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深圳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李大華教授攜新書《老子的智慧》《莊子的智慧》做客深圳書城·中心城北大博雅講壇,從新的視角解讀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為我們解釋了為什么老莊思想并不消極,以及其中的智慧對于我們現(xiàn)世生活的啟示。以下講座內(nèi)容摘編自現(xiàn)場錄音整理稿。
李大華教授在講座現(xiàn)場
雖然老子、莊子是兩千多年前的人,但是他們的思想?yún)s能夠穿越時空:《老子》《莊子》不僅僅是為那個時代的人所寫,我們現(xiàn)代人也總能從他們的文字中產(chǎn)生共鳴。這是因為我們的生存處境沒有變,我們?nèi)耘c古人一樣,要面對智愚、貴賤、是非、弱肉強食等等這些問題。很遺憾的是,許多人看懂了文本,卻沒有讀懂文本背后的深意,其實老子和莊子并不消極,他們的思想對于今人而言依然大有裨益。
老子和莊子并不消極
在幾千年的文化中,許多中國人會認為老子、莊子看起來是消極的,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學(xué)者。但是,老子、莊子原本就不是消極的。臺灣一個很著名的學(xué)者陳鼓應(yīng)先生,曾經(jīng)說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正是因為學(xué)了《老子》《莊子》而變得積極起來了,這與我個人的感受也是一樣的。但為什么在那么多人心目中老、莊是消極的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讀懂。
其實,老子、莊子是要我們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情。我們心向往超越,向往神人、圣人、仙人,因為有了這樣的向往,促使我們把世俗的東西做得更好,而不是說我們心飄飄然,卻怠于做事。一個人如果從來不想當(dāng)官,這樣的人往往能當(dāng)一個好官。如果一個人總想當(dāng)官,即便當(dāng)了官也不一定是一個好官,原因就在這里。他以出世的態(tài)度來做事,只在乎民意,不在乎得失,他就更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如果他一個勁想著往上爬,眼睛總瞄著上面而忽視了民情,怎么可能當(dāng)上一個好官?道理就在其中。這也是為什么說做事情有時需要有一種“游戲”的心態(tài),以“游戲”的心態(tài)去做事情,反而會把事情做得更好。
老子、莊子究竟是什么人?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00多年,屬于春秋時期,他當(dāng)時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他通古今、觀天下,所以天下的動態(tài)盡收眼底。當(dāng)時東周末年,天下即將大亂,到了一個“賢人該隱”的時候了,于是老子就向西而去,這便有了“紫氣東來”的典故:老子當(dāng)時騎著青牛,向西遠行,這時陜西有一個叫尹喜的地方官,看到東面有一團紫氣飛過來了,便言“紫氣東來,必有圣人來之”。尹喜在陜西設(shè)下了祭臺,請老子把學(xué)問留下,于是老子就在樓觀臺講出了《道德經(jīng)》五千言。
在當(dāng)今世界上,所有的中國文化典籍中翻譯得最多的一本書就是《老子》,僅英語就翻譯了多達幾十種。中國文化傳到西方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不是《周易》,也不是《論語》,而是《老子》。傳說尼采曾經(jīng)說“老子的這本書就像‘永不枯竭的井泉’,這五千個字就像是一個永遠也取之不盡的泉井”。因為老子做過史官,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比較大,所以中國人有個說法叫“中國的文化出于史官”,中國文化是從史官出來的。
在《道德經(jīng)》五千言中,老子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道”的述說者,而從來沒有說“我就是道”。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即我說的東西很容易懂,很容易實行,但是天下人能夠聽得進去的少,能夠?qū)嵭械娜擞稚?;所以他又說“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真正有思想、有學(xué)問的人穿著粗糙的衣服,但是懷里卻揣著寶玉,既然圣人都如此,我們作為一個平常人更應(yīng)保有一顆平常之心。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道家有幾句評論:“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即道家對萬事萬物都給予幫助,使它們能得到呵護,茁壯成長,但是從來不去彰顯自己的存在;雖然說的不是很多,但是很管用,實行起來事半而功倍,效果顯著。
《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
