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野生動物的買賣和食用是否應該立法禁止,再一次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和討論。近代東北對外開放和大規(guī)模開發(fā)以后,毛皮因在國際市場的暢銷而成為東北出口的大宗土貨之一。市場改變了傳統(tǒng)的狩獵生產,獵戶和毛皮商人為貪欲而卷入被動性生產,有時為了高額利潤,不惜違背野生動物自然繁殖的規(guī)律,過度濫采濫捕。而這一段不盡為人所知的歷史,不僅導致東北野生動物資源數(shù)量和種類的迅速減少,甚至還引發(fā)過東北大鼠疫這樣沉重的災難。本文原題《奢華背后:論近代東北大開發(fā)中的毛皮貿易》,刊于《民國檔案》2015年第3期。經授權,作者對原文進行改寫、修訂,注釋從略?,F(xiàn)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美國著名漢學家彭慕蘭在《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書中,論及從1650至1850年,因來自東北的滿族人喜好穿戴裘皮,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毛皮市場之一,這造成俄羅斯及英美商人在全球四處——北到勘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南至新西蘭和南太平洋其它島嶼,搜尋皮毛并販運中國。對許多海豹和水獺而言,這種跨洲毛皮貿易就是滅頂之災。但到了19世紀后半期,尤其20世紀上半期,歐美社會盛行消費皮草,此時卻恰逢中國近代最后一塊未開發(fā)地區(qū)——東北對外全面開放和開發(fā),從而出現(xiàn)從東北反向輸往莫斯科、倫敦、柏林的毛皮貿易。今天這段歷史不盡為人所知,而這場奢華貿易造成的當?shù)貏游镔Y源生態(tài)鏈惡化及鼠疫等大災難,更值得人們反思。
走進世界市場的東北皮毛
在大規(guī)模和大范圍開放和農墾之前,今天遼寧省的東部、吉林省的東南與東北部和黑龍省的西北部地區(qū),森林茂密,面積約二十七萬五千平方公里。西部大興安嶺及其支脈,北部伊勒呼里山脈及小興安嶺,東部張廣才嶺,南部長白山及其支脈,均為森林繁盛之區(qū),成為中國高緯度地區(qū)不可多得的野生動物棲居之所,同時由于氣候寒冷,這些森林動物皮柔毛豐且富于光澤,在產量和質量上均為全國上乘,所以是以狩獵為生計者的衣食之所。
20世紀初日人曾編纂《滿洲地志》一書,對東北主要狩獵區(qū)和獵獲物的調查記載如下:東北東部毛皮動物種類豐富,西部和中部平原種類較少。東部山林地帶,產虎、豹、貂、熊、狐、貍、貉、猞猁、獾、灰鼠等,在松花江平原地方,由于人口稠密,以赤狐、鼬鼠等為主產。大小興安嶺山林地方,產狼、栗鼠、黃貂等;至于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及科爾沁草原等地方,為旱獺、狼、狐貍等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廣闊的棲息地。
