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
吏部
欽定日下舊聞考
御制題詞 目錄
譯語總目
詳校官庶吉士臣 胡鈺
檢討臣德生覆勘
總校官進士臣程嘉謨
校對官進士臣單可璂
謄錄監(jiān)生臣陶文溥
御制日
下舊聞考題詞二首
第一章書緑起
第二章書自儆
重考彛尊書以成七言權當序而行名因日下荀文若跡逮春眀孫北平
朱彛尊所編日下舊聞捃拾載籍及金石遺文分為十三門四十二卷頗為綜核與北平孫承澤所著
春眀夢余録七十卷均有裨于帝都考證但其書不免罣漏淆訛因命館臣重加訂正其春眀夢余録
內所載亦間采輯
罣漏豈無補所闕淆訛時有校從精百年熙皞繁文物
朱彝尊書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今又及百年太平熙皞民物繁昌自宮殿城市改置添建復編增為十
五門成書一百六十卷名曰日下舊聞考
似勝三都及兩亰
曾賦皇都與帝都曾賦皇都
癸酉年曾賦皇都帝都詩兩篇帝都詩言自古建都之地莫過燕京之據(jù)形勝皇都詩言今燕京體大
物博戸口繁滋
若茲形勝古今無金遷元復其乆矣
自金天徳中遷都燕城號中都元至元間改名大都眀自金陵遷于北京我朝因之然其城郭宮殿凡
數(shù)遷移率非金源之舊矣
清修滋盛乎御苑法宮誠富此返淳還檏益殷吾論成知過淵衷寫
余臨御四十余年凡京師壇廟宮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皆物給價工給值然究以頻興工
作引為已過辛丑歲曾著知過論以自箴
更勵聰聽奕葉圖臣董誥奉 敬書
臣英亷等奉勅編纂日下舊聞考成書謹奉表上進者伏以辰居星拱經天
曜帝座之垣皇極疇敷括地志神畿之府考山川而陳風俗承平統(tǒng)一車書彰文物而紀聲明首善先
詳輦轂蓋九州島赤縣盡圣朝無外之規(guī)模而三輔黃圖為王者宅中之都會正體裁于竹素博聞資
廣見重研考掌故于蕓緗舊帙待新編益煥瞻云就日近光紬石室之書索獻征文數(shù)典壯金臺之色
廣輪式廓載籍臣增輝等誠歡誠抃稽首頓首上言竊惟星分析木垣市開躔地訪空桐戴匡映極涿
鹿陳云師之戰(zhàn)指南而軒帝成都燭龍曜日御之鄉(xiāng)宅朔則陶唐命職禹乘四載首冀方而畿甸宜尊
商宅五邦近亳邑而幽并遂合周室下車之始封錫薊邱姬宗列爵以來強推燕國召棠勿剪以分藩
鄒黍生溫而吹律上谷列三邊之郡剏始嬴秦廣陽筑萬載之宮跡荒炎漢幕南庭啟僣名銅馬之門
代北兵精威壯盧龍之塞九萬人唐軍瀛漠節(jié)鎮(zhèn)沿隋十六州晉割燕云版章隘宋耶律會同之世始
建城隍金源天德之時增修宮室迨元大都之設尚尊總管之名迄明繼世以還遂正京師之號蓋其
神皋形勝天府膏腴扼四塞以居中處上游而馭逺郁鍾王氣龍盤鳯舞之祥俯視侯封棊布星羅之
勢萬斛轉東南之粟財賦遙輸九闗控西北之邊威棱逺詟右太行而左碣石前滄海而后居庸固已
雄視秦州基恢洛邑千百國朝宗之盛簡編宜有成書億萬年祚世之長紀載端資博考然而叢編少
確古籍多湮燕國春秋苐傳名于墨子幽都圖志空著目于隋書管詎窺天轉滋疑于耳食錐寧指地
徒自牖于面墻從未有功成巍煥識大而識小無遺治洽蕩平同軌與同文并盛如今日者也欽惟皇
帝陛下天亶干行日升離照平泰階而光宅星云河岳之珍符正鼎位以凝基風雨陰陽之和會紹衣
纘緒擴締構于龍興握紐恢纮奠綱維于鰲紀鴈臣絶塞欵闗而覲展來庭象譯殊方辟地而屯開列
障禮樂際百年之會民物阜昌圖書集四庫之成圣明述作志籍重修一統(tǒng)山莊更上塞成編輿經詳
定九畿鎬邑則留都備輯惟向明首出天中之景命方新而典學余閑日下之傳聞訂舊史臣手録彝
尊著有專書家學踵成昆田補其剩簡謂其功勤摭拾如膠百衲之琴嘉其力費爬梳似集千狐之腋
別一十三門之鱗次思茹古以 今采千六百種于毫端快枕經而葄史雄闗絶嶂策屐登臨名剎高
臺按圖指索認籀文于甫草 詳同馬攻車剔碑版于荒苔盡訪吉金貞石道古瀛洲之暇藤屋紬蕓
曝書長水之鄉(xiāng)笛漁削藁然而稱名失實不無誤寳康瓠愛博難專未免見遺荊璞語洪纎之條貫罣
漏滋多況方位之遷移參差互出景物載劉侗之畧歳月都非街衢仍張爵之編阓阛已改千鈞玉甕
乆歸別殿之儲萬石金鐘屢易精藍之制每舊存而新軼慈仁則寺少雙松或昔晦而今彰希憲則堂
尋萬栁成均獵碣何容別立專門武庫星謡詎足登諸大雅況復羲文軒箓宜揚糺縵之
天章松棟云牕應載輝煌之睿藻
游豫園林之勝不宜列以郊坰清嚴府寺之曹未可廁諸城市此則拘墟多陋握鉛槧而難工臚采雖
繁 瑜瑕之不掩者也我皇上特命廷臣重厘舊志俾搜羅于故實用審定夫曩篇體制須嚴在先明
其條例折衷至當悉仰荷夫綸言發(fā)山經水志以考詳合晷景星圖而細勘九重輪奐全登宮史之編
三館研摩譯準國書之字志壺天于上苑文沼靈臺詳且廨宇于諸司槐 棘院通都九市十三門則
轂擊星街神策五營廿四旗則翼分卦位
若夫
郊壇廟社學校農桑敬
天法
祖之念欽若常昭體國經野之謨厘然具在一代之典章制度揚景鑠而頌文明兆民之舊德先疇樂
清寧而浴膏澤彼葛洪之雜記未有聞焉即應劭之舊儀方斯蔑矣而且萬 藝疑事必稽乙覽披
函讕言務正訪遺蹤于瓊島何闗塞外之山辟迂論于金河試證井華之水名更八景泉豈埀虹派演
萬源河知號鳯音隨誤讀辨?zhèn)饕捎诹巡匾u佳名笑附會于釣璜之渚鷹臺呼處荒基莫指仁
虞鷲嶺飛來示像誰聞天竺凡此千秋傳信訂訛悉秉夫圣裁更以萬象陶镕即事多形于睿詠敷陳
據(jù)典敬登首見之篇考核研精許附下方之
案臣等識慚測海才愧研京朶殿云霞幸趨蹌于禁近斗城霄漢瞻壯麗于宸居承詔命而兢惶愧見
聞之固陋發(fā)篋浩如煙海難期竟委窮源操觚寛以歳時敢曰事增文減州居部次半仍舊貫之辭類
別區(qū)分兩補新題之目尾躔龍而宿曜榮光上動星文骨市駿而風雄古跡逺追世紀河山襟帯金湯
之形勢長留軒陛堂皇棟宇之經營畢具分九衢而雄萬雉駢闐百貨之場逺六遂而近四郊環(huán)擁五
云之氣千里封圻斥衍惟民樂止于京畿一時官守羈縻在昔沿名于僑治邊障則險由天設榆塞松
闗版圖則齒驗生繁歌衢舞巷風仍淳樸漸摩被德化之成物自蕃昌華實擅上腴之利至若瑣文軼
事終雜綴而別附存疑加以創(chuàng)例新裁増苑囿而更添官署總其成數(shù)十五類囊括斯全視彼原書卌
二卷帙贏過半浸菑時而澤豯養(yǎng)職方之紀地加詳環(huán)禆海而首神州騶衍之談天孰據(jù)燦羅胸之典
故應資作賦之才勝指掌之輿圖用備洽聞之助春滿皇州景象天上恩多人依帝里光華長安日近
建銅圭而紀盛思綜括乎九經九緯之全仰軒鏡以高懸備多識于一物一名之細伏愿奎照權衡天
言弁冕頒埀秘閣采風陳誦訓之書嘉恵藝林潤色佐論都之筆從此拱神京之百二自合梯航玉帛
以偕徠弼成服者五千直統(tǒng)侯甸要荒而莫外太平寰宇金甌增白阜之圖
廣內承明玉府煥丹函之秘臣等無任瞻天仰圣感激屏營之至謹奉日下舊聞考一百六十卷目録
一卷隨表恭進以聞
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初五日奉 知道了欽此
乾隆四十七年月日大學士臣英亷 領侍衛(wèi)內大臣尚書臣和珅尚書臣梁國治尚書臣徳保
欽定日下舊聞考
凡例
一朱彝尊原本分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坰京畿僑治邊障戶版風俗物產雜綴十三門掌列眉
分頗稱詳贍應各仍舊目惟城市門首標京城總紀皇城各卷又各官衙署原本載入城市門國朝官
府建置視前代更昭美備又八旗內務府各衙門均屬創(chuàng)設謹別立官署一門以原有各條移入新分
門目而以現(xiàn)在體制增載于后又城西玉泉香山等處原本俱列入郊坰門今西郊為御園勝地謹別
立苑囿一門用崇規(guī)制一神京古跡紛羅流傳多舛恭讀御制詩文幾訂訛紀實諸篇無不折衷至當
炳若日星
今遵旨凡原文并增載及三抬雙抬單抬冩者俱頂格原按及新増按語俱低二格凡有圣祖仁皇帝
御制詩文世宗憲皇帝御制詩文我皇上御制詩文內有因地作記因事立碑因物成詠者
謹分門録載
一朱彝尊原本援引該洽而征采既多難免遺漏今將原本所引各仍其舊而以現(xiàn)在援據(jù)補入者續(xù)
編于后凡朱彝尊原引則加一原字于上朱昆田補遺者則加一補字于上其新行添入者則加一增
字于上逐條標識以期一目了然一凡朱彝尊原有按語以朱彝尊原按五字標首其現(xiàn)加考證按語
則用臣等謹按四字別之一原本各門內有編次參錯體例不符如明代坊巷俱入城市門而遼金元
坊巷名目乃載入宮室門之類殊未畫一俱應詳核改正其他應行移改之處尚多謹擬凡自他門移
入者俱于各條下用小字注明原在某門今移改字様庶彼此 核較為詳密一宮室一門惟遼金故
宮在今都城西南故跡已湮祗應臚列舊名以備考證其元明宮室實本朝營建所因自應分晰縷載
謹照宮史將今制逐一載入仍加按證明一原本城市門內所列坊巷街衢俱據(jù)明張爵所編五城坊
巷胡衕集敘次但現(xiàn)在五城界址隸屬已各不同而坊鋪之制亦多更改謹將城市一門悉以現(xiàn)今五
城界冊為準如原本在中城而今應歸入東城原本在南城而今應歸入中城者即將原引各條移入
現(xiàn)隸本城之下庶考訂咸歸確實一原本所引各條內如有原書舛誤及考據(jù)失實應行駁正者謹將
現(xiàn)據(jù)考證各書増入仍別加按語如本無舊書可據(jù)者則將現(xiàn)在情形據(jù)實詳識
一古跡內凡昔有今無如慈仁寺雙松之類俱加案注明其有舊在他處今經移置如承光殿玉甕覺
生寺大鐘之類則將原引之書載入新移之地其物雖移置而寺廟尚仍其舊者則于寺廟本條內注
明今移某處詳見某門字様令前后詳畧互見以資 考一原本寺觀現(xiàn)存已廢改建重建者均于各
本條下注明俾今昔了如指掌一京畿一門原本系按順天府所屬州縣次第編排自當各仍其舊惟
地方沿革隨時異宜其増損分析之處均應考訂増入今擬以現(xiàn)今順天府屬地方為準其名山河道
有與昔日情形異者俱加案詳考至遵化玉田豐潤三屬今已別為遵化直隸州不隸順天謹附編京
畿卷后一金石碑碣有原本未載者今俱為増輯一原書之末附石鼓考三卷専敘獵碣源流今石鼓
現(xiàn)列成均似不應専為標目謹移入官署門國子監(jiān)條下以歸畫一
一原書取材欲博不無泛濫如因敘兵部官署而兼及于當時諺語因敘國子監(jiān)而兼及于許衡教法
因敘憫忠寺而兼及于謝枋得賜謚本末今擬似此類者俱改用雙行小字附存各條之后以為區(qū)別
庶不致混淆
一原本所引昔人詩賦序記之屬頗傷繁冗謹擬擇其中無用者酌加刪汰其有名人著作可資考證
而未經采擇者亦間為酌増俱用雙行小字附入各條之下
一書內遼金元人地官名除詩詞限于平仄不改外余俱照新定國語改正仍恭依
欽定三史之例于初見處注明音義及原作某某今譯改字様并于卷首列譯語總目用資考證
一朱昆田所撰補遺原本俱附于各卷之后謹擬各按門類散入本條之下庶 編次有倫而檢閱亦
便其有原按語者亦加朱昆田原按以別之
一朱彝尊原書有姜宸英徐元文高士竒張鵬馮溥五人序及朱彝尊自序今俱移載卷末其王原書
后語原本誤置卷首謹一體録次于后一凡原書字義訛舛今為訂正者于每卷末別立舉正篇依次
記出其刪節(jié)之條較少則于每門之末附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欽定日下舊聞考目録 地理類三 都會郡縣之屬
卷一 星土
卷二 世紀
卷三世紀
卷四世紀
卷五形勝
卷六形勝
卷七形勝
卷八形勝
卷九國朝宮室
卷十國朝宮室
卷十一國朝宮室
卷十二國朝宮室
卷十三國朝宮室
卷十四國朝宮室
卷十五國朝宮室
十六國朝宮室
卷十七國朝宮室
卷十八國朝宮室
卷十九國朝宮室
卷二十國朝宮室雍和宮
卷二十一國朝宮室西苑一
卷二十二國朝宮室西苑二
卷二十三國朝宮室西苑三
卷二十四國朝宮室西苑四
卷二十五國朝宮室西苑五
卷二十六國朝宮室西苑六
卷二十七國朝宮室西苑七
卷二十八國朝宮室西苑八
卷二十九宮室遼金
卷三十宮室元一
卷三十一宮室元二
三十二宮室元三
卷三十三宮室明一
卷三十四宮室明二
卷三十五宮室明三
卷三十六宮室明四
卷三十七京城總紀
卷三十八京城總紀
卷三十九皇城
卷四十皇城卷
四十一皇城
卷四十二皇城
卷四十三內城中城一
卷四十四內城中城二
卷四十五內城東城一
卷四十六內城東城二
卷四十七內城東城三
四十八內城東城四
卷四十九內城南城
卷五十內城西城一
卷五十一內城西城二
卷五十二內城西城三
卷五十三內城西城四
卷五十四內城北城
卷五十五外城中城
卷五十六外城東城
卷五十七外城南城一
卷五十八外城南城二
卷五十九外城西城一
卷六十外城西城二
卷六十一外城北城
卷六十二官署宗人府內閣中書科
卷六十三官署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
卷六十四官署太常寺翰林院詹事府
卷六十五官署光祿寺太仆寺順天府鴻臚寺
卷六十六官署國子監(jiān)
卷六十七官署國子監(jiān)
卷六十八官署石鼔考附
卷六十九官署石鼓考附
卷七十官署石鼓考附
卷七十一官署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內務府
七十二官署領侍衛(wèi)府鑾儀衛(wèi)八旗都統(tǒng)前鋒統(tǒng)領護軍綂領圓明園總統(tǒng)
卷七十三官署歩軍綂領火器營健鋭營
卷七十四國朝苑囿南苑一
卷七十五國朝宮囿南苑二
卷七十六國朝苑囿暢春園
卷七十七國朝苑囿樂善園
卷七十八國朝苑囿西花園圣化寺
卷七十九國朝苑囿泉宗廟
卷八十國朝苑囿圓明園一
卷八十一國朝苑囿圓明園二
卷八十二國朝苑囿圓明園三
卷八十三國朝苑囿長春園
卷八十四國朝苑囿清漪園
卷八十五國朝苑囿靜明園
卷八十六國朝苑囿靜宜園一
卷八十七國朝苑囿靜宜園二
卷八十八郊坰東一
卷八十九郊坰東二
卷九十郊坰南
卷九十一郊坰西一
卷九十二郊坰西二
卷九十三郊坰西三
卷九十四郊坰西四
卷九十五郊坰西五
九十六郊坰西六
卷九十七郊坰西七
卷九十八郊坰西八
卷九十九郊坰西九
卷一百郊坰西十
卷一百一郊坰西十一
卷一百二郊坰西十二
卷一百三郊坰西十三
一百四郊坰西十四
卷一百五郊坰西十五
卷一百六郊坰西十六
卷一百七郊坰北
卷一百八京畿通州一
卷一百九京畿通州二
卷一百十京畿通州三
卷一百十一京畿三河
卷一百十二京畿武清
卷一百十三京畿寳抵寧河
卷一百十四京畿薊州一
卷一百十五京畿薊州二
卷一百十六京畿薊州三
卷一百十七京畿薊州四
卷一百十八京畿香河
卷一百十九京畿覇州一
卷一百二十京畿覇州二
卷一百二十一京畿保定
卷一百二十二京畿文安
卷一百二十三京畿大城
卷一百二十四京畿固安
卷一百二十五京畿永清
卷一百二十六京畿東安
卷一百二十七京畿涿州一
卷一百二十八京畿涿州二
卷一百二十九京畿涿州三
卷一百三十京畿房山一
卷一百三十一京畿房山二
卷一百三十二京畿房山三
卷一百三十三京畿良鄉(xiāng)
卷一百三十四京畿昌平州一
卷一百三十五京畿昌平州二
卷一百三十六京畿昌平州三
卷一百三十七京畿昌平州四
卷一百三十八京畿順義
卷一百三十九京畿懐柔
卷一百四十京畿宻云一
卷一百四十一京畿宻云二
卷一百四十二京畿平谷
卷一百四十三京畿遵化州今升直隸州謹照原書附編
卷一百四十四京畿玉田豐潤今屬遵化州僑治并附
卷一百四十五戶版
卷一百四十六風俗
卷一百四十七風俗
卷一百四十八風俗
卷一百四十九物產
卷一百五十物產
卷一百五十一物產
卷一百五十二邊障
卷一百五十三邊障
卷一百五十四邊障
卷一百五十五存疑
卷一百五十六存疑
卷一百五十七雜綴
卷一百五十八雜綴
卷一百五十九雜綴
卷一百六十雜綴原序附后
臣等謹案日下舊聞考一百六十卷乾隆三十九年奉勅撰因朱彝尊日下舊聞原本刪繁補缺援古
證今一一詳為考核定為此本原書分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坰京畿僑治邊障戶版風俗物產
雜綴十三門其時城西玉泉香山諸處臺沼尚未經始故列郊坰門中與今制未協(xié)諸廨署入城市門
中太學石鼓獨別為三卷于體例亦屬不倫今増列苑圃官署二門并前為十五門而石鼓考三卷則
并于官署門國子監(jiān)條下又原本城市京畿二門五城及各州縣分屬之地今昔不同一一以新定界
址為之移正原本所列古跡皆引據(jù)舊文夸多務博不能實驗其有無不免傳聞訛舛彼此互岐亦皆
一一履勘遺蹤訂妄以存真闕疑以傳信所引藝文或益其所未備或刪其所可省務使有闗考證不
漏不支至于列圣宸章皇上御制凡涉于神京風土者悉案門恭載尤足以昭垂典實藻繪山川古來
志都京者前莫善于三輔黃圖后莫善于長安志彝尊原本搜羅詳洽已駕二書之上今仰承睿鑒為
之正訛補漏又駕彝尊原本而上之千古輿圖當以此本為準繩矣乾隆四十九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
譯語總目 凡原書人地官氏及器物名中有字面無庸改者不加譯注有譯改而音義或先分見他處
原文又相同者俱不復注若音義同而原文間有小異者則注明義見前舊作某某又或一處而所譯
音義有已見有初見者則初見者加譯注余亦注明義見前舊作某某
卷二
巴堅 滿洲語大理也舊作阿保機
詳袞 索倫語理事官也舊作詳穩(wěn)
猛伊 喇伊喇滿洲語黍也舊作栧剌
錫里 滿洲語選撥也舊作數(shù)例
裕悅 舊作于越譯音
休格 舊作休哥譯音
希達 滿洲語門簾也舊作奚底
色珍 滿洲語車也舊作斜軫
特哩袞 蒙古語為首之謂也舊作惕隠
伊什唐古特語智慧也舊作乙室
薩哈 滿洲語小圍也舊作撒合
廸里 索倫語頭目也舊作敵烈
圖魯卜蒙古語形勢也舊作突呂不
唐古滿洲語百數(shù)也舊作唐古
蕭托果托果蒙古語釡也舊作討古
穆濟 滿洲語大麥也舊作抹只
舒蘓 蒙古語髙粱也舊作矧思
赫徳 滿洲語渣滓也舊作痕徳
罕都 滿洲語稻也舊作懇篤
卷四
庫哩布 滿洲語被唬住也舊作 離不
阿古達 舊作阿骨打譯音
洛索 滿洲語極濕難耕地也舊作婁宿
貝勒 滿洲語管理眾人之稱也舊作孛堇
達什林牙達什唐古特語吉祥也舊作大石
哩布 滿洲語使留也舊作斡離不
阿克善 滿洲語發(fā)水后樹木上掛的柴草也舊作阿骨奭
索多 蒙古語鳥翅大翎也舊作散覩
尼楚赫 滿洲語珍珠也舊作銀術可
道喇 蒙古語下也舊作鐸剌
布什 滿洲語滕也又去毛鹿皮也舊作蒲莧
尼堪 滿洲語漢人也舊作粘罕
卷五
巴圖魯 滿洲語勇也舊作霸突魯
穆呼哩 滿洲語禿尖也舊作木華黎
托克托 蒙古語定也舊作脫脫
卷六
諳達 蒙古語伙伴也舊作唵答
卷二十九
拉里 滿洲語爽利也舊作剌履
果啰洛納延 果啰洛舊作葛邏祿從八旗姓譜改正納延蒙古語八十數(shù)也舊作乃賢
赫舎哩 舊作紇石烈從八旗姓譜改正
特哩 蒙古語齊整也舊作忒鄰
圖克坦 舊作徒單從八旗姓譜改正
布達 滿洲語飯也舊作白答
貝勒 義見前舊作孛詰烈
舒穆嚕 舊作石□從八旗姓譜改正
布薩揆 布薩舊作仆散從八旗姓譜改正
徹伯爾 蒙古語 潔也舊作察八
呼沙呼 滿洲語鴟鸮也舊作胡沙虎
穆延 舊作沒捻從八旗姓譜改正
保喇巴圖 保喇蒙古語雄駝也巴圖堅固也舊作布吾剌 都
卷三十
薩都拉 滿洲語結親也舊作薩都剌
鄂勒哲 蒙古語壽也舊作完澤
達爾瑪 梵語法也舊作荅里麻
錫寳齊 蒙古語養(yǎng)禽鳥人也舊作普寶赤
集賽 蒙古語翰流值班之謂也舊作怯薛
和爾果斯 蒙古語牧地遺矢也舊作和禮霍孫
齊蘓 蒙古語血也舊作曲樞
濟遜 蒙古語濟遜即濟蘓顏色也舊作質孫
阿南達 梵語阿難也舊作阿難答
瑪哈噶拉 梵語大黒神也舊作馬哈吃喇
哈喇哈斯達爾罕 哈喇蒙古語黒色也哈斯玉也達爾罕凡有勤勞者免其差役之稱也舊作哈剌哈
孫荅剌罕
察納 蒙古語那邊也舊作察那
鄂爾多 滿洲語宮也舊作斡耳朶
卷三十一
伊嚕布哈 伊嚕蒙古語凈也布哈犍牛也舊作月魯不花
哈喇郭勒 哈喇義見前郭勒蒙古語河也舊作憨剌合兒
伊嚕特穆爾 伊嚕義見前特穆爾蒙古語鐵也舊作月魯帖木兒
雅克特穆爾 雅克蒙古語結實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燕帖木兒
恭吉哩 舊作弘吉剌從八旗姓譜改正
阿裕爾錫哩達喇 阿裕爾梵語壽也錫哩威也達喇救度也舊作愛猶識理達臘
輝和爾 回部名也舊作畏吾兒譯音
富珠哩翀 富珠哩舊作孛術魯從八旗姓譜改正
札實 唐古特語吉祥也舊作瞻思
多爾濟 唐古特語金剛也舊作鐸爾直
庫庫 蒙古語青色也舊作巙巙
喀喇庫庫 喀喇蒙古語黒馬也庫庫義見前舊作康里巙巙
多爾濟巴勒 多爾濟義見前巴勒威也舊作朶耳直班
雅克布哈 義俱見前舊作雅不花
卷三十二
齊達勒 蒙古語能也舊作赤徳爾
伊克徳勒丹 伊克蒙古語大也徳勒衣也丹有也舊作亦黒迭兒丁
伊蘓布哈 伊蘓蒙古語九數(shù)也布哈義見前舊作也速不花
圖喇 滿洲語柱也舊作禿剌
安圖 滿洲語山陽也舊作安童
巴延 滿洲語富也舊作伯顏
噶布喇婉 梵語盛水執(zhí)舞之螺螄也舊作加巴剌般
察罕岱布哈 察罕蒙古語白色也岱有也布哈義見前舊作長安迭不花
博啰 蒙古語青色也舊作孛羅
帕克斯巴 唐古特語圣也舊作八斯巴
雅滿達噶 梵語怖畏金剛也舊作牙蠻答哥
僧格 唐古特語獅也舊作桑哥
額森布哈 額森蒙古語平安也布哈義見前舊作野仙普化
昌通 昌唐古特語酒也通飲也舊作昌童
阿爾尼格 蒙古語阿爾花紋也尼格一數(shù)也舊作阿尼哥
伊克 義見前舊作也可
諾爾布 唐古特語財也舊作南必
納竒錫 蒙古語絨線也舊作納失失
翁吉喇特 舊作翁吉剌從八旗姓譜改正
卷三十七
赫嚕 滿洲語車幅也舊作喝魯
斡 滿洲語氣味也舊作哇
羅卜科 蒙古語淖泥也舊作魯不古
果實 滿洲語疼愛也舊作髙十
烏珍 滿洲語重也舊作屋質
固云 唐古特語才能也舊作彀英
珠赫哷果勒齊 珠赫哷舊作術虎從八旗姓譜改正果勒齊滿洲語中心也舊作髙琪
卷三十八
舒嚕 滿洲語珊瑚也舊作沙剌
鄂勒哲胡土克 鄂勒哲義見前胡土克唐古特語再來人也舊作完者忽都
卷四十三
青吉斯 舊作成吉斯照蒙古源流改正
胡土克 義見前舊作忽都
霞哩 滿洲語斜眼也舊作廈哩
阿裕爾巴里巴特喇 阿裕爾義見前巴里梵語威也巴特喇好也舊作愛育黎撥力八達
卷四十四
博爾濟蒙古語二軰奴也舊作別兒怯
卷四十五
和必斯 蒙古語樂器名也舊作胡撥四
都哩黙色 都哩蒙古語式様也黙色器械也舊作土兒宻失
察爾竒 滿洲語扎板也舊作乂兒機
卷四十六
札瑪里廸音 舊作札馬魯丁譯音
卷四十九
白索珠 舊作白鎖住譯音
蘓隴裕勒 蘓隴唐古特語守護也裕勒地方也舊作思龍宜
博果岱 蒙古語麥也舊作伯忽都
綽爾濟鄂特色爾 綽爾濟唐古特語法師也鄂特色爾金光也舊作綽吉我些兒
卷五十
趙塔齊兒 塔齊兒蒙古語瘠地也舊作塔察
和坦伊蘓 兒和坦蒙古語城也伊蘓義見前舊作忽都于思
阿爾哈雅 阿爾義見前哈雅墻也舊作阿禮海牙
永和爾 蒙古語絨也舊作巖穆忽爾
和遜 蒙古語空也舊作忽先
敏珠爾哈雅 敏珠爾唐古特語無違之謂也哈雅義見前舊作米只兒海牙
伊爾特穆爾 伊爾蒙古語鋒刃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野里帖木兒
孟克特穆爾 孟克蒙古語經常之經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忙哥帖木兒
薩里黙色 蒙古語地弩也黙色義見前舊作薩哩宻實
玖珠 舊作九柱譯音
額琳沁佐特 額琳沁唐古特語寳也佐特庫也舊作亦鄰真尊
圖烈圖阿穆爾布哈 圖烈圖蒙古語有柴也阿穆爾安也布哈義見前舊作朶列圖按木不花
烏蘭特穆爾 烏蘭蒙古語紅色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五魯帖木兒
準臺 準蒙古語東也臺有也舊作術溫臺
阿薩爾 蒙古語閣也舊作阿散
卷五十一
珠占 蒙古語厚也舊作竹真
摩該 蒙古語蛇也舊作貊髙
呼嚕 滿洲語手背也舊作斛羅
博果宻 蒙古語包褁也舊作不忽木
赫嚕 義見前舊作曷魯
卷五十二
瑪勒圖 蒙古語有牲畜之謂也舊作滿圖
阿爾威 阿爾義見前舊作阿魯
瑪勒 蒙古語牲畜也舊作馬兒
鄂齊爾 蒙古語金剛也舊作斡赤
達納 蒙古語管也舊作答難
卷五十三
凌戩巴勒丹 凌唐古特語長也戩裝儼也巴勒丹全威也舊作領占班丹
札什藏布 札什唐古特語吉祥也藏布美好也舊作著肖藏卜
桑噶巴拉 桑噶梵語僧也巴拉守護也舊作桑渇巴剌
諤格徳依 舊作窩闊臺照蒙古源流改正
色辰 蒙古語聰眀也舊作薛禪
鄂勒哲圖 鄂勒哲義見前圖蒙古語有也舊作完澤篤
庫魯克 蒙古語超眾之謂也舊作曲律
布延圖 布延蒙古語福也圖義見前舊作普顏篤
格根 蒙古語眀也舊作格堅
額林沁巴勒 義俱見前舊作亦鄰真班
阿南達錫哩 義俱見前舊作剌拶室利
特古思布哈 特古思蒙古語全也布哈義見前舊作帖古思不華
卷五十四
布爾罕 蒙古語佛也舊作卜魯罕
卷五十八
噶瑪拉 梵語蓬花葉也舊作甘麻剌
卷五十九
察克 蒙古語時也舊作察割
違喇 義見前舊作牒蠟
札克□古魯 扎克□滿洲語霞也舊作只撒
卷六十
伊勒希按班 伊勒希滿洲語副也按班大臣也舊作夷離畢
完顏佛寜 佛寜滿洲語羣也舊作完顏蒲湼
蒙古臺 蒙古語有銀也舊作忙兀臺
云丹藏布 云丹頓古特語才也藏布義見前舊作允丹藏卜
卷六十四
烏珠 滿洲語頭也舊作兀術
卷六十七
實勒們 滿洲語鷂子也舊作實理門
愛滿 滿洲語部洛也舊作愛馬瑪
瑪蘓庫 滿洲語粗也蘓庫皮也舊作馬斯忽
烏徳美 蒙古語送也舊作兀都瞞
多羅岱 蒙古語七數(shù)也舊作奪羅
筆且齊 蒙古語寫字人也就舊作必阇赤
札爾古齊 蒙古語斷事人也舊作札古魯真
文宣努 舊作文宣奴譯音賽音
賽音袞巴克實 蒙古語好也袞深也巴克實師也舊作仙孔八合識
卷六十九
尼瑪哈 滿洲語魚也舊作粘沒罕
卷七十二
濟蘓 蒙古語顏色也舊作只孫
卷七十七
班廸達 梵語才能也舊作板的達
卷七十九
都哩沁 都哩義見前沁唐古特語大也舊作朶里真
卷八十七
阿勒錦 滿洲語聲譽也舊作阿里吉
和勒博林牙 和勒博滿洲語聯(lián)絡也舊作回離保
特爾格 蒙古語車也舊作錢哥
卷八十八
香沙 唐古特語肉鼻也舊作薌山
卷八十九
伊徹察喇 伊徹滿洲語新也察喇注酒器也舊作月赤察兒
吉勒展 滿洲語恕也舊作晈貞
沁特穆爾 義俱見前舊作赤因帖木兒
喀喇鼎珠 喀喇義見前舊作康里鼎珠舊作定柱今對音譯改
伊遜岱爾 伊遜蒙古語九數(shù)也岱爾牡鹿也舊作埜素達爾
叚達傘 達傘滿洲語政也舊作定僧
泰費音納 泰費音滿洲語太平也納地也舊作太平奴
色徹圖 蒙古語聰明也舊作薛徹篤
索諾木巴勒 索諾木唐古特語福也巴勒義見前舊作鎖南滿
策布哈 策唐古特語壽也布哈義見前舊作慈普化
實喇卜藏布 唐古特語好智慧也舊作沙喇贊卜
穆爾濟延 穆爾蒙古語蹤跡也濟延命也舊作馬兒吉顏
沙克珊 滿洲語狡猾人也舊作山山
札薩克 蒙古語政也舊作札撒
卷九十一
善延實庫 善延滿洲語白色也實庫撒袋內襯格也舊作鄯陽石古
卷九十二
索琿 滿洲語姜黃色也舊作素溫
札達 蒙古語石也舊作斫答
巴咱爾 梵語金剛也舊作巴薩爾
札拉爾 蒙古語帽纓也舊作札剌爾
貝實勒 唐古特語琥珀也舊作比渉兒
卷九十三
特穆津 蒙古語鐵之最精者舊作忒沒真
卷九十四
奈曼 蒙古語八數(shù)也舊作乃蠻
哈喇 義見前舊作曷剌
賽瑪爾堪 回地名也舊作邪達思干
徹伯爾 義見前舊作札八兒
卷九十五
罕嘉努 舊作韓家奴譯音
張巴舒新 舊作張缽信順照三史畫一改正
普元努 舊作普元奴譯音
卷九十六
雅爾鼐羅宻克 雅爾鼐唐古特語夏居也羅宻克智慧眼也舊作雅納啰釋彌
班廸達桑噶實哩 班廸達桑噶實哩義俱見前舊作板的達薩訶咱釋哩
烏巴廸呢雅實哩 烏巴廸呢雅梵語法術也實哩威也舊作吾巴帖耶室哩
布達實哩 梵語佛威也舊作勃塔室哩
卷九十七
足克戩古爾 足克戩唐古特語首飾也古爾賬房也舊作左吉古魯
索諾木納木結 蒙古語有福人也舊作鎖南嚷結
卓哈 舊作主活照三史畫一改正
噶布拉 蒙古語天靈蓋也舊作葛巴剌
嘉勒斡凌戩 嘉勒干唐古特語勝也凌戩義俱見前舊作結斡領占
札巴藏布 札巴唐古特語徒弟也藏布義見前舊作札巴藏播
章臺揚扎巴 舊作章臺陽咤巴譯音
卷九十八
諾摩罕 蒙古語樸實也舊作那木罕
阿卜呼穆爾布哈 阿卜呼蒙古語取也穆爾布哈義俱見前舊作安普忽馬兒不花
卷九十九
黙沙實哩 黙唐古特語大也沙肉也實哩義見前舊作謨沙室利
沙克節(jié)依 沙克節(jié)依畨姓也舊作沙津愛
卷一百
布達實哩 義見前舊作卜答失里
蘓蘓勒巴 蒙古語敬也舊作速速班
丹徹爾特穆爾 蒙古語最潔凈鐵也舊作丹徹理帖木兒
眀埒棟阿 明埒唐古特語好名也棟硨礙也阿五數(shù)也舊作明理董阿
錦嘉努 舊作金界奴譯音
額穆爾蘓 滿洲語單層也舊作阿麻
達嚕噶齊 蒙古語頭目也舊作達魯花赤
薩勒廸 索倫語甲也舊作撒廸
鴻和爾布哈 鴻和爾蒙古語黃色也布哈義見前舊作炅火兒不花
卷一百一
拜珠 蒙古語存也舊作拜住
索約勒哈陶黙色 索約勒蒙古語教化之化也哈陶剛也黙色義見前舊作鎻咬兒哈的迷失
阿實克布哈 阿實克蒙古語利也布哈義見前舊作阿沙不花
卷一百四
必巴實 梵語佛名也舊作八不沙
沙克嘉實哩 沙克嘉梵語姓也實哩義見前舊作相迦失里
年札克策喇實 年唐古特語妙也扎克名譽也 壽也喇實吉祥也舊作輦真吃剌恩
卷一百七
額森 義見前舊作也先
庫春 蒙古語刀也舊作曲出
察罕 義見前舊作察漢
圖沁特穆爾 圖沁唐古特語大力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禿堅帖木兒
婁都爾蘓 婁蒙古語龍也都爾蘓規(guī)模也舊作老的沙
綽斯戩 綽斯唐古特語法也戩義見前舊作搠思監(jiān)
卷一百八
達勒達 滿洲語隱避處也舊作達達
安布 唐古特語不善之謂也舊作奄卜
布延特穆爾 布延蒙古語福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卜顏帖木兒
蘓拉吉達 蘓拉滿洲語閑散也吉達搶也舊作速朗吉大
卷一百九
臺哈布哈 臺哈蒙古語長毛也布哈義見前舊作大不花
圖們岱爾 圖們蒙古語萬數(shù)也岱爾牡鹿也舊作禿滿迭兒
庫庫特穆爾 義俱見前舊擴廓帖木兒
都哩都爾蘓 義俱見前舊作篤烈圖述
卷一百十一
珠克 索倫語房屋也舊作祝阿
卷一百十二
納琳 蒙古語細也舊作納麟
瑪魯 滿洲語瓶也舊作買閭
阿巴齊 蒙古語行圍人也舊作阿八赤
蒙古岱 即蒙古也舊作忙兀
耀珠 舊作□住譯音
卷一百十三
聶赫 滿洲語鴨也舊作粘合
丹珠爾丹 丹珠爾蒙古語續(xù)藏經名也井義見前舊作答術丁
卷一百十四
富察集賽 富察舊作蒲察從八旗姓譜改正集賽義見前舊作□舎
溫特赫實芳努 溫特赫舊作溫廸罕從八旗姓譜改正寔芳努舊作十方奴譯音
多羅臺 多羅蒙古語七數(shù)也舊作朶羅
尼古勒 蒙古語罪孽也舊作揑古剌
卷一百十七
薩敦 滿洲語親家也舊作撒敦
卷一百二十
伊喇仲夾努 伊喇舊作移剌從八旗姓譜改正仲夾努舊作眾家奴譯音
珠格爾 蒙古語閑散也舊作只哥
額蘓倫 蒙古語梵天也舊作阿術魯
伊喇鼐爾 伊喇義見前鼐兒蒙古語和也舊作移剌湼兒
舒穆嚕拜達勒 舒穆嚕義見前拜達勒蒙古語形像也舊作石□孛迭兒
卷一百二十四
布哈 義見前舊作伯華
耶律伯特 伯特滿洲語才力不及也舊作頗徳
竒塔特伯竒 竒塔特蒙古語漢人也伯竒堅固也舊作乞臺普濟
卷一百二十五
卓哩 滿洲語指之也舊作啜里
薩巴 蒙古語器皿也舊作薩八
呼喇楚 蒙古語積聚也舊作忽剌出
納哈塔 舊作納合從八旗姓譜改正
烏庫哩慶壽 烏庫哩舊作烏古論從八旗姓譜改正
星薩 星唐古特語樹也薩地也舊作神撒
卷一百二十六
古拉 古唐古特語身也拉神也舊作古喇
巴納 滿洲語地方也舊作捺缽
卷一百二十七
浩爾齊 蒙古語吹笳人也舊作忽林赤
都爾蘓 義見前舊作禿魯沙
卷一百二十九
完顏和卓 和卓滿洲語美好也舊作合住
愛薪蘓赫 愛薪滿洲語全也蘓赫斧也舊作阿興松哥
克實克慎思 克實克舊作克沙骨從八旗姓譜改正
和斯 蒙古語雙也舊作賀斯
卷一百三十
雅勒呼 滿洲語肉橧盆也舊作牙忽
茂巴爾斯 茂蒙古語不善之謂也巴爾斯即巴爾虎也舊作木八剌
眀安達 達滿洲語為首之稱也舊作答
拜珠 舊作伯住譯音
卷一百三十一
薩里黙色 義俱見前舊作薩里彌實
克哷 蒙古語野外也舊作怯烈
黨珠 舊作黨住譯音
卷一百三十二
哈布爾 蒙古語春也舊作胡拔爾
費摩氏 舊作裴滿氏從八旗姓譜改正
卷一百三十三
克特 蒙古語火鐮也舊作斫答
唐古定格 唐古義見前舊作唐 定格舊作定哥譯音
烏達 滿洲語買也舊作烏帶
烏嚕 滿洲語是也舊作烏祿
烏凌阿 舊作烏林答從八旗姓譜改
卷一百三十四
塔斯 蒙正古語性烈也舊作田斯
唐古特 部名也舊作唐兀
卷一百三十五
巴納 義見前舊作納缽
濟延 義見前舊作井源
卷一百三十八
爪爾佳 舊作夾谷從八旗姓譜改正
多羅 義見前舊作托喇
準臺 義見前舊作竹溫臺
卷一百四十
邁珠 舊作買住譯音
卷一百四十一
珠嘉 舊作術甲從八旗姓譜改正
佛紳 滿洲語柄也舊作法心
伊扎爾 蒙古語根源也舊作咬查剌
卷一百四十三
烏梁海 舊作兀良哈譯音
準布 滿洲語提撕也舊作阻
圖卜蘓 舊作陁鎻從八旗姓譜改正
卷一百四十四
實納 滿洲語新也舊作習揑
達春 滿洲語敏捷也舊作脫出
卷一百五十一
尼嚕罕 滿洲語書也舊作努爾干
拜特穆爾 拜蒙古語不動之謂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伯帖木兒
安塔哈 塔哈滿洲語客也舊作答海
達掄 滿洲語飲馬處也舊作達魯何
卷一百五十二
諾音 蒙古語官長也舊作朶顏
納克楚 唐古特語黒水也舊作納哈出
錫津 滿洲語釣魚絲線也舊作鞾錠
薩巴 義見前舊作撒八
寔古納 蒙古語審問也舊作習古乃
博勒和 滿洲語潔凈也舊作婆羅火
達蘭 蒙古語七十數(shù)也舊作撻□
烏哈達 滿洲語塔子頭也舊作歪骨垜
卷一百五十三
鈕佑祿罕努 鈕佑祿舊作粘割從八旗姓譜改正罕奴舊作韓奴譯音
琿楚 滿洲語氷床也舊作渾黙
洛索 義見前舊作婁室
舎音 滿洲語色白也舊作斜也
巴爾斯 義見前舊作拔離速
阿嚕岱 蒙古語山陰也舊作阿魯帶
斡罕 滿洲語 頭也舊作窩干
蘓嚕克 蒙古語牧羣也舊作速魯
奎騰 蒙古語冷也舊作跨 頭
鼐爾布哈 義俱見前舊作乃兒不花
都古爾濟 蒙古語盈滿也舊作吐護真
瑠和 滿洲語海白魚也舊作留斡
克埒木 蒙古語墻也舊作怯烈門
諾海 蒙古語犬也舊作訥懐
阿固岱 蒙古語寛也舊作阿忽帶
薩里 義見前舊作撒里
巴圖爾 蒙古語勇也舊作八都兒
阿達竒 滿洲語鄰也舊作愛的斤
和碩 滿洲語隅也舊作火篩
都塔濟特穆爾 都塔濟蒙古語缺欠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豆叱仇帖木兒
卷一百五十四
尼雅滿 滿洲語心也舊作粘罕
齊喇哈蕃 齊喇滿洲語嚴也哈蕃官也舊作查剌合攀
哲伯蒙古語梅針箭也舊作遮別
竒塔特博哈 竒塔特義見前博哈身笨也舊作可忒薄剎
烏蘭巴爾 蒙古語紅虎也舊作訛魯不兒
多爾濟 義見前舊作朶兒只
雅勒呼 滿洲語大槽盆也舊作鴉鶻
布埒齊 蒙古語吹海螺人也舊作不蘭奚
桂齊 滿洲語善也舊作貴赤
阿蘓 滿洲語網也舊作阿速
哈喇婁 蒙古語黒龍也舊作哈兒魯
錫里濟 蒙古語選 也舊作昔里吉
卷一百五十五
里齋努 舊作俚砦奴譯音
鄂啰呼 蒙古語進也舊作窩羅虎
嘉木揚喇勒智 嘉木揚唐古特語文殊菩薩也喇勒智智慧劍也舊作楊連真加
特們徳爾 即特穆爾蒙古語鐡也舊作鐵木迭兒
納木喀桑結 納木喀唐古特語天也桑結佛也舊作曩哥星吉
卷一百五十六
伯嘉努 舊作伯嘉奴譯音
特穆爾達什 義俱見前舊作鐡木兒塔識
卷一百五十九
特嘉 舊作赤盞從八旗姓譜改正
三寳努 舊作三寳奴譯音
總裁
原任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管戶部事務世襲一等輕車都尉臣于
敏中
經筵講官大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兼刑部事務臣英亷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步軍統(tǒng)領務世襲三等輕車都尉臣和珅
經筵講官大子少保戶部尚書臣梁國治
經筵講官禮部尚書臣徳保
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今任工部尚書臣劉墉
原任刑部侍郎臣錢汝誠
督辦
太子太保文淵閣提舉管事兵部尚書臣福隆安
刑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臣胡季堂
戶部侍郎兼管順天府府尹事今任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世襲一等輕車都尉臣蔣賜棨
原任順天府府臣尹改授光祿寺卿臣劉純煒
總纂
宗人府府丞今提督浙江學政竇光鼐
原任編修臣朱筠
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讀臣張燾
監(jiān)察御史臣許寳善
纂修
編修提督貴州學政臣潘曾起
編修臣蔡廷衡
編修臣吳錫麒
編修臣闗槐
編修臣陸伯焜
監(jiān)察御史今任工科掌印給事中臣戈源
戶部主事臣孔繼涵
原任戶部員外郎升貴州糧驛道臣徳隆
原任刑部郎中臣宋調元
校録
候選州同臣任兆鯨
進士候選知縣臣趙大溎
進士候選知縣臣單可璂
進士候選知縣臣趙雯
舉人候選內閣中書臣葉元符
舉人候選知縣臣李傳爕
謄録兼校録
舉人候選知縣臣顧超
謄録
中書科中書臣丁嘉
候選布政使經歴臣陸光洙
候選塩大使臣唐懋修
候選布政使經歴臣鄺振南
候選縣丞臣吳曙澐
候選縣臣丞秦泰
候選州同臣池大經
候選州同臣陶聞溥
候選州同臣汪人瑞
舉人候選知縣臣葉庭和
候選縣丞臣陸昌曽
候選縣丞臣黃珩
候選縣丞臣董光驥
欽定四庫全書
詳校官庶吉士臣 胡鈺
檢討臣德生覆勘
總校官進士臣程嘉謨
校對官進士臣葉元符
謄錄監(jiān)生臣董光驥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
星土
臣等謹按自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島島島島之地而后世之言分野者或以中宮斗杓或以二
十八宿或以天市垣或以五星至唐一行則又創(chuàng)為山河兩戒之說眾議紛繁立論各殊按唐杜佑分
野議謂以國之分野上酌天象始于周季然其可疑者如周敬王魯哀公之時吳為越所滅其后六十
九年始命韓趙魏為諸侯又十七年三國始分晉地又五十六年越為楚滅當吳未亡時列國尚有數(shù)
十韓魏趙又未為諸侯自呉滅至分晉凡八十八年時既不同何以預分十二國之躔次乃班固漢書
地理志皇甫謐帝王世紀則分區(qū)域以配星躔取不同時之十二國強配之實所未審又如房星為宋
分野東平須昌壽張屬焉然其地在濟東屬魯本非宋分又如星紀躔次為吳越分野然星紀在于東
北而吳越實在東南至其地分則或多或少鶉首極多鶉火極狹蓋甘石之書本由假托后人附會益
屬支離鄭康成有言九州島島島島分野之書既亡后世堪輿所言易渉于誕是以星分域漢時已疑
之矣朱彛尊原書宗志書之例廣為引據(jù)列星土于卷首亦沿襲前人之說今仍存其舊本而于征引
脫略之處更采諸書以廣其未備焉原北斗七星是謂帝車運乎中央而臨制四方六曰開陽亦曰應
星主木主燕大象列星圖
臣等謹按史記隋書及通志亦作開陽星經及宋天文志作闿陽又按博雅旋為冀州開陽為梁州臣
等又按朱彝尊原書所載如斗宮天市垣二十八宿山河兩戒五緯諸家之說征引既多敘次未免舛
雜今詳加厘正分門類敘其靈征則附于卷末云增北斗七星石氏云五主燕隋志六主燕増辰象考
劉昭后漢書補注璇璣者北極星也玉衡者斗九星也八為幽州按春秋緯二冀州同上增中宮七星
五主土主燕羣書考索原玉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史記天官書原壬燕趙亥燕代漢書
天文志増戍趙亥燕淮南子臣等謹按淮南子及博雅載戌趙亥燕與漢天文志互異或以其犬牙相
錯相近之土兼言之也原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列各十一星其東垣南第三星曰燕宋兩朝天文志
臣等謹按星經天市圖第二星為燕與宋兩朝天文志互異増?zhí)焓性鸥柙谎噙B南海盡屬宋西歌
曰南海與燕為雁行中西星經同異考増?zhí)焓性亲蠓噜u淮厯書
原楚南一星曰燕有變動以其國占之宋史天文志增十二國十六星在須女南隋志楚南一星曰燕
按今監(jiān)中圖韓東南一星曰燕辰象考增天市垣燕一星在楚星南通占大象列星經原蒼龍七宿有
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糞也星經原尾九星如鉤蒼龍尾箕四星形狀如簸箕丹元子歩天歌增西歌
曰接心是尾九點曲卓如衣角飄風前箕星有四明相等大口如箕正向西中西星經同異考増尾亦
為九子星箕亦曰天津一曰天雞晉書天文志補尾為九子箕為敖客史記天官書補尾有七星形如
蝎尾箕有四星形如牛角法苑珠林補箕尾之間謂之九江口觀象玩占増宋均云尾屬后宮場故得
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元命苞云尾九星箕四星為后宮之場也史記索隠増宋均云箕以簸
揚調弄為象又受物有去之來之之象也詩云維南有箕載翕其舌又詩緯云箕為天口主出氣是箕
有舌象讒言故詩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為敖客行請謁也同上増尾箕尾為析木之津于辰在寅燕
之分野尾九星為后宮亦為九子星近心第一星為后妃次三星并為次三嬪末二星為妾箕主八風
亦后妃之府也史記正義原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春秋元命苞原箕尾為燕春秋說題辭増星部
地名尾箕燕淮南子増尾箕幽州史記天官書増燕故治今上漁陽右北平遼東莫郡幽州也越絶書
増燕星得尾箕山河兩戒考注原漢永元銅儀尾十八度開元 儀景佑測驗同永元銅儀箕十度景
佑測驗同開元 儀十一度宋史天文志原尾漢太初厯洛下閎所測十八度宋皇佑所測十九度崇
寜所測十九度少元授時厯郭守敬所測十九度十分箕太初厯十一度皇佑所測十度元豐所測十
一度崇寜所測十度半授時厯所測十度四十分古今律厯考増分度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淮南子
増尾十八度箕十一度天象志増尾十星十八度箕四星九度廣雅增尾宿一黃道經度十一宮一十
度五十四分黃道緯度南一十五度等四箕宿一黃道經度十一宮二十六度五十分黃道緯度南六
度五十六分等三厯象考成増尾宿一赤道經度十一宮六度四十二分赤道緯度南三十六度五十
七分箕宿一赤道經度十一宮二十六度二十一分赤道緯度南三十度二十三分同上臣等謹按厯
代以來測量恒星分度但就本宿所離推刻未有以黃道赤道為之析其經度之毫髪者是以逺自漢
太初厯下至元明司天諸家互有闊狹多寡之殊異我朝
圣祖仁皇帝御制厯象考成一書用黃赤經緯互推乃得二十八宿度分之凖茲載尾箕分星具列其
數(shù)于下于以仰見天道至精法益詳盡蔑以加矣增尾箕康熙壬子年赤道積度尾一十九度九分箕
一十度三十六分黃道積度尾一十五度三十六分箕九度二十分恒星紀要原劉向言地分燕地尾
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漢書地理志原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
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謂之攝提格于律為應鐘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帝王世紀臣等謹
按帝王世紀作自尾十度至斗七度漢書作危字誤今改正原陳卓謂尾箕燕幽也自尾十至南斗十
一費直謂起尾九蔡邕謂起尾四玉海増尾九星去極一百二十七度半箕四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
二十一度半宋兩朝天文志原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陳卓范
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并云尾箕燕幽州上谷入尾一度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
尾七度涿郡入尾十六度廣陽入箕九度晉書天文志増北京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薊三州皆尾分
明史天文志原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新唐書天文志原幽州星分尾箕涿
州星分尾宿十六度薊州星分尾宿三度霸州星分箕尾燕州星分尾斗太平寰宇記增尾箕析木之
次也寅初起尾七度二千七百五十二十一少中箕星五度三百七十六十七終斗八度其分野河間
涿郡廣陽國及上谷漁陽古之北燕舊唐書天文志原宛平大興良鄉(xiāng)尾一度通州三河武清尾二度
昌平順義宻云懐柔尾三度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尾四度豐潤玉田薊州保定尾五度遵化平谷尾七
度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増漢書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今薊州通州南得涿郡之易今州容城今縣
范陽在今易州故安在今易州涿州今州良鄉(xiāng)今縣及渤海之安次今東安縣辰象考原尾箕星曰析
木宮曰人馬時曰寅州曰幽厯代地理指掌圖原第五尾四足箕四足斗一足在寅歲星位焉其神如
弓故曰人馬宮文殊所說善惡宿曜經増寅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唐六典原析木謂
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爾雅原析別水木以箕斗之間是天漢之津也爾雅孫炎注原析木之津劉炫
