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 縣署 行署 壇廟 祠碑 屬蒞 郵傳 坊市 坊表 街巷 市鎮(zhèn) 陂圳 橋渡 亭塔 教場 關(guān)隘 寺觀 恤政)(校注:此目錄與下文條目略有不同。以下各卷亦有。)
城 池
明成化十四年,始創(chuàng)縣治。弘治二年,監(jiān)生賴高奏請筑城。適歲饑,不果。五年,知府吳文度具稟巡按吳一貫奏行:凡縣無城者,悉令筑之。知縣陳悅又具申未報。后,巡按陸完暨藩、臬諸公,按郡知府吳文度,仍力陳利害以請。于是,筑城之議始決。參議王琳、僉事王寅,相繼臨縣,相度地勢,詢謀僉同,俱有成命。委知縣陳悅、典史朱麟、醫(yī)官張以璇等分督之,推官徐楷催督之,而里人進(jìn)士賴先為之左右。七年九月,肇工方殷,而徐楷罷、陳悅故,巡道周鵬復(fù)為總督。乃命長汀主簿吳俊攝縣以監(jiān)其事。九年,知縣宋澄蒞任。適朝廷軫念邊方弗靖,簡命御史金澤撫鎮(zhèn)是邦,首詢及此。遂令有司稽查工料,趁時修筑。隨薦舊分巡僉事伍希閔,再奉敕整扎上杭,殫心經(jīng)劃。十年,而工始訖。城之基址,周以石板,甃以陶磚。周圍七百七十六丈六尺六寸,基廣二丈有奇,面廣三之一。南臨田,高二丈九尺有奇;北倚山,高殺于南十之一。內(nèi)外馬道,廣一丈五尺。壕二丈余,深半之。為門四:東曰“太平”,西曰“迎恩”,南曰“興化”,北曰“得勝”。各建敵樓,周圍窩鋪十六所。弘治十七年,知縣陳濟(jì),因北門不通衢路,岑曠可虞,用磚砌塞。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xiàn),于三城門檐復(fù)增鐵門三。所用橫閂二根,仍加直閂于下。三十八年二月,北門前砌單薄,再用三和土填之,祀真武其中。北樓雄峙,匾曰“北門鎖鑰”。三月,因北城下無河,釘苗竹釘,闊一丈,長二百九十九丈七尺,以防攀越。
迎恩城樓【丙戌年毀。國朝知縣趙廷標(biāo)重建,高不及舊樓數(shù)尺。】
南門城外濠池,共一百四十五丈,遞年納租銀壹兩四錢伍分正。【因承平既久,賃濠池者,或堆土成田,或堆土架屋。順治間,鄉(xiāng)紳江奮龍、熊銓元等捐資復(fù)浚濠池?!?br />
東門城外官地、店肆,間歲出租,銀貳兩?!舅某莾?nèi)外馬道,舊制未詳廣狹。知縣許文獻(xiàn)重修,志載“一丈五尺”。隆慶三年,東城內(nèi)居民廖林鳳,自將父置屋側(cè)地四尺送官輸租。時知縣陳翡申詳本道袁批:“廖林鳳歲納租銀二錢五分,付入濠池,少助修城之用?!绷钣浬撇?,賜匾“崇讓”。今東城內(nèi)馬道現(xiàn)存一丈一尺,納租四尺,共一丈五尺?!?br />
論曰:王公設(shè)險,必建城池,所以重地利也。永定城池建于龍岡,城垣、樓鋪,半掛山巔。公署、民居,森列平麓。塞北門而險要有防,鑿南池而沖突可御,固已安如泰山矣。然語曰:“不惟其地惟其人,則長城可倚?!辈挥衷诿鞫髁x以固人心乎?
縣 署
按舊《志》:“縣治在布政司西?!敝h王環(huán)因地形未勝,欲申改,不果。正德元年,里老張智等,呈署縣典史葉珵,申巡按饒榶、巡道陶懌,會議邑人。員外郎賴先為之亟勸,二公允焉。遂拓舊布政司為縣衙。據(jù)今四至:東,上抵民居,下抵漳南道;西,上抵儒學(xué),下抵龍門;南抵前大街;北抵后大街。【萬歷三年《志》?!靠h之制,中為尹廳,治堂五楹,邃三丈,廣倍之。左二楹,為待客所。右三楹,為典史廳。堂之后則為尹衙:左為簿衙舊有主簿,右為尉衙。堂之前則為戒石亭,兩旁則為吏舍。又前則為儀門,門附余地,左為獄,右為鋪。又前為譙樓、沖道,東為旌善亭,西為申明亭。至萬歷乙酉年,知縣姜子貞建議重修,請于府道,征綱銀貳百余兩,以助其費。不足者,捐俸縮資。首修正廳,次營川堂,又次,公帑葺東、西倉;建迎賓館于儀門之外,匾曰“親賢”;移囹圄于西,繚以高垣。造儀伏庫,修贊政廳、東西吏廨?!吧昝鳌?、“旌善”,一如舊制。大門譙樓,巋然大觀。內(nèi)構(gòu)齋居,崇以宏敞,翼以迥廊。經(jīng)營之力,視昔為勞。至萬歷四十一年,知縣龍應(yīng)亮,改典史廳于東畔,以吏舍三所為之。丁巳年,知縣吳殿邦于尉衙舊址建聽松樓附于尹衙。舊典史廳仍匾曰“贊政廳”,每朔望,典史贊治于此。西二間,今為倉房、貯谷所。謹(jǐn)錄規(guī)制,以備參考。
正堂 在儀門內(nèi)。三間。舊匾曰“琴堂”,曰“忠愛”。今曰“敬畏”。
川堂 在正堂后。三間。
庫藏 在川堂左,儀仗亭后。
龍亭儀仗庫 在正堂左。
知縣衙 在縣治北,川堂之后。正廳五間,東書房三間,兩廊房六間,后屋四間。
聽松樓 在后衙右。
典史衙 在縣治東,舊吏舍地。前后三堂,左為士地祠。知縣龍應(yīng)亮、典史吳光祖改建,劉自清修。
戒石亭 甬道中。
儀門 一座五間。
東西卷房 共十間
寅賓館 在儀門外東上,知縣姜子貞建。舊曰“親賢”,今曰“寅賓”。
土地祠 在寅賓館內(nèi)東。
獄房 舊在儀門外東下。內(nèi)外兩所。萬歷間,知縣姜子貞改一所于西邊,內(nèi)廳三間,繚以高垣,為重獄。其一所今為羈候所。
鼓樓 跨大門,高二層,廣五間。
旌善亭 在鼓樓門之左。
申明亭 在鼓樓門之右。
陰陽學(xué) 舊在縣治后第三街,深二十五丈,闊一十丈。左右至民居,前至街,后至山麓??澮愿咴?,廨舍未造。舊基廢,今改建縣大門東,旌善亭上。
醫(yī)學(xué) 舊在縣治后第三街,深二十五丈,闊一十丈。東西至民居,前至街,后至山麓??澮愿咴?,廨舍未造。舊基廢。今改建縣大門西,申明亭上。
吏廨 舊設(shè)于縣治東西。東三所,列于東卷房之后,今改為典史衙;西五所,列西卷房之后。
總鋪 在大門外西一間,申明亭之上。
際留倉 在縣治內(nèi)。東西共四廒。歲豐糴谷儲備,歲兇出谷賑濟(jì)。其價常平五分。東倉舊廢。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于西倉上隙地,捐俸增建四廒,共成六廒
預(yù)備倉
行 署 【附】
舊《志》:“布政司在縣治東?!闭略辏仄涞貫榭h衙,遷布政司于射圃,遷射圃于學(xué)右】即今新巷】。嘉靖十九年,改布政司為察院行臺,遷布政司于縣治東臥龍山下【即舊山川壇】。
察院 【沿革見前】
察院行臺 在縣治西北。南抵縣后橫街,東西俱抵民居,北抵大水圳。
正堂 【三間,抱廈如之,左右翼以插廒。堂前東西耳房六間?!?br />
川堂 【在正堂后。】
后堂 【在川堂后,左右翼以插廒。堂北左為廚房,右為廂房?!?br />
儀門 【三間。】
大門 【三間,左右官房二間,門外大坪,東西房各一間?!?br />
布政司【沿革見前】北至廟墻為界,東至吳宅墻為界,西至大水圳為界,南至大坪為界。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臥龍山下。
正堂 【三間,東西耳房六間?!?br />
川堂
后堂
儀門 【三間。】
大門 【三間,臨街左右官房各一間。以上俱廢,基址猶存?!?br />
漳南道 在縣治東
正堂 【三間,抱廈如之,左右插廒一間?!?br />
川堂 【三間,在正堂后?!?br />
左右廻廊 【左廊后廚房三間,右廊后臥房三間。】
浴房
左右旁房 【各三間?!?br />
儀門
大門 【三間。臨街磚屏一扇。嘉靖十三年,知縣毛鳳拆卸。大門外左右空地,各為官房三間?!?br />
公館
豐稔公館 原在勝運里巡檢司旁,今廢。
武溪公館 在豐田里武溪,僉事侯廷訓(xùn)建。
接敬公館 在溪南里六圖,縣西四十里。
大溪公館 在金豐里,后遷豐田緣嶺,名半庵公館。其大溪舊基存。
論曰:昔公劉陟巘降原之后,遂建言言之堂、語語之室,凡以宣政教、沛恩澤也。邑之中,曰“田心”,舊建縣治,左為藩司,又左為道署;右為儒學(xué),又右為府館。正德間,典史葉珵,再移縣治。至萬歷間,知縣姜子貞重建鼎新之。琴堂以出治也,宴寢以怡神也,倉庫以儲貳也。君子居之以向明,小人依之以孔邇。體國勤民之心,當(dāng)必有悠然而興者矣。至于上官按部時,外有候館,內(nèi)有樹宮。今之行署,即古之樹宮也,并詳于此。
壇 壝 【編壇夫二名】
社稷壇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以上二壇,舊在縣東臥龍山麓,知縣王環(huán)建。嘉靖十九年,改為布政分司,壇移太平門外。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去。知縣許文獻(xiàn),筑于鐵坑,尤為形勝。
鄉(xiāng)里壇 一在榕樹岡,一在印星臺。
鄉(xiāng)社壇 五里各設(shè)一所,歲時致祭。
邑厲壇 在縣西二里,周繚以垣,一門,設(shè)土座二間。成化十六年,知縣王環(huán)建。嘉靖十年,知縣毛鳳重修。每年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致祭。以城隍主之。
義勇祠 附在城西厲壇前。今之“義勇”,即《楚辭》所謂“國殤”也。附于厲壇,歲凡三祭,所以報捐軀死義者也。
論曰:壇壝之設(shè),皆古先王為民之意也。民賴土谷以生,故合祀社稷,以祈年也。祀風(fēng)云雷雨,以其能長育百谷也。厲,非有功于民,祀之者何?子產(chǎn)曰:“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于人,以為淫厲?!庇衷唬骸肮碛兴鶜w,乃不為厲?!狈驓?,傷也;厲,沴也,不可以無歸。祀之,所以為之歸也。詩曰:“豈弟君子,百神爾主”。其此之謂歟!
