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社成立110年之時,上海劉海粟美術(shù)館近日推出“海粟講堂之‘南社風流’”十講系列講座,邀請上海多位南社研究者、南社后裔代表,全方位探討、解讀、展示南社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話題聚焦南社與江南文化、南社與海派文化、南社與新文化等維度,拓展百年南社歷史的研究范疇,以紀念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最大革命文學團體——南社。
1909年11月13日,蘇州虎丘張公祠,南社第一次雅集。柳亞子(前排右二)、黃賓虹(后排右二)、陳陶遺(后排左二)
110年前(1909年11月13日),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發(fā)起成立南社,“南社”取“操南音,不忘本也” 。
南社的仁人志士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中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文有南社,武有黃埔”的美譽。他們?yōu)橹袊?、軍事、文學、藝術(shù)、教育、新聞、出版、翻譯、科技、宗教、女權(quán)等多方面作出了貢獻。南社人不僅開眼看世界,引進并傳播西方現(xiàn)代先進文化,推動近代中國轉(zhuǎn)型,而且對于國學的研究保存,對于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創(chuàng)新,也一直起著主導作用。
南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柳亞子與毛澤東
此次講座的策劃人、上海海派連環(huán)畫中心主任劉亞軍談及緣何策劃南社系列講座說:“過去對于南社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革命性的組織,知道柳亞子和毛澤東的詩詞交流,但其中還有很多名字,比如黃賓虹、李叔同、白蕉等我們很熟悉,但并不知道他們是南社中人,通過這些名字也將一些歷史和詩書畫印、音樂戲曲的故事串聯(lián)梳理,顯出了一種多元性?!仙纭彩橇私饨R分子的一扇窗戶。”
此次“南社十講”與此前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出自一處,而南社系列之所以成為劉海粟美術(shù)館“海粟講堂”的子項目,源于劉海粟曾是“新南社”的一員(1923年,柳亞子與葉楚傖、邵力子、陳望道等8人發(fā)起)。同時該系列講座也將上海圖書館、上海歷史博物館、金山區(qū)博物館、以及蘇州南社紀念館,以及上海報人近期對南社的研究呈現(xiàn)給公眾,也為研究機構(gòu)搭建了交流的平臺。
文人信札看南社的朋友圈
“海粟講堂之‘南社風流’”系列講座的第一講邀請到媒體人、作家管繼平從文人信札的解釋挖掘的角度,講述南社人的故事。因為書信大多寫給自己的親友,是一對一的關(guān)系,原本沒想過會公開,但直抒胸臆,不事雕琢,這就可能包含了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內(nèi)容。在講述中原本一些被遮蔽的故事,一一顯現(xiàn):
講座回顧了1909年11月13日,蘇州虎丘張公祠,南社第一次雅集。在此后雖然南社內(nèi)部多有紛爭,但其社員鼎盛期社員總數(shù)1180余人。真正讓南社的由盛而衰,主要是內(nèi)部的唐宋詩之爭:
1916年1月,姚鹓雛在《民國日報》上連載詩話,大談同光體之優(yōu),柳亞子不悅則以詩回敬。后來,先有留洋歸來的胡先骕,后有松江籍詩人聞野鶴、朱鴛雛,與柳亞子論戰(zhàn)。姚鹓雛寫詩調(diào)和?!睹駠請蟆窞槠较⑹露?,壓下一方。但朱鴛雛又在《中華新報》另辟戰(zhàn)場。柳亞子以南社主任的名義,開除朱鴛雛社籍……
孰料又起波瀾。首先《民國日報》的成舍我就極力反對,他又擬出一份布告,號召其他社員欲將柳亞子驅(qū)逐出社?!睹駠請蟆防习迦~楚傖與柳亞子交好,自然不登。成舍我毅然辭職,用典當衣服的錢,在《中華新報》上買了版面,將布告刊出。于是,柳亞子在已經(jīng)印好尚未發(fā)行的《南社叢刻》二十集中,又夾印了傳單,將成舍我也一樣驅(qū)逐出了南社。
這場“唐宋詩之爭”的是非究竟如何,難以辨明,但多年后姚鹓雛寫給柳亞子的一通書信,可見兩人關(guān)系:
姚鹓雛給柳亞子的信件
亞子我兄社長左右:
違異來久,音問中絕。夐敻踽踽,如在空谷。孤僻之甚,亦自怪也。曩歲游從之歡,時復馳溯……
而客游卅余年,立錐無地,行年六十,體氣已衰,幸精力尚強,寫作未倦,或可藉是自效于新民主主義之世,服務群眾,免為寄生。
滬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員會,搜集載籍已過十萬,其他器物稱是,爰有擴充為圖書、博物兩館之議,友人有柳翼謀、沈尹默、汪旭初皆已羅致,頗謂如走亦勉可濫竽,獨無為推挽于陳市長者
故舊在遠不遺,能否為我通一書于市長,提名作介。廿年暌違,甫一通問,便作此諉諈,無任慚疚,惠子知我,倘勿責邪!
