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譚徐鋒悼劉志琴:一顆熱烈而圣潔的心靈

劉志琴今天上午,從雷頤老師處得知劉志琴老師因病去世,無比痛心。十六年來,與她交往的很多情景一下子涌現出來,止不住熱淚盈眶。每次接通電話那一聲親切而熟悉的應答,再也不會有了。這么好的長輩,說沒就沒了。疫

劉志琴

今天上午,從雷頤老師處得知劉志琴老師因病去世,無比痛心。十六年來,與她交往的很多情景一下子涌現出來,止不住熱淚盈眶。每次接通電話那一聲親切而熟悉的應答,再也不會有了。這么好的長輩,說沒就沒了。疫情特殊時期,最后時刻還不知道她心愛的兒子毛丹青老師是否在身旁陪伴。思及已往的點點滴滴,拈出數事,特為悼念。

從明史到社會文化史的倡導者

劉老師的本行是明史、史學理論,為此她寫了不少明史論著,《晚明文化與社會》《商人資本與晚明社會》《晚明史論》《張居正評傳》在學術界有口皆碑。明代是一個政治酷烈、社會文化大變動的時代,她既能寫出當時殘酷的官場傾軋與政治角逐,也對社會巨變有著極敏銳的觀察,《改革家是怎樣煉成的》后來成為了讀者歡迎的暢銷書,一時洛陽紙貴。承蒙她惠贈大作,文字清新,故事精彩,讀來引人入勝。

《晚明史論》

《改革家是怎樣煉成的》

在明史耕耘多年,她又是大陸社會文化史的倡導者與實踐者,所主編多卷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獨具一格,史料豐贍,成為國內外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案頭書,不少影視界導演甚至在這套書中尋找電影題材。據我所知,港臺幾位著名思想史研究家,將此書作為中國思想史研究生課的必讀書,最近也在積極推動修訂再版,可惜她再也無法看到此書的新版了,痛哉痛哉!

《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劉老師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史學科的復興與重建,為學術界“文化熱”的興起作出了貢獻,后于1988年提出了結合社會史和文化史兩種研究路向的設想,此后她倡導并率領文化室研究團隊,開拓了社會文化史新學科,發(fā)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她的社會文化史主張,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有一個較為齊整的團隊得以進行,呈現了一批重要著作,飲譽中外。她提倡從百姓的人倫日用與生活實踐入手,擴充歷史研究的視野,將鮮活的生活世界展現到讀者的眼前,至今依然很有生命力。她認為,“思想史本是人文遺產的精粹,但是人文遺產并不限于文本的觀念,還有大量的非文本資源,沒有得到充分使用,歷代儒家對日用之學的重視和闡釋,表明儒家思想是從生活中提升觀念,也是從生活中向民眾傳授的,用這一觀念重新審視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將視角下移到生活領域,發(fā)掘日用之學的現代意義是一重要路向”,這一看法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追隨者,相信未來會更有創(chuàng)獲。她此前傳我一篇研究明代士大夫生活趣味的長文,耄耋之年的思考,仍然格外精彩,有機會將相關論著集結,無疑會給學術界不少啟迪。

除了學術研究,劉志琴老師還注意文字的訓練,有一副難得的散文筆墨,隨筆集《悠悠古今》《思想者不老》《千古文章未盡才》以個性化的書寫,為古今尤其是前輩學人寫傳,為歷史素描,寥寥數筆,可以看出歷史的波瀾與文人的個性,她寫其老同學朱維錚先生的文章《特立獨行朱維錚》以女性的細膩與熾熱的同窗情誼,活脫脫寫出了一個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敢愛敢恨的真學者,在諸多追憶文字之中,顯得格外特別,當時就傳誦一時。

思想者不老

劉志琴老師的大學時代正是火熱的時代,她不僅學業(yè)優(yōu)秀,也曾是不斷追求上進的熱血青年,后來到北京工作,本可以進入更高的機構從事其他工作,但是在目睹了不少事情之后,她毅然選擇學術,因為這樣可以更堅持自己的本心。這一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自省。

