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面紗》:不確定的世界,不確定的毛姆

【引言】1978年,遭受癌癥折磨的蘇珊桑塔格完成了《疾病的隱喻》,疾病的切膚體驗和日常遭際,讓她獲得了一種觀察角度,對文學(xué)傳統(tǒng)中的疾病話語予以審視和剖析。50年后的中國,一場浩漫的傳染疾病不期而至,

【引言】

1978年,遭受癌癥折磨的蘇珊·桑塔格完成了《疾病的隱喻》,疾病的切膚體驗和日常遭際,讓她獲得了一種觀察角度,對文學(xué)傳統(tǒng)中的疾病話語予以審視和剖析。50年后的中國,一場浩漫的傳染疾病不期而至,而痛苦漫長的拉鋸仿佛一場正在上演的沉浸式悲喜劇,每個人都必須置身其中,不得不直面復(fù)雜的社會問題,品嘗幽微的人生況味。這賦予我們一種熱切,去重新審視不同階段的各種文學(xué)作品中的瘟疫表達,而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切身體驗也會給文學(xué)解讀帶入一種不同以往的角度。

《面紗》,【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著 張和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8月版

1919年8月,威廉·薩默塞特·毛姆開始了計劃已久的遠東之旅。他先是從利物浦出發(fā)到達美國與朋友匯合,隨后從美國的西海岸乘船前往香港。

到達中國內(nèi)地時,已是1919年的秋冬。毛姆水陸并行,沿途歷經(jīng)內(nèi)陸的山城,寥落的農(nóng)村,到訪了遠東最繁華的都市上海,充滿悠遠情調(diào)的皇城北京,最后他在充滿殖民風(fēng)情的香港待了三個月。1920年4月,毛姆經(jīng)日本、蘇伊士運河返回英國。

四個月的中國之旅,給毛姆帶來了強烈而持久的沖擊。他在行程中收集的中國素材,將在未來的四年中陸續(xù)成就為三部作品:一部散文體游記《在中國的屏風(fēng)上》,一部劇本《蘇伊士之東》,和一篇長篇小說《面紗》。

其中小說《面紗》的醞釀時間最長,1924年才陸續(xù)開始在雜志上連載。1925年3月以書的形式出版?!睹婕啞芬唤?jīng)出版就獲得了廣泛的關(guān)注,迅速躋身于暢銷書之列。盛名之下,煩惱也隨之而來,屢屢有人以書中情節(jié)前來碰瓷。原本書中的主人公并不是姓費恩,而是萊恩,但就剛巧有對與書中主人公重名的夫婦告毛姆誹謗,最后以作者答應(yīng)修改名字并賠付250英鎊才得以息事寧人。不僅如此,由于書中與女主人公通奸的人物設(shè)定是香港助理布政司,結(jié)果香港政府也提出訴訟,要求作者更換故事地點。出版商緊急召回圖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早已售空。

可見,無論是當(dāng)時,還是將近一個世紀(jì)后的今天,毛姆的小說都堪稱世界級的暢銷書。但于此同時,對于毛姆小說藝術(shù)價值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止。其中一個最有名的評價便是“二流作家中的最前列”。自然,是否“最前列”根本無足輕重,“二流作家”四個字已足夠誅心。

毛姆究竟是一流大師還是二流作家,并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nèi),作為“瘟疫的隱喻”系列書評,我們?nèi)詫⒕劢褂凇睹婕啞愤@部小說中的瘟疫表達。但是毛姆的寫作技巧依然可以作為我們討論的起點,它部分地解釋了為何毛姆被評論者目為二流作家,同時這種穩(wěn)定、老套、一目了然的文風(fēng)與毛姆作品中所包含的不穩(wěn)定的精神內(nèi)核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反差。

毛姆

一目了然的毛姆

《面紗》描述了一對怨偶的故事。女主人公凱蒂的設(shè)定是一個漂亮、輕佻、頭腦空虛的女孩,從小就被母親教育要嫁一個金龜婿,卻一直高不成低不就。為了避免因婚姻不順而被母親和妹妹瞧不起,凱蒂沖動之下嫁給了寡言少語、害羞內(nèi)斂的細菌學(xué)家瓦爾特·費恩,并隨他來到了香港。

