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從洞穴到摩天大樓,我們棲息的建筑經歷了怎樣的演化?

從洞穴到房屋想象你身處森林之中,夜晚即將來臨,此時你需要建造一處棲身之所。于是你把收集來的樹枝摞在一起,來建造一間木屋。然而,樹枝不斷地翻倒在地,最后你學會了用藤條將樹枝捆扎在一起,使之直立。但當你爬

從洞穴到房屋

想象你身處森林之中,夜晚即將來臨,此時你需要建造一處棲身之所。

于是你把收集來的樹枝摞在一起,來建造一間木屋。然而,樹枝不斷地翻倒在地,最后你學會了用藤條將樹枝捆扎在一起,使之直立。但當你爬進小屋時,卻又發(fā)現(xiàn)幾乎無處容身。如果遇到下雨天,雨水便會從樹枝的縫隙間漏下,滴落在你的臉上。

又或者你在山里,所以你決定造一座石屋。盡管你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石頭,卻沒有能把它們黏在一起的東西。在數(shù)個小時的辛勤工作后,你的房子仍然還是一堆石頭。

如果你在河邊,那就更糟了:除了泥沙,你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用來建房子。你把河泥的水分擠出,塑造成墻壁的形狀。但隨著太陽升起,沙子被曬干,墻壁上出現(xiàn)了長長的裂縫,最后坍塌為一片塵土。

最后你決定尋找一個現(xiàn)成的棲身之處——洞穴。

原始人也是這么做的。他們沒有足夠結實的工具來伐木或切割巖石,也不知道如何黏結石塊或是硬化黏土,所以他們只能住在洞穴中。

環(huán)顧你的房子,也許你住在鄉(xiāng)下的一棟磚房中,高高的屋頂俯瞰著樹叢。也許你住在城市中的一所公寓里,能從窗戶看到數(shù)公里外的屋頂、煙囪、廣場和街道。也許你住在農場或是海邊,或是商場的上層公寓里,又或者是街巷的一棟房子里……無論你住在哪里,家中大概都會有暖氣供你冬日取暖,浴室的水龍頭供應冷熱水,還有電燈讓你在夜里也可以讀書。比起在洞穴里生活,這樣的環(huán)境要好太多了。

漸漸地,人們離開洞穴生活,并學會了建造像你家一樣的房屋,這段歷程就是建筑的故事。為什么你的房子看起來和隔壁的那棟不同?為什么你的房子和社區(qū)教堂、城市里的大教堂不一樣?還有你父母工作的辦公室、你出生的醫(yī)院、你的學?!@也是建筑故事的一部分。這個故事從人們建造房屋來遮風避雨,保護家人免受野獸傷害,保護財產免受敵人搶奪而開始。

后來人們發(fā)明了更加先進的工具來建造房屋。森林中的人們砍下了高大挺拔的樹木,將圓木一根根堆疊成墻壁,建造成木屋。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讓圓木在墻角交叉重疊,墻壁就會更加堅固。他們還發(fā)現(xiàn)傾斜的屋頂有利于排出雨水,但同時也會使墻壁外傾。于是他們學會了用橫梁牽制墻體,來保持結構穩(wěn)定。

伐木是件辛苦活,所以不久后人們就想出了更簡便的方法來建造木屋。他們首先用木頭搭建出一個輕型框架,然后每隔一臂的距離就立一根柱子,并在柱子的頂端和底部安置橫木,接著再填充框架,最后形成墻壁來抵御風雨。有時候他們用拼接起來的木板填充墻壁,有時則用交錯編織的樹枝,并在樹枝表面抹上泥巴或黏土。墻的內壁也是這樣的結構,這樣整面墻都顯得光滑而干凈。

為了造出更穩(wěn)固的木框架結構房屋,人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讓木頭更加牢固地組裝在一起。他們逐漸認識到,如果在框架中嵌入傾斜放置的木頭做支撐,框架就不會搖搖晃晃。

山里的人們則嘗試著把石頭黏在一起來造房子。他們發(fā)現(xiàn),用火爐將石頭高溫加熱,這些石頭就會變成一種叫石灰的白色粉末。雖然這些粉末會灼傷手掌,但如果將石灰兌水,并和沙子混合在一起,它就變成了一種叫作砂漿的黏結物質。人們用砂漿可以很快地把石頭黏在一起,來建造堅固的高墻。就像森林里的居民發(fā)現(xiàn)墻角交叉重疊的木頭會讓木屋更加堅固一樣,山里的居民也發(fā)現(xiàn)將墻角石塊交叉堆砌,石墻也會更加牢固。石灰和沙子的混合物也可以用來粉刷石屋的室內墻壁,使墻面光滑。