在一些重要關頭,她總是能夠仗義執(zhí)言,某次“五四”紀念座談會,八十高齡的她引述許紀霖教授等的言論,回憶往事格外痛心與憂慮,對一些現象格外警惕,提出:“人,是文化的主體,人要向前進,文化就要發(fā)展,人的道德心態(tài)與文化的升降密切相關。中華文化發(fā)展面臨一個關卡?!薄叭缃癫灰蟾邠P‘五四’時代民主與科學的兩大旗幟,只要求要對這兩個旗幟予以保護??茖W有科學發(fā)展觀的支撐,民主如果沒有制度保障,那就是一紙空文。”這些言語,時常見到,這是一位滿腔赤誠的老學者的聲音,至今讀來,還是擲地有聲。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老學生,無論當年讀書時,還是后來畢業(yè)后,每次到東廠胡同1號的近代史研究所,經常在樓梯間聽到她爽朗的笑聲和親切的叮囑,她的話總是快人快語,簡潔明快,你若細聽,都是極為受用的。當年讀書時,每次所外學者講學,她總是來聽,而且還跟大家交流,我記得有一次她就當面批評某位學者的合力說是懶漢思想,沒有進入深度思考,當時大家都是充分談論,此情此景,如今再也不會有,因為東廠胡同1號還在,可是研究所卻已搬遷,此地空余海棠玉蘭如舊。

她對后輩關懷可謂無微不至,但是尤其關注的是他們的學術成長,我就親自聽她講過對于一些年輕人的三心二意的提醒,甚至是嚴厲的批評,她認為近代史研究所應該有厚重的學風,可有可無的研究就不要有,要有提供國之重器的眼界與氣魄。這些批評與其說是批評,不如說是激勵,當我們埋怨事事不如人意的時候,我們作為學術個體,是否付出了扎實的努力。

后來從事出版,幾次重要的學術座談會,我都請她出席,她每次都熱情支持,來了還會認真準備發(fā)言,不少學術出版的想法就是得到她的提點才得以產生的。她都是直抒胸臆,談言必中。她有一篇名文是寫劉大年先生,題曰“思想者不老”,用以來形容她活躍而敏感的學術思考,可謂若合符節(jié)。

潤物細無聲的美麗心靈

除了學術造詣與思想激情,劉老師平常生活中更是樂于助人,經常給與身邊人以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

記得有一個老同事,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劉老師經常給她一些捐助,而且是悄不做聲的,如果不是后來受捐助者自己撰文披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些細節(jié)。我本人也曾經得到了她無私的幫助,對于這些,她從不提及,對于我們的謝意,她也表示微不足道。這種真誠而廣泛的捐助,如果沒有一顆仁心,是很難長期堅持的。

我相信,肯定還有其他受助于劉老師的個體,這些感動而溫暖的點點滴滴,也許劉老師個人已經記不得了,但是在受助者的心里,一直都銘記在心,而且會成為珍貴的財富,一直綿延下去。

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工作時,曾經蒙她厚愛,將《千古文章未盡才》一書交我出版,里面收錄了她不少名篇,讀來發(fā)人深省。后來又請她主持修訂再版《中國近代社會文化變遷錄》,擬擴充為六卷本,這一工作正在進行當中,期待能夠做成精品,告慰于劉老師在天之靈。

前些年,她曾經想把跟愛子毛丹青老師早年留學的來往家書選編出版,我也提了一些建議,由于慵懶,沒有繼續(xù)跟進,實在對于老人家很是抱愧。去年電話中還提及其他事情,沒想到天人永訣,她的遺稿尚有很多,期待能夠做一些工作,將她的學術思想更多地傳布于世。

她的老同事耿云志老師在劉老師八十華誕時引用詩人何其芳的詩句“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以自己的心,發(fā)現旁人的心”,稱贊她“極具公益心,有使命感,有深厚的家國天下的情懷”。今天在微信里,耿老師又深切懷念:“她是一位極可尊敬的朋友,思想敏銳,追求真理,勇于表達。對同事,對朋友,對事業(yè),充滿熱情。對生活始終保持樂觀精神。她是在集體和事業(yè)中不斷散發(fā)光和熱的人?!?/p>

作為后來者,甚至是徒孫輩,我跟她交往毫無隔閡之感,反而有不少共同語言,這里面的共同之處,除了近代史研究所的緣分,或許更多是對于時代的隱憂與關切。

劉老師她們這一代人,盡管被時代耽擱了不少,然而一旦遭遇新時代,又能大氣磅礴地重新前行,我們所懷想的八十年代,如果沒有她們一輩人火一樣的激情,或許只能說是青春的躁動癥,書寫八十年代,她們是繞不開的力量。作為才女與智者,劉老師身上濃烈的學術使命感與道德正義感,在任何一個世道都是值得銘刻的,任由你時代激蕩或沉淪,有了知識人的風骨與擔當,才會讓人懷想,而不是雨打風吹去。

這份重量,除了紀念,無疑還需要傳承與踐履,這遠不止于學術。

謹以此文紀念敬愛的劉志琴老師(1935—2020)!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