謂是天漢即天河也在箕斗二星之間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為隔隔河須
津梁以渡故謂此次為析木之津也爾雅疏増?zhí)鞚h起東方箕尾之間謂之天河亦謂之漢津通志原
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周禮總義原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謂之漢津晉書天文志原析津
本晉薊縣改薊北縣開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故遼史地理志原野旅寅野謂星
野旅謂躔次寅者辰舍東方之位燕分析津之所也遼史國語解原星度分野十二次東西南北相反
者四疑似者七所可據(jù)者其惟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維燕可以言東北也樂軒集原析木為云漢
末泒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北河末泒窮北紀之曲東北負海為析木負海者以其云漢之陰也新唐
書天文志原大梁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于恒山辰星位焉同上増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
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漢河間涿郡廣陽及上谷漁陽尾得云漢之末派龜魚麗焉箕與南斗相近為
遼水之陽同上增唐占經曰尾東方木宿之末斗北方木宿之初次在其間分析水木故曰析木山河
兩戒考注原古之人有以天河斷兩界者天猶卵也經星之次環(huán)其四周銀河之所界者半其余則天
市太微位焉故二十八舍其附于河者三之二沿之河以分其勢稽紫宮以定其余有條有次故秦雖
西而位坤維之鶉首云漢之升兩戒之道也呉雖東南而位坤維之星紀云漢之降兩戒之終也燕窮
北紀之曲故以末派之析木為燕蓋星河之流起于井終于箕則南者反北北者反南矣鬳齊十一藁
原袁桷司天臺祭告 宿文析木天津燕都所次維昔初基相攸涂塈民用不頗益遐以治靈臺考占
庸啟震悸善言惟從式致芬祀清容居士集増尾九星十八度在天市垣下河西箕四星七度半考注
增尾箕蒼龍之末也直寅山河兩戒同上増析木之津一名大招一曰漢津同上原辰星主幽州星經
原辰星水精也原北尚書考靈曜方黒色其類水其應上為辰星素問補辰星北方之位黒帝之子天
官星占增辰星宰相之祥也經一百里亦偏將廷尉象也同上増廣雅云辰星謂之兔星則辰星之別
名兔或作毚史記索隠増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罰出辰星史記天官書增兔七命曰
小正辰星天攙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同上增兔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小正一也辰星二也天攙三
也安周星四也細爽五也能星六也鉤星七也史記索隠増兔五色青圜夏白圜喪赤圜中不平黒圜
吉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爭白角號泣之聲史記天官書増辰星理四時宋均云辰星正四時之法得
與北辰同名也春秋元命苞増辰星晉灼云常以二月春分見奎婁五月夏至見東井八月秋分見角
亢十一月冬至見牽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二旬而入晨候之東方夕候之西方也史記正義補辰星
一曰能星一曰鉤星一曰毚星一曰鼎星一曰 星一曰伺星北方黒帝葉光紀之神元武之宿水之
精也觀象玩占増七政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史記索隠增辰星一曰細極曰 星曰伺祠天官星占
增辰星一曰細極曰 星曰伺祠天官星占増辰星色黒比奎星大小于歲星宋中興天文志增辰星
謂之鉤星兔星博雅原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紀春秋元命苞原燕齊之疆候辰星占虛危漢書天文
志増辰星曰北方冬水通志天文略増各星之光如云氣者水星之性尚書釋天注增辰星主正四時
當效于四仲山河兩戒考注原建武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東北二夜
止六月戊戌晨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小星者庶民之類流行者移徙之象也后三年吳漢馬武徙
鴈門代郡上谷闗西縣吏民六萬余口置常闗居庸闗以東以避 后漢書五行志原景初元年十月
壬申太白書見在尾歴二百余日占曰尾為燕有兵時公孫淵自立為燕王置百官發(fā)兵拒守宣帝討
滅之文獻通考朱 尊原按陳氏魏志書十月壬申太白晝見乃在明帝青龍三年至景初元年則書
秋七月辛夘太白晝見冬十月丁未月犯熒惑以歴推之十月既書丁未不應復直壬申當以志為正
也原晉惠帝永興元年七月庚申太白犯角亢經房心厯尾箕是年九月王浚殺幽州刺史和演穆帝
永和八年六月辛巳日未入有流星大如三斗魁從辰巳上東南行晷度推之在箕斗之間燕分也按
占為營首營首之下流血滂沱是后慕容儁僭稱大燕攻伐無已晉書天文志原景星見箕尾而慕容
徳復燕此分野之驗也禮經會元補天寳九載八月五星聚于尾箕燕分也占曰有徳則慶無徳則殃
新唐書天文志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二
世紀一
臣等謹按朱彝尊原書世紀一門征引頗為該博而次序間有淆錯謹詳加厘訂各按時代以類編次
其雜引注說詩文各依類附列于下原書義有未盡者則為旁采他書備參考焉原軒轅教熊羆貔貅
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蚩尤不用帝命史記五帝本紀增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
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同上原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
霧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焉古今注原黃帝氏平蚩尤因
大霧作指南車飾以文玉其文作蚩尤形車飾以黍尺度髙一尺四寸二分下長七寸四分管立木口
圓徑三寸四分琢玉為人形手常指南足底通圓竅作旋轉軸踏于蚩尤之上古玉圖考原黃帝用車
戰(zhàn)蚩尤用騎戰(zhàn)蚩尤作霧黃帝作指南車廣博物志原黃帝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名之曰絶轡之野汲
冢周書原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大戴禮記原涿鹿竿人顙也尚書刑徳考原帝既殺蚩尤因立臺榭黃
帝內傳原李白北風行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閑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
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翰林集補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鐡額食砂石子造五
兵仗刀 大弩威振天下龍魚河圖補葛盧之山發(fā)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 是
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fā)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 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
十二管子補蚩尤作亂逐帝而居于涿鹿帝參盧弗能征乃帥諸侯委命于有熊于是暨力牧神皇風
后鄧伯溫之徒厲兵稱旅熊羆貔貅以為前行□鹖雁鹯以為旗幟及尤嘬兵涿鹿之山路史補九黎
之君號曰蚩尤孔氏尚書傳補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遺器多著其象漢孔氏謂是九黎之君
考黃帝滅蚩尤于涿鹿之野乃在北鄙九黎三苖皆南蠻蚩尤九黎非一種也說略補畫本以飛獸有
肉趐者謂之蚩尤古器圖補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鬬以角抵人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戴
牛角而相抵樂書補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聴故戰(zhàn)于涿
鹿之野新書補黃帝與炎帝爭鬬涿鹿之野將戰(zhàn)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歸藏補蚩尤炎帝之
后銅頭□石飛空走險以馗牛皮為皷九擊而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廣成子傳補帝代蚩尤元女
為帝制 牛皷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又為帝制司南車當其前記里皷車居其右黃
帝內傳補帝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志林補黃帝出師涿鹿以棡皷為警衛(wèi)其曲有十一曰震雷驚
二曰猛虎駭三曰鷙鳥擊四曰龍媒蹀五曰靈 吼六曰鵰鶚爭七曰壯士奪志八曰熊羆哮 九曰
石蕩崖十曰波蕩壑并皆有辭今亡考矣云笈七籖補蚩尤帥□□與黃帝戰(zhàn)于涿鹿帝命吹角為龍
吟以御之通禮義纂補蚩尤氏強與榆罔爭王于涿鹿之阿黃帝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于涿鹿
之野使應龍殺之于兇黎之谷谷一作邱帝王世紀補蚩尤出自芊水八肱八趾 首登九淖以伐空
桑黃帝殺之于青邱易坤靈圖補蚩尤變幻多方征風召雨吹煙□霧黃帝師眾大迷王母乃命元女
授帝以三宮五音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寳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于中
冀元女兵法補蚩尤者炎帝之后故祭蚩尤文云將軍敢以牲牢祭爾炎帝之裔蚩尤之神陰遁甲補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涿鹿間往往掘得髑髏如銅鐡蚩尤骨也述異記補黃帝百戰(zhàn)百戰(zhàn)之數(shù)未
盡聞也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七十二其大略也鹖冠子注
臣等謹按朱昆田原引鹖冠子注黃帝百戰(zhàn)止七十五考陸佃原注有百戰(zhàn)之數(shù)未盡聞及大略句不
可刪今依原注補入補赤帝為火災黃帝擒之文子補黃帝之時中黃直為將破殺蚩尤漢書列傳補
史記逸周書大戴禮文子所云炎帝赤帝皆謂蚩尤而書傳舉以為榆罔失之路史補按史記云諸侯
相侵伐蚩尤最為暴則蚩尤非為天子也又管子曰蚩尤受盧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葢諸侯號
也史記索隠補蚩尤古之諸侯其性酷毒故作五虐之刑謂車裂人及燒銅柱使人抱或使人緣之之
類也唐律釋文補蚩尤亂在幽州其死在冀路史注補黃帝戮蚩尤遷其民善者于鄒屠惡者于有北
詩云投畀有北惡可知已國名紀増赤帝命蚩尤字于少昊以臨西方蚩尢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逸
周書增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所有葩華之象因作華葢古今注增山海經云黃
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以止雨遂殺蚩尤史記正義増
帝征蚩尤七十一戰(zhàn)不克晝夢金人引領長頭元狐之裘云天帝使授符帝寤問諸風伯曰天應也乃
于盛水之陽筑壇祭以太牢有元龜銜符至壇非皮非綈廣三尺袤一尺文曰天乙在前太乙在后帝
再拜受符乃設九宮置八門布三竒六儀制陰陽遁甲式三門發(fā)五朱昆田原按說蚩尤者不一孔子
三朝記大戴禮記以為庶人孔氏小司馬氏以為諸侯應劭以為古天子或以為炎帝之后或以為九
黎之君或謂殺之于中冀或謂殺之于青邱或謂殺之于兇黎之谷傳聞異辭并存焉可也將具遂斬
蚩尤焉太白陰經臣等謹按朱昆田并存諸說以備考異似矣但考史記云神農衰諸侯相侵伐神農
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則謂蚩尤為諸侯
者近之原黃帝都于涿鹿帝王世紀增邑于涿鹿之阿史記五帝本紀增輿地志云涿鹿黃帝初都遷
有熊也史記正義增黃帝都有熊又遷涿鹿通志都邑略臣等謹按帝王世紀黃帝都涿鹿或以為都
涿鹿遷有熊或以為都有熊遷涿鹿今考史記索隠正義皆以為黃帝有熊國君皇甫謐謂有熊今河
南新鄭路史謂有熊帝之開國輿地廣記云都非據(jù)此則黃帝初國于有熊而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
為天子后遷都涿鹿之阿通志都邑略與史記合似為可據(jù)原髙陽氏謂之幽陵遼史地理志增顓頊
都于帝邱其地北至幽陵通典原幽陵猶幽州也楚辭注原帝堯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尚書原北
荒有幽都之山山海經補鴻烈解云西北方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又曰北接幽都南道交趾揚雄甘
泉賦云西耀流沙北爌幽都即朔方之幽都也山海經廣注補幽都一曰北幽國名紀原流共工于幽
州尚書臣等謹按幽州之名始見于此原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為幽州因幽都以為名晉地
道記增幽州因幽都山以為名也通典注增舜即位以冀青地廣始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
醫(yī)無閭之地為幽州尚書集注原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釋名原幽之為言窈也言風出入窈冥敏勁
易撓故其氣躁急也春秋元命苞原夏殷省幽并冀十道志原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復舜幽州之名周
人又以幽州兼殷之營州周禮總義原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復舜幽州之名周人又以幽州兼殷之營
州周禮總義原燕曰幽州爾雅原燕其氣深要厥性慓疾故曰幽幽要也爾雅注原燕宛也北方沙漠
平廣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釋名原職方九州島無徐梁而有幽并爾雅九州島無青
梁而有幽營學林新編原禹貢九州島之名舊矣爾雅九州島商之制也職方九州島周之制也職方
之冀小于禹貢則一分而三也既有冀而又有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貢之青徐其山醫(yī)無閭在遼東光
武時以遼東屬青州后又屬幽州非幽州入青乎其澤貕養(yǎng)在長廣其浸菑時菑出萊蕪地理志以長
廣屬徐州瑯琊有萊山非幽之入徐乎周禮釋疑原冀在商離而為二故有冀而有幽在周離而為三
故有冀又有幽并周禮全解増周之冀州小于禹貢時冀州以其北有幽州并州故知也周禮 增禹
別九州島有青徐梁而無幽并營是夏制也周禮有青并幽而無徐梁營是周制也此有徐幽營而無
青梁并疑是殷制也爾雅疏原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禮記原武王滅紂封召
公于北燕史記世家原薊故燕國召公所封漢書地理志注原燕周之分子也春秋谷梁傳原召公奭
與周同姓姓姬氏史記世家原召公奭周之支族古史考原召公文王庶子帝王世紀原左傳富辰言
文王之子一十六國無名奭者則召公必非文王之子尚書正義原黃帝姓姬君奭其后也經典釋文
原召公始封葢在北平無終縣以燕山為名后漸強盛乃并薊徙居之史記正義原召公奭始食于召
后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薊縣故城是也史記索隠原輿地廣記云武王封黃帝之后于薊又封召公
于北燕或曰黃帝之后封于薊者已絶成王更封召公奭于薊為燕通鑒地理通釋原薊后改為燕猶
唐之為晉荊之為楚詩補傳原契丹薊茇如車葢中國無此大者其地名薊恐其因此夢溪筆談增北
燕都薊幽州治通志都邑略朱彝尊原按召公所出眾說紛綸當以陸徳明為是葢樂記所云封黃帝
之后于薊者即召公也臣等謹按路史國名紀南燕為伯儵國后稷妃南燕姞氏也又有東燕亦伯爵
至召公始封之地逼近山戎六國時寖大并漁陽上谷右北平遼東西諸郡地是為北燕葢別于南燕
東燕而名之也原齊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過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問管仲曰諸侯相逆固出境乎
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則燕君畏而失禮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禮乃割燕君所至之地
以與燕君說苑臣等謹按說苑所記齊桓公割地與燕事與史記齊燕兩世家所載同而史記以為山
戎伐燕燕告急于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說苑以為伐山戎道過燕其說不同迎送情事亦小異考春
秋魯莊公三十年齊人伐山戎左氏榖梁二傳皆以為救燕則史記所載為得實矣原魯襄公二十八
年夏北燕伯朝于晉春秋原二十有九年秋九月齊高止出奔北燕同上原昭公三年冬北燕伯欵出
奔齊同上增燕簡公多嬖寵欲去諸大夫而立其寵人冬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公懼奔齊書曰北
燕伯欵出奔齊罪之也左傳原六年冬齊侯伐北燕春秋增十一月齊侯如晉請伐北燕也晉侯許之
十二月齊侯遂伐北燕將納簡公晏子曰不入燕有君矣左傳原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春秋原癸巳
齊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聽命先君之敝器請以謝罪二月戊午盟于濡上燕人歸燕
姫賂以瑤甕玉櫝斚耳不克而還左傳原昭公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春秋臣等謹
按魯 公二十九年齊高止出奔北燕注謂北燕始見經春秋地名考謂其國僻小至簡公始見于經
考之史記燕世家則燕恵公元年也凡簡公事史記皆以為恵公簡公后恵公四代與春秋經傳殊不
相協(xié)再考榖梁齊高止出奔北燕傳云其曰北燕從史文也注謂以時有直稱燕者故知從史文是北
燕之名雖自是始見于經而春秋傳直稱燕者亦不必非北燕如左傳魯莊公十九年衛(wèi)師燕師伐周
十七年鄭執(zhí)燕仲父史記以為燕莊公注家南燕北燕猶分持其說而魯莊公三十年山戎病燕之為
北燕則諸家無異詞此可據(jù)也原燕王噲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戰(zhàn)國策增燕子之専國齊王誘
太子平攻子之許為助太子使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歴代紀事年表原齊人伐燕取之諸侯
將謀救燕孟子曰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孟子朱彝
尊原按孟子所云重器當即厯室之鼎原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戰(zhàn)國策増郭隗
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于隗者豈逺千里哉于是昭王為隗改筑宮而師事之樂毅自魏徃鄒
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史記世家原鄒衍如燕昭王擁篲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yè)筑碣
石宮身親往師之史記列傳原碣石宮在幽州薊縣西三十里寜臺之東史記正義原燕昭王伐齊得
寶器設祭于寜臺史記列傳原望諸君獻書報燕王曰臣奉令撃齊長驅至國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
收入于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厯室齊器設于寜臺薊邱之植植于汶篁戰(zhàn)國策臣等謹按厯室
史記作磨室徐廣注曰磨厯也集韻磨狼狄切地名與厯同紐也原元英厯室燕二宮名在幽州薊縣
西四里寕臺之下括地志補樂毅六月之間下齊國七十余城皆為郡縣齊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
有爵位于薊者百有余人通鑒原燕九世稱侯八世稱公十世稱王風俗通臣等謹按史記燕世家自
召公已下九世至恵侯索隠曰并國史先失也自惠侯已下八世至莊公始稱公自莊公已下十九世
至易王始稱王自易王至燕王喜凡七世滅于秦索隠曰燕四十二代有二惠侯二宣侯三桓侯二文
侯葢國史微失本謚故重耳今按惠厘宣桓稱侯者各一余俱稱公二文俱稱公正義曰召公封燕后
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風俗通所云殊未詳考原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乃益發(fā)卒詣王翦軍
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史記始皇本紀原秦四十郡幽為上谷郡輿地廣記増秦滅燕以其地為漁
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通典補二世元年九月韓廣為趙略地至薊自立為燕王史記月表原
楚漢之際項羽封臧荼為燕王都薊韓信狥河北荼降漢太平寰宇記増項羽分燕為二臧荼為燕王
韓廣為遼東王史記索隠原高帝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漢書高帝本紀原溫庎以燕相告燕王荼
反封□侯漢功臣表原高祖自將撃之得燕王臧荼八月立盧綰為燕王史記高帝本紀臣等謹按臧
荼反立盧綰為燕王史記高帝本紀俱作五年十月盧綰傳則云七月從撃臧荼八月立為燕王紀傳
自相抵牾至漢書盧綰之立本紀作五年九月異姓諸侯王表作后九月而臧荼之反表作四年九月
紀作五年七月亦自互異再考史記月表云八月帝自將誅燕九月虜荼則臧荼之反應在五年七月
與漢書本紀合又云后九月燕王盧綰始立與漢書表亦相合則盧綰之立應以月表為正原高帝六
年分燕置涿郡十二年綰降匈奴復封皇子建為王建薨呂后誅建子尋又分燕國之地置涿郡及廣
陽國文帝元年徙瑯琊王劉澤于燕傳國至孫定國免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為王后置十三州
改為幽州領郡國十理于此太平寰宇記增幽州刺史領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廣陽
潛確類書原燕王旦立三十八年而誅國除漢書列傳原昭帝元鳯元年改燕國為廣陽郡太平寰宇
記原水經注言秦始皇滅燕以為廣陽郡按史始皇紀三十六郡無廣陽之名當以昭帝置者為定北
平古今記原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以封燕刺王太子建為王領縣四都薊建曾孫嘉王莽時絶太平
寰宇記臣等謹按漢燕地封王名建者有二一為燕靈王建高帝之子一為廣陽頃王建武帝之孫也
原涿郡莽曰垣翰屬幽州逎曰逎屏范陽曰順陰良郷曰廣陽益昌曰有袟陽郷曰章武西郷曰移風
上谷郡莽曰朔調屬幽州沮陽曰沮陰昌平曰長昌涿鹿曰抪陸漁陽郡莽曰通路屬幽州漁陽曰得
漁狐奴曰舉符路曰通路亭泉州曰泉調厗奚曰敦徳獷平曰平獷滑鹽曰匡徳廣陽國莽曰廣有薊
曰伐戎陰鄉(xiāng)曰陰順右北平郡莽曰北順屬幽州俊靡曰俊麻徐無曰北順亭漢書地理志注原更始
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薊故廣陽王子劉接起兵薊中以應郎后漢書光武本紀補更始
二年春正月公謂世祖中驚恐言郎使者方至太守以下皆出城迎公見官屬議耿弇曰今兵從南方
來不可南行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公邑人也發(fā)此兩郡控弦強弩萬騎所向無前邯鄲不足
平也公曰卿言善時公屬官盡南方人莫有欲北者公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后漢紀原耿弇從光
武北至薊會中亂光武遂南馳官屬各分散弇走昌平與景丹冦恂及漁陽兵合軍而南定涿郡遂及
光武于廣阿光武居邯鄲宮弇入造床下請歸幽州發(fā)兵光武乃拜弇為大將軍與呉漢北發(fā)幽州十
郡兵引而南追尤來大搶五幡于元氏光武軍敗還壁范陽賊退弇從追至容城小廣陽安次連戰(zhàn)破
之光武還薊復遣弇與十三將軍追賊至潞東及平谷再戰(zhàn)遂窮追于右北平無終土垠之間至俊靡
而還后漢書列傳原銚期從徇薊時王郎檄書到薊薊中起兵應郎光武趣駕出百姓聚觀諠呼滿道
遮路不得行期騎馬奮 瞋目大呼左右曰 眾皆披靡及至城門門已閉攻之得出同上原濕水東
徑廣陽縣故城北謝承后漢書曰世祖與銚期出薊至廣陽欲南行即此城也謂之小廣陽水經注補
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欲北發(fā)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其人勇鷙有智
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苖曾上以禹為知人東觀漢記補上破賊入
漁陽諸將上尊號上不許議曹掾張祉言俗以為燕人愚方定大事反與愚人相守非計也上大笑同
上原光武帝建武二年二月漁陽太守彭寵反攻幽州牧朱浮于薊三年三月彭寵陷薊城自立為燕
王五年二月彭寵為其蒼頭所殺漁陽平后漢書光武本紀增朱浮密奏彭寵上征之寵既自疑其妻
勸寵無應征今漁陽大郡兵馬眾多奈何為人所奏而棄此去寵與所親信吏計議吏皆怨浮勸寵止
不應征東觀漢記増彭寵齊獨在便室蒼頭子密等三人因寵臥寐共縛著床又以寵命呼其妻妻入
大驚昏夜后解寵手令作記告城門將軍云遣子密等至子后蘭卿所速開門勿稽留之書成即斬寵
及妻頭置囊中便持記馳出城因以詣闕封為不義侯后漢書列傳原光武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十五
年徙王趙省廣陽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復立廣陽郡幽州刺史與郡同理太平寰宇記增后漢置幽
州并因前代理于薊縣通典原京兆第五永為督軍御史使督幽州百官祖餞蔡邕等皆賦詩高彪獨
作箴邕美其文以為莫尚也后漢書文苑傳增郅壽為冀州刺史時冀部屬郡多封諸王賓客放縱類
不檢節(jié)壽案察之無所容貸后漢書列傳補北平縣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詔書遣冀州
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昭郡縣分境立石標界具揭石文也水經注原光和中漁陽張純誘遼西烏九
邱力居等叛刼略薊中三國志臣等謹按后漢書靈帝紀中平四年張純始 幽冀二州與三國志所
載互異原張純自號彌天將軍安定王九州島春秋原朝廷以劉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拜幽州牧虞
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純走出塞虞勸督農植開上谷朝市之利通漁陽鹽鐡之饒青徐士庶避難
歸虞者百萬余口后漢書列傳原是時有四星會于箕尾韓馥稱讖云神人將在燕分謂劉虞當代立
虞以國有正統(tǒng)非人臣所冝言固辭不許吳書原公孫瓚與虞相忤及袁紹戰(zhàn)于界橋軍敗還薊后漢
書列傳原公孫瓚于大城東南筑小城與劉虞相近稍相恨望虞懼瓚為變遂舉兵襲瓚三國志補公
孫瓚誣劉虞欲稱尊號脅殷訓誅之于是虞故吏漁陽鮮于輔率其州人及三郡烏桓鮮卑與瓚所置
漁陽太守鄒丹戰(zhàn)于冀北大破之斬丹既而持其眾奉王命后漢紀原公孫瓚部曲放散左外自懼敗
掘東城門欲走虞兵無部伍不習戰(zhàn)又愛民屋勅令勿燒故瓚得放火因以精銳沖突虞眾大潰奔居
庸城魏氏春秋原公孫瓚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后漢書列傳原建安十八年正月并十四州復為
九州島三國志原時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獻帝春秋原魏明帝太和六年封叔父宇為燕王
太平寰宇記原晉泰始初封文帝子機為燕王機薨無子國除尋改范陽郡曰范陽國分上谷置廣寧
郡仍隸范陽國改右北平為北平而幽州存焉領郡國七理于涿今范陽縣是也同上増晉太康中改
屬幽州永嘉后趙改為燕郡仍屬幽州永和六年前燕徙都于此其后苻堅慕容垂迭有其地州郡之
名如故畿輔通志原王浚領幽州刺史謡曰幽州城門似藏戶中有伏尸王彭祖晉書列傳原石勒將
圍浚引王子春問之對曰幽州謠怪特甚聞者莫不為之寒心浚曾無懼容亡期至矣勒撫幾笑曰王
彭祖真可擒也于是輕騎襲幽州至薊叱門者開門先驅牛羊數(shù)千頭聲言上禮實欲填諸街巷使兵
不得發(fā)勒升其 事命甲士執(zhí)浚驛送襄國市斬之晉書載記原石勒僭號襄國于薊置幽州于州置
燕郡太平寰宇記原石勒每破一州必簡別衣冠號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綽裴憲等還襄國經此
俗訛為箕子城郡國志補石勒從幽州大道滹沱河造浮橋植行榆五十里置行宮趙書補高翔說燕
高祖曰自王公浚政錯士人失望襁負歸公者動以萬數(shù)今王氏敗沒而福星見尾箕其兆可見矣晉
室雖衰人心未變宜遣貢使江東示有所尊然后仗義聲以掃不庭可以有辭于天下高祖深納焉燕
書原鮮卑段遼遣從弟屈雪或作云襲幽州刺史李孟退奔易京石季龍以支雄為龍驤大將軍姚弋
仲為冠軍將軍統(tǒng)步騎十萬為前鋒伐遼眾次金臺支雄長驅入薊遼四十余城并降于季龍支雄攻
安次斬其部大夫那樓竒遼懼奔密云山季龍遣將軍郭泰等追及之戰(zhàn)于密云遼單馬竄險遣子乞
特真送表及名馬季龍納之穆帝永和五年慕容儁僭即燕王位明年率三軍南伐出自盧龍次于無
終石季龍幽州刺史王午棄城走留其將王他守薊儁攻陷其城斬他因而都之晉書載記原慕容儁
既即偽位追尊父皝為太祖文皇帝于范陽燕郡構皝廟以 軍平熙領將作大匠監(jiān)造焉冊府元龜
原燕國都碣石宮漢為薊縣舊置燕都有桑干水慕容儁都于此也通典注原慕容儁之都薊縣也嘗
名其宮為碣石故有謂范陽為渤碣間一都會者考其地理正東去海尚隔唐之漁陽北平兩都則姑
備美名命之非事實也桯氏禹貢論臣等謹按史記燕昭王筑碣石宮燕國正都薊邱則宮之名碣石
不始于慕容氏也儁特循燕昭之舊宮名耳至或謂范陽為渤碣間一都會乃指禹貢之碣石與史記
燕之海上而言所該者廣又與碣石宮無渉也程氏禹貢論之說殊支離失據(jù)謹附辯于此増慕容儁
自和龍至薊城幽冀之人以為東遷互相驚擾所在屯結其下請討之儁曰羣小以朕東巡故相惑耳
今朕既至尋當自定晉書載記原儁為符堅所滅堅亂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太平寰宇記補
建節(jié)將軍徐巖叛驅掠四千余人北至幽州慕容垂勅其將平規(guī)曰但固守勿戰(zhàn)吾當自討之規(guī)違令
拒戰(zhàn)為巖所敗巖乗勝入薊掠千余戶而去晉書載記原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八月魏主珪大舉
伐燕南出馬邑踰句注別遣將軍封真等從東道出軍都襲燕幽州通鑒原慕容寳聞魏來伐使慕容
會率幽并之眾赴中山寳與太子 及慕容農慕容隆等迎會于薊會迎寳薊南寳分其兵給農隆幽
平之士皆懷會威徳不樂去之咸請曰清河王天資神武權畧過人臣等與之誓同生死愿陛下與皇
太子諸王止駕薊宮使王統(tǒng)臣等進解京師之圍晉書載記原慕容寳至龍城垂舅蘭汗拒之寳南走
奔薊汗復遣迎寳還龍城殺之北史列傳原魏道武破慕容寳復于薊立燕郡又于郡理置幽州太平
寰宇記補魏太祖天興二年八月范陽人盧溥聚眾海濵稱使者持節(jié)征北大將軍幽州刺史攻掠郡
縣殺幽州刺史封 干十二月詔材官將軍和突討溥三年正月和突生擒溥傳送京師轘之魏書道
武帝本紀補太宗 常元年徒何部落庫傉官斌叛歸馮跋驍騎將軍延普渡濡水討撃大破之斬斌
及跋幽州刺史漁陽公庫傉官昌征北將軍闗內俠庫傉官提等首生擒庫傉官女生縛送京師幽州
平魏書明元帝本紀補世祖始光四年正月行幸幽州魏書太武帝本紀補延和元年九月徙營邱成
周遼東樂浪帯方元菟六郡民三萬家于幽州開倉以賑之同上補太延三年二月行幸幽州存恤孤
老問民疾苦同上原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幽州民王恵定聚眾反自稱明法皇帝刺史李肅捕斬之
冊府元龜增魏任城王元云出為冀州刺史性善撫綏留心政事甚得下情畿輔通志原宣武帝延昌
三年十一月幽州沙門劉僧紹聚眾反自號浄居國明法王州郡捕斬之北史宣武帝本紀原孝明帝
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反于上谷二年十一月攻陷幽州武泰元年為葛榮所并孝莊帝永安元年爾
朱榮討葛榮遺黨韓樓復據(jù)幽州反二年九月大都督侯淵破韓樓于薊斬之幽州平北史孝明帝本
紀補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反號年真王南圍燕州九月詔左將軍幽州刺史常景為行臺征虜將軍
元譚為都督以討洛周二年正月都督元譚次于軍都為洛周所敗二月都督李琚次于薊城之北又
為洛周所敗琚戰(zhàn)沒五月燕州刺史崔秉率眾棄城南走秋七月洛周遣其別帥曹紇眞 掠幽州常
景遣都督于榮邀于粟園大破之斬紇真十有一月洛周陥幽州執(zhí)刺史王延年及行臺常璟武泰元
年春二月洛周為葛榮所并魏書孝明帝本紀補廢帝普泰元年幽州刺史劉靈助起兵于薊率眾次
安國城定州刺史侯淵破斬之魏書廢帝本紀增幽州治薊城燕郡領縣五薊廣陽良鄉(xiāng)軍都安城魏
書地形志增后魏初增置定相平安瀛東燕滄殷南營九州島共領四十三郡畿輔通志原北齊于州
置東北道行臺太平寰宇記原后周改置燕范陽二郡兼立總管府于州同上原隋開皇三年廢燕郡
所領五縣復屬州總管如故同上增隋開皇三年置幽州總管大業(yè)三年廢州置郡畿輔通志原煬帝
初廢總管大業(yè)三年罷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太平寰宇記增涿郡統(tǒng)縣九薊良鄉(xiāng)安次涿固安雍奴昌
平懐戎潞隋書地理志原自漢髙帝置涿郡而治涿縣曹魏改涿郡曰范陽郡隋開皇初廢范陽郡大
業(yè)初并燕范陽置涿郡治薊而涿縣屬焉此郡名廢置徙治離合之辨也通鑒辨誤補自晉至隋幽州
刺史皆以薊為治所舊唐書地理志原大業(yè)四年春正月詔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
水南逹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本紀原七年二月帝自將撃髙麗通鑒綱目原七年二月帝自江都
行幸涿郡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夏四月車駕至涿郡之臨朔宮通鑒原煬帝幸涿郡召王逺知見于
臨朔宮帝執(zhí)弟子禮咨質仙事新唐書方技傳原薊縣有故隋臨朔宮新唐書地理志注原秋七月發(fā)
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余里原八年春正月四方兵皆集涿
郡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宜社于南桑干水上類上帝于臨朔宮南
祭馬祖于薊城北通鑒同上原九年春正月征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于涿郡隋書煬帝本紀增十年
征天下兵伐髙麗三月帝如涿郡秋七月髙麗遣使請降通鑒綱目原大業(yè)七年以后初有遼東之役
又發(fā)丁壯為驍果又送驢馬于涿郡又發(fā)黃衣牽船滄海又發(fā)五谷雜種牛皮鐡炭飛挽千里河洛記
補上谷賊帥王須拔自號漫天王擁眾數(shù)萬人掠幽州中流矢而死其亞將魏刀兒代領其眾自號厯
山飛竇建徳襲破之盡并其地舊唐書列傳增羅藝大業(yè)時屢以軍功官至虎賁郎將煬帝令受右武
衛(wèi)大將軍李景節(jié)度督軍于北平同上原帝伐髙麗器械資儲皆積于涿郡涿郡人物殷阜屯兵數(shù)萬
又臨朔宮多珍寶諸賊競來侵掠留守官虎賁郎將趙什住等不能拒惟云陽羅藝獨出戰(zhàn)前后破賊
甚眾什住等陰忌之藝宣言激其眾曰吾輩討賊數(shù)有功城中倉庫山積制在留守之官莫肯散施以
濟貧乏將何以勸士眾皆憤怨軍還郡丞出城候藝藝因執(zhí)之陳兵而入什住等懼皆聽命乃發(fā)庫物
以賜戰(zhàn)士開倉廩以賑貧乏殺不同己者藝自稱幽州總管通鑒補建徳使大將軍髙士興抗御羅藝
兵進圍幽州攻之不克退軍于籠火城為藝所襲士興大潰九月建徳自帥師圍幽州藝出兵與戰(zhàn)大
破之斬首千二百級藝兵頻勝而驕進襲其營建徳列陣于營中填塹而出擊藝敗之建徳薄其城不
克遂歸洺州舊唐書列傳補羅藝在幽州為竇建徳所圍告急于髙開道乃率二千騎援之建徳懼其
驍鋭于是引去時幽州大饑開道許給之粟藝遣老弱就食開道皆厚遇之藝甚悅不以為虞乃發(fā)兵
三千人車數(shù)百乘驢馬千余匹請粟于開道悉留之北連突厥告絶于藝同上增髙開道引兵圍北平
未下隋守將自度不能支棄城去開道據(jù)其地武徳元年陷漁陽郡有之有鎧馬數(shù)千眾萬人自號燕
王新唐書列傳增武徳元年隋將李景守北平郡髙開道圍之景抜城去開道取其地進 漁陽郡自
立為燕王都于漁陽先是有懐戎沙門髙曇晟者因縣令設齋士女大集曇晟與其僧徒五十人擁齋
眾而反殺縣令及鎮(zhèn)將自稱大乗皇帝立尼靜宣為耶輪皇后建元為法輪夜遣人招誘開道結為兄
弟改封齊王開道以眾五千人歸之居數(shù)月襲殺曇晟悉并共眾三年復稱燕王舊唐書列傳增劉黒
闥亡將張君立奔于開道與其將張金樹潛相連結圍開道開道自殺金樹殺張君立遂歸國開道自
初起至滅凡八歲以其地為媯州同上原張道源撫輯山東諭藝降武徳二年乃奉表以地歸詔封燕
王新唐書列傳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三
世紀二
原唐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八州領薊良鄉(xiāng)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
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元州領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以固安縣屬北義州六年改總管為大總
管管三十九州島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又改涿縣為范陽九年改大都督為都督幽易景瀛東鹽滄滿
蠡北義燕營遼平檀元北燕等十七州貞觀元年廢元州以漁陽潞二縣來屬又廢北義州以固安來
屬八年又置歸義縣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干封五年置無終縣如意元年分置武隆縣景龍三年
分置三河縣太平寰宇記増萬歲通天二年擢張仁愿為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會突厥黙啜入
冦攻陷趙定擁眾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擊之流矢中手賊亦引退則天遣使勞問賜以醫(yī)藥舊
唐書列傳增薛訥左武衛(wèi)大將軍仁貴子也則天以訥將門使攝左武威衛(wèi)將軍安東道經畧尋拜幽
州都督兼安東都 久當邉鎮(zhèn)之任累有戰(zhàn)功同上原開元元年幽州置防御大使二年置幽州節(jié)度
諸州軍管內經略鎮(zhèn)守大使領幽易平檀媯燕六州治幽州八年幽州節(jié)度兼本軍州經略大使并節(jié)
度河北諸軍大使新唐書方鎮(zhèn)表増張說元宗初征拜中書令封燕國公俄坐事左轉岳州刺史遷右
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舊唐書列傳原開元十三年升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漁陽玉田三河三
縣置薊州大平寰宇記原幽州節(jié)度増領滄薊二州二十年幽州節(jié)度使兼河北采訪處置使増領衛(wèi)
相洛貝冀魏深趙恒定邢德博棣營莫十六州及安東都 府二十七年幽州節(jié)度使増領河北海運
使二十九年幽州節(jié)度使領平盧軍節(jié)度副使治順化州新唐書方鎮(zhèn)表補開元二十一年張守珪轉
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契丹及奚連年為邉患趙含章薛楚玉等前后為幽州長史竟不能拒及守珪
到官頻出擊之每戰(zhàn)皆捷契丹別帥李過折斬首領屈剌衙官可突干率眾以降守珪因出師次紫
州大閱軍實燕賞將士二十三年春守珪詣東都獻捷會耤田禮畢酺宴便為守珪飲至之禮上賦詩
以褒美之詔于幽州立碑以紀功賞舊唐書列傳原天寳元年正月置十節(jié)度經畧使以備邉通鑒原
更幽州節(jié)度使為范陽節(jié)度使新唐書方鎮(zhèn)表原范陽節(jié)度臨制奚契丹統(tǒng)經畧威武清夷靜塞恒陽
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幽□媯檀易恒定莫滄九州島之境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通鑒原
幽州范陽郡有府十四曰呂平涿城德聞潞城樂上清化洪源良鄉(xiāng)開福政和停驂柘河良杜咸寜城
內有經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軍有赫連城有宗王干澗殄冦三
鎮(zhèn)城石堆車坊蒿城河旁四戍檀州密云郡有威武軍萬歲通天元年置本漁陽開元十九年更名又
有鎮(zhèn)逺軍故黒城川也有三義城橫山城米城有大王北來保要鹿固赤城邀敵石子 七鎮(zhèn)有臨河
黃崖二戍薊州漁陽郡有府二曰漁陽臨渠南二百里有靜塞軍本障塞軍開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雄
武軍故廣漢川也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又東北渡濼河有古盧龍鎮(zhèn)
又有斗陘鎮(zhèn)自古盧龍北經九荊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至奚王帳六百里又東北行傍吐 真河
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帳又北百里至室韋帳新唐書地理志注原經略軍在幽州城內兵三萬人威武
軍在檀州城內兵萬人清夷軍在媯州城內兵萬人靜塞軍在薊州城內兵萬六千人通鑒注原天寳
