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王瑞來:“斷爛朝報”何嘗有?

本文原題《“斷爛朝報”何嘗有?——從王安石的公案說到古籍??钡囊圆魂I為闕》,收入《古籍??狈椒ㄕ摗罚ㄍ跞饋碇腥A書局2019年1月)。王安石像“斷爛朝報”一語,最早出自王安石之口。自宋代以來,幾乎眾

本文原題《“斷爛朝報”何嘗有?——從王安石的公案說到古籍校勘的以不闕為闕》,收入《古籍??狈椒ㄕ摗罚ㄍ跞饋碇?,中華書局2019年1月)。


王安石像

“斷爛朝報”一語,最早出自王安石之口。自宋代以來,幾乎眾口一詞,認為這個比喻是王安石對經(jīng)書《春秋》的指斥。這一逸事,研究思想史、學(xué)術(shù)史乃至歷史的人,大多熟知。

經(jīng)歷魏晉南北朝數(shù)百年的民族融合,到了大一統(tǒng)的唐代,胡漢語境本來已經(jīng)淡漠,不過,承繼五代的政治地理,宋代緊張的民族關(guān)系,又重新強化了華夷意識。這一現(xiàn)實背景,讓強調(diào)尊王攘夷大一統(tǒng)的《春秋》地位升高,備受重視,帶有了強烈的象征意義。大凡帶上象征意義的事物,是不容輕易置評的。比如之所以不能輕易否定岳飛,不能輕易肯定秦檜,不光是基于客觀的歷史事實,還有象征意義帶給人的感情因素摻雜其中。王安石斥《春秋》為“斷爛朝報”,在宋代飽受非難。朱熹編《伊洛淵源錄》,李幼武接著朱熹編的《名臣言行錄》,以及理學(xué)家胡寅、真德秀也都以此指責(zé)王安石。

《春秋》不僅講尊王攘夷大一統(tǒng),還有以微言大義的筆法,褒貶歷史人物。這就讓《春秋》更具有了深刻的歷史意義。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從此可以仿效《春秋》,以微言大義讓亂臣賊子懼。《春秋》這一作用的闡發(fā)強化,使史書不再僅僅是作為資治的通鑒而存在,更成為高聳的穿越時光的歷史恥辱柱。讓昏君亂臣都不敢肆意妄為。大哉,《春秋》!

《春秋》一經(jīng),擁有如此多層的偉大意義,王安石居然斥為“斷爛朝報”,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么,王安石真的指斥《春秋》為“斷爛朝報”了嗎?宋人多數(shù)對此深信不疑,只有微聲稀音表示了異議。程頤的弟子尹和靖就說:“介甫未嘗廢《春秋》。廢《春秋》,以為‘斷爛朝報’,皆后來無忌憚?wù)咄薪楦χ砸??!睋?jù)此,南宋林希逸在其《竹溪腐齋十一稿》續(xù)集卷二八《學(xué)記》中為王安石鳴冤:“今人皆以‘斷爛朝報’之語為荊公之罪,亦冤甚矣?!?/p>

這件公案,經(jīng)過清人蔡上翔等人全力發(fā)覆,幾乎可以斷言,這是潑給王安石的一盆臟水。當代《春秋》學(xué)研究的著名學(xué)者趙伯雄先生指出:“通覽王安石全部著作,無一語詆《春秋》者,反而多次引用《春秋》傳義?!?/p>

不過,王安石指斥《春秋》為“斷爛朝報”見于宋朝國史,因此,在《宋史·王安石傳》中也有記載。見于國史也未見得著實,爭議甚多的王安石變法,讓傾向于否定王安石的國史傳記問題頗多。盡管如此,從《宋史?王安石傳》對于王安石指斥《春秋》為“斷爛朝報”一事的記載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絲破綻來。傳載:“黜《春秋》之書不使列于學(xué)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敝档米⒁獾氖?,這句話中的一個“戲”字。戲者,玩笑也,當不得真。


王安石紀念館

從清人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的轉(zhuǎn)引中,我看到了這樣的記載:

其高第弟子陸佃師農(nóng)、龔原深父并治《春秋》。陸著《春秋后傳》,龔著《春秋解》,遇疑難者,輒目為闕文。荊公笑謂:闕文若如此之多,則《春秋》乃斷爛朝報矣。蓋病治經(jīng)者不得經(jīng)說,不當以闕文置之。意實尊經(jīng),非詆經(jīng)也。

這段記載盡管我還沒有找到原始出處,相信《宋史》本傳中的那個“戲”字,就是由這段逸事而來。而這段逸事所述便是王安石說(《春秋》為“斷爛朝報”的具體語境。本來王安石是一種反諷的假設(shè)說法,猶如說“夔一足”。以訛傳訛,“斷爛朝報”就落實成為對《春秋》的指斥。

