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及中國營造學社,很多人都熟知梁思成、林徽因伉儷及研究者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為中國古代建筑保護與研究所做的貢獻。
回顧90年前,社長朱啟鈐先生在營造學社大會上發(fā)表《中國營造學社開會演詞》。成立于1930年的中國營造學社是民國時期國內(nèi)知名度最高、成就最突出的古建筑研究機構,一群學貫中西的有識之士將西方建筑學、測繪學與中國文獻學結合,在艱苦的條件下,獨立自主地創(chuàng)建中國建筑史學和文物保護學科。
2020年為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九十周年,本文將分享一些有關中國營造學社前賢的故事,致敬前賢。
梁思成和莫宗江在李莊營造學社工作室內(nèi) 來源: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1930年2月16日,中國營造學會社長朱啟鈐先生在學社成立會議演講中提到開展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目的,“吾民族之文化進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會組織,而后有聲名文物……總之研求營造學,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實質之營造不可?!?nbsp;
朱啟鈐《中國營造學社開會演詞》,原載《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一卷一期,落款“中華民國十九年二月十六日”
營造之名
“本社命名之初,本擬為中國建筑學社。顧以建筑本身,雖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重要之一端,然若專限于建筑本身,則其于全部文化之關系仍不能彰顯。故打破此范圍,而名以營造學社。”
——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
營造學社之名,來自一本北宋官方頒布的建筑設計、施工規(guī)范《營造法式》——中國古代最完整的關于建筑規(guī)制與技術的專業(yè)書籍。這本書第一次將我國古代的建筑技藝規(guī)范化、標準化,記錄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筑工匠的卓越才能和高超水平,堪稱中華建筑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建筑學史上的專業(yè)巨著。
《營造法式》一書自北宋至清末的八百年間,并非廣泛流傳。雖然初問世即為印刷本,但因印刷版逐漸遺失,最終只得依靠手抄本流傳,倚靠少數(shù)文人、藏書家的抄本和廣收天下圖書的《四庫全書》才得以存世。
1907年,清朝政府在南京創(chuàng)辦江南圖書館,將清末著名藏書家丁丙的八千樓藏書全部收購,《營造法式》丁丙八千樓抄本也在其中。1910年,江南圖書館作為中國第一所公共圖書館正式開放。1919年,朱啟鈐在江南圖書館發(fā)現(xiàn)了丁氏抄本,《營造法式》這一塵封數(shù)百年的古代中國建筑學著作開始引起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視和研究熱情。
朱啟鈐與營造學社創(chuàng)立
朱啟鈐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清光緒年間舉人,曾為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jiān)督和京師巡警廳廳丞。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中任職,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內(nèi)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烧f是清末民初巨宦的朱啟鈐,還是位實業(yè)家、古建筑學家、工藝美術家。民國時期,時任內(nèi)務總長的朱啟鈐在皇家壇園社稷壇基礎上營建中山公園,是北京第一座由皇家禁地開放而成的城市公園。
北京中山公園
朱啟鈐還有一個更應該為我們記住的身份——中國營造學社社長。前文提到朱啟鈐在江南圖書館發(fā)現(xiàn)了《營造法式》,他返京后自己出錢影印,并請出當時著名的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陶湘利用文淵、文溯、文津三閣《四庫全書》本匯校,于192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仿宋重刊本李明仲營造法式》,即“陶本”,此版刊行后,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視和研究熱情。