三載三月以平盧節(jié)度使安祿山兼范陽節(jié)度使通鑒増七載授安祿山范陽大都督府長史栁城郡
大守持節(jié)范陽節(jié)度安祿山事跡増幽州天寳九年改范陽郡屬范陽上谷媯州密云歸順漁陽順義
歸化八郡舊唐書地理志原十五載安祿山偽即帝位國曰大燕以范陽為大都署其城東隅私第為
潛龍宮安祿山事跡原安祿山反于幽州南向京輔白居易歌之以為漁陽幣鼔動地來漁陽即謂幽
州也唐人多言之通鑒注原祿山父子僣位凡三年而滅至德二載史思明奉十三郡兵八萬籍歸于
朝新唐書列傳増至德二載以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jié)度使通鑒原干元元年復為幽州大平寰宇
記原二年正月史思明僣稱大圣周王四月更國號大燕自稱應天皇帝號范陽為燕京新唐書列傳
原史朝義殺思明僣位以偽太常卿李懐仙為范陽節(jié)度使懐仙以薊縣為節(jié)度院薊門紀亂原寳應
元年范陽節(jié)度使復為幽州節(jié)度使及平盧陷又兼盧龍節(jié)度使新唐書方鎮(zhèn)表原廣德元年李懐仙
因中使駱奉仙請降遣兵馬使李抱忠將兵鎮(zhèn)范陽縣史朝義至范陽不得入通鑒原史朝兼東投廣
陽郡不受北取潞縣漁陽擬投兩藩至榆關懷仙使使招回郄至漁陽過從潞縣至幽州城東阿 門
外于醫(yī)無閭神廟中被絞縊死河洛春秋原李懐仙盡以所管來降唐厯原閏月李懐仙仍故地為幽
州盧龍節(jié)度使四月制分河北諸州以幽莫媯檀平薊為幽州管通鑒增李懐仙世事契丹降唐后守
營州祿山之叛以禆將從陷河洛史朝義時偽授為燕京留守范陽尹寳應元年朝義奔范陽懐仙誘
而擒之斬首來獻仆固懐恩薦懐仙可用代宗復授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撿校侍中幽州盧龍等軍節(jié)
度使與賊將薛嵩田承嗣張忠志等分河朔而帥之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
實非王臣也舊唐書列傳原大厯三年朱希彩朱泚泚弟滔共斬懐仙希彩自稱留后詔領節(jié)度其下
李瑗殺之推朱泚為留后泚入朝以滔權知留后遂領節(jié)度滔以祿山思明皆起燕俄覆滅惡其名以
冀堯所都因號冀僣為王改幽州為范陽府新唐書列傳增幽州管郭下西界與薊分治至建中二年
取羅城內廢燕州廨署置幽都縣在府北一里舊唐書地理志原建中三年幽州節(jié)度復領德棣二州
新唐書方鎮(zhèn)表原朱滔死軍中推劉怦總軍事俄詔為節(jié)度副大使怦卒子濟嗣節(jié)度濟病索漿次子
總置毒濟飲而死兄緄至涿州矯濟命殺之即領軍政詔嗣節(jié)度數(shù)見父兄為祟晩年益慘悸請?zhí)薨l(fā)
衣浮屠服上疏愿奉朝請且欲割所治為三以幽涿營為一府請張宏靖治之瀛莫為一府盧士玫治
之平薊媯檀為一府薛平治之穆宗欲寵宏靖故全付總地拜總檢校司徒兼侍中賜浮屠服號大覺
榜其第為佛祠總已自髠祝讓節(jié)印卒俄幽州亂囚宏靖詔以劉悟為節(jié)度使而瀛冀皆附朱克融悟
不得入朝廷度幽冀未可復取乃拜克融為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新唐書列傳臣等謹按朱彛尊原引新
唐書藩鎮(zhèn)傳不載總父兄為祟晩年慘悸剔髪衣浮屠服之事則賜劉總浮屠服句無根今依列傳増
正原長慶元年幽州節(jié)度罷領瀛莫二州置瀛莫節(jié)度使二年幽州節(jié)度復領瀛莫二州新唐書方鎮(zhèn)
表原敬宗初軍亂殺克融次子延嗣領留后大將李載義殺而代之敬宗即授盧龍軍節(jié)度使太和四
年為兵馬司楊志誠所逐文宗用志誠為留后俄擢節(jié)度副大使八年為下所逐推部將史元忠總留
后明年為副大使會昌初為偏將陳行泰所殺邀節(jié)制未報次將張絳殺行泰武宗用張仲武代之大
中初卒子直方襲節(jié)度留后俄進副大使舉動多不法畏變起奔京師軍中以張允伸總后務未幾為
節(jié)度使咸通十二年以疾上節(jié)印詔以子簡會為副大使而軍中推張公素為留后簡會出奔詔公素
為節(jié)度使為李茂勲所襲奔京師茂勲入府眾推主州務以聞詔即拜節(jié)度使俄以病表子可舉代遂
領留后進節(jié)度使可舉死眾推李全忠為留后光啟元年拜節(jié)度使未幾卒子匡威領留后進為使李
克用伐王镕匡威自將援镕其弟匡籌據(jù)城自為留后天子即援為節(jié)度使克用攻匡籌下武媯二州
敗匡籌于居庸關匡籌遁去幽州歸克用劉仁恭入城封府庫以待克用悅留仁恭守之干寕二年表
為盧龍軍節(jié)度使新唐書列傳臣等謹按朱彛尊原書引藩鎮(zhèn)傳云是年軍亂殺克融 上條長慶二
年為文考之本傳是年二字承敬宗初而言乃寳厯元年事也今改正補張仲武為幽州大都督府長
史回鶻擾邉東逼漁陽仲武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貴族千余人降三萬人表請于薊北立紀圣功銘
勅李徳裕為之文舊唐書列傳増李德裕論幽州事宜狀右臣伏見報伏見幽州雄武軍使張仲武已
將兵馬赴幽州雄武軍使令日奏事官吳仲舒到臣宅扶疾與之相見細問雄武只有兵士八百人在
此外更有土團子弟五百人臣問兵馬至少如何去得仲舒答臣云只系人心歸向若人心不從三萬
人去亦無益據(jù)此說即是仲武得幽州人心又云張絳初處置陳行泰之時已曽喚仲武欲讓與留務
是衙門內一二百人未肯仲武行至昌平縣去幽州九十里卻令歸鎮(zhèn)臣又問萬一入不得即有何計
仲舒云幽州軍糧并貯在媯州及向北七鎮(zhèn)若萬一入未得卻于居庸關守險絶其糧道幽州自存立
不得伏以陳行泰張絳皆是邀求符節(jié)固不可比仲武先布欵誠候朝廷指揮因此 用必能盡節(jié)加
之恩寵亦似有名緣在彼未獲面奏謹先密奏伏望留中不出李衛(wèi)公集增李徳裕進幽州紀圣功碑
狀奉宣令臣撰述者北狄強悍勇于四夷前代圣王莫能制伏昨者回鶻雖乘危蹙勢已內侵豺狼之
師尚余十萬陛下神圣獨斷智出萬方震天威以霆聲碎獯戎而瓦解武功盛烈高越百王豈比周穆
犬戍之征荒服不至漢武馬邑之詐羣帥無功將垂耿光宜命鴻筆臣學藝荒淺久病衰殘絶軒后之
功徒知竭思敘唐堯之徳終愧難名采其功狀稍似摭實今已撰訖謹連進上輕黷宸扆不仕惶越謹
錄奏聞同上増高思繼兄弟以武勇雄于北邉為幽州節(jié)度使李匡威戍將匡威為其弟匡籌所簒思
繼等聞晉兵為匡威報讎欣然從之匡籌棄城走李克用以劉仁恭守幽州以其兄為先鋒都指揮使
思繼為中軍都指揮使弟某為后軍都指揮使高氏兄弟分掌燕兵克用臨訣謂仁恭曰思繼兄弟勢
傾一方為燕患者必高氏也宜善為防克用留晉兵千人為仁恭衛(wèi)而晉兵多犯法思繼等數(shù)誅殺之
克用以責仁恭仁恭以高氏為詐由是晉盡誅思繼兄弟仁恭以其兄某之子行珪為牙將而思繼子
行周年十余歲亦收之帳下稍長補以軍職五代史雜傳増梁初別為十一國北有燕劉仁恭通鑒地
理通釋原仁恭子守光梁開平元年自外將兵入自稱盧龍節(jié)度使執(zhí)仁恭而幽之干化元年自號大
燕皇帝改元曰應天五代史雜傳原幽州劉守光錢面文曰應天元寳背曰萬泉志原明年晉遣周徳
威會鎮(zhèn)定兵攻燕五代史雜傳原守光遣其將單廷珪出戰(zhàn)與徳威遇于龍頭岡德威奮撾擊廷珪墜
馬生擒置于軍門干化三年正月 燕順州安逺軍二月攻檀州刺史陳確以城降三月 蘆臺軍克
古北口李嗣源進攻儒州 之四月德威進軍逼幽州南門劉光睿 燕平州十月守光率眾五千夜
出將入檀州德威自涿州引兵邀擊大破之守光以百余騎逃歸幽州盧龍巡屬皆入于晉守光獨守
幽州求援于契丹契丹以其無信不救十一月晉王自詣幽州
單騎抵城下謂守光曰朱溫簒逆予本與公合河朔五鎮(zhèn)之兵興復唐祚公謀之不臧乃效彼狂僭是
以有今日之役諸軍四面攻城克之擒仁恭守光亡去晉王入幽州以周德威為盧龍節(jié)度使守光將
奔滄州迷失道至燕東之境擒之晉王發(fā)幽州仁恭父子皆荷校于露布之下以練 仁恭父子凱歌
入于晉陽通鑒補劉守光背晉晉兵攻之守光將元行欽牧馬山后聞守光且見圍即率所牧馬赴援
而麾下兵叛于道推行欽為幽州留后五代史雜傳補時燕城危蹙甲士亡散劉守光召元行欽行欽
部下諸將以守光必敗赴召無益乃請行欽為燕帥稱留后行欽無如之何謂諸將曰我為帥亦須歸
幽州眾然之周太祖實録原盧龍藩鎮(zhèn)二十八易帥厯一百四十八年寰宇分合志補唐置節(jié)度使自
幽州始軍士立主帥自平盧始節(jié)度據(jù)故鎮(zhèn)自盧龍始其事莫非燕也燕史增后唐為盧龍節(jié)度文獻
通考増莊宗初起并州取幽滄五代史職方考補明宗天成三年七月幽州趙德鈞敗遼于府西五代
春秋増趙德鈞幽州人也事劉守光守文為軍校莊宗伐燕得之賜姓名曰李紹斌其子延壽本姓劉
氏常山人也其父邧為修縣令劉守文攻破蓚縣德鈞得延壽并其母種氏而納之因以延壽為子延
壽為人姿質妍柔稍渉書史明宗以女妻之號興平公主莊明之世徳鈞鎮(zhèn)幽州十余年以延壽故尤
見信任至廢帝立德鈞陰遣人聘德光求立己為帝德光指穹廬前巨石謂徳鈞使者曰吾已許石郎
矣石爛可改也德光至潞州鏁德鈞父子而去徳光母述律見之問曰汝父子自求為天子何耶徳鈞
慚不能對悉以田宅之籍獻之述律問何在曰在幽州述律曰幽州屬我矣何獻之為明年趙德釣死
德光以延壽為幽州節(jié)度使封燕王五代史列傳増趙延壽趙德鈞養(yǎng)子為幽州節(jié)度使封燕王及改
幽州為南京遷留守總山南事會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晉人背盟帝親征延壽為先鋒下貝州授
魏博節(jié)度使封魏王遼史列傳原遼當莊宗明宗時攻陷營平二州及已立晉又得雁門以北幽州節(jié)
度管內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為燕京改天顯十一年為會同元年更其國號大遼五代史列傳臣等
謹按五代史列傳云德光立三年改元天顯又云改天顯十一年為會同元年更其國曰大遼注謂據(jù)
耶律德光立晉高祖冊文稱惟天顯九年歲次丙申是歲乃晉天福元年推而上之得唐天成三年戊
子為天顯元年又引遼附錄徳光與唐明宗同年而立為三年改元之證今考遼史太祖紀天贊四年
后即為天顯元年以是年二月壬辰改元七月辛巳以后即皇后攝軍國事明年冬十一月壬戍太宗
即位有司請改元不許其明年即書三年十一年十一月丁酉冊石敬塘為大晉皇帝十三年十一月
丙寅改元會同是月晉獻幽薊瀛莫涿檀順媯儒新武云應朔寰蔚十六州是年即書會同元年是太
宗以天顯二年即位并未改元至十三年始改元會同也按遼紀干支與五代史注悉合惟遼史以太
祖丙戌為天顯元年五代史謂德光立三年改元天顯則以戊子為天顯元年故有十一年與十三年
改元會同之異至唐明宗之立在遼太祖天顯元年四月計遼太宗之立實后一年余七月葢宋時未
見遼國史止據(jù)傳聞于中國者為言如遼太祖年號五代史皆略不書其不能致詳可知也再考遼史
太宗紀會同十年正月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國號大遼改元大同是遼滅晉始更國號而歐陽修五代
史則書更國號于會同元年之下至會同十年改元薛史歐史皆不書而書改晉國曰大遼國與遼史
皆不符蓋傳聞異詞耳原按巴堅稱帝援立晉名得其所割雁門以北幽州節(jié)度管內十六州其地東
北有盧龍塞西北有居庸關中國恃此以為限界自十六州既割之后河北盡屬平地無險可以拒守
矣北邉備對按巴堅滿州語大理也舊作阿保機今譯改臣等謹按遼史立晉者遼太宗耶律德光非
太祖按巴堅程大昌北邉備對稱太祖援立晉名得所割地者誤也原天顯十三年以幽州為南京遼
史地理志臣等謹按遼史本紀升幽州為南京在改元會同之后是年即書會同元年地理志仍作天
顯十三年非增府曰幽都軍曰盧龍開泰元年落軍額統(tǒng)州六縣十一遼史地理志原開泰元年改幽
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遼史圣宗本紀臣等謹按遼史開泰元年改幽都
縣為宛平縣紀志相符而志稱宛平縣本晉幽都縣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則又謂唐建中元年朱滔立
燕都縣石晉割地賂遼遼改幽都縣統(tǒng)和二十二年改宛平與遼史紀傳不同原南京本幽州地自晉
割棄建為南京又為燕京析津府置都總管府節(jié)制馬歩軍控鶴指揮使都統(tǒng)軍司牛欄監(jiān)軍砦石門
詳袞司南北皮室司猛伊喇司并隸總管府備御宋契丹志按詳袞索倫語理事官也舊作詳穩(wěn)猛伊
喇舊作猛拽剌伊喇滿州語黍也今俱譯改原幽州宋為化外州安東上都 府領羈縻州十四九域
志補宋太祖別置封樁庫常密謂近臣曰石晉茍利于已割幽薊以賂遼使一方之人獨限境外朕甚
閔之欲俟斯庫所藏滿三五十萬即遣使于遼約茍能歸我土地民庶即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
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爾會晏駕不果太平治跡統(tǒng)類増?zhí)脚d國四年六月以將伐幽
薊遣發(fā)京東河北諸州軍儲庚申帝復自將伐遼庚午次幽州城南駐蹕寳光寺壬申命節(jié)度使定國
宋偓河陽崔彥進彰信劉遇定武孟元詰四面分兵攻城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七月庚辰知順州劉
廷素來降壬午知薊州劉守恩來降癸未帝督諸軍及遼大戰(zhàn)于高梁河敗績甲申班師宋史
太宗本紀原永熙既下并州欲乗勝收復薊門咨于眾參知政事趙昌言對曰自此取幽州猶熱鏊翻
餅耳殿前都指揮使呼延贊爭曰書生之言不足盡信此餅難翻永熙競趙幽燕卷甲而還卒如贊言
麈史增帝既滅漢欲乗勝取幽薊諸將以師罷餉匱不愿行崔翰獨曰所當乗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取之易帝意遂決續(xù)資治通鑒原太宗皇帝自并門乗勝直趨幽燕遼甘心沙漠遯矣有錫里舊作赦
例今改正郎君裕悅舊作于越今改正者請得五千騎以嘗王師不成退處未晩從之乃騎持一幟由
間道邀我歸路周環(huán)往來晝夜不絶帝疑救兵大至宵歸定州王氏聞見近録按錫里滿州語選 也
舊作赦例今譯改裕悅舊作于越今對音譯改補太宗自并幸幽乗遼無備其主方獵游歸牙帳議棄
燕薊以兵守松亭虎北口而已裕悅時為錫里郎君請兵十萬救幽州人夜持兩炬朝舉兩旗選精騎
從他道自官軍南席卷而北又先以弱兵五十守幽州望風遁去我?guī)煻糁坏眉拔規(guī)熞淹嘶騽褚u
之裕悅曰受命救幽薊已得之矣不復爭利江氏雜志朱昆田原按裕悅之救幽州據(jù)王鞏所記止請
得五千騎若如江休復之言既擁十萬師何用人持兩炬兩旗以為疑兵乎未免自相矛盾矣臣等謹
按遼史百官志裕悅班百僚之上位擬三公錫里司掌皇族軍政而無郎君之官南北院著帳院及各
司局郎君又皆無錫里之名惟太宗紀有宗室錫里郎君之文而與裕悅無渉王鞏稱錫里郎君裕悅
江休復稱裕悅為錫里郎君皆誤也再考遼史耶律休格傳干享元年宋侵燕南京被圍休格代希逹
將五院軍往救遇大敵于高梁河與耶律色珍分左右翼敗之休格初為特哩袞后拜裕悅總南面軍
務時宋人欲止兒啼乃曰裕悅至矣宋人但聞裕悅之名而不詳其為官名王氏江氏之書輒誤以裕
悅為休格之名至以為錫里郎君則尤傳聞之謬也按休格舊作休哥今對音譯改希逹滿州語門簾
也舊作奚底色珍滿州語車也舊作□軫特哩袞 古語為首之謂也舊作惕隱今俱譯改增干亨元
年春三月詔北院大王希達伊什王薩哈等以兵戍燕己丑漢告宋兵入境丁酉耶律沙等與宋戰(zhàn)于
白馬嶺不利冀王迪里及圖魯卜部節(jié)度使都敏黃皮室詳袞唐古皆死之士卒死傷甚眾夏六月劉
繼元降宋漢亡宋主來侵丁夘北院大王希達統(tǒng)軍使蕭托果伊什王薩哈擊之戰(zhàn)于沙河失利己巳
宋主圍南京秋七月癸未耶律沙等及宋兵戰(zhàn)于高梁河少卻休格色珍橫擊大敗之宋主僅以身免
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遼史景宗本紀按伊什唐古特語智慧也舊作乙室薩哈滿州語小圍也舊作
撒合迪里索倫語頭目也舊作敵烈國魯卜 古語形勢也舊作突呂不唐古滿州語百數(shù)也舊作唐
蕭托果舊作蕭討古托果 古語釡也今俱譯改臣等謹按遼景宗干亨元年己夘當宋太宗之太
平興國四年其秋七月高梁河之戰(zhàn)癸未甲申宋遼二史干支悉合惟涿州驢車之遁宋史則諱而不
書増九月己夘燕王韓匡嗣為都統(tǒng)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jiān)軍特里袞休格南院大王色珍權奚王穆
濟等各率所部兵南伐冬十月乙丑韓匡嗣與宋兵戰(zhàn)于滿城敗績辛未太保舒蘇與宋兵戰(zhàn)于火山
敗之是冬駐蹕南京遼史景宗本紀按穆濟滿州語大麥也舊作抹只舒蘇 古語高梁也舊作矧思
今俱譯改増干亨二年冬十月辛巳將南伐癸未次南京己亥圍瓦橋關十一月庚午朔宋兵夜襲營
圖魯卜部節(jié)度使蕭干及四捷軍詳袞耶律赫德戰(zhàn)卻之壬寅休格敗宋兵于瓦橋東守將張師引兵
出戰(zhàn)休格奮擊敗之戊申宋兵陣于水南休格渉水擊破之追至莫州殺傷甚眾己酉宋兵復來擊之
殆盡丙辰班師乙丑還次南京十二月庚午朔休格拜裕悅大饗軍士同上按赫徳滿州語渣滓也舊
作 徳今譯改原雍熙三年詔曹彬將幽州行營前軍馬步水陸之師與潘美等北伐敗遼于固安破
涿州又與米信破遼于新城戰(zhàn)于岐溝關我?guī)煍】儢|都事略增統(tǒng)和元年春正月以裕悅休格為南
京留守仍賜南面行營總管印綬命罕都舊作懇篤今改正特送休格下車牓以諭燕民壬午涿州刺
史安吉奏宋筑城河北詔留守裕悅休格撓之勿令就功篤遼史圣宗本紀按罕都滿州語稻也舊作
懇篤今譯改増統(tǒng)和四年宋復來侵其將曹彬米信出雄易取岐溝涿州陷固安置屯時北南院奚部
兵未至休格力寡不敢出戰(zhàn)設伏林莽絶其糧道曹彬等以糧運不繼退保白溝月余復至休格以輕
兵薄之伺彼蓐食擊其離伍單出者且戰(zhàn)且卻由是南軍自救不暇結方陣塹地兩邉而行軍渇乏井
漉淖而飲四日始達于涿聞太后軍至彬等冐雨而遁太后益以鋭卒追及之眾悉潰追至易州遼史
列傳補遼遣劉六符來求關南十縣其書謂太宗并汾之役舉無名之師直抵燕薊王拱辰作報書云
既交石嶺之□□有薊門之役遼得報繼好如初宋仁宗實録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五
詳校官庶吉士臣 胡鈺
檢討臣德生覆勘
總校官進士臣程嘉謨
校對官進士臣葉元符
謄錄監(jiān)生臣董光驥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
世紀三
增宣和四年春正月金破遼中京遼主北走二月遼人立燕王淳為帝金遣人來約夾攻命童貫為河
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于邉以應之且招諭幽燕六月兵敗遂詔班師秋七月王黼以耶律淳死復命
童貫蔡攸治兵以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劉延慶為都統(tǒng)制宋史徽宗本紀補唐庚諭幽燕檄我國家運啟
漢符疆包禹跡際又所覆無不統(tǒng)臨盡海以還悉皆臣妾措函生于壽域躋寰宇于圣涯惟燕督亢之
圖得古幽州之域鼓刀屠肆俱懐義烈之風擊筑行歌咸有英雄之氣向因石晉割陷于遼爰整吊民
之旅不違徯后之期復千里之關河拯一方之涂炭儻能舍逆取順信賞當倍??棋h可用之新甿蠲
無名之暴斂庶令陷溺復覩太平眉山集原宣和四年九月己夘郭藥師以涿州來降以其軍八千隸
劉延慶為鄉(xiāng)導癸未遼蕭后遣使納欵稱臣九朝編年備要臣等謹按宋史徽宗紀九月己夘遼將郭
藥師等以涿易二州來降九朝編年備要但云以涿州來降未免脫漏原郭藥師初以武勇四軍薦授
殿直從征積前后功擢守涿州忽報易州降宋藥師有意歸順時四軍蕭干聞我軍壓境遂自燕來涿
州藥師以為圖已乃與張令徽劉舜臣甄五臣龔詵趙瑄韓璧謀叛已決召蕭干開宴欵密說其歸宋
謂干必從干怒曰豈可背朝廷耶藥師念受薦恩不敢害干干所領軍無多慮禍及遽啟鑰而去藥師
召所部諭曰天祚失國天下分崩天子以好生之徳吊民伐罪重兵已下易州此男子取金印大如斗
時也眾皆響應遂囚監(jiān)軍蕭余慶等遣團練使趙鶴壽帥精兵八千鐡騎五百一州四縣人民奉表來
降表曰臣生幽昧之鄉(xiāng)未被文明之化常思戴日何啻望霓邇者天祚皇帝怠□鑾輿越在草莽萬姓
無依棲之地五都有板蕩之危雖宣宗嗣國旋致奄忽女后攝政尤難撫綏誠天命之有歸非人力之
能致臣等縱屬多難莫生異心葢所居父母之邦不可廢臣子之節(jié)今將所管押馬步軍用申懇悃伏
愿皇帝特閛天地之恩許入風云之會實所愿也非敢望焉宣和四年九月十日燕云奉使録原蕭后
聞常勝軍降甚懼召蕃漢百官議曰易州髙鳳涿州郭藥師歸宋大金人馬已入奉圣州國步艱難宗
社將覆今與卿等議去就兩國孰可倚者納欵臣屬亦無憾也或謂金人方強宜附之或謂遼宋百年
信誓可依后曰二說皆是遂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言尚書都官員外郎張僅使金永昌宮使蕭容
干文閣待制韓昉使本朝皆奉表稱臣蕭后表曰遼國太后妾蕭氏言葢聞溟海納行□眾流而畢會
太陽舒照豈爝火以猶飛方天下之大同故圣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飲泣陳辭伏念妾先世乗唐晉之
季年割燕云之外地暨逢圣運已受齊盟義篤一家誓傳百□孰謂天心改卜國步多艱先王遇板蕩
之余勵興復之志始厯推戴奄致淪殂爰屬惸嫠俾續(xù)禴祀常欲引干戈而自衛(wèi)與社稷而偕亡伏念
生靈罹此涂炭與其蹈執(zhí)迷之咎曷若為奉上之勤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為命敷文徳以柔
逺奮武烈以訓時必將拯救黎元混一區(qū)宇仰承嚴命敢稽歸欵之誠庶保余生尤荷永綏之惠徳興
元年九月十日封氏編年原郭藥師者渤海鐡州人遼以為禆將領常勝軍藥師見遼將亡遂首以涿
州來降其下有四將號風官每風五百人常勝軍本二千人爾本朝收復之后増至二萬其后又増五
萬北盟會編原蕭容韓昉至雄州童貫蔡攸以其所上表不納土止納欵麾而去之昉曰納欵即納土
也遼未易圖朝廷當思兩全無貽后悔乃以蕭后表馳奏同上原賜涿易八州名改燕京為燕山府同
上原改燕京為燕山府又改郡曰廣陽節(jié)度曰永清軍記纂淵海原宣和四年十月劉延慶議入燕之
郭藥師進曰遼四軍以全師抗我燕山可搗虛而入宜選輕騎由固安渡盧水至安次徑赴燕城可
得也乃命趙鶴壽等夜半渡河銜枚倍道至三家店駐軍次日藥師遣甄五臣領常勝軍五千人雜郊
民奪迎春門以入大軍繼至陣于憫忠寺北盟會編原郭藥師遣人諭蕭后降不從合戰(zhàn)至晩不解蕭
干亟來救或告藥師城外塵起必有救兵至諸將皆謂劉延慶遣兵來助登髙望之則燕王冢上立四
軍旗矣四軍兵自南門入人皆死鬬藥師屢敗奔門不得出盡棄馬縋城而下還者數(shù)百騎而已九朝
編年備要原蕭干者本奚人番名庫哩布常統(tǒng)遼渤海奚漢兒四色軍馬故號四軍大王謀夏録按庫
哩布滿洲語被唬住也舊作 離不今譯改原是時偏師雖入燕城大軍屯盧溝未動延慶聞燕城復
失又琉璃河 糧將王淵亦陷于賊求自遁之計召諸將諭以糧餉不繼不即引還久恐生變次日燒
營及輜重奔還師大潰封氏編年增天輔五年十二月蕭后既敗延慶獻捷于金奉表稱藩請和國主
不許自媯儒二州進兵抵居庸闗遼人棄闗走時馬擴隨行國主謂擴曰遼疆土我得十九矣止燕京
數(shù)州之地留與汝家我與大軍三面掩之令汝家俯拾亦不能取是月至居庸闗大金國志補金既破
遼至燕駐軍約本朝自取幽州于時童貫蔡攸為宣撫使劉延慶為大將軍于盧溝距燕城一舍遼相
李偃約降延慶遣銳兵同郭藥師先入蕭后并四軍大王者尚守燕城藥師等既入城縱兵四掠□復
紀律一夕四軍以殘卒擊王師奔還盧溝大軍聞之亦潰金人遂攻燕城秀水閑居録原劉延慶既潰
阿古達以全師自居庸闗入四軍大王奉蕭后由松亭闗遁北征紀實按阿古達舊作阿骨打今對音
譯改補蕭后聞居庸失險夜半率老幼出城聲言札野寨迎敵其實避竄宰相左企弓以下拜辭于門
外后諭曰國難至此我親統(tǒng)大軍盡死一戰(zhàn)為社稷計勝則再與卿等相見萬一失利則誓死于陣前
卿等善全合境人民無使濫被殘害遂泣下后行五十里金游騎已逼城左企弓集百官共議議未定
統(tǒng)軍副使蕭一信開啟夏門放入洛索貝勒軍登城遣先被獲知宣徽北樞密院事韓秉傳令不殺一
人催促文武百僚耆老僧道出丹鳳門球場內投降阿古達戎服生萬勝殿皆拜服罪蕭后行至松亭
闗議所住達什林牙欲歸天祚四軍大王蕭干欲就奚王府立國于是遼奚軍列陣相拒而分矣亡遼
録按洛索滿洲語極濕難耕地也舊作婁宿貝勒滿州語管理眾人之稱也舊作孛堇達什林牙舊作
大石林牙達什滿州語吉祥也今俱譯改補阿古達師自居庸闗入燕人備儀物迎之北征紀實補宣
和五年二月乙酉朔金遣趙良嗣過盧溝河即焚橋梁次舍北盟會編補金得遼故大臣皆言南朝自
來畏怯又見劉延慶敗走左企弓上阿古達詩云君王莫聴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故有敗盟之意
自南使過盧溝河即焚橋梁茅齋自敘原宣和五年夏四月金人來歸燕京六州九朝編年備要
原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闗昌平之西乃居庸闗順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東北乃松亭闗平州
之東乃渝闗凡此數(shù)闗一夫御之可以當百朝廷之割地若得諸闗則燕山之境可保矣然闗內之地
平灤營三州自后唐為契丹所陷后改平州為遼興府以營灤二州隸之號為平州路至石晉之初耶
律徳光又得燕山檀順景薊涿易諸郡建燕山為燕京以轄六郡號為燕京路而與平州自成兩路朝
廷始議割地但云燕云兩路而已初謂燕山之路盡得闗內之地殊不知闗內之平州與燕山異路也
由是破遼之后金人復得平州路金既據(jù)平州故沃哩布自平州入侵此則當時議割燕云不明地理
之誤也金節(jié)要按沃哩布滿州語使留也舊作干離不今譯改增朝廷以金人將歸燕謀帥臣守之左
丞王安中請行王黼贊于帝遂授安中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郭藥師為檢校少保同知府事詔
藥師入朝禮遇甚厚厯代記事年表原王安中罷尚書左丞授慶逺軍節(jié)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撫使
兼知燕山府制曰惟燕山之作屏應析木以奠方念撫綏之維新在阜成之有術云霓之蘇大旱爰契
羣情文武之憲萬邦適符予欲特輟政機之要出臨朔塞之雄宰輔編年録原王安中行上悉出內府
金玉器及缾壚硯幾之屬畢備使至燕陳于州寢以夸大焉北盟會編補乙未尚書左丞王安中除少
保靜難軍節(jié)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撫使判燕山府資政殿學士詹度為燕山府安撫使四月庚子童
貫蔡攸整軍容入燕山府撫定燕城同上臣等謹按宋史徽宗紀及宰相表皆作宣和五年正月辛酉
以王安中為慶逺軍節(jié)度使河北河東宣撫使北盟會編作靜難軍并遺去河東二字補童貫差姚平
仲康隨王環(huán)等各帶人馬起發(fā)交割燕京次差李嗣本為前軍以種師中楊可世為中部遣郭藥師領
常勝軍自新城入固安貫與蔡攸建旌纛鳴鼓吹笙以大軍次之嗣本至盧溝橋金人猶駐燕京是日
師中等營料石岡可世督嗣本渡河金主與阿克善等卷甲移灶退舍三十里日晡嗣本提兵入城師
中可世相繼入燕入燕録按阿克善滿州語發(fā)水投樹木上掛的柴草也舊作阿昔爽今譯改補壬寅
金人遣使赍御押地圖來宣撫司留燕旬有二日議班師北盟會編補辛亥童貫蔡攸歸以詹度權大
帥府度作平燕詩送貫曰長亭春色送英雄滿目江山映日紅劔 夜搖楊栁月旌旗曉拂杏花風行
時已決平戎 到后須成濟世功為報燕山諸將吏太平只在笑談中同上補五月甲寅童貫蔡攸班
師同上補金人之來歸六州也索未二十萬石童貫蔡攸入燕赦兩河燕臺路初朝廷信趙良嗣等虛
辭謂金人歸我云中故曲赦并及山后地然實不得山后地也大事記講義補宣和中謀取燕山上皇
下其議鄭居中獨言燕薊久陷于遼一旦得之恐難守況先朝與遼有誓不宜輕舉宰相王黼謂千載
一時之機不可失童貫蔡攸欲徼律立功請從黼議遂以遼舊幣致于金既得燕山其歲幣與守御賞
賜不貲議者謂猶獲石田無所用也靖康遺録
增幽州宣和間合兵攻遼五年有其地領縣九薊幽都廣平潞武清永清安次良鄉(xiāng)昌平涿州置縣五
范陽歸義固安新昌新城順州領縣二賓義懷柔文獻通考補政和初遣使覘國而童貫實行遼之君
臣相顧竊笑已有南朝無人之譏北事既興遂付戎律以仆隸之材當元戎之任節(jié)制不明諸將無所
稟畏庸懦不武敵師得以憑陵未幾副之以蔡攸易之以譚真其為駑怯又益甚焉于是金知中國之
無人矣真文忠集補七年三月童貫入燕犒軍北盟會編補貫至燕中撫犒郭藥師以下常勝軍罷王
安中升蔡靖為宣撫兼知燕山府茒齋自敘原初得燕山以蔡靖為大帥用降將郭藥師副之藥師每
偽出獵動逾旬日與金人通謀靖察其意逆料其必叛屢言于朝李邦彥等専事蒙蔽奏每不達靖康
小録補五月乙巳詔以童貫克復燕山府封廣陽郡王北盟會編補燕地號沃壤用兵既久我得之僅
三年曽無斗粟尺帛之助常勝軍五萬月給人二斛戍兵九千月給人六斗則已十余萬斛又有食糧
軍及諸州官吏不在數(shù)也故悉出河朔山東河東之力以應辦纔一年而諸路皆困矣王黼遂下免夫
之今謂燕山之役天下應起夫今免其調發(fā)令計口多寡盡出免夫錢違期者斬天下所得免夫錢凡
六千二百余萬緡以二十萬緡應付燕山二千萬樁管所余莫知為何用及黼罷后燕山日夕告乏而
山東河北盜賊皆起矣北征紀實補宣和七年十一月丙戌沃哩布自平州起兵侵燕山北盟會編原
宣和七年十二月沃哩布侵燕山郭藥師率麾下兵四萬又起涿易州兵三萬戰(zhàn)于潞縣藥師大敗自
變量騎走至燕山伏壯士于后園擒守臣蔡靖及兵將官降于金燕山諸郡皆陷東都事畧原藥師令
儒林郎王樞草降表畧云臣素提一旅之師偶遭百六之運大金有難通之路亡遼無可事之君宋主
載嘉秦官是與念一飯之恩必報而六尺之軀可捐雖知上帝之是依敢忘困獸之猶鬬昔也東征雖
雷霆之怒可犯今也北面祈天地之量并容 燕記補金太祖天輔元年十二月宋遣登州防御使馬
政來聘請石晉時陷入遼漢地二年正月遣索多報聘于宋所請之地與宋夾攻得者有之本朝自取
不在分割之議三年六月宋遣馬政及其子宏來聘四年二月宋遣趙良嗣以書來議燕京西京之地
七年正月宋復遣趙
良嗣來議燕京西京地答書如初約合攻隨得者有之今自我得理應有報良嗣言奉命若得燕京即
納銀絹二十萬匹綾二萬匹以代燕地之租稅二月宋復遣趙良嗣來定議加歲幣代燕地租稅并議
畫疆遣使置搉場癸夘遣貝勒尼楚赫道喇報聘于宋許以武應朔蔚奉圣歸化儒媯等州其于西北
一帶接連山川及州縣不在許與之限戊申詔平州與宋使一同分割所與燕京六州之地三月宋使
盧益趙良嗣馬宏以誓書來四月復誓書于宋太宗天會三年六月遣李用和等以滅遼告慶于宋十
月詔諸將伐宋十二月宗望敗宋兵于白河遂取燕山州縣金史交聘表按索多 古語烏翅大翎也
舊作散覩尼楚赫滿州語珍珠也舊作銀術可道喇 古語下也舊作鐸剌今俱譯改補沃哩布侵燕
山郭藥師叛降率常勝軍迎之北盟會編補宗望至三河破郭藥師兵四萬五千于白河布什敗宋兵
三千于古北口郭藥師降遂取燕山府金史本傳按布什滿州語膝也又去毛鹿皮也舊作蒲莧今譯
改補宣和將伐燕用其降人馬植之謀由登萊航海以使于金約盡取遼地而分之議既定矣宇文肅
愍虛中在西掖昌言開邉之非 王黼惡之及童貫蔡攸以宣威建臺使之叅謀意欲溷以同俗且窒
其口肅愍上書極諫曰臣聞用兵之道御攻者易攻人者難守城者易攻城者艱守者在內而攻者在
外在內為主而常逸在外為客而常勞逸者必安勞者必危今宣撫司兵約有六萬邉鄙可用不過數(shù)
千遼九大王耶律淳者智畧輻輳素得士心國主委任信而不疑今欲亟進兵燕城之下使遼自西山
以輕兵絶吾糧道又自營平以重兵壓我營壘我之糧道不繼而耶律淳者激勵眾心堅城自守則我
危矣且中國與遼講和今踰百年向慕本朝一切恭順今舍恭順之遼不封殖拯救為我藩籬而逺踰
海外以為鄰國臣恐未有寜息之日也書下三省黼讀之大怒摭以他事除集英殿修撰督戰(zhàn)益急而
北事始不可收拾矣遼又有降將郭藥師統(tǒng)其卒曰常勝軍怙寵負眾漸桀驁不可馴肅愍憂之力言
于朝請以恩禮留之京師使盡挈致家屬居于賜第緩急有用只以單騎遣行事畢即歸以杜后患亦
弗聴既而金人寒盟藥師首叛桯史補宣和七年十二月金人侵邉安撫使蔡靖方告急而郭藥師叛
導敝以陷燕眉山唐重建言開邉之謀始于童貫宜誅貫以謝遣人庶可緩師宰相不能決名臣琬琰
之集補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巒復障有渝闗居庸松亭金坡古北口前此經營邉事與金
歲幣以買幽薊五州之地而平灤營三州不與焉是五關我得其三而金得其二也以天下視燕為北
門失幽薊則天下常不安幽燕視五闗為襟喉無五闗則幽燕不可守五闗止得其三縱藥師不叛邉
患終無寧歲也奉使行程録增天會三年尼堪與沃哩布同取燕山留蔡靖守燕大金國志按尼堪滿
州語漢人也舊作粘罕今譯改増中都路大興府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時屬河北東路貞元二
年更今名縣十大興宛平安次漷陰永清寶坻香河昌平武清良鄉(xiāng)金史地理志原廢帝筑燕京改名
曰永安以析津府為大興府元混一方輿勝覽補岐王亮弒主自立改元天徳內使梁漢臣本宋內侍
進曰燕京自古霸國虎視中原為萬世之基陛下宜修燕京時復巡幸遂納其言差漢臣充修燕京大
內正使孔彥舟為副使自天徳四年起至貞元元年畢工以燕京為中都擇日遷燕山府煬王江上録
補完顏亮殺兄亶而自立明年下詔求言是時上封事者多言會寧僻處一隅官艱于轉輸民艱于赴
愬宜徙居燕山以應天地之中亮深然之即日使官佐張浩右相張通古役天下夫匠百萬肖京師之
髣髴營都于燕山三年乃成正隆事跡原海陵煬王天徳三年三月詔尚書右丞張浩等増廣燕城建
宮室四月詔遷都燕京有司圖上燕城宮室制度營建陰陽五姓所宜海陵曰國家吉兇在徳不在地
使桀紂居之雖卜美地何益使堯舜居之何用卜為金史海陵本紀原海陵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
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圣都尋改中都金史地理志增貞元元年二月庚申上自中京如燕京
三月辛亥至燕京乙夘以遷都詔中外改元貞元金史海陵本紀補天徳二年七月除大使梁漢臣為
右丞相一日宮中燕間謂漢臣曰朕栽蓮二百本俱死何也漢臣曰自古江南為橘江北為枳非種者
不能葢地勢然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蓮主曰依卿所請擇日而遷兵部侍郎何卜年亦曰燕
京地廣土堅人物蕃息乃禮義之所主曰可遷都上京黃沙之地非帝居也漢臣又曰且未可遽遷待
臣為郎主起諸州工役修整內苑然后遷都主從其言時內外臣僚上書多謂上京僻在一隅轉漕難
而民不便惟燕京乃天地之中宜徙都燕與主意合大喜乃遣左右丞相張浩張通古右丞蔡松年調
諸路夫匠筑燕京宮室四年冬燕京新宮成主率文武百官自會寧□遷都于燕貞元元年正月元夕
張燈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宮賦詩縱飲盡歡而罷大金國志臣等謹按大金國志作天徳四年遷都
于燕考金史帝紀貞元元年二月始遷都大金國志誤也原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
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
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于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
元史地理志補甲戌二月太祖斂兵圍中都金主大懼獻公主請和太祖許納之又進金銀繒幣各萬
余兩匹督國忠武王行録增至元元年八月劉秉忠請定都于燕主從之詔營城池及宮室仍號為中
都厯代記事年表原至元二十年崔彧上疏言大都非如上都止備巡幸不應立留守司宜置總管府
元史列傳原至元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元史地理志增升總管府為都總管府仍以大興宛平
為附郭北平圖經原元領大興府一通薊涿霸 易保遂安肅檀順州十一辛丑年割出雄易保遂安
肅五州立順天路后又省安次縣為東安州固安縣為固安州漷陰縣為漷州以香河武清二縣隸于
漷以雄易二州并來屬遂領涿霸通薊漷雄易檀順東安固安州十一至元二十三年割出雄易二州
屬保定今領府一州九元混一方輿勝覽臣等謹按元史地理志大都路所屬尚有龍慶州即金之縉
山縣本屬上都路延佑三年升縉山為龍慶州領懷來一縣隸大都路元混一方輿勝覽不載當有脫
誤原元世祖定大興府為大都開平府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則駕幸上都避暑頒賜于其宗戚
馬亦就水草八月草將枯則駕回大都雖每歲往來于兩都間他無巡狩之事山岳河海惟遣使致祭
別無封禪繁縟之禮也草木子原劉太保遷元京北城取居庸闗水入城冀稍潤其土然不及百年禍
變亦作豈地數(shù)有限而致然耶同上補元世祖以北平為大都然安祿山已先稱之矣金海陵 王以
北平為燕京然史思明己先稱之矣花外東風閣日記補陶潛詠荊軻曰提劔出燕京葢燕之名京久
矣深雪偶談原洪武元年八月大將軍信國公徐逹副將軍鄂國公常遇春偏將軍傅友徳康茂才薛
顯等克元都師至齊化門將軍尹堅執(zhí)長刀突陣生擒元金虎符兩將元兵辟易遂命將填壕登城而
入啟運録原詔改元都為北平府設北平行中書省并置燕山大興永清等六衛(wèi)隸兵三萬命指揮副
使孫興祖華云龍兼北平行省叅知政事守之同上原洪武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
府八月置燕山都衛(wèi)與行中書省同治明史地理志原二年九月大將軍徐逹改故元都安貞門為安
定門健徳門為徳勝門是月置大都督分府于北平十月以北平府隸山東明太祖實録臣等謹按明
史地理志洪武元年十月以北平府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仍改屬北平原改湖廣行省 政趙耀為
北平行省叅政耀嘗從徐達取元都習知其風土民情邉事緩急上命改授北平且俾守 王府宮室
耀因奏進工部尚書張允所取扎平宮室圖上覽之令依元舊皇城基改造王府三年七月詔建諸王
府工部尚書張允言燕國用元舊內殿上可其奏明太祖實録原洪武四年魏國公徐逹駐師北平以
沙漠遺民屯田北平府管內之地大興四十九屯宛平四十一屯良鄉(xiāng)二十三屯固安三十七屯通州
八屯三河二十六屯漷縣九屯武清一十五屯薊州一十屯昌平二十六屯順義一十屯凡置屯三百
五十有四同上增八年改都衛(wèi)為北平都指揮使司明史地理志原九年革行省設承宣布政使司春
明夢余録原十三年三月燕王之國明太祖實録原建文元年秋七月燕府靖難兵起夜攻下九門都
指揮使馬宣巷戰(zhàn)不勝走薊州俞瑱走居庸闗都督宋忠?guī)泿煷尉佑龟K退保懷來通州衛(wèi)指揮房勝
遵化衛(wèi)指揮蔣玉密云衛(wèi)指揮鄭亨各以城叛降燕建文書法擬原十月李景隆征兵諸路合五十萬
引兵渡盧溝橋遂圍北平筑九壘于九門又結九營于鄭村壩景隆攻麗正門幾破城中婦女并乘城
擲瓦石景隆令不嚴驟退北平守益堅革除備遺録原十一月景隆遣都督陳暉領哨騎渡白河燕王
率精騎薛祿等逆擊之暉敗乃率精銳攻一營盡殱之連攻七營遂逼景隆營景隆不能支宵遁建文
朝野彚編原永樂元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
統(tǒng)其于肇跡之地皆有升崇竊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宜遵太祖髙皇帝中都之制立
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為北京明成祖實録原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同上增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
于順天府稱為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
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府順天府領州五縣二十二大興宛平良鄉(xiāng)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
漷縣寶坻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昌平州順義懷柔密云薊州玉田豐潤遵化平谷明史地理
志原四年閏七月淇國公邱福等請建北京宮殿備巡幸明典彚原十四年十一月復詔羣臣議營建
北京先是車駕至自北京工部奏請擇日興工上以營建事重乃命文武羣臣復議于是公侯伯五軍
都督及在京都指揮指揮等官上疏曰臣等竊惟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惇樸物產豐富誠天
府之國帝王之都也皇上營建北京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比年車駕巡狩四海 同人心恊和嘉瑞
駢集天運維新實兆于此矧河道疏通漕運日廣商賈輻輳財貨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師天下軍民
樂于趨事揆之天時察之人事誠所當為而不可緩伏乞上順天心下從民望早勅所司興工營建天
下幸甚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門尚書都御史等官復上疏曰伏惟北京圣上龍興
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誠帝王萬世之都昔太祖髙皇帝
削平海宇以其地分封陛下誠有待于今日陛下嗣太祖之位即位之初嘗升為北京而宮殿未建文
武羣臣合詞奏請己 俞允所司掄材川廣官民樂于趨事良材大木不勞而集比年圣駕巡狩萬國
來同民物阜成禎祥協(xié)應天意人心昭然可見然陛下重于勞民延緩至今臣等竊惟宗社大計正陛
下當為之時況今漕運已通儲蓄充溢材用具備軍民一心營建之辰天實啟之伏乞早賜圣斷勅所
司擇日興工以成國家悠久之計以副臣民之望上從之明成祖實録增十八年九月詔自明年改京
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一月以遷都北京詔天下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明史成祖本紀原北京
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guī)制悉如南京而髙敞壯麗過之復于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
門外建十五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十八年冬告成詔曰開基創(chuàng)業(yè)
興王之本為先繼體守成經國之宜尤重昔朕皇考太祖髙皇帝受天明命建都江左以肇邦基肆朕
纘承大統(tǒng)惟懷永圖眷茲北京實為都 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里適均惟天意之所屬實
卜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輿情立兩京置郊社宗廟創(chuàng)建宮室上以紹皇考太祖髙皇帝之先志下以
開子孫萬世之宏規(guī)且于巡狩駐守實有便焉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于趨事天人協(xié)贊景貺駢
臻今工已告成選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誕新治理用致雍熙于戲天地清寧衍宗社萬
年之福山河綏靖隆古今全盛之基乃命禮部正北京為京師不稱行在明成祖實録原洪熙元年三
月命諸司在北京者仍加行在二字明仁宗實録原正統(tǒng)六年八月浙江寧波府知府鄭珞言國家肇
建兩京合于古制自太宗皇帝定鼎北京以來四圣相承正南面而朝萬方四十年于茲矣而諸司文
移印章尚仍行在之稱名實未當請正名京師其南京諸司宜改曰南京某府某部于理為得是年十
一月朔上御奉天殿大赦天下改給兩京文武衙門印北京諸衙門去行在二字南京諸衙門増南京
二字明英宗實録原北京之為京師不復稱行在也葢自正統(tǒng)辛酉始也今言臣等謹按自遼建南京
于幽州金元二代遞加増廓明永樂中復營建都城至正統(tǒng)始定居之而當時既棄朶顏三衛(wèi)塞垣以
外皆為甌脫于控馭之模未免于陋隘也我國家統(tǒng)一函夏定鼎建都 歸有極皇上纘承列圣之緒
神武布昭聲靈有赫塞外諸藩俱為屏翰西蒙北漠咸隸版圖而京師實居萬國之中四表來同八維
奉朔川流云集道里咸均控制宏規(guī)實為亙古所未有于以膺景命而鞏丕基苞桑永固之業(yè)垂慶于
億萬斯年矣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舉正
王安中罷尚書左丞條原書尚誤作中今按宰輔編年録改二年正月原書正誤作四今按金史交聘
表改金太祖天輔元年條張通古原書古誤作左今按大金國志改天徳二年七月條燕京路原書京
誤作市今按元史改舉正元太祖十年克燕條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
原書世紀門節(jié)刪附記
