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土
東西一百里南北九十里
東至定海縣界六十里以默林涇及雙橋鸕鶿為界
西至紹興府余姚縣界八十里以桐下湖從浦至大江為界
南至鄞縣界三十里以鍾乳山及潘嶼嶺孤兒岡為界
北至秀州海鹽縣界六十里以大海岸中桑嶼并黃牛山為界
東南到鄞縣界一十五里以西渡江心為界自界首至本府三十五里
東北到定??h界六十里以雁門嶺為界
西南到紹興府余姚縣界一百里以楊溪村及高嵒并石門山為界
西北到紹興府余姚縣界八十里以上林鄉(xiāng)為界
風(fēng)俗
邑有董孝子之遺風(fēng)人知孝愛樂循理舊矣皇朝以來?xiàng)罟m杜公醇又以行義為之師表自是文物益盛王荊公安石有云慈溪小邑?zé)o珍產(chǎn)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無游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其人畏刑而易治所見之士亦多美茂易成也
縣令
題名始于太平興國在唐得七人以冠其首
房管 【唐開元中監(jiān)察御史貶睦州司戶參軍慈溪始置縣遷以為令上德化興長利流民來歸狡吏引去以治最顯事見唐書本傳及會要并舊志所載民立廟祀之至今縣橋名驄馬以公故也】
周頌
閻信美
張濤
周曜
宋革
柳寬 【以上皆唐時(shí)令見香山智度寺常寂大師行狀碑】
張齊 【皇朝太平興國八年】
李昭文 【[按曰]原本林本皆脫張齊而系皇朝太平興國八年八字于李昭文之下必系傳寫者所脫誤今據(jù)嘉靖寧波志天啟慈溪志補(bǔ)正而李令明志亦系于太平興國年近志系于雍熙年題名已亡無能知其孰是姑闕疑焉】
張穎 【端拱元年為令廉潔自持邑人號為張清清太宗皇帝賜詔獎(jiǎng)諭云令長之任得以施異政而親吾民者也爾膺茲選擇綽著強(qiáng)明勤以奉公廉而守道達(dá)于聽覽深所嘆嘉愈宜勵(lì)精當(dāng)俟明陟民立廟祀之縣有清清閣以公之德名者也】
聶惟寧 【淳化二年】
劉昭裔 【至道元年】
張若訥 【咸平元年】
段志忠 【咸平四年】
張守璇 【景德元年】
龐遵古 【景德三年】
寧直 【大中祥符二年】
張汝珪 【大中祥符四年】
耿防 【大中祥符七年】
姜成范 【天禧元年】
胡孝恭 【天禧四年】
王淑 【天圣元年】
林濟(jì) 【天圣四年】
牟經(jīng) 【天圣六年】
孫知古 【天圣九年】
虞肅 【景佑二年】
王利用 【景佑四年】
李永 【康定元年】
王永昌 【慶歷三年】
林肇 【慶歷五年】
韓鑒 【皇佑三年】
張直言 【至和元年】
游烈 【嘉佑二年】
陳章 【嘉佑五年】
林汴 【嘉佑八年】
于存 【熙寧元年】
汪伋 【熙寧四年】
李世卿 【熙寧六年】
李友聞 【熙寧七年】
盛次仲 【元豐初為令雅有文名究心民瘼持身公介不畏強(qiáng)御戢吏愛民政多惠利后為內(nèi)相】
沈諲 【元豐四年】
崔熙 【元豐八年】
余廙 【元佑二年】
張伋 【元佑五年】
吳最 【紹圣元年】
陳衡 【紹圣四年】
石沔 【元符三年】
王師中 【建中靖國元年】
黃杞 【從事郎崇寧元年】
唐昌期 【通仕郎大觀元年】
方巨川 【文林郎政和二年】
孫寘 【文林郎政和八年】
許之才 【儒林郎政和八年】
黃濤 【從事郎宣和二年】
陳云 【朝奉郎宣和四年】
沈時(shí)升 【□川人宣和末為令誠心撫字愛民如子俗咸化之無敢梗政既去父老請于官建立祠宇于縣治號沈公堂即丞相該之父也】
林叔豹 【字懿文永嘉人少入太學(xué)有聲建炎初以宣教郎為令律身廉勤蒞事明敏高宗大駕南巡過邑禁衛(wèi)甚眾小縣未易供億宰執(zhí)素稔其名戒衛(wèi)士以下無得苛擾邑人尋聞虜寇之至驚惶逃避有武斷貪悍之夫一二人為民所訟公捕而斬之由是遠(yuǎn)近知畏絕剽掠之患虜酋破明州偽立蔣安義為守虜退叔豹以鄉(xiāng)兵入城杖死安義一郡遂寧高宗駐蹕臨安召以為監(jiān)察御史】
周方祗 【從事郎建炎四年】
向季仲 【右文林郎紹興三年】
林定 【右從政郎紹興六年】
趙不匱 【右承直郎紹興九年】
畢瑛 【右從政郎紹興十二年】
張光 【右承直郎紹興十四年】
陳良翰 【字邦彥赤城人紹興十七年以左從事郎為令經(jīng)術(shù)飾吏事天資高明操尚介特恢崇風(fēng)化作成人材吏畏民愛諸司交薦召除監(jiān)察御史后為諫議大夫給事中太子詹事】
李彭年 【左從政郎紹興二十一年】
張敦實(shí) 【左從事郎紹興二十七年】
姚應(yīng)辰 【右文林郎紹興二十七年】
鍾確 【右文林郎紹興三十年】
錢萬中 【左文林郎紹興三十二年】
蔣蒧 【右文林郎干道元年】
吳翼夫 【右文林郎干道六年】
陳壽彭 【右承直郎干道六年】
求承祖 【文林郎干道九年四月十七日到任淳熙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成資磨勘】
鄭昌言 【從政郎淳熙三年七月初八日到任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滿】
莫洸 【通直郎賜緋魚袋淳熙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八年正月八日以知臺州仙居縣唐仲溫避親兩易離任】
唐仲溫 【奉議郎淳熙八年正月八日避親兩易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滿替】
徐袞 【從事郎淳熙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到任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本州島奏薦兩易】
蔣鶚 【從事郎淳熙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以奏薦兩易十二年四月十七日滿替】
葛郢 【奉議郎賜緋魚袋淳熙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到任十六年二月二十九日滿替】
唐仲展 【從政郎淳熙十六年到任金華人政得寬猛之宜遇事詳明窮究其隱催科不擾財(cái)賦自辦雖有獄未嘗妄禁一人黠吏畏之不敢舞法紹熙三年四月初五日滿替】
柳恂 【從事郎紹熙三年四月初五日到任慶元元年四月十三日滿替】
朱堂 【文林郎慶元元年十一月到任三年二月□日丁母憂】
柳說 【從事郎慶元三年五月初一日到任六年六月初九日滿替】
石次翁 【承直郎慶元六年六月九日到任嘉泰三年十月十七日滿替】
趙希觀 【儒林郎嘉泰三年十月十七日到任開禧二年十二月初八日滿替】
張義和 【文林郎開禧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到任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滿替】
溫膚公 【文林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滿替】
俞昌言 【迪功郎嘉定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任九年三月初二日離任】
邊烈 【文林郎嘉定九年四月初四日到任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離任】
趙崇遂 【從政郎嘉定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到任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離任】
虞詵 【儒林郎嘉定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到任寶慶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滿替】
周符 【儒林郎寶慶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紹定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滿替】
畢諫 【儒林郎紹定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任有旨改令為京官闕二年六月十八日離任】
留晞祖 【宣教郎以制帥胡尚書具申朝廷改令為京官闕紹定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到任五年十二月滿替○[按曰]自此以下十人皆系續(xù)增】
葉汝明 【奉議郎紹定五年十二月初四日到任至端平二年五月初三日不祿】
張約之 【承議郎端平二年九月初十日到任嘉熙二年九月初九日滿十月內(nèi)除監(jiān)榷貨務(wù)】
王致遠(yuǎn) 【奉議郎嘉熙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任至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離任】
吳溥 【宣教郎淳佑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到任至二年二月初二日離任】
曹邰 【宣教郎淳佑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到任至五年五月初一日滿替】
季鏞 【通直郎淳佑五年五月初一日到任至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丁內(nèi)艱】
衛(wèi)枅 【承議郎淳佑八年四月初八日到任至十年二月初三日離任】
陳灼 【宣教郎淳佑十年二月二十六日到任至十一年四月初五日離任】
陳桂 【朝奉郎淳佑十二年二月初三日到任在任以恩賞磨勘轉(zhuǎn)朝請郎寶佑三年三月三日滿替】
社稷
壇在縣西南一百步皇朝建炎二年令林叔豹始建齋宮久而圯紹興二十一年令陳良翰重建嘉定八年令俞昌言重建
城隍
廟在縣西四十步
學(xué)校
學(xué)舊在縣西四十步皇朝雍熙元年縣令李昭文建先圣殿居其中端拱元年令張穎記慶歷八年令林肇徙建于縣治之東南一里鄞縣宰王公安石記之貽書招邑人宿學(xué)杜醇為諸生師建炎四年金寇至學(xué)毀紹興十二年令畢瑛草刱殿宇齋居久而弗支淳熙四年節(jié)度推官宋南強(qiáng)攝邑以勸里士陳公達(dá)首倡義大成殿輪奐一新齋居門廡庖湢次第成于后政之手而率先之者宋也八年令唐仲溫始落其成講堂舊名尊道至是改曰成德堂之后有直舍曰橫經(jīng)四齋曰本仁曰明義曰約禮曰崇智慶元元年令朱堂于泮池外建墻門六扉左日右月開禧二年漕□檄尉施子升重建尚書樓公鑰記
淳佑二年郡守秘撰陳公塏發(fā)錢米下縣委令曹邰為慈湖楊先生簡刱祠堂于成德堂之右祠成令以告于郡于是朝奉郎主管建康府崇熙觀天臺鄭霖作記先生之侄愉書丹邑人朝奉大夫直寶章閣桂萬榮書蓋 【[按曰]淳佑二年以下后守續(xù)增】
祭器
一百九十六件
祭服
三副
錢糧
田三百九十二畝一角二十二步
地二十八畝二角四步
山六畝二角六步
歲收
米一百八十二石九斗二升五合
谷一百一十三石九斗
租錢四十七貫三十文
賃錢日收一百一十二文
城郭
縣城周回五百六十丈
坊巷
興賢坊 【舊名崇儒在縣學(xué)西令趙希觀更立】 狀元坊 【為武舉魁胡應(yīng)時(shí)立】
烝賢坊 崇孝坊 【縣令虞詵立】
倉庫務(wù)場等
縣倉 【縣西南三十步舊屋十閑今存其二一貯官兵俸料米一貯義倉米】
諸色官錢庫 【縣治東廊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
酒稅務(wù) 【縣城東南二里淳化七年置】
鳴鶴鹽場 【縣西北六十里熙寧六年十月置】
教場 【縣城東北中有閱武亭靖康元年尉劉崇建令于庭式記后廢慶元三年令朱堂尉朱應(yīng)祥重建更名眾整里士嚴(yán)蒙記】
居養(yǎng)院 【縣東南二里元符元年建】
安濟(jì)坊 【縣東南二里崇寧二年建】
漏澤園 【縣西南三里崇寧三年建】
公宇
縣門 【上為敕書樓宣和初令黃濤建寶慶二年圯于風(fēng)令周符新之樓凡五閑守胡矩為扁縣名于外門內(nèi)涉級而上】
中門 【雍熙元年令李昭文重建寶慶三年令周符新之門旁有兩翼門內(nèi)列兩廡】
縣廳 【李昭文重建紹定元年周符于廳后創(chuàng)小樓】
縣堂 【正廳之東元佑初令崔熙建】
明恕堂 【東廡之東李昭文建紹興六年令林定重修扁制錦慶元初令朱堂重建】
縣獄 【西廡之西舊苦隘陋紹定元年令周符辟而新之】
清清閣 【直正廳后小樓之后淳化中建以縣令張穎清德得名里士徐璋記嘉定十年奉化丞沈璞攝邑重修湖州校官王休記之紹定元年令周符重修】
環(huán)碧亭 【清清閣之后出縣城之北臨池干道閑令陳壽彭建后廢慶元五年令柳說重建紹興府理椽王休記之又廢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
擁青軒 【縣堂之后隆興元年令錢萬中名之】
攬秀亭 【擁青軒之后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凡縣治內(nèi)所修建張?zhí)捰浿?
麗澤亭 【縣治之前刱自縣初橋上筑亭上有樓陰陽家以為縣無案山此樓即前案也】
蒙亭 【大寶山之麓創(chuàng)自熙寧以前泉清甘宜茶名寶泉亭后圯紹興十七年令陳良翰重建改今名羅昭叔記今廢】
濯纓亭 【縣治東南今廢】
迎麾亭 【縣治西南今廢】
承流亭 【縣治東南二里迎麾承流皆創(chuàng)自縣初監(jiān)司郡守經(jīng)歷送迎之所也】
官僚
丞 【邑舊有丞崇寧五年省罷紹定二年正月置尚書省札子煥章閣學(xué)士通議大夫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使司胡矩狀竊見本府慈溪縣由唐貞元以來標(biāo)為上縣皇朝太平興國中置令距今三百余年自南渡以來衣冠日盛戶口日繁今主客二萬余戶計(jì)一十五萬六千三百余口為田四十六萬九千一百余畝夏秋二稅官物繁多實(shí)為壯縣然本縣今只部注令一員又無丞佐可以裨贊連年簿尉非才邑政未免多闕財(cái)賦多有失陷本府不容坐視伏睹嘉定吏部條法諸縣及萬戶注丞一員今慈溪縣戶口繁多踰二萬戶所宜置縣丞一員以共理民事證得定??h主客纔一萬九千余戶計(jì)五萬五千余口為田三十五萬余畝夏秋二稅視慈溪縣反少而令丞并置一邑之事得佐官以協(xié)理今慈溪置丞不為幾員惟是創(chuàng)置一官則有一官之費(fèi)若令一邑遽爾增費(fèi)則恐事力不支本府契勘三酒務(wù)監(jiān)官各系雙官昨來權(quán)府程提刑覃申請省罷都酒務(wù)比較務(wù)官各一員就奉化縣鮚埼鎮(zhèn)置鎮(zhèn)官巡檢二員而贍軍務(wù)尚存雙員今三務(wù)既各為一若各官一員自可輪流管干欲乞朝廷特恩敷奏許從所乞省罷贍軍務(wù)監(jiān)官一員于慈溪縣置縣丞一員特許本府選辟一次日后作吏部使闕但慈溪縣既置丞則縣令合行改作京官員闕庶幾事權(quán)增重百里有賴并乞降指揮吏部施行其慈溪縣令并贍軍酒務(wù)見任人且令終滿差下人令赴部別行注授伏乞明降指揮下本府施行申聞事正月九日奉圣旨令吏部將慶元府慈溪縣添置縣丞一員就令本府選辟一次仍令贍軍務(wù)監(jiān)官一員省罷其見任人許令終滿已差下人赴部別行注授余依】
主簿 【聽事縣城東南本丞廳崇寧五年省丞遂為簿廳久而圯淳熙八年張博文重建勸農(nóng)堂王中行建臨香亭紹興二十四年李炳建后政改扁不一嘉定十年天臺劉炔奉其兄閬風(fēng)逸民倓偕至改曰聽雨慈川逸民劉叔溫記簿廳有水利記四縣尉成立尚書汪大猷著作郎倪思湖州校官王休所撰也】
尉 【聽事縣城東南雍熙元年建東為亭堂尉畢仲荀記園有三友亭后改雨香今名華綠又有無我亭永嘉翁沈建有記今改勁節(jié)】
監(jiān)酒稅 【聽事縣東南一里皇朝慶歷八年建今廢】
監(jiān)鳴鶴鹽場 【縣西六十里邊海之處也皇朝熙寧六年十月建兼巡檢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鹽茶礬香等寶慶二年有旨選辟文資】
鳴鶴寨巡檢 【皇朝政和七年置于金仙院駐札】
驛鋪
鳧磯驛 【縣南一里唐開元中令房管建以川多鳧雁故名皇朝元豐中令崔熙重建左太中大夫周鍔記建炎兵毀紹興十七年令陳良翰重建】
丈亭館 【縣西四十五里夏侯曾先地志云是老尉廨宇筑方丈室舊日丈亭老尉乃古之軍令尉今館北有老尉浦是其跡矣吳越錢氏改為上亭后廢慶元五年尉關(guān)(山晉)重建斥而大之嘉定閑令邊烈又辟地筑小館于亭北亭前建小軒三閑古有留題詞曰潮生浦口云潮落沙頭樹潮本無心落又生人自來還去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老盡東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又慈川逸民詞云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長亭號丈亭沙邊供送迎東江清西江清海上潮來兩岸平行人分棹行又僧義铦詩云青青歷歷映江流半是明州半越州亭下寒潮亭上客不知來往幾時(shí)休】
西門鋪 【縣治西西至甲山鋪二十五里東至西渡鋪一十五里】
西渡鋪 【界首東至鄞縣景安鋪一十五里又至本府二十里】
甲山鋪 【金川鄉(xiāng)西至漁溪二十五里】
漁溪鋪 【漁溪坊前西至紹興府桐下鋪二十五里】
敘山
山
四明山自越地跨縣境以至鄞縣詳見郡志
塔山縣西南三里陰陽家謂縣之青龍山
大寶山縣西南二里陰陽家謂縣之白虎山山南有泉極清甘名大寶泉
句余山縣西南二十五里句章余姚在此山之東西蓋因山以名縣也山海經(jīng)云此山多金錫少草木
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晉孫恩盧循據(jù)嶺表作亂繇海道入寇劉牢之御之屯兵于此故其山以戍為名也
東澄山縣西南二十五里
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
三女山縣西南六十里耆老相傳云昔有三女浴于江次忽為霆擊化為三峰亭亭相望因以名之
大隱山縣南三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大隱山口南入天臺北峰為四明東足乃謝康樂煉藥之所也晉虞喜三召不就遁跡此山因以為名
三過山縣南十五里山勢孤峻下臨江濱潮水縈洄舟人理棹常倦于經(jīng)過雖一過猶三過焉故以名也
鱉子山縣南五里山形似鱉
抱子山縣東南十里山勢宛轉(zhuǎn)如龍蛇抱子之狀
橫山縣東南十里
驃騎山縣東三十里會稽典錄云漢世祖時(shí)張意為驃騎將軍其子齊芳?xì)v中書郎嘗隱于此故以為名俗呼為馬鞍山乃州之后坐山也
闞峰縣東北二里吳太子太傅闞澤居其下取其姓以名之
香山舊名大蓬山又名達(dá)蓬山縣東北三十五里山峰有巖高四五丈狀如削成有石穴深三丈其巖有三佛跡或云上多香草故以為名又云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號達(dá)蓬 【山下有智度寺石湖范居士嘗有詩云抖擻軒裳一哄塵任教空翠滴烏巾老身已到籃輿上處處青山是故人】
桑嶼山縣北六十五里
東向山縣北六十里
黃牛山縣北六十里
算嶼山縣北六十里
茗岙山縣北六十里
浪港山縣北六十里
石塘山縣北四十五里
向頭山縣西北八十里海濱亦名西龍尾東望伏龍山與龍頭邇龍頭以東屬定海龍尾以西屬余姚各有海塘塘每為潮所損二山捍潮其中漲涂與山相接古有海塘閘柱屹然中存今盡為漁鹽之地已成畎畝者禾黍菽麥彌望昔以海邑之沖欲于此置寨屯兵尋以舟楫難于出入故寢
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耆老相傳云昔有鶴棲于此山一旦飛鳴沖天而去
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五磊山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五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人謂五磊云興則雨常以為候
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臺州刺史朱夔葬于此
埋馬山縣西六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秦始皇游海至此馬斃埋之故以為名
雨微山縣西五十五里舊名龍山上有云氣即降雨澤邑人常以此為候或云本是雨征山避廟諱故改征為微
夜飛山縣西四十五里其山生甘草仙藥耆老相傳云此山自蜀夜飛而來蜀客見而識之因以為名
鳳凰山縣西四十五里丈亭之東其形如鳳與龍山對峙
龜子山縣西四十里山形似龜
城門山縣西三十里宋城門校尉會稽從事陳詠葬此山田以為名
虎胛山縣西三十里山形聳踞如虎胛隋大業(yè)中嘗令鑿山西南斷跡猶存
鳳巖山縣西三十里山形似鳳
仙雞山縣西二十五里夏侯曾先地志云上有石井石床又有銅瓶非人力所能舉旁有石雞俗云是扶桑雞飛下因以為名
赭山縣西八里土色正赤故曰赭山
敘水
水
慈溪縣南三十里與大隱接本曰大隱溪里有董黯生后漢時(shí)性篤孝母寢疾好飲此溪之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濱板輿就養(yǎng)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縣
江源于紹興余姚之太平山東來至丈亭乃分為二大江由咸池歷西渡經(jīng)府治之北入海小江貫縣中出東郭至西渡又與大江會率隨潮進(jìn)退大江乘潮多風(fēng)險(xiǎn)故舟行每由小江
文溪縣東北十五里受眾山之水色清如文故以為名溪上有小市舟行通定海
漁溪縣西四十五里舊說有清潭虛闊竹木連繞清澄徹底鱗介不能潛其形漁者利之故名
藍(lán)溪縣西南六十里自發(fā)源流出江際夾岸藤蘿色深可染因以名之
普濟(jì)湖縣東北一里唐開元令房管開鑿之以溉民田吳太子太傅闞澤德潤居之謂之德潤湖近歲寶謨閣學(xué)士楊簡敬仲居之謂之慈湖
花墅湖縣東南一十里古有小塘潴水唐貞元十年刺史任侗勸民修筑灌溉田疇中有小墅春花明媚多于眾山故名湖多魚及莼菱并湖之人資以為利
姜湖縣東南十里本姜氏舍田一頃以為湖民資灌溉
孫湖縣東南一十五里西嶼鄉(xiāng)溉田頗多或謂湖多香蓀故名蓀湖訛而為孫
杜湖縣西北六十里古有湖趾唐刺史任侗重加浚筑鳴鶴一鄉(xiāng)之田仰灌溉俗號第二重天皇朝慶元初主簿周常募眾開筑湖岸修治(石契)閘為利尤博著作郎倪思記之
白洋湖在鳴鶴鄉(xiāng)唐景龍中余姚令張辟疆修筑雞鳴湖在金川鄉(xiāng)昔又謂之仙雞湖任侗修筑今廢為田
云湖在金川鄉(xiāng)任侗修筑今廢為田
鳳皇湖在金川鄉(xiāng)今廢
永明湖縣西二里今廢
大寶泉縣西二里永明寺西山下水性輕清味甘色白宜烹茶大旱不涸新昌石麟之嘗銘其異代郡畢仲荀篆書字畫奇古為時(shí)所重
永昌潭舊名廣茂潭縣西南四十里至道宮之上唐天寶二年明皇遣使投金龍密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雨降明皇目睹行雨龍左肋下有朱畫及有大寶永昌四字謂臣寮曰此四明山所投之龍暨使回奏投潭之始即泛出黑漆木板尺余有金書大寶永昌四字遂賜宮名大寶潭名永昌 【余見至道觀】 潭之北五里有獅子潭禱雨必應(yīng)上有石室一所有獅子足跡并仙人藥曰潭下有石臺三層高數(shù)丈鄉(xiāng)名石臺以此
湍水巖潭在石臺鄉(xiāng)溪上近白巖院曩時(shí)因旱禱雨未獲有老父坐水濱石上語行人曰曷不于此祈請令張義和亟禱之得小蛇以歸雨隨至其后縣家禱祈多應(yīng)遂建龍王祠有記
北雪潭縣之德門鄉(xiāng)去縣三十里
烏石潭縣之西嶼鄉(xiāng)去縣十里
白龍?zhí)犊h東南七里花墅湖上水出山石閑
天井潭縣西北二十里
以上諸潭皆禱雨靈應(yīng)之所
渠堰(石契)閘
德門鄉(xiāng)
金墩堰 沈忠堰 前莊堰
茆風(fēng)堰 風(fēng)林堰 方盈堰
新堰 丁堰 齊拱堰
唐支堰 王沙堰 李溪堰
倪家堰 默林堰 李家浦堰
豬欄堰 清林堰 鱖浦堰
大杜湖堰 虞莊堰 詹家堰
胡卿堰 小杜湖堰 祝家堰
塘頭堰
李溪閘潴文溪香山之水以溉民田隳廢歲久紹熙四年通判陳耆壽邑簿胡大猷募民重建為利甚博尚書汪大猷記之
西嶼鄉(xiāng)
彭山閘彭山堰縣之西北有水出群山閑迤而東來未至縣五里所抵彭山而入于江瀕江有閘潴水以備水旱霖潦則泄之歲久閘廢水無所蓄潮入河淤淳熙十三年主簿趙汝積勸率鄉(xiāng)人凡田于西者畝出錢三百撤故閘址悉以石為之長十有一尋廣四尋中闊丈有二尺扃以層板使便啟閉西鄉(xiāng)之田受利既博復(fù)修斗門比舊基有加焉通下流貫邑中因舊河而浚之廣一丈五尺深七丈中廣二丈六尺深如之舟楫通行邑下之田亦資灌溉
橫山堰 梨木堰 抱子閘
胡家港閘 上下南洋閘 虞氏白洋堰
沈家堰 門家堰 孔家堰
岑徑堰 徐家堰 戴家堰
枝浦堰 徐洋閘 磚窯堰
馬安堰 洪家堰 壇林堰
陳童堰 梁家橋堰 茅砧(石契)
石臺鄉(xiāng)
沈婆閘 沈婆堰 麻車閘
石甃閘 謝家堰 薛家堰
新河堰 朱童堰 樁浦堰
邵徑堰 應(yīng)堰 葛塔堰
金家堰 蜆浦堰 東堰
則水新堰 余家堰 廊墅堰
鳥山堰 張押直堰 洪家堰
周家堰 楊家堰 牛欄堰 【十五都】
沈家堰 施虎廟堰 沈家渡堰
牛欄堰 【十六都】 茶浦堰 蔡家堰
樸木堰 茭莖堰 洪莊堰
下洋西堰 戴家堰
金川鄉(xiāng)
西湫閘 新界堰
鳴鶴鄉(xiāng)
古窯閘
雙河塘鳴鶴鄉(xiāng)與余姚之上林鄉(xiāng)同一河上林之水泛溢則流入鳴鶴每年苦澇干道元年里人曹閌捐錢二千緡倡率鄉(xiāng)豪益以二千緡創(chuàng)建雙河界塘六百余丈自是截?cái)辔髁鼬Q鶴之田遂為膏腴
大理渠縣南五里通積水灌高鄉(xiāng)之田
戴鄰堰元在花墅湖
海塘石(石契)閘濱海為塘以御風(fēng)雨水之泛溢則決之于海既決復(fù)塞民費(fèi)且勞皇朝嘉佑二年縣令游烈尉成立率民為閘潴泄以時(shí)民得耕稼自是一鄉(xiāng)無復(fù)水旱之患
橋梁
驄馬橋 【有屋三閑在縣南一里唐開元二十六年令房管建先是管為監(jiān)察御史故邑人以是名之皇朝治平三年令于存修建炎毀于兵紹興十四年令張光重建后復(fù)摧圮近歲邑人募眾修飾如舊觀】
德星橋 【縣西南二里半有屋二閑南北有亭唐貞元九年建以密邇大寶山名大寶橋后改今名皇朝熙寧元年令于存修建炎毀于兵紹興十四年令張光再建復(fù)圮紹熙元年沈氏尼重修如初】
無擇橋 【縣之金川鄉(xiāng)招義村唐孝子張無擇廬父墓日建后人因以名之今呼為吳石橋聲之訛也】
開禧橋 【舊名夾田在縣東南三里接驛路往來之沖皇朝皇佑二年建紹興八年令林定重建邑士李瑞民記久復(fù)圮開禧元年令趙希觀易而大之遂即改元之號以為名】
鮑約橋 【縣之德門鄉(xiāng)五代末有鮑侍中約居此建橋后人因以為名】
王子橋 【縣西十里金川鄉(xiāng)云山里以故老相傳后漢王修之子建遂以為名】
津渡
黃墓渡 【縣西南石臺鄉(xiāng)去縣三十里】
李溪渡 【縣東南德門鄉(xiāng)去縣四十里】
青林渡 【縣東南德門鄉(xiāng)去縣三十五里】
任家渡 【縣東南西嶼鄉(xiāng)去縣二十五里】
鸛浦渡 【縣南西嶼鄉(xiāng)去縣一十五里】
赭山渡 【縣南西嶼鄉(xiāng)去縣一十五里】
沈家渡 【縣西□石臺鄉(xiāng)去縣三十五里】
丈亭渡 【縣西南金川鄉(xiāng)去縣五十里】
吳翁渡 【縣西南金川鄉(xiāng)去縣五十五里】
蜀山渡 【縣西南金川鄉(xiāng)去縣六十里】
東南渡 【鄞縣西渡續(xù)江相距十五里】
城山渡 【縣西南十五里】
車廄渡 【縣西南四十里】
敘產(chǎn) 【已見郡志】
刊誤
【[沿革論]】 析句章置姚州 【州下脫鄞州二字】
【[境土]】 鸕鶿 【盧本下有浦字】
【[縣令]】 [朱堂] 十一月到任 【盧作四月十一日到任核之前任是也】
【[官僚]】 [丞] 各系雙官 【各上盧有舊字】
【[驛鋪]】 [丈亭館] 是老尉廨宇 【是上盧有丈亭二字】
【[山]】 [抱子山] 山勢宛轉(zhuǎn) 【轉(zhuǎn)下盧有盤洎二字】
補(bǔ)遺
【[公宇]】 [麗澤亭] 建炎兵毀紹興三十一年令鍾確重建寶慶三年圯于風(fēng)令周符重建 【二十七字盧在即前案也之下】
四明志卷第十七
宋元四明六志弟二十九
宋羅?!〉取∽?br />
慈溪縣志卷第二
敘賦
鄉(xiāng)村
西嶼鄉(xiāng)縣東南管里三村二
上牛里 石刺里 安仁里
飛鳧村 德星村
金川鄉(xiāng)縣西管里四村三
云山里 太平里 大川里
求賢里
太平村 招義村 千金村
石臺鄉(xiāng)縣南管里二村二
望江里 孝順里
句余村 光德村
德門鄉(xiāng)縣東管里二村二
清水里 黃山里
鄞水村 雁門村
鳴鶴鄉(xiāng)縣西北管里一村一
小山里 西村
鎮(zhèn)市
丈亭鎮(zhèn) 【今廢】
鎮(zhèn)市鎮(zhèn)市門溪市 【德門鄉(xiāng)門溪一作文溪】
大隱市 【石臺鄉(xiāng)】
黃墓市 【石臺鄉(xiāng)】
藍(lán)溪市 【石臺鄉(xiāng)】
車廄市 【石臺鄉(xiāng)會稽地志云昔句踐于此置廄停車(禾未)馬跡趾猶存】
漁溪市 【金川鄉(xiāng)】
田畝
舊額四十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八畝二十九步
戶口
主客戶通計(jì)大小口一十五萬六千三百八十
夏稅
絹一萬七百一十六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厘
正稅五千一百七十二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厘
和買五千五百四十四匹
紬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
正稅一千二百九十七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
和買一千三百八十六匹
綿二萬六百七十二兩三錢七分四厘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三百一十匹計(jì)錢一萬五千三百三十八貫五百文
正稅六百四十七匹每匹七貫文計(jì)四千五百二十九貫文
和買一千六百六十三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一萬八百九貫五百文
紬一千六百八十二匹計(jì)錢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貫五百文
正稅五百七十三匹每匹七貫文計(jì)四千一十一貫文
和買一千一百九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七千二百八貫五百文
綿八千四百三十兩每兩四百文計(jì)錢三千三百七十二貫文
折麥
絹一百一十六匹二丈三尺三寸
紬三十三匹二丈二尺五寸
綿五百二十三兩八錢七厘五毫
以上三項(xiàng)共折麥六百四十二石三升三合四勺
正五百八十三石六斗六升六合七勺
義倉五十八石三斗六升六合七勺
亭戶折鹽
絹一百一十四匹三丈二尺二寸五分九厘
紬七十二匹八尺八寸二分五厘
綿一千八十八兩九厘
實(shí)催本色
絹八千七十五匹一丈四尺八寸八分 【比元額增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厘補(bǔ)所虧紬數(shù)】
紬八百九十五匹二丈二尺五寸 【虧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厘入絹數(shù)】
綿一萬六百三十兩五錢五分七厘五毫
秋稅
苗米二萬四千五百六十八石九斗五升七合三勺
折變
糯米二千六百三十六石九斗五升三合折苗米二千六百八十二石四斗一升七合
亭戶折鹽九百七十六石七斗四升三合
實(shí)催本色二萬八百八十九石七斗九升七合三勺
酒 【以寶慶三年為準(zhǔn)】
省場
本柄錢四千七百七十二貫六十八文
糯米七百三十四石一斗九升每石價(jià)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jì)二千九百二十九貫四百一十八文
曲麥一百七十七石九斗五升每石價(jià)錢三貫六百文計(jì)六百四十貫六百二十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二百二貫三十文
造曲五十一貫三百二十文
造生煮酒五百六十六貫八百四十六文
袋紬九匹二丈五尺每匹四貫文計(jì)三十七貫文
箍缸打灶一百二十貫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fèi)輕空滲漏四百二十六貫八百六十四文
收息錢六千一百八十五貫九百七十六文
諸司六千八百二十一貫二百七十七文
經(jīng)總制司三千五百五十二貫四百九十二文
糴本司二千六百二十四貫九百七十五文
移用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一十文
本府虧本柄錢六百三十五貫三百一文 【填納諸司】
糟錢一百六十三貫三百九十文
諸司四十八貫八百九十四文
經(jīng)總制司二十六貫五百二十六文
移用司二十二貫三百六十八文
本府一百一十四貫四百九十六文
人戶買撲酒坊三十一所
大隱坊 車廄坊
招義坊 漁溪坊
藍(lán)溪坊 鳴鶴坊
雁門坊 黃墓坊
蘆山坊 盧慈坊
貴勝坊 黃楊坊
施岙坊 柵浦坊
相岙坊 蘆江坊
石步坊 蜀山坊
圣井坊 杜湖坊
杜郭坊 下洋坊
徐都橋坊 浦口坊
石橋店 镵頭店
郭宅店 嶼山店
狄岙店 江邊店
莊徑店
凈息錢四千八百五十九貫二百二十七文
常平司三千七百九十五貫四百九十九文
本府一千六十三貫七百二十八文
商稅 【以寶慶元年為準(zhǔn)】
歲額錢二千七百貫文
諸司一千三百九十一貫五百二十七文
經(jīng)總制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三十九文
糴本司七百四十七貫六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三百八貫四百七十三文于內(nèi)除豁諸司頭子錢六十四貫四百四十八文實(shí)收一千二百四十四貫二十五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一萬二千一百三十貫九百三十二文【實(shí)催到一萬二千四十六貫六百二十六文外補(bǔ)支發(fā)八十四貫三百六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二十六貫一百九十六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貫四文 【解發(fā)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并在內(nèi)】
經(jīng)總制司四千八百貫文
官戶不減半七百三十二貫七百三十二文
茶租錢四百一十九貫五百一十九文
水腳錢七百四十八貫二百五十文
租堰錢三十貫文
房廊錢五十貫六十四文
河渡錢六百五十六貫七百九十九文 【專隸常平司】
職田
米一千四百三十五石 【元額一千四百六十九石四升三合一勺于內(nèi)豁除逃荒砂塞復(fù)還民業(yè)米有今額】
敘兵
弓手
縣尉司額八十人今七十六人
土軍
鳴鶴巡檢司額九十人今七十三人
敘人 【見郡志】
敘祠
神廟
靈應(yīng)廟
縣東一里即鮑郎廟也事跡見郡志民既神之故所在皆立祠焉
董孝子純德君廟
縣東北一里慈溪因孝子得名而舊無祠宇附祀于城隍皇朝建炎閑縣令林叔豹即靈應(yīng)廟之西建祠堂遷其像而祀之有題跋刊于孝子碑陰祠宇尚卑陋紹興三十二年郡戶曹董鄰攝邑遂于普濟(jì)寺之西建廟久而圯慶元二年令朱堂增修帥同僚與邑之士夫上巳重陽行三獻(xiàn)之禮里士畢集祀罷飲福于普濟(jì)寺至今不替尚書樓鑰記之
張孝子祠
孝子諱無擇唐人事父至孝父死葬縣之金川鄉(xiāng)虎胛山廬于墓側(cè)朝夕哀慕七日絕漿三年不櫛感芝草醴泉之瑞其后仕至中散大夫終和州刺史白樂天志其墓皇朝嘉定十四年邑人請于縣立祠宇于純德董君廟側(cè)春秋配享著作郎張?zhí)捰?br />
靈感廟
在縣西北七十里地名向頭山皇朝建炎四年敕封靈應(yīng)侯
東西五圣廟
一在縣東南一里一在縣西南一里
東岳行宮
在清道觀之西去縣三里
驃騎將軍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會稽典錄云漢世祖時(shí)張意為驃騎將軍后隱于山遂立廟以祀之
祠山張王行祠
在永明寺開禧初縣尉施子升始建祠宇寶慶二年令周符尉莊鎬募眾增廣從屋水旱疾疫邑人必禱焉
宮觀
清道觀
縣東南三里唐天寶八年建后廢皇朝紹興三十年道士葉景虛重建又于其右建東岳行宮尚書樓鑰扁其入觀之路曰列仙游觀
大隱山至道宮
縣西南四十里下有龍?zhí)短铺鞂毝昵彩雇督瘕埗\雨泛出黑漆木板有金書大寶永昌四字雨隨應(yīng)乃賜潭名曰永昌建觀潭上名大寶 【詳見敘水】 地卑濕皇朝大中祥符閑一夕疾風(fēng)大雨拔木發(fā)屋觀屋忽運(yùn)于溪南高爽處人號為神運(yùn)殿治平二年賜今額世傳為葛仙翁謝康樂等修煉之所宮側(cè)有藥臼石臺皆仙跡也寶慶元年道士董成真具其事聞于朝有旨命祠官典領(lǐng)且給降楮券三清殿圣寶閣鐘樓方丈廚庫廊廡皆一新之仍創(chuàng)亭三閑少卿汪立中扁以環(huán)碧其大隱山則樓宣獻(xiàn)公舊扁也府仍給據(jù)與免和役非泛科敷
崇壽宮
縣西北五十里屬鳴鶴鄉(xiāng)定??h東海王廟守香火道士嘗請崇壽為其觀額此宮遂改天寧觀又改天寧萬壽觀后有旨東海王廟改為淵德觀紹興元年道士王太素陳乞于朝復(fù)舊額
寺院
禪院六
香山智度寺
縣東三十五里山舊名達(dá)蓬以其自此可達(dá)蓬萊真應(yīng)大師惟寶道場也惟寶姓湯生于唐開元十二年從善慧禪師出家學(xué)道復(fù)從宗本禪師受微旨天寶十四年振錫至縣之若嶼山夜夢神人告曰達(dá)蓬名山可居翌日得其處石壁閑隱然有佛跡遂結(jié)庵焉寶應(yīng)元年??茉松⒙诱銝|數(shù)百人突庵暴侮寶據(jù)石瞑坐賊舁巨石塞其洞口寶喑嗚作聲以一掌舉之賊驚顧辟易寶諭以善信各禮謝而去廣德二年寶乃即山麓開基建寺大歷八年刺史裴儆奏圣跡在石巖谷流香乞以香山為寺額詔從之貞元二年十二月寶趺坐而逝葬寺之巽隅咸通十四年有途人負(fù)漆器五百入寺曰湯和尚于浙西丐緣先遣至此和尚濯足溪邊隨至矣眾趨出迎惟見草徑濡跡直抵墳塔遺履在旁發(fā)塔視之髭發(fā)秀長神色如生奉以歸寺干寧三年有睦州陳氏至曰幼子久嬰沈疾值湯僧得更生約十六年還解于此升堂見僧像愕然自是水旱疾疫無嗣續(xù)者爭來禱晉天福七年吳越王賜號常寂大師錢億為州牧迎致府庭以針刺其膚飛血如線億大悔謝欲致城中之興國寺舉者莫前遂遣還山后有尼為削髭發(fā)未釋刀似有壞相始加漆飾彩繪皇朝天圣元年賜寺額元豐三年守王誨以禱雨有驗(yàn)聞于朝更常寂之號曰真隱常住田一千二百三十二畝山二千一百畝
蘆山普光院