凱蒂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樁草率的婚姻是個錯誤。瓦爾特是個典型的悶葫蘆,既不英俊也不風(fēng)趣,既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社交興趣??傊?,瓦爾特幾乎就是凱蒂理想丈夫的反面。為了尋找一種補償,她成為了高大、帥氣、仕途光明的查理·唐生的秘密情人。

小說的前三分之一,就以凱蒂與查理·唐生的偷情啟幕,結(jié)束于凱蒂與瓦爾特的攤牌。小說的一開始頗有幾分修羅場的設(shè)定,凱蒂與情夫在自家臥室偷情,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房門的把手竟在轉(zhuǎn)動。這個人是誰?是不是瓦爾特?作者一面讓凱蒂飽受煎熬,一面將上文所說的故事背景向讀者和盤托出。

讀毛姆的小說總是給人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他的全知敘事幾乎可說是誠實到知無不言,我們根本不必擔(dān)心遭受“零度敘事”、“不可靠的敘事者”之類的小說技法的折磨。相反,毛姆事無巨細一手操辦了編劇、導(dǎo)演、燈光、道具、音響師等一系列工作,就是為了讓讀者能夠毫無阻礙地走進人物內(nèi)心。

以下這段是偷情事發(fā)后,凱蒂與瓦爾特的第一次見面。凱蒂在看到瓦爾特第一眼時,就知道自己和情人已經(jīng)暴露,但瓦爾特并沒有說破,于是兩個人裝作若無其事地看書讀報:

“他們不聲不響地坐了一個小時。她不再裝著讀了,把小說撂到腿上,凝視著書頁上空白的地方。這個時候她不想弄出一點響動。他還是紋絲不動,擺著舒舒服服的姿勢,瞪大眼睛盯住插畫看個沒完。然而,貌似平靜中似乎潛藏著危險。凱蒂覺得他就像一只蓄勢待發(fā)的猛獸?!?/p>

作者無處不在的悉心指點讓讀者們非常清楚,這對夫妻在裝模作樣,而且他們倆誰都不好過。他們假裝對不自然視而不見,就像他們處理自己不自然的婚姻關(guān)系?,F(xiàn)在,凱蒂已經(jīng)沉不住氣了。而瓦爾特是暫時占據(jù)上風(fēng)的那一個,但他顯然在努力壓抑憤怒,同時在不動聲色中醞釀報復(fù)。主人公們的小小心思在讀者面前一目了然。

對人物了如指掌固然方便,卻也不免覺得毛姆的幫忙有點用力過猛。首先,凱蒂本就不是一個聰慧、高明的女子,但在毛姆的安排下,她變得敏銳、老練,以至于絕不會錯讀丈夫的情緒波動;而以瓦爾特明察秋毫的才智,居然多年來對妻子的外遇一無所知。其次,這一個場景中,緊張得快要昏過去的女主人公忍受著巨大的恐懼等待丈夫的審問;而隱藏怒火的丈夫盯著一頁插畫整整一個小時。為了突顯兩人的沖突和膠著,毛姆顯然將這一戲劇性的時刻做了漫畫式的放大,只是瓦爾特這頭“猛獸”的“蓄勢待發(fā)”在長達一個小時的等待中,變得不切實際。

顯然,毛姆小說的風(fēng)格技巧并不突出。他的人物缺乏屬于自己的聲音,人物的思想、語言,都統(tǒng)一經(jīng)過毛姆的口徑裁剪輸出,且只服務(wù)于一個明確的目標(biāo):清晰、沒有歧義的完成敘事。這一特征使得毛姆的小說總不那么精致,甚至被許多的評論者目為二流之屬。當(dāng)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毛姆本人對語言之間的不確定性、人際交往之間的微妙拉鋸并不感興趣,他的興趣被一種更為戲劇化的、更宏大的東西所吸引——世界觀的不確定性,人生的不確定性。