1925年,朱啟鈐與陶湘、孟錫鈺倡議成立“營造學會”,他私人出資,以他在北京的寓所為學社社址,旨在研究建筑文獻和中國傳統(tǒng)建筑式樣。1930年2月,“營造學會”更名為“中國營造學社”,并創(chuàng)辦《營造學社匯刊》,朱啟鈐擔任社長。從爭取資金支持,到協(xié)同各方關系,學社的建設和組織工作朱啟鈐事必躬親,在他的努力下,匯集學社主要研究成果的《匯刊》也成為代表當時中國古建筑研究最高水平的刊物。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建筑史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當時對中國建筑史的話語權完全掌握在西方學者與日本學者手中。英國建筑史學家班尼斯·特弗萊徹(1886-1953)在《比較建筑史》中繪制了建筑之樹,由古希臘、古羅馬建筑到西方近現(xiàn)代建筑構成主桿,印度建筑、中國建筑(含日本建筑)等僅為分支。這種以西方中心論為主導的建筑史學觀對中國建筑史與亞洲建筑史都有很大的認識偏差。身處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如何正確認識中國歷史,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地位,正是“營造學社”這批學者的初衷。
學社成立之初,在中國建筑史學研究上頗有建樹的瑞典學者喜龍仁、法國學者伯希和、日本學者伊東忠太、關野貞也都受邀參與“營造學社”的活動與討論。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九一八”事變,面臨祖國被侵略的嚴峻形勢下,營造學社迫使日本學者退出研究團體。并且這批年輕的學者下定決心,必須依靠自身的努力,創(chuàng)建中國建筑史學的研究方法與體系,獨立自主地建立“中國建筑史”這一學科。
1934年,樂嘉藻(字彩澄,1867-1944)出版了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的《中國建筑史》,雖然這本書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還很不完善,但這部書預示著中國建筑史學者開始獨立自主地邁入了中國建筑史學研究的領域。
弗萊徹《比較建筑史》中的建筑之樹
群賢匯聚
營造學社成立之后,在朱啟鈐的邀請下,在國外受過系統(tǒng)建筑學專業(yè)訓練的梁思成、劉敦楨于1931年加入學社,并分別擔任法式部主任、文獻部主任,此后,單士元、邵力工、莫宗江、陳明達、劉致平等陸續(xù)加入學社。
從1930年至1937年,營造學社成員在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的帶領下調(diào)查了中國北方100多個縣城的2000多處古建筑。建立了西方現(xiàn)代建筑考察測繪與中國傳統(tǒng)文獻學相結合的二元史學的研究方式,創(chuàng)立了中國建筑史學的研究方法。
營造學社田野調(diào)查最著名的一項,就是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紀玉堂、莫宗江一行在敦煌61窟壁畫——五臺山圖的提示下,在五臺山南麓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重要的一座古建筑——佛光寺東大殿。由于該建筑中保留有唐代的建筑、塑像、壁畫、題記,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四絕”和“中國古建筑第一瑰寶”。佛光寺東大殿的發(fā)現(xiàn),徹底打破了日本學者認為中國土地上沒有唐代木構建筑的斷言。在“七七事變”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這項驚人的發(fā)現(xiàn),極大的振奮了民族精神與民族自豪感。
佛光寺東大殿測繪圖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一同南遷,來到了四川李莊。在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營造學社繼續(xù)開展古建筑的田野調(diào)查工作,以及以往文獻、圖紙的整理工作。1945年,梁思成將之前營造學社的田野考察與文獻研究成果整理匯總,完成了《中國建筑史》的論著。以此為標志,中國建筑史學科正式建立完成。
營造學社輾轉南遷,圖為梁林一家與友人在昆明
如今提及營造學社,很多人都熟知梁思成、林徽因伉儷為中國古代建筑保護與研究所做的貢獻,營造學社的所有研究者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堅守學術陣地,做過很多值得稱頌的工作,田野調(diào)查、勘察測繪、文獻研究、檔案整理等等,建筑學、考古學、文獻學、檔案學、地理學等等,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都有他們奮斗的身影。
梁思成(1901-1972)
梁思成
中國科學史事業(yè)的開拓者,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師。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yè),系統(tǒng)地調(diào)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1925年,24歲的梁思成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念建筑。他的父親梁啟超寄給他一本書——北宋李誡寫的《營造法式》,正是朱啟鈐、陶湘費時7年、耗資5萬多元印刷出版的陶本《營造法式》。這本書,開啟了梁思成投身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的人生旅程。
1931年,梁思成加入營造學社,除了查考中國古建筑遺跡之外,就是《營造法式》的研究。1940年代,在李莊時,他把語言學和建筑學結合起來,稱《清工部工程作法》和《營造法式》為中國古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著力于古建筑內(nèi)在規(guī)律的探詢。從朱啟鈐到梁思成,《營造法式》在營造學社兩代人的努力下,終于從一本無人能識的天書,成為中國建筑復興的基石。