為王安石翻案,并非此文的本意。我感興趣的是王安石對待文獻的態(tài)度和處理對文獻的認識。

其弟子研治《春秋》,遇有解釋不通處,便視為文字有脫闕。對此,王安石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作為史書的《春秋》就成殘缺不全的文件匯編了。顯然,王安石不贊同這樣的認識,以及以這樣的認識來處理文獻中的疑難問題。

從文獻學(xué)的角度考察王安石的這一“斷爛朝報”的言論,對于今天??惫偶嗖环⑹疽饬x。像王安石弟子那樣處理文獻的往例,我在??睂嵺`中,也曾遇到過。聊舉如下。

這是在??痹柧幾氲谋彼吻捌谑窌堵∑郊窌r所遭遇的實例。

在卷九《弭德超傳》中,有“怒王顯等居其上”之句,清人彭期七業(yè)堂刻本在“王”與“顯”之間空出三行。檢四庫全書本,則于“王”下注一“闕”字,并空出三行,以示脫闕。根據(jù)我的檢核,收錄于四庫全書的《隆平集》底本正是七業(yè)堂刻本。四庫館臣見底本有三行空余,以為此處有脫文,故注一“闕”字,且亦依樣空出三行。然檢《東都事略》卷三三《弭德超傳》載:“德超怒顯居其上,詬之,且曰:我有安社稷功,汝何人,反在我上?又大罵日:汝輩當斷頭,我度上無執(zhí)守,為汝輩眩惑。顯以聞。”《宋史》卷四七○《弭德超傳》并《長編》卷二四太平興國八年四月壬子條所記略同。據(jù)此可知,此處原本不闕,底本由于刻板原因,余出三行,四庫館臣不審視內(nèi)容如何,便誤以為底本原有脫文,很負責(zé)任地注上一個“闕”字,還依樣空出二行。殊不知大謬。

同樣的情況還見于他處,同卷《曹彬傳》于“雖克新城,破涿州”之句,彭期本在“破”與“涿”之間空出一行,四庫本亦于“破”下注一“闕”字,并余出相當于一行字數(shù)之空缺,以示脫闕。而檢之《東都事略》卷三三《曹彬傳》載:“雍熙三年,詔彬?qū)⒂闹菪袪I前軍馬步水陸之師,與潘美等北伐,敗契丹于固安,破涿州,又與米信破契丹于新城,戰(zhàn)于岐溝關(guān),我?guī)煍】??!庇帧睹急畟麋分屑硭娜绽钭谥@撰《曹武惠王彬行狀》亦載:“三月,破虜固安南,斬首千余級,克其城。又下新城、涿州。戎人來援,大破其眾于城南,獲馬五百匹,殺奚酋賀思相公。四月,又與米信破虜于新城東北,斬首二百級。五月,與虜戰(zhàn)攻歧溝關(guān),王師不利。”據(jù)此可知,此處原本不闕,也是底本由于刊板原因,余出一行,以此為底本之四庫館臣又誤以為此處脫文,故注一“闕”字,且亦依樣空行。

另外,卷一三《成綸傳》“詐為靈木石之異”之句,“詐為”之下彭期本原有一墨丁,且于傳后記有校語云:“原本靈上疑脫神字?!睋?jù)此,四庫本記入一“闕”字。按,檢與《隆平集》此傳幾乎一字不易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七《戚學(xué)士綸傳》,知此處并無脫闕。

對于四庫本上述所注“闕”字處,除了運用以上的他校進行考證之外,我還核對了上海圖書館所藏之董氏萬卷堂刻本,亦并無脫闕。

由以上幾例可見,四庫館臣是從底本空行等表面形式上來判斷《隆平集》上述幾處存在脫闕的。這跟王安石弟子不解《春秋》上下文聯(lián)系而認為存在闕文一樣,都是屬于主觀臆測。誠然,古籍文獻中不乏文字脫闕現(xiàn)象,但大多數(shù)文獻并非都是不可卒讀的“斷爛朝報”。

以不闕為闕,誠為古籍整理時常常遭遇的一個問題。

像王安石弟子和四庫館臣那樣具有警惕意識和懷疑精神自然很可貴。不過這種警惕意識和懷疑精神必須要落到實處,得以印證,不能以推測代替結(jié)論。那么,如何判斷文獻是否存在文字脫闕呢?從??睂W(xué)入手,需要檢核其他版本的異同,來進行判斷是否存脫文。不過,這還是屬于技術(shù)上的操作,不夠有力。最有力的方式,當是技術(shù)層面的操作與內(nèi)容考證相結(jié)合。上述幾例就是先從其他相關(guān)文獻證實內(nèi)容上并無脫闕,然后又從版本上加以印證,并尋覓出顯現(xiàn)出貌似脫闕的原因。校勘古籍,一定要深入到古籍文本的內(nèi)容當中,不能只做機械的“點書匠”。過去刻制書版時書寫的工匠,雖然寫得一手好字,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解書寫的內(nèi)容,所以往往致誤。機械的“點書匠”,亦猶此也。

王安石“斷爛朝報”的笑談,四庫館臣的教訓(xùn),給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的啟示良多。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