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五代南唐的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卷、馬遠《小品》冊、梁楷 《東籬高士圖》軸等書畫史名跡昨天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dǎo)賞”的展覽共選取從五代南唐至清代的三十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xù)至9月23日。
《畫明皇會棋圖》舊傳為南唐周文矩所作,但從畫風(fēng)看,與元代任仁發(fā)更為接近;而馬遠《小品》冊圖繪各種花卉,尤其罕見的是畫心作獨木舟式,署梁楷的《東籬高士圖》應(yīng)是精彩且忠實追隨梁楷畫風(fēng)的作品。
傳 五代南唐 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局部)
人物畫的典范在六朝至唐代(222-907)間,經(jīng)由顧愷之與吳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畫典范的成形約五代(907-960)之時,而且寓含著地理區(qū)域特質(zhì)。例如荊浩、關(guān)仝畫出北方山水風(fēng)貌,而董源、巨然則有江南水鄉(xiāng)山水的特色。在花卉翎毛畫方面,四川的黃筌與江南的徐熙也形成兩個不同的典范。
宋代(960-1279)山水畫中的范寬、郭熙、李唐都在既有的典范基礎(chǔ)上推陳出新,成為新的典范。宮廷畫院在宋代藝術(shù)帝王的倡導(dǎo)下,發(fā)展出空前盛況。當(dāng)時的畫家講究對自然的觀察,并添加“詩意”以增強繪畫的內(nèi)涵與意境。對實物的興趣促成了建筑、船車等以器械結(jié)構(gòu)為主的繪畫類型,使其在十一世紀后躍上繪畫的舞臺。詩意的強調(diào),則于南宋時期發(fā)展出書法、詩文、繪畫三者互相搭配的冊頁精品。另外宋代文人也將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概念擴展到“形似”以外的范疇,文人畫開始成為一種新的風(fēng)格。
元代(1279-1368)的文人畫則由趙孟頫、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等人以復(fù)古為標的,并因復(fù)古而有更為多元的風(fēng)格表現(xiàn)。這些風(fēng)格逐漸成為繪畫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后仍維持著持續(xù)的影響力。
明代(1368-1644)以后,不同地區(qū)的風(fēng)格特色,成為藝術(shù)發(fā)展脈絡(lu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蘇州的“吳派”從元四大家演化出優(yōu)雅的文人風(fēng)格,以浙閩畫家為主的“浙派”則自宮廷繪畫中發(fā)展,將南宋的典范變成粗放的水墨。松江的董其昌與稍后的王時敏、王鑒、王翬和王原祁等人又接著在對古代典范的“集大成”中,以筆墨再造自然,形成影響深遠的“正統(tǒng)派”。
清代(1644-1911)帝王在推崇“正統(tǒng)派”作風(fēng)之余,也包容歐洲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對古老典范的新詮釋。宮廷之外的揚州則有標榜著“怪、奇”的一批畫家在高度商業(yè)化的市場中活躍。他們的筆墨與形象針對“非正統(tǒng)”的典范而發(fā),而自己也成為后世追求變革的典范依據(jù)。
澎湃新聞獲悉,“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dǎo)賞”此次選取從五代南唐至清代的三十件書畫作品共同展出,包括傳五代南唐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卷、宋李成 《群峰霽雪》軸、李唐《四時山水》冊、梁楷 《東籬高士圖》軸、馬遠《小品》冊、錢選 《秋瓜圖》軸、元吳鎮(zhèn) 《疎林遠山》冊、王蒙 《秋山草堂圖》軸、明沈周 《溪橋訪友》軸、文征明 《品茶圖》軸、唐寅 《萬山秋色》冊、呂紀 《蘆汀來雁圖》軸、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軸、清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軸等。
傳 五代南唐 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
其中周文矩《畫明皇會棋圖》描寫唐代宮廷的圍棋活動,玄宗坐龍椅,前置棋盤,另有官員、和尚道士和侍從內(nèi)官觀棋。紅衣人趨前論事,袍服背后為丑角圖像,應(yīng)為優(yōu)伶。乾隆詩評明皇縱容楊貴妃,任其由寵犬?dāng)噥y棋局,是日后政局紊亂禍因。全卷設(shè)色淡雅,衣紋線條細膩,人物表情生動。畫無名款,舊傳為南唐周文矩(活動于西元10世紀)所作,但從畫風(fēng)看,與元任仁發(fā)(1255-1327)更為接近。
宋 馬遠 《小品》冊
宋 馬遠 《小品》冊
宋 馬遠 《小品》冊
宋 馬遠 《小品》冊
馬遠《小品》冊圖繪茶花、牡丹、葡萄、桃實,設(shè)色濃麗,用筆極精,花葉脈絡(luò)絲毫不茍。畫心作獨木舟式,裝池形式別致。另兩開山水人物,繪山閣對坐,策杖登高,水上乘舟,具有清曠脫凡的風(fēng)韻。此冊畫無名款,被歸于馬遠(活動于1180-1224)名下。畫幅雖小,然構(gòu)圖布局呈現(xiàn)畫家風(fēng)格特色。本幅選自宋馬遠《小品》冊第四、五、六、七開。
宋 梁楷 《東籬高士圖》軸