廟 祀
城隍廟 在縣治東。正堂三間。左右耳廊,共六間。前飲福廳三間。外大門臨大街。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huán)建。嘉靖間知縣毛鳳、唐燦、許文獻(xiàn),萬歷間知縣何守城、姜子貞,相繼重修。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岳鐘淑重修。
關(guān)帝廟 在東北臥龍山麓,舊社學(xué)地。萬歷乙未年,知縣張正蒙創(chuàng)建。侍郎盧惟貞有記。大廳三間。門廳三間。廊西建土地祠。門外坊表題曰“萬代瞻仰”。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東岳廟 在縣治西王侯祠左。東南抵民居,北抵后圳。三間,東西二廊。順治十一年,知縣沈在湄重修。
五顯廟 三。一在縣治萬壽寺廊西,邑耆丘萬球建;一在溪南里黃竹隔;一在龍安寨。
三元廟 一在縣治萬壽寺西;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鄒公廟 在溪南金砂村。
七姑廟 二。一在縣治龍岡西麓,舉人周行先倡建; 一在溪南里折灘。
麻公廟 在虎岡(校注:原文為“光”,誤,校改為“岡”)村。
論曰:考之祀典,明初祀天地于大祀殿。城隍得與太歲、風(fēng)云雷雨、岳瀆山川列壇受享,故郡邑必祀城隍。凡守、宰奉簡書至,先與城隍誓之,陰陽固殊,其致功于民一也。永無淫祀,自城隍外,惟漢壽亭、唐睢陽二廟。按,宋開寶三年詔,祀前代忠臣、烈士,漢得二人,壯繆與焉。文丞相過睢陽廟,有“枯木寒鴉,仔細(xì)思量”之句。二公之祀,自昔為烈。永人椒漿之獻(xiàn),四時弗絕。則祀二廟者,所以明君臣之義自無所逃,邪正之分間不容發(fā),匪獨崇報宜然,亦讀書考古之一助也。群廟散見,各以其地志之。
祠
文昌祠 在儒學(xué)前,大街之南,晏湖之上。天啟元年,知縣錢養(yǎng)民、舉人賴維岳、生員吳贊、盧日就等募建。署縣事霍蒙拯捐俸,創(chuàng)置祀田,立額于祠曰“己巳中夏,代庖茲土”。登文昌閣而謁焉,詢之守者,曰:“祀事缺典。”適有欲歸田于廟者,心甚嘉之,因償其價,置其田以充祀典,隨記祝文于左,以俟后之君子恢而大之。祝曰:“魁映斗光,鎮(zhèn)紫薇旁。啟我哲士,行顯名揚。佑及于民,螽斯呈祥。人有心田,種善為良。廟有福田,明德薦香。如牲如醴,以莫不將。忝斯文長,為多士倡。晏池龍躍,榜麓鳳翔。億萬斯年,永卜其昌”。國朝辛卯年,巡道趙映乘建社學(xué)于祠東,表其坊曰“國人矜式”。湖面周以石欄,共十三架?!局h沈在湄有記?!考孜?,漳寇猖獗,師旅云集,往來將卒,駐扎祠內(nèi)。以故門屏楹棟,壞失過半。庚子冬,本府同知盧裕礪署縣事,躬詣行香,捐俸修葺,率生員黃甲殿、沈纘緒、盧風(fēng)從、賴飛鵬、吳利見、熊卜瑞、闕月卿、賴飛鳳、吳云芝、熊卜偉、闕魁、熊昭胤、蕭澧有等捐資重修。
明
王侯祠 原系紀(jì)功亭,在縣之東岳廟右。知縣王環(huán)建。亭碑頌撫、按、藩、臬功績。后,里民賴恒、張以璇等,以王侯經(jīng)營草昧,亦碑頌之,且立撫、按、藩、臬諸公木主,及塑王侯之像,各捐資買田,以供歲祀。至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因歲久亭與木主俱廢,獨侯之像存焉,故改扁(校注:“扁”同“匾”。下同。)曰“王侯祠”。三十八年,知縣許文獻(xiàn)重修,復(fù)立諸公木主,遇祀則列于前,以并享之。祀畢,藏主于城隍廟,以像專王侯故也。
舊《志》:成化二十年,里民賴恒、張以璇、賴宗輝、盧景象、簡鑾、賴伯鳳、林廷瑞、張清、謝璘、吳璟等【各出銀二兩】,張宗寶、鄭燁、廖世興、范林受、張盛【各出銀一兩】,朱仕富、徐真【各出銀五錢】,共成貳拾陸兩,買溪南里民廖永清田壹處【坐落大圳,東至黃宅田、南至官路、西至林宅田、北至鄭宅田為界】,大小貳丘,禾稅壹拾伍秤【載秋糧正耗米叁斗】入于記功亭【即今王侯祠】奉祀巡撫福建右僉都御史高公明、巡按福建監(jiān)察御史戴公用、福建按察司副使劉公城、福建布政司右參議陳公渤、福建按察司僉事陳公輊、汀州府永定縣知縣王公環(huán),諸公歲時香燭、祀事、糧米,割入紀(jì)功亭,田與奉祀人承耕。
成化二十年,里民簡惟廣出銀三兩,陳慶、林祥各出銀二兩,盧宗善、吳克恭、鄒文瑤、簡宏、吳順、簡明、張以璣、鄧顯、張玉、林永昌、謝永寧、林瓊各出銀一兩,共成壹拾玖兩,買溪南里民鄭紳田【稅壹拾秤】大小貳丘,屋場一所【坐落大洲庵前,東至大路、西至石畔、南至本宅田為界】,載秋糧正耗米貳斗,充入紀(jì)功亭【用糧米割入本亭】。又簡惟廣舍魚塘大小二口,該價白銀七兩【坐落太平里,地名“塘下西間”】,原稅五秤,載租米壹(校注:原文為“乙”,校改為“斗”。),造冊割入本亭以充祀用?!景?,前所買祀田,至明季,因循傳鬻于庠生鄭紹之之手,田去而祀亦廢矣。通邑紳衿,感王侯開造功高,祀典缺如,久以為憾。于順治十六年,邑人熊興麟、盧乾亭、鄭士鳳、吳祖馨、張鼎、蕭熙楨、鄭士鴻等,募禁山銀三十四兩,贖回紹之前田,禾稅六十六桶,載租米叁斗。內(nèi)分四十二桶復(fù)充為王侯祀田,春秋致祭;又于是日,祀北山真武祖壽。仍二十四桶,僉擇一人,看守北山樹木,朔望鳴鑼巡緝,工食至今,祀典復(fù)興,山木暢茂。熊興麟有《禁北山文》?!?br />
許侯祠 在東岳廟右,為知縣許文獻(xiàn)立。
危侯祠 在東岳廟右,為知縣危言立。二祠俱在王公祠后,生員吳贊等建立祀田。
附記(校注:此二字為校者所添):萬歷四十一年,生員吳贊、耆民廖同文等共十八人,捐資銀叁拾壹兩,舉人賴維岳、賴朝選各出銀壹兩,共成叁拾叁兩。內(nèi)用價銀壹拾肆兩,議贖漳南道衙前翁安左店一間,黃汝隆右店壹間。左右二間,招民開坐,歲納紋租銀叁兩陸錢,春秋二祭,兩則收租。又用價銀壹拾玖兩,買民鄭永寶古鎮(zhèn)窯窟里田,稅玖秤,載糧米玖升,鄭朝明佃耕,歲收稅谷貳拾柒桶,除納糧差外,遞年春秋,買辦豬羊祭品,以申崇德報功之意。
何公祠 在東城外,為知縣何守成立。
何侯祠 在縣治西,舊平西驛地,為知縣何檀立。
戴德祠 在縣治舊平西驛,為署縣事本府同知熊茂松立。今改“武惠祠”。
閔公祠 在文昌祠東舊社學(xué)地,為知縣閔一寉立。
吳公祠 在西郊外。知縣吳殿邦原立書院兩大廳,興文課士。通邑感之,立祠于書院之前。邑人張堯中聯(lián)曰:“雙鶒溪頭,看青疇鼓舞忘機,恍惚當(dāng)年渤海;三鳣堂下,聞白晝弦歌送韻,分明此日庚桑?!眹滴跫壮?,闔邑重修。
林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署縣事本府照磨林逢春。
伍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知縣伍耀孫。
趙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署縣事上杭縣知縣趙碩來。
國 朝
趙公祠 三。一在文昌祠右,一在東門城外,一在豐稔渡頭。祀知縣趙廷標(biāo)。
孟徐功德書院 在縣治西舊平西驛地。祀本府知府孟熊臣、推官徐開遠(yuǎn)。因甲辰年水荒大饑,發(fā)谷賑濟(jì),永定之士民賴之。有碑文,熊興麟撰。
盧公書院 二。一在文昌祠東,一在西郊。為本府同知署縣事盧裕礪立。
申公書院 在孟公祠后。祀署縣事寧化縣丞申傳芳。
郭樂二師祠 在學(xué)宮土地祠左。為教諭郭萬完、訓(xùn)導(dǎo)樂維清立。
碑
宋
丞相文天祥駐節(jié)碑。
明
知縣王環(huán)政績碑
署縣事本府同知黃震昌政績碑
知縣何守成政績碑
知縣危言政績碑
知縣吳殿邦去思碑
署縣事林逢春去思碑
知縣升臨江府同知伍耀孫去思碑
教諭周桐去思碑
訓(xùn)導(dǎo)王尚賓去思碑
典史陸衷赤去思碑
代捕三層司項旭陽去思碑。
國 朝
汀路總兵高守貴平寇碑
分巡漳南道衛(wèi)紹芳平寇碑
本府知府孟熊臣賑濟(jì)碑
本府推官徐開遠(yuǎn)賑濟(jì)碑
院司道府嚴(yán)禁積蠹碑
知縣岳鐘淑政績碑
本府同知署縣事盧裕礪詳革三害碑
知縣潘翊清禁革碑
教諭郭萬完去思碑
訓(xùn)導(dǎo)樂維清訓(xùn)士碑 。
論曰:祠以崇祀典,碑以勒功勛,古志也。永定土瘠民勞,易于見休。自開治以來,或以過化立,或以治行功德立,或以興利除弊立。祠有十五,碑逾二十,不啻潮陽之頌昌黎、晉人之望峴山也。后有以某績祠于某地,某功勒于某石者,其視此與。
屬 蒞
