,有西河鎮(zhèn)東分支河自西南來注之,

又北流五六里,有桃花園水自東北來注之,又西流四五里,至紅楊樹鎮(zhèn)之小河口,西入于青

弋江之下流。

綏溪,即古桐水,《左傳》:楚子伐吳至桐。杜預注云:廣德縣西南桐水源出白石,東



流入丹陽湖即此。《嘉定宣城志》。綏溪在城北一百七里,一名白沙河,

源出廣德、建平四十八里北湖,南流十八里匯句溪入于江。《嘉靖府志》

乾隆府、縣志略同

雙埂水,出南山,北流二十里至洪林橋,又北流十里入南湖?!肚】h志》

水東水,西源出天目籠叢,過五河渡入西塌,勢漸溢,入宣境一水中注,相望分名為東河上

流。

下西河,上自中州后潭,下至孫家埠與綠家潭合流處。

孫家埠河,受綠潭水。

蒲干溪,自廣印山、坐吉山、鹿角山、螺山至塌佛村高泥亭桑園,一溪環(huán)繞下達黃渡。

直溪、蔣橋溪,俱當宛東孔道,南受官坪余波,北歸掘港,有橋。

大成橋溪,城東二十五里,發(fā)源姑山,南麓徑大城橋北,由侯村壩環(huán)溪渡沈村埠至黃家嘴

,合掘港水入南湖。

石頭溝,即大河口,本東北流,明弘治間鑿溝以殺河勢,故道漸湮,舟皆由此。形家以疏

泄太直為病。

謝家河,有渡大河東合慈溪,高淳水至此入河,溯流而東為牛兒港,由騰蛟渡、方家渡入固

城湖達東壩。東壩五堰之一陳溝口下水陽,順流十里至此,東高淳西宣城以河心為界。以上俱《乾隆府志》

九曲池,在縣北三里,唐裴休知宣城縣時,植蓮于內為游觀所?!洞笄逡唤y(tǒng)志》

《乾隆縣志》同

劍池,在縣麻姑山。《乾隆縣志》。石龕流泉在稽亭山三天洞。同上

白云池,在縣行廊山。《乾隆縣志》

涼泉,一名寒泉,在縣南三十里?!遁浀丶o勝》《嘉靖府志》、《大清一統(tǒng)志

》、《乾隆縣志》并同

惠泉,在縣東南。宋建炎時,州守李光因寇圍城,鑿池潴水。錄事沈肇記,周紫芝銘。乾隆府、縣志同

縣城內井十:曰鰲峰井,在鰲峰;曰陰塔井,在小東門;曰城隍井,在城隍廟;曰麻姑井,



府治西南;曰銅井,在陽坡下;曰開元井,在景德寺;曰葫蘆井,在杏樹巷;曰月井,在鼓



岡;曰義井,在佘家蕩;曰大井,在北門大街。有四孔城外井,曰天字街井,在東門外;曰

廟岡頭井,在南門外;曰八角井,在鳳凰橋東;曰惠濟井,在惠濟橋東。曰裴公井裴休所鑿,曰綠雪井,俱在敬亭山。曰烏盆沿井,在句溪南。曰金雞井,在廣教寺

?!肚「尽?br>

南陵縣支流

淮水,源出縣南呂山麓涌珠泉《乾隆府志》,徑孔鎮(zhèn)鋪合漳水而北為澄清

河,繞縣東門為東溪,有鵝嶺溪水入焉。又北受后港水,歷縣河口受蒲橋河水,為小淮河,

匯于蕪湖之石渡,入青弋江。《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

》同

按:《漢書·地理志》:淮水出陵陽縣今青陽縣東南,北入大江。桑欽曰

淮水北入大江。而酈道元《水經注》則曰入旋溪,未知何故。今淮水北會青弋江入大江,與

班、桑之說合,道元傳聞,疑必有誤。蓋自南江既湮,水道遷移,多非故道,亦難以此議道

元之非,呂山即南里山,辨見山志。

小淮河,在縣北六十里,河濱業(yè)陶者多,邑磚瓦資焉。《乾隆府志》

漳水,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水龍洞,至澄清河與淮水合流。《方輿紀要》、《

大清一統(tǒng)志》、《江南通志》、《乾隆府志》、《雍正縣志》

按:《元豐九域志》:南陵縣有漳淮水。其實二水難并為一。今從《漢志》及《一統(tǒng)志》。



鵝一作峨嶺溪,源出縣南二十五里之鵝嶺,東流入澄清河,《

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溪水自尹沖西陽姜村等處來,東與澄清河會。《乾隆府志》《雍正縣志》同

株園澗水,自寧村塘劉家沖來,至通濟橋上流入東溪。《乾隆府志》《雍正縣

志》同

西港,源出工山朗陵之南,合諸水北流徑縣西,謂之西港。分流自西南水門入城,繞縣前過

東市為中港,藉山之水合焉,又出西北水門與西港合,又北為后港,徑白石灘繞縣而后,東

合于漳淮?!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

按:《方輿紀要》以為中港水即西港水分支,其實中港自有正源,西港分支者入城會之耳。

證見下,后港亦同。

中港水,在縣西南過籍山橋下抵縣北,會西港漳淮水?!都尉父尽?。源

有二,皆出縣西南諸山,入城而合是為中港。又出北水關與東溪水合《大清一統(tǒng)

