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伊朗是如何從遜尼派轉(zhuǎn)向什葉派的?

提到什葉派國家,第一個浮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的總是伊朗。按照人口與領土面積計算,伊朗是當之無愧的什葉派大國,且伊朗的影響力在伊斯蘭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是什葉派國家中的“領頭羊”。然而,伊朗在四個世紀前卻是個

提到什葉派國家,第一個浮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的總是伊朗。按照人口與領土面積計算,伊朗是當之無愧的什葉派大國,且伊朗的影響力在伊斯蘭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是什葉派國家中的“領頭羊”。然而,伊朗在四個世紀前卻是個遜尼派占人口多數(shù)的國家,什葉派在那時的伊朗影響力微乎其微。那么在伊朗究竟發(fā)生了何事,使其從遜尼派轉(zhuǎn)向什葉派呢?


阿舒拉節(jié)當日(紀念穆罕默德之孫侯賽因在對抗倭馬亞王朝的卡爾巴拉戰(zhàn)役中陣亡一事),伊朗什葉派穆斯林于德黑蘭舉行集會,攝于2016年

亂世梟雄

15世紀下半葉,伊朗高原大都由白羊王朝(Aq Qoyunlu)控制,該王朝的統(tǒng)治階層是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土庫曼人,他們是中亞烏古斯突厥部落的一支,早先移居安納托利亞東北部的巴伊布爾特(今土耳其巴伊布爾特?。?,后以該地為中心,向外擴張。


白羊王朝于迪亞巴克爾(今屬土耳其)建造的城墻

在擊敗同屬土庫曼人的黑羊王朝(Qara Qoyunlu)后,白羊王朝不僅拿下了安納托利亞東部,還征服了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此后白羊王朝又打敗了突厥化蒙古人建立的帖木兒帝國,占領了伊拉克,之后一路向東,逐步控制了整個波斯。


白羊王朝于1478年的疆域示意圖

不過白羊王朝的統(tǒng)治并不穩(wěn)固,它在安納托利亞西部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敵國——奧斯曼帝國,它同樣由烏古斯突厥人建立,尊伊斯蘭教遜尼派為國教。但不同于白羊王朝,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不再依仗冷兵器,他們已大量裝備火槍火炮,這也是他們能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征服大片土地,并于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的原因。


一幅描繪奧斯曼軍隊朝君士坦丁堡進發(fā)的油畫,由Fausto Zonaro繪制

在1473年的奧特魯克貝利戰(zhàn)役中(Otlukbeli),白羊王朝以輕騎兵為主的軍隊在短短一天之內(nèi)就被奧斯曼帝國的火槍火炮徹底擊潰。此役雖未動搖白羊王朝的統(tǒng)治根基,但也使其元氣大傷,由盛轉(zhuǎn)衰,隨后白羊王朝陷入了長期的內(nèi)訌,終而四分五裂。


一幅描繪穆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的油畫,由Fausto Zonaro繪制

教團立國

時勢造英雄,白羊王朝的混亂局面給了不少懷有抱負的團體趁勢崛起的機會,其中就有薩法維耶教團(Safaviyya),它由庫爾德人薩非丁·阿爾達比勒于13世紀末在伊朗西北部的阿爾達比勒創(chuàng)立,教團團長由薩非丁的后代世襲。薩法維耶教團一開始是個遜尼派蘇菲教團,與什葉派毫無瓜葛,不過后來薩非丁的子孫們逐步采納了如伊瑪目等什葉派的諸多概念,使之與什葉派產(chǎn)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最終整個教團改宗什葉派。至14與15世紀期間,薩法維耶教團不僅宗教影響力不可小覷,而且控制了伊朗西北部的經(jīng)濟與政治,割據(jù)一方。這使得白羊王朝憂心忡忡,繼而發(fā)兵攻打薩法維耶教團。


