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天,我去了一趟豆瓣書店五道口店,彼時我正在為關(guān)于菲茨杰拉德的論文發(fā)愁,希望到這家書店,買一些可供參考的舊書。于是我買到一本魏樂德·索普(W.Thorp)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它是一本概論性著作,介紹了二十世紀前六十年美國文學的情況,其中在第四章“小說中的社會地位和等級(1920—1950)”中提到了菲茨杰拉德與《了不起的蓋茨比》。
索普說:“ F·司考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無疑是被人誤解的一個。他被稱為‘爵士樂時代的歷史家’,確是低估了他這個比任何其他作家都更了解美國富有階層的小說家。了解美國富有階級是他的專長,而他為了施展這種專長所受的訓練,最后使他的個人生活陷于崩潰?!倍?,他評論《了不起的蓋茨比》道:“作為一個年青人,菲茨杰拉德懂得富人有些什么(因為這也是他想得到的):金錢可以買到的一切——物品、宴會和荒唐。杰伊·蓋茨比想鉆進去的也正是這個閃閃發(fā)光的、幻想中的世界?!彼髌諏Α读瞬黄鸬纳w茨比》的討論到此為止,在第四章洋洋灑灑的文字中,關(guān)于菲茨杰拉德的篇幅只有半頁紙,索普重點談論的是德萊塞、劉易斯、法雷爾、帕索斯等作家,即便在關(guān)于迷惘一代的章節(jié)中,他的著墨點也集中于海明威、沃爾夫、??思{、帕索斯,而非菲茨杰拉德。
《二十世紀美國文學》
《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問世于1960年1月,索普的看法是當時美國文壇的一種權(quán)威意見,盡管五十年代美國掀起過菲茨杰拉德熱,但在六十年代初,菲茨杰拉德依然被低估,遠沒有今天的威望。社會上關(guān)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討論,也局限于對愛情、金錢、小說影射的爵士樂時代和作者本人的討論。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一部小說,如果沒有它,菲茨杰拉德不會有今天的文學史地位。在二十年代,盡管銷量慘淡,《了不起的蓋茨比》在發(fā)表后依然得到了主流評論界的贊賞。海明威、T·S·艾略特、卡貝爾、高爾斯華綏等人都在褒獎者的行列。艾略特就說:“事實上,在我看來,它是美國小說自亨利·詹姆斯以來邁出的第一步。”
艾略特對這部小說大加贊揚,事后證明,他的眼光是正確的。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阿瑟·米茲勒 (Arthur Mizner) 和小詹姆斯·E·米勒 (James E·Miller) 為代表的批評家重提《了不起的蓋茨比》。阿瑟·米茲勒在他關(guān)于菲茨杰拉德的傳記中說: “他(菲茨杰拉德)總是寫他自己和他周圍熟悉的人和事物 ,因此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是不可分的。”小詹姆斯·E·米勒認為:“《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非個人化的視覺呈現(xiàn) ,不僅是菲茨杰拉德驕人的成功 ,更是美國小說的里程碑。”這樣的評價在今天看來平平無奇,在當時卻是驚人的。批評家塞因(Charles E. Shain)也是菲茨杰拉德的擁躉,在1959年出版的《美國現(xiàn)代七大小說家》(Seven Modern American Novelists)中,他專門列出一章來評價菲茨杰拉德,認為“他(菲茨杰拉德)自己對羅曼蒂克的精神深深感到一種迫切的需求——有個英國人稱之為美國人‘對神話的渴望’──他明了現(xiàn)代人需要‘用一個龐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今來創(chuàng)造一個順理成章的過去’?!?/p>
菲茨杰拉德
此外,1958 至 1968 年這十年 ,還有每年專門的《菲茨杰拉德特刊》出版。時隔三十年,伴隨著冷戰(zhàn)陰云、戰(zhàn)爭的挫折、垮掉的一代崛起、熱烈的五月風暴以及新一輪對美國社會的擔憂,《了不起的蓋茨比》成為當時的熱門讀物,菲茨杰拉德這位邊緣作家再度回歸潮水中央,他的小說被重新評判,地位水漲船高,到如今,菲茨杰拉德已經(jīng)是美國當之無愧的經(jīng)典作家,《了不起的蓋茨比》成為美國文學必讀小說之一。
