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部分

新竹縣志初稿 作者:清·鄭鵬云


  官制

  文職

  武職

  官制

  雍正元年,御史吳達禮奏請諸羅(即嘉義縣)北路增設(shè)一縣,曰彰化;并設(shè)淡水廳,稽查北路兼督彰化捕務(wù),仍附彰化治。

  雍正九年,北路大甲溪北刑名、錢榖專歸淡水同知管理。

  雍正十年,添設(shè)竹塹巡檢;駐竹塹,兼司獄事。

  嘉慶二十一年,鹿港巡檢移駐大甲,改為大甲巡檢。

  嘉慶二十二年,彰化縣學(xué)訓(xùn)導(dǎo)分駐竹塹,為淡水學(xué)訓(xùn)導(dǎo),兼管噶瑪蘭學(xué)務(wù)。

  道光七年,臺灣鎮(zhèn)標右營游擊移駐竹塹;為北路右營游擊。

  嘉慶十一年,設(shè)竹塹營守備。道光十年,移駐大甲,改為大甲中軍守備。

  光緒四年,題準淡水廳管下分設(shè)兩縣;除淡水縣外,將竹塹城改為新竹縣城,舊廳署改為新竹縣署。五年,始設(shè)知縣。

  光緒十三年,題準新竹管下縣治南貓里地方添設(shè)一縣,將舊竹南二堡、三堡、四堡改為苗栗縣。十四年,始設(shè)知縣。但地屬偏隅。草創(chuàng)未就。今仍附錄于此。

  康熙三十年,著令臺灣道員至教職,照廣西南寧等府例,將品級相當(dāng)之現(xiàn)任官調(diào)補,三年俸滿,即升;如無相當(dāng)者,仍歸部選。雍正七年,議準臺灣道、府、同、通、知縣到任一年,另揀賢員到臺協(xié)辦。八年,奉準到任二年,選員協(xié)辦。十一年,覆準臺灣道員照鎮(zhèn)協(xié)例,三年報滿;知府、同、通、知縣,照參將等官例,二年報滿。俟協(xié)辦到臺,半年后交代回省,分別具題:應(yīng)升者即升,道、府則引見候升,同、通、知縣遇缺題升。乾隆八年,議準訓(xùn)導(dǎo)三年報滿,準調(diào)回即升;分別以縣丞、府經(jīng)、學(xué)正、教諭用。又議準臺灣府、廳、縣、道員、教職一體三年期滿,具題升用,免留協(xié)辦。道光四年,例定臺灣道、府缺出,請旨簡用;余缺由內(nèi)地調(diào)補,五年俸滿,即準升用。其知縣籍廣東者,惟惠、潮、嘉三屬不準選調(diào),余與各省同。教授等亦由內(nèi)地調(diào)捕,府學(xué)、四縣教諭、訓(xùn)導(dǎo)缺出,先盡晉江、安溪、同安、龍溪、漳浦、平和、詔安等七學(xué)調(diào)補;倘有不敷或人地未宜,仍于通省教職內(nèi)一體揀調(diào)。

  舊制:自臺鎮(zhèn)至都守,三年俸滿,即行再調(diào)。乾隆五十一年,改令總兵官歷俸五年,奏請陛見;副將、參、游、都、守,俱歷俸五年后,方準升補內(nèi)地;惟千、把總末弁仍調(diào)回內(nèi)地,戍兵換班者,即令統(tǒng)率。

  文職

  諸羅縣知縣(康熙二十三年至六十一年,淡水屬諸羅縣治)

  季麒光:江蘇無錫人,丙辰進士??滴醵耆?。

  樊維屏:山西蒲州人,歲貢。二十五年任。

  朱道中:安徽休寧人,監(jiān)生。二十八年任。

  張珺:山西崞縣人,歲貢。二十九年任。升河南彰德府。

  董之弼:奉天人,監(jiān)生。三十四年任。

  王鳳倫:奉天人,監(jiān)生。三十九年任。升江西吉安府同知。

  毛殿揚:廣東博羅人,甲戌進士。四十四年任。卒于官。

  李鏞:正黃旗人,監(jiān)生。四十五年任。

  劉作楫:江西廬陵人,庚辰進士。四十八年任。

  劉宗樞:正白旗人,監(jiān)生。五十一年任。

  周鐘瑄:貴州貴筑人,丙子舉人。五十三年任。

  朱夔:鑲白旗人,監(jiān)生。五十八年任。

  孫魯:河南陽武人,監(jiān)生。六十一年任。升臺灣知府。

  彰化知縣(雍正元年,增設(shè)彰化縣,并增設(shè)淡水廳,附彰化治。九年,始以大甲溪北專歸淡水廳管)

  談經(jīng)正:湖北遠安人,舉人。雍正二年任。

  張縞:正黃旗人,蔭生。四年任。

  湯啟聲:江蘇江都人,舉人。六年任。

  張與朱:山東高唐人,舉人。七年任。

  路以周:山東招遠人,舉人。八年任。

  張宏章:江蘇丹徒人,監(jiān)生。同知兼攝。

  淡水廳同知(雍正二年,設(shè)官守土。九年,始將大甲溪北刑名、錢榖專歸廳管)

  王汧:山西鄉(xiāng)寧人,貢生。雍正二年任,六年休致。

  劉?。褐彪`棗強人,監(jiān)生。七年任。

  張宏章:江蘇丹徒人。九年任;十年以大甲西番變,解任。

  尹士俍:山東濟寧州人,監(jiān)生。十一年任。

  徐治民:浙江山陰人,歲貢。十一年任。升臺灣府知府。

  趙奇芳:廣東澄海人,丁未進士。乾隆元年任。

  戴大冕:江蘇上元人,監(jiān)生。乾隆三年任。

  莊年:江蘇長州人,保舉。六年任。升建寧府知府。

  郝■〈雨上〈氵壬〉下〉:順天霸州人,甲辰進士。俸滿臺防同知,七年署。

  曾曰瑛:江西南昌人,監(jiān)生。十一年任。

  陸廣霖:江蘇武進人,己未進士,彰化縣知縣。十三年署。

  陳玉友:順天文安人,庚戌進士。十三年任。

  俞唐:浙江仁和人,臺防同知。十六年署。

  王鶚:江蘇昆山人,監(jiān)生。十六年任。

  劉辰駿:江蘇武進生員,彰化縣知縣。十九年任。

  王錫縉:四川威遠人,廩貢。二十年任。

  楊愚:山西興縣人,己未進士。二十三年任。

  夏瑚:浙江仁和人,監(jiān)生,臺灣縣知縣。二十五年署。

  于從濂:江西星子人,戊辰進士。二十五年任。

  胡邦翰:浙江余姚人,壬申進士,彰化縣知縣。二十七年署。

  夏瑚:二十八年回任。

  陶紹景:江蘇上元人,戊午解元,臺灣縣知縣。二十九年署。

  李俊原:浙江山陰人,舉人。三十年任(「通志」:「原」作「源」)。

  張所受:廣東靈山人,附貢。三十一年護。

  段玠:山西浮山人,舉人。三十一年任。

  黃寬:

  張所受:三十一年兼署。

  李倓:廣東化州人,貢生。三十三年署。

  宋應(yīng)麟:浙江歸安人,舉人。三十四年署。

  韓琮:順天通州人,舉人。三十五年署。

  宋學(xué)灝:鑲黃旗漢軍舉人。三十六年任(「彰化志」作貢生)。

  王右弼:山東齊東人,貢生。三十九年任。

  成履泰:山西文水人,監(jiān)生。四十三年任。

  焦長發(fā):直隸曲陽人,進士。四十六年兼護。

  馬鳴鑣:浙江仁和人,庚辰進士。四十七年任。

  董啟埏:浙江烏程人,貢生。四十八年署。

  馬鳴鑣:四十八年回任。

  程峻:安徽六安人,舉人。四十八年護。

  潘凱:江蘇吳縣人,舉人。四十九年任。

  程峻:五十一年再護。殉難。

  徐夢麟:浙江桐鄉(xiāng)人,監(jiān)生。五十二年任。

  袁秉義:直隸宣化人,丙戌進士。五十三年任(「通志」作五十四年)。

  清華:鑲紅旗人,官學(xué)生。五十六年署。

  袁秉義:五十六年回任。

  清華:五十八年再署。

  何茹連:浙江江山人,拔貢。五十九年任(「通志」作六十年)。

  汪楠:安徽旌德人,監(jiān)生。嘉慶二年署。

  李明心:貴州普安州人,舉人。二年任。

  吉壽:鑲白旗人,舉人。六年署。

  胡應(yīng)魁:江蘇丹陽人,甲辰進士。八年任。

  茅琳:順天大興人,監(jiān)生。十年署。

  程文炘:河南商城人,監(jiān)生。十一年護。

  胡應(yīng)魁:十一年回任。

  翟淦:山東淄川人,監(jiān)生。十三年署。

  朱潮:浙江嘉善人,監(jiān)生。十四年任。

  楊廷理:廣西馬平人,拔貢。十六年署。

  溫溶:順天昌平州人,吏員。十六年護。

  查廷華:安徽涇縣人,監(jiān)生。十七年任。

  薛志亮:江蘇江陰人,癸丑進士。十八年任。

  錢燕喜:浙江嘉興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代。

  張學(xué)溥:直隸清苑人,吏員。二十一年任。

  徐景揚:江蘇陽湖人,監(jiān)生。二十二年任。

  胡振遠:浙江山陰人,議敘府經(jīng)。二十五年任。

  劉耀林:江南項城人,舉人。道光二年任。

  龐周:江蘇江寧人,監(jiān)生。三年任。

  吳性誠:湖北黃安人,廩貢。四年任。

  李振青:貴州興義人,監(jiān)生。六年任。

  蘇鏊:云南晉寧州人,舉人。六年署。

  李慎彝:四川威遠人,戊辰進士。六年署。

  李嗣鄴:貴州貴筑人,己巳進士。九年任。

  李廷璧:云南晉寧州人,舉人。十五年代。

  玉庚:正藍旗漢軍,蔭生。十五年署。

  婁云:浙江山陰人,監(jiān)生。十六年任。

  龍大惇:江南南昌人,舉人。十八年署。

  魏瀛:湖南衡陽人,舉人。十九年任。

  劉繼祖:江南龍南人,貢生。十九年任。

  范學(xué)恒:直隸東明人,附貢。二十年署。

  曹謹:河南河內(nèi)人,解元。二十一年任。

  黃開基:四川永川人,舉人。二十六年署。

  曹仁桂:云南汶山人,舉人。二十六年署。卒于官。

  黃開基:二十八年再署。

  史密:山東濟寧州人,拔貢。二十九年任。

  朱材哲:湖北監(jiān)利人,癸未進士。咸豐元年署。

  張啟煊:浙江平陽人,監(jiān)生。元年署。

  朱材哲:四年回任。

  丁曰?。喉樚齑笈d人,舉人;籍安徽。四年署。

  唐均:浙江秀水人,附生。六年署。

  馬慶釗:四川成都人,監(jiān)生。七年署。

  秋日覲:浙江山陰人,副貢。八年署。

  恩煜:正藍旗,滿州博前黃旗佐領(lǐng)下監(jiān)生。八年調(diào)。

  寧長敬:安徽青陽人,從九。九年署。

  張傳敬:貴州貴筑人;籍安徽。十年署。

  秋日覲:十一年再署。殉難。

  張世英:浙江山陰人,監(jiān)生。同治元年代理。

  鄭元杰:浙江山陰人,軍功。同治元年署。

  王鏞:安徽青陽人,供事。四年任。

  嚴金清:江蘇金匱人,監(jiān)生。五年署。

  富樂賀:正藍旗人,杭州駐防附貢。七年署。

  陳培桂:廣東高要人,舉人。八年任。

  周式濂:河南滹縣人,癸丑進士。十一年署。

  向燾:四川人,拔貢。十一年任。在任丁艱。

  何恩綺:浙江人,監(jiān)生。十二年署。

  陳星聚:河南臨颕人,道光己丑舉人。十二年任。升臺北知府。

  新竹縣知縣(光緒四年,淡廳轄下劃歸淡水而外,添設(shè)新竹一縣)

  劉元升:滿洲人,翻譯解元。光緒五年閏三月到任。在任丁艱。

  李郁階:廣東大埔人,監(jiān)生。六年署。

  施錫衛(wèi):江蘇人,乙丑進士。七年署。

  徐錫祉:浙江仁和人,進士。八年署。

  周志侃:浙江錢塘人,監(jiān)生。九年署。

  朱承然:□□□□人,進士。九年調(diào)。

  徐錫祉:十年再署。

  彭達孫:蘇州人,蔭生。十年署。

  方祖蔭:浙江人,監(jiān)生。十一年攝理。

  張廷干:江西人,拔貢。十五年十一月任,十六年四月卒于官。

  沈茂蔭:浙江紹興人。十六年代理。

  沈繼曾:浙江人,監(jiān)生,宜蘭知縣。十七年調(diào)。

  葉意深:浙江慈溪人,戊子舉人。十八年十二月調(diào)署。

  劉威:浙江人,監(jiān)生。二十年署。

  范克承:云南人,進士。二十年調(diào)署。卒于官。

  王國瑞:廣東廣州府人,舉人。二十一年□。

  苗栗縣知縣(光緒十三年,新竹系南貓里地方添設(shè)一縣;將竹南二堡、三堡、四堡改為苗栗縣。地屬偏隅,草創(chuàng)亦多未就;今仍附錄于此)

  林桂芬:廣東人,監(jiān)生。光緒十四年署。

  沈茂蔭:見上。十六年任。

  李銓:廣東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署。

  竹塹巡檢(雍正九年添設(shè))

  董正學(xué):順天大興人,內(nèi)閣供事。雍正十年任。

  王心棠:順天大興人,吏員。乾隆元年任。

  胡卓:順天宛平人,吏員。二年任。

  徐垣:浙江分水人,監(jiān)生。六年任。卒于官。

  章日照:順天大興人,吏員。七年任。

 ?。ㄒ院笾炼臧戈I)

  孫維德:江蘇上海人,律呂館供事。二十一年任。

  盧廷梁:浙江海寧州人,吏員。二十四年任。

  胡炯:浙江山陰人,監(jiān)生。二十七年任。

  虞好善:順天大興人,吏員,臺灣縣典史。二十九年署。

  胡昌曉:順天大興人,監(jiān)生。二十九年任。

  杜澣:江蘇金匱人,監(jiān)生。三十二年任。

  胡楷:湖北江夏人,監(jiān)生。三十二年任(「通志」作三十四年)。

  方在鎬:湖北漢陽人,監(jiān)生。三十五年任。

  項光宗:江蘇吳縣人,吏員。三十九年任。

  何榖:廣東興寧人,監(jiān)生。四十年任。

  員承容:鑲藍旗漢軍,監(jiān)生。四十四年任。

  郭元章:順天宛平人,供事。四十七年任。

  李生椿:山西高平人,監(jiān)生。四十七年任。

  楊馨:順天大興人,吏員。五十年任。

  張芝馨:直隸南皮人。五十一年任。殉難。

  李生椿:五十二年再任。

  張啟進:安徽祁門人,監(jiān)生。五十二年任。

  沈芬:順天文安人,附生。五十三年署。

  張啟進:五十四年回任。

  張承潤:湖北漢陽人,監(jiān)生。五十五年任。

  章汝奎:順天大興人,監(jiān)生。五十五年任。

  蘇鴻:湖北漢陽人,監(jiān)生。嘉慶五年署?!?br />
  章汝奎:六年回任。

  顧荃:江蘇元和人,議敘從九。八年任(「通志」作九年)。

  范邦干:浙江會稽人,議敘從九。十五年署。

  馮宗煒:浙江山陰人,監(jiān)生。十七年署。

  李華遠:順天大興人,議敘從九。十八年任。

  陳鴻寶:江蘇江寧人,監(jiān)生。二十年署。

  李華遠:二十年回任。

  李蕓:順天大興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任。

  田光珣:山東巨野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署。

  張元疆:安徽桐城人,監(jiān)生。二十三年任。

  梁聯(lián)璧:廣東嘉應(yīng)州人,監(jiān)生。二十五年署。

  張元疆:道光元年回任。

  丁在中:順天宛平人,議敘未入。四年署。

  沈應(yīng)清:浙江德清人,監(jiān)生。五年署。

  張元疆:五年回任。

  易金杓:江蘇儀征人,監(jiān)生。五年署。

  張元疆:九年回任。

  傅鼎:順天大興人,議敘從九。十年署。

  易金杓:十一年再署。

  汪昱:直隸清宛人,吏員。十一年任。

  趙秉湘:順天大興人,廩生。十三年兼署。

  汪昱:十三年回任。

  沈長應(yīng):浙江海寧州人,監(jiān)生。十三年署。

  汪昱:十四年回任。

  陳杲:順天大興人,內(nèi)閣供事。十七年署。

  汪昱:二十一年回任。

  高品城:江西廬陵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署。

  汪昱:二十二年回任。

  周晉昭:湖南長沙人,吏員。二十三年署。

  俞國祺:順天大興人,供事。二十四年調(diào)。

  沈樹政:浙江紹興人,監(jiān)生。二十八年署。

  俞國祺:二十九年回任。

  沈興文:浙江紹興人,監(jiān)生。咸豐三年調(diào)署。

  王兆鴻:浙江紹興人,監(jiān)生。四年署。

  沈忠照:浙江紹興人,監(jiān)生。八年署。

  沈廷瑞:江西人,監(jiān)生。六年署。

  周焜:□□□□人,監(jiān)生。十年署。

  吳先藻:湖北江夏人,軍功。十一年調(diào)。

  張載熙:浙江會稽人,監(jiān)生。同治二年任。

  劉佶:順天大興人,供事。五年任。

  李國召:四川蓬溪人,監(jiān)生。八年署。

  羅勝瀛:浙江人,監(jiān)生。十一年任。

  王滋圃:浙江人,監(jiān)生。光緒元年任。

  曹國楨:四川人,監(jiān)生。四年任。

  新竹典史(光緒四年,淡廳改為新竹縣;竹塹巡檢改為新竹典史)

  陳炳焜:四川人,監(jiān)生。五年署。

  何應(yīng)鈴:廣東人。六年署。

  楊榮:浙江人,監(jiān)生。七年任。

  朱應(yīng)鈴:浙江人,監(jiān)生。十年任。

  傅若金:浙江人,附生。十一年任。

  蕭啟元:浙江人,監(jiān)生。十五年任。

  蕭啟元:十八年再任。

  屠寶泰:浙江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任。

  大甲巡檢(嘉慶二十一年,鹿港巡檢移駐大甲)

  李蕓:四川蓬溪人,監(jiān)生。嘉慶二十一年署。

  周承藻:湖南平江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任。

  吳廷棟:江蘇長州人,監(jiān)生。二十一年署。

  李紳:江西廣昌人,監(jiān)生。二十二年任。

  李蒙源:順天大興人,監(jiān)生。二十四年署。

  李紳:道光元年回任。

  沈應(yīng)清:浙江德清人,監(jiān)生。二年署。

  李紳:三年回任。

  謝得?。簭V東平遠人,監(jiān)生。三年署。

  沈應(yīng)清:四年再署。

  宗覲廷:江蘇常熟人,監(jiān)生。五年任。

  張朝錫:江蘇華亭人,監(jiān)生。八年任。

  畢以朗:山東文登人,監(jiān)生。十年署。

  黃為紱:四川江北廳主簿,捐升縣丞。十年署。

  蔣律武:江西鉛山人,供事。十一年任。

  楊維城:江蘇金匱人,監(jiān)生。十三年署。

  沈長棻:浙江海寧州人,監(jiān)生。十四年署。

  高品城:見上。十六年署。

  蔣律武:十六年回任。

  謝得?。憾荒暝偈?。

  周晉昭:見上。二十三年署。

  張紹裘:廣東鎮(zhèn)平人,吏員。二十四年署。

  俞國祺:見上。二十四年署。

  江之源:江西宜黃人,監(jiān)生。二十六年調(diào)。

  張紹裘:二十八年再署。

  陳澧:浙江山陰人,三十年任。

 ?。ㄒ院笾料特S三年案闕)

  夏靖之:四川廣安州人,從九。咸豐四年署。

 ?。ㄒ院笾涟四臧戈I)

  龐輝祖:

  李坦:□□人。九年署。

 ?。ㄒ院笾镣稳臧戈I)

  卜孔諧:廣東惠州人?!餐巍橙晔?。

  張星煥:江西新城人。四年署。

  鄭福安:廣東香山人,監(jiān)生。四年任。

  孫綽:浙江山陰人,監(jiān)生。五年署。

  王懋功:浙江麗水人,監(jiān)生。七年署。

  許其棻:浙江山陰人,監(jiān)生。七年任。

  陳桐:浙江山陰人,監(jiān)生。八年署。

  劉佶:見上。八年署。

  李國華:廣東嘉應(yīng)州人,供事。十年署。

  許其芬:浙江紹興人。

 ?。ㄒ韵轮凉饩w二十一年案闕無稽)

  余寵:浙江紹興人。

  朱岱源:浙江紹興人。

  淡水廳訓(xùn)導(dǎo)(嘉慶二十二年十一月,移彰化學(xué)訓(xùn)導(dǎo)分駐淡水;兼管噶瑪蘭學(xué)務(wù))

  張夢麟:閩縣舉人。嘉慶二十二年十一月任。

  莊芳碧:平和縣舉人。道光元年任。

  王藍田:晉江縣舉人。四年署。

  王承緯:晉江縣廩貢生。七年任。

  范志伸:松溪縣歲貢。十二年任。

  陸芳:福州府舉人。十年任。

  方岱:霞浦縣舉人,彰化縣學(xué)教諭。十三年兼署。

  游金迪:順昌縣歲貢。十五年署。

  高嘉丙:光澤縣舉人。十六年任。

  曾師洙:惠安縣舉人。十九年任。

  官壽相:安溪縣副貢。十九年署。

  王其宗:晉江縣歲貢。二十年署。

  鄭廷理:閩縣歲貢。二十四年署。

  吳文焯:連江縣舉人。二十六年署。

  黃汝翼:德化縣舉人。二十九年任。

  邱葆棻:建寧府舉人。咸豐元年任。

  林建章:長樂縣舉人。二年署。

  邵衡:侯官縣舉人。四年任。卒于官。

  陳煥:龍巖州副貢。六年署。

  王壽禧:福州府舉人。七年署。卒于官。

  李烘:晉江縣舉人。八年署。

  蔡應(yīng)魁:晉江縣副貢。九年署。

  趙錫林:建陽縣優(yōu)貢。同治元年署。

  楊維章:閩縣舉人。二年署。

  鄭祥和:永春州歲貢。四年署。

  劉松年:閩縣舉人。五年任。

  劉其旋:閩縣舉人。八年任。

  孫培甲:連江縣增貢。九年任。

  梁仲年:福州舉人。十一年任。

  董炳昌:福州舉人。十三年任。

  陳榮龍:福州附生。光緒三年任。

  新竹縣訓(xùn)導(dǎo)(光緒四年淡、新分治,將淡廳訓(xùn)導(dǎo)改為新竹縣訓(xùn)導(dǎo))

  傅孝元:興化舉人。五年署。

  林向年:福州附貢。五年任。

  劉鳴盛:汀州附貢。八年任。

  翁景藩:閩縣舉人。十一年任。

  施天鈞:福清廩貢。十三年任。

  蔡凌霄:嘉義歲貢。十五年任。

  葉萍香:嘉義增生。十六年任。

  藍豐年:鳳山增生。十八年任。

  宋及鋒:鳳山歲貢。十九年任。

  武職

  竹塹北路右營游擊(道光七年,鎮(zhèn)標右營移駐竹塹)