薩法維亞教團創(chuàng)立者薩非丁的畫像

1488年,薩法維耶教團團長海德爾在與白羊王朝素丹葉爾孤白的戰(zhàn)爭中陣亡,其子阿里即位后,信仰什葉派的土庫曼人民兵聚集在其周圍,要為海德爾報仇雪恨。由于這些土庫曼民兵大都頭裹醒目的紅色頭巾,因而這些人被稱為“奇茲爾巴什”(突厥語,意為紅頭)。奇茲爾巴什民兵的到來,使得薩法維耶教團的軍事與政治力量更為壯大,阿里指揮奇茲爾巴什,向白羊王朝發(fā)動反擊,并最終殺死了葉爾孤白素丹。


一副描繪葉爾孤白素丹出游的畫作

可好景不長,6年后阿里在與白羊王朝的戰(zhàn)爭中身負重傷。臨終前,他指任自己的弟弟伊斯瑪儀為繼承人,這位年僅7歲的男孩就此登上了薩法維耶教團團長的寶座。不過由于此時白羊王朝攻勢兇猛,薩法維耶教團決定撤退至里海南岸的吉蘭,利用那里的山地地形負隅頑抗。年幼的伊斯瑪儀遂在吉蘭山區(qū)中度過了5年時光,其間他在教團內(nèi)宗教學者的指導下接受教育。


吉蘭山區(qū)中的一座要塞

1499年,年滿12歲的伊斯瑪儀出山,領著其支持者回到伊朗西北部。他以薩法維耶教團團長的名義振臂一呼,7000多名奇茲爾巴什民兵集結(jié)起來,于1500年12月渡過庫拉河,攻入希爾凡統(tǒng)治沙阿(信奉遜尼派,臣服于白羊王朝)下的阿塞拜疆。希爾凡沙阿無力招架,遂向伊斯瑪儀投降,接受其統(tǒng)治。


一幅描繪伊斯瑪儀與希爾凡沙阿交戰(zhàn)的畫作,作于1541年

卡赫季(Kakheti,在今格魯吉亞東部)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聽聞此事,派其子德米特里至希爾凡,與伊斯瑪儀議和,并結(jié)為同盟??ㄌ乩↘artli,在今格魯吉亞中部)國王君士坦丁二世也決定與伊斯瑪儀結(jié)盟。兩國共同協(xié)助薩法維耶教團攻打白羊王朝,約定一旦教團攻下白羊王朝首都大不里士,伊斯瑪儀就會取消原先兩國付給白羊王朝的貢稅。由此一來,南高加索基本已被伊斯瑪儀的薩法維耶教團控制。


1490年的格魯吉亞諸王國

消息傳至白羊王朝,素丹立刻發(fā)兵北上,進攻伊斯瑪儀控制下的阿塞拜疆,不料卻被人數(shù)僅為其四分之一的薩法維耶教團軍大敗,被迫南撤。大不里士由此守備空洞,被薩法維耶教團趁機拿下。1501年7月,14歲的伊斯瑪儀騎著白馬,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進入大不里士,他當著千千萬萬百姓的面,宣布自己為阿塞拜疆沙阿(非今日南高加索的獨立國家,而是指今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人聚居地區(qū)),建立薩法維王朝,定都大不里士,并立什葉派為國教。至于曾助薩法維王朝一臂之力的卡赫季與卡特利,伊斯瑪儀沒有履行取消貢稅的諾言,反而依仗武力強迫其向薩法維王朝臣服。


一幅描繪伊斯瑪儀進入大不里士城的畫作,由Chingiz Mehbaliyev繪制

次年,伊斯瑪儀再次擊敗了白羊王朝的軍隊,此時的他在伊朗高原上已無敵手,他遂宣布自己為全伊朗的沙阿,后世稱其為伊斯瑪儀一世。他麾下的軍隊陸續(xù)征服了原屬于白羊王朝的領土。1508年,薩法維王朝進占巴格達,徹底消滅了白羊王朝的余黨。至1510年,伊斯瑪儀不僅控制了整個伊朗,還統(tǒng)治著南達吉斯坦(在高加索山以北,今日屬于俄羅斯)、亞美尼亞、安納托利亞東部、伊拉克與呼羅珊,波斯帝國由此再度復興起來。