收到姚鹓雛的信后,柳亞子給陳毅市長寫信,為解決朋友的生活待遇問題,市長推薦了他的南社舊友姚鹓雛:
“行篋中檢得舊友姚鹓雛兄六月十三日一箋,特以奉閱。姚君為南社詩人眉目,與弟訂交四十年,長于文學,其最近行履,則沈尹默、汪旭初暨宗兄翼謀耆老皆知之甚詳。甚盼我兄羅致之于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或畀以圖書、博物館職務,必不為羊公之鶴也?!?/p>
柳亞子向陳毅市長推薦他的南社舊友姚鹓雛,而面對當時新政權(quán)的一市之長,柳亞子此函帶著詩人的氣質(zhì)今和朋友兄弟的情懷。
除了這些比較正式的書信外,書信里還包含著許多趣味的故事,比如在范煙橋致譬如范煙橋致陸澹安的書信里,提到了一次為周瘦鵑、鄭逸梅、陶冷月三人七十大壽的“雅集”,但未邀陳巨來。翌年陳巨來在陶冷月的家里看到了合影照片,對周瘦鵑頗有不滿。
范煙橋致陸澹安
在這其中作為南社文人的陸澹安曾因改寫《啼笑因緣》、《秋海棠》彈詞,紅遍大江南北,甚至一度被歸為“鴛鴦蝴蝶派”。但1940年代后,陸澹安將興趣轉(zhuǎn)至學問研究,先后撰寫了《莊子末議》、《列子補注》,并對金石碑版、小說戲曲作大量的考證。
陸澹安手稿
此外周瘦鵑、鄭逸梅、陶冷月等人也各自有故事,比如周瘦鵑的帽子、他與張愛玲、梅蘭芳的交往等被今天研究。而在“南社十講”中“補白大王”鄭逸梅的后人鄭有慧也從其祖父的《南社叢談》入手,講述南社故事。
鄭逸梅
鄭有慧出生于1950年代,她因為家庭的關(guān)系,她少時就于南社中人多有接觸,通過她的直接講述,也了解到南社中人的真性情。
金山白蕉與南社
南社與上海金山也頗有淵源,據(jù)最新研究,金山擁有65名南社、新南社、南社紀念會成員,是全國南社社友第二多的縣級單位,僅次于吳江。近年來金山區(qū)博物館也做了一系列與南社相關(guān)的展覽,12月13日,剛落下帷幕的《萬梅花開:金山與南社文物文獻展》,就是以山區(qū)博物館館藏南社成員藏品為中心,結(jié)合金山圖書館、金山檔案局(館)的相關(guān)館藏,及南社后裔捐贈借展的文物文獻,介紹南社創(chuàng)始人高旭、南社元老陳陶遺、江南三大儒之一的高燮、南社第二任主任姚光、國際著名天文學家高平子、帖學宗師白蕉、海派畫家孫雪泥、國學家周大烈等8位主要生平事跡。
白蕉、唐云,《歲寒圖》 1940年代,金山博物館藏
在“南社十講”中,金山博物館副館長余思彥以“白蕉與南社師友的交游”為線索,呈現(xiàn)金山張堰人白蕉(1907.11.3-1969.2.3)的朋友圈以及南社豐富的人文交流。
他的講座依舊提及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蘇州虎丘張公祠的第一次雅集,除了陳去病、柳亞子、朱少屏等人外,余思彥尤其關(guān)注到照片中的黃賓虹。參加第一次雅集的17名社友中年紀最大黃賓虹45歲,年紀最小的是柳亞子22歲,可謂少長皆集。。許多人都知道黃賓虹是一代畫宗,對其中年以前熱血革命者的形象卻知之甚少。黃賓虹曾在自家的房子開爐鑄幣,希望以制造銅錢擾亂清朝的幣制,也為革命黨籌集資金,后被人告發(fā),遂逃到上海來辦報紙雜志,做一些革命鼓吹的工作。
黃賓虹的入社書
黃賓虹比白蕉大42歲,很多人以為是兩人相識是因為南社的緣故,其實不然,白蕉與黃賓虹成為忘年交,源于蔣丹麟介紹其認識徐悲鴻,繼而徐悲鴻介紹白蕉、黃賓虹相識。此在白蕉自述中有所描述:
“我友而師者藝苑有二賢,一忘年歙縣黃賓虹,一宜興徐悲鴻。 余識悲鴻以亡友丹林。丹林為宜興老詩人蔣師梅笙之公子,悲鴻則其愛婿也。識賓老則以悲鴻,皆有年矣?!薄捉丁端囋范t》