相比老子而言,莊子是一個很平實、孤高、清醒而睿智的人。他雖然只做到了科長級別的一個小吏——漆園吏,但是他其實是可以做一個大人物的。楚威王覺得莊子很有才,就派了兩個使者去請莊子做楚國的宰相(“愿以境內(nèi)累矣”)結(jié)果莊子說:“你看你們神壇上不是供著神龜嗎?而這個龜雖說是死了幾千年了,到現(xiàn)在仍然還很尊貴。如果這個龜能有選擇的話,它到底愿意被你們尊貴地供在神壇上,還是愿意拖著尾巴在泥土中走來走去呢?”這兩個人就說:“那肯定愿意拖著尾巴在泥土當(dāng)中走啊! 這樣才自由自在啊。”莊子就說:“那就對了,你們回去吧,我就愿意做這個拖著尾巴在泥土當(dāng)中走的龜,不愿意要那份尊貴?!庇谑?,莊子就這樣輕描淡寫的拒絕了楚國的邀請。
還有一個故事,莊子的朋友惠施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去看他,惠施的朋友就對惠施說:莊子要取代你做宰相?;葑佑谑菨M城搜索莊子,找了三天三夜,沒找到。莊子這個時候,就大大方方的出來,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相而嚇我邪?”鹓雛就是鳳凰,它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米不吃,不是泉水不喝。地上有只鷂鷹得了一個死老鼠,正在津津有味的吃,它看到天上的鳳凰飛過去,就發(fā)出恐嚇的聲音不準它靠近。莊子類比這個宰相的位置就像一只死老鼠,跟惠子說:“你該不會用一個宰相的位置來嚇我吧?”可見莊子是很孤高的。除此之外,莊子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講哲學(xué)的人,而且從古到今只有他。莊子在文藝學(xué)、美學(xué)上的地位也極其崇高,可以說中國美學(xué)藝術(shù)的理論,莊子是鼻祖,美學(xué)史都要從他開始往下寫。
《老子》智慧中的精粹
“處慈守柔”
“慈”就是“慈愛”的意思。做人,我們要本著慈愛之心,中國有一句話“我們做人要宅心仁厚”,待人要善良,要有善良的意愿,也就是不管別人對我們怎么樣,我們始終要以善良之心去對待他人。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三個寶貝中第一個就是“慈愛”。老子還有一句話,他說“愛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就是我們對任何事情、任何人,我們都是處于愛護的態(tài)度,愛護他、養(yǎng)護他,使他茁壯成長,但是不要去主宰他。
“慈”和“柔”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看起來很柔軟,但是它能攻堅。老子又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戰(zhàn)勝剛強的,不是更剛強,而是柔弱。老子還說要“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我們總喜歡選擇站在高處,居高臨下,但是真正的有道之人卻選擇站在低處,這樣就接近“道”了。其實“處慈守弱”中的“柔弱”也是我主動采取的姿態(tài),即本來我可以剛強,但是我要守住這個柔弱。所以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也就是說我明明知道剛強的好處,但是我選擇要守住柔弱,明明知道光鮮的好處,但是我選擇要守住卑柔的位置。作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內(nèi)心會十分清楚:雖然我有力量,但是我要守住卑柔的位置,我主動采取卑柔的態(tài)度,從來不粗暴地對待他人。只有當(dāng)遇到強暴地對待我們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柔弱戰(zhàn)勝剛強。
“清凈為天下正”
如今的社會太浮躁,我們身處其中,會被很多東西所驅(qū)使,盲目地追趕和追求一些東西,卻很少靜下來去思考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去生活,如何活得精彩和有意義?老子說要活得“清凈”,這便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方法。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蔽覀兛创澜?、看待自己周圍的人經(jīng)??床磺澹渲幸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心浮躁。偶爾我們看清了別人,但還是會看不清自己,這也是因為用心浮躁。世界上的事情紛繁復(fù)雜,不斷變化,多是泡沫和浮云?!叭f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只有當(dāng)我清凈下來,才能真正看清楚。因為萬事萬物,從哪里出發(fā),都會回到哪里。社會上有一句話“出來混的,總歸是要還的”?!斑€”就是還原,你要回去,你要回到出發(fā)點,無論你做生意或者做公務(wù)員,做任何事情,當(dāng)你成功了的時候,你應(yīng)該要有平常心、平民心和清凈心,這樣的話你就很容易還原了。不然當(dāng)你處在高位,沒有一顆平常心,當(dāng)你從高位下來的時候就很難還原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在退休之后很快就去世了,因為他還原不了。老子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清凈地看待事物,不管它怎么變化,都要回到那個出發(fā)點的,這樣我們才可以看得懂世界的過往與未來。
“知止之美”