梁楷(13世紀),山東東平人。善畫人物、山水,南宋寧宗朝任畫院待詔。此次展出的《東籬高士圖》,溪旁松樹藤蔓茂密,楓葉上點硃砂。樹石以側(cè)鋒畫出斧劈皴紋,筆描精細接近南宋時代風(fēng)格。高士身穿禪衣,披鹿裘,右手拈菊,曳杖而行,應(yīng)是描繪陶淵明的形象。右邊坡腳雖有“梁楷”署款,但與其他真跡的寫法不同,應(yīng)是件精彩且忠實追隨梁楷畫風(fēng)的作品。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軸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軸畫煙嵐高曠,秋意彌漫,峰巒高聳,古寺隱現(xiàn)山間。近景茅廬掩映,山路溪橋行旅活動,具有濃厚生活氣習(xí)。構(gòu)圖與宋郭熙《早春圖》相近,山石采卷云皴,蟹爪枯枝勁挺,皆承李、郭風(fēng)格而來。唐棣(約1287-1355),字子華。浙江吳興人。唐棣嘗畫嘉禧殿,為元順帝所知,也為金陵龍翔集慶寺繪制壁畫,受到元文宗寵遇。
明 呂紀 《蘆汀來雁圖》軸
呂紀《蘆汀來雁圖》軸畫秋雁兩雙,飛鳴于葦塘沼泥之中,一飛降,一仰首,與棲息二雁頗有呼應(yīng)。呂紀(活動于1475-1503),字廷振,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本幅“呂紀”款疑似后加,幅右下有“字以善”印,是林良字,本幅畫風(fēng)亦相近。林良(約1428-1494前)于明孝宗弘治(1488-1505在位)間值仁智殿,官至錦衣衛(wèi)指揮,與呂紀先后供奉內(nèi)廷。
明 丁云鵬 《松巔函虛》軸
《松巔函虛》軸繪松巖小徑,士人攜童漫步行吟。松巖之上,大片云頭隔斷,云外松杉密集,林梢露出寺宇。橫石結(jié)構(gòu)甚簡,其上結(jié)頂一峰,則石棱繁復(fù),結(jié)構(gòu)極密。全畫善于繁中用簡,繁密中自有奇趣。作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時年六十八歲,是丁云鵬山水畫中精品。丁云鵬(1547或1548-1629后),字南羽,號圣華居士,安徽休寧人。善畫佛道人物,為晚明大家。
明 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軸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松江華亭人。精于鑒賞,是晚明重要書畫家及理論家?!遁讻茉L古圖》軸作于萬歷三十年(1602),款識中提及與友人顧際明歸自檇李(浙江嘉興),遇雨宿葑涇,賞古人名跡,興至作此圖。山石以披麻皴,疏密安排巧妙,濃淡點畫對比強烈,布局重視連結(jié)走勢。陳繼儒(1558-1639)跋稱此作能再現(xiàn)董氏對王維、董源風(fēng)格的理解。
清 惲壽平 《五清圖》軸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江蘇武進人。擅畫山水,專攻花卉草蟲,以“沒骨法”參以己意,獨創(chuàng)寫生風(fēng)格,為清代最出名的花卉畫家。此次展出的《五清圖》軸全幅筆墨多變,枯干焦?jié)?,先濃后淡,墨趣豐饒獨具特色,富有高雅脫俗的氣質(zhì)?!拔迩濉敝傅氖撬?、竹、梅、水、月,比喻君子品格堅貞,清高不俗的情操??钭R“辛酉”,時年四十九歲。
清 郎世寧 《畫洋菊》軸
郎世寧 《畫洋菊》軸花瓣描繪精微,層次分明,葉片以不同色調(diào)暈染。清宮《活計檔》記載,乾隆二十三年(1758)曾裱郎世寧畫紙本菊花一軸,或即此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籍傳教士畫家,康熙至乾隆年間,以繪事供職內(nèi)廷,長達五十一年。乾隆朝菊花品種極多,由海外傳入洋菊,因花色、花瓣形狀新奇,御園多有栽植。
清 金廷標 《品泉圖》軸
金廷標 《品泉圖》軸繪月下林泉,文士坐于溪邊樹干啜茗,狀至悠閑,一童蹲踞汲水,一童竹爐燃炭。茶具如竹爐、茶壺、提籃、罐、勺、茗碗等,均描繪詳盡。全畫設(shè)色清雅,筆墨精練。圓短的文人臉型,極富個人特色,衣袖襟?皺褶轉(zhuǎn)折猷勁,與“折蘆描”相近。金廷標(?-1767)字士揆,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善人物,兼花卉、山水、白描、界畫。
(本文圖文資料來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等)
附:展覽清單
傳 五代南唐 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卷
宋 李成 《群峰霽雪》軸
傳 宋 郭熙 《關(guān)山春雪圖》軸
宋 李唐 《四時山水》冊
宋 毛益 《紅蓼雙鳧》冊
宋 馬遠 《小品》冊
宋 梁楷 《東籬高士圖》軸
宋 錢選 《秋瓜圖》軸
傳 元 高克恭 《青山白云》軸
元 吳鎮(zhèn) 《疎林遠山》冊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軸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圖》軸
明 沈周 《溪橋訪友》軸
明 文征明 《品茶圖》軸
明 唐寅 《萬山秋色》冊
明 呂紀 《蘆汀來雁圖》軸
明 陳淳 《畫重陽風(fēng)雨圖》軸
明 仇英 《人物》冊
傳 明 陸治 《畫丹林翠嶂》軸
明 丁云鵬 《松巔函虛》軸
明 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軸
明 藍瑛 《秋林紅樹》冊
清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軸
清 王翬 《云溪草堂圖》卷
清 惲壽平 《五清圖》軸
清 王原祁 《仿李唐春樹萬年圖》軸
清 郎世寧 《畫洋菊》軸
清 金廷標 《品泉圖》軸
清 丁觀鵬 《摹宋人明皇夜宴圖》軸
清 沈源 《畫黃鐘暢月》軸