  靈德:蒙古鑲黃旗人。道光十年任。升參將。

  關(guān)桂:福州人。十二年護。

  保芝:貴州人。十三年任。

  祥祿:滿洲正白旗人。十五年任。

  安定邦:四川華陽人。十九年任。

  富春:滿洲正藍旗人。二十五年任。

  富阿興:滿洲正黃旗人。二十八年任。

  劉紹春:閩縣人。二十八年護。

  夏汝賢:四川廣安州人。二十八年護。

  凌敬先:廣東化州人。二十九年護。

  劉紹春:咸豐元年再護。

  朱鴻恩:閩縣人。二年任。

  倪捷升:晉江人。四年護。

  凌敬先:七年回任。

  周逢時:福清人。十年署。

  陳逢春:晉江人。十一年護。

  普超:滿洲鑲黃旗人。十一年署。

  王世清:直隸南和人,丙辰狀元。同治四年任。

  郭得高:閩縣人。五年護。

  李應(yīng)升:廣東信宜人。五年署。

  徐榮生:南靖人。六年署。

  李楚勝:湖南湘鄉(xiāng)人。七年署。

  煉鋒:福州人。十一年任。

  郝富有:河南人。十三年署。

  黃天成:貴州人。光緒元年署。

  樂文祥:浙江人。二年署。

  吳世添:廣東英德縣人。三年任。

  劉全:南安人。五年署。

  福印:滿洲正藍旗人。六年任。

  李英:廣西人。九年署。

  張得貴:湖南湘鄉(xiāng)人。十年任。

  袁紹從:河南人。十三年署。

  林新:福州人。十三年任。

  翁曦:建寧府人。十四年任。

  林亮:潮州人。十六年署。

  廖榕勝:廣東人。十七年任。

  劉有富:湖南人。十九年署。

  廖榕勝:十九年回任。

  〔以后至二十一年案闕〕

  竹塹營守備(嘉慶十一年以前文案闕)

  黃清泰:廣東鎮(zhèn)平人,軍功義首。嘉慶十一年任。

  葉國昌:福州人。十三年署。

  黃廷耀:福州人。十四年署。

  黃清泰:十六年回任。

  翁朝龍:晉江人。十九年署。

  馬騰蛟:福州人。二十年署。

  黃清泰:二十一年回任。

  馬騰蛟:二十二年再署。

  羅必達:福州人。二十三年署。

  熊振楊:福州人。二十四年署。

  洪志高:福州人。二十五年署。

  王耀:福州人。道光元年任。

  楊長安:福州人。五年署。

  洪志高:六年回任。

  張榮森:福州人。八年署。

  大甲中軍守備(道光十年,竹塹營守備移駐大甲)

  陳福龍:福州人。道光十年任。

  關(guān)桂:見上。十一年任。

  張朝森:福州人。十二年署。

  岑廷高:閩縣人。十四年任。

  何必捷:閩縣人。二十一年任。

  湯得升:晉江人。二十三年署。

  劉紹春:見上。二十三年署。

  曾廷亮:閩縣人。二十五年署。

  鄒若升:閩縣人。二十六年署。

  陳連春:晉江人。二十九年署。

  洪金元:閩縣人。三十年護。

  倪捷升:見上。三十年署。

  陳連春:咸豐二年再署。

  詹國泰:海澄人。四年署。

  楊建中:臺灣人。六年護。

  陳連春:九年回任。

  戴捷春:長汀人。十一年署。

  洪金元:十一年再署。

  曾捷步:平和人。同治元年代。

  陳兆麟:臺灣人。二年署。

  龔朝?。荷畚淙恕H晔?。

  郭得高:見上。三年署。

  龔朝?。何迥暝偈稹?br />
  郭得高:五年回任。

  余大勛:湖南長沙人。六年任。

  李忠元:湖南永定人。七年署。

  龔朝?。浩吣暝偈?。

  林謙:晉江人。八年代。

  葉定國:同安人,武進士。八年署。

  林守貴:安徽桐城人。九年署。

  馬嵩魁:河南鄧州人,武進士,都司銜。九年署。

  藍貴馨:

 ?。ù讼轮凉饩w二十一年案闕無稽)

  邱則超:廣東人。

  張榮貴:閩縣人。

  選舉表

  國家興賢育才,其途不一:第于春官,曰進士。秋舉于鄉(xiāng)者,曰舉人。鄉(xiāng)試有文優(yōu)而限于額者,取為副榜;準作貢生,曰副貢。拔天下府、州、縣學(xué)生之尤者赴廷試,十二年一行,曰拔貢。學(xué)政三年試畢,遴各學(xué)生文行優(yōu)者,每省錄取數(shù)名,亦赴廷試,曰優(yōu)貢。府、縣學(xué)廩生按學(xué)額之多寡,以補廩食餼之先后為序,升諸大學(xué),曰歲貢(如臺北府學(xué),則三年兩貢;新竹縣學(xué),則四年一貢;苗栗縣學(xué),則六年一貢)。如遇朝廷慶典覃恩,則是年當(dāng)貢者,為恩貢;次一人為歲貢。以上五貢,皆由學(xué)而升者也。若夫孝廉方正,遇特恩始舉行,皆各附之表;例貢太繁,易于掛漏,闕焉。若夫武榜,亦國家儲帥材之道也。武舉之名,起于西漢;武進士設(shè)于唐。今則鄉(xiāng)、會兩試,與文一例。特為一表,亦見文、武并重;而地方習(xí)尚各有偏嫻者,不能強也。至封蔭,亦國家追崇恤勛大典;并附表于后。作選舉表。

  文

  武

  文

  進士

  恩貢

  歲貢

  孝廉方正

  進士

  鄭用錫:道光三年癸未科林召棠榜。廩生。原籍同安。三甲候選知縣,官至禮部鑄印局員外、花翎四品銜(有傳)。

  黃驤云:九年己丑科李振鈞榜。中港頭份莊人,粵籍。官工部營繕司郎中。

  鄭士超:

 ?。ㄒ陨稀笍d志」所載進士三名,系新竹縣籍;依序采入)

  陳浚芝:光緒二十年甲午榜。原籍安溪。五品銜。

  舉人

  何肇成: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吳宏謨榜。附生。籍彰化;原籍詔安。七品銜。

  鄭用錫:嘉慶二十三年戊寅科葉大章榜(見進士)。

  郭成金: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魏本唐榜。廩生。原籍南安。大挑教職。

  黃驤云:同上。榜名龍光(見進士)。

  林長青:道光元年辛巳恩科林文斗榜。府學(xué)廩生。原籍漳浦。

  劉獻廷:道光十四年甲午科林廷祺榜。貓里人,粵籍。

  吳銘鍾: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曾慶嵩榜。貓里人,粵籍。

  陳學(xué)光:道光十九年己亥科葉修昌榜。貓里人,粵籍。

  劉翰:同上。榜名楨,獻廷子。粵籍。

  李聯(lián)芬: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曾照榜。竹塹人,籍晉江。

  許超英: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黃維岳榜。原籍同安。候選教諭。

  黃延佑:同上。驤云子。府學(xué)生?;浖?。官侯官學(xué)教諭。

  鄭如松:同上。用錫子。府學(xué)優(yōu)貢。原籍同安。藍翎候選員外郎。

  陳云史: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盧紉芳榜。中港頭份莊人,府學(xué)。粵籍。

  黃延祚:咸豐五年乙卯科劉懿璜榜。驤云子?;浖,F(xiàn)官晉江學(xué)教諭。

  黃花節(jié):同科,欽賜舉人。

  陳謙光:咸豐九年己未恩科補行戊午正科周度豐榜。中港頭份莊人,粵籍。

  羅萬史:同治元年壬戌恩科補行辛酉正科王彬榜。咸菜甕人,府學(xué)粵籍。

  蕭國香:同上?;浖?。

  吳子光:同治四年乙丑科補行甲子科郭尚品榜。銅鑼灣人,府學(xué)粵籍。

  何清霖:同治六年丁卯科王贊元榜。府學(xué)附生。原籍惠安。

  吳士敬:同治九年庚午科趙啟植榜。增生。原籍同安。候選訓(xùn)導(dǎo)、內(nèi)閣中書。

  鄭維藩: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方兆福榜。附生。原籍南安縣。

  陳浚芝:光緒八年壬午科鄭孝胥榜。廩生。原籍安溪縣。

  謝錫光:光緒十一年乙酉科童其浚榜。廩生。苗栗人,原籍嘉應(yīng)州。

  李師曾:光緒十九年癸巳恩科林旭榜。廩生。原籍晉江。希曾弟。

  謝維岳:同上。苗栗人。府學(xué)廩生?;浖?。

  鄭家珍:光緒二十年甲午科伊象昂榜。廩生。原籍南安縣。

  棄仁山:同上。三灣人。附生。粵籍。

  恩貢

  林璽:乾隆五十五年。彰北縣學(xué)。教職(有傳)。

  林超英:嘉慶二十四年。彰化,原籍同安縣。

  鄭用铦:道光二十四年。用錫弟。府學(xué)。原籍同安縣。

  陳緝熙:道光二十六年。原籍惠安縣。六品藍翎候選教諭。

  彭培桂:咸豐六年補考三年分。原籍同安縣。

  張有光:咸豐六年。原籍永春州。

  鄭程材:同治五年。原籍同安縣。六品銜署福州府學(xué)訓(xùn)導(dǎo)。

  鄭如云:同治十三年。用铦子。原籍同安縣。藍翎同知銜候選訓(xùn)導(dǎo)。

  黃如許:光緒五年。原籍惠安縣。署彰化縣學(xué)訓(xùn)導(dǎo)。

  陳肇芳:光緒八年。原籍同安縣。歷署嘉義縣訓(xùn)導(dǎo);大甲人。旌表「孝友」。

  劉錦標:光緒十五年?;浖?br />
  翁林煌:光緒十五年。原籍晉江縣。

  鄭兆璜:光緒十七年補考十六年分。原籍同安縣。

  杜式珪:光緒十七年補考十六年分。原籍同安縣。

  歲貢

  盧煥章:「廳志」載:『嘉慶元年。籍彰化』。今案「彰化縣志」,歲貢并無其名。

  張熏:嘉慶二十二年。籍彰化。

  陳宗漢:

  李有成:道光十年。

  王國柱:道光十四年。

  魏紹華:道光十八年。原籍安溪縣。

  葉呈芳:道光二十六年。原籍同安縣。官閩縣學(xué)教諭。

  郭襄繡:同治元年。原籍南安縣。候選訓(xùn)導(dǎo)。

  陳夢藜:同治四年?;浖?。

  鍾有容:同治七年?;浖?。

  林鵬霄:光緒八年。原籍同安縣。署臺灣縣學(xué)教諭。

  李祖訓(xùn):光緒十二年補考十年分。聯(lián)芬侄。署臺灣府學(xué)訓(xùn)導(dǎo)。

  吳逢清:光緒十二年。原籍晉江縣。歷署臺灣縣學(xué)訓(xùn)導(dǎo)。

  李祖述:光緒十六年補考十五年分。聯(lián)芬侄、祖訓(xùn)弟。

  李希曾:光緒十七年補考十六年分。祖訓(xùn)、祖述侄。

  黃廷交:光緒十九年補考十年分?;浖?。

  鄭如磻:光緒二十年分。原籍同安。候選州同。如松、如云功弟。

  孝廉方正

  鄭用鑒:〔同治元年特詔舉人〕。

  武

  武進士

  武舉人

  武進士

  周士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一甲三名。竹塹人,榜籍永春州。官至廣東副將。

  吳安邦:嘉慶元年丙辰科。籍彰化。官至閩安副將。

  武舉人

  周士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見進士)。

  吳安邦:乾隆六十年乙卯科(見進士)。

  溫斌元: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府學(xué)。籍彰化。

  吳興邦:道光元年辛巳恩科。官千總。

  張建邦:道光五年乙酉科。籍本城南雅莊。

  林秋華:道光十一年辛卯科。籍六張犁。

  吳奠邦:道光十二年壬辰科。原籍同安。

  鄭大經(jīng):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籍東城外。

  列傳

  名宦(「廳志」所列「名宦」列傳,均未暇編入)

  鄉(xiāng)賢

  人瑞

  孝友

  節(jié)烈

  名宦(「廳志」所列「名宦」列傳,均未暇編入)

  陳星聚,河南臨潁人;道光己酉科舉人。

  同治十二年,任〔淡水廳同知〕。潔己愛民,實心任事。每斷死刑,必為涕泣;而于盜賊搶案懲辦,則不稍寬。到任后,親往竹南二堡;三閱月,獲著名盜首吳阿來。繼往三角涌、大科崁,拿獲數(shù)犯斬首。十余年,盜賊斂跡,皆星聚之力也。他如裁革口胥、刪減船費、捐廉設(shè)建南北養(yǎng)濟院、增加書院膏伙諸生鄉(xiāng)試川資,舉凡有裨益地方者,莫不盡力為之。淡水廳任內(nèi),兩膺計典:一為誠懇篤實,潔己愛民;一為志堅守潔,慈惠愛民。誠不愧也!考試數(shù)次,所得皆知名士。

  分治裁缺后,調(diào)補中路同知;撫番開山,不遺余力。六閱月,即升任臺北知府;事皆開創(chuàng),費出捐籌。勞瘁不辭,形神益憊。而城工一役,經(jīng)營尤久。迨工程畢后,乞疾引退;適值法逆旋擾基、滬,又復(fù)維持一載。焦慮苦思,夜以繼日;因病請假,卒于臺北府署。

  鄉(xiāng)賢

  林璽,字爾玉;竹塹人,恩貢生。性和厚,為鄉(xiāng)閭矜式。遇親友睚眥細故,輒以談笑解之。年八十余,尚童顏如地上行仙(「彰化縣志」)。

  鄭崇和,字其德、號詒庵;監(jiān)生。籍金門;設(shè)教于淡,因家焉。九歲喪母,以耕讀養(yǎng)志,得父歡。淹貫群籍,準先輩法程。門下多達材;晚益好宋儒書,令子弟時讀數(shù)行,以窺圣學(xué)源流。

  先,因貧困,有勸以刀筆營生者;崇和不屑為,衣食喪所守。洎家漸饒,粗糲如恒。不親勢要,尤敬惜字紙,不以口角傷人。待親族,恩義備至。

  嘉慶二十年歲歉,發(fā)粟平價。二十五年,施藥,活命不少;死者助以棺。后壟,舊居也;設(shè)塾延師教之;人米三斗、錢三百、柴三擔(dān)。自少至老,不履公庭;臺俗分類,大訟興,無有忍加誣者。當(dāng)蔡牽亂,募勇守后壟,相為犄角。竹塹沿山屢被番害,設(shè)隘堵御,樵采便之。

  道光四年,大吏運米赴津,首先應(yīng)募。建文廟,亦捐貲為倡。入祀鄉(xiāng)賢祠。

  鄭用錫,字在中、號祉亭;崇和子。少颕異,淹通經(jīng)史百家;尤精于「易」。好吟詠。主明志書院講席,汲引后進。淡自開辟,志乘無書,乃纂稿藏之。嘉慶戊寅(二十三年),舉于鄉(xiāng);道光癸未(三年),成進士。開臺二百余年,通籍自用錫始。

  丁亥(七年),督建塹城,功加同知銜;復(fù)損京秩,簽分兵部武選司,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精勤稱職。旋因母老乞養(yǎng)。

  壬寅(二十二年),洋船擾大安口;率先募勇赴援,以功賞花翎。繼獲土地公港草鳥洋匪,加四品銜?!蚕特S〕甲寅(四年),在籍協(xié)辦團練,勸捐津米,給二品封典。曾捐榖三千,贍父黨、母黨之貧乏者。南北漳、泉、粵各莊互闘,用錫躬詣慰解,并手書勸告,輒止;存活尤多。凡倡修學(xué)宮、橋渡及賑饑、恤寒,悉力為之。

  治家最嚴,所編「家規(guī)」,子孫猶恪守之。晚筑北郭園以自娛,著述日富。著有「北郭園全集」。同治年間,入祀鄉(xiāng)賢祠。

  鄭用鑒,字藻亭,竹塹城人;拔貢生。原籍同安。性恬淡。嘗倡修文廟,復(fù)襄舉義渡、義倉事。掌教明志書院,垂三十年?!笍d志」稿,佐兄用錫兼修。以運津米勞,加內(nèi)閣中書銜。同治元年,舉孝廉方正。著「易經(jīng)易讀」、「靜遠堂文鈔」,俱未付梓。光緒初年,入祀鄉(xiāng)賢祠。

  謹按「廳志」所載「先正」及「志余」兩門,如黃驤云、林紹賢、郭成金、王士俊、林貴揚、李錫金、黃延祺、林占梅等,俱皆望重桑邦,足為鄉(xiāng)閭表率。因倉皇撤局,未及附錄;俟續(xù)修增入。合應(yīng)聲明。

  人瑞

  林貴揚,中港堡內(nèi)灣莊人。年一百一歲。

  鄧暖,大坪頂人。年一百余歲。

  葉拱,中港街番社人。同治九年舉報時,年一百三歲。

  陳瑞麟,廳治北門外水田街人。年一百歲。

  陳康氏,廳治北門街人。年一百五歲。

  江氏,新埔莊內(nèi)山人;陳萬成妻。一百三歲。

  何氏,竿榛林莊人;張吉妻。年一百十歲。

  林氏,浦仔莊人;吳講妻。年一百十歲。

  曾氏,廳治北門外水田后街仔蘇魯妻。同治十年舉報時,年一百一歲。

  徐氏,竹北六張莊人;林象賢妻。年一百歲,六代同堂。

  林姜氏,竹南燔桃莊人。年一百三歲。

  以上十一名,「廳志」所載;系新竹縣轄,用特采入。

  許氏,湳仔莊呈國治妻。光緒十四年舉報,十五年卒。年一百三歲。

  胡維三,本城南門內(nèi)人。光緒二十年舉報,二十一年卒。年一百三歲。

  吳氏,本城北門外侖仔莊倪應(yīng)學(xué)妻。光緒二十一年卒,年一百一歲。

  林氏葉娘,西門外大南勢莊郭紹民妻?,F(xiàn)年一百歲(光緒二十年舉報)。

  以上人瑞四名,系采錄光緒十九年「新竹縣志」舊稿。

  江阿慶,竹塹堡(即竹北一堡)火燒坑人(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九十二歲。

  彭李強,竹塹堡坪林人(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九十歲。

  何明熏,竹塹藤藔坑人(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九十一歲。

  黃河清,竹塹堡九芎林校椅筐莊(即今樹杞林堡)人(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九十一歲。

  □氏,水坑口莊鄭阿解妻?,F(xiàn)年八十□歲。子獻瑞。

  黃阿石,竹北二堡新埔莊人(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九十歲。

  劉良恩,竹北二堡石岡仔莊人(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九十七歲。

  蔡阿華,竹北二堡大茅埔人(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九十□歲。

  張阿旺,竹北二堡箭竹窩人(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九十九歲。

  □氏,下橫坑陳□妻(光緒十九年舉報)。年一百二歲。

  以上竹北一堡、竹北二堡壽民、壽婦九名,均屬光緒十九年采訪?,F(xiàn)其存、其歿,尚未查明;姑存之,以備后來參考。

  曾蓋娘,竹塹城米市街李聯(lián)城妻?,F(xiàn)年八十二歲(詳見「淡水廳志」「節(jié)孝」)。

  孝友

  李錫金,字謙光;塹城北門街人。

  李聯(lián)超,字汝前;本城北門街人。錫金子。

  楊忠良,字森諒;竹塹城北門街人。

  張首芳,原籍同安縣;竹塹城北門內(nèi)人。

  陳大器,字子圭;泉州府惠安縣獺窟人。

  鄭用鈺,字圭亭;竹塹城北門外水田街人。

  鄭用謨,字訓(xùn)庭;竹塹城北門外水田莊人。

  潘榮光,字華堂;竹北二堡新埔人。

  曾呈澤,諱鳳池;原籍同安縣。北城外樹林莊人。

  鄭如松,字友生、號蔭波;竹塹城北門外水田街人(見上「選舉表」)。

  鄭如恭,字堯羹;竹塹城北門外人。用鈺子。

  鄭如城,字肇初;竹塹城北門外人,用鑒子。

  吳士敬,字以讓、號謹齋;竹塹城北門街人(見上「選舉表」)。

  陳緝熙,字維禎、號沙莊;竹塹城西門街人,恩貢生(見上「選舉表」)。

  鄭廷珪,字君達;竹塹城北門外水田街人,廳增生。

  陳紫垣,諱吟墻;竹塹城北門街人,原籍同安縣。

  張輝耀,諱定國;竹塹城北門內(nèi)人,例貢生。

  陳廷榮,字石泉;竹塹城北門外水田街人。

  林文瀾,字注生;竹塹城北門街人,原籍同安。

  高滄浪,字澄淮;本城北門街人,原籍泉州府惠安縣。

  杜怡和,名喜;竹南二堡后壟街人。子有輝,廩生。

  潘清溪,字云渠;竹北二堡新埔街人。藍翎同知銜。

  鄭秉經(jīng),字貞甫;竹塹北城外水田街人。候選訓(xùn)導(dǎo)。

  黃朝品,字鏡堂;竹塹城北門人,原籍泉州府晉江縣。

  翁林萃,字史云;竹塹城北門內(nèi)人。藍翎同知銜。

  翁林英,字史貞;竹塹城北門街人。候選通判。

  陳敬義,諱兩儀;竹塹城北門街人。

  陳清淮,諱長水;竹塹城北門街人。

  陳清光,諱耀;竹塹城北門街人。清淮弟。

  鄭如蘭,字香榖;竹塹城北門外水田街人。

  高廷琛,字瑛甫;竹塹城榖倉口人。

  陳肇芳,字崧甫;竹南大甲堡人,原籍同安縣。恩貢生,署嘉義縣學(xué)訓(xùn)導(dǎo)(見上「選舉表」)。

  節(jié)烈

  黃氏鶴娘,中港石女。年十七,侍東勢莊增生鄭琨。性柔順,與嫡盧氏和睦。盧先卒,勸琨再娶繼室,自居媵列。生二子。夫歿數(shù)月,二子亦相繼殤。氏日夜哀哭,誓不獨生;家人與其母防之綦密,且再三婉勸,姑從之。迨夫柩營葬畢,乃開篋取翦刀斷舌以殉;其母號呼望救,家人奔視,舌已吞下。越二日,乃卒。時年三十二歲,道光二十五年事。光緒十五年十二月,準旌;十六年,入祀節(jié)孝祠。墓在雙溪葫蘆堵(采錄鄭氏家譜)。

  江氏擔(dān)娘,竹塹瑞女。年十九歲,適東城外東勢莊儒士鄭琳為妻。孝舅姑、和妯娌,閫內(nèi)無怨言。夫病年余,氏服侍湯藥,未嘗少懈。夫亡,哀哭慘烈,誓不獨生;家人多方勸慰,氏佯許諾,從容治喪。其次日,夫殮畢。是夜,私襲衣裳;越早,焚香向夫靈柩前大哭,入帷中飲鴆而卒(「廳志」載:投繯死);時年二十六。夫家舁其柩,與夫合葬于南勢山番子嶺。至今節(jié)烈之名,人爭頒之。道光十七年,請旌。同治五年丙寅,嗣男??到ǚ挥谒镂睬f。光緒九年,入祀節(jié)孝祠(采錄鄭氏家譜)。

  謹按「廳志」所載列女甚多,所屬新竹縣轄者,例應(yīng)采入。又光緒十五年題準旌表之節(jié)孝、節(jié)烈屬新竹縣轄者,案卷縣署已散失;俟搜羅「新竹縣志」遺稿與「廳志」所載,一齊補入。

卷五

  考一 風(fēng)俗

  考二 古跡

  考三 兵燹

  考一風(fēng)俗

  風(fēng)俗云者,蓋俗所尚,相習(xí)成風(fēng)。茍無大戾乎政教,盡可俯聽諸民情。新竹前隸淡水,富饒雖不如,而醇美則過焉。其間土著者,有閩俗、粵俗、番俗之分。謹將嗜啫、習(xí)尚逐一臚陳,他日輶軒到此采風(fēng)問俗,諒不廢斯篇。作風(fēng)俗考。

  一、士習(xí)為風(fēng)化之原,故教先膠庠而后民庶。守斯土者,類皆尊儒重道,設(shè)塾延師。百余年間,人文蔚起,饒有海濱鄒魯風(fēng)(「舊志」稱為全臺之冠)。四方結(jié)社,會文院課之外,復(fù)加私課。至后生小子就學(xué)數(shù)年,縉紳先生加設(shè)小講會,朔、望考試,榜列甲、乙,獎賞有差;栽培之意厚矣!其俗,尤敬惜字紙。雇工沿途收拾,付火焚灰;遇子、午、卯、酉年,裝貯竹箱,盛陳香花,鼓樂護送大海。亦一時盛事也。