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干元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賜額大觀閑中書侍郎劉逵記本院輪藏云清泰開基元豐革律綿歷紹圣三世禪居其山堆青擁翠秀拔鶴洲鳧渚之上物情萬狀皆出其中此亦一方佳景也謂之清泰開基則在唐必廢而復(fù)興矣 【石湖范居士集有送舉老歸蘆山偈云二千里往回似夢四十年今昔如浮去矣莫久留桑下歸歟來共煨芋頭】 常住田五百一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
定水寺
縣西北五十里近鳴鶴山唐干元二年建名清泉世以為虞世南故宅皇朝改今額紹興七年更為禪剎寺有泉甘寒宜煎煮暑月汲之久停不腐有大藏經(jīng)殿唐京兆韓杍材記常住田九百七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 【廬陵僧德璘嘗住寺以蒸木犀香送誠齋楊文節(jié)公公遺之五詩一云春得鄞江信香從定水來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開二云萬杵黃金屑九蒸碧梧骨詩老坐雪窗天香來月窟三云山童不解事著火太酷烈要輸不盡香急換薄銀葉四云傳語雙峰老汝師是如來如何一瓣香卻為楊誠齋五云誰言定水禪入定似枯木飛入廣寒宮收得香萬斛】
五磊普濟(jì)院
縣西北三十里舊名靈山禪院唐文德中令頵禪師建皇朝大中祥符初改賜今額知吉州太和縣林肇記常住田二百六十四畝山七百四十畝
石門山饒益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曰石門舊以石門山得名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二千六百畝
鳳巖寺
縣西四十里金川鄉(xiāng)唐開成元年建皇朝隆興初主僧宗曉刺血書大般若經(jīng)六百卷翰林學(xué)士馮楫題跋常住田三十畝山五畝
教院十一
定香院
縣西六十里晉天福八年置名太平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一百三十四畝
寶巖院
永明寺之北皇朝景佑中置號天臺教院鄞宰虞大寧記嘉定十年主僧如理陳于朝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五畝山無
赭山清果院
縣西南十里周顯德六年置名赭山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五畝山四十二畝
云湖慶安院
縣西北一十五里周顯德四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三百畝山二百二十七畝院本以湖得名今湖廢矣院之前有古松夾道綿亙數(shù)里望之如云其一最巨而奇蜿蜒如龍飛偃如蓋臨池上院之后有流泉潺湲出于深山窮谷中僧用巨竹連筒引行數(shù)里入香積廚以供用其流匯于松下石池溢而出于溪龍圖閣學(xué)士舒亶有詩曰門前屏嶂繞潺湲付與林僧夜定還松蓋作云連十里竹龍行雨出千山白公香火蓮開后謝氏池塘草碧閑我亦鳳皇臺上客圖閑卻笑未能閑邑長沈時(shí)升有造舟之役睥睨茲松將斤斧焉里士文學(xué)馬輗作詩曰寒松一干老蒼蒼古寺門前歲月長匠伯偶圖舟楫利禪翁方患斧斤傷得全此日同齊櫟勿翦他年比召棠可但與公期久遠(yuǎn)相將俱列大夫行且述舒亶詩以遺松賴以不伐僧遂并二詩刊于石
五峰山廣福院
縣西北三十里舊名五峰院唐元和元年置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七百四十一畝
禪于山吉祥院
縣西南四十里晉天福八年置曰禪于院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三畝山一百四十畝
云溪廣福院
縣西南三十里唐光化元年置名壽圣隱士楊適嘗記之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三十三畝
補(bǔ)陀院
縣東北十里唐大中六年置名大中觀音院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四畝山二百六畝
普濟(jì)院
縣東北一里本普濟(jì)律院之子院也皇朝嘉佑中建僧正宗記今為十方教院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白巖院
縣西南六十里皇朝干德四年置天圣中賜今額常住田一十四畝山無
妙應(yīng)院
縣東德門鄉(xiāng)皇朝治平四年置為觀音殿建炎兵亂獨(dú)免于火紹興四年僧悟諲增屋三十楹右宣教郎主管臺州崇道觀朱習(xí)記本甲乙住持嘉定中改為十方教院久浸圯寶慶三年僧文會重修宣教郎新特改差知婺州浦江縣李知退記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畝山無
十方律院六
三峰山廣福院
縣西南七十里唐會昌元年置曰三峰院皇朝熙寧元年改為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六畝山五千二百七十畝院有智交律師塔黃州教授曹粹中銘
華嚴(yán)院
普濟(jì)寺之西南隅皇朝端拱二年建吏部郎中陳時(shí)舉記宣和初改為十方禪院紹興二十年本府保奏賜今額復(fù)為律院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無
佛跡寶巖院
縣東北四十里唐天寶元年置曰佛跡院以山下有佛跡而得名皇朝治平元年十一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八百四十畝
資國廣福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名資國院皇朝熙寧元年十二月改名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二十五畝院有藏殿頤庵居士劉應(yīng)時(shí)記后寺僧元實(shí)興建佛殿三門僧堂慈川逸民劉叔溫記
吉祥廣福院
縣東一十里唐文德二年置名吉祥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十畝山二百八十一畝
靈龜山福源院
縣西六十里名永安唐廣明元年建皇朝寶元二年改賜今額景佑二年縣尉宋演記院之東南有基法師骨舍利石塔內(nèi)翰楊億嘗為真贊中丞舒亶游此寺有詩云一橋云借路雙沼月分秋后更禪剎今改為律院常住田二百一十七畝山一百五十畝
甲乙律院十六
永明寺
縣西二里唐儀鳳二年邑大夫呂珂舍宅為之原號禪林院高宗賜名大寶院天寶中改為大寶寺會昌中廢毀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四十畝山無唐李華撰左溪碑銘云明州大寶寺僧道源純得醍醐飽左溪之道味道源乃此寺名僧也寺有亭曰四香縣令盛次仲為賦四絕 【一云擾擾紅塵為底忙僧家白日自舒長朱簾著地寂無事百刻青春一炷香二云四圍老綠夏陰涼一枕南風(fēng)睡思長夢里不知身似蝶等閑飛入白蓮香三云霜晴卻見湖山好境靜方知日月長陶令醉多難入社時(shí)來采菊飲秋香四云趁雪看山坐小床白云影里玉虹長不知砌下梅花發(fā)只怪開簾有暗香】
普濟(jì)寺
縣東北一里本吳太子太傅都鄉(xiāng)侯闞澤書堂后舍為寺歷代毀廢唐大中二年縣令李楚臣復(fù)立為德潤院以澤字德潤故取名之干符中敕賜應(yīng)天德潤寺僧文義大師清宴銘于石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五十一畝山無寺有僧遂端誦法華經(jīng)晝夜不輟唐咸通十二年趺坐而逝口出青蓮華七莖既窆二十余年冢閑屢有光發(fā)眾開視之形質(zhì)如生即迎真身歸院加以漆飾裝嚴(yán)而奉之左街僧錄贊寧為之傳 【寺之東岡有松如龍石如虎皇朝元豐中令盛次仲有詩云一松偃蹇蒼龍盤一石巉巖怒虎踞漫來題作龍虎軒只恐風(fēng)云卷將去因以龍虎名軒松奇怪秀特晚忽枯悴先是邑士登第者不絕后二十舉寂無人此松既枯登第復(fù)相踵丙辰尤盛或以秀氣為松所奪今復(fù)還焉軒之北有亭曰鄰月元豐八年令崔熙重建今廢寺之前德潤湖之心有亭舊名清音天圣九年余姚令孫籍記大觀二年縣令唐昌期改名涵碧】
覺林院
縣西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名保德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鎮(zhèn)東軍節(jié)度推官項(xiàng)晞記常住田三十四畝山一百二十三畝
金繩院
縣西四十里唐天佑中慧孜法通二僧以古華嚴(yán)寺址刱之后唐清泰二年錢氏名以護(hù)國皇朝大中祥符閑改賜今額觀察推官關(guān)杞記院有韶國師所得隋文帝感應(yīng)舍利一顆主僧德升建磚浮圖于院前以奉之常住田一百五十二畝山一千七畝
金仙院
縣西北七十里唐干元二年置名福林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有藏殿蜀僧寶曇記常住田一十六畝山一百六十四畝
度門院
縣西六十里唐廣明元年置曰西峰以西峰山得名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無山一百八十畝
證心院
縣西五十里晉天福七年置名新慶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遼西項(xiàng)傳記常住田一百六十四畝山三百八十八畝
甘露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開元二十八年置曰上福龍山以山名名之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四畝山一百九十四畝沙門遵式銘于石
定慧院
縣西南六十里晉開運(yùn)二年置名支山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五畝山一百八十畝
法蓮院
縣東南一十五里吳越寶正二年置名蓮花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五十畝
白龍慈化院
縣東南十里五代漢干佑中僧師辯結(jié)宇于此日誦華嚴(yán)經(jīng)嘗有白龍矯首室外皇朝建隆二年置院因號白龍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無
精進(jìn)院
縣東三十里舊名靈山保國唐廣明元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定林院
縣東二十五里舊名峰山院晉天福二年惟寶禪師開基皇朝天圣五年改賜今額貢士邵賓旸記常住田八十二畝山一百畝
妙峰院
縣之石臺鄉(xiāng)皇朝建中靖國中置常住田五十畝山二百四十畝
廣濟(jì)院
常住無
寶慶院
縣之青林渡舊曰青林庵嘉定十五年賜今額越二年改元適與寺額合
廢院一
太平院
縣西太平村唐天復(fù)二年置僧居遂記
尼院一
永壽尼院
縣北二十里嘉定初移賜今額
敘遺
存古
古句章縣在今縣南十五里面江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傳曰城山旁有城山渡西去二十五里有句余山又有句余村郭璞謂句余山在余姚北句章南二縣因以為名其實(shí)山在余姚東句章西舊經(jīng)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今鄞縣之西南有句章鄉(xiāng)然按漢書地理志句章渠水東入海則所謂城山渡即其渠也晉劉裕東討孫恩實(shí)戍句章每戰(zhàn)陷陣賊乃退還浹口 【今定海縣大小浹口是也】 是時(shí)孫恩泛海出沒御之當(dāng)據(jù)要沖而今句章鄉(xiāng)乃在山閑必非戍守之地鄉(xiāng)名句章特以其地素隸句章縣故爾句章舊讀為句今讀為章句之句
太平村在縣西六十里屆紹興府余姚縣一百里按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山部載太平山云孔皋會稽記曰余姚縣南百里有太平山山形似傘四角各生一種木木不雜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入海齊孔稚珪游太平山詩曰石險(xiǎn)天貌分林交日容闕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晉孫綽太平山銘曰嵬峨太平峻踰華霍秀嶺樊缊奇峰挺崿上干翠霞下籠丹壑有士冥游默往寄托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見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云際重巒蹇產(chǎn)回溪縈帶被以青松灑以素瀨流風(fēng)佇芳翔云停靄因其地有太平山故以名村焉
千人壇在縣西南十五里高數(shù)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傳云昔秦始皇東游會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群峰連延?xùn)|入于海乃命方士徐福立壇祈禱因以為名
后漢鄞縣令王修墓在縣西十里事跡見郡志敘人
晉虞瑤墓在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虞氏譜云瑤博學(xué)強(qiáng)識當(dāng)時(shí)所稱累遷至伏波將軍
晉虞冑墓在橫山縣東南十里虞氏譜云冑好學(xué)不怠仕至散騎常侍嘗居此山死因葬焉至今呼為常侍墓
宋朱夔墓在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書云朱夔字秀整吳人也州舉秀才歷中書郎轉(zhuǎn)臺州刺史有林壑之志卜居此山死因葬焉
梁虞荔墓在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梁書云荔會稽上虞人也以博識聞舉宏詞累遷中庶子卒于官歸葬此山
梁虞孜墓在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孜舉秀才累遷至散騎常侍著內(nèi)典要三十卷
梁建威將軍虞驁墓在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梁東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
隋金紫光祿大夫陳詠墓在城門山縣西南十三里隋書云詠?zhàn)中輰幨藶閼寻擦钸w城門校尉會稽從事屬隋初多故因留葬此遂以名山
唐張孝子父司馬墓在虎胛山縣西三十里事跡見郡志敘山
舊志載晉虞喜墓在亶洲山縣東北四十五里今縣無此山詳見郡志敘山
四明志卷第十八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十
宋羅?!〉取∽?br />
定??h志卷第一
敘縣
沿革論
定海縣東南北三方距海中央微隆形如伏龜秦會稽郡句章縣地也 【越句踐欲置吳王甬東杜預(yù)云句章縣東海中洲也海中洲今昌國是已在定海之東則定海為句章地可知】 晉安帝時(shí)孫恩寇上虞劉裕戍句章出戰(zhàn)賊退還浹口即今縣之大小浹是已隋開皇九年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則今定海地乃為鄮縣之望海鎮(zhèn)元和十四年浙東觀察使薛戎奏棄望海鎮(zhèn)不屬明州從之 【詳見郡志】 錢镠奄有吳越復(fù)以隸明州更名靜海鎮(zhèn)尋置望??h梁開平三年也未幾改曰定海鄮亦改為鄞皇朝熙寧十年割鄞縣之海晏靈巖太邱三鄉(xiāng)隸本縣元豐元年割本縣之金塘鄉(xiāng)隸昌國定為上縣凡七鄉(xiāng)
境土
東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東至昌國縣界以本縣崇邱鄉(xiāng)青山嶼接海面號鮫門山為界縣東至海岸三里自海岸至鮫門山約半潮折三十七里計(jì)四十里自界首至昌國縣約一潮計(jì)二百里
西至鄞縣界五十里以本縣清泉鄉(xiāng)西陳渡浦橋北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一十五里
南至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靈巖鄉(xiāng)河頭鋪育王山隴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北至本縣岸二里即是海面直連至平江府海洋為界但以潮下行舟約一潮折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系大海
東南到本縣海晏鄉(xiāng)烏崎山海洋為界計(jì)一百一十里本縣至海洋一百五里自海岸至烏崎山五里其分界處系大海
西南到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崇邱鄉(xiāng)褚浦堰東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西北到慈溪縣界一百二十里以本縣靈緒鄉(xiāng)東墟步為界自界首至慈溪縣三十里
東北到本縣岸二里即是大海直接至昌國縣界以潮下行舟約半潮至昌國縣金塘鄉(xiāng)折一百五十里自金塘至昌國縣二百里
風(fēng)俗
帶江瀕海之地蠻舶之賈于明明舟之販于他郡率由此出入鮫門虎蹲可以艤纜謂之泊潮縣御前水軍云屯數(shù)千灶人物阜繁魚鹽富衍士習(xí)相承皆詩書禮義之訓(xùn)而山谷之民耕桑樂業(yè)有老死不識縣邑者俗多醇厚云
縣令
吳文質(zhì) 【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四年四月到任五年十月得替赴銓】
姚中和 【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五年十月到任八年十一月得替赴銓】
李齊 【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到任雍熙三年四月省罷赴銓】
梁雄 【守縣令端拱元年四月到任五月沖替】
張又□ 【以太子左贊善大夫知端拱元年十月到任淳化元年七月沖替赴闕自是始差京朝官知蓋本縣置市舶司故也】
尹文化 【以將作監(jiān)丞知淳化元年七月到任轉(zhuǎn)著作佐郎四年五月沖替】
張巽 【以太府丞知淳化四年五月到任五年改太子洗馬都大鈐轄本州島市舶司】
馮璉 【以將作監(jiān)丞知至道元年正月到任咸平元年遷著作佐郎二年正月沖替赴闕】
王穆 【以大理寺丞知咸平二年正月到任四年十月滿】
王曙 【以著作佐郎知咸平四年十一月到任景德元年四月滿】
劉謹(jǐn) 【以大理評事知景德元年四月到任四年四月滿】
楊嶧 【以光祿寺丞知景德四年四月到任大中祥符元年轉(zhuǎn)著作佐郎二年四月滿】
王皋 【以殿中丞知大中祥符二年到任三年四月就移知封州】
阮昌齡 【以殿中丞知大中祥符三年八月到任四年七月遷太常博士十月在任致仕】
呂仲奇 【以大理寺丞知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到任六年三月就移知竇州】
李杭 【以著作佐郎知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到任七年十二月就移知竇州】
李宋卿 【以太常寺太祝知大中祥符八年七月到任九年五月就移知循州】
桑衍 【以著作佐郎知大中祥符九年十月到任天禧元年八月就移通判桂州】
楊文友 【以大理評事知天禧元年十二月到任三年十二月滿】
張士宗 【以衛(wèi)尉寺丞知天禧三年十二月到任干興元年四月轉(zhuǎn)太子洗馬是月滿】
欒沂 【以大理寺丞知干興元年四月到任天圣二年八月滿】
張革 【以著作佐郎知天圣二年八月到任四年七月轉(zhuǎn)秘書丞十一月滿】
吳昭允 【以大理寺丞知天圣四年十二月到任六年正月轉(zhuǎn)太子中舍七年四月滿】
王淳 【以大理寺丞知天圣七年四月到任九年六月滿】
喬文睿 【以太子洗馬知天圣九年六月到任九月轉(zhuǎn)殿中丞明道二年轉(zhuǎn)國子博士當(dāng)年十一月滿】
王正民 【以衛(wèi)尉寺丞知明道二年十一月到任景佑元年十二月轉(zhuǎn)大理寺丞二年十一月滿】
成元吉 【以國子博士知景佑二年十一月到任四年十一月轉(zhuǎn)虞部員外郎五年二月沖替赴闕】
劉伸 【以衛(wèi)尉寺丞知景佑五年二月到任寶元二年八月轉(zhuǎn)大理寺丞康定元年正月滿】
趙拯 【以殿中丞知康定元年正月到任慶歷元年十一月轉(zhuǎn)太常博士三年三月就移知封州】
徐沆 【以大理寺丞知慶歷三年四月到任四年九月丁憂】
馬元康 【以秘書丞知慶歷五年四月到任七年四月滿】
袁穆 【以太常博士知慶歷七年四月到任八年十二月致仕】
馬用 【以太常博士知皇佑元年三月到任二年九月轉(zhuǎn)屯田員外郎三年十一月滿】
姚程 【以大理寺丞知皇佑三年十一月到任四年二月就移監(jiān)泗州轉(zhuǎn)般倉】
章隱之 【以太常寺太祝知皇佑四年四月到任至和元年正月轉(zhuǎn)大理評事二年四月滿】
鄭洙 【以殿中丞知至和二年四月到任嘉佑二年正月遷國子博士三年四月滿】
李孝杰 【以大理寺丞知嘉佑三年四月到任四年八月移知信州貴溪縣】
譚昉 【以大理寺丞知嘉佑四年十一月到任六年五月遷太子中舍十二月滿】
鄭諤 【以殿中丞知嘉佑六年十二月到任八年三月遷國子博士六月覃恩遷虞部員外郎治平元年十二月滿】
富隨 【以光祿寺丞知治平元年十二月到任二年九月改大理寺丞四年三月覃恩轉(zhuǎn)太子右贊善大夫當(dāng)年十二月滿】
李茂立 【以尚書虞部員外郎知治平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熙寧四年二月三日滿】
李公綽 【以大理寺丞知熙寧四年二月初三日到任六六年十月轉(zhuǎn)太子中舍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滿】
陳湜 【以秘書丞知熙寧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當(dāng)年七月十九日丁憂】
崔稹 【以太子中舍知熙寧八年四月十八日到任元豐元年四月滿】
裴士諤 【以尚書比部員外郎知元豐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到任至二年六月內(nèi)轉(zhuǎn)尚書駕部員外郎三年□月改朝請郎四年四月滿】
朱敏功 【宣德郎元豐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七年五月十三日滿】
練定 【宣德郎元豐七年五月十三日到任八年四月二十五日丁憂】
周瑊 【奉議郎元佑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三年三月尋醫(yī)】
錢洵直 【右宣義郎元佑三年八月十一日到任七年三月十二日轉(zhuǎn)右宣德郎】
蓋士宣 【右宣德郎元佑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到任八月二十四日致仕】
趙士香 【左朝請郎元佑八年四月十二日到任紹圣二年十月初二日滿】
張輔之 【通直郎紹圣二年十月初二日到任三年三月二十日轉(zhuǎn)奉議郎】
王(山扈)【承議郎紹圣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到任元符三年八月十七日滿】
徐禋 【宣德郎崇寧元年八月初五日到任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轉(zhuǎn)通直郎】
尤絢 【通直郎崇寧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任大觀二年十月十六日轉(zhuǎn)承議郎】
張逸 【朝奉郎大觀三年四月初一日到任政和元年七月十二日轉(zhuǎn)朝散郎】
陳抃 【承議郎政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二月十四日丁憂】
葉安節(jié) 【朝請郎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到任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滿】
王大亮 【宣教郎政和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到任宣和四年七月初二日滿】
林正 【奉議郎宣和四年七月初一日到任十二月初五日丁憂】
江少虞 【宣教郎宣和五年八月十九日到任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改授耀州教授】
張澭 【承議郎建炎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任三年八月內(nèi)轉(zhuǎn)朝奉郎四年五月初七日滿】
蓋大淵 【右承議郎建炎四年五月初七日到任紹興二年五月十三日滿】
諸葛行敏 【右奉議郎紹興二年五月十三日到任三年十二月初八日丁憂】
鄭僖 【右朝奉郎紹興四年二月十四日到任五年十月初九日滿】
章汝翼 【右宣教郎紹興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到任八年六月十四日轉(zhuǎn)右通直郎十二月十四日滿】
蘇德秀 【右宣教郎紹興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到任九年四月初二日轉(zhuǎn)右通直郎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滿】
葉(王玉) 【右宣教郎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轉(zhuǎn)左奉議郎】
毛亶 【右宣教郎紹興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轉(zhuǎn)右通直郎十七年二月初二日滿】
呂晉夫 【右奉議郎紹興十七年二月初二日到任二十年正月十一日轉(zhuǎn)右承議郎二月初六日滿】
趙沔 【右通直郎紹興二十年二月初七日到任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任滿】
郭鎮(zhèn) 【左承議郎紹興二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到任十一月十四日轉(zhuǎn)右朝奉郎二十六年四月二 十日滿】
林椿 【右承事郎紹興二十六年五月初十日到任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轉(zhuǎn)右宣義郎二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丁憂】
呂柔中 【右通直郎紹興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任三十一年九月改差監(jiān)潭州南岳廟】
葛世顯 【右通直郎紹興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覃恩轉(zhuǎn)奉議郎磨勘轉(zhuǎn)承議郎干道元年正月十八日滿】
潘旦 【左從政郎以令兼丞干道元年正月十八日到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滿】
胡杰 【右通直郎干道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
沈畤 【右宣教郎干道六年八月初四日到任磨勘轉(zhuǎn)通直郎】
唐銓 【右通直郎干道九年正月十一日到任兩經(jīng)磨勘轉(zhuǎn)承議郎淳熙二年三月十二日滿】
劉嗣忠 【宣教郎淳熙二年三月十二日到任十一月二十五日離任】
陳公亮 【宣教郎淳熙三年四月初五日到任次年磨勘轉(zhuǎn)奉議郎五年四月初八日滿】
楊克忠 【宣教郎淳熙五年四月初八日到任六年十一月磨勘轉(zhuǎn)奉議郎八年七月初五日滿】
蘇光庭 【宣教郎淳熙八年七月初六日到任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差監(jiān)潭州南岳廟】
錢孜 【通直郎淳熙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十三年二月十四日丁憂】
曾梁 【通直郎淳熙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十四年七月十六日避親離任】
唐叔翰 【通直郎淳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任不及考差監(jiān)潭州南岳廟】
趙釴夫 【宣教郎淳熙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紹熙二年七月初二日滿】
陳造 【宣德郎紹熙二年七月初二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五年七月初十日滿】
韓永德 【宣教郎紹熙五年七月初十日到任覃恩磨勘轉(zhuǎn)承議郎】
秦澤 【宣教郎慶元三年七月三十日到任不及考致仕】
徐杲 【奉議郎慶元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五年九月十五日避嫌離任】
王百揆 【朝奉郎慶元六年正月初九日到任該磨勘轉(zhuǎn)朝散郎嘉泰三年三月初三日滿】
商逸卿 【宣教郎嘉泰三年三月初三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開禧二年四月十四日滿】
趙奇夫 【通直郎開禧二年四月十四日到任嘉定元年八月初八日因事離任】
崔端學(xué) 【通直郎嘉定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到任五年二月初一日滿】
蔣綸 【通直郎嘉定五年二月初一日到任次年磨勘轉(zhuǎn)奉議郎賜緋七年十月初四日滿】
錢憲邦 【宣教郎嘉定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一年八月初四日滿】
趙珌夫 【宣教郎嘉定十一年八月初四日到任】
施廷臣 【宣教郎嘉定十四年九月初六日到任寶典磨勘覃恩轉(zhuǎn)承議郎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
趙汝(目監(jiān)) 【通直郎嘉定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覃恩磨勘轉(zhuǎn)承議郎寶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滿】
陳纘 【通直郎寶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到任】
社稷
壇在縣西一里開禧元年令商逸卿修
城隍
廟在縣東南七十步梁貞明二年建
學(xué)校
皇朝雍熙二年主簿李齊始建先圣殿于縣東二十步至道元年令馮璉增修崇寧中詔天下行三舍法因增廣為學(xué)宮建炎四年毀于兵紹興八年令章汝翼改建于縣東北半里慶元元年令韓永德重建大成殿歷三令始備講堂曰明倫久亦圯嘉泰四年令商逸卿撤新之邑人胡大任黃君中益地以拓學(xué)區(qū)嘉定四年令崔端學(xué)乃創(chuàng)立四齋曰育英曰養(yǎng)賢曰升俊曰達(dá)材米有廩祭有庫迭石為泮水橋設(shè)重門于橋之外戟門內(nèi)新立兩廡八年攝守程覃捐緡錢四百委主簿攝縣事戴栩于明倫堂之前護(hù)以儀門后立直舍三閑辟小學(xué)齋曰求益環(huán)泮水之岸皆甃之十二年趙珌夫宰邑相繼撥官產(chǎn)以埤學(xué)租舊租之湮沒者核實(shí)而附于石養(yǎng)士始僅足矣商與崔之所建皆商實(shí)記之
祭器商逸卿修
祭服闕
御書
紹興御書 【淳熙十六年頒降】
寶慶訓(xùn)敕士風(fēng)御筆二軸 【一軸漕司頒降一軸本府頒降】
官書
史記 【二十四冊】 兩漢書 【四十八冊】
唐書 【四十冊】
右開禧元年令商逸卿置
通鑒要覽
右嘉定四年令崔端學(xué)置
錢糧 【舊收米谷幾八百石職掌不明遂多湮沒嘉定十二年令趙珌夫增置學(xué)租且驅(qū)磨舊租之?dāng)?shù)刻于石而湮沒之久者追尋未竟今以見管數(shù)紀(jì)之】
米五百九石九斗九升八合
谷五十四石五斗
租錢六十貫文
城郭
縣城周環(huán)四百五十丈壕三百余丈世傳錢氏開邑時(shí)置
坊巷 【嘉定八年主簿戴栩攝邑始立門牌各以坊市舊事建立】
通利坊 乘安坊 景福坊
榮桂坊 淑孝坊 富德坊
亨濟(jì)坊 柔遠(yuǎn)坊 棲鳳坊
孝行坊 和豐坊 保定坊
善慶坊 上安坊 清晏坊
洪化坊 僊桂坊 神秀坊
寶山坊
倉庫務(wù)場等
倉 【縣城內(nèi)】
庫 【縣廊】
酒稅務(wù) 【縣東南一百五十步天禧五年置】
澥浦稅場 【縣西北六十里】
清泉鹽場 【縣南十三里崇邱鄉(xiāng)覺海院東】
龍頭鹽場 【靈緒三都去縣一百里開禧元年置】
穿山鹽場 【海晏二都去縣九十里干道中立為清泉子場開禧二年改為正場】
長山鹽場 【靈巖二都石湫(石契)下去縣四十里舊隸清泉嘉定四年改為正場】
居養(yǎng)院 【縣東一百三十五步元符二年置】
安濟(jì)坊 【與居養(yǎng)院相鄰崇寧元年建久而皆圯嘉定十四年令趙珌夫重建安濟(jì)院】
漏澤園 【縣西一里一百八十步崇寧三年建】
公宇
縣廳 【梁貞明二年立皇朝雍熙元年主簿李齊修建炎四年毀于兵紹興元年令蓋大淵重建淳熙四年三月令陳公亮再建縣門其上為敕書樓紹熙五年樓圯于風(fēng)六年令韓永德重建】
靜安門 【縣前】
迎恩門 【嘉定八年主簿戴栩權(quán)縣立】
海光閣 【舊名多稼亭在縣廳西北嘉定四年二月令崔端學(xué)重建】
清輝軒 【海光閣前嘉定十三年令趙珌夫立】
永賴亭 【淳熙十年新迭石湫海塘六百余丈十六年通判林桷作亭臨之在水軍第一將營之后】
海晏亭 【嘉定十五年增砌石塘五百二十丈又建亭于統(tǒng)制衙后名以鎮(zhèn)海寶慶二年守胡矩改扁今名】
航濟(jì)亭 【縣東南四十步元豐元年建為麗使往還賜燕之地建炎兵毀遂廢】
柔遠(yuǎn)亭 【縣南五十步舊名巨川崇寧二年令徐禋重建更名建炎四年毀于兵】
迎麾亭 【縣西三里靖康二年權(quán)縣徐遹成建今廢】
官僚
丞 【聽事縣東一百二十步崇寧五年建】
主簿 【聽事縣東南一百步舊本水陸管界巡檢寨嘉佑八年令鄭諤奏請移寨于澥浦以其地蓋簿廳廳側(cè)有淮海樓為秦少游作也建炎四年毀于兵慶元五年主簿陳廣孫重建攻媿樓鑰記之怪淮海集題詠不及定海其實(shí)少游嘗在浙東帥程辟館中程辟之為定海簿而竟不至記文謂調(diào)是官而未始至后人遂借公為重而名斯樓斯言得之】
尉 【聽事縣東八十步淳熙元年建】
監(jiān)酒 【聽事縣東南一百步自水軍抱認(rèn)酒息錢省罷監(jiān)官聽事遂為水軍酒務(wù)】
監(jiān)稅 【聽事縣東南一百步柔遠(yuǎn)亭之側(cè)】
海內(nèi)東寨巡檢 【梁貞明二年置駐札迎賓院皇朝天圣中置土軍一百人建聽事于縣東九十步建炎四年毀于兵有旨土軍并就西寨官省】
海內(nèi)西寨巡檢 【聽事舊在縣西南三十步嘉定七年攝守程覃奏請移軍屯烏崎頭八年五月十七日并聽事移建】
白峰巡檢 【建炎四年置就諸寨撥土軍隸于海晏鄉(xiāng)真修院慈灣院駐札防捍海道后緣海寇剽劫苔浦紹興二十六年守王俁奏降為海內(nèi)巡檢下指使立寨午棲跳至今就海內(nèi)寨撥隸土軍】
水陸管界巡檢 【聽事本今簿廳之址嘉佑八年移建澥浦在縣西北六十里】
青泉監(jiān)鹽
龍頭監(jiān)鹽
穿山監(jiān)鹽
長山監(jiān)鹽 【四鹽官聽事各在本場去縣遠(yuǎn)近己見本場注龍頭長山二場自寶慶二年提鹽余鑄奏選辟文資】
驛鋪
濟(jì)川館 【縣南三十步舊名利涉崇寧三年火紹興八年令章汝翼重建改名濟(jì)川淳熙初令唐銓重修久而圯嘉定元年三月令趙奇夫重建易亭曰館崔端學(xué)繼之始落其成】
西門鋪 【縣郭南至清水鋪二十五里北至縣五里】
清水鋪 【清水坊前南至鄞縣桃花鋪三十五里】
河頭鋪 【育王河頭西至鄞縣桃花渡五十五里東至蘆浦鋪五十里】
蘆浦鋪 【穿山(石契)東渡海洋至昌國縣】
敘山
山
候濤山縣東北八里一名招寶山耆舊相傳山下有蚌生明珠往來波濤之閑漁人或得之即光耀逼人駭浪繼作舟不可行投之乃止
巾子山縣東北八里與候濤山形勢相控為潮水出入之障蔽邑?zé)o水患者兩山之力非二山障蔽不可為邑矣
金雞山候濤山外??谑纻魃絻?nèi)有金雞正鎮(zhèn)海門
鮫門山縣東四十里一名嘉門其山環(huán)鎖海口出鮫門則大洋也
虎蹲山縣東二里屹立??谙笮味?br />
游山縣東二里海中
印山縣東一里
梓蔭山縣東一里統(tǒng)制馮柄夷而筑之上建屏山堂
竹嶼山縣東南一十二里
青岙山縣東南一十五里
樂家?guī)Z山縣東南二十五里
蘆山縣東南石湫浦
鬼嶼山縣東南石蓮灣好事者易名寶嶼山
小三山縣東南四十五里
啟霞山縣東南七十里
柏香巖啟霞山下
紫石頭山縣東南八十里以石色得名
云雩山縣東南八十里
瑞巖山縣東南九十里山有十二峰皇朝大中祥符五年有芝草生于青松峰之下守臣康孝基奏奉敕獎(jiǎng)諭云和氣所蒸靈苗載育時(shí)惟珍物著厥祥經(jīng)省覽貢陳良增嘉悅想宜知悉詔牌具存
大蓬山縣西北一百里
烏崎山縣東南一百一十里
大榭山小榭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盤岙山縣南七十里水遶太白山陰而出凡三十六盤
靈巖山縣南四十里
陳山縣南一十五里
飯山縣南三十里
剡岙山去縣十五里下有泗洲堂
長山縣南十五里
南山縣南十里
東山縣南十里與南山對峙
龍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形勢如龍
慈岙山縣西南九十里耆老相傳左慈嘗隱此山故以為名
算嶼山縣西七十里
新婦山縣西北六十里
石壇山縣西北七十五里其山有石如壇
伏龍山縣西北八十里一名箬山其山跨東海西海之門宛若龍頭龍尾之形又若龍赴海之狀因名伏龍山內(nèi)有刺史門石壇乳井產(chǎn)(木患)子木水產(chǎn)紫菜獨(dú)勝他所著名伏龍菜餅
