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父親趙冷月在書法上的三次逃離與“寫給自己的字”

知名書法家趙冷月(1915-2002)是對當代書法影響較大的書法家,其晚年“‘丑’就是美”的藝術(shù)觀和蓬勃的創(chuàng)作欲望使他在當代書法史上落下重重一筆。由上海書畫出版社與嘉興博物館合作編輯出版的《趙冷月墨跡

知名書法家趙冷月(1915-2002)是對當代書法影響較大的書法家,其晚年“‘丑’就是美”的藝術(shù)觀和蓬勃的創(chuàng)作欲望使他在當代書法史上落下重重一筆。

由上海書畫出版社與嘉興博物館合作編輯出版的《趙冷月墨跡大成》近日公開出版,澎湃新聞特刊發(fā)趙冷月之子趙明康追憶其父親書藝人生的文章。文中提及趙冷月先生在追求書法道路上的三次“逃離”及“衰年變法”等,整理歸納了趙冷月先生的書學主張,“父親認為自己的書法有兩類:一類是‘寫給別人的字’,另一類是‘寫給自己的字’。他把那些‘寫給自己的字’、自己滿意的作品,都整卷保存,不愿示人。晚年的父親聲譽日盛,但偶爾也流露不為人識的孤寂?!?/span>


晚年的趙冷月先生

曾有十年時間,我常常陪侍在父親趙公冷月左右,恰值父親晚年書風突變的時期。父親對我說:“暫且放下父子之尊卑,當作無話不說的藝友,一起來談?wù)摃ā!蔽遗闼奶臁⒄勊?,更多時候則是為他理紙、抻紙,看著他寫字。

那時家中住房并不寬敞,用于書法創(chuàng)作的桌面較小,需由我站在對面幫他拉紙,猶如充當“書童”一般。父親通常每天上午臨寫碑帖,午飯后稍作休息,便開始書法創(chuàng)作。令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他喜好書寫六尺、八尺整張或條屏,往往翰逸神飛地寫完一二百個大字,我必須跟上他的節(jié)奏,調(diào)整走紙的快慢,經(jīng)年累月也就配合默契了。未待墨跡乾透,父親與我便一起小心抬紙出門,經(jīng)由過道至電梯廳,攤于地上,以便能遠觀整幅作品,我們一同欣賞、評論,如不滿意,隨即毀棄,再回去重寫,幾乎天天如此,其情境如在眼前。


趙冷月20世紀50年代初期留影。

父親說過,書道之難、難于攀登蜀道。他一輩子仿佛是為書法而生的。錢君匋和鄭逸梅兩位先生曾分別為父親的書法集作序,父親也曾有自序、后記,從中可以窺見父親晚年書法探索與突破的概況。他也曾接受過訪談和總結(jié)過短文,言簡意賅、較少長篇大論。在六十余年的書法生涯中,他系統(tǒng)研讀書史、書論,而又時時進行質(zhì)疑和思考;在臨帖、創(chuàng)作并重的交替過程中深刻認知書法,他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者。父親相信書法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作為家屬,我僅記述若干片段、并盡力出版父親的遺作,以待方家批評。

父親認為書法“繩墨嚴謹”,不可“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必須對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法書不斷臨習,掌握其法度,并從中找到可以生發(fā)和變化的契機。他不斷告誡后輩,學書法開始時要從唐楷入手,橫平豎直就是書法;專注于一家一帖,要寫得“像”,能夠“入帖”,尤其強調(diào)書法“筆法”的重要性,將是否掌握“筆法”,作為區(qū)別書家與非書家的基本要素。在掌握筆法的基礎(chǔ)上,再掌握結(jié)字、章法和行氣。在深入研習階段,他尤其重視“學而能化”——書法研習不能拘泥于某家某法,更不能被既有的“法度”所困死,而應該廣收博取、最終形成自家面目。父親說過:“書道宜博采眾長,遍臨百家,令人不知所宗?!彼麑τ诟鞣N碑與帖的特點和源流非常熟悉,強調(diào)“取法乎上”,他曾說過,宋代以下的書法不必去學,看看即可。鑒于此,我們著重選錄了父親晚年對數(shù)十種漢魏碑版的臨摹之作,這類作品皆為首次集中出版。