  一、農(nóng)事為粒食之本,古先王貴粟重農(nóng),親耕以勸,實為政要著也。新竹田多、園少,筑陂、筑圳,水利畢通。田則播插粳稻、糯稻,一年二獲;園則雜種地瓜為多(晚季田亦兼種地瓜)。其余如麻、菽、麥、黍、稷、菁以及甘蔗、落花生等物,其栽培也渥、其耘鋤也厚。歲時祈報,里中鳩資祭社(土神);祭畢會飲,俗呼食福(春二月二日、秋八月十五)。有佃戶等自備工本,向田主贌田耕種。先納無利銀于田主,名曰「磧地」(亦有不用「磧地」銀者,并不立契約),定租立限;滿則起耕別贌,田主以「磧地」銀如數(shù)交還。每年早稻登場,田主所收曰「小租」、陂長所收曰「水租」,皆佃戶供納;田納榖、園則納銀。亦有先納租銀而后受耕者,不立贌耕字,并無「磧地」銀。凡田器、牛、種,皆佃自備。其或荒地未墾、溪邊浮復(fù)者,贌佃開墾成田,須三、五年田主方勘界定租。墾費佃人自備者,則限年多而納租少;田主給與者,則限年少而納租多。田中有廬,編茅為之,外植莿竹;各莊皆然。

  一、女紅為布帛所系。而新竹蠶桑不事、紡織無聞,婦人多學(xué)刺繡;花卉、禽鳥皆針線繡成,精致如繪。他若衣裳針綻,不假外人;甚有刀尺精良,為裁縫所不及者。富家,雖中饋亦雇人代理;貧則代人浣衣、代人裁縫,或織小帛(婦人纏足所用)、或織帶,大小花紋俱工。

  竹南大甲,善織嘉紋草席;近山一帶,兼事采茶。鄉(xiāng)下秋季,兼拾落花生(俗呼擺涂豆);或制麻、制苧,皆以女工為之。

  一、工役:民雇曰工、官雇曰役,皆萬事所必需。土工、木工,俗呼「司阜」,又曰「大工」;其次供役,曰「小工」(工資,「大工」值倍于「小工」)。受雇于商者,曰「掌柜」(主帳目)、曰「辛勞」(供使令);受雇于農(nóng)者,曰「年工」(又名長工,一年一周)、曰「日工」(一日一周)、曰「牧工」(主飼牛羊)。其余肩挑、背負,曰「苦力」。別有游手無賴閑散街衢者,曰「羅漢腳」;亦有時為人所傭雇者。

  一、商賈:行貨曰商、居貨曰賈。貨之大者,以布帛、油、米為最,次糖、菁,又次麻、豆。內(nèi)山則以樟腦、茶葉為最,次苧及枋料,又次茄藤、薯榔、通草、粗麻之屬。以上各件,皆屬土產(chǎn);擇地所宜,雇船裝販。船中有名「出?!拐?,主攬收貨物;有名「押載」者,所以監(jiān)視「出?!挂?;有「柁工」焉,主開駛;有「倉口」焉,主帳目;其余如「水手」供使令,「廚子」主三餐。近則運于福、漳、泉、廈,遠則寧波、上海、乍浦、天津以及汕頭、香港各地往來貿(mào)易。所售之值轉(zhuǎn)易他貨,滿載而還;搬運入棧,各商到棧販賣。每月逢三,到各商店鋪征收貨值,名曰「收期帳」。以上皆現(xiàn)貨售賣。至所謂「青」者,乃榖未熟而先糶、物未收而先售也;有粟青、糖青、油青之類。先時給銀完價,俟熟、收而還之;古諺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榖』,即此意也。各郊戶共祀水仙王;建立爐主,按年輪流辦理商務(wù)。竹屬米價頗廉,常多運販他處。倘遇歲歉防饑,有禁港焉,或官禁、或商禁;既禁,則米不得出口。有傳幫焉,外船到港運販,視船先到、后到,限以若干日以次出口也。

  一、飲食:從前俗尚儉樸,愛惜物力,鄉(xiāng)下尤甚。日用以三餐為度,炊米為粥、為飯,或雜以地瓜;殽則蔬菜等類。富者夜加一餐,以雞、豚、魚、鱉等肉佐殽。有粉團焉,喜慶相贈,曰「紅龜」;喪吊相贈,曰「饅頭」。市中向無多旨店(取多且旨之義),邇來沿街多設(shè),食單齊備,如郇廚然;宴客者乘便到店(店即酒樓),皆飽飫而還。至人家宴客,一食費金十余圓、少亦八九圓。是俗尚漸變而為奢華矣。酒則蒸米拌曲以釀之,有雙料、有單料;兼有他港運販來竹者,各色名目難以盡紀。茶則用土產(chǎn),性寒味苦,不及武彝之甘;富者皆用武彝、福寧諸種。至檳榔一物,嗜食者齒常黑,謂可避煙瘴;嘉、彰尤盛。每詣人,則獻以示敬;遇小詬誶,一盤呼來,彼此釋憾。但邇來嗜食者漸少。

  一、衣服:竹屬蠶桑未興,章身之具皆從他省販來。分寒、暑二季,有禮服、常服之不同,男服、女服之各異。男多純色,女多間色。男禮冠,寒用大帽(俗呼紅帽)、暑用涼帽(俗呼圍笠)。足穿曰靴(以緞為之)。禮服內(nèi)外各一襲,內(nèi)長至跗、外長至膝(俗呼為袍褂)。寒用狐貉為里,外裼以緞;或夾以里,不用狐貉。暑用紗羅,不夾以里。女禮冠曰髻(以銀、銅為之,均染以金;前有垂琉),下裳曰裙(五色皆可用;前后二幅,繡以龍鳳);身著曰襖,色紅(繡以花鳥),長至跗。足穿亦曰靴。至如常便衣服,男冠曰小帽(俗呼椀帽),或以縐巾纏頭。裘用布,內(nèi)夾以棉;富者兼用狐貉、羔皮、綢緞、嗶嘰之類。長至跗(俗呼長袍、長衫之類)、短蔽半身(俗呼短裘、短衫之類),外著背身(俗呼■〈示甲〉仔)或短裘(俗呼馬褂)。內(nèi)施兜肚下垂,繡成花鳥。下裳曰褲,足穿曰襪、曰鞋;束住襪與褲者,曰褲褪。女服僅蔽半身,長不至脛;下裳則有褲與夾褲之分。暑用紗羅輕細等物,貧者祇用粗葛。他如農(nóng)家,則短衣、短褲(又名水褲),荷蓑、荷笠,赤腳耕鋤,其情狀如繪;尤為守塹者所宜留心也。

  一、歲時:風(fēng)土既紀,月令必書;亦「禮經(jīng)」之一事也。春秋時,每年必書「春王正月」。其朔日為元旦,曉起各整衣冠、備嘉果、焚名香禮神明、祀祖先,向吉方出拜親長師友(吉方如喜神、財神、貴人之方),曰「賀正」。家家用盤盛四果以供賓客,曰「食甜」;口祝以吉語。四日,備牲醴、焚紙馬,曰「接神」。九日相傳為玉皇誕,以牲醴致祭,并演劇酬謝。十五日為上元,兒女張燈嬉游,好事者或放煙火。自上元前后數(shù)日,設(shè)席款客,曰「請春酒」;互相酬答。二月二日,農(nóng)工商賈以牲醴祀福神,曰「頭牙」;鳩資合祭,祭畢會飲,曰「食福」。三月三日暨清明日,士女持紙錢、設(shè)盛饌以祭先塋,曰「掃墓」;祭畢,給牧童以粿品,曰「給墓粿」。是日也,結(jié)伴郊游,踏青之風(fēng)尚在焉。二十有三日為天后誕,有積款為媽祖會者,設(shè)值年爐主、頭家,輪流掌理;陳犧牲、演雜劇。四月八日,世傳釋迦佛誕,持齋者備蔬品、香楮,誦經(jīng)禮拜。五月五日,門懸蒲艾;并以黃紙朱書貼之,曰「午時聯(lián)」;以瓶貯水,曰「午時水」,積至經(jīng)年不臭。家制繡囊實以香屑或香珠,令兒女佩之于襟;又以苦草煎水浴兒,用雄黃和酒飲之,謂可辟邪。先一日,以竹葉裹糯米炊熟,曰「粽」,即古之角黍也;投遺所親,曰「送節(jié)」。富家則兼以暑服衣料,饋遺其女。濱海作競渡戲;郊鋪送標到港,奪標者以標所系玉環(huán)、銀煉、繡帕等物獎之,觀者冠蓋如堵云。六月七日,訛傳為天門開。十五日,以米粉搔成小丸(取合家團圓之義),祀神明、祖先,曰「半年丸」。七月一日,俗傳為開地獄;家家設(shè)饌致祭無主孤魂。是日,各廟壇皆植竹竿高三、四丈,夜燃以燈高照四方,名曰「燈篙」;先后延請僧道坐座化食,并演雜劇,曰「普渡」。至三十日止,曰閉地獄。凡普渡,例集一所,犧牲、殽饌排列成行,又編竹為圓形,上小下大,懸掛雞、豚、鵝、鴨等肉,曰「淺」;雖古之肉林,亦不過是。徹饌,曰「收孤」;文武官長到場彈壓。先一夜,城莊各結(jié)小燈成排,編姓為隊;金鼓喧闐,燈光如晝。其首事各以紙為燈,送之江上,曰「放水燈」。七日夜,陳瓜果、花粉,拜祝七娘神,曰「乞巧」;士子則虔祭魁星,徹夜會飲。又相傳:是夕為牛女會合之期。十五日,城莊各陳金鼓、旗幟,恭迎城隍神;祈禱有效者著紙枷相隨,俗取解厄之意。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親朋各以月餅相饋;家備牲醴,演劇祀福神,與二月二日例同。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學(xué)校生徒放學(xué)一日,令登高游覽;文人或結(jié)伴攜酒肉于山寺,痛飲至晚乃歸(仿桓景避災(zāi)之意)。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家備牲醴祀三官大帝。城莊揚旗擊鼓,弦歌載道,恭迎東岳神像;其著紙枷相隨者,與七月十五例同。十有一月冬至日,家家以米粉搔丸祀神明、祖先,并以丸涂黏門窗戶扇之上。先一夜少婦用炭炙丸。視丸形開闔、凸凹,卜生男、生女之兆。十有二月三日,俗傳烏龜誕;是日下雨,則此日(?)多雨。十六日,以牲醴祀福神,曰「尾牙」。二十有四日,焚紙馬、備酒果,曰「送神」;家家掃清廬舍。二十有五日,俗傳為天神下降;士女皆焚香禮拜。此數(shù)日間,親朋以物互相饋遺,曰「送年」。除夕,煮芥菜一盂、米飯一盂插紅花及棗置案頭,曰「來年菜」、「來年飯」。是夕,張燈設(shè)饌祀神及祖先,焚金紙、放爆竹,曰「辭年」。合家會飲,置一爐于筵席之下,曰「圍爐」。

  一、氣候:臺在閩海東南隅,地勢最下,多暑少寒;花卉早開,木葉晚脫,瓜蒲蔬茹,雖窮冬尚青,比他省大相懸殊。然竹邑屬北路,尤不如南路之燠暖;南路一、二月便著輕紗,竹邑二、三月常多陰雨。故天氣乍寒乍燠,披身不離薄裘;諺云:『未食端午粽,破裘不肯放』。五、六、七月盛暑郁結(jié),東南云蒸,雷聲震厲,滂沱立至,俗謂之「西北雨」;遇南風(fēng)則雨多,遇東風(fēng)則雨少。此雨不久便晴,連發(fā)三午;或此疆有雨而彼界無雨,諺云:『西北雨,不過田岸』。八、九月后,雨少風(fēng)多,掃葉卷籜,沙塵蔽天,常經(jīng)旬不止,天氣漸寒。十一、二月,風(fēng)愈厲,則寒愈烈,間有無風(fēng)而凍者;寒風(fēng)過后,夜有隕霜,見晛即消。諺云:『三日風(fēng)、三日霜、三日大日光』。至若蔬果,則竹邑比南路遲一、二月始成實。稻則彰化播種在立春前,至四月間新榖已成;竹邑播種在清明前后,早稻成于六月??梢姷貧庾阅隙毕嗳レ蟀儆嗬镩g,其先后不同已如此。

  一、占驗:其法皆從故老流傳,歷試屢驗者,逐件查出。正月十五,是夜月明天朗,早稻必豐;若陰云布合、星月無光,則早稻必歉。八月十五夜,占驗晚稻,例亦相同。臺地少霜雪;若嚴冬霜多雪厚,則來年五谷豐登。立春后,未驚蟄先聞雷,則陰雨四十九天;俗呼「四十九日烏」。昧爽時雷發(fā),則上午必雨;諺云:『早晨雷,不過午時雨』。凡虹霓朝見西方,則是日必雨;暮見東方,則是夜必晴。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仍雨。凡日色被體如灼,三日內(nèi)必雨。日出時有云蔽之、辰刻后云漸散,必大晴。日初出黃色開朗,是日不晴;久晴則不拘。日落時,西方有云橫亙天上,或數(shù)十縷各不相屬,日從云隙度過,是謂「日穿經(jīng)緯」;來日大晴。或云色一片相連,其中但有一、二點空竇見紅色者,是謂「金烏點睛」,亦主晴。日落時,西方云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罅隙,來日主雨;若云色濃厚,當(dāng)夜必雨。東北云植如樹、重迭數(shù)十丈,日炎云走,忽雨忽止,曰「放雨白」;主臺。但夏天聞雷,則臺止;秋天即雷,則臺亦至;諺云:『夏來一雷止九臺,秋來一雷起九臺』。六、七、八月間有此機兆,農(nóng)家皆預(yù)為提防。凡昧爽時雨,俗呼「開門雨」;是日必晴。初雨如霧,天雖沈晦,至午必晴;久雨暫輟,猶見細雨如霧,天縱開朗,旋即雨至;諺云:『雨前蒙蒙終不雨,雨后蒙蒙終不晴』。雨后,夜忽開霧、星月朗潔,來日主大雨。久雨后夕陽倒照,遍天紅色,來日主大晴;諺云:『火燒薄暮天』。凡日輪外暈氣如環(huán),主雨;月輪外暈氣如環(huán),主晴;諺云:『日圍圈,受雨渥;月圍圈,受日曝』。又云:月暈有缺者,主三日內(nèi)雨。凡海吼,俗呼「海叫」。小吼如催花羯鼓,點點作撒豆聲,乍遠乍近、若斷若連;大吼如萬馬奔馳,鉦鼓響震,近日自有風(fēng)雨。冬月吼,常不雨,主風(fēng)。又吼于南者,多主晴;吼于北者,多主雨。久晴而吼,必風(fēng)雨;久雨而吼,必晴。凡內(nèi)山終歲不離云,或羃于頂、或橫于腰,侵晨望之如洗,須臾云合;若日中云收,峰巒可數(shù),必不日而雨。夏秋紅日當(dāng)空,片云乍起,傾盆立至。一日之內(nèi),陰晴屢變。煙靄蒼茫之中,若山光透露,便為風(fēng)雨之征;又饑鳶高唳、海鳥驚飛,踰日必風(fēng)。春日晚觀西、冬日晚觀東,有黑云起,主雨;諺云:『冬看山頭、春看??凇弧7簿糜甑匚⒄?,翌日晴;久晴而地震,翌日雨,不雨則旱。又春多南風(fēng)、夏多北風(fēng),皆主旱;諺云:『春南夏北,旱至無水可磨墨』。

  一、冠婚(古人自十六歲至二十歲皆可行冠禮;今則與婚并行):一曰「問名」。媒氏以女庚帖送男家,書其生年、月、日、時;如三日內(nèi)家無別故,然后訂盟。若有別故,則改卜。二曰「訂盟」。俗于「問名」后,男家母姆、親屬造女家覘媳;若媳稱姑意,則與以指環(huán),然后諏吉成盟,令媒送銀針系彩絲,俗呼「插簪」。三曰「納采」。男家備聘金、禮物及蔬盒送女家,女家亦以禮物報之;各用「婚啟」相往復(fù)。四曰「納幣」。用禮盤盛物送女家,俗呼「穚前盤」。五曰「請期」。古用禮柬;今用星家諏擇吉課,送于女家。六曰「親迎」。是日新婿浴畢更衣,擇親戚中具慶者為賓,仿古「筮吉、筮賓」也。置茭藶于堂上,復(fù)置方椅于茭藶中,令新婿面堂而坐,賓三梳婿發(fā)畢,祝以吉語,然后加冠于首;仿「三加」之義也。既冠,用米粉搔丸祀祖先,四拜、讀祝,即古之「告廟」也;次拜父母并拜諸父兄長。是謂之「冠」,俗呼「上頭」。禮畢,父母分立左右,子向上跪;父舉杯面外一揖,三灌于地,持杯再揖,轉(zhuǎn)身面堂,易杯斟酒醮子;子持杯在手,子再揖,父同揖,命以訓(xùn)詞;子答之曰:『諾』;飲畢四拜,興。備彩輿二(今用簥代),一以迎婦,一婿自乘,父取竹篩蓋其首(篩畫太極八卦,取「相生」之義)。婿登輿,侍仆持雁(今用鵝代)一雙從行。執(zhí)事前導(dǎo),鼓樂喧闐。至女家門外,停輿;主人出迎,三拱至堂。婿由東作揖,侍仆以雁付婿,婿置雁于地,俯伏,興,二拜;主人不答拜。婿曰:『某受命于父,謹以嘉禮,敬聽成命』;主人答曰:『某愿從命』。又行二拜禮;主人答拜,請婿坐席。女家預(yù)先置椅茭藶中,令新婦面外而坐,女眷執(zhí)燈代婦三梳結(jié)發(fā),簪以笄。先系訶子(俗呼肚裙),次戴髻,艷服向祖先四拜,祝以嘉言。其醮酒禮,與男家同;母申訓(xùn)戒,女跪飲之曰:「諾」。父以帕蒙女面,引女見婿,婿揖女行,女降西階,主人不送。女從婿出,拱其手;各登輿,婿先、婦后。至家,婿立門外,揖婦出輿,升堂交拜而后歸房。今親迎者少,僅以彩簥及鼓樂迎婦歸;至門前,停簥,婿至簥前,足輕三踢,扇輕輕一扣,命幼弟或幼侄以小盤盛果品,揖新婦出簥,婦贈以禮物;擇福壽婦人為儐,婿左手持篩蓋,右手牽婦入房;即掀起蒙面之帕,齊向床前四拜,行合巹禮,婿、婦交杯合飲,儐祝以嘉言。三朝「廟見」,向祖先四拜;以鞋襪為贄,拜見舅姑;并獻茶于諸父、諸母及卑幼親屬;受之者,各以禮儀還報。獻茶畢,舅姑宴新婦,諸姑、伯姊與焉。酒數(shù)巡,徹饌。是日,婦家命弟侄以茶餅、花粉及食物餪女,名「探房」,亦曰「換花」;姑引新婦入廚,理井臼蘋藻。此后旋車日期無定,必待婦家致請。婿同婦旋歸,拜謁祖先,奉贄于岳父母及伯叔尊長;皆返璧,加贈以禮儀。是日宴婿于外堂、宴女于內(nèi)堂,酒數(shù)巡,徹饌,婿、婦辭歸;俗謂「雙人返」。若平民家,則婦自旋歸,而婿不與焉。

  一、喪祭:凡人病篤、氣息奄奄,另設(shè)床于堂之左右,扶病者于床;取「易簀」之義。氣既絕,出綴衣于庭,其子孫著「斬衰」(以麻為之)披發(fā),擗踴痛哭。以錢乞水沐浴畢,用梳理發(fā),前三后四;身殮以深衣,口含以美珠,重衾迭褥。殉有仆婢,翦紙為之。又用白布一幅,圖死者之形以覆之,謂之「遮神幡」。殯之于棺(用杉木為之,厚七寸),備物致祭,俗呼「辭生」;親屬皆憑棺而哭。貧者是日即葬;富者多停柩于堂,卜地、卜日而后葬。堂設(shè)靈座,立魂帛,朝夕致祭,以百日為止(或四十九日、或十四日不等);親朋常服向柩前四拜,謂之「問喪」。葬時,乃更用木主,轉(zhuǎn)柩于庭;女眷賻以銘旌、親朋賻以挽軸,兼?zhèn)渖贰②べY,致祭柩前。富者延請官紳題主及祀后土,皆用吉服。鼓樂、執(zhí)事前行,次用死者之爵排列執(zhí)事,以僧道為引導(dǎo);送喪者均載白帽、衣白袍,親屬用麻苧為衣帽(以喪服分輕重),扶杖哭泣(考用竹、妣用桐)葬之。于墓前陳筵席,跪請題主官以朱筆點木主;旁建土神牌位,祭以犧牲,跪請祀后土官祀之。四拜讀祝畢,長孫奉木主乘魂簥歸,即古所云「迎尸」也(以子弟為之)。除去舊設(shè)靈座,曰「除靈」,服變「齊衰」;更設(shè)一座于堂,以祀木主。期年致祭,曰「小祥」;至三年服闋,移木主于龕(即祀祖先之龕),曰「合爐」。自此以后,遇壽終之日(曰「忌辰」)以及四季、年節(jié),皆設(shè)饌致祭;取「慎終追遠」之意也。

  一、雜俗:凡誕子酬神、生辰賽愿,各演雜劇;賓朋慶賀,酒席連宵,花費無既。居喪者,延請僧、道誦經(jīng)拜讖,求為考妣超升,相習(xí)為風(fēng);間有守道不為者,群罪以不孝。而又信鬼、尚巫,遇病群相禱禳,曰「進錢補運」;金鼓喧騰,晝夜不息。有為乩童者,披發(fā)露臂,手持刀劍剖額、刺膚以示神靈,妄示方藥;又有扶乩出字,謂神下降,指示方藥,并能作詩作文,事尤靈怪,不可深知。至于吃齋者多建菜堂,朝夕誦經(jīng)禮佛,以求善果。有紅姨焉,托名女佛,為人問鬼探神;雖遠代祖先,能勾其魂附紅姨以傳言。大抵皆乘便取利,婦女尤為酷信,其心牢不可破。蓋蠻貊之風(fēng)猶存焉。

  一、粵人雜俗:閩與粵大同小異,閩女多纏腳,粵女則纏腳者少。貧寒之家,采樵汲水及種蔬圃,多以女工為之。凡遇喜慶及喪吊,貧者勿論,若家資稍有贏余,親朋結(jié)伴相邀,數(shù)家合備一薄禮,以為慶吊之儀;群率妻子移榻于主人家,主人必備酒殽,供慶吊賓客聚飲連日而后已。夫以一主而供眾賓,中財者多至破家蕩產(chǎn);其陋俗正難以盡言。至如建醮酬神,鳩資致祭,首事者沐浴更衣居齋宮七日,封海(不許取魚)、封山(不許耕作)。臨祭之日,陳犧牲、設(shè)盛饌、演雜劇,延僧拜讖,達旦連宵;其風(fēng)較閩人尤盛。每年七月二十日,于義民亭致祭孤魂。設(shè)值年爐主,辦理祭品,搬演雜劇;富家爭選羊、豚重大者以為犧牲。是日,四方聚觀,人山人海;其爐主預(yù)備白米數(shù)十石,炊飯以供游客。各款費用。由義民會積項公租支給。倘逢氣候不順,皆盛陳金鼓、旗幟,恭迎義民爺遶境鎮(zhèn)壓,每日以三餐祀之。其酷信有如此。

  番俗

  生番社土官兵額(下山番):內(nèi)山生番或數(shù)十家為一社,或百十家為一社;各社皆有土官、有壯丁。除婦女而外,其壯丁皆備鳥銃,聽土官呼召,兼習(xí)強弩短刀。凡有「出草」(殺人曰「出草」)及戰(zhàn)斗,長于埋伏掩襲,不知步伐止齊之法,出沒茂林豐樹中;若戰(zhàn)于平原曠野,則其技立窮矣。謹將南勢、北勢各社土官、兵額,眉列于左:

  南勢

  一、大南勢社:土官武踏武揚,管下壯丁五十余名。

  一、鳶嘴腳社:土官薜布服,管下壯丁四十余名。

  一、埋白鱟社:屬鳶嘴腳社,管下壯丁二十余名。

  一、圍社:土官拔罵役,管下壯丁四十余名。

  一、噠彌力社:土官踏滾留拔,管下壯丁四十余名。

  北勢

  一、沙哪甲社:土官阿四仔,管下壯丁二十余名。

  一、麻凹社:土官薜哪辦,管下壯丁四十余名。

  一、八里社:土官洙吻,管下壯丁二十余名。

  一、大漠懷社:土官牛栳,管下壯丁二十余名。

  一、大彌桌社:土官薜阿賣,管下壯丁二十余名。

  一、沙武落社:土官偕老阿每,管下壯丁二十余名。

  一、八卦壢社:土官埋崖吻,管下壯丁三十余名。

  一、嗄鬧番社:土官爺末哮灣,管下壯丁三十余名。

  一、城仔桌社:土官摸乃,管下壯丁二十余名。

  一、狀貌:丑怪髹黑,額頦俱以針刺文,用醋和銅青敷之;女刺兩頰,曰「烏嘴」,繼世相傳。更以鹿脂涂手足,使皮膚堅厚,不畏藤刺。斷發(fā)鬅鬠,下垂至額。性悍好殺,分生、熟二類:未歸化者,曰生番;歸化者,曰熟番。熟番以紅絲結(jié)辮,生番則否。男女鮮出痘;偶有出痘者,群相驚駭,攜到溪澗剔破其痘,以水灑凈,常致斃命。病不服藥,聽其自愈。

  一、居處:豎木為墻、剖竹為蓋;亦有編茅蓋屋者。廬舍卑狹,合家一室;惟娶婦、贅婿,乃別建分居。

  一、音語:天曰加淵,地曰落腳淵。日曰理卓,月曰賣阿珍,星曰蟹阿雅,云曰夏屢,雷曰彌徙,電曰彌徙露褒■〈口尓〉,雨曰洼落,霜、雪均曰佛仔叆。山曰藍域,水曰夕?;鹪话觥纯趯凳沉R■〈口尓〉。飯曰彌污■〈口尓〉,菜曰藍■〈口尓〉。衣曰抹蟧等。男曰膽仔朗,女曰干哀咱。嫁曰墩彌,娶曰末絲那。生子曰合貓閣。死曰毛鶴引。土目曰目葛一,社曰于卓阿籠。番歌:■〈士上黽下〉微哪加役(言記念老母),哪劉裔(平聲;言記念好朋友);咿衛(wèi)活(語佐詞),咿衛(wèi)活!