敘水〔渠堰(石契)閘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huán)縣之東南北山勢盤旋潮泥積淤善經(jīng)理之皆可為田稍失堤防風(fēng)潮沖擊則平田高岸悉為水鄉(xiāng)淳熙十□年令唐叔翰與水軍統(tǒng)制王彥舉統(tǒng)領(lǐng)董珍申府聞于朝支降錢米效錢塘江例迭石甃塘岸六百二丈五尺嘉定十五年接連增甃五百二十丈蓋府薦有請朝廷續(xù)賜費(fèi)也其工役縣尹施廷臣水軍統(tǒng)制陳文分董之塘有峻阪捍御甚固本縣又準(zhǔn)行下于石塘盡處再筑土塘三百六十丈以續(xù)之有永賴海晏二亭臨石塘之上經(jīng)始之難后來者不可忽
大浹江縣南一里與鄞江通
小浹江縣南一十五里
富都湖縣南五十五里又曰萬金湖周環(huán)三十里溉民田二百余頃
彭城湖縣南四十五里溉民田一百余頃夏侯曾先地志云墻下湖周環(huán)一十里即此湖也
楊溪縣南三十五里
章家溪縣南三十里
新婦潭縣南三十五里有娘娘祠
石湫縣東南三十里水源出太白王荊公經(jīng)行記所謂下靈巖浮石湫之壑是也鄭瓚黃中有詩云一水玻璃似苕霅群山俎豆勝方壺
華家匯縣東南二十五里
石蓮灣縣東南三十五里
朱家浦縣東南四十里
槎浦縣東三十里
東泉池在縣東泉有二脈其東之脈咸其西之脈甘甘泉常盈雖遇旱暵不耗竭咸者多涸有時(shí)而出味未嘗雜皇朝嘉佑三年令鄭洙以石甃四旁其廣二十余丈其長居廣之半其深得長四之一邑人至今蒙其利
鳳浦湖縣北七十里
沈窖湖縣北一百里溉民田數(shù)百頃
清水浦縣西三十里
渠堰(石契)閘
通山(石契)縣東南海晏鄉(xiāng)一百里慶歷七年荊國王公安石宰鄞縣時(shí)鑿山為之
張監(jiān)(石契)縣西五里
石湫(石契)縣南三十五里
黃滿堰縣南十五里
大博堰縣南三十里
坉埭堰縣南三十里
楊木堰
橋梁
善慶橋 【縣側(cè)半里】
嘉定橋 【縣東一里】
曹家橋 【縣東一里】
市西橋 【縣西二里唐開元中建】
通利橋 【縣西二里】
雙橋 【縣西二里】
小浹江橋 【縣南一十五里熙寧六年建】
和尚橋 【縣南十八里】
大明洋橋 【縣南二十里嘉定中重建】
衛(wèi)家橋 【縣南二十五里】
雙纖橋 【縣南二十五里】
童家橋 【縣南二十五里】
蔣博橋 【縣南二十七里】
石湫市橋 【縣南三十里寶慶二年重建】
四柱橋 【縣南三十里】
師姑橋 【縣南三十五里】
呈圣橋 【縣東南五十里】
撞山橋 【縣西二十里】
三石橋 【縣西三十五里唐貞元八年建】
孔浦橋 【縣西五十里漢干佑元年建】
駱駝橋 【縣西五十里建隆元年建】
澥浦橋 【縣西北六十里唐大和二年建】
石橋 【縣西南三十里皇佑年中建】
津渡
大浹渡 【縣南一里】
小浹渡 【縣南一十五里】
東江渡
朱家渡
胡江渡
蘆浦渡 【縣東一百里乘半潮可抵昌國縣】
敘產(chǎn) 【見郡志】
四明志卷第十九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十一
宋羅浚 等 撰
定??h志卷第二
敘賦
鄉(xiāng)村
清泉東鄉(xiāng)縣西管里一村三
上湖里
山下村 黃泥堰村 金川村
清泉西鄉(xiāng)縣西管里一村三
光政里
梢木村 鸕鶿村 孔浦村
靈緒鄉(xiāng)縣西北管里一村五
達(dá)禮里
莊北村 橋北村 伏龍村
筋竹村 東墟步村
崇邱鄉(xiāng)縣南管里一村四
長陳里
泥灣村 小浹村 樟桐村
韓嶼村
靈巖鄉(xiāng)縣南管里一村三
金泉里
櫻豆村 河頭村 嘉溪村
太邱鄉(xiāng)縣東南管里一村四
富都里 【古曰慈奧里】
富都村 栗湖村 亭子堰村
小榭村
海晏鄉(xiāng)縣東南管里一村九
太寧里
小門村 紫石村 太平村
大明村 馬婆村 蘆江村
大涂村 小涂村 大榭村
鎮(zhèn)市
澥浦鎮(zhèn)縣西北六十里 【澥浦即古所謂渤澥西有昆侖之山東有渤澥之島俗訛為蟹浦】
城西市縣西五里
江南市縣東七里
石湫市縣東南三十里
田畝
田三十五萬六千七百五十畝三角河涂不與
戶口
主一萬七千四百七十一戶計(jì)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一口
客一千六百四十八戶計(jì)六千五百四十一口
夏稅
絹九千五百三十一匹九尺八寸三分
正稅四千七百八十二匹九尺八寸三分
和買四千七百四十九匹
紬二千三百二十九匹二丈七尺九寸八分
正稅一千一百三十一匹二丈七尺九寸八分
和買一千一百九十八匹
綿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一兩四錢六分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二十二匹計(jì)錢一萬三千四百四十一貫五百文
正稅五百九十七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jì)四千一百七十九貫文
和買一千四百二十五匹每匹折錢六貫五百文計(jì)九千二百六十二貫五百文
紬一千四百五十五匹計(jì)錢九千七百六貫文
正稅四百九十七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jì)三千四百七十九貫文
和買九百五十八匹每匹折錢六貫五百文計(jì)六千二百二十七貫文
綿七千三百九十兩每兩折錢四百文計(jì)二千九百五十六貫文
亭戶折鹽
絹一百七十二匹二丈一尺三寸一分
紬六十一匹二丈五尺六寸一分
綿五百九十二兩九錢一分
蠲免清泉鄉(xiāng)下戶絹一百六匹 【淳熙十年指揮詳見郡志】
實(shí)催本色
絹七千二百三十匹三丈八寸九分 【比元額增二尺三寸七分補(bǔ)所虧紬數(shù)】
紬八百一十三匹 【比元額虧二尺三寸七分人絹數(shù)】
綿一萬六百七十八兩五錢五分
秋稅
苗米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五石五斗五升
折變
糯米五百二十五石折苗米五百三十三石九斗三升二合
亭戶折鹽米九百六十七石三斗四合
實(shí)催本色二萬一百一十四石三斗一升四合
酒
水軍庫抱認(rèn)省務(wù)凈息歲額一萬九千三百一十貫文 【省務(wù)元差官監(jiān)當(dāng)支降本柄造賣繼因本縣屯駐水軍置立犒賞酒庫攙奪課利干道中守趙伯圭聞于朝罷官監(jiān)并令水軍承抱開禧元年軍興復(fù)為省務(wù)二年水軍承抱如舊初立息額二萬四千四百一十七貫五百八十文其后趕辦不敷紹熙二年水軍乞減價(jià)賣酒裁定今額均月解府】
諸司一萬四千六百八十三貫四百七十六文
本府四千六百三十一貫九百八十八文
醋息錢一百八十貫文
人戶買撲酒坊一十六所
鳳浦坊 沈窖湖坊
青嶼坊 長山坊
靈緒坊 賈奧坊
蘆江坊 小榭坊
慈奧坊 清水浦坊
石湫坊 澥浦坊
駱駝坊 粟湖坊
莆陳坊 梢村坊
歲額凈息錢八千一百九十七貫五十五文
常平司六千七百一十八貫一百五十一文
本府一千四百七十八貫九百四文
商稅 【以寶慶元年為準(zhǔn)】
歲額錢二萬七千六百貫文
諸司一萬四千二百二十四貫四百八十八文
經(jīng)總制司六千五百八十一貫四百九十六文
糴本司七千六百四十二貫九百九十二文
本府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五貫五百一十二文內(nèi)豁除諸司頭子錢七百一十貫一百二十七文實(shí)收一萬二千六百六十五貫三百八十五文
【[按曰]右所載即郡志所稱定海稅場者而郡志復(fù)載定??h有澥浦稅場前卷亦云澥浦稅場在縣西北六十里此獨(dú)不書歲額必為傳寫者所脫今按郡志合載七場除六場外澥浦場歲額錢應(yīng)得一千五百三十貫文內(nèi)諸司應(yīng)得一千七十一貫文本府應(yīng)得四百五十九貫文諸司中例分經(jīng)總制糴本二司郡志未晰無從查核又按郡志云自嘉定六年以來澥浦場添認(rèn)本府錢三百五十貫則本府當(dāng)共實(shí)收八百九貫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一萬八百五十二貫四百四十八文
縣吏支四千九百九十五貫四百一十二文
本府四百七十二貫文 【解發(fā)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并在內(nèi)】
經(jīng)總制司五千五十二貫四百八文
官戶不減半二百二十七貫六百四文
提舉司頭子錢一百五貫二十四文
茶租錢五百八十九貫九百二十三文
水腳錢六百五十二貫五百八十七文
租堰錢四十四貫五百八文
租渡錢五百四十一貫三百六十八文
房廊錢一十九貫八十文
城基錢一百四十一貫四十八文
河渡錢二百二十三貫七百四十文 【專隸常平司】
職田
米額六百一十七石九斗八升一合二勺 【除坍江事故出豁外實(shí)催四百六十八石五斗三升七合七勺】
鹽
清泉場歲額四千九百八袋
龍頭場歲額一千八百七十七袋二石
穿山場歲額三千袋
長山場歲額三千袋
敘兵
水軍
御前軍駐札定海凡四千人營在縣后五里
統(tǒng)制衙在縣東一里本末已見郡志茲不復(fù)詳
弓手
縣尉司額六十五名
土軍
水陸管界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七十人 【澥浦鎮(zhèn)】
海內(nèi)寨額二百四十人今一百五十人 【本海內(nèi)白峰二寨各管領(lǐng)一百二十人后白峰止作海內(nèi)巡檢下指使至今系海內(nèi)寨撥隸土軍海內(nèi)寨在烏崎頭白峰寨在午棲跳】
敘人 【已見郡志】
敘祠
神廟
東海助順孚圣廣德威濟(jì)王廟
在縣東北五里皇朝元豐元年左諫議大夫安燾起居舍人陳睦奉使高麗還十一月請建廟敕封淵圣廣德王 【按續(xù)通鑒安燾言東海之神已有王爵獨(dú)無廟貌乞于明州定海昌國兩縣之閑建祠宇往來商旅聽助營葺從之仍令為屋百區(qū)今考本廟累封誥敕自干道前并無東海字蓋燾之言如此然是時(shí)實(shí)有東海廣德王廟在萊州不可謂無故封誥不盡如燾言也】 崇寧二年賜額崇圣宮大觀四年加封助順二字仍建風(fēng)雨二神殿于左右宣和三年又加顯靈二字封風(fēng)神曰寧順侯雨神曰寧濟(jì)侯且撥賜官田五頃皆因高麗使回奏請也廟碑知制誥鄧潤甫撰知明州王誨書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二月十日有旨改封助順佑圣淵德顯靈王廟毀于兵紹興二年重建干道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敕賜今封四海神于祀典甚尊國朝淳化二年因秘書監(jiān)李至言祀東海廣德王于萊州南渡以來萊州道絕干道誥書加?xùn)|海二字于封爵之上正祀典也每歲春秋及郊祀告報(bào)必降祝文書嗣皇帝某謹(jǐn)遣臣某官某昭告于某神非常祀比矣初賜宮額本以奉神歲度道士俾主香火宣和五年道士乃請淵德觀額紹興重建遂祀神于廊廡以觀為主而神附之甚失朝廷崇奉之意會道士告觀廡將圯郡為聞于朝寶慶三年守胡矩以颶風(fēng)猛雨交作又舉唐孔戣薦馨南海故事申請專置廟宇得祠牒一十有五郡增給緡錢且勸率士夫民旅助之統(tǒng)制司輟瀕海房廊十五閑之址拓筑海涂面東迎洋立殿三閑翼以夾室風(fēng)雨神列殿前之東西拜謁有庭獻(xiàn)官有位門闬高宏拱護(hù)嚴(yán)翼時(shí)紹定元年也
東岳行宮
縣東北五里直招寶山下皇朝紹興八年建
助海顯靈侯廟
縣西五里侯姓孔象山縣童翁浦人行第七志操剛烈為鄉(xiāng)里所憚咸不敢斥其名侯死有富都監(jiān)巡吏劉贊夢侯告曰上帝錄吾生平之善命為此境神姓名已籍于水府而吾尸泛濫沙浦君能收而穸之且創(chuàng)數(shù)楹俾有棲托必為民利贊訪其尸果如所夢乃即所居地葬而祠之錢氏有吳越靜海鎮(zhèn)將以排筏航海驚濤危甚夢侯許以冥佑順風(fēng)而濟(jì)既歸乃立廟于鎮(zhèn)兵部侍郎皮光業(yè)記之皇朝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號顯靈
洋山廟
縣東北五里山在昌國縣之東北海中唐大中閑黃洽記其廟以為隋煬帝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加封其二妃曰惠曰順夫人曰明德此別廟也是年毀于兵紹興五年重建
忠嘉威烈惠濟(jì)廣靈王廟
縣西北三百步皇朝宣和五年方臘之亂郡邑岌岌賴神助得免邑人于是請立廟后毀于兵紹興六年重建
昭利廟
縣東北五里宣和五年侍郎路允迪給事傅墨卿出使高麗涉海有禱由是建廟毀于兵紹興五年重建
覺海威顯侯廟
縣南一十里舊號山仙廟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今額開禧二年令商逸卿修建新閣且記之
陳山忠應(yīng)侯廟
縣南一十五里舊號陳相公廟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封
云雩三公廟
縣東南八十里與鄞境接廟不知所自始其神冕而九旒垂黈纊被山龍黼黻為旱禱輒應(yīng)主簿永嘉戴栩記之謂谷梁氏所謂應(yīng)乎上公而通乎陰陽者也
宮觀
淵德觀
縣東北五里皇朝元豐元年始建淵圣廣德王廟委道士奉香火崇寧二年戶部侍郎劉逵給事中吳拭使高麗回奏歲度道士一名三年詔天下建天寧萬壽觀以本州島崇壽宮改置四年知縣事徐禋因請其額寘本廟宣和五年改今額
寺院
禪院七
開善院
縣東南九十里唐景福二年置名瑞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千九百六十畝山八千二百七十八畝
云巖山旌教院
縣南四十里唐廣明年中置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九百二十一畝山二千八百九十六畝 【宣獻(xiàn)公樓鑰有題云巖詩云但見云生谷初無石似巖得名非舊觀買地作精藍(lán)境勝環(huán)修竹門深擁翠杉禪林自佳趣莫問后三三】
崇梵院
縣東南七十里唐天復(fù)元年置名啟霞皇朝寶元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二十六畝山四千八百七十畝
明慧院
縣東南七十里唐干寧三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八畝山三百四十畝
資圣院
縣東南六十里唐大順二年置名資?;食纹皆旮慕耦~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九十畝
本覺院
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彌勒周顯德六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八十五畝山三百六十畝
妙勝院
縣西三十里后唐清泰年中置名永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五百畝山無
教院六
正覺院縣西北六十四里周廣順元年置名回峰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四十四畝山九十畝 【院有清風(fēng)軒王(桓去木)詩云海風(fēng)拍枕燈初暗山雨扛窗人正寒料得此軒秋更好怒濤推月上闌干】
永寧院
縣西十五里舊名寧波晉天福中置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六百六十畝山無
觀音院
縣東北一里皇朝皇佑中建常住田二百一十二畝山無
妙音院
縣西二里皇朝元豐年中置建炎元年徙本州島妙音院額以為額常住田二百七畝山無
覺海院
縣南一十三里唐會昌二年置名清海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七十二畝山二百二十五畝
幽棲院
常住田六十二畝山無
十方律院五
凈居院
縣南二十里唐干寧元年置名龍明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五十八畝山七百畝寺之青林山舊有鰻井久而湮嘉泰中旱令商逸卿訪故跡而禱之即獲甘澍商信之篤政成抔土以往后守南劍因旱取土置水祈而得鰻遂雨豈至誠所感固如是耶
惠寂院
縣南七十五里晉開運(yùn)年中置名蘆浦庵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九畝山二百八十畝
息云院
常住田二十畝山無
廣福院
縣西北八十里伏龍山閑舊名咸通伏龍禪院唐咸通三年置皇朝熙寧中改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寺有一井冬夏常溫應(yīng)潮增減名海眼泉常住田二百六十畝山一千六百四十八畝
泗洲院
縣南三十里后唐清泰四年有石佛因水自山流下僧青立因立精舍常住田三十一畝山無
甲乙律院十三
寂照院
縣南九十里梁正明中置名保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二畝山七百三十四畝
真修院
縣南一百里唐大順三年置名門浦報(bào)恩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五十三畝山七百一十四畝
總持院
縣東北一里唐干寧三年置名護(hù)境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六百二畝山無
崇法院
縣西一十五里舊名回向院皇朝建隆三年置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三十二畝山無
慈濟(jì)院
常住田四十三畝山一百畝
靈峰院
縣南四十里周廣順元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七百八十畝
興善院
縣南五十里唐天成二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無
凈巖院
縣南三十里漢干佑二年置名練盆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一百五十一畝
慈化院
常住無
顯教院
常住無
能仁院
常住無
崇光院
常住無
永福院
常住無
敘遺
車駕巡幸 【已見郡志】
紀(jì)異
碁子泙在候濤山半山之閑有小沙灘其下通海出石碁子人欲取之先以白米或黑豆撒其中翼日得碁子各隨其色
縣南四十里有壺山土常赤世傳葛仙翁煉丹之處
淳佑二年夏六月縣產(chǎn)粟一莖雙穗者三四穗者一時(shí)所未見時(shí)添倅趙體要沿檄至縣得之以遺郡守陳塏邦人皆以為豐年之瑞守圖其狀揭之郡齋以驗(yàn)邦人之言 【[按曰]此條后守續(xù)增】
存古
虞世南墓在澥浦鎮(zhèn)靈緒鄉(xiāng)山北
四明志卷第二十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十二
宋羅?!〉取∽?br />
昌國縣志全
敘縣
沿革論
昌國縣在唐為翁山縣秦漢時(shí)地屬會稽郡句章縣初越句踐滅吳獲夫差王欲使居甬東君百家杜預(yù)云句章縣東海中洲即此是也 【國語以為甬句東注云句章??谕庵藿褊纯h有甬東廂遂概呼明州曰甬東非古所謂甬東也縣有甬東村乃古名】 隋開皇九年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則昌國地屬鄮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析鄮縣置翁山大歷六年廢于袁晁之亂五代時(shí)改鄮為鄞則地又屬鄞皇朝端拱二年置為鹽場有巡檢同監(jiān)熙寧六年用部使者言蓬萊安期富都三鄉(xiāng)與縣隔海乃詔置尉以主斗訟盜賊之事已而創(chuàng)縣賜今名蓋丞相王安石嘗宰鄞憫其劇故分之元豐元年益以定??h之金塘鄉(xiāng)為下縣紹興十三年戶部員外郎沈麟編類民籍戶計(jì)萬余而丁口再倍詔升望縣縣居海心北控登萊海密東捍三韓日本始創(chuàng)時(shí)軺車有按部者駭于風(fēng)潮遂罷巡歷
境土
東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西南至州驛三百五里舊志云然然海面際天本不可以里計(jì)也
東五潮至西莊石馬山與高麗國分界
南五潮至隆嶼與象山縣分界
西一潮至交門山與定海縣分界
北五潮至大磧山與平江府分界
東南三潮至韭山與象山縣分界
西南二潮至三山與定??h分界
東北五潮至神前壁下與海州分界
西北三潮至灘山與秀州分界
風(fēng)俗
海島之地俗多醇厚魚鹽雖富而亦輕財(cái)巖谷之民有老死不識城郭者自熙寧創(chuàng)邑至紹熙癸丑百有二十載而應(yīng)傃登進(jìn)士第詩書文物浸盛矣
縣令
熙寧置令以涉海為難詔得替合該磨勘更與轉(zhuǎn)一官不該磨勘與循一資仍與堂除其俸免折支圭田過六頃用萬戶令格也元豐吏部令循資而已猶許堂除元佑元年閏二月八日易以占射后并除之嘉定初復(fù)許占射自鄭伯謙始也
張懿文 【熙寧八年建學(xué)】
張節(jié) 【元豐八年】
張如晦 【政和六年重建學(xué)】
陳遠(yuǎn) 【從事郎紹興元年到任】
韓晦 【從政郎紹興三年到任】
孫遹 【從政郎紹興六年到任】
徐嘉言 【從政郎紹興八年到任十一年滿】
張前 【從事郎紹興十一年到任十五年滿】
胡吉 【從政郎紹興十五年到任十八年滿】
王稽中 【從政郎紹興十八年到任二十一年滿】
韓晝 【從政郎紹興二十二年到任二十四年滿】
葉邦翰 【從事郎紹興二十四年到任二十七年致仕】
朱思 【從政郎紹興二十七年到任三十年滿】
王存之 【文林郎紹興三十年到任隆興元年正月初十日覃恩循儒林郎三月二十八日奉圣旨就任磨勘改官再任十月十七日循資轉(zhuǎn)承直郎磨勘改奉議郎】
白仲赒 【從政郎干道二年到任】
霍辀 【文林郎干道六年到任】
李(王常) 【從事郎干道八年到任】
張鈞 【從事郎淳熙二年到任】
詹嗣慶 【文林郎淳熙五年到任】
韋能問 【從政郎淳熙七年到任】
趙善訓(xùn) 【宣教郎淳熙九年到任十年磨勘轉(zhuǎn)通直郎十三年滿】
盧勝非 【從政郎淳熙十三年到任遇慶典轉(zhuǎn)文林郎】
王阮 【承議郎淳熙十五年到任覃恩轉(zhuǎn)朝奉郎賜緋魚袋磨勘轉(zhuǎn)朝散郎紹熙元年通理筠州新昌縣】
錢棣 【文林郎紹熙元年到任四年滿】
宋清卿 【文林郎紹熙四年到任五年覃恩循儒林郎慶元元年賑濟(jì)循承直郎二年致仕】
湯涓 【承直郎慶元二年到任六年滿】
應(yīng)振 【儒林郎慶元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到任八月二十八日致仕】
富琡 【承直郎慶元六年到任嘉泰二年丁母憂】
葛洪 【從政郎嘉泰二年到任開禧二年滿】
芮德言 【從政郎開禧二年到任嘉定二年滿】
王正卿 【儒林郎嘉定二年到任四年致仕】
錢聞遠(yuǎn) 【儒林郎嘉定五年到任七年離任】
江輝 【承奉郎嘉定七年到任九年離任】
鄭伯謙 【宣教郎嘉定九年到任十一年滿】
聞韶 【宣教郎嘉定十二年到任十四年磨勘轉(zhuǎn)奉議郎十五年遇寶璽恩轉(zhuǎn)承議郎】
趙大忠 【承議郎嘉定十五年到任在任轉(zhuǎn)朝散郎寶慶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滿】
沈剛孫 【奉議郎寶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二年十二月七日致仕】
詹仁澤 【承議郎寶慶三年四月十六日到任紹定元年六月十六日致仕】
社稷
壇在縣西南一百步嘉定末年令趙大忠修
城隍
惠應(yīng)廟縣南城內(nèi)世傳廟神茹侯本邑人今茹侯村其所居也英烈忠毅生有殊績沒而人祠之建炎四年車駕巡幸賜今額紹興三十年縣令朱恩重修且記之淳熙九年趙善訓(xùn)更新焉鄉(xiāng)貢進(jìn)士薛寘記
學(xué)校
熙寧八年令張懿文初建學(xué)于縣東一百步中為大成殿元豐八年令張節(jié)記于石元佑七年簿尉顧復(fù)經(jīng)又徙而東四十步崇寧中廢士附籍于鄰邑政和六年令張如晦重建主簿詹之綱記淳熙十六年令王阮徙于縣南之芙蓉洲嘉泰開禧閑令葛洪建講堂曰申義攻媿樓公鑰書其扁而記之置田養(yǎng)士自紹興五年令韓晦始嘉定令鄭伯謙聞韶趙大忠相繼增益之學(xué)校始具體矣
祭器
一百六十七件
祭服
三副
御書
寶慶訓(xùn)敕士風(fēng)御筆二軸 【一系漕司頒降一系本府頒降】
官書
經(jīng)史子集一十八部計(jì)一百六十九冊
錢糧
水田五百六十畝二角二十五步
山地屋基竹(木養(yǎng))九百一十三畝一角四十三步
歲收
米一百九十七石二斗
租錢三百二十七貫七百八十四文
城郭
縣城周廣五里
坊巷
惠應(yīng)坊 【城隍廟巷】 旌孝坊 【狀元橋東為張超孝行立】
聯(lián)桂坊 【上榮為趙氏兄弟聯(lián)名登第立】
倉庫場務(wù)等
濟(jì)民倉 【嘉定末年令趙大忠建慈湖楊簡記】
庫
正監(jiān)鹽場 【縣東南一百八十步唐曰富都十監(jiān)之一也以喪亂廢皇朝端拱三年八月十五日復(fù)建又有子場曰甬東】
東江鹽場 【縣東八里又有子場曰曉峰在縣西十二里曉字本避英宗皇帝廟諱更名屯田郎官柳永耆卿嘗為監(jiān)場有長短句題壁因兵火失之】
岱山鹽場 【縣北海中一百五十里熙寧六年置】
高南亭鹽場 【高亭南亭二甲元隸岱山場相阻一嶺舟行則經(jīng)大海嘉定元年立為正場】
蘆花鹽場 【縣東十三里本曰東監(jiān)為西監(jiān)子場其敖寓于謝浦歲久勿治淳熙十五年監(jiān)官鮑渭新之嘉定五年置為正場】
居養(yǎng)院 【舊在縣東北一百八十步皇朝崇寧元年十一月置政和二年七月移置縣北二百九十步】
安濟(jì)院 【縣東北一百八十步皇朝崇寧二年八月建政和二年七月移建縣北二百九十步】
漏澤園 【縣北一里皇朝崇寧三年四月建】
公宇
縣廳 【鎮(zhèn)鰲山下山自北來為龍蜿蜒南走屹為一小峰縣治據(jù)其麓熙寧六年八月十九日創(chuàng)】
宣詔亭 【縣治前】
鰲峙亭
凈香亭
斸云亭
廉泉亭 【以上皆在縣治之后】
冰壺亭 【城南芙蓉洲環(huán)以芰荷舊名清遠(yuǎn)干道六年主簿趙善譽(yù)易之】
待潮亭 【舟山】
恩波亭
大生堂 【主簿王子亨建令趙大忠記與恩波亭相邇乃祝圣壽放生之所也】
官僚
主簿 【初置縣以簿兼尉隆興元年守臣韓仲通請置武尉乃詔衛(wèi)閎中專主簿事聽事在縣東乃尉廳為之】
尉 【熙寧六年先令而置凡三鄉(xiāng)斗訟盜賊之事得專焉惟情狀隱伏始以屬邑已而置令詔正兼簿隆興元年五月一日易以西班簿與之并置而廨舍圭租皆與簿分之】
三姑都巡檢 【治在三姑山縣西北八十里】
指使兩員 【一治冽港一治岑江三姑山系北洋沖要之地凡海舟自山東放洋而南欲趨浙之東西必自此分道紹興閑置都巡檢寨又于岑江冽港置兩指使子寨以為犄角其后三姑寨移駐冽港殊失初意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攝守請于朝以三寨土軍聽定海水軍統(tǒng)制節(jié)制每歲撥二百五十人同水軍五十人各三百人出戍三姑以十月朔往三月朔還授以舟船器甲給以添支錢米就軍中擇將佐撥發(fā)訓(xùn)練官以部之即山上建寨屋并廳屋二十閑射亭二閑俾之更番休息閱習(xí)于其內(nèi)夜則歸船宿泊防守北洋要沖自是控扼始嚴(yán)其詳又見郡志敘兵】
岱山巡檢 【治岱山縣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熙寧以前昌國監(jiān)有巡檢兼監(jiān)鹽既置縣則移巡檢于岱山駐札仍兼監(jiān)岱山鹽場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茶鹽香等后別置監(jiān)鹽巡檢止守本職】
西監(jiān)監(jiān)鹽二員 【一文一武初謂蘆花為東監(jiān)正監(jiān)場為西監(jiān)凡五場皆西監(jiān)統(tǒng)之其后四場相繼為正場各置監(jiān)官則與本場并列為五矣】
東江監(jiān)鹽武一員
岱山監(jiān)鹽押袋武二員
高南亭監(jiān)鹽武一員
蘆花監(jiān)鹽文一員 【寶慶二年提鹽余鑄奏選辟文資】
驛鋪
依憩館
敘山
山
翁山
一名翁洲縣東三十里徐偃王所居也今城址猶存抱樸子論古仙者之藥以登名山為上而以海中大(上鳥下山)嶼若會稽之東翁洲之類者次之干道閑耕者于其下得銅鼎一無足而有耳耳亦不穿中可容斗余而底之埃墨猶在以歸進(jìn)士陳節(jié)謂煉丹之遺器
補(bǔ)陀洛迦山
在東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絕處也一名梅岑山或謂梅福煉丹于此山因以名有善財(cái)巖潮音洞洞乃觀音大士化現(xiàn)之地唐大中年西域僧來即洞中燔盡十指親睹觀音與說妙法授以七色寶石靈跡始著海舶候風(fēng)于山下謂之放洋瞻禮惟謹(jǐn)名公亦多游之紹興初給事中黃龜年為之贊十八年史越王以余姚尉攝昌國鹽監(jiān)三月望偕鄱陽程休甫由沈家門泛舟風(fēng)帆俄頃而至詰旦詣洞一無所睹炷香烹茗但碗面浮花而已晡時(shí)再往一僧指巖頂有竇可以下瞰公扳緣而上忽見金色身照曜洞府眉目了然程所睹亦同惟公更見雙齒如玉云天將暮有一長僧來訪云將自某官歷清要至為太師又云公是一好結(jié)果底文潞公它時(shí)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后二十年當(dāng)與公相會于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干道戊子以故相鎮(zhèn)越一夕典客報(bào)有道人稱養(yǎng)素先生言舊與丞相熟不肯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譚論鋒起索紙數(shù)幅大書云黑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fēng)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話遽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遍遣兵吏尋覓不復(fù)見追憶補(bǔ)陀之故始悟長身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xiàn)身也淳熙己酉公正位太師自道本末云爾洞前嵂崒嵌嵚措足無地僧德韶鑿石甃橋六年始成禱謁者便之嘉定七年寧宗皇帝親灑宸翰為扁曰大士橋 【史越王事見補(bǔ)陀寺壁記及會稽志】
東霍山
在東北環(huán)以大海世傳徐福至此山有石蒼盤修竹環(huán)之風(fēng)枝掃拂常無纖塵若有使之者又相傳以為仙而舊志所謂虎豹龍蛇人所不到者妄也
桃花山
在東南世傳安期生煉丹之所嘗以醉墨灑石成桃花紋山因以名
馬跡山
在東北安期生洞在焉
石弄山
在東北山石玲瓏故以名
西蘭山 大箬山
檉岸山 浡涂山 【舊名浮涂】
□石山 滕岙山
岝峉山 【已上并在南】 小竿山
大竿山 蘭山
昆斗山 麻隩山
蛟山 登部山
黃公山 馬秦山
黃砂山 徐公山
雙嶼山 石珠山 【已上并在東南】
東句曲山 石馬山
石牛山 隩山 【已上并在東】
蘭山 浪港山
深水山 莆隩山
蛇山 竹山
洋山 東蘭山
元霍山 西枯山
東曉山 東枯山
桑子山 【舊名桑石】 石蜀山
東胊山 川石山
北壁山 西須山
須皓山 落華山
青(外門內(nèi)石)山 【已上并在東北】 大磧山
東乳山 東岱山
西胊山 大洋山
吊嶼山 【已上并在北】 回峰山
西良山 長涂山
三姑山 灘山
長白山 西岱山
正策山 吳農(nóng)山
如岸山 橫子山
冊子山 西桑山 【已上并在西北】
嘉門山 曉峰山 【已上并在西】
小茆山 三山
大茆山 砂羅山 【已上并在西南】
外有藿山黃石雞鳴東豸西豸碓砧大板洋橫秀山馬乳宜山汐嶼烈表五嶼虎頭方橫白踏大桑云嶼青屯黃屯龜鱉丁興黃隆楊岸晝栲門小磧黃羅門大小板綠獅大小鐲廟址等山皆海中有名者人跡所罕到姑附于后
敘水〔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huán)四方縣若洲島然
放生池在南芙蓉洲也
東龍?zhí)对跂|當(dāng)延福萬壽之中有龍祠焉凡禱先此
泄潭在東北三十六里潭據(jù)山腰深淺不可測宣和中旱簿尉劉佖投以詩曰未躍天衢臥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頭角雖多日鼓動風(fēng)雷在一朝既若有心成變化豈能無意澤枯焦神蹤許為蒼生起愿擊香車上九霄詩沈而雨時(shí)人異焉
岑江潭在西小岑江上遇禱而應(yīng)蜥蜴出焉
惠泉井在北一里深二丈端拱二年所鑿也大旱不枯閑有白蛇出現(xiàn)井之靈也
富都湖在東北八十里舊名萬金周廣三十里今皆為田潴水之所狹甚而泉涌其閑旱車輻湊未嘗少減
橋梁
監(jiān)橋 【城南熙寧元年建日中之市哄集其上久而欹毀紹熙元年令王阮新之】
曉峰橋 【城西淳熙十五年西監(jiān)監(jiān)鹽鮑謂侈大之】
狀元橋 【市心紹熙元年令王阮創(chuàng)立于兩邊石欄刻二句云人從石上行狀元此時(shí)生后遂以狀元名之寶慶元年令沈剛孫建亭五閑干上二年圮于風(fēng)】
津渡 【潮渡已見境土上】
舟山 【去縣五里趨城由此涂出令趙大忠新創(chuàng)堤岸臨江校官應(yīng)(彳繇)記自縣至府涉海洋有風(fēng)波盜賊之虞本府原有大渡船二只委江東寨兵分番撐駕各支小券錢米應(yīng)過渡人每名止收錢五十文足縣屬之尉府屬之都稅院批歷點(diǎn)放不許過有乞□亦不許裝發(fā)私貨然水軍不受昌國統(tǒng)轄往來卒不如期每遇解發(fā)官錢專挾私商殊失當(dāng)來濟(jì)渡民旅之意且船久已敝寶慶三年守胡矩捐楮券五百緡有奇新造二船視舊加廣行下昌國委三姑寨兵主之人給券食屬都稅院與縣尉點(diǎn)放如故仍照浙江官渡例過渡人各給一牌收錢批歷為照有容私者許定海務(wù)檢核過渡人陳告其兩處所收渡錢遇月終解赴軍資庫以備修船之用】
竿纜
金塘
敘產(chǎn)
郡志已詳所未載者岝峉山之艾葉肥大如本草所述蘭山之蘭綠葉紫莖如楚騷所云二種各盈山特地險(xiǎn)遠(yuǎn)難致黃山谷云海岸孤絕處補(bǔ)陀洺迦山譯者所謂小白花山子疑此即山礬不然何以觀音老人堅(jiān)坐而不去也今洛迦山無山礬乃有一種花如瑞香而色白香之清冽似之皆其異者也海族則岱山之鱟醬獨(dú)珍他所雖有之味皆不及此
敘賦
鄉(xiāng)村
富都鄉(xiāng)距縣半里總九都管里二村二
德行里 鼓吹里
甬東村 茹侯村
安期鄉(xiāng)縣東南海中一百里總?cè)脊芾镆淮迦?br />
三山里
桃花村 馬秦村 扶桑村
金塘鄉(xiāng)在縣西南海中一百里總四都管里一村二
湖上里
大奧村 冽港村
蓬萊鄉(xiāng)在縣東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總五都管里一村二
岱岸里
岱山村 胊山村 北界村
鎮(zhèn)市
岱山鎮(zhèn) 【縣北海中】
戶口
主七千六百六十五戶計(jì)二萬三千一十四口
客五千八百七十六戶計(jì)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口
夏稅
絹二千五百五十八匹三丈一寸二分
正稅九百六十四匹三丈一寸二分
和買一千五百九十四匹
紬六百二十五匹三丈九尺六寸七分
正稅二百四十五匹三丈九尺六寸七分
和買三百八十匹
綿一萬七百二十二兩六錢二分
折變
折帛錢
絹五百八十六匹計(jì)錢三千八百六十三貫文
正稅一百八匹每匹七貫文計(jì)七百五十六貫文
和買四百七十八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三千一百七貫文
紬三百九十七匹計(jì)二千六百二十七貫文
正稅九十三匹每匹七貫文計(jì)六百五十一貫文
實(shí)催本色
絹一千八百七十三匹三尺四寸 【比元額增一十六匹二尺四寸八分系人戶續(xù)增圍田及補(bǔ)所虧紬數(shù)】
紬一百九十四匹 【比元額虧二丈四尺七寸七分入絹數(shù)】
綿五千二百六十九兩四錢二分
秋稅
苗米三千六百八十九石一斗三升三勺 【元額二千六百三十三石一斗三升三勺續(xù)添新收人戶圍田米五十六石】
折變
亭戶折鹽四百四十四石五斗二合
實(shí)催本色三千二百四十四石六斗二升八合三勺
酒
人戶買撲酒坊一十五所
翁山坊 白泉坊
大蘆坊 【大舟店附】 翁浦坊
馬秦坊 昆斗坊
中界坊 岑江坊
岱山坊 北界坊
防海坊 小砂坊
厲奧坊 冊子坊
金塘坊 【□□店附】
歲額凈息錢一萬九百二十七貫一百八十八文
常平司九千七百九十四貫四百文
本府一千一百三十二貫七百八十八文
商稅 【無】
砂岸稅錢四千貫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六千八百貫三百八文 【實(shí)催到六千六百三十七貫四百七十八文本縣補(bǔ)支發(fā)一百六十二貫八百三十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三十四貫六百九十二文
本府一百九十一貫四百六十四文 【解發(fā)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并在內(nèi)】
經(jīng)總制司七百七十二貫八百二十四文
官戶不減半二十九貫三百二十八文 【常平司】
頭子錢七十二貫文
茶租錢一十三貫五百文
水腳錢二百四貫四百六十文
職田
米五百一十四石一斗三升二合七勺 【每年申府支豁】
鹽
正監(jiān)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一斗九升二合五抄
岱山場額一萬四千六十袋一石一斗
東江場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九斗九升六合二勺五抄
高南亭場額三千六百袋
蘆花場額三千六百袋
敘兵
弓手
尉司額七十三名
土軍
三姑寨額六百三十八人今五百四十人 【岑江冽港二寨就本寨內(nèi)撥隸】
岱山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三人
敘人 【見郡志】
敘祠
神廟
黃公祠
在東海中晉天福三年建舊圖經(jīng)雖有之其實(shí)未詳按晉賈充問會稽于夏統(tǒng)統(tǒng)曰其人循循有大禹之遺風(fēng)太伯之義遜嚴(yán)光之抗志黃公之高節(jié)而會稽典錄亦稱人材則有黃公潔己暴秦之世然則四皓之一也至西京雜記乃曰東海人黃公少能幻制蛇虎嘗佩赤金刀及老飲酒過度有白虎見于東海黃公以赤刀厭之術(shù)不行為虎所食故張平子西京賦曰東海黃公赤刀奧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于是不售按據(jù)不同今兩存之
岱山廟
在北海中其神名棱姓陳氏字長威廬江襄安人隋大業(yè)中航海擊流求國俘斬頗眾事見隋史廟以端拱二年建號陳將軍廟紹興十七年重修進(jìn)士施知微記胊山亦有祠
烈港廟
東北海中廣德軍廣惠廟也紹興二十年都巡檢使李全建教授高誾記
徐偃王廟