興化巡檢司 明洪武五年間,設(shè)在溪南里古鎮(zhèn)。正統(tǒng)間,鄉(xiāng)官范金以太平里虎岡寇盜出沒,無以防于東,奏徙興化鄉(xiāng)巡司于虎岡,改名太平巡檢司。天順間,寇發(fā)于南,有司請復(fù)設(shè)司于古鎮(zhèn),仍名興化巡檢司。成化十五年間,縣遷司于豐稔寺之右。嘉靖三十七年,遷司于上杭峰頭。因萬歷年間,設(shè)兵于河頭隘,筑城堡,設(shè)通判一員、百戶一員坐鎮(zhèn)。復(fù)遷司于豐稔寺。凡五遷焉。舊署濱河,洪水泛圯。國朝康熙十年,巡檢劉杰遷于高阜,買地鼎建,署廨聿新。
太平巡檢司 即正統(tǒng)間徙興化鄉(xiāng)于虎岡者,景泰末,徒于高陂。成化十五年開縣,仍于高陂建司,未有廨舍。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買民盧金穩(wěn)屋地為之。
三層嶺巡檢司 在金豐里天德甲。成化十四年,都憲高明,因廣東饒平、大靖、小靖地方盜賊數(shù)起,奏設(shè)巡司防守。該司所轄三大山:一曰岐嶺,一曰苦竹,一曰條河。盜常據(jù)為巢穴。舊司已廢,今巡司暫寓于大溪公館。議者謂大溪非制,仍欲復(fù)于舊司云。
以上三司巡檢各一員,吏各一名,弓兵各三十名。【載《舊制》。】
論曰:親民之吏莫如守令,而屬蒞尤與小民密邇。故國家設(shè)官分職,必于邑之鄉(xiāng)里立巡司焉,所以分庶務(wù)而兼緝御也。永之三司,設(shè)于險要,均有社稷生民之寄。程子曰:“一命之士,茍留心于濟(jì)人,于人必有所濟(jì)?!本邮枪僬?,其亦思無忝厥職哉。
郵 傳
平西驛 原設(shè)于上杭縣東小扳池邊。嘉靖十九年,僉事侯廷訓(xùn)遷于本縣,改府館為之。本縣編米三千八百零八石四斗,又武平縣編米四百九十一石六斗。十年通共米四千三百石。舊規(guī)馬米五年一編,每石先編米五斗,編戶自納。嘉靖四十三年,奉漳南道黎申請明文:即編米一石,追銀三兩八錢,給官當(dāng)。至萬歷三年,奉軍門劉察院孫明文:十年一編,遇編每米一石,追銀三兩七錢,解府轉(zhuǎn)給官當(dāng)。路通汀、贛、漳、泉、潮、惠,甚為沖要。西至上杭,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東至適中驛,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南至大埔,一站八十里,夫價八分。視他驛為重。【按,舊驛館廢,其地基四至,分為祠宇民居。北至周宅為界,南至街為界,東至巷街為界,西至廖宅為界。內(nèi)周君盛小屋一所,又鄭育英一間,又廖景運小店一間,又陽汝奇小店一間,又戴德祠二堂,又孟公祠二堂,又岳公祠一堂,又羅元盛一間,又賴養(yǎng)振房地一棟,又何公祠一堂,又何公祠左陳茂青二間,其租俱入學(xué)公用?!?br />
鋪 舍
市西鋪 縣西門外。
德化鋪 縣西北溪南里金砂村。
接敬鋪 舊在金豐里,為大溪鋪。后遷溪南里接敬。
信感鋪 縣西北勝運里豐稔公館。
溪口鋪 舊在金豐里,為新村鋪。后遷豐田里溪口。
青坑鋪 舊在金豐里莒溪,為月流鋪。后遷太平里青坑?!疽陨狭伨惚究h徭編。】
白沙鋪
箭灘鋪 在縣東二十里。
羅灘鋪 在縣東三十里。
湖雷鋪 在縣東四十里。
龍窟鋪 在縣東五十里?!疽陨衔邃伨闵虾伎h徭編?!?br />
【按,嘉靖間巡道侯廷訓(xùn),以永定初開,改路置驛道于永定,連設(shè)九鋪。如白沙、箭灘、羅灘、湖雷、龍窟屬上杭編徭。沂而上之,如半嶺、龍?zhí)?、上寨、傅坑屬龍巖編徭。在二縣,則以更換途次,互有相接。其實,則鋪遞徭輕,而驛夫煩苦。舊《志》馬米,尚有武平協(xié)濟(jì)一項。不知何年,而驛站之銀不復(fù)可稽。知縣岳鐘淑詳立膳夫三十名,每里歲出膳銀捌錢,權(quán)供答應(yīng)。至用夫既多,又不免派之里排,蓋自改路以來,而永之官民俱受累矣。舉人孔煌猷為之記?!?br />
坊 市
承流坊 縣治左。
宣化坊 縣治右。
儒林坊 學(xué)宮西。
迎恩坊 縣西?!疽陨纤姆?,弘治間廢?!?br />
七貴坊 城隍廟左。為邑人廖堂兄弟立,舊廢。
總鎮(zhèn)中州坊 漳南道右。為邑人廖堂兄弟立。今改為鄞汀名邑。
錦衣坊 南街。為邑人指揮廖鵬立,舊廢。
科第節(jié)義坊 所載多有廢者。明萬歷以后,科第多人俱未立坊。
進(jìn)士坊 漳南道左。為邑人賴先立。
登云坊 南街。為邑人賴守方、賴守正立。
登庸坊 漳南道后。為邑人孔廷訓(xùn)立。
亞魁坊 縣治左。為邑人廖凱立。
五馬坊 泮池前。為邑人賴先立。
文魁坊 學(xué)宮左。為邑人賴先立。嘉靖間廢。
進(jìn)士坊 平西驛右。為邑人張僖立。
地官坊 迎恩門內(nèi)。為邑人吳世瑛祖湘立。
風(fēng)憲坊 城隍左。萬歷四十七年,為邑人沈玉璋、沈孟化立。玉璋系嘉靖中恩貢,授寧海縣主簿,以子孟化貴,累贈中憲大夫。坊表”父子風(fēng)憲”。
旌節(jié)坊 在學(xué)宮右。為邑人闕應(yīng)禎母鄭氏立。
孝義坊 縣后左。為邑人劉榮立。
孝子坊 學(xué)宮西新巷口。為孝子鄭懋官立。
世勛坊 在龍岡。為邑人孔庭訓(xùn)立。
論曰:賜坊所以表尊顯也。其有碩德豐功卓犖名世者,固赫赫在睹聞間。至于積行之士高誼閎深,不二之婦苦節(jié)永矢,原未嘗亟亟求名,而司風(fēng)厲之權(quán)者,必為請坊志表。入其里則,式而敬之,緇衣有懷。士大夫與匹夫婦無二視也,斯又微尚之所存歟!
街 巷
【按,明崇禎九年,郡守唐世涵下令街坊,扼要處各設(shè)柵門,啟閉以時,比屋安枕?!?br />
大街在縣治前,橫闊二丈。東至太平門,西達(dá)迎恩門,前通杭陂水圳,后抵新街三條廣陌。南門亞魁坊直抵興化門,闊一丈五尺。皆知縣王環(huán)經(jīng)劃。成化十八年,甃砌以石,平夷如砥。萬歷間,以儒學(xué)射圃辟為新巷,上通察院行署,下通西街。天啟間,以儒學(xué)前大坪創(chuàng)建文昌祠,西辟為青云路,上通西街,下通晏湖。
市 鎮(zhèn)
縣前市 南門市 東門市 西門市 湖雷墟 武溪墟 溪口墟 雙口墟 永龍墟
大排墟 大院墟 豐稔墟 下洋墟 古竹墟 深溪鎮(zhèn) 仙師鎮(zhèn) 折灘鎮(zhèn)
論曰:永之市鎮(zhèn),居積不時。農(nóng)納其獲,女效其織,非有商賈奇贏(校注:原文為“嬴”,疑誤,校改為“贏”。)、列牙分埠之地也。故價不待平,市無私斂,交易而退。其猶神農(nóng)氏之風(fēng)歟!
水 利(校注:此條目與卷首目錄名稱不同。)
晏湖 在儒學(xué)前,周圍約百余丈。陂水經(jīng)流,清漪可愛。為學(xué)宮之明堂,邑中之勝概。
【按,萬歷三年舊《志》:晏湖,原周瓊地。僉事林克賢,買置為儒學(xué)泮池。又因鄭維綱屋橫亙于中,知縣劉文紹以學(xué)東隙地易之。至隆慶元年,通學(xué)議泮池不宜立之學(xué)外,遂鑿內(nèi)池。而晏湖歲納租銀壹兩,今為文昌祠春秋之祀?!?br />
杭陂 在縣西北,陂水入城,通于四圳,流出城外,灌溉田塘,屢被水沖。知縣岳鐘淑,捐俸重修。甲辰,大水沖廢。知縣洪天開、邑糧戶捐資砌筑。有記,見《祠翰》。
蔡家陂 在溪南里龍磜。昔有姓蔡者,率眾修筑,功歸于蔡,故名。灌溉之利,有上、中、下三則。鄉(xiāng)官鄭厚、監(jiān)生鄭迥率民僉呈,知縣唐燦親詣踏勘,申請漳南道錢、水利道曾、本府知府馬批允,雇工于水源上高數(shù)尺鑿石通水,利遂均焉。
大陂 在勝運里乾田界。洪武間,鄉(xiāng)民率眾筑堰,灌田甚廣。后山樹木,屬于本陂修筑。
石陂 舊有圳,年久湮塞。嘉靖十八年,鄉(xiāng)民具呈到縣,申請重修,灌溉田畝三千余秤。
白葉陂 在縣溪南里五圖地方。
石坑陂 在湖雷。溉田三千秤,圳水環(huán)繞,鄉(xiāng)民賴之。
落陽陂 在奧杳高橋頭,貢生吳蒙筑。
大洋陂 在武溪。
溫 泉 【附】
大洲湯 在縣東隔溪,泉池中可浴。
箭灘湯 在溪南里。源出小澗,不涸,可浴。
下洋湯 在金豐里。自石壁流出,四時不竭,可浴。
李田湯 在勝運湯湖。熱可熟物,旁有冷泉,可以浣濯。
論曰:自秦以后,井田廢而溝洫隨之。尚賴有民社之責(zé)者,因山澤之勢而興灌溉之源,則鄭國在前,白渠在后,亦萬世之利也。永邑八陂,由于人力潴蓄眾流,散潤禾黍。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用,食政攸資。然時雨稍降輒即潰圮,圩岸失防,嘗苦荒暵。非明哲君子,孰令水漱其際,民食其德也哉?
