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日本的國立博物館“連放大招”,拿出了不少本來收藏于正倉院的珍品。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倉院的世界”特別展(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24日)中,一件唐代的五弦琵琶最為引人注目。這把傳承千年的琵琶,因為此次皇位交接才得以展出;它又是一件來自中國的文物,見證了中日兩國文化上的獨特因緣。圍繞著它,還有許多謎團:是什么原因讓這把琵琶離開中國,收藏在日本正倉院?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有什么區(qū)別?琵琶上胡人騎駱駝的圖案又告訴了我們什么?五弦琵琶到今天已經(jīng)極為罕見,那么在唐代又是什么樣的地位呢?
一把東渡日本的琵琶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這把琵琶,正式的名稱為“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收藏這把琵琶的正倉院,是日本皇室的特殊寶庫?!罢齻}院寶物”的出現(xiàn),與日本歷史上著名的皇后——光明皇后有密切關(guān)系。光明皇后是日本第45代天皇圣武天皇的妻子,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非皇族出身的皇后。此時日本瘟疫不斷,災(zāi)難頻仍,民不聊生。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將佛教作為統(tǒng)御國家的工具,集合人力與財力,廣建佛寺,將佛寺作為實施社會救濟的場所。聞名遐邇的東大寺大佛和附近一帶的寺廟群,就是在圣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推動下興造的。圣武天皇去世以后,光明皇后代理執(zhí)政,期間數(shù)次將大量皇室寶物珍玩供奉佛前,借著為圣武天皇祈福的名義寄存在東大寺。東大寺用來存放這些寶物的所在地即為正倉院。這一事件的歷史記錄——歷次供獻的清單《東大寺獻物帳》中,“螺鈿紫檀琵琶一面”赫然在列,是天平勝寶八年(736年)6月21日進獻的650件珍寶中的一件。一般認為獻物帳中記載的這一件琵琶,即是今年展出的這把五弦琵琶。雖然最初正倉院名義上是東大寺的附屬單位,但后來隨著人事更迭,正倉院的實際歸屬幾經(jīng)改易,目前隸屬于專門處理皇家事務(wù)的宮內(nèi)廳,則直到今天,這把螺鈿紫檀五弦琵琶仍然算得上是皇室珍寶。
東大寺獻物帳(部分)
光明皇后臨《樂毅論》
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的年代,中國正處于唐朝中期。當時日本與中國主動進行交流,制度、思想、文化都深受隋唐影響,寫漢字、習(xí)漢文都成為了日本貴族的修養(yǎng)。正倉院中就收藏了數(shù)卷圣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親筆漢文書法,其中光明皇后臨摹的《樂毅論》一卷,是天平十六年(744年)根據(jù)王羲之書法法帖臨寫而成,啟功《論書絕句其五一》中“小卷藤家臨樂毅,兩行題尾署天平”句,正是歌詠此作,并將之作為當時日本書法“楷書高品猶恪守唐格”的例子。自從推古天皇時期,日本就有了向中國派出“遣隋使”的制度,中國進入唐代以后則稱為“遣唐使”?!扒菜迨埂薄扒蔡剖埂敝贫鹊拇嬖?,使得隋、唐書籍與工藝品流向日本成為可能。這些使者來到中國之后,會借由交易、饋贈的途徑獲得中國書籍與工藝品。這把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整體具有唐代的審美風格,所采用的工藝超過了當時日本本土的工藝水平,琵琶上螺鈿鑲嵌使用的貝類又出自南海。故而通常認為,這把琵琶就是遣唐使從唐朝的中國獲得,帶回日本,進獻天皇,從而受到了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的喜愛。
多一根弦,大有講究
這把螺鈿紫檀五弦琵琶,顧名思義有五根弦。今天我們所說的琵琶,通常是四弦四柱,豎抱彈奏,和這把琵琶有很大的不同。五根弦,比四弦多了一根,讓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身上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紫檀木畫槽琵琶(四弦)