在縣東地名翁浦俗呼為城隍頭十道四蕃志云徐偃王城翁洲以居其址今存按史載偃王之?dāng)”弊吲沓俏湓瓥|山下以死疑非此海中而韓文公為衢州廟碑乃記或者之言曰偃王之逃戰(zhàn)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于會稽之水則十道四蕃志或可信矣
洋山廟
東北海中唐大中四年建黃洽記云海賈有見羽衛(wèi)森列空中者自稱隋煬帝神游此山俾立祠宇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以煬帝不可加封特封其二妃為惠妃順妃夫人為明德夫人敕藏于廟近方刻石知衢州袁甫記 【紹熙元年令王阮修縣志謂神游之說不經(jīng)然寇之欲掠也必卜焉弗吉即散并海之民賴之故久而不廢或又云煬帝跡不至此陳棱伐流求國廟于胊山岱山或因其臣祀其君如長沙祀定王而并祀高文二帝也】
宮觀
道隆觀
縣南本東岳廟宣和二年賜觀額守臣樓異所請也
寺院
禪院十
九峰山吉祥院
縣北六十里唐開元中高僧惠超居是山香柏巖草衣木食遂開此山其巖高峻不可到時(shí)聞鐘磬聲而已漢干佑二年號曰崇?;食纹皆曩n今名熙寧中始建輪藏其神靈甚邑人有禱必歸焉建炎初給事中黃龜年施辟支佛牙長四寸闊一寸舍利盈綴時(shí)見五色紹興十八年主僧法寧建大閣藏之刻石以記常住田一千五百六十六畝山三千七百七十九畝
普慈院
縣北五里舊名觀音唐大中十四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世傳東晉韶高僧隱于此常住田九百一十八畝山三千一百二十畝
萬壽院
縣東北三十里舊名永?;食≡杲ㄖ纹皆曩n今額常住田九百六十畝山八千六百六十畝
保寧院
縣東南海中舊名保安晉天福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九畝山一千二百二十九畝
祖印院
縣東北海中舊名蓬萊晉天福五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八十畝山一千二百九畝
延福院
縣東四十里舊名羅漢唐光化二年僧法融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淳熙十四年更律為禪從守臣岳甫請也常住田六百三十五畝山三千三百八十畝
梅岑山觀音寶陀寺
在縣東海中梁貞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寺以觀音著靈使高麗者必禱焉皇朝元豐三年有旨令改建賜名寶陀且許歲度僧一人從內(nèi)殿承旨王舜封請也紹興元年郡請于朝革律為禪嘉定七年寧宗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四大字賜之且給降緡錢一萬俾新祠宇常住田五百六十七畝山一千六百七畝
回峰院
縣西皇朝建隆元年建常住田九百四畝山一千一百二十一畝
興善院
縣西三十里后唐天成二年建名小善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四百四畝山一千二百六十三畝
廣福院
常住田四百二十四畝山九百九十八畝
教院六
超果院
縣東海中舊名資福晉天福二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七十二畝山二百二十五畝
化城院
縣西海中舊名羅漢漢干佑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五十畝山一百八十畝
資福院
縣東北海中晉天福八年建常住田三十三畝山無
華云寺
縣東北海中舊名香蘭周顯德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改賜空王建炎三年再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四百四十畝
封崇院
縣東海中舊名資福又名資國周廣順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畝山五百一十二畝
接待觀音院
常住田五畝山無
十方律院一
潭石廣福院
縣東南海中舊名崇壽皇朝端拱二年建熙寧元年賜名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名常住田五十八畝山一百八十七畝
甲乙律院六
翠蘿院
常住田一百八十一畝山三百九十畝
隆教院
縣東北四十里漢干佑二年建名降錢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六十六畝山一百六十一畝
保安院
縣東北海中漢干佑二年建常住田九十八畝山一百七十畝
梵慧院
縣西海中唐咸通中建漢干佑二年立名壽圣皇朝開寶二年改賜超果治平二年再賜今額有佛殿記臨川晏 【從享從文】 復(fù)撰常住田三百畝山一百三十畝
普濟(jì)院
縣西海中舊名山門漢干佑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五敦田一百一十畝
普明院
縣西北海中古泗洲堂也窣堵波二以鐵為之世傳阿育王所鑄錢氏忠懿王寘之于此皇朝大中祥符中賜院額紹興十八年僧曇解侈大之高麗入貢候風(fēng)于此
敘遺
車駕巡幸 【已見郡志】
紀(jì)變
烏石塘三一在馬秦岙一在下塘頭千步砂一在桃花岙昔皆大洋也百年之閑或卷砂以為堤或堆石以為塘中成膏腴不以人力然則滄海變桑田非虛言也
存古
安期先生洞在馬秦山世傳安期生隱于此因以名鄉(xiāng)焉
查浦在東夏侯曾先地志云吳伐越次查浦深入至此宜句踐不能忘也
鼓吹峰在翁浦中其山之陰曰戰(zhàn)洋曰馬岙其對即偃王祠也世傳孫恩之竄亦在此按恩自其叔泰以罪誅即竄海島史雖不指島名以地考之隆安四年夏四月寇浹口入余姚五年二月丙子又自浹口攻句章及滬瀆海鹽之?dāng)∽詻芽趶?fù)竄于海浹口蓋今定海昌國之閑虎蹲交門之側(cè)也跡其出沒皆由于是則其巢穴容有在此者矣今之遺址為偃王為恩未可知也
須河古城去縣七八里世傳始于此筑城建邑以土輕移就鎮(zhèn)鰲今城基尚存
又新校一葉
新校
【[山]】 [補(bǔ)陀洛迦山] 舊與丞相熟 【熟上脫接字】
【[神廟]】 [洋山廟] 封其二妃 【據(jù)二老閣鄭本妃下為惠順夫人明德夫人】
四明志卷第二十一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十三
宋羅?!〉取∽?br />
象山縣志全
敘縣
沿革論
象山縣在秦漢時(shí)為會稽郡鄞縣地晉析臨海縣之北與鄞縣之安化鄉(xiāng)置寧??h屬臨???【臨海縣本會稽郡回浦縣地后漢改回浦曰章安吳太平二年析章安置臨??h赤城志云晉武帝太康元年析臨海之北置寧??h寧海士風(fēng)志云縣本漢回浦鄞二縣地太元三年裂鄞之八百戶安化鄉(xiāng)二百步置寧海縣】 隋開皇九年廢鄞入句章屬會稽郡廢寧海入臨海屬永嘉郡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鄞州析臨海置寧海七年省寧??h入章安縣屬臺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屬越州永昌元年復(fù)置寧海神龍二年析寧海及鄮置象山縣屬臺州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于鄮縣廣德二年以象山屬明州海曲有山形如象故曰象山縣始置時(shí)監(jiān)察御史崔皎奏于山之東麓彭姥村立縣治以山名名之三垂皆海惟西南有路通寧海縣貞元中為中縣有五鄉(xiāng)皇朝景德三年并為三鄉(xiāng)九域志為下縣
境土
東西二百里南北二百五里縣治西北距府城驛三百七十一里
東至鄞縣界八十里以東殊山為界
西至臺州寧??h一百里以磕蒼山□為界
南至臺州寧??h界一百九十里以秋盧門海港為界
北至鄞縣界一十五里以嶼山為界
東南到海六十里
西南到臺州寧??h界一百十五里以漁溪海港磕蒼山脊為界
東北到鄞縣界四十里以鄞港中流翁山為界
西北到奉化縣界二百四十五里以鄞港中流白石山為界
風(fēng)俗
土狹而人尚儉訟稀而賦易辦宦游者謂之海東道院士夫安于恬退庸庶勤于耕墾少蠶織多漁鹽無巨室無巨商淳厚有古之遺風(fēng)焉
縣令
楊宏正 【唐大中元年修棲霞觀】
陳偓 【皇朝太平興國三年】
李士龍
譙居實(shí) 【端拱元年令兼簿尉】
閻道化 【淳化二年】
宋去華 【淳化四年令兼簿尉】
楊逢獎(jiǎng) 【淳化五年】
李顯 【至道二年定??h主簿兼令尉】
朱照 【咸平元年】
何蕭 【咸平三年】
胡晝 【咸平六年】
司空禧 【景德二年】
張?zhí)?【景德三年】
董京 【大中祥符元年】
朱文郁 【大中祥符四年】
趙可及 【大中祥符六年】
李士寧 【大中祥符九年】
邢譔 【天禧三年】
郭昭華 【干興元年】
杜宏 【天圣三年】
楊圭質(zhì) 【天圣七年】
寧軻 【明道元年】
陳良 【景佑二年】
慎晏 【寶元元年】
東方覲 【康定元年】
李符 【康定二年】
任永德 【慶歷四年治石(石契)以捍海見劉攽西谷記】
張積 【慶歷八年】
郎洞 【皇佑二年浚河蓄水以備旱見劉攽西谷記】
魏師中 【皇佑五年】
張仲羲 【至和二年】
顧方 【嘉佑三年有治績踰年而死民哀而祠之見劉攽西谷記】
陳玠 【嘉佑六年】
林旦 【治平元年劉攽西谷記曰以文學(xué)為政邑人宜之嘗大病民有刲股肉以療者吾聞其通海西港以利涉板筑縣城而正社稷夫子之位堂宇壝埒皆應(yīng)古典既知所務(wù)矣修治西谷益植花卉因其老木修竹作為亭榭以眺望滄海而想蓬萊非其有余力而暇及此哉】
江樸 【治平四年】
黃顏 【熙寧二年】
杜調(diào) 【熙寧六年】
滕寶臣 【熙寧九年】
程漸 【元豐二年】
蘇澣 【元豐五年】
葉綬 【元佑元年】
彭育 【元佑四年】
章允文 【元佑七年】
丁執(zhí)文 【紹圣三年】
裴公冕 【元符元年】
祝粹 【元符三年】
王劭 【崇寧元年】
徐敏求 【崇寧元年】
朱戩 【崇寧四年】
李崌 【大觀二年】
李承 【大觀三年】
江翃 【政和二年】
翁范 【政和七年】
錢(土庶) 【宣和元年丞攝邑】
彭洵 【宣和七年】
王治 【建炎三年】
周秘 【建炎三年】
趙舉之 【建炎四年】
毛檉 【紹興三年】
宋砥 【紹興七年】
王莘 【紹興十年】
馬希哲 【紹興十三年】
左邵 【紹興十六年】
謝徽 【紹興十九年】
慎知柔 【紹興二十二年】
沈元壽 【紹興二十五年】
俞光凝 【紹興二十八年】
范嗣蠡 【紹興二十九年以司戶攝邑】
晏解 【紹興三十年】
胡琦 【隆興元年】
葉榆 【干道二年】
褚伯起 【干道五年】
張安中 【干道八年】
高子莫 【淳熙三年】
蘇森 【淳熙五年以定海尉攝邑】
許知新 【淳熙五年】
蔣鶚 【淳熙九年】
徐褣 【淳熙十一年】
王椿 【淳熙十一年】
胡矩 【淳熙十四年以監(jiān)比較務(wù)攝邑】
李孟傳 【淳熙十五年】
朱光朝 【紹熙二年】
唐士列 【紹熙五年以監(jiān)昌國鹽場攝邑】
趙善與 【慶元元年】
沈球 【慶元三年以監(jiān)比較務(wù)攝邑】
韓元禮 【慶元四年】
趙潭夫 【嘉泰元年】
張拭 【嘉泰四年】
周褎然 【開禧三年】
施季豹 【嘉定三年】
袁一之 【嘉定五年】
王懌 【嘉定七年以定海丞攝邑】
汪賢舉 【嘉定八年】
趙崇賀 【嘉定十年以定海丞攝邑】
趙善(上臸下曰) 【嘉定十一年】
王度 【嘉定十五年】
趙希魯 【嘉定十六年以昌國簿攝邑】
季齊愈 【嘉定十七年】
李仁明 【寶慶三年】
曹泳 【紹定元年以司法攝邑】
毛遇順 【修職郎紹定元年八月初七日到任】
社稷
壇在縣西二百步治平中令林旦修
城隍
廟在縣西南二百四十步唐神龍二年建
學(xué)校
至圣文宣王廟與學(xué)同建于唐會昌六年在縣東南一百步前鄉(xiāng)貢三傳王關(guān)記皇朝嘉佑中令顧方修繕講肄尤盛刻前記于石治平中令林旦重修建炎兵毀隆興元年令胡琦重建且記之久而圯講堂四齋以及門廡慶元六年令韓元禮所更新也大成殿嘉定十一年令趙善臸曰所更新也殿成校書郎張?zhí)捰浿龂沮w希魯以十六年來攝邑事創(chuàng)亭曰攀桂
祭器 【主簿方東置】
祭服 【闕】
御書
寶慶訓(xùn)敕士風(fēng)御筆二軸 【一軸漕司頒降一軸本府頒降】
錢糧
谷二百八十二石四斗
租錢二十七貫四百文
海涂稅錢一百五十貫三百五十文 【元納本府嘉定四年
守王介截?fù)芟驴h學(xué)養(yǎng)士】
城郭
縣城周回一百五丈治平中令林旦筑河水環(huán)之東門曰登瀛西門曰登臺
坊巷
蓬萊坊 明倫坊 襲慶坊
三瑞坊 遺愛坊 興孝坊
綠埜坊 裕民坊 聯(lián)桂坊
晏清坊 鳳躍坊 太平坊
聞弦坊 應(yīng)真坊 叢桂坊
望僊坊 崇仁坊 拱星坊
興文坊
倉庫務(wù)場等
倉 【縣西十步】
義廩 【嘉定六年主簿趙善干置分頓三鄉(xiāng)寺院以便賑糴】
庫 【縣廊】
酒務(wù) 【縣西南一百八十步】
教場 【近縣尉廳】
玉泉鹽場 【紹興初置縣東北三十里又有子場曰瑞龍?jiān)粬|村】
玉女鹽場 【縣南九十里本玉泉子場以監(jiān)官往來迂遠(yuǎn)嘉定四年立為正場】
居養(yǎng)院 【皇朝建中靖國元年四月以百姓繆貴戶絕屋為之崇寧四年十月以地里遙遠(yuǎn)移縣東一百五十步】
安濟(jì)坊 【縣東一百五十步皇朝崇寧三年六月建】
漏澤園 【縣東北三里皇朝崇寧三年六月置】
公宇
縣樓門 【慶元四年令韓元禮重建】
宣詔亭 【縣樓外東寶慶元年縣令季齊愈建】
頒春亭 【縣樓外西寶慶元年縣令季齊愈建】
敕書樓 【嘉定十四年令趙善晉重建】
廳 【淳熙四年令高子莫重建】
堂 【淳熙十五年權(quán)縣胡矩重建】
廳軒 【慶元四年令韓元禮重建】
西廳三瑞堂 【嘉定十三年令趙善晉重建】
東廳 【寶慶二年令季齊愈建】
待賢亭 【縣東門里】
迎麾亭 【縣西門里】
無量壽亭 【嘉定十三年縣令趙善晉于放生池北建內(nèi)有無量壽佛像】
綠埜館 【縣南一百步直前皆洋田后臨放生池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重建】
觀瀾亭 【縣北一里象潭山之趾治平中縣令林旦置左丞許將有詩】
應(yīng)真亭 【縣西一里煉丹山頂治平中縣令林旦置紹興中縣令俞光凝重建嘉定十三年縣令趙善晉移置于仙掌巖之前】
濯纓亭 【縣西一百步溪側(cè)西谷桃源徑之閑治平中縣令林旦置】
灌木亭 【縣西一百步山閑西谷之南治平中縣令林旦置其側(cè)有曲水亭竹閑亭射圃】
升浮亭 【仙掌巖之下慶元初縣令趙善與建】
照香亭 【就縣治西墻為之俯瞰酴醾縣令趙善與重建】
香風(fēng)亭三友堂更好亭芥庵竹籬茅舍站臺桃?guī)X望稔樓 【皆在縣治西圃慶元初縣令趙善與建】
滌塵亭又名東谷泉亭 【縣東北四里有泉泓然雖旱不枯往來便于汲飲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置亭于側(cè)】
方壺亭 【縣西北一里鳳躍泉之南林木蔭翳巖崖欹峭僅容一亭下睨清湍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上臸下曰)置】
圓嶠亭 【縣東三里東谷桃花蹊之南四山盤旋前挹松蘿下俯石澗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建】
官僚
主簿 【聽事縣治之東寶慶三年主簿姚時(shí)雍重建平易堂嘉定六年主簿趙善瀚建主簿徐僑書 月(豕生)堂嘉定五年主簿方東建宣獻(xiàn)公樓鑰書后易為五桂堂主簿趙汝遇書 登瀛臺石曼卿書久廢】
尉 【聽事縣東一百步隆興初置武尉以蓬萊驛為之】
監(jiān)酒
玉泉監(jiān)鹽 【聽事縣南五里紹興初有監(jiān)官二員文武通差一押袋一催煎其瑞龍東村玉女溪三湯兼領(lǐng)之嘉定四年分玉女溪為正場以押袋為監(jiān)官催煎為玉泉監(jiān)官兼領(lǐng)瑞龍東村二場】
玉女溪監(jiān)鹽 【聽事本場】
東門寨巡檢 【寨在縣南一百里東門山側(cè)當(dāng)海道之沖舟舶多艤于此嘉定二年置寨官一員于定海撥水軍六十人更戍之十四年臣寮奏寨兵擾民竟罷】
驛鋪
蓬萊驛 【縣東一百步今為縣尉廨宇】
西溪驛 【縣西南四十里久廢】
應(yīng)真館 【縣東一百四十步久廢】
陳山驛 【縣東北一十五里久廢慶元元年縣令趙善與復(fù)置】
后倚驛亭 【縣西四十里海際嘉定十六年智門院住持僧師哲建】
西砂嶺驛亭 【縣西三十里嘉定十六年智門院住持僧師哲建】
鋪 【乘海潮往來府縣故不置】
敘山
山
象山縣北半里山形如象因以名焉山腰有水曰象潭唐干符二年鳳皇翔于山之巔故又名鳳躍峰
玉幾山縣南十五里縣治對之為案山
煉丹山又名蓬萊山縣西一里眾山隱映圓秀其巔平夷有丹灶及煉丹亭址陶隱居嘗煉丹于此更上有峰巍然號大煉丹海上望之層巒杰嶂如畫邑人逢春登覽號為勝概其側(cè)有仙掌巖掌跡隱然
鼓吹山縣東八里其峰崒然孤峻天將雨云霧先起有聲轟轟如鼓吹焉故名
仙跡巖縣東十五里地名杉木(木養(yǎng))長七尺許廣三尺指跟了然巖洞闊于屋數(shù)閑洞內(nèi)有石佛像頗多洞前之石平夷闊三丈許成五彩文有石獅子如羊犬蹲踞圓巖上
圣娘山縣南十里世傳昔有一女在山上隱見如神
南巖又曰千頭巖縣南五十里三巖參天如列筍而中尤峻拔
道士巖縣南五十里迭石高數(shù)十丈特立路旁冠貌儼然宛類道士
東門山漢書地理志所謂天門山也 【奉化縣亦載天門山象山奉化皆古鄞縣地也姑兩存之】 高二百丈周回二十五里兩峰對峙其狀如門闊一百五十余步下有橫石如閫潮退湍瀉惟風(fēng)平浪息乘舟可渡蕃舶商船必經(jīng)從之潮未平或有風(fēng)濤則蟻聚泊舟山下此海道之沖要也
(同瓦)瓦山狀如(同瓦)瓦因以名巖上有一仙跡長一尺余
版場坑山巖上有仙跡長尺三寸深半寸
師娘奧山舊有農(nóng)人墾地獲一古鐘
三萼山有三峰春時(shí)雜花交發(fā)綺麗可觀
于綰山古有漁人于綰卒于此
東西濤山四面皆風(fēng)濤未嘗暫息人跡少到
擔(dān)子山狀如曲擔(dān)
陽大嶼山
秋盧門山
大門山
石壇山 【以上皆縣南海中】
佛頭巖縣東南二十五里巖高十余丈上如佛首中斷如蜂腰岌然欲搖動又謂搖巖環(huán)巖遠(yuǎn)近皆薝卜花遇夏花開彌望如雪香聞十余里
鋸門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山中對如門
面現(xiàn)山與縣相望無山閑隔因以為名
大睦山
秋闬山
韭山
大薤山 【以上皆縣東南海中】
雞籠山縣西南五里圓秀望之如雞籠山麓有白鶴廟
伍師山縣西南四十里上有白龍?zhí)杜f有五僧修道于上
臺明嶼縣西南海中兩山相對一臺山一明山此臺明分界之所
馬鞍山兩頭起峰宛如馬鞍
雙泉山上有二穴出泉味甘可飲過舟常汲之
東殊山 【以上皆縣東海中】
天印巖縣西七里大岙其巖如六花印
化氣巖縣西三十里又號蒙頂山夏旱驗(yàn)之有少云氣自巖竇出必雨
西殊山縣西海中
金雞嶺縣東北二十五里嶺上小大之石皆有雞爪距跡
珠巖山縣東北三十里世傳番舶自海中見此山有寶氣因至尋之不獲而去半巖有古檜奇怪人莫能取或傳常出白堊
鄭行山縣西北十里山尤高聳上產(chǎn)靈草佳茗舊有鄭行結(jié)庵于上
新羅岙山縣北七里耆舊相傳新羅國人嘗泊舟于此
敘水〔渠堰(石契)閘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huán)三垂東南皆大洋北則巨港東曰錢倉南曰大睦西南曰東門皆蕃舶閩船之所經(jīng)自錢倉而北則定海自東門而南則臺溫此大洋也其北港則陳山渡舟之往來東達(dá)于洋西距鮚埼由陳山渡一潮至方門再潮至烏埼三潮可至府城下
放生池縣南百步
白馬湖縣東南十里初縣之東塘山有王氣鑿之有白馬飛入湖中因以為名
舊河在縣之南合三十六澗灌上洋田六萬畝十里流于朝宗(石契)又五里西至靈長(石契)
瑞龍河千有余丈在縣之東
千丈河在縣之西二河皆淳熙五年令許知新創(chuàng)開以灌下洋之田
龍洞縣東南二十五里鋸門山之趾也世傳五龍聚會之所洞瞰巨海中如石屋闊數(shù)丈每歲上巳邑人俟潮汛退艤舟入洞觀之巖花石乳繽紛懸墜下有白黑棋子石布于沙磧更入四五丈巖回洞深洶涌澎湃寒陰凜然不可進(jìn)矣天將大雨水如雷鳴聲聞十余里歲旱投以朱書鐵簡則雨立應(yīng)
東攝潭縣西七十里層巒峭壁捫蘿而登有小瀑布流下于潭為歲旱禱得鶴龜則雨隨車至鶴龜其甲尺許嘴如鸚鵡尾長八九寸鱗甲炯然
白龍?zhí)犊h南三十里伍師山巔為旱禱雨多應(yīng)
清潭縣西南十里山木陰翳上有石溜注水于潭石壁多菖蒲主簿陳震嘗為旱禱甫下山而雨作
涌泉潭縣西南十五里潭清淺人謂龍穴亢旱則斬鵝祭之鐃鼓方鳴泉即涌出或有得云母石于潭側(cè)者
瀑布泉縣西南四十里泉瀉于靈巖之上飛流濺沫迨百余丈有猿藏巖中時(shí)出沒于瀑布之閑鄧仁憲廉布吳說諸公嘗有題詠相傳巖端生奇花枯檜仍有舟船碇石之跡
雙竇又名巨穴潭縣東南二十里有二穴深不可測其水隨潮升降下通龍洞
玉泉縣東北三十里廣福院前泉深三尺味甘色白烹茶為勝立夏后則泉溢立秋后則泉涸有怪松偃蹇覆于上
海眼縣西南五里白鶴廟前雖旱不枯
金蛤潭縣東北三十五里珠巖之巔其潭晴雨皆涸特沙磧耳上有石壁遇旱禱之則有水如珠從石壁中迸出須臾盈潭游鱗蜿蜒中有金蛤呼之有聲應(yīng)則雨山東南之潭為大金蛤
平石潭縣西南二十五里
白蟹潭縣西南三十五里
金松潭縣南二十五里
大門潭縣南八十里
青峰潭縣西南二十五里紹興閑主簿袁逵禱雨隨應(yīng)
?。ㄊ酰╅l
朝宗(石契)縣南十里紹興七年縣令宋砥修處州錄事參軍廉布記隆興元年主簿趙彥逾重修置寨屋于其側(cè)每歲官差僧行居之視水旱以為啟閉輪人戶兼管且修其(石契)板
靈長(石契)縣西南十五里其地勢稍高常筑而不泄非暴漲則不起
理川(石契)縣南十五里
會源(石契)縣東南十七里久廢邑人以水暴漲朝宗靈長二(石契)泄之不及且于陰陽家風(fēng)水有妨訴縣乞開此(石契)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為造石(石契)以代朝宗啟閉朝宗既筑水大至則聽其從(石契)閘上泄之
橋梁
縣東橋 【東半里皇朝景德三年置】
縣西橋 【西一百七十步】
縣市橋 【縣南七十步】
中路橋 【縣西南一百三十步】
保德橋 【縣東北一十里】
惠政橋 【縣南一里紹興閑編木為之久廢嘉定十三年令趙善晉重建易之以石】
支橋 【縣西南四十里】
大橋 【縣南四里紹興閑置】
湯家后門橋 【縣東南五里】
東溪橋 【縣西南六十里】
下林溪橋 【縣東北八里】
陳雅洋橋 【縣西三十里】
大溪橋 【縣西八里】
津渡
陳山渡 【縣東北一十五里自陳山發(fā)船折二百里經(jīng)兩潮至奉化縣東宿登岸舊皆民船私載時(shí)遭風(fēng)濤??苤悸∨d元年主簿趙彥逾刱造船二只皆面闊一丈六尺朝夕互往兩船篙手共二十人每名月支常平錢一貫二百五十文自此民旅無虞損則官修或重建】
袁村渡 【同在陳山海岸發(fā)船兩潮至奉化縣袁村登岸舊皆私船時(shí)遭劫溺后縣自造官船抱納常平司錢以其余為修陳山二船之用及月?lián)苁е鷮W(xué)】
姜嶼渡 【舊名吳七娘渡在縣西北五十里津頭乃本邑吳七娘之地因以為名至奉化東宿登岸】
湖頭渡 【縣東北三十五里舊為陳山子渡自本邑田下潮長登舟平潮至鄞縣東湖頭登岸】
白查渡 【縣南四十里】
敘產(chǎn)
土產(chǎn)已載郡志畜之品有白羊府所以供御者于邑取之花之品有紅木犀最奇邑士史本初得此種因接本獻(xiàn)闕下高宗皇帝雅愛之曾畫為扇面御制詩題其上以賜從臣榮薿詩日月宮移就日宮栽引得輕紅入面來好向煙霄承雨露丹心一一為君開復(fù)古殿又題曰秋入幽巖桂影圓香深粟粟照林丹應(yīng)隨王母瑤池曉染得朝霞下廣寒自是四方爭求之歲接數(shù)百本史氏以此昌其家今惟邑境所植色深而香烈移之四方則色香少損此地氣然也 【今制使胡公矩舊嘗以監(jiān)比較務(wù)攝象山賦詩云碎瓊?cè)嘞阕骷」庆V日吹紅染膚色人閑何處有此葩一種風(fēng)流初未識東隅月戶編三千夜修玉闕瀛洲前拂搖桂子偶墜此雨露培植開韶妍史翁移根出蔥蒨雕斛持歸翠微殿一朝麗質(zhì)冠百昌御墨分題落團(tuán)扇何年流轉(zhuǎn)江南鄉(xiāng)一本奚翅千金償分枝接葉色已淺縱有此花無此香絕愛西山佳麗地藹藹修林倚清吹寧論斜日杏花酣未許熙春海棠睡是時(shí)金氣初高明宇宙軒豁澄埃氛青霞絳雪互點(diǎn)綴濃芬剩馥飄氤氳鷲峰繁黃今不數(shù)破祴山僧練裙女試看香御擁紅云肅奉虛皇游碧宇攜持寶鏡吹波金寒光萬頃空人心煩君控取紅鸞住便恐香魂夜飛去 忠定史越王見而次韻云粟蕊搏金葉凝碧獨(dú)在秋林逞顏色豈知東溟史氏居別有奇標(biāo)人不識姮娥侍女盈萬千一一姿貌皆無前為嫌此花忒淡薄渥丹乞與春爭妍露滴胭脂霜染蒨植根只向廣寒殿凡塵俗韻不可干清涼惟許秋風(fēng)扇何幸移到蓬萊鄉(xiāng)巨萬索直誰敢償盤紆欄檻久不曜一目名飛并國香豪貴爭看期縮地載酒遲來煩鼓吹園丁聞之競采擷夜深不使花神睡接枝換骨離四明飄飄爽氣排妖氛遂令禁(上竹下御)成真賞余馨剩馥常氤氳芙蓉寒菊不足數(shù)包羞正似無鹽女從渠搖落動秋聲獨(dú)步惟茲遍寰宇我嘗對此傾葵金卻思四海狀元心殷勤勸花宜且住寒士人人折得去 胡公再次韻云霧隱森森小山碧不嫁春風(fēng)矜國色流芳端自蕊珠仙曾是先皇親拔識一身便足當(dāng)三千氣韻乃在黃香前聊同蕖菊領(lǐng)秋色不與桃李爭春妍日幄云幢護(hù)青蒨丹霞為臺月為殿露滋韶艷染猩袍風(fēng)引清芬吹雉扇結(jié)根只合帝子鄉(xiāng)價(jià)重未可瓊瑤償濟(jì)川小試舟楫利作醴更助椒蘭香仙籍英聲在丹地紫殿名高非濫吹影斜遙漢玉蟾寒香渡鎖窗金鴨睡運(yùn)際千齡遭圣明氣使萬里開塵氛一枝昔已擅風(fēng)采五方今正傳氤氳后塵江梅誰比數(shù)獨(dú)抱孤根對青女幸分余馥沾后來一吐寒花照霜宇佇看一諾輕千金嫣然顧笑舒丹心愿公千秋長在廣寒宮里住容我驂鸞共來去 忠定史越王再次韻云鄮峰老子雙瞳碧已悟人閑空是色群花四季作芳菲一笑觀之如不識有時(shí)斗酒沽十千狂歌爛醉群花前紅紅白白自妖艷誰曾著口論(女□)妍唯聞丹桂藏青蒨清芬正滿姮娥殿卻思一見無緣由但寫奇標(biāo)在團(tuán)扇忽聞移本下吾鄉(xiāng)此愿端知合得償園工玉斧與換骨坐使凡種皆天香先皇得之植禁地飫賞鈞天動仙吹高燒鳳蠟類星繁正恐夜深花欲睡于今哀戚遍幽明鼎湖仙駕超塵氛遺髯注想文王囿玉闌佳氣徒氤氳胡君真材一二數(shù)他日補(bǔ)天慕媧女正欲攀枝效郄詵會看聲名飛海宇雄篇擲地如鏘金俊逸清新洗我心怪底斯人掉頭不肯住明年射策君門去】
敘賦
鄉(xiāng)村
政實(shí)鄉(xiāng)負(fù)郭管里一保十二 美政里
烏石保 【縣西北二十里】 白石保 【縣南五里】
弦歌保 【縣西五里】 保德保 【縣東北十里】
考坑保 【縣東北五里】 延德保 【縣北五里】
陳山保 【縣北十五里】 下史保 【縣南五里】
黃溪保 【縣西北十里】 西沙保 【縣西二十里】
淡港保 【縣西三十五里】 姜嶼保 【縣西五十里】
歸仁鄉(xiāng)縣南十五里管里一保十 崇仁里
九頃保 【縣南十五里】 馬江保 【縣南二十里】
東溪保 【縣西南四十五里】 青部保 【縣西南八十里】
后門保 【縣南一百里】 周岙保 【縣南七十里】
松岙保 【縣南三十五里】 管溪保 【縣西南二十五里】
西溪保 【縣西南四十五里】 馬岙保 【縣西南七十里】
游仙鄉(xiāng)縣東七里管里一保十 和順里 【舊名三山里】
竺山保 【縣東北二十五里】 柘溪保 【縣東七里】
錢倉保 【縣東三十五里】 夾嶼保 【縣北二十五里】
東村保 【縣東北三十五里】 朱溪保 【縣東北四十里】
涂雌保 【縣東北三十里】 雀溪保 【縣東十二里】
赤坎保 【縣東南二十里】 大徐保 【縣東北十五里】
鎮(zhèn)市
象山鎮(zhèn) 【舊在縣西南一里久廢】
弦歌市 【在政實(shí)鄉(xiāng)美政里市心縣南七十步】
田畝
民田一十三萬一千九百二十畝二角
戶口
主戶九千七百五十六口二萬八千九百二十八
客戶三千六百二十四口一萬四千八百九十二
夏稅
絹二千七百二十七匹三丈九尺三厘
正稅一千八十七匹三丈九尺三厘
和買一千六百四十匹
紬七百一十八匹二丈六尺
正稅三百七十五匹二丈六尺
和買三百四十三匹
綿五千五百九十二兩
折變
折帛錢
絹六百二十三匹計(jì)錢四千一百一十五貫文
正稅一百三十一匹每匹七貫文計(jì)九百一十七貫文
和買四百九十二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三千一百九十八貫文
紬四百四十匹計(jì)錢二千九百四十三貫文
正稅一百六十六匹每匹七貫文計(jì)一千一百六十二貫文
和買二百七十四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一千七百八十一貫文
綿二千三百二兩每兩四百文計(jì)九百二十貫八百文
亭戶折鹽
絹三十六匹二寸三分六厘
紬一十一匹二丈一尺九寸一分五厘
綿二百五十四兩一錢七分三厘
實(shí)催本色
絹二千六十九匹二尺八寸五分二厘 【比元額增四尺八分五厘補(bǔ)所虧紬數(shù)】
紬二百六十七匹 【虧四尺八分五厘入絹數(shù)】
綿三千三十五兩八錢二分七厘
秋稅
苗米三千四百九十七石一斗五升九合三勺
折變
亭戶折鹽一百三十石七斗二合
實(shí)催本色三千三百六十六石四斗五升七合三勺
酒 【以寶慶三年為準(zhǔn)】
象山務(wù)系糴買場
本柄錢二千九百二貫六百五十八文
糯米九百六十二石六斗四升一合四勺從例遞年每石豁除價(jià)錢二貫六百五十文計(jì)一千六百九十七貫六百九十九文
曲麥一百一十七石四斗四合每石價(jià)錢三貫六百文計(jì)四百二十二貫六百五十四文
夫食物料錢七百八十二貫三百五文
造曲三十一貫三百六十五文
造生煮酒二百七十六貫二百二十二文
袋紬八匹每匹四貫文計(jì)三十二貫文
箍缸打灶六十貫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fèi)輕空滲漏賃坊基等三百八十二貫七百一十八文
收息錢七千八百九十貫四百一十三文
諸司四千六十八貫四百七十七文
經(jīng)總制司五百八十五貫四百八十六文
移用司三十六貫五百七十八文
正名寬剩一千八百九十七貫五百五十文
五分凈利九百一十四貫七百九十三文
糴本司六百三十四貫七十文
本府三千八百二十一貫九百三十六文
糟錢一百九十一貫一百七十二文納本府
醋息錢六十貫文納本府
人戶買撲酒坊五所
東溪坊 西溪坊
西砂坊 東村坊
青部坊
歲額凈息錢五百四十三貫三百五十一文
常平司三百八十八貫五百五十一文
本府一百五十四貫八百文
商稅 【無】
淳熙四年有旨續(xù)置砂岸并除罷慶元二年陳景愈于爵溪赤坎后陳東門等處刱置稅兒縣令趙善與以擾民白府罷之提刑李大性攝府與除免所抱之錢嘉定二年楊圭冒置分布樊益樊昌等為海次爪牙鄭宥等訴之主簿趙善瀚歷陳其害五年守王介申朝廷除罷毀其五都團(tuán)屋版榜示民寶慶元年胡遜柳椿假府第買魚鮮之名私置魚團(tuán)鄭宥等又有詞倉使齊碩攝府杖其人而罷之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七千七百一十五貫二百七十四文
縣吏支五千一百六十八貫四百三十四文
本府八十四貫文 【解發(fā)減省人吏錢任京官員雇錢支府吏錢并在內(nèi)】
經(jīng)總制二千一百七十一貫三百二十八文
官戶不減半二百九十一貫五百一十二文
茶租錢一百九十七貫七百八十四文
水腳錢一百九十九貫四百七十一文
河渡錢二百八十貫八百文 【常平司】
職田
米一百七十七石一斗二合
知縣一百八石五斗一升四合
主簿三十一石六合
縣尉二十九石二升
司戶七斗
奉化縣丞七石八斗六升二合
鹽
玉泉場額五千二百二十袋
玉女場額一千六十袋
敘兵
弓手
尉司額八十名
敘人 【見郡志】
敘祠
神廟
東岳行宮
縣西南二百五十步棲霞觀之側(cè)大觀中建
主山昭應(yīng)廟
縣西北一百四十步舊名圓峰祠唐會昌中王關(guān)撰文宣五廟記有云自圓峰祠歷城隍廟則此祠其來尚矣或以為縣主山形圓故名之一日亭午自其舊祠飛片瓦止于今廟之基邑人姜皋因遷焉境內(nèi)嘗歲饑瀕海窘糴忽有乘大舟抵岸者出告邑人曰昨日中流有扁舟載酒果招吾米者自云居縣西山下既往訪之乃廟也睹神像驚愕且拜即平價(jià)盡糶眾賴以濟(jì)建炎四年金寇至海盜乘之猖獗由昌國至白峰將抵邑境邑方戒嚴(yán)海民忽報(bào)陰霧陡變中有舟楫旗幟甲兵沖突出港風(fēng)雹大作賊舟沈溺遁去劉帥大兵至邑先往西溪屯駐后軍使臣冉進(jìn)未發(fā)欲于簿廳閣下縱火為亂帥恍惚見一急足告變驗(yàn)之果然乃斬冉等于廟側(cè)是歲有旨賜昭應(yīng)廟額水旱疾疫有禱必應(yīng)遠(yuǎn)邇爭奉香火每歲以六月七日為生辰會累封靈澤孚佑昭貺顯濟(jì)侯
沖應(yīng)真人祠
縣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萊山之下透瓶泉之北與棲霞觀同建真人姓陶諱宏景舊封貞白王欽若靈驗(yàn)記云梁朝真人修藥于蓬萊觀自寫真于東壁有居觀側(cè)者晨起必望觀瞻禮常販于天臺一旦隨舟渡海將及縣步颶風(fēng)大作舟欲傾沒同舟六七十人見一道士乘云隱約黃色光芒中以羽扇約風(fēng)曰陶真人相救毋怖畏言訖風(fēng)息既濟(jì)其人引同黨至觀見真人像如舟中所睹遂相率修飾其觀宇以答焉后治平中袁觀淵又記云祥符元年京師營昭應(yīng)宮自永嘉掄巨材浮海至邑之南風(fēng)濤幾溺舟人于空中見道士謂曰吾象山蓬萊觀陶真人也且救汝須臾安濟(jì)慶歷中道士鄭日微更造殿宇而壁閑所寫真遂泯其徒嘗以縑素摹留副本有誠禱者則幅巾黃服隱然現(xiàn)壁閑淳熙末令王椿為旱禱像現(xiàn)而雨上其事于朝錫今封
普濟(jì)廟
縣東南三十五里舊名鋸門廟
祚圣廟
本東門廟在縣南一百里世稱其神曰天門都督按天門山在南海中而接寧海之東境故號東門下有石閫潮汐沖撞最為湍險(xiǎn) 【詳見東門山注】 舟舶往來必致禱焉唐貞觀閑有會稽販客曰金林?jǐn)?shù)經(jīng)從薦牲醴唯謹(jǐn)舟行每得所欲一日祭畢誤持胙肉去解纜行十余里欻然逆風(fēng)復(fù)漂至廟下不得前舟人恐甚乃悟所誤亟還置加祈謝即反風(fēng)安流而濟(jì)永徽閑會稽又有工人曰蔡藏自泉州造佛像回獲緡錢數(shù)百祀禱少懈舟發(fā)數(shù)里而覆惟篙師僅免是知廟之建置久矣謂之天門都督者尊之如方伯也皇朝建炎四年賜今額
白鶴廟
縣城內(nèi)神姓趙名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事見東漢書方術(shù)徐登傳沒于章安臺州人祠之甚謹(jǐn)象山舊為臺屬邑故亦祠焉祈禱輒應(yīng)嘉佑六年令陳玠銘于石
顧長官祠
在縣城內(nèi)長官名方字正夫丹陽人皇朝皇佑末登進(jìn)士第再調(diào)明之象山令視事日召邑人父老詢民閑利害及境內(nèi)士民善者召而勸之惡者諭而戒之又建學(xué)舍率子弟之秀者教之親為講解誘掖使進(jìn)于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方病邑民率錢詣塔廟祈禱者千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內(nèi)號泣思戀如失父母相與立祠以時(shí)祀之丹陽錢君倚毘陵胡完夫皆記其事刻石祠中士大夫以詩頌追美者不可勝紀(jì)事見皇朝類苑今祠有碑見存上饒何籀撰
宮觀
棲霞觀
縣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萊山之下舊名蓬萊觀秦徐福梁陶宏景皆隱跡于此隋大業(yè)元年廢唐天寶十三年臺州刺史袁仲宣復(fù)置大中元年令楊宏正告于明州刺史李敬方重修孫諫卿記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淳熙末道士遷其觀于山之西嘉定十三年道士張大原于舊址重建
寺院
禪院九
鳳躍山等慈院
縣西北一里舊名鳳躍院宋元嘉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方預(yù)譔釋迦殿記縣令季齊愈譔僧堂記常住田三百十八畝山二百七十畝
瑞云峰延壽院
縣北七里舊名龍壽院漢干佑二年置王說記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九百一十四畝山二百七十畝
智門院
縣西二十五里舊名保安院周顯德四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百六十四畝山二千二百四十四畝
常樂院
縣東北三十里唐干寧中刺史黃晟建皇朝干德二年賜號寶慶院久而圯嘉佑八年易為十方僧道相文應(yīng)重修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廬江縣主簿樓郁譔十方記常住田五百三十一畝山九百四十畝
太平廣福寺
縣西南五十里皇朝建隆三年置熙寧元年賜額俞觀能譔佛殿記常住田四百五十三畝山一千五百七十畝
蓬萊山廣福院
縣西南三十里舊名蓬萊院漢干佑元年置皇朝熙寧元年改名壽圣權(quán)婺州永康縣劉渭記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百八畝山一千八百九畝
護(hù)境廣福院
縣東北二十里皇朝建隆二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畝山三百九十六畝
靈巖廣福院
縣西南四十里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僧智(王舀)建進(jìn)士俞讓記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五畝山六百十畝
仙巖院
常住田九十九畝山一百一十二畝
教院三
寶梵院
縣東北一百三十步舊名東禪院皇朝建隆二年置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五十六畝山一百九十九畝
保寧廣福院
縣西南二十里舊名保寧院周顯德五年置皇朝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七畝山無
玉泉廣福院
縣東二十里皇朝干德二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一畝山一千四十三畝
甲乙律院四
普明院
縣南十五里梁天監(jiān)元年置名涌泉院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御史臺檢法官王庭秀譔方丈記常住田四百四十五畝山一百十五畝
瑞龍廣福院
縣東十五里皇朝干德四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百四畝山三千畝
新安院
縣南八十里周廣順三年置常住田五百三十三畝山一千八百畝
伍師院
縣西南三十里周廣順三年置常住田三十五畝山二百畝
敘遺
紀(jì)異
淳熙三年縣之西南隴中有麥一莖兩歧令高子莫獻(xiàn)于郡皇子魏王圖上于朝孝宗皇帝御札褒美魏王有詩刻于石
嘉定十四年中元日云現(xiàn)于縣西山之上五彩閑錯(cuò)光華燦然父老驚嘆目所未睹邑令趙善晉繪以為圖好事者形之歌詠?zhàn)允俏骞葘邑S
存古
孔侯墓縣之童翁浦侯姓孔行第七失其名即此浦人也性剛志烈義不茍合鄉(xiāng)里敬而憚之唐咸通中有富都巡吏劉贊夢侯告曰予平生以忠義處世今死矣上帝錄吾之善姓名已籍水府真錄然吾尸猶泛濫于沙浦閑子能收而穸之且創(chuàng)數(shù)楹俾吾有棲托必為民利贊訪得尸果如所夢乃斂葬于此立祠以祀之今定??h有助海侯廟兵部侍郎皮光業(yè)記即侯也
東西一百里南北九十里