  一、飲食:每年所登埔早,連穗儲積。舂粟備飯,雜以薯芋或兼用黍稷,日用三餐。酒用粳蒸置罌中俟發(fā)變曬干為曲,藏數(shù)日,投以水再蒸,取其液曰酒;亦有用黍或米嚼碎而為酒者。以魚蝦為鮭、鹿獐為脯,皆腌之;余物皆鮮食。好酒嗜煙。和番者以水和姜汁為酒,宰牡豚或牡牛,煮米及熟,肉帶血痕會飲生番。并備土煙,以資吹吸。則歡喜跳躍,男婦皆飽飫而歸;則數(shù)日,不敢妄出殺人。

  一、衣服:冠用藤制成,高二寸許;纏以紅絲、縛以烏絲,取白螺為圓形,達圍于頂;又用瑪瑙珠串或螺殼翦裁成串,系頸為飾。兩耳穿孔,實以竹圈;圈漸舒,則耳漸大;垂至肩,乃實以木板、嵌以螺錢。衣曰「抹蟧等」,頂山番曰「幾轆」;長至腰。下體圍布二幅,曰「遮陰」。間有衣鹿皮者。會飲,土官多用優(yōu)衣、皂靴、漢人絨帽,番婦披「抹蟧頂」、圍「遮陰」,耳穿五孔,飾以珠,曰「鶴老卜」,頸系瑪瑙珠,曰「璽忽因耶那」。數(shù)十人連手頓足,歌唱為舞(節(jié)錄「廳志」)。

  一、工用:以耒耜起土,無犁耙之器。深山多陰雨,粳稻皆種于旱園;或雜種地瓜、苧麻、稷。有「番割」焉,學(xué)習(xí)番語,以鐵鍋、鹽布及硝、藥諸物,入山斗換鹿茸、鹿筋、鹿脯、鹿角、金線蓮、蓪草、水藤、薯榔、番布(以苧或樹皮織成,堅厚有紅紋)出售,其利倍蓰;生番咸相引重,以女妻之,俗呼「牽番婆」。但番不知書,結(jié)繩計數(shù);久而混淆,則思殺之。蓋為「番割」者,未有不死于生番之手者也。

  一、嫁娶:女嫁曰「墩彌叆」,男娶曰「末絲那」;以鐮刀、短刀、鳥鎗及腳底珠等物為聘。上聘鐮刀鳥鎗值銀二百圓、腳底珠值銀二百圓,合計四百圓;中聘二百,下聘一百以下不等。女嫁十八歲至二十歲,而男娶歲亦相當(dāng)。女未嫁而先與男通者,則嫁所通之人;嫁后通奸者,社番公懲:或?qū)⒓榉颉⒓閶D殺死。女人妍丑,以所刺「烏嘴」為分。單女則贅婿,單男則娶婦。男多者聽人招贅,惟幼男則娶婦終養(yǎng);女多者聽人聘娶,惟幼女則贅婿為嗣。

  一、喪葬:凡下山番,男女老幼身亡,不用棺殮;祗就著身衣服或制以新衣穿之,床下開一穴以埋其尸。居喪七日,翦其發(fā),用烏布巾蒙頭,仍與死者同居一室;周一月而后,移居別處。葬后不設(shè)木主、不致祭。又有頂山番,死后皆以藤捆縛其身,作危坐之形;外包鹿皮蒙面及身。又用藤二條,自下而上結(jié)束鞏固,另結(jié)一圈于頂,以木棍橫穿于圈;親屬四人舁至山,開一穴深四、五尺,坐而埋之。不封、不樹,并死者財物衣服棄置墓側(cè)。

  一、下山番歲時會飲,曰「做田」;每年三次:播種后一次、耘鋤后一次、收獲后一次。是日宰殺牛豕、盛陳酒殽,少長咸集、男女畢至,聚飲竟日,不醉無歸。而頂山番「做田」,每年四次:番麥熟,曰麥田;稷仔熟,曰稷仔田;七月為大田,豎竹高二丈余,以白布為幡長三丈,與漢民豎燈篙一般;八月為尾田。每「田」以稷炊熟為飯,再舂之為糍,盛酒于甕,兼?zhèn)漪~干及烏魚等物,奠祭祖先;各整衣冠,男女互相牽手,連接百十人歌舞為樂。祭畢,乃群聚會飲。又是日「做田」,以奔走角逐勝負,曰「走田」;奔馳十余里方回。其善走者曰「雄麻達」,又曰「老甲」;獎以布疋。

  謹按道光十六年縣城外十里地方,尚有生番出而殺人;蓋以地近番界也。七十年來,土地日辟日廣,自縣而東,拓地五十余里,社番之歸化良多。墾其地而為田園、化其人而習(xí)耕鑿。未歸化者臨之以威,使知所畏;其優(yōu)化者撫之以信,俾有所依藉。熟番以和生番互相援引,數(shù)十年間,內(nèi)山一帶當(dāng)更增數(shù)十萬食毛踐土之良民。是所望于撫墾各大憲恩威并濟而已。

  附錄他書,以備參考:

  鄭森時,上淡水通事李滄愿取金自效,希受一職;監(jiān)紀陳福,率宣毅鎮(zhèn)兵并附近土著偕行。未至卑南覓社,土番伏莽以待;曰:『吾儕以此為活;唐人來取,必決死戰(zhàn)』!福不敢進。回至半途,遇彼地土番泛舟引販,福率兵攻之,獲金二百余;并系其魁令引路,刀踞臨之,終不從。按出金乃臺灣山后,其地土番皆傀儡種類,未入聲教,人跡稀到。自上淡水乘蟒甲從西徂東,返而自北而南。溯溪而進,匝月方到。其出金之水,流從山后之東海,與此溪無異。其地山枯水冷、巉巖■〈山犮〉峭,泄水下溪,直至反流之處聚有金沙。土番善泅者,從水底取之,如小豆粒巨細;藏之竹簏或秘之瓿,間出交易。彼他人雖能到,不服水土,生還者無幾(「海上事略」)。

  哆啰滿產(chǎn)金,淘沙出之,與瓜子金相似。番人镕成條,藏巨甓中;客至,每開甓自炫,然不知所用。近歲始有攜至雞籠、淡水易布者(「番境補遺」)。

  斗尾龍岸番,皆偉岸多力;文身,而狀同魔鬼。出則焚掠、殺人;土番聞其出,皆呼哭走避。阿蘭番近斗尾龍岸,狀貌相似。雞距番足趾楂■〈木丫〉如雞距,性善緣木;樹上往來跳躑,捷同猴狖。食息皆在樹間,非種植不下平地。其巢與雞籠山相近,常深夜獨出,至海濱取水。遇土番,往往竊其首去;土番亦追殺不遺余力。蓋其足趾楂■〈木丫〉,不利平地,多為土番追及。既登樹則穿枝度棘,不可復(fù)制矣(「番境補遺」)。

  考二古跡

  竹塹堡古跡

  井井泉在縣治北城外鄭氏別業(yè)。

  巡司埔井在南城外竹蓮寺邊,味甘冽。

  龍王池在縣治龍王祠前,近填為平地。

  墨水即■〈隙,氵代阝〉溪;在西城外,距縣治一里許。曲而清,水若深至三尺即墨。

  仰天湖在南城外。俗名出粟湖。距縣治七里。有草結(jié)子如粟,其水不溢不竭。

  土地公坑在南城外,距縣治四里許。有古樹,殆百余年物。

  合水合潮在縣南十里許?!笍d志」載:每午未時,水突發(fā)涌,有聲如潮漲;逾時,退。光緒二十年「縣志」告成,知縣范克承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靈泉試茗在金山面冷水坑,距縣治八里許。有水一泓,清可沁脾。光緒二十年,知縣范克承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樹杞林堡古跡

  石壁潭距縣東二十余里。中有泉窽坎鞺■〈革答〉,如聞鐘鼓之聲。

  十八兒山在五子山,距縣東五十里。其地山水靈秀。相傳為生番發(fā)跡之所,九胎連生十八子;故名。

  苗栗堡古跡

  澹云湖「廳志」載:在中港溪南。

  石磴瀉泉在苗栗照西牌山(一名四牙石)中。有泉自石中出,中祀古佛,造化天然。寺僧?dāng)M創(chuàng)建寺觀,不果。

  磺油窟在苗栗溪頭牛斗口山,距縣南七十五里。番割邱茍地。水色黃,嗅之有磺氣;以瓢淺挹,即成油。

  苑里堡古跡

  馬龍?zhí)对谠防锉|,距縣南八十里。大旱不涸。

  大甲堡古跡

  國姓井在大甲堡鐵砧山巔,距縣南九十五里。相傳鄭成功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劍斫地得泉,味清冽。旁有小碣,鐫此三字。光緒初年,巡檢泐碑記之。

  鯉魚潭在大甲堡,距縣南八十八里。中有鯉魚,長三尺余。

  竹北二堡古跡

  六角潭在竹北二堡咸菜甕溪,距縣東四十五、六里。中有鯉魚、鰻魚,長均數(shù)尺。

  大潭在石觀音大潭莊?!笍d志」載:多產(chǎn)魚。近沙泥壅塞,秋冬之交水多涸。

  竹塹堡園亭

  潛園在縣治西門內(nèi)林氏別業(yè)。道光二十九年,林占梅建。中有水,可泛舟,奇石陡立;又有二十六宜梅花書屋、爽吟閣、涵鏡軒、著花庵、掏月弄香之榭、留客處。創(chuàng)建縻金錢十余萬。

  北郭園在縣治北城外水田街鄭氏別業(yè)。咸豐元年,鄭用錫建。中有小樓聽雨、歐亭鳴竹、陌田觀稼、浣花居、環(huán)翠山房、帶草堂諸景。創(chuàng)業(yè)費近十余萬金。

  考三兵燹`

  明萬歷二十年,日本兵侵淡水、雞籠(謝金鑾「蛤仔難記略」)。

  清康熙二十有二年六月癸巳,水師提督、內(nèi)大臣伯施瑯進兵雞籠嶼,斬鄭將林升。

  林升在雞籠嶼,沿岸筑壘,環(huán)二十余里?,樕陣捞柫?,分兵三路,以五十艘出雞籠嶼為奇兵。酣戰(zhàn)竟日,清軍裹創(chuàng)力戰(zhàn),陣斬林升等,獲大、小戰(zhàn)艦三百余艘(徐鼒「小腆紀年」)。

  三十有八年二月,吞霄社土官卓個、卓霧、亞生亂。

  五月,內(nèi)北投社土官冰冷殺主帳金賢,與卓個等通。秋、七月,水師把總襲執(zhí)之。

  八月,署北路參將常泰率岸里社番擊吞霄,擒卓個、卓霧、亞生歸,斬于市。

  初,通事黃申贌社于吞霄,征派無虛日;社番苦之。土官卓個、卓霧、亞生鷙而驍,謀作亂。會番當(dāng)捕鹿,申約令先納錢米而后出;卓個、卓霧、亞生等鼓眾畾,殺申及其伙數(shù)十人。鎮(zhèn)道遣使招諭,不得入;乃發(fā)兩標官兵,委署北路參將常泰進剿,令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四社番為前部。個、霧等阻拒四社番,死傷頗眾。既而有獻計者曰:『岸里社番穿林越澗如飛,擒亞生,非此不可』。時岸里社番尚未內(nèi)附,乃遣譯者入,說其魁,多致糖、煙、銀、布;番大喜,自以收捕為功,繞出吞霄山后,日有擒獲。官軍攻其前,個、霧等大窘,將逃入山內(nèi),岸里社番設(shè)伏擒之;至郡,尸諸市,傳首以示諸番。是役也,勞師七閱月,官軍瘴死者數(shù)百人(新修「通志」參鄭稿)。

  冰冷者,麻里郎吼之姻黨也。麻里郎吼,有女字主帳金賢;賢將娶之,父以女幼弗與,告賢曰:『俟長歸汝』。賢怒,縛丈人于樹,撻之。麻里郎吼泣愬于冰冷;冰冷故兇悍,率眾射殺賢。凡與賢善者,皆殺之。時吞霄土官個、霧等方亂,冷遣使與通。適水師把總巡哨至,聞變,潛泊???,冷未之覺;把總遣他社番誘以貨物交易,伏壯士水次縛之,亟發(fā)舟。比諸番出,已掛帆矣。吞霄平。諸番以首惡既誅,乃因通事求撫(新修「通志」參鄭稿)。

  六十年四月乙酉,臺灣奸民朱一貴亂。

  一貴,長泰人;游手無賴,渡臺灣充臺廈道轅役被革,飼鴨為生。其鴨旦暮編隊出入,愚民異焉。奸匪過者,一貴輒烹鴨具饌,款延盡歡。時承平日久,守土官恬熙,防范疏闊,一貴心易之。是年,鳳山令缺,郡守王珍攝縣篆,委政次子,征收苛刻。以風(fēng)聞捕治盟歃及違禁入山斫竹木者,囚系百余人;奸匪藉為口實,搖惑人心。有黃殿者,居羅漢門,約惡少李勇、吳外、鄭定瑞等見一貴曰:『今地方官但知沈湎樗蒱耳,兵民瓦解;欲舉大事,此其時乎』!一貴曰:『然!我姓朱,若以明裔聳鄉(xiāng)村,從者必眾』。皆曰:『可』;推一貴為渠首。立賊幟,書「大元帥朱」;夜出岡山,襲劫塘汛。先是,粵民高永壽在笨港負販為生,有病者棲破廟中,病且死,永壽活之。偶至南路,遇前所活人;欷歔感泣,引入見一貴,言倡亂謀甚悉。邀永壽入伙,佯許之;乘間逃回,赴南路營告變,弗信。至府,復(fù)告之鎮(zhèn)道,以為狂疾,坐妖言惑眾,將論死;從寬遞回原籍(新修「通志」)。

  五月乙亥,總督覺羅滿保馳至廈門,檄召南澳總兵藍廷珍會水師提督施世驃于澎湖,刻期進兵討賊。

  臺中各官逃至澎湖,喘息稍定,乃始具文申報。滿保聞變,以廈門為控制臺灣咽喉,親行彈壓;巡撫呂猶龍綏緝省城,令布政使沙木哈督買延、建上游之米,復(fù)移檄浙江、廣東兩省運米,并赴廈門平糶。庚午,滿保發(fā)福州;乙亥,至廈門,則世驃已登舟出港兩日矣。初,民間聞臺灣全郡俱陷,疑賊且長驅(qū)澎、廈,加以各路征兵皆集,米價騰貴,市井驚惶。滿保募丁壯、籍游手,潛消伏莽;所征各鎮(zhèn)協(xié)標營兵,多從海舟赴廈,陸行至者,處之舟中,止許一人登岸買辦,所需悉依民價,街巷寂然,不見兵革。未幾,諸路運載米石數(shù)萬俱至,米價頓平,民益歡慶忘亂(新修「通志」)。

  淡水營守備陳策遣人至廈門請援,總督滿保發(fā)兵救之;復(fù)率淡水義民侯觀德、李直三等固守要害,斬賊數(shù)萬。

  策聞臺郡陷,督弁兵堅守;招集鄉(xiāng)壯,分布要害。遣隊目鄭明、蔡武赴廈請援,滿保令金門守備李燕、北路營守備劉錫、千總李郡帶兵星赴淡水應(yīng)援。策復(fù)團練義勇,固守要害;率淡水莊義民侯觀德、李直三等以鄉(xiāng)兵破一貴賊數(shù)萬,斬賊萬計(新修「通志」參「武圣記」)。

  六月,提督施世驃、總兵藍廷珍等復(fù)臺灣,檄游擊張駥會淡水營守備陳策夾攻于上淡水。閏六月丙寅,擒朱一貴于溝尾;械送京師,磔之。游擊謝希賢復(fù)引兵與陳策下半線,北路平。

  一貴既獲,游擊朱文率兵收復(fù)諸羅,擒賊目萬和尚等;希賢與策復(fù)合兵下半線,于是北路千余里悉平(節(jié)新修「通志」)。

  雍正四年、秋,水沙連社番骨宗等戕民;總督高其倬檄巡道吳昌祚進攻之,調(diào)淡水同知王汧協(xié)征。

  昌祚遣北路參將何勉率兵直抵水沙連北港之蛤仔難社,諸番震懾就撫;復(fù)入南港,擒骨宗父子三人及黨阿密氏麻薯等二十余番,解省伏誅(節(jié)「彰化縣志」)。

  九年十二月,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亂;臺灣鎮(zhèn)總兵呂瑞麟討之,弗克。淡水同知張宏章道經(jīng)阿束社,逆番圍之,莊佃救免。

  瑞麟既敗,村落為番焚殺。宏章適帶勇巡莊,路經(jīng)阿束社,逆番突圍,鎗矢齊發(fā),勇潰;莊佃負耒出,聞官長至,急呼眾與戰(zhàn),逆番退,乃免。陣亡者,黃仕遠、黃展期、陳世英、陳世亮、湯邦連、湯仕麟、李伯壽、李任淑、賴得旺、劉志瑞、吳伴云、謝仕德、江運德、廖時尚、盧俊德、張啟寧、周潮德、林東伯等;大憲以其事聞,上賜祭、予恤,飭建祠,春秋致祭。鄉(xiāng)人題其冢曰:「十八義民之墓」;

  在彰化城西(節(jié)「彰化縣志」)。

  十年八月,陸路提督王郡等率兵討大甲西社番;平之。

  先是,五月間,番賊復(fù)結(jié)沙轆、吞霄等十余社同反,圍彰化縣;百姓奔逃,絡(luò)繹于道。六月,總督郝玉麟赴廈門,調(diào)呂瑞麟回臺灣府彈壓,檄新授陸路提督王郡等討之。七月四日,郡同巡察覺羅柏修至鹿仔港,遣參將李應(yīng)越、游擊黃貴、林榮茂、守備蔡彬等圍于束社,番賊潛逸;參將靳光瀚、游擊林黃彩、守備林世正等扼隘口,絕其去路。八月,渡大甲溪,遣金門鎮(zhèn)李之棟、游擊高得志、李科、守備呂九如、林如錦等分路追殺;歷大甲溪,登大坪山,直抵悠吾生番界。賊大窘,走南日內(nèi)山,峭壁峻絕?!侧l(xiāng)民探知巢徑〕僅一線,魚貫攀緣而上。番據(jù)高嶺、下矢石如雨;我?guī)煀^勇爭進,鎗炮交攻,聲震山榖,番負創(chuàng)四竄,官軍搗其巢,縱火焚所積。番計窮,于是各社相繼獻渠兇林武力、學(xué)生等來降。凡四閱月,北路平(新修「通志」)。

  乾隆五十有一年十一月丁酉,彰化奸民林爽文亂;城陷,臺灣知府孫景燧、北路理番同知長庚等皆遇害。

  爽文,漳州平和人;徙居彰化大里杙。少充縣捕;尋棄去,與匪徒潛行劫掠。大里杙去縣二十里,逼近內(nèi)山,資為盜賊囊橐;吏不敢問。先是,閩、廣間奸徒結(jié)黨,名目有所謂「天地會」者。四十有八年,漳州人嚴煙渡海傳會,爽文與劉升、陳泮、王芬及淡水之王作、林小文、諸羅之楊光勛、黃鍾、張烈、葉省、蔡福、鳳山之莊大田、莊大韭等均入會。光勛為楊文麟養(yǎng)子;文麟幼子楊媽世與光勛不睦,創(chuàng)雷公會與之?dāng)?。是年七月,臺灣道永福、知府孫景燧聞其事,密飭文武員弁嚴緝。石榴班汛把總陳和獲黃鍾,解郡;攝諸羅縣臺防同知董啟埏獲文麟及子楊狗,狗以賄釋,謀殺和。適和又獲張烈,械之,夜宿斗六門;狗與眾焚劫奪烈而去,和被殺。永福與總兵柴大紀率兵馳赴諸羅,擒數(shù)十人,搜得姓名會簿。首犯楊光勛逃逸,旋為攝彰化縣臺防同知劉亨基所獲,永福、大紀審鞠光勛等十八人,皆斬諸市。然彰化匪類根株未拔也,烈等余黨遂竄入大里杙嘯聚。是月初旬,大紀巡視彰化;賊方豎旗起事,北路理番同知長庚請大紀駐鎮(zhèn),不許。即日旋府,令中軍游擊耿世文領(lǐng)兵三百人,同景燧赴彰化。景燧至,促新縣令俞峻、副將赫升額與世文率兵往捕;駐營于二十里外之大墩,諭各擒獻,焚數(shù)小莊以怵之。賊遂鼓煽,會于茹老山;眾怨官兵以無辜焚其莊,皆從亂。因林氏之族不肯令爽文主名,乃暫推劉升為首。是夜,賊目陳泮、王芬等從爽文倡攻大墩營,陷之,殺赫升額、耿世文、俞峻及千、把總兵役等數(shù)百人。時彰化守兵僅八十人,景燧、長庚糾集番眾掘濠插竹,同都司王宗武、原任知縣張貞生、署典史馮啟宗、丁艱典史李爾和分門戒嚴。二十八日戊戌,大雷雨,賊抵城下,鎗炮莫施。二十九日己亥,城中有與賊通者,開門納之。賊入城,拘景燧,不害;褫亨基衣冠,叢刃斃之。其女滿姑尚幼,賊扶之出。姑切齒痛罵,賊以刀割其舌,嘖血大慟而絕;劉氏一門死者十三人。啟宗守監(jiān)門,為監(jiān)犯楊牛所害。長庚有膂力,與賊戰(zhàn),手刃二賊;賊礫之,沈其首于濠。宗武及其子,死于署前。賊擁景燧至演武廳,迫降;景燧以大義斥之,遂與亨基、幕友孫南容、范琪輝同死焉(節(jié)新修「通志」,參「彰化縣志」)。