唐庚諭幽燕檄條節(jié)十字郭藥師初以武勇四軍薦條節(jié)四十七字郭藥師者渤海鐵州人條節(jié)五十
一字蕭容韓昉至 州條節(jié)五字金既破遼條節(jié)廿八字阿古達師自居庸闗入條節(jié)三十字燕山之
地條節(jié)十七字金人用阿克善計條刪燕地號沃壤條節(jié)十四字宣和將伐燕條節(jié)八十二字幽州之
地條節(jié)七字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節(jié)刪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
形勝一
臣等謹按燕薊為軒黃建都之地扆山帶海形勢之雄偉博大甲于天下我朝定鼎于茲鞏億萬載丕
丕基美矣茂矣朱彛尊原書形勝門搜采諸家論著頗稱該洽間有征引未及者今稍為依類増輯繋
于各條之后原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民雖不佃作而足于
棗栗此所謂天府者也戰(zhàn)國 臣等謹按國 謂燕地民不佃作者此葢舉當時風俗言之迨其后耕
墾相望地無遺利今則皇居建極封畿內外數(shù)千里皆成沃壤而遼陽沈陽實為國家邠岐舊疆帝業(yè)
所基盛哉乎神皋奧區(qū)咸慶樂利而登上腴矣原燕亦渤碣之間一都 也南通齊趙東北邊上谷至
遼東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畨之利史記原燕之涿薊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鹽鐡論原燕
卻背沙漠進臨易水西至軍都東至于遼長蛇帶塞險陸相乗也河圖括地象増燕地東有漁陽右北
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xiāng)新昌及渤海之安
次皆燕分也樂浪元莵亦宜屬焉薊南通齊趙渤碣之間一都會也漢書地理志増東至于海南迫于
河西距太行北通榆關雁門唐六典増渤碣之間一都會薊縣燕之所都渤即渤海碣即碣石也通典
増冀州舜以其分太大離為幽州為并州程其水土與河南等常重十三其人沉鷙多材力重許可能
辛苦自黃帝后帝王多居其地新唐書杜牧傳原富弼上仁宗封事云松亭關古北口居庸闗為中原
險要又河朔士卒精悍與他道不類得其心可以為用失其心則大可以為患安得不留意于此而輕
視哉宋名臣奏議原冀都山脈從云中發(fā)來前則黃河環(huán)繞 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
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于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
水以界之也朱子語類原南京戶口三十萬大內壯麗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
北方錦繡組綺精絶天下膏腴蔬蓏果實稻粱之類靡不畢出而桑柘麻麥羊豕雉兎不問可知水甘
土厚石晉末割棄已前其中畨漢雜斗勝負不相當既筑城后逺望數(shù)十里間宛然如帶回環(huán)繚繞形
勢雄杰真用武之國也遼志臣等謹按今京師地在遼時稱南京金時稱中都元時稱大都此條所引
葉隆禮遼國志指遼之南京而言即燕地也又按朱彛尊原書引遼國志脫去水甘土厚一句與上文
文義不順且與形勝無涉謹依遼國志増正原李清臣議戎 云燕古為瀕山多馬之國其土莽平宜
畜牧耕稼其民翹健便弓矢習騎射樂鬬輕死戰(zhàn)國時為燕唐為范陽節(jié)度夫燕一國也范陽一鎮(zhèn)也
以一國之力獨立幾八百年遂與周室終始是其力足以捍邊圉也范陽一鎮(zhèn)之地宿兵不滿數(shù)萬而
奚遼不能輙苦趙魏滄景者其力足以制之也今以天下之力而不勝其勞敝以天下之地而懔懔常
為憂其故何也燕國有朝鮮遼東云中九原樓煩易水以為之塞范陽有盧龍古北松亭狐門之要以
為之守用力少而塞之易此其能以一國一鎮(zhèn)截然中立而不懼也自石晉割幽薊檀順媯儒武應寰
朔涿蔚賂戎以市天下而營平易亦陷于遼阻固阨塞我皆失之而劃滄霸瓦橋信安安肅廣信保定
常山忻岢嵐火山寧化千里平廣之地以為界戎馬馳突去來如股掌之上此天下之所以不勝勞敝
而懔懔常為憂也遼之侵我易我守之益難故時平而屯戍之費不得息遼之覘中國也近中國備遼
之處也多故力勞而勢益分間有憂國之將不過廣塘水而已使土在其外而為沮洳于腹中閼河川
泉瀆灌廬墓耕牧之地包七州廣數(shù)百里東起泥沽海口西達邊呉淀堆蒲藻魚蜯生之而粒食皆漕
取于內地并西山尚缺百里曽未足限隔戎馬而邊民 其業(yè)矣譬之千金之家患在藩墻之內不治
格鬬攘卻之具而方施塹閾下以為守識者從而笑之塘水是也宋文選原自雄州東際于海多積水
遼患之未嘗由此路入順安軍西至北平二百里地平廣無隔閡毎由此入議者以為宜度地形髙下
因水陸之便建阡陌浚溝洫益樹五稼以實邊廩而限戎馬雍熙后數(shù)用兵岐溝君子館敗衂之后河
朔之民農桑失業(yè)多閑田且戍兵増倍端二年以左諫議大夫陳恕右諫議大夫樊知古等經營之恕
宻奏戍卒皆隋游仰食縣官一旦使冬被甲兵春執(zhí)耒耜恐變生不測營田之議遂寢文獻通考原知
雄州何承矩上言兵家有三陣日月風云天陣也山林水泉地陣也兵車士卒人陣也今用地陣而設
險以水泉而設固建為陂塘亙連滄??v有突騎何懼奔沖今順安西至西山地雖數(shù)軍路纔百里即
有邱陵岡阜亦多川瀆泉源倘因而廣之制為塘埭則可以戢戎騎息邉患矣太平治跡統(tǒng)類原遼史
劉六符謂賈昌朝曰塘濼何為者耶一葦可杭投棰可平不然決其堤十萬土囊遂可得而路矣仁宗
以問王拱辰對曰兵事尚詭彼誠有謀不應以語敵此六符夸言耳設險守固先王不廢也宋仁宗實
録原飛狐古北之口所謂險阻也幽燕割而險阻之地悉歸于遼今之所恃者不過塘濼耳自雄覇以
達畿甸平原易野健為疾馳不半月可至一有不備可不為之寒心哉梁溪集原從滄州取海上路以
數(shù)千艘出輕兵三萬趨平州入符家砦口則咫尺燕薊矣太平治跡統(tǒng)類原宋平燕北羣臣表賀有云
舜肇十二州始別冀都之壤周建八百國首疏召奭之封當天津析木之交實上谷廣陽之勝形勝有
金湯之險膏腴號陸海之饒北盟會編補端拱二年將討燕薊詔羣臣各言邊事宋琪疏上謂徑路所
趨必若取雄霸直進未免更有陽城之圍葢界河之北陂淀坦平北路行師非我所便況軍行不離乎
輜重敵來莫測其淺深欲望回轅西適山路令大軍 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淶水以西挾山而行援糧
而進涉涿水并大房扺桑干河出安祖砦則東瞰燕城裁及一舎此是周徳威收燕之路自易水距此
二百余里并是沿山村墅連延溪澗相接采薪汲水我占上游東則林麓平岡非戎馬奔沖之地內排
槍弩步隊實王師備御之方而于山上列白幟以望之戎馬之來二十里外可悉數(shù)也桑干河水屬燕
城北隅遶西璧而轉大軍如至城下于燕丹陵東北橫堰此水灌入髙梁河髙梁岸狹桑水必溢可以
駐蹕寺東引入郊亭淀三五日彌漫百余里即幽州隔在水南王師可于州北繋浮梁以通北路敵騎
來援已隔水矣視此孤壘浹旬必克宋史本傳朱昆田原按繹宋惠安疏則桑干河水當日乃在燕城
之北今則深谷為陵桑干出山之口不在盧師祠下而在石徑山麓矣臣等謹按盧溝河惟下游地平
土疏間有遷徙至其上游則西山崖谷為之鍵束河循山轉自西而南以縈帶都城明陳全之蓬窻日
錄謂盧溝為京師之朱雀水此今昔所同之軌跡也至如金口疏道考金史河渠志大定十一年雖有
自金口疏導至京城北入濠之議而其后迄無成功旋開旋塞迨元郭守敬等復議開金口河后亦不
果行蓋以盧溝地形水性惟利于西南流設欲強之北行不能也即謂金之舊城址大半在今右安廣
寧阜成三門外西南隅今昔建制稍有不侔然以地理度之盧溝從西山來亦祇畧當其西北隅未嘗
徑至城北此條原書所引宋珙疏謂盧溝屬燕城北可決之使與髙梁合者乃當時宋臣未親履燕地
之言籌策之疎即此可見而朱昆田原按據(jù)此直謂當日盧溝在城北沿誤滋甚殊不知盧溝河 不
能與髙梁合且盧師祠與石徑山河之出口雖異其為西南流則一也今謹辨證如右又按淶水以西
原本誤作漆水以西今依宋史改正補胡旦上平燕議曰幽州在北門之外天時地利人事皆在可伐
歲之所臨其地受福今年初秋至六年鎮(zhèn)在燕分從今年為備至來春興師北兵遇春夏則旃裘皮履
羊弓塞馬不為用而中原士卒素不能寒往北逢暄筋力勇健以勇健之士驅不用之敵乗福慶之時
討災殃之城成功立事在于此矣幽州之北皆是山谷通人馬者不過十處茍塞 山路余敵在燕與
大軍相持遷延其時以度春夏敵不能熱有退無前宋史儒林傳臣等謹按此條原本所引宋胡旦平
燕議其規(guī)畫當時兵事語涉夸大今謹刪正十余字増幽州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樓煩白檀西有云中
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天下菓食稻梁靡不畢出形勢雄杰真用武之國奉使行程録増幽州地瀕海皆
斥鹵沮洳何承矩謂自陶河至泥沽口屈曲數(shù)百里天設險阻真地利也文獻通考増幽州在渤碣之
間其地負山帶海風氣剛勁自古為用武之地遼史地理志増幽州北七百里有榆闗闗東臨海北有
兎耳覆舟山山皆斗絶并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旁地可耕種唐時置東西狹石淥疇米磚長楊黃
花紫 白狼等戍以扼遼于此戍兵常自耕食惟衣絮歲給幽州久之皆有田宅養(yǎng)子孫以堅守為已
利自唐末幽薊割據(jù)戍兵廢散遼因得出陷平營自涿州至幽州百里人跡斷絶轉餉常以兵 送契
丹多伏兵于鹽溝以擊奪之莊宗之末趙徳鈞鎮(zhèn)幽州于鹽溝置良鄉(xiāng)縣又于幽州東五十里筑城皆
戍以兵又于其東置三河縣由是幽薊之人始得牧而輸餉可通五代史遼附録補幽州之地左環(huán)滄
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而太行之山自平陽之絳西來北為居庸東入于海龍
飛鳳舞綿亙千里重闗峻口一可當萬獨開南面以朝萬國非天造此形勝也哉讀書一得補金世宗
將幸金蓮川梁襄上疏極諌曰臣聞髙城峻池深居 禁帝王之藩籬也行宮非有髙殿廣宇城池之
固是廢其藩籬也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qū)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健亡遼
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燕葢京都之首選也況今又有宮闕井邑之繁麗倉府武庫
之充實百官家屬皆處其內非同曩日之陪京也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官東西千里山峻相連近在
都畿易于 守皇天本以限中外開大金萬世之基而設也奈何無事之日越居草萊愛沙磧之 涼
忽祖宗之大業(yè)此臣所惜也況欲習武不必度闗涿易雄保順薊之境地廣又平且在邦域之中田獵
以時誰曰不可伏乞陛下回北轅之車安處中都則宗社無疆之休天下莫大之福也世宗納之金史
本傳増燕京地廣土堅乃禮義之邦大金國志原尾箕之墟幽冀之區(qū)郁郁蔥蔥屹乎皇都峙以西山
居庸繚以涿易潞沽山川相繆古今不殊呉禮部集原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
朔漠駐蹕之所非此不可元史原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師以為天下本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
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萬歲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縈畿帶甸負山引河壯哉帝居擇此天府輟
耕録原元主中夏雖因其邇于陰山以定都而地形之強實甲天下?lián)釗?jù)全盛幾將百年一時文章亦
頗有竒氣未必非山川形勝風氣之觀感有以助之也誠意伯文集原天下山川形勝雄偉壯麗可為
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寛厚闗塞險固總握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云長安有崤函之固
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楊文敏集原范鎮(zhèn)之賦
幽州也曰繩直砥平博大爽塏巴圖魯之傳幽燕也曰虎踞龍盤形勢雄偉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環(huán)
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于天下誠天府之國也究其沿革唐虞則為幽都夏殷皆
入冀地周封堯后于薊封召公于燕正此地也厥后漢曰廣陽晉曰范陽宋曰燕山元曰大興國朝初
謂之北平而為燕府龍潛之地尋建為北京而謂之順天焉博物 按巴圖魯滿洲語勇也舊作霸
突魯今譯改臣等謹按宋范鎮(zhèn)幽都賦作博大爽塏繩真砥平原書誤作形勝爽塏文義俚率葢引博
物 會之誤也謹依范鎮(zhèn)原賦改正又案元史穆呼哩傳孫巴圖魯從世祖征伐為先鋒世祖在潛邸
嘗從容語曰今天下稍定我欲勸主上駐蹕回鶻以休兵息民何如對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
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世祖
憮然曰非卿言我?guī)资е凹次蛔涠ǘ加谘鄧L曰朕居此以臨天下巴圖魯之力也博物 會誤以
為穆呼哩語今據(jù)元史改正按穆呼哩滿州語禿尖也舊作木華黎今譯改原京師形勝甲天下扆山
帶海有金湯之固明輿地指掌圖原京師負重山面平陸地饒魚鹽榖馬果窳之利又轉東南之粟財
貨駢集天險地利足制諸邊汴洛闗中江左皆不及也吾學編原北京雖號稍東北南與餉逺然左滄
海右太行風氣敦厚長安之下此其最也鳳洲筆記原洪武初營汴為北京則亦周公意也末年東宮
營秦則亦婁敬張良藝祖意也而卒不果豈天將以待燕耶成祖之營燕也當時臺諌交口不便主事
蕭儀言之尤峻豈未識上意所屬耶成祖曰北平之遷吾與大臣密計數(shù)月而后行彼書生之見豈足
以達英雄之畧哉蠙衣生集原張良謂闗中用武之地阻三面而守一面東制諸侯今世都燕亦用武
之地亦阻三面以一面制天下前之進無窮后之退有限大非闗中之比方輿勝畧原京東負山控海
負山則泉深而土澤控海則潮淤而壤沃諸州邑泉從地涌一決而通水與田平一引而至如密云縣
之燕樂莊平谷縣之水峪寺龍家務莊三河縣之唐會莊順慶屯地薊州城北則有黃厓營城西則有
白馬泉鎮(zhèn)國莊城東則有馬伸橋夾林河而下城南則有別山鋪及夾陰流河而下至于陰流淀疏渠
皆田也遵化西南平安城夾運河而下及沙河鋪地方又鐡廠涌珠湖以下至韭菜溝上素河下素河
百余里夾河皆可成田遷安縣北徐流營山下涌出五泉合流注桃林河又三里橋涌泉流出澡河又
蠶姑廟涌泉成河與澡河相接夾河皆可田之地盧龍縣燕河營涌泉成河及營東五泉涌漫四出至
張家莊撫寧縣西臺頭營河流亦自燕河營涌泉而來皆可成田豐潤縣南則大寨及刺榆坨史家河
大王莊之地東則榛子嶺西則鴉洪橋夾河五十余里皆可田玉田縣青莊塢導河可田后湖莊疏河
可田三里屯及大泉小泉引泉可田至于瀕海自水道沽闗黒巖子墩起至開平衛(wèi)南宋家營之地東
西度之百余里南北度之百八十里皆類豐潤其地與呉越瀕海之沃區(qū)相等昔虞文靖公之議東極
遼海南濱青徐瀕海皆可田之地今豐潤實其中境欲舉其議行之茲非其先當致力者乎蓋先之京
東數(shù)處而畿內列郡皆可漸而行也先之畿內而西北之地皆可漸而行也在邊陲則先之薊鎮(zhèn)而諸
鎮(zhèn)皆可漸而行也至于瀕海則先之豐潤而遼海以東青徐以南皆可漸而行也潞水客譚臣等謹按
朱彛尊原書引明徐貞明西北水利議脫去京東京北諸水田之地未免舛畧謹依潞水客譚及明史
河渠志諸書増正増燕京易州西北乃金坡闗即紫荊闗昌平之西乃居庸闗順州之西乃古北口景
州東北乃松亭闗平州之東乃榆闗即山海闗自后唐屬遼金人取之海陵徙都焉元世祖嘗問劉秉
忠曰今之定都唯上都大都耳何處最佳秉忠曰上都國祚近大都國祚長遂定都燕之計春明夢余
録増幽燕自昔稱雄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
不得不可為王之地蓋眞定以北至于永平闗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峯古北黃花鎮(zhèn)險阨
尤著 通漕運便利誠萬世帝王之都同上原唐趙徳鈞為幽州節(jié)度使于幽之南六十里城閻溝而
戍之又于幽之東五十里城潞縣而戍之二城乃幽州之門戶也閻溝即今良鄉(xiāng)潞縣即今通州同上
増京師瀕大海秦始皇時起黃腄瑯邪之粟轉輸北河則海運固以通于茲矣杜甫謂漁陽豪俠地撃
鼓吹笙竽云帆轉遼海粳稲來東吳又云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吳門持粟帛泛海凌蓬萊唐時已
通吳之粟矣同上京東至山海闗西至黃花鎮(zhèn)為闗塞者二百一十二為營堡者四十四為衛(wèi)二十二
為守御所三設分守叅將五于藍河營太平寨馬蘭峪宻云縣黃花鎮(zhèn)以管攝營堡謂之闗設守傋都
指揮五于山海永平遵化薊州三河以管攝衛(wèi)所謂之營設總兵官一員于三屯營以總鎮(zhèn)焉闗設于
外所以防守營立于內所以應援其制可謂宻矣此所以控御其形勢者也同上原國家建都燕朔毋
論山川峙濯險甲寰區(qū)而紫荊扼蜚狐之吭居庸拊山谷之背山海掣元莵之肘其因地利而盡人謀
可謂千古碩畫長安客話原漢唐都闗中去邊 千余里今京師北抵居庸東北抵古北口西南抵紫
荊闗近者百里逺不過三百里爾同上原漢唐宋皆并建兩京漢唐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宋以
汴為東京洛為西京其地皆相去不逺髙皇帝定鼎金陵文皇帝遷都金臺則跨江河南北而各為一
大都 蓋天下財賦出于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于西北而金臺為其樞并建兩京用東南之財
賦 西北之戎馬無敵于天下矣圖書編原京師形勝以堪輿家論之玉河之水當直出 南海子從
天地壇前轉東入潞河方為自然崇文門外閘河宜塞之庻幾左臂不斷此乃帝王建都萬代之計也
梓溪集原北京青龍水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大內出都城注通
惠河與白河合朱雀水為盧溝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出盧溝橋元武水為濕余髙梁黃花鎮(zhèn)川榆
河俱繞京師之北而東與白河合蓬窻日録臣等謹按酈道元水經注雖有髙梁無上源之說而茲水
實承西山玉泉之委輸為玉河經流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謂髙梁源發(fā)西山者是也乃陳全之蓬窻日
録誤分玉河髙梁為二且以髙梁屬之京北諸水則全屬臆揣為未經身至者之言今謹辨證于此原
太行自西來演迤而北綿亙魏晉燕趙之境東極于醫(yī)無閭重岡疊阜擁 而圍繞之不知其幾千里
也其東則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稍南則九河故道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
而廣大也況居直北之地上應天垣之紫微其對面之案以地勢度之則泰岱萬山之宗正當其前夫
天之象以北為極則地之勢亦當以北為極易曰艮者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離萬物
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孔子曰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今之京師居乎艮位成始成終之地介乎震坎之間出乎震而勞乎坎以受萬物之所歸體乎北極之
尊向乎離明之光使萬物之廣億兆之多莫不面焉以相見則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者莫不在于照
臨之下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時下得地勢中得人心未有過此者也大學衍義補原京師前挹九河
后拱萬山正中表宅水隨龍下自辛而庚環(huán)注皇城繞巽而出天造地設涌幢小品増皇居右脅千山
拱 萬國朝宗山奧而深土肥而衍梁趙為之腹心宣云乃其肩背左逵逺走薊遼右輔近招并代輊
前而軒后居重而馭輕誠郁郁 之盛概矣宛平縣志増京師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眞定以北至
于永平闗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口古北口黃花鎮(zhèn)險阨尤著職方圖考原北京上應北
辰以象天極南面而聽天下天險地利甲于闗中治平畧補自太行山而北不知山所限極處亦如東
海不知所窮盡也博物志補宣府大同籓籬也居庸紫荊門戶也順天眞定保定等府州縣堂室也籓
籬密斯門戶固門戶固斯堂室安漁石集補居庸曹王大安黍谷崆峒之山環(huán)抱如箕而燕城峙其中
其地如掌雞肋集補大地之脈咸祖昆侖而南北二絡最大北絡極于幽燕大河至此入海與鴨緑江
會東有下沙此山水一大交 也其北崇岡千疊其前坦平千有余里泰山聳于南誠國家萬年之基
也莊渠遺書補京東諸州縣地多卑洼沮洳彌望或云可開水田如江南耕耨法歲收自倍而徐尚寶
貞明特主其說具在潞水客談余深是之乃請旨下近京郡縣酌量修舉以尚寶兼憲職董其事尚寶
從河間經始筑堤捍水乃之薊州招南兵之習農者使畫地耕作仍給之餉一時農兵大集懇田以億
計畝收一鐘撫臣及司道方次第開報而北人官京師者倡言水田既成則必仿江南起稅是嫁禍也
乃從中撓之御史王之棟疏請罷役而中官在上左右者多北人爭言水田不便上意亦動召余及同
官于皇極門面諭以水田當罷余對言髙田冝黍麥下田冝粳稻今民間游惰下田皆棄不耕荒蕪寖
多故議開墾非廢已熟之田也上云荒田可開水田不可作余退而上疏極陳利便而上意竟不可回
遂切責尚寶以為擾民而初議盡格矣彼中開墾已成收獲甚冨一聞詔下盡撤毀堤岸斥為間田垂
成之功廢于一旦良可惜也賜聞堂雜記補淮南子謂地有九藪燕之昭余祁居一焉藪者聚也王者
以聚民蓄國夫燕天下之上游也甸服西北控御東南若建瓴然泰岳峙其南華山環(huán)其右前則三案
重圍后則九河歸宿誠四塞之國矣議者以為漢之邊在北咸陽去朔方千余里唐之邊在西去吐蕃
亦千余里今京師闗隘近者百里逺不過三百里居庸吾之背也紫荊吾之喉也卒有急則搤吾之喉
而拊吾之背是殆不然譬之一身焉幽燕天下之元首也牽左則左肘動掣右則右掖奮無事則坐享
長河之利以為轉輸有事則席卷燕趙之兵以為犄角所謂天下之勢莫重于燕其以此耶順天府舊
志補國家建都北平古為燕國燕自文公以后立于強國之間北迫戎貉內控齊晉又嘗帥師馳逐中
原千里之外此其為費不少矣蘇秦謂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
水即今畿內東西所至視昔雖狹而南有渤海巨鹿至于邯鄲濮陽蓋兼齊趙之地長短相互實亦當
之昔者纎悉出于其國而今盡仰給于東南非所以冨國息民也往時何承矩耕水田于河北虞集議
海田于京東托克托大興營田西自西山東至遷民鎮(zhèn)南起保定河間北抵檀順皆從佃種水泉陂塘
之跡門堰捍筑之方召募教授之法器具工作之資蜃蛤粟米之冨可以按成式法往智數(shù)歲之后其
效立見此與轉呉會漕潞渚功相十利相百矣絅齋集按托克托蒙古語定也舊作脫脫今譯改補給
事中魏呈潤疏曰周禮幽州藪曰貕養(yǎng)其川河泲其浸菑時冀州藪曰揚紆其川漳其浸汾潞蓋水澤
至沃也國家定鼎于燕用幽冀為畿輔負重山面平陸奧衍之利甲于東南若疏其上源自涓滴傳而
致之何田不充何漕不裕惟北方不知蓄水聽其自旱自雨自盈自涸而莫之均節(jié)故潦則遍地巨浸
旱則滿眼砂礫一遇饑歲比屋倒懸民之凋敝極矣誠于平時舉地利而經理之冨民不能供役者必
轉募貧民則窘者得食一利也旱則蓄其流澇則宣其溢則瘠產皆化為沃土二利也水道與田疇相
通譬咽喉之氣達于肺臟靡所不通漕可速濟三利也北地種植既多即粟米芻茭俱將輸于天府逺
可省額外之征近可蠲召買之役四利也原野有溝有防髙下成塹盜不敢援弓馳馬五利也夫不費
太倉之金錢而坐獲此五利何憚而不為乎樞垣疏藁補嘉佑五年五月西上合門使英州刺史郭咨
上平燕議曰遼之地自瓦橋闗至古北口地狹民少自古北口至京屬奚遼自中京至慶州道旁纔七
百余家蓋遼疆土雖廣人馬至少儻或南牧必率髙麗渤海達靼黑水女直室韋等國 戰(zhàn)其來既逺
其糧匱乏臣聞以近待逺以逸待勞以飽待饑用兵之善計又聞得敵自至者勝先據(jù)便地者佚以臣
所見請舉慶厯之 合眾河于塘泊之北界以限戎馬然后以景徳故事頓兵自守歩卒十二萬騎卒
三萬強壯二萬歲計糧餉百八十三萬六千斛又旁河郡邑可由水運以給保州然后以拒馬車三千
馬槍千五百獨轅弩三萬分選五將臣可以備其一來則戰(zhàn)去則勿追幽州糧儲既少遼不可久留
不半年間當遁沙漠則進兵斷古北口塞松亭闗傳檄幽薊燕南自定矣宋史増中統(tǒng)二年命平章政
事趙璧等牽蒙古漢軍駐燕京近郊太行一帶東至平灤西控闗陜應有險阻于附近民內選諳武事
者修立堡塞守御元世祖本紀增大興在昔為召公所封地春秋戰(zhàn)國時以燕代勁兵抗衡秦楚亦形
勢得也地氣郁積漸盛于金元實始建都于此譬諸天象大興其薇垣而九州島四海其列宿也歟大
興縣志増東枕遼海沃野數(shù)千里闗山以外直抵盛京氣勢龎厚文武之豐鎬不是過也天津襟帶河
海運道咽喉轉東南之粟以實天庾通州屹為畿輔要地北則居庸聳峙為天下九塞之一懸崖峭壁
保障都城雄闗疊嶂直接宣府尤重鎮(zhèn)也西山秀色甲天下寺則香山碧云水則玉泉海淀而盧溝橋
闗門嶻立即古之桑干河京邑之瀍澗也畿南皆平野沃壤桑麻榆栁百昌繁殖漸逺則瀛海為古河
濟交匯處水聚溪回若夫萬里河山而都城位北南向以收其朝拱之勢梯航車馬絡繹奔赴皆自南
而北以奉神京豈非古今第一形勝哉同上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六至八
詳校官庶吉士臣 胡鈺
檢討臣德生覆勘
總校官進士臣程嘉謨
校對官舉人臣李傳?
謄錄監(jiān)生臣葉庭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六
形勝二
增世宗憲皇帝御制帝京篇盤石占幽薊金湯固帝京幅員寧有外帶礪自堪盟形勢河山拱星文氣
象清休征荷地力瑞應感天成濟濟匡時器熙熙擊壤情溪流穿禁籞霞彩映重城日照朱甍麗塵飛
紫陌輕煙花織錦繡鶯燕唱升平池暖魚吹絮蘭熏蝶抱英新荷初浥露宿麥晩蒸晴極浦漁舟杳斜
陽牧笛橫所希均雨澤南畝問春耕臣等謹按皇上御制帝京篇皇都篇各一首已謹載郊坰南卷內
茲不具録増李洧孫大都賦并序昔頌商者其詩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歌周者曰宅是鎬京維龜正
之葢當國家盛時區(qū)宇博大洪威逺暢湛恩旁洽斯人歸之如眾星之拱北極如百川之朝東海故于
其作都之地歆艷而詠歌之賦者古詩之流也至班固始賦西都而張衡左思之賦繼作自爾循涂蹈
轍層見疊出然其詞章氣象大扺與王治相為髙下欽惟國朝體元繼天奄有六合凡上仁所未化懋
徳所未綏者莫不歸極獻狀于王會圖上考元象下?lián)紩绕漉r原燕土維宅其規(guī)模宏逺凜凜乎
商周二漢之上夫有盛徳大業(yè)者必有巨筆鴻文鋪張揚厲髙映千古以昭無窮然四海泳仁涵和三
十載未有髣髴商周之歌二漢之賦者亦一時遺典也臣逺方書生猥以詞章為業(yè)際遇昌辰不能黙
黙輙撰成大都賦一篇竊謂詞直致則難盡義互發(fā)而后明因筆墨成文托之元光子中書生敷暢其
意狂斐僣踰罪當萬坐或 朝廷第從臣之頌采游童之謠附之下方亦昭代美事云爾其賦曰有元
光子與中書生相遇于鴻 之野而談上天下地往古來京之事沿九頭循蜚禪通流仡以至于近代
環(huán)泰逺邠國濮鉛祝栗以至于神州嘆光霽之時常少而晦暝之時常多分裂之世每數(shù)而混一之世
每疏中書生欣然抵掌曰幸哉我生之逢吉丁辰也千紀以來是不一姓惟今皇元為最盛四極之內
是不一都惟今大都為獨隆金匱石室之藏弗可尚已葢聞天無私而棐忱帝有赫而求定嘉忠厚之
世積肇朔土而啟圣逮乎中統(tǒng)丕受新命治道清靜同符乎軒轅好生洽民合揆乎重華豁達大度遹
駿乎夘金武功文徳允恭乎貞觀建國既絜大乎純干紀元又侔至乎重坤故能握符圖而統(tǒng)元一九
域而同文物 □而不耀化靡逷而弗臻乃度析木之隩區(qū)摠八方而為本根語其疆場之廣則商周
所未覩漢度所未聞稱其都邑之壯則崤函不為雄京雒不為尊也元光子悠然深思曰生言誠善然
能舉其綱而未能悉其目請更留仆一二其詳昔周髀之言天如葢倚而笠欹帝車運乎中央北辰居
而不移臨制四方下直幽都仰觀天文則北乃天之中也維昆侖之結根并河流而東馳厯上谷而龍
蟠向離明而正基厥土既重厥水惟甘俯察地理則燕乃地之勝也顧瞻干維則崇罔飛舞崟岑茀郁
近掎軍都逺標恒岳表以仰峯蓮頂之奇擢以玉泉三洞之秀周視巽隅則川隰洄洑案衍澶漫帶繞
潞沽股浸渤海抱以來涿滹沱之流潴以雍奴漷陰之浸浮游近郊則膴原爽塏坰野敞博繩直凖平
宜植宜牧延芳下馬淀泊參錯三種之蕃既庭且碩四擾之富瘯蠡不疾咨詢故俗則風尚樸茂人詫
材力范公賦其禮義而聲明蘇子稱其勁勇而沈靜偉若巨卿郁若子翼矯若盧元耿若祖逖或市駿
以托意或賦鷦而自適或鐘音之宏吐或桂枝之茂植想風流之猶存尚余響之未息辨方物則寳抵
波素宛平洞煤銀鐵磁硝琉璃之珍鶉鶯棗栗爪芡之美梨夸香水檀擅岡子皆川陸之嘉產焉訪遺
跡則金臺之舊址石鼓之斷籀東掖之銅馬閭城之石獸經山之鐫刻盧溝之結構指故城而吊英杰
于既往謁古剎而念忠義之不杇皆邦域之勝覽焉閏位紫色靡稱茲土彼召祀綿九百年亦秖號于
侯國維金都稱于長樂又未一于區(qū)宇葢天運之熙明有時而地寶之呈露有待是以皇元之宅是都
也睿哲元覽吁謨辰告狹舊制之陋側相新基而改造面平原之莽蒼背羣山之繳繞據(jù)龍首定龜兆
度經緯植臬表詔山虞使掄材命司徒往掌要戒陶人播其植程匠師致其巧筑崇墉之萬雉若繚山
之長云浚三五之折溝建十一之通門齊琕堄于翠征倚麗譙于蒼旻豁崇期之坦路浮廣漠之祥氛
車方軌而并進騎衡列而齊犇轡連翩以颷馳軸輷磕而雷震爰取法于大壯葢重威于帝京揭五云
于春路呀萬寶于秋方上法微垣屹峙禁城竦五門之髙闕抜埃壒而上征 斗杓之 對鶉火之
煒煌蒼龍?zhí)斐C以奮角丹鳳葳蕤以揚翎象黃道以啟途仿紫極而建庭榱題炳乎列宿棟桴凌乎大
清抗寥陽而設玉升軼倒景而居瑱楹揚翠氣之郁蔥流紅采之晶熒道髙梁而北匯堰金水而南縈
儼銀漢之昭回抵閣道而輕大陵山萬歳之嶙峋冠廣寒之崢嶸池太液之浩蕩泛龍舟之敖翔酌文
質而適宜審豊約而中程左則大廟之崇規(guī)遂重屋制堂室之幾筵班祖宗之昭穆右則慈闈之尊功
侔媧石歌肅雍之章四頌怡愉之載億既辨方而正位亦列署而建官都省應乎上臺樞府協(xié)乎魁躔
霜臺嫓乎執(zhí)法農司符乎天田詹事宣政衛(wèi)尉之院錯峙而鼎列宣徽泉府將作之署棊布而珠連玉
堂則兩制擅美丹屛則六尚總權藝苑則秘府史局俊林則昭文集賢武備軍需兵戎之筦奉常曹闈
禮樂之原大府都水之分其任章佩利用之布其員醫(yī)院以精方劑清臺以察璇璣拱衛(wèi)侍衛(wèi)以嚴周
廬羣牧尚牧以阜天閑倉庾積畜之重庫藏出納之煩職崇卑而并舉才細大而不捐至于國有脈絡
郵傳是寄為之比賦役之數(shù)道路通達闗梁修治水無膠舟陸無蹶騎方咫之紙一介之使長駕達撫
呼吸如意民冇繋命饋餉是倚則有畿漕振其紀轉粟南州楊 北海逺達朝鮮旁沂遼水陽侯効順
風伯作使灌輸天困蹻足可俟京師億萬鼓腹含哺鑿會通之河而川陜豪商吳楚大賈飛 一葦徑
抵輦下置屯田之卒而野蔑曠土民弗加賦歳數(shù)十萬具于畿內往適其市則征寛于闗旅悅于途靈
鐘叩而蒲牢吼摻鼔動而元鼉呼槫桑騰景皋門啟樞百 懸旌萬貨別區(qū)匪但邇至亦自逺輸氀毼
貂豽之溫珠瑁香犀之奇錦紈羅 之美椒桂砂芷之儲瑰繡耀于優(yōu)坊金璧飭于酒壚伎效犂靬之
術工集般輸之徒煙塵坌而四合歳月暇而多娛若乃九服修職五等協(xié)慮陛敶璧馬庭列圭幣或以
象寄通識或以鞮譯達志東隅浮巨海而貴筐西旅越蔥嶺而獻贄南諏踰炎荒而奉珍朔部厯沙漠
而勤事孝武不能致之名琛大貝登于內府伯益不能紀之奇禽異獸食于外籞爾乃辟云龍之庭設
牲牢之具敶肆夏之享昭湛路之賜肉如扺而俾飽酒如澠而既醉奏紹武及英莖雜兠離與杰休懷
方治其館舍司儀致其飱積分寳玉而篤九族之親釋襯組而崇三恪之位仁慈合乎太上忠厚越乎
前代故得萬國之歡心而格二儀之和氣于是圣皇睹威徳之既暢偉功績之告成櫜弓戢戈議獄緩
刑寛徭減租旌孝 興崇儒教敦厲農畊迓盈成之福祿基萬世之隆平若乃動大駕遵康莊望舒
陪夫左馭屏翳導夫前行校尉迅其奔趍虎賁紛其騰驤弭角角端之威弧佩干將之铦铓錘金吾而
□柲箭楛石而元棚樹華旗之婀娜修竿梢乎欃槍綷云葢之淋漓流光閃乎朝陽駕雕軫以金較驂
鏤錫而玉瓖槖駝礧硊而峯兀馴象徙倚而邱行金石轟地而交作幄帟垂天而髙張卉樹方茂星言
北騖稼穡既登乃睠南顧順二分而轉旋度諸侯而游豫所以百姓見羽旄而歡忻萬方沐膏澤而疏
附于是縱慧蹄揚勁翮海青決云而直上掣駕鵝而獻捷韓盧騰山而疾馳捩狡兔而奏獲至若簡師
徒較圍獵轢荒徼蹂大漠披灌栵蹴榛棘周阜麓以為法彌藪澤以為絡驖駟綿野金甲耀日林棲之
羣宂處之族儦儦俟俟紛紛莫莫御弓先張票禽隨蹶然后佽飛奮勇田開逞桀長鋋電撝飛鏃雹落
曽不一瞬己十殫其七八風生原谷塵漲林薄致禽馌獸賜胙命爵葢以昭武節(jié)而作偷隋匪曰縱心
志而騁般樂猗歟天朝茂矣盛矣葢余嘗徘徊乎薊門之墟泮奐乎瀚海之涘故能涉獵其事若夫國
家經制之逺宮室規(guī)模之密山川風氣之悉民俗物產之備誠未能發(fā)越其聲華鋪敶其宏偉審核其
根實摹冩其情形也中書生躩然而起謂元光子曰子之言誠博而又未知大都之所以為大也夫圣
人以中國為一人則由親及疏猶腹心之于手足以天下為一家則自邇至逺猶堂室之于蕃垣豈千
里之畿數(shù)仞之城曾是以為大乎余今觀國光覩時制其城郭不為踐華統(tǒng)萬之險而眾心成城形勢
堅于金石其宮室不為建章昭陽之侈而四門明達我闉廣于八荒遐陬僻壤人熙春臺與都城之士
女同一娛樂農桑萬里犬不夜吠與京畿之風俗同一清肅起視廣輸則坳堂杯水九澤渺矣游鱗洋
洋我靈沼矣有石卷然列岱嵩矣煙翠倚空我臺崇矣豊草縟縟亙荒磧矣芻蕘雉兔我囿博矣七陌
九阡達蠻蔡矣梯山棧谷行道兌矣彼限玉闗而界銅柱嘻其隘矣子徒知易涿長波之滉漾其前居
庸迭翠之嵳峩其后界河潮汐之噴薄其左西山晴雪之映帯其后以為都之觀止是矣而不知朱垠
烏許孰非麗正之所包羅陽谷東鳀孰非崇仁之所聮絡月窟雪山孰非和義之所綱維燭龍冰天孰
非安貞徤徳之所囊括也言既畢元光子如醉而醒如瞶而聰如酰雞之發(fā) 如河伯之出于渚涯循
海而東喜而歌曰于赫圣皇幅員既長跨禹敷土越周職方作京維新萬民所望如輻聚轂如桷 杗
其土芒芒其山蒼蒼來格來享余不知其疆中書生倚而和之曰維干統(tǒng)天維地勢坤維□元廣宇維
至道尊受有以謙尚樸斯淳有禮伊維有義伊藩三辰焞焞百川沄沄其混合四大永以固存北京志
臣等謹按元李洧孫大都賦朱彝尊惜其未見今從永樂大典中録出増載可以證元都之方位制度
矣補梁本之為魯王賀建北京表兩京肇建創(chuàng)萬年盤石之基九譯來王恢一統(tǒng)太平之治天人協(xié)贊
宇宙騰歡陛下道冠古今徳同堯舜如天地之大萬物函覆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于
是定鼎在興王之地建都效卜洛之規(guī)瞻恒岳而控西山躋居庸而挾濼薊比九重于南面建啟文明
峙雙闕于中天髙連營室百工和樂而趨事庶民悅豫以子來慶云見五色于瑤階瑞日暎重輪于帝
座吉蠲元旦而登五位式負黼扆以朝百官道里均平山川鞏固于此繼天出治發(fā)政施仁禮樂明備
而三階砥平垂拱無為而四方來賀此所以承天意之所屬而致宗社于永安也臣叨守親藩躬逢盛
事綸音誕布允為洛誥定命之書鴻業(yè)告成載詠鎬京復古之雅坦庵集原李時勉北京賦惟皇明之
受天命也我太祖皇帝首仗義師以平暴亂豪杰景從聲振江漢削除僣竊拯民涂炭定鼎金陵撫綏
萬邦乃睠茲土實惟朔方仿成周之卜洛欲肇建而未遑逮我圣上繼明重光握干御極一遵舊章仁
聲洋溢乎遐邇恩澤汪濊于八荒既致治于太平遵皇衢以省方仰先志之未遂度宏規(guī)以作京羌經
營之伊始徧夷夏其歡騰曰惟北都在冀之域右挾大行左據(jù)碣石背迭險兮重闗面平原兮廣澤宗
恒岳其巍巍鎮(zhèn)醫(yī)閭而奕奕冠九州島之形勢實為天府之國是以軒轅邑之以分州唐堯階之以為
帝擴神化以宜民大勲徳之光被鬰王氣之所鐘于今茲而有待也于是仰瞻析木俯測地靈龜筮兆
吉天人葉應神祗獻珍而山石自出河岳效順而神木自行民子來兮相續(xù)期不日而功成爾乃懸水
樹臬識景表營方位既正髙下既平羣力畢舉百工并興建不抜之丕址拓萬雉之金城引天泉于西
阜環(huán)湯池而鏡清九衢百 之通達連甍 宇之縱橫顧壯麗其若此非燕逸而娛情葢所以強干而
弱枝居重以御輕展皇儀而朝諸侯遵先規(guī)而布仁政者也若乃四郊砥平王道正直視萬國之環(huán)拱
適居中而建極其南則萬流宗海平林蔽天攬邯鄲巨鹿之廣衍貤平疇沃野之綿延溏淤恒衛(wèi)經其
野濡磁來桑匯其前界以天陸廣阿之宏壤扼以大茂井陘之連山包絡趙衛(wèi)襟帶齊魯膏腴之地綿
亙三千余里而極于黃河伊潁之川其水陸之所產卓犖繁盛葢莫得而計焉其北則迭嶂 峞層巒
蔽虧長城矗乎云表百泉涌乎山隈壯天闗而設險守一夫而莫開偉左盤而右顧宛鳳舞而龍飛實
磅礴而鬰積粵擁衛(wèi)于邦畿包狼山上谷之阻據(jù)野孤獨石之危掩祖山木葉之離立連白登紫塞之
逶迤控邊垣而極乎洮河之北鎮(zhèn)朔漠而逾乎瀚海之湄其東則潞河通漕控引江淮肥如灤淶灌注
縈回連峯片石之隘首陽崆峒之崖固已遐哉邈乎而莫不在乎綏懐環(huán)以大海泉水所歸洪濤巨浪
洶涌崔嵬葢不知其幾千萬里而蠻商畨舶 檣隱天上下不絶而往來又有蓬瀛方壺鳳麟聚窟十
洲三島靈異十一流精之闕瓊華之室墉城巖嶤金臺崒嵂紫氣丹青景云□日靈□偓佺安期羨門
之倫相與從游于其間出入隠現(xiàn)而慌惚瞻帝京其伊邇庶可見其驂鸞駕鶴之髣髴其西則崇山鬰
翠髙挹泰岱北接居庸南首河內奇峯擁闗龍門阻隘玉泉垂虹青煙浮黛上嶻嵲分倚空下蟠據(jù)而
際海其麓則有渾河湯湯西湖泱泱鹽溝璃璃桑干廣陽雪波泛涌灝溔汪洋一瀉千里 流帝鄉(xiāng)又
有上林禁苑種植畜牧連郊踰畿縁邱彌谷澤渚川匯若大湖瀛海渺彌而相屬其中則有奇花珍果
嘉樹甘木禽獸魚鱉豐殖繁育颮颮籍籍不可得而盡錄固可以因農隙而校田獵選車徒以講武事
乃遵國風稽王制詔期門簡將帥乗玉輅擁翠葢出天闗而雷轟轢芳郊而云 非所以威戎夸狄娛
樂騁意葢將取不孕而除菑害狩無澤而順殺氣謹大易之用于三驅之時驗騶虞之仁于一發(fā)之際
水衡虞人之容與武夫壯士之奮厲皆知夫仁者之為勇而以投石超距之足鄙亦何必殄夷禽獸割
鮮野食而以俯仰極樂之為貴也若夫其宮室之制則損益乎黃帝合宮之宜式遵乎大祖貽謀之良
居髙以臨下背陰而面陽奉天凌霄以磊砢謹身鎮(zhèn)極而崢嶸華葢穹崇以追天儼特處乎中央上做
象夫天體之圓下效法乎坤徳之方兩觀對峙以岳立五門髙?!酢跎n飛閣□以奠乎四表瓊樓嵬
以立于兩旁廟社并列左右相當東崇文華重國家之大本西翊武英儼齋居而存誠彤庭王砌璧檻
華廊飛檐下啄叢英髙驤辟閶闔其蕩蕩儼帝居于將將玉戶燦華星之炯晃璇題納明月而輝煌寶
珠焜耀于天闕金龍?zhí)斐C于虹梁藻井煥發(fā)綺牕玲瓏建瓴聯(lián)洛復道回沖軼霄漢以上出俯日月而
蕩胸五采炫映金碧晶熒浮輝揚耀霞彩云紅其后則奉先之殿仁壽之宮干清坤寧眇麗穹窿掖庭
椒房閨闥閎通其前則郊建圓邱合祭天地山川壇壝恭肅明祀至于五軍庶府之司六卿百僚之位
嚴署宇之齋設比館舍而并置列大明之東西割文武而制異至于京尹赤縣之治所王侯貴戚之邸
第辟雍成均育賢之地守羽林而掌佽飛者至九十而有四衛(wèi)莫不井列而碁布各雄壯而偉麗其巖
廊之上則有皋 稷契之倫元凱俊乂之輩相與賡虞廷之歌談羲農之際罄補袞之能懷忠貞之志
考禮文于大備贊聲樂之盡美是以朝無缺政徳教漸暨薄海內外鈞陶至治幸其有作聿來趨事成
此大功忘其劬勖人和既極休征滋至慶云瑞靄之覆于闕庭素烏元兔之獻于丹陛醴泉屢出甘露
數(shù)墜麒麟騶虞之珍馴獅天馬之類紛紜雜還莫能殫記于以見天眷之益隆而圣徳之純備者也于
是正月上日工既訖工爰告成于天地肆紹美于祖宗清心凝慮齋沐肅雍粢盛既潔牲牷既豐芬郁
郁以旁達靈繽繽其來降錫嘉貺之穰穰介景福于帝躬將順應于昌期趾盛美于無窮乃服袞冕御
帝座開九重之深宮受萬邦之朝賀內侯甸而要荒外殊方而異俗胥近悅而逺來紛鼓舞而匍匐方
物溢以充庭奓絢燦而駭曯率蹈舞于階墀效華封之三貺爾乃浹和會昭景鑠鏗鯨鐘奏雅樂詔光
録以開筵合百辟而燕樂饌珍玉兮芳馨罍瓊漿以斟酌□貂蟬兮夾陛雜蠻夷之荒服莫不酣暢而
飽徳咸頌歌而踴躍越填城而溢郛藹歡聲于寥廓斯可以嫓太占之無為慶華胥而蹈粟陸顧皇上
之謙抑視至治為未足以是降徳音播嘉惠省刑罰薄賦稅大□濁旌亷吏舉賢才擢俊又發(fā)倉□賑
貧匱尊髙年而禮有徳慎防御而修武備貴爵重賞以厲亷恥厚往薄來以馭四裔葢欲使人知所本
士知所厲四方萬國無一民之失所窮陬僻壤無一物之不遂舉陶于春風和煦之中而樂于雍熙泰
和之治葢堯舜兢業(yè)之心文王敬止之意所以紹鴻業(yè)繼先志益宏逺而有偉故不勞而甚易冠絶乎
前古垂休于后世固可必圣子之與神孫益昌盛而無替小臣微陋沗職文字愿賦帝都之盛 揚國
美于萬禩復為之歌曰煌煌帝都兮逾鎬豐阻山帶河兮壯以雄天開日明兮王氣所鐘穹窿造天兮
惟帝之宮廓氛祲兮開溟蒙鎮(zhèn)夷夏兮宣皇風王道平平兮四方來同愿皇圖之鞏固厯萬世兮無窮
古亷集原金幼孜皇都大一統(tǒng)賦洪惟天朝太祖髙皇帝誕膺景命龍飛淮甸既渡大江遂都金陵撫
有區(qū)夏肇造洪基以開太平萬世之業(yè)逮我皇上繼承大統(tǒng)克紹丕圖仁恩誕敷聲教洋溢雨旸應期
民物阜蕃薄海內外罔不率從而自蒞祚以來宵旰拳拳惟思所以繼志述事以承太祖髙皇帝之意
于是效古制肇建兩京以為北京實當天下之中陰陽所和寒暑弗爽四方貢賦道里適均且沃壤千
里水有九河滄溟之雄山有太行居庸之固玉泉之流經緯于禁蘌之中碣石之壯盤踞乎畿甸之內
故其山川之壯觀風氣之清淑真有以卓冠四方為萬國之都會誠帝王子孫萬萬世太平悠久之基
由是勑冬官洎內外文武百執(zhí)事經營于茲而凡民庶士卒工匠之流莫不駿奔子來趨事赴功罔敢
或后遂至天意人心感孚和同靈應迭臻嘉祥屢薦不數(shù)年間厥功告成而宮闕府庫之宏壯稷廟社
稷之嚴肅朝市民物之巨麗秩乎其有序井乎其具列葢自古先帝土都邑之盛未有逾于此者乃永
樂辛丑春正月朔旦皇上御奉天殿大朝海內文武羣臣四方蠻夷酋長率皆在庭踴躍鼔舞以為皇
都之奇麗若此誠曠古所未見而未有者而所以為皇上萬壽之征宗廟盤石之固圣子神孫寶祚綿
延之慶皆兆于此矣何其盛哉臣幼居禁苑職業(yè)文詞幸際昌期躬睹盛美謹鋪張為賦以彰太平之
偉烈且以昭示于無窮其詞曰維大祖之受命應上天之禎符奮布衣于淮右提一劍而長驅乃翦夷
于羣丑悉蕩滌于寰區(qū)既渡之江金陵是都虎踞龍蟠興王之居爰起鴻業(yè)肇開皇圖振光華于曠古
恢萬世于宏??埼沂セ实o膺寶厯奉天勤民太祖是式恩覃九圍仁周八極而晹應期民物豐植觀
四方之清寜乃有念于京邑維此北京太祖所屬天造地設靈鐘秀毓總交 于陰陽盡灌輸于海陸
南臨巨野東瞰滄溟西有太行之嶻嵲北有居庸之崢嶸 玉泉之逶迤貫金河而回縈瓊島上聳以
盤礴太液下澈而泓澄將繼志而述事必于此而經營乃勑羣工乃命百職萬方子來効勤殫力萃四
海之良材伐南山之巨石感恩意之昭孚戒經營而勿亟于是天心協(xié)順靈應彌彰布輪囷之卿云發(fā)
璀璨之祥光醴泉涌其浩浩甘露下其瀼瀼赫萬靈之呵 藹瑞氣于穹蒼乃卜良辰乃蠲吉日以相
以度以構宮室棟宇崇崇檐楹秩秩以葢以覆陶冶埏埴以繪以圖黝堊丹漆煥五采之輝煌作九重
之嚴密天地洞開馳道相連金鋪絢日玉柱凌煙星羅碁列璧璨珠聯(lián)虹飛霞擁龍翔鳳騫超凌氛埃
壯觀宇宙規(guī)?;掷蔚诋吘头钐煲俸跗淝爸斏韮昂跗浜笪┤A葢之在中竦摩空之偉構文華翼
其在左武英峙其在右干清并耀于坤寧大善齊輝于仁壽豁千門之云矗敞萬戸之輻輳至若丹闕
巍巍飛觀凌空觚棱上聳閣道遙通左祖右社蔚乎穹窿有壇有壝有寢有宮亦有天地以嚴其崇復
有石渠天祿以蓄圖書玲瓏綺□照耀文疏懸牙籖之萬軸列湘帙之紛如宛奎璧之宵映燦藜燈之
夜噓瀛洲文學之士閬苑列仙之儒備顧問于朝夕咸欽仰于圣謨又若大庖光祿列乎西東珍羞駢
羅玉食惟豐禁城之下金水溶溶畫棟凌云繡柱含空璇題耀日彩橋駕虹雕甍隠映寶殿玲瓏太孫
所居諸王之宮金枝玉葉照耀層空育徳講學宴適游從若夫御苑逶迤上林深窈有山有泉為臺為
沼巖谷谽谺云霞縈繞走有奇獸飛有靈鳥樂寛閑以棲息恣回翔以馴擾復有天開十二駿骨軒昂
渥洼神龍之種大宛名駒之良并權奇而雄杰或磊落而騰驤又若廩庾輪囷惟萬惟億豐歳所儲累
世之積玉粒金稃露積充溢國用所資人足家給復有武庫巍峩戈矛森列旗幟搖云鎧甲耀雪凜凜
白旄差差黃鉞四征不庭以彰九伐奮軍聲之揚揚振皇威之赫赫又若內帑充牣寶藏紆余奇珍異
產海匯河輸夜光之璧明月之珠琉璃翡翠瑪瑙珊瑚硨璖琥珀火齊璠玙錦繡迤邐 羅綺芬敷又
若百司庶府有綱有目文武頡頏為國鈞軸太學郡庠之并建琳宮梵宇之森矗列九衢之坦坦引六
街而相續(xù)閭閻櫛比阛阓云簇鱗鱗其瓦盤盤其屋馬馳聯(lián)轡車行撃轂紛紜并驅雜沓相逐富商巨
賈道路相屬百貨瑱委邱積山蓄又若歌樓舞榭艷態(tài)濃妝羅袖回雪清聲遶梁管炫嘔啞狎坐傳觴
娛青陽之麗景駐白日之飛光維小大之不遺仰制度之畢備斯皆圣智之籌謀實出宸衷之經緯儼
氣象之一新壯規(guī)模于萬世屹鴻基之豐隆偉山河之巨麗貽孫子以嘉猷紹先皇之初志邁豐鎬之