橋 渡
雄鎮(zhèn)橋 在東關(guān)。正德二年,邑人錦衣衛(wèi)指揮廖鵬肇建,舊名曰“臥龍”。嘉靖十三年,奔流沖斷橋墩,知縣毛鳳屬里民吳璘、陳惟盛等重修,自西岸為間凡三十有二,漳南道儲詢易名“飛虹”。每歲編橋夫一名,以供灑掃?!疽厝丝淄ビ?xùn)《記》?!考尉溉吣辏笏疀_壞石墩,知縣許文獻(xiàn)重修,仍曰“飛虹”。嘉靖四十五年,大水沖壞兩墩,知縣龍堯達(dá)重修,更名“躍龍”。至萬歷二年,大水沖壞五墩,知縣何守成重修?!疽厝藦堎摇队洝??!科渑f編橋夫一名革。萬歷四十三年六月,大水沖壞石橋,知縣吳殿邦重修,更名“永定橋”。崇禎甲申年二月,流賊燒毀橋店。六月,大水沖去橋墩。至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屬民鄭福麟、顧華明、張即舉、王森啟,捐資募眾重修。【邑人熊興麟《記》。】
迎恩橋 在城西。嘉靖十三年,知縣毛鳳募眾用木肇建。四十一年,遭兵燹。隆慶二年,知縣陳翡募工,以石拱砌。國朝康熙三年,大水漂廢。十年,知縣潘翊清捐俸重建。
小東橋 在雄鎮(zhèn)橋東,路通金豐里。
古溪橋 在溪南里,路通折灘。潮州鄉(xiāng)民江碧琳等募眾修葺,架亭跨于其上。
箭灘橋 在溪南里箭灘村。正德三年,邑耆吳璇捐資創(chuàng)建。續(xù)因水沖,邑耆吳璘重修。
湖雷橋 在豐田里湖雷村。正德八年,邑耆吳常鎮(zhèn)捐資創(chuàng)建。
大源橋 在溪南里。
深渡橋 在太平里高陂,路通龍巖。春夏潦水泛漲,行者艱涉。成化十三年,鄉(xiāng)民簡惟時、吳克恭、盧宗善募財鑿石拱砌。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廢,鄉(xiāng)人以枋為之。國朝康熙甲辰又廢。巡檢郭天福修之,鄉(xiāng)人呼為“郭公橋”。
白沙橋 在勝運里白沙爐。
古田渡 在縣東門外,原徭編渡夫一名。后造臥龍橋,改編羅灘渡。
羅灘渡 在羅灘鄉(xiāng)。原徭編夫一名,歲工食銀一兩二錢。后增八錢,共銀二兩??滴跏哪瓴脺p一兩,實給銀一兩。邑人封君沈九山,捐田稅七秤,增給渡夫。
鴨麻潭渡 在羅陂(校注:原文“坡”,校改為“陂”。)嶺下。舊志載:“增生闕明軒捐田稅叁拾桶?!焙笠蛎骷径蓺???滴醣幽辏嘘I明軒孫生員闕戴恩恢復(fù)祖渡,增置渡稅玖拾桶給渡夫工食,載渡民米柒斗五升。
豐稔渡 勝運里豐稔公館前,北達(dá)上杭。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二兩四錢?!焙笤鲆粌桑踩齼伤腻X。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勝運里民賴佩珰,又募眾買田五十八秤五分,湊添渡夫工食,豎碑渡頭。
葛傅渡 在溪南里長遠(yuǎn)隔口,路通撫民館。
錦豐渡 在溪南里,路通潮州府。
清江渡 在溪南里武藝坪,路通潮州府。
新羅渡 在太平里,路通龍巖。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一兩八錢?!表樦问哪辏畈镁佩X,實給銀九錢。
下洋渡 在金豐里。福廣山僧慧光,募置田稅六十九桶,為渡夫工食。
高陂渡 在深渡橋之下。生員盧承璋捐資立。
新寨渡 在溪南里。原編渡夫一名,工食銀二兩四錢。康熙十四年,裁一兩二錢,實給銀一兩二錢??滴跏?,里民張晉珩,自建福德渡亭一間,施大洲塅上田稅五十桶,為永遠(yuǎn)橋渡之資。佃人張乾一、張生亮耕。載本縣:民米二斗,系渡夫完納。
南山渡 在縣治南。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二兩四錢?!焙笤鲆粌?,共三兩四錢。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
下坑渡 在縣治南。
古鎮(zhèn)渡 在溪南黃泥坑口。舊志:“下坑古鎮(zhèn)二渡,原無編徭?!笨滴跏?,里民張晉珩施大洲塅上田稅三十桶,為下坑、古鎮(zhèn)二渡并南山渡永遠(yuǎn)成梁之費。佃人張元旭耕。載本縣:秋糧一斗三升,渡夫完納。
論曰:凡水有畔岸之處,小則架略彴,大則驅(qū)木石,厥名為橋。至長河巨浸之間,非方舟弗濟(jì)也,厥名為渡。橋渡既設(shè),行李之往來便焉。永雖僻地,然改路以來,皇華之使,出途之旅,踵相接也。今皆建置完善,貴者無漸帷之虞,賤者無揭履之苦矣。(校注:原文為“厲”,同“履”。)夫除道成梁,飭于夏令。輿梁徒杠,訓(xùn)于子輿。入其邑者,于焉觀政云。
亭
紀(jì)功亭 更名王侯祠。
鳴岐亭 在縣西鳴岐嶺頂。
分水亭 在分水凹。
接官亭 舊在縣西,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huán)造。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xiàn)申改大洲庵為東接官亭,拓迎恩橋空地造西接官亭。今廢。
少憩亭 在迎恩橋北【邑人盧貫有記】。今廢。
鳳麓亭 邑人熊國昌建。崇禎甲申重九,知縣伍耀孫登北樓,見孝義吳階泰增補松木,募工灌溉,舉酒慰勞于此。贈以詩云:“百年誰與辟蓬蒿,羨爾栽培獨自勞。矯矯蒼鱗應(yīng)有待,樵人須共惜龍毛?!?br />
文山亭 在緣嶺。宋丞相故壘,鄉(xiāng)人筑亭志之。
吳公亭 在溪南楊梅凹,為知縣吳殿邦建。
去思亭 在迎恩橋北。
訪孝亭 在大埠嶺。邑令周齊同舉人林鐘桂訪孝子鄭懋官廬墓處。鄉(xiāng)人建之。
塔
文 塔 在縣南十里黃泥坑口。萬歷年間,知縣許堂建,生員吳贊、張堯中、賴登瀛督其事。
論曰:考《傳》,(校注:指《宋史 文天祥傳》。)至元十四年,天祥移漳州,出江西,丞相之駐節(jié)于緣嶺。蓋此時也,寒鴉泣壘,霜雁吟屯,山川草木,猶舍凄怨,后人遂建亭其地。永之有亭,實始于此。后或以攀轅建,或以訪孝立,累累相繼矣。至合尖云際,植笏峰頭,久以文筆坤申議改,未果。夫亭可隨地而設(shè),惟塔貴合乎天星,任卓筆之責(zé)者,是在來茲哉。
教 場
教場 初在縣城內(nèi)臥龍山麓。深三十丈,闊十九丈。正德十五年,知縣邢瑄遷于東郊。萬歷二年,洪水沖去。知縣何守成、典史李鑰,鼎建講武臺一所。從旁建廳三間,繚以垣。大門一間,匾曰“威遠(yuǎn)”??滴跫壮侥辏疀_教場,演武門、亭俱廢。
關(guān) 隘
興化寨 在縣溪南里。先在勝運里豐稔寺,今移峰頭。
太平寨 在縣東北太平里。
三層嶺寨 在縣東南金豐里。
箭竹隘 成化二十三年,漳南道伍希閔,因鄰界廣東小靖地方盜賊出沒,奏議委武平所官兵守御。尋,以廢革。至萬歷丙辰,詔郡縣選將才。通邑舉貢生盧寶之子盧五昌【名日昭】,委守箭竹隘口,防御有方。天啟戊辰,加銜參將,昭不受,謝事養(yǎng)親,而隘守久無人矣。今設(shè)塘房于此。
折灘隘 在縣西溪南里。
大埠隘 在縣西溪南里。
河頭隘 在縣南溪南四圖。萬歷四年,筑城堡?!疽厝丝谆烷嘤杏??!?br />
錦豐窯隘 在溪南里,路接廣東界。
緣嶺崠隘 在縣東豐田里,路接漳州界。
水槽凹隘 在縣西北勝運里。
蔡坑隘 在縣西北勝運里。
金溪嶺隘
古竹隘 漳廣相連,伏戎淵藪。國朝知縣岳鐘淑詳請,特設(shè)駐防把總一員,統(tǒng)兵鎮(zhèn)之?!驹斠姟秷D說》。】
論曰:建圉以險,守險以人。凡地之扼吭拊背,中逵四達(dá),則設(shè)關(guān)隘以防之。至名隸尺籍,職司守望,則農(nóng)隙以司馬法教焉。故守險之人即所教之人,而所教之人即守險之用也。永邑關(guān)隘披圖可考,惟是教場,舊在東郊。今雖淹圯,舊址尚存,猶可以為坐作進(jìn)退之區(qū)。夫以簡閱精嚴(yán)之旅,而又據(jù)一夫當(dāng)關(guān)之勢,則永真固于金湯矣。
寺
萬壽寺 在縣治東。成化二十年,知縣王環(huán)督龍壽寺僧以崇募緣建之,匾曰“祝圣道場”。國朝順治七年,知縣趙廷標(biāo)督楚僧大梆,募緣重修正殿,增塑羅漢十八尊,改三門為大廳,匾曰“天子萬年”。東西舊建兩齋:東齋下為文像堂【生員戴錦重修】,又下為靈岳堂;西齋下為子孫堂,又下為五顯堂【邑人丘萬球建】。正殿之后為觀音堂,僧大梆重修。堂后為靜室,僧含白建。
普陀巖 在縣東??滴蹙拍?,知縣潘翊清買民地鼎建。
金谷寺 在溪南里金砂村。元中統(tǒng)年間僧寂尚建??滴跏曛匦蕖?br />
龍壽寺 在溪南里古鎮(zhèn)【舊《志》載】。廢。
豐稔寺 在勝運里。舊《志》:“奉例折賣?!比f歷年,復(fù)置重修。甲辰年水廢。僧居尚存。
慶清寺 在豐田里。元德佑年,僧了通建。
龍歸寺 在太平里。元至順間,僧友因建。明天順間,里民簡宗孝、盧惟益等募眾重修。
北山寺 在太平里,元至正間,僧普貴建。
大院寺 在溪南里。
梅山寺 在豐田里赤逕鄉(xiāng)。
西霖寺 在金豐里大溪鄉(xiāng)。
西霖宮 在金豐里奧杳村。
真武宮 二。一在縣治北門;一在縣治西井右,舉人周行先建。
仙師宮 在溪南里。
通濟(jì)宮 在勝運里。
鎮(zhèn)龍宮 在太平里大塘凹。
仙馬宮 在太平里洪源村。
神 宮 在豐田里湖雷村。
夫人宮 在金豐古竹村。
將軍庵 在溪南里龍安寨長遠(yuǎn)隔。中祀觀音大士,傍祀趙將軍。恤災(zāi)悍患,常顯靈異??滴跞辏瑑?nèi)署縣事連城縣知縣趙良生,同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重建。
石圳庵 在縣東石圳潭上。其下為放生潭,游魚充牣。知縣洪天開構(gòu)亭于上?!疽厝诵焯﹣碛杏??!?br />
三層嶺福廣庵 在金豐永定大埔界。順治己丑年,僧慧光建。
梅山庵 在太平里,元中統(tǒng)間建。
福廣庵 在溪南里,離錦豐窯十里。邑耆吳璇建。
閣
大悲閣 在縣治西山。知縣伍耀孫建。國朝知縣岳鐘淑重修。前堂原為老姆閣,生員丘與長捐資建。因瓦桷頹廢,康熙三十二年,內(nèi)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鼎新。
廣嗣閣 在豐田里武溪大路。崇禎年間,邑人盧日昭建。中祀大士,鄉(xiāng)人求嗣多靈驗,故名。左有三教堂,養(yǎng)生魚于潭,架亭于上,為“呼鱗臺”。【有記,有詩?!?br />
觀音閣 在豐田里武溪鯉潭上。僧大智募建。
論曰:紺園之建,實為國家恢宏象教、祝厘講約之地。故通都大邑之中,其為日月天宮、琉璃地道者,甍相接也?!队乐尽放f存八寺十三庵,散置鄉(xiāng)落,雖不敢稱為化城寶地,要皆苾蒭者之所居。至行宮飛閣,亦悉載之,以備方外之志云。
恤 典
(校注:此條目卷首目錄為“恤政”。)
預(yù)備倉 一在縣治內(nèi),一在豐田里慶清寺側(cè)。倉廢基存。
【按,預(yù)備倉,嘉靖十九年,巡道侯廷訓(xùn)檄各縣建立。迨萬歷年間,屢命出帑糴谷。凡士民之以義勸者,表其宅里,賜之旌獎,載在成書,可考也。故縣治有官倉,各鄉(xiāng)則為義倉。凡法以罪當(dāng)贖者,令民照價輸谷,而官計其入,不復(fù)受金。入官贓罰,則盡以為糴本,別置一廒。每歲,秋則增價糴之,春則減價糶之。且谷積三歲則腐,蟲鼠風(fēng)雨壞之。故有以陳易新之法,或以時糶糴如古,常平其數(shù),貯之庫藏。官府承代,則以交盤。此可以平市中騰涌之價,銷壟斷遏糴之私,法至善也。后之惠民者,仿而行之,何患乎旱災(zāi)也哉?】
養(yǎng)濟(jì)院 在縣東一里山麓間。周圍四十丈,外門繚以垣。內(nèi)廳一間。左畔住房一列七間,右畔一列六間。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xiàn)重修。
漏澤園 無告之民,有院以養(yǎng)之,有祭以祀之。若無義塚,則其無所歸矣。萬歷三年,知縣何守成創(chuàng)建于山川壇側(cè)山麓間,周圍數(shù)里
論曰:養(yǎng)濟(jì)、漏澤,為無告之民養(yǎng)生送死而設(shè)也。昔先王之于民也,鰥寡孤獨,首先仁政。而京觀之制,收鯨鯢以封之。夫鯨鯢且封,況民乎?今養(yǎng)濟(jì)有院,而漏澤為民居矣。擇地施澤,寧無待歟?