  十二月朔庚子,賊陷淡水;護淡水同知、臺灣知縣程峻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死之。丁未,賊黨林小文等攻淡水。

  先是,峻與守備董得魁馳赴中港守御。賊黨盤山踰嶺而入,糾結(jié)貓盂莊李同、貓里社黃阿寧、何添等直至新莊;所過附逆者甚眾。峻聞?wù)没?,退回塹城;至山頂,伏起,峻自殺(或云中傷馳回死)。賊乘機進攻,塹城陷;巡檢張芝馨、把總高茂、尹貴、尹仰舟、外委虞文光等俱死之。峻長子必大,懷印從八里坌內(nèi)渡。賊共擁林爽文為盟主,偽號「順天」,以彰化縣署為盟主府;胥吏劉懷清為偽彰化知縣、劉士賢為偽北路海防廳,王作為偽征北大元帥、王芬為偽平海大將軍。爽文用烏緞作笠,蟠金龍二;以黃線結(jié)蕤自頂垂背,掠取官幕袍服衣之。其眾以烏布帕纏頭。同時,賊黨林小文等亦于初八日毀新莊巡檢署,巡檢王增錞奔艋舺,免;賊困同知程峻、巡檢李國楷眷屬于滬尾。初十日己酉,遍豎偽旗,踞新莊、擺接、八芝蘭、滬尾、八里岔等處,焚害良民。署都司易□□招募義民;十二日辛亥,率千總席榮、把總蘇升、守備董得魁,同義民首黃朝陽等先搗新莊殺賊,獲劉長芳;十三日壬子,擊滬尾,救程、李兩眷,駐守港口。十四日癸丑,署都司易□□同千總張正耀、把總譚朝亮率義民夾攻八芝蘭,賊并眾力拒;官軍火炮齊發(fā),殺傷甚眾,賊潰逃入金包里。是夜林小文、賴欲、黃祖成、葉山林等從擺接潛攻艋舺,不克。十五日甲寅,署都司易□□復(fù)率官軍、義民合圍擺接;四面殺入,群逆不能當(dāng),皆奔,獲賴欲、鄭昌盛、蔡江等。逆散,復(fù)糾黨踞險自守。署都司易□□悉心征戰(zhàn),日無寧晷(節(jié)新修「通志」、「彰化縣志」參鄭稿)。

  十三日壬子,淡水同知幕賓壽同春偕原任竹塹巡檢李生椿、書院掌教原任榆林知縣孫讓復(fù)淡水廳。

  先是,淡水賊王作、林小文等劫奪淡水倉庫,遂居廳事,偽號「天運」。以賊五千屯踞后壟,拘樹林頭莊把總吳洪;不屈,死。同春被執(zhí),賊素重其名,不殺;請受計。同春詭許之,潛使人揚言;內(nèi)地大兵已到,賊眾疑散。是月十三日壬子,同春約生椿、讓糾合義民一萬三千余人,收復(fù)塹城;擒作及余黨許律、陳覺、鄭加等,斬之(新修「通志」參「彰化縣志」)。

  五十有二年春、正月十九日戊子,獲賊黨蔡綱。二十四日癸亥,閩安協(xié)副將徐鼎士等領(lǐng)兵渡海抵淡水,駐艋舺。

  是月,既獲蔡綱;旋鼎士同游擊吳琇、都司朱龍章舟師到淡,駐札艋舺,環(huán)繞大河。有義民萬余人,協(xié)同守護。乃安撫良民,攻捕逆賊。賊通塹南逆黨萬計,合聚甘林陂(節(jié)「新修通志」、「彰化縣志」參鄭稿)。

  三月十二日庚辰,賊攻三角涌;游擊吳琇救之,追賊甘林陂。二十五月癸巳,進剿白石湖;同知徐夢麟招安降眾,獲林小文械省誅之。

  是月十二日至十六日甲申,〔賊〕連攻三角涌,義民黃日勉調(diào)眾并力堵御;游擊吳琇率師救之,大戰(zhàn)于甘林陂。十七日乙酉,賊焚殺三重埔、錫口,署都司易□□率義民擊之,賊退。二十二日庚寅,賊分擊艋舺、和尚洲、三角涌、錫口等處,鼎士遣琇、龍章、易□□同義民首黃朝陽、日勉等分路追殺,賊奔踞甘林陂、白石湖。二十三日辛卯,琇與易□□乘銳攻甘林陂;二十四日壬辰,火攻克之,賊負傷溺死殆盡,焚其巢,逸竄白石湖。二十五日癸丑,進兵攻之;賊踞高巔,下矢石如雨。師退札山麓,數(shù)攻之;賊大窘,并眾力拒。同知徐夢麟招安之,于是先后來降;獲小文,解省伏誅(節(jié)鄭稿)。

  五月八日甲戌,新任淡水同知徐夢麟會副將徐鼎士、都司朱龍章、幕賓壽同春抵白石湖山下,安撫居民。

  時大甲溪逼近賊巢,同春謁提督任承恩,意圖合攻;以兵少辭,歸塹城。而白石湖等處之漳、泉、粵人分莊互殺,故同春撫之(節(jié)「彰化縣志」)。

  六月八日甲辰,同知徐夢麟進兵屯大甲。

  大甲溪兩山對峙,南彰、北淡,中隔一溪;迫近牛罵頭、蘆葫墩、紅圳頭,與大里杙唇齒相依。時溪南皆賊,惟千總袁良糦率兵二百余人,同義民共御;力疲糧匱,各懷去志。夢麟招集義民倚溪扼險,請參贊藍元枚發(fā)兵協(xié)守;元枚委守備潘國材以兵六百赴之。鼎士亦領(lǐng)兵千八百人同龍章會于大甲溪,與夢麟及番兵數(shù)千結(jié)營溪口。復(fù)令工鑄大、小炮二百余位,屢用攻賊;賊多敗潰,淡北恃以無恐(新修「通志」參「彰化縣志」)。

  冬、十月六日庚子,副將徐鼎士、同知徐夢麟、都司敏祿、守備潘國材進兵剿賊。時官兵分為六路進剿,至山頂遇賊,賈勇逐殺,獲賊及軍械無算(「彰化縣志」)。

  十日甲辰,淡水幕賓壽同春剿賊被擄,不屈死。

  同春率義民剿賊,駐烏牛欄追殺。賊眾抵三十張犁,馬蹶被擄;罵賊不屈,賊支解之(「彰化縣志」)。

  十二日丙午,淡水官兵、義民次大肚,克之。

  先是,淡北兵民出扎大甲;守御日久,謀歸。徐夢麟乃與廣東右翼總鎮(zhèn)李□□議分兵進攻,李約以是日赴大肚應(yīng)援。同日,徐鼎士、敏祿、潘國材等分兵進攻大肚,先于蛇仔侖焚何有志巢穴,賊越山逃;鹿港官兵不至,遂收軍鼉頭,距大里杙三十余里,鼎士等扎營以待;遣貢生張鳳華及淡水役王松密結(jié)生番,伏內(nèi)山險隘截其沖突。社番踴躍力戰(zhàn),殺賊無算。

  二十九日癸亥,大學(xué)士嘉勇侯福康安統(tǒng)兵抵鹿港(「彰化縣志」)。

  五十有三年春、正月四日丁亥,獲賊首林爽文于老衢崎;檻送京師,伏誅。北路平。

  先是,爽文既遁入番社,??蛋擦钔ㄊ曼S彥率番丁防守阿里山。參贊恒瑞、總兵許駐小半天,總兵普駐科仔坑口,領(lǐng)隊普駐科仔坑,仍率兵由內(nèi)木柵橫截;將軍鄂輝同穆克登阿駐大半天,副將格繃額駐清水溝,??蛋布昂Lm察駐東埔蠟,仍率兵由龜仔頭入山搜捕;參贊張奉廷防潦水莊,參贊舒駐龜仔頭,參將琢靈阿駐集集埔,游擊葉有光駐盧厝莊,翼長六十七及吳琇分防大里墩,潘國材防東大墩,敏祿防軍工寮,徐鼎士防沙里巴來,游擊裴起鼉防犁頭店,徐夢麟由三貂至內(nèi)山率生番橫截蛤仔難;知府楊廷理督運各路軍餉。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戊午,進搜拺社、麻薯社;二十七日庚申,至獅仔頭,遂由打鐵寮、蝦骨社、合歡社、炭窖搜捕。爽文自知不免,乃投于所善高振家曰:『吾使若富貴』!振縛之以獻,遂獲爽文與其弟林躍、賊目何有志,悉檻致京師伏誅。北路平(「彰化縣志」)。

  十日癸酉,巡撫徐嗣曾抵臺灣(「彰化縣志」)。

  嘉慶二年十一月,楊兆亂;知府遇昌、同知李明心捕誅之(鄭稿)。

  九年十二月三日戊午,??懿虪縼y;水師提督李長庚追剿至淡水圍攻,淹斃逆匪數(shù)十,遂南竄。

  牽,同安人。初,傭工自食;繼為寇出沒海上,遂成巨憝,為閩、浙、粵大患。其入鹿耳門,始嘉慶五年;越九年四月又至,乘雨登岸,北汕炮不得發(fā);戕游擊武克勤,奪商船所有而去。牽船凡六十余艘。十二月,李長庚追至淡水門圍攻,落海多淹斃。至十年二月,乃去(節(jié)「彰化縣志」參阮元「瀛舟筆談」)。

  十年四月,蔡牽再至淡水。

  是月,牽擁百余艘停泊淡水;原結(jié)山賊洪四老等輾轉(zhuǎn)招致,乃偽造「光明元年」逆示,自稱鎮(zhèn)海威武王(節(jié)新修「通志」)。

  五月十四日丁酉,蔡牽盜船復(fù)駛至竹塹、鹿耳門等處游奕(「瀛舟筆談」)。

  六月四日丙辰,蔡牽竄淡水滬尾港。七日己未,水師提督李長庚抵臺灣(「瀛舟筆談」)。

  十一月十四日癸亥,蔡牽復(fù)竄八里坌。十六日乙丑,焚殺艋舺官軍,都司陳廷梅戰(zhàn)死、同知胡應(yīng)魁傷免;北路副將金殿安統(tǒng)兵堵捕。二十四日癸酉,蔡牽由滬尾入踞鹿耳門;鳳山賊吳淮泗、彰化賊洪四老等應(yīng)之。十二月,賊陷鳳山,郡城戒嚴。

  是月,在滬尾起事。陳廷梅與戰(zhàn)不利,死之;胡應(yīng)魁被傷,走免。金殿安統(tǒng)兵堵截,郡城戒嚴;知府馬廿升同總鎮(zhèn)愛新泰率兵往援。牽自至滬尾即遣其黨徑至鳳山、東港等處,賊首吳淮泗應(yīng)之。巡道慶保檄臺防廳錢■〈雨上澍下〉,率把總曾瑞、王正華等領(lǐng)鄉(xiāng)勇、屯番往援;繼命陳名聲假三品頂戴以行。未至。而鳳山已失守;■〈雨上澍下〉與鳳山令吳兆麟遁入粵莊。名聲收兵,共謀回埤頭?;洷椭恋嫌鲑\,官軍后隊藥桶火發(fā),隊亂,賊截殺兆麟于磚窯莊;■〈雨上澍下〉以身免,與名聲入處粵之內(nèi)埔莊。南路賊陳棒、葉豹、黃灶、李璉、盧章平等攻游擊吉凌阿于楠梓坑;凌阿以援鳳山,屯兵在此僅三百人,屢敗賊。會糧盡,以計拔營歸;比賊覺,已入郡城矣(節(jié)新修「通志」、「彰化縣志」參鄭稿)。

  十有一年二月十六日甲午,蔡牽復(fù)泊鹿耳門;水師提督李長庚擊走之。南路賊陳棒等敗走桃仔園,仍回生番界;吳淮泗遁入逆船(節(jié)「彰化縣志」)。

  三月,蔡牽攻噶瑪蘭;土民陳奠邦、吳化等率眾御,卻之。

  噶瑪蘭,在淡水東北三貂、雞籠大山之后,社番地也。乾隆末,有漳浦吳沙者,久居三貂,好俠;通番市有信,番悅之。沙招三籍流民入墾,以嘉慶元年于烏石港南筑土圍墾之,即頭圍也。二年,沙死;侄吳化代理其事,復(fù)有吳養(yǎng)、劉胎先、蔡添福等附之。牽至烏石港,欲取其地,眾患之;賊揚言且滅頭圍,眾益懼。吳化與陳奠邦等謀拒賊,乃夜定計,集鄉(xiāng)勇并各社番伏岸上為備;賊猶未覺,晨入市貨物,眾縛之,得十三人并賊目。牽怒,進攻;眾斷大樹塞港,賊不得進。敵久之,賊敗去;化等以所擒獻將軍賽沖阿軍前(新修「通志」)。

  三月,漳、泉分類械斗;巡道慶保平之(鄭稿)。

  六月朔丁丑,澎湖協(xié)副將王得祿追擊蔡牽于鹿耳門,盜船沖浪出,多溺死。

  自是,蔡牽不復(fù)犯臺灣矣(節(jié)「彰化縣志」)。

  十有二年七月,南澳鎮(zhèn)總兵王得祿擊敗海賊朱濆于大雞籠港內(nèi),濆竄入噶瑪蘭之蘇澳。九月二十日戊午,得祿會臺灣知府楊廷理率兵大破之,濆遯。

  閩海巨盜,自蔡牽外,朱濆最熾;而與牽不相能。濆嘗挾洋窺金、廈,漳、泉為之戒嚴。是時,濆在廣東大萊蕪?fù)庋?,為澄海協(xié)副將孫全謀所追,竄入鹿港、淡水一帶伺劫。得祿自銅山放舟渡臺,夜至大雞籠澳,見濆船潛匿港內(nèi),率兵前攻;濆逃至噶瑪蘭,大載農(nóng)具泊蘇澳,謀奪溪南地為巢穴。五圍頭人陳奠邦告急,廷理乃與得祿會同水陸赴援。有潘賢文者,岸里社之番通事,處東勢羅東社;濆思結(jié)之,漳人李佑陰與通焉。廷理偵得其實,曉以大義,并賚眾番嗶吱十板、紅布五百疋、番銀千餅;賢文大悅,眾番亦皆鼓舞。乃設(shè)木柵于???,捕通賊者;佑懼,挈妻孥入賊舟。九月九日丁未,廷理自艋舺入山;至五圍,集耆老撫慰之。義首林永福、翁清和等,愿率精壯效用。時濆踞蘇澳,得祿以舟師追至港口,賊以巨纜纏鐵鍬橫沉港口;廷理令永福等領(lǐng)番勇穿山辟路達蘇澳,與得祿舟師合,賢文率眾斷賊樵汲。二十日戊午,夾攻之;凡焚賊舟三、沈其大舟一,賊以十六艘順流東遁(節(jié)新修「通志」)。

  十有四年五月,漳、粵與泉分類械斗;知府楊廷理平之(鄭稿)。

  八月十八日丙午,水師提督王得祿、邱良功追擊蔡牽至外洋,落海死;??芷剑ā刚没h志」)。

  十有六年六月,淡北高夔亂;伏誅。

  夔,內(nèi)港人也。有賣卜者以先知之術(shù)惑夔,遂與高姣等在柑園謀不軌。事覺,六月十六日壬戌,新莊縣丞弓清瀚、艋舺都司莊秉元率兵捕之。夔潛匿八連港之午子山,知府汪楠、同知查廷華搜夔、姣等,礫之(節(jié)鄭稿)。

  道光六年五月,閩、粵分類械斗,內(nèi)山賊匪黃斗奶、黃武二等乘機率生番亂中港。

  總督孫爾準統(tǒng)兵駐塹城,遣金門總鎮(zhèn)陳化成領(lǐng)官軍入山剿之;斗奶、武二等伏誅(鄭稿)。

  十有四年,閩、粵分類械斗。

  釀事,鳳山縣蠻蠻大莊(廳案)。

  二十有一年八月十六日丁酉,洋船至雞籠;炮臺參將邱鎮(zhèn)功調(diào)守備許長明、歐陽寶等在雞籠防所堵守,淡水同知曹謹、協(xié)防澎湖通判范學(xué)恒委巡???,知縣王廷干督同艋舺縣丞宓惟康在三沙灣炮臺應(yīng)之。洋船折桅沖礁碎。

  九月,洋船再至雞籠;參將邱鎮(zhèn)功、淡水同知曹謹、協(xié)防澎湖通判范學(xué)恒御之。

  二十有二年二月三十日己酉,洋船復(fù)至大安官軍偵探入口;淡水同知曹謹、署鹿港同知魏瀛、澎湖通判范學(xué)恒、彰化知縣黃開基,護北路副將關(guān)桂、游擊安定邦督同守備何必捷、千總何建忠、李青云、把總翁標桂、林飛鵬等御之。洋船破。

  三月,草鳥匪船擾塹南各港口。

  二十有四年,漳、泉分類械斗。

  紳士有捐恤難民者,分別奏獎(見「斯未信齋文稿」)。

  咸豐三年八月,漳、泉四縣分類械斗。

  三角涌匪徒倡亂,毀八甲、新莊。

  四年春、正月,閩、粵分類械斗。

  初,田寮莊匪徒羅慶二、賴得六等在中港搶牛肇釁,釀及中壢閩、粵互斗。

  會首黃得美率黨黃位陷同安、海澄、廈門,得美誅;位竄大雞籠口,逸竹塹港。同知丁曰健平之。

  九年九月七日癸酉,漳、同分類械斗。

  是日,枋寮街火,漳、同互斗,并燒港仔嘴、瓦窖、加蠟仔等莊;旋而擺接、芝蘭一二堡亦斗,縱火焚房屋。

  十年九月十五日乙巳,漳、泉分類械斗。十八日戊申,漳匪攻南勢、矼束板等莊,破之。

  桃仔園漳人與大坪頂泉人斗,焚毀十余里。

  同治元年三月十八日庚子,彰化會匪戴萬生亂;十九日辛丑,勇首林戇晟叛。淡水同知秋日覲死之,彰化縣城、斗六門、大甲城堡均陷。臺南戒嚴。

  先是,內(nèi)山三■〈氵義〉河、蕉坑一帶,向為盜藪。有劉阿妹招致戴萬生、林晟等逆既破彰化縣、斗六門,遂攻陷淡屬之大甲城堡(節(jié)「治臺必告錄」)。

  五月,中港逆黨王江龍伏誅,大甲城堡復(fù);艋舺縣丞郭志煒捕土匪楊貢,誅之。

  復(fù)大甲者,通判張世英、知縣王楨等(節(jié)「治臺必告錄」)。奉諭旨:以北路〔張世英〕一軍防剿尚為得力。

  六月,桃仔園逆首楊升聞亂,斬之。

  二年春、正月,林晟等復(fù)犯大甲;十八日乙丑,獲戇晟斬之。

  十一月三日丙午,彰化城復(fù);十八日辛酉,克斗六門。

  復(fù)彰化者,都司陳捷元、鄭榮等。紳士林占梅前同官軍攻克大甲,此次亦自備資斧募勇千余名,越境助剿??硕妨T者,參將關(guān)鎮(zhèn)國等軍(節(jié)「治臺必告錄」)。

  十二月十八日庚寅,生擒戴萬生等;斬之。

  光緒二年,貓里新雞籠吳阿萊亂;同知陳星聚會游擊□□□統(tǒng)兵擒斬之,余黨散。

  阿萊,粵人;居貓里新雞籠。其祖、父,世為農(nóng)夫;阿萊生不事生業(yè),好弄兵器。初,邱仔九墾內(nèi)牛斗口山,有磺窟,生磺油;英人過此,持千金購此磺窟。英人旋歸,磺窟無人管理;阿萊踞而有之。汛兵聞知,以為侵占禁地,往捕;阿萊拒之,斃汛兵二名。同知陳星聚飭總理謝海二、彭繼生率土勇夜往捕之,阿萊前門堅閉,土勇破門而入;匪黨鎗炮齊發(fā),斃土勇二名。阿萊遂號集其黨圍之,海二、繼生均逃免。同知陳星聚會游擊□□□統(tǒng)兵擊殺,并檄中路汛兵合攻。阿萊逃竄,無所容身,自知不免;夜投謝阿伸家,阿伸擒阿萊,送官在地正法。

  光緒十年六月十二日乙酉,法軍入寇基?。槐斖2锤弁?。

  初,法國構(gòu)釁,欽命巡撫劉銘傳為帥,統(tǒng)兵巡臺。閏五月二十八日到臺,駐兵臺北府城;飭軍門曹志忠領(lǐng)兵屯扎二重橋,軍門劉朝祜及提鎮(zhèn)蘇得勝、章高元領(lǐng)兵分扎獅球嶺及基隆山等處,副帥孫開花統(tǒng)兵駐艋舺,飭軍門龔占鰲領(lǐng)兵屯扎滬尾,營務(wù)處李彤恩及營弁張李成亦分扎滬尾。

  十五日己丑,大戰(zhàn)基隆港;法軍開炮擊壞口岸炮臺。

  先是,上命各軍謹守各口,不許預(yù)先起釁。是日早晨,法軍輪船開火起錠,八點鐘開炮,首發(fā)已將炮臺擊壞,斃炮兵三名;清軍始開炮應(yīng)之。

  十六日庚寅,法軍潛登基隆口岸;巡撫劉銘傳命軍門曹志忠、劉朝祜、提鎮(zhèn)蘇得勝、章高元率兵截擊,法軍敗績。

  是日早晨,法軍潛登基隆口岸。劉銘傳在望樓上遙見,即飭曹志忠、劉朝祜及蘇得勝、章高元等伏兵以待。法軍上陸前進,遙見清之苦力數(shù)十人,疑以為兵,心怯少駐;而伏兵齊起擊殺,炮如雨下,斬酋長一員、斃炮兵百有奇,獲軍械無算。法軍潰,退守軍艦。

  八月十四日丁亥,法軍戰(zhàn)艦犯滬尾港;副帥孫開花飭各營嚴御。自卯刻開炮,戰(zhàn)至午刻,兩軍各退。巡撫劉銘傳傳令移營援滬尾,退守獅球嶺。

  十七日己丑,法軍乘虛上陸,侵踞基?。谎矒釀憘魍耸嘏_北府城。

  二十日壬辰,法軍潛登滬尾口岸;副帥孫開花命軍門龔占鰲、將弁胡□□、張達斌、汪□□、營務(wù)處李彤恩、張李成、黃宗河等率兵擊之,法軍敗績。

  是日未刻,法軍各酋長率兵千余名潛登滬尾口岸。有巡海兵遇之,馳報;孫開花乃傳令各營布陣相當(dāng)。兩軍鎗炮齊發(fā),清軍陣勢漸怯;將弁胡□□奮勇爭先,手刃法兵數(shù)人,中炮斃命。張李成在口岸外涂宑中揚旗突起,兵皆披發(fā)赤身,橫擊于后;法軍陣亡甚眾,驚惶急退,爭下小布船,船有不堪重載而沈者。法大將在兵輪望樓上見其兵敗,開大炮以擊追兵;誤傷其兵并小布船,擊沈港口。是役也,法軍陣亡過半。自是,不敢再犯滬尾。

  九月廿五日丙申,法軍由基隆攻暖暖莊;時在地團練勇效力擊戰(zhàn),斃法兵十余名,兵始退。

  十月□□,巡撫劉銘傳調(diào)統(tǒng)領(lǐng)林朝棟統(tǒng)臺勇與軍門曹志忠分段扎守。

  十一月朔辛丑,林朝棟與法軍大戰(zhàn)大水窟;法軍敗績。

  二十三日癸亥,法兵輪停泊竹塹舊港口,開大炮擊毀商船。

  十二月□□,法軍攻暖暖莊,士勇營弁張仁貴死之。

  十有一年春、正月朔己酉,統(tǒng)領(lǐng)林朝棟被困□□;營務(wù)處陳明志、王詩正往援,圍解。

  三月朔庚子,清、法和議始成。

  五月初十日戊申,法軍自基隆港撤兵回國。

卷六

  文征

  文征

  代檄淡水謝守戎

  紀竹塹埔

  臺灣田糧利弊疏(雍正五年)