《了不起的蓋茨比》在美國成為經(jīng)典,但受制于“極左”的政治氛圍和階級斗爭,解放后近三十年,國內(nèi)都沒有一本關(guān)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漢語譯注。五十年代初,巫寧坤無意中將他從美國帶回中國的英文版《了不起的蓋茨比》借給個別學生,還因此背上“腐朽新中國青年”的罵名。1979年,學者黃紹湘編著的《美國通史簡編》批判《了不起的蓋茨比》是“把這個秘密酒販投機商吹捧成英雄人物,加以頌揚”的宣揚資本家腐朽的小說,而菲茨杰拉德本人被評定為“20年代壟斷資本御用的文藝作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化美國‘繁榮’時期大資本家罪惡勾當?shù)拇倒氖帧??!读瞬黄鸬纳w茨比》長期被視作“資產(chǎn)階級大毒草”,很少學者敢去接觸它,更談不上為它“擊鼓鳴冤”,所以學者董衡巽后來感慨道:“唯獨在美國極負盛名的菲茨杰拉德,我國介紹得最遲,評論文章也不多見?!?/p>
《大亨小傳》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誤解才逐漸澄清,此書的中文譯本終于多了起來?!读瞬黄鸬纳w茨比》的第一個中文譯本是1974年在香港由美國學者喬志高譯注的《大亨小傳》。1982年,周敦仁注釋《了不起的蓋茨比》,那個版本的譯名是《燈綠夢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1983年,巫寧坤翻譯《菲茨杰拉德小說選》,收入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同年,范岳譯的《大人物蓋茨比》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姚乃強、劉峰等人的譯本也先后問世,小說的譯名逐漸統(tǒng)一為《了不起的蓋茨比》。
在喬志高翻譯《了不起的蓋茨比》時,他注意到小說對美國社會危機的映射,認為小說表面上是愛情故事,實則是一場幻滅的美國夢?!洞蠛嘈鳌泛喗榫蛯懙溃骸耙粋€來自明尼蘇達州的窮小子(蓋茨比),一心追求紙醉金迷的‘美國之夢’,到頭來卻陷入悲劇而不可自拔,遭到上流社會的冷落排擠。”從此,分析小說與美國夢的關(guān)聯(lián)成為國內(nèi)《了不起的蓋茨比》研究的主要方向,各種角度層出不窮。而最早切入此角度的文章可追溯到1985年,李習儉在《外國文學研究》發(fā)表文章《“美國夢”的幻滅——評菲茲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指出蓋茨比的悲劇是美國社會青年對美國夢求而不得的一個縮影。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如學者陳媛媛、陳鼎斌認為:蓋茨比的夢想和理想的美國夢存在區(qū)別,蓋茨比的夢想并非真正的美國夢,而是變質(zhì)了的美國夢。
2018年出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臺灣作家張大春對蓋茨比與美國夢的探討別具一格。他在《重讀喬志高譯<大亨小傳>》里援引阿諾德(Mathew Arnold)的名言——“怎樣的生活,這問題本身就是個道德觀念?!闭J為菲茨杰拉德有一種愛上悲劇的沖動,“費茲杰羅決計不會忘掉自己的悲劇——設(shè)若沒有這種‘愛上自己的悲劇’的偏執(zhí),費茲杰羅可能永遠不能進入美國夢的核心,并揭露這個夢在‘道德問題’上既華麗、又荒蕪,既熱切、又枯槁的底蘊?!盵費茲杰羅即菲茨杰拉德,下文同。]而《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作家本人直抵美國夢核心的嘗試,蓋茨比是一戰(zhàn)后崛起的新版美國夢的載體,是伴隨工業(yè)奇跡、城市新興階級崛起、社會新思潮而產(chǎn)生的新式青年代表,張大春認為:這個形象之所以偉大,在于“這個兼具流氓與英雄氣質(zhì)的主人翁短暫的一生都緊緊擁抱著一個追求上進的童騃之夢,而當這個夢一旦落實在生活里面,竟轉(zhuǎn)而寄托于另一個夢境(一份純屬自我投射的愛情向往)為了維護所愛(盡管不值)而身家盡失,卻也在所不惜。換言之:對于夢想的熱切追逐(即便那是傖俗無比的名利權(quán)勢或虛幻無比的愛忿情癡)并無道德上的瑕疵,真正為阿諾德式的道德命題——‘怎樣生活?’”