老子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俗話說“知足常樂”,就是從老子這句話引申而來。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難以知足,老子的這句話需要合理地去理解,即“我們應(yīng)該在什么時候知足呢?”在基本生活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我們應(yīng)該奮力去爭取。但生活得到基本滿足,當(dāng)我們有了房子、車子,有了家庭,日常開銷支付得起,活得有尊嚴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給自己設(shè)一道底線,可得或者不可得,我們心里要掂量。如此一來,我們便不會冒風(fēng)險去做危險的事情。即便是有這道底線,其實也并不影響我們繼續(xù)做事情。比如做生意成功了,足夠養(yǎng)家糊口了,這時候老子并不是讓你不要做生意了,而是要好好做生意,那些冒身家性命的事情就絕對不能做了,因為這是底線,這就是老子所謂的“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又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滿足,就不會遭致羞辱,知道知足,就不會做為非作歹的事情。據(jù)說有一個貪官,他把自己的女兒奉獻給一個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送給別人去享受,他自己則守在大門外的客廳里。他內(nèi)心一定會感到羞辱,但是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就是因為他對權(quán)利、金錢、地位的欲望。在很多時候,這些屈辱都是因我們自身的欲望而招致的。如果沒有這些欲望,我堂堂正正的一個人,放在哪個位置,我就是我。老子教我們的就是要挺起腰桿做人。
《莊子》智慧中的精粹
“夢之中又占其夢焉”
我們總在做夢,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看不清。莊子有一次說了他自己的經(jīng)歷:“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就是說莊子自己夢到自己成為蝴蝶了,作為蝴蝶的莊子能夠自由自在的飛,很愜意、很舒適。但是,突然夢醒了,這個時候莊子感到很驚奇,發(fā)現(xiàn)莊子還是莊子,莊子不是蝴蝶;但是他又反省,到底是我這個莊周夢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成莊周呢?他搞不清楚了,但是這兩個東西是有分別的(“必有分矣”)。
在《莊子·齊物論》的同一篇,莊子接著又說“夢之中又占其夢焉”。這就是夢里面又套著夢,夢里面還有夢,然后突然醒了,醒來以后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場夢啊。莊子說還沒有完,你好像是醒了,其實你不知道,“你說你醒了”這件事可能也是個夢,你根本就沒有醒。下面這幾句話就更有意思了,莊子說“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那些愚笨的人,以為自己覺醒了,不知道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他還在夢里,所以他后面的一句話是“君乎!牧乎!”這個自以為醒了的人就說,尊貴的君主啊,卑賤的放羊人啊,這話很有深意。
《莊子今注今譯》
這讓我們聯(lián)想到監(jiān)獄里面的那些貪官們,他們之前做了很大的官,貪了錢,最后被關(guān)進牢里,后來就反省“早知如此,何必當(dāng)初呢?”但是他們在監(jiān)獄里還是喜歡別人稱呼他書記、局長,說明這些人的夢根本就沒有醒。莊子說人生會身處一個又一個的迷局,我們在此時此刻醒了,在彼時彼刻卻沒有醒;在這件事情上醒悟了,但是整個人生卻沒有醒悟。生活中很多人,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就說“我醒悟了”,但如果用莊子的話來告誡他們,就是在這件事情上你是醒了,但是你整個人是沒有醒的,你依舊還在做夢。
“相忘于江湖”
許多人都喜歡金庸的小說,在他的作品里說了很多“相忘于江湖”的事情?!叭?,魚相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大家都懂,但是深刻的地方就沒有那么簡單了。一般人看到“相濡以沫”的場景會覺得很感動,但是莊子卻認為“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其實是表達了兩種價值:“相濡以沫”,比如夫妻恩愛、少年夫妻老來伴,又如母子之間的關(guān)系,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表達了我們彼此之間關(guān)懷與恩愛。但是,莊子要表達的意思是,恩愛是一個很動人的場景,也是一個很高的價值,但是活得自由自在,這個價值更高。大家所熟知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所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就像在生活中,我們跟孩子之間有恩情,是相濡以沫的關(guān)系,但是我們不應(yīng)該把男孩都養(yǎng)成了“媽寶男”,把女孩都養(yǎng)成了“乖乖女”,我們所應(yīng)該做的是讓孩子自由成長,長成他們應(yīng)該成為的人。我們經(jīng)常跟孩子說,我希望他幸福就好了,這就是沿用了莊子的觀念,不應(yīng)把子女視為自己的財富,以至于要求孩子整天圍著自己轉(zhuǎn)。孩子有能力,他能夠自己獨立,活得自在自由,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