志》,自南洪沖五里岡橋來會羅家沖水、新田沖水合流,經范村橋入南水關,是為中

港。會西水關水合流,經儒學前出北水關,至蕭家觜與東溪水合。其一自西港分支,由雁蕩

湖孫家橋來,入西水關至牧家墩會中港水。《雍正縣志》

后港,一名青泥港,在縣西北,合西港入淮水《大清一統(tǒng)志》,匯縣西北

六山水,至白石灘為后港?!队赫h志》

虎狼澗即蒲橋河,出涇縣西公山,過管林橋與雙澗方村二水遇,又北合黃

埭澗水。《嘉靖府志》:此水合新村澗水后,又會蕭陂水入南陵永豐陂。

過麻園泄永豐陂,又北徑蒲橋鋪,又西由蘆港至縣東北合漳淮水《涇縣鄭志》。

上自麻園河來,經永豐陂、楊家橋、王鐵橋、萬年堰、蒲橋源、潭渡橋、蘆港口、會

西河口來水,西流張公渡出縣河口與東溪合?!队赫狭昕h志》《江南通志》

略同

合河,出縣趙沖東入漳水?!队赫h志》

羅家沖水,出縣崇嶺山北,新田衛(wèi)水出縣云家?guī)X北,俱入中港。《雍正縣志》

籍山水,出縣籍山,東入中港?!斗捷浖o要》《雍正縣志》同

麻橋澗,出縣板長嶺,南胡村橋澗出縣白楊嶺,南柿樹溝出縣繆家沖,東湯村水出縣湯村東



赤嶺水出縣赤嶺東,白果嶺水出縣白果嶺東,冒家沖水出縣冒家沖東,俱入后港。《雍正縣志》

胡家橋溪,在縣東南二十六里,神龍山溪在縣東南二十三里,皆北流入蒲橋河。

《大清一統(tǒng)志》、《雍正縣志》略同

沿墅河,出縣東南石家,會溪出縣東十里,皆北流入蒲橋河?!队赫h志》

新亭山水,出縣新亭山東,入胡村橋澗水?!队赫h志》

石溪出,縣黃土嶺東,入沿墅河?!队赫h志》

西溪,在縣西二里,即縣龍橈棹水,田源常涸,北數(shù)武即后港?!肚「尽?br>
《雍正縣志》同

奎潭,在縣東北六十五里,共九十九曲,《江南通志》同此。中有六墩類

奎星,故名。蓮藕菱芡鳧雁魚鱉,諸利頗饒?!肚「尽贰队赫h志》同

染浦,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自家湖,廣千余畝,《大清一統(tǒng)志》同此。

中多芙蓉菱芡之屬。吳赤烏元年,建浮城梵剎于中,風景為勝。《江南通志》

《乾隆府志》、《雍正縣志》并同

浣溪,縣之東溪上流五里。

漁浦,今名龍?zhí)稙场R娡蹙S詩。

海子溝,縣東南六里,在鵝公凸下,春秋有勝可選。

七里湖,縣東南十三里,水來遠塘沖,往囤塘、朱理塘、丘家橋。以上并《雍正

縣志》


涇縣支流

浙溪水,一名窄溪,縣東大山玉屏峰之南流也,徽水入涇界受浙溪水。《涇縣鄭

志》按:《涇縣錢志》以浙溪為窄溪,謂即徽水正源。大誤。

湖田水,出縣大山西南,西入徽水?!跺X志》

榔坑水,出旌德縣界,東至涇縣龍首山,入徽水。錢鄭二志同

馬家?guī)X水,出縣馬家?guī)X,西入徽水。錢鄭二志同

竹園村水,出縣舉山,西入徽水。《錢志》

百湖水出,縣百湖山,東入徽水?!跺X志》

按:百湖山在縣東百湖,龍祠在其間,即水源所出之地?!稕艽ㄖ尽匪瓢俸较轮灵L山以

溪水為界者也。見山志。

榔橋河,出縣磨盤山,其源曰涌溪。西流過龍門峽出椿嶺者曰小溪,北流至楊武山,山川環(huán)



,饒幽居之勝。昔人有“翡翠列成千嶂碧,琉璃瀉出兩溪寒”之句。又合大山筆架峰之水,

即雅溪。與黃山石井坑之水同出榔橋河。錢鄭二志同。按:

二志皆引《嘉靖府志》舊文,惟《嘉靖志》磨盤山作唐山。

桂坑水,出縣伏牛山東,東受江村水?!跺X志》

江村水,出縣江村西,入徽水?!跺X志》

蔦溪,在縣東三十五里,源出慈坑山,入徽水?!洞笄逡唤y(tǒng)志》鳥溪源出

百花尖,西折而北會甘坑桃花洞水,徑登龍石合密坑水而西達三坦,受考坑嶺南流水,逆而

南徑桓公嶺三里許,過破腳嶺西麓,達夏余村會南香澗,合流十余里入徽水下溪口?!跺X志》

按:鄭志以為烏溪水入南香澗誤,今據(jù)《一統(tǒng)志》及《錢志》定以南澗入烏溪。

大坑水,源出西坑龍?zhí)?,會承流、稠嶺二水,北注徽水?!跺X志》

雅溪水,出縣大山,入榔橋河。《錢志》

石井坑水,出縣黃山,入榔橋河?!跺X志》

劉村水,出縣三臺峰,入榔橋河?!跺X志》

甘坑,密坑水俱出縣游馬山,考坑水出縣考坑嶺,夏余村水出縣煙石嶺,同入烏溪?!跺X志》

南香澗水,始于黃沙嶺發(fā)源,向西會羅溪水,歷南香水、茶溪水,會周公坑水、后村水,以

七八里會烏盤水,闊三丈余,深尺余,入濯潭江村出安豐鄉(xiāng)官莊,迄于河。《嘉

靖府志》

承流水,自承流山出者,徑高過藍石,讖云“藍石拖綠袍之水”是矣。是水沿山北流至雙

井上,與大坑溪合。錢鄭二志同

稠嶺水,出稠嶺,西流繞黃虎、承流兩山間,歷大坑。錢鄭二志同

百花溪出縣百花尖,貴坑水出縣乾明嶺,石塘水出縣烏溪嶺,金臺溪出縣夫人尖,北村水出

縣石門峰,長寧沖水出縣文筆峰,烏盤水出縣錦屏峰,羅村水出縣石人峰,俱入南香澗?!跺X志》北村水,《鄭志》作北亭水。

按:石門、文筆、錦屏、石人四峰皆在黃山,見山志。

丹溪,出黃天乙峰,下返照波紅,因名。西流同口殿之陰,折而北穿林繞石,過楓林橋五



,出龍?zhí)勾鍢蜻_春溝灣,兩岸奇石回環(huán),如武夷九曲,東合南香澗。《錢志》

焦坑水出縣九峰山,烏石嶺水出縣青山,洪村水出縣梅嶺,鄭村水出縣鶴峰山,淘金坑水出

縣淘金山,周公坑水出縣白馬山,俱入南香澗?!跺X志》

按:以上諸水大小歸合皆入徽水,即涇水之正源也。見經流

銅坑澗水,出縣銅坑嶺,西入舒溪?!跺X志》

哈溪水,出縣前山東,入舒溪?!跺X志》

按:銅坑澗水西流,自麻口入哈溪,在桃花入舒溪。

新豐澗,在太平縣東界,發(fā)源二山,東西兩面水合峻嶺。右徑新豐之仙跡石東行,徑丹由

兩山間,又東入涇界,為九潤河出口?!多嵵尽?br>
合溪,乃二水合流之處,在縣西七十里,深不過尋丈,廣約半里。一水來自石柱,過烏城,

沿山經石嶺歷包村而至合溪;一水來自西大坑,經石陂過冷水,與石柱水會流,而入大溪。

《涇川志》《嘉靖府志》略同

按:錢鄭二志以雙溪水為合溪正源,誤。今從《涇川志》。

渣溪源,發(fā)樵山一作朝山,徑灰坑石橋東會麻嶺水至銅山,又西南至密巖

會鳳溪水,北流出入廟口,又會龍絲溪魯公坪水,過九里三灣南折而西,繞楊桃灣、萬綠墩

、荊竹里、水口園,入舒溪。錢鄭二志同

連溪源,出連嶺,徑丕嶺之陽,繞團倉、高坦至德云山,會南容思溪水、荀村澗水,過兩吳

村沿魁山為吳村溪一名濂溪。北流數(shù)里,又會寒泥澗水、方村溪水,又西

與潘村古溪合,出毛王觜窯培里外梅村而西入溪口渡,入舒溪?!跺X志》《乾

隆府志》同

落星潭,出藍山,縣南有落星山,山有懸水五十余丈,下為深潭,潭水東北流,左入旋溪。

《水經注》

按:落星山即藍山見山志,旋溪即舒溪見經流,鄭錢二

志云舒溪過落馬潭、安吳渡,凡七里至落星潭,藍山峙其左,山有懸水成溪流,五里許曰活

潑灘,飛泉側瀨潴潭中,落星石下水色澄明,清泠迥異。

夏浦澗,源發(fā)芝嶺,徑郭山合潮泉為梅溪,合大城山水匯于水南都為圖潭、回軍潭,徑小澗

十五里繞中村為洗心潭,稍東為晴溪。此地村樹相間,曲澗幽泉,頗得勝概。折而南數(shù)里徑

藍山,北入落星潭大溪?!跺X志》

花林溪,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合山,北經赤土山入舒溪?!洞笄逡唤y(tǒng)志》。西溪出嶂北、白茆二山之中,徑高陽山柯村坪過雷塘寺前,繞花林村流西北十余里,繞

螺絲墩入舒溪花林灘側?!跺X志》

上連溪,出四顧山,徑鄭家坦新興橋會云嶺南流之水,又會陽山西北流之水,至洪干堰分流

,一繞渣湖徑龍泉塘,一沿黃山而下各行三四里,復合向東入綿遠渡口,歸舒溪?!跺X志》

梓里溪,出沙嶺之陰,徑梓里沖北流洪舟山下,過灣灘村流三里許入舒溪灣灘側?!跺X志》

大嶺東面水屈曲流至大碧潭,與小嶺西面水合流,十余里至舒溪丁家渡出口。《

鄭志》

冷水澗,出小嶺東,會許家灣雙嶺坑諸水合流而東至上楓坑,水忽不見,伏地流四五里許,

復出合曹村坑、柏林坑水,東入舒溪丁家渡口。錢鄭二志同

雙溪水,出縣岑山西,大坑水出縣黃龍山,黃蘗水出縣黃柏嶺,俱入合溪?!跺X

志》

白沙水,出縣白沙山,又寶峰瀑布水會白沙水入合溪?!跺X志》

甘溪水,出縣殿子嶺入合溪?!都尉父尽贰跺X志》同

午溪水,出縣大麻嶺,鳳溪水出縣朝山,魯公坪水出縣魯公坪上,俱入渣溪?!?br>
錢志》

龍絲溪水,出縣梨尖,入渣溪。錢鄭二志同

思溪水,出縣浮蓋山,荀村澗水出縣齊云山,寒泥澗水出縣東流山,俱入連溪。

錢鄭二志同

方村溪,一名石井水,在縣南六十里,闊約六七丈,深約五尺余,其源自石井出至桂嶺抵豐

樂界,有三百六十坑,各有名。流出冠蓋鄉(xiāng)經程曹村合流,入安吳渡。《涇川志

》《大清一統(tǒng)志》略同

古溪水,出縣齊云山,小古溪水出縣馬鞍山,俱入連溪?!多嵵尽?br>
梅村水,出縣芝嶺,中村溪水出縣大城山,俱入夏浦澗水?!多嵵尽?br>
云嶺水,出縣云嶺,陽山水出縣陽山,俱入上連溪。《鄭志》