瘟疫的懲罰

瓦爾特給了凱蒂兩個選擇,選項一:只要唐生愿意與自己的妻子離婚并與凱蒂結(jié)婚,他就愿意給凱蒂自由;否則,凱蒂不得不接受選項二:隨他去一個瘟疫肆虐的內(nèi)陸小城——湄潭府工作,在那里瘟疫正像園丁挖掘土豆一樣把人們的生命一個個地帶走。

毛姆在小說的前言中提到,小說靈感之一來自于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一個故事:皮婭是錫耶納的一位貴婦,她的丈夫懷疑她紅杏出墻,但懾于她家族的背景,不敢動手置她于死地,就把她投入了位于馬雷馬的城堡,以期讓她在城堡里的有毒蒸汽中死去。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兩個故事中,瘟疫起到了的一個共同的作用,那就是懲戒。皮婭的丈夫和瓦爾特都企圖通過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去懲罰、訓(xùn)誡犯有通奸罪的妻子。而且一開始,他們都篤定的認為,上帝的審判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

然而,我們稍加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瓦爾特與皮婭的丈夫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傳統(tǒng)的法律、宗教、道德上對通奸行為的指控在《面紗》中其實并不重要。瓦爾特和凱蒂兩人的爭論似乎常常跳脫于宗教倫理和世俗道德之外,他們斤斤計較的是愛與被愛,討伐的焦點是世界觀、價值觀的膚淺與高下。瓦爾特之所以篤定而冷血地認定凱蒂應(yīng)該去疫區(qū)送死,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占據(jù)著價值觀的高地,同時對凱蒂、唐生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深惡痛絕,認為他們腐朽、庸俗、無藥可救。瓦爾特以為瘟疫肆虐的東方異鄉(xiāng),生活的粗糲、無常、恐怖的真相,終將把凱蒂的虛榮、浮夸、勢利蕩滌干凈。

從某種意義上,凱蒂重復(fù)著自己母親的道路。凱蒂與母親一樣,嫁給了一個與自己從性格到價值觀上完全不同的男性。凱蒂的母親靠給丈夫不斷施壓、靠培養(yǎng)女兒高嫁,讓自己進入上流階層,同時在家庭權(quán)力的爭奪中把持著主流價值觀的地位。在這一點上,年輕的凱蒂顯然幼稚得多,她并不選擇(或根本無力)改變瓦爾特,她保持自身價值觀的方式是去擁有一個符合價值理想的男性。

凱蒂一定程度上顛倒了因果,她將母親教給她用以進入上流社會手段——調(diào)情,當(dāng)作了上流社會的生活本身,將上流社會用于自我包裝的附庸風(fēng)雅當(dāng)作了高尚的精神食糧。因此,瓦爾特給凱蒂的第一個選擇——與唐生結(jié)婚,最終證明這只能是一場無情嘲諷——唐生根本無意卷入一場桃色丑聞。凱蒂與唐生的露水情緣中不可能具有超越性的力量,就像一個人無法拎著自己的頭發(fā)讓自己離開地面,凱蒂也不可能從一種對生活的戲仿中生出真正的精神力量,在對物質(zhì)、虛榮的追求中生長出的愛,并不能帶她脫離物質(zhì)與虛榮的泥沼。

電影《面紗》(2006)劇照

瓦爾特為何會死

在許多評論和影視改編中,人們普遍認為是瓦爾特對于疫區(qū)災(zāi)民的英勇救治震撼了凱蒂,讓她轉(zhuǎn)而將視野投向外部世界,從而尋求自身的真正價值。但小說通過一位中立人物韋丁頓來提醒讀者,瓦爾特選擇來到瘟疫肆虐的湄潭府不是出于對人類的博愛,不是出于對瀕死的中國人的同情,也不是研究他的細菌。那么他到底因為什么來這到這里?

我們不是毛姆,恐怕很難復(fù)原瓦爾特來到疫區(qū)的全部初衷。我們唯一知道的是,他是想讓凱蒂死于瘟疫,但這同時也帶有一種自毀的傾向。前者是在懲罰凱蒂不可救藥的價值觀,后者則是懲罰自己曾經(jīng)無理性地為了愛凱蒂而作出的自我貶低和價值讓步。

可為什么當(dāng)凱蒂適應(yīng)了疫區(qū)生活,逐漸尋找到個人價值時,瓦爾特的狀態(tài)卻發(fā)生了反轉(zhuǎn)?他不但對自己的存在與未來猶豫茫然,還一手策劃了自己的死亡?為什么毛姆要安排好人瓦爾特死于瘟疫?

