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xù)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稱“《知否》”)改編自鄭怡(筆名“關心則亂”)的同名網(wǎng)絡文學作品。小說以簡·奧斯丁《曼斯菲爾德莊園》為靈感,參考明清禮序制度構建了一個虛構的“大周”朝,主人公姚依依原本是一名當代基層法院書記員,因故穿越到大周,成為中等官宦人家的庶女盛明蘭。因嫡貴庶賤,擁有成年人靈魂的庶女明蘭不得不憑借著對古代禮教秩序的遵從和理解,利用智慧絕地反擊,最后在婚姻生活中勝過了家中所有姐妹,生下四個優(yōu)秀的兒子,光耀門楣。
電視劇在保留網(wǎng)絡小說中一些主要情節(jié)的基礎上做了大幅度改編,刪去“穿越”設定,將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設定在北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半架空處理——即在器物和市井風貌上盡可能再現(xiàn)宋代風貌,而在人物和社會禮儀律法等制度層面上做架空。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知否》圍繞的核心都是“嫡庶”問題。絕大多數(shù)主要情節(jié)都圍繞著嫡庶紛爭展開,“庶出”被設定為一種絕對的身份上的劣勢,成為女主角個人奮斗歷程必須克服的困難,女主角日后的成就與低位的出身構成了《知否》故事中最戲劇化的落差。
《知否》電視劇截圖。
嫡庶尊卑的確是古代封建禮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不像《知否》中表現(xiàn)得這般絕對化?!吨瘛纷鳛椤胺N田宅斗文”中的代表作品之一,體現(xiàn)了我國當代同類網(wǎng)絡文學作品對古代嫡庶觀念的重建,映射出當代市民社會中強烈的被剝奪感與生存焦慮。
種田宅斗,歷史重構
“宅斗”是“種田文”發(fā)展至后期的產物?!胺N田”最早來源于策略類電子游戲,玩家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為原則,在自己的地盤上韜光養(yǎng)晦,逐步擴張勢力,最后全面征服?!胺N田”考驗玩家統(tǒng)籌規(guī)劃能力,要義在于拼搏進取、步步為營。早期種田文通常為架空歷史、異界設定,作者在設定好的時空中耕耘領土,并進行科技、經(jīng)濟、軍事、政治等方方面面制度建設,后來演變成描繪家長里短、日?,嵤碌念愋?。發(fā)展到后期,“種田文”從普通農家拉家常升級為封建大家庭中主人公奮斗故事,文中既要展現(xiàn)所設定時代的世俗人情、器物風貌、禮序制度,也要展現(xiàn)封建大族矛盾斗爭、興衰變遷。其中大家族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嫡庶傾軋斗爭是“種田宅斗”的重點表現(xiàn)對象。
“種田文”類型與寫作者之間存在兩項不成文的約定,其一是不能安排主人公跌入深淵獲得絕世武功秘籍、或有貴人相助逃出生天等“開金手指”的設定;其二是要求作者竭盡所能地通過筆力再現(xiàn)所設定時代的日常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涉及人物的吃穿用度、各方面的經(jīng)營管理以及生活中的婚喪嫁娶、休閑娛樂等時不能天馬行空,必須時常查閱、參考資料,有一定的寫作準入門檻。因此,許多作者或是在簡介中事前聲明缺乏嚴謹考據(jù)可能出現(xiàn)疏漏錯誤,或是參照同類型中較為成功的作品,借用或沿用其中某些細節(jié)和制度設定,致使許多強化身份落差的戲劇性設定愈來愈夸張,愈來愈離譜。