草書 杜甫 《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

父親曾笑談,在他的學書過程中有三次“逃離”。少年時學祖父介甫公,幾乎可為其代筆,年稍長即自覺地“逃離”祖父,回到“二王”和唐楷的路子上;青年時喜歡蘇、米,尤其專注臨習米芾書法,又惟恐染上“習氣”,花了極大的力氣從米字“逃離”出來;中年以后特別喜歡顏真卿,楷書能亂真,幾乎被顏字“困死”,這次“逃離”極其艱難,憑藉其晚年對于碑學的深刻參悟,才僥幸洗脫顏書的“俗套”——這在顏真卿本身固然是創(chuàng)新自立,在后學者又何嘗不是“枷鎖”,因為藝術(shù)貴在超然脫俗、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而不能被某家某帖“套”住。

父親在書法藝術(shù)上不斷進取,因緣際會,皆因有其豐厚的人生經(jīng)歷和高度的自覺意識。

首先,父親雖然生逢亂世,除少年時曾罹患一次重病外,生活基本平安無憂,而其交游、見聞則非常廣泛。青年時期即在嘉興、吳中鬻字并設(shè)帳授徒,收入穩(wěn)定。父親為人寬厚、朋友眾多,后來也未受到歷次政治運動的直接沖擊。他生活簡單,對物質(zhì)要求不高,平時對錢的概念極為淡泊,有了即買碑帖、字畫,故而其碑帖收藏堪稱宏富。退休后聲譽日隆、廣受尊重,書法潤格收入頗豐,住宿條件也得以改善,母親及我們眾子女也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故父親可以心無旁騖,一生只專注于書法這一件事情。

趙冷月節(jié)臨爨寶子碑

其次,父親中年移居上海,是他的人生的一大轉(zhuǎn)折點。眾多藝友、諍友,皆是識見高超的海上書畫界的名宿,關(guān)良先生是他的摯友,藝術(shù)趣味十分相近。他與來楚生先生亦是至交,來先生曾先后為他刻十余方常用印章。父親還與謝之光、方去疾、王蘧常、張大壯、翁闓運、朱屺瞻、錢君匋、王個簃、謝稚柳、陸儼少、唐云、程十發(fā)等先生有密切交往。海上藝壇的開放多元、兼收并蓄,為他提供了深厚的藝術(shù)滋養(yǎng),與這些老朋友們談藝論道,能直言不諱,互通有無、相互啟發(fā)。父親高興起來非常健談,往往著重討論藝術(shù)之韻味、格調(diào)、器局等“形而上”的話題,猶愛與年青的書法同道們交流觀點,并欣賞年輕人的敢想敢做,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激勵。


20世紀70年代中期趙冷月與關(guān)良、朱屺瞻合影。

20世紀70年代末與顏文樑、黃幻吾、陸儼少、陳巨來(右起)合影。

再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氛圍總體上寬松、活躍、開放、求新。父親的所思、作為,離不開他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在這樣一個革故鼎新的歷史時期,他率先提出要給書法藝術(shù)“松綁”,書法不應被“二王”帖學、晚清碑學等任何一種成熟的技法體系所徹底困死,他的這一思想,對于書法在當代的發(fā)展、演化,也具有啟發(fā)意義。父親晚年的書法獨具個人面目和“新理異態(tài)”,但他并非離經(jīng)叛道、刻意為之,仍是在傳統(tǒng)書法范疇內(nèi)的探索與變化。由于世事變遷而導致書法的傳承出現(xiàn)了某種斷層,在老一輩的海上書家中,父親則相對年輕些,他無疑也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趙冷月楷書 《蘇軾 隆中》

百年以前,父親的嘉興同鄉(xiāng)前輩沈曾植先生提出“碑帖融合、南北一家”的書學主張,影響巨大。由于二十世紀考古發(fā)掘的巨大進展,漢字書法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大量早期文字墨跡被不斷發(fā)現(xiàn)和出版。父親對這些書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發(fā)現(xiàn)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得以上溯秦漢魏晉書法流變過程的各種銘文、簡帛、石刻、殘紙、墨跡等等,領(lǐng)會各種書體結(jié)構(gòu)和書寫趣味的變化,進而與他本已全面掌握的帖學和碑學手段進行反復淬煉融合。他突破帖學和碑學所固有的強大束縛,從這些處于書法源頭的字形和墨跡中,感知其中所蘊含的前人未充分重視的豐富信息,并加以消化應用。