在一開始的瓦爾特看來,瘟疫不過是對墮落者的懲罰,然而他畢竟不是降下天罰的神祗,也無法置身于瘟疫之外。最終摧枯拉朽的一場瘟疫將生命的荒誕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展示出來。它動搖的是所有既有的價值和秩序,無論是凱蒂的還是瓦爾特的。

秩序的崩塌給凱蒂以機會去思考生存的本質(zhì)。小說描寫凱蒂在一次外出時,第一次見到一具死于瘟疫的尸體,之后她在生活中還會不斷地回想起這個倒在墻邊死去的乞丐。他兩腿挺直,胳膊向頭頂?shù)姆较蛏熘?,好像到死都在乞討某種東西,在生命無常終結(jié)之后仍能保持靈魂的安寧。于是,乞求靈魂的安寧成為了一句不斷回響的魔咒,如果生命荒誕而隨機,生命轉(zhuǎn)瞬而逝,那什么是生活中最有價值的東西?選擇怎樣過一生才能讓人在死之前獲得無悔和安寧?

凱蒂以為她的救贖是博愛與寬容,于是她來到法國修道院與修女們一起救助孤兒。但修道院長卻告訴她,她所要尋找的安寧,“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歡樂中,也不在這個世界上或者這所修道院中,它僅僅存在于人的靈魂里”。這樣的勸解同樣適用于瓦爾特,他的英勇奉獻和無私救治同樣無法讓他躁動的靈魂獲得安寧。就在他堅持以裁判者的姿態(tài)單方面判處凱蒂死刑之時,他就已經(jīng)失去了靈魂安寧的可能。就像他一開始就不可能在對凱蒂的卑微妥協(xié)中收獲愛情,他也不可能在對另一種生活的聲討中,獲得真正的自由。

毛姆的有趣之處就在此逐漸顯現(xiàn)出來。一直到瓦爾特的死,我們才知道原來瓦爾特所篤信的道德價值,從來不是絕對的真理,上帝的審判也從未出手,甚至從未站在瓦爾特這一邊。凱蒂的世界觀固然庸俗膚淺,但強硬自信如瓦爾特,在荒唐、無常的世事面前甚至更加脆弱。

如果說毛姆的敘事準(zhǔn)確、清晰,從不使人迷惑,那毛姆用故事編織出的世界就要復(fù)雜得多。他讓主人公(和讀者)自以為走向一覽無余的坦途,卻轉(zhuǎn)眼在下一個路口顛覆人們既往的認知。凱蒂篤定地認為唐生愛她,但她失敗了;瓦爾特篤定地認為,庸俗的凱蒂會被瘟疫摧毀,但是凱蒂活了下來,還活得很好?;氐较愀鄣膭P蒂以為自己新生了,卻仍然不可遏制地被查理·唐生所誘惑;當(dāng)讀者以為瓦爾特的死是一種沉淪,但它實際卻是另一種形式的自由,無論是對凱蒂還是瓦爾特。這一系列永不停息的變數(shù)正是毛姆的吸引人之處。

在毛姆的文學(xué)作品中,故事的作用不是怡情,不是審美,而是載道。他希望人不要固守在自己的局限中,他要讓他筆下的人物堅定地沿著自己的大道走下去,即便那是再不可思議的道路,即使是再迷茫的前程。毛姆的教義始終想告訴我們,一個人靈魂的完善,不是通過行善,不是通過犧牲,甚至不是通過愛;一個人的真正出路或許只有通過不斷的行走,在坎坷、無常和試錯中不斷認識自己,不斷向前摸索。在毛姆這里,主人公沒有救世的包袱,他們所擁有的不是救世的道德,而是生命的道德。只要人不消亡,他就注定要走下去,因為他的生命之道就在那里。

如果您喜歡這個系列,歡迎微信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今天我們讀書”(微信號:LetsReadNow)。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