營建卷之三終
城 池
明成化十四年,始創(chuàng)縣治。弘治二年,監(jiān)生賴高奏請筑城。適歲饑,不果。五年,知府吳文度具稟巡按吳一貫奏行:凡縣無城者,悉令筑之。知縣陳悅又具申未報。后,巡按陸完暨藩、臬諸公,按郡知府吳文度,仍力陳利害以請。于是,筑城之議始決。參議王琳、僉事王寅,相繼臨縣,相度地勢,詢謀僉同,俱有成命。委知縣陳悅、典史朱麟、醫(yī)官張以璇等分督之,推官徐楷催督之,而里人進(jìn)士賴先為之左右。七年九月,肇工方殷,而徐楷罷、陳悅故,巡道周鵬復(fù)為總督。乃命長汀主簿吳俊攝縣以監(jiān)其事。九年,知縣宋澄蒞任。適朝廷軫念邊方弗靖,簡命御史金澤撫鎮(zhèn)是邦,首詢及此。遂令有司稽查工料,趁時修筑。隨薦舊分巡僉事伍希閔,再奉敕整扎上杭,殫心經(jīng)劃。十年,而工始訖。城之基址,周以石板,甃以陶磚。周圍七百七十六丈六尺六寸,基廣二丈有奇,面廣三之一。南臨田,高二丈九尺有奇;北倚山,高殺于南十之一。內(nèi)外馬道,廣一丈五尺。壕二丈余,深半之。為門四:東曰“太平”,西曰“迎恩”,南曰“興化”,北曰“得勝”。各建敵樓,周圍窩鋪十六所。弘治十七年,知縣陳濟(jì),因北門不通衢路,岑曠可虞,用磚砌塞。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xiàn),于三城門檐復(fù)增鐵門三。所用橫閂二根,仍加直閂于下。三十八年二月,北門前砌單薄,再用三和土填之,祀真武其中。北樓雄峙,匾曰“北門鎖鑰”。三月,因北城下無河,釘苗竹釘,闊一丈,長二百九十九丈七尺,以防攀越。
迎恩城樓【丙戌年毀。國朝知縣趙廷標(biāo)重建,高不及舊樓數(shù)尺。】
南門城外濠池,共一百四十五丈,遞年納租銀壹兩四錢伍分正。【因承平既久,賃濠池者,或堆土成田,或堆土架屋。順治間,鄉(xiāng)紳江奮龍、熊銓元等捐資復(fù)浚濠池?!?br />
東門城外官地、店肆,間歲出租,銀貳兩?!舅某莾?nèi)外馬道,舊制未詳廣狹。知縣許文獻(xiàn)重修,志載“一丈五尺”。隆慶三年,東城內(nèi)居民廖林鳳,自將父置屋側(cè)地四尺送官輸租。時知縣陳翡申詳本道袁批:“廖林鳳歲納租銀二錢五分,付入濠池,少助修城之用?!绷钣浬撇?,賜匾“崇讓”。今東城內(nèi)馬道現(xiàn)存一丈一尺,納租四尺,共一丈五尺?!?br />
論曰:王公設(shè)險,必建城池,所以重地利也。永定城池建于龍岡,城垣、樓鋪,半掛山巔。公署、民居,森列平麓。塞北門而險要有防,鑿南池而沖突可御,固已安如泰山矣。然語曰:“不惟其地惟其人,則長城可倚?!辈挥衷诿鞫髁x以固人心乎?
縣 署
按舊《志》:“縣治在布政司西?!敝h王環(huán)因地形未勝,欲申改,不果。正德元年,里老張智等,呈署縣典史葉珵,申巡按饒榶、巡道陶懌,會議邑人。員外郎賴先為之亟勸,二公允焉。遂拓舊布政司為縣衙。據(jù)今四至:東,上抵民居,下抵漳南道;西,上抵儒學(xué),下抵龍門;南抵前大街;北抵后大街。【萬歷三年《志》?!靠h之制,中為尹廳,治堂五楹,邃三丈,廣倍之。左二楹,為待客所。右三楹,為典史廳。堂之后則為尹衙:左為簿衙舊有主簿,右為尉衙。堂之前則為戒石亭,兩旁則為吏舍。又前則為儀門,門附余地,左為獄,右為鋪。又前為譙樓、沖道,東為旌善亭,西為申明亭。至萬歷乙酉年,知縣姜子貞建議重修,請于府道,征綱銀貳百余兩,以助其費。不足者,捐俸縮資。首修正廳,次營川堂,又次,公帑葺東、西倉;建迎賓館于儀門之外,匾曰“親賢”;移囹圄于西,繚以高垣。造儀伏庫,修贊政廳、東西吏廨?!吧昝鳌?、“旌善”,一如舊制。大門譙樓,巋然大觀。內(nèi)構(gòu)齋居,崇以宏敞,翼以迥廊。經(jīng)營之力,視昔為勞。至萬歷四十一年,知縣龍應(yīng)亮,改典史廳于東畔,以吏舍三所為之。丁巳年,知縣吳殿邦于尉衙舊址建聽松樓附于尹衙。舊典史廳仍匾曰“贊政廳”,每朔望,典史贊治于此。西二間,今為倉房、貯谷所。謹(jǐn)錄規(guī)制,以備參考。
正堂 在儀門內(nèi)。三間。舊匾曰“琴堂”,曰“忠愛”。今曰“敬畏”。
川堂 在正堂后。三間。
庫藏 在川堂左,儀仗亭后。
龍亭儀仗庫 在正堂左。
知縣衙 在縣治北,川堂之后。正廳五間,東書房三間,兩廊房六間,后屋四間。
聽松樓 在后衙右。
典史衙 在縣治東,舊吏舍地。前后三堂,左為士地祠。知縣龍應(yīng)亮、典史吳光祖改建,劉自清修。
戒石亭 甬道中。
儀門 一座五間。
東西卷房 共十間
寅賓館 在儀門外東上,知縣姜子貞建。舊曰“親賢”,今曰“寅賓”。
土地祠 在寅賓館內(nèi)東。
獄房 舊在儀門外東下。內(nèi)外兩所。萬歷間,知縣姜子貞改一所于西邊,內(nèi)廳三間,繚以高垣,為重獄。其一所今為羈候所。
鼓樓 跨大門,高二層,廣五間。
旌善亭 在鼓樓門之左。
申明亭 在鼓樓門之右。
陰陽學(xué) 舊在縣治后第三街,深二十五丈,闊一十丈。左右至民居,前至街,后至山麓??澮愿咴?,廨舍未造。舊基廢,今改建縣大門東,旌善亭上。
醫(yī)學(xué) 舊在縣治后第三街,深二十五丈,闊一十丈。東西至民居,前至街,后至山麓??澮愿咴?,廨舍未造。舊基廢。今改建縣大門西,申明亭上。
吏廨 舊設(shè)于縣治東西。東三所,列于東卷房之后,今改為典史衙;西五所,列西卷房之后。
總鋪 在大門外西一間,申明亭之上。
際留倉 在縣治內(nèi)。東西共四廒。歲豐糴谷儲備,歲兇出谷賑濟(jì)。其價常平五分。東倉舊廢。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于西倉上隙地,捐俸增建四廒,共成六廒
預(yù)備倉
行 署 【附】
舊《志》:“布政司在縣治東?!闭略辏仄涞貫榭h衙,遷布政司于射圃,遷射圃于學(xué)右】即今新巷】。嘉靖十九年,改布政司為察院行臺,遷布政司于縣治東臥龍山下【即舊山川壇】。
察院 【沿革見前】
察院行臺 在縣治西北。南抵縣后橫街,東西俱抵民居,北抵大水圳。
正堂 【三間,抱廈如之,左右翼以插廒。堂前東西耳房六間?!?br />
川堂 【在正堂后。】
后堂 【在川堂后,左右翼以插廒。堂北左為廚房,右為廂房?!?br />
儀門 【三間。】
大門 【三間,左右官房二間,門外大坪,東西房各一間?!?br />
布政司【沿革見前】北至廟墻為界,東至吳宅墻為界,西至大水圳為界,南至大坪為界。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臥龍山下。
正堂 【三間,東西耳房六間?!?br />
川堂
后堂
儀門 【三間。】
大門 【三間,臨街左右官房各一間。以上俱廢,基址猶存?!?br />
漳南道 在縣治東
正堂 【三間,抱廈如之,左右插廒一間?!?br />
川堂 【三間,在正堂后?!?br />
左右廻廊 【左廊后廚房三間,右廊后臥房三間。】
浴房
左右旁房 【各三間?!?br />
儀門
大門 【三間。臨街磚屏一扇。嘉靖十三年,知縣毛鳳拆卸。大門外左右空地,各為官房三間?!?br />
公館
豐稔公館 原在勝運里巡檢司旁,今廢。
武溪公館 在豐田里武溪,僉事侯廷訓(xùn)建。
接敬公館 在溪南里六圖,縣西四十里。
大溪公館 在金豐里,后遷豐田緣嶺,名半庵公館。其大溪舊基存。
論曰:昔公劉陟巘降原之后,遂建言言之堂、語語之室,凡以宣政教、沛恩澤也。邑之中,曰“田心”,舊建縣治,左為藩司,又左為道署;右為儒學(xué),又右為府館。正德間,典史葉珵,再移縣治。至萬歷間,知縣姜子貞重建鼎新之。琴堂以出治也,宴寢以怡神也,倉庫以儲貳也。君子居之以向明,小人依之以孔邇。體國勤民之心,當(dāng)必有悠然而興者矣。至于上官按部時,外有候館,內(nèi)有樹宮。今之行署,即古之樹宮也,并詳于此。
壇 壝 【編壇夫二名】
社稷壇
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 以上二壇,舊在縣東臥龍山麓,知縣王環(huán)建。嘉靖十九年,改為布政分司,壇移太平門外。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去。知縣許文獻(xiàn),筑于鐵坑,尤為形勝。
鄉(xiāng)里壇 一在榕樹岡,一在印星臺。
鄉(xiāng)社壇 五里各設(shè)一所,歲時致祭。
邑厲壇 在縣西二里,周繚以垣,一門,設(shè)土座二間。成化十六年,知縣王環(huán)建。嘉靖十年,知縣毛鳳重修。每年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致祭。以城隍主之。
義勇祠 附在城西厲壇前。今之“義勇”,即《楚辭》所謂“國殤”也。附于厲壇,歲凡三祭,所以報捐軀死義者也。
論曰:壇壝之設(shè),皆古先王為民之意也。民賴土谷以生,故合祀社稷,以祈年也。祀風(fēng)云雷雨,以其能長育百谷也。厲,非有功于民,祀之者何?子產(chǎn)曰:“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于人,以為淫厲?!庇衷唬骸肮碛兴鶜w,乃不為厲?!狈驓?,傷也;厲,沴也,不可以無歸。祀之,所以為之歸也。詩曰:“豈弟君子,百神爾主”。其此之謂歟!