改革開放后,《了不起的蓋茨比》翻譯熱掀起了國內(nèi)菲茨杰拉德研究的熱潮,學術(shù)界對他的看法從“爵士樂時代的編年史家”、“美國夢的批判者”拓寬到更多維度。其中,董衡巽、朱虹、施咸榮、李文俊等人于1978年編撰的《美國文學簡史》是開山之作,他簡要地介紹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在書中,董衡巽認為:《了不起的蓋茨比》“不論在思想還是藝術(shù)方面都是菲茨杰拉德最優(yōu)秀的作品”。林以亮同意董衡巽的看法,并認為“《偉大的蓋茨比》之被談論、被贊美、次數(shù)之頻不遜于二十世紀任何一本美國小說”。從此,關(guān)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研究走出階級斗爭文學觀,國內(nèi)學界對這部小說的看法逐漸與世界接軌。
仿佛野草被火苗點燃了,學者研究這部小說的熱情高漲了起來。僅僅1980年代,就有《美國現(xiàn)代小說家論》《美國文學選讀》《論菲茨杰拉德的小說創(chuàng)作》《菲茨杰拉德的小說藝術(shù)》等著作或論文談論《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們不約而同地對這部小說給出很高評價。從1979到1989,短短十年,國內(nèi)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看法實現(xiàn)逆轉(zhuǎn)。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九十年代后,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研究有增無減,據(jù)統(tǒng)計,從1990年到2000年有近60篇關(guān)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論文,它們分別從美國夢、浪漫主義、社會變革、宗教思想、階層斗爭、消費文化、象征隱喻、創(chuàng)作技巧等角度談論《了不起的蓋茨比》。以吳建國于2002年出版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為標志,《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國內(nèi)研究真正進入成熟。
這是一部比較全面的作品,收錄了作者過去20年的研究成果,對《了不起的蓋茨比》也有較深涉及。這本書共八章,涉及菲茨杰拉德的方方面面,其中第四章解讀菲茨杰拉德五大小說里,從社會反映、作者思想、小說技巧、文本隱喻等角度闡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吳建國對《了不起的蓋茨比》觀點的一個總概括。吳建國注意到康拉德對菲茨杰拉德的影響,以及小說獨到的敘事手法和尼克這個人物所起的作用,遺憾的是,《菲茨杰拉德研究》未能從宗教、種族、女性主義、浪漫主義傳統(tǒng)等角度深挖《了不起的蓋茨比》,也沒有結(jié)合對小說的負面批評,細究批評的分歧“來源何處”,在深度上還有所欠缺。
世紀之交,詹姆斯·L·W·韋斯特(James·L·W·West)編輯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初稿《特里馬喬》(Trimalchio)出版,評論界再次掀起研究《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潮流。當時國內(nèi)《了不起的蓋茨比》研究也頗有進展,除了吳建國的《菲茨杰拉德研究》,在社會文化角度上,1997年,陳法春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汽車隱喻》一文,另辟蹊徑,拓寬了研究小說的思路。1999年,方杰在《國外文學》發(fā)表《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文化神話模式》一文,他認為:“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解讀應該放在美國歷史的大文化語境中進行,蓋茨比的故事不僅僅是爵士時代生活的再現(xiàn),而且是美利堅民族浪漫主義渴望的表述?!?/p>
如果要對小說研究有一個宏觀的觀感,不妨參考J.布魯科林(Matthew.J.Bruccoli)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新論》,該書除導論外有五篇論述,第一篇追溯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文本傳播的復興過程;第二篇將這個問題置于漫長的爭取“偉大的美國小說”地位的背景下;第三和四篇分別考察小說中愛與金錢、秩序與幻想的主題;最后一篇討論了小說的獨特風格。
