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獎掖青年學者的第三屆“普隱人文學術獎”公布獲獎名單。
在本屆獲獎名單中,倉本尚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準教授)、陳侃理(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程蘇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永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謝湜(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等榜上有名。
1、倉本尚德《北朝仏教造像銘研究》,法藏館,2016年。
此書將過去基于全國形成的佛教信仰圖景精細化,增添了不同的區(qū)域亮色,初步呈現(xiàn)了各地佛教信仰的多樣性,為更為切近地認識北朝佛教,乃至隋唐以后佛教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研究北朝佛教信仰,乃至隋唐以后的佛教,本書均屬不應繞過的論著。此書誠為近年中古佛教史研究上的重要貢獻。
——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2、陳侃理《儒學、數(shù)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該書對災異論的政治功能進行長時段貫通性的梳理,揭示學理與實用取向的矛盾,折射出中國古代學術與政治的復雜關系。書中涉及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科技史等多個領域,視野開闊,辨析精微,展現(xiàn)了人文學術的品質。
——陳蘇鎮(zhèn)(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3、程蘇東《從六藝到十三經:以經目演變?yōu)橹行摹?,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程蘇東的專著《從六藝到十三經——以經目演變?yōu)橹行摹吠ㄟ^細致的梳理與考辨,從經學典籍發(fā)展的脈絡中提煉出“經目”的觀念,對歷代中央政府和官學中所尊的儒家“經書”,特別是源自漢代經學的“六經”體系和唐宋新儒學的“四書”體系,就其學理性、思想性、穩(wěn)定性、象征性和制度性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是一部以經籍制度為綱領的經學通史,拓展了經籍史、經學史的史實考辨視野、創(chuàng)新了經學史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將制度作為闡釋的方法,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推進意義與啟發(fā)價值。
——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4、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x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這部近六十萬字的論文集共收入作者以青銅器銘文、戰(zhàn)國文字以及上博簡、清華簡、馬王堆帛書等出土文獻考釋為主要內容的文字三十余篇,涉及甚廣,而多材料翔實,辨析精微,考證精確,解決了不少眾說紛紜的疑難問題。其說常為學界同行引證,代表了80后青年學者古文字研究的最高水平。
——傅杰(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
5、謝湜《高鄉(xiāng)與低鄉(xiāng):11-16世紀江南區(qū)域歷史地理研究》,三聯(lián)書店,2015年。
廣谷大川,高鄉(xiāng)低鄉(xiāng),都是地理。地理不僅存在自身的變化,也影響著每一方土地上的人生。太湖以東的平原與崗身,高低之間相差不過數(shù)米,環(huán)境面貌、民生方式以及行政建制都不相同,《高鄉(xiāng)與低鄉(xiāng):11-16世紀江南區(qū)域歷史地理研究》揭示了一方土地上民生與環(huán)境交錯互動的關系,也引領區(qū)域研究進入新的高度。
——韓茂莉(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普隱人文學術獎”說明
為鼓勵和支持人文研究領域的年青學人,促進學術交流和進步,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普隱教育文化中心聯(lián)合頒發(fā)此獎,獎勵在中國古代歷史、文學、思想、宗教、藝術與考古等基礎人文學科表現(xiàn)優(yōu)秀的青年學人。針對的是5年內出版的專著,出版時作者不超過40歲。本獎不實行申請制和項目制,每年由相關領域學術同仁投票選出。
“普隱人文學術獎”遴選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