廟 祀
城隍廟 在縣治東。正堂三間。左右耳廊,共六間。前飲福廳三間。外大門臨大街。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huán)建。嘉靖間知縣毛鳳、唐燦、許文獻(xiàn),萬歷間知縣何守城、姜子貞,相繼重修。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岳鐘淑重修。
關(guān)帝廟 在東北臥龍山麓,舊社學(xué)地。萬歷乙未年,知縣張正蒙創(chuàng)建。侍郎盧惟貞有記。大廳三間。門廳三間。廊西建土地祠。門外坊表題曰“萬代瞻仰”。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東岳廟 在縣治西王侯祠左。東南抵民居,北抵后圳。三間,東西二廊。順治十一年,知縣沈在湄重修。
五顯廟 三。一在縣治萬壽寺廊西,邑耆丘萬球建;一在溪南里黃竹隔;一在龍安寨。
三元廟 一在縣治萬壽寺西;一在高陂,巡檢郭天福建。
鄒公廟 在溪南金砂村。
七姑廟 二。一在縣治龍岡西麓,舉人周行先倡建; 一在溪南里折灘。
麻公廟 在虎岡(校注:原文為“光”,誤,校改為“岡”)村。
論曰:考之祀典,明初祀天地于大祀殿。城隍得與太歲、風(fēng)云雷雨、岳瀆山川列壇受享,故郡邑必祀城隍。凡守、宰奉簡書至,先與城隍誓之,陰陽固殊,其致功于民一也。永無淫祀,自城隍外,惟漢壽亭、唐睢陽二廟。按,宋開寶三年詔,祀前代忠臣、烈士,漢得二人,壯繆與焉。文丞相過睢陽廟,有“枯木寒鴉,仔細(xì)思量”之句。二公之祀,自昔為烈。永人椒漿之獻(xiàn),四時弗絕。則祀二廟者,所以明君臣之義自無所逃,邪正之分間不容發(fā),匪獨崇報宜然,亦讀書考古之一助也。群廟散見,各以其地志之。
祠
文昌祠 在儒學(xué)前,大街之南,晏湖之上。天啟元年,知縣錢養(yǎng)民、舉人賴維岳、生員吳贊、盧日就等募建。署縣事霍蒙拯捐俸,創(chuàng)置祀田,立額于祠曰“己巳中夏,代庖茲土”。登文昌閣而謁焉,詢之守者,曰:“祀事缺典。”適有欲歸田于廟者,心甚嘉之,因償其價,置其田以充祀典,隨記祝文于左,以俟后之君子恢而大之。祝曰:“魁映斗光,鎮(zhèn)紫薇旁。啟我哲士,行顯名揚。佑及于民,螽斯呈祥。人有心田,種善為良。廟有福田,明德薦香。如牲如醴,以莫不將。忝斯文長,為多士倡。晏池龍躍,榜麓鳳翔。億萬斯年,永卜其昌”。國朝辛卯年,巡道趙映乘建社學(xué)于祠東,表其坊曰“國人矜式”。湖面周以石欄,共十三架?!局h沈在湄有記?!考孜?,漳寇猖獗,師旅云集,往來將卒,駐扎祠內(nèi)。以故門屏楹棟,壞失過半。庚子冬,本府同知盧裕礪署縣事,躬詣行香,捐俸修葺,率生員黃甲殿、沈纘緒、盧風(fēng)從、賴飛鵬、吳利見、熊卜瑞、闕月卿、賴飛鳳、吳云芝、熊卜偉、闕魁、熊昭胤、蕭澧有等捐資重修。
明
王侯祠 原系紀(jì)功亭,在縣之東岳廟右。知縣王環(huán)建。亭碑頌撫、按、藩、臬功績。后,里民賴恒、張以璇等,以王侯經(jīng)營草昧,亦碑頌之,且立撫、按、藩、臬諸公木主,及塑王侯之像,各捐資買田,以供歲祀。至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因歲久亭與木主俱廢,獨侯之像存焉,故改扁(校注:“扁”同“匾”。下同。)曰“王侯祠”。三十八年,知縣許文獻(xiàn)重修,復(fù)立諸公木主,遇祀則列于前,以并享之。祀畢,藏主于城隍廟,以像專王侯故也。
舊《志》:成化二十年,里民賴恒、張以璇、賴宗輝、盧景象、簡鑾、賴伯鳳、林廷瑞、張清、謝璘、吳璟等【各出銀二兩】,張宗寶、鄭燁、廖世興、范林受、張盛【各出銀一兩】,朱仕富、徐真【各出銀五錢】,共成貳拾陸兩,買溪南里民廖永清田壹處【坐落大圳,東至黃宅田、南至官路、西至林宅田、北至鄭宅田為界】,大小貳丘,禾稅壹拾伍秤【載秋糧正耗米叁斗】入于記功亭【即今王侯祠】奉祀巡撫福建右僉都御史高公明、巡按福建監(jiān)察御史戴公用、福建按察司副使劉公城、福建布政司右參議陳公渤、福建按察司僉事陳公輊、汀州府永定縣知縣王公環(huán),諸公歲時香燭、祀事、糧米,割入紀(jì)功亭,田與奉祀人承耕。
成化二十年,里民簡惟廣出銀三兩,陳慶、林祥各出銀二兩,盧宗善、吳克恭、鄒文瑤、簡宏、吳順、簡明、張以璣、鄧顯、張玉、林永昌、謝永寧、林瓊各出銀一兩,共成壹拾玖兩,買溪南里民鄭紳田【稅壹拾秤】大小貳丘,屋場一所【坐落大洲庵前,東至大路、西至石畔、南至本宅田為界】,載秋糧正耗米貳斗,充入紀(jì)功亭【用糧米割入本亭】。又簡惟廣舍魚塘大小二口,該價白銀七兩【坐落太平里,地名“塘下西間”】,原稅五秤,載租米壹(校注:原文為“乙”,校改為“斗”。),造冊割入本亭以充祀用?!景?,前所買祀田,至明季,因循傳鬻于庠生鄭紹之之手,田去而祀亦廢矣。通邑紳衿,感王侯開造功高,祀典缺如,久以為憾。于順治十六年,邑人熊興麟、盧乾亭、鄭士鳳、吳祖馨、張鼎、蕭熙楨、鄭士鴻等,募禁山銀三十四兩,贖回紹之前田,禾稅六十六桶,載租米叁斗。內(nèi)分四十二桶復(fù)充為王侯祀田,春秋致祭;又于是日,祀北山真武祖壽。仍二十四桶,僉擇一人,看守北山樹木,朔望鳴鑼巡緝,工食至今,祀典復(fù)興,山木暢茂。熊興麟有《禁北山文》?!?br />
許侯祠 在東岳廟右,為知縣許文獻(xiàn)立。
危侯祠 在東岳廟右,為知縣危言立。二祠俱在王公祠后,生員吳贊等建立祀田。
附記(校注:此二字為校者所添):萬歷四十一年,生員吳贊、耆民廖同文等共十八人,捐資銀叁拾壹兩,舉人賴維岳、賴朝選各出銀壹兩,共成叁拾叁兩。內(nèi)用價銀壹拾肆兩,議贖漳南道衙前翁安左店一間,黃汝隆右店壹間。左右二間,招民開坐,歲納紋租銀叁兩陸錢,春秋二祭,兩則收租。又用價銀壹拾玖兩,買民鄭永寶古鎮(zhèn)窯窟里田,稅玖秤,載糧米玖升,鄭朝明佃耕,歲收稅谷貳拾柒桶,除納糧差外,遞年春秋,買辦豬羊祭品,以申崇德報功之意。
何公祠 在東城外,為知縣何守成立。
何侯祠 在縣治西,舊平西驛地,為知縣何檀立。
戴德祠 在縣治舊平西驛,為署縣事本府同知熊茂松立。今改“武惠祠”。
閔公祠 在文昌祠東舊社學(xué)地,為知縣閔一寉立。
吳公祠 在西郊外。知縣吳殿邦原立書院兩大廳,興文課士。通邑感之,立祠于書院之前。邑人張堯中聯(lián)曰:“雙鶒溪頭,看青疇鼓舞忘機,恍惚當(dāng)年渤海;三鳣堂下,聞白晝弦歌送韻,分明此日庚桑?!眹滴跫壮?,闔邑重修。
林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署縣事本府照磨林逢春。
伍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知縣伍耀孫。
趙公祠 在迎恩橋北,祀署縣事上杭縣知縣趙碩來。
國 朝
趙公祠 三。一在文昌祠右,一在東門城外,一在豐稔渡頭。祀知縣趙廷標(biāo)。
孟徐功德書院 在縣治西舊平西驛地。祀本府知府孟熊臣、推官徐開遠(yuǎn)。因甲辰年水荒大饑,發(fā)谷賑濟(jì),永定之士民賴之。有碑文,熊興麟撰。
盧公書院 二。一在文昌祠東,一在西郊。為本府同知署縣事盧裕礪立。
申公書院 在孟公祠后。祀署縣事寧化縣丞申傳芳。
郭樂二師祠 在學(xué)宮土地祠左。為教諭郭萬完、訓(xùn)導(dǎo)樂維清立。
碑
宋
丞相文天祥駐節(jié)碑。
明
知縣王環(huán)政績碑
署縣事本府同知黃震昌政績碑
知縣何守成政績碑
知縣危言政績碑
知縣吳殿邦去思碑
署縣事林逢春去思碑
知縣升臨江府同知伍耀孫去思碑
教諭周桐去思碑
訓(xùn)導(dǎo)王尚賓去思碑
典史陸衷赤去思碑
代捕三層司項旭陽去思碑。
國 朝
汀路總兵高守貴平寇碑
分巡漳南道衛(wèi)紹芳平寇碑
本府知府孟熊臣賑濟(jì)碑
本府推官徐開遠(yuǎn)賑濟(jì)碑
院司道府嚴(yán)禁積蠹碑
知縣岳鐘淑政績碑
本府同知署縣事盧裕礪詳革三害碑
知縣潘翊清禁革碑
教諭郭萬完去思碑
訓(xùn)導(dǎo)樂維清訓(xùn)士碑 。
論曰:祠以崇祀典,碑以勒功勛,古志也。永定土瘠民勞,易于見休。自開治以來,或以過化立,或以治行功德立,或以興利除弊立。祠有十五,碑逾二十,不啻潮陽之頌昌黎、晉人之望峴山也。后有以某績祠于某地,某功勒于某石者,其視此與。
屬 蒞