伊斯瑪儀的畫像,由Cristofano dell'Altissimo繪制

改宗什葉派

盡管國勢大盛,但伊斯瑪儀一世心里卻憂慮重重,因為薩法維王朝正面臨著內(nèi)憂外患:東北面有稱雄河中地區(qū)的布哈拉汗國,西面有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兩者均為突厥人(烏茲別克人與土耳其人)建立的國家,且均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一旦兩國聯(lián)合起來進攻伊朗,新生的薩法維王朝將腹背受敵。


15至16世紀伊朗高原及其周邊政權分布示意圖:白色五角星為黑羊王朝15世紀時的中心地帶,褐色為16世紀時的中心地帶。黃色為薩法維王朝領土,紫色為奧斯曼帝國領土,綠色為布哈拉汗國領土,綠色陰影區(qū)為爭議領土,紫色陰影區(qū)為奧斯曼帝國在戰(zhàn)爭中征服的土地

薩法維王朝自身少數(shù)統(tǒng)治多數(shù)的政權穩(wěn)定性也不足,其統(tǒng)治集團是什葉派,被統(tǒng)治的普羅大眾卻大都是遜尼派,而兩者自伊斯蘭教初期便處于長期對抗狀態(tài),相互攻伐不休,人口占劣勢的什葉派一直被遜尼派壓制,視為異類,時不時遭受迫害,教派仇殺時有發(fā)生。若奧斯曼帝國利用教派分歧,煽動薩法維王朝內(nèi)的遜尼派多數(shù),起來反對什葉派統(tǒng)治集團,那么立足不穩(wěn)的薩法維王朝極有可能崩潰解體。


《史集》中一幅描繪伊斯瑪儀一世與布哈拉汗國昔班尼汗交戰(zhàn)的插畫,作于1688年

為了扭轉(zhuǎn)地緣政治上的劣勢,伊斯瑪儀一世決定采取措施,從國家層面上推廣什葉派,使其統(tǒng)治下的所有民眾改宗,以此將伊朗與遜尼派領頭大哥——奧斯曼帝國區(qū)分開來,塑造自己獨特的國家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鞏固薩法維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統(tǒng)一戰(zhàn)線,抵御奧斯曼帝國。


1566年的奧斯曼帝國疆域示意圖

為此,伊斯瑪儀一世采取了多類強制措施打壓遜尼派:在宣布什葉派為國教后,伊斯瑪儀一世強迫薩法維王朝境內(nèi)的所有伊斯蘭教烏理瑪(宗教學者)改宗什葉派,若其不從,就將被處死或流放;針對遜尼派的頑固分子,伊斯瑪儀一世摧毀他們的清真寺,鏟平其圣陵,瓦解其組織結(jié)構(gòu),并在經(jīng)濟與政治層面上迫害反抗者,甚至將其監(jiān)禁至死,如在1508年薩法維王朝兵不血刃地占領巴格達后,伊斯瑪儀一世就下令摧毀遜尼派哈乃斐法學派創(chuàng)始人艾布·哈尼法的圣陵,并屠殺了城內(nèi)的遜尼派居民;而那些游離于清真寺之外的遜尼派蘇菲教團,伊斯瑪儀一世也沒有放過他們,其利用武力迫使教團解散,并沒收其財產(chǎn)。


《史集》中一副插畫,描繪伊斯瑪儀一世宣布什葉派為國教

大破之后才能大立,伊斯瑪儀一世動用國庫資金,修繕并興建什葉派的清真寺與圣陵,設立宗教學校,資助什葉派的宗教藝術,全方位地傳播什葉派的教義;伊斯瑪儀一世重新設立了宗教管理機構(gòu),以此監(jiān)督教義傳播。

由于伊朗國內(nèi)什葉派根基薄弱,伊斯瑪儀一世邀請外國什葉派民眾前來伊朗定居,并允諾將保護其人身與財產(chǎn)安全,以此增加什葉派占伊朗總?cè)丝诘谋壤?。伊斯瑪儀一世還從黎巴嫩、敘利亞、阿拉伯半島東部與伊拉克南部等阿拉伯世界的什葉派聚居區(qū)招來大批什葉派宗教學者,提供土地與資金,讓他們在參與布道,教化本國的教士的同時,加入宗教法庭,以此構(gòu)建專業(yè)的什葉派神職人員集團,協(xié)助統(tǒng)治,并增強薩法維王朝在宗教層面上的政權合法性。