各野獸因產地不同,其毛皮品級又有高下之分。例如狐貍,形狀不一,有褐色、火色、十字形、黃色、灰色、白色等,歐美人對狐皮尤為愛好。其中黑龍江的銀狐最為著名。而呼倫貝爾和大興安嶺一帶的貂,呈沙黃色,體型較小,毛絨短而厚,毛密而軟,為裘料上品。從品種看,有紫貂、銀針貂、版貂、青根貂等之分。紫貂、銀針貂最為名貴,版貂毛短色滯,青根貂毛色灰青,不帶紫色,皆為次等品。還有一種黑貂,因其紫色濃厚而名。三姓以東產者毛根略紫,曰紫貂。蓋氣候愈寒,則毛色愈純厚。故三姓以東之皮張最良。栗鼠,形如野鼠,全體密生軟毛,背有花紋,故又名花鼠。產在東北北部的,全身呈暗褐色,胸腹部呈白色。產在東北南部的,褐色部分色澤較濃。其毛稍硬,一般不太重視,多以它做馬褂的里皮?;沂?,大如小貓,色灰兼白色大斑點,俗稱關東鼠。毛輕而暖,多為歐美婦女大衣、領袖所用。其中產于布特哈、呼倫貝爾兩城境者,號索倫鼠,毛厚色潤,東三省特為殊。水獺棲息于東北北部的江河之中,長約二尺,毛色青黑,也有青紫色者,其毛皮可做大氅的襟領或防寒帽,受日本上流社會的歡迎,價格昂貴,故又有?;⒅Q。旱獺,又名土拔鼠、草地獺,其皮質較好,堅實耐磨,旱獺絨毛的色染性能較佳,加工后的毛色光亮鮮艷,工藝價值高。黑龍江的滿洲里和呼倫貝爾高原地區(qū)盛產旱獺,美洲市場需求甚大。史志記載:“旱獺形如貓而大,產于嶺內。春暖始出覓食,冬則蟄居,其皮用為御寒服飾品,大為世人所歡迎”。獸皮的功用和價值,通常以毛絨是否濃厚、色澤是否光潤和肥滑等為標準來判斷,等級不同而價格差別較大。
近代東北的皮毛經濟
近代以前,東北傳統(tǒng)狩獵方式,按其組織和規(guī)模,分為欽敕狩獵、盟內狩獵、全旗狩獵、部落狩獵和個人狩獵五種。外部市場變化以后,對腹地的獵戶產生影響。近代以來,欽敕狩獵、盟內狩獵、全旗狩獵逐漸廢除,只剩下部落和個人狩獵兩種。部落狩獵,即糾集一村或數(shù)村壯丁,以銃器、網或其他器械,捕獵鳥獸,一年舉行三四次。個人狩獵規(guī)模較小,由家族中的壯丁結隊入山進行。據(jù)1932年的調查,東北北部總狩獵區(qū)域大約15萬平方公里,其中呼倫貝爾、大興安嶺、小興安嶺、東部地方分別為1.6萬、5萬、1.4萬、7萬平方公里,而這些地方的職業(yè)獵師又分別為1520、3320、1800、8610人,總計15250人,人均狩獵面積不到10平方公里,已非常密集。
至于傳統(tǒng)的打獵方法,除靠近俄國遠東地區(qū)采用俄制新式銃槍外,近代東北其他地區(qū)并無大的改變,大多依然是張網圍捕,或者掘窖設陷阱。例如貂落入陷窖后,用網覆蓋其上,在嚴寒天氣中守候數(shù)日,等其出來時驅趕到網中擒拿。老虎通常用兩種方法捕到:放毒藥誘餌在小路上,等老虎吃了后看毒藥發(fā)作;或者挖陷阱并用大樹枝輕輕掩蓋。放一小塊肉在這些陷阱上面引誘老虎,這些柴草會使老虎掉入陷阱內,在那里會被扔到它頭上的大石塊砸死。這些傳統(tǒng)方法都在盡量避免毛皮受到利器或火器的損傷。
由于大多獵戶是貧寒之家,在秋季未進山之前,就開始收到毛皮商人預付定金,毛皮價格此時也已約定好,定價權掌握在商人手中。例如大興安嶺地區(qū),皮張之出售,例須經由市集。在興安嶺北部,定期舉行市集,而在中部及南部,又為國人及達烏里人之小商鋪。最初在市集之內,此項皮張幾全為供給彼等面粉、洋油、茶葉、豬肉、酒菜等物之“安達卡”所得。在大興安嶺中部及南部,此類“安達卡”多為小中國商鋪主人及達烏里人。是故各項皮張,并非直接由獵者賣入皮張者之手。全大興安嶺狩獵區(qū)域最稱繁盛者,為北部的奇乾縣,該地每年例有四次之市集,即十二月、二月、三月及夏日之六月半。每當冬日有市集之時,營皮張出口之商行,例有代表前往采買貨物。