許家灣水、雙嶺坑水俱出縣楓坑山,曹村坑水出縣小嶺,下柏林坑水出縣柏林坑,俱入冷水

澗?!多嵵尽?br>
按:以上諸水大小歸合皆入舒溪,舒溪合徽水即涇水。以下即為賞溪矣。



鴨兒港水,出煙石嶺為大坑溪,右合謝坑水、秦坑水北流,又左受白水山水,西坑水繞汪壁

徑董村西流,出上坊渡入賞溪。錢鄭二志同

南浦水,出縣白馬山之東北入賞溪。錢鄭二志同

新河,在今賞溪之西,熙寧中,縣尉劉誼所辟。蓋以溪流東徙欲移之西也,而水徑不可回。

淳熙中,知縣楊栗又于新河東南二里開河,役夫數(shù)萬,河甚深廣。又于上流筑壩捍水使之西

,壩成輒潰,今二河現(xiàn)存,水無涓滴,天數(shù)非人力也?!稕艽ㄖ尽?。賞溪

又北與新河水合,河為宋縣尉劉誼所開,迄無成效,惟薛家澗、前沖澗、西坑水、白云泉諸

水注焉。《錢志》《江南通志》略同

幕溪,出巧坑山即考坑。山東西有泉,經佛子溪,名清潭,經白水山、佘

沖山、根木山又四十余里至幕山下,與賞溪合流?!稕艽ㄖ尽贰都尉父尽仿?br>
同。在縣東北二里《大清一統(tǒng)志》,即佛子溪也,源出考坑山,名

梓溪。過清潭,徑晏公鎮(zhèn)會佘沖水,歷江子山、下賀村坂至幕山,下又合錦溪,入賞溪。錢鄭二志同

新村澗水,源出盤坑,至新村而南為響山橋水,與石山水會,自紅子港入大溪

《涇川志》,紅子港出盤坑東北流,過新澗響山橋至柏山入賞溪?!跺X志



琴溪,自寧國縣界山泉發(fā)源,歷石門至琴溪臺,過巖壟寺與賞溪合流,其溪廣一里余。遇梅

潦則溢,雨晴則涸,水淺可涉。溪之名因琴高得之,而產琴魚處則在臺下小澗中,溪實無有

?!稕艽ㄖ尽贰都尉父尽?、《江南通志》并略同。在縣東北二十里,

《大清一統(tǒng)志》。一源為丁溪水,一源為曹溪水,合流為琴溪,西注蝦坑

,出琴溪橋至巖龍洞,會洗馬澗水,同入賞溪。錢鄭二志同

洗馬澗水,出山,相傳黃巢洗馬于此。西流徑巖龍洞同入赤灘側。錢鄭二志

同。赤灘由柏山北流五里至此,琴溪、洗馬澗二水同來注之?!跺X志》

謝坑水,出縣謝坑山,秦坑水出縣程村,白水山水出縣白水山,西坑水出縣元武嶺,俱入鴨

兒港水。錢鄭二志同

薛家澗水、前沖澗水俱出縣湖山,水西坑水出縣水西山,白云溪《鄭志》作白云

泉,《錢志》作風光泉,今從唐吳鞏詩作溪。出縣白云山,俱入新河水。

錢鄭二志同

佘沖水,出縣佘沖山,入幕溪。錢鄭二志同

錦溪,在縣南五里,兩岸土皆五色如錦,下有小潭,其水清淺時,仿佛見石上龍爪跡?!都尉父尽?。錦溪在縣東南,源出長山,北流入幕溪。《大清一

統(tǒng)志》

黃埭澗水,源出孤山之陽,與新村澗水同至昌壩橋下。《涇川志》

丁溪水,始于寧國縣界發(fā)源,向北歷下丁溪,會舉南水、茶坑水、石城水皆出

寧國、九里坑水、宋村水,溪闊四丈余,深二尺,入丹山琴溪《涇川志》

。在縣東南六十里《大清一統(tǒng)志》,源出寧國縣至石嶺入界,繞戰(zhàn)

嶺合九里坑水逆流,繞宋村,徑丹山,出東坑,達蔡村壩,受南坑水,西流合琴溪。錢鄭二志同

溪頭水,始于溪頭山發(fā)源,向北歷感慶,會王村水、倪村水、黃沙水、張村水、了沓水、慈

坑水,溪闊二丈余,深一尺,入由道鄉(xiāng)丹山琴溪?!稕艽ㄖ尽?br>
曹溪,在縣東六十里《大清一統(tǒng)志》。源出溪頭坑,歷浴馬潭、陰山壩諸

處,東受感坑方坑水,西受江兒坑等三水,北流徑魚龍?zhí)叮^下半都,又受郭村水,出山口

受張村坑水,沿朱砂山、慈山受慈坑水,徑神仙壩、絳橋、沈村至壩頭,受上榔中榔二坑水

,過獨山丁溪為琴溪。錢鄭二志同按:此溪《嘉靖府志》又作壺溪。



九里坑水,出縣東山之東,南坑水出縣金牌嶺之西,俱入丁溪。錢鄭二志同

感坑水,出縣感慶山,方坑水出縣方坑山,江兒坑水、箬坑水、黃沙坑水俱出縣黃沙嶺,郭



水出縣東山之西,張村水出縣白楊嶺,慈溪水出縣紗帽山,上榔、中榔二坑水出縣關旗嶺,

俱入曹溪。錢鄭二志同

按:以上諸水大小歸合皆入賞溪。

淪市河,在縣西南,自賞溪至昔尉司之東,不通水源,與賞溪隔一堤,或溪水入河則遭患。

嘉定時,縣令王募民增筑以絕之,今賞溪東徙,堤歸烏有,市河亦失。

車載園水,由深潭北流,過馬鞍峽、獅子崖、徑舉山足,繞南培盤旋奔赴至此,凡十里,東

受榔橋河水。

九龍灘,由九里潭西流里許。

楊坑渡水,由桃花潭折而東流三里至此,一名九潤河口,西受新豐澗水。

西門河,由賞溪徑縣南城北流,東沿城趾,西沿桃園,凡二里許北與新河水合。

胡村水,東北境別為一支,會宣西南境水,出注泉坑,入宣邑青弋江上流。以上

俱《乾隆府志》

道士湖,在縣城內縣治南?!多嵵尽?br>
柳湖,在縣東北桂山下?!多嵵尽?br>
神湖,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廣不盈畝,而泓深不可測。每歲五六月天久不雨,或涸或盈,盈