跟這把螺鈿紫檀五弦琵琶一起展出的,還有一把同為正倉院收藏的唐代琵琶,名為紫檀木畫槽琵琶,曾經(jīng)在2015年秋季的正倉院展中亮相。彼紫檀木畫槽琵琶雖然跟今天的琵琶一樣是四弦四柱,但是正面照片中僅能看到兩柱,是因為琵琶的頸部彎曲如直角,故而有兩柱被遮擋。這種琵琶的形態(tài)與今天常見的琵琶也有很大區(qū)別,通常稱為四弦曲頸琵琶。正倉院收藏的琵琶中,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唯一一把五弦琵琶,其余都為四弦。
唐代一部重要樂書名為《樂苑》,早已亡佚,但《樂府詩集》引用了此書中的一些片段,其中有一段關(guān)于五弦琵琶的描述:
“五弦未詳所起,形如琵琶,五弦四隔,孤柱一。合散聲五,隔聲二十,柱聲一,總二十六聲,隨調(diào)應(yīng)律?!?/p>
這一記載中說到了五弦琵琶的弦、柱、音的情況。利用五弦,可以彈奏出26種聲。日本學(xué)者林謙三認為“孤柱”應(yīng)該是指五弦多出來的一根弦所用的柱,較為短小,偏在一隅,今正倉院中五弦琵琶五柱形制接近,可能是后來修補造成的。
眾所周知,琵琶雖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性樂器,但它的原型起源于西域地區(qū),可以說,琵琶出現(xiàn)在中國音樂里,與“絲綢之路”大有關(guān)系。主流的觀點認為四弦琵琶是在西亞形成,集中于波斯(今伊朗)地區(qū)。那么,五弦琵琶又從何而來呢?《通典》中說“屈茨琵琶五弦”,似乎是龜茲(即屈茨)所出;《舊唐書·音樂志》中說“蓋北國所出”,都不甚明確。
一種比較早的看法認為,五弦琵琶是在印度發(fā)展而成的。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jù)是印度的古代藝術(shù)形象,如公元2世紀的阿摩羅縛底塔的浮雕所刻,公元7世紀的阿旃陀壁畫中所繪的形象。而后,印度藝術(shù)沿北路東漸,經(jīng)由中亞地區(qū),大約在六朝后期傳入北朝地區(qū)。因為傳播路線經(jīng)過了龜茲地區(qū),所以五弦琵琶才又稱龜茲琵琶。這類似于阿拉伯數(shù)字本由古印度人發(fā)明,但經(jīng)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才被稱為阿拉伯數(shù)字。此為“印度說”,由日本學(xué)者大村西崖、林謙三等主張,流傳較廣。
克孜爾第135窟奏五弦琵琶圖。圖片出處:《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新疆卷[M]. 鄭州:大象出版社, 1999.
到了1980年代,中國學(xué)者根據(jù)舊時未曾得見的石窟壁畫材料提出了一種新說,認為五弦琵琶正如其別稱“龜茲琵琶”,最初形成于龜茲地區(qū),之后由龜茲人向西傳入印度,向東傳入中原。這種說法可以稱為“龜茲說”。新疆石窟遺址眾多,開鑿時間歷經(jīng)漢、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歷史時期,殘存壁畫中可以看出二十四種樂器,是重要的音樂史料。形如棒狀,琴體細長,直頸五弦,一側(cè)三柱,另一側(cè)二柱的“五弦琵琶”,多次出現(xiàn)在壁畫中,例如克孜爾第14窟,第38窟,庫木吐拉第46窟等。這些壁畫所在的石窟都為早期石窟,可以證明早在漢末,這種琵琶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今新疆一帶。
“龜茲說”的提出,對傳統(tǒng)的“印度說”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作為“印度說”依據(jù)的印度阿旃陀壁畫里描繪了四、五、六弦的琵琶,這種五弦琵琶可能還不是一種固定的琵琶形制;其他作為“印度說”論據(jù)的石窟雕塑,雖然石窟本身開鑿得較早,但是刻有五弦琵琶形象的雕塑創(chuàng)作年代較晚,約為公元七世紀,晚于新疆石窟壁畫。另外,從傳承來看,今天印度音樂中琉特屬彈撥樂器中,有三、四、六、七、八、九等弦數(shù),唯獨不見五弦的蹤跡,但是在今新疆地區(qū)流行的樂器中,還有五弦的熱瓦普(熱瓦甫)、彈布爾(彈撥爾)等琉特屬彈撥樂器,從中可見五弦琵琶的流風遺韻。學(xué)者常任俠提到赴印度阿旃陀研究時,向?qū)г赋霰诋嬂镉兄袊鞑咳耍斊澣耍┟嫦嗪蛠碜灾袊漠a(chǎn)物。故而學(xué)者周菁葆據(jù)此認為印度古代藝術(shù)中表現(xiàn)的五弦琵琶,很有可能是由龜茲輸入的。
五弦琵琶如何演奏?