1947年,梁思成在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建筑系,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建筑學人才。建國后,梁思成參與并引導了中國城市規(guī)劃、建筑設計等工作。
梁思成著《圖像中國建筑史》中的河北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手繪圖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與丈夫梁思成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1931-1937年間多次參加營造學社的野外調(diào)查研究活動,與學社的同仁們一起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箲?zhàn)爆發(fā)后隨學社一同前往西南后方云南、四川等地,輔助梁思成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國后,林徽因與梁思成一起投入到了建筑教育工作之中,并參與了中國國徽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測繪唐代經(jīng)幢
劉敦楨(1897-1968)
一代建筑宗師,現(xiàn)代建筑學、建筑史學家。與梁思成一起開創(chuàng)了中國學者對中國建筑史的研究,在營造學社期間,他除了主要擔任文獻整理工作外,也外出進行田野調(diào)查與研究工作,收集大量原始資料,寫出多篇調(diào)查報告。其豐碩成果有《大壯室筆記》、《六朝時期之東西堂》、《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等。他在1933-1937年間在華北六省進行大量科研調(diào)查,共寫出論文、調(diào)查報告、讀書筆記等35篇,約65萬字;與其他學者合撰論文7篇,30萬字。他研究了我國古代官式建筑(宮殿、壇廟、寺觀等)和“營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谷諔?zhàn)爭期間,他對云南、四川、西康等地古建筑的調(diào)查,填補了我國建筑史上一大空白。
劉敦楨于1966年成書的《中國古代建筑史》,1988年獲全國高校優(yōu)秀教材特等獎,至今仍是重要參考書
梁啟雄(1900-1965)
古典文學家,梁啟超胞弟。原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營造學社編纂工作由梁啟雄和單士元負責。
梁啟雄主要著作有《荀子柬釋》(1936年商務出版),《二十四史傳目引得》(1936年中華書局出版),《荀子簡釋》(1955年古籍出版社)、《韓非子淺解》(1960年中華書局出版)等。
單士元(1907-1998)
文物專家,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長期致力于文物研究和保護工作,對古代建筑和明、清歷史檔案研究較深,我國歷史檔案事業(yè)創(chuàng)建者之一和中國古建筑早期研究者之一。1930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任文獻部編纂一職,參與四庫本與陶本《營造法式》的互校,完成了《營造法式》最后的校訂工作。1937年完成出版中國首部編年體建筑史工具書《明代建筑大事年表》,內(nèi)容包括宮殿、陵寢、園囿、壇廟等4編11類。
莫宗江(1916-1999)
莫宗江在應縣木塔木檐下
梁思成主要助手,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清華大學建筑工程系教授。1932-1942年營造學社自北京-四川輾轉190縣市,先后實地考察測繪古代建筑遺構約2738處,莫宗江參加考察了其中的123個縣市約2000個遺址、遺構,曾參加成都王建墓的考古發(fā)掘。他協(xié)助梁思成先生撰寫《中國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圖像中國建筑史),繪制了這兩部著作的大部分建筑圖。
《圖像中國建筑史》中的山西應縣木塔,左邊是梁思成和莫宗江手繪的立面圖,右邊是木塔的照片
陳明達(1914-1997)
著名建筑學家,建筑史學家。1932年經(jīng)莫宗江介紹到中國營造學社工作,任劉敦楨助手,并參加考察古建筑,整理繪制資料。1935年升為研究生。1940年,隨梁思成、劉敦幀考察西南地區(qū)40余縣的古建筑。1942年參加彭山崖墓發(fā)掘工作,并繪制了崖墓的地形圖和墓葬的建筑結構圖。主要著作有《應縣木塔》、《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國古代結構建筑技術》、《陳明達建筑與雕塑史論》。
1941年彭山崖墓考古隊人員合影(前排右一為夏鼐,后排右一為陳明達,右二為李濟)
劉致平(1909-1995)