則水漲,涸則徹底,凡涸一二日而復盈者,三日內必雨,遇期不盈,則歲必旱。鄉(xiāng)人祈雨多

驗,意必龍湫,乃作龍祠于上而祀之?!稕艽ㄖ尽贰多嵵尽纷鼾粕?br>
風光池、七祖池俱在縣水西山崇慶寺,禪師池在縣唐山,浴雀池在縣銅峰,天池在縣黃

山,碧蓮池在縣石壟山,放生池縣有二,一在琴溪,一在乾明寺?!稕芸h舊志》



跳珠泉、妙喜泉俱在縣水西山,潮泉在縣郭山,一人泉在縣一人泉山,涌泉在縣魚山,三

臺泉在縣石山,灌纓泉在縣寶勝寺,珍珠泉在縣妙峰庵,承流三泉在縣承流山。

《涇縣舊志》

白塔泉在縣白塔山,妙明泉在縣烏龍山,白水泉在縣白水山?!肚「尽?br>
縣城內井七:曰濟眾泉井,在縣治舊迎賓館前。曰花井,在三友坊。曰大井,在縣治南。曰

東門井,在城東。曰北門井,在城北。曰甘泉井,在賞溪巷。曰觀前井,在宣陽觀前。城外

井十七:曰葛洪井,在寶勝寺側。惟井存。曰裴公井,在水西山唐刺史裴休鑿。曰雙井,在黃村。曰煉丹井,在承流山。曰石井,在伏牛山。

曰朱砂井,在銅峰。曰天井,在野爐坑。曰發(fā)豐井,在上查村。曰歐家井,在下查村,曰燉

官塘井,在桃花潭西岸。曰文家井,在茂林。曰汪家井,在烏石嶺。曰童子井,在龍?zhí)勾濉?br>
曰浙南井,在浙南鋪。曰和尚井,在小坑山下。曰羊婆井,在高村。曰豐源泉井,在上孤嶺

下。乾隆府、縣志同


寧國縣支流

東溪,在縣東五里,《江南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作杭水。東溪即河瀝

溪,由天目山流二十里至落花溪,又五里至落馬橋,受孔夫關水。乾隆府、縣志



千秋嶺水,出浙江于潛縣繚嶺,東至寧國縣入杭水?!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

縣志并同。北姑山水出縣北姑山,東溪經望仙橋又并此水?!犊滴蹩h志》



湯公山水,源出湯公山麓《大清一統(tǒng)志》,北行二十五里至冷水渡入焉。

乾隆府、縣志同

瀉溪受于潛、孝豐界唐舍關諸水,東溪過冷渡,瀉溪入焉。乾隆府、縣志同

陳村水,出縣陳村,東溪自冷渡又十里至石牌受此水?!肚】h志》

博里水、深坑水并從鳳凰橋入大溪,東溪由石牌十五里至鳳凰橋,二水入焉?!?br>
康熙縣志》

千頃山水,一名墩溪,源出千頃山麓?!洞笄逡唤y(tǒng)志》。山與昌化中山畫

界,西北流七十余里至汪村,又十五里為墩溪,東溪由鳳凰橋又十里至石口,此水入焉。乾隆府、縣志同

廣德界水,出廣德州至縣境東溪,受千頃山水,水始可航至欄干溪一作瑯。又十里至汪村受此水?!犊滴蹩h志》

洋丁源水,出浙江昌化縣洋丁山麓,《大清一統(tǒng)志》。北流至石門折而東

至波羅溪,入東溪。乾隆府、縣志同

中溪水,出陽濠山,舊志作羊號,誤。經古懷安縣并方木坑橋水至桐油

陂,又受石壟口水,經舒亮陂萬福里出波羅溪入東溪,源約長一百三十里。乾隆

府、縣志同

西津,即縣溪也,在縣西北五里,介于雞山、延福二鄉(xiāng)之間,源出徽州界,由籠叢山之東北

至縣北匯五湖水,注于句溪,以達于江。《嘉定宣城志》《嘉靖府志》同。寧國縣東有東溪,西有西溪,即句溪上源也?!睹魇贰さ乩碇尽?。西

溪亦謂之徽水,即西津渡,源出績溪籠叢山下,北行七里至叢山關,縣志受丁家

店水。二十五里至橫溪,受仙人洞水、蜀洪源水,又十里至霞鄉(xiāng),受滑渡水可筏,又

北五十里至東岸,受葛村泌溪長嶺殿基諸水,又四十里至羅陵灣,中有狼石方丈許,激流為

阻。七里至下湛受龍?zhí)端?,又五里至西津,又五里至五河渡,與東溪合。《方輿

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江南通志》、《康熙縣志》略同

按:此水及旌德縣涇水并源于徽州,故皆名徽水。又五河渡即《九域志》之五湖水,《嘉靖

府志》以千秋嶺水、湯公山水、東溪、西津沿五湖山之右合流為五湖渡?!肚】h志》又以

東溪、西溪、洋丁源水、中溪、泌溪為五河,以謂東河二,西河二,中河一,未知孰是。

胡村水,出廣德州界,東溪與西溪合,又北十二里有此水?!斗捷浖o要》《大

清一統(tǒng)志》同。胡村汪溪水其源有二,皆出廣德合流于胡村之陽,過金溪入東津,非

港口胡村。乾隆府、縣志同

合溪,出縣西北,東溪至馬家溪,此溪入焉?!犊滴蹩h志》

澄清溪,出文脊山下,東溪又經通靈峰北,石馬潭有此溪水亦流合焉?!斗捷浖o

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柏枧溪,出宣城縣柏枧山,南東溪至港口渡而受此溪之水,亦曰乾溪?!斗捷浖o