傳統(tǒng)時期東北獵物的實物貢賦,集中在阿勒楚喀、三姓、寧古塔等地,近代東北交通和經濟中心改變以后,毛皮的加工和交易,形成了從產地到中間再到終端出口三級市場體系。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一帶者,皮貨中間市場為海拉爾;在小興安嶺一帶為三姓;在吉林省北部的為寧安;在吉林省南部為吉林;東北地區(qū)皮貨最大的集散市場為沈陽。最終出口市場則為營口、安東、大連和哈爾濱等通商口岸城市。
凡呼倫貝爾之大市場如海拉爾、滿洲里等處,都有外國皮張公司之分行,專由中間人手購置皮貨。英美各國商人,亦均在海拉爾桑貝子及滿蒙出產地設莊收買,再通過郵政小包,運送回國。哈爾濱,1908年始有俄人創(chuàng)設商業(yè)公司及制革工廠。至二十年代,設有外商皮貨公司十余家,每家每年營業(yè)總額,為數(shù)至少二百萬元。東北南部的皮毛交易以沈陽、鄭家屯、營口、大連等為中心。奉天1919年時調查,城內中國方面有35戶大皮行,資本在兩千至七八千元不等,每個皮行職工數(shù)在10至25名不等。再加22戶日人皮毛商及中國的小皮鋪,合計六十有余。各種毛皮交易額達三千數(shù)百萬元,是東北最大的毛皮交易中心市場。
據(jù)東北各口岸海關大宗進出口貨物統(tǒng)計,在毛皮或皮衣類項下,先后出現(xiàn)虎(Tiger)、豹(Leopard)、豺狼(Wolf)、浣熊(Raccoon)、狐貍(Fox)、獾(Badger)、臭貓(Fitch)、栗鼠(Squirrel)、鼬鼠(Weasel)、貂(Ermine)、黑貂(Sable)、猞猁(Lynx)、香鼠 (Laska)、黃鼬(Kalinsky)、獺(Landotter)、艾虎(Polecat)、旱獺(Mormot)等十余種毛皮的出口統(tǒng)計。根據(jù)近代東北各口岸海關貿易統(tǒng)計,毛皮出口貿易,可大致分為1864-1894,1895-1914,1915-1931年三個時期。
在1871-1872年牛莊關的貿易報告中,首次有了相當篇幅描述這種情況:“毛皮貿易——這是滿洲貿易中一個重要且有趣的部分。這個森林茂密,居住地稀少的多山地區(qū),即中北部滿洲以及毗鄰的西伯利亞地區(qū)和沿海省。擁有豐富的毛皮動物”。其后到1894年,有關毛皮貿易種類和價格的統(tǒng)計卻時斷時續(xù),這些年間,出口的細毛皮主要有虎皮、豹皮、狐皮、黑貂皮、栗鼠皮、鼬鼠皮、黃鼬皮等品種。從各種毛皮出口總值來看,與大豆、豆餅、蠶絲等東北大宗農產品相比,它們在牛莊出口貨物總值中所占比重較小,并且這些毛皮出口數(shù)量、價值因年而已,起伏不定。例如1872年出口虎皮60張,1875年34張,1892年為244張,1894年為48張,其價值分別為639、1000、3560、1271海關兩。
1895年至1914年間,這是東北毛皮貿易的迅速擴大時期。1895年之后,外部市場擴大,三年之后東北北部又全面開放和開發(fā),并由牛莊一口迅速增加到大連、安東、哈爾濱、滿洲里、綏芬河、三姓、璦琿、延吉、琿春等10處口岸。該時期牛莊關對一些毛皮及其手工成品出口有了連續(xù)記載。其中黃鼬出口量最大,最低3.8萬余張,最高年份7.2萬張,多的年份價值達萬余海關兩。狐尾出口量在1-3萬之間,栗鼠出口量高的年份也達2萬余張。尤值得關注的是,東北北部口岸開放后,滿洲里、綏芬河、哈爾濱等成為毛皮出口中心。1908年滿洲里口岸正式開放后,旱獺出口量驚人。滿洲里海關記載1908年出口旱獺210224張,1909年為19181張,1910年為242458張,1911年為10673張,1912年為55196張。
