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經(jīng)大英博物館鑒定、記錄后,一批從阿富汗走私的佛頭文物曾在大英博物館53號展廳的特展“阿富汗:古老世界的交叉口”中展出。隨后,2019年11月19日,大英博物館正式歸還從阿富汗走私的一批佛頭文物。如今,這批文物正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展出。
本文從繳獲走私文物到鑒定、記錄,以特展“阿富汗:古老世界的交叉口”為切入口,講述大英博物館對于流失文物的鑒定與歸還。
2001年,當時掌控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頒令禁止了以任何形式,包括電視,繪畫和古代雕塑,出現(xiàn)的人體形態(tài)的圖像。由于此項禁令,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雕像的頭部被斬斷,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也被炸毀。除此之外,塔利班還大肆破壞了阿富汗境內的許多古跡。當?shù)氐墓哦淘诋敃r不敢接手這些文物,但在塔利班政府倒臺后,這些文物迅速流入私人手中,并通過巴基斯坦走私出境。
這批被繳獲的佛像在回到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前在53號展廳展出
對考古遺跡的盜搶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難題,在經(jīng)濟、政治動蕩時期此種行為尤為嚴重。大英博物館長期以來與英國執(zhí)法機關以及世界各國密切協(xié)作,打擊非法文物出口及黑市交易。自2009年以來,經(jīng)大英博物館鑒定、記錄并幫助歸還阿富汗、伊朗和烏茲別克斯坦流失的文物共計2345件,其中絕大部分為非法走私文物。這兩千多件文物中的大部分來自阿富汗,年代跨度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其中另一部分來自伊朗,還有一件是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巨型中世紀陶磚。去年,大英博物館在53號展廳設置了一個以此為主題的臨時展柜。第一批在這里展出的是9件佛首和1件佛身。據(jù)判斷它們應該是在大約20年前被損毀的。在短暫展出后,這批佛像在去年十二月返回位于喀布爾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
這批展出的佛像由倫敦警察總署的藝術與古物部門繳獲后,被送到大英博物館進行鑒定。據(jù)鑒定,這批佛像制作于公元4至6世紀之間——在這一時期,佛教是當時阿富汗的主要宗教;而阿富汗也第一次被納入了以今天伊朗和伊拉克為中心的薩珊王國的統(tǒng)治之下。
犍陀羅風格菩薩立像
佛像中最大的一尊為灰片巖菩薩像。菩薩佩戴精美頸飾,衣服輕薄貼體,衣紋的雕刻采用“濕衣法”。雖然這尊佛像的用料和風格反映了典型的犍陀羅地區(qū)(今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qū))的造像特點,但類似這樣的佛像在當時也會被運往并供奉在其他地區(qū)的寺廟,最遠可至今天土庫曼斯坦的梅爾夫(Merv)。
其他被查獲的9件佛像都以粗糙的粘土為胎,外面覆蓋一層質地較為細密、類似于石膏的材質,最后在其上進行彩繪。它們大部分為菩薩像,戴精美頭冠,姿態(tài)各異。雖然這些佛像與在賈拉拉巴德附近的哈達(Hadda,位于經(jīng)由開伯爾山口連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商貿(mào)線上)出土的佛像極為相似,但是目前我們仍無法確認這些佛像最初的發(fā)現(xiàn)地點。除了哈達之外,這些佛像也有可能是在喀布爾南部的梅斯·艾納克地區(qū)(Mes Aynak)被非法發(fā)掘的。
在梅斯·艾納克地區(qū)所進行的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一些非常精美的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健陀羅彩繪片巖雕像,已發(fā)現(xiàn)的這個時期第一尊木制佛像,以及大量不同風格的彩繪泥塑像。傳言中,這里是奧薩馬·本·拉登的大本營之一,2001年塔利班對佛教造像的強硬態(tài)度正是受本·拉登的影響,因此佛教藝術在這里很難保存下來。這為繳獲文物來自梅斯·艾納克的說法添上了耐人尋味的可能性。
泥塑彩繪佛首