趙冷月隸書《 蘇軾 書軒》

他的書法研習之路仍是從傳統(tǒng)帖學入手、“由唐溯晉”。但凡成功的書家往往言必稱晉,在其書法中得到一些“晉味”便止步自適,而父親在六十歲以后即由帖學轉(zhuǎn)向碑學,約七十四歲以后在碑版、法帖和簡紙之間來回取法,求得“豪華落盡”的質(zhì)樸和大雅之境。他不拘泥于“晉唐”成法,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力圖擺脫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子、甚至擺脫自己原來的影子,不斷地在變化中使作品的趣味和格調(diào)得到升華。因而他由“晉唐”這一千古不變的學書之路進入了傳統(tǒng)書法之堂奧;晚年的父親則不以“晉味”為終點,而是追根溯源,以魏晉筑基、融彙秦漢,全力追求疏放簡遠、典雅高貴的意韻,概而言之其書學思想可歸納為“書跡融合,漢唐一家”。

最后,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父親的高度自信和自省。書畫之道,一旦成名便往往為聲名所累,只想守住既有成就,通常周圍人也是恭維居多、批評者少,因此,全憑自身的省悟,才能做到不落俗套、不自欺欺人。父親謹慎自律,厚道質(zhì)樸,直言無忌,近乎天真,然他在書法藝術(shù)的探索上卻是極其“不安分”的,不斷自我否定、“不結(jié)殼”。


趙冷月魏碑書法 《蘇軾宿九仙山》

父親一直強調(diào)書法要有“清氣”,以蘇州鄧尉“清、奇、古、怪”四柏比喻書法:其中的“清”是基礎(chǔ),這個“清”是清透、俊朗、勁健的意思,他也反復強調(diào)書法要“脫俗”, “俗”不是指低俗,而是指那種隨人作計、了無新意的“俗套”。他常常對求教者說:“寫字一定要膽子大,越是想寫好、越謹慎,則越寫不好;要敢寫、放開寫。如果覺得放得太開,還可以收回來再寫,難道你還怕這紙和筆不成?”從表象來看,父親的探索和突破近乎“百無禁忌”,但深入體察后可知,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始終是有“放”有“收”的,可以寫得“強橫”,但同時也一定得“講道理”。他始終遵循著傳統(tǒng)的法度,只不過這“法度”已經(jīng)被不露痕跡地“化掉”了。他是在傳統(tǒng)書法的范疇內(nèi)力圖出新,而不是毫無來由的隨意揮灑。

就創(chuàng)作態(tài)度而言,父親是極其嚴謹認真的,在創(chuàng)作大幅作品前,必先醞釀、構(gòu)思,常常在休息時也以手指畫沙發(fā)扶手。每天上午臨寫碑帖的同時,也在為下午的創(chuàng)作做準備。進而從上午臨寫的某些碑帖中得到的“味道”,可以自然地滲入于他下午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他也留下了大量寫在小尺幅邊角紙料上的書法小品,極富天趣,這些多為他創(chuàng)作大幅作品前的構(gòu)思創(chuàng)作小稿,選擇其中滿意的草稿,也落款、蓋章后留下。可見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不是率意而為,而是用心良苦、殊途同歸。


趙冷月榜書 《亨嘉》

父親一旦提筆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便判若兩人,充滿激情。他反對刻意的擺布,不作須臾遲疑,享受心手相應的書寫狀態(tài)。整個書寫過程也有某種“實驗性”,為寫成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常常廢紙無數(shù),那些成功的作品皆為一氣呵成,他自己都無法再行復制。他反對書法的程式化、美術(shù)化,認為尊崇“法度”不應被理解為回到“規(guī)范化”的漢字書寫,那樣不足以表情達意,他享受書寫過程中那種活潑流暢的意興。

高度變化的字形、隨跡而化的謀篇布局,既是人力所為,更是妙趣天成,具有不可重復的“偶然性”。坊間有很多仿制父親書法的贗品,多數(shù)是仿其七十歲以前的作品,然其晚年作品無法仿作,因為其中沒有“成法”,找不到可資重復和模擬的“抓手”。