要》。乾溪雨久則潦,雨止立涸,出宣城柏枧溪?!犊滴蹩h志》

苦竹溪,出縣石山之西,入洋丁源水?!肚】h志》

方木坑橋東西二水,出縣方木坑橋,入中溪?!肚】h志》

石湖潭,在縣南五十里懷安鄉(xiāng)之東川,兩山如束,溪流洶涌,至半山泄為瀑布,懸峰約十余

丈。下有潭,入山又十里許,過蒜嶺有峽石,山洞怪石崔嵬,水流其中仰望石罅,天如一線

,亦宇內之幽境也。《嘉靖府志》《乾隆府志》并同。石湖潭一名石壟

口,中溪至桐油陂,又受蒜子嶺及此水。《康熙縣志》

丁家店水,出縣西南境入西溪?!犊滴蹩h志》

仙人洞水,在縣西南,源出浙江昌化縣之仙人洞,至橫溪入徽水?!洞笄逡唤y(tǒng)志

》。仙人洞水從洞底側出,繞山行數(shù)里注斌坑,至橫溪入徽水。乾隆府、

縣志同

篁嶺水,源出旌德縣篁嶺山之陽,《大清一統(tǒng)志》。西達起源水至橫溪入

徽水。乾隆府、縣志同

蜀洪源水,出縣蜀洪山,西溪至橫溪受仙人洞水及此水。《乾隆縣志》《大清

一統(tǒng)志》蜀洪山有三曲瀑布泉即此。縣志作紫山,誤。

滑渡水,源出旌德縣鳧山,《大清一統(tǒng)志》。東流至此入縣界,北至霞鄉(xiāng)

合徽水。乾隆府、縣志同

葛村水,出涇縣騎馬嶺,《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并同。繞葛村岡

南合環(huán)川水,又折而至東岸合徽水。乾隆府、縣志同

泌溪,源出旌德縣烏嶺卜嶺之腋,繞環(huán)川合丁溪水,匯于東岸之上。又西溪,自霞鄉(xiāng)五十里

至東岸受此水。乾隆府、縣志同

長嶺水出縣長嶺,殿基水出縣殿基,虞澗溪出縣巫嶺,俱入西溪。《乾隆縣志》



龍?zhí)端?,出文脊山石池中,廣三四丈,其深不測,時見靈怪。世傳有龍潛焉,歲旱禱之多應

。潭水東溢為澗,至虞塘溪北流至袁村,入徽水。乾隆府、縣志同。西溪

至羅陵灣北,此水入焉?!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并同

何村水,出縣何村,徐村水出縣徐村,俱入合溪?!肚】h志》

環(huán)山水,出縣西境,入葛村水。《康熙縣志》

弋溪,出縣高峰,入泌溪?!都尉父尽?br>
丁溪,出涇縣界,東至寧國縣,入泌溪?!犊滴蹩h志》

按:此與涇縣入琴溪者同名,故彼水又名下丁溪。

老龍?zhí)?,在西津書院,前寬約畝許,大旱水車不竭。乾隆府、縣志同

澄溪,距東山渡十里許,為東溪之匯。有潭曰瞿潭,又名七儒潭,深百尺,其清可鑒毫發(fā),

傳為瞿硎先生同隱士七人遨游垂釣處。南半里許有石臺,上有棋枰茗碗諸跡,今沒于水,漁

者猶見之?!肚「尽?br>
馬跡泉,乾隆府、縣志并作潭。在縣麈嶺。汪華兵至麈嶺,士馬皆渴,以

戈石得泉。今石兵馬有足跡,后人因加浚鑿?!都尉父尽?。洪公山泉

在縣洪公山?!都尉父尽?br>
縣城內井三:曰官井,在縣治東。曰城隍廟前井,在城隍廟前。曰仙井,在仙井港。仙克謹鑿。城外井四:曰孔子井,在孔夫關?!短藉居钣洝罚号f

吳興安吉縣南界道旁有小井,孔子入?yún)菚r鑿,今屬寧國縣?!洞笄逡唤y(tǒng)志》:在縣東南一百

三十里,見《古跡》。曰仙井,在翠云庵左,亦名義井。仙志睿鑿。曰竹峰古井,在竹下鋪。曰柳泉井,在西門外一里。乾隆府、縣志同

按:寧國縣東溪水發(fā)源于天目山于潛界。行二十里至落花溪十三都。又行五里至落馬橋,受孔夫關水。又行三里至寶石橋,受千秋嶺水。出于潛嶺麓。又行十三里至冷渡,受湯公山水。又行十里至石牌九都,

受陳村水。又行十五里至鳳凰橋九都,受博里水、深坑水。又行十里至石口,水勢漸盛,可航至欄村溪。又行十里至汪村,受千頃山水。又行十里至長短溪,又行五里至波羅溪,受洋丁源水。又行五里至東津即河瀝溪,又行五里至五河渡,會二都三都三十八都諸水。至汪溪,又會香四十都寧四十都諸水。仝入眾潯會港口即杜遷鎮(zhèn),受乾溪水會柏枧諸水,同入宣城界。西溪水發(fā)源于績溪龍叢山,下行七里至叢山關,受丁家店水。又行二十五里至橫溪,受仙人洞水。出昌化仙人洞山石中。又行十五里至霞鄉(xiāng),受滑渡水出旌德石鳧,稍深可筏。又行五十里至東岸,受環(huán)川、葛村、深坑、長嶺、殿基諸水。又行四十里至羅陵灣即羅田,有狼石突起溪中,又行七里至下湛,受龍?zhí)端?,出文脊山石池中。又行五里至西津,又行五里至五河渡,與東津水合流,十里至相府潭,受胡村水。又行十里至眾潯潭,又五里至港口,受乾溪水,會柏枧諸水。同入宣城界。


旌德縣支流

徽水,出徽嶺,西北流有清潭溪水,出縣南境清潭山,溉田十余頃,流數(shù)里入徽水?!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古溪、石灘溪,皆在縣西南二里,北入徽水,一在城南,一徑南。乾隆府、縣志同

西源溪,發(fā)源西山,大雨時注,即穿城繞縣署學宮入溝,通大溪。乾隆府、縣志同

楊下溪,源出績溪縣之籠叢山,西北流入縣界,經華陽山合霞溪龍顯及別源之東溪水,至城北里許合徽水?!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龍顯作龍頭。東溪即

楊下溪,出績邑之朋坑。《乾隆縣志》

橫鳧溪,在縣西北十里,源出大嶺,流于了坑至虞院入大溪。乾隆府、縣志同

按:此溪與鳧溪左右入徽水,勢橫斜故名。

鳧溪,在縣東鳧山,西南之水會于此,西入徽水?!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縣

志同

湯村水,在縣東北鳧山以北,蠢嶺一作春嶺以南水俱會此,至藁口入徽水?!洞笄逡唤y(tǒng)志》《乾隆府、縣志》同

抱麟溪,縣西,源出黃華嶺,東流與陶環(huán)溪、豐溪合,是為三溪。又至石壁西,入于徽水?!洞笄逡唤y(tǒng)志》。抱麟溪在十八都,榔村溪源出黃華嶺,經榔村通霍家