粗略統(tǒng)計,《知否》小說全文中“嫡”“庶”各出現(xiàn)四百二十余次,是整篇小說最核心的論點?!暗帐币彩欠N田宅斗文類型中的核心話題?!都t樓夢》第五十五回趙姨娘找管家的親女兒賈探春索要銀兩,翻出嫡庶問題來討得探春一頓哭罵,這一回標題前半句是“辱親女愚妾爭閑氣”,種田宅斗文不僅要爭這股子閑氣,還在架空或半架空設定中,替古人創(chuàng)制了一套等級森嚴、秩序分明且固化嚴重的貴嫡賤庶差序格局。種田宅斗文常見的設定包括但不限于庶子不得參加科舉,即便參加科舉成績不得超過嫡子,庶子官階不得超過嫡子,庶女嫁入門第不得高于嫡女,庶女只能嫁給庶子,庶女只能做妾,庶女被記在嫡母名下便可以成為嫡女,等等。這些當代對古代秩序的顛覆性再造,反映是當代人對穩(wěn)固秩序的追求和想象。
《知否》電視劇截圖。
人以才進,不論嫡庶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認為“殷以前無嫡庶之制”,隨著宗法分封制度的建立,上層貴族明確尊卑、調整分配秩序開始區(qū)別嫡庶妻,以明確子代的身份。王充《論衡·書虛》中有:“桓公之過多內寵……世聞內嬖六人,嫡庶無別,則言亂于姑姊妹七人矣?!饼R桓公寵嬖嫡庶無別,五子爭奪國君之位,國家內亂,齊桓公去世后三月有余財?shù)靡匀霘毾略???梢姷帐袆e的觀念主要是為了明確繼承、維護秩序。
春秋時期,周王室式微,卿大夫封邑仍十分普遍,戰(zhàn)國時期,陸續(xù)展開的變法運動逐漸剝奪了舊貴族特權,周以降的宗法分封制度趨于崩潰,以此為前提的嫡庶妻等級婚制也喪失了實際意義,但仍發(fā)揮作用。以禮制中喪服制為例,《儀禮》規(guī)定:“父卒,子為嫡母服齊衰三年,父在,為齊衰杖期,士人之子為庶母服緦麻三月,大夫以上為庶母無服?!钡帐薹频燃壊顒e巨大,秦漢時期大抵如此,至東漢晚期,鄭玄為《儀禮》作注以為,“大夫之妾子,父在為母大公,則士之妾子為母期矣,父卒則皆得伸也?!睎|漢社會庶子為庶母服緦麻太輕,從側面反映出庶母地位有一定提高。
魏晉時,貴嫡賤庶風氣仍然濃厚,三國時魏人裴秀少年成名,“秀母賤,嫡母宣氏不之禮。”但同時期也有很多主張?zhí)Ц呤傅匚坏穆曇?,為庶母服喪三年如嫡母者大有人在,《北史·劉豐傳》載北魏劉豐八個兒子皆為庶出,“每一子所生喪,諸子皆為制服三年”。唐“以人才進,不論嫡庶次”的官僚選拔觀念是使得嫡庶制度進一步模糊,唐律對家產繼承問題作出明確規(guī)定,“諸應分田宅急財物,兄弟均分……同居應分,不均平者,計所侵,坐贓論減三等”。宋承襲唐制,實現(xiàn)兄弟均分、子承父分,除立嗣襲爵之外,嫡庶分別已經(jīng)被很大程度地淡化了,甚至連得到家族承認的非婚生子,也能參與繼承。明代庶母地位進一步提升,《明史·志第三十六·服紀》載“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斬衰三年,嫡子眾子為庶母,皆齊衰杖期?!鼻宕匾u,并以國家制度確立下來。
縱然庶母地位抬高并沒有完全消弭嫡庶差距,但強調嫡庶之別卻不常見。即便在嫡庶觀念強、門閥觀念重的魏晉時期,將嫡庶搬到臺面上講也是為人恥笑的事?!段簳ご薜拦虃鳌份d,臨清官員崔道固庶出,嫡母所出行地對其不仁,于賓客前恥笑其生母,“母謂道固曰:‘我賤不足以為報貴賓,汝宜答拜。’諸賓客皆嘆美道固母子,賤其諸兄?!焙螞r后續(xù)朝代嫡庶差別待遇逐漸縮小的時期。
種田宅斗文將嫡庶問題從幕后搬到臺前大書特書,因其量大、文與文彼此照應,且多少摻雜些許史料,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一些讀者對于古代歷史的認識,而類似《知否》的影視劇化,則將這種當代話語對古代禮序制度的顛覆性重塑突破既有的網(wǎng)絡文學受眾范疇,配合電視劇制作團隊仿照《清明上河圖》布景東京汴梁城,使用宋代形制器物等手法,真真假假地一并兜售給大眾,進而在傳播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對公眾歷史想象的重構。
《知否》電視劇截圖。
嫡庶背后,借酒澆愁
如果說宮斗小說變相表現(xiàn)了當代人對職場政治累積壓力的宣泄,那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種田宅斗表現(xiàn)的就是當代市民階層回避強烈的被剝奪感與生存焦慮的潛在心理追求。種田宅斗對穩(wěn)固的嫡貴庶賤禮序制度的尊崇、維護與再造性強化,本質上表現(xiàn)的是當代人日益保守的價值取向。