東至定海縣界六十里以默林涇及雙橋鸕鶿為界
西至紹興府余姚縣界八十里以桐下湖從浦至大江為界
南至鄞縣界三十里以鍾乳山及潘嶼嶺孤兒岡為界
北至秀州海鹽縣界六十里以大海岸中桑嶼并黃牛山為界
東南到鄞縣界一十五里以西渡江心為界自界首至本府三十五里
東北到定??h界六十里以雁門嶺為界
西南到紹興府余姚縣界一百里以楊溪村及高嵒并石門山為界
西北到紹興府余姚縣界八十里以上林鄉(xiāng)為界
風(fēng)俗
邑有董孝子之遺風(fēng)人知孝愛樂循理舊矣皇朝以來?xiàng)罟m杜公醇又以行義為之師表自是文物益盛王荊公安石有云慈溪小邑?zé)o珍產(chǎn)淫貨以來四方游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無游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其人畏刑而易治所見之士亦多美茂易成也
縣令
題名始于太平興國在唐得七人以冠其首
房管 【唐開元中監(jiān)察御史貶睦州司戶參軍慈溪始置縣遷以為令上德化興長利流民來歸狡吏引去以治最顯事見唐書本傳及會要并舊志所載民立廟祀之至今縣橋名驄馬以公故也】
周頌
閻信美
張濤
周曜
宋革
柳寬 【以上皆唐時(shí)令見香山智度寺常寂大師行狀碑】
張齊 【皇朝太平興國八年】
李昭文 【[按曰]原本林本皆脫張齊而系皇朝太平興國八年八字于李昭文之下必系傳寫者所脫誤今據(jù)嘉靖寧波志天啟慈溪志補(bǔ)正而李令明志亦系于太平興國年近志系于雍熙年題名已亡無能知其孰是姑闕疑焉】
張穎 【端拱元年為令廉潔自持邑人號為張清清太宗皇帝賜詔獎(jiǎng)諭云令長之任得以施異政而親吾民者也爾膺茲選擇綽著強(qiáng)明勤以奉公廉而守道達(dá)于聽覽深所嘆嘉愈宜勵(lì)精當(dāng)俟明陟民立廟祀之縣有清清閣以公之德名者也】
聶惟寧 【淳化二年】
劉昭裔 【至道元年】
張若訥 【咸平元年】
段志忠 【咸平四年】
張守璇 【景德元年】
龐遵古 【景德三年】
寧直 【大中祥符二年】
張汝珪 【大中祥符四年】
耿防 【大中祥符七年】
姜成范 【天禧元年】
胡孝恭 【天禧四年】
王淑 【天圣元年】
林濟(jì) 【天圣四年】
牟經(jīng) 【天圣六年】
孫知古 【天圣九年】
虞肅 【景佑二年】
王利用 【景佑四年】
李永 【康定元年】
王永昌 【慶歷三年】
林肇 【慶歷五年】
韓鑒 【皇佑三年】
張直言 【至和元年】
游烈 【嘉佑二年】
陳章 【嘉佑五年】
林汴 【嘉佑八年】
于存 【熙寧元年】
汪伋 【熙寧四年】
李世卿 【熙寧六年】
李友聞 【熙寧七年】
盛次仲 【元豐初為令雅有文名究心民瘼持身公介不畏強(qiáng)御戢吏愛民政多惠利后為內(nèi)相】
沈諲 【元豐四年】
崔熙 【元豐八年】
余廙 【元佑二年】
張伋 【元佑五年】
吳最 【紹圣元年】
陳衡 【紹圣四年】
石沔 【元符三年】
王師中 【建中靖國元年】
黃杞 【從事郎崇寧元年】
唐昌期 【通仕郎大觀元年】
方巨川 【文林郎政和二年】
孫寘 【文林郎政和八年】
許之才 【儒林郎政和八年】
黃濤 【從事郎宣和二年】
陳云 【朝奉郎宣和四年】
沈時(shí)升 【□川人宣和末為令誠心撫字愛民如子俗咸化之無敢梗政既去父老請于官建立祠宇于縣治號沈公堂即丞相該之父也】
林叔豹 【字懿文永嘉人少入太學(xué)有聲建炎初以宣教郎為令律身廉勤蒞事明敏高宗大駕南巡過邑禁衛(wèi)甚眾小縣未易供億宰執(zhí)素稔其名戒衛(wèi)士以下無得苛擾邑人尋聞虜寇之至驚惶逃避有武斷貪悍之夫一二人為民所訟公捕而斬之由是遠(yuǎn)近知畏絕剽掠之患虜酋破明州偽立蔣安義為守虜退叔豹以鄉(xiāng)兵入城杖死安義一郡遂寧高宗駐蹕臨安召以為監(jiān)察御史】
周方祗 【從事郎建炎四年】
向季仲 【右文林郎紹興三年】
林定 【右從政郎紹興六年】
趙不匱 【右承直郎紹興九年】
畢瑛 【右從政郎紹興十二年】
張光 【右承直郎紹興十四年】
陳良翰 【字邦彥赤城人紹興十七年以左從事郎為令經(jīng)術(shù)飾吏事天資高明操尚介特恢崇風(fēng)化作成人材吏畏民愛諸司交薦召除監(jiān)察御史后為諫議大夫給事中太子詹事】
李彭年 【左從政郎紹興二十一年】
張敦實(shí) 【左從事郎紹興二十七年】
姚應(yīng)辰 【右文林郎紹興二十七年】
鍾確 【右文林郎紹興三十年】
錢萬中 【左文林郎紹興三十二年】
蔣蒧 【右文林郎干道元年】
吳翼夫 【右文林郎干道六年】
陳壽彭 【右承直郎干道六年】
求承祖 【文林郎干道九年四月十七日到任淳熙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成資磨勘】
鄭昌言 【從政郎淳熙三年七月初八日到任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滿】
莫洸 【通直郎賜緋魚袋淳熙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八年正月八日以知臺州仙居縣唐仲溫避親兩易離任】
唐仲溫 【奉議郎淳熙八年正月八日避親兩易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滿替】
徐袞 【從事郎淳熙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到任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本州島奏薦兩易】
蔣鶚 【從事郎淳熙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以奏薦兩易十二年四月十七日滿替】
葛郢 【奉議郎賜緋魚袋淳熙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到任十六年二月二十九日滿替】
唐仲展 【從政郎淳熙十六年到任金華人政得寬猛之宜遇事詳明窮究其隱催科不擾財(cái)賦自辦雖有獄未嘗妄禁一人黠吏畏之不敢舞法紹熙三年四月初五日滿替】
柳恂 【從事郎紹熙三年四月初五日到任慶元元年四月十三日滿替】
朱堂 【文林郎慶元元年十一月到任三年二月□日丁母憂】
柳說 【從事郎慶元三年五月初一日到任六年六月初九日滿替】
石次翁 【承直郎慶元六年六月九日到任嘉泰三年十月十七日滿替】
趙希觀 【儒林郎嘉泰三年十月十七日到任開禧二年十二月初八日滿替】
張義和 【文林郎開禧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到任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滿替】
溫膚公 【文林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滿替】
俞昌言 【迪功郎嘉定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任九年三月初二日離任】
邊烈 【文林郎嘉定九年四月初四日到任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離任】
趙崇遂 【從政郎嘉定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到任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離任】
虞詵 【儒林郎嘉定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到任寶慶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滿替】
周符 【儒林郎寶慶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紹定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滿替】
畢諫 【儒林郎紹定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任有旨改令為京官闕二年六月十八日離任】
留晞祖 【宣教郎以制帥胡尚書具申朝廷改令為京官闕紹定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到任五年十二月滿替○[按曰]自此以下十人皆系續(xù)增】
葉汝明 【奉議郎紹定五年十二月初四日到任至端平二年五月初三日不祿】
張約之 【承議郎端平二年九月初十日到任嘉熙二年九月初九日滿十月內(nèi)除監(jiān)榷貨務(wù)】
王致遠(yuǎn) 【奉議郎嘉熙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任至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離任】
吳溥 【宣教郎淳佑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到任至二年二月初二日離任】
曹邰 【宣教郎淳佑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到任至五年五月初一日滿替】
季鏞 【通直郎淳佑五年五月初一日到任至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丁內(nèi)艱】
衛(wèi)枅 【承議郎淳佑八年四月初八日到任至十年二月初三日離任】
陳灼 【宣教郎淳佑十年二月二十六日到任至十一年四月初五日離任】
陳桂 【朝奉郎淳佑十二年二月初三日到任在任以恩賞磨勘轉(zhuǎn)朝請郎寶佑三年三月三日滿替】
社稷
壇在縣西南一百步皇朝建炎二年令林叔豹始建齋宮久而圯紹興二十一年令陳良翰重建嘉定八年令俞昌言重建
城隍
廟在縣西四十步
學(xué)校
學(xué)舊在縣西四十步皇朝雍熙元年縣令李昭文建先圣殿居其中端拱元年令張穎記慶歷八年令林肇徙建于縣治之東南一里鄞縣宰王公安石記之貽書招邑人宿學(xué)杜醇為諸生師建炎四年金寇至學(xué)毀紹興十二年令畢瑛草刱殿宇齋居久而弗支淳熙四年節(jié)度推官宋南強(qiáng)攝邑以勸里士陳公達(dá)首倡義大成殿輪奐一新齋居門廡庖湢次第成于后政之手而率先之者宋也八年令唐仲溫始落其成講堂舊名尊道至是改曰成德堂之后有直舍曰橫經(jīng)四齋曰本仁曰明義曰約禮曰崇智慶元元年令朱堂于泮池外建墻門六扉左日右月開禧二年漕□檄尉施子升重建尚書樓公鑰記
淳佑二年郡守秘撰陳公塏發(fā)錢米下縣委令曹邰為慈湖楊先生簡刱祠堂于成德堂之右祠成令以告于郡于是朝奉郎主管建康府崇熙觀天臺鄭霖作記先生之侄愉書丹邑人朝奉大夫直寶章閣桂萬榮書蓋 【[按曰]淳佑二年以下后守續(xù)增】
祭器
一百九十六件
祭服
三副
錢糧
田三百九十二畝一角二十二步
地二十八畝二角四步
山六畝二角六步
歲收
米一百八十二石九斗二升五合
谷一百一十三石九斗
租錢四十七貫三十文
賃錢日收一百一十二文
城郭
縣城周回五百六十丈
坊巷
興賢坊 【舊名崇儒在縣學(xué)西令趙希觀更立】 狀元坊 【為武舉魁胡應(yīng)時(shí)立】
烝賢坊 崇孝坊 【縣令虞詵立】
倉庫務(wù)場等
縣倉 【縣西南三十步舊屋十閑今存其二一貯官兵俸料米一貯義倉米】
諸色官錢庫 【縣治東廊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
酒稅務(wù) 【縣城東南二里淳化七年置】
鳴鶴鹽場 【縣西北六十里熙寧六年十月置】
教場 【縣城東北中有閱武亭靖康元年尉劉崇建令于庭式記后廢慶元三年令朱堂尉朱應(yīng)祥重建更名眾整里士嚴(yán)蒙記】
居養(yǎng)院 【縣東南二里元符元年建】
安濟(jì)坊 【縣東南二里崇寧二年建】
漏澤園 【縣西南三里崇寧三年建】
公宇
縣門 【上為敕書樓宣和初令黃濤建寶慶二年圯于風(fēng)令周符新之樓凡五閑守胡矩為扁縣名于外門內(nèi)涉級而上】
中門 【雍熙元年令李昭文重建寶慶三年令周符新之門旁有兩翼門內(nèi)列兩廡】
縣廳 【李昭文重建紹定元年周符于廳后創(chuàng)小樓】
縣堂 【正廳之東元佑初令崔熙建】
明恕堂 【東廡之東李昭文建紹興六年令林定重修扁制錦慶元初令朱堂重建】
縣獄 【西廡之西舊苦隘陋紹定元年令周符辟而新之】
清清閣 【直正廳后小樓之后淳化中建以縣令張穎清德得名里士徐璋記嘉定十年奉化丞沈璞攝邑重修湖州校官王休記之紹定元年令周符重修】
環(huán)碧亭 【清清閣之后出縣城之北臨池干道閑令陳壽彭建后廢慶元五年令柳說重建紹興府理椽王休記之又廢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
擁青軒 【縣堂之后隆興元年令錢萬中名之】
攬秀亭 【擁青軒之后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凡縣治內(nèi)所修建張?zhí)捰浿?
麗澤亭 【縣治之前刱自縣初橋上筑亭上有樓陰陽家以為縣無案山此樓即前案也】
蒙亭 【大寶山之麓創(chuàng)自熙寧以前泉清甘宜茶名寶泉亭后圯紹興十七年令陳良翰重建改今名羅昭叔記今廢】
濯纓亭 【縣治東南今廢】
迎麾亭 【縣治西南今廢】
承流亭 【縣治東南二里迎麾承流皆創(chuàng)自縣初監(jiān)司郡守經(jīng)歷送迎之所也】
官僚
丞 【邑舊有丞崇寧五年省罷紹定二年正月置尚書省札子煥章閣學(xué)士通議大夫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使司胡矩狀竊見本府慈溪縣由唐貞元以來標(biāo)為上縣皇朝太平興國中置令距今三百余年自南渡以來衣冠日盛戶口日繁今主客二萬余戶計(jì)一十五萬六千三百余口為田四十六萬九千一百余畝夏秋二稅官物繁多實(shí)為壯縣然本縣今只部注令一員又無丞佐可以裨贊連年簿尉非才邑政未免多闕財(cái)賦多有失陷本府不容坐視伏睹嘉定吏部條法諸縣及萬戶注丞一員今慈溪縣戶口繁多踰二萬戶所宜置縣丞一員以共理民事證得定??h主客纔一萬九千余戶計(jì)五萬五千余口為田三十五萬余畝夏秋二稅視慈溪縣反少而令丞并置一邑之事得佐官以協(xié)理今慈溪置丞不為幾員惟是創(chuàng)置一官則有一官之費(fèi)若令一邑遽爾增費(fèi)則恐事力不支本府契勘三酒務(wù)監(jiān)官各系雙官昨來權(quán)府程提刑覃申請省罷都酒務(wù)比較務(wù)官各一員就奉化縣鮚埼鎮(zhèn)置鎮(zhèn)官巡檢二員而贍軍務(wù)尚存雙員今三務(wù)既各為一若各官一員自可輪流管干欲乞朝廷特恩敷奏許從所乞省罷贍軍務(wù)監(jiān)官一員于慈溪縣置縣丞一員特許本府選辟一次日后作吏部使闕但慈溪縣既置丞則縣令合行改作京官員闕庶幾事權(quán)增重百里有賴并乞降指揮吏部施行其慈溪縣令并贍軍酒務(wù)見任人且令終滿差下人令赴部別行注授伏乞明降指揮下本府施行申聞事正月九日奉圣旨令吏部將慶元府慈溪縣添置縣丞一員就令本府選辟一次仍令贍軍務(wù)監(jiān)官一員省罷其見任人許令終滿已差下人赴部別行注授余依】
主簿 【聽事縣城東南本丞廳崇寧五年省丞遂為簿廳久而圯淳熙八年張博文重建勸農(nóng)堂王中行建臨香亭紹興二十四年李炳建后政改扁不一嘉定十年天臺劉炔奉其兄閬風(fēng)逸民倓偕至改曰聽雨慈川逸民劉叔溫記簿廳有水利記四縣尉成立尚書汪大猷著作郎倪思湖州校官王休所撰也】
尉 【聽事縣城東南雍熙元年建東為亭堂尉畢仲荀記園有三友亭后改雨香今名華綠又有無我亭永嘉翁沈建有記今改勁節(jié)】
監(jiān)酒稅 【聽事縣東南一里皇朝慶歷八年建今廢】
監(jiān)鳴鶴鹽場 【縣西六十里邊海之處也皇朝熙寧六年十月建兼巡檢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鹽茶礬香等寶慶二年有旨選辟文資】
鳴鶴寨巡檢 【皇朝政和七年置于金仙院駐札】
驛鋪
鳧磯驛 【縣南一里唐開元中令房管建以川多鳧雁故名皇朝元豐中令崔熙重建左太中大夫周鍔記建炎兵毀紹興十七年令陳良翰重建】
丈亭館 【縣西四十五里夏侯曾先地志云是老尉廨宇筑方丈室舊日丈亭老尉乃古之軍令尉今館北有老尉浦是其跡矣吳越錢氏改為上亭后廢慶元五年尉關(guān)(山晉)重建斥而大之嘉定閑令邊烈又辟地筑小館于亭北亭前建小軒三閑古有留題詞曰潮生浦口云潮落沙頭樹潮本無心落又生人自來還去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老盡東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又慈川逸民詞云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長亭號丈亭沙邊供送迎東江清西江清海上潮來兩岸平行人分棹行又僧義铦詩云青青歷歷映江流半是明州半越州亭下寒潮亭上客不知來往幾時(shí)休】
西門鋪 【縣治西西至甲山鋪二十五里東至西渡鋪一十五里】
西渡鋪 【界首東至鄞縣景安鋪一十五里又至本府二十里】
甲山鋪 【金川鄉(xiāng)西至漁溪二十五里】
漁溪鋪 【漁溪坊前西至紹興府桐下鋪二十五里】
敘山
山
四明山自越地跨縣境以至鄞縣詳見郡志
塔山縣西南三里陰陽家謂縣之青龍山
大寶山縣西南二里陰陽家謂縣之白虎山山南有泉極清甘名大寶泉
句余山縣西南二十五里句章余姚在此山之東西蓋因山以名縣也山海經(jīng)云此山多金錫少草木
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晉孫恩盧循據(jù)嶺表作亂繇海道入寇劉牢之御之屯兵于此故其山以戍為名也
東澄山縣西南二十五里
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
三女山縣西南六十里耆老相傳云昔有三女浴于江次忽為霆擊化為三峰亭亭相望因以名之
大隱山縣南三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大隱山口南入天臺北峰為四明東足乃謝康樂煉藥之所也晉虞喜三召不就遁跡此山因以為名
三過山縣南十五里山勢孤峻下臨江濱潮水縈洄舟人理棹常倦于經(jīng)過雖一過猶三過焉故以名也
鱉子山縣南五里山形似鱉
抱子山縣東南十里山勢宛轉(zhuǎn)如龍蛇抱子之狀
橫山縣東南十里
驃騎山縣東三十里會稽典錄云漢世祖時(shí)張意為驃騎將軍其子齊芳?xì)v中書郎嘗隱于此故以為名俗呼為馬鞍山乃州之后坐山也
闞峰縣東北二里吳太子太傅闞澤居其下取其姓以名之
香山舊名大蓬山又名達(dá)蓬山縣東北三十五里山峰有巖高四五丈狀如削成有石穴深三丈其巖有三佛跡或云上多香草故以為名又云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號達(dá)蓬 【山下有智度寺石湖范居士嘗有詩云抖擻軒裳一哄塵任教空翠滴烏巾老身已到籃輿上處處青山是故人】
桑嶼山縣北六十五里
東向山縣北六十里
黃牛山縣北六十里
算嶼山縣北六十里
茗岙山縣北六十里
浪港山縣北六十里
石塘山縣北四十五里
向頭山縣西北八十里海濱亦名西龍尾東望伏龍山與龍頭邇龍頭以東屬定海龍尾以西屬余姚各有海塘塘每為潮所損二山捍潮其中漲涂與山相接古有海塘閘柱屹然中存今盡為漁鹽之地已成畎畝者禾黍菽麥彌望昔以海邑之沖欲于此置寨屯兵尋以舟楫難于出入故寢
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耆老相傳云昔有鶴棲于此山一旦飛鳴沖天而去
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五磊山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五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人謂五磊云興則雨常以為候
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臺州刺史朱夔葬于此
埋馬山縣西六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秦始皇游海至此馬斃埋之故以為名
雨微山縣西五十五里舊名龍山上有云氣即降雨澤邑人常以此為候或云本是雨征山避廟諱故改征為微
夜飛山縣西四十五里其山生甘草仙藥耆老相傳云此山自蜀夜飛而來蜀客見而識之因以為名
鳳凰山縣西四十五里丈亭之東其形如鳳與龍山對峙
龜子山縣西四十里山形似龜
城門山縣西三十里宋城門校尉會稽從事陳詠葬此山田以為名
虎胛山縣西三十里山形聳踞如虎胛隋大業(yè)中嘗令鑿山西南斷跡猶存
鳳巖山縣西三十里山形似鳳
仙雞山縣西二十五里夏侯曾先地志云上有石井石床又有銅瓶非人力所能舉旁有石雞俗云是扶桑雞飛下因以為名
赭山縣西八里土色正赤故曰赭山
敘水
水
慈溪縣南三十里與大隱接本曰大隱溪里有董黯生后漢時(shí)性篤孝母寢疾好飲此溪之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濱板輿就養(yǎng)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縣
江源于紹興余姚之太平山東來至丈亭乃分為二大江由咸池歷西渡經(jīng)府治之北入海小江貫縣中出東郭至西渡又與大江會率隨潮進(jìn)退大江乘潮多風(fēng)險(xiǎn)故舟行每由小江
文溪縣東北十五里受眾山之水色清如文故以為名溪上有小市舟行通定海
漁溪縣西四十五里舊說有清潭虛闊竹木連繞清澄徹底鱗介不能潛其形漁者利之故名
藍(lán)溪縣西南六十里自發(fā)源流出江際夾岸藤蘿色深可染因以名之
普濟(jì)湖縣東北一里唐開元令房管開鑿之以溉民田吳太子太傅闞澤德潤居之謂之德潤湖近歲寶謨閣學(xué)士楊簡敬仲居之謂之慈湖
花墅湖縣東南一十里古有小塘潴水唐貞元十年刺史任侗勸民修筑灌溉田疇中有小墅春花明媚多于眾山故名湖多魚及莼菱并湖之人資以為利
姜湖縣東南十里本姜氏舍田一頃以為湖民資灌溉
孫湖縣東南一十五里西嶼鄉(xiāng)溉田頗多或謂湖多香蓀故名蓀湖訛而為孫
杜湖縣西北六十里古有湖趾唐刺史任侗重加浚筑鳴鶴一鄉(xiāng)之田仰灌溉俗號第二重天皇朝慶元初主簿周常募眾開筑湖岸修治(石契)閘為利尤博著作郎倪思記之
白洋湖在鳴鶴鄉(xiāng)唐景龍中余姚令張辟疆修筑雞鳴湖在金川鄉(xiāng)昔又謂之仙雞湖任侗修筑今廢為田
云湖在金川鄉(xiāng)任侗修筑今廢為田
鳳皇湖在金川鄉(xiāng)今廢
永明湖縣西二里今廢
大寶泉縣西二里永明寺西山下水性輕清味甘色白宜烹茶大旱不涸新昌石麟之嘗銘其異代郡畢仲荀篆書字畫奇古為時(shí)所重
永昌潭舊名廣茂潭縣西南四十里至道宮之上唐天寶二年明皇遣使投金龍密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雨降明皇目睹行雨龍左肋下有朱畫及有大寶永昌四字謂臣寮曰此四明山所投之龍暨使回奏投潭之始即泛出黑漆木板尺余有金書大寶永昌四字遂賜宮名大寶潭名永昌 【余見至道觀】 潭之北五里有獅子潭禱雨必應(yīng)上有石室一所有獅子足跡并仙人藥曰潭下有石臺三層高數(shù)丈鄉(xiāng)名石臺以此
湍水巖潭在石臺鄉(xiāng)溪上近白巖院曩時(shí)因旱禱雨未獲有老父坐水濱石上語行人曰曷不于此祈請令張義和亟禱之得小蛇以歸雨隨至其后縣家禱祈多應(yīng)遂建龍王祠有記
北雪潭縣之德門鄉(xiāng)去縣三十里
烏石潭縣之西嶼鄉(xiāng)去縣十里
白龍?zhí)犊h東南七里花墅湖上水出山石閑
天井潭縣西北二十里
以上諸潭皆禱雨靈應(yīng)之所
渠堰(石契)閘
德門鄉(xiāng)
金墩堰 沈忠堰 前莊堰
茆風(fēng)堰 風(fēng)林堰 方盈堰
新堰 丁堰 齊拱堰
唐支堰 王沙堰 李溪堰
倪家堰 默林堰 李家浦堰
豬欄堰 清林堰 鱖浦堰
大杜湖堰 虞莊堰 詹家堰
胡卿堰 小杜湖堰 祝家堰
塘頭堰
李溪閘潴文溪香山之水以溉民田隳廢歲久紹熙四年通判陳耆壽邑簿胡大猷募民重建為利甚博尚書汪大猷記之
西嶼鄉(xiāng)
彭山閘彭山堰縣之西北有水出群山閑迤而東來未至縣五里所抵彭山而入于江瀕江有閘潴水以備水旱霖潦則泄之歲久閘廢水無所蓄潮入河淤淳熙十三年主簿趙汝積勸率鄉(xiāng)人凡田于西者畝出錢三百撤故閘址悉以石為之長十有一尋廣四尋中闊丈有二尺扃以層板使便啟閉西鄉(xiāng)之田受利既博復(fù)修斗門比舊基有加焉通下流貫邑中因舊河而浚之廣一丈五尺深七丈中廣二丈六尺深如之舟楫通行邑下之田亦資灌溉
橫山堰 梨木堰 抱子閘
胡家港閘 上下南洋閘 虞氏白洋堰
沈家堰 門家堰 孔家堰
岑徑堰 徐家堰 戴家堰
枝浦堰 徐洋閘 磚窯堰
馬安堰 洪家堰 壇林堰
陳童堰 梁家橋堰 茅砧(石契)
石臺鄉(xiāng)
沈婆閘 沈婆堰 麻車閘
石甃閘 謝家堰 薛家堰
新河堰 朱童堰 樁浦堰
邵徑堰 應(yīng)堰 葛塔堰
金家堰 蜆浦堰 東堰
則水新堰 余家堰 廊墅堰
鳥山堰 張押直堰 洪家堰
周家堰 楊家堰 牛欄堰 【十五都】
沈家堰 施虎廟堰 沈家渡堰
牛欄堰 【十六都】 茶浦堰 蔡家堰
樸木堰 茭莖堰 洪莊堰
下洋西堰 戴家堰
金川鄉(xiāng)
西湫閘 新界堰
鳴鶴鄉(xiāng)
古窯閘
雙河塘鳴鶴鄉(xiāng)與余姚之上林鄉(xiāng)同一河上林之水泛溢則流入鳴鶴每年苦澇干道元年里人曹閌捐錢二千緡倡率鄉(xiāng)豪益以二千緡創(chuàng)建雙河界塘六百余丈自是截?cái)辔髁鼬Q鶴之田遂為膏腴
大理渠縣南五里通積水灌高鄉(xiāng)之田
戴鄰堰元在花墅湖
海塘石(石契)閘濱海為塘以御風(fēng)雨水之泛溢則決之于海既決復(fù)塞民費(fèi)且勞皇朝嘉佑二年縣令游烈尉成立率民為閘潴泄以時(shí)民得耕稼自是一鄉(xiāng)無復(fù)水旱之患
橋梁
驄馬橋 【有屋三閑在縣南一里唐開元二十六年令房管建先是管為監(jiān)察御史故邑人以是名之皇朝治平三年令于存修建炎毀于兵紹興十四年令張光重建后復(fù)摧圮近歲邑人募眾修飾如舊觀】
德星橋 【縣西南二里半有屋二閑南北有亭唐貞元九年建以密邇大寶山名大寶橋后改今名皇朝熙寧元年令于存修建炎毀于兵紹興十四年令張光再建復(fù)圮紹熙元年沈氏尼重修如初】
無擇橋 【縣之金川鄉(xiāng)招義村唐孝子張無擇廬父墓日建后人因以名之今呼為吳石橋聲之訛也】
開禧橋 【舊名夾田在縣東南三里接驛路往來之沖皇朝皇佑二年建紹興八年令林定重建邑士李瑞民記久復(fù)圮開禧元年令趙希觀易而大之遂即改元之號以為名】
鮑約橋 【縣之德門鄉(xiāng)五代末有鮑侍中約居此建橋后人因以為名】
王子橋 【縣西十里金川鄉(xiāng)云山里以故老相傳后漢王修之子建遂以為名】
津渡
黃墓渡 【縣西南石臺鄉(xiāng)去縣三十里】
李溪渡 【縣東南德門鄉(xiāng)去縣四十里】
青林渡 【縣東南德門鄉(xiāng)去縣三十五里】
任家渡 【縣東南西嶼鄉(xiāng)去縣二十五里】
鸛浦渡 【縣南西嶼鄉(xiāng)去縣一十五里】
赭山渡 【縣南西嶼鄉(xiāng)去縣一十五里】
沈家渡 【縣西□石臺鄉(xiāng)去縣三十五里】
丈亭渡 【縣西南金川鄉(xiāng)去縣五十里】
吳翁渡 【縣西南金川鄉(xiāng)去縣五十五里】
蜀山渡 【縣西南金川鄉(xiāng)去縣六十里】
東南渡 【鄞縣西渡續(xù)江相距十五里】
城山渡 【縣西南十五里】
車廄渡 【縣西南四十里】
敘產(chǎn) 【已見郡志】
刊誤
【[沿革論]】 析句章置姚州 【州下脫鄞州二字】
【[境土]】 鸕鶿 【盧本下有浦字】
【[縣令]】 [朱堂] 十一月到任 【盧作四月十一日到任核之前任是也】
【[官僚]】 [丞] 各系雙官 【各上盧有舊字】
【[驛鋪]】 [丈亭館] 是老尉廨宇 【是上盧有丈亭二字】
【[山]】 [抱子山] 山勢宛轉(zhuǎn) 【轉(zhuǎn)下盧有盤洎二字】
補(bǔ)遺
【[公宇]】 [麗澤亭] 建炎兵毀紹興三十一年令鍾確重建寶慶三年圯于風(fēng)令周符重建 【二十七字盧在即前案也之下】
四明志卷第十七
宋元四明六志弟二十九
宋羅?!〉取∽?br />
慈溪縣志卷第二
敘賦
鄉(xiāng)村
西嶼鄉(xiāng)縣東南管里三村二
上牛里 石刺里 安仁里
飛鳧村 德星村
金川鄉(xiāng)縣西管里四村三
云山里 太平里 大川里
求賢里
太平村 招義村 千金村
石臺鄉(xiāng)縣南管里二村二
望江里 孝順里
句余村 光德村
德門鄉(xiāng)縣東管里二村二
清水里 黃山里
鄞水村 雁門村
鳴鶴鄉(xiāng)縣西北管里一村一
小山里 西村
鎮(zhèn)市
丈亭鎮(zhèn) 【今廢】
鎮(zhèn)市鎮(zhèn)市門溪市 【德門鄉(xiāng)門溪一作文溪】
大隱市 【石臺鄉(xiāng)】
黃墓市 【石臺鄉(xiāng)】
藍(lán)溪市 【石臺鄉(xiāng)】
車廄市 【石臺鄉(xiāng)會稽地志云昔句踐于此置廄停車(禾未)馬跡趾猶存】
漁溪市 【金川鄉(xiāng)】
田畝
舊額四十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八畝二十九步
戶口
主客戶通計(jì)大小口一十五萬六千三百八十
夏稅
絹一萬七百一十六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厘
正稅五千一百七十二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厘
和買五千五百四十四匹
紬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
正稅一千二百九十七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
和買一千三百八十六匹
綿二萬六百七十二兩三錢七分四厘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三百一十匹計(jì)錢一萬五千三百三十八貫五百文
正稅六百四十七匹每匹七貫文計(jì)四千五百二十九貫文
和買一千六百六十三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一萬八百九貫五百文
紬一千六百八十二匹計(jì)錢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貫五百文
正稅五百七十三匹每匹七貫文計(jì)四千一十一貫文
和買一千一百九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七千二百八貫五百文
綿八千四百三十兩每兩四百文計(jì)錢三千三百七十二貫文
折麥
絹一百一十六匹二丈三尺三寸
紬三十三匹二丈二尺五寸
綿五百二十三兩八錢七厘五毫
以上三項(xiàng)共折麥六百四十二石三升三合四勺
正五百八十三石六斗六升六合七勺
義倉五十八石三斗六升六合七勺
亭戶折鹽
絹一百一十四匹三丈二尺二寸五分九厘
紬七十二匹八尺八寸二分五厘
綿一千八十八兩九厘
實(shí)催本色
絹八千七十五匹一丈四尺八寸八分 【比元額增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厘補(bǔ)所虧紬數(shù)】
紬八百九十五匹二丈二尺五寸 【虧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厘入絹數(shù)】
綿一萬六百三十兩五錢五分七厘五毫
秋稅
苗米二萬四千五百六十八石九斗五升七合三勺
折變
糯米二千六百三十六石九斗五升三合折苗米二千六百八十二石四斗一升七合
亭戶折鹽九百七十六石七斗四升三合
實(shí)催本色二萬八百八十九石七斗九升七合三勺
酒 【以寶慶三年為準(zhǔn)】
省場
本柄錢四千七百七十二貫六十八文
糯米七百三十四石一斗九升每石價(jià)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jì)二千九百二十九貫四百一十八文
曲麥一百七十七石九斗五升每石價(jià)錢三貫六百文計(jì)六百四十貫六百二十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二百二貫三十文
造曲五十一貫三百二十文
造生煮酒五百六十六貫八百四十六文
袋紬九匹二丈五尺每匹四貫文計(jì)三十七貫文
箍缸打灶一百二十貫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fèi)輕空滲漏四百二十六貫八百六十四文
收息錢六千一百八十五貫九百七十六文
諸司六千八百二十一貫二百七十七文
經(jīng)總制司三千五百五十二貫四百九十二文
糴本司二千六百二十四貫九百七十五文
移用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一十文
本府虧本柄錢六百三十五貫三百一文 【填納諸司】
糟錢一百六十三貫三百九十文
諸司四十八貫八百九十四文
經(jīng)總制司二十六貫五百二十六文
移用司二十二貫三百六十八文
本府一百一十四貫四百九十六文
人戶買撲酒坊三十一所
大隱坊 車廄坊
招義坊 漁溪坊
藍(lán)溪坊 鳴鶴坊
雁門坊 黃墓坊
蘆山坊 盧慈坊
貴勝坊 黃楊坊
施岙坊 柵浦坊
相岙坊 蘆江坊
石步坊 蜀山坊
圣井坊 杜湖坊
杜郭坊 下洋坊
徐都橋坊 浦口坊
石橋店 镵頭店
郭宅店 嶼山店
狄岙店 江邊店
莊徑店
凈息錢四千八百五十九貫二百二十七文
常平司三千七百九十五貫四百九十九文
本府一千六十三貫七百二十八文
商稅 【以寶慶元年為準(zhǔn)】
歲額錢二千七百貫文
諸司一千三百九十一貫五百二十七文
經(jīng)總制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三十九文
糴本司七百四十七貫六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三百八貫四百七十三文于內(nèi)除豁諸司頭子錢六十四貫四百四十八文實(shí)收一千二百四十四貫二十五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一萬二千一百三十貫九百三十二文【實(shí)催到一萬二千四十六貫六百二十六文外補(bǔ)支發(fā)八十四貫三百六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二十六貫一百九十六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貫四文 【解發(fā)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并在內(nèi)】
經(jīng)總制司四千八百貫文
官戶不減半七百三十二貫七百三十二文
茶租錢四百一十九貫五百一十九文
水腳錢七百四十八貫二百五十文
租堰錢三十貫文
房廊錢五十貫六十四文
河渡錢六百五十六貫七百九十九文 【專隸常平司】
職田
米一千四百三十五石 【元額一千四百六十九石四升三合一勺于內(nèi)豁除逃荒砂塞復(fù)還民業(yè)米有今額】
敘兵
弓手
縣尉司額八十人今七十六人
土軍
鳴鶴巡檢司額九十人今七十三人
敘人 【見郡志】
敘祠
神廟
靈應(yīng)廟
縣東一里即鮑郎廟也事跡見郡志民既神之故所在皆立祠焉
董孝子純德君廟
縣東北一里慈溪因孝子得名而舊無祠宇附祀于城隍皇朝建炎閑縣令林叔豹即靈應(yīng)廟之西建祠堂遷其像而祀之有題跋刊于孝子碑陰祠宇尚卑陋紹興三十二年郡戶曹董鄰攝邑遂于普濟(jì)寺之西建廟久而圯慶元二年令朱堂增修帥同僚與邑之士夫上巳重陽行三獻(xiàn)之禮里士畢集祀罷飲福于普濟(jì)寺至今不替尚書樓鑰記之
張孝子祠
孝子諱無擇唐人事父至孝父死葬縣之金川鄉(xiāng)虎胛山廬于墓側(cè)朝夕哀慕七日絕漿三年不櫛感芝草醴泉之瑞其后仕至中散大夫終和州刺史白樂天志其墓皇朝嘉定十四年邑人請于縣立祠宇于純德董君廟側(cè)春秋配享著作郎張?zhí)捰?br />
靈感廟
在縣西北七十里地名向頭山皇朝建炎四年敕封靈應(yīng)侯
東西五圣廟
一在縣東南一里一在縣西南一里
東岳行宮
在清道觀之西去縣三里
驃騎將軍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會稽典錄云漢世祖時(shí)張意為驃騎將軍后隱于山遂立廟以祀之
祠山張王行祠
在永明寺開禧初縣尉施子升始建祠宇寶慶二年令周符尉莊鎬募眾增廣從屋水旱疾疫邑人必禱焉
宮觀
清道觀
縣東南三里唐天寶八年建后廢皇朝紹興三十年道士葉景虛重建又于其右建東岳行宮尚書樓鑰扁其入觀之路曰列仙游觀
大隱山至道宮
縣西南四十里下有龍?zhí)短铺鞂毝昵彩雇督瘕埗\雨泛出黑漆木板有金書大寶永昌四字雨隨應(yīng)乃賜潭名曰永昌建觀潭上名大寶 【詳見敘水】 地卑濕皇朝大中祥符閑一夕疾風(fēng)大雨拔木發(fā)屋觀屋忽運(yùn)于溪南高爽處人號為神運(yùn)殿治平二年賜今額世傳為葛仙翁謝康樂等修煉之所宮側(cè)有藥臼石臺皆仙跡也寶慶元年道士董成真具其事聞于朝有旨命祠官典領(lǐng)且給降楮券三清殿圣寶閣鐘樓方丈廚庫廊廡皆一新之仍創(chuàng)亭三閑少卿汪立中扁以環(huán)碧其大隱山則樓宣獻(xiàn)公舊扁也府仍給據(jù)與免和役非泛科敷
崇壽宮
縣西北五十里屬鳴鶴鄉(xiāng)定??h東海王廟守香火道士嘗請崇壽為其觀額此宮遂改天寧觀又改天寧萬壽觀后有旨東海王廟改為淵德觀紹興元年道士王太素陳乞于朝復(fù)舊額
寺院
禪院六
香山智度寺
縣東三十五里山舊名達(dá)蓬以其自此可達(dá)蓬萊真應(yīng)大師惟寶道場也惟寶姓湯生于唐開元十二年從善慧禪師出家學(xué)道復(fù)從宗本禪師受微旨天寶十四年振錫至縣之若嶼山夜夢神人告曰達(dá)蓬名山可居翌日得其處石壁閑隱然有佛跡遂結(jié)庵焉寶應(yīng)元年??茉松⒙诱銝|數(shù)百人突庵暴侮寶據(jù)石瞑坐賊舁巨石塞其洞口寶喑嗚作聲以一掌舉之賊驚顧辟易寶諭以善信各禮謝而去廣德二年寶乃即山麓開基建寺大歷八年刺史裴儆奏圣跡在石巖谷流香乞以香山為寺額詔從之貞元二年十二月寶趺坐而逝葬寺之巽隅咸通十四年有途人負(fù)漆器五百入寺曰湯和尚于浙西丐緣先遣至此和尚濯足溪邊隨至矣眾趨出迎惟見草徑濡跡直抵墳塔遺履在旁發(fā)塔視之髭發(fā)秀長神色如生奉以歸寺干寧三年有睦州陳氏至曰幼子久嬰沈疾值湯僧得更生約十六年還解于此升堂見僧像愕然自是水旱疾疫無嗣續(xù)者爭來禱晉天福七年吳越王賜號常寂大師錢億為州牧迎致府庭以針刺其膚飛血如線億大悔謝欲致城中之興國寺舉者莫前遂遣還山后有尼為削髭發(fā)未釋刀似有壞相始加漆飾彩繪皇朝天圣元年賜寺額元豐三年守王誨以禱雨有驗(yàn)聞于朝更常寂之號曰真隱常住田一千二百三十二畝山二千一百畝
蘆山普光院
