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上海博物館完成了“歷代書法館”本年度第二次常設展覽的策劃與布置。此次展覽沿襲書畫常設展將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于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內(nèi)的思路,特新增書畫精品、新品共計九件。其中《淳化閣帖》中東晉王羲之草書《遠宦帖》《蜀都帖》等諸帖頁,這也是2003年入藏《淳化閣帖》在書法館常規(guī)展中首次展出。此外蘇軾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行書答謝民師帖卷》也在修養(yǎng)多后年,在書法館常規(guī)展中重歸公眾視野。以下為首次進入上海博物館書法館常規(guī)展陳列展出的書法列表:
王羲之《遠宦帖》(局部)
東晉 王羲之 草書遠宦、蜀都諸帖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東臨沂人,移居浙江紹興。開行、草書新風,有“書圣”之稱。此數(shù)帖選自安思遠舊藏《淳化閣帖》卷六,分別是《兒女帖》《遠宦帖》《旦夕帖》《旃罽帖》《蜀都帖》。這些都是可靠的王羲之書跡,也是同時被刻入《十七帖》的作品。2003年入藏的安思遠舊藏《淳化閣帖》是宋拓善本碑帖,這也是這本《閣帖》在書法館常規(guī)展中首次展出。
《淳化閣帖》卷六《蜀都帖》(局部)
《淳化閣帖》卷六《旃罽帖》(局部)
北宋 蘇軾(1037-1101)行書答謝民師帖卷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此卷是蘇軾寫給友人謝民師的一封信,談他對文學遣詞達意的見解?,F(xiàn)存墨跡已闕文章篇首部分三十三行,三百六十字。帖首遺失十數(shù)行,因后人用殘字補綴,所以文意略有不通。據(jù)此文中稱“自還海北”,以及“今日已至峽山寺”,可考此卷書于元符三年(1100)冬十一月五日,蘇軾從嶺南北歸,途經(jīng)廣東清遠峽山寺時所書。謝舉廉,字民師,為蘇軾友人。此文載于《東坡集》中,書法則屬蘇軾最晚年作品之一,筆法老勁、蒼茫真率。正如黃庭堅所評:“東坡先生晚年書尤豪壯,挾海上風濤之氣,尤非他人所到也?!弊鳛樘K軾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卷修養(yǎng)多年,這次在書法館常規(guī)展中重歸公眾視野。
北宋 蘇軾《行書答謝民師帖卷》
元 楊維楨 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浙江諸暨人,擅行草書。此卷為真鏡庵募緣而撰寫,據(jù)考真鏡庵又稱“珍敬庵”或“天隱子”,遺址在上海浦東高行鎮(zhèn)。楊維楨晚年與僧道交往頻繁,經(jīng)常出入寺廟道院,且在松江、上海一帶活動,此卷可作為證。此卷是楊維楨的行草書佳作,得唐宋人行草書真髓。其用筆矯健蒼勁、跳宕古崛,章法騰挪多變、頓挫豐富,用墨濃淡互濟、干濕對比,展現(xiàn)了楊氏作為文壇名宿的強烈藝術(shù)個性,以及他晚年爐火純青的書藝。此卷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guī)展陳列。
元 楊維禎 《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
元 楊維禎 《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
明 祝允明 行書和陶詩廿首卷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江蘇吳縣人。擅草書。此作書于1488年,作者時年二十九歲。祝允明的科舉之途一直屢遭挫敗,心情與人生觀也轉(zhuǎn)為復雜晦澀。因此詩前有序說道自己“謬干時名,兩年之間,三謁京國,游輒既倦,風塵黯然”。由年輕人的春風得意,轉(zhuǎn)為欣賞陶淵明淡泊隱世的生活,又感于蘇軾的和陶詩,所以也創(chuàng)作了這一組詩歌以抒發(fā)胸臆。這組詩篇幅較大,體現(xiàn)了祝允明的詩歌文學才華。祝允明早年學習晉唐人帖為主,受祖父祝顥啟蒙,向外祖父徐有貞學習張旭、懷素的草法,又向岳父李應禎學習歐陽詢、顏真卿的楷則。這一時期,祝允明書法規(guī)矩嚴整,但少姿態(tài)。此卷書法尚未強勁奔放,但格調(diào)雄奇,變化多端。用筆古雅淳厚,結(jié)體錯落有致,章法虛實相生,展現(xiàn)了祝允明早年的書法功力。此卷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guī)展陳列。