穆斯林占各中東各國人口比例示意圖,綠色為遜尼派,紫色為什葉派,黑色為伊巴迪派


同時,伊斯瑪儀一世強制國內(nèi)所有清真寺在每次禮拜五的聚禮上,詛咒遜尼派所尊崇的伊斯蘭教前三位正統(tǒng)哈里發(fā)(艾布·伯克爾、歐麥爾與奧斯曼),因為伊斯蘭世界領導權爭奪是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沖突根源,什葉派只認可最后一位正統(tǒng)哈里發(fā)阿里。在其看來,前三位都是篡位者;在每年伊斯蘭歷的12月26日或3月6日,薩法維王朝全國上下都會慶祝歐麥爾哈里發(fā)被波斯奴隸暗殺一事,慶祝儀式堪比狂歡節(jié),活動上民眾詛咒、侮辱象征歐麥爾的人像,并最終將其焚毀。

通過年復一年什葉派教義的灌輸,輔以經(jīng)濟與政治上的區(qū)別對待政策,加之針對性的屠殺與迫害,原先被迫改宗的部分薩法維王朝臣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什葉派的教義,而越來越多的百姓出于利益考量,也跟隨大潮,從遜尼派改宗什葉派,什葉派由此在伊朗牢牢扎下了根。

基本國策

眼看薩法維王朝日益強大,且有進犯自己的咄咄逼人之勢,奧斯曼帝國坐不住了,而薩法維王朝境內(nèi)的改宗運動則給了奧斯曼帝國東侵的口實。奧斯曼素丹巴耶濟德二世先是“建議”伊斯瑪儀一世停止反遜尼派運動,屢次勸說無果后,巴耶濟德二世遂以“父親”的姿態(tài)(巴耶濟德二世已過花甲之年,而伊斯瑪儀一世僅20多歲),要求其停止對遜尼派的迫害,可伊斯瑪儀仍然不為所動,繼續(xù)鐵了心地貫徹他打壓遜尼派,扶持什葉派的政策。


巴耶濟德二世

此舉自然激化了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矛盾。1512年,塞利姆一世逼迫其父巴耶濟德二世退位,自己當上了新素丹,他擔心薩法維王朝愈演愈烈的什葉派運動會外溢至奧斯曼帝國,使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的什葉派響應伊斯瑪儀一世的號召,搖身一變成薩法維王朝的第五縱隊,起兵攻擊遜尼派,反抗奧斯曼素丹的統(tǒng)治;此外,薩法維王朝立國所倚重的奇茲爾巴什民兵,正是奧斯曼帝國曾今的土庫曼屬民,如今他們卻因同樣信奉什葉派的緣故,投靠了薩法維王朝,這無疑使得奧斯曼帝國東部的軍事與政治實力大打折扣。


塞利姆一世

因此,塞利姆一世決定以伊斯瑪儀一世迫害遜尼派為由,向薩法維王朝開刀。他先是處決了4萬多名奇茲爾巴什民兵,以此警告帝國境內(nèi)的什葉派,后又禁止波斯商人進入奧斯曼帝國,試圖中斷貿(mào)易,摧毀薩法維王朝的經(jīng)濟。其后,塞利姆一世御駕親征,直取薩法維國都大不里士。

1514年8月23日,兩軍于查爾迪蘭(在今伊朗西北部)相遇。伊斯瑪儀一世的軍隊多由騎兵組成,依賴冷兵器作戰(zhàn),而塞利姆一世的軍隊卻列裝了同時代最先進的火槍火炮。戰(zhàn)役結(jié)果可想而知,薩法維王朝的騎兵無法突破奧斯曼軍隊的防線,反而被其火炮壓制得損失慘重,終而大敗,伊斯瑪儀一世在戰(zhàn)斗中受傷,倉皇撤退。