住在海邊和沙漠里的人們甚至找到了用泥巴來建造房屋的辦法。他們不是把泥巴堆成一堆,而是把它裝進木模具里,在陽光下曬成磚塊。在陽光不太強烈的北方,人們就用磚窯代替太陽來烘干土磚,被烘干的磚塊可以像小石塊一樣被使用。人們很快搞清楚了怎樣壘磚可以使墻壁更為堅固,還會將泥巴抹在外墻上,防止磚塊在陽光的炙烤下開裂。

蓋房子的人發(fā)現(xiàn),無論房子的墻壁是由木頭、石頭還是磚塊砌成,最難的事還是建造一個好屋頂。一開始,他們用圓木堆成屋頂,但無論他們用草和樹葉將縫隙填得多么密實,雨水還是會從中滲入,滴落在床上。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最好先用椽木搭出屋頂框架,然后在椽木上搭上覆蓋物來防雨。農民把成捆的茅草覆蓋在椽木上,做成茅草屋頂。這讓他們的房子看起來有點蓬亂,但卻能讓室內保持干燥。山上的居民把薄石板架在椽木上,來覆蓋屋頂。板巖是最好的屋頂材料,因為它可以被分割成比手指還薄的薄板。用泥土造磚的人們也會用泥土來做屋頂瓦片,瓦片的形狀可以讓雨水順著屋頂快速流下去。

無論是哪種屋頂,屋檐都會挑出一定的距離,這樣雨水才會流到離屋子盡可能遠的地方。

就這樣,幾百年過去,人們學會了如何建造圓木木屋、框架結構房屋、石屋、磚屋和土坯房。人們不斷實驗,直到建出足以抵御風雨的房屋。無論身在何處,他們都因地制宜,建造出最適合當?shù)丨h(huán)境的房屋。有些人總是在遷移,他們需要可以收起來隨身帶走的房子。北美洲原住民出于追捕獵物的需要,隨身攜帶著搭帳篷的圓棍和覆蓋用的獸皮。而貝都因人則需要驅趕著他們的羊群游蕩千里,因此他們的帳篷要能隨時收起來,隔天起床放到駱駝上就能帶走。漁民們要把房屋架高,以防被洪水淹沒。高山上的居民則會建造長長的挑檐,讓積雪滑落。

人們就地取材來建造房屋,因此世界各地的房子看起來形態(tài)各異。因紐特獵人用雪塊來建造房屋,他們稱之為冰屋;斐濟人用蘆葦編織墻壁;喀麥隆原住民用泥土和草建造起了形似蜂巢的房屋,他們?yōu)樽约旱募腋械阶院?,并把它裝飾得與眾不同——有人在泥墻上繪制圖案,有人將屋頂涂上鮮艷的顏色,還有一些人則在屋梁上雕刻動物圖像。

追求舒適的旅程

幾千年來,人們就這樣建造起了家園。時至今日,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仍然遵循著這樣的傳統(tǒng)。但無論這些房子是多么堅固美麗,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大問題——它們住起來都不太舒服。

首先,室內光線昏暗。人們在墻壁上鑿出方形的洞口作為窗戶,但這同時也讓寒氣和雨水侵入了房屋。但如果裝上木制百葉窗,室內就會變得昏暗起來。當夜晚來臨,只有一盞煙霧繚繞的油燈才能為人們帶來一點光明。

其次,室內沒有給水系統(tǒng),所以房子里也就沒有一間浴室或廚房。人們帶著陶罐去溪流邊取水,但這些陶罐很沉重,在回家途中難免要灑出一些水。而當人們想上廁所時,即使在下雨天也得冒雨沖出去,甚至在地上挖坑作為便池。