明 祝允明 《行書和陶飲酒詩廿首卷》(局部)
明 祝允明 《行書和陶飲酒詩廿首卷》(局部)
清 惲壽平 行書詩文冊
惲壽平(1633—1690),原名格,字壽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為“清初六大家”之一。擅畫花卉、山水,書法亦冠絕一時。此冊為惲壽平詩文集,多有為王翬所書,并有重要畫論。其內(nèi)容對研究惲壽平有著重要價值,應是他當時自抄的稿本。惲壽平書法清俊秀逸,深得王獻之、褚遂良書法神韻,稱作“南田體”,卻常被他的繪畫與詩文成就所掩,其身后書風隨著沒骨花廣為流行。此冊用筆圓潤秀婉,點畫精美多變,結(jié)字起伏跌宕。其高潔脫俗之氣溢于楮墨之間。此冊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guī)展陳列。
惲壽平《詩文冊》(局部)
惲壽平《詩文冊》(局部)
惲壽平《詩文冊》(局部)
清 金農(nóng) 隸書錄趙構(gòu)女史箴軸
金農(nóng)(1687—1763),字壽門,號冬心,浙江杭州人,久居揚州?!皳P州八怪”之一,擅書畫,書法以隸書見長,自創(chuàng)漆書。此軸據(jù)金農(nóng)自題,內(nèi)容為“宋高宗女史箴”,是他轉(zhuǎn)變期典型的漆書作品。金農(nóng)的隸書主要得益于《華山廟碑》,早年臨摹還比較肖似原碑風格。他在多次臨摹中逐漸加入了自己的強烈個性,并發(fā)明了獨特的筆法,形成了橫劃特粗,豎劃尖細的肥腴蒼勁的風格。相對于他晚年成熟標準的漆書,此軸正體現(xiàn)了這種轉(zhuǎn)換。此軸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guī)展陳列。
清 金農(nóng) 《隸書錄趙構(gòu)女史箴軸》
清 趙之謙 篆書條屏軸
趙之謙(1829—1884),字?叔,號悲庵、無悶等。浙江紹興人。工書畫,精篆刻。此軸為趙之謙《四體書屏》中的篆書條屏,內(nèi)容為范曄《后漢書·李云傳》李賢注引《春秋運斗樞》。趙之謙是清代碑學書法以及理論方面最有力的踐行者。其著重于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碑派書寫技法得以進一步完善,實際上是清代第一位在篆、隸、楷、行各體上全面學碑的典范。趙氏的篆書最初受到鄧石如、吳讓之的影響,其受同事胡澍直接影響了他。之后上溯李陽冰篆書,以小篆為長,出以己意,并成為篆刻的基礎。此軸就是他小篆的力作,風格接近吳讓之,但是更多有流動性與變化感。此軸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guī)展陳列。
清 趙之謙 《篆書條屏》
清 蒲華 行書李商隱文句軸
蒲華(1832—1911),原名成,字作英,號胥山野史,浙江嘉興人。能詩,擅書畫,以行草書與水墨花卉見長,尤擅畫竹,有“蒲竹”之譽。因其人脫俗不羈,其畫水墨氤氳,時人號之“蒲邋遢”。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杰”。蒲華中年尤勤書學,寢饋張旭、懷素狂草,同時臨摹元、明名家書帖。蒲華晚年書法淳厚多姿,燥潤兼施,蒼勁嫵媚,能以淡墨生宣作書。此軸書李商隱文句,行、草間雜,錯落有致,氣勢貫暢,是蒲華贈給友人的精意之作。此軸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guī)展陳列。
清 蒲華 《行書軸》
清 吳昌碩 行書七言詩軸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后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晚年以字行。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工書畫篆刻,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吳昌碩的楷書從顏真卿入手,隸書學習漢碑,篆書學石鼓文,行書學黃庭堅、王鐸。其書法作品,以篆、行、草為主,用筆雄渾、飽滿,結(jié)字欹側(cè)。行、草融入篆書筆意,故而筆勢雄厚、氣勢飛動,開創(chuàng)了獨特面貌。此軸書于1907年,作者時年六十四歲。內(nèi)容為吳氏自作詩,書贈友人。此軸為首次進入書法館常規(guī)展陳列。
清 吳昌碩 《行書七言詩軸》
除了以上換新展品,還有東漢《禮器碑冊》、唐代張旭《郎官石記碑冊》、南宋張即之《行書錄王禹偁待漏院記卷》、元代趙孟頫《真草千字文卷》、明代吳寬《行書徐諒墓表志合卷》等歷代法書名作。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