興化巡檢司 明洪武五年間,設(shè)在溪南里古鎮(zhèn)。正統(tǒng)間,鄉(xiāng)官范金以太平里虎岡寇盜出沒,無以防于東,奏徙興化鄉(xiāng)巡司于虎岡,改名太平巡檢司。天順間,寇發(fā)于南,有司請復(fù)設(shè)司于古鎮(zhèn),仍名興化巡檢司。成化十五年間,縣遷司于豐稔寺之右。嘉靖三十七年,遷司于上杭峰頭。因萬歷年間,設(shè)兵于河頭隘,筑城堡,設(shè)通判一員、百戶一員坐鎮(zhèn)。復(fù)遷司于豐稔寺。凡五遷焉。舊署濱河,洪水泛圯。國朝康熙十年,巡檢劉杰遷于高阜,買地鼎建,署廨聿新。
太平巡檢司 即正統(tǒng)間徙興化鄉(xiāng)于虎岡者,景泰末,徒于高陂。成化十五年開縣,仍于高陂建司,未有廨舍。嘉靖十八年,知縣唐燦買民盧金穩(wěn)屋地為之。
三層嶺巡檢司 在金豐里天德甲。成化十四年,都憲高明,因廣東饒平、大靖、小靖地方盜賊數(shù)起,奏設(shè)巡司防守。該司所轄三大山:一曰岐嶺,一曰苦竹,一曰條河。盜常據(jù)為巢穴。舊司已廢,今巡司暫寓于大溪公館。議者謂大溪非制,仍欲復(fù)于舊司云。
以上三司巡檢各一員,吏各一名,弓兵各三十名。【載《舊制》。】
論曰:親民之吏莫如守令,而屬蒞尤與小民密邇。故國家設(shè)官分職,必于邑之鄉(xiāng)里立巡司焉,所以分庶務(wù)而兼緝御也。永之三司,設(shè)于險要,均有社稷生民之寄。程子曰:“一命之士,茍留心于濟(jì)人,于人必有所濟(jì)?!本邮枪僬?,其亦思無忝厥職哉。
郵 傳
平西驛 原設(shè)于上杭縣東小扳池邊。嘉靖十九年,僉事侯廷訓(xùn)遷于本縣,改府館為之。本縣編米三千八百零八石四斗,又武平縣編米四百九十一石六斗。十年通共米四千三百石。舊規(guī)馬米五年一編,每石先編米五斗,編戶自納。嘉靖四十三年,奉漳南道黎申請明文:即編米一石,追銀三兩八錢,給官當(dāng)。至萬歷三年,奉軍門劉察院孫明文:十年一編,遇編每米一石,追銀三兩七錢,解府轉(zhuǎn)給官當(dāng)。路通汀、贛、漳、泉、潮、惠,甚為沖要。西至上杭,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東至適中驛,一站一百二十里,夫價一錢二分。南至大埔,一站八十里,夫價八分。視他驛為重。【按,舊驛館廢,其地基四至,分為祠宇民居。北至周宅為界,南至街為界,東至巷街為界,西至廖宅為界。內(nèi)周君盛小屋一所,又鄭育英一間,又廖景運小店一間,又陽汝奇小店一間,又戴德祠二堂,又孟公祠二堂,又岳公祠一堂,又羅元盛一間,又賴養(yǎng)振房地一棟,又何公祠一堂,又何公祠左陳茂青二間,其租俱入學(xué)公用?!?br />
鋪 舍
市西鋪 縣西門外。
德化鋪 縣西北溪南里金砂村。
接敬鋪 舊在金豐里,為大溪鋪。后遷溪南里接敬。
信感鋪 縣西北勝運里豐稔公館。
溪口鋪 舊在金豐里,為新村鋪。后遷豐田里溪口。
青坑鋪 舊在金豐里莒溪,為月流鋪。后遷太平里青坑?!疽陨狭伨惚究h徭編。】
白沙鋪
箭灘鋪 在縣東二十里。
羅灘鋪 在縣東三十里。
湖雷鋪 在縣東四十里。
龍窟鋪 在縣東五十里?!疽陨衔邃伨闵虾伎h徭編?!?br />
【按,嘉靖間巡道侯廷訓(xùn),以永定初開,改路置驛道于永定,連設(shè)九鋪。如白沙、箭灘、羅灘、湖雷、龍窟屬上杭編徭。沂而上之,如半嶺、龍?zhí)?、上寨、傅坑屬龍巖編徭。在二縣,則以更換途次,互有相接。其實,則鋪遞徭輕,而驛夫煩苦。舊《志》馬米,尚有武平協(xié)濟(jì)一項。不知何年,而驛站之銀不復(fù)可稽。知縣岳鐘淑詳立膳夫三十名,每里歲出膳銀捌錢,權(quán)供答應(yīng)。至用夫既多,又不免派之里排,蓋自改路以來,而永之官民俱受累矣。舉人孔煌猷為之記?!?br />
坊 市
承流坊 縣治左。
宣化坊 縣治右。
儒林坊 學(xué)宮西。
迎恩坊 縣西?!疽陨纤姆?,弘治間廢?!?br />
七貴坊 城隍廟左。為邑人廖堂兄弟立,舊廢。
總鎮(zhèn)中州坊 漳南道右。為邑人廖堂兄弟立。今改為鄞汀名邑。
錦衣坊 南街。為邑人指揮廖鵬立,舊廢。
科第節(jié)義坊 所載多有廢者。明萬歷以后,科第多人俱未立坊。
進(jìn)士坊 漳南道左。為邑人賴先立。
登云坊 南街。為邑人賴守方、賴守正立。
登庸坊 漳南道后。為邑人孔廷訓(xùn)立。
亞魁坊 縣治左。為邑人廖凱立。
五馬坊 泮池前。為邑人賴先立。
文魁坊 學(xué)宮左。為邑人賴先立。嘉靖間廢。
進(jìn)士坊 平西驛右。為邑人張僖立。
地官坊 迎恩門內(nèi)。為邑人吳世瑛祖湘立。
風(fēng)憲坊 城隍左。萬歷四十七年,為邑人沈玉璋、沈孟化立。玉璋系嘉靖中恩貢,授寧海縣主簿,以子孟化貴,累贈中憲大夫。坊表”父子風(fēng)憲”。
旌節(jié)坊 在學(xué)宮右。為邑人闕應(yīng)禎母鄭氏立。
孝義坊 縣后左。為邑人劉榮立。
孝子坊 學(xué)宮西新巷口。為孝子鄭懋官立。
世勛坊 在龍岡。為邑人孔庭訓(xùn)立。
論曰:賜坊所以表尊顯也。其有碩德豐功卓犖名世者,固赫赫在睹聞間。至于積行之士高誼閎深,不二之婦苦節(jié)永矢,原未嘗亟亟求名,而司風(fēng)厲之權(quán)者,必為請坊志表。入其里則,式而敬之,緇衣有懷。士大夫與匹夫婦無二視也,斯又微尚之所存歟!
街 巷
【按,明崇禎九年,郡守唐世涵下令街坊,扼要處各設(shè)柵門,啟閉以時,比屋安枕?!?br />
大街在縣治前,橫闊二丈。東至太平門,西達(dá)迎恩門,前通杭陂水圳,后抵新街三條廣陌。南門亞魁坊直抵興化門,闊一丈五尺。皆知縣王環(huán)經(jīng)劃。成化十八年,甃砌以石,平夷如砥。萬歷間,以儒學(xué)射圃辟為新巷,上通察院行署,下通西街。天啟間,以儒學(xué)前大坪創(chuàng)建文昌祠,西辟為青云路,上通西街,下通晏湖。
市 鎮(zhèn)
縣前市 南門市 東門市 西門市 湖雷墟 武溪墟 溪口墟 雙口墟 永龍墟
大排墟 大院墟 豐稔墟 下洋墟 古竹墟 深溪鎮(zhèn) 仙師鎮(zhèn) 折灘鎮(zhèn)
論曰:永之市鎮(zhèn),居積不時。農(nóng)納其獲,女效其織,非有商賈奇贏(校注:原文為“嬴”,疑誤,校改為“贏”。)、列牙分埠之地也。故價不待平,市無私斂,交易而退。其猶神農(nóng)氏之風(fēng)歟!
水 利(校注:此條目與卷首目錄名稱不同。)
晏湖 在儒學(xué)前,周圍約百余丈。陂水經(jīng)流,清漪可愛。為學(xué)宮之明堂,邑中之勝概。
【按,萬歷三年舊《志》:晏湖,原周瓊地。僉事林克賢,買置為儒學(xué)泮池。又因鄭維綱屋橫亙于中,知縣劉文紹以學(xué)東隙地易之。至隆慶元年,通學(xué)議泮池不宜立之學(xué)外,遂鑿內(nèi)池。而晏湖歲納租銀壹兩,今為文昌祠春秋之祀?!?br />
杭陂 在縣西北,陂水入城,通于四圳,流出城外,灌溉田塘,屢被水沖。知縣岳鐘淑,捐俸重修。甲辰,大水沖廢。知縣洪天開、邑糧戶捐資砌筑。有記,見《祠翰》。
蔡家陂 在溪南里龍磜。昔有姓蔡者,率眾修筑,功歸于蔡,故名。灌溉之利,有上、中、下三則。鄉(xiāng)官鄭厚、監(jiān)生鄭迥率民僉呈,知縣唐燦親詣踏勘,申請漳南道錢、水利道曾、本府知府馬批允,雇工于水源上高數(shù)尺鑿石通水,利遂均焉。
大陂 在勝運里乾田界。洪武間,鄉(xiāng)民率眾筑堰,灌田甚廣。后山樹木,屬于本陂修筑。
石陂 舊有圳,年久湮塞。嘉靖十八年,鄉(xiāng)民具呈到縣,申請重修,灌溉田畝三千余秤。
白葉陂 在縣溪南里五圖地方。
石坑陂 在湖雷。溉田三千秤,圳水環(huán)繞,鄉(xiāng)民賴之。
落陽陂 在奧杳高橋頭,貢生吳蒙筑。
大洋陂 在武溪。
溫 泉 【附】
大洲湯 在縣東隔溪,泉池中可浴。
箭灘湯 在溪南里。源出小澗,不涸,可浴。
下洋湯 在金豐里。自石壁流出,四時不竭,可浴。
李田湯 在勝運湯湖。熱可熟物,旁有冷泉,可以浣濯。
論曰:自秦以后,井田廢而溝洫隨之。尚賴有民社之責(zé)者,因山澤之勢而興灌溉之源,則鄭國在前,白渠在后,亦萬世之利也。永邑八陂,由于人力潴蓄眾流,散潤禾黍。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用,食政攸資。然時雨稍降輒即潰圮,圩岸失防,嘗苦荒暵。非明哲君子,孰令水漱其際,民食其德也哉?