父親曾說過“丑到極點即美到極點”,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離不開當時的特殊語境,他的這一表述有強烈的矯枉過正的意圖。在當時以流美的帖學為主體的書壇中,任何敢于越雷池一步的想法和做法,都有招致批評乃至責難的可能,即便在三十年以后的今天,對于他的書法觀點和實踐,書壇同道們雖不以為怪,但也未必都能理解,可以想見在當時他所面臨的重重阻力。他僅以一己之力,毫不妥協(xié)、一意孤行。他所指的“丑”,并不是與“美”相對立的“丑陋”,而是指脫離世俗的“漂亮”、“工整”、拒絕淺薄的“好看”、“秀美”,全力追求一種厚、大、重、拙的壯美,甚至帶些殘缺的蒼莽之美。


趙冷月行書 《李白 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書法界一直認為父親是“衰年變法”,他本人對這種說法并不完全認同,因為中國書法只有一種,古今文字書法有共同的源頭,書法原本就沒有新與舊之差異,只有個人風格和意趣的不同。他不是刻意地“為了變而變”,即便有所謂“變法”,也是熔冶各體各家的傳統(tǒng)法度后,再陶鑄自我性靈,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的“變化”。漢字由“書寫”發(fā)展成“書法”,是在不斷地為書法做“加法”,使?jié)h字變得越來越精美細膩、技法也越來越複雜,這好比給“書寫”本身不斷地穿上了一件件華美的“書法”外衣。千百年來累積的外衣已變得十分沉重,如果去掉一些負擔,回歸質(zhì)樸、簡潔,直指人心、直抒胸臆,則又是一番新境界。當然,這“外衣”必須先得穿上,然后才有可能脫去。如果對于傳統(tǒng)書法未曾登堂入室,或者求脫過早,則不得門徑。必須先由“晉唐”進入傳統(tǒng)書法堂奧,并經(jīng)過長年的積淀和參悟,方可謀求出離與跳脫。

父親六十歲以后退休在家,全部的時間投入書法研習之中。他每天上午四五個小時日課,從不懈怠。往往先從拙重、渾穆的碑版開始臨寫,稍作歇息,再臨寫輕快一點的法帖,互相交替。即使在其晚年,他也并未“放棄”帖學,仍時常臨寫顏真卿《祭侄稿》和蘇軾《黃州寒食帖》。

父親臨帖,看似率意地以筆畫紙,實則在著重感受其中的氣息和韻致,而非描頭畫腳。他非常喜歡簡牘墨跡,尤其喜歡西域殘紙《李柏文書》《濟白帖》,愛其天真、不做作。父親反復觀摩、意臨,他不僅揣摩其“形”,還洞察其中生動的意趣,真切地體會古人“活潑潑的”書寫意興。對于簡牘、敦煌書法和西域殘紙墨跡,父親認為不可過多實臨,因為這類墨跡的書寫速度太快,其中的“法度”尚不齊備;簡牘的率意快捷書寫會使線條飄薄,必須有雄強的筆力纔能駕馭它;但可多讀、多看,臨寫其大意,體味其中樸素、自然的“氣息”。


1994年趙冷月與程十發(fā)笑憶當年牽手之作。

父親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追求目標,是要做到“上下通會、镕鑄古今、自出新意”。他對書法注入了畢生的精力和深情,在晚年仍自稱:“我自有通會之感。雖然通會,卻尚未能馳騁于書法的化境之中,是唯一的缺憾?!?/p>