建筑學家。1935年,經(jīng)梁思成先生推薦,到中國營造學社為社員,并任法式助理,直到1943年。主要著作有《中國建筑設計參考圖輯》(共10輯,劉致平編篆,梁思成主編)、《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中國伊斯蘭建筑》等。1934年到1945年,劉致平在調(diào)查研究和設計方面的主要工作有:測繪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復設計;協(xié)助梁思成繪制《清式部工程做法》補圖并撰寫文字說明;調(diào)查研究河北滄州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興寺及趙州大石橋修復設計;調(diào)查研究北京北海靜心齋和恭王府;調(diào)查研究云南、四川民居。1941 年,廣漢重修縣志,將其中建筑卷交給了營造學社,由劉致平負責。劉致平為此對廣漢的城市規(guī)劃、布局、建筑等做了系統(tǒng)的記錄和調(diào)查,并繪制成圖卷。
邵力工(1904-1991)
曾任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教授,大慶油田指揮部總工程師。1932年入營造學社任法式助理,1935年成為正式社員。在梁思成指導下進行以下兩項工作,一項是繪制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的補圖;另一項是對故宮進行全面的測繪。
梁思成著《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插圖
王璧文(1909-1988)
1933年加入營造學社,1935-1937年升為研究生,協(xié)助劉敦楨從事文獻工作。著作有《元大都城坊考》,主編《清工部工程做法注釋補圖》,參加《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編寫。1937年,與單士元著《明代建筑大事年表》。1942編著了普及中國建筑史學的《中國建筑》一書,自序“期以簡明淺顯之文字,解釋專門之學科”。
北平市內(nèi)外城平面圖,出處: 王璧文著《元大都城坊考》,中國營造學社出版發(fā)行。來源:“北京記憶”官網(wǎng)
趙正之(1906-1962)
原名趙法參,曾任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1934-1937年,中國營造學社任繪圖員,1935年升研究生。自1934年秋開始,跟隨劉敦楨先生,與莫宗江、陳明達等一同以平漢鐵路為中心,先后三次踏查河北省古建筑。1937年,赴河南、陜西開端古建追查。主要著作《元大都平面規(guī)劃復原的研究》(遺稿)、《中國古建筑工程技術》、《中國建筑通史資料(北京部分)》。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1935年,趙法參曾隨劉敦楨先生對正定古建調(diào)查測繪
羅哲文(1924-2012)
羅哲文
中國古建筑學家,1940年考入由北平遷到四川宜賓李莊的中國營造學社,師從于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曾為劉敦楨先生抄寫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繪制插圖。后被梁思成先生收為弟子,幫助先生繪圖和整理資料。1946年在清華大學與中國營造學社合辦的中國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
王世襄(1914-2009)
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1941年冬到四川李莊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學習中國古代建筑學。曾承擔四川南溪李莊宋墓田野調(diào)研,李莊旋螺殿調(diào)查測繪,《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七卷復刊等工作。
結語
1930至1946年,在中國營造學社存在的15年內(nèi),一大批營造學社同仁,先后調(diào)查了全國15個省的220多個縣的歷史遺構,測繪、調(diào)查、攝影了2000多個建筑。經(jīng)他們調(diào)查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珍貴建筑遺存上起漢唐下至明清各歷史時期均有分布,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國古建筑發(fā)展脈絡,最終完成了《中國建筑史》和用英文撰寫的向西方介紹中國建筑的《圖像中國建筑史》。許多現(xiàn)在名揚海內(nèi)的珍貴古建筑如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遼代觀音閣、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均系中國營造學社成員經(jīng)田野調(diào)查和詳細測繪研究而被人們重新認識的。許多我們現(xiàn)已經(jīng)見不到的古建筑實物,在當時被搶救性地記錄了下來。
營造學社成員在天壇祈年殿
營造學社的成果匯集于《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七卷),《匯刊》及其他相關研究成果的發(fā)表,在中外學術界的影響巨大。此外,學社更培養(yǎng)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上文所介紹的各位等學社的成員后來都成為中國建筑史、文物建筑保護等方面的著名學者。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
(本文授權轉刊自清源文化遺產(chǎn)。內(nèi)容編輯胡玥,審定張榮。標題為編者所加,清源文化遺產(chǎn)郵箱bjchc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