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干元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賜額大觀閑中書侍郎劉逵記本院輪藏云清泰開基元豐革律綿歷紹圣三世禪居其山堆青擁翠秀拔鶴洲鳧渚之上物情萬狀皆出其中此亦一方佳景也謂之清泰開基則在唐必廢而復(fù)興矣 【石湖范居士集有送舉老歸蘆山偈云二千里往回似夢四十年今昔如浮去矣莫久留桑下歸歟來共煨芋頭】 常住田五百一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
定水寺
縣西北五十里近鳴鶴山唐干元二年建名清泉世以為虞世南故宅皇朝改今額紹興七年更為禪剎寺有泉甘寒宜煎煮暑月汲之久停不腐有大藏經(jīng)殿唐京兆韓杍材記常住田九百七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 【廬陵僧德璘嘗住寺以蒸木犀香送誠齋楊文節(jié)公公遺之五詩一云春得鄞江信香從定水來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開二云萬杵黃金屑九蒸碧梧骨詩老坐雪窗天香來月窟三云山童不解事著火太酷烈要輸不盡香急換薄銀葉四云傳語雙峰老汝師是如來如何一瓣香卻為楊誠齋五云誰言定水禪入定似枯木飛入廣寒宮收得香萬斛】
五磊普濟(jì)院
縣西北三十里舊名靈山禪院唐文德中令頵禪師建皇朝大中祥符初改賜今額知吉州太和縣林肇記常住田二百六十四畝山七百四十畝
石門山饒益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曰石門舊以石門山得名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二千六百畝
鳳巖寺
縣西四十里金川鄉(xiāng)唐開成元年建皇朝隆興初主僧宗曉刺血書大般若經(jīng)六百卷翰林學(xué)士馮楫題跋常住田三十畝山五畝
教院十一
定香院
縣西六十里晉天福八年置名太平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一百三十四畝
寶巖院
永明寺之北皇朝景佑中置號天臺教院鄞宰虞大寧記嘉定十年主僧如理陳于朝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五畝山無
赭山清果院
縣西南十里周顯德六年置名赭山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五畝山四十二畝
云湖慶安院
縣西北一十五里周顯德四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三百畝山二百二十七畝院本以湖得名今湖廢矣院之前有古松夾道綿亙數(shù)里望之如云其一最巨而奇蜿蜒如龍飛偃如蓋臨池上院之后有流泉潺湲出于深山窮谷中僧用巨竹連筒引行數(shù)里入香積廚以供用其流匯于松下石池溢而出于溪龍圖閣學(xué)士舒亶有詩曰門前屏嶂繞潺湲付與林僧夜定還松蓋作云連十里竹龍行雨出千山白公香火蓮開后謝氏池塘草碧閑我亦鳳皇臺上客圖閑卻笑未能閑邑長沈時(shí)升有造舟之役睥睨茲松將斤斧焉里士文學(xué)馬輗作詩曰寒松一干老蒼蒼古寺門前歲月長匠伯偶圖舟楫利禪翁方患斧斤傷得全此日同齊櫟勿翦他年比召棠可但與公期久遠(yuǎn)相將俱列大夫行且述舒亶詩以遺松賴以不伐僧遂并二詩刊于石
五峰山廣福院
縣西北三十里舊名五峰院唐元和元年置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七百四十一畝
禪于山吉祥院
縣西南四十里晉天福八年置曰禪于院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三畝山一百四十畝
云溪廣福院
縣西南三十里唐光化元年置名壽圣隱士楊適嘗記之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三十三畝
補(bǔ)陀院
縣東北十里唐大中六年置名大中觀音院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四畝山二百六畝
普濟(jì)院
縣東北一里本普濟(jì)律院之子院也皇朝嘉佑中建僧正宗記今為十方教院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白巖院
縣西南六十里皇朝干德四年置天圣中賜今額常住田一十四畝山無
妙應(yīng)院
縣東德門鄉(xiāng)皇朝治平四年置為觀音殿建炎兵亂獨(dú)免于火紹興四年僧悟諲增屋三十楹右宣教郎主管臺州崇道觀朱習(xí)記本甲乙住持嘉定中改為十方教院久浸圯寶慶三年僧文會重修宣教郎新特改差知婺州浦江縣李知退記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畝山無
十方律院六
三峰山廣福院
縣西南七十里唐會昌元年置曰三峰院皇朝熙寧元年改為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六畝山五千二百七十畝院有智交律師塔黃州教授曹粹中銘
華嚴(yán)院
普濟(jì)寺之西南隅皇朝端拱二年建吏部郎中陳時(shí)舉記宣和初改為十方禪院紹興二十年本府保奏賜今額復(fù)為律院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無
佛跡寶巖院
縣東北四十里唐天寶元年置曰佛跡院以山下有佛跡而得名皇朝治平元年十一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八百四十畝
資國廣福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名資國院皇朝熙寧元年十二月改名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二十五畝院有藏殿頤庵居士劉應(yīng)時(shí)記后寺僧元實(shí)興建佛殿三門僧堂慈川逸民劉叔溫記
吉祥廣福院
縣東一十里唐文德二年置名吉祥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十畝山二百八十一畝
靈龜山福源院
縣西六十里名永安唐廣明元年建皇朝寶元二年改賜今額景佑二年縣尉宋演記院之東南有基法師骨舍利石塔內(nèi)翰楊億嘗為真贊中丞舒亶游此寺有詩云一橋云借路雙沼月分秋后更禪剎今改為律院常住田二百一十七畝山一百五十畝
甲乙律院十六
永明寺
縣西二里唐儀鳳二年邑大夫呂珂舍宅為之原號禪林院高宗賜名大寶院天寶中改為大寶寺會昌中廢毀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四十畝山無唐李華撰左溪碑銘云明州大寶寺僧道源純得醍醐飽左溪之道味道源乃此寺名僧也寺有亭曰四香縣令盛次仲為賦四絕 【一云擾擾紅塵為底忙僧家白日自舒長朱簾著地寂無事百刻青春一炷香二云四圍老綠夏陰涼一枕南風(fēng)睡思長夢里不知身似蝶等閑飛入白蓮香三云霜晴卻見湖山好境靜方知日月長陶令醉多難入社時(shí)來采菊飲秋香四云趁雪看山坐小床白云影里玉虹長不知砌下梅花發(fā)只怪開簾有暗香】
普濟(jì)寺
縣東北一里本吳太子太傅都鄉(xiāng)侯闞澤書堂后舍為寺歷代毀廢唐大中二年縣令李楚臣復(fù)立為德潤院以澤字德潤故取名之干符中敕賜應(yīng)天德潤寺僧文義大師清宴銘于石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五十一畝山無寺有僧遂端誦法華經(jīng)晝夜不輟唐咸通十二年趺坐而逝口出青蓮華七莖既窆二十余年冢閑屢有光發(fā)眾開視之形質(zhì)如生即迎真身歸院加以漆飾裝嚴(yán)而奉之左街僧錄贊寧為之傳 【寺之東岡有松如龍石如虎皇朝元豐中令盛次仲有詩云一松偃蹇蒼龍盤一石巉巖怒虎踞漫來題作龍虎軒只恐風(fēng)云卷將去因以龍虎名軒松奇怪秀特晚忽枯悴先是邑士登第者不絕后二十舉寂無人此松既枯登第復(fù)相踵丙辰尤盛或以秀氣為松所奪今復(fù)還焉軒之北有亭曰鄰月元豐八年令崔熙重建今廢寺之前德潤湖之心有亭舊名清音天圣九年余姚令孫籍記大觀二年縣令唐昌期改名涵碧】
覺林院
縣西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名保德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鎮(zhèn)東軍節(jié)度推官項(xiàng)晞記常住田三十四畝山一百二十三畝
金繩院
縣西四十里唐天佑中慧孜法通二僧以古華嚴(yán)寺址刱之后唐清泰二年錢氏名以護(hù)國皇朝大中祥符閑改賜今額觀察推官關(guān)杞記院有韶國師所得隋文帝感應(yīng)舍利一顆主僧德升建磚浮圖于院前以奉之常住田一百五十二畝山一千七畝
金仙院
縣西北七十里唐干元二年置名福林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有藏殿蜀僧寶曇記常住田一十六畝山一百六十四畝
度門院
縣西六十里唐廣明元年置曰西峰以西峰山得名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無山一百八十畝
證心院
縣西五十里晉天福七年置名新慶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遼西項(xiàng)傳記常住田一百六十四畝山三百八十八畝
甘露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開元二十八年置曰上福龍山以山名名之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四畝山一百九十四畝沙門遵式銘于石
定慧院
縣西南六十里晉開運(yùn)二年置名支山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五畝山一百八十畝
法蓮院
縣東南一十五里吳越寶正二年置名蓮花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五十畝
白龍慈化院
縣東南十里五代漢干佑中僧師辯結(jié)宇于此日誦華嚴(yán)經(jīng)嘗有白龍矯首室外皇朝建隆二年置院因號白龍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無
精進(jìn)院
縣東三十里舊名靈山保國唐廣明元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定林院
縣東二十五里舊名峰山院晉天福二年惟寶禪師開基皇朝天圣五年改賜今額貢士邵賓旸記常住田八十二畝山一百畝
妙峰院
縣之石臺鄉(xiāng)皇朝建中靖國中置常住田五十畝山二百四十畝
廣濟(jì)院
常住無
寶慶院
縣之青林渡舊曰青林庵嘉定十五年賜今額越二年改元適與寺額合
廢院一
太平院
縣西太平村唐天復(fù)二年置僧居遂記
尼院一
永壽尼院
縣北二十里嘉定初移賜今額
敘遺
存古
古句章縣在今縣南十五里面江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傳曰城山旁有城山渡西去二十五里有句余山又有句余村郭璞謂句余山在余姚北句章南二縣因以為名其實(shí)山在余姚東句章西舊經(jīng)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今鄞縣之西南有句章鄉(xiāng)然按漢書地理志句章渠水東入海則所謂城山渡即其渠也晉劉裕東討孫恩實(shí)戍句章每戰(zhàn)陷陣賊乃退還浹口 【今定海縣大小浹口是也】 是時(shí)孫恩泛海出沒御之當(dāng)據(jù)要沖而今句章鄉(xiāng)乃在山閑必非戍守之地鄉(xiāng)名句章特以其地素隸句章縣故爾句章舊讀為句今讀為章句之句
太平村在縣西六十里屆紹興府余姚縣一百里按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山部載太平山云孔皋會稽記曰余姚縣南百里有太平山山形似傘四角各生一種木木不雜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入海齊孔稚珪游太平山詩曰石險(xiǎn)天貌分林交日容闕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晉孫綽太平山銘曰嵬峨太平峻踰華霍秀嶺樊缊奇峰挺崿上干翠霞下籠丹壑有士冥游默往寄托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見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云際重巒蹇產(chǎn)回溪縈帶被以青松灑以素瀨流風(fēng)佇芳翔云停靄因其地有太平山故以名村焉
千人壇在縣西南十五里高數(shù)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傳云昔秦始皇東游會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群峰連延?xùn)|入于海乃命方士徐福立壇祈禱因以為名
后漢鄞縣令王修墓在縣西十里事跡見郡志敘人
晉虞瑤墓在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虞氏譜云瑤博學(xué)強(qiáng)識當(dāng)時(shí)所稱累遷至伏波將軍
晉虞冑墓在橫山縣東南十里虞氏譜云冑好學(xué)不怠仕至散騎常侍嘗居此山死因葬焉至今呼為常侍墓
宋朱夔墓在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書云朱夔字秀整吳人也州舉秀才歷中書郎轉(zhuǎn)臺州刺史有林壑之志卜居此山死因葬焉
梁虞荔墓在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梁書云荔會稽上虞人也以博識聞舉宏詞累遷中庶子卒于官歸葬此山
梁虞孜墓在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孜舉秀才累遷至散騎常侍著內(nèi)典要三十卷
梁建威將軍虞驁墓在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梁東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
隋金紫光祿大夫陳詠墓在城門山縣西南十三里隋書云詠?zhàn)中輰幨藶閼寻擦钸w城門校尉會稽從事屬隋初多故因留葬此遂以名山
唐張孝子父司馬墓在虎胛山縣西三十里事跡見郡志敘山
舊志載晉虞喜墓在亶洲山縣東北四十五里今縣無此山詳見郡志敘山
四明志卷第十八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十
宋羅?!〉取∽?br />
定??h志卷第一
敘縣
沿革論
定海縣東南北三方距海中央微隆形如伏龜秦會稽郡句章縣地也 【越句踐欲置吳王甬東杜預(yù)云句章縣東海中洲也海中洲今昌國是已在定海之東則定海為句章地可知】 晉安帝時(shí)孫恩寇上虞劉裕戍句章出戰(zhàn)賊退還浹口即今縣之大小浹是已隋開皇九年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則今定海地乃為鄮縣之望海鎮(zhèn)元和十四年浙東觀察使薛戎奏棄望海鎮(zhèn)不屬明州從之 【詳見郡志】 錢镠奄有吳越復(fù)以隸明州更名靜海鎮(zhèn)尋置望??h梁開平三年也未幾改曰定海鄮亦改為鄞皇朝熙寧十年割鄞縣之海晏靈巖太邱三鄉(xiāng)隸本縣元豐元年割本縣之金塘鄉(xiāng)隸昌國定為上縣凡七鄉(xiāng)
境土
東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東至昌國縣界以本縣崇邱鄉(xiāng)青山嶼接海面號鮫門山為界縣東至海岸三里自海岸至鮫門山約半潮折三十七里計(jì)四十里自界首至昌國縣約一潮計(jì)二百里
西至鄞縣界五十里以本縣清泉鄉(xiāng)西陳渡浦橋北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一十五里
南至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靈巖鄉(xiāng)河頭鋪育王山隴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北至本縣岸二里即是海面直連至平江府海洋為界但以潮下行舟約一潮折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系大海
東南到本縣海晏鄉(xiāng)烏崎山海洋為界計(jì)一百一十里本縣至海洋一百五里自海岸至烏崎山五里其分界處系大海
西南到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崇邱鄉(xiāng)褚浦堰東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西北到慈溪縣界一百二十里以本縣靈緒鄉(xiāng)東墟步為界自界首至慈溪縣三十里
東北到本縣岸二里即是大海直接至昌國縣界以潮下行舟約半潮至昌國縣金塘鄉(xiāng)折一百五十里自金塘至昌國縣二百里
風(fēng)俗
帶江瀕海之地蠻舶之賈于明明舟之販于他郡率由此出入鮫門虎蹲可以艤纜謂之泊潮縣御前水軍云屯數(shù)千灶人物阜繁魚鹽富衍士習(xí)相承皆詩書禮義之訓(xùn)而山谷之民耕桑樂業(yè)有老死不識縣邑者俗多醇厚云
縣令
吳文質(zhì) 【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四年四月到任五年十月得替赴銓】
姚中和 【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五年十月到任八年十一月得替赴銓】
李齊 【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到任雍熙三年四月省罷赴銓】
梁雄 【守縣令端拱元年四月到任五月沖替】
張又□ 【以太子左贊善大夫知端拱元年十月到任淳化元年七月沖替赴闕自是始差京朝官知蓋本縣置市舶司故也】
尹文化 【以將作監(jiān)丞知淳化元年七月到任轉(zhuǎn)著作佐郎四年五月沖替】
張巽 【以太府丞知淳化四年五月到任五年改太子洗馬都大鈐轄本州島市舶司】
馮璉 【以將作監(jiān)丞知至道元年正月到任咸平元年遷著作佐郎二年正月沖替赴闕】
王穆 【以大理寺丞知咸平二年正月到任四年十月滿】
王曙 【以著作佐郎知咸平四年十一月到任景德元年四月滿】
劉謹(jǐn) 【以大理評事知景德元年四月到任四年四月滿】
楊嶧 【以光祿寺丞知景德四年四月到任大中祥符元年轉(zhuǎn)著作佐郎二年四月滿】
王皋 【以殿中丞知大中祥符二年到任三年四月就移知封州】
阮昌齡 【以殿中丞知大中祥符三年八月到任四年七月遷太常博士十月在任致仕】
呂仲奇 【以大理寺丞知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到任六年三月就移知竇州】
李杭 【以著作佐郎知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到任七年十二月就移知竇州】
李宋卿 【以太常寺太祝知大中祥符八年七月到任九年五月就移知循州】
桑衍 【以著作佐郎知大中祥符九年十月到任天禧元年八月就移通判桂州】
楊文友 【以大理評事知天禧元年十二月到任三年十二月滿】
張士宗 【以衛(wèi)尉寺丞知天禧三年十二月到任干興元年四月轉(zhuǎn)太子洗馬是月滿】
欒沂 【以大理寺丞知干興元年四月到任天圣二年八月滿】
張革 【以著作佐郎知天圣二年八月到任四年七月轉(zhuǎn)秘書丞十一月滿】
吳昭允 【以大理寺丞知天圣四年十二月到任六年正月轉(zhuǎn)太子中舍七年四月滿】
王淳 【以大理寺丞知天圣七年四月到任九年六月滿】
喬文睿 【以太子洗馬知天圣九年六月到任九月轉(zhuǎn)殿中丞明道二年轉(zhuǎn)國子博士當(dāng)年十一月滿】
王正民 【以衛(wèi)尉寺丞知明道二年十一月到任景佑元年十二月轉(zhuǎn)大理寺丞二年十一月滿】
成元吉 【以國子博士知景佑二年十一月到任四年十一月轉(zhuǎn)虞部員外郎五年二月沖替赴闕】
劉伸 【以衛(wèi)尉寺丞知景佑五年二月到任寶元二年八月轉(zhuǎn)大理寺丞康定元年正月滿】
趙拯 【以殿中丞知康定元年正月到任慶歷元年十一月轉(zhuǎn)太常博士三年三月就移知封州】
徐沆 【以大理寺丞知慶歷三年四月到任四年九月丁憂】
馬元康 【以秘書丞知慶歷五年四月到任七年四月滿】
袁穆 【以太常博士知慶歷七年四月到任八年十二月致仕】
馬用 【以太常博士知皇佑元年三月到任二年九月轉(zhuǎn)屯田員外郎三年十一月滿】
姚程 【以大理寺丞知皇佑三年十一月到任四年二月就移監(jiān)泗州轉(zhuǎn)般倉】
章隱之 【以太常寺太祝知皇佑四年四月到任至和元年正月轉(zhuǎn)大理評事二年四月滿】
鄭洙 【以殿中丞知至和二年四月到任嘉佑二年正月遷國子博士三年四月滿】
李孝杰 【以大理寺丞知嘉佑三年四月到任四年八月移知信州貴溪縣】
譚昉 【以大理寺丞知嘉佑四年十一月到任六年五月遷太子中舍十二月滿】
鄭諤 【以殿中丞知嘉佑六年十二月到任八年三月遷國子博士六月覃恩遷虞部員外郎治平元年十二月滿】
富隨 【以光祿寺丞知治平元年十二月到任二年九月改大理寺丞四年三月覃恩轉(zhuǎn)太子右贊善大夫當(dāng)年十二月滿】
李茂立 【以尚書虞部員外郎知治平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熙寧四年二月三日滿】
李公綽 【以大理寺丞知熙寧四年二月初三日到任六六年十月轉(zhuǎn)太子中舍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滿】
陳湜 【以秘書丞知熙寧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當(dāng)年七月十九日丁憂】
崔稹 【以太子中舍知熙寧八年四月十八日到任元豐元年四月滿】
裴士諤 【以尚書比部員外郎知元豐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到任至二年六月內(nèi)轉(zhuǎn)尚書駕部員外郎三年□月改朝請郎四年四月滿】
朱敏功 【宣德郎元豐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七年五月十三日滿】
練定 【宣德郎元豐七年五月十三日到任八年四月二十五日丁憂】
周瑊 【奉議郎元佑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三年三月尋醫(yī)】
錢洵直 【右宣義郎元佑三年八月十一日到任七年三月十二日轉(zhuǎn)右宣德郎】
蓋士宣 【右宣德郎元佑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到任八月二十四日致仕】
趙士香 【左朝請郎元佑八年四月十二日到任紹圣二年十月初二日滿】
張輔之 【通直郎紹圣二年十月初二日到任三年三月二十日轉(zhuǎn)奉議郎】
王(山扈)【承議郎紹圣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到任元符三年八月十七日滿】
徐禋 【宣德郎崇寧元年八月初五日到任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轉(zhuǎn)通直郎】
尤絢 【通直郎崇寧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任大觀二年十月十六日轉(zhuǎn)承議郎】
張逸 【朝奉郎大觀三年四月初一日到任政和元年七月十二日轉(zhuǎn)朝散郎】
陳抃 【承議郎政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二月十四日丁憂】
葉安節(jié) 【朝請郎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到任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滿】
王大亮 【宣教郎政和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到任宣和四年七月初二日滿】
林正 【奉議郎宣和四年七月初一日到任十二月初五日丁憂】
江少虞 【宣教郎宣和五年八月十九日到任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改授耀州教授】
張澭 【承議郎建炎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任三年八月內(nèi)轉(zhuǎn)朝奉郎四年五月初七日滿】
蓋大淵 【右承議郎建炎四年五月初七日到任紹興二年五月十三日滿】
諸葛行敏 【右奉議郎紹興二年五月十三日到任三年十二月初八日丁憂】
鄭僖 【右朝奉郎紹興四年二月十四日到任五年十月初九日滿】
章汝翼 【右宣教郎紹興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到任八年六月十四日轉(zhuǎn)右通直郎十二月十四日滿】
蘇德秀 【右宣教郎紹興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到任九年四月初二日轉(zhuǎn)右通直郎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滿】
葉(王玉) 【右宣教郎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轉(zhuǎn)左奉議郎】
毛亶 【右宣教郎紹興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轉(zhuǎn)右通直郎十七年二月初二日滿】
呂晉夫 【右奉議郎紹興十七年二月初二日到任二十年正月十一日轉(zhuǎn)右承議郎二月初六日滿】
趙沔 【右通直郎紹興二十年二月初七日到任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任滿】
郭鎮(zhèn) 【左承議郎紹興二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到任十一月十四日轉(zhuǎn)右朝奉郎二十六年四月二 十日滿】
林椿 【右承事郎紹興二十六年五月初十日到任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轉(zhuǎn)右宣義郎二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丁憂】
呂柔中 【右通直郎紹興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任三十一年九月改差監(jiān)潭州南岳廟】
葛世顯 【右通直郎紹興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覃恩轉(zhuǎn)奉議郎磨勘轉(zhuǎn)承議郎干道元年正月十八日滿】
潘旦 【左從政郎以令兼丞干道元年正月十八日到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滿】
胡杰 【右通直郎干道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
沈畤 【右宣教郎干道六年八月初四日到任磨勘轉(zhuǎn)通直郎】
唐銓 【右通直郎干道九年正月十一日到任兩經(jīng)磨勘轉(zhuǎn)承議郎淳熙二年三月十二日滿】
劉嗣忠 【宣教郎淳熙二年三月十二日到任十一月二十五日離任】
陳公亮 【宣教郎淳熙三年四月初五日到任次年磨勘轉(zhuǎn)奉議郎五年四月初八日滿】
楊克忠 【宣教郎淳熙五年四月初八日到任六年十一月磨勘轉(zhuǎn)奉議郎八年七月初五日滿】
蘇光庭 【宣教郎淳熙八年七月初六日到任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差監(jiān)潭州南岳廟】
錢孜 【通直郎淳熙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十三年二月十四日丁憂】
曾梁 【通直郎淳熙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十四年七月十六日避親離任】
唐叔翰 【通直郎淳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任不及考差監(jiān)潭州南岳廟】
趙釴夫 【宣教郎淳熙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紹熙二年七月初二日滿】
陳造 【宣德郎紹熙二年七月初二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五年七月初十日滿】
韓永德 【宣教郎紹熙五年七月初十日到任覃恩磨勘轉(zhuǎn)承議郎】
秦澤 【宣教郎慶元三年七月三十日到任不及考致仕】
徐杲 【奉議郎慶元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五年九月十五日避嫌離任】
王百揆 【朝奉郎慶元六年正月初九日到任該磨勘轉(zhuǎn)朝散郎嘉泰三年三月初三日滿】
商逸卿 【宣教郎嘉泰三年三月初三日到任磨勘轉(zhuǎn)奉議郎開禧二年四月十四日滿】
趙奇夫 【通直郎開禧二年四月十四日到任嘉定元年八月初八日因事離任】
崔端學(xué) 【通直郎嘉定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到任五年二月初一日滿】
蔣綸 【通直郎嘉定五年二月初一日到任次年磨勘轉(zhuǎn)奉議郎賜緋七年十月初四日滿】
錢憲邦 【宣教郎嘉定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一年八月初四日滿】
趙珌夫 【宣教郎嘉定十一年八月初四日到任】
施廷臣 【宣教郎嘉定十四年九月初六日到任寶典磨勘覃恩轉(zhuǎn)承議郎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
趙汝(目監(jiān)) 【通直郎嘉定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覃恩磨勘轉(zhuǎn)承議郎寶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滿】
陳纘 【通直郎寶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到任】
社稷
壇在縣西一里開禧元年令商逸卿修
城隍
廟在縣東南七十步梁貞明二年建
學(xué)校
皇朝雍熙二年主簿李齊始建先圣殿于縣東二十步至道元年令馮璉增修崇寧中詔天下行三舍法因增廣為學(xué)宮建炎四年毀于兵紹興八年令章汝翼改建于縣東北半里慶元元年令韓永德重建大成殿歷三令始備講堂曰明倫久亦圯嘉泰四年令商逸卿撤新之邑人胡大任黃君中益地以拓學(xué)區(qū)嘉定四年令崔端學(xué)乃創(chuàng)立四齋曰育英曰養(yǎng)賢曰升俊曰達(dá)材米有廩祭有庫迭石為泮水橋設(shè)重門于橋之外戟門內(nèi)新立兩廡八年攝守程覃捐緡錢四百委主簿攝縣事戴栩于明倫堂之前護(hù)以儀門后立直舍三閑辟小學(xué)齋曰求益環(huán)泮水之岸皆甃之十二年趙珌夫宰邑相繼撥官產(chǎn)以埤學(xué)租舊租之湮沒者核實(shí)而附于石養(yǎng)士始僅足矣商與崔之所建皆商實(shí)記之
祭器商逸卿修
祭服闕
御書
紹興御書 【淳熙十六年頒降】
寶慶訓(xùn)敕士風(fēng)御筆二軸 【一軸漕司頒降一軸本府頒降】
官書
史記 【二十四冊】 兩漢書 【四十八冊】
唐書 【四十冊】
右開禧元年令商逸卿置
通鑒要覽
右嘉定四年令崔端學(xué)置
錢糧 【舊收米谷幾八百石職掌不明遂多湮沒嘉定十二年令趙珌夫增置學(xué)租且驅(qū)磨舊租之?dāng)?shù)刻于石而湮沒之久者追尋未竟今以見管數(shù)紀(jì)之】
米五百九石九斗九升八合
谷五十四石五斗
租錢六十貫文
城郭
縣城周環(huán)四百五十丈壕三百余丈世傳錢氏開邑時(shí)置
坊巷 【嘉定八年主簿戴栩攝邑始立門牌各以坊市舊事建立】
通利坊 乘安坊 景福坊
榮桂坊 淑孝坊 富德坊
亨濟(jì)坊 柔遠(yuǎn)坊 棲鳳坊
孝行坊 和豐坊 保定坊
善慶坊 上安坊 清晏坊
洪化坊 僊桂坊 神秀坊
寶山坊
倉庫務(wù)場等
倉 【縣城內(nèi)】
庫 【縣廊】
酒稅務(wù) 【縣東南一百五十步天禧五年置】
澥浦稅場 【縣西北六十里】
清泉鹽場 【縣南十三里崇邱鄉(xiāng)覺海院東】
龍頭鹽場 【靈緒三都去縣一百里開禧元年置】
穿山鹽場 【海晏二都去縣九十里干道中立為清泉子場開禧二年改為正場】
長山鹽場 【靈巖二都石湫(石契)下去縣四十里舊隸清泉嘉定四年改為正場】
居養(yǎng)院 【縣東一百三十五步元符二年置】
安濟(jì)坊 【與居養(yǎng)院相鄰崇寧元年建久而皆圯嘉定十四年令趙珌夫重建安濟(jì)院】
漏澤園 【縣西一里一百八十步崇寧三年建】
公宇
縣廳 【梁貞明二年立皇朝雍熙元年主簿李齊修建炎四年毀于兵紹興元年令蓋大淵重建淳熙四年三月令陳公亮再建縣門其上為敕書樓紹熙五年樓圯于風(fēng)六年令韓永德重建】
靜安門 【縣前】
迎恩門 【嘉定八年主簿戴栩權(quán)縣立】
海光閣 【舊名多稼亭在縣廳西北嘉定四年二月令崔端學(xué)重建】
清輝軒 【海光閣前嘉定十三年令趙珌夫立】
永賴亭 【淳熙十年新迭石湫海塘六百余丈十六年通判林桷作亭臨之在水軍第一將營之后】
海晏亭 【嘉定十五年增砌石塘五百二十丈又建亭于統(tǒng)制衙后名以鎮(zhèn)海寶慶二年守胡矩改扁今名】
航濟(jì)亭 【縣東南四十步元豐元年建為麗使往還賜燕之地建炎兵毀遂廢】
柔遠(yuǎn)亭 【縣南五十步舊名巨川崇寧二年令徐禋重建更名建炎四年毀于兵】
迎麾亭 【縣西三里靖康二年權(quán)縣徐遹成建今廢】
官僚
丞 【聽事縣東一百二十步崇寧五年建】
主簿 【聽事縣東南一百步舊本水陸管界巡檢寨嘉佑八年令鄭諤奏請移寨于澥浦以其地蓋簿廳廳側(cè)有淮海樓為秦少游作也建炎四年毀于兵慶元五年主簿陳廣孫重建攻媿樓鑰記之怪淮海集題詠不及定海其實(shí)少游嘗在浙東帥程辟館中程辟之為定海簿而竟不至記文謂調(diào)是官而未始至后人遂借公為重而名斯樓斯言得之】
尉 【聽事縣東八十步淳熙元年建】
監(jiān)酒 【聽事縣東南一百步自水軍抱認(rèn)酒息錢省罷監(jiān)官聽事遂為水軍酒務(wù)】
監(jiān)稅 【聽事縣東南一百步柔遠(yuǎn)亭之側(cè)】
海內(nèi)東寨巡檢 【梁貞明二年置駐札迎賓院皇朝天圣中置土軍一百人建聽事于縣東九十步建炎四年毀于兵有旨土軍并就西寨官省】
海內(nèi)西寨巡檢 【聽事舊在縣西南三十步嘉定七年攝守程覃奏請移軍屯烏崎頭八年五月十七日并聽事移建】
白峰巡檢 【建炎四年置就諸寨撥土軍隸于海晏鄉(xiāng)真修院慈灣院駐札防捍海道后緣海寇剽劫苔浦紹興二十六年守王俁奏降為海內(nèi)巡檢下指使立寨午棲跳至今就海內(nèi)寨撥隸土軍】
水陸管界巡檢 【聽事本今簿廳之址嘉佑八年移建澥浦在縣西北六十里】
青泉監(jiān)鹽
龍頭監(jiān)鹽
穿山監(jiān)鹽
長山監(jiān)鹽 【四鹽官聽事各在本場去縣遠(yuǎn)近己見本場注龍頭長山二場自寶慶二年提鹽余鑄奏選辟文資】
驛鋪
濟(jì)川館 【縣南三十步舊名利涉崇寧三年火紹興八年令章汝翼重建改名濟(jì)川淳熙初令唐銓重修久而圯嘉定元年三月令趙奇夫重建易亭曰館崔端學(xué)繼之始落其成】
西門鋪 【縣郭南至清水鋪二十五里北至縣五里】
清水鋪 【清水坊前南至鄞縣桃花鋪三十五里】
河頭鋪 【育王河頭西至鄞縣桃花渡五十五里東至蘆浦鋪五十里】
蘆浦鋪 【穿山(石契)東渡海洋至昌國縣】
敘山
山
候濤山縣東北八里一名招寶山耆舊相傳山下有蚌生明珠往來波濤之閑漁人或得之即光耀逼人駭浪繼作舟不可行投之乃止
巾子山縣東北八里與候濤山形勢相控為潮水出入之障蔽邑?zé)o水患者兩山之力非二山障蔽不可為邑矣
金雞山候濤山外??谑纻魃絻?nèi)有金雞正鎮(zhèn)海門
鮫門山縣東四十里一名嘉門其山環(huán)鎖海口出鮫門則大洋也
虎蹲山縣東二里屹立??谙笮味?br />
游山縣東二里海中
印山縣東一里
梓蔭山縣東一里統(tǒng)制馮柄夷而筑之上建屏山堂
竹嶼山縣東南一十二里
青岙山縣東南一十五里
樂家?guī)Z山縣東南二十五里
蘆山縣東南石湫浦
鬼嶼山縣東南石蓮灣好事者易名寶嶼山
小三山縣東南四十五里
啟霞山縣東南七十里
柏香巖啟霞山下
紫石頭山縣東南八十里以石色得名
云雩山縣東南八十里
瑞巖山縣東南九十里山有十二峰皇朝大中祥符五年有芝草生于青松峰之下守臣康孝基奏奉敕獎(jiǎng)諭云和氣所蒸靈苗載育時(shí)惟珍物著厥祥經(jīng)省覽貢陳良增嘉悅想宜知悉詔牌具存
大蓬山縣西北一百里
烏崎山縣東南一百一十里
大榭山小榭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盤岙山縣南七十里水遶太白山陰而出凡三十六盤
靈巖山縣南四十里
陳山縣南一十五里
飯山縣南三十里
剡岙山去縣十五里下有泗洲堂
長山縣南十五里
南山縣南十里
東山縣南十里與南山對峙
龍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形勢如龍
慈岙山縣西南九十里耆老相傳左慈嘗隱此山故以為名
算嶼山縣西七十里
新婦山縣西北六十里
石壇山縣西北七十五里其山有石如壇
伏龍山縣西北八十里一名箬山其山跨東海西海之門宛若龍頭龍尾之形又若龍赴海之狀因名伏龍山內(nèi)有刺史門石壇乳井產(chǎn)(木患)子木水產(chǎn)紫菜獨(dú)勝他所著名伏龍菜餅