舊規(guī)軼漢唐之遺制于是厥功告成慶□天人乃歳辛丑維孟之春王正之月朔旦良辰圣皇臨御大
朝羣臣內外文武濟濟彬彬戎狄蠻貊工商士民稽首嵩呼抃舞歡欣筐篚具列方物畢陳以饗以餔
洽此皇仁大一統(tǒng)而無外藹至和于八垠臣忝詞垣職叨文字懷眷寵之彌深愧涓埃之無補際千載
之良逢幸微生之快睹傳盛事于將來奚往牒之足數(shù)祝圣壽于萬年播皇猷于千古金文靖集原楊
榮皇都大一統(tǒng)賦維皇明之有天下也于赫太祖受命而興寵飛淮甸風云依乗恢拓四方弗遑經營
既渡江右乃都金陵金陵之都王氣所鐘石城虎踞之險鐘山龍蟠之雄偉長江之天塹勢百折而流
東炯后湖之環(huán)繞湛寶鏡之函空狀江南之佳麗匯萬國之朝宗此其大畧也迨于圣王嗣大一統(tǒng)剛
吏部
欽定日下舊聞考
御制題詞 目錄
譯語總目
詳校官庶吉士臣 胡鈺
檢討臣德生覆勘
總校官進士臣程嘉謨
校對官進士臣單可璂
謄錄監(jiān)生臣陶文溥
御制日
下舊聞考題詞二首
第一章書緑起
第二章書自儆
重考彛尊書以成七言權當序而行名因日下荀文若跡逮春眀孫北平
朱彛尊所編日下舊聞捃拾載籍及金石遺文分為十三門四十二卷頗為綜核與北平孫承澤所著
春眀夢余録七十卷均有裨于帝都考證但其書不免罣漏淆訛因命館臣重加訂正其春眀夢余録
內所載亦間采輯
罣漏豈無補所闕淆訛時有校從精百年熙皞繁文物
朱彝尊書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今又及百年太平熙皞民物繁昌自宮殿城市改置添建復編增為十
五門成書一百六十卷名曰日下舊聞考
似勝三都及兩亰
曾賦皇都與帝都曾賦皇都
癸酉年曾賦皇都帝都詩兩篇帝都詩言自古建都之地莫過燕京之據(jù)形勝皇都詩言今燕京體大
物博戸口繁滋
若茲形勝古今無金遷元復其乆矣
自金天徳中遷都燕城號中都元至元間改名大都眀自金陵遷于北京我朝因之然其城郭宮殿凡
數(shù)遷移率非金源之舊矣
清修滋盛乎御苑法宮誠富此返淳還檏益殷吾論成知過淵衷寫
余臨御四十余年凡京師壇廟宮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皆物給價工給值然究以頻興工
作引為已過辛丑歲曾著知過論以自箴
更勵聰聽奕葉圖臣董誥奉 敬書
臣英亷等奉勅編纂日下舊聞考成書謹奉表上進者伏以辰居星拱經天
曜帝座之垣皇極疇敷括地志神畿之府考山川而陳風俗承平統(tǒng)一車書彰文物而紀聲明首善先
詳輦轂蓋九州島赤縣盡圣朝無外之規(guī)模而三輔黃圖為王者宅中之都會正體裁于竹素博聞資
廣見重研考掌故于蕓緗舊帙待新編益煥瞻云就日近光紬石室之書索獻征文數(shù)典壯金臺之色
廣輪式廓載籍臣增輝等誠歡誠抃稽首頓首上言竊惟星分析木垣市開躔地訪空桐戴匡映極涿
鹿陳云師之戰(zhàn)指南而軒帝成都燭龍曜日御之鄉(xiāng)宅朔則陶唐命職禹乘四載首冀方而畿甸宜尊
商宅五邦近亳邑而幽并遂合周室下車之始封錫薊邱姬宗列爵以來強推燕國召棠勿剪以分藩
鄒黍生溫而吹律上谷列三邊之郡剏始嬴秦廣陽筑萬載之宮跡荒炎漢幕南庭啟僣名銅馬之門
代北兵精威壯盧龍之塞九萬人唐軍瀛漠節(jié)鎮(zhèn)沿隋十六州晉割燕云版章隘宋耶律會同之世始
建城隍金源天德之時增修宮室迨元大都之設尚尊總管之名迄明繼世以還遂正京師之號蓋其
神皋形勝天府膏腴扼四塞以居中處上游而馭逺郁鍾王氣龍盤鳯舞之祥俯視侯封棊布星羅之
勢萬斛轉東南之粟財賦遙輸九闗控西北之邊威棱逺詟右太行而左碣石前滄海而后居庸固已
雄視秦州基恢洛邑千百國朝宗之盛簡編宜有成書億萬年祚世之長紀載端資博考然而叢編少
確古籍多湮燕國春秋苐傳名于墨子幽都圖志空著目于隋書管詎窺天轉滋疑于耳食錐寧指地
徒自牖于面墻從未有功成巍煥識大而識小無遺治洽蕩平同軌與同文并盛如今日者也欽惟皇
帝陛下天亶干行日升離照平泰階而光宅星云河岳之珍符正鼎位以凝基風雨陰陽之和會紹衣
纘緒擴締構于龍興握紐恢纮奠綱維于鰲紀鴈臣絶塞欵闗而覲展來庭象譯殊方辟地而屯開列
障禮樂際百年之會民物阜昌圖書集四庫之成圣明述作志籍重修一統(tǒng)山莊更上塞成編輿經詳
定九畿鎬邑則留都備輯惟向明首出天中之景命方新而典學余閑日下之傳聞訂舊史臣手録彝
尊著有專書家學踵成昆田補其剩簡謂其功勤摭拾如膠百衲之琴嘉其力費爬梳似集千狐之腋
別一十三門之鱗次思茹古以 今采千六百種于毫端快枕經而葄史雄闗絶嶂策屐登臨名剎高
臺按圖指索認籀文于甫草 詳同馬攻車剔碑版于荒苔盡訪吉金貞石道古瀛洲之暇藤屋紬蕓
曝書長水之鄉(xiāng)笛漁削藁然而稱名失實不無誤寳康瓠愛博難專未免見遺荊璞語洪纎之條貫罣
漏滋多況方位之遷移參差互出景物載劉侗之畧歳月都非街衢仍張爵之編阓阛已改千鈞玉甕
乆歸別殿之儲萬石金鐘屢易精藍之制每舊存而新軼慈仁則寺少雙松或昔晦而今彰希憲則堂
尋萬栁成均獵碣何容別立專門武庫星謡詎足登諸大雅況復羲文軒箓宜揚糺縵之
天章松棟云牕應載輝煌之睿藻
游豫園林之勝不宜列以郊坰清嚴府寺之曹未可廁諸城市此則拘墟多陋握鉛槧而難工臚采雖
繁 瑜瑕之不掩者也我皇上特命廷臣重厘舊志俾搜羅于故實用審定夫曩篇體制須嚴在先明
其條例折衷至當悉仰荷夫綸言發(fā)山經水志以考詳合晷景星圖而細勘九重輪奐全登宮史之編
三館研摩譯準國書之字志壺天于上苑文沼靈臺詳且廨宇于諸司槐 棘院通都九市十三門則
轂擊星街神策五營廿四旗則翼分卦位
若夫
郊壇廟社學校農桑敬
天法
祖之念欽若常昭體國經野之謨厘然具在一代之典章制度揚景鑠而頌文明兆民之舊德先疇樂
清寧而浴膏澤彼葛洪之雜記未有聞焉即應劭之舊儀方斯蔑矣而且萬 藝疑事必稽乙覽披
函讕言務正訪遺蹤于瓊島何闗塞外之山辟迂論于金河試證井華之水名更八景泉豈埀虹派演
萬源河知號鳯音隨誤讀辨?zhèn)饕捎诹巡匾u佳名笑附會于釣璜之渚鷹臺呼處荒基莫指仁
虞鷲嶺飛來示像誰聞天竺凡此千秋傳信訂訛悉秉夫圣裁更以萬象陶镕即事多形于睿詠敷陳
據(jù)典敬登首見之篇考核研精許附下方之
案臣等識慚測海才愧研京朶殿云霞幸趨蹌于禁近斗城霄漢瞻壯麗于宸居承詔命而兢惶愧見
聞之固陋發(fā)篋浩如煙海難期竟委窮源操觚寛以歳時敢曰事增文減州居部次半仍舊貫之辭類
別區(qū)分兩補新題之目尾躔龍而宿曜榮光上動星文骨市駿而風雄古跡逺追世紀河山襟帯金湯
之形勢長留軒陛堂皇棟宇之經營畢具分九衢而雄萬雉駢闐百貨之場逺六遂而近四郊環(huán)擁五
云之氣千里封圻斥衍惟民樂止于京畿一時官守羈縻在昔沿名于僑治邊障則險由天設榆塞松
闗版圖則齒驗生繁歌衢舞巷風仍淳樸漸摩被德化之成物自蕃昌華實擅上腴之利至若瑣文軼
事終雜綴而別附存疑加以創(chuàng)例新裁増苑囿而更添官署總其成數(shù)十五類囊括斯全視彼原書卌
二卷帙贏過半浸菑時而澤豯養(yǎng)職方之紀地加詳環(huán)禆海而首神州騶衍之談天孰據(jù)燦羅胸之典
故應資作賦之才勝指掌之輿圖用備洽聞之助春滿皇州景象天上恩多人依帝里光華長安日近
建銅圭而紀盛思綜括乎九經九緯之全仰軒鏡以高懸備多識于一物一名之細伏愿奎照權衡天
言弁冕頒埀秘閣采風陳誦訓之書嘉恵藝林潤色佐論都之筆從此拱神京之百二自合梯航玉帛
以偕徠弼成服者五千直統(tǒng)侯甸要荒而莫外太平寰宇金甌增白阜之圖
廣內承明玉府煥丹函之秘臣等無任瞻天仰圣感激屏營之至謹奉日下舊聞考一百六十卷目録
一卷隨表恭進以聞
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初五日奉 知道了欽此
乾隆四十七年月日大學士臣英亷 領侍衛(wèi)內大臣尚書臣和珅尚書臣梁國治尚書臣徳保
欽定日下舊聞考
凡例
一朱彝尊原本分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坰京畿僑治邊障戶版風俗物產雜綴十三門掌列眉
分頗稱詳贍應各仍舊目惟城市門首標京城總紀皇城各卷又各官衙署原本載入城市門國朝官
府建置視前代更昭美備又八旗內務府各衙門均屬創(chuàng)設謹別立官署一門以原有各條移入新分
門目而以現(xiàn)在體制增載于后又城西玉泉香山等處原本俱列入郊坰門今西郊為御園勝地謹別
立苑囿一門用崇規(guī)制一神京古跡紛羅流傳多舛恭讀御制詩文幾訂訛紀實諸篇無不折衷至當
炳若日星
今遵旨凡原文并增載及三抬雙抬單抬冩者俱頂格原按及新増按語俱低二格凡有圣祖仁皇帝
御制詩文世宗憲皇帝御制詩文我皇上御制詩文內有因地作記因事立碑因物成詠者
謹分門録載
一朱彝尊原本援引該洽而征采既多難免遺漏今將原本所引各仍其舊而以現(xiàn)在援據(jù)補入者續(xù)
編于后凡朱彝尊原引則加一原字于上朱昆田補遺者則加一補字于上其新行添入者則加一增
字于上逐條標識以期一目了然一凡朱彝尊原有按語以朱彝尊原按五字標首其現(xiàn)加考證按語
則用臣等謹按四字別之一原本各門內有編次參錯體例不符如明代坊巷俱入城市門而遼金元
坊巷名目乃載入宮室門之類殊未畫一俱應詳核改正其他應行移改之處尚多謹擬凡自他門移
入者俱于各條下用小字注明原在某門今移改字様庶彼此 核較為詳密一宮室一門惟遼金故
宮在今都城西南故跡已湮祗應臚列舊名以備考證其元明宮室實本朝營建所因自應分晰縷載
謹照宮史將今制逐一載入仍加按證明一原本城市門內所列坊巷街衢俱據(jù)明張爵所編五城坊
巷胡衕集敘次但現(xiàn)在五城界址隸屬已各不同而坊鋪之制亦多更改謹將城市一門悉以現(xiàn)今五
城界冊為準如原本在中城而今應歸入東城原本在南城而今應歸入中城者即將原引各條移入
現(xiàn)隸本城之下庶考訂咸歸確實一原本所引各條內如有原書舛誤及考據(jù)失實應行駁正者謹將
現(xiàn)據(jù)考證各書増入仍別加按語如本無舊書可據(jù)者則將現(xiàn)在情形據(jù)實詳識
一古跡內凡昔有今無如慈仁寺雙松之類俱加案注明其有舊在他處今經移置如承光殿玉甕覺
生寺大鐘之類則將原引之書載入新移之地其物雖移置而寺廟尚仍其舊者則于寺廟本條內注
明今移某處詳見某門字様令前后詳畧互見以資 考一原本寺觀現(xiàn)存已廢改建重建者均于各
本條下注明俾今昔了如指掌一京畿一門原本系按順天府所屬州縣次第編排自當各仍其舊惟
地方沿革隨時異宜其増損分析之處均應考訂増入今擬以現(xiàn)今順天府屬地方為準其名山河道
有與昔日情形異者俱加案詳考至遵化玉田豐潤三屬今已別為遵化直隸州不隸順天謹附編京
畿卷后一金石碑碣有原本未載者今俱為増輯一原書之末附石鼓考三卷専敘獵碣源流今石鼓
現(xiàn)列成均似不應専為標目謹移入官署門國子監(jiān)條下以歸畫一
一原書取材欲博不無泛濫如因敘兵部官署而兼及于當時諺語因敘國子監(jiān)而兼及于許衡教法
因敘憫忠寺而兼及于謝枋得賜謚本末今擬似此類者俱改用雙行小字附存各條之后以為區(qū)別
庶不致混淆
一原本所引昔人詩賦序記之屬頗傷繁冗謹擬擇其中無用者酌加刪汰其有名人著作可資考證
而未經采擇者亦間為酌増俱用雙行小字附入各條之下
一書內遼金元人地官名除詩詞限于平仄不改外余俱照新定國語改正仍恭依
欽定三史之例于初見處注明音義及原作某某今譯改字様并于卷首列譯語總目用資考證
一朱昆田所撰補遺原本俱附于各卷之后謹擬各按門類散入本條之下庶 編次有倫而檢閱亦
便其有原按語者亦加朱昆田原按以別之
一朱彝尊原書有姜宸英徐元文高士竒張鵬馮溥五人序及朱彝尊自序今俱移載卷末其王原書
后語原本誤置卷首謹一體録次于后一凡原書字義訛舛今為訂正者于每卷末別立舉正篇依次
記出其刪節(jié)之條較少則于每門之末附記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欽定日下舊聞考目録 地理類三 都會郡縣之屬
卷一 星土
卷二 世紀
卷三世紀
卷四世紀
卷五形勝
卷六形勝
卷七形勝
卷八形勝
卷九國朝宮室
卷十國朝宮室
卷十一國朝宮室
卷十二國朝宮室
卷十三國朝宮室
卷十四國朝宮室
卷十五國朝宮室
十六國朝宮室
卷十七國朝宮室
卷十八國朝宮室
卷十九國朝宮室
卷二十國朝宮室雍和宮
卷二十一國朝宮室西苑一
卷二十二國朝宮室西苑二
卷二十三國朝宮室西苑三
卷二十四國朝宮室西苑四
卷二十五國朝宮室西苑五
卷二十六國朝宮室西苑六
卷二十七國朝宮室西苑七
卷二十八國朝宮室西苑八
卷二十九宮室遼金
卷三十宮室元一
卷三十一宮室元二
三十二宮室元三
卷三十三宮室明一
卷三十四宮室明二
卷三十五宮室明三
卷三十六宮室明四
卷三十七京城總紀
卷三十八京城總紀
卷三十九皇城
卷四十皇城卷
四十一皇城
卷四十二皇城
卷四十三內城中城一
卷四十四內城中城二
卷四十五內城東城一
卷四十六內城東城二
卷四十七內城東城三
四十八內城東城四
卷四十九內城南城
卷五十內城西城一
卷五十一內城西城二
卷五十二內城西城三
卷五十三內城西城四
卷五十四內城北城
卷五十五外城中城
卷五十六外城東城
卷五十七外城南城一
卷五十八外城南城二
卷五十九外城西城一
卷六十外城西城二
卷六十一外城北城
卷六十二官署宗人府內閣中書科
卷六十三官署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
卷六十四官署太常寺翰林院詹事府
卷六十五官署光祿寺太仆寺順天府鴻臚寺
卷六十六官署國子監(jiān)
卷六十七官署國子監(jiān)
卷六十八官署石鼔考附
卷六十九官署石鼓考附
卷七十官署石鼓考附
卷七十一官署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內務府
七十二官署領侍衛(wèi)府鑾儀衛(wèi)八旗都統(tǒng)前鋒統(tǒng)領護軍綂領圓明園總統(tǒng)
卷七十三官署歩軍綂領火器營健鋭營
卷七十四國朝苑囿南苑一
卷七十五國朝宮囿南苑二
卷七十六國朝苑囿暢春園
卷七十七國朝苑囿樂善園
卷七十八國朝苑囿西花園圣化寺
卷七十九國朝苑囿泉宗廟
卷八十國朝苑囿圓明園一
卷八十一國朝苑囿圓明園二
卷八十二國朝苑囿圓明園三
卷八十三國朝苑囿長春園
卷八十四國朝苑囿清漪園
卷八十五國朝苑囿靜明園
卷八十六國朝苑囿靜宜園一
卷八十七國朝苑囿靜宜園二
卷八十八郊坰東一
卷八十九郊坰東二
卷九十郊坰南
卷九十一郊坰西一
卷九十二郊坰西二
卷九十三郊坰西三
卷九十四郊坰西四
卷九十五郊坰西五
九十六郊坰西六
卷九十七郊坰西七
卷九十八郊坰西八
卷九十九郊坰西九
卷一百郊坰西十
卷一百一郊坰西十一
卷一百二郊坰西十二
卷一百三郊坰西十三
一百四郊坰西十四
卷一百五郊坰西十五
卷一百六郊坰西十六
卷一百七郊坰北
卷一百八京畿通州一
卷一百九京畿通州二
卷一百十京畿通州三
卷一百十一京畿三河
卷一百十二京畿武清
卷一百十三京畿寳抵寧河
卷一百十四京畿薊州一
卷一百十五京畿薊州二
卷一百十六京畿薊州三
卷一百十七京畿薊州四
卷一百十八京畿香河
卷一百十九京畿覇州一
卷一百二十京畿覇州二
卷一百二十一京畿保定
卷一百二十二京畿文安
卷一百二十三京畿大城
卷一百二十四京畿固安
卷一百二十五京畿永清
卷一百二十六京畿東安
卷一百二十七京畿涿州一
卷一百二十八京畿涿州二
卷一百二十九京畿涿州三
卷一百三十京畿房山一
卷一百三十一京畿房山二
卷一百三十二京畿房山三
卷一百三十三京畿良鄉(xiāng)
卷一百三十四京畿昌平州一
卷一百三十五京畿昌平州二
卷一百三十六京畿昌平州三
卷一百三十七京畿昌平州四
卷一百三十八京畿順義
卷一百三十九京畿懐柔
卷一百四十京畿宻云一
卷一百四十一京畿宻云二
卷一百四十二京畿平谷
卷一百四十三京畿遵化州今升直隸州謹照原書附編
卷一百四十四京畿玉田豐潤今屬遵化州僑治并附
卷一百四十五戶版
卷一百四十六風俗
卷一百四十七風俗
卷一百四十八風俗
卷一百四十九物產
卷一百五十物產
卷一百五十一物產
卷一百五十二邊障
卷一百五十三邊障
卷一百五十四邊障
卷一百五十五存疑
卷一百五十六存疑
卷一百五十七雜綴
卷一百五十八雜綴
卷一百五十九雜綴
卷一百六十雜綴原序附后
臣等謹案日下舊聞考一百六十卷乾隆三十九年奉勅撰因朱彝尊日下舊聞原本刪繁補缺援古
證今一一詳為考核定為此本原書分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坰京畿僑治邊障戶版風俗物產
雜綴十三門其時城西玉泉香山諸處臺沼尚未經始故列郊坰門中與今制未協(xié)諸廨署入城市門
中太學石鼓獨別為三卷于體例亦屬不倫今増列苑圃官署二門并前為十五門而石鼓考三卷則
并于官署門國子監(jiān)條下又原本城市京畿二門五城及各州縣分屬之地今昔不同一一以新定界
址為之移正原本所列古跡皆引據(jù)舊文夸多務博不能實驗其有無不免傳聞訛舛彼此互岐亦皆
一一履勘遺蹤訂妄以存真闕疑以傳信所引藝文或益其所未備或刪其所可省務使有闗考證不
漏不支至于列圣宸章皇上御制凡涉于神京風土者悉案門恭載尤足以昭垂典實藻繪山川古來
志都京者前莫善于三輔黃圖后莫善于長安志彝尊原本搜羅詳洽已駕二書之上今仰承睿鑒為
之正訛補漏又駕彝尊原本而上之千古輿圖當以此本為準繩矣乾隆四十九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
譯語總目 凡原書人地官氏及器物名中有字面無庸改者不加譯注有譯改而音義或先分見他處
原文又相同者俱不復注若音義同而原文間有小異者則注明義見前舊作某某又或一處而所譯
音義有已見有初見者則初見者加譯注余亦注明義見前舊作某某
卷二
巴堅 滿洲語大理也舊作阿保機
詳袞 索倫語理事官也舊作詳穩(wěn)
猛伊 喇伊喇滿洲語黍也舊作栧剌
錫里 滿洲語選撥也舊作數(shù)例
裕悅 舊作于越譯音
休格 舊作休哥譯音
希達 滿洲語門簾也舊作奚底
色珍 滿洲語車也舊作斜軫
特哩袞 蒙古語為首之謂也舊作惕隠
伊什唐古特語智慧也舊作乙室
薩哈 滿洲語小圍也舊作撒合
廸里 索倫語頭目也舊作敵烈
圖魯卜蒙古語形勢也舊作突呂不
唐古滿洲語百數(shù)也舊作唐古
蕭托果托果蒙古語釡也舊作討古
穆濟 滿洲語大麥也舊作抹只
舒蘓 蒙古語髙粱也舊作矧思
赫徳 滿洲語渣滓也舊作痕徳
罕都 滿洲語稻也舊作懇篤
卷四
庫哩布 滿洲語被唬住也舊作 離不
阿古達 舊作阿骨打譯音
洛索 滿洲語極濕難耕地也舊作婁宿
貝勒 滿洲語管理眾人之稱也舊作孛堇
達什林牙達什唐古特語吉祥也舊作大石
哩布 滿洲語使留也舊作斡離不
阿克善 滿洲語發(fā)水后樹木上掛的柴草也舊作阿骨奭
索多 蒙古語鳥翅大翎也舊作散覩
尼楚赫 滿洲語珍珠也舊作銀術可
道喇 蒙古語下也舊作鐸剌
布什 滿洲語滕也又去毛鹿皮也舊作蒲莧
尼堪 滿洲語漢人也舊作粘罕
卷五
巴圖魯 滿洲語勇也舊作霸突魯
穆呼哩 滿洲語禿尖也舊作木華黎
托克托 蒙古語定也舊作脫脫
卷六
諳達 蒙古語伙伴也舊作唵答
卷二十九
拉里 滿洲語爽利也舊作剌履
果啰洛納延 果啰洛舊作葛邏祿從八旗姓譜改正納延蒙古語八十數(shù)也舊作乃賢
赫舎哩 舊作紇石烈從八旗姓譜改正
特哩 蒙古語齊整也舊作忒鄰
圖克坦 舊作徒單從八旗姓譜改正
布達 滿洲語飯也舊作白答
貝勒 義見前舊作孛詰烈
舒穆嚕 舊作石□從八旗姓譜改正
布薩揆 布薩舊作仆散從八旗姓譜改正
徹伯爾 蒙古語 潔也舊作察八
呼沙呼 滿洲語鴟鸮也舊作胡沙虎
穆延 舊作沒捻從八旗姓譜改正
保喇巴圖 保喇蒙古語雄駝也巴圖堅固也舊作布吾剌 都
卷三十
薩都拉 滿洲語結親也舊作薩都剌
鄂勒哲 蒙古語壽也舊作完澤
達爾瑪 梵語法也舊作荅里麻
錫寳齊 蒙古語養(yǎng)禽鳥人也舊作普寶赤
集賽 蒙古語翰流值班之謂也舊作怯薛
和爾果斯 蒙古語牧地遺矢也舊作和禮霍孫
齊蘓 蒙古語血也舊作曲樞
濟遜 蒙古語濟遜即濟蘓顏色也舊作質孫
阿南達 梵語阿難也舊作阿難答
瑪哈噶拉 梵語大黒神也舊作馬哈吃喇
哈喇哈斯達爾罕 哈喇蒙古語黒色也哈斯玉也達爾罕凡有勤勞者免其差役之稱也舊作哈剌哈
孫荅剌罕
察納 蒙古語那邊也舊作察那
鄂爾多 滿洲語宮也舊作斡耳朶
卷三十一
伊嚕布哈 伊嚕蒙古語凈也布哈犍牛也舊作月魯不花
哈喇郭勒 哈喇義見前郭勒蒙古語河也舊作憨剌合兒
伊嚕特穆爾 伊嚕義見前特穆爾蒙古語鐵也舊作月魯帖木兒
雅克特穆爾 雅克蒙古語結實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燕帖木兒
恭吉哩 舊作弘吉剌從八旗姓譜改正
阿裕爾錫哩達喇 阿裕爾梵語壽也錫哩威也達喇救度也舊作愛猶識理達臘
輝和爾 回部名也舊作畏吾兒譯音
富珠哩翀 富珠哩舊作孛術魯從八旗姓譜改正
札實 唐古特語吉祥也舊作瞻思
多爾濟 唐古特語金剛也舊作鐸爾直
庫庫 蒙古語青色也舊作巙巙
喀喇庫庫 喀喇蒙古語黒馬也庫庫義見前舊作康里巙巙
多爾濟巴勒 多爾濟義見前巴勒威也舊作朶耳直班
雅克布哈 義俱見前舊作雅不花
卷三十二
齊達勒 蒙古語能也舊作赤徳爾
伊克徳勒丹 伊克蒙古語大也徳勒衣也丹有也舊作亦黒迭兒丁
伊蘓布哈 伊蘓蒙古語九數(shù)也布哈義見前舊作也速不花
圖喇 滿洲語柱也舊作禿剌
安圖 滿洲語山陽也舊作安童
巴延 滿洲語富也舊作伯顏
噶布喇婉 梵語盛水執(zhí)舞之螺螄也舊作加巴剌般
察罕岱布哈 察罕蒙古語白色也岱有也布哈義見前舊作長安迭不花
博啰 蒙古語青色也舊作孛羅
帕克斯巴 唐古特語圣也舊作八斯巴
雅滿達噶 梵語怖畏金剛也舊作牙蠻答哥
僧格 唐古特語獅也舊作桑哥
額森布哈 額森蒙古語平安也布哈義見前舊作野仙普化
昌通 昌唐古特語酒也通飲也舊作昌童
阿爾尼格 蒙古語阿爾花紋也尼格一數(shù)也舊作阿尼哥
伊克 義見前舊作也可
諾爾布 唐古特語財也舊作南必
納竒錫 蒙古語絨線也舊作納失失
翁吉喇特 舊作翁吉剌從八旗姓譜改正
卷三十七
赫嚕 滿洲語車幅也舊作喝魯
斡 滿洲語氣味也舊作哇
羅卜科 蒙古語淖泥也舊作魯不古
果實 滿洲語疼愛也舊作髙十
烏珍 滿洲語重也舊作屋質
固云 唐古特語才能也舊作彀英
珠赫哷果勒齊 珠赫哷舊作術虎從八旗姓譜改正果勒齊滿洲語中心也舊作髙琪
卷三十八
舒嚕 滿洲語珊瑚也舊作沙剌
鄂勒哲胡土克 鄂勒哲義見前胡土克唐古特語再來人也舊作完者忽都
卷四十三
青吉斯 舊作成吉斯照蒙古源流改正
胡土克 義見前舊作忽都
霞哩 滿洲語斜眼也舊作廈哩
阿裕爾巴里巴特喇 阿裕爾義見前巴里梵語威也巴特喇好也舊作愛育黎撥力八達
卷四十四
博爾濟蒙古語二軰奴也舊作別兒怯
卷四十五
和必斯 蒙古語樂器名也舊作胡撥四
都哩黙色 都哩蒙古語式様也黙色器械也舊作土兒宻失
察爾竒 滿洲語扎板也舊作乂兒機
卷四十六
札瑪里廸音 舊作札馬魯丁譯音
卷四十九
白索珠 舊作白鎖住譯音
蘓隴裕勒 蘓隴唐古特語守護也裕勒地方也舊作思龍宜
博果岱 蒙古語麥也舊作伯忽都
綽爾濟鄂特色爾 綽爾濟唐古特語法師也鄂特色爾金光也舊作綽吉我些兒
卷五十
趙塔齊兒 塔齊兒蒙古語瘠地也舊作塔察
和坦伊蘓 兒和坦蒙古語城也伊蘓義見前舊作忽都于思
阿爾哈雅 阿爾義見前哈雅墻也舊作阿禮海牙
永和爾 蒙古語絨也舊作巖穆忽爾
和遜 蒙古語空也舊作忽先
敏珠爾哈雅 敏珠爾唐古特語無違之謂也哈雅義見前舊作米只兒海牙
伊爾特穆爾 伊爾蒙古語鋒刃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野里帖木兒
孟克特穆爾 孟克蒙古語經常之經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忙哥帖木兒
薩里黙色 蒙古語地弩也黙色義見前舊作薩哩宻實
玖珠 舊作九柱譯音
額琳沁佐特 額琳沁唐古特語寳也佐特庫也舊作亦鄰真尊
圖烈圖阿穆爾布哈 圖烈圖蒙古語有柴也阿穆爾安也布哈義見前舊作朶列圖按木不花
烏蘭特穆爾 烏蘭蒙古語紅色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五魯帖木兒
準臺 準蒙古語東也臺有也舊作術溫臺
阿薩爾 蒙古語閣也舊作阿散
卷五十一
珠占 蒙古語厚也舊作竹真
摩該 蒙古語蛇也舊作貊髙
呼嚕 滿洲語手背也舊作斛羅
博果宻 蒙古語包褁也舊作不忽木
赫嚕 義見前舊作曷魯
卷五十二
瑪勒圖 蒙古語有牲畜之謂也舊作滿圖
阿爾威 阿爾義見前舊作阿魯
瑪勒 蒙古語牲畜也舊作馬兒
鄂齊爾 蒙古語金剛也舊作斡赤
達納 蒙古語管也舊作答難
卷五十三
凌戩巴勒丹 凌唐古特語長也戩裝儼也巴勒丹全威也舊作領占班丹
札什藏布 札什唐古特語吉祥也藏布美好也舊作著肖藏卜
桑噶巴拉 桑噶梵語僧也巴拉守護也舊作桑渇巴剌
諤格徳依 舊作窩闊臺照蒙古源流改正
色辰 蒙古語聰眀也舊作薛禪
鄂勒哲圖 鄂勒哲義見前圖蒙古語有也舊作完澤篤
庫魯克 蒙古語超眾之謂也舊作曲律
布延圖 布延蒙古語福也圖義見前舊作普顏篤
格根 蒙古語眀也舊作格堅
額林沁巴勒 義俱見前舊作亦鄰真班
阿南達錫哩 義俱見前舊作剌拶室利
特古思布哈 特古思蒙古語全也布哈義見前舊作帖古思不華
卷五十四
布爾罕 蒙古語佛也舊作卜魯罕
卷五十八
噶瑪拉 梵語蓬花葉也舊作甘麻剌
卷五十九
察克 蒙古語時也舊作察割
違喇 義見前舊作牒蠟
札克□古魯 扎克□滿洲語霞也舊作只撒
卷六十
伊勒希按班 伊勒希滿洲語副也按班大臣也舊作夷離畢
完顏佛寜 佛寜滿洲語羣也舊作完顏蒲湼
蒙古臺 蒙古語有銀也舊作忙兀臺
云丹藏布 云丹頓古特語才也藏布義見前舊作允丹藏卜
卷六十四
烏珠 滿洲語頭也舊作兀術
卷六十七
實勒們 滿洲語鷂子也舊作實理門
愛滿 滿洲語部洛也舊作愛馬瑪
瑪蘓庫 滿洲語粗也蘓庫皮也舊作馬斯忽
烏徳美 蒙古語送也舊作兀都瞞
多羅岱 蒙古語七數(shù)也舊作奪羅
筆且齊 蒙古語寫字人也就舊作必阇赤
札爾古齊 蒙古語斷事人也舊作札古魯真
文宣努 舊作文宣奴譯音賽音
賽音袞巴克實 蒙古語好也袞深也巴克實師也舊作仙孔八合識
卷六十九
尼瑪哈 滿洲語魚也舊作粘沒罕
卷七十二
濟蘓 蒙古語顏色也舊作只孫
卷七十七
班廸達 梵語才能也舊作板的達
卷七十九
都哩沁 都哩義見前沁唐古特語大也舊作朶里真
卷八十七
阿勒錦 滿洲語聲譽也舊作阿里吉
和勒博林牙 和勒博滿洲語聯(lián)絡也舊作回離保
特爾格 蒙古語車也舊作錢哥
卷八十八
香沙 唐古特語肉鼻也舊作薌山
卷八十九
伊徹察喇 伊徹滿洲語新也察喇注酒器也舊作月赤察兒
吉勒展 滿洲語恕也舊作晈貞
沁特穆爾 義俱見前舊作赤因帖木兒
喀喇鼎珠 喀喇義見前舊作康里鼎珠舊作定柱今對音譯改
伊遜岱爾 伊遜蒙古語九數(shù)也岱爾牡鹿也舊作埜素達爾
叚達傘 達傘滿洲語政也舊作定僧
泰費音納 泰費音滿洲語太平也納地也舊作太平奴
色徹圖 蒙古語聰明也舊作薛徹篤
索諾木巴勒 索諾木唐古特語福也巴勒義見前舊作鎖南滿
策布哈 策唐古特語壽也布哈義見前舊作慈普化
實喇卜藏布 唐古特語好智慧也舊作沙喇贊卜
穆爾濟延 穆爾蒙古語蹤跡也濟延命也舊作馬兒吉顏
沙克珊 滿洲語狡猾人也舊作山山
札薩克 蒙古語政也舊作札撒
卷九十一
善延實庫 善延滿洲語白色也實庫撒袋內襯格也舊作鄯陽石古
卷九十二
索琿 滿洲語姜黃色也舊作素溫
札達 蒙古語石也舊作斫答
巴咱爾 梵語金剛也舊作巴薩爾
札拉爾 蒙古語帽纓也舊作札剌爾
貝實勒 唐古特語琥珀也舊作比渉兒
卷九十三
特穆津 蒙古語鐵之最精者舊作忒沒真
卷九十四
奈曼 蒙古語八數(shù)也舊作乃蠻
哈喇 義見前舊作曷剌
賽瑪爾堪 回地名也舊作邪達思干
徹伯爾 義見前舊作札八兒
卷九十五
罕嘉努 舊作韓家奴譯音
張巴舒新 舊作張缽信順照三史畫一改正
普元努 舊作普元奴譯音
卷九十六
雅爾鼐羅宻克 雅爾鼐唐古特語夏居也羅宻克智慧眼也舊作雅納啰釋彌
班廸達桑噶實哩 班廸達桑噶實哩義俱見前舊作板的達薩訶咱釋哩
烏巴廸呢雅實哩 烏巴廸呢雅梵語法術也實哩威也舊作吾巴帖耶室哩
布達實哩 梵語佛威也舊作勃塔室哩
卷九十七
足克戩古爾 足克戩唐古特語首飾也古爾賬房也舊作左吉古魯
索諾木納木結 蒙古語有福人也舊作鎖南嚷結
卓哈 舊作主活照三史畫一改正
噶布拉 蒙古語天靈蓋也舊作葛巴剌
嘉勒斡凌戩 嘉勒干唐古特語勝也凌戩義俱見前舊作結斡領占
札巴藏布 札巴唐古特語徒弟也藏布義見前舊作札巴藏播
章臺揚扎巴 舊作章臺陽咤巴譯音
卷九十八
諾摩罕 蒙古語樸實也舊作那木罕
阿卜呼穆爾布哈 阿卜呼蒙古語取也穆爾布哈義俱見前舊作安普忽馬兒不花
卷九十九
黙沙實哩 黙唐古特語大也沙肉也實哩義見前舊作謨沙室利
沙克節(jié)依 沙克節(jié)依畨姓也舊作沙津愛
卷一百
布達實哩 義見前舊作卜答失里
蘓蘓勒巴 蒙古語敬也舊作速速班
丹徹爾特穆爾 蒙古語最潔凈鐵也舊作丹徹理帖木兒
眀埒棟阿 明埒唐古特語好名也棟硨礙也阿五數(shù)也舊作明理董阿
錦嘉努 舊作金界奴譯音
額穆爾蘓 滿洲語單層也舊作阿麻
達嚕噶齊 蒙古語頭目也舊作達魯花赤
薩勒廸 索倫語甲也舊作撒廸
鴻和爾布哈 鴻和爾蒙古語黃色也布哈義見前舊作炅火兒不花
卷一百一
拜珠 蒙古語存也舊作拜住
索約勒哈陶黙色 索約勒蒙古語教化之化也哈陶剛也黙色義見前舊作鎻咬兒哈的迷失
阿實克布哈 阿實克蒙古語利也布哈義見前舊作阿沙不花
卷一百四
必巴實 梵語佛名也舊作八不沙
沙克嘉實哩 沙克嘉梵語姓也實哩義見前舊作相迦失里
年札克策喇實 年唐古特語妙也扎克名譽也 壽也喇實吉祥也舊作輦真吃剌恩
卷一百七
額森 義見前舊作也先
庫春 蒙古語刀也舊作曲出
察罕 義見前舊作察漢
圖沁特穆爾 圖沁唐古特語大力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禿堅帖木兒
婁都爾蘓 婁蒙古語龍也都爾蘓規(guī)模也舊作老的沙
綽斯戩 綽斯唐古特語法也戩義見前舊作搠思監(jiān)
卷一百八
達勒達 滿洲語隱避處也舊作達達
安布 唐古特語不善之謂也舊作奄卜
布延特穆爾 布延蒙古語福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卜顏帖木兒
蘓拉吉達 蘓拉滿洲語閑散也吉達搶也舊作速朗吉大
卷一百九
臺哈布哈 臺哈蒙古語長毛也布哈義見前舊作大不花
圖們岱爾 圖們蒙古語萬數(shù)也岱爾牡鹿也舊作禿滿迭兒
庫庫特穆爾 義俱見前舊擴廓帖木兒
都哩都爾蘓 義俱見前舊作篤烈圖述
卷一百十一
珠克 索倫語房屋也舊作祝阿
卷一百十二
納琳 蒙古語細也舊作納麟
瑪魯 滿洲語瓶也舊作買閭
阿巴齊 蒙古語行圍人也舊作阿八赤
蒙古岱 即蒙古也舊作忙兀
耀珠 舊作□住譯音
卷一百十三
聶赫 滿洲語鴨也舊作粘合
丹珠爾丹 丹珠爾蒙古語續(xù)藏經名也井義見前舊作答術丁
卷一百十四
富察集賽 富察舊作蒲察從八旗姓譜改正集賽義見前舊作□舎
溫特赫實芳努 溫特赫舊作溫廸罕從八旗姓譜改正寔芳努舊作十方奴譯音
多羅臺 多羅蒙古語七數(shù)也舊作朶羅
尼古勒 蒙古語罪孽也舊作揑古剌
卷一百十七
薩敦 滿洲語親家也舊作撒敦
卷一百二十
伊喇仲夾努 伊喇舊作移剌從八旗姓譜改正仲夾努舊作眾家奴譯音
珠格爾 蒙古語閑散也舊作只哥
額蘓倫 蒙古語梵天也舊作阿術魯
伊喇鼐爾 伊喇義見前鼐兒蒙古語和也舊作移剌湼兒
舒穆嚕拜達勒 舒穆嚕義見前拜達勒蒙古語形像也舊作石□孛迭兒
卷一百二十四
布哈 義見前舊作伯華
耶律伯特 伯特滿洲語才力不及也舊作頗徳
竒塔特伯竒 竒塔特蒙古語漢人也伯竒堅固也舊作乞臺普濟
卷一百二十五
卓哩 滿洲語指之也舊作啜里
薩巴 蒙古語器皿也舊作薩八
呼喇楚 蒙古語積聚也舊作忽剌出
納哈塔 舊作納合從八旗姓譜改正
烏庫哩慶壽 烏庫哩舊作烏古論從八旗姓譜改正
星薩 星唐古特語樹也薩地也舊作神撒
卷一百二十六
古拉 古唐古特語身也拉神也舊作古喇
巴納 滿洲語地方也舊作捺缽
卷一百二十七
浩爾齊 蒙古語吹笳人也舊作忽林赤
都爾蘓 義見前舊作禿魯沙
卷一百二十九
完顏和卓 和卓滿洲語美好也舊作合住
愛薪蘓赫 愛薪滿洲語全也蘓赫斧也舊作阿興松哥
克實克慎思 克實克舊作克沙骨從八旗姓譜改正
和斯 蒙古語雙也舊作賀斯
卷一百三十
雅勒呼 滿洲語肉橧盆也舊作牙忽
茂巴爾斯 茂蒙古語不善之謂也巴爾斯即巴爾虎也舊作木八剌
眀安達 達滿洲語為首之稱也舊作答
拜珠 舊作伯住譯音
卷一百三十一
薩里黙色 義俱見前舊作薩里彌實
克哷 蒙古語野外也舊作怯烈
黨珠 舊作黨住譯音
卷一百三十二
哈布爾 蒙古語春也舊作胡拔爾
費摩氏 舊作裴滿氏從八旗姓譜改正
卷一百三十三
克特 蒙古語火鐮也舊作斫答
唐古定格 唐古義見前舊作唐 定格舊作定哥譯音
烏達 滿洲語買也舊作烏帶
烏嚕 滿洲語是也舊作烏祿
烏凌阿 舊作烏林答從八旗姓譜改
卷一百三十四
塔斯 蒙正古語性烈也舊作田斯
唐古特 部名也舊作唐兀
卷一百三十五
巴納 義見前舊作納缽
濟延 義見前舊作井源
卷一百三十八
爪爾佳 舊作夾谷從八旗姓譜改正
多羅 義見前舊作托喇
準臺 義見前舊作竹溫臺
卷一百四十
邁珠 舊作買住譯音
卷一百四十一
珠嘉 舊作術甲從八旗姓譜改正
佛紳 滿洲語柄也舊作法心
伊扎爾 蒙古語根源也舊作咬查剌
卷一百四十三
烏梁海 舊作兀良哈譯音
準布 滿洲語提撕也舊作阻
圖卜蘓 舊作陁鎻從八旗姓譜改正
卷一百四十四
實納 滿洲語新也舊作習揑
達春 滿洲語敏捷也舊作脫出
卷一百五十一
尼嚕罕 滿洲語書也舊作努爾干
拜特穆爾 拜蒙古語不動之謂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伯帖木兒
安塔哈 塔哈滿洲語客也舊作答海
達掄 滿洲語飲馬處也舊作達魯何
卷一百五十二
諾音 蒙古語官長也舊作朶顏
納克楚 唐古特語黒水也舊作納哈出
錫津 滿洲語釣魚絲線也舊作鞾錠
薩巴 義見前舊作撒八
寔古納 蒙古語審問也舊作習古乃
博勒和 滿洲語潔凈也舊作婆羅火
達蘭 蒙古語七十數(shù)也舊作撻□
烏哈達 滿洲語塔子頭也舊作歪骨垜
卷一百五十三
鈕佑祿罕努 鈕佑祿舊作粘割從八旗姓譜改正罕奴舊作韓奴譯音
琿楚 滿洲語氷床也舊作渾黙
洛索 義見前舊作婁室
舎音 滿洲語色白也舊作斜也
巴爾斯 義見前舊作拔離速
阿嚕岱 蒙古語山陰也舊作阿魯帶
斡罕 滿洲語 頭也舊作窩干
蘓嚕克 蒙古語牧羣也舊作速魯
奎騰 蒙古語冷也舊作跨 頭
鼐爾布哈 義俱見前舊作乃兒不花
都古爾濟 蒙古語盈滿也舊作吐護真
瑠和 滿洲語海白魚也舊作留斡
克埒木 蒙古語墻也舊作怯烈門
諾海 蒙古語犬也舊作訥懐
阿固岱 蒙古語寛也舊作阿忽帶
薩里 義見前舊作撒里
巴圖爾 蒙古語勇也舊作八都兒
阿達竒 滿洲語鄰也舊作愛的斤
和碩 滿洲語隅也舊作火篩
都塔濟特穆爾 都塔濟蒙古語缺欠也特穆爾義見前舊作豆叱仇帖木兒
卷一百五十四
尼雅滿 滿洲語心也舊作粘罕
齊喇哈蕃 齊喇滿洲語嚴也哈蕃官也舊作查剌合攀
哲伯蒙古語梅針箭也舊作遮別
竒塔特博哈 竒塔特義見前博哈身笨也舊作可忒薄剎
烏蘭巴爾 蒙古語紅虎也舊作訛魯不兒
多爾濟 義見前舊作朶兒只
雅勒呼 滿洲語大槽盆也舊作鴉鶻
布埒齊 蒙古語吹海螺人也舊作不蘭奚
桂齊 滿洲語善也舊作貴赤
阿蘓 滿洲語網也舊作阿速
哈喇婁 蒙古語黒龍也舊作哈兒魯
錫里濟 蒙古語選 也舊作昔里吉
卷一百五十五
里齋努 舊作俚砦奴譯音
鄂啰呼 蒙古語進也舊作窩羅虎
嘉木揚喇勒智 嘉木揚唐古特語文殊菩薩也喇勒智智慧劍也舊作楊連真加
特們徳爾 即特穆爾蒙古語鐡也舊作鐵木迭兒
納木喀桑結 納木喀唐古特語天也桑結佛也舊作曩哥星吉
卷一百五十六
伯嘉努 舊作伯嘉奴譯音
特穆爾達什 義俱見前舊作鐡木兒塔識
卷一百五十九
特嘉 舊作赤盞從八旗姓譜改正
三寳努 舊作三寳奴譯音
總裁
原任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管戶部事務世襲一等輕車都尉臣于
敏中
經筵講官大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兼刑部事務臣英亷
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步軍統(tǒng)領務世襲三等輕車都尉臣和珅
經筵講官大子少保戶部尚書臣梁國治
經筵講官禮部尚書臣徳保
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今任工部尚書臣劉墉
原任刑部侍郎臣錢汝誠
督辦
太子太保文淵閣提舉管事兵部尚書臣福隆安
刑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臣胡季堂
戶部侍郎兼管順天府府尹事今任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世襲一等輕車都尉臣蔣賜棨
原任順天府府臣尹改授光祿寺卿臣劉純煒
總纂
宗人府府丞今提督浙江學政竇光鼐
原任編修臣朱筠
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讀臣張燾
監(jiān)察御史臣許寳善
纂修
編修提督貴州學政臣潘曾起
編修臣蔡廷衡
編修臣吳錫麒
編修臣闗槐
編修臣陸伯焜
監(jiān)察御史今任工科掌印給事中臣戈源
戶部主事臣孔繼涵
原任戶部員外郎升貴州糧驛道臣徳隆
原任刑部郎中臣宋調元
校録
候選州同臣任兆鯨
進士候選知縣臣趙大溎
進士候選知縣臣單可璂
進士候選知縣臣趙雯
舉人候選內閣中書臣葉元符
舉人候選知縣臣李傳爕
謄録兼校録
舉人候選知縣臣顧超
謄録
中書科中書臣丁嘉
候選布政使經歴臣陸光洙
候選塩大使臣唐懋修
候選布政使經歴臣鄺振南
候選縣丞臣吳曙澐
候選縣臣丞秦泰
候選州同臣池大經
候選州同臣陶聞溥
候選州同臣汪人瑞
舉人候選知縣臣葉庭和
候選縣丞臣陸昌曽
候選縣丞臣黃珩
候選縣丞臣董光驥
欽定四庫全書
詳校官庶吉士臣 胡鈺
檢討臣德生覆勘
總校官進士臣程嘉謨
校對官進士臣葉元符
謄錄監(jiān)生臣董光驥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
星土
臣等謹按自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島島島島之地而后世之言分野者或以中宮斗杓或以二
十八宿或以天市垣或以五星至唐一行則又創(chuàng)為山河兩戒之說眾議紛繁立論各殊按唐杜佑分
野議謂以國之分野上酌天象始于周季然其可疑者如周敬王魯哀公之時吳為越所滅其后六十
九年始命韓趙魏為諸侯又十七年三國始分晉地又五十六年越為楚滅當吳未亡時列國尚有數(shù)
十韓魏趙又未為諸侯自呉滅至分晉凡八十八年時既不同何以預分十二國之躔次乃班固漢書
地理志皇甫謐帝王世紀則分區(qū)域以配星躔取不同時之十二國強配之實所未審又如房星為宋
分野東平須昌壽張屬焉然其地在濟東屬魯本非宋分又如星紀躔次為吳越分野然星紀在于東
北而吳越實在東南至其地分則或多或少鶉首極多鶉火極狹蓋甘石之書本由假托后人附會益
屬支離鄭康成有言九州島島島島分野之書既亡后世堪輿所言易渉于誕是以星分域漢時已疑
之矣朱彛尊原書宗志書之例廣為引據(jù)列星土于卷首亦沿襲前人之說今仍存其舊本而于征引
脫略之處更采諸書以廣其未備焉原北斗七星是謂帝車運乎中央而臨制四方六曰開陽亦曰應
星主木主燕大象列星圖
臣等謹按史記隋書及通志亦作開陽星經及宋天文志作闿陽又按博雅旋為冀州開陽為梁州臣
等又按朱彝尊原書所載如斗宮天市垣二十八宿山河兩戒五緯諸家之說征引既多敘次未免舛
雜今詳加厘正分門類敘其靈征則附于卷末云增北斗七星石氏云五主燕隋志六主燕増辰象考
劉昭后漢書補注璇璣者北極星也玉衡者斗九星也八為幽州按春秋緯二冀州同上增中宮七星
五主土主燕羣書考索原玉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史記天官書原壬燕趙亥燕代漢書
天文志増戍趙亥燕淮南子臣等謹按淮南子及博雅載戌趙亥燕與漢天文志互異或以其犬牙相
錯相近之土兼言之也原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列各十一星其東垣南第三星曰燕宋兩朝天文志
臣等謹按星經天市圖第二星為燕與宋兩朝天文志互異増?zhí)焓性鸥柙谎噙B南海盡屬宋西歌
曰南海與燕為雁行中西星經同異考増?zhí)焓性亲蠓噜u淮厯書
原楚南一星曰燕有變動以其國占之宋史天文志增十二國十六星在須女南隋志楚南一星曰燕
按今監(jiān)中圖韓東南一星曰燕辰象考增天市垣燕一星在楚星南通占大象列星經原蒼龍七宿有
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糞也星經原尾九星如鉤蒼龍尾箕四星形狀如簸箕丹元子歩天歌增西歌
曰接心是尾九點曲卓如衣角飄風前箕星有四明相等大口如箕正向西中西星經同異考増尾亦
為九子星箕亦曰天津一曰天雞晉書天文志補尾為九子箕為敖客史記天官書補尾有七星形如
蝎尾箕有四星形如牛角法苑珠林補箕尾之間謂之九江口觀象玩占増宋均云尾屬后宮場故得
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元命苞云尾九星箕四星為后宮之場也史記索隠増宋均云箕以簸
揚調弄為象又受物有去之來之之象也詩云維南有箕載翕其舌又詩緯云箕為天口主出氣是箕
有舌象讒言故詩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為敖客行請謁也同上増尾箕尾為析木之津于辰在寅燕
之分野尾九星為后宮亦為九子星近心第一星為后妃次三星并為次三嬪末二星為妾箕主八風
亦后妃之府也史記正義原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春秋元命苞原箕尾為燕春秋說題辭増星部
地名尾箕燕淮南子増尾箕幽州史記天官書増燕故治今上漁陽右北平遼東莫郡幽州也越絶書
増燕星得尾箕山河兩戒考注原漢永元銅儀尾十八度開元 儀景佑測驗同永元銅儀箕十度景
佑測驗同開元 儀十一度宋史天文志原尾漢太初厯洛下閎所測十八度宋皇佑所測十九度崇
寜所測十九度少元授時厯郭守敬所測十九度十分箕太初厯十一度皇佑所測十度元豐所測十
一度崇寜所測十度半授時厯所測十度四十分古今律厯考増分度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淮南子
増尾十八度箕十一度天象志増尾十星十八度箕四星九度廣雅增尾宿一黃道經度十一宮一十
度五十四分黃道緯度南一十五度等四箕宿一黃道經度十一宮二十六度五十分黃道緯度南六
度五十六分等三厯象考成増尾宿一赤道經度十一宮六度四十二分赤道緯度南三十六度五十
七分箕宿一赤道經度十一宮二十六度二十一分赤道緯度南三十度二十三分同上臣等謹按厯
代以來測量恒星分度但就本宿所離推刻未有以黃道赤道為之析其經度之毫髪者是以逺自漢
太初厯下至元明司天諸家互有闊狹多寡之殊異我朝
圣祖仁皇帝御制厯象考成一書用黃赤經緯互推乃得二十八宿度分之凖茲載尾箕分星具列其
數(shù)于下于以仰見天道至精法益詳盡蔑以加矣增尾箕康熙壬子年赤道積度尾一十九度九分箕
一十度三十六分黃道積度尾一十五度三十六分箕九度二十分恒星紀要原劉向言地分燕地尾
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漢書地理志原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
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謂之攝提格于律為應鐘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帝王世紀臣等謹
按帝王世紀作自尾十度至斗七度漢書作危字誤今改正原陳卓謂尾箕燕幽也自尾十至南斗十
一費直謂起尾九蔡邕謂起尾四玉海増尾九星去極一百二十七度半箕四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
二十一度半宋兩朝天文志原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陳卓范
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并云尾箕燕幽州上谷入尾一度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
尾七度涿郡入尾十六度廣陽入箕九度晉書天文志増北京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薊三州皆尾分
明史天文志原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新唐書天文志原幽州星分尾箕涿
州星分尾宿十六度薊州星分尾宿三度霸州星分箕尾燕州星分尾斗太平寰宇記增尾箕析木之
次也寅初起尾七度二千七百五十二十一少中箕星五度三百七十六十七終斗八度其分野河間
涿郡廣陽國及上谷漁陽古之北燕舊唐書天文志原宛平大興良鄉(xiāng)尾一度通州三河武清尾二度
昌平順義宻云懐柔尾三度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尾四度豐潤玉田薊州保定尾五度遵化平谷尾七
度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増漢書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今薊州通州南得涿郡之易今州容城今縣
范陽在今易州故安在今易州涿州今州良鄉(xiāng)今縣及渤海之安次今東安縣辰象考原尾箕星曰析