最糟糕的是屋子里非常寒冷。夜幕降臨,冰冷的水珠從墻上的裂縫中滲進來,孩子們只能躺在床上瑟瑟發(fā)抖。老人緊緊地蜷在毯子里,但寒冷的天氣仍然凍僵了他們。人們嘗試生火取暖,但嗆人的煙霧會將人們全都趕出屋子。雖然在屋頂上開洞排煙會改善狀況,但火對木屋或茅草屋總歸是一個威脅,也許有一天當人們勞作歸來時,便只能看到化為灰燼的家園。

所以當某些地區(qū)的人們變得富有之后,他們就想方設法讓房屋住起來更加舒適。

他們修建了煙囪,這樣就可以在室內生火。煙囪是用不易燃的磚塊或石頭砌成,煙霧可以安全地從屋頂排到室外。這樣一來,房子變得更加溫暖了,人們可以在室內烹調美食,而不是在外面冒雨做飯。

為了創(chuàng)造更多的室內空間,人們在木梁上鋪木板,來增加樓層數(shù),并建造了樓梯,供上下樓使用。

為了讓室內光線明亮,人們需要一些能夠兼顧采光與防雨的東西,于是他們使用了玻璃。沙子被加熱熔化,再冷卻固化成堅固的薄片,就制成了玻璃。起初,人們只能制造很小塊的玻璃。建房子的人把這些小塊用金屬絲連接在一起,裝進木框里,再填進窗洞中。多虧了玻璃,人們才能在天氣惡劣的時候安居屋內,欣賞雨景。

幾個世紀以來,玻璃都很昂貴,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負擔得起,所以只有富人才能住在最舒適的房子里。富人家的墻面由灰泥抹平,并裝飾以華麗的圖案或掛毯,地板上裝點著寶石或者是小石塊拼成的馬賽克畫。金屬管將水輸送進他們的房屋,免去了富人們到水井打水的麻煩,而下水道則會帶走污水。兩千年前,生活在意大利地區(qū)的羅馬人甚至還發(fā)明了中央供暖系統(tǒng)——他們將地板抬高,架在支柱上,然后在地板下吹送暖風,為房間帶來溫暖。

無論何時,人們一直在尋找新的建筑方式。羅馬人就將拱券運用得淋漓盡致。在拱券出現(xiàn)以前,因為短小而脆弱的木梁支撐能力有限,所以建筑的出入口都很狹小。但磚石建造的拱券要比木梁堅固得多,跨度也更長,能支撐起更大的空間。利用拱券技術,人們不但可以打造大開口的窗戶,而且能建造出又穩(wěn)固又寬闊的橋梁,供馬車通過。人們甚至學會了建造拱頂,它的跨度可覆蓋一整個房間。

在這之后,羅馬人還發(fā)明了混凝土——一種由碎石、石灰和沙子混合制成的建筑材料,石灰和沙子還可以制成砂漿。他們將這種混合物混入水后倒進模具里,待其變干再移開模具,此時就得到了像石頭一樣堅硬的混凝土?;炷量梢杂脕斫ㄔ靿w地基,鋪設平坦的路面,甚至還可以用來打造拱頂。

木匠們學會了制作桁架。他們將短小的木桿固定在一起,并使相鄰的木桿保持平衡,像變魔術一般將它們懸掛在空中,并實現(xiàn)很大的跨度。之后木匠們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改良固定木桿的辦法,讓結點更加靈活,桁架更加牢固。

城鎮(zhèn)生活的新奇與危機

在那個時代,人們不斷地從鄉(xiāng)村和農莊遷居城鎮(zhèn)。城鎮(zhèn)最初出現(xiàn)在河流沿岸、港口周圍,并在形成了集市的道路交叉口發(fā)展壯大。此外,城鎮(zhèn)也會誕生在王宮附近的營寨。隨著城鎮(zhèn)里的空間越來越有限,房屋便越建越高,甚至達到了四五層樓高。街道兩邊的房子越往上越靠近,底下的狹窄街道上則擠滿了馬匹和車輛。城鎮(zhèn)里的孩子只

能從臥室窗戶看到屋頂和單調的墻壁,而不是青山綠樹。人們不再從田地里收獲食物,而是從商店或市場里購買。人們也不再直接從溪流取水,而是利用管道,將郊外的水引進城鎮(zhèn)。城鎮(zhèn)居民不需要自己蓋房子,他們從房東那里租賃公寓。古羅馬時期,地主們修建大量公寓,人們把它們叫作“因蘇拉”(原拉丁文insulae,意為孤島)。幾十戶人家圍著狹小的庭院住在一起,他們聽不見鳥鳴,只有鄰人的爭吵和嘈雜的車流聲傳入耳中。

