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公元5世紀中葉(460年)的石雕藝術寶庫——云岡石窟,以規(guī)模宏偉、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nèi)涵豐富而馳名中外,在眾多題材中最主要的造像謂之“菩薩”。而寶冠是菩薩最重要的特征?!抖鼗痛筠o典》稱:“寶冠,菩薩之主要首服,敦煌歷代諸窟中的菩薩及諸天圣眾,均束髻頭頂,余發(fā)披肩,頭戴寶冠。所謂寶冠,即以七寶鑲成之冠”。云岡的菩薩寶冠既吸收了外來佛教文化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
根據(jù)寶冠正面雕刻內(nèi)容,可分為以下幾種樣式。
(一)化佛寶冠
這種寶冠中央圓盤中雕刻有化佛(坐佛像)因而稱為“化佛寶冠”。代表性的有第18窟主像東側(cè)的脅侍菩薩的寶冠,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東面交腳菩薩寶冠及11窟東壁中部盝形龕交腳彌勒。
18窟主像東側(cè)的脅侍菩薩(左) 11窟東壁中部盝形龕交腳彌勒(右)
(二)三面冠
菩薩頭戴的三面寶冠,是由三個等大的圓盤在正面和左右側(cè)面構(gòu)成裝飾的頭冠形式,在大的圓盤中央還有一個小的圓圈,這種樣式有別于西域菩薩冠中三個圓盤不等的形式。在第17窟思維菩薩與脅侍菩薩中可見到這種冠飾。
第17窟明窗東壁的思維菩薩(左) 第17窟明窗東壁的脅侍菩薩(右)
(三)蓮花寶冠
菩薩寶冠的一種,這種寶冠通常由中央和兩側(cè)三朵圖蓮組成,也有的中央為蓮花,對稱的兩側(cè)則是其他的圓形花盤。第6、9、10窟和第12窟可見頭戴蓮花寶冠的菩薩。
第6窟上層盝形帷幕龕主尊(菩薩)(左) 第6窟明窗西壁白馬吻足中的菩薩(右)
(四)三角式寶冠
三角作為冠的中央部分,第11窟中有此類菩薩寶冠的造型,第6窟這種用三角裝飾寶冠的菩薩數(shù)量眾多,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背靠九層塔的8個脅侍菩薩均為三角式寶冠,三角式的寶冠也不盡相同,有的為三角上飾三朵蓮花兩側(cè)裝飾忍冬紋,有的將三角形的下角兩側(cè)雕刻為對稱的上卷形式,別具匠心。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背靠九層塔的脅侍菩薩
(五)獸面冠
獸面形式出現(xiàn)在菩薩高髻的正面。在第3窟后室菩薩像的獸面寶冠,冠中獸額有日月,獸眉粗凸上卷分叉,獸形雙眼圓睜,猩鼻,咧嘴,獠牙,口出三排對稱的卷毛。箍帶兩側(cè)有四葉蓮花的長方形狀裝飾,往后有“出”字形花飾,桃形花心。
第3窟脅侍菩薩
(六)素面冠
寶冠上沒有任何裝飾,頭發(fā)與冠之間僅用一根發(fā)帶進行裝飾。這種裝飾在11窟中較為常見。
第11窟盝形楣拱龕內(nèi)的交腳菩薩
云岡還有許多樣式的菩薩寶冠,比如中央與兩側(cè)的圓盤上有向右旋轉(zhuǎn)的螺旋紋飾的寶冠,還有中央圓盤中央有發(fā)束穿過的寶冠樣式等等。這些寶冠的上方通常有仰月的裝飾,這些仰月裝飾可能來自波斯薩珊王朝流行的日月星冠式。
樣式的起源
(一)化佛寶冠
出土于馬土臘2~3世紀The Kronos Collection 的菩薩,中央有一個圓盤形的裝飾,圓盤中央有一坐佛,坐佛后有幾圈裝飾紋,下面有一條長長的束帶。云岡石窟的化佛冠也是端坐于圓盤的中央。
馬土臘造像
(二)蓮花寶冠
現(xiàn)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館的《王子菩薩像》約完成于2世紀,堪稱犍陀羅菩薩造像的藝術精品之一,造像頭部纏著印度王子的攢花頭巾,下穿印度式圍裙和羅馬式珠履,王子發(fā)式中央有圓形的蓮花紋圓盤。云岡石窟的蓮花寶冠可能是吸收了犍陀羅造像藝術之精華。
犍陀羅造像
(三)素面冠
寶冠上沒有任何裝飾,頭發(fā)與冠之間僅用一根發(fā)帶進行裝飾。用束帶裝飾寶冠的做法,在馬土臘2~3世紀The Kronos Collection 的菩薩已可見到,在西秦建弘元年(420)的炳靈寺第169窟第17號龕菩薩與第6號龕菩薩中也可見到用帶將高高的發(fā)髻束起的裝飾,云岡的第5、6窟中也有很多脅侍菩薩用帶子將頭上高高的發(fā)髻束起。
第5窟脅侍菩薩
(四)云岡開創(chuàng)的模式
在第11窟東壁中部盝形龕交腳彌勒的化佛寶冠中,可看到坐佛下有高高的束帛,這種束帛一般是作為菩薩坐的物件,一起裝飾于菩薩寶冠之中,是云岡開創(chuàng)的新模式。在云岡第6窟,第11窟可見到簡潔的三角式冠飾,也為云岡的獨創(chuàng)。
(本文來源于云岡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