橋,合三溪。乾隆府、縣志同

戈溪源,出石蘭山,流二十里入涇縣界,戈一作渦。《嘉定宣城志》。

戈溪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嘉定志》作東北二十五里。其流隨山旋轉,下多險石,至涇縣界入藤溪?!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略同


徽水,在旌德界合戈溪、楓村溪,又北始入涇界?!稕芸h舊志》



按:諸志皆以戈溪至涇縣入徽水,《旌德縣志》。于徽水經流之地,不加敘述,無可折衷。

今從《涇縣志》定在旌德縣界,入徽水楓村溪同。

楓村溪,源出縣箬嶺,北入藤溪?!洞笄逡唤y(tǒng)志》《方輿紀要》作楓溪

按:箬嶺在旌德縣極南,至極北涇縣界,南北相距六十里,中存豐溪、抱麟溪等間之,疑不能竟達箬嶺。字或有傳誤??h志亦不載此溪,未審何故。

豐溪,出縣二都,即豐陂碣水名,入清潭溪。乾隆府、縣志同

按:此與入抱麟溪者同名。

龍顯溪,出績溪界西北,入楊下溪?!斗捷浖o要》

東溪,在縣南有兩源,一出績溪之朋坑,一出七都之石嶺,與霞溪合,入徽水。

《乾隆府、縣志》同

按:《方輿紀要》以此水為別源之東溪水,嫌與楊下溪同名東溪故也。

霞溪水,自績溪縣合流而北,至縣東四里入于東溪?!斗捷浖o要》乾隆府、縣志略同

石琉溪,在九都十都間,潺映帶入鳧溪?!肚】h志》

陶環(huán)溪,在縣西三十里,亦名玉溪,北流入抱麟溪?!洞笄逡唤y(tǒng)志》。陶環(huán)溪源出黃高峰,流于小嶺下,與上涇水合至棉坑,從石柱東來,北流出三溪。

乾隆府、縣志同

按:舊府縣志皆以陶環(huán)溪玉溪分為二溪,誤。今從一。

豐溪,在縣西十里,源出縣西南六十里九峰山,東北流至縣西北三十里,入于三溪?!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作東北流合陶環(huán)溪。

按:《舊府縣志》皆以豐溪水入太平境,誤。

上涇水、碧溪水俱出縣西南,入陶環(huán)溪?!肚】h志》

壕寨水在縣南豐溪東北,流經石柱山南合此水?!斗捷浖o要》

按:以上諸水大小歸合皆入徽水。

下洋溪,在縣西南五十五里,源出黃高峰,箬嶺以北栗峰以西諸水所匯流于白地,經于下洋與上下洪溪合,西流入太平麻陂潭。乾隆府、縣志同

上洪溪,出縣大洪山,西下洪溪出縣鵲嶺北,俱入下洋河。《乾隆縣志》



雙溪,在二十一都江村西,二水俱發(fā)源金鰲山,匯于村口入下洋河。乾隆府、縣志同

涇陽川水有三源,北出象山,經和村至高金山西北,合流入下洋河。乾隆府、縣志同

按:以上諸水大小歸合皆入太平縣麻川。

梅溪,在十一都大嶺以東,剝嶺以西之水俱匯于黃沙殿,流入寧邑之環(huán)潭嶺,經東岸入大河

?!督贤ㄖ尽非「?、縣志同,大河即寧國縣西溪。

滑渡溪,出縣八都,東入寧國縣界,為滑渡水?!肚】h志》

壁溪,在八都尚村,并會鳧山石嶺以東諸水,匯為古柳潭名壁溪,東流滑渡入寧邑?!肚「⒖h志》同

雪溪出縣十都,東入寧國縣界西溪。乾隆府、縣志同,《江南通志》并同

按:以上諸水皆入寧國西溪,兩縣并載,首尾相屬,較可考證。

毓秀湖,在一都隱龍村口,峰巒環(huán)繞,夾岸并植桃柳。乾隆府、縣志同

圣母池,在梓山岳廟,水山谷流注,旱潦如一?!肚】h志》

淅米池,在十六都玉虹橋畔,宋汪氏十世共爨淅米之地。《乾隆縣志》

鹿飲泉,在縣西,以泉烹茶味極美?!遁浺o勝》舊傳有白鹿飲故名。乾隆府、縣志同

金井泉,在縣東五里會勝院?!遁浀丶o勝》

冷泉,在縣西十五里,當盛暑飲之,其冷遠勝于水?!鹅捍ㄖ尽放f志同



不竭泉,在縣西南四十八里東山,呂仲法隱居時鑿,大旱不涸。乾隆府、縣志同

縣井十一:曰天井,在縣東華陽寺前。曰方氏義井,在隱龍村。曰玉井,在縣西二十里。曰真武井,在廟首真武殿。曰玉泉井,在一都白沙。曰灣下井,在廟首涇溪側一名惠谷。曰泉水井,在十八都。曰石泉井,在一都桂林。曰供村井,在十二都喬亭。

曰石角井,在江村北獅山下。曰桃源井,在江村龍山館前。乾隆府、縣志同

太平縣支流

嶺上水出縣斜山嶺,此嶺不見山志。至鑿村由苦竹橋、安仁坊入西埠河。

乾隆府、縣志同

按縣志以舒溪為西埠河,麻川為東埠河,蓋土名也。

舒溪,經縣西北受婆二水?!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

婆溪水,出黃山松谷庵清龍?zhí)?,經芙蓉嶺下過溝村,合甫村水徑大橋湖深潭,在縣西三十里,高峰叢峙,碧水淵停,如湖之深。洗腳嶺、汪王嶺,下密崖關、鵓鳩石村合西埠河。《乾隆縣志》