城鎮(zhèn)生活當然令人興奮,但同時也暗藏危機。家家戶戶仍在露天爐灶上做飯,面包師在爐子上烤制面包,成千上萬個爐子的煙霧在空中交織?;馂碾S時都在發(fā)生,挨在一起的木房子讓火焰可以飛快地從一棟房子燒往另一棟房子,從一條小巷游走到另一條小巷。人們一聞到從敞開的窗戶里飄出的燃燒的氣味,就急急忙忙地收拾好家當,爭先恐后地逃下樓去。孩子們經常在深夜里被叫醒,逃到室外,瑟瑟發(fā)抖地看著被火災席卷的城市。為了防止火災蔓延,城市制定了法律,禁止建造太高或是占地太廣的房子。在一場大火燒毀了大半個倫敦之后,人們又通過了一項法律,規(guī)定每棟相鄰的房子都應該用磚墻隔開。

新制定的法律讓房屋更加安全,新發(fā)明也讓它們變得更加堅固。有時遠渡重洋的商人將修建屋頂和樓梯的新方法帶回了國內,大家也紛紛仿效。但每當戰(zhàn)爭爆發(fā),城鎮(zhèn)衰落,苦于生計的人們便遺忘了從父輩那里習得的建筑技能。于是幾百年來,人們一直住在石頭、磚塊或木頭建造的房子里,他們用瓦片覆蓋屋頂,用火取暖,以油燈照明,而且他們似乎會一直這樣生活下去。

之后,距今二百多年前,生產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椅子不再由手工匠人制造,而是在工廠中由機器生產,鍋碗瓢盆、刀叉杯盞也出自工廠,機器生產地毯和布匹的速度也比手工織造快得多。今天我們稱這一變革為工業(yè)革命,它同樣也改變了建筑方式。

被工業(yè)革命改變的建筑方式

發(fā)明家們發(fā)現(xiàn)了玻璃制作的新工藝。之前人們只能制造小塊的玻璃,而現(xiàn)在,他們可以制造出一整面既大又結實的玻璃片,這種玻璃可以直接被用來建造一整面墻。人們還發(fā)現(xiàn),多層玻璃——例如雙層玻璃——可以抵御寒冷。多年來,金屬在建筑上的應用局限于制造門鎖、鉸鏈,或者固定石材,而最柔軟的金屬——鉛——則被用來填補屋頂上的縫隙。那時,金屬的強度還不足以支撐起一棟建筑,但發(fā)明家的辛勤探索改變了這一點。他們改良了鐵,制造出更加堅固的鑄鐵和鋼,打造出比木梁更長、更能承重的鋼梁。工程師們將鋼梁和柱子固定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框架結構。利用這種結構,人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造出更加宏偉的建筑。此外,他們還在鋼筋外模筑混凝土來提升混凝土的強度。

這些高強度的新型建筑材料讓人們可以建造更大更寬的建筑。但是,當時的人們并不愿意爬太多的樓梯,因此無意于建造高樓。但在美國人伊萊沙·奧的斯(Elisha Otis)發(fā)明了能將人自動從一個樓層送到另一樓層的電梯之后,建筑物的高度不再受到限制,無數(shù)高聳入云的大廈拔地而起。

電力不僅僅讓電梯動了起來,也讓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人們只能用光線暗淡的油燈和蠟燭來照明,所以大多數(shù)人為了充分利用日光,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業(yè)革命后不久便出現(xiàn)了比蠟燭照明效果更好的煤氣燈,但是電燈顯然還要更明亮一些。它們讓整個屋子燈火通明,人們可以通宵讀書、聊天或是用餐。日落之后,在那些曾經被黑暗籠罩的城鎮(zhèn),每扇窗戶都在發(fā)光,街上的鵝卵石也在路燈的照耀下熠熠閃光。

新發(fā)明讓房屋變得溫暖又明亮。燃氣鍋爐將水加熱,并通過暖氣片將熱量帶到室內,而且不會帶來異味和火災隱患。鋪設的水管將冷熱水送進了千家萬戶的廚房和浴室,人們只要打開水龍頭便有取之不盡的水。盡管在有些地方,人們依然不得不延續(xù)從河里取水的傳統(tǒng)。