  淡水公館記(乾隆二十八年)

  塹城武廟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明志書院碑記

  番社紀略

  番俗近古說

  捐造淡水廳城碑記

  捐造淡水學(xué)文廟碑記

  義渡碑記

  莊規(guī)禁約

  山海賊總論

  臺北道里記

  新竹試院碑記

  北郭園記

  鳳崎晚霞(距縣東北十二里。「廳志」載八景之一)

  隙溪吐墨(縣治西城外。「廳志」載八景之一)

  指峰凌霄(距縣東南五十余里。「廳志」載八景之一)

  香山觀海(距縣西八里?!笍d志」載八景之一)

  合水信潮(距縣南八里。光緒十九年纂修「新竹縣志」,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北郭煙雨(在北城外鄭氏別墅。光緒二十年,知縣范克承初擬為「北郭納涼」,后改為「北郭煙雨」;八景之一)

  北郭煙雨

  潛園探梅(在城西林氏別墅。光緒二十年「新竹縣志」告成,采入八景之一)

  指峰凌霄

  指峰凌霄

  隙溪吐墨

  香山觀海

  合水信潮

  鳳崎晚霞

  北郭煙雨

  靈泉試茗

  潛園探梅

  潛園探梅

  北郭煙雨

  北郭煙雨

  北郭園即事

  東河飛沫(距縣甫六十里)

  東河飛沫(在頭分堡)

  北郭園新成八景答諸君作

  潛園紀勝十二韻

  十八尖(在新竹縣南外城)

  過靈泉寺有感(寺在縣東城外金山面冷水坑,距縣治八里。光緒二十一年六月淪于兵火)

  題金山面靈泉寺

  竹塹竹枝詞

  新竹竹枝詞

  附錄「海音詩」

  代檄淡水謝守戎藍鼎元

  查大雞籠社伙長許略、關(guān)渡門媽祖宮廟祝林助、山后頭家劉裕、蛤仔難伙長許拔四人能通番語,皆嘗躬親跋涉其地贌社和番,熟悉山后路徑情形。該弁其為我羅而致之,待以優(yōu)禮,資其行李、糇糧之具,俾往山后采探有無匪類屯藏巖阿?窮極幽遐,周游遍歷;倘有游魂伏莽,立即飛報以聞。本鎮(zhèn)調(diào)遣官兵遄臻剿滅,無許偶留根株,以貽地方之害。

  但恐許略等或有畏遠憚行,弗克殫心竭力,潛蹤近地,飾言相欺;斯亦不可不慮者。該弁披肝膽以誠告之。更選繪畫者與之偕行,凡所經(jīng)歷山川、疆境,一一為我圖志。自淡水出門,十里至某處、二十里至某處,水陸程途詳記圖上,至蛤仔難接卑南覓而止。百里、千里,無得間斷;某處、某社、某山、某番,平原、曠野、山窩、窟穴,悉皆寫其情狀、注其名色。使臺灣山后千里幅員,一齊收入畫圖中;披覽之下,瞭如身歷。

  重賞酬勛,本鎮(zhèn)無所吝焉。山后廓清,是亦該弁一勞績也。

  紀竹塹埔藍鼎元

  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伏草莽以伺殺人;割首級、剝髑髏飾金,夸為奇貨,由來舊矣。行人將過此,必倩熟番挾弓矢為護衛(wèi),然后敢行;亦間有失事者,以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jīng)之地,不能舍竹塹而他之;雖甚苦,亦不得不行云。其地平坦,極膏腴;野水縱橫,處處病涉。俗所謂九十九溪者;以為溝澮;辟田疇,可得良田數(shù)千頃,歲增民榖數(shù)十萬。臺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于此。

  然地廣無人,野番出沒;必碁置村落,設(shè)營汛、奠民居,而后及農(nóng)畝。當(dāng)事者往往難之,是以至今棄為民害。不知此地終不可棄,恢恢郡邑之規(guī)模,當(dāng)半線、淡水之中間,又為往來孔道沖要;即使半線設(shè)縣,距竹塹尚二百四十里,不二十年,此處又將作縣。流移開墾,日增日眾;再二十年,淡水八里坌又將作縣。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遏抑。必當(dāng)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以百里膏腴天地自然之樂利,而憚煩棄置為百姓首額疾蹙之區(qū),不知當(dāng)事者于心安否也?有官吏、有兵防,則民就墾如歸市,立致萬家,不召自來;而番害,亦不待驅(qū)而自息矣。

  天下無難為之事,止難得有心之人。竹塹經(jīng)營,中才可辦,曾莫肯一為議及,聽野番之戕害生民而弗恤,豈盡皆有胸?zé)o心,抑中才亦難得若是乎?大抵當(dāng)路大人末由至此,故不能知;而至此者雖知而不能言之故也。留心經(jīng)濟之君子,當(dāng)不以余言為河漢夫!

  臺灣田糧利弊疏(雍正五年)尹秦

  竊查臺灣全郡盡屬沙壤,地氣長升不降。所有平原,總名「草地」。有力之家,視其勢高而近溪澗淡水者,赴縣呈明四至,請給墾單,召佃開墾。其所開田園,總以甲計;每田一甲,約抵內(nèi)地之田十一畝有零。鄭氏當(dāng)日,分上、中、下三則取租。開臺之后,地方有司即照租征糧,而業(yè)戶以租交糧,致無余粒;勢不得不將成熟之田園,以多報少。欺隱之田,竟倍于報墾之?dāng)?shù)。臣等細訪向來任其欺隱不行清查之故,則其說有五:現(xiàn)征科則許畝分算,數(shù)倍于內(nèi)地之糧額。若非以多報少,不能完納正供。此其說一也。臺灣沙地,每歲夏秋大雨,山水奔舄,田園沖為澗壑;而流沙壅積,熟田亦變荒壞。若非以多報少,將何補苴虧缺?此其說二也。臺地依山臨海,所有田園并無堤岸保障;海風(fēng)稍大,咸水涌入,田園鹵浸,必俟數(shù)年咸味盡去之后,方可耕種。若非以多報少,何以抵納官糧?此其說三也。臺郡土脈炎熱,不宜用肥;兩、三年后力薄寡收,便須荒棄兩年,然后耕種。若非以多報少,焉能轉(zhuǎn)換辦公?此其說四也。佃丁系漳、泉、潮、惠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設(shè)使按畝清查,以租作糧,伊等力不能支,勢必各回原籍,以致田園荒廢、額賦虛懸。此其說五也。夫田糧之欺隱若此,其所以致此欺隱而難以清厘者又若此,宜作何變通以除欺隱之弊?海疆重大,與內(nèi)地不同,臣等愚昧不敢輕議;謹據(jù)實奏請圣裁!

  至于北路彰化一帶,縣系新設(shè)、地稍偏遠,臣等見多未辟之土,亦宜召民開墾。案查淡水同知王汧曾經(jīng)具詳稱:『北路虎尾溪以上閑原寬曠,其召民開墾之法,毋許以一人而包占數(shù)里地面,止許農(nóng)民自行領(lǐng)墾,一夫不得過五甲;十夫連環(huán)互保,定限三年,比照內(nèi)地糧額起科。再如熟番場地,向有奸棍認餉包墾、久假不歸之弊,若任其日被侵削,番眾無業(yè)可依,必至退處山內(nèi),漸漸變?yōu)樯?。宜令大社留給水旱地三百甲,號為社田,以為社番耕種、牧獵之所;各立界牌,將田場甲數(shù)、四至刊載全書,使日后勢豪不得侵占。其余「草地」,悉行召墾;并限三年起科』。臣等細加尋繹,事屬當(dāng)行。惟召墾農(nóng)民,似宜照臣等前折所陳,亦令歸莊并田,務(wù)使匪類奸徒無處托足,以靖盜源。

  淡水公館記(乾隆二十八年)夏瑚

  竹塹居臺北后,乃設(shè)官吏、畫封圻而守之。黔黎新集、圜圚樸陋,不讓茅茨太古風(fēng)。節(jié)使觀察與郡守,不時至止;又守土官吏秩滿需代,無閑廨居,于公甚不便之。歲癸未,予奉命守斯土。凡百務(wù)前人未遑者,思欲倡導(dǎo),與民更始。適署左有廢宅,余新之,覺恢恢乎有余地焉。因顏之曰「公余」,并搦筆而為之記。

  塹城武廟碑記(乾隆四十二年)朱景英

  乾隆丙申秋、七月,我皇上表章前烈,懷柔百神,典舉褒忠,明禋咸秩。遠溯關(guān)帝在當(dāng)時力扶炎漢,志節(jié)凜然,史冊所垂,不無遺美。爰頒諭旨,定謚「忠義」,俾補「蜀志」,傳諸永久;正前史之微詞,昭大義于曠代。大哉王言!其所以著神明而起頑懦者,莫盛于此。

  惟時臺灣淡防廳治新建關(guān)帝廟,適告成功。蓋廳治移駐斯境,踰二十年所。地處荒遠,一切規(guī)制闕如。今司馬王公來蒞,隱然念斯地荒則恒昧于所向,遠則宜設(shè)教以神;遂亟謀建廟,用崇秩祀。竹城地頗閑曠,考卜厥址,倡捐廉俸,疇咨興刱,購材餼工,蠲吉具舉。凡構(gòu)享殿,崇十有七尺,廣三倍而弱,深如廣之?dāng)?shù)而殺其一。門寢崇、廣,以次遞殺。左稍前,為更衣所;后筑寮舍,司香火者居之。周繚以垣,全甃皆甓。及夫麗牲之庭、合樂之榭,靡弗賅備。計費金錢八千九百有奇,十閱月而蕆事。自是瞻拜者肅然,過廟者怵然。年榖順成,奸回弭戢,信夫忠義之感召為甚神也。

  嘗稽帝言曰:『日在天之上、心在身之內(nèi),忠之謂也』。莊生有云:『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故非義則忠不足以扶質(zhì)而立干。孟子言浩然之氣,極之配義與道,此物此志也。際茲上溯神跡、仰繹明詔,實征忠誠義烈,昭垂萬古。然則王公建廟之本意,洵屬立政之大端。詎非凡有土地民人之責(zé)者所當(dāng)效法也哉?

  王公名右弼、字萬長、號亮齋,山東濟東縣人。

  明志書院碑記楊廷璋

  粵惟世道遞升,文明日盛;國家奄有九有百二十余年,列圣相承,治隆化洽?;实鄣骆怯?、夏,道協(xié)殷、周,甫飭戎車,拓疆萬里;神武丕著,文教彌昭。寓內(nèi)同文,海外有截。

  興直堡者,還隸臺灣、僻處淡水,風(fēng)土秀美、氣象欝蔥,髦俊萃臻,向文慕學(xué),實繁有徒。夫結(jié)想維殷,不如居肆;馳懷在遠,莫若連鑣。使鼓篋者樂群、擔(dān)簦者時術(shù),刱興講席匪緩圖矣。惟是志在圣賢,義利無淆于慮;志在經(jīng)濟,王霸必究其原。爰標「明志」之名,冀成致還之器。

  于戲!往昔荷蘭鳩據(jù)、鄭氏蟻爭,斯固虎狼之窟宅、鯨鯢之淵藪也。今則海不揚波、野皆樂土,易戰(zhàn)攻以禮樂、化甲冑為詩書;摩義漸仁,山川換色。圣朝愷澤之敷、聲教之遠,載稽史冊,未或前聞。

  余備位臺衡、恭膺節(jié)鉞,遙遙臺海統(tǒng)馭及焉。樂觀書院之成,惟拜手揚言,與多土賡歌太平之化而已。

  是舉也,舍宅捐租,永定貢生胡焯猷功不可泯。爰書以為來者勸。

  番社紀略鄧傳安

  臺灣四面大海,而大山亙其南北。山以西,民、番雜居;山以東,有番無民。番所聚處曰「社」,于東西之間分疆畫界。界內(nèi)番或在平地、或在近山,皆熟番也;界外番或歸化、或未歸化,皆生番也。幸沾皇化維有歷年,地益辟、民益集、番益馴。猶恐番黎有不得輸之情,爰設(shè)南、北路理番兩同知以撫之。

  北路熟番可紀者:嘉義十三社、彰化三十三社、淡水三十六社。每社有通事、土目,約束其眾;廢置皆由同知。此外,歸化生番:嘉義,則內(nèi)優(yōu)六社及阿里山八社,而崇爻八社亦附阿里山輸餉;彰化,則水沙連二十四社。其淡水之蛤仔難,向在界外;今入版圖,改稱噶瑪蘭。設(shè)官吏如淡水廳;通判即兼理番,不隸北路同知矣。內(nèi)優(yōu)通事,尚由官置;余如土司之世襲。阿里山之副通事、水沙連之社丁首,皆治贌社、輸餉事宜。聞南路之卑南覓,亦有官置社丁首。夫贌社,即民番互市也。所謂歸化,特輸餉耳;而不薙發(fā)、不衣冠,依然狉狉榛榛。間或掩殺熟番而有司不能治,為之太息;安得如噶瑪蘭之改土為流乎?

  南路理臺、鳳兩縣番載在「府志」者,臺灣祗三社,皆平地番;鳳山熟番亦祗六社,余俱歸化生番。以余所聞,惟山豬毛四社、傀儡山二十七社實與鳳山相接?,槏皇松?,山行須歷生番界,水行則由下淡水小舟可通;而沙馬磯頭為其盡處,故由鳳山往者皆取水洋之捷。若卑南覓七十二社,則西南值鳳山、北接崇爻,又在嘉義山后;「府志」紀其大概,故系于鳳山下耳。今山豬毛已在界內(nèi),民、番錯處,有都司駐焉。瑯嶠與沙馬磯頭,皆見于藍鹿洲「東征集」。瑯嶠當(dāng)日已稱樂郊,不忍棄諸界外;今益繁盛,民雜閩、粵,番甫歸化,有司俱得通文告,不比傀儡山之有番無民者矣。鹿洲曾為元戎檄卑南覓大土官文結(jié),令搜山擒賊,賞以帽靴、補服、衣袍等件;是生番中未嘗無衣冠文物。今其女土官寶珠盛飾如中華貴家,治事有法;或奉官長文書,遵行惟謹。聞其先本逃難漢人,踞地為長,能以漢法變番俗;子孫并懔祖訓(xùn),不殺人、不抗官。然則雖在界外,又何殊內(nèi)地乎?

  由卑南覓而崇爻,其北為秀孤鸞、又北為崎峽、又北為蘇澳,已是海島盡處;迤西乃達于噶瑪蘭。自噶瑪蘭既開,人跡罕到之處始知其名,宜前此無及之者。獨怪巴荖遠、獅頭、獅尾至今尚未歸化,而「府志」附于彰化番社之末。其猴猴、歪仔歪、巴荖欝、新仔羅罕、奇立丹、抵美簡、抵美抵美、踏踏、新仔罕、又毛搭吝(即南搭吝)、珍汝女簡(即珍珠美簡)、女老(即里荖)、奇武律(即奇武荖)、勿罕勿罕(即武罕)、毛老甫淵(即貓里府煙)、奇立援(即奇立板)、抵羨福(即抵美福)、哆朥美仔遠(即哆啰美遠)、屏仔貓力(即珍仔滿力)、擺里(即擺厘)、奇班宇難(即奇蘭武蘭)、打那軒(即打那岸)凡二十二社,今皆在噶瑪蘭界內(nèi);當(dāng)日并未歸化,何以「府志」載在淡水番社中?彰化萬斗六、阿里史二社俱設(shè)立通、土,而「府志」不載??稚⑹旆嚯s似此者尚多,非親歷不能核實也。

  我國家車書一統(tǒng)、聲教無外,不宜于一島中判華、彝。溯臺灣初平時,僅有臺、鳳、諸三縣;已而于半線置彰化縣矣,又于竹塹置淡水廳矣,今又于艋舺、三貂之東南增噶瑪蘭廳矣;誠如鹿洲所謂『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遏抑者。分界禁墾,前人權(quán)宜一時;究竟舊日疆界,無不踰越。所當(dāng)變而通之,以番和番為柔服伐貳內(nèi)外合一根本』。

  郁滄浪「稗海紀游」云:『有賴科者,欲通山東土番,與七人為侶,晝伏夜行,從野番中越度萬山,竟達東面。東番導(dǎo)游各社,禾黍芃芃,比戶殷富。謂「苦野番間隔,不得與山西通,欲約西番夾擊之」。又曰:「寄語長官,若能以兵相助,則山東萬人鑿山通道,東西一家,共輸貢賦,為天朝民矣」』。考賴科之名,亦見于「東征集」。是大雞籠通事曾招崇爻八社向化者。所謂「野番」,似指淡水山后;未知所稱「土番」,即是崇爻、抑尚在崇爻以北?姑存之以備一說。

  番俗近古說鄧傳安

  生番人稀土?xí)?,地?zé)o此疆彼界。但就居之所近,隨意樹藝,不深耕、不灌溉,薄殖薄收,余糧已不勝食。積粟無糶無糴;其所恃以與社丁互市,乃射獵所得之皮革、骨角、毛羽及山中諸藥物取之而不盡者。既無貧之足憂,又何富之可羨?非所謂富貴不相耀歟!

  古之為市,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耳。九府圜法之權(quán)輕重,蓋昉于征商以后,其初無泉布、泉刀也。今制錢為國寶,而不流通于界外;番錢來自外洋,為商賈所重而不行于生番。社丁以番之所需,入山贌社,無非日用飲食;不貴異物賤用物,生番之所以易足也。

  夫輸餉之社,歸化番也;不輸餉之社,野番也。生番何能輸餉?惟是社丁以贌社所得納稅于官耳。其冒險趨利與野番交易之「番割」,官不過而問焉。然則熟番之餉,即漢之算、唐之庸也;生番之餉,猶是周禮之征商也,曷嘗苛責(zé)于界外乎?

  界外不通語言,焉解文字?互市或有賒貨,皆以結(jié)繩代券;如期而償,則去之。蓋風(fēng)之似上古者如此。然而民分番、漢,漢恒欺番;番分外、內(nèi),內(nèi)能和外。即如水沙連之社仔社,曩皆生番聚居,不知如何為漢人所餌,遂奪其地而墟其社。埔里社之膏腴,固漢人所眈眈者;熟番饋以貨物,竟得受地而墾,雜居無猜。春秋魏絳之論「和戎」所謂『貴貨易土,土可賈焉』者,洵不誣也。

  賈誼云:『秦人家貧,子壯則出贅』;「史記」「滑稽傳」:『淳于髡,齊之贅婿也』。蓋以贅婿為賤矣。番俗入贅之男如于歸之女,順以聽命,無敢自遂;賤孰甚焉!古之去妻,禮有明文,今已不行;惟番俗娶妻曰「牽手」、去妻曰「放手」,不合則去,亦猶古之道歟?

  被發(fā)衣皮,固是戎俗;然上古之民,亦衣羽皮而榛榛狉狉。沙連生番,女或結(jié)辮,男發(fā)并散垂。蔽體之襦皆革,女更增以抹胸,或革或布。中古之戎,即上古之民也。至土目見漢官,必加裝飾。衣襦皆紅嗶嘰,又有束股及腓之褲。女則衣白,其襦褲或紅或綠。考之古,襦褲本不相連;褲之襠,漢以后始有之。但古之襦藏于內(nèi),番之襦見于外耳。其女衣尚白,似古之一命展衣;男之上、下皆紅,又似「春秋傳」之■〈革未〉韋跗注。睹袀服之振振,慨然思載纘武功之遺焉。斷發(fā)不同薙發(fā);「春秋傳」:『艾陵之戰(zhàn),齊公孫揮因吳發(fā)之短,令其徒尋約以系折馘』。今岸里社番婦翦其前系,以短系覆額;〔覆〕蘭界外之野番,男亦翦發(fā)下垂。乃知斷發(fā)固如此。但番僅翦系之半,仍以其半作髻,不似吳人之全翦耳。

  「詩」稱:『斯倉斯箱』;注謂:『箱為車箱』。觀水里社番結(jié)寮為倉,而以方箱貯粟,累數(shù)箱為一倉;或古亦有〔小〕于倉之箱而非謂車之牝服,未可知也。

  「曲禮」:『共飯不澤手』;注:『澤,捼莎也』。「禮」:『飯以手』?!赣洝褂衷疲骸郝牟簧嫌谔?。凡祭于室中,堂上無跣;燕則有之』;故衛(wèi)褚?guī)熉曌右蝽c而登席,觸出公怒。是古者上堂登席,以跣為恭;安得謂番無不跣及生番以手攫食不用匕箸之喬而野也?

  噫!自古質(zhì)文之遞嬗,踵事增新,文日勝而質(zhì)日遠;何由反本修古,尋千古之什一于書闕有閑中?不謂求諸海外、驗諸荒陬,因俗之至陋、得禮之最初焉。于是即經(jīng)傳之或委或原、有離有合,附會以申其說,竊比于不賢識小,亦備考古者之采擇乎!

  捐造淡水廳城碑記鄧傳安

  淡水廳治,距郡城三百里而遙。厥初環(huán)植環(huán)竹為衛(wèi),故以「竹塹」名城。后又增炮臺于四門樓上。生聚日久,周遭皆居民,四門如故,竹塹已有名無實。夫民保于城,無城何恃以固?臺郡自南而北,〔若臺〕、若鳳、若嘉、若彰,或先、或后并仡崇墉,獨淡水闕焉。道光六年閩、粵分類之?dāng)_,淡水受害最后,而勢甚岌岌。賴制府孫公東來,克奏膚功?!插省橙ゼ布缺M,即請建城垣,捐廉千金以勸輸將,得旨嘉許。時信齋李慎彝以臺灣令權(quán)同知篆,實肩其事。淡水民本好義,感信齋之實心保障,益赴功如恐不及。經(jīng)始于是冬十一月,至九年之八月竣工。傳安前后治郡,與聞是役之詳;既已遹觀厥成,可無文以應(yīng)信齋請耶?

  考「春秋傳」,楚蒍艾獵城沂、晉士彌牟營成周,功皆豫立,不愆于素。古今事勢不同,今南方城多用磚石,不似古之擇地取土,峙干束版以筑;則無所謂『平版干、稱畚筑、物土方、議遠邇』者。淡水其難其慎,而興斯役。欲求工堅,先期料實。料之大,莫如磚、石矣。信赍念海外磚皆松脆,難以經(jīng)久;內(nèi)外兩面,易磚為石。石條采自內(nèi)山、石柱運自內(nèi)地,難計程期;欲如「內(nèi)傳」之『畢事不過三旬』得乎?淡城周四里,計八百有四十丈;即「傳」所謂『計丈數(shù)、略基址』也?;拙蛏顚へ?,用石填實;然后層累而筑,下既厚、宅更安矣。計城高一丈八尺、基闊一丈六尺、頂寬一丈二尺;即「傳」所謂『揣高卑、度厚薄』也。四里之城,約分一十二段,各派紳士督工。其自下而上,分為三層,石條與細石相間;砌至五尺,乃用長石一道為眉,內(nèi)外如一,中用三合土、碎石層層堅筑;至第三層,乃磚石相間。城面鋪磚,黏以石灰,不留罅隙。城垛共九百七十四座,炮臺之建如前。其縱橫曲直之布置,皆集群策而成。工用捐輸,皆屬殷戶司出納,不假手于在官;即「傳」所謂『屬役賦丈也』,所謂『度有司、慮財用』也。信齋相度有方,然戴星不常厥居。其朝夕巡視、諧協(xié)紳耆、獎勸工匠并程功積事以稟承于信齋者,則為竹塹巡檢易〔君〕金杓。信齋職任司馬,易君為其屬吏;殆「傳」所謂『書以授師而臨以承令』者乎!有城不可無池;城既畢,乃浚濠而橋其上,并為水涵以走潦水。向之竹,今既為城;向之塹,今復(fù)成濠。而又以其余力,修治內(nèi)外道路皆平。城工于是無憾!