木宮曰人馬時曰寅州曰幽厯代地理指掌圖原第五尾四足箕四足斗一足在寅歲星位焉其神如
弓故曰人馬宮文殊所說善惡宿曜經増寅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唐六典原析木謂
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爾雅原析別水木以箕斗之間是天漢之津也爾雅孫炎注原析木之津劉炫
謂是天漢即天河也在箕斗二星之間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為隔隔河須
津梁以渡故謂此次為析木之津也爾雅疏増?zhí)鞚h起東方箕尾之間謂之天河亦謂之漢津通志原
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周禮總義原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謂之漢津晉書天文志原析津
本晉薊縣改薊北縣開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故遼史地理志原野旅寅野謂星
野旅謂躔次寅者辰舍東方之位燕分析津之所也遼史國語解原星度分野十二次東西南北相反
者四疑似者七所可據(jù)者其惟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維燕可以言東北也樂軒集原析木為云漢
末泒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北河末泒窮北紀之曲東北負海為析木負海者以其云漢之陰也新唐
書天文志原大梁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于恒山辰星位焉同上増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
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漢河間涿郡廣陽及上谷漁陽尾得云漢之末派龜魚麗焉箕與南斗相近為
遼水之陽同上增唐占經曰尾東方木宿之末斗北方木宿之初次在其間分析水木故曰析木山河
兩戒考注原古之人有以天河斷兩界者天猶卵也經星之次環(huán)其四周銀河之所界者半其余則天
市太微位焉故二十八舍其附于河者三之二沿之河以分其勢稽紫宮以定其余有條有次故秦雖
西而位坤維之鶉首云漢之升兩戒之道也呉雖東南而位坤維之星紀云漢之降兩戒之終也燕窮
北紀之曲故以末派之析木為燕蓋星河之流起于井終于箕則南者反北北者反南矣鬳齊十一藁
原袁桷司天臺祭告 宿文析木天津燕都所次維昔初基相攸涂塈民用不頗益遐以治靈臺考占
庸啟震悸善言惟從式致芬祀清容居士集増尾九星十八度在天市垣下河西箕四星七度半考注
增尾箕蒼龍之末也直寅山河兩戒同上増析木之津一名大招一曰漢津同上原辰星主幽州星經
原辰星水精也原北尚書考靈曜方黒色其類水其應上為辰星素問補辰星北方之位黒帝之子天
官星占增辰星宰相之祥也經一百里亦偏將廷尉象也同上増廣雅云辰星謂之兔星則辰星之別
名兔或作毚史記索隠増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罰出辰星史記天官書增兔七命曰
小正辰星天攙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同上增兔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小正一也辰星二也天攙三
也安周星四也細爽五也能星六也鉤星七也史記索隠増兔五色青圜夏白圜喪赤圜中不平黒圜
吉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爭白角號泣之聲史記天官書増辰星理四時宋均云辰星正四時之法得
與北辰同名也春秋元命苞増辰星晉灼云常以二月春分見奎婁五月夏至見東井八月秋分見角
亢十一月冬至見牽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二旬而入晨候之東方夕候之西方也史記正義補辰星
一曰能星一曰鉤星一曰毚星一曰鼎星一曰 星一曰伺星北方黒帝葉光紀之神元武之宿水之
精也觀象玩占増七政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史記索隠增辰星一曰細極曰 星曰伺祠天官星占
增辰星一曰細極曰 星曰伺祠天官星占増辰星色黒比奎星大小于歲星宋中興天文志增辰星
謂之鉤星兔星博雅原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紀春秋元命苞原燕齊之疆候辰星占虛危漢書天文
志増辰星曰北方冬水通志天文略増各星之光如云氣者水星之性尚書釋天注增辰星主正四時
當效于四仲山河兩戒考注原建武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東北二夜
止六月戊戌晨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小星者庶民之類流行者移徙之象也后三年吳漢馬武徙
鴈門代郡上谷闗西縣吏民六萬余口置常闗居庸闗以東以避 后漢書五行志原景初元年十月
壬申太白書見在尾歴二百余日占曰尾為燕有兵時公孫淵自立為燕王置百官發(fā)兵拒守宣帝討
滅之文獻通考朱 尊原按陳氏魏志書十月壬申太白晝見乃在明帝青龍三年至景初元年則書
秋七月辛夘太白晝見冬十月丁未月犯熒惑以歴推之十月既書丁未不應復直壬申當以志為正
也原晉惠帝永興元年七月庚申太白犯角亢經房心厯尾箕是年九月王浚殺幽州刺史和演穆帝
永和八年六月辛巳日未入有流星大如三斗魁從辰巳上東南行晷度推之在箕斗之間燕分也按
占為營首營首之下流血滂沱是后慕容儁僭稱大燕攻伐無已晉書天文志原景星見箕尾而慕容
徳復燕此分野之驗也禮經會元補天寳九載八月五星聚于尾箕燕分也占曰有徳則慶無徳則殃
新唐書天文志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二
世紀一
臣等謹按朱彝尊原書世紀一門征引頗為該博而次序間有淆錯謹詳加厘訂各按時代以類編次
其雜引注說詩文各依類附列于下原書義有未盡者則為旁采他書備參考焉原軒轅教熊羆貔貅
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蚩尤不用帝命史記五帝本紀增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
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同上原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
霧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焉古今注原黃帝氏平蚩尤因
大霧作指南車飾以文玉其文作蚩尤形車飾以黍尺度髙一尺四寸二分下長七寸四分管立木口
圓徑三寸四分琢玉為人形手常指南足底通圓竅作旋轉軸踏于蚩尤之上古玉圖考原黃帝用車
戰(zhàn)蚩尤用騎戰(zhàn)蚩尤作霧黃帝作指南車廣博物志原黃帝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名之曰絶轡之野汲
冢周書原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大戴禮記原涿鹿竿人顙也尚書刑徳考原帝既殺蚩尤因立臺榭黃
帝內傳原李白北風行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閑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
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翰林集補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鐡額食砂石子造五
兵仗刀 大弩威振天下龍魚河圖補葛盧之山發(fā)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 是
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fā)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 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
十二管子補蚩尤作亂逐帝而居于涿鹿帝參盧弗能征乃帥諸侯委命于有熊于是暨力牧神皇風
后鄧伯溫之徒厲兵稱旅熊羆貔貅以為前行□鹖雁鹯以為旗幟及尤嘬兵涿鹿之山路史補九黎
之君號曰蚩尤孔氏尚書傳補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遺器多著其象漢孔氏謂是九黎之君
考黃帝滅蚩尤于涿鹿之野乃在北鄙九黎三苖皆南蠻蚩尤九黎非一種也說略補畫本以飛獸有
肉趐者謂之蚩尤古器圖補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鬬以角抵人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戴
牛角而相抵樂書補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聴故戰(zhàn)于涿
鹿之野新書補黃帝與炎帝爭鬬涿鹿之野將戰(zhàn)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歸藏補蚩尤炎帝之
后銅頭□石飛空走險以馗牛皮為皷九擊而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廣成子傳補帝代蚩尤元女
為帝制 牛皷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又為帝制司南車當其前記里皷車居其右黃
帝內傳補帝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志林補黃帝出師涿鹿以棡皷為警衛(wèi)其曲有十一曰震雷驚
二曰猛虎駭三曰鷙鳥擊四曰龍媒蹀五曰靈 吼六曰鵰鶚爭七曰壯士奪志八曰熊羆哮 九曰
石蕩崖十曰波蕩壑并皆有辭今亡考矣云笈七籖補蚩尤帥□□與黃帝戰(zhàn)于涿鹿帝命吹角為龍
吟以御之通禮義纂補蚩尤氏強與榆罔爭王于涿鹿之阿黃帝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于涿鹿
之野使應龍殺之于兇黎之谷谷一作邱帝王世紀補蚩尤出自芊水八肱八趾 首登九淖以伐空
桑黃帝殺之于青邱易坤靈圖補蚩尤變幻多方征風召雨吹煙□霧黃帝師眾大迷王母乃命元女
授帝以三宮五音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寳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于中
冀元女兵法補蚩尤者炎帝之后故祭蚩尤文云將軍敢以牲牢祭爾炎帝之裔蚩尤之神陰遁甲補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涿鹿間往往掘得髑髏如銅鐡蚩尤骨也述異記補黃帝百戰(zhàn)百戰(zhàn)之數(shù)未
盡聞也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七十二其大略也鹖冠子注
臣等謹按朱昆田原引鹖冠子注黃帝百戰(zhàn)止七十五考陸佃原注有百戰(zhàn)之數(shù)未盡聞及大略句不
可刪今依原注補入補赤帝為火災黃帝擒之文子補黃帝之時中黃直為將破殺蚩尤漢書列傳補
史記逸周書大戴禮文子所云炎帝赤帝皆謂蚩尤而書傳舉以為榆罔失之路史補按史記云諸侯
相侵伐蚩尤最為暴則蚩尤非為天子也又管子曰蚩尤受盧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葢諸侯號
也史記索隠補蚩尤古之諸侯其性酷毒故作五虐之刑謂車裂人及燒銅柱使人抱或使人緣之之
類也唐律釋文補蚩尤亂在幽州其死在冀路史注補黃帝戮蚩尤遷其民善者于鄒屠惡者于有北
詩云投畀有北惡可知已國名紀増赤帝命蚩尤字于少昊以臨西方蚩尢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逸
周書增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所有葩華之象因作華葢古今注增山海經云黃
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以止雨遂殺蚩尤史記正義増
帝征蚩尤七十一戰(zhàn)不克晝夢金人引領長頭元狐之裘云天帝使授符帝寤問諸風伯曰天應也乃
于盛水之陽筑壇祭以太牢有元龜銜符至壇非皮非綈廣三尺袤一尺文曰天乙在前太乙在后帝
再拜受符乃設九宮置八門布三竒六儀制陰陽遁甲式三門發(fā)五朱昆田原按說蚩尤者不一孔子
三朝記大戴禮記以為庶人孔氏小司馬氏以為諸侯應劭以為古天子或以為炎帝之后或以為九
黎之君或謂殺之于中冀或謂殺之于青邱或謂殺之于兇黎之谷傳聞異辭并存焉可也將具遂斬
蚩尤焉太白陰經臣等謹按朱昆田并存諸說以備考異似矣但考史記云神農衰諸侯相侵伐神農
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則謂蚩尤為諸侯
者近之原黃帝都于涿鹿帝王世紀增邑于涿鹿之阿史記五帝本紀增輿地志云涿鹿黃帝初都遷
有熊也史記正義增黃帝都有熊又遷涿鹿通志都邑略臣等謹按帝王世紀黃帝都涿鹿或以為都
涿鹿遷有熊或以為都有熊遷涿鹿今考史記索隠正義皆以為黃帝有熊國君皇甫謐謂有熊今河
南新鄭路史謂有熊帝之開國輿地廣記云都非據(jù)此則黃帝初國于有熊而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
為天子后遷都涿鹿之阿通志都邑略與史記合似為可據(jù)原髙陽氏謂之幽陵遼史地理志增顓頊
都于帝邱其地北至幽陵通典原幽陵猶幽州也楚辭注原帝堯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尚書原北
荒有幽都之山山海經補鴻烈解云西北方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又曰北接幽都南道交趾揚雄甘
泉賦云西耀流沙北爌幽都即朔方之幽都也山海經廣注補幽都一曰北幽國名紀原流共工于幽
州尚書臣等謹按幽州之名始見于此原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為幽州因幽都以為名晉地
道記增幽州因幽都山以為名也通典注增舜即位以冀青地廣始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
醫(yī)無閭之地為幽州尚書集注原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釋名原幽之為言窈也言風出入窈冥敏勁
易撓故其氣躁急也春秋元命苞原夏殷省幽并冀十道志原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復舜幽州之名周
人又以幽州兼殷之營州周禮總義原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復舜幽州之名周人又以幽州兼殷之營
州周禮總義原燕曰幽州爾雅原燕其氣深要厥性慓疾故曰幽幽要也爾雅注原燕宛也北方沙漠
平廣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釋名原職方九州島無徐梁而有幽并爾雅九州島無青
梁而有幽營學林新編原禹貢九州島之名舊矣爾雅九州島商之制也職方九州島周之制也職方
之冀小于禹貢則一分而三也既有冀而又有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貢之青徐其山醫(yī)無閭在遼東光
武時以遼東屬青州后又屬幽州非幽州入青乎其澤貕養(yǎng)在長廣其浸菑時菑出萊蕪地理志以長
廣屬徐州瑯琊有萊山非幽之入徐乎周禮釋疑原冀在商離而為二故有冀而有幽在周離而為三
故有冀又有幽并周禮全解増周之冀州小于禹貢時冀州以其北有幽州并州故知也周禮 增禹
別九州島有青徐梁而無幽并營是夏制也周禮有青并幽而無徐梁營是周制也此有徐幽營而無
青梁并疑是殷制也爾雅疏原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禮記原武王滅紂封召
公于北燕史記世家原薊故燕國召公所封漢書地理志注原燕周之分子也春秋谷梁傳原召公奭
與周同姓姓姬氏史記世家原召公奭周之支族古史考原召公文王庶子帝王世紀原左傳富辰言
文王之子一十六國無名奭者則召公必非文王之子尚書正義原黃帝姓姬君奭其后也經典釋文
原召公始封葢在北平無終縣以燕山為名后漸強盛乃并薊徙居之史記正義原召公奭始食于召
后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薊縣故城是也史記索隠原輿地廣記云武王封黃帝之后于薊又封召公
于北燕或曰黃帝之后封于薊者已絶成王更封召公奭于薊為燕通鑒地理通釋原薊后改為燕猶
唐之為晉荊之為楚詩補傳原契丹薊茇如車葢中國無此大者其地名薊恐其因此夢溪筆談增北
燕都薊幽州治通志都邑略朱彝尊原按召公所出眾說紛綸當以陸徳明為是葢樂記所云封黃帝
之后于薊者即召公也臣等謹按路史國名紀南燕為伯儵國后稷妃南燕姞氏也又有東燕亦伯爵
至召公始封之地逼近山戎六國時寖大并漁陽上谷右北平遼東西諸郡地是為北燕葢別于南燕
東燕而名之也原齊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過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問管仲曰諸侯相逆固出境乎
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則燕君畏而失禮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禮乃割燕君所至之地
以與燕君說苑臣等謹按說苑所記齊桓公割地與燕事與史記齊燕兩世家所載同而史記以為山
戎伐燕燕告急于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說苑以為伐山戎道過燕其說不同迎送情事亦小異考春
秋魯莊公三十年齊人伐山戎左氏榖梁二傳皆以為救燕則史記所載為得實矣原魯襄公二十八
年夏北燕伯朝于晉春秋原二十有九年秋九月齊高止出奔北燕同上原昭公三年冬北燕伯欵出
奔齊同上增燕簡公多嬖寵欲去諸大夫而立其寵人冬燕大夫比以殺公之外嬖公懼奔齊書曰北
燕伯欵出奔齊罪之也左傳原六年冬齊侯伐北燕春秋增十一月齊侯如晉請伐北燕也晉侯許之
十二月齊侯遂伐北燕將納簡公晏子曰不入燕有君矣左傳原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春秋原癸巳
齊侯次于虢燕人行成曰敝邑知罪敢不聽命先君之敝器請以謝罪二月戊午盟于濡上燕人歸燕
姫賂以瑤甕玉櫝斚耳不克而還左傳原昭公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春秋臣等謹
按魯 公二十九年齊高止出奔北燕注謂北燕始見經春秋地名考謂其國僻小至簡公始見于經
考之史記燕世家則燕恵公元年也凡簡公事史記皆以為恵公簡公后恵公四代與春秋經傳殊不
相協(xié)再考榖梁齊高止出奔北燕傳云其曰北燕從史文也注謂以時有直稱燕者故知從史文是北
燕之名雖自是始見于經而春秋傳直稱燕者亦不必非北燕如左傳魯莊公十九年衛(wèi)師燕師伐周
十七年鄭執(zhí)燕仲父史記以為燕莊公注家南燕北燕猶分持其說而魯莊公三十年山戎病燕之為
北燕則諸家無異詞此可據(jù)也原燕王噲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戰(zhàn)國策增燕子之専國齊王誘
太子平攻子之許為助太子使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歴代紀事年表原齊人伐燕取之諸侯
將謀救燕孟子曰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孟子朱彝
尊原按孟子所云重器當即厯室之鼎原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戰(zhàn)國策増郭隗
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于隗者豈逺千里哉于是昭王為隗改筑宮而師事之樂毅自魏徃鄒
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史記世家原鄒衍如燕昭王擁篲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yè)筑碣
石宮身親往師之史記列傳原碣石宮在幽州薊縣西三十里寜臺之東史記正義原燕昭王伐齊得
寶器設祭于寜臺史記列傳原望諸君獻書報燕王曰臣奉令撃齊長驅至國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
收入于燕大呂陳于元英故鼎反乎厯室齊器設于寜臺薊邱之植植于汶篁戰(zhàn)國策臣等謹按厯室
史記作磨室徐廣注曰磨厯也集韻磨狼狄切地名與厯同紐也原元英厯室燕二宮名在幽州薊縣
西四里寕臺之下括地志補樂毅六月之間下齊國七十余城皆為郡縣齊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
有爵位于薊者百有余人通鑒原燕九世稱侯八世稱公十世稱王風俗通臣等謹按史記燕世家自
召公已下九世至恵侯索隠曰并國史先失也自惠侯已下八世至莊公始稱公自莊公已下十九世
至易王始稱王自易王至燕王喜凡七世滅于秦索隠曰燕四十二代有二惠侯二宣侯三桓侯二文
侯葢國史微失本謚故重耳今按惠厘宣桓稱侯者各一余俱稱公二文俱稱公正義曰召公封燕后
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風俗通所云殊未詳考原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乃益發(fā)卒詣王翦軍
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史記始皇本紀原秦四十郡幽為上谷郡輿地廣記増秦滅燕以其地為漁
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通典補二世元年九月韓廣為趙略地至薊自立為燕王史記月表原
楚漢之際項羽封臧荼為燕王都薊韓信狥河北荼降漢太平寰宇記増項羽分燕為二臧荼為燕王
韓廣為遼東王史記索隠原高帝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漢書高帝本紀原溫庎以燕相告燕王荼
反封□侯漢功臣表原高祖自將撃之得燕王臧荼八月立盧綰為燕王史記高帝本紀臣等謹按臧
荼反立盧綰為燕王史記高帝本紀俱作五年十月盧綰傳則云七月從撃臧荼八月立為燕王紀傳
自相抵牾至漢書盧綰之立本紀作五年九月異姓諸侯王表作后九月而臧荼之反表作四年九月
紀作五年七月亦自互異再考史記月表云八月帝自將誅燕九月虜荼則臧荼之反應在五年七月
與漢書本紀合又云后九月燕王盧綰始立與漢書表亦相合則盧綰之立應以月表為正原高帝六
年分燕置涿郡十二年綰降匈奴復封皇子建為王建薨呂后誅建子尋又分燕國之地置涿郡及廣
陽國文帝元年徙瑯琊王劉澤于燕傳國至孫定國免武帝元狩六年又封皇子旦為王后置十三州
改為幽州領郡國十理于此太平寰宇記增幽州刺史領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廣陽
潛確類書原燕王旦立三十八年而誅國除漢書列傳原昭帝元鳯元年改燕國為廣陽郡太平寰宇
記原水經注言秦始皇滅燕以為廣陽郡按史始皇紀三十六郡無廣陽之名當以昭帝置者為定北
平古今記原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以封燕刺王太子建為王領縣四都薊建曾孫嘉王莽時絶太平
寰宇記臣等謹按漢燕地封王名建者有二一為燕靈王建高帝之子一為廣陽頃王建武帝之孫也
原涿郡莽曰垣翰屬幽州逎曰逎屏范陽曰順陰良郷曰廣陽益昌曰有袟陽郷曰章武西郷曰移風
上谷郡莽曰朔調屬幽州沮陽曰沮陰昌平曰長昌涿鹿曰抪陸漁陽郡莽曰通路屬幽州漁陽曰得
漁狐奴曰舉符路曰通路亭泉州曰泉調厗奚曰敦徳獷平曰平獷滑鹽曰匡徳廣陽國莽曰廣有薊
曰伐戎陰鄉(xiāng)曰陰順右北平郡莽曰北順屬幽州俊靡曰俊麻徐無曰北順亭漢書地理志注原更始
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薊故廣陽王子劉接起兵薊中以應郎后漢書光武本紀補更始
二年春正月公謂世祖中驚恐言郎使者方至太守以下皆出城迎公見官屬議耿弇曰今兵從南方
來不可南行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公邑人也發(fā)此兩郡控弦強弩萬騎所向無前邯鄲不足
平也公曰卿言善時公屬官盡南方人莫有欲北者公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后漢紀原耿弇從光
武北至薊會中亂光武遂南馳官屬各分散弇走昌平與景丹冦恂及漁陽兵合軍而南定涿郡遂及
光武于廣阿光武居邯鄲宮弇入造床下請歸幽州發(fā)兵光武乃拜弇為大將軍與呉漢北發(fā)幽州十
郡兵引而南追尤來大搶五幡于元氏光武軍敗還壁范陽賊退弇從追至容城小廣陽安次連戰(zhàn)破
之光武還薊復遣弇與十三將軍追賊至潞東及平谷再戰(zhàn)遂窮追于右北平無終土垠之間至俊靡
而還后漢書列傳原銚期從徇薊時王郎檄書到薊薊中起兵應郎光武趣駕出百姓聚觀諠呼滿道
遮路不得行期騎馬奮 瞋目大呼左右曰 眾皆披靡及至城門門已閉攻之得出同上原濕水東
徑廣陽縣故城北謝承后漢書曰世祖與銚期出薊至廣陽欲南行即此城也謂之小廣陽水經注補
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欲北發(fā)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其人勇鷙有智
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苖曾上以禹為知人東觀漢記補上破賊入
漁陽諸將上尊號上不許議曹掾張祉言俗以為燕人愚方定大事反與愚人相守非計也上大笑同
上原光武帝建武二年二月漁陽太守彭寵反攻幽州牧朱浮于薊三年三月彭寵陷薊城自立為燕
王五年二月彭寵為其蒼頭所殺漁陽平后漢書光武本紀增朱浮密奏彭寵上征之寵既自疑其妻
勸寵無應征今漁陽大郡兵馬眾多奈何為人所奏而棄此去寵與所親信吏計議吏皆怨浮勸寵止
不應征東觀漢記増彭寵齊獨在便室蒼頭子密等三人因寵臥寐共縛著床又以寵命呼其妻妻入
大驚昏夜后解寵手令作記告城門將軍云遣子密等至子后蘭卿所速開門勿稽留之書成即斬寵
及妻頭置囊中便持記馳出城因以詣闕封為不義侯后漢書列傳原光武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十五
年徙王趙省廣陽合上谷和帝永元元年復立廣陽郡幽州刺史與郡同理太平寰宇記增后漢置幽
州并因前代理于薊縣通典原京兆第五永為督軍御史使督幽州百官祖餞蔡邕等皆賦詩高彪獨
作箴邕美其文以為莫尚也后漢書文苑傳增郅壽為冀州刺史時冀部屬郡多封諸王賓客放縱類
不檢節(jié)壽案察之無所容貸后漢書列傳補北平縣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詔書遣冀州
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昭郡縣分境立石標界具揭石文也水經注原光和中漁陽張純誘遼西烏九
邱力居等叛刼略薊中三國志臣等謹按后漢書靈帝紀中平四年張純始 幽冀二州與三國志所
載互異原張純自號彌天將軍安定王九州島春秋原朝廷以劉虞威信素著恩積北方拜幽州牧虞
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純走出塞虞勸督農植開上谷朝市之利通漁陽鹽鐡之饒青徐士庶避難
歸虞者百萬余口后漢書列傳原是時有四星會于箕尾韓馥稱讖云神人將在燕分謂劉虞當代立
虞以國有正統(tǒng)非人臣所冝言固辭不許吳書原公孫瓚與虞相忤及袁紹戰(zhàn)于界橋軍敗還薊后漢
書列傳原公孫瓚于大城東南筑小城與劉虞相近稍相恨望虞懼瓚為變遂舉兵襲瓚三國志補公
孫瓚誣劉虞欲稱尊號脅殷訓誅之于是虞故吏漁陽鮮于輔率其州人及三郡烏桓鮮卑與瓚所置
漁陽太守鄒丹戰(zhàn)于冀北大破之斬丹既而持其眾奉王命后漢紀原公孫瓚部曲放散左外自懼敗
掘東城門欲走虞兵無部伍不習戰(zhàn)又愛民屋勅令勿燒故瓚得放火因以精銳沖突虞眾大潰奔居
庸城魏氏春秋原公孫瓚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后漢書列傳原建安十八年正月并十四州復為
九州島三國志原時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獻帝春秋原魏明帝太和六年封叔父宇為燕王
太平寰宇記原晉泰始初封文帝子機為燕王機薨無子國除尋改范陽郡曰范陽國分上谷置廣寧
郡仍隸范陽國改右北平為北平而幽州存焉領郡國七理于涿今范陽縣是也同上増晉太康中改
屬幽州永嘉后趙改為燕郡仍屬幽州永和六年前燕徙都于此其后苻堅慕容垂迭有其地州郡之
名如故畿輔通志原王浚領幽州刺史謡曰幽州城門似藏戶中有伏尸王彭祖晉書列傳原石勒將
圍浚引王子春問之對曰幽州謠怪特甚聞者莫不為之寒心浚曾無懼容亡期至矣勒撫幾笑曰王
彭祖真可擒也于是輕騎襲幽州至薊叱門者開門先驅牛羊數(shù)千頭聲言上禮實欲填諸街巷使兵
不得發(fā)勒升其 事命甲士執(zhí)浚驛送襄國市斬之晉書載記原石勒僭號襄國于薊置幽州于州置
燕郡太平寰宇記原石勒每破一州必簡別衣冠號為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綽裴憲等還襄國經此
俗訛為箕子城郡國志補石勒從幽州大道滹沱河造浮橋植行榆五十里置行宮趙書補高翔說燕
高祖曰自王公浚政錯士人失望襁負歸公者動以萬數(shù)今王氏敗沒而福星見尾箕其兆可見矣晉
室雖衰人心未變宜遣貢使江東示有所尊然后仗義聲以掃不庭可以有辭于天下高祖深納焉燕
書原鮮卑段遼遣從弟屈雪或作云襲幽州刺史李孟退奔易京石季龍以支雄為龍驤大將軍姚弋
仲為冠軍將軍統(tǒng)步騎十萬為前鋒伐遼眾次金臺支雄長驅入薊遼四十余城并降于季龍支雄攻
安次斬其部大夫那樓竒遼懼奔密云山季龍遣將軍郭泰等追及之戰(zhàn)于密云遼單馬竄險遣子乞
特真送表及名馬季龍納之穆帝永和五年慕容儁僭即燕王位明年率三軍南伐出自盧龍次于無
終石季龍幽州刺史王午棄城走留其將王他守薊儁攻陷其城斬他因而都之晉書載記原慕容儁
既即偽位追尊父皝為太祖文皇帝于范陽燕郡構皝廟以 軍平熙領將作大匠監(jiān)造焉冊府元龜
原燕國都碣石宮漢為薊縣舊置燕都有桑干水慕容儁都于此也通典注原慕容儁之都薊縣也嘗
名其宮為碣石故有謂范陽為渤碣間一都會者考其地理正東去海尚隔唐之漁陽北平兩都則姑
備美名命之非事實也桯氏禹貢論臣等謹按史記燕昭王筑碣石宮燕國正都薊邱則宮之名碣石
不始于慕容氏也儁特循燕昭之舊宮名耳至或謂范陽為渤碣間一都會乃指禹貢之碣石與史記
燕之海上而言所該者廣又與碣石宮無渉也程氏禹貢論之說殊支離失據(jù)謹附辯于此増慕容儁
自和龍至薊城幽冀之人以為東遷互相驚擾所在屯結其下請討之儁曰羣小以朕東巡故相惑耳
今朕既至尋當自定晉書載記原儁為符堅所滅堅亂慕容垂得其地州郡之名如故太平寰宇記補
建節(jié)將軍徐巖叛驅掠四千余人北至幽州慕容垂勅其將平規(guī)曰但固守勿戰(zhàn)吾當自討之規(guī)違令
拒戰(zhàn)為巖所敗巖乗勝入薊掠千余戶而去晉書載記原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八月魏主珪大舉
伐燕南出馬邑踰句注別遣將軍封真等從東道出軍都襲燕幽州通鑒原慕容寳聞魏來伐使慕容
會率幽并之眾赴中山寳與太子 及慕容農慕容隆等迎會于薊會迎寳薊南寳分其兵給農隆幽
平之士皆懷會威徳不樂去之咸請曰清河王天資神武權畧過人臣等與之誓同生死愿陛下與皇
太子諸王止駕薊宮使王統(tǒng)臣等進解京師之圍晉書載記原慕容寳至龍城垂舅蘭汗拒之寳南走
奔薊汗復遣迎寳還龍城殺之北史列傳原魏道武破慕容寳復于薊立燕郡又于郡理置幽州太平
寰宇記補魏太祖天興二年八月范陽人盧溥聚眾海濵稱使者持節(jié)征北大將軍幽州刺史攻掠郡
縣殺幽州刺史封 干十二月詔材官將軍和突討溥三年正月和突生擒溥傳送京師轘之魏書道
武帝本紀補太宗 常元年徒何部落庫傉官斌叛歸馮跋驍騎將軍延普渡濡水討撃大破之斬斌
及跋幽州刺史漁陽公庫傉官昌征北將軍闗內俠庫傉官提等首生擒庫傉官女生縛送京師幽州
平魏書明元帝本紀補世祖始光四年正月行幸幽州魏書太武帝本紀補延和元年九月徙營邱成
周遼東樂浪帯方元菟六郡民三萬家于幽州開倉以賑之同上補太延三年二月行幸幽州存恤孤
老問民疾苦同上原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幽州民王恵定聚眾反自稱明法皇帝刺史李肅捕斬之
冊府元龜增魏任城王元云出為冀州刺史性善撫綏留心政事甚得下情畿輔通志原宣武帝延昌
三年十一月幽州沙門劉僧紹聚眾反自號浄居國明法王州郡捕斬之北史宣武帝本紀原孝明帝
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反于上谷二年十一月攻陷幽州武泰元年為葛榮所并孝莊帝永安元年爾
朱榮討葛榮遺黨韓樓復據(jù)幽州反二年九月大都督侯淵破韓樓于薊斬之幽州平北史孝明帝本
紀補孝昌元年八月杜洛周反號年真王南圍燕州九月詔左將軍幽州刺史常景為行臺征虜將軍
元譚為都督以討洛周二年正月都督元譚次于軍都為洛周所敗二月都督李琚次于薊城之北又
為洛周所敗琚戰(zhàn)沒五月燕州刺史崔秉率眾棄城南走秋七月洛周遣其別帥曹紇眞 掠幽州常
景遣都督于榮邀于粟園大破之斬紇真十有一月洛周陥幽州執(zhí)刺史王延年及行臺常璟武泰元
年春二月洛周為葛榮所并魏書孝明帝本紀補廢帝普泰元年幽州刺史劉靈助起兵于薊率眾次
安國城定州刺史侯淵破斬之魏書廢帝本紀增幽州治薊城燕郡領縣五薊廣陽良鄉(xiāng)軍都安城魏
書地形志增后魏初增置定相平安瀛東燕滄殷南營九州島共領四十三郡畿輔通志原北齊于州
置東北道行臺太平寰宇記原后周改置燕范陽二郡兼立總管府于州同上原隋開皇三年廢燕郡
所領五縣復屬州總管如故同上增隋開皇三年置幽州總管大業(yè)三年廢州置郡畿輔通志原煬帝
初廢總管大業(yè)三年罷州以其地并入涿郡太平寰宇記增涿郡統(tǒng)縣九薊良鄉(xiāng)安次涿固安雍奴昌
平懐戎潞隋書地理志原自漢髙帝置涿郡而治涿縣曹魏改涿郡曰范陽郡隋開皇初廢范陽郡大
業(yè)初并燕范陽置涿郡治薊而涿縣屬焉此郡名廢置徙治離合之辨也通鑒辨誤補自晉至隋幽州
刺史皆以薊為治所舊唐書地理志原大業(yè)四年春正月詔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
水南逹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本紀原七年二月帝自將撃髙麗通鑒綱目原七年二月帝自江都
行幸涿郡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夏四月車駕至涿郡之臨朔宮通鑒原煬帝幸涿郡召王逺知見于
臨朔宮帝執(zhí)弟子禮咨質仙事新唐書方技傳原薊縣有故隋臨朔宮新唐書地理志注原秋七月發(fā)
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余里原八年春正月四方兵皆集涿
郡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宜社于南桑干水上類上帝于臨朔宮南
祭馬祖于薊城北通鑒同上原九年春正月征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于涿郡隋書煬帝本紀增十年
征天下兵伐髙麗三月帝如涿郡秋七月髙麗遣使請降通鑒綱目原大業(yè)七年以后初有遼東之役
又發(fā)丁壯為驍果又送驢馬于涿郡又發(fā)黃衣牽船滄海又發(fā)五谷雜種牛皮鐡炭飛挽千里河洛記
補上谷賊帥王須拔自號漫天王擁眾數(shù)萬人掠幽州中流矢而死其亞將魏刀兒代領其眾自號厯
山飛竇建徳襲破之盡并其地舊唐書列傳增羅藝大業(yè)時屢以軍功官至虎賁郎將煬帝令受右武
衛(wèi)大將軍李景節(jié)度督軍于北平同上原帝伐髙麗器械資儲皆積于涿郡涿郡人物殷阜屯兵數(shù)萬
又臨朔宮多珍寶諸賊競來侵掠留守官虎賁郎將趙什住等不能拒惟云陽羅藝獨出戰(zhàn)前后破賊
甚眾什住等陰忌之藝宣言激其眾曰吾輩討賊數(shù)有功城中倉庫山積制在留守之官莫肯散施以
濟貧乏將何以勸士眾皆憤怨軍還郡丞出城候藝藝因執(zhí)之陳兵而入什住等懼皆聽命乃發(fā)庫物
以賜戰(zhàn)士開倉廩以賑貧乏殺不同己者藝自稱幽州總管通鑒補建徳使大將軍髙士興抗御羅藝
兵進圍幽州攻之不克退軍于籠火城為藝所襲士興大潰九月建徳自帥師圍幽州藝出兵與戰(zhàn)大
破之斬首千二百級藝兵頻勝而驕進襲其營建徳列陣于營中填塹而出擊藝敗之建徳薄其城不
克遂歸洺州舊唐書列傳補羅藝在幽州為竇建徳所圍告急于髙開道乃率二千騎援之建徳懼其
驍鋭于是引去時幽州大饑開道許給之粟藝遣老弱就食開道皆厚遇之藝甚悅不以為虞乃發(fā)兵
三千人車數(shù)百乘驢馬千余匹請粟于開道悉留之北連突厥告絶于藝同上增髙開道引兵圍北平
未下隋守將自度不能支棄城去開道據(jù)其地武徳元年陷漁陽郡有之有鎧馬數(shù)千眾萬人自號燕
王新唐書列傳增武徳元年隋將李景守北平郡髙開道圍之景抜城去開道取其地進 漁陽郡自
立為燕王都于漁陽先是有懐戎沙門髙曇晟者因縣令設齋士女大集曇晟與其僧徒五十人擁齋
眾而反殺縣令及鎮(zhèn)將自稱大乗皇帝立尼靜宣為耶輪皇后建元為法輪夜遣人招誘開道結為兄
弟改封齊王開道以眾五千人歸之居數(shù)月襲殺曇晟悉并共眾三年復稱燕王舊唐書列傳增劉黒
闥亡將張君立奔于開道與其將張金樹潛相連結圍開道開道自殺金樹殺張君立遂歸國開道自
初起至滅凡八歲以其地為媯州同上原張道源撫輯山東諭藝降武徳二年乃奉表以地歸詔封燕
王新唐書列傳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三
世紀二
原唐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八州領薊良鄉(xiāng)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
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元州領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以固安縣屬北義州六年改總管為大總
管管三十九州島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又改涿縣為范陽九年改大都督為都督幽易景瀛東鹽滄滿
蠡北義燕營遼平檀元北燕等十七州貞觀元年廢元州以漁陽潞二縣來屬又廢北義州以固安來
屬八年又置歸義縣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干封五年置無終縣如意元年分置武隆縣景龍三年
分置三河縣太平寰宇記増萬歲通天二年擢張仁愿為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會突厥黙啜入
冦攻陷趙定擁眾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擊之流矢中手賊亦引退則天遣使勞問賜以醫(yī)藥舊
唐書列傳增薛訥左武衛(wèi)大將軍仁貴子也則天以訥將門使攝左武威衛(wèi)將軍安東道經畧尋拜幽
州都督兼安東都 久當邉鎮(zhèn)之任累有戰(zhàn)功同上原開元元年幽州置防御大使二年置幽州節(jié)度
諸州軍管內經略鎮(zhèn)守大使領幽易平檀媯燕六州治幽州八年幽州節(jié)度兼本軍州經略大使并節(jié)
度河北諸軍大使新唐書方鎮(zhèn)表増張說元宗初征拜中書令封燕國公俄坐事左轉岳州刺史遷右
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舊唐書列傳原開元十三年升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漁陽玉田三河三
縣置薊州大平寰宇記原幽州節(jié)度増領滄薊二州二十年幽州節(jié)度使兼河北采訪處置使増領衛(wèi)
相洛貝冀魏深趙恒定邢德博棣營莫十六州及安東都 府二十七年幽州節(jié)度使増領河北海運
使二十九年幽州節(jié)度使領平盧軍節(jié)度副使治順化州新唐書方鎮(zhèn)表補開元二十一年張守珪轉
幽州長史兼御史中丞契丹及奚連年為邉患趙含章薛楚玉等前后為幽州長史竟不能拒及守珪
到官頻出擊之每戰(zhàn)皆捷契丹別帥李過折斬首領屈剌衙官可突干率眾以降守珪因出師次紫
州大閱軍實燕賞將士二十三年春守珪詣東都獻捷會耤田禮畢酺宴便為守珪飲至之禮上賦詩
以褒美之詔于幽州立碑以紀功賞舊唐書列傳原天寳元年正月置十節(jié)度經畧使以備邉通鑒原
更幽州節(jié)度使為范陽節(jié)度使新唐書方鎮(zhèn)表原范陽節(jié)度臨制奚契丹統(tǒng)經畧威武清夷靜塞恒陽
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幽□媯檀易恒定莫滄九州島之境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通鑒原
幽州范陽郡有府十四曰呂平涿城德聞潞城樂上清化洪源良鄉(xiāng)開福政和停驂柘河良杜咸寜城
內有經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軍有赫連城有宗王干澗殄冦三
鎮(zhèn)城石堆車坊蒿城河旁四戍檀州密云郡有威武軍萬歲通天元年置本漁陽開元十九年更名又
有鎮(zhèn)逺軍故黒城川也有三義城橫山城米城有大王北來保要鹿固赤城邀敵石子 七鎮(zhèn)有臨河
黃崖二戍薊州漁陽郡有府二曰漁陽臨渠南二百里有靜塞軍本障塞軍開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雄
武軍故廣漢川也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又東北渡濼河有古盧龍鎮(zhèn)
又有斗陘鎮(zhèn)自古盧龍北經九荊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至奚王帳六百里又東北行傍吐 真河
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帳又北百里至室韋帳新唐書地理志注原經略軍在幽州城內兵三萬人威武
軍在檀州城內兵萬人清夷軍在媯州城內兵萬人靜塞軍在薊州城內兵萬六千人通鑒注原天寳
三載三月以平盧節(jié)度使安祿山兼范陽節(jié)度使通鑒増七載授安祿山范陽大都督府長史栁城郡
大守持節(jié)范陽節(jié)度安祿山事跡増幽州天寳九年改范陽郡屬范陽上谷媯州密云歸順漁陽順義
歸化八郡舊唐書地理志原十五載安祿山偽即帝位國曰大燕以范陽為大都署其城東隅私第為
潛龍宮安祿山事跡原安祿山反于幽州南向京輔白居易歌之以為漁陽幣鼔動地來漁陽即謂幽
州也唐人多言之通鑒注原祿山父子僣位凡三年而滅至德二載史思明奉十三郡兵八萬籍歸于