環(huán)顧你現(xiàn)在住的房子,你便會知道人們從洞穴中走出后又經歷了多么漫長的旅程。你可以看看你的房子是如何建造的:它可能是框架結構,也可能由磚墻承重;建筑材料可能是木材,也可能是混凝土。你甚至可以猜猜它是在何時建造。如果它是由粗糲的石塊建成,或是由灰泥填充的木框架支撐,那它可能很古老。18世紀時,一些國家的房屋通常是一戶挨一戶的聯(lián)排住宅,只有正面和背面有窗戶。這些房屋起先都是不加修飾的磚墻,后來人們在墻面上抹灰泥或者涂色來美化。如果你住在市中心,那你家很可能在一個住宅區(qū)里,在那里大家會共用走廊和樓梯。如果你住在一座20世紀的建筑物里,那它很可能是一座高聳入云的大廈。

建筑也不僅僅只是作為住宅。向窗外望去,你會看見商店、辦公樓、工廠、學校、警察局、醫(yī)院,還有倉庫等建筑。自從人們學會了建造房屋,他們就開始利用這一技能來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農民為他們的家畜搭起棚子,修建雞舍,還建造了谷倉來儲藏糧食;木匠蓋起了工坊;鐵匠在鐵匠鋪里揮舞著錘子,火花四濺;商人用倉庫儲存從海外帶回的布匹、香料、葡萄酒和油。在城鎮(zhèn)里,人們建起了商店、市場、酒吧和會議廳;他們還建立了審判罪犯的法庭、救治病人的醫(yī)院和教書育人的學校。為了下班后有地方消遣,人們還建造了劇院、馬戲團、運動場和賽馬場。

人們也會將石料、磚塊和木頭用于他途。工程師們?yōu)榇唤ㄔ齑a頭和可供停靠的港口。他們還在河流上搭建橋梁,在湖上筑起堤壩,挖掘橫穿山脈的隧道,在山頂上安裝風車來收集風能,在山谷中安置水磨讓它隨溪流而轉動。當戰(zhàn)爭爆發(fā),國王便建起有城墻城垛保護的城堡,同時也用高墻將城鎮(zhèn)圍起來作為防御。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每一項新發(fā)明都需要一種新的建筑來為它服務。發(fā)電需要在發(fā)電站中進行,機器則需要煙囪高聳、回蕩著轟鳴聲的工廠。當鐵路開始將城鎮(zhèn)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工程師們又建造了火車站;當飛機出現(xiàn)以后,人們便鋪設跑道,建造機場。人們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明,同時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建筑——這些前所未有的建筑也會為我們帶來不可思議的成就。

有些建筑是經過了精心設計而建造。國王們想要通過雄偉的宮殿向世人炫耀他們的強大,所以建造了宏偉的殿堂,在那里向臣民發(fā)號施令。宗教信徒們則希望做祈禱的地方能夠傳達出他們對神的尊崇。穆斯林用多彩的瓷磚裝飾清真寺;印度教徒在石頭上雕刻出錯綜復雜的圖案;基督徒用高聳的柱子撐起教堂;而猶太人則在會堂里放滿了蠟燭。人們不僅僅因為實用目的而建造房屋,他們還想讓別人知道他們關心什么,信仰什么,所以他們將房子建得極其美麗。而當他們建造堡壘或監(jiān)獄的時候,則會使它們盡可能地恐怖。這就是為什么建筑能夠給我們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它們可以讓我們感到敬畏或平靜,喜悅或恐懼。它們可以美好得讓我們不愿離開片刻,也可以冷酷而丑陋,讓我們只想沖出門去,永不回頭。

建筑不僅僅是一堆磚塊或鋼架,因為每一棟建筑,無論大小,都承載著建造者的夢想。當你看著一棟大樓,你便會不禁猜想,是誰在那里生活或工作。當你參觀一棟建筑,你也會不停地問自己,是誰、是因為什么原因而建造了它。當你盯著建筑,想象著身處其中的人們,你就會明白是什么讓這些房子變得如此特別。

每一棟建筑,都有一個值得細說的故事。

本文摘錄自《建筑的故事》,[英]帕特里克·狄龍 著/[英]斯蒂芬·比斯蒂 繪,姜南菲/吳婧 譯,后浪丨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0年2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