大英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和科學研究部門對這些佛像進行了CT掃描,從而進一步了解了它們的制作過程。同時,從科學分析的結果得知,佛像頭部的紅色和黃色的顏料來自含鐵極為豐富的礦石。此類佛像通常以彩繪裝飾,但至今在這個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報告非常有限。大英博物館的專家們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允許下,對這批失而復得的佛像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機會實屬難得。
對佛首的X光CT掃描顯示出雙層結構——粗糙的粘土用于粗略的造型,臉部、頭發(fā)以及頭飾上覆蓋了一層更加細密的材料,在這層材料之上又進行了彩繪裝飾
科學分析顯示紅色顏料氧化鐵含量較高,并通過疊加炭黑來加深顏色,右邊的圖像是通過強化技術后所顯示的顏色殘留
大英博物館與阿富汗國家博物館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第一個文物保護實驗室就是在大英博物館的協(xié)助下建成的。2009年,在大英博物館的協(xié)助下,超過3噸在英國境內繳獲的阿富汗文物得以重歸故土,其中包括從巴克特里亞青銅時期墓葬遺址出土的青銅化妝盒以及從其他遺址出土的中世紀金屬器等。
其中一些文物在返回阿富汗后不久便在國家博物館重新修葺的展廳展出。2011年,大英博物館與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攜手舉辦了“阿富汗:古老世界的交叉口”特展,參與此次展覽布展的阿富汗研究和文物保護人員尤其值得欽佩。他們曾在1992年至1994年阿富汗內戰(zhàn)時期將大部分珍貴藏品轉移并隱藏,并始終對文物的下落守口如瓶,直至2001年12月塔利班政府被推翻、前總統(tǒng)哈米德·卡爾扎伊政府建立。在展覽期間,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館長和工作人員的允許下,大英博物館對借展的藏品進行了科學分析,同時雙方也簽署了關于非法出境文物鑒定和回歸的合作協(xié)議。
同一年,大英博物館還接收了20件來自阿富汗的象牙嵌和骨嵌家具并對它們進行了修復,研究和展出。這項工作得到了古董商約翰·埃斯卡納奇(John Eskenazi)的慷概贊助,展出贊助方美銀美林銀行也將其作為該銀行藝術保護項目(Art Conservation Project)的一部分給予了額外的支持。這批家具制作與公元1世紀,在20世紀40年代被到訪貝格拉姆(Begram)古城的法國探險隊發(fā)掘。在阿富汗內戰(zhàn)期間,這批當時收藏于喀布爾博物館的文物曾經(jīng)被盜,并一度被認為無望追回。大英博物館出版了一系列針對這批文物的??臀恼?,并在2012年將這批文物送回阿富汗喀布爾。
在特展“阿富汗:古老世界的交叉口”的籌備階段中,大英博物館還得到了關于另外一件被盜的著名佛像的所在地信息。這尊佛像是1965年在喀布爾北部薩拉庫加(Sarai Khuja)被發(fā)現(xiàn)的,直至1996年被盜前一直在位于喀布爾的博物館展出。1996年被盜后,這尊佛像流入一名日本私人藏家手中。幾經(jīng)討論后,這尊佛像由古董商約翰·埃斯卡納奇代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收購,并以紀念已故的阿富汗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fghanistan’s Cultural Heritage) 的發(fā)起人之一卡拉·格瑞斯曼(Carla Grissman,1928-2011)的名義捐贈給了博物館。
被盜佛像重新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展出,圖片 Andy Miller
大英博物館對非法進入英國境內的阿富汗文物一直保持高度警惕。2015年,一對德國夫婦想通過佳士得拍賣行出售一件錫包銅酒碗。根據(jù)其上的銘文,這件酒碗制作于1604至1605年。佳士得的專家們迅速斷定這只酒碗早在1974年便出版在喀布爾博物館收藏的圖錄中。這對德國夫婦是在1994年在沙特阿拉伯的吉達從一名阿富汗古董商手中購得此碗,因此可以推斷在1992年國家博物館被洗劫之后不久這只酒碗便流入沙特。所幸的是,這對德國夫婦在得知詳情后,非??犊耐鈱⑦@只酒碗物歸原主,現(xiàn)在它正展出于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伊斯蘭展廳。
據(jù)了解,大英博物館將繼續(xù)致力于同各方協(xié)作打擊文物犯罪、保護文化遺產(chǎn),其成果將會繼續(xù)在53號展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