在講座人余思彥收集的書信往來中,可以看見黃賓虹對白蕉的贊揚,夸贊篆刻,書信中也透露了白蕉拿了一幅畫寄給黃賓虹,黃賓虹表示感謝。在進一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兩人書信往來居多,并在書信中談藝論畫。
黃賓虹致白蕉信,1952年
此在金山博物館主編的《白蕉文集》中也多有論及:
賓老先生嘗與余論畫云:“簡筆當求法密,細筆宜求氣足。 簡筆難于細筆!”語極精賅。而其畫則熟中有生,荒率而彌整飭。良由此老胸羅丘壑,腕底諧春,筆簡意工,落墨乃如風行水上也!此畫余每于爇香讀書之間,時一凝眸,深覺嵐光水色取之不盡。摩詰山居詩,洵多所未盡耶? 壬申二月白蕉偶識。(白蕉:《云間畫題乙集》 )
在黃賓虹70大壽時,白蕉他寫了一首詩寄給他。這首詩也發(fā)表在白蕉自己編的《人文》雜志上。雖然白蕉并不靠書畫為生,有教員、編輯等工作,但在解放前辦過五次個人畫展,他的潤例是徐悲鴻幫他寫的。
黃賓虹70大壽時白蕉寄給黃賓虹的詩
1934年,黃賓虹七十壽誕,白蕉作詩《壽黃賓公先生七十》
1948年,黃賓虹發(fā)起成立樂天詩社,參加者多為畫家。在詩社的吟唱酬和中,白蕉、周鍊霞以才思敏捷,被譽為“江南才子”和“江南才女”馳名文壇。
1948年黃賓虹南下與在滬友人合影(前排左起:錢君匋、鄧散木、黃賓虹、江振華、白蕉)
1955年,白蕉為黃賓虹送殯,居杭州三日,與賴少其、江寒汀、賀天健、唐云、林風眠、趙延年等人均有交往。除黃賓虹外,白蕉與南社中的高燮、陳陶遺、柳亞子、孫雪泥、姚光、姚鹓雛等皆有交游,,1956年“海上盟主”吳湖帆在籌備上海中國畫院時,根據(jù)國畫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成就為標準,提名了25位甲字畫家,白蕉就位列其中,當時白蕉擔任籌備委員會委員并兼任秘書室副主任??梢姟鞍捉兜呐笥讶κ堑谝涣鞯乃囆g(shù)圈”。
1944年,白蕉重陽登高。
而在南社之中,還有很多為人熟悉、值得講述的人物,比如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陳穎講述的南社二僧李叔同、蘇曼殊,兩人曾于同一年成為南社社友。1912年,李叔同與蘇曼殊先后加入《太平洋報》,不僅每日共事,作品也常常同見報端。蘇曼殊的《分堤吊夢圖》和李叔同以隸書筆意撰寫的《莎士比亞墓志》就曾同一天發(fā)表,這兩件藝術(shù)作品后來被南社同人稱為《太平洋報》的雙絕。
蘇曼殊的《分堤吊夢圖》
李叔同以隸書筆意撰寫的《莎士比亞墓志》
除此之外,兩位高僧在人生經(jīng)歷、興趣愛好、信仰等方面也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相似卻又不盡相同,從而造就了兩人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們對近代中國文化都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李叔同設計的南社LOGO等
此次劉海粟美術(shù)館的“南社十講”用的LOGO也出自于李叔同當年的設計,此次講座還邀請了歷史學家楊天石題寫“南社風流”,系列講座還包括張春田的“南社與新文化”、黃薇的“南社里的新劇先驅(qū)”等。劉海粟美術(shù)館館長阮竣認為,在“南社”的歷史中,可以看到文化的自信和自醒,百年的前南社人主動梳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自主革新、對接國際。
(注:本文資料圖片均由講座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