種田宅斗文大多涉及“穿越”設定,女主角是穿越到古代某時期的當代女性,且多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許多角色在當代有過或長或短的社會經(jīng)歷。穿越之后,許多角色仍然帶入當代視角重新解讀古代世俗人情風貌,或批判或贊許,無論設定角色是嫡是庶,大多嚴格遵照古代禮序、忍耐克己,在處于低位時憑借聰慧柔順討得與己有益者歡心,待到得勢時通常又變成秩序的維護者,放手做自己也不跳脫出既定的禮序框架。這一類型在網(wǎng)文作品中頗受歡迎,受眾面頗廣,庶女庶子一番拼搏,最后的追求是“不是嫡出勝似嫡出”的“正室范兒”。電視劇《知否》盡管否定了小說中的“女子讀書無用論”,卻也認為嫡庶一目了然,庶出賢德表現(xiàn)為“不如做個純臣”。
《知否》電視劇截圖。
《知否》女主角所謂“賢與不賢,難以分辨,嫡庶一目了然,不必爭執(zhí)”,否定的是流動與教化的可能。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受工業(yè)化和體制轉型影響,我國總體職業(yè)結構持續(xù)發(fā)生變化,四十年間總體流動率保持著上升趨勢。改革初期,人們從十年動蕩激烈的政治運動中逐漸回歸日常生活,國家有關出身的“去分層化”政策在這段時間被逐漸虛弱,來源于日常生產生活的社會階層生產機制重新發(fā)揮作用。然而,在我國經(jīng)濟持續(xù)不斷增長的同時,社會經(jīng)濟不平等也在惡化。以收入不平等為例,我國居民收入基尼指數(shù)從1980年的0.23持續(xù)增長,至2008年達到0.491,其后雖有所下降但也一直維持在0.46以上。隨著社會不平等的程度加大,漸進式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階層群體開始尋求鞏固自身所處地位,社會主導價值取向日漸保守。而全球性經(jīng)濟不景氣及國內經(jīng)濟增長步伐放緩則為此創(chuàng)造了空間。
這四十年間也是獨生子女政策施行的時代。獨生子女一代多半伴隨著權威型家長的協(xié)作性教養(yǎng)方式,獨生子女大多具備一種權力感(sense of entitlement),更善于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教養(yǎng)方式是文化資本身體化的一種途徑,而文化資本是考量個人所處社會階層的重要維度。布爾迪厄的階層軌跡理論認為,不同階層的關系主要來源于家庭地位的差異,難以通過社會流動完全消除,換言之,無論獨生子女在當下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是否仍具備社會流動空間,其獲得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其所選擇的對子代的教養(yǎng)方式仍然可能保持一定的內在一致性。獨生子女一代及其所培養(yǎng)起的下一代仍然秉持捍衛(wèi)自己利益的權力感,因而在經(jīng)濟放緩的大環(huán)境下,指向外部的拓展新資源的空間已經(jīng)不多,鞏固既得利益成為當務之急,市民社會既要面對缺乏上升空間的事實,也要掙扎著擺脫“下流社會”,被剝奪感和生存焦慮也更加嚴重。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稱,現(xiàn)實的人不僅要進行物質生產、人自身再生產、精神生產、人與自然關系的再生產,而且還要進行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對于多數(shù)無法直接參與社會制度建構的普通市民而言,排解被剝奪感與生存焦慮的方式就是通過介入一種保守的、穩(wěn)固的體制形態(tài)中重新生產社會關系,獲得喘息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種田宅斗”,在種田宅斗世界中,嫡庶尊卑一目了然,遵從穩(wěn)固禮序者被賞識,也是最終獲得利益最大化者,只要掌握足夠的生存智慧,沉得住氣、耐下心來,就能夠迎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