英文原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新千年后,值得一提的還有《卡羅威的“蓋茨比”》這篇論文。作者程巍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初稿到成稿的創(chuàng)作過程說起,判斷女作家薇拉·凱切(Willa Cather)筆下的人物瑪麗安·弗里斯特(源自《一個迷途的女人》(A Lost Lady))影響了黛西的塑造,同時他援引布魯姆的話,認為“蓋茨比的深處住著一個濟慈”,文章深入分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浪漫主義色彩和階層裂痕,指出在尼克的敘述中始終存在一個消極的幽靈。濟慈將“消極能力”定義為“一種能處在不確定、神秘、疑問的狀態(tài)的能力”,尼克就是這種消極能力的承受者,而這也是他欣賞蓋茨比的重要原因,因為蓋茨比有一種“我此前未曾在他人身上發(fā)現(xiàn)過而且大概今后也不可能發(fā)現(xiàn)的明確的一致性:他的每一步都走在通向‘那盞綠燈’的漫長道路上?!?/p>
受制于傳統(tǒng)研究思維,過去很多學者梳理《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研究文本,往往局限于專著和論文,其實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許多書評、散文也不乏關(guān)于《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獨到見解,除了上文提及的《重讀喬志高譯<大亨小傳>》,作家沈誕琦寫的非虛構(gòu)文章《毀掉菲茲杰拉德的女人》,從一個作者與作品互聯(lián)的角度,挖掘出《了不起的蓋茨比》里對菲茨杰拉德及其生活的隱喻。那個來自美國南部、迷得蓋茨比神魂顛倒的黛西,兼具了澤爾達與姞內(nèi)瓦·金(Ginevra King)的影子,沈誕琦認為,這當中杰內(nèi)瓦的顏色還更濃一些(這兩位女性在菲茨杰拉德生命中分量很重,澤爾達是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杰內(nèi)瓦是菲茨杰拉德的初戀。)。在閱讀了大量普林斯頓大學及周邊圖書館的原始資料后,她寫道:“(菲茨杰拉德)他開始寫短篇故事,第一篇就叫‘完美的一小時’,寄給姞內(nèi)瓦逗她開心。一個月后姞內(nèi)瓦回復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也叫‘完美的一小時’,講嫁入豪門卻婚姻不幸的女主角幾年后重見舊情人。女主角的名字叫姞內(nèi)瓦·金,舊情人的名字叫斯科特·菲茲杰拉德。即使在熱戀中,她都警醒地知道,他配不上她。他恐怕也知道,于是出于自嘲寫了很愛姞內(nèi)瓦的故事。他的一生中多次改寫過這個故事,最后一次是十年后《了不起的蓋茨比》,女主角的名字叫戴西·費伊,舊情人的名字叫杰·蓋茨比?!?/p>
澤爾達
而另一位作家梁文道關(guān)注的是蓋茨比本身。他在《一千零一夜》的文稿中指出:蓋茨比是美國“Self-made man”的代表。什么是“Self-made man”,簡單來說就是依靠自我成就的人?!八皇强坷^承得到他的財富,他不是靠他的出身階級背景,靠的是什么?完全就是一個人,拼命地苦干,當然還得強調(diào)他是老老實實講道德的人,一路一路往上爬,然后終于發(fā)財、終于成功了。那么這種人在美國特別受歡迎,大家很佩服,是美國夢的一個典型的代表?!?/p>
如今,《了不起的蓋茨比》已經(jīng)成為爵士樂時代的不朽記憶。菲茨杰拉德的幸運在于,他把握了一種青年情緒,這種情緒背后是美國的某種精神,它原本只是美國社會轉(zhuǎn)型的特定產(chǎn)物,是作家對環(huán)境(菲茨杰拉德同時了解美國的富人、新女性和底層青年)的本能反應,但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美國都市在全球不同地區(qū)的復制,這種情緒就不只局限于爵士樂時代的美國,成為全球化浪潮的一部分,小說的那種蓋茨比的“急切”、尼克的“疏離”,還有綠燈暗淡后的“崩潰感”,成為不同世界青年的共同情緒,不停拍打海岸的激流浪花。菲茨杰拉德不只影響到錢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蓋·特立斯(Gay Talese)等美國作家,也成為村上春樹等深受美國影響的作家實際上的“精神教父”,像《刺殺騎士團長》《燒倉房》這樣的小說,一次次喚醒了蓋茨比的幽靈,更印證了蓋茨比和尼克的處境,在今天依舊不過時?!读瞬黄鸬纳w茨比》對奮斗青年全方位的精確描寫,攜紐約模式的全球化復制(第三世界充滿紐約的拙劣模仿品),成為底層青年的深處共鳴。于是在多年以后,“我們奮力前行,逆水行舟”,依然“不斷被浪潮推回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