朝新唐書列傳増至德二載以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節(jié)度使通鑒原干元元年復為幽州大平寰宇
記原二年正月史思明僣稱大圣周王四月更國號大燕自稱應天皇帝號范陽為燕京新唐書列傳
原史朝義殺思明僣位以偽太常卿李懐仙為范陽節(jié)度使懐仙以薊縣為節(jié)度院薊門紀亂原寳應
元年范陽節(jié)度使復為幽州節(jié)度使及平盧陷又兼盧龍節(jié)度使新唐書方鎮(zhèn)表原廣德元年李懐仙
因中使駱奉仙請降遣兵馬使李抱忠將兵鎮(zhèn)范陽縣史朝義至范陽不得入通鑒原史朝兼東投廣
陽郡不受北取潞縣漁陽擬投兩藩至榆關懷仙使使招回郄至漁陽過從潞縣至幽州城東阿 門
外于醫(yī)無閭神廟中被絞縊死河洛春秋原李懐仙盡以所管來降唐厯原閏月李懐仙仍故地為幽
州盧龍節(jié)度使四月制分河北諸州以幽莫媯檀平薊為幽州管通鑒增李懐仙世事契丹降唐后守
營州祿山之叛以禆將從陷河洛史朝義時偽授為燕京留守范陽尹寳應元年朝義奔范陽懐仙誘
而擒之斬首來獻仆固懐恩薦懐仙可用代宗復授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撿校侍中幽州盧龍等軍節(jié)
度使與賊將薛嵩田承嗣張忠志等分河朔而帥之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
實非王臣也舊唐書列傳原大厯三年朱希彩朱泚泚弟滔共斬懐仙希彩自稱留后詔領節(jié)度其下
李瑗殺之推朱泚為留后泚入朝以滔權知留后遂領節(jié)度滔以祿山思明皆起燕俄覆滅惡其名以
冀堯所都因號冀僣為王改幽州為范陽府新唐書列傳增幽州管郭下西界與薊分治至建中二年
取羅城內廢燕州廨署置幽都縣在府北一里舊唐書地理志原建中三年幽州節(jié)度復領德棣二州
新唐書方鎮(zhèn)表原朱滔死軍中推劉怦總軍事俄詔為節(jié)度副大使怦卒子濟嗣節(jié)度濟病索漿次子
總置毒濟飲而死兄緄至涿州矯濟命殺之即領軍政詔嗣節(jié)度數(shù)見父兄為祟晩年益慘悸請?zhí)薨l(fā)
衣浮屠服上疏愿奉朝請且欲割所治為三以幽涿營為一府請張宏靖治之瀛莫為一府盧士玫治
之平薊媯檀為一府薛平治之穆宗欲寵宏靖故全付總地拜總檢校司徒兼侍中賜浮屠服號大覺
榜其第為佛祠總已自髠祝讓節(jié)印卒俄幽州亂囚宏靖詔以劉悟為節(jié)度使而瀛冀皆附朱克融悟
不得入朝廷度幽冀未可復取乃拜克融為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新唐書列傳臣等謹按朱彛尊原引新
唐書藩鎮(zhèn)傳不載總父兄為祟晩年慘悸剔髪衣浮屠服之事則賜劉總浮屠服句無根今依列傳増
正原長慶元年幽州節(jié)度罷領瀛莫二州置瀛莫節(jié)度使二年幽州節(jié)度復領瀛莫二州新唐書方鎮(zhèn)
表原敬宗初軍亂殺克融次子延嗣領留后大將李載義殺而代之敬宗即授盧龍軍節(jié)度使太和四
年為兵馬司楊志誠所逐文宗用志誠為留后俄擢節(jié)度副大使八年為下所逐推部將史元忠總留
后明年為副大使會昌初為偏將陳行泰所殺邀節(jié)制未報次將張絳殺行泰武宗用張仲武代之大
中初卒子直方襲節(jié)度留后俄進副大使舉動多不法畏變起奔京師軍中以張允伸總后務未幾為
節(jié)度使咸通十二年以疾上節(jié)印詔以子簡會為副大使而軍中推張公素為留后簡會出奔詔公素
為節(jié)度使為李茂勲所襲奔京師茂勲入府眾推主州務以聞詔即拜節(jié)度使俄以病表子可舉代遂
領留后進節(jié)度使可舉死眾推李全忠為留后光啟元年拜節(jié)度使未幾卒子匡威領留后進為使李
克用伐王镕匡威自將援镕其弟匡籌據(jù)城自為留后天子即援為節(jié)度使克用攻匡籌下武媯二州
敗匡籌于居庸關匡籌遁去幽州歸克用劉仁恭入城封府庫以待克用悅留仁恭守之干寕二年表
為盧龍軍節(jié)度使新唐書列傳臣等謹按朱彛尊原書引藩鎮(zhèn)傳云是年軍亂殺克融 上條長慶二
年為文考之本傳是年二字承敬宗初而言乃寳厯元年事也今改正補張仲武為幽州大都督府長
史回鶻擾邉東逼漁陽仲武大破之前后收其侯王貴族千余人降三萬人表請于薊北立紀圣功銘
勅李徳裕為之文舊唐書列傳増李德裕論幽州事宜狀右臣伏見報伏見幽州雄武軍使張仲武已
將兵馬赴幽州雄武軍使令日奏事官吳仲舒到臣宅扶疾與之相見細問雄武只有兵士八百人在
此外更有土團子弟五百人臣問兵馬至少如何去得仲舒答臣云只系人心歸向若人心不從三萬
人去亦無益據(jù)此說即是仲武得幽州人心又云張絳初處置陳行泰之時已曽喚仲武欲讓與留務
是衙門內一二百人未肯仲武行至昌平縣去幽州九十里卻令歸鎮(zhèn)臣又問萬一入不得即有何計
仲舒云幽州軍糧并貯在媯州及向北七鎮(zhèn)若萬一入未得卻于居庸關守險絶其糧道幽州自存立
不得伏以陳行泰張絳皆是邀求符節(jié)固不可比仲武先布欵誠候朝廷指揮因此 用必能盡節(jié)加
之恩寵亦似有名緣在彼未獲面奏謹先密奏伏望留中不出李衛(wèi)公集增李徳裕進幽州紀圣功碑
狀奉宣令臣撰述者北狄強悍勇于四夷前代圣王莫能制伏昨者回鶻雖乘危蹙勢已內侵豺狼之
師尚余十萬陛下神圣獨斷智出萬方震天威以霆聲碎獯戎而瓦解武功盛烈高越百王豈比周穆
犬戍之征荒服不至漢武馬邑之詐羣帥無功將垂耿光宜命鴻筆臣學藝荒淺久病衰殘絶軒后之
功徒知竭思敘唐堯之徳終愧難名采其功狀稍似摭實今已撰訖謹連進上輕黷宸扆不仕惶越謹
錄奏聞同上増高思繼兄弟以武勇雄于北邉為幽州節(jié)度使李匡威戍將匡威為其弟匡籌所簒思
繼等聞晉兵為匡威報讎欣然從之匡籌棄城走李克用以劉仁恭守幽州以其兄為先鋒都指揮使
思繼為中軍都指揮使弟某為后軍都指揮使高氏兄弟分掌燕兵克用臨訣謂仁恭曰思繼兄弟勢
傾一方為燕患者必高氏也宜善為防克用留晉兵千人為仁恭衛(wèi)而晉兵多犯法思繼等數(shù)誅殺之
克用以責仁恭仁恭以高氏為詐由是晉盡誅思繼兄弟仁恭以其兄某之子行珪為牙將而思繼子
行周年十余歲亦收之帳下稍長補以軍職五代史雜傳増梁初別為十一國北有燕劉仁恭通鑒地
理通釋原仁恭子守光梁開平元年自外將兵入自稱盧龍節(jié)度使執(zhí)仁恭而幽之干化元年自號大
燕皇帝改元曰應天五代史雜傳原幽州劉守光錢面文曰應天元寳背曰萬泉志原明年晉遣周徳
威會鎮(zhèn)定兵攻燕五代史雜傳原守光遣其將單廷珪出戰(zhàn)與徳威遇于龍頭岡德威奮撾擊廷珪墜
馬生擒置于軍門干化三年正月 燕順州安逺軍二月攻檀州刺史陳確以城降三月 蘆臺軍克
古北口李嗣源進攻儒州 之四月德威進軍逼幽州南門劉光睿 燕平州十月守光率眾五千夜
出將入檀州德威自涿州引兵邀擊大破之守光以百余騎逃歸幽州盧龍巡屬皆入于晉守光獨守
幽州求援于契丹契丹以其無信不救十一月晉王自詣幽州
單騎抵城下謂守光曰朱溫簒逆予本與公合河朔五鎮(zhèn)之兵興復唐祚公謀之不臧乃效彼狂僭是
以有今日之役諸軍四面攻城克之擒仁恭守光亡去晉王入幽州以周德威為盧龍節(jié)度使守光將
奔滄州迷失道至燕東之境擒之晉王發(fā)幽州仁恭父子皆荷校于露布之下以練 仁恭父子凱歌
入于晉陽通鑒補劉守光背晉晉兵攻之守光將元行欽牧馬山后聞守光且見圍即率所牧馬赴援
而麾下兵叛于道推行欽為幽州留后五代史雜傳補時燕城危蹙甲士亡散劉守光召元行欽行欽
部下諸將以守光必敗赴召無益乃請行欽為燕帥稱留后行欽無如之何謂諸將曰我為帥亦須歸
幽州眾然之周太祖實録原盧龍藩鎮(zhèn)二十八易帥厯一百四十八年寰宇分合志補唐置節(jié)度使自
幽州始軍士立主帥自平盧始節(jié)度據(jù)故鎮(zhèn)自盧龍始其事莫非燕也燕史增后唐為盧龍節(jié)度文獻
通考増莊宗初起并州取幽滄五代史職方考補明宗天成三年七月幽州趙德鈞敗遼于府西五代
春秋増趙德鈞幽州人也事劉守光守文為軍校莊宗伐燕得之賜姓名曰李紹斌其子延壽本姓劉
氏常山人也其父邧為修縣令劉守文攻破蓚縣德鈞得延壽并其母種氏而納之因以延壽為子延
壽為人姿質妍柔稍渉書史明宗以女妻之號興平公主莊明之世徳鈞鎮(zhèn)幽州十余年以延壽故尤
見信任至廢帝立德鈞陰遣人聘德光求立己為帝德光指穹廬前巨石謂徳鈞使者曰吾已許石郎
矣石爛可改也德光至潞州鏁德鈞父子而去徳光母述律見之問曰汝父子自求為天子何耶徳鈞
慚不能對悉以田宅之籍獻之述律問何在曰在幽州述律曰幽州屬我矣何獻之為明年趙德釣死
德光以延壽為幽州節(jié)度使封燕王五代史列傳増趙延壽趙德鈞養(yǎng)子為幽州節(jié)度使封燕王及改
幽州為南京遷留守總山南事會同初帝幸其第加政事令晉人背盟帝親征延壽為先鋒下貝州授
魏博節(jié)度使封魏王遼史列傳原遼當莊宗明宗時攻陷營平二州及已立晉又得雁門以北幽州節(jié)
度管內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為燕京改天顯十一年為會同元年更其國號大遼五代史列傳臣等
謹按五代史列傳云德光立三年改元天顯又云改天顯十一年為會同元年更其國曰大遼注謂據(jù)
耶律德光立晉高祖冊文稱惟天顯九年歲次丙申是歲乃晉天福元年推而上之得唐天成三年戊
子為天顯元年又引遼附錄徳光與唐明宗同年而立為三年改元之證今考遼史太祖紀天贊四年
后即為天顯元年以是年二月壬辰改元七月辛巳以后即皇后攝軍國事明年冬十一月壬戍太宗
即位有司請改元不許其明年即書三年十一年十一月丁酉冊石敬塘為大晉皇帝十三年十一月
丙寅改元會同是月晉獻幽薊瀛莫涿檀順媯儒新武云應朔寰蔚十六州是年即書會同元年是太
宗以天顯二年即位并未改元至十三年始改元會同也按遼紀干支與五代史注悉合惟遼史以太
祖丙戌為天顯元年五代史謂德光立三年改元天顯則以戊子為天顯元年故有十一年與十三年
改元會同之異至唐明宗之立在遼太祖天顯元年四月計遼太宗之立實后一年余七月葢宋時未
見遼國史止據(jù)傳聞于中國者為言如遼太祖年號五代史皆略不書其不能致詳可知也再考遼史
太宗紀會同十年正月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國號大遼改元大同是遼滅晉始更國號而歐陽修五代
史則書更國號于會同元年之下至會同十年改元薛史歐史皆不書而書改晉國曰大遼國與遼史
皆不符蓋傳聞異詞耳原按巴堅稱帝援立晉名得其所割雁門以北幽州節(jié)度管內十六州其地東
北有盧龍塞西北有居庸關中國恃此以為限界自十六州既割之后河北盡屬平地無險可以拒守
矣北邉備對按巴堅滿州語大理也舊作阿保機今譯改臣等謹按遼史立晉者遼太宗耶律德光非
太祖按巴堅程大昌北邉備對稱太祖援立晉名得所割地者誤也原天顯十三年以幽州為南京遼
史地理志臣等謹按遼史本紀升幽州為南京在改元會同之后是年即書會同元年地理志仍作天
顯十三年非增府曰幽都軍曰盧龍開泰元年落軍額統(tǒng)州六縣十一遼史地理志原開泰元年改幽
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遼史圣宗本紀臣等謹按遼史開泰元年改幽都
縣為宛平縣紀志相符而志稱宛平縣本晉幽都縣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則又謂唐建中元年朱滔立
燕都縣石晉割地賂遼遼改幽都縣統(tǒng)和二十二年改宛平與遼史紀傳不同原南京本幽州地自晉
割棄建為南京又為燕京析津府置都總管府節(jié)制馬歩軍控鶴指揮使都統(tǒng)軍司牛欄監(jiān)軍砦石門
詳袞司南北皮室司猛伊喇司并隸總管府備御宋契丹志按詳袞索倫語理事官也舊作詳穩(wěn)猛伊
喇舊作猛拽剌伊喇滿州語黍也今俱譯改原幽州宋為化外州安東上都 府領羈縻州十四九域
志補宋太祖別置封樁庫常密謂近臣曰石晉茍利于已割幽薊以賂遼使一方之人獨限境外朕甚
閔之欲俟斯庫所藏滿三五十萬即遣使于遼約茍能歸我土地民庶即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
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爾會晏駕不果太平治跡統(tǒng)類増?zhí)脚d國四年六月以將伐幽
薊遣發(fā)京東河北諸州軍儲庚申帝復自將伐遼庚午次幽州城南駐蹕寳光寺壬申命節(jié)度使定國
宋偓河陽崔彥進彰信劉遇定武孟元詰四面分兵攻城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七月庚辰知順州劉
廷素來降壬午知薊州劉守恩來降癸未帝督諸軍及遼大戰(zhàn)于高梁河敗績甲申班師宋史
太宗本紀原永熙既下并州欲乗勝收復薊門咨于眾參知政事趙昌言對曰自此取幽州猶熱鏊翻
餅耳殿前都指揮使呼延贊爭曰書生之言不足盡信此餅難翻永熙競趙幽燕卷甲而還卒如贊言
麈史增帝既滅漢欲乗勝取幽薊諸將以師罷餉匱不愿行崔翰獨曰所當乗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取之易帝意遂決續(xù)資治通鑒原太宗皇帝自并門乗勝直趨幽燕遼甘心沙漠遯矣有錫里舊作赦
例今改正郎君裕悅舊作于越今改正者請得五千騎以嘗王師不成退處未晩從之乃騎持一幟由
間道邀我歸路周環(huán)往來晝夜不絶帝疑救兵大至宵歸定州王氏聞見近録按錫里滿州語選 也
舊作赦例今譯改裕悅舊作于越今對音譯改補太宗自并幸幽乗遼無備其主方獵游歸牙帳議棄
燕薊以兵守松亭虎北口而已裕悅時為錫里郎君請兵十萬救幽州人夜持兩炬朝舉兩旗選精騎
從他道自官軍南席卷而北又先以弱兵五十守幽州望風遁去我?guī)煻糁坏眉拔規(guī)熞淹嘶騽褚u
之裕悅曰受命救幽薊已得之矣不復爭利江氏雜志朱昆田原按裕悅之救幽州據(jù)王鞏所記止請
得五千騎若如江休復之言既擁十萬師何用人持兩炬兩旗以為疑兵乎未免自相矛盾矣臣等謹
按遼史百官志裕悅班百僚之上位擬三公錫里司掌皇族軍政而無郎君之官南北院著帳院及各
司局郎君又皆無錫里之名惟太宗紀有宗室錫里郎君之文而與裕悅無渉王鞏稱錫里郎君裕悅
江休復稱裕悅為錫里郎君皆誤也再考遼史耶律休格傳干享元年宋侵燕南京被圍休格代希逹
將五院軍往救遇大敵于高梁河與耶律色珍分左右翼敗之休格初為特哩袞后拜裕悅總南面軍
務時宋人欲止兒啼乃曰裕悅至矣宋人但聞裕悅之名而不詳其為官名王氏江氏之書輒誤以裕
悅為休格之名至以為錫里郎君則尤傳聞之謬也按休格舊作休哥今對音譯改希逹滿州語門簾
也舊作奚底色珍滿州語車也舊作□軫特哩袞 古語為首之謂也舊作惕隱今俱譯改增干亨元
年春三月詔北院大王希達伊什王薩哈等以兵戍燕己丑漢告宋兵入境丁酉耶律沙等與宋戰(zhàn)于
白馬嶺不利冀王迪里及圖魯卜部節(jié)度使都敏黃皮室詳袞唐古皆死之士卒死傷甚眾夏六月劉
繼元降宋漢亡宋主來侵丁夘北院大王希達統(tǒng)軍使蕭托果伊什王薩哈擊之戰(zhàn)于沙河失利己巳
宋主圍南京秋七月癸未耶律沙等及宋兵戰(zhàn)于高梁河少卻休格色珍橫擊大敗之宋主僅以身免
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遼史景宗本紀按伊什唐古特語智慧也舊作乙室薩哈滿州語小圍也舊作
撒合迪里索倫語頭目也舊作敵烈國魯卜 古語形勢也舊作突呂不唐古滿州語百數(shù)也舊作唐
蕭托果舊作蕭討古托果 古語釡也今俱譯改臣等謹按遼景宗干亨元年己夘當宋太宗之太
平興國四年其秋七月高梁河之戰(zhàn)癸未甲申宋遼二史干支悉合惟涿州驢車之遁宋史則諱而不
書増九月己夘燕王韓匡嗣為都統(tǒng)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jiān)軍特里袞休格南院大王色珍權奚王穆
濟等各率所部兵南伐冬十月乙丑韓匡嗣與宋兵戰(zhàn)于滿城敗績辛未太保舒蘇與宋兵戰(zhàn)于火山
敗之是冬駐蹕南京遼史景宗本紀按穆濟滿州語大麥也舊作抹只舒蘇 古語高梁也舊作矧思
今俱譯改増干亨二年冬十月辛巳將南伐癸未次南京己亥圍瓦橋關十一月庚午朔宋兵夜襲營
圖魯卜部節(jié)度使蕭干及四捷軍詳袞耶律赫德戰(zhàn)卻之壬寅休格敗宋兵于瓦橋東守將張師引兵
出戰(zhàn)休格奮擊敗之戊申宋兵陣于水南休格渉水擊破之追至莫州殺傷甚眾己酉宋兵復來擊之
殆盡丙辰班師乙丑還次南京十二月庚午朔休格拜裕悅大饗軍士同上按赫徳滿州語渣滓也舊
作 徳今譯改原雍熙三年詔曹彬將幽州行營前軍馬步水陸之師與潘美等北伐敗遼于固安破
涿州又與米信破遼于新城戰(zhàn)于岐溝關我?guī)煍】儢|都事略增統(tǒng)和元年春正月以裕悅休格為南
京留守仍賜南面行營總管印綬命罕都舊作懇篤今改正特送休格下車牓以諭燕民壬午涿州刺
史安吉奏宋筑城河北詔留守裕悅休格撓之勿令就功篤遼史圣宗本紀按罕都滿州語稻也舊作
懇篤今譯改増統(tǒng)和四年宋復來侵其將曹彬米信出雄易取岐溝涿州陷固安置屯時北南院奚部
兵未至休格力寡不敢出戰(zhàn)設伏林莽絶其糧道曹彬等以糧運不繼退保白溝月余復至休格以輕
兵薄之伺彼蓐食擊其離伍單出者且戰(zhàn)且卻由是南軍自救不暇結方陣塹地兩邉而行軍渇乏井
漉淖而飲四日始達于涿聞太后軍至彬等冐雨而遁太后益以鋭卒追及之眾悉潰追至易州遼史
列傳補遼遣劉六符來求關南十縣其書謂太宗并汾之役舉無名之師直抵燕薊王拱辰作報書云
既交石嶺之□□有薊門之役遼得報繼好如初宋仁宗實録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五
詳校官庶吉士臣 胡鈺
檢討臣德生覆勘
總校官進士臣程嘉謨
校對官進士臣葉元符
謄錄監(jiān)生臣董光驥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
世紀三
增宣和四年春正月金破遼中京遼主北走二月遼人立燕王淳為帝金遣人來約夾攻命童貫為河
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于邉以應之且招諭幽燕六月兵敗遂詔班師秋七月王黼以耶律淳死復命
童貫蔡攸治兵以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劉延慶為都統(tǒng)制宋史徽宗本紀補唐庚諭幽燕檄我國家運啟
漢符疆包禹跡際又所覆無不統(tǒng)臨盡海以還悉皆臣妾措函生于壽域躋寰宇于圣涯惟燕督亢之
圖得古幽州之域鼓刀屠肆俱懐義烈之風擊筑行歌咸有英雄之氣向因石晉割陷于遼爰整吊民
之旅不違徯后之期復千里之關河拯一方之涂炭儻能舍逆取順信賞當倍??棋h可用之新甿蠲
無名之暴斂庶令陷溺復覩太平眉山集原宣和四年九月己夘郭藥師以涿州來降以其軍八千隸
劉延慶為鄉(xiāng)導癸未遼蕭后遣使納欵稱臣九朝編年備要臣等謹按宋史徽宗紀九月己夘遼將郭
藥師等以涿易二州來降九朝編年備要但云以涿州來降未免脫漏原郭藥師初以武勇四軍薦授
殿直從征積前后功擢守涿州忽報易州降宋藥師有意歸順時四軍蕭干聞我軍壓境遂自燕來涿
州藥師以為圖已乃與張令徽劉舜臣甄五臣龔詵趙瑄韓璧謀叛已決召蕭干開宴欵密說其歸宋
謂干必從干怒曰豈可背朝廷耶藥師念受薦恩不敢害干干所領軍無多慮禍及遽啟鑰而去藥師
召所部諭曰天祚失國天下分崩天子以好生之徳吊民伐罪重兵已下易州此男子取金印大如斗
時也眾皆響應遂囚監(jiān)軍蕭余慶等遣團練使趙鶴壽帥精兵八千鐡騎五百一州四縣人民奉表來
降表曰臣生幽昧之鄉(xiāng)未被文明之化常思戴日何啻望霓邇者天祚皇帝怠□鑾輿越在草莽萬姓
無依棲之地五都有板蕩之危雖宣宗嗣國旋致奄忽女后攝政尤難撫綏誠天命之有歸非人力之
能致臣等縱屬多難莫生異心葢所居父母之邦不可廢臣子之節(jié)今將所管押馬步軍用申懇悃伏
愿皇帝特閛天地之恩許入風云之會實所愿也非敢望焉宣和四年九月十日燕云奉使録原蕭后
聞常勝軍降甚懼召蕃漢百官議曰易州髙鳳涿州郭藥師歸宋大金人馬已入奉圣州國步艱難宗
社將覆今與卿等議去就兩國孰可倚者納欵臣屬亦無憾也或謂金人方強宜附之或謂遼宋百年
信誓可依后曰二說皆是遂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言尚書都官員外郎張僅使金永昌宮使蕭容
干文閣待制韓昉使本朝皆奉表稱臣蕭后表曰遼國太后妾蕭氏言葢聞溟海納行□眾流而畢會
太陽舒照豈爝火以猶飛方天下之大同故圣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飲泣陳辭伏念妾先世乗唐晉之
季年割燕云之外地暨逢圣運已受齊盟義篤一家誓傳百□孰謂天心改卜國步多艱先王遇板蕩
之余勵興復之志始厯推戴奄致淪殂爰屬惸嫠俾續(xù)禴祀常欲引干戈而自衛(wèi)與社稷而偕亡伏念
生靈罹此涂炭與其蹈執(zhí)迷之咎曷若為奉上之勤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為命敷文徳以柔
逺奮武烈以訓時必將拯救黎元混一區(qū)宇仰承嚴命敢稽歸欵之誠庶保余生尤荷永綏之惠徳興
元年九月十日封氏編年原郭藥師者渤海鐡州人遼以為禆將領常勝軍藥師見遼將亡遂首以涿
州來降其下有四將號風官每風五百人常勝軍本二千人爾本朝收復之后増至二萬其后又増五
萬北盟會編原蕭容韓昉至雄州童貫蔡攸以其所上表不納土止納欵麾而去之昉曰納欵即納土
也遼未易圖朝廷當思兩全無貽后悔乃以蕭后表馳奏同上原賜涿易八州名改燕京為燕山府同
上原改燕京為燕山府又改郡曰廣陽節(jié)度曰永清軍記纂淵海原宣和四年十月劉延慶議入燕之
郭藥師進曰遼四軍以全師抗我燕山可搗虛而入宜選輕騎由固安渡盧水至安次徑赴燕城可
得也乃命趙鶴壽等夜半渡河銜枚倍道至三家店駐軍次日藥師遣甄五臣領常勝軍五千人雜郊
民奪迎春門以入大軍繼至陣于憫忠寺北盟會編原郭藥師遣人諭蕭后降不從合戰(zhàn)至晩不解蕭
干亟來救或告藥師城外塵起必有救兵至諸將皆謂劉延慶遣兵來助登髙望之則燕王冢上立四
軍旗矣四軍兵自南門入人皆死鬬藥師屢敗奔門不得出盡棄馬縋城而下還者數(shù)百騎而已九朝
編年備要原蕭干者本奚人番名庫哩布常統(tǒng)遼渤海奚漢兒四色軍馬故號四軍大王謀夏録按庫
哩布滿洲語被唬住也舊作 離不今譯改原是時偏師雖入燕城大軍屯盧溝未動延慶聞燕城復
失又琉璃河 糧將王淵亦陷于賊求自遁之計召諸將諭以糧餉不繼不即引還久恐生變次日燒
營及輜重奔還師大潰封氏編年增天輔五年十二月蕭后既敗延慶獻捷于金奉表稱藩請和國主
不許自媯儒二州進兵抵居庸闗遼人棄闗走時馬擴隨行國主謂擴曰遼疆土我得十九矣止燕京
數(shù)州之地留與汝家我與大軍三面掩之令汝家俯拾亦不能取是月至居庸闗大金國志補金既破
遼至燕駐軍約本朝自取幽州于時童貫蔡攸為宣撫使劉延慶為大將軍于盧溝距燕城一舍遼相
李偃約降延慶遣銳兵同郭藥師先入蕭后并四軍大王者尚守燕城藥師等既入城縱兵四掠□復
紀律一夕四軍以殘卒擊王師奔還盧溝大軍聞之亦潰金人遂攻燕城秀水閑居録原劉延慶既潰
阿古達以全師自居庸闗入四軍大王奉蕭后由松亭闗遁北征紀實按阿古達舊作阿骨打今對音
譯改補蕭后聞居庸失險夜半率老幼出城聲言札野寨迎敵其實避竄宰相左企弓以下拜辭于門
外后諭曰國難至此我親統(tǒng)大軍盡死一戰(zhàn)為社稷計勝則再與卿等相見萬一失利則誓死于陣前
卿等善全合境人民無使濫被殘害遂泣下后行五十里金游騎已逼城左企弓集百官共議議未定
統(tǒng)軍副使蕭一信開啟夏門放入洛索貝勒軍登城遣先被獲知宣徽北樞密院事韓秉傳令不殺一
人催促文武百僚耆老僧道出丹鳳門球場內投降阿古達戎服生萬勝殿皆拜服罪蕭后行至松亭
闗議所住達什林牙欲歸天祚四軍大王蕭干欲就奚王府立國于是遼奚軍列陣相拒而分矣亡遼
録按洛索滿洲語極濕難耕地也舊作婁宿貝勒滿州語管理眾人之稱也舊作孛堇達什林牙舊作
大石林牙達什滿州語吉祥也今俱譯改補阿古達師自居庸闗入燕人備儀物迎之北征紀實補宣
和五年二月乙酉朔金遣趙良嗣過盧溝河即焚橋梁次舍北盟會編補金得遼故大臣皆言南朝自
來畏怯又見劉延慶敗走左企弓上阿古達詩云君王莫聴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故有敗盟之意
自南使過盧溝河即焚橋梁茅齋自敘原宣和五年夏四月金人來歸燕京六州九朝編年備要
原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闗昌平之西乃居庸闗順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東北乃松亭闗平州
之東乃渝闗凡此數(shù)闗一夫御之可以當百朝廷之割地若得諸闗則燕山之境可保矣然闗內之地
平灤營三州自后唐為契丹所陷后改平州為遼興府以營灤二州隸之號為平州路至石晉之初耶
律徳光又得燕山檀順景薊涿易諸郡建燕山為燕京以轄六郡號為燕京路而與平州自成兩路朝
廷始議割地但云燕云兩路而已初謂燕山之路盡得闗內之地殊不知闗內之平州與燕山異路也
由是破遼之后金人復得平州路金既據(jù)平州故沃哩布自平州入侵此則當時議割燕云不明地理
之誤也金節(jié)要按沃哩布滿州語使留也舊作干離不今譯改增朝廷以金人將歸燕謀帥臣守之左
丞王安中請行王黼贊于帝遂授安中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郭藥師為檢校少保同知府事詔
藥師入朝禮遇甚厚厯代記事年表原王安中罷尚書左丞授慶逺軍節(jié)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撫使
兼知燕山府制曰惟燕山之作屏應析木以奠方念撫綏之維新在阜成之有術云霓之蘇大旱爰契
羣情文武之憲萬邦適符予欲特輟政機之要出臨朔塞之雄宰輔編年録原王安中行上悉出內府
金玉器及缾壚硯幾之屬畢備使至燕陳于州寢以夸大焉北盟會編補乙未尚書左丞王安中除少
保靜難軍節(jié)度使河北燕山府路宣撫使判燕山府資政殿學士詹度為燕山府安撫使四月庚子童
貫蔡攸整軍容入燕山府撫定燕城同上臣等謹按宋史徽宗紀及宰相表皆作宣和五年正月辛酉
以王安中為慶逺軍節(jié)度使河北河東宣撫使北盟會編作靜難軍并遺去河東二字補童貫差姚平
仲康隨王環(huán)等各帶人馬起發(fā)交割燕京次差李嗣本為前軍以種師中楊可世為中部遣郭藥師領
常勝軍自新城入固安貫與蔡攸建旌纛鳴鼓吹笙以大軍次之嗣本至盧溝橋金人猶駐燕京是日
師中等營料石岡可世督嗣本渡河金主與阿克善等卷甲移灶退舍三十里日晡嗣本提兵入城師
中可世相繼入燕入燕録按阿克善滿州語發(fā)水投樹木上掛的柴草也舊作阿昔爽今譯改補壬寅
金人遣使赍御押地圖來宣撫司留燕旬有二日議班師北盟會編補辛亥童貫蔡攸歸以詹度權大
帥府度作平燕詩送貫曰長亭春色送英雄滿目江山映日紅劔 夜搖楊栁月旌旗曉拂杏花風行
時已決平戎 到后須成濟世功為報燕山諸將吏太平只在笑談中同上補五月甲寅童貫蔡攸班
師同上補金人之來歸六州也索未二十萬石童貫蔡攸入燕赦兩河燕臺路初朝廷信趙良嗣等虛
辭謂金人歸我云中故曲赦并及山后地然實不得山后地也大事記講義補宣和中謀取燕山上皇
下其議鄭居中獨言燕薊久陷于遼一旦得之恐難守況先朝與遼有誓不宜輕舉宰相王黼謂千載
一時之機不可失童貫蔡攸欲徼律立功請從黼議遂以遼舊幣致于金既得燕山其歲幣與守御賞
賜不貲議者謂猶獲石田無所用也靖康遺録
增幽州宣和間合兵攻遼五年有其地領縣九薊幽都廣平潞武清永清安次良鄉(xiāng)昌平涿州置縣五
范陽歸義固安新昌新城順州領縣二賓義懷柔文獻通考補政和初遣使覘國而童貫實行遼之君
臣相顧竊笑已有南朝無人之譏北事既興遂付戎律以仆隸之材當元戎之任節(jié)制不明諸將無所
稟畏庸懦不武敵師得以憑陵未幾副之以蔡攸易之以譚真其為駑怯又益甚焉于是金知中國之
無人矣真文忠集補七年三月童貫入燕犒軍北盟會編補貫至燕中撫犒郭藥師以下常勝軍罷王
安中升蔡靖為宣撫兼知燕山府茒齋自敘原初得燕山以蔡靖為大帥用降將郭藥師副之藥師每
偽出獵動逾旬日與金人通謀靖察其意逆料其必叛屢言于朝李邦彥等専事蒙蔽奏每不達靖康
小録補五月乙巳詔以童貫克復燕山府封廣陽郡王北盟會編補燕地號沃壤用兵既久我得之僅
三年曽無斗粟尺帛之助常勝軍五萬月給人二斛戍兵九千月給人六斗則已十余萬斛又有食糧
軍及諸州官吏不在數(shù)也故悉出河朔山東河東之力以應辦纔一年而諸路皆困矣王黼遂下免夫
之今謂燕山之役天下應起夫今免其調發(fā)令計口多寡盡出免夫錢違期者斬天下所得免夫錢凡
六千二百余萬緡以二十萬緡應付燕山二千萬樁管所余莫知為何用及黼罷后燕山日夕告乏而
山東河北盜賊皆起矣北征紀實補宣和七年十一月丙戌沃哩布自平州起兵侵燕山北盟會編原
宣和七年十二月沃哩布侵燕山郭藥師率麾下兵四萬又起涿易州兵三萬戰(zhàn)于潞縣藥師大敗自
變量騎走至燕山伏壯士于后園擒守臣蔡靖及兵將官降于金燕山諸郡皆陷東都事畧原藥師令
儒林郎王樞草降表畧云臣素提一旅之師偶遭百六之運大金有難通之路亡遼無可事之君宋主
載嘉秦官是與念一飯之恩必報而六尺之軀可捐雖知上帝之是依敢忘困獸之猶鬬昔也東征雖
雷霆之怒可犯今也北面祈天地之量并容 燕記補金太祖天輔元年十二月宋遣登州防御使馬
政來聘請石晉時陷入遼漢地二年正月遣索多報聘于宋所請之地與宋夾攻得者有之本朝自取
不在分割之議三年六月宋遣馬政及其子宏來聘四年二月宋遣趙良嗣以書來議燕京西京之地
七年正月宋復遣趙
良嗣來議燕京西京地答書如初約合攻隨得者有之今自我得理應有報良嗣言奉命若得燕京即
納銀絹二十萬匹綾二萬匹以代燕地之租稅二月宋復遣趙良嗣來定議加歲幣代燕地租稅并議
畫疆遣使置搉場癸夘遣貝勒尼楚赫道喇報聘于宋許以武應朔蔚奉圣歸化儒媯等州其于西北
一帶接連山川及州縣不在許與之限戊申詔平州與宋使一同分割所與燕京六州之地三月宋使
盧益趙良嗣馬宏以誓書來四月復誓書于宋太宗天會三年六月遣李用和等以滅遼告慶于宋十
月詔諸將伐宋十二月宗望敗宋兵于白河遂取燕山州縣金史交聘表按索多 古語烏翅大翎也
舊作散覩尼楚赫滿州語珍珠也舊作銀術可道喇 古語下也舊作鐸剌今俱譯改補沃哩布侵燕
山郭藥師叛降率常勝軍迎之北盟會編補宗望至三河破郭藥師兵四萬五千于白河布什敗宋兵
三千于古北口郭藥師降遂取燕山府金史本傳按布什滿州語膝也又去毛鹿皮也舊作蒲莧今譯
改補宣和將伐燕用其降人馬植之謀由登萊航海以使于金約盡取遼地而分之議既定矣宇文肅
愍虛中在西掖昌言開邉之非 王黼惡之及童貫蔡攸以宣威建臺使之叅謀意欲溷以同俗且窒
其口肅愍上書極諫曰臣聞用兵之道御攻者易攻人者難守城者易攻城者艱守者在內而攻者在
外在內為主而常逸在外為客而常勞逸者必安勞者必危今宣撫司兵約有六萬邉鄙可用不過數(shù)
千遼九大王耶律淳者智畧輻輳素得士心國主委任信而不疑今欲亟進兵燕城之下使遼自西山
以輕兵絶吾糧道又自營平以重兵壓我營壘我之糧道不繼而耶律淳者激勵眾心堅城自守則我
危矣且中國與遼講和今踰百年向慕本朝一切恭順今舍恭順之遼不封殖拯救為我藩籬而逺踰
海外以為鄰國臣恐未有寜息之日也書下三省黼讀之大怒摭以他事除集英殿修撰督戰(zhàn)益急而
北事始不可收拾矣遼又有降將郭藥師統(tǒng)其卒曰常勝軍怙寵負眾漸桀驁不可馴肅愍憂之力言
于朝請以恩禮留之京師使盡挈致家屬居于賜第緩急有用只以單騎遣行事畢即歸以杜后患亦
弗聴既而金人寒盟藥師首叛桯史補宣和七年十二月金人侵邉安撫使蔡靖方告急而郭藥師叛
導敝以陷燕眉山唐重建言開邉之謀始于童貫宜誅貫以謝遣人庶可緩師宰相不能決名臣琬琰
之集補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巒復障有渝闗居庸松亭金坡古北口前此經營邉事與金
歲幣以買幽薊五州之地而平灤營三州不與焉是五關我得其三而金得其二也以天下視燕為北
門失幽薊則天下常不安幽燕視五闗為襟喉無五闗則幽燕不可守五闗止得其三縱藥師不叛邉
患終無寧歲也奉使行程録增天會三年尼堪與沃哩布同取燕山留蔡靖守燕大金國志按尼堪滿
州語漢人也舊作粘罕今譯改増中都路大興府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時屬河北東路貞元二
年更今名縣十大興宛平安次漷陰永清寶坻香河昌平武清良鄉(xiāng)金史地理志原廢帝筑燕京改名
曰永安以析津府為大興府元混一方輿勝覽補岐王亮弒主自立改元天徳內使梁漢臣本宋內侍
進曰燕京自古霸國虎視中原為萬世之基陛下宜修燕京時復巡幸遂納其言差漢臣充修燕京大
內正使孔彥舟為副使自天徳四年起至貞元元年畢工以燕京為中都擇日遷燕山府煬王江上録
補完顏亮殺兄亶而自立明年下詔求言是時上封事者多言會寧僻處一隅官艱于轉輸民艱于赴
愬宜徙居燕山以應天地之中亮深然之即日使官佐張浩右相張通古役天下夫匠百萬肖京師之
髣髴營都于燕山三年乃成正隆事跡原海陵煬王天徳三年三月詔尚書右丞張浩等増廣燕城建
宮室四月詔遷都燕京有司圖上燕城宮室制度營建陰陽五姓所宜海陵曰國家吉兇在徳不在地
使桀紂居之雖卜美地何益使堯舜居之何用卜為金史海陵本紀原海陵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
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圣都尋改中都金史地理志增貞元元年二月庚申上自中京如燕京
三月辛亥至燕京乙夘以遷都詔中外改元貞元金史海陵本紀補天徳二年七月除大使梁漢臣為
右丞相一日宮中燕間謂漢臣曰朕栽蓮二百本俱死何也漢臣曰自古江南為橘江北為枳非種者
不能葢地勢然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蓮主曰依卿所請擇日而遷兵部侍郎何卜年亦曰燕
京地廣土堅人物蕃息乃禮義之所主曰可遷都上京黃沙之地非帝居也漢臣又曰且未可遽遷待
臣為郎主起諸州工役修整內苑然后遷都主從其言時內外臣僚上書多謂上京僻在一隅轉漕難
而民不便惟燕京乃天地之中宜徙都燕與主意合大喜乃遣左右丞相張浩張通古右丞蔡松年調
諸路夫匠筑燕京宮室四年冬燕京新宮成主率文武百官自會寧□遷都于燕貞元元年正月元夕
張燈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宮賦詩縱飲盡歡而罷大金國志臣等謹按大金國志作天徳四年遷都
于燕考金史帝紀貞元元年二月始遷都大金國志誤也原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
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
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于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
元史地理志補甲戌二月太祖斂兵圍中都金主大懼獻公主請和太祖許納之又進金銀繒幣各萬
余兩匹督國忠武王行録增至元元年八月劉秉忠請定都于燕主從之詔營城池及宮室仍號為中
都厯代記事年表原至元二十年崔彧上疏言大都非如上都止備巡幸不應立留守司宜置總管府
元史列傳原至元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元史地理志增升總管府為都總管府仍以大興宛平
為附郭北平圖經原元領大興府一通薊涿霸 易保遂安肅檀順州十一辛丑年割出雄易保遂安
肅五州立順天路后又省安次縣為東安州固安縣為固安州漷陰縣為漷州以香河武清二縣隸于
漷以雄易二州并來屬遂領涿霸通薊漷雄易檀順東安固安州十一至元二十三年割出雄易二州
屬保定今領府一州九元混一方輿勝覽臣等謹按元史地理志大都路所屬尚有龍慶州即金之縉
山縣本屬上都路延佑三年升縉山為龍慶州領懷來一縣隸大都路元混一方輿勝覽不載當有脫
誤原元世祖定大興府為大都開平府為上都每年四月迤北草青則駕幸上都避暑頒賜于其宗戚
馬亦就水草八月草將枯則駕回大都雖每歲往來于兩都間他無巡狩之事山岳河海惟遣使致祭
別無封禪繁縟之禮也草木子原劉太保遷元京北城取居庸闗水入城冀稍潤其土然不及百年禍
變亦作豈地數(shù)有限而致然耶同上補元世祖以北平為大都然安祿山已先稱之矣金海陵 王以
北平為燕京然史思明己先稱之矣花外東風閣日記補陶潛詠荊軻曰提劔出燕京葢燕之名京久
矣深雪偶談原洪武元年八月大將軍信國公徐逹副將軍鄂國公常遇春偏將軍傅友徳康茂才薛
顯等克元都師至齊化門將軍尹堅執(zhí)長刀突陣生擒元金虎符兩將元兵辟易遂命將填壕登城而
入啟運録原詔改元都為北平府設北平行中書省并置燕山大興永清等六衛(wèi)隸兵三萬命指揮副
使孫興祖華云龍兼北平行省叅知政事守之同上原洪武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
府八月置燕山都衛(wèi)與行中書省同治明史地理志原二年九月大將軍徐逹改故元都安貞門為安
定門健徳門為徳勝門是月置大都督分府于北平十月以北平府隸山東明太祖實録臣等謹按明
史地理志洪武元年十月以北平府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仍改屬北平原改湖廣行省 政趙耀為
北平行省叅政耀嘗從徐達取元都習知其風土民情邉事緩急上命改授北平且俾守 王府宮室
耀因奏進工部尚書張允所取扎平宮室圖上覽之令依元舊皇城基改造王府三年七月詔建諸王
府工部尚書張允言燕國用元舊內殿上可其奏明太祖實録原洪武四年魏國公徐逹駐師北平以
沙漠遺民屯田北平府管內之地大興四十九屯宛平四十一屯良鄉(xiāng)二十三屯固安三十七屯通州
八屯三河二十六屯漷縣九屯武清一十五屯薊州一十屯昌平二十六屯順義一十屯凡置屯三百
五十有四同上增八年改都衛(wèi)為北平都指揮使司明史地理志原九年革行省設承宣布政使司春
明夢余録原十三年三月燕王之國明太祖實録原建文元年秋七月燕府靖難兵起夜攻下九門都
指揮使馬宣巷戰(zhàn)不勝走薊州俞瑱走居庸闗都督宋忠?guī)泿煷尉佑龟K退保懷來通州衛(wèi)指揮房勝
遵化衛(wèi)指揮蔣玉密云衛(wèi)指揮鄭亨各以城叛降燕建文書法擬原十月李景隆征兵諸路合五十萬
引兵渡盧溝橋遂圍北平筑九壘于九門又結九營于鄭村壩景隆攻麗正門幾破城中婦女并乘城
擲瓦石景隆令不嚴驟退北平守益堅革除備遺録原十一月景隆遣都督陳暉領哨騎渡白河燕王
率精騎薛祿等逆擊之暉敗乃率精銳攻一營盡殱之連攻七營遂逼景隆營景隆不能支宵遁建文
朝野彚編原永樂元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
統(tǒng)其于肇跡之地皆有升崇竊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宜遵太祖髙皇帝中都之制立
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為北京明成祖實録原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同上增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
于順天府稱為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
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府順天府領州五縣二十二大興宛平良鄉(xiāng)固安永清東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
漷縣寶坻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昌平州順義懷柔密云薊州玉田豐潤遵化平谷明史地理
志原四年閏七月淇國公邱福等請建北京宮殿備巡幸明典彚原十四年十一月復詔羣臣議營建
北京先是車駕至自北京工部奏請擇日興工上以營建事重乃命文武羣臣復議于是公侯伯五軍
都督及在京都指揮指揮等官上疏曰臣等竊惟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惇樸物產豐富誠天
府之國帝王之都也皇上營建北京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比年車駕巡狩四海 同人心恊和嘉瑞
駢集天運維新實兆于此矧河道疏通漕運日廣商賈輻輳財貨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京師天下軍民
樂于趨事揆之天時察之人事誠所當為而不可緩伏乞上順天心下從民望早勅所司興工營建天
下幸甚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門尚書都御史等官復上疏曰伏惟北京圣上龍興
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誠帝王萬世之都昔太祖髙皇帝
削平海宇以其地分封陛下誠有待于今日陛下嗣太祖之位即位之初嘗升為北京而宮殿未建文
武羣臣合詞奏請己 俞允所司掄材川廣官民樂于趨事良材大木不勞而集比年圣駕巡狩萬國
來同民物阜成禎祥協(xié)應天意人心昭然可見然陛下重于勞民延緩至今臣等竊惟宗社大計正陛
下當為之時況今漕運已通儲蓄充溢材用具備軍民一心營建之辰天實啟之伏乞早賜圣斷勅所
司擇日興工以成國家悠久之計以副臣民之望上從之明成祖實録增十八年九月詔自明年改京
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一月以遷都北京詔天下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明史成祖本紀原北京
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guī)制悉如南京而髙敞壯麗過之復于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
門外建十五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十八年冬告成詔曰開基創(chuàng)業(yè)
興王之本為先繼體守成經國之宜尤重昔朕皇考太祖髙皇帝受天明命建都江左以肇邦基肆朕
纘承大統(tǒng)惟懷永圖眷茲北京實為都 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里適均惟天意之所屬實
卜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輿情立兩京置郊社宗廟創(chuàng)建宮室上以紹皇考太祖髙皇帝之先志下以
開子孫萬世之宏規(guī)且于巡狩駐守實有便焉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于趨事天人協(xié)贊景貺駢
臻今工已告成選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誕新治理用致雍熙于戲天地清寧衍宗社萬
年之福山河綏靖隆古今全盛之基乃命禮部正北京為京師不稱行在明成祖實録原洪熙元年三
月命諸司在北京者仍加行在二字明仁宗實録原正統(tǒng)六年八月浙江寧波府知府鄭珞言國家肇
建兩京合于古制自太宗皇帝定鼎北京以來四圣相承正南面而朝萬方四十年于茲矣而諸司文
移印章尚仍行在之稱名實未當請正名京師其南京諸司宜改曰南京某府某部于理為得是年十
一月朔上御奉天殿大赦天下改給兩京文武衙門印北京諸衙門去行在二字南京諸衙門増南京
二字明英宗實録原北京之為京師不復稱行在也葢自正統(tǒng)辛酉始也今言臣等謹按自遼建南京
于幽州金元二代遞加増廓明永樂中復營建都城至正統(tǒng)始定居之而當時既棄朶顏三衛(wèi)塞垣以
外皆為甌脫于控馭之模未免于陋隘也我國家統(tǒng)一函夏定鼎建都 歸有極皇上纘承列圣之緒
神武布昭聲靈有赫塞外諸藩俱為屏翰西蒙北漠咸隸版圖而京師實居萬國之中四表來同八維
奉朔川流云集道里咸均控制宏規(guī)實為亙古所未有于以膺景命而鞏丕基苞桑永固之業(yè)垂慶于
億萬斯年矣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舉正
王安中罷尚書左丞條原書尚誤作中今按宰輔編年録改二年正月原書正誤作四今按金史交聘
表改金太祖天輔元年條張通古原書古誤作左今按大金國志改天徳二年七月條燕京路原書京
誤作市今按元史改舉正元太祖十年克燕條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
原書世紀門節(jié)刪附記
唐庚諭幽燕檄條節(jié)十字郭藥師初以武勇四軍薦條節(jié)四十七字郭藥師者渤海鐵州人條節(jié)五十
一字蕭容韓昉至 州條節(jié)五字金既破遼條節(jié)廿八字阿古達師自居庸闗入條節(jié)三十字燕山之
地條節(jié)十七字金人用阿克善計條刪燕地號沃壤條節(jié)十四字宣和將伐燕條節(jié)八十二字幽州之
地條節(jié)七字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節(jié)刪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
形勝一
臣等謹按燕薊為軒黃建都之地扆山帶海形勢之雄偉博大甲于天下我朝定鼎于茲鞏億萬載丕
丕基美矣茂矣朱彛尊原書形勝門搜采諸家論著頗稱該洽間有征引未及者今稍為依類増輯繋