五弦琵琶是橫臥在胸前演奏的。根據(jù)新疆克孜爾第14窟中的描繪,演奏五弦者雙目凝視,頭微傾,右手撥弦,左手按在第一把位上。第38窟中,一個演奏五弦琵琶者為嗩吶伴奏,另一個則與笛子相和,仿佛獨奏。這些琵琶都是橫臥演奏的,這一點并無爭議。問題是,這種琵琶究竟應(yīng)該用撥子彈奏,還是指彈?
從新疆石窟壁畫來看,這些五弦琵琶都是用撥子演奏,無一例外。但是在文獻中,還保留了用指彈方法演奏五弦琵琶的證據(jù)。指彈琵琶的方法,過去稱為“搊”。《舊唐書·音樂志》云:“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讹L俗通》云:以手琵琶之,因為名。案舊琵琶皆以木撥彈之,太宗貞觀中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讹L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乃非用撥之義,豈上世固有搊之者耶?”《新唐書·禮樂志》云:“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即以手彈,太宗悅甚。后人習(xí)為搊琵琶?!睆倪@兩段記載可知,早期琵琶要借助撥子來演奏,指彈法是到了貞觀時期才在宮廷音樂中出現(xiàn)的,發(fā)明這種演奏法的樂師裴神符又名裴路兒,雖是西域疏勒人,但從記載來看,這種演奏法可能是裴神符進入唐代宮廷以后發(fā)明出來的,而在其他地區(qū),使用撥子演奏琵琶的習(xí)慣還會有所保留。
正倉院收藏的紅牙撥鏤撥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捍撥”細節(jié),一個胡人在駱駝背上用撥子演奏琵琶
回到這把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和它同在正倉院北倉的,還有一件唐代琵琶撥子實物“紅牙撥鏤撥”,可以證明日本曾經(jīng)使用撥子演奏琵琶。相應(yīng)地,這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上也可以找到用撥子演奏的依據(jù),那就是在它的正中央弦下方,有一塊區(qū)域經(jīng)過了明顯的貼面裝飾,稱為“捍撥”。張籍《宮詞》中說“黃金捍撥紫檀槽”,即是在描繪琵琶上這一區(qū)域貼上黃金的“捍撥”。關(guān)于捍撥的用途,《海錄碎事》云:“金捍撥在琵琶面上當弦,或以金涂為飾,所以捍護其撥也。”其作用是“捍護”琵琶的面板,以免在用撥子演奏時造成不必要的刮傷。因此,“捍撥”總是在使用撥子演奏的琵琶類樂器上出現(xiàn),而今天的琵琶多用指彈,此一結(jié)構(gòu)幾乎絕跡,正倉院這把琵琶保留了“捍撥”的設(shè)計,是非常珍貴的。更有趣的是,這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的捍撥裝飾,是以貝類拼成圖案,描繪出一個胡人在駱駝上演奏琵琶的情景。這個胡人演奏的時候也使用了撥子,提示了這種樂器的歷史淵源和演奏傳統(tǒng)。而且我們不難想象這樣的場景:在這把琵琶還被演奏的那些年里,演奏者用撥子撩動琴弦的時候,捍撥上的胡人也仿佛正在演奏他的琵琶,兩相映照,形成了一種“畫中有畫”的效果,極富趣味。
催生了《琵琶行》“試聽版”的唐代五弦絕技
雖然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五弦琵琶,但是在唐代,五弦琵琶是樂團中十分常見的配置,簡稱“五弦”。據(jù)新、舊《唐書》,唐初設(shè)“十部樂”,即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除了西涼和康國,其余八部都會使用五弦琵琶。
唐李壽墓樂舞壁畫
唐代也有不少五弦演奏家,前文已述裴神符改進琵琶的演奏方法,受到了唐太宗的嘉賞。到了中唐,又出現(xiàn)了一位了不起的五弦演奏家趙璧。
據(jù)李肇《國史補》,有人曾經(jīng)詢問趙璧為什么將五弦彈得那么好,趙璧回答說:“我演奏五弦,一開始是用心去驅(qū)動五弦,后來是用精神和五弦相遇,最后變成順隨五弦的自然,我也才達到‘浩然’的境界。到了那個時候,五官的感覺都已相通,我也不知道是自己變成了五弦,還是五弦變成了自己?!痹谮w璧的口中,音樂技藝與莊子的哲學(xué)有了相通之處。