橋 渡
雄鎮(zhèn)橋 在東關(guān)。正德二年,邑人錦衣衛(wèi)指揮廖鵬肇建,舊名曰“臥龍”。嘉靖十三年,奔流沖斷橋墩,知縣毛鳳屬里民吳璘、陳惟盛等重修,自西岸為間凡三十有二,漳南道儲詢易名“飛虹”。每歲編橋夫一名,以供灑掃?!疽厝丝淄ビ?xùn)《記》?!考尉溉吣辏笏疀_壞石墩,知縣許文獻(xiàn)重修,仍曰“飛虹”。嘉靖四十五年,大水沖壞兩墩,知縣龍堯達(dá)重修,更名“躍龍”。至萬歷二年,大水沖壞五墩,知縣何守成重修?!疽厝藦堎摇队洝??!科渑f編橋夫一名革。萬歷四十三年六月,大水沖壞石橋,知縣吳殿邦重修,更名“永定橋”。崇禎甲申年二月,流賊燒毀橋店。六月,大水沖去橋墩。至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潘翊清屬民鄭福麟、顧華明、張即舉、王森啟,捐資募眾重修。【邑人熊興麟《記》。】
迎恩橋 在城西。嘉靖十三年,知縣毛鳳募眾用木肇建。四十一年,遭兵燹。隆慶二年,知縣陳翡募工,以石拱砌。國朝康熙三年,大水漂廢。十年,知縣潘翊清捐俸重建。
小東橋 在雄鎮(zhèn)橋東,路通金豐里。
古溪橋 在溪南里,路通折灘。潮州鄉(xiāng)民江碧琳等募眾修葺,架亭跨于其上。
箭灘橋 在溪南里箭灘村。正德三年,邑耆吳璇捐資創(chuàng)建。續(xù)因水沖,邑耆吳璘重修。
湖雷橋 在豐田里湖雷村。正德八年,邑耆吳常鎮(zhèn)捐資創(chuàng)建。
大源橋 在溪南里。
深渡橋 在太平里高陂,路通龍巖。春夏潦水泛漲,行者艱涉。成化十三年,鄉(xiāng)民簡惟時、吳克恭、盧宗善募財鑿石拱砌。嘉靖三十七年,大水沖廢,鄉(xiāng)人以枋為之。國朝康熙甲辰又廢。巡檢郭天福修之,鄉(xiāng)人呼為“郭公橋”。
白沙橋 在勝運里白沙爐。
古田渡 在縣東門外,原徭編渡夫一名。后造臥龍橋,改編羅灘渡。
羅灘渡 在羅灘鄉(xiāng)。原徭編夫一名,歲工食銀一兩二錢。后增八錢,共銀二兩??滴跏哪瓴脺p一兩,實給銀一兩。邑人封君沈九山,捐田稅七秤,增給渡夫。
鴨麻潭渡 在羅陂(校注:原文“坡”,校改為“陂”。)嶺下。舊志載:“增生闕明軒捐田稅叁拾桶?!焙笠蛎骷径蓺???滴醣幽辏嘘I明軒孫生員闕戴恩恢復(fù)祖渡,增置渡稅玖拾桶給渡夫工食,載渡民米柒斗五升。
豐稔渡 勝運里豐稔公館前,北達(dá)上杭。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二兩四錢?!焙笤鲆粌桑踩齼伤腻X。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勝運里民賴佩珰,又募眾買田五十八秤五分,湊添渡夫工食,豎碑渡頭。
葛傅渡 在溪南里長遠(yuǎn)隔口,路通撫民館。
錦豐渡 在溪南里,路通潮州府。
清江渡 在溪南里武藝坪,路通潮州府。
新羅渡 在太平里,路通龍巖。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一兩八錢?!表樦问哪辏畈镁佩X,實給銀九錢。
下洋渡 在金豐里。福廣山僧慧光,募置田稅六十九桶,為渡夫工食。
高陂渡 在深渡橋之下。生員盧承璋捐資立。
新寨渡 在溪南里。原編渡夫一名,工食銀二兩四錢。康熙十四年,裁一兩二錢,實給銀一兩二錢??滴跏?,里民張晉珩,自建福德渡亭一間,施大洲塅上田稅五十桶,為永遠(yuǎn)橋渡之資。佃人張乾一、張生亮耕。載本縣:民米二斗,系渡夫完納。
南山渡 在縣治南。徭編渡夫一名。舊志載:“工食銀二兩四錢?!焙笤鲆粌?,共三兩四錢。順治十四年,裁減一兩七錢,實給銀一兩七錢。
下坑渡 在縣治南。
古鎮(zhèn)渡 在溪南黃泥坑口。舊志:“下坑古鎮(zhèn)二渡,原無編徭?!笨滴跏?,里民張晉珩施大洲塅上田稅三十桶,為下坑、古鎮(zhèn)二渡并南山渡永遠(yuǎn)成梁之費。佃人張元旭耕。載本縣:秋糧一斗三升,渡夫完納。
論曰:凡水有畔岸之處,小則架略彴,大則驅(qū)木石,厥名為橋。至長河巨浸之間,非方舟弗濟(jì)也,厥名為渡。橋渡既設(shè),行李之往來便焉。永雖僻地,然改路以來,皇華之使,出途之旅,踵相接也。今皆建置完善,貴者無漸帷之虞,賤者無揭履之苦矣。(校注:原文為“厲”,同“履”。)夫除道成梁,飭于夏令。輿梁徒杠,訓(xùn)于子輿。入其邑者,于焉觀政云。
亭
紀(jì)功亭 更名王侯祠。
鳴岐亭 在縣西鳴岐嶺頂。
分水亭 在分水凹。
接官亭 舊在縣西,成化十五年,知縣王環(huán)造。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xiàn)申改大洲庵為東接官亭,拓迎恩橋空地造西接官亭。今廢。
少憩亭 在迎恩橋北【邑人盧貫有記】。今廢。
鳳麓亭 邑人熊國昌建。崇禎甲申重九,知縣伍耀孫登北樓,見孝義吳階泰增補松木,募工灌溉,舉酒慰勞于此。贈以詩云:“百年誰與辟蓬蒿,羨爾栽培獨自勞。矯矯蒼鱗應(yīng)有待,樵人須共惜龍毛?!?br />
文山亭 在緣嶺。宋丞相故壘,鄉(xiāng)人筑亭志之。
吳公亭 在溪南楊梅凹,為知縣吳殿邦建。
去思亭 在迎恩橋北。
訪孝亭 在大埠嶺。邑令周齊同舉人林鐘桂訪孝子鄭懋官廬墓處。鄉(xiāng)人建之。
塔
文 塔 在縣南十里黃泥坑口。萬歷年間,知縣許堂建,生員吳贊、張堯中、賴登瀛督其事。
論曰:考《傳》,(校注:指《宋史 文天祥傳》。)至元十四年,天祥移漳州,出江西,丞相之駐節(jié)于緣嶺。蓋此時也,寒鴉泣壘,霜雁吟屯,山川草木,猶舍凄怨,后人遂建亭其地。永之有亭,實始于此。后或以攀轅建,或以訪孝立,累累相繼矣。至合尖云際,植笏峰頭,久以文筆坤申議改,未果。夫亭可隨地而設(shè),惟塔貴合乎天星,任卓筆之責(zé)者,是在來茲哉。
教 場
教場 初在縣城內(nèi)臥龍山麓。深三十丈,闊十九丈。正德十五年,知縣邢瑄遷于東郊。萬歷二年,洪水沖去。知縣何守成、典史李鑰,鼎建講武臺一所。從旁建廳三間,繚以垣。大門一間,匾曰“威遠(yuǎn)”??滴跫壮侥辏疀_教場,演武門、亭俱廢。
關(guān) 隘
興化寨 在縣溪南里。先在勝運里豐稔寺,今移峰頭。
太平寨 在縣東北太平里。
三層嶺寨 在縣東南金豐里。
箭竹隘 成化二十三年,漳南道伍希閔,因鄰界廣東小靖地方盜賊出沒,奏議委武平所官兵守御。尋,以廢革。至萬歷丙辰,詔郡縣選將才。通邑舉貢生盧寶之子盧五昌【名日昭】,委守箭竹隘口,防御有方。天啟戊辰,加銜參將,昭不受,謝事養(yǎng)親,而隘守久無人矣。今設(shè)塘房于此。
折灘隘 在縣西溪南里。
大埠隘 在縣西溪南里。
河頭隘 在縣南溪南四圖。萬歷四年,筑城堡?!疽厝丝谆烷嘤杏??!?br />
錦豐窯隘 在溪南里,路接廣東界。
緣嶺崠隘 在縣東豐田里,路接漳州界。
水槽凹隘 在縣西北勝運里。
蔡坑隘 在縣西北勝運里。
金溪嶺隘
古竹隘 漳廣相連,伏戎淵藪。國朝知縣岳鐘淑詳請,特設(shè)駐防把總一員,統(tǒng)兵鎮(zhèn)之?!驹斠姟秷D說》。】
論曰:建圉以險,守險以人。凡地之扼吭拊背,中逵四達(dá),則設(shè)關(guān)隘以防之。至名隸尺籍,職司守望,則農(nóng)隙以司馬法教焉。故守險之人即所教之人,而所教之人即守險之用也。永邑關(guān)隘披圖可考,惟是教場,舊在東郊。今雖淹圯,舊址尚存,猶可以為坐作進(jìn)退之區(qū)。夫以簡閱精嚴(yán)之旅,而又據(jù)一夫當(dāng)關(guān)之勢,則永真固于金湯矣。
寺
萬壽寺 在縣治東。成化二十年,知縣王環(huán)督龍壽寺僧以崇募緣建之,匾曰“祝圣道場”。國朝順治七年,知縣趙廷標(biāo)督楚僧大梆,募緣重修正殿,增塑羅漢十八尊,改三門為大廳,匾曰“天子萬年”。東西舊建兩齋:東齋下為文像堂【生員戴錦重修】,又下為靈岳堂;西齋下為子孫堂,又下為五顯堂【邑人丘萬球建】。正殿之后為觀音堂,僧大梆重修。堂后為靜室,僧含白建。
普陀巖 在縣東??滴蹙拍?,知縣潘翊清買民地鼎建。
金谷寺 在溪南里金砂村。元中統(tǒng)年間僧寂尚建??滴跏曛匦蕖?br />
龍壽寺 在溪南里古鎮(zhèn)【舊《志》載】。廢。
豐稔寺 在勝運里。舊《志》:“奉例折賣?!比f歷年,復(fù)置重修。甲辰年水廢。僧居尚存。
慶清寺 在豐田里。元德佑年,僧了通建。
龍歸寺 在太平里。元至順間,僧友因建。明天順間,里民簡宗孝、盧惟益等募眾重修。
北山寺 在太平里,元至正間,僧普貴建。
大院寺 在溪南里。
梅山寺 在豐田里赤逕鄉(xiāng)。
西霖寺 在金豐里大溪鄉(xiāng)。
西霖宮 在金豐里奧杳村。
真武宮 二。一在縣治北門;一在縣治西井右,舉人周行先建。
仙師宮 在溪南里。
通濟(jì)宮 在勝運里。
鎮(zhèn)龍宮 在太平里大塘凹。
仙馬宮 在太平里洪源村。
神 宮 在豐田里湖雷村。
夫人宮 在金豐古竹村。
將軍庵 在溪南里龍安寨長遠(yuǎn)隔。中祀觀音大士,傍祀趙將軍。恤災(zāi)悍患,常顯靈異??滴跞辏瑑?nèi)署縣事連城縣知縣趙良生,同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重建。
石圳庵 在縣東石圳潭上。其下為放生潭,游魚充牣。知縣洪天開構(gòu)亭于上?!疽厝诵焯﹣碛杏??!?br />
三層嶺福廣庵 在金豐永定大埔界。順治己丑年,僧慧光建。
梅山庵 在太平里,元中統(tǒng)間建。
福廣庵 在溪南里,離錦豐窯十里。邑耆吳璇建。
閣
大悲閣 在縣治西山。知縣伍耀孫建。國朝知縣岳鐘淑重修。前堂原為老姆閣,生員丘與長捐資建。因瓦桷頹廢,康熙三十二年,內(nèi)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鼎新。
廣嗣閣 在豐田里武溪大路。崇禎年間,邑人盧日昭建。中祀大士,鄉(xiāng)人求嗣多靈驗,故名。左有三教堂,養(yǎng)生魚于潭,架亭于上,為“呼鱗臺”。【有記,有詩?!?br />
觀音閣 在豐田里武溪鯉潭上。僧大智募建。
論曰:紺園之建,實為國家恢宏象教、祝厘講約之地。故通都大邑之中,其為日月天宮、琉璃地道者,甍相接也?!队乐尽放f存八寺十三庵,散置鄉(xiāng)落,雖不敢稱為化城寶地,要皆苾蒭者之所居。至行宮飛閣,亦悉載之,以備方外之志云。
恤 典
(校注:此條目卷首目錄為“恤政”。)
預(yù)備倉 一在縣治內(nèi),一在豐田里慶清寺側(cè)。倉廢基存。
【按,預(yù)備倉,嘉靖十九年,巡道侯廷訓(xùn)檄各縣建立。迨萬歷年間,屢命出帑糴谷。凡士民之以義勸者,表其宅里,賜之旌獎,載在成書,可考也。故縣治有官倉,各鄉(xiāng)則為義倉。凡法以罪當(dāng)贖者,令民照價輸谷,而官計其入,不復(fù)受金。入官贓罰,則盡以為糴本,別置一廒。每歲,秋則增價糴之,春則減價糶之。且谷積三歲則腐,蟲鼠風(fēng)雨壞之。故有以陳易新之法,或以時糶糴如古,常平其數(shù),貯之庫藏。官府承代,則以交盤。此可以平市中騰涌之價,銷壟斷遏糴之私,法至善也。后之惠民者,仿而行之,何患乎旱災(zāi)也哉?】
養(yǎng)濟(jì)院 在縣東一里山麓間。周圍四十丈,外門繚以垣。內(nèi)廳一間。左畔住房一列七間,右畔一列六間。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獻(xiàn)重修。
漏澤園 無告之民,有院以養(yǎng)之,有祭以祀之。若無義塚,則其無所歸矣。萬歷三年,知縣何守成創(chuàng)建于山川壇側(cè)山麓間,周圍數(shù)里
論曰:養(yǎng)濟(jì)、漏澤,為無告之民養(yǎng)生送死而設(shè)也。昔先王之于民也,鰥寡孤獨,首先仁政。而京觀之制,收鯨鯢以封之。夫鯨鯢且封,況民乎?今養(yǎng)濟(jì)有院,而漏澤為民居矣。擇地施澤,寧無待歟?
營建卷之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