有缺憾,便有追求。我想,對父親來說,或許八十歲才是一個開端吧。因而,他的探索永不止步。父親除了對漢隸北碑下過苦工夫以外,外界很少知道他對篆籀也有涉及,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草書作品。他對漢字書法的整體演變爛熟于心。在他的作品中很難找到高度重復的字形結(jié)構(gòu),而是變幻莫測、隨跡而化,字體的界限被無意間打破了,比如常常出現(xiàn)楷化的隸書,或帶有隸意的楷書。每一個字的寫法, 秉承服從章法布局的需要而隨機應變。如果僅著眼于單一的筆畫,或者以單字觀之,時常感覺不穩(wěn),而通篇觀之則生動自然。他遍臨漢碑,于漢隸用心最多,研習《張遷碑》時間尤長。他在隸書書寫的酣暢“意興”上,明顯地表現(xiàn)出簡牘率真書寫的意味:行筆簡直、一氣呵成,且不失堂正氣象。他一改歷來隸書寫法的生澀、滯重,變得俊朗、爽健,“不與明清人爭高下”,而自成一家。他曾長時間臨習六朝碑志,楷書從北碑中求變化、力避板刻。行書用筆質(zhì)直、古拙,而少婉轉(zhuǎn)、纏繞。晚年喜作大字榜書,雖廢紙無數(shù),但也留下來一些得意之作。他認為大字榜書有其自身固有的章法,切不可用寫小字的方法去放大了寫榜書。常有斗方單字書法,配以小字長款,多錄先秦六朝古文,生動有趣。他的金文、篆書作品在外界流傳極少,輔以行書釋文和落款,謀篇布局變化多端,為其晚年自娛之作。他曾反復臨習孫過庭《書譜》,熟知草法,其篆法、隸法、楷法,雖不囿于某家某帖,常有變化或者雜糅,但均有其出處、絕不臆造。他寫的每個字都有『情態(tài)』,讓字在紙上“動起來”、“活起來”,賦予這些字以活潑的氣息和旺盛的生命力?!爱愺w同勢”,不僅在書體上打破界限,在書寫節(jié)奏和意趣上,也有各體書法間的融合,例如他的金文書寫,采用的是行書的節(jié)奏,全憑雄強的筆力使線條沉著古穆;他的墨法也豐富多變,有意無意、隨濃隨淡,在大字榜書上尤其明顯,其大墨海常年不清洗,新墨、宿墨混用。正是因為融彙各種書體、通古會今,方能自出新意、開書法未有之境。


趙冷月篆書 《重裝靜對七言聯(lián)(上)》

當年書法界對其晚年書風的批評聲音很大——他不辯解、不爭論,只是不斷地書寫、嘗試、突破。這一時期,父親是寂寞的,又是快樂的。既然有人說『不好』,但又講不出充分的、令他信服的理由,那么他就想著把他的作品留給后人去評價。那些言辭激烈的批評,不僅沒有妨礙他的探索步伐,反而成為了一種激勵——他只想寫出更好的、能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他對自己的努力也有很清醒的認識:既然是在作探索,有成功,也一定有失敗;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他也保持著強大的自信——“今人不必不如古人”。他的書法內(nèi)容多出于古文名篇,詩詞多來自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劉長卿、蘇軾等等。父親尤愛書寫東坡先生詩詞,他曾多次書寫“目擊道存”、“默悟通神”、“一靈獨覺”。在苦于創(chuàng)作沒有突破時,書寫“騎牛覓?!?、“螞蟻啃骨頭”、“騎虎難下”,甚至寫“一塌糊涂”,并張掛于其書桌對面——由此可見其心跡。他與晚年黃庭堅的感遇一致:“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未嘗一事橫于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他晚年創(chuàng)作的那些帶有探索性、自娛自樂的作品,不送人、不展出、不出版,而是自己保存,未有流散,客觀上也導致書法界雖然稱其“衰年變法”,但對他的晚年書風,其實難以窺及全貌。


趙冷月篆書 《重裝靜對七言聯(lián)(下)》

他認為自己的書法有兩類:一類是“寫給別人的字”,另一類是“寫給自己的字”。前者不能全然不顧及別人是否喜歡,后者則是自己的天性流露,帶有”墨戲“的暢快。前者較受歡迎,后者則未必有多少人理解和接受。因此,他把那些”寫給自己的字“、自己滿意的作品,都整卷保存,不愿示人。晚年的父親聲譽日盛,但偶爾也流露不為人識的孤寂,他曾對我感嘆:”我寫這些字,已經(jīng)過念頭(過癮)了,留給后人看吧。“

父親曾有一則題識:”書道古來繩墨嚴謹,唯有志之士突破、自創(chuàng)一格。唐人魯公創(chuàng)楷,自成一家;當代人視為不類,似為野耳;千百年后奉為一代之尊?!罢\然,書法之難,難在”自成一家“。父親對書法藝術(shù)的追求和探索,是熱烈、純粹、堅韌和超拔的,他晚年風格獨具的書法作品已陸續(xù)得到展覽和出版。我作為家屬也深深體會他付出的心力、飽嘗的甘苦。對其書法藝術(shù)而言,仍是一個可深入研討的課題。出版這些作品,使之較為全面地公之于眾,即是一種”呈現(xiàn)“——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些作品,感受其墨跡和韻致,并作出真切的賞析和批評。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