白居易和元稹這一對好朋友,都曾作詩詠嘆過趙璧的演奏。元稹有《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其中第三首名為《五弦彈》,里面描寫了趙璧的五弦絕技,說“辭雄皓鶴警露啼,失子哀猿繞林嘯。風入春松正凌亂,鶯含曉舌憐嬌妙。嗚嗚暗溜咽冰泉,殺殺霜刀澀寒鞘。促節(jié)頻催漸繁撥,珠幢斗絕金鈴掉。千靫鳴鏑發(fā)胡弓,萬片清球擊虞廟。”詩中還說 “眾樂雖同第一部,德宗皇帝常偏召”,提到趙璧曾經(jīng)多次受到德宗皇帝的召見。
白居易《新樂府》中有一首同題的《五弦彈》,內(nèi)容同樣是描寫趙璧的演奏:
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趙璧知君入骨愛,五弦一一為君調(diào)。
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鶴憶子籠中鳴。
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試聽,凄凄切切復(fù)錚錚。
鐵擊珊瑚一兩曲,冰瀉玉盤千萬聲。鐵聲殺,冰聲寒。
殺聲入耳膚血憯,寒氣中人肌骨酸。曲終聲盡欲半日,四坐相對愁無言。
詩中依次描寫了五弦的音色和五弦并奏的聲音效果,帶有肅殺凄涼之味。另外,白居易的《秦中吟》中還有一首詩《五弦》,也描寫了趙璧的演奏:
清歌且罷唱,紅袂亦停舞。趙叟抱五弦,宛轉(zhuǎn)當胸撫。
大聲粗若散,颯颯風和雨。小聲細欲絕,切切鬼神語。
又如鵲報喜,轉(zhuǎn)作猿啼苦。十指無定音,顛倒宮徵羽。
以上只引用了詩歌中對音樂的描寫。倘若我們?nèi)プx這些詩作的全篇,就會發(fā)現(xiàn),元、白二人雖然傾盡全力描寫趙璧的五弦絕技,但詩歌本身總是別有所指。元稹的《五弦彈》后半篇玩了一個文字游戲,論帝王重“弦”,不如重“賢”。而白居易的兩首詩都表達了這樣一種意思:五弦琵琶這種新奇音樂廣為流行,是因為人們喜歡追逐新奇事物,傳統(tǒng)的事物反而被忽視了,這種貴今賤古的現(xiàn)象值得注意。詩中這么寫,并不代表元、白兩人對趙璧本人的演奏懷有特別的抵觸情緒,只是一種借題發(fā)揮。從他們對趙璧絕技的描述中,反而可以看出詩人的文學(xué)靈感被趙璧的音樂極大地激發(fā)出來。
元、白這幾首詩中描寫五弦琵琶的語句,有不少和后來白居易為四弦琵琶創(chuàng)作的名篇《琵琶行》里對琵琶音色的描寫十分相似。例如:
“鶯含曉舌憐嬌妙”——“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
“大聲粗若散,颯颯風和雨。小聲細欲絕,切切鬼神語”——“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嗚嗚暗溜咽冰泉”“隴水凍咽流不得”——“冰泉冷澀弦凝絕”;
“殺殺霜刀澀寒鞘”“鐵聲殺,冰聲寒”——“鐵騎突出刀槍鳴”;
“冰瀉玉盤千萬聲”——“大珠小珠落玉盤”。
寫作這些關(guān)于五弦琵琶的詩作時,元、白二人還在長安,《琵琶行》是白居易之后被貶江州的作品。據(jù)此,也許我們可以說,是趙璧的五弦演奏,催生了后來的《琵琶行》。這兩首描寫五弦的詩作,可以看做千古名篇《琵琶行》的“試聽版”?!杜眯小分小拔覐娜ツ贽o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M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這幾句中,可能就蘊藏著白居易在長安聽趙璧彈奏五弦琵琶的回憶。
參考文獻
五弦和搊琵琶的異同.林謙三著.錢稻孫譯. 東亞樂器考[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3:304-314.
琵琶溯源. 周菁葆. 絲綢之路藝術(shù)研究[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391-398.
古代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及新疆的幾種樂器——略談角、笳、笛、觱篥和直頸五弦琵琶的產(chǎn)生及其演變. 谷苞. 古代新疆的音樂舞蹈與古代社會[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11.
張寅. 龜茲樂器的歷史流變及音響特性-以達瑪溝三弦琵琶為例[M]. 天津:天津大學(xué)出版社, 2013.10.
正倉院事務(wù)所監(jiān)修. 正倉院[M]. 財團法人菊葉文化協(xié)會, 1993.04.
莊伯和. 中國美術(shù)之旅[M]. 198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