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中文系作家班自1989年創(chuàng)辦以來,連續(xù)舉辦了三屆,涌現(xiàn)了一大批具有較大影響的作家和評論家。今年是作家班創(chuàng)辦三十周年。
8月19日下午,《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共十六本)在上海書展中心活動區(qū)舉行新書發(fā)布會,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駱玉明、梁永安與作者代表簫聲曼、徐彥平、施瑋、王琰出席活動,與現(xiàn)場讀者一同分享了他們的文學觀。
新書發(fā)布會現(xiàn)場 劉欣雨 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復旦大學受教育部委托連續(xù)舉辦了三屆作家班。
為紀念復旦作家班創(chuàng)辦三十周年,復旦大學中文系與作家班成員一起組織策劃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高山流水”文叢》。這套文叢由梁永安、陳永馳主編,陳思和、駱玉明擔任顧問,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上海文藝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
文叢一共分為兩輯,第一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分別為:東蕩子的《宣讀你內(nèi)心那最后一頁》、凡一平的《博士彰文聯(lián)的道德情操》、盧文麗的《韓國姑姑》、聶茂的《保衛(wèi)水稻》、施瑋的《紅墻白玉蘭》、舒潔的《雪落心靈》、蕭聲曼的《走進古堡》和張秉毅的《烽火美人》;
第二輯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包括:阿婷的《一個人的愛情》、陳力嬌的《紅燈籠》、郭建強的《大道與別徑》、華德民的《與圣人為鄰》、魯微的《極地漫步》、聶虹影的《兵心虹影》、王琰的《繁塵過后》以及徐彥平的《徐彥平詩選》。
復旦大學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心靈不單純的人很難創(chuàng)造出真正感動人的藝術(shù)作品?!标愃己驼J為,青年學生只有在清潔的校園里獲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戰(zhàn)斗熱情,才能在走出校園以后,置身于舉世滔滔的渾濁社會,保持戰(zhàn)士的敏感心態(tài),敢于對污穢的生存環(huán)境進行不妥協(xié)的批判和抗爭。
這些作家班成員從1989年進入復旦校園,到現(xiàn)在整整三十年,一半人都拿出了厚厚的著作,為自己的文學理想交上答卷。他們散落在五湖四海,有的走出國門,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但都沒有因生活的拖累而沉默,始終在精神高揚的狀態(tài)中堅持寫作,奉獻他們的文學理想。
在駱玉明看來,人是很渺小的,但人可以將自己與那些永恒的、偉大的東西取得聯(lián)系,使人生投入到一種更偉大的精神事業(yè)中去。
如何使渺小的人生與偉大相連接?通過文學。
正如陳思和在序言中說:“文學理想是所有人生理想中純潔度最高的一種理想和境界。只有堅持了文學這樣一個崇高的理想,才會當一個崇高的人?!?/p>
曾任作家班班主任的梁永安在活動現(xiàn)場回顧了作家班成立初期的情況。當時大部分成員從北京魯迅文學院轉(zhuǎn)到復旦大學,本身就有不錯的文學基礎(chǔ)。他們之前有些是農(nóng)民,有些是工人,只因懷揣著一腔對文學的熱愛與憧憬匯聚到一處。
梁永安勸誡這些學員:“寫作者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本心,從內(nèi)向外,找到自己的生命形態(tài)。像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志銘那樣,活過、愛過、寫過,永遠保持寫作的單純性?!?/p>
上海文藝出版社版《“高山流水”文叢》整體書影
當下是一個“零距離”時代,人們可以用微信在一秒之內(nèi)交換信息;但同時,每個人仿佛生活在孤島之中,沒有一個新聞、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走入內(nèi)心。而文學就是人與社會、與代際溝通的渠道,是一份不能被出賣、不能被衡量的東西。施瑋希望,復旦大學作家班能夠像中西方歷史上的文學團體一樣,“憑借彼此之間的相愛、彼此之間的善,彼此之間的真”,生產(chǎn)出走入人類心靈、滋潤生命的人文力量。
王琰回憶起第五部長篇小說《繁塵過后》時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17歲前,她生活在類似于蘇童筆下的“香椿街”一樣的地方,當時的鄰居是一個裁縫,每天晚上定時收聽7點鐘的《新聞聯(lián)播》?!懊慨斠魳讽懫?,就好像是遙遠生活對我的某種召喚。于是我將類似的場景放入小說里?!?/p>
“寫《繁塵過后》時,我媽媽仍健在,剛寫完書大家很高興,我們就出去散步。那時她對我不理解,為什么我要很執(zhí)著地寫這樣一本書,因為我并不了解劇團里面的生活?!?/p>
“但是于我而言,我特別有一種愿望,我希望能為我們父母那一代人的存在尋找到一種語言。我想把他們那種對信仰的追求寫出來?!蓖蹒f。
梁永安總結(jié)道,“一個作家一輩子可能就在寫一本書。這本書是他生命里面最有價值的書,從這個角度說,作家班大部分人還在完成這個創(chuàng)作。因此,對他們來說,未來是可期的,也是值得祝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