市場的擴大,導致毛皮價格的高漲。1897年牛莊虎皮出口20張,價值1020海關兩,1899年出口2張,價值100海關兩,1903年出口20張,價值1500海關兩。此時虎皮出口數(shù)量已明顯減少,并且價格增長到50海關兩及以上。再如海關貿易報告對貂皮價格的記載:“憶昔貂皮出產豐富之時,其價值之低賤,每用小米一碗或燒酒一瓶,均可換貂皮一張”,1902年前一張貂皮在5-10兩之間,到1912年時,因日、俄商人來三姓收買者增多以后,貂皮價格飛漲。如果是在冬日所獲外觀優(yōu)美、毫無損傷的上等貂皮,每張在150-200兩之間,中等貂皮,價格在40—100兩左右,非正當獵取或者價值40兩以下者,只能內銷,國際市場不予采購。上等貂皮運銷到歐洲市場后,價格又要翻增3—5倍,上等貂皮價值750—1000兩之間,其下者也在250—300兩之數(shù)。
1915年前后,東北毛皮貿易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東北南部的口岸大連也成為毛皮貿易中心。比如旱獺,1916年大連出口122394張,1918年出口402360張,1919年更創(chuàng)新高,達到523419萬張,上述年度的出口價值分別為27207、82619、152292海關兩。在毛皮高額利潤的驅動下,1915年-1931年間,各種皮類數(shù)量和價值更是達到新的峰值,甚至有些年份出口數(shù)量驚人。例如1928年度出口皮張達145萬余張,價值近300萬海關兩。僅旱獺就出口82.8萬余張,價值接近百萬海關兩。
皮毛貿易與鼠疫大爆發(fā)
在高額利潤和皮毛商人的支配下,專業(yè)及業(yè)余狩獵者人數(shù)不斷擴大,導致對野生動物“竭澤而漁”的局面。早在1880年牛莊貿易報告中,就指出因毛皮貿易而造成了野生動物大范圍的毀滅。再加農耕地區(qū)的不斷擴展,到了民國以后,珍貴野生動物資源越來越少。以三姓貂皮為例,1912年的海關報告驚呼:近來貂皮之出產甚為缺乏,曩年運至三姓市場約占7000—10000張之多,而今僅三、四百張而已。此外,海關報告還做過評論:“聞俄政府為保護種類起見,特行禁止獵貂,延至1916年10月5日,始將此禁廢弛。中國政府若不設法取締而禁止之甚,恐數(shù)年之后,則此最寶貴之貂,將被獵取凈盡而無遺類矣”。
1930年劉爽在其所編的《吉林新志》物產動物一節(jié)中,開篇概述:“本省既多森林,故動物亦夥。惟自開辟以來,斧斤不時入山林,獵犬不時而奔馳。網罟頻施,牧業(yè)不講。鳥獸隨森林以漸稀,漁牧幾將絕無僅有。蓋談漁獵,一任山農漁戶之便”,這里他指出了近代東北地方政府對過度狩獵等無責任商業(yè)行為的自由放任。與俄、日以及歐美等國家相比,1931年前東北地區(qū)狩獵業(yè)最大的缺點,一是沒有狩獵的開始和封閉期的規(guī)定,二是沒有設立禁獵區(qū),終年獵捕而不讓動物休養(yǎng)生息。再加俄國、日本及朝鮮獵人也不斷涌入東北,一處毛皮獵盡,他們又轉移到新的地方,由此造成不少珍貴動物數(shù)量急劇下降乃至種類滅絕。