伊朗伊斯法罕四十柱宮中一副描繪查爾迪蘭戰(zhàn)役的壁畫

是役過后,薩法維王朝西大門洞開,塞利姆一世在9月7日占領了薩法維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由于補給線不暢(伊斯瑪儀一世曾下令執(zhí)行焦土政策),麾下軍隊厭戰(zhàn)情緒嚴重,塞利姆一世放棄乘勝追擊,在洗劫大不里士后便撤軍回國了。

由此,薩法維王朝躲過了滅頂之災。盡管損失了安納托利亞東部、兩河流域與伊朗西北部的部分領土,但其元氣尚存,還可收拾舊山河,逐步收復失地,而這與之前推廣什葉派的運動不無關系。若塞利姆一世進攻時,薩法維王朝國民仍多為遜尼派,那么這些人必定因為宗教的緣故(兩派為世仇),輕易地就被塞利姆一世煽動起來,共同反抗什葉派的統(tǒng)治,那么伊斯瑪儀一世必定時日無多了,整個伊朗恐怕都將被奧斯曼帝國兼并。

在查爾迪蘭戰(zhàn)役中大敗卻未亡國,表明薩法維王朝推廣什葉派的運動已初有成效,成功地為伊朗塑造了迥異于奧斯曼帝國等對手的意識形態(tài),其國家認同感與民族凝聚力有了顯著提升。加之奧斯曼帝國與薩法維王朝此后長期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伊斯瑪儀一世身后的薩法維諸沙阿為了對抗遜尼派宿敵,基本貫徹了扶持什葉派,打壓遜尼派的理念,且力度有增無減,使之幾乎成了伊朗的“國策”。


伊斯瑪儀一世之子太美斯普一世的畫像,由一位佚名意大利畫家繪制

至阿拔斯一世統(tǒng)治時期(1588年至1629年),薩法維王朝絕大多數(shù)人口已信奉什葉,不僅薩法維王朝的主體——伊朗成了什葉派的天下,其治下的阿塞拜疆也轉(zhuǎn)向了什葉派。曾今的少數(shù),如今已成了壓倒性的多數(shù)。


阿拔斯一世統(tǒng)治下的薩法維王朝疆域示意圖,黃線為今日的國界線

伊朗從遜尼派至什葉派的轉(zhuǎn)變,是從宗教層面,為自身構(gòu)建了迥異于周邊阿拉伯與突厥諸國的身份,由此強化對伊朗的認同感。伊朗以統(tǒng)一而獨特的宗教,化解了國內(nèi)不同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如今波斯人也只占伊朗總?cè)丝诘?1%,但什葉派穆斯林卻占總?cè)丝诘?8%),由此增強國家凝聚力,使伊朗自成一體,邊陲之地與中央的聯(lián)系因宗教而變得緊密。


伊朗民族與宗教分布示意圖

此外,由于轉(zhuǎn)向了什葉派,遜尼派大國(古有奧斯曼帝國,今有沙特、埃及、土耳其等)對伊朗的影響力大為減弱,較難通過宗教事務干涉其內(nèi)政,而伊朗則可憑借其什葉派領頭羊的獨特身份,在伊斯蘭世界中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并扶持他國境內(nèi)的什葉派,成為其利益的代理人(如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等)。

伊朗從遜尼派轉(zhuǎn)向什葉派,對中東乃至伊斯蘭世界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

1.Daniel W. Brown (2009). A New Introduction to Islam. John Wiley & Sons.

2.Olivier Roy, Carol Volk .The failure of political Islam.

3.Monika Gronke .Iran: a short history: from Islamization to the present.

4.Nikki R Keddie, Yann Richard.Modern Iran: roots and results of revolution.

5.Steven R. Ward.Immortal: A Military History of Iran and Its Armed Forces.

6.Francis Robinson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Islamic world.

7.William Spencer. Iraq: Old Land, New Nation in Conflict.

8.John Morby (2002). Dynasties of the World: 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Handbook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60473-4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