溪,在縣西六十里,亦名白。其源有二,一出黃山九龍泉,一出大鰲嶺,下東北合流入舒溪。《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并同。白溪在長壽鄉(xiāng),源出黃山九龍泉之脈,注為陂堰,溉田二萬畝,自東北入舒溪?!都尉父尽?br>
青山溪,源出青陽九華山東,流經涇縣西南界,又東南入縣界,入舒溪?!斗捷?br>
紀要》

谷村水,由羊棧嶺下,合諸水入下村口西埠河。《乾隆縣志》

溪下水,出黃山湯嶺,數(shù)折至溪下,匯焦村諸水至沒潭,又會楓林頭水,三河會合過濟上,

繞穰嶺、汪王嶺至長壽入西埠。《乾隆府志》

宏潭水,出縣西,東入舒溪?!肚】h志》

白港溪,出縣黃山,北入舒溪?!肚】h志》

蟠溪,一名蟠石水,在縣西五十四里,上游有蟠石,高丈余,特立水中,俗名獨立灘?!杜f府縣志》作獨石。北流入舒溪?!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

》、《乾隆縣志》并同

赤溪,在縣廣巖寺側,世傳難當之墓。神龍初,有赤氣沖天,州縣以聞。敕下鑿斷山脈,流

血數(shù)里,溪水盡赤?!遁浀丶o勝》。赤溪在縣西北,源出青陽界,東北流

入舒溪。《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同。赤溪水在庾嶺下,流自丹巖

紫壁間。初出水紆徐出谷中,匯藍水故曰美溪。有白石潭,溪水澄瀠,懸崖峭壁,如在畫圖

,經步瀛通西埠。《乾隆縣志》

金鐘潭,婆、、赤、舒四水合處?!肚】h志》

舒溪,在太平會婆、、蟠、赤四溪?!稕芸h舊志》

麻川在縣南三里縣志即東埠河,源出黃山之麓,縣志古稱仙源

,由湯泉經道一潭家橋百折而下,合迄溪水,又合道二金墩橋水至洲潭,合旌邑西下水。經縣東南七里名麻陂潭,旌德西北境之水多流入焉,謂之麻川。東合富溪水,縣志:抵東埠始通舟。下中村灘又合梅溪水,十里至焦村灘、溪灘,又十里至三

門灘,又三十里至麻口,涇縣、太平縣志皆名為小河口,麻川也。與舒

溪合,《方輿紀要》同此。其間三十余灘,甚險者過半,舟行之險,甚于

川河?!肚】h志》

按:李白有《下陵陽高溪三門六刺灘》詩“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即此。蓋麻川經三門

嶺,嶺有灘故名,是麻川,唐時又名高溪也,諸地志又以三門灘屬舒溪,未知孰是。

湯泉溪,在黃山紫石峰下?!饵S山圖經》

按:《一統(tǒng)志》賞溪下太平,水出黃山之麓,由湯泉東流即此。

桃花溪,在桃花峰下,三月桃花甚開,每謝之時,溪水盡紅,流入湯泉,溪名桃花湯?!饵S山圖經》

朱砂溪,在朱砂峰下,東流入湯泉溪?!饵S山圖經》

按:舊志以為朱砂溪入白云溪,誤。乃白云溪流入朱砂溪耳。朱砂溪舊志入《古跡》下。

榆花溪,出縣黃山紫云峰,東入麻川?!饵S山圖經》

迄溪,出縣夫子山,東入麻川。乾隆府、縣志同

道二水自道二鄉(xiāng)北,穿高橋、金墩橋東,入東埠河。乾隆府、縣志同。
富溪在縣南,源出霧山,東流達縣治,西南又東會麻川。《方輿紀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志》并同。富溪至三里岡,合峴村水流入東埠河?!肚】h志》

梅溪在縣北,出三門嶺東南至斷坑入麻川?!斗捷浖o要》《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府、縣志并同

白云溪,出黃山疊嶂峰,有陰坑源。陰不見日,源水東流入白云溪,溪中有一潭如盆,又

有一大潭,黃帝曾向此取水煉丹,感白龍見,名曰白龍?zhí)?,水入朱砂溪。《黃山

圖經》

按:縣境諸水出黃山,其峰屬太平者,但曰出黃山,其同出黃山而此峰屬歙縣者,如紫石峰之類。則稱黃山某峰以別之,不言出別縣者,以黃山究系太平所分轄也。



小北門水穿城西,南合富溪。乾隆府、縣志同。又縣治三思橋下云,源出山門嶺,經縣治西。

按:以上諸水,大小歸合皆入舒溪。

龍鎮(zhèn)潭,在縣溪東北,有龍鎮(zhèn)石,下臨深潭,冬夏澄澈如一,號麒麟潭。其石高二丈余,世傳龍鎮(zhèn)水最宜紙《輿地紀勝》。龍光潭,一名麒麟潭,在縣西六十里長壽鄉(xiāng)。乾隆府、縣志同

香潭,三折嶺下,水勢泓,深不可測?!肚「尽?br>
板石潭,縣東北二里,潭上有橫石一片,平鋪如板,為邑人修禊所?!肚「尽?br>
白鶴池,在縣仙壇側,世傳子明與弟于此飛升,有煉丹臺、煉丹泉見存?!遁浀丶o勝》

按:仙壇今在陵陽山。

縣城內井十六:曰福井,在察院西。曰天祿井,在察院東。曰壽井,在縣治東。曰項家井,

在縣治西。曰里仁井,在文昌閣溪下。曰黃栗巷井,在縣治西北。曰周公祠井,在祠內。曰

福泉井,在縣北周氏宅后。曰殷家井,在曬谷灘前。曰儒學井,在訓導宅前。曰社學井,在

名公祠右。曰品井,在南門右。曰趙家井,在水關右。曰高山井,在黃家石。曰關王井,在

天都書院左。曰牛家井,在三思橋內。城外井二:曰天一井,在縣西城外。曰偃井,在西門

外。乾隆府、縣志略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