于各條之后原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民雖不佃作而足于
棗栗此所謂天府者也戰(zhàn)國 臣等謹按國 謂燕地民不佃作者此葢舉當時風俗言之迨其后耕
墾相望地無遺利今則皇居建極封畿內外數(shù)千里皆成沃壤而遼陽沈陽實為國家邠岐舊疆帝業(yè)
所基盛哉乎神皋奧區(qū)咸慶樂利而登上腴矣原燕亦渤碣之間一都 也南通齊趙東北邊上谷至
遼東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畨之利史記原燕之涿薊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鹽鐡論原燕
卻背沙漠進臨易水西至軍都東至于遼長蛇帶塞險陸相乗也河圖括地象増燕地東有漁陽右北
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xiāng)新昌及渤海之安
次皆燕分也樂浪元莵亦宜屬焉薊南通齊趙渤碣之間一都會也漢書地理志増東至于海南迫于
河西距太行北通榆關雁門唐六典増渤碣之間一都會薊縣燕之所都渤即渤海碣即碣石也通典
増冀州舜以其分太大離為幽州為并州程其水土與河南等常重十三其人沉鷙多材力重許可能
辛苦自黃帝后帝王多居其地新唐書杜牧傳原富弼上仁宗封事云松亭關古北口居庸闗為中原
險要又河朔士卒精悍與他道不類得其心可以為用失其心則大可以為患安得不留意于此而輕
視哉宋名臣奏議原冀都山脈從云中發(fā)來前則黃河環(huán)繞 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
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于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
水以界之也朱子語類原南京戶口三十萬大內壯麗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
北方錦繡組綺精絶天下膏腴蔬蓏果實稻粱之類靡不畢出而桑柘麻麥羊豕雉兎不問可知水甘
土厚石晉末割棄已前其中畨漢雜斗勝負不相當既筑城后逺望數(shù)十里間宛然如帶回環(huán)繚繞形
勢雄杰真用武之國也遼志臣等謹按今京師地在遼時稱南京金時稱中都元時稱大都此條所引
葉隆禮遼國志指遼之南京而言即燕地也又按朱彛尊原書引遼國志脫去水甘土厚一句與上文
文義不順且與形勝無涉謹依遼國志増正原李清臣議戎 云燕古為瀕山多馬之國其土莽平宜
畜牧耕稼其民翹健便弓矢習騎射樂鬬輕死戰(zhàn)國時為燕唐為范陽節(jié)度夫燕一國也范陽一鎮(zhèn)也
以一國之力獨立幾八百年遂與周室終始是其力足以捍邊圉也范陽一鎮(zhèn)之地宿兵不滿數(shù)萬而
奚遼不能輙苦趙魏滄景者其力足以制之也今以天下之力而不勝其勞敝以天下之地而懔懔常
為憂其故何也燕國有朝鮮遼東云中九原樓煩易水以為之塞范陽有盧龍古北松亭狐門之要以
為之守用力少而塞之易此其能以一國一鎮(zhèn)截然中立而不懼也自石晉割幽薊檀順媯儒武應寰
朔涿蔚賂戎以市天下而營平易亦陷于遼阻固阨塞我皆失之而劃滄霸瓦橋信安安肅廣信保定
常山忻岢嵐火山寧化千里平廣之地以為界戎馬馳突去來如股掌之上此天下之所以不勝勞敝
而懔懔常為憂也遼之侵我易我守之益難故時平而屯戍之費不得息遼之覘中國也近中國備遼
之處也多故力勞而勢益分間有憂國之將不過廣塘水而已使土在其外而為沮洳于腹中閼河川
泉瀆灌廬墓耕牧之地包七州廣數(shù)百里東起泥沽海口西達邊呉淀堆蒲藻魚蜯生之而粒食皆漕
取于內地并西山尚缺百里曽未足限隔戎馬而邊民 其業(yè)矣譬之千金之家患在藩墻之內不治
格鬬攘卻之具而方施塹閾下以為守識者從而笑之塘水是也宋文選原自雄州東際于海多積水
遼患之未嘗由此路入順安軍西至北平二百里地平廣無隔閡毎由此入議者以為宜度地形髙下
因水陸之便建阡陌浚溝洫益樹五稼以實邊廩而限戎馬雍熙后數(shù)用兵岐溝君子館敗衂之后河
朔之民農桑失業(yè)多閑田且戍兵増倍端二年以左諫議大夫陳恕右諫議大夫樊知古等經營之恕
宻奏戍卒皆隋游仰食縣官一旦使冬被甲兵春執(zhí)耒耜恐變生不測營田之議遂寢文獻通考原知
雄州何承矩上言兵家有三陣日月風云天陣也山林水泉地陣也兵車士卒人陣也今用地陣而設
險以水泉而設固建為陂塘亙連滄??v有突騎何懼奔沖今順安西至西山地雖數(shù)軍路纔百里即
有邱陵岡阜亦多川瀆泉源倘因而廣之制為塘埭則可以戢戎騎息邉患矣太平治跡統(tǒng)類原遼史
劉六符謂賈昌朝曰塘濼何為者耶一葦可杭投棰可平不然決其堤十萬土囊遂可得而路矣仁宗
以問王拱辰對曰兵事尚詭彼誠有謀不應以語敵此六符夸言耳設險守固先王不廢也宋仁宗實
録原飛狐古北之口所謂險阻也幽燕割而險阻之地悉歸于遼今之所恃者不過塘濼耳自雄覇以
達畿甸平原易野健為疾馳不半月可至一有不備可不為之寒心哉梁溪集原從滄州取海上路以
數(shù)千艘出輕兵三萬趨平州入符家砦口則咫尺燕薊矣太平治跡統(tǒng)類原宋平燕北羣臣表賀有云
舜肇十二州始別冀都之壤周建八百國首疏召奭之封當天津析木之交實上谷廣陽之勝形勝有
金湯之險膏腴號陸海之饒北盟會編補端拱二年將討燕薊詔羣臣各言邊事宋琪疏上謂徑路所
趨必若取雄霸直進未免更有陽城之圍葢界河之北陂淀坦平北路行師非我所便況軍行不離乎
輜重敵來莫測其淺深欲望回轅西適山路令大軍 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淶水以西挾山而行援糧
而進涉涿水并大房扺桑干河出安祖砦則東瞰燕城裁及一舎此是周徳威收燕之路自易水距此
二百余里并是沿山村墅連延溪澗相接采薪汲水我占上游東則林麓平岡非戎馬奔沖之地內排
槍弩步隊實王師備御之方而于山上列白幟以望之戎馬之來二十里外可悉數(shù)也桑干河水屬燕
城北隅遶西璧而轉大軍如至城下于燕丹陵東北橫堰此水灌入髙梁河髙梁岸狹桑水必溢可以
駐蹕寺東引入郊亭淀三五日彌漫百余里即幽州隔在水南王師可于州北繋浮梁以通北路敵騎
來援已隔水矣視此孤壘浹旬必克宋史本傳朱昆田原按繹宋惠安疏則桑干河水當日乃在燕城
之北今則深谷為陵桑干出山之口不在盧師祠下而在石徑山麓矣臣等謹按盧溝河惟下游地平
土疏間有遷徙至其上游則西山崖谷為之鍵束河循山轉自西而南以縈帶都城明陳全之蓬窻日
錄謂盧溝為京師之朱雀水此今昔所同之軌跡也至如金口疏道考金史河渠志大定十一年雖有
自金口疏導至京城北入濠之議而其后迄無成功旋開旋塞迨元郭守敬等復議開金口河后亦不
果行蓋以盧溝地形水性惟利于西南流設欲強之北行不能也即謂金之舊城址大半在今右安廣
寧阜成三門外西南隅今昔建制稍有不侔然以地理度之盧溝從西山來亦祇畧當其西北隅未嘗
徑至城北此條原書所引宋珙疏謂盧溝屬燕城北可決之使與髙梁合者乃當時宋臣未親履燕地
之言籌策之疎即此可見而朱昆田原按據(jù)此直謂當日盧溝在城北沿誤滋甚殊不知盧溝河 不
能與髙梁合且盧師祠與石徑山河之出口雖異其為西南流則一也今謹辨證如右又按淶水以西
原本誤作漆水以西今依宋史改正補胡旦上平燕議曰幽州在北門之外天時地利人事皆在可伐
歲之所臨其地受福今年初秋至六年鎮(zhèn)在燕分從今年為備至來春興師北兵遇春夏則旃裘皮履
羊弓塞馬不為用而中原士卒素不能寒往北逢暄筋力勇健以勇健之士驅不用之敵乗福慶之時
討災殃之城成功立事在于此矣幽州之北皆是山谷通人馬者不過十處茍塞 山路余敵在燕與
大軍相持遷延其時以度春夏敵不能熱有退無前宋史儒林傳臣等謹按此條原本所引宋胡旦平
燕議其規(guī)畫當時兵事語涉夸大今謹刪正十余字増幽州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樓煩白檀西有云中
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天下菓食稻梁靡不畢出形勢雄杰真用武之國奉使行程録増幽州地瀕海皆
斥鹵沮洳何承矩謂自陶河至泥沽口屈曲數(shù)百里天設險阻真地利也文獻通考増幽州在渤碣之
間其地負山帶海風氣剛勁自古為用武之地遼史地理志増幽州北七百里有榆闗闗東臨海北有
兎耳覆舟山山皆斗絶并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旁地可耕種唐時置東西狹石淥疇米磚長楊黃
花紫 白狼等戍以扼遼于此戍兵常自耕食惟衣絮歲給幽州久之皆有田宅養(yǎng)子孫以堅守為已
利自唐末幽薊割據(jù)戍兵廢散遼因得出陷平營自涿州至幽州百里人跡斷絶轉餉常以兵 送契
丹多伏兵于鹽溝以擊奪之莊宗之末趙徳鈞鎮(zhèn)幽州于鹽溝置良鄉(xiāng)縣又于幽州東五十里筑城皆
戍以兵又于其東置三河縣由是幽薊之人始得牧而輸餉可通五代史遼附録補幽州之地左環(huán)滄
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而太行之山自平陽之絳西來北為居庸東入于海龍
飛鳳舞綿亙千里重闗峻口一可當萬獨開南面以朝萬國非天造此形勝也哉讀書一得補金世宗
將幸金蓮川梁襄上疏極諌曰臣聞髙城峻池深居 禁帝王之藩籬也行宮非有髙殿廣宇城池之
固是廢其藩籬也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qū)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健亡遼
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燕葢京都之首選也況今又有宮闕井邑之繁麗倉府武庫
之充實百官家屬皆處其內非同曩日之陪京也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官東西千里山峻相連近在
都畿易于 守皇天本以限中外開大金萬世之基而設也奈何無事之日越居草萊愛沙磧之 涼
忽祖宗之大業(yè)此臣所惜也況欲習武不必度闗涿易雄保順薊之境地廣又平且在邦域之中田獵
以時誰曰不可伏乞陛下回北轅之車安處中都則宗社無疆之休天下莫大之福也世宗納之金史
本傳増燕京地廣土堅乃禮義之邦大金國志原尾箕之墟幽冀之區(qū)郁郁蔥蔥屹乎皇都峙以西山
居庸繚以涿易潞沽山川相繆古今不殊呉禮部集原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
朔漠駐蹕之所非此不可元史原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師以為天下本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
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萬歲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縈畿帶甸負山引河壯哉帝居擇此天府輟
耕録原元主中夏雖因其邇于陰山以定都而地形之強實甲天下?lián)釗?jù)全盛幾將百年一時文章亦
頗有竒氣未必非山川形勝風氣之觀感有以助之也誠意伯文集原天下山川形勝雄偉壯麗可為
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寛厚闗塞險固總握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云長安有崤函之固
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楊文敏集原范鎮(zhèn)之賦
幽州也曰繩直砥平博大爽塏巴圖魯之傳幽燕也曰虎踞龍盤形勢雄偉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環(huán)
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于天下誠天府之國也究其沿革唐虞則為幽都夏殷皆
入冀地周封堯后于薊封召公于燕正此地也厥后漢曰廣陽晉曰范陽宋曰燕山元曰大興國朝初
謂之北平而為燕府龍潛之地尋建為北京而謂之順天焉博物 按巴圖魯滿洲語勇也舊作霸
突魯今譯改臣等謹按宋范鎮(zhèn)幽都賦作博大爽塏繩真砥平原書誤作形勝爽塏文義俚率葢引博
物 會之誤也謹依范鎮(zhèn)原賦改正又案元史穆呼哩傳孫巴圖魯從世祖征伐為先鋒世祖在潛邸
嘗從容語曰今天下稍定我欲勸主上駐蹕回鶻以休兵息民何如對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
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世祖
憮然曰非卿言我?guī)资е凹次蛔涠ǘ加谘鄧L曰朕居此以臨天下巴圖魯之力也博物 會誤以
為穆呼哩語今據(jù)元史改正按穆呼哩滿州語禿尖也舊作木華黎今譯改原京師形勝甲天下扆山
帶海有金湯之固明輿地指掌圖原京師負重山面平陸地饒魚鹽榖馬果窳之利又轉東南之粟財
貨駢集天險地利足制諸邊汴洛闗中江左皆不及也吾學編原北京雖號稍東北南與餉逺然左滄
海右太行風氣敦厚長安之下此其最也鳳洲筆記原洪武初營汴為北京則亦周公意也末年東宮
營秦則亦婁敬張良藝祖意也而卒不果豈天將以待燕耶成祖之營燕也當時臺諌交口不便主事
蕭儀言之尤峻豈未識上意所屬耶成祖曰北平之遷吾與大臣密計數(shù)月而后行彼書生之見豈足
以達英雄之畧哉蠙衣生集原張良謂闗中用武之地阻三面而守一面東制諸侯今世都燕亦用武
之地亦阻三面以一面制天下前之進無窮后之退有限大非闗中之比方輿勝畧原京東負山控海
負山則泉深而土澤控海則潮淤而壤沃諸州邑泉從地涌一決而通水與田平一引而至如密云縣
之燕樂莊平谷縣之水峪寺龍家務莊三河縣之唐會莊順慶屯地薊州城北則有黃厓營城西則有
白馬泉鎮(zhèn)國莊城東則有馬伸橋夾林河而下城南則有別山鋪及夾陰流河而下至于陰流淀疏渠
皆田也遵化西南平安城夾運河而下及沙河鋪地方又鐡廠涌珠湖以下至韭菜溝上素河下素河
百余里夾河皆可成田遷安縣北徐流營山下涌出五泉合流注桃林河又三里橋涌泉流出澡河又
蠶姑廟涌泉成河與澡河相接夾河皆可田之地盧龍縣燕河營涌泉成河及營東五泉涌漫四出至
張家莊撫寧縣西臺頭營河流亦自燕河營涌泉而來皆可成田豐潤縣南則大寨及刺榆坨史家河
大王莊之地東則榛子嶺西則鴉洪橋夾河五十余里皆可田玉田縣青莊塢導河可田后湖莊疏河
可田三里屯及大泉小泉引泉可田至于瀕海自水道沽闗黒巖子墩起至開平衛(wèi)南宋家營之地東
西度之百余里南北度之百八十里皆類豐潤其地與呉越瀕海之沃區(qū)相等昔虞文靖公之議東極
遼海南濱青徐瀕海皆可田之地今豐潤實其中境欲舉其議行之茲非其先當致力者乎蓋先之京
東數(shù)處而畿內列郡皆可漸而行也先之畿內而西北之地皆可漸而行也在邊陲則先之薊鎮(zhèn)而諸
鎮(zhèn)皆可漸而行也至于瀕海則先之豐潤而遼海以東青徐以南皆可漸而行也潞水客譚臣等謹按
朱彛尊原書引明徐貞明西北水利議脫去京東京北諸水田之地未免舛畧謹依潞水客譚及明史
河渠志諸書増正増燕京易州西北乃金坡闗即紫荊闗昌平之西乃居庸闗順州之西乃古北口景
州東北乃松亭闗平州之東乃榆闗即山海闗自后唐屬遼金人取之海陵徙都焉元世祖嘗問劉秉
忠曰今之定都唯上都大都耳何處最佳秉忠曰上都國祚近大都國祚長遂定都燕之計春明夢余
録増幽燕自昔稱雄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
不得不可為王之地蓋眞定以北至于永平闗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峯古北黃花鎮(zhèn)險阨
尤著 通漕運便利誠萬世帝王之都同上原唐趙徳鈞為幽州節(jié)度使于幽之南六十里城閻溝而
戍之又于幽之東五十里城潞縣而戍之二城乃幽州之門戶也閻溝即今良鄉(xiāng)潞縣即今通州同上
増京師瀕大海秦始皇時起黃腄瑯邪之粟轉輸北河則海運固以通于茲矣杜甫謂漁陽豪俠地撃
鼓吹笙竽云帆轉遼海粳稲來東吳又云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吳門持粟帛泛海凌蓬萊唐時已
通吳之粟矣同上京東至山海闗西至黃花鎮(zhèn)為闗塞者二百一十二為營堡者四十四為衛(wèi)二十二
為守御所三設分守叅將五于藍河營太平寨馬蘭峪宻云縣黃花鎮(zhèn)以管攝營堡謂之闗設守傋都
指揮五于山海永平遵化薊州三河以管攝衛(wèi)所謂之營設總兵官一員于三屯營以總鎮(zhèn)焉闗設于
外所以防守營立于內所以應援其制可謂宻矣此所以控御其形勢者也同上原國家建都燕朔毋
論山川峙濯險甲寰區(qū)而紫荊扼蜚狐之吭居庸拊山谷之背山海掣元莵之肘其因地利而盡人謀
可謂千古碩畫長安客話原漢唐都闗中去邊 千余里今京師北抵居庸東北抵古北口西南抵紫
荊闗近者百里逺不過三百里爾同上原漢唐宋皆并建兩京漢唐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宋以
汴為東京洛為西京其地皆相去不逺髙皇帝定鼎金陵文皇帝遷都金臺則跨江河南北而各為一
大都 蓋天下財賦出于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于西北而金臺為其樞并建兩京用東南之財
賦 西北之戎馬無敵于天下矣圖書編原京師形勝以堪輿家論之玉河之水當直出 南海子從
天地壇前轉東入潞河方為自然崇文門外閘河宜塞之庻幾左臂不斷此乃帝王建都萬代之計也
梓溪集原北京青龍水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大內出都城注通
惠河與白河合朱雀水為盧溝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出盧溝橋元武水為濕余髙梁黃花鎮(zhèn)川榆
河俱繞京師之北而東與白河合蓬窻日録臣等謹按酈道元水經注雖有髙梁無上源之說而茲水
實承西山玉泉之委輸為玉河經流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謂髙梁源發(fā)西山者是也乃陳全之蓬窻日
録誤分玉河髙梁為二且以髙梁屬之京北諸水則全屬臆揣為未經身至者之言今謹辨證于此原
太行自西來演迤而北綿亙魏晉燕趙之境東極于醫(yī)無閭重岡疊阜擁 而圍繞之不知其幾千里
也其東則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稍南則九河故道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
而廣大也況居直北之地上應天垣之紫微其對面之案以地勢度之則泰岱萬山之宗正當其前夫
天之象以北為極則地之勢亦當以北為極易曰艮者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離萬物
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孔子曰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今之京師居乎艮位成始成終之地介乎震坎之間出乎震而勞乎坎以受萬物之所歸體乎北極之
尊向乎離明之光使萬物之廣億兆之多莫不面焉以相見則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者莫不在于照
臨之下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時下得地勢中得人心未有過此者也大學衍義補原京師前挹九河
后拱萬山正中表宅水隨龍下自辛而庚環(huán)注皇城繞巽而出天造地設涌幢小品増皇居右脅千山
拱 萬國朝宗山奧而深土肥而衍梁趙為之腹心宣云乃其肩背左逵逺走薊遼右輔近招并代輊
前而軒后居重而馭輕誠郁郁 之盛概矣宛平縣志増京師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眞定以北至
于永平闗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口古北口黃花鎮(zhèn)險阨尤著職方圖考原北京上應北
辰以象天極南面而聽天下天險地利甲于闗中治平畧補自太行山而北不知山所限極處亦如東
海不知所窮盡也博物志補宣府大同籓籬也居庸紫荊門戶也順天眞定保定等府州縣堂室也籓
籬密斯門戶固門戶固斯堂室安漁石集補居庸曹王大安黍谷崆峒之山環(huán)抱如箕而燕城峙其中
其地如掌雞肋集補大地之脈咸祖昆侖而南北二絡最大北絡極于幽燕大河至此入海與鴨緑江
會東有下沙此山水一大交 也其北崇岡千疊其前坦平千有余里泰山聳于南誠國家萬年之基
也莊渠遺書補京東諸州縣地多卑洼沮洳彌望或云可開水田如江南耕耨法歲收自倍而徐尚寶
貞明特主其說具在潞水客談余深是之乃請旨下近京郡縣酌量修舉以尚寶兼憲職董其事尚寶
從河間經始筑堤捍水乃之薊州招南兵之習農者使畫地耕作仍給之餉一時農兵大集懇田以億
計畝收一鐘撫臣及司道方次第開報而北人官京師者倡言水田既成則必仿江南起稅是嫁禍也
乃從中撓之御史王之棟疏請罷役而中官在上左右者多北人爭言水田不便上意亦動召余及同
官于皇極門面諭以水田當罷余對言髙田冝黍麥下田冝粳稻今民間游惰下田皆棄不耕荒蕪寖
多故議開墾非廢已熟之田也上云荒田可開水田不可作余退而上疏極陳利便而上意竟不可回
遂切責尚寶以為擾民而初議盡格矣彼中開墾已成收獲甚冨一聞詔下盡撤毀堤岸斥為間田垂
成之功廢于一旦良可惜也賜聞堂雜記補淮南子謂地有九藪燕之昭余祁居一焉藪者聚也王者
以聚民蓄國夫燕天下之上游也甸服西北控御東南若建瓴然泰岳峙其南華山環(huán)其右前則三案
重圍后則九河歸宿誠四塞之國矣議者以為漢之邊在北咸陽去朔方千余里唐之邊在西去吐蕃
亦千余里今京師闗隘近者百里逺不過三百里居庸吾之背也紫荊吾之喉也卒有急則搤吾之喉
而拊吾之背是殆不然譬之一身焉幽燕天下之元首也牽左則左肘動掣右則右掖奮無事則坐享
長河之利以為轉輸有事則席卷燕趙之兵以為犄角所謂天下之勢莫重于燕其以此耶順天府舊
志補國家建都北平古為燕國燕自文公以后立于強國之間北迫戎貉內控齊晉又嘗帥師馳逐中
原千里之外此其為費不少矣蘇秦謂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
水即今畿內東西所至視昔雖狹而南有渤海巨鹿至于邯鄲濮陽蓋兼齊趙之地長短相互實亦當
之昔者纎悉出于其國而今盡仰給于東南非所以冨國息民也往時何承矩耕水田于河北虞集議
海田于京東托克托大興營田西自西山東至遷民鎮(zhèn)南起保定河間北抵檀順皆從佃種水泉陂塘
之跡門堰捍筑之方召募教授之法器具工作之資蜃蛤粟米之冨可以按成式法往智數(shù)歲之后其
效立見此與轉呉會漕潞渚功相十利相百矣絅齋集按托克托蒙古語定也舊作脫脫今譯改補給
事中魏呈潤疏曰周禮幽州藪曰貕養(yǎng)其川河泲其浸菑時冀州藪曰揚紆其川漳其浸汾潞蓋水澤
至沃也國家定鼎于燕用幽冀為畿輔負重山面平陸奧衍之利甲于東南若疏其上源自涓滴傳而
致之何田不充何漕不裕惟北方不知蓄水聽其自旱自雨自盈自涸而莫之均節(jié)故潦則遍地巨浸
旱則滿眼砂礫一遇饑歲比屋倒懸民之凋敝極矣誠于平時舉地利而經理之冨民不能供役者必
轉募貧民則窘者得食一利也旱則蓄其流澇則宣其溢則瘠產皆化為沃土二利也水道與田疇相
通譬咽喉之氣達于肺臟靡所不通漕可速濟三利也北地種植既多即粟米芻茭俱將輸于天府逺
可省額外之征近可蠲召買之役四利也原野有溝有防髙下成塹盜不敢援弓馳馬五利也夫不費
太倉之金錢而坐獲此五利何憚而不為乎樞垣疏藁補嘉佑五年五月西上合門使英州刺史郭咨
上平燕議曰遼之地自瓦橋闗至古北口地狹民少自古北口至京屬奚遼自中京至慶州道旁纔七
百余家蓋遼疆土雖廣人馬至少儻或南牧必率髙麗渤海達靼黑水女直室韋等國 戰(zhàn)其來既逺
其糧匱乏臣聞以近待逺以逸待勞以飽待饑用兵之善計又聞得敵自至者勝先據(jù)便地者佚以臣
所見請舉慶厯之 合眾河于塘泊之北界以限戎馬然后以景徳故事頓兵自守歩卒十二萬騎卒
三萬強壯二萬歲計糧餉百八十三萬六千斛又旁河郡邑可由水運以給保州然后以拒馬車三千
馬槍千五百獨轅弩三萬分選五將臣可以備其一來則戰(zhàn)去則勿追幽州糧儲既少遼不可久留
不半年間當遁沙漠則進兵斷古北口塞松亭闗傳檄幽薊燕南自定矣宋史増中統(tǒng)二年命平章政
事趙璧等牽蒙古漢軍駐燕京近郊太行一帶東至平灤西控闗陜應有險阻于附近民內選諳武事
者修立堡塞守御元世祖本紀增大興在昔為召公所封地春秋戰(zhàn)國時以燕代勁兵抗衡秦楚亦形
勢得也地氣郁積漸盛于金元實始建都于此譬諸天象大興其薇垣而九州島四海其列宿也歟大
興縣志増東枕遼海沃野數(shù)千里闗山以外直抵盛京氣勢龎厚文武之豐鎬不是過也天津襟帶河
海運道咽喉轉東南之粟以實天庾通州屹為畿輔要地北則居庸聳峙為天下九塞之一懸崖峭壁
保障都城雄闗疊嶂直接宣府尤重鎮(zhèn)也西山秀色甲天下寺則香山碧云水則玉泉海淀而盧溝橋
闗門嶻立即古之桑干河京邑之瀍澗也畿南皆平野沃壤桑麻榆栁百昌繁殖漸逺則瀛海為古河
濟交匯處水聚溪回若夫萬里河山而都城位北南向以收其朝拱之勢梯航車馬絡繹奔赴皆自南
而北以奉神京豈非古今第一形勝哉同上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六至八
詳校官庶吉士臣 胡鈺
檢討臣德生覆勘
總校官進士臣程嘉謨
校對官舉人臣李傳?
謄錄監(jiān)生臣葉庭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六
形勝二
增世宗憲皇帝御制帝京篇盤石占幽薊金湯固帝京幅員寧有外帶礪自堪盟形勢河山拱星文氣
象清休征荷地力瑞應感天成濟濟匡時器熙熙擊壤情溪流穿禁籞霞彩映重城日照朱甍麗塵飛
紫陌輕煙花織錦繡鶯燕唱升平池暖魚吹絮蘭熏蝶抱英新荷初浥露宿麥晩蒸晴極浦漁舟杳斜
陽牧笛橫所希均雨澤南畝問春耕臣等謹按皇上御制帝京篇皇都篇各一首已謹載郊坰南卷內
茲不具録増李洧孫大都賦并序昔頌商者其詩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歌周者曰宅是鎬京維龜正
之葢當國家盛時區(qū)宇博大洪威逺暢湛恩旁洽斯人歸之如眾星之拱北極如百川之朝東海故于
其作都之地歆艷而詠歌之賦者古詩之流也至班固始賦西都而張衡左思之賦繼作自爾循涂蹈
轍層見疊出然其詞章氣象大扺與王治相為髙下欽惟國朝體元繼天奄有六合凡上仁所未化懋
徳所未綏者莫不歸極獻狀于王會圖上考元象下?lián)紩绕漉r原燕土維宅其規(guī)模宏逺凜凜乎
商周二漢之上夫有盛徳大業(yè)者必有巨筆鴻文鋪張揚厲髙映千古以昭無窮然四海泳仁涵和三
十載未有髣髴商周之歌二漢之賦者亦一時遺典也臣逺方書生猥以詞章為業(yè)際遇昌辰不能黙
黙輙撰成大都賦一篇竊謂詞直致則難盡義互發(fā)而后明因筆墨成文托之元光子中書生敷暢其
意狂斐僣踰罪當萬坐或 朝廷第從臣之頌采游童之謠附之下方亦昭代美事云爾其賦曰有元
光子與中書生相遇于鴻 之野而談上天下地往古來京之事沿九頭循蜚禪通流仡以至于近代
環(huán)泰逺邠國濮鉛祝栗以至于神州嘆光霽之時常少而晦暝之時常多分裂之世每數(shù)而混一之世
每疏中書生欣然抵掌曰幸哉我生之逢吉丁辰也千紀以來是不一姓惟今皇元為最盛四極之內
是不一都惟今大都為獨隆金匱石室之藏弗可尚已葢聞天無私而棐忱帝有赫而求定嘉忠厚之
世積肇朔土而啟圣逮乎中統(tǒng)丕受新命治道清靜同符乎軒轅好生洽民合揆乎重華豁達大度遹
駿乎夘金武功文徳允恭乎貞觀建國既絜大乎純干紀元又侔至乎重坤故能握符圖而統(tǒng)元一九
域而同文物 □而不耀化靡逷而弗臻乃度析木之隩區(qū)摠八方而為本根語其疆場之廣則商周
所未覩漢度所未聞稱其都邑之壯則崤函不為雄京雒不為尊也元光子悠然深思曰生言誠善然
能舉其綱而未能悉其目請更留仆一二其詳昔周髀之言天如葢倚而笠欹帝車運乎中央北辰居
而不移臨制四方下直幽都仰觀天文則北乃天之中也維昆侖之結根并河流而東馳厯上谷而龍
蟠向離明而正基厥土既重厥水惟甘俯察地理則燕乃地之勝也顧瞻干維則崇罔飛舞崟岑茀郁
近掎軍都逺標恒岳表以仰峯蓮頂之奇擢以玉泉三洞之秀周視巽隅則川隰洄洑案衍澶漫帶繞
潞沽股浸渤海抱以來涿滹沱之流潴以雍奴漷陰之浸浮游近郊則膴原爽塏坰野敞博繩直凖平
宜植宜牧延芳下馬淀泊參錯三種之蕃既庭且碩四擾之富瘯蠡不疾咨詢故俗則風尚樸茂人詫
材力范公賦其禮義而聲明蘇子稱其勁勇而沈靜偉若巨卿郁若子翼矯若盧元耿若祖逖或市駿
以托意或賦鷦而自適或鐘音之宏吐或桂枝之茂植想風流之猶存尚余響之未息辨方物則寳抵
波素宛平洞煤銀鐵磁硝琉璃之珍鶉鶯棗栗爪芡之美梨夸香水檀擅岡子皆川陸之嘉產焉訪遺
跡則金臺之舊址石鼓之斷籀東掖之銅馬閭城之石獸經山之鐫刻盧溝之結構指故城而吊英杰
于既往謁古剎而念忠義之不杇皆邦域之勝覽焉閏位紫色靡稱茲土彼召祀綿九百年亦秖號于
侯國維金都稱于長樂又未一于區(qū)宇葢天運之熙明有時而地寶之呈露有待是以皇元之宅是都
也睿哲元覽吁謨辰告狹舊制之陋側相新基而改造面平原之莽蒼背羣山之繳繞據(jù)龍首定龜兆
度經緯植臬表詔山虞使掄材命司徒往掌要戒陶人播其植程匠師致其巧筑崇墉之萬雉若繚山
之長云浚三五之折溝建十一之通門齊琕堄于翠征倚麗譙于蒼旻豁崇期之坦路浮廣漠之祥氛
車方軌而并進騎衡列而齊犇轡連翩以颷馳軸輷磕而雷震爰取法于大壯葢重威于帝京揭五云
于春路呀萬寶于秋方上法微垣屹峙禁城竦五門之髙闕抜埃壒而上征 斗杓之 對鶉火之
煒煌蒼龍?zhí)斐C以奮角丹鳳葳蕤以揚翎象黃道以啟途仿紫極而建庭榱題炳乎列宿棟桴凌乎大
清抗寥陽而設玉升軼倒景而居瑱楹揚翠氣之郁蔥流紅采之晶熒道髙梁而北匯堰金水而南縈
儼銀漢之昭回抵閣道而輕大陵山萬歳之嶙峋冠廣寒之崢嶸池太液之浩蕩泛龍舟之敖翔酌文
質而適宜審豊約而中程左則大廟之崇規(guī)遂重屋制堂室之幾筵班祖宗之昭穆右則慈闈之尊功
侔媧石歌肅雍之章四頌怡愉之載億既辨方而正位亦列署而建官都省應乎上臺樞府協(xié)乎魁躔
霜臺嫓乎執(zhí)法農司符乎天田詹事宣政衛(wèi)尉之院錯峙而鼎列宣徽泉府將作之署棊布而珠連玉
堂則兩制擅美丹屛則六尚總權藝苑則秘府史局俊林則昭文集賢武備軍需兵戎之筦奉常曹闈
禮樂之原大府都水之分其任章佩利用之布其員醫(yī)院以精方劑清臺以察璇璣拱衛(wèi)侍衛(wèi)以嚴周
廬羣牧尚牧以阜天閑倉庾積畜之重庫藏出納之煩職崇卑而并舉才細大而不捐至于國有脈絡
郵傳是寄為之比賦役之數(shù)道路通達闗梁修治水無膠舟陸無蹶騎方咫之紙一介之使長駕達撫
呼吸如意民冇繋命饋餉是倚則有畿漕振其紀轉粟南州楊 北海逺達朝鮮旁沂遼水陽侯効順
風伯作使灌輸天困蹻足可俟京師億萬鼓腹含哺鑿會通之河而川陜豪商吳楚大賈飛 一葦徑
抵輦下置屯田之卒而野蔑曠土民弗加賦歳數(shù)十萬具于畿內往適其市則征寛于闗旅悅于途靈
鐘叩而蒲牢吼摻鼔動而元鼉呼槫桑騰景皋門啟樞百 懸旌萬貨別區(qū)匪但邇至亦自逺輸氀毼
貂豽之溫珠瑁香犀之奇錦紈羅 之美椒桂砂芷之儲瑰繡耀于優(yōu)坊金璧飭于酒壚伎效犂靬之
術工集般輸之徒煙塵坌而四合歳月暇而多娛若乃九服修職五等協(xié)慮陛敶璧馬庭列圭幣或以
象寄通識或以鞮譯達志東隅浮巨海而貴筐西旅越蔥嶺而獻贄南諏踰炎荒而奉珍朔部厯沙漠
而勤事孝武不能致之名琛大貝登于內府伯益不能紀之奇禽異獸食于外籞爾乃辟云龍之庭設
牲牢之具敶肆夏之享昭湛路之賜肉如扺而俾飽酒如澠而既醉奏紹武及英莖雜兠離與杰休懷
方治其館舍司儀致其飱積分寳玉而篤九族之親釋襯組而崇三恪之位仁慈合乎太上忠厚越乎
前代故得萬國之歡心而格二儀之和氣于是圣皇睹威徳之既暢偉功績之告成櫜弓戢戈議獄緩
刑寛徭減租旌孝 興崇儒教敦厲農畊迓盈成之福祿基萬世之隆平若乃動大駕遵康莊望舒
陪夫左馭屏翳導夫前行校尉迅其奔趍虎賁紛其騰驤弭角角端之威弧佩干將之铦铓錘金吾而
□柲箭楛石而元棚樹華旗之婀娜修竿梢乎欃槍綷云葢之淋漓流光閃乎朝陽駕雕軫以金較驂
鏤錫而玉瓖槖駝礧硊而峯兀馴象徙倚而邱行金石轟地而交作幄帟垂天而髙張卉樹方茂星言
北騖稼穡既登乃睠南顧順二分而轉旋度諸侯而游豫所以百姓見羽旄而歡忻萬方沐膏澤而疏
附于是縱慧蹄揚勁翮海青決云而直上掣駕鵝而獻捷韓盧騰山而疾馳捩狡兔而奏獲至若簡師
徒較圍獵轢荒徼蹂大漠披灌栵蹴榛棘周阜麓以為法彌藪澤以為絡驖駟綿野金甲耀日林棲之
羣宂處之族儦儦俟俟紛紛莫莫御弓先張票禽隨蹶然后佽飛奮勇田開逞桀長鋋電撝飛鏃雹落
曽不一瞬己十殫其七八風生原谷塵漲林薄致禽馌獸賜胙命爵葢以昭武節(jié)而作偷隋匪曰縱心
志而騁般樂猗歟天朝茂矣盛矣葢余嘗徘徊乎薊門之墟泮奐乎瀚海之涘故能涉獵其事若夫國
家經制之逺宮室規(guī)模之密山川風氣之悉民俗物產之備誠未能發(fā)越其聲華鋪敶其宏偉審核其
根實摹冩其情形也中書生躩然而起謂元光子曰子之言誠博而又未知大都之所以為大也夫圣
人以中國為一人則由親及疏猶腹心之于手足以天下為一家則自邇至逺猶堂室之于蕃垣豈千
里之畿數(shù)仞之城曾是以為大乎余今觀國光覩時制其城郭不為踐華統(tǒng)萬之險而眾心成城形勢
堅于金石其宮室不為建章昭陽之侈而四門明達我闉廣于八荒遐陬僻壤人熙春臺與都城之士
女同一娛樂農桑萬里犬不夜吠與京畿之風俗同一清肅起視廣輸則坳堂杯水九澤渺矣游鱗洋
洋我靈沼矣有石卷然列岱嵩矣煙翠倚空我臺崇矣豊草縟縟亙荒磧矣芻蕘雉兔我囿博矣七陌
九阡達蠻蔡矣梯山棧谷行道兌矣彼限玉闗而界銅柱嘻其隘矣子徒知易涿長波之滉漾其前居
庸迭翠之嵳峩其后界河潮汐之噴薄其左西山晴雪之映帯其后以為都之觀止是矣而不知朱垠
烏許孰非麗正之所包羅陽谷東鳀孰非崇仁之所聮絡月窟雪山孰非和義之所綱維燭龍冰天孰
非安貞徤徳之所囊括也言既畢元光子如醉而醒如瞶而聰如酰雞之發(fā) 如河伯之出于渚涯循
海而東喜而歌曰于赫圣皇幅員既長跨禹敷土越周職方作京維新萬民所望如輻聚轂如桷 杗
其土芒芒其山蒼蒼來格來享余不知其疆中書生倚而和之曰維干統(tǒng)天維地勢坤維□元廣宇維
至道尊受有以謙尚樸斯淳有禮伊維有義伊藩三辰焞焞百川沄沄其混合四大永以固存北京志
臣等謹按元李洧孫大都賦朱彝尊惜其未見今從永樂大典中録出増載可以證元都之方位制度
矣補梁本之為魯王賀建北京表兩京肇建創(chuàng)萬年盤石之基九譯來王恢一統(tǒng)太平之治天人協(xié)贊
宇宙騰歡陛下道冠古今徳同堯舜如天地之大萬物函覆載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臨之內于
是定鼎在興王之地建都效卜洛之規(guī)瞻恒岳而控西山躋居庸而挾濼薊比九重于南面建啟文明
峙雙闕于中天髙連營室百工和樂而趨事庶民悅豫以子來慶云見五色于瑤階瑞日暎重輪于帝
座吉蠲元旦而登五位式負黼扆以朝百官道里均平山川鞏固于此繼天出治發(fā)政施仁禮樂明備
而三階砥平垂拱無為而四方來賀此所以承天意之所屬而致宗社于永安也臣叨守親藩躬逢盛
事綸音誕布允為洛誥定命之書鴻業(yè)告成載詠鎬京復古之雅坦庵集原李時勉北京賦惟皇明之
受天命也我太祖皇帝首仗義師以平暴亂豪杰景從聲振江漢削除僣竊拯民涂炭定鼎金陵撫綏
萬邦乃睠茲土實惟朔方仿成周之卜洛欲肇建而未遑逮我圣上繼明重光握干御極一遵舊章仁
聲洋溢乎遐邇恩澤汪濊于八荒既致治于太平遵皇衢以省方仰先志之未遂度宏規(guī)以作京羌經
營之伊始徧夷夏其歡騰曰惟北都在冀之域右挾大行左據(jù)碣石背迭險兮重闗面平原兮廣澤宗
恒岳其巍巍鎮(zhèn)醫(yī)閭而奕奕冠九州島之形勢實為天府之國是以軒轅邑之以分州唐堯階之以為
帝擴神化以宜民大勲徳之光被鬰王氣之所鐘于今茲而有待也于是仰瞻析木俯測地靈龜筮兆
吉天人葉應神祗獻珍而山石自出河岳效順而神木自行民子來兮相續(xù)期不日而功成爾乃懸水
樹臬識景表營方位既正髙下既平羣力畢舉百工并興建不抜之丕址拓萬雉之金城引天泉于西
阜環(huán)湯池而鏡清九衢百 之通達連甍 宇之縱橫顧壯麗其若此非燕逸而娛情葢所以強干而
弱枝居重以御輕展皇儀而朝諸侯遵先規(guī)而布仁政者也若乃四郊砥平王道正直視萬國之環(huán)拱
適居中而建極其南則萬流宗海平林蔽天攬邯鄲巨鹿之廣衍貤平疇沃野之綿延溏淤恒衛(wèi)經其
野濡磁來桑匯其前界以天陸廣阿之宏壤扼以大茂井陘之連山包絡趙衛(wèi)襟帶齊魯膏腴之地綿
亙三千余里而極于黃河伊潁之川其水陸之所產卓犖繁盛葢莫得而計焉其北則迭嶂 峞層巒
蔽虧長城矗乎云表百泉涌乎山隈壯天闗而設險守一夫而莫開偉左盤而右顧宛鳳舞而龍飛實
磅礴而鬰積粵擁衛(wèi)于邦畿包狼山上谷之阻據(jù)野孤獨石之危掩祖山木葉之離立連白登紫塞之
逶迤控邊垣而極乎洮河之北鎮(zhèn)朔漠而逾乎瀚海之湄其東則潞河通漕控引江淮肥如灤淶灌注
縈回連峯片石之隘首陽崆峒之崖固已遐哉邈乎而莫不在乎綏懐環(huán)以大海泉水所歸洪濤巨浪
洶涌崔嵬葢不知其幾千萬里而蠻商畨舶 檣隱天上下不絶而往來又有蓬瀛方壺鳳麟聚窟十
洲三島靈異十一流精之闕瓊華之室墉城巖嶤金臺崒嵂紫氣丹青景云□日靈□偓佺安期羨門
之倫相與從游于其間出入隠現(xiàn)而慌惚瞻帝京其伊邇庶可見其驂鸞駕鶴之髣髴其西則崇山鬰
翠髙挹泰岱北接居庸南首河內奇峯擁闗龍門阻隘玉泉垂虹青煙浮黛上嶻嵲分倚空下蟠據(jù)而
際海其麓則有渾河湯湯西湖泱泱鹽溝璃璃桑干廣陽雪波泛涌灝溔汪洋一瀉千里 流帝鄉(xiāng)又
有上林禁苑種植畜牧連郊踰畿縁邱彌谷澤渚川匯若大湖瀛海渺彌而相屬其中則有奇花珍果
嘉樹甘木禽獸魚鱉豐殖繁育颮颮籍籍不可得而盡錄固可以因農隙而校田獵選車徒以講武事
乃遵國風稽王制詔期門簡將帥乗玉輅擁翠葢出天闗而雷轟轢芳郊而云 非所以威戎夸狄娛
樂騁意葢將取不孕而除菑害狩無澤而順殺氣謹大易之用于三驅之時驗騶虞之仁于一發(fā)之際
水衡虞人之容與武夫壯士之奮厲皆知夫仁者之為勇而以投石超距之足鄙亦何必殄夷禽獸割
鮮野食而以俯仰極樂之為貴也若夫其宮室之制則損益乎黃帝合宮之宜式遵乎大祖貽謀之良
居髙以臨下背陰而面陽奉天凌霄以磊砢謹身鎮(zhèn)極而崢嶸華葢穹崇以追天儼特處乎中央上做
象夫天體之圓下效法乎坤徳之方兩觀對峙以岳立五門髙?!酢跎n飛閣□以奠乎四表瓊樓嵬
以立于兩旁廟社并列左右相當東崇文華重國家之大本西翊武英儼齋居而存誠彤庭王砌璧檻
華廊飛檐下啄叢英髙驤辟閶闔其蕩蕩儼帝居于將將玉戶燦華星之炯晃璇題納明月而輝煌寶
珠焜耀于天闕金龍?zhí)斐C于虹梁藻井煥發(fā)綺牕玲瓏建瓴聯(lián)洛復道回沖軼霄漢以上出俯日月而
蕩胸五采炫映金碧晶熒浮輝揚耀霞彩云紅其后則奉先之殿仁壽之宮干清坤寧眇麗穹窿掖庭
椒房閨闥閎通其前則郊建圓邱合祭天地山川壇壝恭肅明祀至于五軍庶府之司六卿百僚之位
嚴署宇之齋設比館舍而并置列大明之東西割文武而制異至于京尹赤縣之治所王侯貴戚之邸
第辟雍成均育賢之地守羽林而掌佽飛者至九十而有四衛(wèi)莫不井列而碁布各雄壯而偉麗其巖
廊之上則有皋 稷契之倫元凱俊乂之輩相與賡虞廷之歌談羲農之際罄補袞之能懷忠貞之志
考禮文于大備贊聲樂之盡美是以朝無缺政徳教漸暨薄海內外鈞陶至治幸其有作聿來趨事成
此大功忘其劬勖人和既極休征滋至慶云瑞靄之覆于闕庭素烏元兔之獻于丹陛醴泉屢出甘露
數(shù)墜麒麟騶虞之珍馴獅天馬之類紛紜雜還莫能殫記于以見天眷之益隆而圣徳之純備者也于
是正月上日工既訖工爰告成于天地肆紹美于祖宗清心凝慮齋沐肅雍粢盛既潔牲牷既豐芬郁
郁以旁達靈繽繽其來降錫嘉貺之穰穰介景福于帝躬將順應于昌期趾盛美于無窮乃服袞冕御
帝座開九重之深宮受萬邦之朝賀內侯甸而要荒外殊方而異俗胥近悅而逺來紛鼓舞而匍匐方
物溢以充庭奓絢燦而駭曯率蹈舞于階墀效華封之三貺爾乃浹和會昭景鑠鏗鯨鐘奏雅樂詔光
録以開筵合百辟而燕樂饌珍玉兮芳馨罍瓊漿以斟酌□貂蟬兮夾陛雜蠻夷之荒服莫不酣暢而
飽徳咸頌歌而踴躍越填城而溢郛藹歡聲于寥廓斯可以嫓太占之無為慶華胥而蹈粟陸顧皇上
之謙抑視至治為未足以是降徳音播嘉惠省刑罰薄賦稅大□濁旌亷吏舉賢才擢俊又發(fā)倉□賑
貧匱尊髙年而禮有徳慎防御而修武備貴爵重賞以厲亷恥厚往薄來以馭四裔葢欲使人知所本
士知所厲四方萬國無一民之失所窮陬僻壤無一物之不遂舉陶于春風和煦之中而樂于雍熙泰
和之治葢堯舜兢業(yè)之心文王敬止之意所以紹鴻業(yè)繼先志益宏逺而有偉故不勞而甚易冠絶乎
前古垂休于后世固可必圣子之與神孫益昌盛而無替小臣微陋沗職文字愿賦帝都之盛 揚國
美于萬禩復為之歌曰煌煌帝都兮逾鎬豐阻山帶河兮壯以雄天開日明兮王氣所鐘穹窿造天兮
惟帝之宮廓氛祲兮開溟蒙鎮(zhèn)夷夏兮宣皇風王道平平兮四方來同愿皇圖之鞏固厯萬世兮無窮
古亷集原金幼孜皇都大一統(tǒng)賦洪惟天朝太祖髙皇帝誕膺景命龍飛淮甸既渡大江遂都金陵撫
有區(qū)夏肇造洪基以開太平萬世之業(yè)逮我皇上繼承大統(tǒng)克紹丕圖仁恩誕敷聲教洋溢雨旸應期
民物阜蕃薄海內外罔不率從而自蒞祚以來宵旰拳拳惟思所以繼志述事以承太祖髙皇帝之意
于是效古制肇建兩京以為北京實當天下之中陰陽所和寒暑弗爽四方貢賦道里適均且沃壤千
里水有九河滄溟之雄山有太行居庸之固玉泉之流經緯于禁蘌之中碣石之壯盤踞乎畿甸之內
故其山川之壯觀風氣之清淑真有以卓冠四方為萬國之都會誠帝王子孫萬萬世太平悠久之基
由是勑冬官洎內外文武百執(zhí)事經營于茲而凡民庶士卒工匠之流莫不駿奔子來趨事赴功罔敢
或后遂至天意人心感孚和同靈應迭臻嘉祥屢薦不數(shù)年間厥功告成而宮闕府庫之宏壯稷廟社
稷之嚴肅朝市民物之巨麗秩乎其有序井乎其具列葢自古先帝土都邑之盛未有逾于此者乃永
樂辛丑春正月朔旦皇上御奉天殿大朝海內文武羣臣四方蠻夷酋長率皆在庭踴躍鼔舞以為皇
都之奇麗若此誠曠古所未見而未有者而所以為皇上萬壽之征宗廟盤石之固圣子神孫寶祚綿
延之慶皆兆于此矣何其盛哉臣幼居禁苑職業(yè)文詞幸際昌期躬睹盛美謹鋪張為賦以彰太平之
偉烈且以昭示于無窮其詞曰維大祖之受命應上天之禎符奮布衣于淮右提一劍而長驅乃翦夷
于羣丑悉蕩滌于寰區(qū)既渡之江金陵是都虎踞龍蟠興王之居爰起鴻業(yè)肇開皇圖振光華于曠古
恢萬世于宏??埼沂セ实o膺寶厯奉天勤民太祖是式恩覃九圍仁周八極而晹應期民物豐植觀
四方之清寜乃有念于京邑維此北京太祖所屬天造地設靈鐘秀毓總交 于陰陽盡灌輸于海陸
南臨巨野東瞰滄溟西有太行之嶻嵲北有居庸之崢嶸 玉泉之逶迤貫金河而回縈瓊島上聳以
盤礴太液下澈而泓澄將繼志而述事必于此而經營乃勑羣工乃命百職萬方子來効勤殫力萃四
海之良材伐南山之巨石感恩意之昭孚戒經營而勿亟于是天心協(xié)順靈應彌彰布輪囷之卿云發(fā)
璀璨之祥光醴泉涌其浩浩甘露下其瀼瀼赫萬靈之呵 藹瑞氣于穹蒼乃卜良辰乃蠲吉日以相
以度以構宮室棟宇崇崇檐楹秩秩以葢以覆陶冶埏埴以繪以圖黝堊丹漆煥五采之輝煌作九重
之嚴密天地洞開馳道相連金鋪絢日玉柱凌煙星羅碁列璧璨珠聯(lián)虹飛霞擁龍翔鳳騫超凌氛埃
壯觀宇宙規(guī)?;掷蔚诋吘头钐煲俸跗淝爸斏韮昂跗浜笪┤A葢之在中竦摩空之偉構文華翼
其在左武英峙其在右干清并耀于坤寧大善齊輝于仁壽豁千門之云矗敞萬戸之輻輳至若丹闕
巍巍飛觀凌空觚棱上聳閣道遙通左祖右社蔚乎穹窿有壇有壝有寢有宮亦有天地以嚴其崇復
有石渠天祿以蓄圖書玲瓏綺□照耀文疏懸牙籖之萬軸列湘帙之紛如宛奎璧之宵映燦藜燈之
夜噓瀛洲文學之士閬苑列仙之儒備顧問于朝夕咸欽仰于圣謨又若大庖光祿列乎西東珍羞駢
羅玉食惟豐禁城之下金水溶溶畫棟凌云繡柱含空璇題耀日彩橋駕虹雕甍隠映寶殿玲瓏太孫
所居諸王之宮金枝玉葉照耀層空育徳講學宴適游從若夫御苑逶迤上林深窈有山有泉為臺為
沼巖谷谽谺云霞縈繞走有奇獸飛有靈鳥樂寛閑以棲息恣回翔以馴擾復有天開十二駿骨軒昂
渥洼神龍之種大宛名駒之良并權奇而雄杰或磊落而騰驤又若廩庾輪囷惟萬惟億豐歳所儲累
世之積玉粒金稃露積充溢國用所資人足家給復有武庫巍峩戈矛森列旗幟搖云鎧甲耀雪凜凜
白旄差差黃鉞四征不庭以彰九伐奮軍聲之揚揚振皇威之赫赫又若內帑充牣寶藏紆余奇珍異
產海匯河輸夜光之璧明月之珠琉璃翡翠瑪瑙珊瑚硨璖琥珀火齊璠玙錦繡迤邐 羅綺芬敷又
若百司庶府有綱有目文武頡頏為國鈞軸太學郡庠之并建琳宮梵宇之森矗列九衢之坦坦引六
街而相續(xù)閭閻櫛比阛阓云簇鱗鱗其瓦盤盤其屋馬馳聯(lián)轡車行撃轂紛紜并驅雜沓相逐富商巨
賈道路相屬百貨瑱委邱積山蓄又若歌樓舞榭艷態(tài)濃妝羅袖回雪清聲遶梁管炫嘔啞狎坐傳觴
娛青陽之麗景駐白日之飛光維小大之不遺仰制度之畢備斯皆圣智之籌謀實出宸衷之經緯儼
氣象之一新壯規(guī)模于萬世屹鴻基之豐隆偉山河之巨麗貽孫子以嘉猷紹先皇之初志邁豐鎬之
舊規(guī)軼漢唐之遺制于是厥功告成慶□天人乃歳辛丑維孟之春王正之月朔旦良辰圣皇臨御大
朝羣臣內外文武濟濟彬彬戎狄蠻貊工商士民稽首嵩呼抃舞歡欣筐篚具列方物畢陳以饗以餔
洽此皇仁大一統(tǒng)而無外藹至和于八垠臣忝詞垣職叨文字懷眷寵之彌深愧涓埃之無補際千載
之良逢幸微生之快睹傳盛事于將來奚往牒之足數(shù)祝圣壽于萬年播皇猷于千古金文靖集原楊
榮皇都大一統(tǒng)賦維皇明之有天下也于赫太祖受命而興寵飛淮甸風云依乗恢拓四方弗遑經營
既渡江右乃都金陵金陵之都王氣所鐘石城虎踞之險鐘山龍蟠之雄偉長江之天塹勢百折而流
東炯后湖之環(huán)繞湛寶鏡之函空狀江南之佳麗匯萬國之朝宗此其大畧也迨于圣王嗣大一統(tǒng)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