  信齋非擅「聚米畫沙」之韜略也,惟是慮事必周、臨事必果,積誠所動,人自無貳〔無虞〕,樂于效命。故雖三年報竣,而人不以為遲;雖糜白金十有余萬,而人不以為費;雖聚紳鞾蓑城,嚴寒酷暑無少暇豫,而人不以為勞;維億之費出于官捐者十之二,余皆取于士庶捐助,雖計畝輸粟、按船出算,而人不以為苛。蓋惟公故溥師古而不泥古,詎僅無負上〔官〕之委任,并足副當(dāng)寧之勤求矣。溯臺地初辟,北路最為荒涼。其植蕀竹為城之徐君治民,為設(shè)淡水廳之第三同知,尚僑寓彰化;〔至〕王君錫縉,乃自彰移治竹塹;承其后者,即增炮臺之楊君愚也。大約自南而北,無不如履虎尾,栗栗危懼。不謂六十年后,竟得苞桑之固、盤石之安若此!王君創(chuàng)建衙署于先、信齋創(chuàng)建城垣于后,皆籍隸四川之威遠,亦一異也。信齋已升通守,復(fù)以獲盜列薦簡;大工之竣,仍須優(yōu)敘。行見入覲天顏,必得顯擢酬庸。民思藩德,雉堞即甘棠矣。

  維時始終此役者,署淡水同知事、今升噶瑪蘭通判、前臺灣縣知縣李慎彝,四川威遠縣人,嘉慶戊辰進士;署竹塹巡檢兼司獄易金杓,江蘇儀征縣人??偲涑?,則候選知縣進士鄭用錫、員外郎林國華、生員林祥麟。襄厥事,則副貢生劉獻廷、州同職銜林國寶、監(jiān)生吳國梁、監(jiān)生羅秀麗、監(jiān)生周邦正、監(jiān)生林德修、監(jiān)生曾青華、監(jiān)生蘇國珍、監(jiān)生鄭琛、里人林維藩、陳大彬、陳光義、王呈標、吳文銳、洪德梁等。官海外者,前署臺灣鎮(zhèn)、金門鎮(zhèn)總兵官陳化成,福建同安縣人;今臺灣鎮(zhèn)總兵官劉廷斌,四川溫江縣人;前署臺澎兵備道、今升陜西按察使孔昭虔,山東曲阜縣人,嘉慶辛酉進士;今臺澎兵備道加按察使〔銜〕兼提督學(xué)政劉重麟,陜西朝邑縣人,廩貢生;前臺灣知府、今升四川成綿龍茂道徐鏞,安徽桐城縣人,嘉慶己巳進士;今臺灣府知府、循例引見卸事鄧傳安,江西浮梁縣人,嘉慶乙丑進士;署臺灣府事、臺防同知王衍慶,山東聊城縣人,乾隆壬子舉人。其樂輸姓名,書于另碑。

  捐造淡水學(xué)文廟碑記吳性誠

  圣天子累洽重熙,聲教暨訖,海隅日出,罔不率俾矣。

  臺,東海澳區(qū)也;自入版圖來,人文蔚起。臺、鳳、嘉、彰興學(xué)建考,多歷年所;淡距郡最遠,向祗附彰考試。嘉慶十五年,制憲方恭膺簡命,巡視臺邦。時府憲汪、前任淡水同知素稔文風(fēng)骎骎日上,囑令紳士等就制憲遞呈,援照江西蓮花廳例請奏;奉旨恩準二十三年開考。維時蒞淡水廳事司馬張公集諸紳士,謀及勸捐建廟之舉。諸紳士踴躍急公,僉曰『唯唯』。第思文廟之風(fēng)水關(guān)于文運之盛衰,非扶輿磅礡之所結(jié)、山川靈秀之所鍾,無以為卜吉地也。塹有郭尚安者,邃于堪輿之術(shù)。諸紳士以設(shè)廳時曾選學(xué)宮基址在于城內(nèi)較場地方,因就其地請而籌之,深得許可。凡大小之規(guī)模、坐向之方位,皆其指畫。郭君為人輕財重義,諸紳謝之金不受;且曰:『此廟一筑,淡之科甲蟬聯(lián),余之名亦不朽矣,金何足慕哉』!越三年戊寅科,鄭子用錫果登賢書,為淡學(xué)倡;迨癸未科,且冠東瀛而成進士焉。自鄭子登科啟甲兩次以來,轉(zhuǎn)瞬纔八、九年耳,踵其后者文武聯(lián)鑣、齊名■〈艸歮〉榜,繼繼繩繩,煥然丕變。郭堪輿之言,信乎其不謬也!

  是役也,倡謀捐建不憚勤勞者,正總理則有林璽、林紹賢等,副總理則有鄭用錫、郭成金等。若吳振利、羅秀麗、陳建興、吳金吉等共董其事,亦與有力焉。糜金二萬□千□百有奇,不費公帑一絲。肇工于嘉慶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告竣于道光四年四月初十日。蓋自夫子之廟成,而淡始獲睹整齊嚴肅之規(guī)也。

  余來守是疆,適當(dāng)落成之際。越日,齋祓謁圣,仰瞻廟貌,巋然一新。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夾其旁;外為欞星門,又其外為泮宮門,泮池在焉。周圍繚繞,衛(wèi)以丹墻;其禮門義路,則出入之通衢也。廟之規(guī)模斯略具矣。至廟之東邊為明倫堂,后為五王祠。其教官廨舍,則建于舊文昌宮之左畔,禮樂器庫附之。若此者,余既詳覽其地,又為深羨其人;羨其人之爭先好義、慷慨就捐,尤羨肩斯任者之克相與有成也。諸紳士縷陳情緒,請記于余,并求所以教之者。余謂:黌宮為教化風(fēng)俗所自出,廁其間者可徒拘拘于文辭之末哉!將明體以達用,入有守而出有為,為里黨樹典型、為國家宣德教。師道既立,善人俞多;庶無負我朝作養(yǎng)海隅之至意。官斯土者,有厚望焉。余為詳創(chuàng)建始末,并書其意以書諸石。捐貲之姓氏、數(shù)目,則更勒一碣云。

  義渡碑記婁云

  嘗思勞民期在利民,利民必先勞民。勞民者,未必盡利于民;利民者,無不先勞其民也。特民情憚勞而趨利,未利之而先勞之,民必滋怨;故子產(chǎn)孰殺之歌,先于誰嗣。此固從政之不遑恤者。

  余嘗三至臺瀛,從事于師徒戎馬間。周歷南北,見夫曲溪陂澤不可以梁、病于濟涉之處甚多。迨丙申承乏淡水,所屬綿亙幾四百里;所謂曲溪陂澤不可以梁者,不可悉數(shù)。其間土人駕舟以濟,相安于定章者弗計。惟大甲溪塊石層迭,支派雜流,水勢西沖,直入大海;遇春夏盛漲,極目汪洋,誠險道也。此外,如中港、房里、柑尾,雖險阻稍減,然或溪面廣闊、或急湍洶涌,皆迫鄰?!觥淬吡x〉,亦危險莫測者也。此數(shù)處,非無駕舟待濟之人,大率土豪撐駛,藉索多貲;少不如愿,即肆剝掠者有之。行旅之受害也,久矣。義渡其容緩歟?

  余甫下車,即欲籌是舉。顧與吾民周旋日淺,未信而勞,賢者所讓,或恐貽以怨讟乎?適又重建文廟以崇禮教、增造書院以勵英才,亦既屢興大工,重勞吾民,幾乎無須臾暇;詎可復(fù)興義渡之舉哉?然繼而思之,擇可勞而勞、因民利而利,從政之道也。若義渡者,吾民所便利而樂勞者也;豈有憚勞而不從事者乎?余又何怨之弗可任也!爰集紳士、郊商、耆庶而諭以意,且先捐廉以為之倡,乃無弗踴躍樂輸。不數(shù)旬,共捐洋銀八千九百余圓;其不敷者,則搜羅充公租榖以足之。更于四要溪外,若井水港、鹽水港一律設(shè)渡,共凡六處。又于塹南之白沙墩、塹北之金門厝,每于九月間各設(shè)浮橋以濟;是又因地制宜者也。其捐項為置田甲,歲收租息以資經(jīng)費。并將籌議置舟選夫、歲修工食一切章程存諸案牘,詳明各憲,勒石以垂永久。

  今而后,勞者安、利者普矣!怨讟余知其免矣。是則勞乃利之功,而勞乃利之驗也;且勞一時而利于無窮也。利以余而成、勞由民而致,是余與民相與有成也。是為記。

  莊規(guī)禁約婁云

  淡水地方,閩、粵聯(lián)莊,民、番雜處;物產(chǎn)富饒,人稱樂土。無如鄉(xiāng)民失教,游手好閑。每遇鄰邑匪徒造謠滋事,輒即聞風(fēng)而動,糾約多人,各分氣類,憑凌弱小,仇殺相尋;或焚毀廬舍、或占奪田園、或抗租而不完、或擄人而勒索,甚至勾番肆出滋擾,焚殺不休,行同化外。道光十三年,塹北桃仔園一帶閩、粵各莊造謠分類,互相殘殺;塹南銅鑼灣、蛤仔市等處靠山粵匪,無故焚毀閩莊,公然掠搶。本分府曾隨同大憲嚴密查拏,盡法懲辦。

  茲復(fù)來守此土,業(yè)經(jīng)出示嚴禁。爾等尚知悔禍,勿聽謠言、勿被煽惑!彼此無攻奪之防、老弱無逃亡之苦、莊眾無斂錢之費、兵役無騷擾之虞,以視前此之顛沛流離,苦樂利害,孰得孰失?惟是斗毆、搶竊、占地、毀焚等案,尚屬層見迭出。本分府不厭告誡之煩,示以久安之道;頒給莊規(guī)、禁約,永照法守。爾等聽之!

  莊規(guī)四則

  一、各莊向設(shè)總理、董事、莊正、莊副,官給札諭戳記,約束莊眾,不許爭斗滋事、搶擄為匪;不遵者,稟官拏究。或官有查辦事件諭到,該莊總、董等據(jù)實稟復(fù),準蓋戳記,免由代書,以達下情,立法本為周密。無如日久弊生,各莊總董、莊正副等處理事務(wù),率多偏袒;且有回護子弟,黨同滋事者。若不明定章程,無以示儆!嗣后莊眾有事不平者,事在本莊,則投本莊之總、董人等理之;事在外莊,則投兩莊之總、董人等理之。仍不平,則請鄰莊之總、董人等議之。終不平,則控官訊斷。倘不先投訴、輒自爭斗者,無論曲直,先拏肇釁之人嚴辦。若總、董、莊正副袒護子弟、黨同滋事者,照例加等治罪。

  一、總、董、莊正副宜力行清莊之法,以除匪類。族有眾寡、莊有貧富,未必人人衣食皆足、『養(yǎng)而后教』,古有常經(jīng);窮而為匪,事所必至。該莊總、董、莊正副通計莊中歲產(chǎn)所入之?dāng)?shù),或十分而取其一中之半,以歸公所;更查莊中年壯有力而貧無生業(yè)者,記名于族祠,無祠者則于社廟。會議公商,或酌給園地佃耕、或借給資本貿(mào)易、或雇令巡田守夜、或教之學(xué)習(xí)手工,務(wù)使子弟各有恒業(yè),毋許游手閑蕩,自可不致為匪。其曾犯竊劫、擄搶致死人命兇暴不法者,公同捆拏,送官究辦;若畏其強橫、慮其報復(fù),即密行稟官督同拏究,不使其復(fù)歸鄉(xiāng)里。少一匪類,即少一搶竊、爭斗之人,通莊受益不淺。著即及早實力奉行,勿托空言。

  一、凡莊中不法子弟,該莊總董、莊正副固當(dāng)預(yù)行約束。如有怙過不悛者,即當(dāng)送官究處,可以援自首之罪從輕減等;若未能首送,經(jīng)官訪聞或被控票拘者,該莊總董、莊正副務(wù)當(dāng)督帶親丁協(xié)差拿送到案,不許徇縱庇匿。又或訟詞命案被人指控,是否虛實,亦必傳令到案;果有冤屈,不妨邀同見證,帶犯投訴。倘執(zhí)迷不悟,有心庇匪以及聽囑混請摘釋,即惟該莊總、董、莊正副是問。

  一、各莊總董、莊正副責(zé)任大端,無非約束莊眾和睦鄉(xiāng)鄰之事。果能約束有方,所管莊內(nèi)并無爭斗、竊劫、搶擄及占地、抗租、毀焚等事,一年以上給予功牌、三年以上給予匾額,以示獎勸。

  禁約八條

  一禁:閩、粵大小各莊永歸和好,不得以鄰邑匪徒滋事,輒即聞風(fēng)而動,擅分氣類,糾眾焚搶;亦不得勾通無業(yè)游民造謠煽惑,肆行搶劫。如有違者,兵役圍拏,照例嚴辦。

  一禁:各佃戶應(yīng)納大租、小租依限完納,不得抗欠。違者投訴總董、莊正副,查明著令清還;如再不遵,即稟官究追,仍不得因其欠租私自擄搶,致滋事端。如因兩造控爭、租榖無從完納者,將租榖赴廳倉暫貯,聽候?qū)彅啵徊坏靡蚱浠?,藉詞侵吞。違者惟總、董人等是問。借欠錢債,亦照此辦理。

  一禁:不許擄人勒贖、不許窩盜肆竊、不許私銷臟物。違者照例嚴辦。

  一禁:墳?zāi)固飯@以及水圳、水埤,悉照舊界管業(yè);不得私相侵占,以杜爭端。

  一禁:一切詞訟命盜等案,務(wù)須指控正兇、正犯,不得株累無辜,藉命圖詐、挾嫌誣害。違者照律坐誣嚴拏,訟師從重究辦。

  一禁:莊眾應(yīng)完錢糧正供及充公租榖、補榖各項,年清年款,不得違例抗欠。佃戶欠租,爾等且不甘心;業(yè)主抗糧,朝廷豈無法律?況淡水殷戶隱匿田甲,十居七、八;現(xiàn)征錢糧、正供等項為數(shù)本屬無多,按年完納不覺其多。若積欠釘,轉(zhuǎn)致力有不逮。爾等勉之!

  一禁:莊中生監(jiān)、士子及有職人員,咸宜安分守法,勉圖上進;不許包攬詞訟、交結(jié)衙門,護庇匪黨?,F(xiàn)經(jīng)本分府刊刷「訓(xùn)士臥碑文」,宜各知所遵守。如有不遵守臥碑者,褫革究懲。

  一禁:莊內(nèi)不準容留外來游手之人、不準私置鳥槍藤牌等項軍器以及私買硝磺火藥。違者照律嚴辦。

  山海賊總論鄭兼才

  臺灣,本??芡途嶂?。其后荷關(guān)奪之,倭人、鄭氏又得自荷蘭。自入版圖后,乘間竊發(fā),山賊常有,海賊不常有。

  山賊猝起,黨與烏合,非占據(jù)郡縣城不能集事;若前朱一貴、黃教、林爽文,皆是也。海賊以商船為性命,或草竊登岸,隨風(fēng)去住,無所藉郡縣城;雖罪惡貫盈之蔡牽,其初時所為,不過如是。蔡牽率眾入鹿耳門,始嘉慶五年;兵將退守安平,商船悉為賊有。自是,蔡牽始垂涎臺灣矣。蔡牽既去,揚言越五年當(dāng)再至;至期,果以賊眾至,為嘉慶九年四月二十有八日。值雨甚,北山炮不得發(fā),兵潰將亡,郡城民情洶洶;賊去始定。自是,蔡牽敢窺伺臺灣矣。是年十一月,蔡牽繼至;十年四月,又至,皆停泊累月。其聲勢聯(lián)絡(luò)不熾于前,而胡杜侯余黨洪四老等得以民無斗志迭惑蔡牽。蔡牽歲資利于商船,不惜重貲厚結(jié)山賊;山賊不知自速其死,廣為招致。而向來被擄稍知書之徒,又以天時人事,散布謠言。蔡牽自是妄稱王號、逆造正朔,于十有一月起釁滬尾,竄連東港,厚集郡城,皆山賊為之揚其波。一若至微極賤之蔡牽,一日可以鞭棰番民、控制閩粵也;豈不悖且惑哉?

  蔡牽雖垂涎臺灣,然日久計熟,所欲得志者噶瑪蘭耳。其地膏腴,未入版圖。田畝初開,米粟足供,居郡城上流,險固可守;漳、泉人雜處,其釁易乘。而同時,巨盜朱濆力足控蔡牽,又慮為其所奪,是以揮金布賂,密謀先發(fā),令其黨赴東港,而自留滬尾督率。意以滬尾既得,即可上迫噶瑪蘭而下制郡城。不圖羽翼末成,陸賊元兇就戮,不得已始率黨南下。既入鹿耳門,又遷延踰旬;若其初意在郡城,必乘無備,并力急圖。蓋蔡牽雖愚,生長海涯、習(xí)聞往事,縱使僥幸得有郡城,未有不懼為朱一貴之續(xù)。以此度群賊所為,決非噶瑪蘭不可也。

  蔡牽烏合鴟張,多以林爽文比;而大勢實相反。林爽文之變,實激之使起,故釁生一時,蔓延數(shù)載;而其敗也,至于窮蹙自投。蔡牽之變,若招之使來,故勾通數(shù)載,流毒一時;而其敗也,止于詭秘自逸。以勢論之,山賊被誘迫脅,身雖從賊,心懷兩端;群呼跳躍,如同兒戲。有節(jié)制之師,不足平也。海賊雖拚命敢殺,然其入港必借勢風(fēng)潮;即使登岸,必?zé)o傾船盡出之理。有勇力之師固守海口以逸待勞,亦足恃險無虞。

  惟上流噶瑪蘭,官所不轄、賊所必爭。萬一民、番失守,棄以與賊;臺灣之患,由是方滋!故為臺灣久遠計,非掃清洋面以拔其根,即當(dāng)致力上流以絕其望。然以化外地,通道筑城、設(shè)宜置卒,既格于非入告不可;而水師頻年剿滅,又苦于風(fēng)濤,出沒蹤跡無常。無已,則請踵藍鼎元「鹿洲集」中故智,而以假扮商船之說進。

  臺北道里記姚瑩

  舊說:臺灣南至瑯■〈王喬〉、北至雞籠,綿亙一千七百余里;以臺、澎為中路,鳳山為南路,嘉、彰、淡水為北路。今噶瑪蘭新辟,又過雞籠極北,越三貂大嶺轉(zhuǎn)折而南至蘇澳為界,計增幅員一百余里;其南路仍舊。余以辛巳年正月入蘭,乃記北路道里于左:

  臺郡出北門五里,柴頭港。有塘汛。又二里,洲仔尾。居民頗稠。三里,三崁店。有溪二道:一由鯽魚潭出,一由大穆降出;會流至鹽埕出海。有汛。

  又一里許,臺、嘉二邑交界。十里,木柵。有汛。民居小村市。十五里,曾文。民居稠密。有溪,即灣里也;有汛。又五里,茅港尾。民居街市頗盛;有汛并館舍。十里,錢線橋。有汛。十里,伋水溪。有塘。十里,下茄苳。大村市館舍。有大汛,駐守備一員。十里,八槳溪。有汛。十里,水堀頭。有溪不甚大。有汛。五里,樹頭。有汛。

  十里,嘉義縣城。文職:知縣一員,教諭、訓(xùn)導(dǎo)、典史各一員;武職:都司一員、千總一員。自嘉義北門五里,殺狗溪。五里,打貓霧。大村市;有汛。十里,大埔林。民居稠密;有汛。五里,興化店。有溪。五里,他里霧。大莊市;有溪、有汛。五里,榕仔腳。有溪。

  五里,鹿場溪,嘉、彰交界。十里,西螺,大市;有汛,駐把總一員。有溪;出柑,香美異他柑。五里,三條圳?!港凇辜此住府€」字,土人讀如「?!?;凡三道,水盛時非舟不渡。十里,東螺溪。三里,寶斗。大村市,即舊東螺也;民居稠密,街市整齊,有汛。五里,茉莉莊。五里,關(guān)帝亭。廟宇甚新峻;前有僧能詩而還俗矣。五里,大埔心。民居小村舍,多盜匪;其東北沿山即下林仔,東南沿海為二林,皆匪巢也。五里,鞏固橋。五里,燕霧。五里,茄苳腳。皆有汛。五里,口莊。五里,彰化縣城南門。文職:知縣一員、教諭一員、典史一員,武職:北路協(xié)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守備一員??h北有八卦山陳周全之亂,文武官出守八卦山,城陷失守;即斯地也。今新城重建,復(fù)于山上砌小磚城為援;工甫竣。自縣東北五里,茄苳腳。五里,大渡溪,有村市。五里,龍目井。五里,烏瓦窯。五里,沙路,有汛。五里,牛罵頭,民居稠密,有街市館舍。七里,青埔,前入淡水界。自嘉義下茄苳至是一百五十余里皆平壤,山水清秀,田膏腴、人殷富,洵沃土地。

  入淡水界,則沙瘠矣。入界一里,大甲溪。溪廣數(shù)重,水盛時一望無際;下皆亂石,溪流湍激,舟筏一不慎,即入海不返。每大雨后,行者必守溪數(shù)日,水退乃敢渡。八里,大甲街。民居頗稠;駐巡檢一員、外委一員。西去八里,即大埯??谝?。自大甲北行五里,大埯溪。十里,坊里溪。有汛。十里,椿梢街市。有溪汛館舍。五里,椿梢園。五里,望高寮。五里,白沙侖。有汛,駐外委一員。五里,烏梅崎。毗連打那拔;有溪。七里,后壟。民居街市稠密,館舍甚整潔;有汛,駐千總一員稽查海口。是夕上元,居民張燈甚樂。后壟北行五里,山仔頂。五里,中港街。有汛,外委一員巡查???。五里,魯衢崎(一名螻蛄崎)。兩邊皆山,蓋如峽矣。五里,望高寮。三里,香山。有汛。八里,竹塹。圍竹為城,四門;民居約二千余戶。淡水同知駐此;同城教諭一員。嘉慶二十三年初立學(xué)宮,修尚未竣。巡檢一員、兼司獄都司一員、守備一員。都司署前較場不甚大,學(xué)宮即在其南;每逢操閱,槍炮轟震,殊非妥侑先圣之所。而土人土以地理家言,貪較場地吉而置;有司惑而從之,過矣。

  竹塹北行三里,金門厝。有溪渡。十里,鳳山崎。山甚平,廣袤十里,為大湖口(又名糞箕湖),涸湖也。十里,枋碑。十里,楊梅壢。大村市,有汛;駐把總一員。五里,頭重溪。十里,中壢街。民〔居〕稠密,有汛。十里,內(nèi)崁腳。十里,桃園。大村市,山水清秀、田土膏腴,恍如江南道上矣。十里,龜侖頂。有汛。五里,大邱園。小溪數(shù)重,兩邊皆山。八里,龜侖腳。七里,新莊。大村市,民居約近千家;駐縣丞一員,有汛。五里,渡大溪至艋舺。途中山水曲秀,風(fēng)景如畫;擺接十三莊在其東南,為北路第一勝境,艋舺民居、鋪戶約四、五千家。外即八里坌口,商船聚集,阛阓最盛,淡水倉在焉。同知歲中半居此,蓋民富而事繁也;駐水師游擊一員、守備一員。由艋舺東水程二十里,即八里坌???。設(shè)滬尾一營,與內(nèi)地五虎門對渡。

  自郡至艋舺,皆北行;由艋舺以上,乃東北行。十里,錫口。有街市。五里,南港。入山,沿山屈曲;其港水自三貂內(nèi)山出,上自暖暖、下達滬尾。十里,水返腳。小村市。水返腳者,臺境北路至此而盡;山海折轉(zhuǎn),而東出臺灣山后,故名。

  過此,天山嶺迎日。東行十五里為一堵山;再北過五堵、七堵、八堵,凡十里至暖暖。地在兩山之中,俯臨深溪,有艋舺小舟;土人山中伐木作薪炭、枋料,載往艋舺。鋪民六、七家,皆編籬葺■〈屰,去丷一〉,甚湫隘。每歲鎮(zhèn)道北巡及欽使所經(jīng),皆宿于此。蓋舺艋以上至噶瑪蘭頭圍凡三日程,皆山徑,固無館舍耳。暖暖迎日東行二里許,稍平廣,可三百余畝,居民四、五家散處。三里,至碇內(nèi)。渡溪北岸更東行二里,楓仔瀨。復(fù)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鯽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險窄,土人白蘭始開鑿之;奇其事,以為神所使云。二里,至三貂嶺下(俗云三貂仔)。有汛。四里,茶仔潭。過渡,水深無底;有小店;為往來食所。三里,則三貂嶺矣。盤石曲磴而上,凡八里至其巔。

  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草樹蒙翳,仰不見日色;下臨深澗,不見水梳,惟聞聲淙淙,終日如雷。古樹怪鳥,土人所不能名,猿鹿之所游也。藤極多,長數(shù)十丈;無業(yè)之民,以抽藤而食者數(shù)百人。山界廣約數(shù)十里,內(nèi)藏生番。其外熟番,有社及街市,在楊廷理新開路東;因其路迂遠,人不肯行,故多由此舊路云。嶺上極高,俯瞰雞籠在嶺東南;海波洶涌,觀音、燭臺諸嶼,八尺門、清水澳、跌死猴坑、卯里鼻諸險,皆了然如掌:蓋北路山之最高矣。下嶺八里,牡丹坑。本名武丹坑,武鎮(zhèn)軍隆阿改今名。有民壯寮守險于此,護行旅以防生番也。六里,粗坑口。過渡六里,頂雙溪。有渡。八里,魚行仔。有溪。八里,下雙溪。過渡為遠望坑民壯寮。里許,至三貂大溪;西淡水界、東噶瑪蘭界。嘉慶十六年,總督汪志伊奏定。過溪迤北轉(zhuǎn)東八里,半嶺。四里,草嶺。十里,下嶺。至大里簡民壯寮,則山后矣。

  自此以下,皆東面海,為蘭北境。沿海南行十里。番薯寮。七里,大溪。五里,硬枋。皆有隘,設(shè)丁防護生番。四里,至北關(guān)。有汛,駐外委一員。八里,烏石港。水〔自〕叭哩沙喃出,至此入海。與龜山海中相對,山形如龜,首北而尾南。港口沙線一道如蛇,土俗以為「天生元武」之象,建真武廟祀之。港門春開秋塞,蓋乘南北風(fēng)為通塞。內(nèi)地及雞籠、艋舺一帶小船,每乘南風(fēng)進港。蘭地惟產(chǎn)米榖,百貨皆仰給于外;隔山難通,故賴小船出入以濟百物。有炮臺守港,以防??堋8铮酥令^圍。二十五里,則五圍蘭城矣。

  以上鈔錄「廳志」「文征」;均未及校對,其中不無舛錯之處。合應(yīng)聲明。

  新竹試院碑記方祖蔭

  余以乙酉冬調(diào)新邑;越明春,適奉檄舉行邑試。集多士于公庭,雜沓擁擠,無以嚴防范而重甄陶,甚非圣朝作育人材之意與士君子懷才欲試之心也?;轮駷橹駢q故址,其邑試先附于彰化。嘉慶十五年間,先伯祖勤襄公總制閩浙、巡視臺疆,始奏歸淡水廳治。迄同治十有三年沈文肅公巡臺,復(fù)請旨分置郡縣。前人經(jīng)營改設(shè),具有精心;官斯土者顧可因陋就簡,廳其校士無所而不為創(chuàng)建試院之舉乎?