除動物自身在毛皮貿易中受損外,近代東北人民也曾受到毛皮貿易帶來的流行疫病等災難。二十世紀之交,人們發(fā)明了一種工藝,只要對旱獺的毛皮進行適當加工,其成色堪與貂皮媲美,一時間在世界皮革市場十分熱銷,尤其在歐洲市場上有很大的需求量。隨著旱獺皮價格的上漲和出口貿易的快速發(fā)展,到了冬季,就會有大約4000-6000的沙俄或中國人到滿洲來獲得皮毛出口。1908年時滿洲里口岸土拔鼠皮的出口量是210224張,1909年為19181張,1910年為242458張。但醫(yī)學研究表明,旱獺在一定時期內會產生一種疾病,即鼠疫。其病發(fā)生和流行的季節(jié),就是從10月到次年4月冬眠期到來前的秋、冬季里,而這個季節(jié)恰恰又是旱獺毛皮質量最好和捕捉的最佳時節(jié)。這個時間的重疊,為鼠疫從旱獺傳播到人類身上提供了時間可能性。原來時居的蒙古人通常依靠祖輩相傳的口承知識,能夠識別患上鼠疫的旱獺,但為毛皮貿易蜂擁而來的俄國、日本和漢族流民卻并不具備這種知識,甚至這些外來的捕獺人有時明知病獺,但為了高額利潤而鋌而走險,還是捕捉病獺。當時報紙評論:“捕此種動物,大有十回九空之嘆。而獵戶之貪欲,熾如火炭。于是不分皂白,無論患疫未患疫之獺,絕不區(qū)別,一律屠戮,運至滿洲商業(yè)市場出售。”這種無責任的獺皮貿易,結果在滿洲里最先引發(fā)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東北大鼠疫,給東北乃至華北地區(qū)造成空前慘烈的災難。
關于鼠疫事件,在1911年哈爾濱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中如是記載:“哈爾濱入春之初,即遭鼠疫,勢甚劇烈,商民之傳染斃命者蓋不知凡幾。去年陽歷十月二十四日,滿洲站鐵路醫(yī)院內始發(fā)現(xiàn)鼠疫?,F(xiàn)已查明,此疫發(fā)生于旱獺之身。查旱獺穴居于北滿及蒙古北方等處,獵者因利其皮而獵之,此傳染之所由來也。自哈埠通商以來,聞獵者每有傳染斯疫。后因俄政府戒備甚嚴,凡入境售賣者,務將獺皮先行消毒始準入境。此次鼠疫傳染之速,與往年迥不相同。雖屢經考驗,尚不能得其理由。至去歲孟冬,此疫始流傳至哈。俄政府預知此疫之猛烈,即極力設法斷絕交通,阻其傳染之力,然未能一時撲滅,致由鐵路界蔓延至內地各處。所過城村,皆受其殃。聞有全村俱歿者,官吏施救無術,商民亦束手無策惟有設法嚴防而已。奉天開萬國鼠疫研究會,征集各國專門醫(yī)學家研究此疫之生理。中西人皆受其害,雖西人受害者較少,而亦不免于傳染。至今年三月,始見消滅。統(tǒng)查疫死人數(shù),哈爾濱鐵路界內共一千五百人,傅家甸六千五百人,東三省約不下七萬人”。此次鼠疫對東北經濟發(fā)展打擊甚大,鼠疫期間港口封閉、道路閉塞、各行歇業(yè),這是人類對野生動物資源過度攫取所遭到的報復。
近代東北對外開放和大規(guī)模開發(fā)以后,毛皮因在國際市場的暢銷而成為出口的大宗土貨之一,年貿易量曾一度高達兩三百萬海關兩。市場改變了傳統(tǒng)的狩獵生產,獵戶和毛皮商人為貪欲而卷入被動性生產,有時為了高額利潤,不惜違背野生動物自然繁殖的規(guī)律,過度濫采濫捕,而近代東北政府對這些無責任商業(yè)行為自由放任,結果導致東北野生動物資源數(shù)量和種類的迅速減少,甚至還引發(fā)過東北大鼠疫這樣沉重的災難。落后地區(qū)或國家如何開發(fā)原始資源和發(fā)展好對外貿易,人們在發(fā)展好經濟的同時也該如何防護好生物和生態(tài)安全,這是近代東北毛皮貿易盛衰帶給我們的歷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