敘水〔渠堰(石契)閘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huán)縣之東南北山勢盤旋潮泥積淤善經(jīng)理之皆可為田稍失堤防風(fēng)潮沖擊則平田高岸悉為水鄉(xiāng)淳熙十□年令唐叔翰與水軍統(tǒng)制王彥舉統(tǒng)領(lǐng)董珍申府聞于朝支降錢米效錢塘江例迭石甃塘岸六百二丈五尺嘉定十五年接連增甃五百二十丈蓋府薦有請朝廷續(xù)賜費(fèi)也其工役縣尹施廷臣水軍統(tǒng)制陳文分董之塘有峻阪捍御甚固本縣又準(zhǔn)行下于石塘盡處再筑土塘三百六十丈以續(xù)之有永賴海晏二亭臨石塘之上經(jīng)始之難后來者不可忽
大浹江縣南一里與鄞江通
小浹江縣南一十五里
富都湖縣南五十五里又曰萬金湖周環(huán)三十里溉民田二百余頃
彭城湖縣南四十五里溉民田一百余頃夏侯曾先地志云墻下湖周環(huán)一十里即此湖也
楊溪縣南三十五里
章家溪縣南三十里
新婦潭縣南三十五里有娘娘祠
石湫縣東南三十里水源出太白王荊公經(jīng)行記所謂下靈巖浮石湫之壑是也鄭瓚黃中有詩云一水玻璃似苕霅群山俎豆勝方壺
華家匯縣東南二十五里
石蓮灣縣東南三十五里
朱家浦縣東南四十里
槎浦縣東三十里
東泉池在縣東泉有二脈其東之脈咸其西之脈甘甘泉常盈雖遇旱暵不耗竭咸者多涸有時(shí)而出味未嘗雜皇朝嘉佑三年令鄭洙以石甃四旁其廣二十余丈其長居廣之半其深得長四之一邑人至今蒙其利
鳳浦湖縣北七十里
沈窖湖縣北一百里溉民田數(shù)百頃
清水浦縣西三十里
渠堰(石契)閘
通山(石契)縣東南海晏鄉(xiāng)一百里慶歷七年荊國王公安石宰鄞縣時(shí)鑿山為之
張監(jiān)(石契)縣西五里
石湫(石契)縣南三十五里
黃滿堰縣南十五里
大博堰縣南三十里
坉埭堰縣南三十里
楊木堰
橋梁
善慶橋 【縣側(cè)半里】
嘉定橋 【縣東一里】
曹家橋 【縣東一里】
市西橋 【縣西二里唐開元中建】
通利橋 【縣西二里】
雙橋 【縣西二里】
小浹江橋 【縣南一十五里熙寧六年建】
和尚橋 【縣南十八里】
大明洋橋 【縣南二十里嘉定中重建】
衛(wèi)家橋 【縣南二十五里】
雙纖橋 【縣南二十五里】
童家橋 【縣南二十五里】
蔣博橋 【縣南二十七里】
石湫市橋 【縣南三十里寶慶二年重建】
四柱橋 【縣南三十里】
師姑橋 【縣南三十五里】
呈圣橋 【縣東南五十里】
撞山橋 【縣西二十里】
三石橋 【縣西三十五里唐貞元八年建】
孔浦橋 【縣西五十里漢干佑元年建】
駱駝橋 【縣西五十里建隆元年建】
澥浦橋 【縣西北六十里唐大和二年建】
石橋 【縣西南三十里皇佑年中建】
津渡
大浹渡 【縣南一里】
小浹渡 【縣南一十五里】
東江渡
朱家渡
胡江渡
蘆浦渡 【縣東一百里乘半潮可抵昌國縣】
敘產(chǎn) 【見郡志】
四明志卷第十九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十一
宋羅浚 等 撰
定??h志卷第二
敘賦
鄉(xiāng)村
清泉東鄉(xiāng)縣西管里一村三
上湖里
山下村 黃泥堰村 金川村
清泉西鄉(xiāng)縣西管里一村三
光政里
梢木村 鸕鶿村 孔浦村
靈緒鄉(xiāng)縣西北管里一村五
達(dá)禮里
莊北村 橋北村 伏龍村
筋竹村 東墟步村
崇邱鄉(xiāng)縣南管里一村四
長陳里
泥灣村 小浹村 樟桐村
韓嶼村
靈巖鄉(xiāng)縣南管里一村三
金泉里
櫻豆村 河頭村 嘉溪村
太邱鄉(xiāng)縣東南管里一村四
富都里 【古曰慈奧里】
富都村 栗湖村 亭子堰村
小榭村
海晏鄉(xiāng)縣東南管里一村九
太寧里
小門村 紫石村 太平村
大明村 馬婆村 蘆江村
大涂村 小涂村 大榭村
鎮(zhèn)市
澥浦鎮(zhèn)縣西北六十里 【澥浦即古所謂渤澥西有昆侖之山東有渤澥之島俗訛為蟹浦】
城西市縣西五里
江南市縣東七里
石湫市縣東南三十里
田畝
田三十五萬六千七百五十畝三角河涂不與
戶口
主一萬七千四百七十一戶計(jì)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一口
客一千六百四十八戶計(jì)六千五百四十一口
夏稅
絹九千五百三十一匹九尺八寸三分
正稅四千七百八十二匹九尺八寸三分
和買四千七百四十九匹
紬二千三百二十九匹二丈七尺九寸八分
正稅一千一百三十一匹二丈七尺九寸八分
和買一千一百九十八匹
綿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一兩四錢六分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二十二匹計(jì)錢一萬三千四百四十一貫五百文
正稅五百九十七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jì)四千一百七十九貫文
和買一千四百二十五匹每匹折錢六貫五百文計(jì)九千二百六十二貫五百文
紬一千四百五十五匹計(jì)錢九千七百六貫文
正稅四百九十七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jì)三千四百七十九貫文
和買九百五十八匹每匹折錢六貫五百文計(jì)六千二百二十七貫文
綿七千三百九十兩每兩折錢四百文計(jì)二千九百五十六貫文
亭戶折鹽
絹一百七十二匹二丈一尺三寸一分
紬六十一匹二丈五尺六寸一分
綿五百九十二兩九錢一分
蠲免清泉鄉(xiāng)下戶絹一百六匹 【淳熙十年指揮詳見郡志】
實(shí)催本色
絹七千二百三十匹三丈八寸九分 【比元額增二尺三寸七分補(bǔ)所虧紬數(shù)】
紬八百一十三匹 【比元額虧二尺三寸七分人絹數(shù)】
綿一萬六百七十八兩五錢五分
秋稅
苗米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五石五斗五升
折變
糯米五百二十五石折苗米五百三十三石九斗三升二合
亭戶折鹽米九百六十七石三斗四合
實(shí)催本色二萬一百一十四石三斗一升四合
酒
水軍庫抱認(rèn)省務(wù)凈息歲額一萬九千三百一十貫文 【省務(wù)元差官監(jiān)當(dāng)支降本柄造賣繼因本縣屯駐水軍置立犒賞酒庫攙奪課利干道中守趙伯圭聞于朝罷官監(jiān)并令水軍承抱開禧元年軍興復(fù)為省務(wù)二年水軍承抱如舊初立息額二萬四千四百一十七貫五百八十文其后趕辦不敷紹熙二年水軍乞減價(jià)賣酒裁定今額均月解府】
諸司一萬四千六百八十三貫四百七十六文
本府四千六百三十一貫九百八十八文
醋息錢一百八十貫文
人戶買撲酒坊一十六所
鳳浦坊 沈窖湖坊
青嶼坊 長山坊
靈緒坊 賈奧坊
蘆江坊 小榭坊
慈奧坊 清水浦坊
石湫坊 澥浦坊
駱駝坊 粟湖坊
莆陳坊 梢村坊
歲額凈息錢八千一百九十七貫五十五文
常平司六千七百一十八貫一百五十一文
本府一千四百七十八貫九百四文
商稅 【以寶慶元年為準(zhǔn)】
歲額錢二萬七千六百貫文
諸司一萬四千二百二十四貫四百八十八文
經(jīng)總制司六千五百八十一貫四百九十六文
糴本司七千六百四十二貫九百九十二文
本府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五貫五百一十二文內(nèi)豁除諸司頭子錢七百一十貫一百二十七文實(shí)收一萬二千六百六十五貫三百八十五文
【[按曰]右所載即郡志所稱定海稅場者而郡志復(fù)載定??h有澥浦稅場前卷亦云澥浦稅場在縣西北六十里此獨(dú)不書歲額必為傳寫者所脫今按郡志合載七場除六場外澥浦場歲額錢應(yīng)得一千五百三十貫文內(nèi)諸司應(yīng)得一千七十一貫文本府應(yīng)得四百五十九貫文諸司中例分經(jīng)總制糴本二司郡志未晰無從查核又按郡志云自嘉定六年以來澥浦場添認(rèn)本府錢三百五十貫則本府當(dāng)共實(shí)收八百九貫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一萬八百五十二貫四百四十八文
縣吏支四千九百九十五貫四百一十二文
本府四百七十二貫文 【解發(fā)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并在內(nèi)】
經(jīng)總制司五千五十二貫四百八文
官戶不減半二百二十七貫六百四文
提舉司頭子錢一百五貫二十四文
茶租錢五百八十九貫九百二十三文
水腳錢六百五十二貫五百八十七文
租堰錢四十四貫五百八文
租渡錢五百四十一貫三百六十八文
房廊錢一十九貫八十文
城基錢一百四十一貫四十八文
河渡錢二百二十三貫七百四十文 【專隸常平司】
職田
米額六百一十七石九斗八升一合二勺 【除坍江事故出豁外實(shí)催四百六十八石五斗三升七合七勺】
鹽
清泉場歲額四千九百八袋
龍頭場歲額一千八百七十七袋二石
穿山場歲額三千袋
長山場歲額三千袋
敘兵
水軍
御前軍駐札定海凡四千人營在縣后五里
統(tǒng)制衙在縣東一里本末已見郡志茲不復(fù)詳
弓手
縣尉司額六十五名
土軍
水陸管界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七十人 【澥浦鎮(zhèn)】
海內(nèi)寨額二百四十人今一百五十人 【本海內(nèi)白峰二寨各管領(lǐng)一百二十人后白峰止作海內(nèi)巡檢下指使至今系海內(nèi)寨撥隸土軍海內(nèi)寨在烏崎頭白峰寨在午棲跳】
敘人 【已見郡志】
敘祠
神廟
東海助順孚圣廣德威濟(jì)王廟
在縣東北五里皇朝元豐元年左諫議大夫安燾起居舍人陳睦奉使高麗還十一月請建廟敕封淵圣廣德王 【按續(xù)通鑒安燾言東海之神已有王爵獨(dú)無廟貌乞于明州定海昌國兩縣之閑建祠宇往來商旅聽助營葺從之仍令為屋百區(qū)今考本廟累封誥敕自干道前并無東海字蓋燾之言如此然是時(shí)實(shí)有東海廣德王廟在萊州不可謂無故封誥不盡如燾言也】 崇寧二年賜額崇圣宮大觀四年加封助順二字仍建風(fēng)雨二神殿于左右宣和三年又加顯靈二字封風(fēng)神曰寧順侯雨神曰寧濟(jì)侯且撥賜官田五頃皆因高麗使回奏請也廟碑知制誥鄧潤甫撰知明州王誨書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二月十日有旨改封助順佑圣淵德顯靈王廟毀于兵紹興二年重建干道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敕賜今封四海神于祀典甚尊國朝淳化二年因秘書監(jiān)李至言祀東海廣德王于萊州南渡以來萊州道絕干道誥書加?xùn)|海二字于封爵之上正祀典也每歲春秋及郊祀告報(bào)必降祝文書嗣皇帝某謹(jǐn)遣臣某官某昭告于某神非常祀比矣初賜宮額本以奉神歲度道士俾主香火宣和五年道士乃請淵德觀額紹興重建遂祀神于廊廡以觀為主而神附之甚失朝廷崇奉之意會道士告觀廡將圯郡為聞于朝寶慶三年守胡矩以颶風(fēng)猛雨交作又舉唐孔戣薦馨南海故事申請專置廟宇得祠牒一十有五郡增給緡錢且勸率士夫民旅助之統(tǒng)制司輟瀕海房廊十五閑之址拓筑海涂面東迎洋立殿三閑翼以夾室風(fēng)雨神列殿前之東西拜謁有庭獻(xiàn)官有位門闬高宏拱護(hù)嚴(yán)翼時(shí)紹定元年也
東岳行宮
縣東北五里直招寶山下皇朝紹興八年建
助海顯靈侯廟
縣西五里侯姓孔象山縣童翁浦人行第七志操剛烈為鄉(xiāng)里所憚咸不敢斥其名侯死有富都監(jiān)巡吏劉贊夢侯告曰上帝錄吾生平之善命為此境神姓名已籍于水府而吾尸泛濫沙浦君能收而穸之且創(chuàng)數(shù)楹俾有棲托必為民利贊訪其尸果如所夢乃即所居地葬而祠之錢氏有吳越靜海鎮(zhèn)將以排筏航海驚濤危甚夢侯許以冥佑順風(fēng)而濟(jì)既歸乃立廟于鎮(zhèn)兵部侍郎皮光業(yè)記之皇朝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號顯靈
洋山廟
縣東北五里山在昌國縣之東北海中唐大中閑黃洽記其廟以為隋煬帝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加封其二妃曰惠曰順夫人曰明德此別廟也是年毀于兵紹興五年重建
忠嘉威烈惠濟(jì)廣靈王廟
縣西北三百步皇朝宣和五年方臘之亂郡邑岌岌賴神助得免邑人于是請立廟后毀于兵紹興六年重建
昭利廟
縣東北五里宣和五年侍郎路允迪給事傅墨卿出使高麗涉海有禱由是建廟毀于兵紹興五年重建
覺海威顯侯廟
縣南一十里舊號山仙廟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今額開禧二年令商逸卿修建新閣且記之
陳山忠應(yīng)侯廟
縣南一十五里舊號陳相公廟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封
云雩三公廟
縣東南八十里與鄞境接廟不知所自始其神冕而九旒垂黈纊被山龍黼黻為旱禱輒應(yīng)主簿永嘉戴栩記之謂谷梁氏所謂應(yīng)乎上公而通乎陰陽者也
宮觀
淵德觀
縣東北五里皇朝元豐元年始建淵圣廣德王廟委道士奉香火崇寧二年戶部侍郎劉逵給事中吳拭使高麗回奏歲度道士一名三年詔天下建天寧萬壽觀以本州島崇壽宮改置四年知縣事徐禋因請其額寘本廟宣和五年改今額
寺院
禪院七
開善院
縣東南九十里唐景福二年置名瑞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千九百六十畝山八千二百七十八畝
云巖山旌教院
縣南四十里唐廣明年中置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九百二十一畝山二千八百九十六畝 【宣獻(xiàn)公樓鑰有題云巖詩云但見云生谷初無石似巖得名非舊觀買地作精藍(lán)境勝環(huán)修竹門深擁翠杉禪林自佳趣莫問后三三】
崇梵院
縣東南七十里唐天復(fù)元年置名啟霞皇朝寶元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二十六畝山四千八百七十畝
明慧院
縣東南七十里唐干寧三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八畝山三百四十畝
資圣院
縣東南六十里唐大順二年置名資?;食纹皆旮慕耦~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九十畝
本覺院
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彌勒周顯德六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八十五畝山三百六十畝
妙勝院
縣西三十里后唐清泰年中置名永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五百畝山無
教院六
正覺院縣西北六十四里周廣順元年置名回峰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四十四畝山九十畝 【院有清風(fēng)軒王(桓去木)詩云海風(fēng)拍枕燈初暗山雨扛窗人正寒料得此軒秋更好怒濤推月上闌干】
永寧院
縣西十五里舊名寧波晉天福中置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六百六十畝山無
觀音院
縣東北一里皇朝皇佑中建常住田二百一十二畝山無
妙音院
縣西二里皇朝元豐年中置建炎元年徙本州島妙音院額以為額常住田二百七畝山無
覺海院
縣南一十三里唐會昌二年置名清海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七十二畝山二百二十五畝
幽棲院
常住田六十二畝山無
十方律院五
凈居院
縣南二十里唐干寧元年置名龍明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五十八畝山七百畝寺之青林山舊有鰻井久而湮嘉泰中旱令商逸卿訪故跡而禱之即獲甘澍商信之篤政成抔土以往后守南劍因旱取土置水祈而得鰻遂雨豈至誠所感固如是耶
惠寂院
縣南七十五里晉開運(yùn)年中置名蘆浦庵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九畝山二百八十畝
息云院
常住田二十畝山無
廣福院
縣西北八十里伏龍山閑舊名咸通伏龍禪院唐咸通三年置皇朝熙寧中改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寺有一井冬夏常溫應(yīng)潮增減名海眼泉常住田二百六十畝山一千六百四十八畝
泗洲院
縣南三十里后唐清泰四年有石佛因水自山流下僧青立因立精舍常住田三十一畝山無
甲乙律院十三
寂照院
縣南九十里梁正明中置名保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二畝山七百三十四畝
真修院
縣南一百里唐大順三年置名門浦報(bào)恩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五十三畝山七百一十四畝
總持院
縣東北一里唐干寧三年置名護(hù)境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六百二畝山無
崇法院
縣西一十五里舊名回向院皇朝建隆三年置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三十二畝山無
慈濟(jì)院
常住田四十三畝山一百畝
靈峰院
縣南四十里周廣順元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七百八十畝
興善院
縣南五十里唐天成二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無
凈巖院
縣南三十里漢干佑二年置名練盆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一百五十一畝
慈化院
常住無
顯教院
常住無
能仁院
常住無
崇光院
常住無
永福院
常住無
敘遺
車駕巡幸 【已見郡志】
紀(jì)異
碁子泙在候濤山半山之閑有小沙灘其下通海出石碁子人欲取之先以白米或黑豆撒其中翼日得碁子各隨其色
縣南四十里有壺山土常赤世傳葛仙翁煉丹之處
淳佑二年夏六月縣產(chǎn)粟一莖雙穗者三四穗者一時(shí)所未見時(shí)添倅趙體要沿檄至縣得之以遺郡守陳塏邦人皆以為豐年之瑞守圖其狀揭之郡齋以驗(yàn)邦人之言 【[按曰]此條后守續(xù)增】
存古
虞世南墓在澥浦鎮(zhèn)靈緒鄉(xiāng)山北
四明志卷第二十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十二
宋羅?!〉取∽?br />
昌國縣志全
敘縣
沿革論
昌國縣在唐為翁山縣秦漢時(shí)地屬會稽郡句章縣初越句踐滅吳獲夫差王欲使居甬東君百家杜預(yù)云句章縣東海中洲即此是也 【國語以為甬句東注云句章??谕庵藿褊纯h有甬東廂遂概呼明州曰甬東非古所謂甬東也縣有甬東村乃古名】 隋開皇九年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則昌國地屬鄮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析鄮縣置翁山大歷六年廢于袁晁之亂五代時(shí)改鄮為鄞則地又屬鄞皇朝端拱二年置為鹽場有巡檢同監(jiān)熙寧六年用部使者言蓬萊安期富都三鄉(xiāng)與縣隔海乃詔置尉以主斗訟盜賊之事已而創(chuàng)縣賜今名蓋丞相王安石嘗宰鄞憫其劇故分之元豐元年益以定??h之金塘鄉(xiāng)為下縣紹興十三年戶部員外郎沈麟編類民籍戶計(jì)萬余而丁口再倍詔升望縣縣居海心北控登萊海密東捍三韓日本始創(chuàng)時(shí)軺車有按部者駭于風(fēng)潮遂罷巡歷
境土
東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西南至州驛三百五里舊志云然然海面際天本不可以里計(jì)也
東五潮至西莊石馬山與高麗國分界
南五潮至隆嶼與象山縣分界
西一潮至交門山與定海縣分界
北五潮至大磧山與平江府分界
東南三潮至韭山與象山縣分界
西南二潮至三山與定??h分界
東北五潮至神前壁下與海州分界
西北三潮至灘山與秀州分界
風(fēng)俗
海島之地俗多醇厚魚鹽雖富而亦輕財(cái)巖谷之民有老死不識城郭者自熙寧創(chuàng)邑至紹熙癸丑百有二十載而應(yīng)傃登進(jìn)士第詩書文物浸盛矣
縣令
熙寧置令以涉海為難詔得替合該磨勘更與轉(zhuǎn)一官不該磨勘與循一資仍與堂除其俸免折支圭田過六頃用萬戶令格也元豐吏部令循資而已猶許堂除元佑元年閏二月八日易以占射后并除之嘉定初復(fù)許占射自鄭伯謙始也
張懿文 【熙寧八年建學(xué)】
張節(jié) 【元豐八年】
張如晦 【政和六年重建學(xué)】
陳遠(yuǎn) 【從事郎紹興元年到任】
韓晦 【從政郎紹興三年到任】
孫遹 【從政郎紹興六年到任】
徐嘉言 【從政郎紹興八年到任十一年滿】
張前 【從事郎紹興十一年到任十五年滿】
胡吉 【從政郎紹興十五年到任十八年滿】
王稽中 【從政郎紹興十八年到任二十一年滿】
韓晝 【從政郎紹興二十二年到任二十四年滿】
葉邦翰 【從事郎紹興二十四年到任二十七年致仕】
朱思 【從政郎紹興二十七年到任三十年滿】
王存之 【文林郎紹興三十年到任隆興元年正月初十日覃恩循儒林郎三月二十八日奉圣旨就任磨勘改官再任十月十七日循資轉(zhuǎn)承直郎磨勘改奉議郎】
白仲赒 【從政郎干道二年到任】
霍辀 【文林郎干道六年到任】
李(王常) 【從事郎干道八年到任】
張鈞 【從事郎淳熙二年到任】
詹嗣慶 【文林郎淳熙五年到任】
韋能問 【從政郎淳熙七年到任】
趙善訓(xùn) 【宣教郎淳熙九年到任十年磨勘轉(zhuǎn)通直郎十三年滿】
盧勝非 【從政郎淳熙十三年到任遇慶典轉(zhuǎn)文林郎】
王阮 【承議郎淳熙十五年到任覃恩轉(zhuǎn)朝奉郎賜緋魚袋磨勘轉(zhuǎn)朝散郎紹熙元年通理筠州新昌縣】
錢棣 【文林郎紹熙元年到任四年滿】
宋清卿 【文林郎紹熙四年到任五年覃恩循儒林郎慶元元年賑濟(jì)循承直郎二年致仕】
湯涓 【承直郎慶元二年到任六年滿】
應(yīng)振 【儒林郎慶元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到任八月二十八日致仕】
富琡 【承直郎慶元六年到任嘉泰二年丁母憂】
葛洪 【從政郎嘉泰二年到任開禧二年滿】
芮德言 【從政郎開禧二年到任嘉定二年滿】
王正卿 【儒林郎嘉定二年到任四年致仕】
錢聞遠(yuǎn) 【儒林郎嘉定五年到任七年離任】
江輝 【承奉郎嘉定七年到任九年離任】
鄭伯謙 【宣教郎嘉定九年到任十一年滿】
聞韶 【宣教郎嘉定十二年到任十四年磨勘轉(zhuǎn)奉議郎十五年遇寶璽恩轉(zhuǎn)承議郎】
趙大忠 【承議郎嘉定十五年到任在任轉(zhuǎn)朝散郎寶慶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滿】
沈剛孫 【奉議郎寶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二年十二月七日致仕】
詹仁澤 【承議郎寶慶三年四月十六日到任紹定元年六月十六日致仕】
社稷
壇在縣西南一百步嘉定末年令趙大忠修
城隍
惠應(yīng)廟縣南城內(nèi)世傳廟神茹侯本邑人今茹侯村其所居也英烈忠毅生有殊績沒而人祠之建炎四年車駕巡幸賜今額紹興三十年縣令朱恩重修且記之淳熙九年趙善訓(xùn)更新焉鄉(xiāng)貢進(jìn)士薛寘記
學(xué)校
熙寧八年令張懿文初建學(xué)于縣東一百步中為大成殿元豐八年令張節(jié)記于石元佑七年簿尉顧復(fù)經(jīng)又徙而東四十步崇寧中廢士附籍于鄰邑政和六年令張如晦重建主簿詹之綱記淳熙十六年令王阮徙于縣南之芙蓉洲嘉泰開禧閑令葛洪建講堂曰申義攻媿樓公鑰書其扁而記之置田養(yǎng)士自紹興五年令韓晦始嘉定令鄭伯謙聞韶趙大忠相繼增益之學(xué)校始具體矣
祭器
一百六十七件
祭服
三副
御書
寶慶訓(xùn)敕士風(fēng)御筆二軸 【一系漕司頒降一系本府頒降】
官書
經(jīng)史子集一十八部計(jì)一百六十九冊
錢糧
水田五百六十畝二角二十五步
山地屋基竹(木養(yǎng))九百一十三畝一角四十三步
歲收
米一百九十七石二斗
租錢三百二十七貫七百八十四文
城郭
縣城周廣五里
坊巷
惠應(yīng)坊 【城隍廟巷】 旌孝坊 【狀元橋東為張超孝行立】
聯(lián)桂坊 【上榮為趙氏兄弟聯(lián)名登第立】
倉庫場務(wù)等
濟(jì)民倉 【嘉定末年令趙大忠建慈湖楊簡記】
庫
正監(jiān)鹽場 【縣東南一百八十步唐曰富都十監(jiān)之一也以喪亂廢皇朝端拱三年八月十五日復(fù)建又有子場曰甬東】
東江鹽場 【縣東八里又有子場曰曉峰在縣西十二里曉字本避英宗皇帝廟諱更名屯田郎官柳永耆卿嘗為監(jiān)場有長短句題壁因兵火失之】
岱山鹽場 【縣北海中一百五十里熙寧六年置】
高南亭鹽場 【高亭南亭二甲元隸岱山場相阻一嶺舟行則經(jīng)大海嘉定元年立為正場】
蘆花鹽場 【縣東十三里本曰東監(jiān)為西監(jiān)子場其敖寓于謝浦歲久勿治淳熙十五年監(jiān)官鮑渭新之嘉定五年置為正場】
居養(yǎng)院 【舊在縣東北一百八十步皇朝崇寧元年十一月置政和二年七月移置縣北二百九十步】
安濟(jì)院 【縣東北一百八十步皇朝崇寧二年八月建政和二年七月移建縣北二百九十步】
漏澤園 【縣北一里皇朝崇寧三年四月建】
公宇
縣廳 【鎮(zhèn)鰲山下山自北來為龍蜿蜒南走屹為一小峰縣治據(jù)其麓熙寧六年八月十九日創(chuàng)】
宣詔亭 【縣治前】
鰲峙亭
凈香亭
斸云亭
廉泉亭 【以上皆在縣治之后】
冰壺亭 【城南芙蓉洲環(huán)以芰荷舊名清遠(yuǎn)干道六年主簿趙善譽(yù)易之】
待潮亭 【舟山】
恩波亭
大生堂 【主簿王子亨建令趙大忠記與恩波亭相邇乃祝圣壽放生之所也】
官僚
主簿 【初置縣以簿兼尉隆興元年守臣韓仲通請置武尉乃詔衛(wèi)閎中專主簿事聽事在縣東乃尉廳為之】
尉 【熙寧六年先令而置凡三鄉(xiāng)斗訟盜賊之事得專焉惟情狀隱伏始以屬邑已而置令詔正兼簿隆興元年五月一日易以西班簿與之并置而廨舍圭租皆與簿分之】
三姑都巡檢 【治在三姑山縣西北八十里】
指使兩員 【一治冽港一治岑江三姑山系北洋沖要之地凡海舟自山東放洋而南欲趨浙之東西必自此分道紹興閑置都巡檢寨又于岑江冽港置兩指使子寨以為犄角其后三姑寨移駐冽港殊失初意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攝守請于朝以三寨土軍聽定海水軍統(tǒng)制節(jié)制每歲撥二百五十人同水軍五十人各三百人出戍三姑以十月朔往三月朔還授以舟船器甲給以添支錢米就軍中擇將佐撥發(fā)訓(xùn)練官以部之即山上建寨屋并廳屋二十閑射亭二閑俾之更番休息閱習(xí)于其內(nèi)夜則歸船宿泊防守北洋要沖自是控扼始嚴(yán)其詳又見郡志敘兵】
岱山巡檢 【治岱山縣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熙寧以前昌國監(jiān)有巡檢兼監(jiān)鹽既置縣則移巡檢于岱山駐札仍兼監(jiān)岱山鹽場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茶鹽香等后別置監(jiān)鹽巡檢止守本職】
西監(jiān)監(jiān)鹽二員 【一文一武初謂蘆花為東監(jiān)正監(jiān)場為西監(jiān)凡五場皆西監(jiān)統(tǒng)之其后四場相繼為正場各置監(jiān)官則與本場并列為五矣】
東江監(jiān)鹽武一員
岱山監(jiān)鹽押袋武二員
高南亭監(jiān)鹽武一員
蘆花監(jiān)鹽文一員 【寶慶二年提鹽余鑄奏選辟文資】
驛鋪
依憩館
敘山
山
翁山
一名翁洲縣東三十里徐偃王所居也今城址猶存抱樸子論古仙者之藥以登名山為上而以海中大(上鳥下山)嶼若會稽之東翁洲之類者次之干道閑耕者于其下得銅鼎一無足而有耳耳亦不穿中可容斗余而底之埃墨猶在以歸進(jìn)士陳節(jié)謂煉丹之遺器
補(bǔ)陀洛迦山
在東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絕處也一名梅岑山或謂梅福煉丹于此山因以名有善財(cái)巖潮音洞洞乃觀音大士化現(xiàn)之地唐大中年西域僧來即洞中燔盡十指親睹觀音與說妙法授以七色寶石靈跡始著海舶候風(fēng)于山下謂之放洋瞻禮惟謹(jǐn)名公亦多游之紹興初給事中黃龜年為之贊十八年史越王以余姚尉攝昌國鹽監(jiān)三月望偕鄱陽程休甫由沈家門泛舟風(fēng)帆俄頃而至詰旦詣洞一無所睹炷香烹茗但碗面浮花而已晡時(shí)再往一僧指巖頂有竇可以下瞰公扳緣而上忽見金色身照曜洞府眉目了然程所睹亦同惟公更見雙齒如玉云天將暮有一長僧來訪云將自某官歷清要至為太師又云公是一好結(jié)果底文潞公它時(shí)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后二十年當(dāng)與公相會于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干道戊子以故相鎮(zhèn)越一夕典客報(bào)有道人稱養(yǎng)素先生言舊與丞相熟不肯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譚論鋒起索紙數(shù)幅大書云黑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fēng)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話遽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遍遣兵吏尋覓不復(fù)見追憶補(bǔ)陀之故始悟長身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xiàn)身也淳熙己酉公正位太師自道本末云爾洞前嵂崒嵌嵚措足無地僧德韶鑿石甃橋六年始成禱謁者便之嘉定七年寧宗皇帝親灑宸翰為扁曰大士橋 【史越王事見補(bǔ)陀寺壁記及會稽志】
東霍山
在東北環(huán)以大海世傳徐福至此山有石蒼盤修竹環(huán)之風(fēng)枝掃拂常無纖塵若有使之者又相傳以為仙而舊志所謂虎豹龍蛇人所不到者妄也
桃花山
在東南世傳安期生煉丹之所嘗以醉墨灑石成桃花紋山因以名
馬跡山
在東北安期生洞在焉
石弄山
在東北山石玲瓏故以名
西蘭山 大箬山
檉岸山 浡涂山 【舊名浮涂】
□石山 滕岙山
岝峉山 【已上并在南】 小竿山
大竿山 蘭山
昆斗山 麻隩山
蛟山 登部山
黃公山 馬秦山
黃砂山 徐公山
雙嶼山 石珠山 【已上并在東南】
東句曲山 石馬山
石牛山 隩山 【已上并在東】
蘭山 浪港山
深水山 莆隩山
蛇山 竹山
洋山 東蘭山
元霍山 西枯山
東曉山 東枯山
桑子山 【舊名桑石】 石蜀山
東胊山 川石山
北壁山 西須山
須皓山 落華山
青(外門內(nèi)石)山 【已上并在東北】 大磧山
東乳山 東岱山
西胊山 大洋山
吊嶼山 【已上并在北】 回峰山
西良山 長涂山
三姑山 灘山
長白山 西岱山
正策山 吳農(nóng)山
如岸山 橫子山
冊子山 西桑山 【已上并在西北】
嘉門山 曉峰山 【已上并在西】
小茆山 三山
大茆山 砂羅山 【已上并在西南】
外有藿山黃石雞鳴東豸西豸碓砧大板洋橫秀山馬乳宜山汐嶼烈表五嶼虎頭方橫白踏大桑云嶼青屯黃屯龜鱉丁興黃隆楊岸晝栲門小磧黃羅門大小板綠獅大小鐲廟址等山皆海中有名者人跡所罕到姑附于后
敘水〔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huán)四方縣若洲島然
放生池在南芙蓉洲也
東龍?zhí)对跂|當(dāng)延福萬壽之中有龍祠焉凡禱先此
泄潭在東北三十六里潭據(jù)山腰深淺不可測宣和中旱簿尉劉佖投以詩曰未躍天衢臥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頭角雖多日鼓動風(fēng)雷在一朝既若有心成變化豈能無意澤枯焦神蹤許為蒼生起愿擊香車上九霄詩沈而雨時(shí)人異焉
岑江潭在西小岑江上遇禱而應(yīng)蜥蜴出焉
惠泉井在北一里深二丈端拱二年所鑿也大旱不枯閑有白蛇出現(xiàn)井之靈也
富都湖在東北八十里舊名萬金周廣三十里今皆為田潴水之所狹甚而泉涌其閑旱車輻湊未嘗少減
橋梁
監(jiān)橋 【城南熙寧元年建日中之市哄集其上久而欹毀紹熙元年令王阮新之】
曉峰橋 【城西淳熙十五年西監(jiān)監(jiān)鹽鮑謂侈大之】
狀元橋 【市心紹熙元年令王阮創(chuàng)立于兩邊石欄刻二句云人從石上行狀元此時(shí)生后遂以狀元名之寶慶元年令沈剛孫建亭五閑干上二年圮于風(fēng)】
津渡 【潮渡已見境土上】
舟山 【去縣五里趨城由此涂出令趙大忠新創(chuàng)堤岸臨江校官應(yīng)(彳繇)記自縣至府涉海洋有風(fēng)波盜賊之虞本府原有大渡船二只委江東寨兵分番撐駕各支小券錢米應(yīng)過渡人每名止收錢五十文足縣屬之尉府屬之都稅院批歷點(diǎn)放不許過有乞□亦不許裝發(fā)私貨然水軍不受昌國統(tǒng)轄往來卒不如期每遇解發(fā)官錢專挾私商殊失當(dāng)來濟(jì)渡民旅之意且船久已敝寶慶三年守胡矩捐楮券五百緡有奇新造二船視舊加廣行下昌國委三姑寨兵主之人給券食屬都稅院與縣尉點(diǎn)放如故仍照浙江官渡例過渡人各給一牌收錢批歷為照有容私者許定海務(wù)檢核過渡人陳告其兩處所收渡錢遇月終解赴軍資庫以備修船之用】
竿纜
金塘
敘產(chǎn)
郡志已詳所未載者岝峉山之艾葉肥大如本草所述蘭山之蘭綠葉紫莖如楚騷所云二種各盈山特地險(xiǎn)遠(yuǎn)難致黃山谷云海岸孤絕處補(bǔ)陀洺迦山譯者所謂小白花山子疑此即山礬不然何以觀音老人堅(jiān)坐而不去也今洛迦山無山礬乃有一種花如瑞香而色白香之清冽似之皆其異者也海族則岱山之鱟醬獨(dú)珍他所雖有之味皆不及此
敘賦
鄉(xiāng)村
富都鄉(xiāng)距縣半里總九都管里二村二
德行里 鼓吹里
甬東村 茹侯村
安期鄉(xiāng)縣東南海中一百里總?cè)脊芾镆淮迦?br />
三山里
桃花村 馬秦村 扶桑村
金塘鄉(xiāng)在縣西南海中一百里總四都管里一村二
湖上里
大奧村 冽港村
蓬萊鄉(xiāng)在縣東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總五都管里一村二
岱岸里
岱山村 胊山村 北界村
鎮(zhèn)市
岱山鎮(zhèn) 【縣北海中】
戶口
主七千六百六十五戶計(jì)二萬三千一十四口
客五千八百七十六戶計(jì)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口
夏稅
絹二千五百五十八匹三丈一寸二分
正稅九百六十四匹三丈一寸二分
和買一千五百九十四匹
紬六百二十五匹三丈九尺六寸七分
正稅二百四十五匹三丈九尺六寸七分
和買三百八十匹
綿一萬七百二十二兩六錢二分
折變
折帛錢
絹五百八十六匹計(jì)錢三千八百六十三貫文
正稅一百八匹每匹七貫文計(jì)七百五十六貫文
和買四百七十八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三千一百七貫文
紬三百九十七匹計(jì)二千六百二十七貫文
正稅九十三匹每匹七貫文計(jì)六百五十一貫文
實(shí)催本色
絹一千八百七十三匹三尺四寸 【比元額增一十六匹二尺四寸八分系人戶續(xù)增圍田及補(bǔ)所虧紬數(shù)】
紬一百九十四匹 【比元額虧二丈四尺七寸七分入絹數(shù)】
綿五千二百六十九兩四錢二分
秋稅
苗米三千六百八十九石一斗三升三勺 【元額二千六百三十三石一斗三升三勺續(xù)添新收人戶圍田米五十六石】
折變
亭戶折鹽四百四十四石五斗二合
實(shí)催本色三千二百四十四石六斗二升八合三勺
酒
人戶買撲酒坊一十五所
翁山坊 白泉坊
大蘆坊 【大舟店附】 翁浦坊
馬秦坊 昆斗坊
中界坊 岑江坊
岱山坊 北界坊
防海坊 小砂坊
厲奧坊 冊子坊
金塘坊 【□□店附】
歲額凈息錢一萬九百二十七貫一百八十八文
常平司九千七百九十四貫四百文
本府一千一百三十二貫七百八十八文
商稅 【無】
砂岸稅錢四千貫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六千八百貫三百八文 【實(shí)催到六千六百三十七貫四百七十八文本縣補(bǔ)支發(fā)一百六十二貫八百三十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三十四貫六百九十二文
本府一百九十一貫四百六十四文 【解發(fā)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并在內(nèi)】
經(jīng)總制司七百七十二貫八百二十四文
官戶不減半二十九貫三百二十八文 【常平司】
頭子錢七十二貫文
茶租錢一十三貫五百文
水腳錢二百四貫四百六十文
職田
米五百一十四石一斗三升二合七勺 【每年申府支豁】
鹽
正監(jiān)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一斗九升二合五抄
岱山場額一萬四千六十袋一石一斗
東江場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九斗九升六合二勺五抄
高南亭場額三千六百袋
蘆花場額三千六百袋
敘兵
弓手
尉司額七十三名
土軍
三姑寨額六百三十八人今五百四十人 【岑江冽港二寨就本寨內(nèi)撥隸】
岱山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三人
敘人 【見郡志】
敘祠
神廟
黃公祠
在東海中晉天福三年建舊圖經(jīng)雖有之其實(shí)未詳按晉賈充問會稽于夏統(tǒng)統(tǒng)曰其人循循有大禹之遺風(fēng)太伯之義遜嚴(yán)光之抗志黃公之高節(jié)而會稽典錄亦稱人材則有黃公潔己暴秦之世然則四皓之一也至西京雜記乃曰東海人黃公少能幻制蛇虎嘗佩赤金刀及老飲酒過度有白虎見于東海黃公以赤刀厭之術(shù)不行為虎所食故張平子西京賦曰東海黃公赤刀奧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于是不售按據(jù)不同今兩存之
岱山廟
在北海中其神名棱姓陳氏字長威廬江襄安人隋大業(yè)中航海擊流求國俘斬頗眾事見隋史廟以端拱二年建號陳將軍廟紹興十七年重修進(jìn)士施知微記胊山亦有祠
烈港廟
東北海中廣德軍廣惠廟也紹興二十年都巡檢使李全建教授高誾記
徐偃王廟
在縣東地名翁浦俗呼為城隍頭十道四蕃志云徐偃王城翁洲以居其址今存按史載偃王之?dāng)”弊吲沓俏湓瓥|山下以死疑非此海中而韓文公為衢州廟碑乃記或者之言曰偃王之逃戰(zhàn)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于會稽之水則十道四蕃志或可信矣