  爰亟集款捐廉謀諸紳,擇縣署之陽地名巡司衙者,平基定向、庀材鳩工,經(jīng)始于夏五月、告成于月之辛丑。院宇凡三重,堂區(qū)規(guī)模宏敞,兩廊列坐一千號;門樓前拱,甬道、圍墻井列。后建閣高聳,供奉奎星神像。計費銀八千九百八十四圓六角九點。

  是役也,則有訓(xùn)導(dǎo)施天鈞、府經(jīng)歷李繼昆、典史傅若金、紳董林祥叆、杯汝梅、陳浚芝、鄭如蘭、李聯(lián)萼、高廷琛、陳其德等共襄厥成,余何力之有?然竊冀諸生之發(fā)軔于斯者,日就月將,以經(jīng)術(shù)為經(jīng)濟,勉為國家有用之材,俾學(xué)校揚庥而海邦生色,余亦無慚司牧矣。是為記。

  北郭園記鄭用錫

  凡境由于天造者,其施功也易為力;而其由于人造者,非窮締構(gòu)之能、極心思之巧,無由化平淡為新奇。此事之所以難而功之所以倍也。

  塹城背山面海,自東而南、而北,層巒迭巘,高出云霄;當(dāng)有名勝之區(qū),足以供游覽而資棲息。然距城較遠,且徑險林深、彝獸叢處,僅為樵獵往來之地。余自假養(yǎng)歸田,屈指至今已十余載。自顧樗櫟散材,無復(fù)出山之志;竊效古人買山歸隱,以樂殘年。乃此愿莫償,求一勝地而不可得。

  庚戌,適鄰翁有負郭之田與余居相近,因購之為卜筑計。而次子如梁亦不惜厚貲,匠心獨運,構(gòu)材鳩工。前后凡三、四層,堂廡十?dāng)?shù)間;鑿池通水,積石為山,樓亭花木,燦然畢備。不數(shù)月而成巨觀,可云勝矣。

  嗟夫!以鄰翁艱難創(chuàng)置,至其子孫不能有、乃為我有;而次子復(fù)藉此區(qū)區(qū),相其陰陽、因其形勢,欲極一時之盛。夫亦知前事之廢興,即為后事之龜鑒者乎?余既爽然喜,復(fù)惕然憂!顧今已老矣,無能為好山、好水之游,而朝夕此地,亦足以杖履逍遙;仰而觀山、俯而聽泉,尋花看竹、聞鳥觀魚,豈不快哉!至于盛衰之道,祗聽后人之自致,非予敢知也。爰額之曰「北郭園」,蓋因其地以名之;而諸山拱峙、翠若列屏,又與李太白『青山橫北郭』句相吻合也。是為記。

  鳳崎晚霞(距縣東北十二里?!笍d志」載八景之一)陳朝龍

  山光向晚景尤奢,鳳崎連天簇簇霞。少聚已成鴛錦麗,漸飛應(yīng)逐雁行斜。文明有象川同鑒,蒸蔚多年物亦華。生長此邦餐潤慣,鴻儒染翰盡名家。

  隙溪吐墨(縣治西城外?!笍d志」載八景之一)陳朝龍

  天然墨水吐淋漓,隙子溪頭景最奇;一脈詞源開勝地,十分黛色染清漪。煙云圖畫傳神處,風(fēng)雨文章得意時。伋注端州新硯石,不須磨擦藉隃靡。

  指峰凌霄(距縣東南五十余里。「廳志」載八景之一)陳朝龍

  遙峰聳峙欲捫天,海外奇觀五指懸。云凈擘開仙掌路,月明參透佛家禪。露拳恍認他山石,列笏應(yīng)凝上界煙。一樣凌云同有志,地靈人杰共流傳。

  香山觀海(距縣西八里。「廳志」載八景之一)陳朝龍

  放開眼界極蒼茫,一上香山快望洋:月霽漸連天一色,風(fēng)狂浪打樹千行;客帆還水秋如畫,漁火平沙夜正忙。萬里波濤情萬種,等閑覓句索枯觴。

  合水信潮(距縣南八里。光緒十九年纂修「新竹縣志」,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非潮偏覺得潮名,合水溪頭費品評。一尺痕添知日午,十分漲滿作秋聲;盈虛驗月期無誤,進退隨時浪不驚。點綴山川增景色,新修志乘喜初成(二十年「新竹縣志」告成)。

  北郭煙雨(在北城外鄭氏別墅。光緒二十年,知縣范克承初擬為「北郭納涼」,后改為「北郭煙雨」;八景之一)陳朝龍

  半村半郭好園林,種樹都成密密陰。煙景最宜修竹護,雨聲靜聽小樓深(園有「歐亭鳴竹」、「小樓聽雨」諸景)。四時花好春長駐,萬笏山排翠遠臨。絕妙乘涼來此地,天然圖畫愜幽襟。

  北郭煙雨鄭鵬云

  半村半郭日閑游,一抹山光眼底收。煙景模糊池畔柳,雨聲點滴水邊樓。披圖學(xué)畫懷摩詰,欹枕開廳記陸游。絕愛名園時憩息,宜春宜夏又宜秋。

  潛園探梅(在城西林氏別墅。光緒二十年「新竹縣志」告成,采入八景之一)

  逋仙去后跡猶存,百樹橫斜自一村。偶為裁詩尋好料,不辭冒雪訪名園。宜編廿六春開徑(園有「二十六宜梅花書屋」),香逗三分艷舉樽。難得堂堂賢令尹,替花生色品題尊。

  指峰凌霄陳朝龍

  萬仞攀躋絕頂難,擎天只手拓奇觀。披圖指點煙霞外,面目真如指掌看。

  指峰凌霄鄭鵬云

  靈秀欣從海外夸,品題第一數(shù)詩家;拈毫寫到名山景,腕底應(yīng)開五色花。

  隙溪吐墨陳朝龍

  天然吐墨共稱奇,隙子溪頭水一涯;云外孤鴻時過影,卻疑作字學(xué)臨池。

  香山觀海陳朝龍

  雪陣銀山在望中,試登絕頂思無窮;韓潮、蘇海文章富,揮灑波瀾萬頃雄。

  合水信潮陳朝龍

  來去朝朝不誤期,天然潮信海同奇;松風(fēng)忽卷濤聲至,知是溪頭漲滿時。

  鳳崎晚霞陳朝龍

  山亦居然以鳳名,精華蔚作彩霞明;夕陽一抹遙天影,燦爛紅光擁碧城。

  北郭煙雨陳朝龍

  濃陰簇簇浣花居,樹色蔥蘢密又疏;簾外山光池畔柳,商量淡墨畫何如?

  靈泉試茗陳朝龍

  在山泉比出山清,冷水坑頭水一泓;領(lǐng)略此中好風(fēng)味,新茶活火入詩評。

  潛園探梅陳朝龍

  蓋代豪華別業(yè)存,梅花百樹自成村。春光漏泄枝三兩,破費尋詩一扣門。

  潛園探梅

  今年春比去年遲,開到園梅客未知;涵鏡軒前風(fēng)雪重(園有「涵鏡軒」),卷簾好共看南枝(蔡振豐)。

  步入名園日已西,留香閘里暗香迷。巡檐料有人先到,多少弓鞋印雪泥(鄭濟卿)。

  北郭煙雨鄭如蘭

  園開北郭好吟哦,和雨和煙詩思多。楊柳千條蕉數(shù)本,商量淡墨畫如何?

  北郭煙雨

  樓臺一望碧蒙蒙,春在疏煙細雨中;半郭半村人不俗,吮將淡墨畫來工(蔡振豐)。

  養(yǎng)花時節(jié)雨煙籠,萬木陰陰襯淺紅;觀稼水田驚鷺起,杖藜人立畫圖中(蔡振豐)。

  滿園雨細又煙輕,一帶青山郭外橫;多少樓臺春醞釀,隔簾靜聽落花聲(鄭濟卿)。

  濃濃郭外雨交煙,描出春陰二月天;小立南窗觀稼處,幾人蓑笠課耕田(王石鵬)。

  北郭園即事櫻井勉

  帶煙楊柳枝枝綠,含雨桃花顆顆紅;昨夜城濠漲三尺,讀書聲在水樓中。

  東河飛沫(距縣甫六十里)鄭鵬云

  東河佳勝現(xiàn)奇觀,濺玉飛瓊信一般;添得文瀾光志乘,隨風(fēng)珠玉躍毫端。

  東河飛沫(在頭分堡)鄭以庠

  東河名勝畫圖中,浩蕩浮空噴沫同;絕似瀑泉飛百道;拋珠響逗晚來風(fēng)。

  北郭園新成八景答諸君作鄭用錫

  笑余買山太多事,新筑小園喜得地?;剡€曲折略區(qū)分,編排一一增名字:「小樓聽雨」足登臨,「曉亭春望」堪游憩;「蓮池泛舟」荷作裳,「石橋垂釣」香投餌;「深院讀書」一片聲,「曲檻看花」三月媚;「小山叢竹」列篔筜,「陌田觀稼」占禾穗。周遭八景系以詩,題箋滿壁群公賜。既非洞天六六開,但有蒿徑三三翳。堂坳尺水當(dāng)海觀,封垤拳石作山企。斯為倪迂清閟圖,補作平泉花木記。莫言撮土此三弓,亦足引人入深邃。玻瓈戶牖生虛白,四序能延清爽氣。巡檐索笑頗復(fù)佳,顧影獨酌真成醉。座客聞言各歡呼,妙諦可抉南華秘;非魚子豈知魚樂,看花我更得花意。此是平生安樂窩,他時當(dāng)入「淡廳志」!

  潛園紀勝十二韻林亦圖

  此間小住即成仙,景物撩人別樣妍;使酒連番開笑口,尋詩竟日聳吟肩。靜編籬落栽紅槿,斜倚闌干釣綠煙(「釣月橋」);「涵鏡軒」迷楊柳岸,「鬧春樓」醉杏花天;愛廬雅癖懷陶令(「陶愛草廬」),拜石閑情慕米顛(「香石山房」);棲鳳碧梧堂爽朗(「碧棲堂」),盤螺幽境路回旋(「小螺墩」);臺凌書舫通香榭(「嘯望臺」、「鄰花書舫」、「掬月弄香之榭」),閣接蘭汀系畫船(「爽吟閣」、「蘭汀橋」、「吟月舫」);菡苕池環(huán)三徑曲(「浣霞池」),芭蕉墻護一亭圓(「宿景圓亭」);窗中梅影庭中月(「二十六宜梅花書屋」),檻外嵐光閘外泉(「留香閘」);留客竹鳴新雨后(「留客處」),迎風(fēng)萍約彩虹前(「雙虹橋」);源添水活饒清趣(「清許橋」),垣借篁圍結(jié)凈緣;差喜逍遙林下樂(「逍遙館」、「林下橋」):潛園勝跡許流傳?

  十八尖(在新竹縣南外城)陳朝龍

  竹邑鍾靈秀,層巒十八環(huán)。來龍綿五指,垂象擬三山。地想登瀛勝,松疑入夢閑。洞天符半數(shù),羅漢列全班。紀瑞呼嵩屢,言游歷級還。峰增巫峽算,曲并武夷攀。雉堞臨城市,螺痕聳髻鬟。名公方載筆,累牘不須刪。

  過靈泉寺有感(寺在縣東城外金山面冷水坑,距縣治八里。光緒二十一年六月淪于兵火)

  當(dāng)年色相現(xiàn)曇花,此日凄涼感靡涯;聽罷山僧說興廢,斜陽一抹亂棲鴉(鄭如蘭)。

  可憐一炬咸陽火,余燼還教到佛家;惟有寺前泉水在,聲聲嗚咽伴啼鴉(鄭幼佩)。

  靈泉勝地冷繁華,劫火曾經(jīng)游興賒;聊把新詩題古佛,山門落日聽啼鴉(鄭鵬云)。

  題金山面靈泉寺郭鏡澄

  共到金山禮佛來,香蓮寺插曉云開;人間勢利炎如火,愿乞靈泉水一杯!

  竹塹竹枝詞陳朝龍

  別開天塹海東濱,種竹成蹊縣亦新;一樣栽培人不俗,年年玉筍倍生春。

  天然靈秀蔚文章,五指峰高墨水香;磅礡更看歸大器,玉山璞早蘊圭璋(玉山近改名新高山)。

  香山山上秋月明,香山山下秋水平;試登絕頂觀滄海,萬象泠然涵太清。

  采風(fēng)第一采文風(fēng),詞賦原從鍛煉工;難得官師宏樂育,并將月旦課程功。

  風(fēng)雅湮淪已數(shù)秋,潛園韻事孰重修?水香倘許開吟社,擊缽聯(lián)吟樂唱酬。

  氣候生成別有天,荷花度臘菊迎年。非時偏得嘗時物,合署長春國是仙。

  四十九天時苦雨,一春密護萬重云;如何西北淋漓處,同井還教旱潦分?

  乍寒乍燠亦何妨,六月披裘是所常;最是颶風(fēng)時一作,揚沙卷籜漫迷茫。

  歲時遺俗紀元正,連日家家爆竹聲;都為新年添采氣,呼么喝六滿春城(臺俗:元日放紙炮、賭錢以添彩氣)。

  鐙市煌煌一道開,游人多處玉成堆;就中無數(shù)嬌癡女,為祝添丁逐隊來(上元夜,婦女向神前求乞香花燈果,以卜宜男;得如愿者;來歲各如所乞加倍酬神)。

  良辰傍晚辨新妝,鏡聽私拈一瓣香;夜靜倚簾傾著耳,可曾吉語愿相償(臺俗:婦女仿「鏡聽」之例,上元夜拈香祈神,向比鄰傾聽吉語)。

  燒佛鳴鉦事更奇,赤身禁冷耐支持;火神到處光如畫,一路嫌人放炮遲(上元夜,縣署口有一班「羅漢腳」例應(yīng)抬火神出游,到處齊放紙炮,其聲隆?。幻弧笩稹梗?。

  姊妹招邀出郭門,清明上??顪卮?;虎頭山下茸茸草,一半弓鞋印淚痕(虎頭山在南城外。清明日,婦女招魂掃墓者最多)。

  蒲觴艾酒醉端陽,無數(shù)龍舟競渡忙;爭看奪標人兩岸,浪花噴濕粉雙行(端午節(jié)海日斗龍舟,婦女觀者如堵)。

  七月蘭盆勝會興,修齋施食仗高僧;招魂先把高幡豎,又向溪頭放水燈(臺俗:七月盂蘭會,于七月一日先豎燈竿招魂;至普度之期,預(yù)先一夜燃放蓮燈,名曰「放水燈」。蓋以燈光放之水面也)。

  聚肉為山飯作堆,人山人海哄如雷;莫言普度渾閑事,也費官司彈壓來(七月十二日,新竹南城外南壇普度最熱鬧,街莊人民均奉雞豚牲酒而至,人山人海;地方官恐有生端滋事,派營伍、差役為彈壓)。

  滿街香案熱旃檀,報道爺來拱手看;笑煞嬌柔好兒女,荷枷爭上賑孤壇(七月十五日城隍神繞境,街上均列香案;婦女有禱祈消災(zāi)解厄者,均荷紙枷到北城外厲壇燒化)。

  九日風(fēng)高放紙鳶,箏聲鼎沸夕陽天;如何角勝爭雄處,大線猶防小線牽(臺俗:重九節(jié)放風(fēng)箏,大小爭勝)?

  里社殘冬競賽神,王爺骨相儼如真;刀輿油鑊甘心試,堪笑乩童不惜身(臺俗:里社迎神賽會,乩童以刀劍、油鑊遍試身體,以示神靈顯赫。此等頹風(fēng),不知何年得挽)。

  梵剎風(fēng)光數(shù)竹蓮,觀音生日集嬋娟;瓣香爭向慈云乞,一滴楊枝灑大千(九月十九日,亦觀世音誕辰。是日竹蓮寺拈香,婦女最盛)。

  雨漲龍王池水春,淙衣有女趁芳晨;此中魚亦饒清福,消受朝朝看美人(龍王池在南城內(nèi)。池水四時不竭,鄰女洗滌衣裳,群集于此)。

  儂是磺溪水上生,每逢海客日談瀛;今年米比去年賤,更譜新詞頌太平。

  新竹竹枝詞鄭鵬云

  循例家家拜玉皇,半求名利半安康;不知案上司香吏,曾吾分明達上蒼(正月初九日,俗傳為玉皇圣誕;家家均備牲酒告虔)?

  端陽佳節(jié)約同游,角黍堆盤自應(yīng)酬;況是今年風(fēng)景好,大家??诳待堉郏ㄅf歷五月五日為端陽節(jié),舊港例有斗龍舟)。

  盂蘭勝會斗繁華,女伴娉婷傘半遮;絕似蓉芙初出水,一枝葉護一枝花(臺俗:七月普施孤魂,結(jié)彩張燈,爭相炫耀;婦女來觀者絡(luò)繹不絕)。

  搓丸風(fēng)俗紀閩南,凈手焚香祝再三;新婦背人拈一顆,當(dāng)壚私自卜宜男(冬至日,各家搓丸。孕婦親拈一顆,付之灶火,可占生男、生女之驗)。

  附錄「海音詩」

  「海音詩」者,侯官舉人劉家謀(字芑川)官臺灣府學(xué)時所作也。編中每詩一首,各附注釋;皆痛陳時事得失,有關(guān)人心風(fēng)俗之作?,F(xiàn)因官制改易,縣署裁汰吏員,無暇飭胥鈔寫;摘錄數(shù)首,以見一斑。

  一方擘畫括全臺,敘述何徒擅吏才。添邑添兵關(guān)至計,他年籌海此胚胎。

  周宣子(鍾瑄)「諸羅志」,半成于陳少林(夢林)之手。中論半線以上,當(dāng)增置城邑;及北路兵單汛廣,營制宜更。后皆如其議。

  發(fā)凡起例倍精嚴,謝、鄭同心兩美兼。誰敢揮毫相點竄,畫蛇應(yīng)笑足輕添!

  謝退榖(金鑾)、鄭六亭(兼才)續(xù)修「臺灣縣志」,在嘉慶十二年;再訂于道光元年。歲久原版散失,修補頗多?;蛴趯W(xué)宮、壇廟諸門,妄加添注;皆元年以后事。體例殊乖,宜急刪之,以待續(xù)志。

  一甲征租近一車,賦浮那得復(fù)言加!多田翁比無田苦,怕見當(dāng)門「虎老爹」。

  臺邑地狹,而賦視他邑為多。內(nèi)地如福建省田一畝約賦銀一錢,臺地田一甲比福建省內(nèi)地十一畝三分一厘零,上則田一甲賦粟八石八斗,每石折番餅銀二元二角,計每甲賦番餅銀十九元三角六瓣,一畝賦十?dāng)?shù)倍內(nèi)地不止。久墾,土田漸成磽瘠,每甲出粟上者不過三、四十石,每石價不過六、七角;一年所入,除各色費用外,不足以供賦。追呼之慘、稱貸之艱,有不忍言者矣。田地昔值百金者,今僅及半焉;鬻之則虧資、存之則受累,民亦何樂求田耶?〔臺榖每石為車。班役之家皆祀虎,謂之「虎老爹」;逋賦者拘押諸家,茶毒萬狀〕。有田翻得免催科,納賦人無半畝禾;鳧鴈秋糧自狼籍,南山烏墮北山羅。

  富室田園日開日廣,逋賦者多;而貧民坍塌漂沒之糧,不得免焉。

  負郭曾無一棱田,兒孫猶納賦租錢;飛來何計還飛去,李代桃僵不記年。

  先時崩陷之田,戶逃人絕,無從追索;吏役常浼上戶代完。上戶亦以所費無多,慨然代之;謂之「飛租」。數(shù)傳以后,田產(chǎn)斥賣無遺,而所謂「飛租」者依然在也。

  通泉誰把堰渠開,旱魃如焚總可哀;百面麻旗千面鼓,五街簇簇戴青來。

  久旱,鄉(xiāng)村人皆入城,手執(zhí)麻布旗各書村名,首戴樹葉,擊鼓鳴鉦,數(shù)步一拜;呼號之慘,聞?wù)邜湃弧?br />
  居然不績市婆娑,華麗猶將競綺羅;大甲溪頭機軋軋,至今婦苦有人歌。

  女不知蠶織,以刺繡為能。三十年前,婦女出門者雖內(nèi)著美衣,必襲以布;猶「詩人尚絅」之遺也。今則綺羅照耀矣。阮參戎蔡文有「大甲婦」詩,首云:『大甲婦,一何苦!為夫馌餉為夫鋤,為夫日日織麻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