洋山廟
東北海中唐大中四年建黃洽記云海賈有見羽衛(wèi)森列空中者自稱隋煬帝神游此山俾立祠宇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以煬帝不可加封特封其二妃為惠妃順妃夫人為明德夫人敕藏于廟近方刻石知衢州袁甫記 【紹熙元年令王阮修縣志謂神游之說不經(jīng)然寇之欲掠也必卜焉弗吉即散并海之民賴之故久而不廢或又云煬帝跡不至此陳棱伐流求國廟于胊山岱山或因其臣祀其君如長沙祀定王而并祀高文二帝也】
宮觀
道隆觀
縣南本東岳廟宣和二年賜觀額守臣樓異所請也
寺院
禪院十
九峰山吉祥院
縣北六十里唐開元中高僧惠超居是山香柏巖草衣木食遂開此山其巖高峻不可到時(shí)聞鐘磬聲而已漢干佑二年號曰崇?;食纹皆曩n今名熙寧中始建輪藏其神靈甚邑人有禱必歸焉建炎初給事中黃龜年施辟支佛牙長四寸闊一寸舍利盈綴時(shí)見五色紹興十八年主僧法寧建大閣藏之刻石以記常住田一千五百六十六畝山三千七百七十九畝
普慈院
縣北五里舊名觀音唐大中十四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世傳東晉韶高僧隱于此常住田九百一十八畝山三千一百二十畝
萬壽院
縣東北三十里舊名永?;食≡杲ㄖ纹皆曩n今額常住田九百六十畝山八千六百六十畝
保寧院
縣東南海中舊名保安晉天福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九畝山一千二百二十九畝
祖印院
縣東北海中舊名蓬萊晉天福五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八十畝山一千二百九畝
延福院
縣東四十里舊名羅漢唐光化二年僧法融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淳熙十四年更律為禪從守臣岳甫請也常住田六百三十五畝山三千三百八十畝
梅岑山觀音寶陀寺
在縣東海中梁貞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寺以觀音著靈使高麗者必禱焉皇朝元豐三年有旨令改建賜名寶陀且許歲度僧一人從內(nèi)殿承旨王舜封請也紹興元年郡請于朝革律為禪嘉定七年寧宗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四大字賜之且給降緡錢一萬俾新祠宇常住田五百六十七畝山一千六百七畝
回峰院
縣西皇朝建隆元年建常住田九百四畝山一千一百二十一畝
興善院
縣西三十里后唐天成二年建名小善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四百四畝山一千二百六十三畝
廣福院
常住田四百二十四畝山九百九十八畝
教院六
超果院
縣東海中舊名資福晉天福二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七十二畝山二百二十五畝
化城院
縣西海中舊名羅漢漢干佑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五十畝山一百八十畝
資福院
縣東北海中晉天福八年建常住田三十三畝山無
華云寺
縣東北海中舊名香蘭周顯德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改賜空王建炎三年再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四百四十畝
封崇院
縣東海中舊名資福又名資國周廣順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畝山五百一十二畝
接待觀音院
常住田五畝山無
十方律院一
潭石廣福院
縣東南海中舊名崇壽皇朝端拱二年建熙寧元年賜名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名常住田五十八畝山一百八十七畝
甲乙律院六
翠蘿院
常住田一百八十一畝山三百九十畝
隆教院
縣東北四十里漢干佑二年建名降錢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六十六畝山一百六十一畝
保安院
縣東北海中漢干佑二年建常住田九十八畝山一百七十畝
梵慧院
縣西海中唐咸通中建漢干佑二年立名壽圣皇朝開寶二年改賜超果治平二年再賜今額有佛殿記臨川晏 【從享從文】 復(fù)撰常住田三百畝山一百三十畝
普濟(jì)院
縣西海中舊名山門漢干佑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五敦田一百一十畝
普明院
縣西北海中古泗洲堂也窣堵波二以鐵為之世傳阿育王所鑄錢氏忠懿王寘之于此皇朝大中祥符中賜院額紹興十八年僧曇解侈大之高麗入貢候風(fēng)于此
敘遺
車駕巡幸 【已見郡志】
紀(jì)變
烏石塘三一在馬秦岙一在下塘頭千步砂一在桃花岙昔皆大洋也百年之閑或卷砂以為堤或堆石以為塘中成膏腴不以人力然則滄海變桑田非虛言也
存古
安期先生洞在馬秦山世傳安期生隱于此因以名鄉(xiāng)焉
查浦在東夏侯曾先地志云吳伐越次查浦深入至此宜句踐不能忘也
鼓吹峰在翁浦中其山之陰曰戰(zhàn)洋曰馬岙其對即偃王祠也世傳孫恩之竄亦在此按恩自其叔泰以罪誅即竄海島史雖不指島名以地考之隆安四年夏四月寇浹口入余姚五年二月丙子又自浹口攻句章及滬瀆海鹽之?dāng)∽詻芽趶?fù)竄于海浹口蓋今定海昌國之閑虎蹲交門之側(cè)也跡其出沒皆由于是則其巢穴容有在此者矣今之遺址為偃王為恩未可知也
須河古城去縣七八里世傳始于此筑城建邑以土輕移就鎮(zhèn)鰲今城基尚存
又新校一葉
新校
【[山]】 [補(bǔ)陀洛迦山] 舊與丞相熟 【熟上脫接字】
【[神廟]】 [洋山廟] 封其二妃 【據(jù)二老閣鄭本妃下為惠順夫人明德夫人】
四明志卷第二十一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十三
宋羅?!〉取∽?br />
象山縣志全
敘縣
沿革論
象山縣在秦漢時(shí)為會稽郡鄞縣地晉析臨海縣之北與鄞縣之安化鄉(xiāng)置寧??h屬臨???【臨海縣本會稽郡回浦縣地后漢改回浦曰章安吳太平二年析章安置臨??h赤城志云晉武帝太康元年析臨海之北置寧??h寧海士風(fēng)志云縣本漢回浦鄞二縣地太元三年裂鄞之八百戶安化鄉(xiāng)二百步置寧海縣】 隋開皇九年廢鄞入句章屬會稽郡廢寧海入臨海屬永嘉郡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鄞州析臨海置寧海七年省寧??h入章安縣屬臺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屬越州永昌元年復(fù)置寧海神龍二年析寧海及鄮置象山縣屬臺州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于鄮縣廣德二年以象山屬明州海曲有山形如象故曰象山縣始置時(shí)監(jiān)察御史崔皎奏于山之東麓彭姥村立縣治以山名名之三垂皆海惟西南有路通寧海縣貞元中為中縣有五鄉(xiāng)皇朝景德三年并為三鄉(xiāng)九域志為下縣
境土
東西二百里南北二百五里縣治西北距府城驛三百七十一里
東至鄞縣界八十里以東殊山為界
西至臺州寧??h一百里以磕蒼山□為界
南至臺州寧??h界一百九十里以秋盧門海港為界
北至鄞縣界一十五里以嶼山為界
東南到海六十里
西南到臺州寧??h界一百十五里以漁溪海港磕蒼山脊為界
東北到鄞縣界四十里以鄞港中流翁山為界
西北到奉化縣界二百四十五里以鄞港中流白石山為界
風(fēng)俗
土狹而人尚儉訟稀而賦易辦宦游者謂之海東道院士夫安于恬退庸庶勤于耕墾少蠶織多漁鹽無巨室無巨商淳厚有古之遺風(fēng)焉
縣令
楊宏正 【唐大中元年修棲霞觀】
陳偓 【皇朝太平興國三年】
李士龍
譙居實(shí) 【端拱元年令兼簿尉】
閻道化 【淳化二年】
宋去華 【淳化四年令兼簿尉】
楊逢獎(jiǎng) 【淳化五年】
李顯 【至道二年定??h主簿兼令尉】
朱照 【咸平元年】
何蕭 【咸平三年】
胡晝 【咸平六年】
司空禧 【景德二年】
張?zhí)?【景德三年】
董京 【大中祥符元年】
朱文郁 【大中祥符四年】
趙可及 【大中祥符六年】
李士寧 【大中祥符九年】
邢譔 【天禧三年】
郭昭華 【干興元年】
杜宏 【天圣三年】
楊圭質(zhì) 【天圣七年】
寧軻 【明道元年】
陳良 【景佑二年】
慎晏 【寶元元年】
東方覲 【康定元年】
李符 【康定二年】
任永德 【慶歷四年治石(石契)以捍海見劉攽西谷記】
張積 【慶歷八年】
郎洞 【皇佑二年浚河蓄水以備旱見劉攽西谷記】
魏師中 【皇佑五年】
張仲羲 【至和二年】
顧方 【嘉佑三年有治績踰年而死民哀而祠之見劉攽西谷記】
陳玠 【嘉佑六年】
林旦 【治平元年劉攽西谷記曰以文學(xué)為政邑人宜之嘗大病民有刲股肉以療者吾聞其通海西港以利涉板筑縣城而正社稷夫子之位堂宇壝埒皆應(yīng)古典既知所務(wù)矣修治西谷益植花卉因其老木修竹作為亭榭以眺望滄海而想蓬萊非其有余力而暇及此哉】
江樸 【治平四年】
黃顏 【熙寧二年】
杜調(diào) 【熙寧六年】
滕寶臣 【熙寧九年】
程漸 【元豐二年】
蘇澣 【元豐五年】
葉綬 【元佑元年】
彭育 【元佑四年】
章允文 【元佑七年】
丁執(zhí)文 【紹圣三年】
裴公冕 【元符元年】
祝粹 【元符三年】
王劭 【崇寧元年】
徐敏求 【崇寧元年】
朱戩 【崇寧四年】
李崌 【大觀二年】
李承 【大觀三年】
江翃 【政和二年】
翁范 【政和七年】
錢(土庶) 【宣和元年丞攝邑】
彭洵 【宣和七年】
王治 【建炎三年】
周秘 【建炎三年】
趙舉之 【建炎四年】
毛檉 【紹興三年】
宋砥 【紹興七年】
王莘 【紹興十年】
馬希哲 【紹興十三年】
左邵 【紹興十六年】
謝徽 【紹興十九年】
慎知柔 【紹興二十二年】
沈元壽 【紹興二十五年】
俞光凝 【紹興二十八年】
范嗣蠡 【紹興二十九年以司戶攝邑】
晏解 【紹興三十年】
胡琦 【隆興元年】
葉榆 【干道二年】
褚伯起 【干道五年】
張安中 【干道八年】
高子莫 【淳熙三年】
蘇森 【淳熙五年以定海尉攝邑】
許知新 【淳熙五年】
蔣鶚 【淳熙九年】
徐褣 【淳熙十一年】
王椿 【淳熙十一年】
胡矩 【淳熙十四年以監(jiān)比較務(wù)攝邑】
李孟傳 【淳熙十五年】
朱光朝 【紹熙二年】
唐士列 【紹熙五年以監(jiān)昌國鹽場攝邑】
趙善與 【慶元元年】
沈球 【慶元三年以監(jiān)比較務(wù)攝邑】
韓元禮 【慶元四年】
趙潭夫 【嘉泰元年】
張拭 【嘉泰四年】
周褎然 【開禧三年】
施季豹 【嘉定三年】
袁一之 【嘉定五年】
王懌 【嘉定七年以定海丞攝邑】
汪賢舉 【嘉定八年】
趙崇賀 【嘉定十年以定海丞攝邑】
趙善(上臸下曰) 【嘉定十一年】
王度 【嘉定十五年】
趙希魯 【嘉定十六年以昌國簿攝邑】
季齊愈 【嘉定十七年】
李仁明 【寶慶三年】
曹泳 【紹定元年以司法攝邑】
毛遇順 【修職郎紹定元年八月初七日到任】
社稷
壇在縣西二百步治平中令林旦修
城隍
廟在縣西南二百四十步唐神龍二年建
學(xué)校
至圣文宣王廟與學(xué)同建于唐會昌六年在縣東南一百步前鄉(xiāng)貢三傳王關(guān)記皇朝嘉佑中令顧方修繕講肄尤盛刻前記于石治平中令林旦重修建炎兵毀隆興元年令胡琦重建且記之久而圯講堂四齋以及門廡慶元六年令韓元禮所更新也大成殿嘉定十一年令趙善臸曰所更新也殿成校書郎張?zhí)捰浿龂沮w希魯以十六年來攝邑事創(chuàng)亭曰攀桂
祭器 【主簿方東置】
祭服 【闕】
御書
寶慶訓(xùn)敕士風(fēng)御筆二軸 【一軸漕司頒降一軸本府頒降】
錢糧
谷二百八十二石四斗
租錢二十七貫四百文
海涂稅錢一百五十貫三百五十文 【元納本府嘉定四年
守王介截?fù)芟驴h學(xué)養(yǎng)士】
城郭
縣城周回一百五丈治平中令林旦筑河水環(huán)之東門曰登瀛西門曰登臺
坊巷
蓬萊坊 明倫坊 襲慶坊
三瑞坊 遺愛坊 興孝坊
綠埜坊 裕民坊 聯(lián)桂坊
晏清坊 鳳躍坊 太平坊
聞弦坊 應(yīng)真坊 叢桂坊
望僊坊 崇仁坊 拱星坊
興文坊
倉庫務(wù)場等
倉 【縣西十步】
義廩 【嘉定六年主簿趙善干置分頓三鄉(xiāng)寺院以便賑糴】
庫 【縣廊】
酒務(wù) 【縣西南一百八十步】
教場 【近縣尉廳】
玉泉鹽場 【紹興初置縣東北三十里又有子場曰瑞龍?jiān)粬|村】
玉女鹽場 【縣南九十里本玉泉子場以監(jiān)官往來迂遠(yuǎn)嘉定四年立為正場】
居養(yǎng)院 【皇朝建中靖國元年四月以百姓繆貴戶絕屋為之崇寧四年十月以地里遙遠(yuǎn)移縣東一百五十步】
安濟(jì)坊 【縣東一百五十步皇朝崇寧三年六月建】
漏澤園 【縣東北三里皇朝崇寧三年六月置】
公宇
縣樓門 【慶元四年令韓元禮重建】
宣詔亭 【縣樓外東寶慶元年縣令季齊愈建】
頒春亭 【縣樓外西寶慶元年縣令季齊愈建】
敕書樓 【嘉定十四年令趙善晉重建】
廳 【淳熙四年令高子莫重建】
堂 【淳熙十五年權(quán)縣胡矩重建】
廳軒 【慶元四年令韓元禮重建】
西廳三瑞堂 【嘉定十三年令趙善晉重建】
東廳 【寶慶二年令季齊愈建】
待賢亭 【縣東門里】
迎麾亭 【縣西門里】
無量壽亭 【嘉定十三年縣令趙善晉于放生池北建內(nèi)有無量壽佛像】
綠埜館 【縣南一百步直前皆洋田后臨放生池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重建】
觀瀾亭 【縣北一里象潭山之趾治平中縣令林旦置左丞許將有詩】
應(yīng)真亭 【縣西一里煉丹山頂治平中縣令林旦置紹興中縣令俞光凝重建嘉定十三年縣令趙善晉移置于仙掌巖之前】
濯纓亭 【縣西一百步溪側(cè)西谷桃源徑之閑治平中縣令林旦置】
灌木亭 【縣西一百步山閑西谷之南治平中縣令林旦置其側(cè)有曲水亭竹閑亭射圃】
升浮亭 【仙掌巖之下慶元初縣令趙善與建】
照香亭 【就縣治西墻為之俯瞰酴醾縣令趙善與重建】
香風(fēng)亭三友堂更好亭芥庵竹籬茅舍站臺桃?guī)X望稔樓 【皆在縣治西圃慶元初縣令趙善與建】
滌塵亭又名東谷泉亭 【縣東北四里有泉泓然雖旱不枯往來便于汲飲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置亭于側(cè)】
方壺亭 【縣西北一里鳳躍泉之南林木蔭翳巖崖欹峭僅容一亭下睨清湍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上臸下曰)置】
圓嶠亭 【縣東三里東谷桃花蹊之南四山盤旋前挹松蘿下俯石澗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建】
官僚
主簿 【聽事縣治之東寶慶三年主簿姚時(shí)雍重建平易堂嘉定六年主簿趙善瀚建主簿徐僑書 月(豕生)堂嘉定五年主簿方東建宣獻(xiàn)公樓鑰書后易為五桂堂主簿趙汝遇書 登瀛臺石曼卿書久廢】
尉 【聽事縣東一百步隆興初置武尉以蓬萊驛為之】
監(jiān)酒
玉泉監(jiān)鹽 【聽事縣南五里紹興初有監(jiān)官二員文武通差一押袋一催煎其瑞龍東村玉女溪三湯兼領(lǐng)之嘉定四年分玉女溪為正場以押袋為監(jiān)官催煎為玉泉監(jiān)官兼領(lǐng)瑞龍東村二場】
玉女溪監(jiān)鹽 【聽事本場】
東門寨巡檢 【寨在縣南一百里東門山側(cè)當(dāng)海道之沖舟舶多艤于此嘉定二年置寨官一員于定海撥水軍六十人更戍之十四年臣寮奏寨兵擾民竟罷】
驛鋪
蓬萊驛 【縣東一百步今為縣尉廨宇】
西溪驛 【縣西南四十里久廢】
應(yīng)真館 【縣東一百四十步久廢】
陳山驛 【縣東北一十五里久廢慶元元年縣令趙善與復(fù)置】
后倚驛亭 【縣西四十里海際嘉定十六年智門院住持僧師哲建】
西砂嶺驛亭 【縣西三十里嘉定十六年智門院住持僧師哲建】
鋪 【乘海潮往來府縣故不置】
敘山
山
象山縣北半里山形如象因以名焉山腰有水曰象潭唐干符二年鳳皇翔于山之巔故又名鳳躍峰
玉幾山縣南十五里縣治對之為案山
煉丹山又名蓬萊山縣西一里眾山隱映圓秀其巔平夷有丹灶及煉丹亭址陶隱居嘗煉丹于此更上有峰巍然號大煉丹海上望之層巒杰嶂如畫邑人逢春登覽號為勝概其側(cè)有仙掌巖掌跡隱然
鼓吹山縣東八里其峰崒然孤峻天將雨云霧先起有聲轟轟如鼓吹焉故名
仙跡巖縣東十五里地名杉木(木養(yǎng))長七尺許廣三尺指跟了然巖洞闊于屋數(shù)閑洞內(nèi)有石佛像頗多洞前之石平夷闊三丈許成五彩文有石獅子如羊犬蹲踞圓巖上
圣娘山縣南十里世傳昔有一女在山上隱見如神
南巖又曰千頭巖縣南五十里三巖參天如列筍而中尤峻拔
道士巖縣南五十里迭石高數(shù)十丈特立路旁冠貌儼然宛類道士
東門山漢書地理志所謂天門山也 【奉化縣亦載天門山象山奉化皆古鄞縣地也姑兩存之】 高二百丈周回二十五里兩峰對峙其狀如門闊一百五十余步下有橫石如閫潮退湍瀉惟風(fēng)平浪息乘舟可渡蕃舶商船必經(jīng)從之潮未平或有風(fēng)濤則蟻聚泊舟山下此海道之沖要也
(同瓦)瓦山狀如(同瓦)瓦因以名巖上有一仙跡長一尺余
版場坑山巖上有仙跡長尺三寸深半寸
師娘奧山舊有農(nóng)人墾地獲一古鐘
三萼山有三峰春時(shí)雜花交發(fā)綺麗可觀
于綰山古有漁人于綰卒于此
東西濤山四面皆風(fēng)濤未嘗暫息人跡少到
擔(dān)子山狀如曲擔(dān)
陽大嶼山
秋盧門山
大門山
石壇山 【以上皆縣南海中】
佛頭巖縣東南二十五里巖高十余丈上如佛首中斷如蜂腰岌然欲搖動又謂搖巖環(huán)巖遠(yuǎn)近皆薝卜花遇夏花開彌望如雪香聞十余里
鋸門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山中對如門
面現(xiàn)山與縣相望無山閑隔因以為名
大睦山
秋闬山
韭山
大薤山 【以上皆縣東南海中】
雞籠山縣西南五里圓秀望之如雞籠山麓有白鶴廟
伍師山縣西南四十里上有白龍?zhí)杜f有五僧修道于上
臺明嶼縣西南海中兩山相對一臺山一明山此臺明分界之所
馬鞍山兩頭起峰宛如馬鞍
雙泉山上有二穴出泉味甘可飲過舟常汲之
東殊山 【以上皆縣東海中】
天印巖縣西七里大岙其巖如六花印
化氣巖縣西三十里又號蒙頂山夏旱驗(yàn)之有少云氣自巖竇出必雨
西殊山縣西海中
金雞嶺縣東北二十五里嶺上小大之石皆有雞爪距跡
珠巖山縣東北三十里世傳番舶自海中見此山有寶氣因至尋之不獲而去半巖有古檜奇怪人莫能取或傳常出白堊
鄭行山縣西北十里山尤高聳上產(chǎn)靈草佳茗舊有鄭行結(jié)庵于上
新羅岙山縣北七里耆舊相傳新羅國人嘗泊舟于此
敘水〔渠堰(石契)閘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huán)三垂東南皆大洋北則巨港東曰錢倉南曰大睦西南曰東門皆蕃舶閩船之所經(jīng)自錢倉而北則定海自東門而南則臺溫此大洋也其北港則陳山渡舟之往來東達(dá)于洋西距鮚埼由陳山渡一潮至方門再潮至烏埼三潮可至府城下
放生池縣南百步
白馬湖縣東南十里初縣之東塘山有王氣鑿之有白馬飛入湖中因以為名
舊河在縣之南合三十六澗灌上洋田六萬畝十里流于朝宗(石契)又五里西至靈長(石契)
瑞龍河千有余丈在縣之東
千丈河在縣之西二河皆淳熙五年令許知新創(chuàng)開以灌下洋之田
龍洞縣東南二十五里鋸門山之趾也世傳五龍聚會之所洞瞰巨海中如石屋闊數(shù)丈每歲上巳邑人俟潮汛退艤舟入洞觀之巖花石乳繽紛懸墜下有白黑棋子石布于沙磧更入四五丈巖回洞深洶涌澎湃寒陰凜然不可進(jìn)矣天將大雨水如雷鳴聲聞十余里歲旱投以朱書鐵簡則雨立應(yīng)
東攝潭縣西七十里層巒峭壁捫蘿而登有小瀑布流下于潭為歲旱禱得鶴龜則雨隨車至鶴龜其甲尺許嘴如鸚鵡尾長八九寸鱗甲炯然
白龍?zhí)犊h南三十里伍師山巔為旱禱雨多應(yīng)
清潭縣西南十里山木陰翳上有石溜注水于潭石壁多菖蒲主簿陳震嘗為旱禱甫下山而雨作
涌泉潭縣西南十五里潭清淺人謂龍穴亢旱則斬鵝祭之鐃鼓方鳴泉即涌出或有得云母石于潭側(cè)者
瀑布泉縣西南四十里泉瀉于靈巖之上飛流濺沫迨百余丈有猿藏巖中時(shí)出沒于瀑布之閑鄧仁憲廉布吳說諸公嘗有題詠相傳巖端生奇花枯檜仍有舟船碇石之跡
雙竇又名巨穴潭縣東南二十里有二穴深不可測其水隨潮升降下通龍洞
玉泉縣東北三十里廣福院前泉深三尺味甘色白烹茶為勝立夏后則泉溢立秋后則泉涸有怪松偃蹇覆于上
海眼縣西南五里白鶴廟前雖旱不枯
金蛤潭縣東北三十五里珠巖之巔其潭晴雨皆涸特沙磧耳上有石壁遇旱禱之則有水如珠從石壁中迸出須臾盈潭游鱗蜿蜒中有金蛤呼之有聲應(yīng)則雨山東南之潭為大金蛤
平石潭縣西南二十五里
白蟹潭縣西南三十五里
金松潭縣南二十五里
大門潭縣南八十里
青峰潭縣西南二十五里紹興閑主簿袁逵禱雨隨應(yīng)
?。ㄊ酰╅l
朝宗(石契)縣南十里紹興七年縣令宋砥修處州錄事參軍廉布記隆興元年主簿趙彥逾重修置寨屋于其側(cè)每歲官差僧行居之視水旱以為啟閉輪人戶兼管且修其(石契)板
靈長(石契)縣西南十五里其地勢稍高常筑而不泄非暴漲則不起
理川(石契)縣南十五里
會源(石契)縣東南十七里久廢邑人以水暴漲朝宗靈長二(石契)泄之不及且于陰陽家風(fēng)水有妨訴縣乞開此(石契)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晉為造石(石契)以代朝宗啟閉朝宗既筑水大至則聽其從(石契)閘上泄之
橋梁
縣東橋 【東半里皇朝景德三年置】
縣西橋 【西一百七十步】
縣市橋 【縣南七十步】
中路橋 【縣西南一百三十步】
保德橋 【縣東北一十里】
惠政橋 【縣南一里紹興閑編木為之久廢嘉定十三年令趙善晉重建易之以石】
支橋 【縣西南四十里】
大橋 【縣南四里紹興閑置】
湯家后門橋 【縣東南五里】
東溪橋 【縣西南六十里】
下林溪橋 【縣東北八里】
陳雅洋橋 【縣西三十里】
大溪橋 【縣西八里】
津渡
陳山渡 【縣東北一十五里自陳山發(fā)船折二百里經(jīng)兩潮至奉化縣東宿登岸舊皆民船私載時(shí)遭風(fēng)濤??苤悸∨d元年主簿趙彥逾刱造船二只皆面闊一丈六尺朝夕互往兩船篙手共二十人每名月支常平錢一貫二百五十文自此民旅無虞損則官修或重建】
袁村渡 【同在陳山海岸發(fā)船兩潮至奉化縣袁村登岸舊皆私船時(shí)遭劫溺后縣自造官船抱納常平司錢以其余為修陳山二船之用及月?lián)苁е鷮W(xué)】
姜嶼渡 【舊名吳七娘渡在縣西北五十里津頭乃本邑吳七娘之地因以為名至奉化東宿登岸】
湖頭渡 【縣東北三十五里舊為陳山子渡自本邑田下潮長登舟平潮至鄞縣東湖頭登岸】
白查渡 【縣南四十里】
敘產(chǎn)
土產(chǎn)已載郡志畜之品有白羊府所以供御者于邑取之花之品有紅木犀最奇邑士史本初得此種因接本獻(xiàn)闕下高宗皇帝雅愛之曾畫為扇面御制詩題其上以賜從臣榮薿詩日月宮移就日宮栽引得輕紅入面來好向煙霄承雨露丹心一一為君開復(fù)古殿又題曰秋入幽巖桂影圓香深粟粟照林丹應(yīng)隨王母瑤池曉染得朝霞下廣寒自是四方爭求之歲接數(shù)百本史氏以此昌其家今惟邑境所植色深而香烈移之四方則色香少損此地氣然也 【今制使胡公矩舊嘗以監(jiān)比較務(wù)攝象山賦詩云碎瓊?cè)嘞阕骷」庆V日吹紅染膚色人閑何處有此葩一種風(fēng)流初未識東隅月戶編三千夜修玉闕瀛洲前拂搖桂子偶墜此雨露培植開韶妍史翁移根出蔥蒨雕斛持歸翠微殿一朝麗質(zhì)冠百昌御墨分題落團(tuán)扇何年流轉(zhuǎn)江南鄉(xiāng)一本奚翅千金償分枝接葉色已淺縱有此花無此香絕愛西山佳麗地藹藹修林倚清吹寧論斜日杏花酣未許熙春海棠睡是時(shí)金氣初高明宇宙軒豁澄埃氛青霞絳雪互點(diǎn)綴濃芬剩馥飄氤氳鷲峰繁黃今不數(shù)破祴山僧練裙女試看香御擁紅云肅奉虛皇游碧宇攜持寶鏡吹波金寒光萬頃空人心煩君控取紅鸞住便恐香魂夜飛去 忠定史越王見而次韻云粟蕊搏金葉凝碧獨(dú)在秋林逞顏色豈知東溟史氏居別有奇標(biāo)人不識姮娥侍女盈萬千一一姿貌皆無前為嫌此花忒淡薄渥丹乞與春爭妍露滴胭脂霜染蒨植根只向廣寒殿凡塵俗韻不可干清涼惟許秋風(fēng)扇何幸移到蓬萊鄉(xiāng)巨萬索直誰敢償盤紆欄檻久不曜一目名飛并國香豪貴爭看期縮地載酒遲來煩鼓吹園丁聞之競采擷夜深不使花神睡接枝換骨離四明飄飄爽氣排妖氛遂令禁(上竹下御)成真賞余馨剩馥常氤氳芙蓉寒菊不足數(shù)包羞正似無鹽女從渠搖落動秋聲獨(dú)步惟茲遍寰宇我嘗對此傾葵金卻思四海狀元心殷勤勸花宜且住寒士人人折得去 胡公再次韻云霧隱森森小山碧不嫁春風(fēng)矜國色流芳端自蕊珠仙曾是先皇親拔識一身便足當(dāng)三千氣韻乃在黃香前聊同蕖菊領(lǐng)秋色不與桃李爭春妍日幄云幢護(hù)青蒨丹霞為臺月為殿露滋韶艷染猩袍風(fēng)引清芬吹雉扇結(jié)根只合帝子鄉(xiāng)價(jià)重未可瓊瑤償濟(jì)川小試舟楫利作醴更助椒蘭香仙籍英聲在丹地紫殿名高非濫吹影斜遙漢玉蟾寒香渡鎖窗金鴨睡運(yùn)際千齡遭圣明氣使萬里開塵氛一枝昔已擅風(fēng)采五方今正傳氤氳后塵江梅誰比數(shù)獨(dú)抱孤根對青女幸分余馥沾后來一吐寒花照霜宇佇看一諾輕千金嫣然顧笑舒丹心愿公千秋長在廣寒宮里住容我驂鸞共來去 忠定史越王再次韻云鄮峰老子雙瞳碧已悟人閑空是色群花四季作芳菲一笑觀之如不識有時(shí)斗酒沽十千狂歌爛醉群花前紅紅白白自妖艷誰曾著口論(女□)妍唯聞丹桂藏青蒨清芬正滿姮娥殿卻思一見無緣由但寫奇標(biāo)在團(tuán)扇忽聞移本下吾鄉(xiāng)此愿端知合得償園工玉斧與換骨坐使凡種皆天香先皇得之植禁地飫賞鈞天動仙吹高燒鳳蠟類星繁正恐夜深花欲睡于今哀戚遍幽明鼎湖仙駕超塵氛遺髯注想文王囿玉闌佳氣徒氤氳胡君真材一二數(shù)他日補(bǔ)天慕媧女正欲攀枝效郄詵會看聲名飛海宇雄篇擲地如鏘金俊逸清新洗我心怪底斯人掉頭不肯住明年射策君門去】
敘賦
鄉(xiāng)村
政實(shí)鄉(xiāng)負(fù)郭管里一保十二 美政里
烏石保 【縣西北二十里】 白石保 【縣南五里】
弦歌保 【縣西五里】 保德保 【縣東北十里】
考坑保 【縣東北五里】 延德保 【縣北五里】
陳山保 【縣北十五里】 下史保 【縣南五里】
黃溪保 【縣西北十里】 西沙保 【縣西二十里】
淡港保 【縣西三十五里】 姜嶼保 【縣西五十里】
歸仁鄉(xiāng)縣南十五里管里一保十 崇仁里
九頃保 【縣南十五里】 馬江保 【縣南二十里】
東溪保 【縣西南四十五里】 青部保 【縣西南八十里】
后門保 【縣南一百里】 周岙保 【縣南七十里】
松岙保 【縣南三十五里】 管溪保 【縣西南二十五里】
西溪保 【縣西南四十五里】 馬岙保 【縣西南七十里】
游仙鄉(xiāng)縣東七里管里一保十 和順里 【舊名三山里】
竺山保 【縣東北二十五里】 柘溪保 【縣東七里】
錢倉保 【縣東三十五里】 夾嶼保 【縣北二十五里】
東村保 【縣東北三十五里】 朱溪保 【縣東北四十里】
涂雌保 【縣東北三十里】 雀溪保 【縣東十二里】
赤坎保 【縣東南二十里】 大徐保 【縣東北十五里】
鎮(zhèn)市
象山鎮(zhèn) 【舊在縣西南一里久廢】
弦歌市 【在政實(shí)鄉(xiāng)美政里市心縣南七十步】
田畝
民田一十三萬一千九百二十畝二角
戶口
主戶九千七百五十六口二萬八千九百二十八
客戶三千六百二十四口一萬四千八百九十二
夏稅
絹二千七百二十七匹三丈九尺三厘
正稅一千八十七匹三丈九尺三厘
和買一千六百四十匹
紬七百一十八匹二丈六尺
正稅三百七十五匹二丈六尺
和買三百四十三匹
綿五千五百九十二兩
折變
折帛錢
絹六百二十三匹計(jì)錢四千一百一十五貫文
正稅一百三十一匹每匹七貫文計(jì)九百一十七貫文
和買四百九十二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三千一百九十八貫文
紬四百四十匹計(jì)錢二千九百四十三貫文
正稅一百六十六匹每匹七貫文計(jì)一千一百六十二貫文
和買二百七十四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jì)一千七百八十一貫文
綿二千三百二兩每兩四百文計(jì)九百二十貫八百文
亭戶折鹽
絹三十六匹二寸三分六厘
紬一十一匹二丈一尺九寸一分五厘
綿二百五十四兩一錢七分三厘
實(shí)催本色
絹二千六十九匹二尺八寸五分二厘 【比元額增四尺八分五厘補(bǔ)所虧紬數(shù)】
紬二百六十七匹 【虧四尺八分五厘入絹數(shù)】
綿三千三十五兩八錢二分七厘
秋稅
苗米三千四百九十七石一斗五升九合三勺
折變
亭戶折鹽一百三十石七斗二合
實(shí)催本色三千三百六十六石四斗五升七合三勺
酒 【以寶慶三年為準(zhǔn)】
象山務(wù)系糴買場
本柄錢二千九百二貫六百五十八文
糯米九百六十二石六斗四升一合四勺從例遞年每石豁除價(jià)錢二貫六百五十文計(jì)一千六百九十七貫六百九十九文
曲麥一百一十七石四斗四合每石價(jià)錢三貫六百文計(jì)四百二十二貫六百五十四文
夫食物料錢七百八十二貫三百五文
造曲三十一貫三百六十五文
造生煮酒二百七十六貫二百二十二文
袋紬八匹每匹四貫文計(jì)三十二貫文
箍缸打灶六十貫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fèi)輕空滲漏賃坊基等三百八十二貫七百一十八文
收息錢七千八百九十貫四百一十三文
諸司四千六十八貫四百七十七文
經(jīng)總制司五百八十五貫四百八十六文
移用司三十六貫五百七十八文
正名寬剩一千八百九十七貫五百五十文
五分凈利九百一十四貫七百九十三文
糴本司六百三十四貫七十文
本府三千八百二十一貫九百三十六文
糟錢一百九十一貫一百七十二文納本府
醋息錢六十貫文納本府
人戶買撲酒坊五所
東溪坊 西溪坊
西砂坊 東村坊
青部坊
歲額凈息錢五百四十三貫三百五十一文
常平司三百八十八貫五百五十一文
本府一百五十四貫八百文
商稅 【無】
淳熙四年有旨續(xù)置砂岸并除罷慶元二年陳景愈于爵溪赤坎后陳東門等處刱置稅兒縣令趙善與以擾民白府罷之提刑李大性攝府與除免所抱之錢嘉定二年楊圭冒置分布樊益樊昌等為海次爪牙鄭宥等訴之主簿趙善瀚歷陳其害五年守王介申朝廷除罷毀其五都團(tuán)屋版榜示民寶慶元年胡遜柳椿假府第買魚鮮之名私置魚團(tuán)鄭宥等又有詞倉使齊碩攝府杖其人而罷之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七千七百一十五貫二百七十四文
縣吏支五千一百六十八貫四百三十四文
本府八十四貫文 【解發(fā)減省人吏錢任京官員雇錢支府吏錢并在內(nèi)】
經(jīng)總制二千一百七十一貫三百二十八文
官戶不減半二百九十一貫五百一十二文
茶租錢一百九十七貫七百八十四文
水腳錢一百九十九貫四百七十一文
河渡錢二百八十貫八百文 【常平司】
職田
米一百七十七石一斗二合
知縣一百八石五斗一升四合
主簿三十一石六合
縣尉二十九石二升
司戶七斗
奉化縣丞七石八斗六升二合
鹽
玉泉場額五千二百二十袋
玉女場額一千六十袋
敘兵
弓手
尉司額八十名
敘人 【見郡志】
敘祠
神廟
東岳行宮
縣西南二百五十步棲霞觀之側(cè)大觀中建
主山昭應(yīng)廟
縣西北一百四十步舊名圓峰祠唐會昌中王關(guān)撰文宣五廟記有云自圓峰祠歷城隍廟則此祠其來尚矣或以為縣主山形圓故名之一日亭午自其舊祠飛片瓦止于今廟之基邑人姜皋因遷焉境內(nèi)嘗歲饑瀕海窘糴忽有乘大舟抵岸者出告邑人曰昨日中流有扁舟載酒果招吾米者自云居縣西山下既往訪之乃廟也睹神像驚愕且拜即平價(jià)盡糶眾賴以濟(jì)建炎四年金寇至海盜乘之猖獗由昌國至白峰將抵邑境邑方戒嚴(yán)海民忽報(bào)陰霧陡變中有舟楫旗幟甲兵沖突出港風(fēng)雹大作賊舟沈溺遁去劉帥大兵至邑先往西溪屯駐后軍使臣冉進(jìn)未發(fā)欲于簿廳閣下縱火為亂帥恍惚見一急足告變驗(yàn)之果然乃斬冉等于廟側(cè)是歲有旨賜昭應(yīng)廟額水旱疾疫有禱必應(yīng)遠(yuǎn)邇爭奉香火每歲以六月七日為生辰會累封靈澤孚佑昭貺顯濟(jì)侯
沖應(yīng)真人祠
縣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萊山之下透瓶泉之北與棲霞觀同建真人姓陶諱宏景舊封貞白王欽若靈驗(yàn)記云梁朝真人修藥于蓬萊觀自寫真于東壁有居觀側(cè)者晨起必望觀瞻禮常販于天臺一旦隨舟渡海將及縣步颶風(fēng)大作舟欲傾沒同舟六七十人見一道士乘云隱約黃色光芒中以羽扇約風(fēng)曰陶真人相救毋怖畏言訖風(fēng)息既濟(jì)其人引同黨至觀見真人像如舟中所睹遂相率修飾其觀宇以答焉后治平中袁觀淵又記云祥符元年京師營昭應(yīng)宮自永嘉掄巨材浮海至邑之南風(fēng)濤幾溺舟人于空中見道士謂曰吾象山蓬萊觀陶真人也且救汝須臾安濟(jì)慶歷中道士鄭日微更造殿宇而壁閑所寫真遂泯其徒嘗以縑素摹留副本有誠禱者則幅巾黃服隱然現(xiàn)壁閑淳熙末令王椿為旱禱像現(xiàn)而雨上其事于朝錫今封
普濟(jì)廟
縣東南三十五里舊名鋸門廟
祚圣廟
本東門廟在縣南一百里世稱其神曰天門都督按天門山在南海中而接寧海之東境故號東門下有石閫潮汐沖撞最為湍險(xiǎn) 【詳見東門山注】 舟舶往來必致禱焉唐貞觀閑有會稽販客曰金林?jǐn)?shù)經(jīng)從薦牲醴唯謹(jǐn)舟行每得所欲一日祭畢誤持胙肉去解纜行十余里欻然逆風(fēng)復(fù)漂至廟下不得前舟人恐甚乃悟所誤亟還置加祈謝即反風(fēng)安流而濟(jì)永徽閑會稽又有工人曰蔡藏自泉州造佛像回獲緡錢數(shù)百祀禱少懈舟發(fā)數(shù)里而覆惟篙師僅免是知廟之建置久矣謂之天門都督者尊之如方伯也皇朝建炎四年賜今額
白鶴廟
縣城內(nèi)神姓趙名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事見東漢書方術(shù)徐登傳沒于章安臺州人祠之甚謹(jǐn)象山舊為臺屬邑故亦祠焉祈禱輒應(yīng)嘉佑六年令陳玠銘于石
顧長官祠
在縣城內(nèi)長官名方字正夫丹陽人皇朝皇佑末登進(jìn)士第再調(diào)明之象山令視事日召邑人父老詢民閑利害及境內(nèi)士民善者召而勸之惡者諭而戒之又建學(xué)舍率子弟之秀者教之親為講解誘掖使進(jìn)于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方病邑民率錢詣塔廟祈禱者千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內(nèi)號泣思戀如失父母相與立祠以時(shí)祀之丹陽錢君倚毘陵胡完夫皆記其事刻石祠中士大夫以詩頌追美者不可勝紀(jì)事見皇朝類苑今祠有碑見存上饒何籀撰
宮觀
棲霞觀
縣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萊山之下舊名蓬萊觀秦徐福梁陶宏景皆隱跡于此隋大業(yè)元年廢唐天寶十三年臺州刺史袁仲宣復(fù)置大中元年令楊宏正告于明州刺史李敬方重修孫諫卿記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淳熙末道士遷其觀于山之西嘉定十三年道士張大原于舊址重建
寺院
禪院九
鳳躍山等慈院
縣西北一里舊名鳳躍院宋元嘉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方預(yù)譔釋迦殿記縣令季齊愈譔僧堂記常住田三百十八畝山二百七十畝
瑞云峰延壽院
縣北七里舊名龍壽院漢干佑二年置王說記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九百一十四畝山二百七十畝
智門院
縣西二十五里舊名保安院周顯德四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百六十四畝山二千二百四十四畝
常樂院
縣東北三十里唐干寧中刺史黃晟建皇朝干德二年賜號寶慶院久而圯嘉佑八年易為十方僧道相文應(yīng)重修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廬江縣主簿樓郁譔十方記常住田五百三十一畝山九百四十畝
太平廣福寺
縣西南五十里皇朝建隆三年置熙寧元年賜額俞觀能譔佛殿記常住田四百五十三畝山一千五百七十畝
蓬萊山廣福院
縣西南三十里舊名蓬萊院漢干佑元年置皇朝熙寧元年改名壽圣權(quán)婺州永康縣劉渭記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百八畝山一千八百九畝
護(hù)境廣福院
縣東北二十里皇朝建隆二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畝山三百九十六畝
靈巖廣福院
縣西南四十里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僧智(王舀)建進(jìn)士俞讓記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五畝山六百十畝
仙巖院
常住田九十九畝山一百一十二畝
教院三
寶梵院
縣東北一百三十步舊名東禪院皇朝建隆二年置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五十六畝山一百九十九畝
保寧廣福院
縣西南二十里舊名保寧院周顯德五年置皇朝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七畝山無
玉泉廣福院
縣東二十里皇朝干德二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一畝山一千四十三畝
甲乙律院四
普明院
縣南十五里梁天監(jiān)元年置名涌泉院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御史臺檢法官王庭秀譔方丈記常住田四百四十五畝山一百十五畝
瑞龍廣福院
縣東十五里皇朝干德四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圣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百四畝山三千畝
新安院
縣南八十里周廣順三年置常住田五百三十三畝山一千八百畝
伍師院
縣西南三十里周廣順三年置常住田三十五畝山二百畝
敘遺
紀(jì)異
淳熙三年縣之西南隴中有麥一莖兩歧令高子莫獻(xiàn)于郡皇子魏王圖上于朝孝宗皇帝御札褒美魏王有詩刻于石
嘉定十四年中元日云現(xiàn)于縣西山之上五彩閑錯(cuò)光華燦然父老驚嘆目所未睹邑令趙善晉繪以為圖好事者形之歌詠?zhàn)允俏骞葘邑S
存古
孔侯墓縣之童翁浦侯姓孔行第七失其名即此浦人也性剛志烈義不茍合鄉(xiāng)里敬而憚之唐咸通中有富都巡吏劉贊夢侯告曰予平生以忠義處世今死矣上帝錄吾之善姓名已籍水府真錄然吾尸猶泛濫于沙浦閑子能收而穸之且創(chuàng)數(shù)楹俾吾有棲托必為民利贊訪得尸果如所夢乃斂葬于此立祠以祀之今定??h有助海侯廟兵部侍郎皮光業(yè)記即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